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_21 (现代)
斯活道监狱(Spandau)大战后专门囚禁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刑的 7名纳粹战犯的监狱。位于西柏林斯比尔河入口处,为一组古旧的建筑物,占地8英亩,形成岛屿。监狱内设雷区和两层电网,并有高墙和隙望台,有武装警卫。由法、美、苏、英共同负责看守,每国管理 1个月,从 1月法国开始按序轮流,各国提供 1名司令官、2名医生以及其他人员。费用由柏林市和波恩联邦政府提供。1947年 7月 13日,席拉赫、邓尼茨、中赖特、雷德尔、施佩尔、丰克、赫斯等 7名纳粹战犯从纽伦堡移送至此监禁服刑。从 1951年起至 1966年,其中 6名囚犯在未满刑期的情况下先后被释放,仅剩赫斯 1人。1987年 8月 17日赫斯在狱中“室息”死亡。
斯卡泊湾袭击大战初期德国潜艇对英国海军基地的一次奇袭。斯卡拍湾(SeapaFlow)位于英国苏格兰以北的奥克尼(Orkney)群岛南部,为一封闭型海湾,有 3条航道通向大西洋和北海,战略地位重要。大战爆发后被选定为英国本土舰队基地。1939年 10月 13日深夜,德国 U-47号潜艇,从没有完全封闭的东部峡口潜入,于 14日零时 58分和 1时 22分两次发射鱼雷,击沉停泊在湾内的英国*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并趁夜幕从原道退出安全返航。这次奇袭迫使英国本土舰队暂停使用此基地,至 1940年 3月 12日,在防务加强后重返该湾。
斯坦式冲锋枪(Sten)英国冲锋枪。1940年由英国恩菲尔德皇家小兵器制造厂设计师谢泼德(Shepherd)和特平(Turpin)模仿德国 MP-28式冲锋枪制成,取两人姓氏合并命名。共有 7种型号。侧装弹夹携弹 28发,射速每分钟 500发,战斗性能一般。大战期间共制造 400多万支,战后继续使用至六十年代。
斯科达兵工厂捷克斯洛伐克重工业企业。1890年由斯科达(EmilvonSkoda,1839—1900)创建。1899年改组为股份公司,受法国许奈特一克勒佐集团控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系捷克斯洛伐克最大的军火工厂,生产军火和汽车等。1939年起被纳粹德国并入*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成为德国重要的兵工厂之一。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解放后收归国有。1951年改名为比尔森列宁工厂,专事生产机器设备。
斯特拉特迈耶(GeorgeEdwardStratenleyer,1890—1969)美国将领。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入陆军服役。次年调入陆军航空兵部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42年获少将衔,任陆军航空兵参谋长。次年赴太平洋战场,历任印缅战区美国空军司令、盟国东方航空部队司令等职,参与指挥盟国空军在东南亚战场的作战。并曾敦请美国政府派遣军事使团到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以搜集日军情报。1944年晋升中将。1945年出任中国战区美国航空队司令,指挥第十、第十四航空队对日作战。战后,1946—1949年任美国空防司令,1950—1951年任美国远东空军司令。侵朝战争期间指挥“联合国军”的空军。1951年退役。
斯特雷扎会议英、法、意三国在意大利斯特雷扎(Stresa)城举行的会议。1935年 3月 16日纳粹德国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大规模扩军。4月 11日根据法国的倡议,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和外交大臣西蒙,法国总理佛兰亭和外长赖伐尔,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举行会议。
会上法国代表团对德国单方面毁约扩军表示抗议,但未获支持;英国代表团反对任何制裁措施。最后通过决议,重申维持奥地利独立,对德国毁约扩军仅表示遗憾,同时表示可考虑修改《圣日耳曼条约》、《纳依条约》和《特利亚农条约》。会议发表的最后宣言声称,三国将为“维持集体和平”而“进行亲密的合作”。当时西方报刊曾据此渲染所谓“斯特雷扎阵线”,实际上并未起到扼制德国扩军备战的作用。
斯特雷扎阵线见“斯特雷扎会者”。
斯穆什凯维奇(ЯковВладимировичСмушкевич,1902—1941)苏联空军将领。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参军。1922年调入空军。1931年毕业于卡恰航空飞行员学校,任航空兵旅长。1936—1937年参加西班牙内战,以作战英勇获苏联英雄称号。1937年毕业于伏尤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任空军副主任。1939年在诺门坎地区指挥航空兵对日军作战,再次获苏联英雄称号,并被选为联共(布)中央候补委员,1940年先后任空军总监、总参谋长助理,主管空军。领空军中将衔。
斯大林柏勒会战苏德战争中的大规模战略性战役。*德军一九四二年夏季攻势原计划把斯大林格勒作为第三个突击目标,7月中旬,担任北路主攻的*保卢斯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前出至顿河大弯曲部,已形成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态势。按*《希特勒第四十五号指令》,德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同时对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发起突击,而把攻占斯大林格勒作为对南进高加索的侧翼配合。为此,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投入第六集团军所辖 13个师,约 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3000门,坦克约 500辆,作战飞机约 1200架。苏军最高统帅部针对敌人动向于 7月 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8月 7日分编出东南方面军;9月 28日,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初辖 12个师,计 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2200门,坦克约 400辆,飞机 454架(另有远程航空兵 150—200架轰炸机和防空航空兵 60架歼击机)。会战分为苏军防御时期(7月 17日—11月 18日,亦称斯大林格勒防御战役)和苏军反攻时期(11月 19日—翌年 2月 2日,亦称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苏军防御时期又分为城市外围防御阶段(7月 17日—9月 12日)和城市防御阶段(9月 13日—11月 18日)。由于会战一开始就十分激烈,7月 22日,德军兵力增加到 18个师,7月 31日,霍特(H.Hoth)的*德国第四坦克集团军奉命从高加索方向调往斯大林格勒方向;同时,苏军也不断补充新锐部队,双方逐渐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形成决战态势。8月 10日,德军进抵城市近接近地。8月 19日,德军从南北两路向斯大林格勒发起向心突击。8月 23日,德军渡过顿河,从西北页突破苏军外围防线,同日,德军出动 2000架次飞机对城市狂轰滥炸。9月 12日,德军从西面和西南面也逼近城市,苏军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团军则撤入城区。9月 13日起双方展开市区争夺战,*马马耶夫岗及其周围地区的战斗尤为激烈。9月 26日,德军在遭受重大伤亡后占领市区中部和南部,此后战斗中心转向市区北部的工厂区,德军虽继续有所推进,但攻击力日趋衰竭,进展速度极慢。11月 11日,德军发起最后一次突击,在“街垒”工厂以南进抵伏尔加河,将苏军分割成三部分,但此后即无力再行进攻,苏军坚守阵地直至防御时期结束。11月 19日,苏军发起代号为*天王星的反攻战役,投入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共 110.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1.55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 1350架;当面德军为第六集团军、第四坦克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共 101.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1029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675辆,作战飞机 1216架。11月 23日,苏军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和第四坦克集团军一部共 22个师又若干独立部队,总计 33万人。12月 12日,德军实施”冬季风暴行动,企图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Котевьни-кевский)方向出击以解救被围部队,但至 12月 23日被苏军粉碎。同时,被围德军的突围计划也遭希特勒拒绝。1943年 1月 10日,苏军发起最后攻击,代号为*指环。1月 26日晚,外围苏军与城内苏军在马马那失岗西北坡会师,把德军分割为两部分。1月 31日,德军南集群投降;2月 2日,北集群也停止抵抗。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等高级将领被苏军俘虏。至此,历时 200天的会战结束。德军在会战中共损失兵力 150万人,占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四分之一。会战结局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苏军的胜利不仅挫败了德军 1942年的攻势计划,而且实现了苏德战争的根本性战略转折,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决定性贡献。
斯达维斯基事件法国三十年代的政界丑闻。斯达维斯基(SergeAlexandreStavisky,1886—1934)系法籍俄人,巴荣市(Bayonne)一当铺经营者,长期从事诈骗活动,曾获利 15亿法郎,多次被捕和受审。1932年伪造债券 5亿法郎,先后收买政界人士佐 1200多名,包括巴黎警察局长希亚普(JeanCbiappe,1878—1940)等人。1933年底案发后突然失踪。1934年 1月 8日其尸体在外地被发现,然死因不明。社会舆论大哗,政府被迫成立专案组调查,涉及该案的议员和官员的丑闻遂暴露无遗。法西斯分子借此攻击共和国和议会制度,举行游行示威。1月底,旭当内阁被迫辞职,达拉第组成新政府。此后,*火十字团、*法兰西行动等法西斯组织更为猖撅,不断制造流血事件。2月初,希亚普被解职,4万多名法西斯分子于 2月 6日包围了国民议会所在地波旁宫,企图解散议会,此即所谓“向议会进军事件”(也称“二月事件”)。苫方与之发生冲突,死 17人,伤 2000多人。达拉第于次日亦辞职。此事件促进了日后左翼政党的联合。
斯图卡式轰炸机(Stuka)即“Ju-87式轰炸机”。
斯图亚特型坦克(Stuart)美国轻型坦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研制,有多种型号。1940年 4月投产的 M—2A4型,共生产 375辆。1941年 11月,以M—5轻型为标准型投产和装备部队。以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南方骑兵将军斯图亚特(JamesEwelBrownStuart,1833—1864)的名字命名。战斗全重 12.5吨,装甲厚度为 25—44毫米,配备 37毫米火炮 1门,机枪 2挺,最大时速58公里,最大行程 312公里,乘员 4人。除装备美军外,还装备英军用于北非战场。
斯特林式轰炸机(Stirling)英国重型轰炸机。4引擎、上单翼。翼展99英尺,机身长 70英尺 1英寸,高 21英尺 7英寸,升限 1.7—2.3万英尺,最大时速 270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810—1930英里。可载乍弹 5000—1.4万磅。乘员 7人。1940年 8月开始服役。1941年 2月首次使用于对鹿特丹的轰作。后广泛用于对德国的空袭。1943年起转而用于牵引滑翔机、布雷、干扰敌方雷达和向敌占区空投间谍以及运输等。战时生产 1750多架。
斯摩棱斯克交战苏德战争前期的大规模会战,*德军白俄罗斯攻势的继续。1941年 7月 1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共 62个师又 2个旅),已进抵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占领维帖布斯克(Витебск)。随即向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方向发起钳形攻势。当时,苏军已在该地区展开由战略第二梯队组成的*西方方面军(共 24个师)。但未及建立稳定的纵深防御。交战分为 4个阶段:第一阶段(7月 10—20日),德军在苏军右翼和中央突破防御,推进约 200公里,合围莫吉廖夫(Могилёв),夺取奥尔沙(Opma)、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Ельния)等地,苏军3个集团军被围。第二阶段(7月 21日—8月 7日),苏军从预备队增调 20个师组织反攻,并为此组建*中央方面军投入交战,反攻未取得显著战果,但支援了被围部队的突围。7月 30日,德军遵*《希特勒第三十四号指令》在西方方向停止进攻,第三阶段(8月 8—21日),德军将进攻重心转而向南,苏军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加以拦阻,并把*预备队方面军左翼前调任第一梯队。至 8月 21日,德国第二坦克集群和第二集团军进抵戈梅利(Гомель),苏军拦截失败。第四阶段(8月 22日—9月 10日),苏军企图以 4个集团军实施积极反攻挫败德军甫进,但多次行动均未衣功,唯有*叶利尼亚战役取得局部胜利。9月 10日,苏军停止反击,在斯摩棱斯克方向全线转入防御。交战结果使苏军兵力再次遭到重大损失(被歼 40多万,损失 3300辆坦克),莫斯科暴露于德军进攻正面,但德军攻势的停顿及重心转移使苏军获得了准备莫斯科防御的时间。
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目的是利用*奥廖尔战役后形成的有利态势,由*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对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л)地域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进行攻击,不让其兵力调到苏军实施主要突击的西南方向,并解放斯摩棱斯克。苏军投入进攻的兵大为125万人,拥有火炮和迫击炮 2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1430辆,作战飞机1100架;当面德军兵力为 85万人,拥有火炮和迫击炮 88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500辆,作战飞机 700架。战役于 1913年 8月 7日至 10月 2日实施,分为 3个阶段;第一阶段(8月 7—20日),苏军西方方面军进行了*斯帕斯杰缅斯克战役,同时加里宁方面军向杜霍夫希纳(Духовщина)方向展开进攻。第二阶段(8月 21日—9月 6日),西方方面军进行了*叶利尼亚—多罗戈布日战役。第三阶段(9月 7日—10月 2日),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分别进行了*杜霍夫希纳-杰米多夫战役和*斯摩棱斯克-罗斯拉夫利战役。9月 25日解放斯摩棱斯克。此战苏军歼灭德军 7个师,重创 14个师,收复斯摩棱斯克州全境和加里宁州一部分,为解放白俄罗斯奠定了基础,并为胜利结束库尔斯克会战及展开革聂伯河会战创造了条件。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2年 7月为组织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而组建。初辖 4个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后陆续编入过 9个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并指挥伏尔加河区舰队作战。组建后在顿河大弯曲部实施防御。因在德军强大突击的压力下且战且退,防御地带从 500公里展宽至 800公里。遂于同年 8月 7日分编出”东南方面军。1942年 9月 28日改称*顿河方面军,同时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后与顿河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协同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1943年1月1日改称南方方面军。历任司令为铁木辛哥(1942.7)、戈尔多夫(1942.7—8)、叶廖缅科(1942.8—12)。
斯洛伐克民族起义1944年斯洛伐克人民反对德国占顷军及其傀儡政权的起义。1939年 3月德军侵占捷克,在斯洛伐克策划“独立”,扶植*蒂索政权。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抵抗运动。1943年底,共产党团结其他民主党派,成立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在各地建立地方民族委员会和组织游击队,并开展争取蒂索政权的斯洛伐克军队的工作。1944年夏苏军逼近斯洛伐克,德军则调集兵力企图直接占领。6月 29日民族委员会成立军事委员会,准备发动全民起义。8月下旬德军开进斯洛伐克,起义提前于 8月 29日发动,迅速席卷东部和中部。9月 1日民族委员会宣布接管政权,在解放区进行民主改革,各地游击队(1.7万人)编人起义军。但作为起义军主要力量的斯洛伐克军队(4.7万人),起义时大部尚在各教导分队和勤务分队,未能参加战斗,其东部主力又被德军解除武装。德军调集 8个师进行镇压。起义指挥部向盟国求援,苏军和在其战斗序列内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军团曾试图与起义军会合,但在德军顽抗下未成。10月 28日德军攻占起义中心比斯特里察(Bystri0a),55个村庄被夷为平地,3万允乞爱国者被关入集中营。残存起义军退入山区坚持游击斗争,以后配合苏军于 1945年春解放斯洛伐克全境。
斯堪的纳维亚战役即“挪威战役”。
斯大林柏勒防御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进行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为*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组成部分之一,1942年 7月 17日—11月 18日实施。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为*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组成部分之一,1942年 11月 19日—1943年 2月 2日实施。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斯大林第七十号命令1944年 5月 1日斯大林以最高统帅名义发布的命令。命令总结了 1943—1944年冬季战役,指出苏军已全面展开战略进攻,德国侵略者即将被驱逐出苏联国土。命令高度评价了后方对前线的支援,并要求苏军打出国界、解放欧洲。
斯帕斯杰缅斯克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组成部分。1943年 8月 7—20日,由*西方方面军实施。8月 10日苏军突破德军防线,13日解放斯帕斯杰缅斯克(Спасдеменск),至 20日战役结束时推进达 35—40公里,同时吸引了德军从奥廖尔-布良斯克方向调来的 11个师,促成*奥廖尔战役的胜利结束。
斯特拉斯堡号巡洋舰(Strasbourg)法国军舰。1936年底下水。1939年初服役。排水量 2.65万吨,长 214米,宽 31米。航速 31节,活动范围7500海里。装有 330毫米火炮 8门,130毫米火炮 16门及多种防空武器,携有舰载机 4架。战争初期协伺英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巡弋,阻击德舰。1940年4月进入地中海。法国败降后,于同年 7月在米尔斯克比尔(Mers—ei—K ébr)港遭英舰攻击,脱逃至土伦。1942年 11月在土伦自沉。后经打捞浮起。1944年 8月被美机炸伤。1955年拆毁。
斯大林第一九五号命令1943年 5月 1日斯大林以最高统帅名义发布的命令。命令总结了 1942—1943年冬季战役,指出斯大林格勒会战和英美盟军在北非的胜利使德意法西斯集团陷入危机,改变了大战的进程。命令要求苏军将士准备同侵略者展开决定性会战。
斯六林第一三○号命令1942年 5月 1日斯大林以国防人民委员的名义向苏联军民发布的命令。命令总结了卫国战争第一年的经验,指出敌我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发生有利于苏联的变化,要求苏军将士和游击队员提高军事艺术,争取在 1942年粉碎德国侵略者。
斯大林第二二七号命令1942年 7月 28日斯大林以国防人民委员名义颁布的命令。当时,斯大林格勒会战处于决战关头,命令阐述了苏军面临的危急态势和战斗任务,谴责“退却”情绪,提出“不得后退一步!”的口号,要求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前进,并规定给予畏缩不前看以最严厉的处分。命令提高了部队的土气,加强了军事纪律,成为保卫斯大林格勒的精神武器。
斯大林第三○七号命令1942年 10月 9日斯大林以国防人民委员名义发布的关于在苏军中建立完全的一长制和取消政治委员制的命令。命令解除各级部队政治首长的职务,任命他们为相应的政治副指挥员(副首长),并授予军衔。
斯大林第三○六号命令1942年 10月 8日斯大林以国防人民委员名义颁布的关于改进步兵兵团的进攻战术和战斗队形的命令。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攻时多用纵深梯队配置战斗队形,把大量兵力兵器置于第二梯队,由于装备不足,及德军采用非纵深支撑点式防御,致使苏军的首次突击缺乏威力,进攻受挫。鉴于此,命令要求在编组战斗队形时必须确保第一梯队的突击力量,战术单位预备队不超过战斗编成的十分之一,第二梯队主要由集团军组织。此命令对改进当时特定条件下苏军的进攻战术起了积极作用。
斯大林第三二五号命令1942年 10月 16日斯大林以国防人民委员名义颁布的关于坦克和机械化部队战斗使用的命令。此命令总结了苏德战争第一阶段使用坦克兵和机械化部队的经验,并对其战术和战役使用作了原则性规定。命令要求在进攻时将坦克作为发展胜利梯队,用于方面军或集团军的主攻方向,防御时则作为实施反突击的有力手段。命令规定机械化军是方面军或集团军司令员掌握的作战手段,不得将其分割或转隶给步兵兵团。此命令对苏军战术和战役法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斯大林战时十月革命节报告苏德战争时期(1941—1944)斯大林在莫斯科举行的庆祝十月革命节大会上所做的报告。1941年 11月 6日的报告总结了战争头 4个月的进程,阐释了苏军暂时受挫的原因,指出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1942年 11月 6日的报告论述了后方的组织工作和前线的军事行动,强调了欧洲第二战场和反法西斯联盟问题。1943年 11月 6日的报告高度评价了战争进程的根本转折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加强。1944年们月 6日的报告赞扬了苏联人民的伟大功勋,提出了战后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述报告实为卫国战争的年度总结,其中提出的苏联内外政策方针在当时为有重要指导意义。
斯摩棱斯克-罗斯拉夫利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组成部分。1943年 9月 15日至 10月 2日,由*西方方面军实施。该方面军经过激战前出至杰斯纳河(Дecнa)一线,随后发起向斯摩陵斯克和罗斯拉夫利(Pославль)的进攻。9月 24日夜,苏军从数个方向突入斯摩棱斯克,25日凌晨解放该市,同日攻占罗斯拉夫利。至 10月 2日战役结束时苏军推进 135—145公里,德军失去了西方向上最重要的交通和防御枢纽。
斯维里河-被得罗扎沃兹克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人动的进攻战役。1944年 6月 21日至 8月 9日,由*卡累利阿方面军左翼部队在拉多加湖区舰队和奥涅加湖区舰队协、同下实施。目的是继*维堡战役之后,进一步击败据守南卡累利阿的芬兰军队,迫使芬兰退出战争。苏军经艰苦战斗,先后突破芬军 6道纵深梯次配置防御地带,强渡斯维里河(Cвирь),攻占彼得罗扎沃兹克(Песроьа-водск),前出至 1940年苏芬国界,共推进 110—250公里。经此战役和维堡战役打击,芬兰于 9月初退出战争。
斯大林一九四一年七月三日广播演说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的首次公开演说。演说阐发了*《联共(布)中央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九日指示》的精神,指出苏联面临严重危险,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呼吁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演说表达的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念动员了苏联军民,也鼓舞了世界人民。
斯大林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告人民书大战结束之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所致的贺辞。贺辞中把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说成是俄国的固有领土,认为 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军的失败是历史的污点,苏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日本则洗清了这一污点。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逐步形成并于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13年 10月中、苏、美、英关于普遍安全宣言首先提出,经 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 1945年*雅尔塔会议讨论筹备,1945年 10月 24日(后定为“联合国日”)根据同年 6月*旧金山会议上签署的*《联合国宪章》正式成立。参加宪章签字的 51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主要机构 6个,即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为联合国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总部设纽约。会员国向总部派常驻代表。在日内瓦设有欧洲办事处。各机构会议,通常在总部举行,但也可根据会员国的建议在其它地方举行。1946年 1月 10日——2月 14日,51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联合国正式开始工作。
联合舰队日本海军的主力编队。由两个以上的战略战役编队组成。司令长官直属天皇。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首次组编。1904年日俄战争中第二次组编,首任司令长官伊东枯亨。1913年规定和平时期亦可设置。1933年起决定常设。太平洋战争开始时,司令长官为*山木五十六,下辖第一至第六舰队,第一和第十一航空舰队以及南遣舰队。1941年 12月实施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成功,夯得西太平洋制海仅。1942年 6月在中途岛海战中遭惨败,逐渐丧失制海、制空权。1943年 4月山本五十六毙命后,司令长官由*古贺峰一继任。1944年 4月古贺峰一毙命后又由*丰田副武继任。集中航空母舰编成第一机动舰队,经同年 6月马里亚纳悔海战和 10月*莱特湾海战,已完全丧失机动作战能力,司令部遂移至横滨市日吉。1915年 5月*小泽治三郎接任司令长官。日本投降后,于同年 10月 10日解散。
联合国宪章1945年 6月 26日在*旧金山会议上签订。共 19章,111条。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为实现上述宗旨,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步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等。还热定了会员国的义务和权利,6个主要联合国机构的职能范围和修改宪章的具体规定。同年 10月 24日,该宪章在获得中、法、苏、英、美和其他半数签字国批准后即生效。后来,6月 26日被定为“宪章日”,10月 24日被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家宣言亦称《二十六国宣言》。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国家共同对轴心国作战的宣言。第一次*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期间,罗斯福倡议并提出宣言草案,先与英国继与苏联磋商修改,然后急电各国征询参加。1942年 1月1日,罗斯福、丘吉尔、李维诺夫和宋子文分别代表美、英、苏、中在白宫首先签字(由此形成了战时“四大国”外交结构)。翌日,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南斯拉夫等 22国的大使,按国名英文字母顺序依次签字。宣言声明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宣告各签字国保证运用其全部军事与经济资源对“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作战,保证相互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欢迎“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加入。此后到 1945年 5月 1日止,还有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埃及、埃塞俄比亚、法国、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利比里亚、墨西哥、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乌拉圭和委内瑞拉等 21国加入。此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为后来创建联合国奠定了初步基础。
联合原料委员会(CombinedRawMaterialsBoard)美、英战时进行合作的联合机构之一。在*阿卡迪亚会议之后,1942年 1月 26日由丘吉尔和罗斯福共同宣布成立。设在华盛顿,由巴特(WilliamLorenBatt,1885—1965;代表美国战时生产局)和贝利厄(CliveLathormBaillleu,1889—1967;代表英国供应部,1942年 2月起为生产部)及他们的工作人员组成。任务为对美、英两国能从世界各地获取的原料进行估计,制订开发和利用这些原料的计划,采取措施使之在两国间进行最有效的分配等。主要是提出建议由两国玫府的各部门实行。通常是以英国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原料供应美国以换取美国的物资。战后于 1945年 12月 31日解散。
联合参谋长委员会(CombinedChiefsofStaff)美、英战时进行合作的联合机构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和美国参战后,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阿卡迪亚会议上达成协议,于 1942年 1月宣告成立。设在华盛顿,成员为美、英的陆海空三军参谋长(或其代表)、*迪尔(代表丘吉尔)和*李海(1942年 7月起代表罗斯福)。其权限最初只是根据战略方针制订军需计划、规定分配现有武器的方针、解决海外作战行动的先后次序等。同年 4月 21日起,扩大权限为涉及全盘“战争的战略指挥”。每周召开一次会议,一般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英国参谋长委员会预先分别研究后,再提交该委员会讨论和调整。重大战略决策则在罗斯福与丘吉尔举行的两国首脑会议上共同作出。该委员会常指派若干研究特点问题的专门小组委员会。战后维持到 1942年 9月 28日宣告结束。
联合轰炸攻势调查处(CombineBombingOffensiveSurvey)即“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处”。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itedNationsReliefandRebabilitationAdministration,缩写 UNRRA)简称“联总”。大战后期美、英等国建立的国际性战争善后救济机构。由于大战对欧、亚地区的极大破坏,而且各参战国经济均转上战争轨道,使得战后恢复正常经济生活与复兴工作将十分艰巨,需要有国际性的合作。1940年8月,英国曾建立由李兹—罗斯(FredrickWilliamLeith-Ross,1887—1968)主持的战后欧洲救济委员会。1942年 11月,美国也成立了由莱曼(HerbertHenryLehman,1878—1963)领导的海外善后救济执行局。1943年,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5月美、英、苏、中达成协议向 40个国家提出建立此机构的章程草案,经修改后于 9月 24日公布,11月 9日联合国家各国代表在白宫签署。同年 11月 10日—12月 1日,44国代表在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城举行首次会议,成立此机构,选举莱曼为总裁,决定捐献国应提供本国国民经济收入的百分之一左右的资金,受惠国对救济物资的分配不应因个人财产以及宗教、种族或政治信仰而歧视,受惠国凡有支付力者应支付外汇,无支付力者可同样受救济而不使负债。1944年 1—4月英、美和加拿大议会分别批准拨款。1944年底和 1945年初,逐步开始对欧洲和亚洲被解放国家与地区进行救济工作,但大规模活动直到 1946年才展开。所获捐献共
39.6亿美元(分发了价值 36.8亿美元的商品),其中美国捐款 26.6亿美元(占总数约百分之六十五),英国 6.1亿美元(约占百分之十五),加拿大
1.39亿美元(约占百分之三点五)。有 17个国家受救济援助,其中较多者为中国(5.18亿美元)、波兰(4.78亿美元)、意大利(4.18亿美元)、南斯拉夫(4.16亿美元)、希腊(3.47亿美元)。后来美国坚持“任何新的拨款都应由美国分派”,遂因经费不足而于 1947年年中结束其主要活动。
联合生产与资源委员会(CombinedProductionandBesourcesBoard)美、英战时进行合作的联合机构之一。1942年 6月 9日成立,设于华盛顿,作为*联合原料委员会与*联合军需品分配委员会的协调统筹机构。由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逊和英国生产大臣*利特尔顿组成,同年 11月加拿大代表作为第三个成员参加。规定其任务为将美、英的生产计划合为单一的总计划,以适应战时的战略需要。名义上拥有决定权和管理权,实际上仅限于制订军需品生产和有关物资的平衡表,提供统计和调查资料。无论美国或英国都不准备真正让此委员会行使其名义上授予的权力。战后于 1945年 12月 31日解散。
联合军需品分配委员会(CombinedDistributionofMilitarySuppliesBoard)美、英战时进行合作的联合机构之一。在*阿卡迪亚会议之后,1942年 1月 26日由丘言尔和罗斯福共同宣布成立。一个由霍普全斯主持,设在华盛顿,负责分配美国的军需品;一个由*比弗布鲁克(后为*利特尔顿)主持,设在伦敦,负责分配英国的军需品,每个机构均由代表武装部队的美、英官员组成。只具有提供意见权,其建议最终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予以批准后执行。1945年随着战争结束停止了大部分活动,至 1949年宣告结束。
联共(布)中央关于集体安全的决议1933年 12月 12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针对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局势而通过的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斗争的决议。决议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新方针,指出集体安全体系是防止战争、保障和平的有效手段,苏联将努力同其他欧洲国家缔结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并准备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际联盟。
联共(布)中央关于组织敌后斗争的决议1941年7月18日通过。决议根据*《联共(布)中央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九日指示》精神,具体阐述了在敌占区训练党的地下工作者和游击队员、组织党的地下组织和游击队、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的任务和措施。
联共(布)中央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九日指示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动员苏联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纲领性文件,发至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各边疆区、州、市、区党委会和苏维埃组织。指示阐明了工国战争的正义性和解放性,指出苏联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迅速把国家生活和全部工作转入战时轨道。指示还要求把党的优秀力量派到苏军中去,并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指示的精神成为*斯大林一九四一年七月三日广播演说的基础。
葛罗米柯(AндрейАндреевичГромыко,1909—1989)苏联外交官。1931年加入联共(布)党。1936年莫斯科全苏农业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班毕业后,在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当研究员。1939年起从事外交工作。先后任外交人民委员部美洲司司长和驻美大使馆参赞。1943年出任驻美特命全权大使。在苏德战争期间,为加强苏美关系、发展苏美军事合作和巩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做了大量工作。曾参加筹建联合国、出席*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宪章》制订会议以及其他战时国际会议。战后历任苏联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代表、外交部副部长。第一副部长和部长,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等职。
董钊(1902—1977)中国将领。字介生。黄埔军校毕业。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军第二十八师师长,宰部在鄂西、湘西等地“围剿”工农红军。1936年受少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兼任西安警备司令。1938年春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同年 8月升任第十六军军长,守备武汉北围。10月调赴豫南,参加罗信战役。1940年兼任邢洛动员指挥官及碉堡线封锁指挥宫。1942年 6月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年 1月升任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授中将街。守备陇东及兰垣、海原一带防务。抗战胜利后,曾任第十八绥靖区司令官。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
董康(1867—1942)汉奸。字缓经。清末进士。辛亥革命后留学日本。曾任北洋政府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九·一八事变后,曾赴日本讲授法制史。1937年 8月平津沦陷后投敌,参与组织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历任议政委员会常委,法院院长、司法委员会委员长。1940年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董必武(1886—197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原名贤琼,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伍。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为中共创始人之一。1928年到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和列宁学院英文班学习。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国共谈判。曾任中共中央长江局民运局长、南方局统战委员会主任,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曾创办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为创建鄂中抗日根据地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培养干部。1938年 7月起以国民参政会常驻参政员身份,开展抗日反顽斗争和统战工作,壮大抗日民主阵营。1945年 4月代表解放区出席旧盒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代表团成员,参加国共两党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著作辑有《董必武选集》。
葡萄(Grapefruit)1945年 4月在*意大利之战中盟军发动攻势作战的代号。1944年底盟军已突破德军*哥特防线,进抵腊万纳(Bavenne)及博洛尼亚(Bologna)以南地域,1945年初盟军计划由英第八集团军从腊万纳一带首先出击,进入波河平原,随后美第五集团军冲击博洛尼亚,两路夹击围歼德军重兵集团于波河之南;预定于 4月 9日实施。此时的盟军在兵员和装甲车辆上占有极大优势,且得到意大利游击队的帮助,而德军则后援无望,撤退无门,从 2月即已开始秘密的投降谈判.4月 9日和 14日,英、美军先后开展进攻,德军迅即全局溃败。5月 2日,德军残部无条件投降。
葵花(SonneNblume)1941年初德国派兵参与北非战事的行动代号。1940年 10月,墨索里尼发动入侵希腊的*意希战争,屡战皆北。希军反击攻入阿尔巴尼亚。同时,意军在东非和北非亦遭惨败,局势危急。1941年 1月初,希特勒指令德军在出兵阿尔巴尼亚(“阿尔卑斯紫罗兰”行动)的同时,派兵增援利比亚的意军。2月中,隆美尔率由 1个轻装师和工个装甲师组成的*非洲军团到达的黎波里塔尼亚。
蒂索(JozefTiso,1887—1947)“斯洛伐克独立国”总统。曾为天主教神甫,神学教授。1921年加入斯洛伐克人民党,1938年 8月起为该党头目。1938—1939年为《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斯洛伐克分离主义者建立的斯洛伐克自治政府首脑。1939年 10月为德国“保护”下的“斯洛伐克独立国”总统。1940年将“独立国”拖入战争,加入轴心国。1941年参加侵苏战争。1944年斯洛伐克民族起义时仍吁请德军镇压游击队。1945年 4月在德军保护下逃往奥地利,向美军釜署投降书。1947年被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法庭处死。
蒂翁(CharlesTillon,1897—?)法国共产党抵抗运动领导人之一。1932年为法国共产党中央委员,1936年被选为者员。西班牙内战时曾参加国际纵队。法国败降后投身抵抗运动。1941年 3月成为法共书记处成员,组织并领导自由射手和游击队。1941年 10月任民族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指挥法共所属的人民武装,积极参加解放本上的战斗。1944年 12月出任临时政府空军部长。巴黎解放后,反对法共放下武器,主张夺取政权。战后仍为议员。1953年被开除出法共。著有《自由射手和游击队,抵抗运动史的见证》。
蒂森(FritzThyssen,1873—1951)德国垄断资本家。其父奥古斯特·蒂森(AugustThysaoen,1842—1926),十九世纪末经营钢铁业发家,被称为“鲁尔之王”。1926年继承产业,将 7家公司合并威欧州最大的联合钢铁公司,任总裁。仇恨共产主义,自二十年代初即资助纳粹党。1931年正式加入该党。此后积极安排和组织德国工业巨头在经济上资助和在政治上扶植纳粹党,对 1933年希特勒上台起巨大作用。纳粹党掌权后,曾为*希姆莱之友会成员和普鲁士邦政府顾问。三十年代后期,同希特勒发生分歧。1939年逃往瑞士。翌年移居法国。1941年被法国维希政府逮捕,引渡到德国,投入达豪集中营。战后被德国非纳粹化法匠审讯,判其交出百分之十五的财产,作为纳粹受害者的赔偿基金。1950年移居阿根廷,著有《我资助了希特勒》。
蒂勒赫(OttoThierack,1889—1946)德国*人民法庭庭长(1936—1942),司法部长(1942—1945)。早年在马尔堡(Marburg)和莱比锡大学学法律和政治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加入纳粹党,任“民族社会主义律师联盟”(Ns—Reichtswahrerbund)头目。1933年纳粹党执政后任萨克森邦司法部长。1935年任最高法院副院长。1936年任人民法庭庭长。1942年 8月 20日任司法部长,受权建立“纳粹党指导处司法办公室”(DasReiehSrechtsamtderReichsleitungderNSDAP)。同年 9月18日同希姆莱达成协议,同意*德国中央保安局有权修改法院的判决并驱使被判 3年以上徒刑的波兰人和 8年以上徒刑的其他犯人从事奴隶劳动。有权对东方占领区的非德意志人行使刑事司法权。1943年夏又向中央保安局移交对全体犹太人的刑事司法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明斯特(Neumunster)拘留营自杀。
蒂赞特(HenryThomasTizard,1885—1959)英国科学家。毕业并执教于牛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职于皇家飞行军团和军工部,研究开发航空燃料。战后重返教席,1933年任航空研究委员会主席,旋又在空军部一专门委员会任职,专注于发展空防技术。后因同*林德曼不睦,辞去大部分委员会中的职位,但仍致力于雷达的研究开发。1936年,在比京希尔(BigginHill)试验成功,开始部署战斗机雷达站,后在*不列颠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1940年任飞机生产部顾问,是年率科学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和美国,推动了军事科技研究上的跨洋合作。1942年任牛津大学玛格达伦学院院长。战后曾任国防科研政策委员会和科学政策顾问委员会主席(1947 —1952),有爵士封号。
蒂泰尔姆(AndreDiethelm,1896—1954)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毕业于巴黎高师。曾任印度支那财政总监。1988、1910年先后任殖民部和内政部办公室主任。法国败降后,于 1941年参加自由法国。同年 9月,出任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内政、劳动、新闻专员。1942年 4月改任财政专员。1943年 6月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生产和财政专员。此后曾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陆军部长。战后退随戴高乐,继续从政。
蒂图列斯库(NicolaeTitulescu,1883—1941)罗马尼亚外交家。二十年代初任财政大臣。1922年起任驻英大使。1930—193G年任驻国联常任代表,1930—1931年力国联主席。1933年起任外交大臣。反对法西斯侵略扩张,支持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1933年 7月签署《侵略定义公约》,王张加强小协约国。1934年 2月加入巴尔干协约国,为主要组织者之一。1934年 6月与苏联建交,积极响应法国外长*巴都的《东方公约》倡议。1935年起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1936年 8月在反对派势力的排挤下,被迫迟出政府。
蒂特拉克型坦克(Tetraroh)英国轻型坦克。1940年服役。重 7.5吨,装甲厚度 14—16毫米,装备 1门 40毫米(弹重 2磅)火炮和 1挺 7.92毫米机枪,最大时速 60公里,最大行程 227公里,乘员 3人。
蒂尔匹茨号战列舰(Tirpitz)德国军舰。为*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姊妹舰。1939年在威廉港船厂开始建造。1941年 8月服役。以前德国海军上将蒂尔匹茨(AlfredvonTirpitz,1849—1930)之名命名。舰长 800英尺,最大宽度11S英尺,排水量 4.1万吨,最高航速 30.5节,装备 8门 15英寸火炮、12门 5刀英寸火炮、16门 4.1英寸寓射炮,另有 4架水上飞机和 6个鱼雷发射管,舰员 2000人。1942年 1月派往挪威水域,先后泊驻于特隆赫姆、纳尔维克、特罗姆瑟(Troms)和阿尔塔(Alta)峡湾。多次出海截击*盟国一苏联护航运输队。1943年 9月参加袭击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后在驻地数度被英国飞机与袖珍潜挺击伤,长期不能作战。1944年 11月 12日,在特罗姆瑟港被英机炸沉。
蒋介石(1887—1975)中国国民党总裁(1938—1975)、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1939—1945)。原名瑞元,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1907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次年去日本振武学堂留学,加入同盟会。北伐战争时期,曾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7年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独掌党政军大权。九·一蒋介石八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的武装侵略奉行不抵抗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1935年被国民政府授以特级上将衔。次年 12月*西安事变中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发表*庐山谈话和《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号召抗日。1938年后历任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抗战前期统率全国军队,积极对日作战。1938年 10月武汉、广州沦陷后,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曾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1942年 2月访问印度,磋商中印战场合作事宜。1943年 10月复任国民政府主席。同年 11月参加开罗会议,与美、英商讨联合对日作战方案等问题。1944年与美国副总统华莱士会谈,谋求加强中美合作和争取美援。日本投降后,在美国支持下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不久撕毁国共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1948年任中华民国总统。大陆解放后率残部退军台湾,连任国民党总裁和台湾当局“总统”。
蒋光鼐(1888—1967)中国将领。字憬然。保定军校毕业。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兼第十九路军总指挥。1932年参与指挥淤沪抗战。同年 5月随第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围剿”工农红军。历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福建省政府主席。1933年 11月与陈铭枢、李济深等发动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财政委员会主席。失败后避居香港。1935年通电反蒋、联共、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南京,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1940年 9月起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主张国共合作坚持抗战。1943年授中将衔。抗战胜利后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
蒋廷黻(1895—1965)中国外交官。早年留学美国。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中国外交史研究。九·一八事变后,与胡道等人创办《独立评论》周刊。1934年夏赴苏考察。同年任行政院政务处长。抗日战争爆发时,任中国驻苏联大使,主张对日作战。1938年 1月离职归国,仍任行政院政务处长。1944年 11月,出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51年任台湾当局驻美“大使”。
蒋作宾(1884—1942)中国外交官。字雨岩。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驻德、奥地利等国公使,1931年 8月任驻日公使。赴任途中,发生九·一八事变,至东京面见日外相提出抗议。但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力主与日本“和平”谈判。1935年 5月,升任驻日大使。华北事变后回国,改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安徽省政府主席,组织保安队,收容散兵。1938年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晋察委员、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政务组主任。在重庆病死。
蒋鼎文(1895—1974)中国将领。字铭三。浙江讲武学堂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国民政府第二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后,历任第四军团息指挥、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参与“围剿”中央苏区。1933年 11月率部进攻“抗日反蒋”的福建人民政府。后任福建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授二级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兼陕西省政府主席。1939年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1942年 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1944年 5月弃洛阳西逃,造成中原大溃退,被迫辞职,改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抗战胜利后,弃官经商。1919年 3月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国策顾问。
蒋作宾-广田会谈1935年 10月 4日,日本内阁通过*《广田三原则》。外务大臣广田弘毅据此开始与中国驻日大使蒋作宾进行谈判。中方提出两国改善关系的三项前提条件为:(1)尊重完全的独立,废除不平等条约,按国际法准则办事;(2)禁止一切不友好的行为;(3)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一切争端。10月 7日广田约蒋作宾会谈,提出的反建议为;(1)中国不得推行所谓“以夷制夷”政策。(2)中、日、“满”三国必须亲善。(3)两国共同防止赤化。此后蒋作宾于 10月 21日、28日再次与广田磋商,并于 10月31日回国,直接会谈至此结束。后双方仍继续就此接触,但最终未有结果。
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 9月 22日,在中国共产党不断的批评、推动、督促下,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在存亡危急之秋,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谈话实际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两党实行合作。中共的宣言和蒋介石的谈话,宣布了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韩名柱(1913—1939)中国军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奔赴山东,在寿光县牛头镇参与领导抗日武装起义,任鲁东游击第八支队副司令员。1938年 2月,率部在寿光县城南伏击日军汽车队,打死日军军官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同年秋兼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七、第八 2个支队总指挥,在抑瞳、昌滩、黄县、高望山、龙口等战斗中,屡建战功。1938年 10月 8日,在邹平县蒙家庄与日军激战时牺牲。
韩复榘(1890—1938)中国将领。字向方。行伍出身。曾任西北军第八军军长,国民政府军第一军团总指挥兼山东省政府主席。1935年华北事变后,曾取缔抗日宣传,讨好日本。1935年投二级上将衔。*西安事变爆发后,又曾致电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负责守卫山东及黄河防务。但为保存实力,虚与日军周旋,不战而退,连续放弃济南、泰安和济宁等地,全国舆论哗然。1938年 1月在开封参加北方将领会议时,被蒋介石下令拘禁枪决。
韩略村伏击战1943年八路军在山西省临汾县对日军的一次伏击战。是年 10月,日军调集 2万余人以“铁滚式”多梯队反复“清剿”战术“扫荡”太岳抗日根据地,并从华北各地抽调 120多名军官组成“战地观战团”。24日,八路军太岳军区第十六团在临汾东北的韩略村袭击该“观战团”,经 3小时激战,一举击毁敌汽车 13辆,“观战团”除 3名逃脱外全部被歼,其中有旅团长 1人,联队长 6人。
朝鲜军日本驻朝鲜的侵略军。1918年 5月 31日日本在朝鲜编成,司令部设京城(今汉城),负责朝鲜方面的防卫。首任司令宫为长谷川好道。1933年 7月其兵力为 2个师团。1941年 7月进行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时兵力大增。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其兵力转用于南方战线,仅吞 3个留守师团。1945年 1月 20日其司令部被撤销,另设第十七方面军司令部和朝鲜军管区司令部。三十年代起,司令官先后为林铣十郎(1930年就任)、川岛义之(1932年就任)、植田谦吉(1984年就任)、小矶国昭(1935年就任)、中村孝太郎(1938年就任)、板垣征四郎(1941年就任)和上月良夫(1945年就任)。
朝香宫鸠彦(1887—1981)日本皇族,将领。久迩宫朝彦亲王第八子。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22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任陆军大学教官。后历任第一步兵旅团长、近工师团长、军事参议官等职。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于 1937年 12月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随即率部攻占南京,将司令部设于南京,参与指挥*南京大屠杀。次年 2月 18日,日本大木营撤销上海派遣军建制,随即返回日本。1939年晋升大将。任贵族院议员,并兼任伤病军人会总裁。战后来受惩处。
朝鲜义勇军见“朝鲜独立同盟”。
朝鲜独立同盟大战期间朝鲜的抗日组织。1942年 7月在中国山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前身为朝鲜青年联合会。提出“彻底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强盗对朝鲜的一切统治”,“在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团结为祖国独立而斗争的各阶层、各党派和每个人的所有力量”,“依据朝鲜国民的普选,建立民主政府”等五点纲领,下属有“朝鲜义勇军”,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国。
朝鲜人民革命军朝鲜人民抗日革命武装。1934年 3月,金日成将在中国东北的朝鲜抗日游击队含并扩建而成。1936年在中国靠近朝鲜的长白山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翌年 6月进行*普天堡战斗。随后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并肩战斗,多次粉碎日军的”围剿”和“讨伐”,并组织小部队和政工人员回朝鲜活动。仅 1937—1939年即进行 3900多次战斗,毙伤俘日军 3万多人。1940年 8月金日成在中国吉林省敦化县小哈尔巴岭召开会议。决定将朝鲜人民革命军化整为零,分编为数十个小组和小部队,深入敌后建立秘密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1945年 8月,配合苏军光复朝鲜北部。
棋盘岭战斗1938年新四军在安徽省桐城县对日军的一次伏击战。是年夏,蚌埠、合肥日军打通安(庆)合(肥)公路。新四军第四支队转战于公路两侧,扰乱敌军后方运输线,牵制日军西进。9月 3日,该部集结 2个营的兵力在舒城通向桐城公路的棋盘岭设伏,袭击自安庆北开的日军车队,击毙日军 70余人,俘敌 4人,焚毁汽车 50余辆。
植田谦吉(1875—1962)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宫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参与出兵西伯利亚。1929年后历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宫和第九师团长。一·二八事变时率部进犯上海。同年 4月在虹口公园举行的日皇诞辰纪念典礼上,被朝鲜人尹奉吉炸伤,截去左腿。1933年任参谋本部次长。1934年调任朝鲜军司令宫。同年晋升大将。1936年起任关东军司令官,在诺门坎事件中被苏蒙军队挫败,后引咎辞职。1939年转入预备役。战后为日本乡友联盟会长。
森恪(1883—1932)日本外交官。1900年东京商工学校毕业。早年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活动。1020年起进入政界,当选为政友会的国会议员。主张与军部密切合作,建立“举国一致”的内阁,实现对亚洲大陆的统治。1927年任外务次官,策划召开东方会议,主持制订侵华方针。1929年任政友会干事长,力主加速日本的法西斯化。九·一八事变后,积极鼓吹扩大对华侵略。同年 12月就任犬养内阁的书记宫长。1932年五·一五事件后下野。
森德兰式巡逻轰炸机(Sunderland)英国海上巡逻轰炸机。4引擎、上单翼,翼长 112.9英尺,翼端装有固定浮筒,机身长 85.4英尺,高 32.8英尺。最大时速 264英里,升限 1.85万英尺,航程 2850英里。由商用飞船改制而成,能连续飞行 13个小时以上。机头和机尾各有 1个由 4挺 7.69毫米机枪组成的炮塔,机背还有手动速射炮,绰号“飞行箭猪”、“大肚子摩托船”。从 1938年开始服役。共生产 700多架。战后使用至 1958年。
惠特尔(FrankWhittle,1907—)英国飞行员和工程师。1923年参加皇家空军。后在皇家空军学院和剑桥大学深造。1928年提出喷气飞机的设想,未获官方大力支持,长期用工余时间研制,于 1937年造出第一部喷气发动机。1941年 5月第一架喷气飞机试飞成功,但在整个战争期间来投入批量生产。1947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翌年因其创造性贡献获得 10万英镑奖金,受封贵族称号。此后即供职于一些航空、石油和工程公司,作研究工作,并任美国海军学院教授。
惠灵顿式轰炸机(Wellington)英国中型轰炸机。双引擎、中单翼。翼展 86英尺,机身长 61英尺 3英寸,高 17英尺 5英寸。最大时速 265英里,升限 2.4万英尺,最大载荷航程 1490—1600英里。可载炸弹 4500—6000磅。装有 7挺 7.69毫米转动式机枪。初用于白天作战,后因损失惨重而改作夜间空袭。又被用作鱼雷机、训练机、海上巡航和布雷以及运输等。战时约生产1.1万架。战后使用至 1953年。
惠特利式轰炸机(Wbitley)英国中型轰炸机。1936年投产。双引擎,中单翼。最大时速 222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500英里,装有 5挺 7.69毫米机枪,可载炸弹 7000磅。乘员 5人。大战初期为*英国轰炸机司令部的主要机种之一,多次执行空袭德国本土的任务。后逐渐被淘汰,转用于海上反潜巡逻、向敌占区空投突击队和训练飞行员等。共生产 1824架。
粟裕(1907—1984)中国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曾任红一军团参谋长。1934年 7月起参加领导*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赣皖。次年 1月先遣队失利后,率余部挺进浙南,任挺进师师长兼闽浙军区司令员,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卫岗告捷。1940年 7月率江南主力渡江北上,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陈毅一起指挥*黄桥战役,开辟和发展江南、苏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1—1943年领导苏中军民挫败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清乡”,巩固和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 3月,在新四军对日攻势作战中,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同年底率部挺进浙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转战苏浙沿海及浙皖边区,向日伪军展开战略反攻。抗战胜利后,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硬币(Coin)1943年美军在南太平洋实施反攻的作战计划代号。1943年 4月由*麦克阿瑟和*哈尔西主持制定。规定到 1943年底为止,西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美军协同作战,在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实施 13次登陆,攻取伍德拉克(Woodlark)、新乔治亚(NewGeorgin)、布干维尔(Bougainville)等岛屿,以及新几内亚的莱城(Lae)和萨拉莫阿(salamaus)等地,最终在1944年初完成对日军基地拉包尔的钳形攻势。原定 5月 15日由麦克阿瑟所部攻取伍德拉克等岛作为第一次行动,后因舰船短缺推迟 1个月。
硫黄岛战役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军攻占硫黄岛的战役。硫黄岛为小笠原群岛中的主要岛屿,位于本州至马里亚纳群岛之间,战略地位重要。日守军以第一○九师团为核心,约 2.3万亲人,飞机 30架,由栗林忠道中将指挥。主要防御地带元山地区筑有永久性工事和长达 18公里的坑道。美军主力为两栖第五军,下辖海军陆战队第三师、第四师和新第五师,约 61万人,支援舰艇 800余艘,飞机 2000多架,由*史普劳恩斯指挥。1944年 12月 8日起,美军对硫黄岛实施全面海空袭击,投弹 6800吨。1945年 2月 16日起,美舰队连续实施 3天炮火准备,同时加紧空袭日本本上以转移日军的注意力。19日清晨,在 7艘战列规、4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 10艘驱逐舰炮火的掩护下,美军两个师 3万余人在岛东南陆续登陆,遭日军顽强阻击,当天伤亡 2420人。次日美军占领千鸟机场,切断全岛南北交通,并在后续部队支援下深入腹地。24日,美军后续的 1个师登陆完毕。27日日军被迫后撤岛北,3月初仅残存 3200余人,但仍负隅顽抗。3月 16日,美军宣布占领全岛,但此后仍有零星战斗。此战日守军几全体战死,美军阵亡 6812人,负伤 19189人,非战斗伤亡亦达 2648人。
雁翎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水上抗日武装。1939年秋,由中共安靳县委组建。因防止枪膛内火药被水打湿,在每支枪的信口(点火处)插上一根雁翎而得名。该队出没于北平(今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带的白洋淀上,配合八路军作战,破坏日军的水上交通线。曾利用苇塘的掩护,粉碎日军 130多艘汽船和几千兵力对白洋淀的水陆大“扫荡”。至 1943年共作战 45次,歼敌 275人,俘敌 5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1944年又集中大批小船构成浮桥,协助八路军主力跨湖进行反攻作战。
雁宿岩战斗1939年八路军在河北省涞源县对日军的一次伏击战。是年 10月下旬起,日军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冬季大“扫荡”。11月 3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率 6个团和 1个游击支队,在雁宿岩、三岔口地区,伏击自涞源城向银坊镇进犯的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第一大队,全歼辻村大佐以下 530亲人,俘虏 9人,迫使出动“扫荡”的日军缩回涞源城。
雁门关伏击战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在晋北对日军的两次伏击战。1937年 10月 18日,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秘密集结在雁门关南侧黑石头沟公路两侧高地,伏击由大同至代县的敌运输部队。是日 10时许日军汽车 50辆进入伏击圈,经 3小时激战,毁敌汽车 20余辆,毙伤敌300余人。20日,该团以一部收复雁门关、另一部破坏广武至太和岭的公路。21日,该部再次在黑石头沟公路伏击日军、歼敌一部、毁汽车 10余辆,截断大同至宁武、代县的交通线,支援了友军的*忻口战役。
提尼安岛登陆战*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美军攻占提尼安岛的战役。提尼安(Tinian)岛位于塞班岛以南 4英里,由角田觉治海军中将指挥的日军第五十联队及第一三五联队的一部,约 1万余人驻守。美军对该岛连续 43天发动海空攻击后,于 1944年 7月 24日在岛北海岸登陆;当晚日军进行反扑未逞,伤亡惨重。美军主力以优势兵力,自北向南推进,粉碎日军的抵抗,于 8月 1日占领全岛,但日军残余仍顽抗至 11月。此战日军 6000余人被击毙,美军阵亡 389人,伤 1816人。
援助盟国保卫美国委员会(ComnitteetoDefendAmericabyAidingtheAllies)见“怀特委员会”。
雅尔塔协定全称《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
5年 2月 11日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秘密协定。主要内容为:苏联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 2个月或 3个月内,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其条件为:(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由日本 1904年所破坏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予恢复,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大连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恢复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长铁路并保证苏联的优越权;(3)干岛群岛交予苏联。苏联则表示准备和中国政府签订一项友好同盟条约。该协定直至 1945年 6月 14日才正式通知中国政府,同年 8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雅尔塔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代号“阿尔戈”。大战期间第二次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1945年 2月 4—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从 1944年下半年起,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美、英、苏三大国都迫切需要就结束欧战、打败日本和战后世界安排问题,协调彼此的政策,解决它们之间日益暴露的分歧和矛盾,以保障继续团结合作进行战争和安排和平。是年 10月,*丘吉尔—斯大林会谈前夕,罗斯福致函斯大林提出再次举行三大国首脑会议。经数月的酝酿和准备,终于举行了此次会议。出席者除三国首脑外,还有霍普金斯、斯退丁纽斯、艾登、莫洛托夫和三国的军事领导人。会议主要讨论下列问题:(1)协调最终击败德国的计划。(2)处置德国的问题。决定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彻底折除德国的一切军事设施和取缔纳粹党;由盟军分区占领德国,在柏林设立盟国对德营制委员会以协调管理工作,并同意法国参加占领和管制;德国必须尽可能用实物赔偿对联合国家所造成的损害,并在莫斯科成立德国损害赔偿委员会,研究赔偿的数额与方法。(3)波兰问题。对于波兰的疆界经过激烈争论,最后确定东边依照寇松线,但在若干区域作出有利波兰的 5-8公里的逸出;波兰将在北方和西方从德国获得领土补偿,其范围应征询新的波兰统一政府意见,并待和会最后确定波兰西部边界线。对于波兰政府的组成,也经激烈争论达成协议:现今在波兰执行职权的临时政府,应在更广泛基础上实行改组,以容纳国内外民主领袖;由美、英驻苏大使会同莫洛托夫在莫斯科与波兰各有关方面磋商,根据上述方针改组现政府,改组后的政府应保证尽连按普遍与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举行自由选举。(4)联合国问题。会议着重讨论解决*敦巴顿橡树园会议遗留的问题,通过在安理会确定接纳和开除会员国、停止和恢复会员国权利、选举秘书长。消除对和平的威胁和制止对和平的破坏等问题上,实行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在苏联的强烈要求下,美、英表示支持接纳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5)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经斯大林与罗斯福会谈,2月 11日并邀丘吉尔共同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在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与恢复 1904年前俄国权益的条件下,苏联在欧洲战争结束后 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此外,会议还讨论了托管制问题,并就希腊、南斯拉夫、意大利、奥地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欧洲国家的问题交换了意见,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宣言》。决定苏、美、英外长每隔 3—4个月根据需要在三国首都定期会晤。会议最后签订了《克里米亚议定书》和《盟国关于处理战俘和平民问题的协定》,发表了《克里米亚会议公报》。此次会议协调了盟国最后击败德国的战略计划,决定了苏联参加对日战争,就战后的欧洲和世界问题作出了安排,对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表现了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隐藏着美、苏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
雅加达海战即“巴达维亚海战”。
雅伊策会议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大会的第二次会议。1943年11月 29日在雅伊策(Яице)召开。全国各民族和地区的 250名全权代表中有 142名冲出包围抵达雅伊策,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大会为最高立法和行政代表机关;成立*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委员会,行使临时政府职权;禁上*彼得二世回国;重新审核流亡政府在国外以南斯拉夫名义签订的国际条约,今后流亡政府签订的条约一律不予承认;确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制原则;在人民解放军中实行军衔制,授予铁托“南斯拉夫元帅”称号。此次会议为新南斯拉夫的国家机构奠定了基础,后 11月 29日被定为南斯拉夫国庆日。
雅利安条款(Arierparagraph)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法律。1933年 6月 80日正式颁布。主要内容为:禁止犹太人经商;禁止犹太人任国家机关职员、教师和军人,限制其从事自由职业;凡无二至三代雅利安家谱的德国新教徒(在纳粹德国被称为“犹太-基督教徒”)均须退出教会。“德国基督教信仰运动”宣布接受该条款,“明认信仰教会”则宣布抵制。
雅典总罢工大战期间希腊首都雅典人民反对德国占领军而举行的罢工斗争。1943年初,雅典人民获悉德占领军将在城市居民中实施强制性劳动和驱使大批青壮年去德国服苦役的消息后,奋起斗争。2月 24日,10万雅典居民举行罢工和游行,3月 5日首都和其他城市 30余万居民加入罢工行列。总罢工逐渐扩及到萨洛尼卡等地。雅典人民一度攻占傀儡政府劳动部,销毁将流放德国的希腊工人的名单。罢工期间,市民与占领军及警察发生冲突,共有 18人死亡,100余人受伤。占领当局慑于人民的反抗,被迫放弃强征工人去德国服苦役的计划。
雅科夫列夫①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雅科夫列夫(НиколайДмитриевичЯковлев,1898—1972)。苏联总军械部部长(1941—194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沙俄军队服役。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加入俄共(布)党。历任白俄罗斯、北高加索和基辅特别军区炮兵主任。参加过进军西乌克兰和苏芬战争。苏德战争期间任总军械部部长,主持保障军队武器弹药的工作,组织研制新式军械和弹药。1944年获炮兵元帅衔。战后曾任炮兵第一副司令、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和国土防空军总司令等职。②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雅科夫列夫(A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Яковлев,1906—)。苏联飞机设计师。1924年参军。在空军部队当机械兵,制造过滑翔机和体育运动飞机。1931年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毕业,后任航空工程师、主任设计师。1938年加入联共(布)党。1940—1946年兼任副航空工业人民委员。苏德战争前和战争期间,设计出*Як-1、*Як-3、*Як-7和Як-9等型号歼击机,用于作战的计有 3.6万架,占苏联歼击机总数的三分之二。战后任航空总设计师。在其领导下,共设计出 75种型号的飞机,总计 6.6万架。1946年获上将工程师衔。1976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著有《苏联飞机制造五十年》、《生活的目的》、《设计师札记》等。
雅库鲍夫斯基(ИванИгнатьевичкубовский,1911或 1912—1976)苏联将领。1932年参军。1934和 1935年先后毕业于白俄罗斯联合军事学校和列宁格勒装甲坦克兵指挥员进修班。1937年加入联共(布)党。参加过进军白俄罗斯(1939年)和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初期任坦克营长和团长,在西方方向作战。1942年起任坦克第九十一旅旅长。率部参加顿巴斯(1942年)、斯大林格勒、奥廖尔、第聂伯河、基辅(1943年)、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夫策等战役。1944年 6月起历任近卫坦克第六、第七军副军长。参加过利沃夫-桑多梅日、桑多梅日-西里西亚、上西里西亚、柏林和布拉格等战役。以作战骁勇著称。1945年晋升坦克兵少将。战后曾任驻德苏军息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华沙条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职。1967年获苏联元帅衔。著有《战斗情谊》、《大地在燃烧》等。
雅典娜号事件大战刚爆发时德国潜艇击沉英国客轮的事件。1939年 9月 1日德国进攻波兰。3日英、法相继对德宣战。当晚 9时,预先开赴大西洋交通线上的德国 U—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 200海里(北纬 56°41′、西经 14°05′)的航线上,未予警告即发射 3枚鱼雷,击沉从利物浦开往蒙特利尔的英国 1.35万吨客轮雅典娜(Athenia)号。全船乘客 1417人,死亡 112人(包括 68名妇女和 16名儿童),其中 28名美国公民。此事激起国际舆论愤怒。德国当即否认同此事有关,并散布谣言称该客轮是英国人为了促使美国参战而自行炸沉。9月 27日,邓尼茨亲赴码头迎候返回基地的 U-30号潜艇,采取彻底保密措施。战后,邓尼茨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供认了此事。
雅鲁译尔斯基(WoJciechJaruzelski,1923—)波兰将领。大战爆发后,侨居苏联。1943年在苏联梁赞步兵学校毕业后,加入在苏联组建的*柯斯丘什科第一师。先后参加强渡维斯瓦河、解放华沙及在奥得河和易北河地区的战斗,屡立战功。战后历任波军总参谋长、国防部长等职。1973年晋升大将。1981年起任波兰部长会议主席、波兰工人党第一书记。
雅克—1型歼击机即“Як-1型歼击机”。
雅克—3型歼击机即“Як-3型歼击机”。
雅克—7型歼击机即“Як-7型歼击机”。
雅克—9型歼击机即“Як-9型歼击机”。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44年 8月 20—29日,由乌克兰第二、第三方面军在黑海舰队和多瑙河区舰队协同下实施。目的是粉碎德军雅西-基什尼奥夫集团,解放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迫使罗马尼亚退出战争。苏军投入 125万人,1.6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87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架作战飞机。当面德军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包括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90万人,7600门火饱和迫击炮,4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810架飞机。战役开始前,苏军已对德军形成包围态势,鉴于德军两翼是战斗力较弱的罗军,苏军遂从两翼发起向心攻击。8月 21日,苏军突破第 3道防御地带后攻占雅西。8月 23日,苏军完成对基什尼奥夫德军集团(18个师)的合围。同日,罗马尼亚爆发反法西斯起义。24日,苏军解放基什尼奥夫。此后,苏军主力向罗马尼亚腹地推进,8月 29日,进抵普洛耶什蒂,切断溃敌退向布加勒斯特的道路。至 8月 30日,加拉茨、康斯坦萨等重要城市均获解放。此战役共消灭德军 22个师,击溃几乎全部罗军,导致苏德战场南翼德军防御的崩溃,促成了*罗马尼亚八月起义的胜利及退出战争并对德宣战,从而改变了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政治形势,为苏军向保加利亚等国和中欧的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丨]紫电式战斗机日本海军歼击机。美、英称之为“乔治”(George)。1943年由川西公司制成。与*零式战斗机相比,主要加强了火力和装甲防护。单座单引擎,最高时速 582公里,升限 10750米,航程 1430公里,装备 2挺 7.7毫米机枪、2—4门 20毫米航炮,可携 2枚 250公斤的炸弹。共生产1007(一说 1435)架。
斐迪南式自行火炮又名“象”式自行火炮。德国自行反坦克炮。由斐迪南·波尔舍(FerdiaxndPorsebe,1875—1951)设计,故名。1942年生产出原型。采用 88毫米口径反坦克炮,装在专用底盘上,方向射界 24度,最大装甲厚度 200毫米,最大时速 20公里,乘员 6人,弹药基数 38发,战斗全重约 70吨。较笨重,使用效果不良。共生产 90辆,首次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使用,大部分在苏德战争中被摧毁,余者参加意大利之战。
最后解决(DieEndlsung)全称“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纳粹德国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方针和行动。1911年 7月戈林正式提出,初时含义模糊,后因无法实施*马达加斯加计划遂渐趋明确。1942年 1月*汪湖会议确定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方针,决定自西向东彻底清洗欧洲犹太人,将其全部送往东方占领区,通过繁重劳役加以消灭,幸存者则处死,使犹太民族彻底灭绝。在具体实施中,波兰、匈牙利、希腊和南斯拉夫等国的犹太人大部在毒气室遇害;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和比利时的犹太人半数遭杀;丹麦和保加利亚的犹太人在当地民众的保护下大部幸存。根据纳粹德国残存文件统计,欧洲地区约有 510万犹太人成为该方针的牺牲品,但实际数字估计可达600万。
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最高战争领导机构。1944年起,日本在各个战场上节节溃败。*小矶国昭组阁后企图以加强统一指挥来挽回败局,遂于 8月 4日设置。成员由首相、外务大臣、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组成。由内阁书记宫长和陆、海军军务局长担任干事。会议在皇宫召开,遇有重要议案时奏请天皇参加。会议除确定“战争指导大纲”等基本方针外,还就策动苏联斡旋结束战争和接受《波茨坦公告》等作过决定和部署。因大本营与内阁并列的原则没有改变,以及陆、海军之间的对立,该会议未能真正实现对战争的一元化领导。日本投降后废止。
晶莹透明之夜即“水晶之夜”。
喷火式歼击机(Spitfire)英国歼击机。1936年研制成功并投产。大战期间经多次改进,有 42种型号(包括标准歼击机、高空歼击机、低空歼击机、战斗轰炸机和照相侦察机),至 1947年共生产 2.03多万架,为英国战时产量最大的机种。单座、单引擎、下单翼。一般翼展 36英尺 10英寸,机身长 29英尺 11英寸,高 11英尺 5英寸。最大时速 365—450英里,升限 4万英尺,最大载荷航程 395—472英里。机翼装有 8挺 7.69毫米机枪,后改为 2门 20毫米机关炮和 4挺 7.69毫米枫枪,后又改为 4门 20毫米机关炮和2挺 12.7毫米机枪。两翼可各挂 250磅炸弹 1枚,机身下可挂 500磅炸弹 1枚。在*不列颠之战中发挥巨大作用,被称为“守护神”。战争后期曾用以击落德国 V-1火箭 300余枚。战后服役至 1954年。
喇叭(Bombardon)*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美组成“桑葚人工港外防波堤的钢制浮动构件代号。由英国设计和制造。长约 200英尺,高约 25英尺,断面成十字形,除最上部分外余均沉在水中。事先在英国制成,登陆战役开始后,用拖船拖至预定地点,以锚固定,相接连成防波屏。
喀古尔分子(Cagoule)法国法西斯组织成员。因戴一种仅露双眼的风帽,故又称“蒙面党”。1936年人民阵线政府成立后,宣布解散法西斯组织,遂秘密建立。企图在法国建立法西斯专政。1937年组织被破获。大战期间,成员大多参加”维希民警。
喀秋莎火箭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对其火箭炮的流行称呼。1941年 7月 14日,苏军首次使用*БМ-13式火箭炮。当时由于保密,对这种威力巨大、外形和齐射声音独特的新武器,并无正式称呼。但其发射架上标有表示生产工厂的字母“K”——即以“共产国际”(Коминтерн)命名的沃罗涅日工厂。由此被苏军士兵以当时一首流行歌曲“喀秋莎”(Катюша)昵称之,遂广为传播。
喀尔巴阡-杜克拉战役*东喀尔巴阡战役的一部分。4年 9月 25—30日,苏军进抵喀尔巴阡山脊,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所辖第三十八集团军向*杜克拉山口发起进攻,于 10月 1日在山口西北 5公里处越过边界。10月 6日,该集团军编成内捷克斯洛伐克步兵第一军在苏军协助下攻占山口(这一天后被定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建军节),由此开始了解放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
蛙人(Frogman)执行特别任务的海军潜水员。大战期间首先由英国和意大利海军用于作战。由小型潜艇或划舟将蛙人运至敌国港口或敌国船舰附近,潜水接近后用磁性装置将水下炸弹安置敌船舰船体定时引爆。在太平洋战场,美军为保障登陆作战的顺利进行,曾专门组喷火式歼击机。建蛙人水下爆炸队,或称海军水下排险队,用于搜索靠近登陆滩头的水下暗礁,清理敌军布设的水下障碍物与水雷,同时还用于近岸侦察等活动。
蛙跳战术即“跳岛战术”。
蛟龙日本袖珍潜艇。曾用于偷袭珍珠港和进攻悉尼等地。秘密名称为“甲标的”。太平洋战争末期,日军采用*特攻战法,被用作海军特攻舰涎。与*海龙、*伏龙、*回天、*震洋,构成日本海军的 5种海上特攻武器。1945年 7月底配备 73艘,其中 48艘在吴镇守府,4艘在佐世堡镇守府,3艘在镇海警备府,18艘在联合舰队第十特攻战队。日本军部将海上特攻视作取得本土决战胜利的一个关键,但未获预期效果。其战争结束时的型号为全长 26.15米,直径 2.04米,排水量为 60.20吨,水面航速 8节。在航速 8节时续航力为 125小时。建成约 100艘。
帽子(Hats)英国通过地中海增援和运送供应物资到马耳他的行动代号。由*H舰队护航,1940年 8月 30日—9月 5日成功实施,夫受损失。参见“马耳他之战”。
黑色(Schwarz)1943年 9月德国对意大利领土进行军事占领的行动计划代号,7月 27日,希特勒下令制订计划,9月 8日后实施。参见”轴心”行动。
黑夫滕(WernervcaHaeften,1908—1944)德国军人。早年为律师。大战爆发后服役。1942年冬在前线负伤,后在陆军总司令部军需总监办公室供职,任*施道芬堡的副官。1944年 7月 20日协助施道芬堡执行刺杀希特勒的计划,携带炸弹等候在腊斯登堡*狼穴大本营会议室附近。施道芬堡安放的炸弹爆炸后,即随同施道芬堡返回柏林,当天被*弗洛姆逮捕并枪杀。
黑衫队即“党卫队”。
黑海舰队苏联海军战略战役联合编队。原为十八世纪末开始建立的沙俄黑海舰队。国内战争期间一度被消灭。1920年起开始恢复黑海和亚速海海军。1935年重建黑海舰队,主要基地在塞瓦斯托波尔。1941年编有战列舰 1艘、巡洋舰 6艘、驱逐领舰 3艘、驱逐舰 14艘、潜挺 47艘和飞机 625架。苏德战争爆发时曾成功地抗击过敌军的突然袭击。先后参加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刻赤-费奥多西亚登陆战役、高加索会战、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后又参加解放敖德萨和克里米亚,以及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其属下的多瑙河区舰队从该河口战斗至维也纳。战时的司令为奥克佳布里斯基(1939—1043.5,1944.3—1948)、弗拉基米尔斯基(1943.5—1944.3)。
黑色军团报(DasSchwarzeKorps)一译“黑色团”。德国党工队机关周报。1935年 3月 6日创刊,*埃耶出版社发行。受希姆莱直接控制。首任主编阿尔克韦(Gun-terd’Alquen,1910—)重点宣传种族理论,随着党卫队势力扩大,逐渐干预纳粹德国社会生活各领域,常发表文章抨击违背纳粹理论的行为。大战期间致力于鼓动战争。1935年 11月发行量 20万份,1944年发行量 75万份。1945年 4月 12日停刊。
黑色国防军(SchwarzeReichswehr)德国*国防军的非法后备力量。狭义指 1920—1923年以“劳动突击队”伪称的非法武装,*泽克特主持建立,前总参谋部军官布赫鲁克(BrunoBuchrucker,1878-1966)少校为首领,约2万人,驻扎在德波边境附近。因 1923年秋企图推翻政府被解散。广义指网罗数百万人进行军事训练的各准军事组织,包括地方自卫队、士兵和军官联合会、退伍军人协会(钢盔团)、各种青年组织和体育俱乐部等。
黑龙江救国军中国东北抗日义勇军之一。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 5月,由黑龙江东部地区的民团义勇军联合组成,推 *马占山为名义总司令,由方鸿猷实际指挥。约 7万人,主要在呼兰等地转战袭击日军。
黑猫式巡逻机(BlackCat)即“PBY型巡逻机”。
黑寡妇式战斗机(BlackWidow)即“P-61型歼击机”。
黑猎豹式自行火炮即“猎豹式自行火炮”。
[丿]程潜(1882—1968)中国将领。字颂云。日本陆军士宫学校毕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反袁护国运动。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1936年授二级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驻防郑州,负责平汉路沿线作战。1938年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同年 6月,为阻止日军西进,秉承蒋介石旨意,参与黄河花园口决堤。1939年初任军委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同年授一级上将衔,9月调任天水行营主任。1940年后任全国党政战地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和军委会副参谋总长。抗战胜利后,曾任武汉行啻主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 8月在长沙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
程子华(1905—)中国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参加广州起义。曾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武装部长,发动山西各界民众成立各种抗日团体,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任冀中军区政委,与*吕正操等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1942年后兼任中共冀中区委书记、中共晋察冀分局代理书记,晋察冀军区代理司令员兼政委,积极领导根据地的建设,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巩固和发展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山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
傅钟(1900-1939)中国将领。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后人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学院学习。九·一八事变后,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1935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总攻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致力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傅作义(1894—1974)中国将领。字宜生。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第七军团军团长。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1935年授二级上将衔。次年 11月率部与日伪军激战于绥远东部一带,收复百灵庙等要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北路前敌总司令兼第三十五军军长,率部参加平绥路西段、平型关、雁门关和忻口诸战役。同年 10月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在晋西与八路军合作抗日。1939年 1月起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次年参加指挥绥西会战,收复五原,重创日军。1945年 6月任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日本投降后,主持热、察、绥三省受降事宜。后任华北“剿总”总司令。1948年冬接受中共主张,实现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电力部部长。
傅秋涛(1907—1981)中国将领。又名旭高、武民。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央红军主力长江后,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领导军民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 5月任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团团长,率部挺进江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参加指挥父子岭等战斗,重创日伪军。1941年皖南事变中率部突围。后入苏北盐城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学习。1943年任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参与领导皖江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同年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人民武装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傅筱庵(1872—1940)汉奸。原名宗耀。早年依靠盛宣怀势力发迹,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通商银行总经理和董事长、美国钞票公司买办。七七事变后,与日本政客、浪人往来频繁。1939年 10月叛国投日,任伪上海市长。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建立后,继续任此职。同年 10月 10日,被军统收买的佣人所杀。
堡垒(Zitadelle)又译“城堡”。*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进攻战役的计划代号。其意图是:从别尔哥罗德地区和奥廖尔以南地区,分别以一个突击集团军实施向心突击,围歼库尔斯克地区的苏联军队,以夺回苏德战场的主动权。此战役行动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将进攻兵力集中使用在狭窄的正面上,以便用局部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突贯对方阵地,实现两翼进攻部队的迅速会师,达成战役目的。
集中营即“纳粹集中营”。
集中营特别行动队(Sonderkommandos)纳粹集中营中协助党卫队看守杀害囚禁者的组织。由男性犹太囚犯组成,负责将被害者关入毒气室,并冲洗受害者尸体上的污物,取下金牙等有价值的物品,随后将其掩埋或送入焚尸炉。行动队成员一般 4个月后即被处决,由新人接替。
焦土战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一种错误战术。1938年 11月,继*花园口黄河决堤事件之后,蒋介石以“免资敌用”为借口,电令湖南省政府在日本进攻长沙时,破坏军事设施,焚毁市区。11月 12日深夜,长沙警备司令鄂悌奉命纵火焚城,制造了*长沙大火案。这种“战术”不顾人民死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和谴责。
皖南事变即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1940年 10月 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总指挥朱德、新四军军长叶挺等,强令在黄河以南、长江南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中共中央复电拒绝这种无理要求,揭露国民党的反共阴谋,同时为硕全大局,答应北移。国民党顽固派调集顾祝同、上官云相等部 7个师 8万余兵力,于 1941年 1月 6日起在皖南汪县围攻正在北移途中的新四军军部。新四军 9000余人血战七昼夜,除 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事变后,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番号,并下令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中国共产党严正揭露和声讨蒋介石破坏抗战的罪行,重建新四军军部,由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粉碎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在全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谴责下,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不得不暂时收敛其反共活动。至 1941年 3月,此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皖中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38年 4月起,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开展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该部与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皖南突围部队合编为第七师,张鼎丞任师长,曾希圣任政委,同时成立由何伟任书记的鄂皖赣区委(后改为皖江区党委),在皖中地区坚持抗战。1912年 5月成立由吕惠生为主任的皖中行政公署(后改为皖江行署),下辖 9个县。至抗战结束,第七师发展到 3万余人,根据地包括滁河以南,大别山以东,江浦、溧水以西,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
皖东抗日根据地即“淮南抗日根据地”。
皖江抗日根据地即“皖中抗日根据地”。
奥本(GabrielAuphan,1894—?)法国海军将领。毕业于法国海军学校。战前任海军副参谋长。1940年掩护敦刻尔克撤退,晋升海军少将。1941年任维希政府海军参谋长。1912年 4月任海军部长。同年盟军在北非登陆后,于 11月 11日支持在北非实现停火,但同时又下令士伦海军在德军入侵时保持中立,导致*士伦沉船事件。18日,因内部矛盾退出内阁。1946年被判终身强制劳动,后改为 5年徒刑。著有《历史的痉挛》等。
奥马哈(Omaha)盟军诺曼底登陆滩头代号之一。属美军登陆区。位于卡朗坦(Carentan)河口以东,为一段岩质和沙质陡壁下长约 3英里的海滩。其高潮线上有卵石堆成的堤岸和混凝土海堤,后为平坦的沙洲享地,有若干海滨别墅遗址。海滩之后有 4条处于冲蚀的狭谷内的小路,穿过陡壁与距海岸 1—2英里的大路和若干小村庄相连。德军在这一地段设有较强的抗登陆工事。在此滩头的登陆作战中,美国第一师和第二十九师损失超过 2000人。
奥尔加(Olga)*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通讯办公室的代号。
奥弗拉(OVRA)即“监视和镇压反法西斯主义总部”。
奥伯格(CarIAibrechtOberg,1897—1965)德国驻法国占领区纳粹党卫队和警察首脑(1942—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西线服役,升至少尉。战后经商。三十年代初经济大危机期间破产,1931年参加纳粹党,次年成为党卫队员。1942年 5月被任命为驻法国占领区党卫队和警察首脑。获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衔(相当于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在巴黎被判死刑(1954年》,但后被赦免。1963年获释。
奥摩纳(RicbardNugentO’Connor,1889—1981)英国将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后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8—1939年任第七师师长和耶路撒冷军事长官。1940—1941年 2月任英国中东司令部所属西部沙漠军司令期间,率部对进犯埃及的意军发动连续进攻,肃清了昔兰尼加境内全部意军,随即调任埃及英军司令。1941年 4月,在昔兰尼加前线,座车闯进德军先头部队,被俘。1943年 12月,逃出意大利境内的战俘营(一说为意大利投降后,获释),重回部队。1944年秋冬,率第八军参加在法国的作战。战后曾任印度英军司令。
奥斯特(HansOster,1888—1945)德国将领,军内反希特勒密谋集团核心人物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军总参谋部供职。1933年进国防军部。1938年起任*阿勃韦尔中央处(主管财务、行政)处长。领少将衔。对纳粹政权持反对态度,逐渐成为军内反希特勒密谋集团的核心人物并同军外地下组织保持联系。曾试图采取某些反希特勒的行动。1940年春曾向荷兰、比利时和丹麦透露德国的侵略计划。1943年被免职并遭盖世太保软禁。翌年7月 21日被捕。1945年 4月被杀。
奥德萨(Odessa)德文 OrganiSationderSSAnge-hoerigen的音译简称。德国党卫队的秘密逃亡组织。1945年 5月德国战败后成立,目的为帮助党卫队员和其他纳粹高级官员逃亡南美各国,以免受盟国的制裁。内部秘密至今未公开,据传规模较大,由 *斯科尔兹内领导,曾通过瑞士或梵蒂冈银行用大战期间党卫队掠得的赃款资助成员。
奥仑道夫(OttoOhlendorf,1907—1951)*德国中央保安局头目之一。早年攻读法律和经济学。1925—1926年先后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一度在大学任教。1936年任*党卫队保安处官员。1939年任德国中央保安局第三处处长,主管国内保安工作。1941年 6月—1942年 7月任*党卫队特别行动队 D支队队长,在苏联乌克兰南方指挥屠杀 9万余平民和战俘。1944年 11月复任中央保安局第三处处长。大战后期同反希特勒分子有接触。战后于 1948年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1951年被处决。
奥本海姆(JuliusRobertOppenheimer)1904—1967)美国物理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1927年获德国格丁根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剑桥大学、莱顿大学等深造与从事研究。1929—1947年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并从事原子及原子核方面的理论研究。1942—1945年被任命为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原子能研究所主任,主持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工作,被称为“原子弹之父”。战后曾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主席和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所长等职。出于人道反对研制氢弹,于 1953年底被指控与共产党有联系而遭解职,并被禁止接触军事机密。著有《科学与共同的理解》、《开放心灵》、《对科学和文化的反思》等。
奥兰事件即“米尔斯克比尔事件”。
奥托方案(FaIIOtto)纳粹德国侵略奥地利的军事计划。1937年 6月24日*勃洛姆堡提出的奥本海姆绝密指示中首次正式披露。以流亡比利时的原哈布斯堡王室太子的名字命名。规定在奥地利发生君主复辟时,利用其国内的政治纷争,使用德国武装力量向维也纳方向进军。1938年 3月 11日凌晨 2时,希特勒发布关于该方案的第一号指令,命令德国陆、空军立即作好入侵奥地利的军事准备。当晚 8时 45分,希特勒发布第二号指令,借口德国致奥地利政府的最后通牒中所提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命令德国武装部队翌日进入奥地利。12日德军占领奥地利全境。
奥托规划(Otto—programme)纳粹德国武装部队的战备工程规划。“奥托”象征“东方”(Ost)。1940年 10月 1日开始实施,重点是改善中欧和东欧各国通向苏联边境的铁路和公路设施,为作好对苏战争准备。1941年 5月 10日完成。
奥里奥尔(VincentAuriol,1884—1965)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早年加入法国社会党。1914年起长期为议员。战前曾任财政部长、司法部长。1940年 7月,因反对授全权予贝当,被软禁。此后役身抵抗运动,致力于建立社会党的地下组织。在图卢兹参加创建“解放和联合”抵抗小组。1943年逃亡伦敦,参加战斗法国。旋又去阿尔及尔,以社会党代表身份被选入临时咨询议会。战后曾任第四共和国总统。著有《昨日与明日》等。
奥林匹克(Olympic)一译“庄严”。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军进攻日本九州岛的作战计划代号。1945年 5月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及陆、海军部长制订,6月 18日得杜鲁门总统批准。它预定 1945年 11月在日本南部九州岛实施登陆战役,由美国第六集团军(包括第一、第十一军及第五水陆两栖军)分 3路向九州的宫崎、有明湾及鹿儿岛以西海滨登陆,歼灭九州之日军。同时,由第十军向四国沿岸佯攻,以分散日军兵力。海、空部队进行支援。由麦克阿瑟负责指挥陆上作战,尼米兹负责指挥海上与两栖作战。马歇尔预计,需9枚尚在研制的原子弹供战术使用,以掩护登陆。因日本在 1945年 8月 15日宣布投降,该计划未执行。
奥金莱克(ClaudeJohnEyreAuchinleck’1884—1981)英国将领。早年在印度英军任职时崭露头角。大战初期任第四集团军司令,参加*纳尔维克之战。1940年 6月调回本土,任第五集团军和南部战区司令,组训部队,防备德军入侵。12月出任印度英军总司令。1941年 6月接替韦维尔为中东战区英军总司令。是年 11月至翌年 2月,指挥北非英军同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对阵,互有胜负,进退于阿盖拉(ElAgeila)和加拉柴(Garaza)之间。1942年 6月隆美尔发动进攻,英军在*图卜鲁格争夺战中失利,埃及受威胁,遂飞赴前线亲自兼任英第八集团军司令,在阿拉曼制止了德军的推进。同年 8月,波解除中东战区和第八集团军的指挥职务。后再无重大军奥金莱克事活动。1943年 6月,复任印度英军总司令。1916年获元帅衔,翌年去职。
奥波依努(PhilippeAuboyneau,1899—1961)法国海军将领。1918年毕业于法国海军学校。长期在远东服役。1939年为海军上校。大战爆发后,任法国驻英国东印度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联络官。1910年 8月,在伦敦参加自由法国运动,出任自由法国第一驱逐舰队司令。1942年升为海军少将,并任自由法国海军司令和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海军专员。1943年任战斗法国海军副参谋长。1944年 8月率第三巡洋舰队参加在法国南部登陆的战役。1945年升为海军中将。战后继续服役。1957年晋升海军上将。
奥斯梅纳(SergioOsmena,1878—1961)亦译“奥斯梅尼亚”、“奥斯敏纳”。菲律宾总统(1941—1946)。1907年创建并领导国民党。1922年起长期任参议员。追随*奎松,1935、1941年曾两次出任副总统。1912年日军占领马尼拉后,逃亡澳大利亚,后又前往美国组织流亡政府。1944年奎松病逝后继任总统。同年 10月随美军回国。1945年 2月正式接管政权,主持经济恢复工作。翌年选举失败后离任。
奥蒂西沃(WalterAudisio,1909—)意大利抵抗运动战士。早年即从事反法西斯斗争,1931年加入意共。1934年被捕,被判处 5年监禁。1943年 9月在皮埃蒙特建立第一支游击队,化名瓦莱里沃(Valerio)上校,开展反对*萨罗共和国和德国占领军的武装斗争。后在曼图亚和波(Po)河下游地区指挥*加里波第纵队作战。1945年初在米兰地区*自由志愿军团司令部供职,4月 28日负责处决墨索里尼、佩塔奇及其他 15名法西斯分子。战后曾为议员和参议员。
奥尔登多夫(JesseOldendorf,1887—?)美国海军将领。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曾任舰长。大战初期为海军少将,任美海军第七舰队分舰队司令,参加过太平洋战场多次重大海战。1944年 10月*莱特湾海战中,率第七舰队支援编队(包括 6艘战列舰、9艘巡洋规),在苏里高海峡夜战中歼灭日本西村中将率领的日本舰队南方编队(两艘战列规、3艘巡洋舰)。1945年率舰队进攻日本本上,遭日军*神风特攻队攻击负伤。后晋升海军中将。
奥地利军团奥地利纳粹分子的军事组织。1933年 6月 19日奥地利纳粹党的活动被禁后由在德国境内的奥地利纳粹党人组成。拥有重炮等军事装备,其政治目的为推翻本国政府,促成奥地利与德国合并。被陶尔斐斯政府所禁止。1934年*奥地利七月政变时,曾派突击队越过德奥边界支援发动政变的奥地利纳粹分子,但被逐回。1938年再度积极鼓动德、奥合并,后随德军一起进入奥地利,竭力支持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
奥廖尔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的组成部分。代号*库图佐夫。1943年 7月 12日,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翼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后,即由*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分别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向奥廖尔(Opoл)实施向心突击。经激战,突破德军预先构筑的纵深梯次防御配系。8月 5日解放奥廖尔(南翼苏军同日解放别尔哥罗德),莫斯科为此首次鸣放礼炮。至 8月 18日结束此战役时,苏军向西推进约 150公里,粉碎德军 15个师,取得库尔斯克会战北翼的胜利。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奥尔布里希特(FriedrichOlbricht,1888—1944)德国将领。1907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6年起在国防部外军局供职。1933年任德累斯顿师参谋长。1935年任第四军参谋长。1938年任第二十四步兵师师长。1940年起供职*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后获上将衔。1943年 2月起任国内驻防军(即补充军)参谋长和副司令。1943年初参加军内反希特勒密谋活动,同年 2月参与制订谋刺希特勒的“闪电计划”,后因炸弹出故障未遂。*七·二○事件中负责在柏林指挥军队,但未及时采取行动,失败后被*弗洛姆逮捕,并被枪杀。
奥地利纳粹党奥地利法西斯组织。1918年在维也纳成立。宗旨为反犹反共,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二十年代发展缓慢。三十年代初因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迅速发展,并建立祖国保卫同盟、德意志卫队等法西斯军事组织,企图通过武装暴乱夺取政权。1933年 6月 19日被陶尔斐斯政府取缔。1934年 7月在纳粹德国的支援下发动政变,刺杀陶尔斐斯,但朱取得政权。不少党员被捕,部分则逃至德国或转入地下活动。1937年在纳粹德国的唆使和资助下东山再起。1938年 2月后再度公开活动,配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 4月德奥合并后成为德国纳粹党的一部分。
奥波依导航仪(Oboe)英国的雷达导航和仪表轰炸系统。1941年在德国人的原型上进行研制。轰炸机装上它以后即可进行夜间盲目仪表轰炸。以一个地面控制站向轰炸机发出定向束射波并追踪飞机,飞机则沿着定向波束的端点飞行。当飞机接收到一个信号阻断了波束之后,即表示飞机已在目标上空并可以开始投弹。因雷达波束与地面的曲率不同,因此限于飞机在 2.5万英尺高空、距离 200英里以内才有效。1942年 12月起投入使用。1943年3月 5日夜间,英国*兰开斯特式轰炸机在它的导航下成功地轰炸了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兵工厂。在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中起了一定作用。
奥地利七月政变奥地利纳粹分子发动的推翻本国政府实行德、奥合并的未遂政变。1934年上半年,在纳粹德国的暗中支持下,奥地利纳粹分子积极准备发动政变。7月 25日奥地利纳粹党的党卫军旗队 154名队员闯入总理府,枪杀总理*陶尔斐斯,抓走国务秘书与 1名部长。同时,占领维也纳广播电台的纳粹分子宣布成立新政府。但政变迅速被*舒施尼格领导的政府军击败。意大利政府在意奥边境陈兵 4个师,反对德奥合并。纳粹德国被迫放弃吞并企图,政变遂告失败,为首分子被奥政府处决。
奥克佳布里斯基(ФилиППСергеевичОктябрьский,1899—1969)苏联海军将领。1918年参加红军。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后在波罗的海舰队、太平洋舰队和黑海舰队任职。1928年伏龙芝海军学校训练班毕业。1938年任阿穆尔河区舰队司令。次年任黑海舰队司令。1941年获海军中将衔。苏德战争爆发后,参与领导敖德萨防御战。1941—1942年间兼任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司令,领导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1943年任阿穆尔河区舰队司令。翌年复任黑海舰队司令,晋升海军上将。参加解放高加索和克里米亚。战后曾任海军第一副总司令、黑海纳希莫夫高级海军学校校长等职。
奥拉都尔大屠杀德军在法国境内残杀平民的事件之一。奥拉都尔(Oradour)系位于利摩日(Limoges)西北 22公里的小村。1944年 6月 10日午后,武装党卫“帝国”坦克师所属数百人,借口村内没有秘密军火库,闯进该村,大事搜捕。将所有男人枪杀,将妇女和儿童驱入教堂,纵火焚烧。全村遭洗劫后被夷为平地。12日另一队武装党卫队曾试图前往毁尸灭迹,未成。此次大屠杀中法国平民共有 642人被害。该村废墟保存至今,供后人凭吊和纪念。
奥斯威辛灭绝营纳粹德国*灭绝营之一。1940年 6月建于波兰克拉科夫以西奥斯威辛(Оwiecin)小镇附近。后逐渐扩大,辖主营、比克瑙(Birkenau)、布纳三大区,共 33个集中营。设有 4个大毒气室,可容 2000人,初用内燃机废气杀人,后改用*齐克隆-B,另有 46个焚尸炉和地下尸窖。该灭绝营一次可关押近 25万人。先后杀害 400万人以上。囚禁者被迫先为克虏伯军火公司和法本工业公司服苦役,或接受各种医学试验,然后处死。受害者不断反抗,曾于 1944年秋举行起义,遭残酷镇压。1945年 1月数干名幸存者被苏军解救。1946年在原址建立陈列馆。1958年 9月建立国际奥斯威辛委员会,有 16个国家参加。1963年 12月—1965年 8月曾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审判在该集中营犯有严重罪行的党工队高级官员。
奥伯福雷恩备忘录(Oberfohren-Denkschrift)揭露德国纳粹分子制造*国会纵火案的文件。奥伯福雷恩(ErnstOberfohren,1885—1933)博士曾在基尔大学任教,1928年起任德意志民族人民党者会党团主席,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将所知内情写成备忘录广为散发。文件认为纵火由戈培尔策划,戈林亲自指挥,柏林地区纳粹党头目黑尔多尔夫(WolfvonHelldorf,1896-1944)和舒尔茨(Schultz)中尉负责准备;纳粹分子系通过戈林官邸的暖气管道将半痴呆的荷兰人卢贝(MarinusvanderLubbe,1909—1934)带入国会大厦,纵火后又将其逮捕。1933年 4月 27日首次发表于《曼彻斯特卫报》,并被《关于希特勒恐怖和国会纵火案的褐皮书》引用。同年 5月 7日(一说 3日)作者惨死在基尔家中。参见“褐皮书”。
奥拉宁包姆登陆场位于芬兰湾沿岸奥拉宁包姆(Ораниенбаум)附近地域。长 65公里,纵深 20—25公里。从 1941年 9月至 1944年1月为苏军所坚守,对掩护列宁格勒接近地起重要作用,并为波罗的海舰队的行动创造了条件。
奥泽尔号潜艇事件波兰潜艇引起的苏联和爱沙尼亚争端的事件。1939年 9月德国进攻波兰后,波兰潜艇奥泽尔号从格丁尼亚港逃出,15日驶入爱沙尼亚境内的塔林港,将患病的艇长送上岸。该挺受到爱沙尼亚当局扣押,并被取走航海图,艇上的炮遭到损坏。但全体官兵伺机制服看守,潜逃出港,数周后摆脱追逐,驶入北海。苏联为此指责爱沙尼亚帮助波兰,并以此准备对*波罗的海国家采取行动。
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布干维尔岛战役中的一次海战。1943年 11月 1日美军开始在布干维尔岛登陆,日军迅即从拉包尔派出小森海军少将率由 2艘重型巡洋舰、2艘轻型巡洋舰和 6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增援,扑向奥古斯塔皇后湾(EmpressAugustaBay),袭击美登陆部队。美军以梅里尔海军少将率领的第三十九特遣舰队(4艘巡洋舰和 8艘驱逐舰)进行拦截。11月 2日凌晨,美舰在雷达中发现日舰,首先发起鱼雷攻击,继而以雷达导引炮火轰击,击沉日巡洋舰和驱逐舰各 1艘,击伤巡洋舰 1艘,日舰队向北溃退。美仅 1艘巡洋舰受创。
奥廖尔-布良斯克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行的防御战役,*莫斯科会战的组成部分。1941年 9月 30日至 10月 23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奥廖尔(Орёл)一布良斯克(Брянск)方向是德军从南和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的突击路线,9月 30日首先于此揭开战幕。当日,德军即突破苏军防御,10月 3日占领奥廖尔并向图拉推进,但在别廖夫(Белёе)、姆岑斯克(Мценск)一线被苏军阻滞约 2周。10月 23日,陷于战役合围的苏军也突围至该线。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仟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3年 1月 13—27日,由*沃罗涅日方面军会同*西南方面军-部实施。目的是粉碎奥斯特罗戈日斯克(Острогожск)、卡缅卡(Каменка)和罗索什(Россошь)地域之敌,为尔后出击哈尔科夫和顿巴斯创造条件。1月 18日,苏军完成对德军集团(由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德军坦克第二十四军和意大利一步兵军组成,共 21个师)的分割包围,随后歼灭敌 15个师,重创 6个师。苏军推进 140公里,并在敌防御中打开了 250公里的缺口,形成有利的继续进攻态势。
惩罚(德文 Bestrafung;英文 Chastise)①德国进攻南斯拉夫并以狂轰滥炸摧毁其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行动代号。1941年 8月 27日希特勒下令制定计划,4月 6日实施。参见“贝尔格莱德轰炸”。②英国战略空军 1943年5月对德国鲁尔区的一次*水坝轰炸行动计划代号。
御前会议日本天皇出席审议重要国务的最高会议。由首相主持,召集元老、主要阁僚和大本营正副首脑参加。无法制上的规定。天皇一般不作发言,亦不表态。议案均经内阁和大本营事先确定,除枢密院议长的质问外,有关议案的说明亦均经有关当局首肯。议决事项形式上尚须经内阁决定和上奏裁决。1894年第一次召开,会议决定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召开多次,决定发动侵略战争等重要方针,并出现天皇破例发言和亲自裁决的情况。另,天皇亲临的大本营会议亦称御前会议。战后均废止。
舒尔①汉斯·舒尔(HansScholl,1918-1943)。德国反法西斯战士,索非·舒尔之兄。早年曾积极参加*希特勒青年团的活动。1941年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医学和生物学,曾短期在苏德战场当卫生员。在 *胡贝尔的影响下逐渐走上反法西斯主义的道路,组建*白玫瑰小组,开展地下斗争。1943年 2月中旬参与组织慕尼黑大学生的示威游行。被盖世太保逮捕后英勇就义。1961年和 1964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分别发行他的纪念邮票。②索非·舒尔(SophieScholl,1921—1943)。德国反法西斯战士,汉斯·舒尔之妹。早年曾积极参加*德国女青年团的活动,1942年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生物学。在*胡贝尔影响下逐渐走上反法西斯主义的道路,组建*白玫瑰小组,开展地下斗争。1943年 2月中旬参与组织慕尼黑大学生的示咸游行。被盖世太保逮捕后英勇就义。1961年和 1964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分别发行她的纪念邮票。
舒曼①罗贝尔·舒曼(RobertSchuman,1886—1963)。法国外交家。1910年毕业于斯特拉斯堡大学。律师出身。1919年起长期为议员。1940年 3月任难民事务国务副秘书,6月在贝当政府中仍任该职;7月 10日,投票支持贝当获得全权,但拒绝加入维希政府,并于 8月前往梅斯。因反对德国占领当局歧视洛林人的政策,被盖世太保拘押。1942年 8月脱逃至里昂,从事地下活动。战后继续从政,多次任外交部长,曾提出实行西欧经济联合的“舒曼计划”。②莫里斯·舒曼(MauriceSchumann,1911-)。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毕业于巴黎大学文学院。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早年为记者。曾为哈瓦斯通讯社(法新社前身)驻伦敦分社副社长。后任《青年共和报》外交政策版主笔,谴责绥靖政策和德国的扩张政策。大战爆发后入伍。1940年 5月出任英远征军联络官。曾波俘,后脱逃至伦敦,参加抵抗运动。以自由法国(后为战斗法国)发言人的身份,每天在伦敦电台发表讲话,1943年 5月陪同戴高乐赴阿尔及尔。翌年 6月返回法国。为*临时咨询议会议员。1944年底参与建立人民共和党。战后曾任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参议院副议长等职。著有《墨索里尼》、《荣誉和祖国》等。
舒伦堡(FrledrichWernerGrafvonderSchulen—burg,1875—1944)德国外交官。早年攻读法律和政治学,1901年进入外交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伍当军官。1923年和 1931—1934年先后任德国驻伊朗和罗马尼亚公使。1934年起担任德国驻苏大使。反对共产主义,但从德国利益出发主张德苏友好。1939年 8月 13日曾向德国外交部发送长篇报告,提请注意三天前舒伦堡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的报告中出现政策转向。以后又促成缔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爆发前曾向希特勒说明苏方的和平意图。战争爆发后离任回国,后加入*戈台勒的密谋集团,参与*七·二○事件,被密谋分子内定为新政府的外交部长。事件败露后被捕并处死。
舒舍予(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庆春,笔名老舍。满族。曾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积极参加爱国抗日宣传工作。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组组长,创办会刊《技敌文艺》,以团结抗日为题材,从事文学创作,并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抗战时期,创作了《残雾》、《张自忠》、《谁先到了重庆》等话剧及《火葬》、《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舒巴希奇(IvanSubasic,1892—1955)南斯拉夫首相(1944—1945)。就读于萨格勒布法律学院,1921年毕业后为律师。曾为国会议员。1941年德军入侵后,逃亡美国,1944年 5月去伦敦。同年 6月在伦敦出任*南斯拉夫流亡政府首相,负责与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委员会谈判,两次达成《铁托-舒巴希奇协议》。1945年任民主联邦政府外交部长。同年,作为南斯拉夫代表团团长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大会。
舒米洛夫(МихаилСтепановичШумилов,1895—1975)苏联将领。1916年毕业于丘古耶夫军校,为准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后历任团、师和军长,1939—l940年先后参加进军西白俄罗斯和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开始时任步兵军长(少将衔),在西南方向作战。1942年 8月起任第六十四集团军(翌年 3月改编为近卫第七集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率所部参加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和第聂伯河等会战,以及解放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1943年晋升上将。战后曾任军区司令。著有《为伏尔加河的坚固阵地而战的第六十四集团军》等回忆录。
舒施尼格(KurtvonSchuschnigg,1897—1977)奥地利总理(1934—1938)。早年为律师,并加入基督教社会党。1927年当选为奥地利民族院代表。1932—1934年任司法部长。1934年 7月*陶尔斐斯被暗杀后出任总理。任内反对德奥合并。1938年 2月被召往德国,在希特勒压力下被迫对奥地利纳粹分子作出重大让步。回国后试图通过公民投票以保持奥地利独立,未成,被迫于 3月 11日辞职。德国合并奥地利后被夫人集中营,1945年始获释,战后定居美国。
舒尔策—克林克(GertrudScholtz—Klink,1902-)纳粹德国妇女领袖。早年在柏林红十字会工作。二十年代加入纳粹党。先后任纳粹党巴登和黑森地区妇女组织领袖。纳粹党执政后任*民族社会主义妇女联合会领袖,兼任妇女工作会、红十字会妇女联盟、德国劳动阵线妇女办公室和妇女劳动服役队头目。忠实履行希特勒的意旨,驱使妇女效忠纳粹政权和为战争服务。战后曾用假名潜逃,被捕获后于 1948年 11月被法国军事法庭判处 1年半徒刑。
舒尔策-博伊森-哈尔纳克抵抗组织即“红色乐队”。
貂式自行火炮(PanzerjgerMarder)德国自行反坦克炮。1942年起投入使用。内分Ⅰ、Ⅱ、Ⅲ型。大多采用 7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部分Ⅱ型采用50毫米口径反坦克炮,部分Ⅱ、Ⅲ型采用苏制 76.2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和野战炮,分别采用法制洛林式、德制 T—II型和捷制 TN.HP型(德国型号为Pzkw-38)坦克底盘,乘员 4—5人,全重 8—10.8吨,最大装甲厚度 10—15毫米。战时产量分别为 I型 184辆、Ⅱ型 1217辆、Ⅲ型 799辆。
腊斯登堡会议纳粹德国在东普鲁士腊斯登堡(Ras—tenburg)的“狼穴”元首大本营举行的一次军事会议,以发生刺杀希特勒事件而知名。1944年 7月 20日中午,希特勒、施道芬堡、凯特尔、约德尔、豪辛格、空军总参谋长科尔膝(G üntherKorten)、施蒙特、勃兰特(HeinzBrandt)和速记员贝格尔(Berger)等 25人在*狼穴会议室开会,主要讨论军事形势和听取*施道芬堡关于组建“人民步兵师”的汇报。12时 42分左右,施道芬堡放置在会议桌下的英制炸弹爆炸,贝格尔、勃兰特、施蒙特和科尔膝被炸重伤而死,希特勒仅受轻伤。参见“七·二○事件”。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I)苏德战争中期德军的一项作战行动代号。为准备 1942年夏季攻势,德军计划以克莱斯特集群*(德国第一坦克集团军和第十七集团军)向北突击,以 *德国第六集团军向南突击,肃清苏德战线南翼哈尔科夫东南的巴拉克列亚-洛佐瓦亚-斯拉维扬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原定 5月 18日开始实施,由于苏军在 5月 12日首先向哈尔科夫发起进攻,提前于5月 17日实施,至 29日结束。苏军近 4个集团军被围歼。
腓特烈二世(FriedricbII)1942年 6月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线的一项攻势行动代号。德军实施*腓特烈一世行动后,为继续扩展攻势,肃清库皮扬斯克地区苏军。同年 6月 22—26日实施此代号的计划。
鲁索(LuigiRusso,1882—?)意大利民警首脑。早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追随墨索里尼参加组织进军罗马。墨索里尼执政时,参与组建民警。1935年 10月起任民警首脑,建立起正规武装部队参加北非战争。曾任法西斯党领导机构成员和职团议会议员。1939年起改任副大臣,1943年 2月被解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