意大利投降书1943年 9月 29日,意大利政府首脑巴多里奥和地中海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签订于马耳他的意大利投降文件。1943年盟军开始*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后,罗斯福和丘吉尔于 7月 16日联合发表文告,要求意大利投降。7月 25日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下台,巴多里奥成为政府首脑。8月 18日盟军占领西西里全岛后,意政府即开始向美英求和的秘密谈判。9月 3日巴多里奥政府接受艾森豪威尔代表盟国提出的停战条件,在西西里签订秘密停战协定:意大利武装部队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意大利应尽一切努力拒绝给予德国人对抗盟国的便利条件,盟国有权使用意大利的一切机场和军港,盟军可在意大利领土建立军政府。同日盟军在意本土南部登陆。9月 8日艾森豪威尔和巴多里奥先后宣布意大利投降。9月 29日正式签订此投降书。它规定:盟国将行使占领国的一切权利;解散法西斯组织,解除一切法西斯分子的职务;逮捕战犯:成立盟国对意大利管制委员会等。10月 13日意大利对德宣战;同日,英、美、苏三国发表宣言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的一方。11月 9日巴多里奥又同盟军代表签订《意大利投降书的修改议定书》,并将投降书改名为《意大利停战的补充条件》。意大利的投降,标志着法西斯阵营开始土崩瓦解。
意大利总工会(ConfederazioneGeneraleItalianadelLavoro,缩写CGIL)意大利工人联合工会,1944年 6月 3日由意大利共产党代表*迪维多里奥、社会党代表*布奥西和天主教民主党代表格兰迪(AchilleGrandi, 1883—1946)签署《罗马公约》后成立。规定设三位总书记,分别由三党代表担任,从而统一了长期分裂的意大利工人组织。工会的任务明确为驱逐德国占领军、摧毁墨索里尼傀儡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在抗击法西斯、光复国土的斗争中发挥巨大作用。战后内部发生分裂。1948年起成为意大利共产党单独领导的工会。
意南中立条约意大利与南斯拉夫订立的中立条约。1937年 3月 25日在贝尔格莱德签订,有效期 5年。主要内容为:缔约国互不干涉内政;缔约国一方同第三国发生武装冲突时,缔约国的另一方在任何情况下均须保持中立。该约使南斯拉夫疏远*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协约国,为德、意入侵巴尔干提供了方便。
意大利反犹政策墨索里尼政府推行的反对犹太人的政策。意大利国内犹太人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历史上无反犹传统。墨索里尼当政初,对希特勒的排犹政策反应冷淡。意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后,急需德国在经济及军事上的支持,开始追随希特勒,仿效纳粹排犹。1938年 7月发表种族主义宣言,声称意大利民族属雅利安人,系“优秀”人种,并大肆攻击犹太人和黑人。后又颁布一系列排犹法令,将犹大人逐出政府机构,剥夺他们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并禁止意大利人和犹太人通婚。墨索里尼的反犹政策得到法西斯党内上层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但并未达到德国排犹的规模。*萨罗共和国时期,*勃勒齐奥西担任傀儡政府办公室主任,试图推行灭绝犹大人的政策,但未能实行。
意大利百科全书(EnciclopediaItaliana)1925年由实业家特雷加尼(GiovanniTreceani)发起编纂,并得到国王爱麦虞限三世和墨索里尼的支持。出版的目的在于宣扬罗马帝国的武功,夸大意大利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为墨索里尼的对外扩张制造舆论,并借以提高意大利的国际地位。由 *真蒂莱领导全书的编写,并与墨索里尼合写“法西斯主义”条,为独裁制度辩护。先后共有 2500人参加工作,从 1929—1937年陆续出版 35卷正文,另编有索引、附录。
意大利志愿军团(CorpodiTruppeVolontaire)意大利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军队。1936年 7月底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墨索里尼先后派遣 5万至人 7.5万“志愿军”,前往西班牙支持佛朗哥对共和军作战,共 3个民警师、1个正规师,配备 660架飞机、150辆坦克、800门大炮和 7600辆军车。曾参加瓜达拉哈拉、马德里等战役,并在西班牙东北岸设置海空军基地,对巴塞罗那等城市实行轰炸。司令先后由*罗阿塔、*巴斯蒂科、贝尔蒂(MarioBerti,1881—1960)和*甘巴拉担任。1938年 5月佛朗哥胜券在握后分批回国。
意大利俄国军团(ArmataItaliacainRussia)意大利侵略苏联的军队。 1941年 7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意大利组成俄国远征军团(CorpodiSpedizioneinRussia),由*梅塞指挥。共辖 3个师,侵入苏联南方。参加过基辅战役,损失惨重。1942年 7月,扩建为意大利俄国军团,即第八集团军,由*加里博尔迪指挥,下辖阿尔卑斯山地军、第二军和由俄国远征军团改组的第三十五军,共 9个师(内有 2个摩托化师),配备 2.2万辆军车和 960门大炮。同年 8月进抵顿河,后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大部被歼灭,死亡和失踪 8.5万人。残部于 1943年 3月回国。
意大利王家科学院(RealeAccademiad′Italia)墨索里尼独裁统治时所建立的意大利科学院。1926年 1月爱麦虞限三世下诏组建。1929年 10月由墨索里尼主持成立仪式。其目的为拉拢学术界人士,在繁荣文化的幌子下,美化法西斯制度,为侵略政策效力。成员来自艺术、文学、道德科学和自然科学四学科,共 60人,每学科分别为 15人。1943年七月政变推翻墨索里尼政权后一度关闭。后萨罗共和国建立,由 *真蒂莱主持重新恢复。意大利光复后,被取缔。
意大利东非远征军意大利侵略东非的军队。由*达奥斯塔公爵指挥,共 10万人(另辖有土著士兵 18万人),配备有坦克 100辆、大炮 400门、军车 1万辆。意大利正式参战后在英军和埃塞俄比亚游击队联合打击下,节节攸退。1941年 5月 19日,达奥斯塔向英军投降。残部先后由*加泽拉和*纳西率领,无法进行有效防御,四散溃逃,于 1941年 11月 27日宣告瓦解。共有 6万人死亡或失踪,余皆被俘。*意属东非亦至此告终。
意大利北非远征军意大利侵略北非的军队。先后由*格拉齐亚尼、*加里博尔迪和*巴斯蒂科等人指挥。共辖有 22个师(其中包括“的里雅斯特”等精锐师团),配合*隆美尔指挥的 5个德国师作战。1940年 6月意大利正式参战后,虽曾一度入侵埃及,但不久即告败退。1941年 1月,13万人的远征军,不战而溃,尽被英军俘获。此后因装备陈旧,士气低下,虽有德军支持,仍无法扭转战局。1943年 3月*梅塞出任总司令,5月率残部在突尼斯向盟军投降。
意大利北部大罢工①1943年意大利北部大罢工。随着意军在各战场的失败,国内经济状况急剧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以意大利共产党为核心的反法西斯组织,在意大利北部各大工业城市积极开展活动。1943年 3月5日起,在都灵和米兰等地,一周内即爆发 47次罢工;至 3月底,罢工遍及北意各地,已多达 250次。罢工提出“不要战争,打倒法西斯”的口号。它动摇了法西斯专政的基础,成为导致墨索里尼下台的一个因素。②1944年意大利北部大罢工。由意大利共产党于 1944年初首先倡议。2月 15日得到*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赞同。3月 1日,在各地行动委员会领导下,罢工同时在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各大城市爆发。参加者逾百万人,提出:“不给德国一个人,不给德国一部机器”的口号,并得到游击队和爱国行动小组的支持,在1周内使德占领区的工业生产陷于瘫痪。3月 8日,在德军和*萨罗共和国的联合镇压下,罢工失败。罢工斗争沉重打击了纳粹德国和*萨罗共和国对北意的统洽。
意大利军事情报处(ServizioInformazioneMilita—re)意大利陆军部情报处。1919年正式成立。与*奥弗拉密切合作,专事在国内外收集情报和进行间谍活动。机构不断扩大,1938年设立特别科。1940年设置反间谍科。共设有 7个科,300名官员,1万名情报员和 1200名合作者。该处与法国喀古尔分子、西班牙长枪党和德国武装部队谍报昂均有密切联系。曾策划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和从事反对法国的破坏活动:参与暗杀*罗萨利兄弟、*巴都和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的密谋。1943年*七月政变后,内部分裂,一部分人支持巴多里奥政府,另一部分人投靠*萨罗共和国,在意大利北方镇压游击队和抵抗运动,战后解散。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RepubblieaSocialeItaliana)即“萨罗共和国”。
意大利最高指挥部(Comandosupremo)大战时期意大利三军最高指挥部。1940年 6月成立,亦名“斯塔马奇”,即总参谋部(StadoMaggioreGenerale)。其任务为制订战略计划、协调三军和指挥作战。先后由担任总参谋长的巴多里奥、卡瓦莱罗和安布罗西奥负责领导。巴多里奥任内,因墨索里尼仍通过陆军部副大臣和副总参谋长*索杜直接干预军事,故作用不大。1941年 5月卡瓦莱罗取消副总参谋长一职,提高了该机构的地位。意大利投降后,于 1943年底被撤销。
意大利北部抵抗运动大战期间意大利北部人民反对法西斯统治和德国侵略者的斗争。1943年 9月,意大利北部沦为德国的占领区,并受墨索里尼傀儡政权——*萨罗共和国的统治。当地人民奋起斗争,各地纷纷成立民族解放委员会。1944年 1月成立*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同年 3月,北意各大城市发动了百余万人参加的大罢工,使占领区的经济陷于瘫痪。意大利共产党领导的*加里波第纵队和*行动党领导的武装部队构成北意游击队的核心,并于 1944年 6月联合组成*自由志愿军团。它得到城市*爱国行动小组和农村爱国行动队的支持,四处出击,于 1944年夏光复佛罗伦萨,并协助盟军清除皮埃蒙特地区的敌人。同时人数增加至 8万余人,规模扩大到 1090个纵队,先后建立 15个解放区,并多次粉碎敌重兵的围攻,坚持斗争。1945年 4月25日,举行全民大起义,先后解放米兰、都灵和威尼斯等大城市,摧毁了萨罗共和国,迫使德军残部投降,解放了北部国土。
意大利法西斯青年团(Giovent ùItalianadelLitto—rio)意大利法西斯青年组织。1937年 10月成立,亦称法西斯青年先锋队(Avanguardista)。直接受国家法西斯党领导,吸收社会各阶层青年参加,成员达数百万人。灌输法西斯思想,宣扬武力扩张,同时组织夏令营等各种活动,进行军事训练,驱使青年充当对外侵略的炮灰。1943年*七月政变后解散。
意大利民族解放委员会(ComlitatodiLiberazionenazionaledell’Italie)又称“意大利中央民族解放委员会”。意大利反法西斯各政党的联合领导机构。1941年 10月,流亡法国的意大利反法西斯各党派,曾联合组成行动委员会。1943年初,又在国内建立民族阵线地下委员会。同年 9月 9日,意大利向盟军投降后,由意大利共产党、意大利社会党、行动党、天主教民主党等政党在罗马成立该委员会,*博诺米任主席。领导人民展开反对德国占领军和墨索里尼傀儡政权的斗争。曾先后组成博诺米政府、帕里政府和德加斯佩利政府。但在斗争方式、对君主制的态度和战后国家建设等问题上,各党意见纷坛。意大利光复后逐渐解体。
意大利全国业余联合会(OperaNazionaleDopola-varo)意大利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半官方群众性组织。1925年 5月 1日成立,目的为笼络人心、控制群众和准备战争。初归国民经济部管理,后直属国家法西斯党领导。大战爆发时,拥有 2.8万多个地方组织和 350余万成员。通过安排群众的业余生活,灌输法西斯思想,鼓吹对外扩张,驱使人民充当炮灰。1943年*七月政变后瓦解。
意大利法西斯妇女组织(FasciFemminili)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控制的妇女组织。二十年代初出现。先后出版《妇女日报》、《妇女生活》等报刊,宣传法西斯思想;并成立“农村家庭妇女”(MassaieBurali)和“家庭女工”(OperaieeLavorantiaDoinicilio)等组织,吸收广大妇女参加支持墨索里尼独裁统治的活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期间反对国联制裁意大利。大战爆发后,声援意军对外扩张。1943年*七月政变后解散。
满业即“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
满铁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满洲国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扶植的傀儡政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迅速占领东北。同年 9月,日本关东军制定*《满洲问题解决方案》,首次确定在东北扶植以前清宣统皇帝溥仪为傀儡政权。同年底,国联决定派遣李顿调查团来华。日本力图抢先造成既成事实,于 1932年 1月制定*《处理中国问题方针纲要》,加速扶植傀儡政权的行动。2月 17—18日,在关东军策划下成立以张景惠为委员长的“东北行政委员会”,通电“独立”。3月 1日关东军发表“‘满洲国’建国宣言”,9日正式成立。溥仪为执政,郑孝胥为国务总理,张景惠为参议府者长。年号“大同”,以红蓝白黑满地黄五色旗为“国旗”,长春为“国都”(称”新京”)。3月 12日,日本内阁通过*《处理满蒙问题方针纲要》,确定全面控制东北的方针。同年 9月 15日,日本正式宣布承认该政权,并签订《日满议定书》。1933年 8月 8日,日本内阁通过*《满洲国指导方针要纲》,具体规定了对其军、政、财经全面控制的政策与体制。其一切活动完全受关车军支配,从中央到基层大权均由日人掌握。1934年 3月 1日,改组为*“满洲帝国”。
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由于中国东北地区亦被称为“满洲”,故名。
满洲国军日本关东军直接控制的“满洲国”武装部队。以投降关东军的东北地方军阀部队为主体。其最高指挥机关名义上为“满洲国”军事部,实际上完全由日本军事顾问团控制。1933年 8月,日本陆军省制定《满洲国陆军指导要纲》,规定控制其兵力在最少限度,并派大批日本军人充当各级指挥官。1934—1941年,其兵力约 8万人,而日籍军官和职员,则由 1800人增至 8000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大批抽调至太平洋战场,不得不以伪满军换防,兵力扩充至 1945年的 15万人。日本投降后瓦解。
满洲战役即“远东战役”。
满洲帝国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扶植的傀儡政权。1924年 3月 1日,由*“满洲国”改执政制为帝制而组成。溥仪登基为皇帝,年号改为“康德”。郑孝胥为国务总理大臣(1935年 5月起由张景惠接任),辅弼皇帝。名义上皇帝为“国家”元首,拥有经立法院“翼赞”的立法权、统备国务院的行政权、根据法律使令法院的司法权以及对三军的统率权。实际上从皇帝到基层的一切活动,均受日人掌握,关东军司令官成为其太上皇。1945年 8月 18日,随着日本投降,溥仪宣告退位,该政权解体。
满蒙协定*“满洲国”和*蒙古军政府间的同盟协定。1936年 5月,在日本关东军代表的直接参与和操纵下,由刚刚成立的蒙古军政府总裁*德穆楚克栋鲁普与“满洲国”外交大臣张燕卿在伪满首都“新京”(即长春)签署。主要内容是:共同防共,军事同盟,互驻代表,经济提携等。据此,“满洲国”派玉春去“德化”(今化德)为驻蒙代表,蒙古军政府派金永昌去“新京”(今长春)为驻满代表,满、蒙两傀儡政权间正式建交结盟。
满洲青年联盟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法西斯组织。1928年 11月 3日在大连以南满铁道的骨干社员为中心组成,宣布致力于维护日本在满蒙的权益。首届理事长为原满铁理事小日山直登。在各地设支部,曾 3次召开满洲青年议会,宣传其主张,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制造舆论。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协同关东军进行侵略,参与建立“满洲国”的活动。后发展成为“满洲帝国协和会”。
满洲问题解决方案日本策划建立*“满洲国”的最初方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围绕对中国东北实施何种占领政策,军部与关东军之间发生分歧。1931年 9月 22日,达成折衷,由关东军制订此方案。规定:“建立以宣统皇帝为元首,领土包括东北四省及蒙古,得到我国(指日本)支持的新政权”;其国防和外交“委托”日本掌握,交通和通讯也由日本管理。
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日本通过“满洲国”公布的控制和掠夺中国东北经济的方针文件。九·一八事变后,由日本关东军和满铁拟定。1033年 3月 1日,由“满洲国”正式公布。内容涉及交通、农业、工矿、金融、商业等各个方面,鼓吹“日满共存”、“日满一体”,强调对重要经济部门“加以国家统制”,重点实行同日本的“协调”,以“达到东亚经济的融合”。实质为使东北经济全面为日本控制、彻底殖民地化。
满洲国指导方针要纲亦称《八八决议》。日本实施控制“满洲国”的政策文件。1932年,日本策划成立“满洲国”之后,根据*《处理满蒙问题方针纲要》,由关东军参谋长桥本虎之助(1883—1952)于 6月炮制《指导满洲国纲要(草案)》,提出一整套控制该傀儡政权的具体方法。当时碍于国联李顿调查团正在东北,未作正式决定。1933年 8月 8日,日本内阁终于通过以桥本草案为基础的此文件。规定:“对‘满洲国’的指导,在现行体制下,在关东军司令官兼帝国驻满“大使”内部统辖下,主要通过日籍官吏实际进行”。关东军司令官实际为“满洲国”的主宰者。
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简称“满业”。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的垄断公司。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鼓励垄断资本进行综合性产业开发。1937年 12月在军部指使下,由*鲇川义介将*日产康采恩改组而成。总公司设在长春。重点经营东北的采掘业、钢铁业、轻金属工业和汽车、飞机制造业。创设资本 4.5亿日元,由日产与“满洲国”对半投资。满铁的大部分重工业企业转归其控制。1941年又设立“满洲投资证券会社”。依靠对东北的经济掠夺,资本总额 1941年增至 6.75亿日元,1943年增至21.20亿日元,1945年 5月增至 41.75亿日元,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最大垄断企业,日本战败后于 1945年 9月被封闭。
满洲帝国重要产业统制法日本通过“满洲帝国”公布的加强统制中国东北经济命脉的法令。1937年 5月 1日颁布。为“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的继续。规定:经营重要产业须经主管部大臣许可,每年提交事业计划书和事业报告书;主管部大臣得向经营重要产业者发布有关业务的统制命令,检查其业务或财产状况。统制范围为武器、飞机、汽车、液体燃料、冶金、煤矿、水泥、肥料、纸浆、毛织、棉织、麻织以及烟、糖、面粉、酒、碱、火柴等制造业。1942年 10月,又公布新的产业统制法,进一步扩大到一般产业。
滇缅公路又称“缅甸公路”。自中国云南到缅甸腊戍的公路。起自昆明经楚雄、下关、保山、潞西到缅甸碗町(Wanting)和腊戍(Lashio),全长1154公里,1938年全线建成通车。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国民政府对外经济交往和接受军事援助的陆上交通干线之一。1940年夏,英国应日本之要求滇缅公路一度封闭。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后被中断,部分道路遭到破坏和废弃。1944年盟军进入缅北,从印度雷多修建供应公路与旧滇缅公路在八莫连接,1945年 1月通车,中国对外陆上运输线重新打开。
滇西远征军抗日战争后期*中国远征军的别称。1942年复,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一部分退回滇西境内,与日军隔怒江对峙。次年春,增加部队后在楚雄重建滇西远征军总部,陈诚为司令长官,辖 2个集团军(含 5个军),接受美式训练与装备。1944年 5月 11日,为配合*中国驻印军的缅北攻势作战,由卫立煌指挥从滇西强渡怒江,9月攻占松山、腾冲。11月攻占龙陵、芒市。次年 1月 27日在中缅边界畹町与中国驻印军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不久回国。
溥仪(1906—1967)中国清末皇帝。姓爱新觉罗。1908年登位,年号“宣统”。辛亥革命后退位。1924年被废除皇帝尊号出宫。1925年移居天津日本租界。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策划下潜往东北。1932年 3月出任*“满洲国”执政,僭号“大同”。1934年 3月改称*“满洲帝国”皇帝,建元“康德”。次年 4月赴日会见裕仁天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发布对英、美宣战公告。日本投降后,于 1945年 8月 17日在沈阳机场登机逃往日木时被苏溥仪军俘获。1946年 8月曾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1950年 8月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9年 12月 4日被特赦释放。曾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我的前半生》。
粮食战役(LaBattagliadelgrano)意大利的农业增产运动。为发动对外战争,保证国内粮食自给,墨索里尼于 1925年宣布发起此运动。成立粮食生产常设委员会(ComitatoPermanentedelGrano);禁止农民离开农村,提高粮食进口税;扩大耕地,改良土壤;但收效甚微。1940年意大利参加对同盟国作战后,粮食供应日趋紧张。次年出现了严重缺粮的困境,致使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加剧。
塞尼塞(CarmineSenise,1883—1958)意大利警察首脑。1908年起在内务部供职。1922年追随墨索里尼进军罗马。三十年代起任全国警察首脑*博基尼的助手。1940年 12月替代博基尼为全国警察首脑,残酷镇压各地民主人士和反战运动。1943年 4月,因无法阻止北意大罢工的爆发,被解职。后卷入反对墨索里尼的活动,参加 1943年*七月政变,并负责逮捕墨索里尼,将他移至外地囚禁。巴多里奥执政后,曾短期任警察首脑。德军侵入意大利后被逮捕,囚于德国。战后获释。
塞雷尼(EmilioSereni,1907—1977)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初在大学攻读农学。1928年加入意大利共产党。积极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930年被捅入狱,判刑 15年。1936年脱逃去法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大战初期,法国沦亡后,出版杂志《士兵的话》,对德国占领军进行反战宣传。1943年被纳粹逮捕囚禁。翌年获释后返回意大利,投身抵抗运动。曾任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委员及伦巴第反法西斯临时政府主席,领导反对*萨罗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斗争。1945年起任意共中央委员。1948年起被选为参议员。
塞雷纳(AdelchiSerena,1895—?)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总书记(1940—1941)。1921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1932年进入党的领导机构。次年任副总书记。1936年斯塔拉切去埃塞俄比亚作战时,负责全部党务工作。大战爆发后,1939年 10月任公共工程大臣,负责各地军事设施的建筑。1940年 10月任党的总书记,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对内实行全国总动员,将意大利拖入法西斯全面战争。因军事上的失败和经济的危机,1941年 12月被解职。
塞洛高地(Seelow)德国北部平原上的高地。位于柏林以东 50—60公里法兰克福附近。长 20公里,宽 4—10公里,寓出奥德河河谷 40—50米,坡度 30—40°。*柏林战役中作为德军第二防御地带。1945年 4月 16—17日。苏军在此突破德军防御,柏林大门随即洞开。战后民主德国在此建立了纪念碑。
塞讷泰斯库(ConstantinSǎ nǎtescu,1885—1947)罗马尼亚总理(1944年),将领。1925—1928年先后任驻法、英使馆的武官。1935年升为将军。1937年任副总参谋长。1940年曾率罗马尼亚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归属问题。1944年*罗马尼亚八月起义后,出任总理组成首届新政府。同年 9月与盟国签署停战协定,并参加反对纳粹德国的战争。对内采取了若干民主化措施,废除法西斯法律,恢复 1923年宪法,解散集中营,大赦政治犯。但未能进一步满足人民对民主化的要求。同年 12月下台。
塞朗诺·苏纳尔(Ram ónSerranoSuner,1901—)西班牙外交部长(1940—1942)。意大利求学期间信奉法西斯主义。后成为佛朗哥的姻亲。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曾被共和国政府监禁 1年,后脱逃至佛朗哥叛军政府中,历任宣传和报刊部长(1937年)和内政部长(193s年)。与希特勒和齐亚诺过从甚密。大战爆发后,1940年出任外交部长,任内表面奉行中立政策,暗地支持德、意的侵略战争。1942年因内部矛盾被迫去职,1944年退出政界。
塞罗茨克登陆场位于纳雷夫(Narew)河右岸塞罗茨克(Serock)地域。1944年 9月 5日拂晓,苏联*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近卫坦克第一军所部在行进间强渡纳雷夫河后建立。至 9日扩大为正面 25公里、纵深 18公里。10月 4日,德军调集 3个半坦克师和 3个步兵师实施反突击,企图夺回该地域。该登陆场苏军在友邻的*鲁然登陆场苏军配合下于 10月 14日开始进攻,恢复并扩大了登陆场,但未能使 2个叠陆场连接起来。后来在*东普鲁士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
塞班岛登陆战役*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美军实施的主要登陆战役。按“征粮者”作战计划,美海军陆战队 2个师和陆军 1个师,由 470余艘舰艇和 2000架飞机掩护和支援,在特纳海军中将率领下,1944年 5月底从珍珠港出发经马绍尔群岛向塞班(saipan)岛进发。6月 11日开始航空火力准备,13日开始舰炮火力准备。15日凌晨,由*史密斯,霍尔兰德·麦克蒂尔中将指挥在塞班岛南部海滩登陆。守岛日军约 3.3万人,在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和第四十三师团师团长斋藤义次中将指挥下进行顽抗。美军以坦克为先导,当日攻占登陆场,上陆部队 2万人。当晚,日军 1000人和 36辆坦克实施夜袭反击,被歼。16日晚,日军 500人和 44辆坦克再次实施夜袭反击,亦被歼。19—20日,日本海军在*马里亚纳海侮战中失败,塞班岛日本守军陷于孤立天援境地。6月 22日,美海军陆战队 2个师开始向北迸击,陆军 1个师则扫荡南部残敌。7月 5日,日军被压缩至岛北一隅。次日晚,南云和斋藤自杀。7日凌晨,残存日军 3000人发起自杀性冲锋,遭全歼。7月 9日,美军占领全岛。此役日军除 1780人被俘外均死亡。美军阵亡 3426人,伤 1.3万人。美军占领该岛后,有数千名日本岛民进行集体自杀或跳崖自尽。在此役中有1.5(一说 2.2)万平民死亡,占岛民总数的三分之二。该岛的失陷使日本丧失了一个保卫本土的前方基地,直接导致东条内阁在 7月 18日倒台。
塞瓦斯托坡尔防御战苏德战争前期苏军于 1941年 10月 30日至 1942年 7月 4日为坚守塞瓦斯托波尔(Севастополь)而进行的作战行动。克里米亚战役(1941年)中德军突破苏军主要阵地后,直趋塞瓦斯托波尔。苏军即由黑海舰队、滨海集团军和原当地驻军组成塞瓦斯托波尔防区(共 5万余人,约 100架飞机和若干舰艇),展开防御作战。11月 11日,德军(4个加强师、300多架飞机)开始第一次进攻,21日被苏军击退。12月 17—31日,德军 6个师和罗军 2个旅发动第二次进攻,苏车以 6个师又 2个旅(后增兵 2个师又 1个旅)防御。其间进行的*刻赤-费奥多西亚登陆战役对改善防御态势起了重要作用。1942年 5月底,由于苏军在*刻赤战役中失利,塞瓦斯托波尔的局势急剧恶化。6月 7日,德军以第十一集团军(10个师)发动第三次进攻,6月 29日突入市内。6月 30日黄昏,苏军主力撤离,余部在海湾和赫尔松涅斯角(Херсонес)继续战斗到 7月 4日。
福杰尔(BinoCorsoFougier,1894—1963)意大利空军将领。大战期间,曾率意大利空军编队配合德国空军轰炸英国(1940年 10月—1941年 1月)。1941年 11月任空军副大臣兼参谋长,任内,意大利空军因装备陈旧、技术低劣和官兵士气不振屡战皆北,意大利遂失去北非及地中海制空权。1943年7月因作战不力被解职,此后隐退。
福尔克曼(HelmuthVolkmann,1889—1940)德国将领。早年在军事学院求学。1907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2年升为中校。1934年 4月任国防部司长,后以上校衔加入空军。1936年 10月—1937年 11月以少将衔出任空军行政管理局局长。1937年 11月—1938年 11月任*秃鹰军团司令。1939年 4月以上将衔出任空军作战研究院院长。同年 8月转入陆军,1940年任第九十五步兵师师长。死于空难。
福肯豪森(AlexandervonFalkeuhausen,1878—1966)德国驻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占领区总督(1940—1944)。出身普鲁士贵族军人世家。1900—1901年曾作为八国联军成员入侵中国。1910—1914年任驻日武官。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曾任步兵学校校长。1930年退役。1934—1939年在中国担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返回德国,出任德国驻比利时和法国辖区最高行政长官(即驻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占领区总督)。1941年,因受*七·二○事件牵连而被捕。1945年 5月被美军从集中营救出。战后曾在比利时作为战犯受审,被判 12年徒刑。1951年获释后定居纳索(Nassau,一译拿骚)。
福建事变又称“闽变”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1933年 11月 20日,十九路军将领蔡廷楷、蒋光鼐等联合国民党部分反蒋势力,在福州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李济深、陈铭枢、冯玉祥(余心清代)分任军事、文化、经济委员会主席,陈友仁、蒋光鼐分任外交、财政部长,蔡廷错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宣布抗日反蒋,“排除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军阀,铲除封建残余制度”,“取消党治,还政于民”。曾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签署抗日反蒋协定。由于蒋介石的军事围攻和内部的不团结,以及中共中央犯“左”倾错误而没有给予应有援助,1934年 1月闽变失败。
福尔哈贝尔(MichaelvonFaulhaber,1869—1952)德国罗马天主教会枢机主教(1921—1952)。1911年任主教。1921年起任德国罗马天主教会枢机主教。纳粹党执政后虽主张种族宽容,但仍力图同政府合作以维持天主教会利益。1938年支持*德奥合并,同年 10月要求德国全体主教向希特勒祝贺慕尼黑会议的成功。未接受*戈台勒邀请参加反希特勒的密谋活动,并多次遁责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七·二○事件后曾受盖世太保查询,但未受牵连。
福雷斯特尔(JamesVincentForrestal,1892—1949)美国海军部长(1944—1947)。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海军航空队服役。二、三十年代从业于工商金融界,曾任狄尤-里德公司总经理。1940年进入政界,任总统行政助理。不久出任海军部副部长,主管海军采购事宣,对促使战时海军发展起过重要作用。1944年以共和党人身份入阁任海军部长,参与对德、日后期作战的决策。1947年美国设立国防部后,成为首任国防部长,主张对苏采取强硬的军事方针。1949年因心力交瘁离职,不久在住院就医时跳楼自杀。
福克尔G-1型强击机荷兰战斗轰炸机(强击机)。荷兰福克尔(Fokker)公司制造。单引擎(330匹马力),装备 8挺 7.9毫米机枪,可携炸弹 880磅,乘员 3人。1940年 5月德军入侵时,仅装备荷兰空军 26架。
福克尔T.V.型轰炸机荷兰轰炸机。1937年荷兰福克尔(Fokker)公司制成。双引擎(每台 925匹马力),最大时速 259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012英里,装备 6—7挺机枪,可携炸弹 2200磅,乘员 5人。1940年 5月德军入侵时,仅有 9架装备部队。
福克-武尔夫式歼击机即“Fw-l90式歼击机”。
福克-武尔夫式轰炸机即“FW-200式轰炸机。
福克尔 D-21型歼击机荷兰歼击机。荷兰福克尔(Fokker)公司制造。单座,单引擎(830匹马力),最大时速 272英里,装备 4挺 7.9毫米机枪。1939—1940年苏芬战争期间,曾援助芬兰。1940年 5月 10日德军入侵时,仅有 29架在荷兰空军服役。
十四画
[一]静坐战即“奇怪战争”。
赫尔(CordellHull,1871—1955)美国国务卿(1933—1944).民主党人。毕业于柯伯兰法学院。1891年获律师资格,1893年进入政界。参加过美西战争。1907年被选入国会,先后为众议员与参议员。1933年出任国务卿。协助*罗斯福实施*新政,主张在国际贸易中取消高关税壁垒,对拉丁美洲国家推行睦邻政策,遏制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大战爆发后,主张积极援助盟国,以抗击法西斯的侵略。1941年主持*美日谈判,试图缓解在太平洋与赫尔远东同日本的矛盾,但坚持日本必须尊重中国等国的领土和主权。珍珠港事变后,协助罗斯福制订与贯彻美国对外政策,参与盟国间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出席过 1943年莫斯科外长会议等。积极筹划在战后创建联合国组织,1944年曾主持召开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同年年底辞职。次年获诺贝尔和平奖。著有《赫尔回忆录》(2卷)等。
赫斯(RudolfHeb,1894—1987)德国纳粹党副领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先在陆军服役,后转入空军。战后进慕尼黑大学攻读经济学,曾从事反犹宣传。1920年加入纳粹党,不久成为希待勒的忠实助手。1923年参加啤酒店暴动,失败后逃往奥地利。后应希特勒之召,返德役案,在狱中以及出狱后记录和整理希特勒口授的*《我的奋斗》。1925年任希特勒的私人秘书。1932年任纳粹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同年当选国会纳粹党议员。1933赫斯年 4月,被希特勒委为纳粹党副领袖。同年,出任内阁不管部长。积极支持希特勒扩军备战,参加签发施行义务兵役制的法令以及*《纽伦堡法》,参与策划和执行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阴谋活动,并先后成为秘密内阁和国防委员会成员。1939年 9月,被希特勒正式指定为继戈林之后的元首继承入。1941年 5月 10日,秘密驾机飞英,伞降于苏格兰,提出以承认德国在欧陆自由行动和德国尊重大英帝国领土完整为条件的和平建议,被英国政府拒绝并监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6年 10月,以共同策划或密谋和破坏和平罪判处于期徒刑。在西柏林狱中“窒息”死亡。
赫尔利(PatrickJayHurley,1883—1963)美国外交官。共和党人。1908年华盛顿州立大学毕业,早年当过律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军,获上校衔。1929—1933年任胡佛政府陆军部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以准将衔在远东服没。1942—1943年任驻新西兰公使。1943年作为罗斯福总统私人特使赴中近东,并曾来华安排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事宜。同年参加德黑兰会议并起草保证伊朗独立和经济权利自决的备忘录。1944年晋升少将。同年 8月作为美国总统特使访华,“调处”国共关系,11月继*高思任驻华大使。曾到延安访问并与毛泽东会谈。积极支持蒋介石政府的反共政策,因而遭到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反对。1945年 11月辞职回国。战后从事共和党政治活动。
赫里欧(EdouardHerriot,1872—1957)法国激进党领袖。毕业于巴黎高师。初在中学任教,后转入政界。长期任里昂市长。1912年起为参议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入众议院,成为激进党领袖,曾三次组阁。总理任内,先后平息鲁尔危机,并和苏联建交。1936年起为众议院议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反对向德国妥协,1940年 7月 10日,参、众两院讨论授全权予贝当时,缺席表示反对。1942年致函贝当,谴责其破坏宪法的行为。曾将荣誉军团勋章退还维希政府,抗议*法国反布尔什维主义军团成为官方军事组织。1943年 4月致函戴高乐,表示支持他所领导的抵抗运动,此后即遭维希政府囚禁。1944年 8月赖伐尔将他召往巴黎,试图诱迫其成立过渡政府,未成。复被德军逮捕,囚禁于波茨坦。1945年 4月为苏军释放,经莫斯科回国。战后,致力于重振激进党。1946年被授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称号。曾历任议员、议长和荣誉议长。著有回忆录《往事》。
赫留金(ТимофейТимофеевиqХрюкин,1910—1953)苏联空军将领。1929年加入联共(布)党。1932年参军。翌年毕业于卢甘斯克军事飞行员学校。后任航空兵中队长。1936—1937年在西班牙共和国军中任轰炸机飞行员、航空兵支队长。1938年为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大队长、轰炸机群群长。1939—1940年参加苏芬战争时,任第十四集团军空军司令。苏德战争开始时为空军少将。历任第十二集团军和卡累利阿、西南方面军空军司令、空军第八和第一集团军司令。曾参加斯大林格勒、顿巴斯(1943年)、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克里米亚、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和东普鲁士等战役。1944年晋升空军上将。战后曾任空军副总司令。
赫尔道夫(WolfHeinrichCrafvonHelldorf,1896—1944)德国柏林警察局长(1935—1944)。伯爵。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年参与卡普暴动,后流亡意大利。回国后于 1925年加入纳粹党。1931年任柏林冲锋队队长。1933—1935年任波茨坦警察局长,并任柏林-勃兰登堡冲锋队旅队长和党工队地区总队长。1935年起任柏林警察局长,因内部矛盾,逐渐与密谋分子建立联系。“七·二○事件中负责指挥柏林警察配合政变,失败后不久被捕,处以绞刑。
赫鲁晓夫(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нчХрущёв,1894—1971)苏联将领。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翌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年起从事党务工作。1929年莫斯科工业学院肄业。三十年代历任莫斯科市委和州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38年 1月起任乌克兰的党中央第一书记(至 1947年 3月),并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翌年起为政治局委员)。苏德战争爆发后,于 1941年 8月出任*西南方向总指挥部军事委员(即政委,至 1942年 6月)。同年 9月兼任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至 1942年 7月)。1942年 7月—1943年 1月,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1942年 8—9月兼任东南方面军军事委员)。参加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和反攻。1943年获中将衔。同年 1—2月任南方方面军军事委员。3—10月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军事委员。10月—1944年 8月,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军事委员。1944年任乌克兰人民委员会主席,领导克服饥荒和重建解放后的乌克兰。战后初期任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和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1949年 12月起先后任联共(布)党中央书记兼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赫鲁廖夫(АндрейВасильевиqХрулё,1892—1962)苏联红军总后勤部长(1941—1946,1943年改称后勤部长)。十月革命时为赤卫队员。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国内战争。后历任师政委、莫斯科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国防人民委员部财务部长和总务部长、红军供应部长和总军需部长(军需勤务中将衔)。苏德战争爆发后,出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红军总后勤部长。1912—1943年兼任交通人民委员。1943年获大将衔。战争期间,组织后方力量和各种运输手段,保障前线作战部队的后勤供应。战后曾任苏联武装力量部(1950年起为军事部)副部长兼武装力量后勤部长、政府的汽车运输和公路部、建筑部副部长等职。
赫尔四原则美日谈判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四项原则。1941年4月 16日美、日就*《日美谅解方案》谈判时由赫尔正式提出。内容为:(1)尊重一切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2)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3)维护包括通商机会均等在内的各项均等原则;(4)除以和平手段改变现状外,不破坏太平洋地区的现状。
赫尔克里士(Herkules)又称“大力神”。德、意夺取马耳他的行动计划代号。1942年春夏,德、意计划以海上登陆和空降作战的联合行动攻占马耳他岛。后因北非陆上战亭和在苏德战场上发动夏季攻势的需要抽走驻西西里的德国空军,行动日期被推迟。希特勒和德军将领遂企图以持续的空中攻击和海上封锁使马耳他瘫痪,又认为一旦德军在埃及取胜,英国将弃守马耳他。该计划一再推迟,后终未实施。
赫尔利使华大战末期,美国政府派遣*赫尔利来华“调解”中国国共关系的活动。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美国为早日打败日本,并使战后中国成为它在远东的有力支柱,在加强对国民党军队控制的同时,力争联合包括中共武装力量在内的一切抗日军队,进而用政治手段解决中共问题。1941年 8月中旬,罗斯福决定派遣赫尔利以总统特使身份使华,支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调解国共矛盾,统一中国境内的一切军事力量。9月 6日,赫尔利经莫斯科飞抵重庆,初着重于解决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11月 7日,为调解国共两党关系,赴延安与毛泽东等会谈。10日签署了《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五点协议草案》,规定改组国民政府为民主联合政府,承认所有党派的合法性,实行民主改革,承认所有抗日军队,公平分配美援租借物资。但蒋介石反对此协议。赫尔利返重庆后便撕毁协议,要求中共接受国民党提出的“整编”中共军队,由蒋介石统一指挥全国军队等三点“反建议”。11月底,赫尔利出任美国驻华大使。1945年 1月 7日,赫尔利致电毛泽东提议国共继续谈判。随后国共恢复谈判,但不久又破裂。
赫尔利便公然反对美国援助中共武装力量,并声明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战后,赫尔利在华继续奉行反共政策,于 1945年 11月去职。
赫尔备忘录*美日谈判后期美国提出的方案。1941年 11月 26日由美国国务卿赫尔交予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和日本特使来栖三郎。作为对*《日美协定乙方案》的答覆。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赫尔四原则为基础;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有:(1)缔结美、英、中、日、荷、苏和泰国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2)缔结美、英、中、日和泰国关于尊重印度支那领土完整的协议;(3)日军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撤走;(4)除重庆政府外,不支持中国其他的任何政府或政权;(5)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6)缔结贸易协议;
(7)暂时解除资金冻结;(8)稳定美元和日元的兑换牌价;(9)本协议比其他一切协议处于优先地位;(10)争取其他国家同意本协议的经济和政治原则。12月 7日(当地时间)日本发动珍珠港事变后正式拒绝。
赫斯飞英事件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德国纳粹党党魁之一*赫斯单独驾机飞往英国的事件。1941年 5月 10日黄昏,赫斯驾驶一架*Me-110式歼击机,从德国的奥格斯堡起飞,于当晚飞抵苏格兰汉密尔顿公爵庄园附近跳伞降落。赫斯着陆后即声称负有促使英、德媾和的“特别使命”而来,此后曾同英国官员进行了几次秘密会谈。赫斯提出的媾和条件为: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自由行动并归还德国以前的殖民地,德国则允诺英国保持其殖民帝国的地位。丘吉尔政府对此事采取“保持缄默、搁在一边”的态度,仅简短报道赫斯抵英的消息。希特勒在事件发生后逮捕了一批有关人员,并在报刊上宣传赫斯“精神失常”。此事件一度被苏联视为英、德勾结反苏的佐证。至今其背景、动因和谈判情况仍说法不一。
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ReichswerkeHermannG-ring)简称“戈林工厂”。纳粹德国国家垄断企业。*四年计划的产物。1937年 7月为开采萨尔茨吉特的贫铁矿而建立,百分之七十的股票由政府收买,其余由资本家认购。在德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实力急剧膨胀,1940年底划分为 3个康采思:冶金康采恩,军人康采恩,机器制造及内河航运康采思。原本部机构改为中央控股公司。1942年在德国本土和占领区共拥有 177家工厂、69个采矿和冶金企业、156个贸易公司、46个运输企业、15个建筑企业和几十个其他企业,经营大批煤铁矿、冶炼工场、武器和广播器材厂、化学工厂、轮船运输公司、饲料批发商店和不动产公司。1938年息资本为 4亿马克,1941和 1943年先后增至 25亿和 60亿马克。
赫耳墨斯号航空母舰(Hermes)又译“竞技神号”。英国轻航空母舰。1924年建成。排水量 10850吨,最大航速 25节,可载飞机 15架。大战期间主要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活动。1940年参加攻击达喀尔之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到印度洋,1942年 4月 9日,在锡兰(今斯里兰卡)东海岸附近被日本舰载俯冲轰炸机击沉。
赫里欧-保罗-彭古尔方案法国 1932年 11月 14日向*国联裁军会议提出的裁军方案。由总理*赫里欧和*保罗-彭古尔起草,故名。主要内容为:将欧洲各国的军队改组为报役期短、动员缓慢、进攻力差,类似民兵的武装部队;所有进攻性武器,如坦克、重炮等均置于国际监督之下,仅在某一国遭受侵略进行集体干涉时,始可动用;征集各国志愿人员组成国际部队;裁减海军军备;建立欧洲国家“地区性协约国”和欧洲空运联盟。此方案遭德、意、英等国的反对而作罢。
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8年 9月 29日(协定上写的日期,实际签字时间为 9月 30日凌晨1时许),由希特勒、张伯伦、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协定共 8条、附图、附件及 3个补充声明。规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连同一切设施,完整移交给德国;德军将于 10月 1—10日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地区”;其他地区由国际委员会占领,于 11月底以前举行公民投票确定归属,由德、英、法、意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组成国际委员会,负责制定移交细节和最后确定边界;英、法将对捷的新疆界提供国际保证,当捷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后,德、意也将给予保证。按此协定,捷约丧失近五分之一的领土(1.1万平方英里),360万居民,半数以上的工业设施和资源,以及坚固的边境防御工事。
慕尼黑会议英、法、德、意四国于 1938年 9月 29—30日在慕尼黑举行的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会议,为三十年代英、法推行对德绥靖政策的顶峰。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期间,希特勒经*贝希特斯加登会谈和*戈德斯堡会谈,摸准英、法害怕战争而将在苏台德区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的心理,决定进一步施加压力。9月 26日希特勒在柏林发表演说,进行战争威胁,并于翌日下令德军作好在 30日发动进攻的准备。战争乌云笼罩欧洲。2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希特勒呼吁和谈。28日张伯伦致函希特勒,建议立即举厅英、德、法、意首脑和捷代表参加的会议,商讨移交苏台德区的各项安排。经墨索里尼斡旋,希特勒同意在慕尼黑举行上述会议。29日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与会;捷方代表虽准时到达,但未被允许参加。30日凌晨四国首脑签订*《慕尼黑协定》,接着由英、法通告捷方代表。同日中午,被英、法出卖的捷政府,发表官方公报,被迫宣布服从《慕尼黑协定》。随后,张伯伦同希特勒单独会晤,发表了*《英德宣言》。12月 6日又发表*《法德宣言》。英、法通过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领上和主权,指望给自己带来“一代人的和平”,结果却助长纳粹的侵略势力,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蔡廷锴(1892—1968)中国将领。字贤初。肇庆护国第二军讲武堂毕业。九·一八事变时为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兼军长。1932年率部进行淞沪抗战。后被蒋介石调往福建和红军作战,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兼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1933年 10月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11月与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失败后一度去香港。1935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为负责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出任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在两广指挥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7年授上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著有《蔡廷锴自传》。
蔡茨勒(KurtZeitzler,1895—1963)德国将领。职业军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中任职。三十年代为最高统帅部的校级参谋。1939年 4月出任第六十步兵师师长。同年 9月调任第二十二集团军参谋长。1940年任第一坦克集群参谋长。1941年参加侵苏战争。翌年晋升少将,调往西线任 D集团军群参谋长。1942年 8月,以击退盟军的*迪耶普袭击而出名,于 9月接替*哈尔德任陆军总参谋长,并越级摧升上将,1944年*七·二○事件发生后被解职。翌年 1月退役。
蔡树藩(1905—1958)中国将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去苏联,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后入劳动大学和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回国,曾任红二十二军政委、红九军团政委。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内务委员会主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转战晋西北、晋东南和冀南平原,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慕尼黑会者:左起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勤、墨索里尼、齐亚诺战,创建抗日根据地,并致力于军队的政治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家体委副主任。1958年 10月 17日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在苏联遇难。
蔚蓝色防线(Aznrblau-Linle)1943年德军于黑海和亚速海之间通往塔曼半岛(TaMaHcknnnonyoctpoB)的接近地设置的防御地域的代号。正面长113公里,纵深 20—25公里,由两道防御地带和众多斜切阵地构成。*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中被苏军突破。
榛名号战列舰日本战列舰,原为川崎神户造船所制造的 2.6万吨级战列巡洋舰,1916年下水,1928年由横须贺海军工厂第一次改装,1934年由吴港海军工厂第二次改装。标准排水量 3.2万吨,最高航速 30.5节,装备360毫米火炮 8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相继支援日军攻占吕未岛和爪哇岛。1942年 4月进入印度洋作战。后调回太平洋。同年 6月参加中途岛海战,受轻伤。同年秋,赴西南太平洋,参加圣克鲁斯群岛海战和瓜岛海战。尔后长期泊驻本上基地。1944年 6月在菲律宾海侮战中受伤。同年 10月参加莱特湾海战。1945年 7月 24日在吴港海军基地内被美军舰载飞机炸沉。
磁铁(Magnet)盟国调运美军到北爱尔兰的计划代号。1942年 1月,由英国人提出,计划尽快调运美军 4个师(内 1个装甲师)进入北爱尔兰。同年 8月,由于船舶不足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吃紧而延搁。
磁性水雷又名磁引信水雷。靠磁性引信引爆的非触发水雷。磁性引信在舰艇磁场作用下工作,磁针偏转,接通电池的电路,起爆管燃点炸药,水雷爆炸。大战爆发时德、英两国都已掌握制造技术。1939年 9月德国制成 1500枚,3个月内投放 470枚。由于英国主要研究对付磁性鱼雷或浮雷,未注意敷设在深水中的磁性水雷,2个月内被炸沉 5.6万吨船只。同年底英国采取了新的扫雷手段和船舰消磁法后,威胁大为减轻。
臧式毅(1885一?)汉奸。字奉九。日本陆军士宫学校毕业。曾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奉天兵工厂总办、辽宁省政府主席。九·一八事变后叛国投敌,在日军策动下成立伪辽宁省政府,任省长。联合*张景惠等策划成立伪东北政务委员会。1932年 3月任“满洲国”民政部长。1934年 3月改任“满洲帝国”参议府者长。参与伪满中央核心领导,出卖东北领土主权。1945年 8月苏联出兵东北时被俘,曾监禁在西伯利亚。
熙洽(1884—?)汉奸。字恪民。姓爱新觉罗。满族。日本士宫学校毕业。原为清朝皇族。九·一八事变时任吉林军参谋长兼省府委员,迎日军人吉,1931年 9月 28日公开叛国投敌,宣布吉林“独立”,任伪吉林省长官公暑长官。“满洲国”成立后任财玫总长。1934年改任“满洲帝国”宫内府大臣,从事卖国活动。日本投降后,在东北被苏军俘虏,曾监禁在西伯利亚。
[丨]
田繁太郎(1883—1976)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1930年任第一舰队兼联合舰队参谋长。1932年任第三舰队参谋长,参与对上海的进攻和停战谈判。1933年任军令部作战部长。1935年升任军令部次长。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第二舰队司令长官,吴镇守府司令长官。1940年调任*中国方面舰队司令长官,同年晋升海军大将。1911年 9月任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同年 10月就任东条内阁的海军大臣。1944年 2月又兼任军令部总长,积极追随东条英机,推行侵略计划;同年秋转任军事参议宫。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5年获释。骷髅队即“党卫队骷髅队”。
[丶]銮披汶(LuangPibu1Songgram,1897—1964)泰国军事独裁者。曾在法国炮兵学校学习,1927年回国后任陆军师长。1932年起先后任国防、不管大臣。1938年 12月出任首相,并兼国防、外交和内务大臣,实行军人专政。大战爆发后,同日本结盟,1940年 11月进攻法属印度支那,挑起泰法战争。1941年 12月同意日军过境,同时自封陆海空军元帅,实行法西斯统治。1942年 1月对美、英宣战。次年 8月 5日签订密约,将 4个马来邦和 2个缅甸掸邦划归泰国。1944年 7月被迫下台。战后被控为战犯入狱,不久获释。1947年发动政变,自任陆军总司令,并组阁。1957年被推翻后,流亡国外,病死日本。
豪辛格(AdoifHeusinger,1897—1982)德国将领。1915年入伍。1931年在陆军总参谋部供职。1937年进入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1940年起任该处处长。1941年获少将衔。1943年晋升中将。1944年 7月一度实际主持陆军总参谋部的工作。*七·二○事件中受轻伤,后受牵连,被铺并受到*人民法庭审讯。1944年 10月获释,但被解职。战后主持组建联邦德国国防军。曾任国防军总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
豪斯霍弗尔(KarIHaushofer,1869—1946)德国地缘政治学创始人。早年在军校求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准将。1921年任慕尼黑大学地缘政治学教授。同年经*赫斯撮合结识希特勒。后任慕尼黑大学地缘政治学院院长和全国地缘政治学会主席。1924年创办《地缘政治学杂志》,鼓吹德国应取代英国,掌握世界领导权。并向东方索取*生存空间,对纳粹党头目产生很大影响。其撰写的《世界中的民族社会主义思想》等书,为纳粹政权的扩张政策制造理论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继续利用杂志为德国的侵略暴行辩解。因其子阿尔布雷希特·豪斯霍弗尔(AlbrechtHausbofer,1903—1945)参与反希特勒密谋活动,他于 1944年 12月一度被捕。战后被指控犯有战争罪行,后畏罪自杀。
瘦孩(LittleBoy)1945年 8月 6日美国投掷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的代号。1945年 7月研制成功。为一炮弹形 U235弹,长 10英尺,直径 28英寸,爆炸当量为 2万吨 TNT。因重量与体积均小于 8月 9日投掷于长崎的原子弹而呈瘦长形,故名。参见“广岛原子弹轰炸”。
廖磊(1890—1939)中国将领。字燕农。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第七军军长。1929年后多次参加“围剿”工农红军。1936年授中将衔,翌年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七军团军团长,参加淤沪会战。1938年 4月随部开赴淮北,驻守宿县,挫败进犯徐州的南路日军。武汉会战开始后,率部于湖北麻城一带袭击敌人。同年 10月任豫鄂皖边区游击兵团总司令兼安徽省政府主席。同月病故。
旗鱼式鱼留机(Sailfish)英国舰载鱼雷轰炸机。1936年投产。最大时速 139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030英里,装备 2挺 7.69毫米机枪,可携 1600磅鱼雷或载炸弹 1500磅。乘员 3人。大战初期曾为英国海军航空兵重要机种。1940年 8月英国以此机种实施*塔兰托袭击战。1941年 5月在击沉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中亦起重要作用。后主要用于海上反潜作战。
精力旺盛(VigorOus)1942年 6月英国护航船队从东地中海增援马耳他的行动代号。为改善马耳他英军处境,英国派出两支护航船队同时增援。从东地中海增援的以“精力旺盛”为代号,从西地中海增援的以*“鱼叉”为代号,是月 13日,从东地中海增援的护航运输队,由 10艘货船和 35艘战舰组成,从亚历山大西行。意大利出动主力舰队进行拦截。在随后的两天里,英护航运输队连道德、意飞机和潜艇攻击,损失货船两艘。同时意舰队仍继续尾追南下,英国船队被迫于 16.日折返出发地。
精兵简政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一顶政策。1941年 11月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开明绅士李鼎铭提出,为中共中央采纳。主要内容是:各抗日根据地切实整顿组织,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规定脱产人员只能占根据地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其中军队系统人员占百分之二,党政民系统人员占百分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减轻了人民负担,利于便民、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官僚主义,更适合于游击战争环境,对于渡过难关,坚持长期抗战起了很大作用。
赛扬(LoulsSalllant,1911—1974)法国工会领袖。早年参加工人运动。1938年起为法国总工会行政委员会委员。1940年 8月参加抵抗运动,建立*解放北方,并着手重建法国总工会。曾与 11位工会领袖共同发表声明,谴责维希政府颁发的*《劳动宪章》。1943年 4月促成法国总工会的统一,5月参加民族抵抗委员会。1944年被选入临时咨询议会。同年 9月任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5年 2月代表法国总工会参加世界工会代表会议。战后继续从事工会运动。
赛尔特(FranzSeldte,1882—1947)德国*钢盔团头目,劳工部长(1932—1945)。早年在不伦瑞克攻读化学,毕业后接替其父经营化工厂。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 12月伙同*杜斯特堡创建钢盔团,力主对外扩张。1930年同希特勒会商,调解钢盔团与*冲锋队的冲突。1931年 10月代表钢盔团参加*哈尔茨堡阵线。1932年任巴本内阁劳工部长。希特勒执政后继续留任,并兼任普鲁士劳工部长、德国国会纳粹党者员。1934年起任“民族社会主义德国退伍军人”组织的头目。同年解散钢盔团。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劝说希姆菜废黜希特勒,同美、英等国作停战谈判,战后受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指控,未及审判即死去。
赛斯-英夸特(ArturSeyB-Inquart,1892—1946)奥地利法西斯分子。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维也纳操律师业,鼓吹德奥合并。1937年出任国务顾问,助长奥地利的法西斯运动。1938年 2月,在希特勒的支持下,被任命为内政部长;3月组成傀儡政府,配合德军入侵,将奥地利并入德国。1938年 4月至 1939年 4月任德国驻奥地利总督。1939年 10月出任波兰总督府副总督。1940—1945年改任德国驻荷兰总督。任内大肆镇压赛斯-英夸特抵抗运动和屠杀无辜居民。1946年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察东事件日军在中国察哈尔(旧省名,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工东部地区挑起的武装冲突。1935年 1月,日军以中国第二十九军和热河丰宁伪满自卫团冲突为借口,进攻察东独石口地区。蒋介石政府执行屈辱求和方针。2月 2日双方代表在日军驻地大滩商定口头协约,即所谓“大滩口约”,规定察东、石头城子、南石柱子、东栅子一线及其以东地区划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不得驻兵,由保安队维持治安,并归还所收缴之热河自卫团武器。
察哈尔抗战中国察哈尔省(旧省名,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军民抗击日军进攻的战斗。1933年春,日军攻占热河后进逼察哈尔和河北。5月 26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协助下,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通电声明“武装保卫察省,进而收复失地,求取中国之独立自由”。6月 20日吉鸿昌、方振武率军北进,分 3路迎击日伪军,连克察东的康保、宝昌、沽源等地,并于 7月 12日收复重镇多伦,后乘胜将日伪军完全赶出察哈尔。7月 27日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成立收复东北四省计划委员会,冯王祥任委员长,制定收复东北的计划,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但蒋介石却以抗日同盟军妨碍统一政令为由,下令取消,并调动重兵进逼张家口。日伪军乘机回师多伦。8月上旬,冯玉祥被迫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随后,吉鸿昌、方振武宣布成立抗日讨贼军,在热河、长城一带继续转战。10月中旬,在日、蒋夹击下,因弹尽粮绝失败。
察南自治政府侵华日军在中国察哈尔扶植的伪政权。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由南口攻占张家口,该市原商会执行委员于品卿投敌。同年 9月4日于品卿在日军策划下,以察哈尔省南部 10县代表会议的名义,在张家口宣布成立。采用合议制形式,设最高委员会,于品卿为最高委员,日人前岛异为顾问。鼓吹“反共”、“反蒋”、建立“王道乐上”,1939年 9月,改为察南政厅,后并于*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又称“察绥抗日同盟军”。参见“察哈尔抗战”。
谭政(1907—1988)中国将领。原名世铭,号举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1934年 10月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长期从事八路军政治工作,曾汪《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许多论述军队政治工作的文章。1944年 4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在中共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对军队政治工作进行历史性的总结,为人民军队和根据地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谭震林(1902—1983)中国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十二军政委、福建军区司令员。198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军事部长,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闽粤边特委军事部长。193s年 1月,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政委。率部在皖南岩寺地区策应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随后进抵皖南长江沿线作战。同年 11月接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员,先后指挥并取得繁昌五次保卫战的胜利。1910年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在苏南京沪铁路以东地区开展游击战,并领导根据地的建设。*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中共苏南区委书记。1943年 1月任新四军第二师政委兼中共淮南区委书记,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兼第七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褐皮书(Brownbooks)揭露纳粹暴行的小册子。由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德国法西斯主义受害者世界委员会”用几种文字出版。1933年出版第一本小册子,全称《关于希特勒恐怖和国会纵火案的褐皮书》,揭露纳粹恐怖活动和纳粹分子制造*国会纵火案的真相。次年又出版《国会纵火案审判:关于希特勒恐怖的第二本褐皮书》,由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作序。褐衫队即“冲锋队”。
[]
嫩江桥阻击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军抗击日军的战斗。1931年11月 4日,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黑龙江省副司令*马占山率部在嫩江桥奋勇抗击进犯的日伪军,多次击退敌军攻势,日军滨本步兵联队和高波骑兵队死伤惨重。6日晚,马部退守距嫩江桥 50华里的三问房。12日起,日军经过补充与休整,重新发动攻势。马占山亲临前线,率部与敌血战。18日日军从朝鲜调两个混成师团增援,马部伤亡颇多,后撤至齐齐哈尔和海伦。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先后沦陷。此战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和赞助。
熊斌(1894—1961)中国将领。字哲明。奉天讲武堂毕业。曾任冯玉祥西北军参谋长。九·一八事变后赴河北,协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处理华北事宜。1933年 5月,以北平分会总参议身份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协定》。1936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历汪军令部次长、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日本投降前夕任华北宣抚使,奉命收抚华北伪军。抗战胜利后,曾任北平(今北京)市市长。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中央银行顾问。
缪勒(HeinrichMuller,1900—?)德国*盖世太保首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起当刑警。后在慕尼黑警察局政治科掌管反共产主义事务。纳粹党上台后,被*海德里希吸收进*党卫队保安处,授以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衔(相当于少尉),1937年升任保安警察总处政洽处长。1939年获党工队区队长衔(相当于上校),出任德国中央保安局第四处(即盖世太保处)处长。直接掌管秘密警察,残酷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民主进步人士和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升至党卫队地区总队长(相当于中将衔)。战争结束时潜逃,至今下落不明。
缪塞特(AntonMussert,1894—1946)荷兰纳粹党头目,早年为工程技术人员。三十年代仿效德国纳粹党在荷兰建立法西斯组织——民族社会主义运动,1940年德国入侵时公开投敌。1942年 5月在悔牙就任荷兰党卫队队长。同年年底获“荷兰元首”称号,竭力为德国占领当局效劳。1943年 2月组织“咨询内阁”,协助侵略者授刮财富,驱使人民赴德国服苦役,激起公愤,1945年 5月荷兰解放后被捕,次年 5月在海牙被处以绞刑。
缪斌工作日本通过汉奸缪斌与中国国民政府秘密进行的和平谈判活动。1944年夏,美军占领冲绳岛,战火逼近日本本土。为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8月 19日日木御前会议决定在中国发动诱降政治攻势。9月 20日,宇垣一成奉命到中国与汪精卫及汪伪考试院副院长缪斌等人会谈。1945年 3月 16日缪斌赴东京,向日本政府国务大臣兼情报局总裁绪方竹虎提交了《中日全面和平案》,主张立即自动取消汪伪政权,由日本和重庆政府商谈停战撤兵条件,俟停战协定正式公布,重庆政府即还都南京,3月 18日缪斌和日本首相小矾国昭会谈,翌日达成协议。21日小矶国昭在*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上提出,以上述《中日全面和平案》为基础,准许缪斌庄东京使用无线电同重庆通话,但遭到陆军、海军和外务诸大臣的坚决反对。4月 2日小矶国昭将缪斌计划上奏天皇,亦未得支持。4月 5日小矶被迫下台,缪斌工作遂告破产。
缪塞利埃(EmileMuselier,1882—1965)法国海军将领。1901年毕业于法国海军学校。1933年任驻突尼斯法国海军司令,1937年为第二巡洋舰队司令。1939年获海军中将衔。大战爆发后,奉命率舰队保卫马赛及其附近海域。10月任海军副司令。1940年法国败降后前往伦敦,任自由法国海空军司令。1941年 9月又任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海军专员,12月率自由法国海军占领圣波埃尔一密克隆岛。因与戴高乐矛盾,辞职。1943年一度追随吉罗,在北非供职。1944年 9月任国防部负责处理德国海军事务的官员。著有回忆录《海军和抵抗运动》。
十五画
[一]增压(Supercharge)①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实施的第二个作战计划的代号。1942年 10月 23—26日,英军在代号*捷足的进攻作战中未曾突破敌方阵地,遂改变计划,在 10月 27日—11月 1日期间重新部署,准备在已经楔入敌阵的腰子岭(KidneyRidge)方向集中攻击,撕开缺口,为装甲部队打通进入沙漠开阔地带的道路。计划于 11月 2日清晨实施,双方经过一整天坦克决战,隆美尔部无力堵塞缺口,次日,英军扩大通道,4日进入敌军后方作战。德、意军被迫全面撤退。②英军突破德、意军在突尼斯境内*马雷特防线的行动代号。1943年 3月中旬,蒙哥马利制定以主力向马雷特防线近海一端发动正面攻击的作战计划,代号为*拳击家。3月 20日开始实施后,经几天激战来果。23日,蒙哥马利决定调整部署,改订作战计划,以内陆侧翼为主要进攻方向,通过离马雷特防线最近的侧面,沿着群山之巅向北突进以包抄德、意军。新计划代号取名“增压”(以纪念在阿拉曼战役获胜的计划而定名,故又称“增压二号”)。26—27日付诸实施,迫使德、意军撤出马雷特防线。
横滨事件也称“泊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神奈川县特高警察进行的一系列言论镇压事件。1942年《改造》杂志刊登论文《世界的动向和日本》,被认定为“宣传共产主义”,作者细川嘉六波逮捕。但从论文中找不出宣传共产主义的确凿证据,后根据细川嘉六在故乡富山县泊镇邀请《改造》社的相川搏和《中央公论》社的木村亨等聚会的照片,以“谋划再建共产党”为由,于 1943年 5月逮捕相川博、木村亨等 7人。1944年 7月查封两刊,并相继以违反治安维持法,逮捕上述两社及日本评论社、岩波书店等有关人员 49名。严刑拷间致死 3名。
横田喜三郎(1896—)日本法学家。1922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1930年为日本代表团成员参加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同年起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法学研究,建立了以具有精密的实证性和完整体系而著称的纯粹法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国际法学。九·一八事变后,以日军在中国东北的行动超出自卫权的范围为由批判军部,此后其学说受到压制。在战争时期,埋头于对和平机构的研究,坚定了对民主与和平的信念。战后东京审判时发表论文《东京审判在国际上的意义》,并领导日本国际法学界对安全保障、和平机构、占领体制、战争犯罪、日本新宪法等积极进行研究。1960—1966年任最高法院院长。著有《国际法基础理论》、《国际审判的本质》、《战争犯罪论》、《自卫权》、《天皇制》等。
樱会三十年代初日本陆军中的法西斯军官团体。*一夕会成立后,1930年秋由*桥本欣五郎等发起组织,其成员多为陆军大学出身并在军部任职的年轻军官。1931年扩大组织,吸收基层军官参加,成员约奇有 60名。以桥本欣五郎、*根本博、*长勇为核心。鼓吹为推进国家改造和建立军部政权的宗旨,应不惜使用武力;但对侵略中国和国内改革应孰先孰后没有一致意见。1931年 3月与大川周明等阴谋发动政变,成立以字垣一成为首的军部政权,未遂;同年 10月中旬,又阴谋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以荒木贞夫为首相的军人政权,因计划为军部首脑获知而失败。还秘密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十月事件后解散,部分成员后成为*统制派,重登政治舞台。
樱花式特攻机日本由敢死队员操纵的自杀飞机,即所谓“肉弹”。1945年春季以后,日本航空部队实行特攻战法,为此改装或制造结构简单、操纵容易、燃料消耗少的特攻机。此为其中之一。由母机运至目标附近。然后在空中脱离母机,自飞冲向敌舰。与*橘花式特攻机和*藤花式特攻机构成日本3种主要的海上特攻飞机。
橡树(Eiche)1943年 9月德军营救墨索里尼的行动代号。意大利*七月政变后,墨索里尼被秘密囚禁。7月 27日,希特勒召开军事会议,策划营救并使之重新执政,继续控制意大利。31日下达指令,以此为代号。9月初,侦知墨索里尼已被秘密转移于大萨索(GranSasso)山山顶旅馆,即派*斯科尔兹内率一队滑降兵于 13日以突袭行动救出墨索里尼。16日,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宣布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醋栗(Gooseberry)*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美用沉般构成的防波堤代号。为保障登陆作战的物资供应,英、美在 1944年工月计划,以 70(一说55)艘旧商船和 4艘报废军舰(其中 25艘美国船、1艘法国旧战列舰),在开始登陆作战的 3天内,驶至各登陆滩头内自沉,构成与海岸线平行的 5条防波堤,以屏护船只靠岸卸载。其中在*奥马哈和*黄金滩头的 2条,则成为*桑客人工港的一部分。
震洋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实施海上特攻作战方法之一。以实施特攻的敢死队员,驾驶装满炸药的快挺,冲撞敌舰船爆炸后同归于尽。至 1945年 7月底,共装备 2850艘,其中 700艘为陆军的联络汽涎(代号“”)。
撒奇交叉曲线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歼击机飞行战术之一。1942年中途岛海战前由海军歼击机飞行员撒奇(JohnS.Serge)少校创始,故名。是以 4架飞机编成一队,双机飞行,一旦遭到攻击,互相内向飞行,使敌机飞行员不易开火;当飞机作曲线飞行时,每架都有机会对追击同伴的敌机开炮。此战术被认为是对付日本*零式战斗机的有效办法,在空战中曾得到大力推[|]影佐祯昭(1893—1948)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入参谋木部任职。1925年被派往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政治学。1929年潜入中国华北地区进行谍报活动。后历任中国驻屯军参谋,驻上海领事馆武官,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谋略课课长和陆军省军务课课长。为日本陆军中的“中国通”。期间于 1938年 11月签订*《影佐稿宗武协定》;参与策划汪精卫出逃和建立*汪伪国民政府,并任该“政府”最高军事顾问。后因与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意见不合,于 1942年调任第七炮兵部队司令官。同年晋升中将。1943年起至日本投降任第三十八师团长。
墨菲①罗伯特·丹尼尔·墨菲(RobertDanielMurphy,1894—1978).美国外交官,1917年进入外交界。曾任驻慕尼黑、巴黎等地领事。1940年任驻法国*维希政府外交代办。1941年初任驻阿尔及尔总领事,任内与法国北非殖民当局和抵抗组织都保持密切接触。签订《墨菲-魏刚协定》,发回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在为盟军登陆北非铺平道路以及此后的政治安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13年参与意大利*巴多里奥政府停战的谈判。1944—1949年任驻德美国占领军政治顾问。曾任驻比利时、日本等国大使。1953年参加朝鲜停战谈判。1959年一度出任副国务卿。②奥迪·墨菲(AudieMurpliy,1924—1971)。美国军人。1942年加入美国陆军。曾随美第七集团军参加过突尼斯、西西里、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地作战,曾三度负伤,1944年获中尉军衔,因作战勇敢先后获得各种勋章 27枚。其中因在”科尔马战役中,孤身击退德军 6辆坦克和 250名士兵的进攻,而荣膺美国最高荣誉勋章——国会荣誉勋章(TheMedalofHonor)。成为举国闻名的战斗英雄。战后退役,进入好莱坞当电影演员。
墨索里尼(BemtoMnssoIini,1883—1945)意大利法西斯党魁。生于普雷达皮奥。师范学校毕业。早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1914年因鼓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开除出党。同年创办《意大利人民报》;宣传民族沙文主义。1919年在米兰建立“法西斯战斗团”。1921年创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带领党徒由米兰进军罗马,同年受命组阁,任首相。1925—1926年间,颁布一系列法令,剥夺人民民主权利,清除反对派,确立法西斯专政。对外墨索里尼鼓吹建立“地中海帝国”,重振古罗马雄凤,极力向非洲扩张,并试图染指巴尔干和多瑙河流域,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5—1936);组织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1936—1939),与希特勒共同扶植佛朗哥上台。1936年 10月委派齐亚诺赴德签订密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7年 11月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同年 12月退出国联。1938年邀希特勒访意时,密商建立军事同盟。支持德国向外扩张,促成慕尼黑会议的召开。1939年 4月吞并阿尔巴尼亚。5月与德国签订*《钢铁盟约》。8月波兰危机时,试图再次“调停”,未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以备战未就绪为由,宣布意大利为“非交战国”。1940年 6月 10日,当德军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时,下令向英、法宣战。同年 7月在东非发动进攻,10月入侵希腊,但屡战皆北,被迫向希特勒求救。1941年 3—4月,配合德军在北非进攻和入侵巴尔干。同年 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向苏宣战。1941—1943年意军在东非、苏联、北非各战场迭遭惨败。1943年 3月爆发*意大利北部大罢工。同年 7月 10日,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促成危机爆发。7月 24日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为意大利战败辩护。次日被捕,囚禁于大萨索(GranSasso)山山顶旅馆。9月 12日披德空降突击队救出,送往德国。后又返回意大利北部,在德军庇护下建立*萨罗共和国。纠集残部,重建法西斯政党和军队,镇压抵抗运动,处决齐亚诺等反对派,同时玩弄工厂“社会化”等骗局。但无法挽回败局。1945年4月 27日潜逃时被意大利游击队俘获,次日被处决,暴尸米兰的洛雷托广场。著有《我的自传》等。
墨菲-魏刚协定美国驻阿尔及尔总领事*墨菲与维希政府北非法军总司令*魏刚签订的关于美国向北非供应物资的协议。1941年 2月 26日签订于阿尔及尔。规定:美国在英国默许下,同意向法属北非运送物资;法方保证不将从美国进口的物资运往法国本土,并由美国副领事负责监督这些物资的用途。美国此举的目的是阻止法属殖民地转入德、意手中,并借以扩展自身在北非的势力。
墨美联合防务委员会墨西哥同美国为联合防御轴心国侵略而成立的军事机构。1941年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墨西哥即宣布美国的事就是美洲的事,并断绝了与轴心国的外交关系。翌年 1月 12日,墨西哥和美国签署协定,宣告成立此委员会,负责协调两国的陆、海、空三军防务工作。同年3月,双方又签署贷款和军火租借协定,由美国向墨西哥武装部队提供军事装备。6月 1日墨西哥对德、日、意宣战。
[丿]黎玉(1906—1986)中国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曾领导开滦五矿总同盟反帝大罢工。抗日战争初期,领导徂徕山起义,为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奠定基础。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农业机械部副部长。
黎塞留号战列舰(Riohelieu)法国战列舰。*让-巴尔号战列舰的姊妹舰。1939年 1月下水,1940年 6月服役。舰长 248米、宽 33.20米,排水量3.5万吨。航速 30节,装有 380毫米火炮 8门,152毫米火炮 5门,100毫米火炮 10门及多种防空武器。法国败降后,遭英海军攻击受伤。1940年 9月参加维希政府抵抗自由法国和英国海军的进攻,再度受伤。1943年加入战斗法国海军,在英、美进行改装,加强了防空火力。后配合英国海军在地中海和印度洋作战。1946年 3月返回法国,1958年转入后备。1968年拆毁。
箭十字党(NyilaskeresztesPart)匈牙利法西斯政党。1936年秋成立(一说 1937年),党魁为*萨拉希。仿效德国纳粹党,鼓吹马札尔民族至上,进行排犹活动。1938年 7月因准备发动政变一度被取缔,后又恢复活动。1939年参加大选,成为国内最大的反对党。1944年 3月德军占领匈牙利。10月霍尔蒂被迫去职后。萨拉希在德国支持下获得统治权。该党推行法西斯统治,追随德国继续顽抗盟军。1945年各月匈牙利解放后被取缔。
箭手型自行火炮(Areher)英国自行反坦克炮。大战后期,以*瓦伦丁型坦克作底盘制成。战斗全重 18吨,半封闭式,装备 76.2毫米(弹重 17磅)加衣炮 1门,方向射界 90度,弹药基数 40发,最大时速 40公里,乘员4人。曾用于西北欧战场。
德王即“德穆楚克栋鲁普”。
德库(JeanDecoux)1881—1963)法国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学校和高等海军学院。1939年升为海军中将后,出任法国远东舰队司令。1940年 6月德国入侵法国不久,被任命为法属印度支那总督,8月与日本政府签订《东京协定》,同意日军占领印度支那北部。1941年日军进占印度支那南部后,于 12月签订《河内协定》,并建立日本和印度支那“共同防御”体系。1944年被维希政府任命为驻太平洋地区高级专员,1945年 3月日军解除印度支那法军武装时被捕。法国解放后受审,后被释放。著有回忆录《在印支掌舵——我的总督生涯》、《南海航迹》等。
德阿(MarceIDeat1394—1955)法国法西斯分子。毕业于巴黎高师。一度加入法国社会党,后信奉法西斯主义,自称“慕尼黑分子”,主张对德妥协。法国败降后,鼓吹建立全国统一的法西斯政党。1941年初成立“全国人民联盟”,试图联台北方合作主义分子。参与组建*法国反布尔什维主义志愿军团。曾出版《事业报》。1944年 2月出任维希政府劳工国务秘书,巴黎解放后,逃亡德国的西格马林根(Sigmarhgen)。战后潜逃意大利。
德曼(HenrideMan,1885—1053)比利时不管大臣(1939—1940)。早年参加社会主义运动,声称既反对法西斯主义,亦反对马克思主义。曾任公共工程大臣(1985—1938),试图用所谓劳动计划来消灭失业状态。1938年任比利时工党主席。大战爆发后,出任不管大臣,力主比利时的中立。1940年 5月追随利奥波德三世投降德国,组成体力和脑力劳动者联盟,积极与占领当局合作。1944年 8月逃亡瑞士。战后被比利时政府革除国籍,并缺席判处 25年监禁。
德韦基(CesareMariaDeVecchi,1884—1959)意大利法西斯首脑。1919年加入法西斯战斗团。参与组织进军罗马,成为法西斯四巨头之一。墨索里尼上台后,历任意属索马里总督,驻梵蒂冈大使和国民教育大臣。1936年起任多德卡尼斯(Dodecanese)群岛总督。大战期间,力主扩大对外侵略。1940年 6月意大利参战后,不断挑起意、希冲突,为进攻希腊寻找借口。同年底因侵希战争失利辞职。1943年 7月 24日,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支持格兰迪动者。墨索里尼建立萨罗共和国时,曾被维罗纳法庭缺席判处死刑。战后长期潜居南美,后回国从事新法西斯主义活动。
德弗斯(JacobLoucksDevers,1887—1979)美国将领。190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成为化学和装甲战专家。曾在西点等军校任教。1939—1940年任美国巴拿马驻军参谋长。1940年升为准将。1941—1943年任驻诺克斯堡装甲部队司令。1943年 5月出任欧洲战区美军司令,参与制订西北欧登陆作战的军事行动方案。同年 10月接替艾森豪威尔为北非战区美军司令,并兼任地中海地区盟军副统帅。1944年任*盟国第六集团军群司令,同年 8月指挥美、法部队实施在法国南部登陆的*铁砧一龙骑兵行动。随后挥师迅速北上解放阿尔萨斯,进抵*齐格菲防线南翼。1945年春实施萨尔盆地战役,强渡莱茵河,率军攻占德国南部,并进入奥地利,在慕尼黑附近接受德军凯塞林部投降。同年晋升上将,并任美军地面部队总司令。1949年退役,领导美国战役纪念委员会。
德戎格(AndreeDeJongh,1916—)比利时抵抗运动女战士,1940年比利时沦亡后,与其父建立“彗星”地下抵抗组织,专事协助盟军飞行员逃脱德军的追捕,曾先后协助 115人脱险。1943年初被捕,囚禁于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战后获释,在埃塞俄比亚麻疯病院从事医疗护理工作。
德库尔(JacquesDecour,1910—1942)法国作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曾参与创办《公社》杂志。1940年法国败降后,先后发行了《思想》、《自由大学》、《自由思想》等杂志,发动和组织学生和作家参加抵抗斗争。为法国作家委员会创建人之一,负责出版《法兰西文学》报。后被捕牺牲。
德勃雷(MichelDebre,1912—)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毕业于巴黎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战前在政界活动。大战爆发后入伍,为骑兵少校,1940年被俘。后脱逃至摩洛哥,并在当地法国殖民政府中供职。1942年返回本土,参加国内抵抗运动。任战斗法国驻被占领地区代表的助手。后组成行政委员会,负责指派国土光复后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员,并出任抵抗运动财政委员会委员。1944年 8月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驻昂热(Angers)地区专员。1945年春,着手进行国内的行政改革,负责创办国立行政学校。战后曾任第五共和国首届总理。著有《复兴法兰西》、《戴高乐主义》等。
德博诺(EinilioDoBonol1866—1944)意大利将领、法西斯首脑之一。曾就读于米兰军事学院,参加意上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参与组建法西斯战斗团。1922年参与组织进军罗马,成为法西斯四巨头之一。墨索里尼掌权后,曾任民警总指挥。1925年起任的黎波里总督。1929年起为殖民大臣。1935年调任东非高级专员兼东非远征军司令,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不久奉召回国,获元帅衔。后与墨索里尼产生分歧,未再重用。1943年 7月 24日,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支持格兰迪动者,萨罗共和国时,被逮捕(10月)。1944年 1月 11日,经*维罗纳审判后,与齐亚诺等人同时被处决。
德瓦夫林(AndreDewavrin,1911—)*自由法国情报机关负责人。毕业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曾在圣西尔军校执教。大战爆发后入伍,随远征军去挪威作战,后撤退至英国。1940年 7月参加抵抗运动,出任自由法国参谋部二局和三局局长,更名帕西(Passy),专事情报工作。1942年起先后领导中央情报和军事行动局及*中央情报和行动局,1943年 11月中央情报和行动局与里韦领导的情报和军事安全指挥处合并后,遂任*苏斯戴尔的助手。1944年各月任法国内地军参谋长。1945年 2月出任调研领导中心处处长。戴高乐辞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后,即告退。
德瓦莱拉(EamonDeValera,1882—1975)爱尔兰总理(1932—1948)。1913年加入爱尔兰志愿团,积极参加爱尔兰独立运动,自 1932年起长期担任总理职务,具有强烈反英情绪。大战期间,又兼任外交部长,坚持中立政策,反对为英国提供海军基地,始终拒绝参战。战后仍担任总理,1959年当选总统,1973年退休。
德田球一(1894—1953)日本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20年日本大学毕业,同年加入日本社会主义同盟。1922年参与创建日本共产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1923年 6月被捕入狱,出狱后着手重建日共。1927年赴莫斯科,在共产国际工作,参加起草日共 1927年纲领。1928年三·一五事件中再次被捕。战后于 1945年 10月出狱。与志贺义雄、*野坂参三等重建日共,任书记长。曾先后三次当选众议员,1950年根据麦克阿瑟的指令被革除公职,后流亡中国,病逝于北京。著有《狱中十八年》、《我的回忆》,诗集《琉球》等。
德尼柯拉(EnricoDeNlcofaj1877—1959)意大利法学家。1909年起为议员。1920—1923年为者长。1929年为参议员,因不满墨索里尼独裁统洽退出政界,专操律师业,1943年 9月意大利投降后,在南方参加抵抗运动,任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委员。因与宫廷关系密切,力图维护萨伏依王朝的统治。曾说服国王爱麦虞限三世任命翁贝托二世为摄政玉。战后于 1948年初就任意大利共和国首届总统。
德波战争德国侵略波兰的战争。希特勒在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下,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于 1939年 4月签发*《白色方案》,决定侵占波兰以消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同年 8月 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9月 1日凌晨,德军不宣而战,入侵波兰。3日英、法对德宣战,但按兵不动,进行*奇怪战争。德军集中 62个师(含 7个坦克师和 4个摩托化师),约 160万人、2800辆坦克、6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约 2000架飞机,编成北方集团军群(配置在东普鲁士和波美拉尼亚)、南方集团军群(配置在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分别向华沙方向实施突击。波军总兵力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3个山地旅和 2个装甲摩托化旅,约 100万人,870辆轻坦克,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400余架飞机。波兰军队思想落后,装备陈旧,统治集团执行反人民的政策,同时寄望于英、法的援助。德军以航空兵的突然袭击开始,运用坦克和摩托儿快速兵团,从南、北两个战略方向实施大纵深的闪电式向心突击,迅速突破波军防线,击溃、分割和包围分散配置于边境的波军,直逼华沙。6日波兰政府撤往卢布林。9日中央地区波军曾进行*布祖腊河战役。同日,波兰政府又撤到克列梅涅茨(Kremellets)。14日德军包围华沙。15日德军占领卢布林。16日南、北两路德军会师符沃达瓦(Wlodawa),波兰政府流亡罗马尼亚,17日苏联出兵波兰,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被困的华沙军民战斗至 28日。10月 6日,最后一批波军约 1.7万人在科茨克附近向德军投降,至此结束战争。此战波军伤亡20万人、被俘 42(一说 70)万人,德军伤亡和失踪 4.4万人。在战争中德军首次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在空军支援下坦克兵团大纵深高速突贯作战的威力。该战争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美联盟(German-AmericanBun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亲纳粹的美籍日耳曼人组织。原名“新德国之友社”(AssociationoftheFriendsoftheNewGen-many),1936年改为现名。极盛时期成员达 6000余人,领导人是库恩(FritzKuhn)。与德国法西斯政权有密切联系,常以游行示威和集会等形式在美国的大城市开展活动,其中较大的一次为 1939年 2月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有 2.2万人参加的集会,宣传和鼓吹法西斯主义和反犹主义,并为美国的孤立主义分子张目.大战爆发后,声誉大跌,成员日减,库恩亦因贪污经费披判罪。四十年代初即消亡。
德格莱尔(LkonDegrelle,1906—比利时法西斯分子。早年投身政界,为执政的天主教党成员,1930年起在雷克斯出版社任编辑,1935年以出版社为基地倡导*雷克斯运动,接受意大利资助,全面仿效德、意法西斯。大战爆发后,表面鼓吹中立,暗地支持纳粹德国,1940年比利时沦亡后,公开与占领当局合作。1941年组成*瓦隆军团赴苏作战。1943年宣布瓦隆人即德意志人。1944年又提出建立新勃艮第的计划,鼓吹在比利时进行所谓民族社会主义革命。1945年 5月逃亡西班牙,12月以叛国罪被缺席判处死刑。著有《苏俄战役》。
德隆克尔(EjugeneDeloilcle1890—1943)法国合作主义分子。原系海军工程师,后参加政治活动,为*法兰西行动的成员,并领导*喀古尔分子进行恐怖活动。法国败降后,鼓吹法德合作,支持维希政府。1941年建立人民民族联盟,宣传法西斯主义,进行卖国活动,并试图另建独立的武装军团。1943年在与其同伙的内江中被德军击毙。
德奥协定纳粹德国控制奥地利而签订的协定。1934年奥地利七月政变后,希特勒派*巴本出任驻奥大使。1936年 7月 11日巴本与奥地利总理*舒施尼格在维也纳签订此协定。主要内容为:德国承认奥地利主权完整;德国和奥地利保证互不干涉内政(但所附秘密议定书规定,奥保证让纳粹分子参加政府入奥地利对德国的政策必须遵循奥地利承认自己是一个“说德语的国家”。该协定加强了德国对奥地利的控制,并为日后兼并奥地利创造了条件。
德奥合并纳粹德国吞井奥地利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未奥匈帝国解体后,奥地利成为独立的共和国。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和《圣日耳曼条约》,均规定保障奥地利独立。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一直图谋吞并奥地利。1934年希特勒指使奥境内的纳粹分子暴动,刺杀奥总理*陶尔斐斯,但因意大利干涉而未达目的。1935年*意埃战争后,意大利转向亲德,改变了保障奥地利独立的态度。1936年*《德奥协定》签订后,纳粹势力进一步渗入奥地利。1937年 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墨索里尼明确表示不再干涉奥大地利问题。在得到意大利的默许和判断英、法也不会干涉之后,希特勒决定以武力吞并奥地利。1938年 2月 12日奥总理*舒施尼格彼召往德国,在德国的压力下,被迫同意吸收奥地利纳粹分子入阁。在面临德国吞并危险的形势下,3月 9日舒施尼格宣布就奥地利独立问题于 3月 13日举行全国公民投票。希特勒闻讯后立即下令执行武装占领奥地利的*《奥托方案》。3月 11日德国多次通牒勒令奥取消公民投票、强迫舒施尼格辞职和任命奥地利纳粹头子*赛斯一英夸特为总理。3月 12日凌晨德军悍然进兵奥地利,未遇抵抗占领全境。翌日,赛斯一英夸特傀儡政府颁布《奥地利同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法》。是月 15日希特勒签署奥德合并的文件。当时,苏联对此表示抗议,但英、法朱作任何反应。大战期间,苏、美、英在 1943年 11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通过《关于奥地利的宣言》,宣布德奥合并无效。战后于 1955年 5月,苏、美、英、法四国签署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德富苏峰(1863—1957)日本作家。本名猪一郎.早年参加自由民权运动,创办大江义塾。自 1887年起先后创刊《国民之友》和《国民新闻》等杂志,在提倡平民主义的同时,介绍社会主义思想。后投靠大军阀桂太郎,思想急剧右转。1911年被敕选为贵族院议员。九·一八事变后大肆宣扬侵略扩张思想。1942年组织*大日本言论报国会,自任会长,主编鼓吹战争的《日本思想战丛书》。日本投降后,彼开除公职。著有《近吐日本国民史》(100卷)等。
德瑞协议全名《德国和瑞典有关假道瑞典前往挪威、芬兰的协议》。1940年 7月 5日签订。规定,德国军用物资及“休假人员”可使用瑞典的铁路,取道瑞典前往北欧的其他国家,据此协议,德国于 1941年和 1942年曾先后将 3个师德军及大批武器装备经瑞典运往挪威和芬兰,从而破坏了瑞典的中立,1943年 8月 5日协议被瑞典废除。
德意志化(Eindeutsebung)指把纳粹德国将其占领区变成*大德意志国组成部分的过程,包括地名、语言和后民的德意志化。重点是居民德意志化,即向占领区移居德意志族人和接纳外籍人特别是德裔外籍人加入德意志民族。
德马尔西科(AlfredoDeMarsico)1888—?)意大利司法大臣。早年在罗马等大学教授法学,为法学教授。后从政,加入国家法西斯党。1924—1939年为者员。出版多木书籍并为刊物撰文,狂热鼓吹法西斯主义。曾任法西斯大委员会委员。大战期间,于 1943年 2月被墨索里尼任命为司法大臣。同年7月 24日,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者上支持格兰迪动者,反对墨索里尼,促使其政权垮台。
德加斯佩利(AleideDeGasperi,1881—1954)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领袖。初就读于维也纳大学,1919年参加建立意大利人民党,1921年起先后为议员和人民党议会党团主席,初支持墨索里尼,后转变为反对派。1927年被捕入狱,获释后退出政界,长期任梵蒂冈图书馆秘书(1930—194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怠军屡战矢利和国内局势急剧恶化,遂从 1942年秋重新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943年 7月墨索里尼下台后,提出《米兰纲领》,联合前人民党党员,于该年年底建立天主教民主党。次年 7月任该党政治书记。同时与各抵抗力量建立联系,促成*意大利民族解放委员会于 1943年 9月在罗马建立,推动全国解放斗争的开展。1944年 6月起历任博诺米政府的不管大臣和外交大臣。既与左翼各党保持关系,又限制进步力量的发展,并反对废除君主制和进行民主改革。战后曾任首相和总理。
德国农业局即“德国食品管理总会”。
德国劳动处即“国家劳动服役队”。
德国护乡队(Wachdienst)大战后期德国的地方半武装组织。由老人组成,用于守护本地区,亦用于消防和搜索等。
德国坦克师德国陆军装甲部队的基本战术兵团。1935年 10月首次组建。大战前夕有 5个师另 2个独立旅。至大战结束,先后共组建 37个,另有*武装党卫队组建 7个。按 1939年编制,每师下辖 2个坦克团、1—2个摩托儿步兵团、1个摩托儿炮兵团等,共约 1.1万人、324辆坦克(主要为轻型)和 144门火炮和迫击炮。1941年改编后,每师下辖 1个坦克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等,共约 1.6万人、147—209辆坦克(主要为中型)和 192门火炮和迫击炮。
德国国防法(wehrgesetz)一译《国家防御法》。纳粹德国扩军备战的秘密法令,1935年 5月 21日颁布。规定军事和民政当局在准备、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的职责,授权希特勒可就国内实行戒严。总动员和宣战等问题作出个人决定,具体内容包括:设立*军事经济全权总办;改组武装力量,德国国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希特勒任最高统帅;国防部改组为军事部,前国防部长勃洛姆堡改任军事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三军各设总司令一职和总参谋部;军人不得参加政治活动,纳粹党党籍或附属于党组织的各种协会会籍在服役期间予以中止。该法为纳粹德国的扩军备战打下基础。
德国袭击舰(Raiders)大战期间破坏同盟国海上交通线的德国武装舰船。一般由货船改装的武装快船担任,有时也用战列舰或重巡洋舰进行袭击。经常悬挂别国旗帜,伪装成中立国或同盟国舰船在航路上袭击同盟国运输船队,主要力量为 9艘武装快船(亦称”辅助巡洋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阿特兰底斯号武装快船和埃姆登号武装快船(后者击沉同盟国船只总排水量
7.4万吨)。大战期间共击沉和捕获 194艘同盟国船只,迫使同盟国海军抽
调相当大的兵力保护航运。
德国粮食局即”德国食品管理总会”。
德黑兰会议代号“优里卡”。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的第一次会议。1943年 11月 28日一 12月 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1943年大战出现根本转折,苏军在苏德战场展开大反攻;英、美盟军解放北非后攻入意大利南部,意大利被迫投降;太平洋战场美军也转入战略反攻。在此形势下,美、英、苏均需要在军事和政治上协调彼此的行动。经美国主动同苏、英协商后,决定举行此会议。除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外,霍普金斯、艾登、莫洛托夫以及三国军事领导人等均出席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下列问题:
(1)关于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斯大林要求美、英履行诺言尽快开辟,强调通过法国攻入德国是最直接的途径,坚持必须给”霸王行动定下日期和任命统帅;丘吉尔仍主张*地中海战略,并以种种借口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罗斯福则力主盟军应于翌年 5月实施横渡英吉利海峡攻人法国的行动。最后达成于 1944年 5月发动霸王战役的协议。(2)关于战后处置德国问题,罗斯福提出把德国分割成 5个部分,另将基尔运河地区和鲁尔-萨尔地区划归国际共管;丘吉尔表示完全赞成分割德国,但只划出东普鲁士和另划出南德诸省与臭、匈等国组成“多瑙河联邦”:斯大林则强调,“倘要分割德国,那就应当真正的分割”。最后决定由”欧洲咨询委员会再进一步研究此问题。(3)关于波兰疆界问题。斯大林坚持波兰东疆以 1939年 9月苏联出兵波兰后划定的边界线为界,艾登称此为“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莫洛托夫则强调此为“寇松线”;斯大林还表示苏联将帮助波兰向西获取以奥得河为界的疆土;丘吉尔原则上同意波兰疆界西移而定在“寇松线”与奥得河之间;罗斯福在同斯大林单独会晤时也表示同意波兰疆上西移,但圃于美国正在进行大选而不便公开参与此安排,(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美、英试探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苏联暗示要取得整个库页岛、千岛群岛和在远东的一个不冻港:罗斯福提出中国的大连可作为国际自由港;斯大林答应在欧战结束半年左右参加对日作战。(5)关于建立未来的国际组织问题。罗斯福提出建立三重性的机构:一是由联合国家各成员国组成的广泛性的大会,二是由苏、美、英、中四个大国加上若干各地区推定的国家组成的执行委员会,三是拥有采取行动实权的由苏、美、英、中组成的“四警察”机构。斯大林和丘吉尔最初倾向建立区域性机构,后来表示同意罗斯福的意见。会议最后发表了*《德黑兰宣言》、*《苏美英关于伊朗的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此次会议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使苏、美、英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军事合作达到了顶峰;同时就处理战后欧洲和世界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交换了意见,加强了苏、美、英三国的团结与合作,对促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德黑兰宣言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签署的宣言,1943年 12月 1日发表。宣布:“苏、美、英三国首脑经德黑兰会议拟定并且认可了共同政策,三国决心在战争方面,以及在随后的和平方面,都将共同工作”;在战争方面,“议定了关于将德军消灭的计划,已就将从东面、西面和南面进行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商得完全的协议”;在和平方面,确信“协力同心将导致一种永久的和平”,苏、美、英三国以及所有联合国家对此负有至上的责任;在战后的合作方面,“将力求所有大小国家的合作和积极参加”。宣言最后宣称,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我们粉碎德国的顽抗,并坚信世界人民共享自由生活的一天终将到来。
德鲁基埃罗(GuidoDeRuggiero,1888—1948)意大利历史学家。长期在墨西拿和罗马大学执教哲学史。墨索里尼上台后,属温和反对派。1925年出版《欧洲自由主义史》,颂扬自由主义,指责法西斯专政。大战期间,坚持反法西斯立场,于 1941年被解除教职。1943年 7月巴多里奥执政后,出任罗马大学校长。德军占领期间,参加抵抗运动,协助建立行动党。1944年6月起在*博诺米政府中任公共教育大臣。1945年曾任全国咨询会议成员。著有《哲学史》(13卷,1918—1948)。
德意志之歌(Deutschandlied)即*“德意志高于一切”。
德意志至上即*“德意志高于一切”。
德土友好条约德国与土耳其于 1941年 6月 18日在安卡拉签订的条约。大战爆发后,土耳其宣布中立,但于 1939年 10月同英、法签订互助条约。1940年底和 1941年春意大利和德国先后入侵巴尔干,英国力促土耳其参战。德国通过对土耳其政府进行威胁和利诱,签订此条约。有效期 10年,规定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彼此不采取任何敌对行动,以和平方式解决有关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问题。同时,双方以换文形式确定了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合作。此后,土耳其保持亲德立场,直至 1943年北非和地中海战局出现转折后才逐渐改变,最后于 1944年 8月同德国断交。
德瓦丁歼击机( Dewoltllle)法国歼击扒。因设计师为德瓦丁(EmileDewoitine)1892—1979),故名。其 D-520型,机长 8.6米,翼展10.2米,时速 525公里,爬高 1.1万米,活动范围 990公里,装有 20毫米航炮 1门,机枪 4挺,1938年 9月首次试飞,共有 437架在空军中服役。1940年在西线战争中损失 106架。后部分为德军缴获,曾使用于苏德战场。第二战场开辟后,法国第一集团军亦曾使用过此类飞机。
德布勒森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4年 10月 6—28日,由*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实施。*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后,该部苏军前出至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匈牙利边界,随即向匈牙利的德布勒森(Debrecen)方向进攻,10月 20日攻占该市。至 10月底,苏军己进抵蒂萨河,并继续向布达佩斯推进。
德西经济协定德国和西班牙于 1942年 12月 7日签订的经济协定。规定西班牙应增加对德国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德国则应进一步对西班牙提供煤、铁。钢和化工制品,并在一定的政治条件下,为西班牙提供武器。1913年 2月 12日德、西两国又签署秘密议定书,规定西班牙必须用德国提供的武器来对付美、英可能的入侵。该协定密切了德、西两国的关系。
德拉曰尔泰特(HenryDuMoulindeLabarthete,1900—1948)法国维希政府官员。早年在财经界活动。曾任西非银行经理。1939年起任驻西班牙大使馆财经参赞,得到当时任大使的贝当的赏识。1940年 7月出任法兰西国家元首民事办公室主任。曾陪同贝当去蒙都阿尔(Montoir)会晤希特勒。1942年 4月改任驻瑞士大使馆财经参赞。1943年 12月被解职。法匡解放后未受惩处。著有回忆录《失望的时刻》。
德国人民阵线(Volksfront)德国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34年 7月底,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会通过决议,提出建立劳动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各国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同年 10月德共在莫斯科召开代表会议(对外则称《德共布鲁塞尔代表会议》),通过争取实现德国工人阶级统一行动和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决议。此后流亡国外的德国共产党人、社会民主党人和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开始商过合作事直。1936年在巴黎成立德国人民阵线筹备委员会,12月 21日通过《建立德国人民阵线!争取和平、自由和面包!》的呼吁书,号召建立全国人民阵线。随即柏林地区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和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的小组成立德国人民阵线,提出《十点纲领》,具体内容为:
推翻和消灭希特勒独裁统治;废除血腥的司法制度,释放政治犯;保证信仰与世界观自由;在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新国家里,由德国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停止军备竞赛;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允许农民自由迁移,兴办大规模的农民住宅;对银行、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实行国有化。因纳粹政权的残酷镇压和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拒绝合作,运动未取得更广泛的发展。
德国女青年团(BundDeutSclierMadel,缩写 BDM)纳粹德国青少年组织。1933年设立,由纳粹党青年工作领袖*席拉赫领导。宗旨系培养团员成为法西斯党的助手。团员均为女性。着深蓝色裙子,白衬衫和褐色上衣。10—13岁属于少女队,14岁成为正式队员,17岁起进入下属组织“忠诚与美丽”,接受家政和生活美化等方面的训练,为婚姻作准备。18岁到农村服役一年。1936年该组织即拥有 200多万团员。大战期间积极在后方为军队服务。
德国公民权法(Reichsbuirgergesetz)见“纽伦堡法”。
德国文化协会即“德国文化总会”。
德国文化总会(Reichskulturkammer)一译“德国文化协会”。纳粹德国控制文化的政府组织,1933年 9月 22日设立,1934年 2月 12日起成为*德国劳动阵线团体成员。任务为保证德国所有文化活动都符合纳粹主义思想。主席戈培尔,副主席先后为*丰克(1932—1937)、汉克([KarIHanke,1903—1945]1937—1940)、古特雷尔([LeopoldGutterer]1940—1944)和瑙曼([WernerNaun2ann]1944—1945)。1939年起设秘书长,先后由施米特([ErichSchmidt]1939—1940)、欣克尔([HansHinkel,1901—]1941—1944)和*席拉赫(1944—1945)担任。下辖文学、音乐、电影、戏剧、广播、美术、新闻 7个协会。所有文化工作者厂包括生产、复制、推销文化产品的人员)均须入会,否则即失去本职工作。
德国电影协会(Reichsfilmkammer)纳粹德国控制电影业的半官方组织。1933年设立,由戈培尔主管,隶属于*德国文化总会。任务为保证电影业宣传纳粹思想。在*其控制下,德国电影业大肆排犹,拍摄了《希特勒青年团员韦克斯》、*《意志的凯旋》、《奥林匹克》、《犹太人聚所》等一批美化纳粹分子、夸大纳粹成就、丑化犹太人和宣扬德国初战胜利的影片。
德国劳工阵线即“德国劳动阵线”。
德国劳动阵线(DeutscbeArbeitsfront,缩写 DAF)一译“德国劳工阵线”。纳粹德国控制工人和职员并调解劳资矛盾的半官方组织。1933年 5月10日正式成立。*莱伊任头目。初期主要成员为工人,1933年底开始吸收企业主团体和技术人员团体加入。共拥有 2500万成员,惜助“通过欢乐获得力量”和“劳动之美”等下属组织,向会员灌输法西斯思想,用经济资助、调解劳资纠纷、提供教育和住宅、稳定工资和组织娱乐活动等手段欺骗和控制工人及职员。1945年 10月解散。
德国武装部队(Wehrmacht)1935—1945年德国军队的名称。1935年 5月 21日根据*《德国国防法》从 *国防军改名而来。初时最高指挥机关系勃洛姆堡为首的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部,1938年 2月 4日改为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由陆、空、海三军组成,分别设陆军总司令部及总参谋部、空军总司令部及总参谋部、海军总司令部及作战参谋部。陆军最高战略战役军团系集团军群,以下逐级辖集团军、军、师等编制。空军包括航空兵、防空兵、空降兵、野战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最高战略战役军团是航空队,以下逐级辖航空兵军、航空联队、航空大队。海军在 1939—1941年辖北海舰队司令部、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潜艇舰队司令部和岸防部队,以后前两个司令部合并为北方司令部,增设西方司令部(在法国海岸)和南方司令部(在亚得里亚海).1940年起*武装党卫队在其战斗序列之内。1939年总兵员数为 300万,1943年达 1100万。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后解散。
德国国防会议(Reichsverteidigungstat)纳粹德国主持重整军备和策划战争的机构。1933年 4月 4日设立,希特勒自任主席,成员包括国防、外交、内政、经济、财政和宣传等部长。共举行过两次会议。第二次在 1939年 6月 23日举行,与会者包括各部门 35名高级官员,由戈林主持,讨论扩大劳动力供应和加强战争物资运输等问题。会议下设工作委员会,由 *凯特尔任主席,积极从事扩军备战活动,1934年初制定 24万个工厂接受战争订货的计划,1935年 6月又拟订进军莱茵区的计划等。
德国经济协会即“德国经济总会”。
德国经济总会(GelleralratderdeutschenWirtS-cbeft)亦译“德国经济总委员会”或“德国经济协会”。纳粹德国早期的经济决策机构。1933年7月 15日设立,隶属于中央经济部,由*蒂森等 12名垄断资本家及其代表和5名纳粹分子主管。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定经济法令,控制 7个全国性经济团体、23个经济协会,100个工商协会和 70个手工业协会。1934年 2月 27日曾颁布*《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通过职能性和地区性调节机构控制全国的企业。1935—1936年,其经济决策职能被*军事经济全权总办和*四年计划全权总办分享和取代。
德勒斯特伦特(CliarlesAntoineDelestraint,1879—1945)法国将领。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继续在军队服役。1940年 5月指挥装甲部队在前线作战。法国败降后辞去军职,在南方开始抵抗活动。1942年底,将*战斗、*解放南方、*自由射手和游击队的武装人员联合组成秘密军。并去维尔柯尔(Vereors)山区筹组游击队基地。1943年春联合南北两方的秘密军,并出任总指挥。同年 6月因叛徒告密,在巴黎被捕。囚禁于德国。1945年 4月被杀害。
德意累斯顿轰炸盟国空军对德国实施的一次*战略轰炸。1945年 1月,正当苏军向德国挺进时,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大规模轰炸德国东部城市(代号*雷击》。处于德国东南易北河胖无重大军事目标的德累斯顿(Dres-den)被列为重点空袭目标。当时该城挤浦西撤的难民,防空力量薄弱。2月13日夜,*英国轰炸机司令部首先出动 253架轰炸机,于 22点稍过实施第一次空袭,继而在 3个小时后以 700多架轰炸机实施第二次空袭,2月 14日白天,*美国第八航空队出动 450架重轰炸机(316架到达目标上空),在数百架歼击机协同下,实施第三次空袭。共投弹 3749吨(其中燃烧弹 2800吨),摧毁 650公顷面积上的 3.5万多座建筑,使 13.5万人丧生。
德意同盟条约全名《德国和意大利友好同盟条约》。大战爆发前夕德国和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的条约。早在 1938年,德国就企图将*《反共产国际协定》发展为德日意军事同盟,为此开始了有关谈判。1939年 4月希特勒下达侵波的*《白色方案》,更急于同意大利结盟,5月初里宾特洛甫访意谈判,墨索里尼终于同意结盟。5月 22日里宾特治甫和齐亚诺在柏林正式签订此约,有效期 10年,共 7条另 1个秘密附约。规定:缔约国一方陷入与他国战争时:另一方“应立即以盟国的身份以其全部军事力量在地面、海上和空中予以援助”;为保证迅速履行此同盟义务,双方“应在军事和战时经济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在共同进行战争的情况下,“只有征得双方的完全同意才能缔结停战与和平协定”。法西斯分子称此约为“钢铁盟约”。但同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和英、法对德宣战后,意大利并未立即履约参战,直至 1940年 6月 10日法国败降在即时才参战。1943年 8—9月意大利向美、英求和停战时,也未告知德国。
德日意经济协定1943年 1月 30日,德、日、意缔结的几个财政经济合作的双边协定。主要内容为:三国配合行动,为进行战争而动员经济资源;日本答应从其东南亚占领区向德国提供橡胶、有色金属和其他战略物资:商定在战争胜利后建立的轴心国经济集团中,互相提供优惠条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以及三国交通线遭盟国的破坏和封锁,来获预期效果。
德西秘密议定书德国与西班牙关于抵御英、美进攻的秘密议定书。1943年 2月 12日签署于马德里。议定书规定西班牙应在伊比利亚半岛和西属摩洛哥抵御英、美的进攻,同时还规定德国应对西班牙供应武器,并负责训练西班牙军队;而西班牙则必须将德国提供的武器用于抗击英、美的入侵,该议定书密切了德、西两国的关系。
德里奥·拉罗什尔(PierreDrieuTaHochelle,1893—1945)法国合作主义分子,作家,1936年参加法兰西人民党。法国败降后,主编《法兰西新杂志》,传播反动思想。并为《萌芽》、《思想》和《民族革命》等极右杂志摆稿,出版《为理解本世纪所作的札记》等书籍,吹捧贝当和希特勒,鼓吹法德合作,赞同德国统治整个欧洲大陆。1945年 3月自杀。
德国中央保安局(Reichssicherheitshauptame,缩写 RSHA)纳粹德国的情报和恐怖组织。1936年 6月党卫队保安处处长*海德里希任德国保安警察总处处长后,两处开始接受统一领导,互相渗透。1939年 9月 27日,两处正式合并为德国中央保安局,因遭*赫斯反对而未对外宣布。统一后两组织分别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下辖 6个处:第一处,行政和法律;第二处,世界观研究;第三处,德国生活领域或国内保安;第四处(即*盖世太保):镇压反对者;第五处(即刑事警察),打击犯罪活动;第六处,国外情报或国外保安。第一、第四、第五处属国家机关,余者属党的机关。1940年第一处分为两个新处,即人事处和组织行政法律处,原第二处改为第七处。1944年2月,*阿勃韦尔并入该局,同年夏,德国风纪警察总处也划归该局领导。*海德里希为第一任局长,1943年 1月起由*卡尔登勃鲁纳继任。该局的两个主要下属组织盖世大保和党卫队保安处在战后分别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布为犯罪组织。
德国军备委员会(DerRatfurdieRustung)纳粹德国军事经济调节机构。1942年春建立,隶属于德国军备和战时生产部,负责实施德国战时军备计划,促进各军事企业相互合作,完成德军各兵种交给工业部门的生产任务。主要成员为*克虏伯康采恩代表比歇尔(HermannBucher)、西门子公司代表克斯勒( PhilipKessler)、 *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代表普莱格尔(PauIPleiger)和勒纳特(HelmuthRohnert)、联合钢铁公司代表珀恩斯根(ErnstPoensgen)和弗格勒尔(AlbertVogler)、曼纳斯曼电子公司代表粲格(WilhelmZange)等人。
德国第六集团军(Armee6)德国陆军战役军团。大战初期由赖歇瑙指挥,隶属于*B集团军群,曾参加法兰西之战。苏德战争初期隶属*南方集团军群,从卢布林东南地区进击基辅方向。1941年 11月底改由*保卢斯指挥。翌年 7月隶属*B集团军群,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下辖 6个军(内 2个坦克军)共 18个师,约 25万人,740辆坦克,7500门火炮和迫击炮。8月 19日与*德国第四坦克集团军协同,对斯大林格勒实施向心突击,23日在城北进至伏尔加河。9月 13日起分成 2个集团,与苏军展开斯大林格勒市区争夯战。11月 23日被苏军合围,后归*顿河集团军群指挥。1943年 1月 26日被苏军分割为二,1月 31日和 2月之日分别向苏军投降。同年 2月以*霍利德集群改编重建。由霍利德(K.A.Hollidt)任司令官。1944年 8—9月,在罗马尼亚境内被苏军歼灭。同年9月德军又以20个营和若干坦克师分队再度重建, 1945 年 3月在奥匈边境地区遭苏军重创,不久被全歼。
德国 IX型潜艇德国中-重型主战潜艇。二十年代起研制,排水量 740吨,采用柴油电力推进系统,水面航速 18节,潜水航速 7.3—7.7节。大战期间制造的 IXd型总重 1799吨,排水量 1610吨,配备 533毫米鱼雷发射器6个,水面航速 16.5节,潜水航速 6.9节,水面续航力(14节时)9500海里,潜水续航力(4节时)115海里,1944年春起装设柴油机通气装置,战斗力提高。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