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_2 (现代)
山打根死亡行军日军在婆罗洲的一次强行军。1945年 1月,日南方军息司令部判断,盟军为配合攻占新加坡的作战,可能会以首先进攻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称加里曼丹岛)的文菜地区作为策应。为加强防御,决定命日第三十六军的防守重点从北海岸与东海岸移到西海岸。自 1月末始,日军部队开始重新布防的强行军,途中须横跨婆罗洲中部的脊梁山脉和穿越数百公里的层层密林。从 1月末到 6月的整个行军过程中,由于气候恶劣、地势险要、饥饿疾病等原因,使日军部队损失过半。因行军目的地为西海岸的山打根,故称“山打根的死亡行军”。
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1938年春,中共山东省委在山东各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先后建立十几块游击根据地,并于年底将游击武装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1939年 3月,罗荣桓率第一一五师主力进入山东,与山东纵队一起巩固和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 8月工日成立了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黎玉任首席代表。至1944年,该区部队达 27万人,对敌作战 1.9万余次,毙伤日伪军 15万余人,根据地包括鲁中、滨海、胶东、渤海、鲁南 5个战略区,东临黄海,西至津浦铁路,南至陇海铁路,北抵天津南郊,成为威胁敌占之律浦、陇侮、胶济铁路与济南、青岛、徐州等大城市的重要战略大区。
山东抗日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人民进行抗击日军的武装起义。1937年 12月底日军攻占济南后,中共山东省委先后在天福山、黑铁山、沮袜山、泰西等地组织一连串武装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清河、湖西、鲁南等 10多块抗日游击根据地。至 1938年夏,武装队伍发展到 4万余人,编为 10个支队,并一度攻人济南,占领威海卫,多次夺占烟台。为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后各路起义军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也称“山西新军”。中国共产党影响和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山西,中共北方局争取阎锡山同意,以”山西牺盟会为基础组编建立。1937年 8月 1日起,陆续组建 4个纵队,开赴山西各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以后又相继建立工人武装自卫队、政洽保卫队、暂一师、第二○九旅、第二一二旅、第二一三旅等,达 4.5万人。1939年底在粉碎阎锡山制造的“十二月事变”,击败其进攻后,建立总指挥部,续范亭任总指挥,以后该部队陆续编入八路军。
山东一九四二年反扫荡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军“扫荡”的战役。1942年,日军以强大兵力多路“梳蓖式”快速前进,先构成合围圈,再边压缩、边搜索,企图摧毁根据地。山东抗日军民粉碎日伪军千人以上兵力的“拉网合围”式“扫荡”40次,沉重打击了日军,保卫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山东一九四五年攻势作战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1945年春季,该区八路军各部队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方针,在胶东、鲁中、滨海各地进行讨伐伪军作战,歼敌1.6万余人,收复泅水、蒙阴县城。从 5月下旬至 8月上旬,又进行了临(沂)费(县)、郯(城)马(头)等战役,歼敌 3万亲人,解放县城 9座,迫使日伪军退守胶济、津浦、陇海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据点,为战略大反攻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山东一九四四年攻势作战*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1944年 3—4月,鲁中军区 6个团和滨海军区 1个团,首先发起讨伐伪军吴化文部战役,歼敌 700Q余人,攻克据点 50余处,打通了沂、鲁、泰、蒙各山区的联系。同年 8—10月,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胶东各军区部队相继发动攻势作战。1年间共歼灭日伪军 3.6万人,争取伪军反正 1万多人,收复县城 8座,解放人口 500万,巩固和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丿]干岛群岛登陆战役*苏日战争中苏军发动的登陆战役。1945年 8月 18日至 9月 1日,由*远东第二方面军所部和太平洋舰队共同实施。苏军首先在千岛群岛的主要支撑点占守岛登陆,并于 8月 23日控制全岛,以此为屯兵场,继而向其他各岛进攻。至 8月底,占领了北部各岛,接着南部各岛也先后得手,干岛群岛全部为苏军所占。
川越茂(1881—1969)日本外交官。1908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1912年人外务省。先后在驻中国、瑞士、德国使领馆任职,1932年 8月任驻“满洲国”大使馆参事。后历任驻广东、天津总领事和驻华大使。1936年 9月至11月举行*川越-张群会谈,企图分离华北。日本全面侵华后又与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等人秘密会谈,策动国民党政府要员卖国,未成。1938年1月回国,同年 12月辞职,改任外务省顾问。
川岛芳子(1907—1948)日本间谍。中国清朝第十代肃亲王善耆之女。生于北平(今北京),名爱新觉罗顯环。后肃亲王将其过继给日本浪人川岛浪速,随之去日本,入日本籍。毕业于松本高等女子学校,1927年 11月同满蒙独立军头子的次子甘珠儿扎布结婚。回中国后帮助日本从事间谍活动。1932年协助*田中隆吉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并参与建立“满洲国”的阴谋活动。后改名金璧辉,长期为土肥原特务机关工作。喜着男装,被称为“男装的丽人”、“东洋的‘玛塔哈丽’”(女间谍)。1945年 11月在北平被中国国民党政府逮捕,1948年 3月以汉奸、间谍罪被处决。著有《在动乱中——我的半生记》。
川越-张群会谈中日为解决*成都事件和*北海事件而进行的谈判。1936年 9月,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向中国提出 7项要求:冀鲁察晋绥 5省自治;按华北方式在中国全境进行中日经济合作;订立共同防共协定;建立中日间的航空交通线:中国政府聘用日本顾问;订立优待日本货物的夫税协定;压制排日宣传。中国代表*张群提出 5条对案:废除《塘沽协定》;取消冀东伪组织;停止包庇走私;华北日军及日机不得任意行动及飞行;在冀东与绥北剿匪。经 7次会谈未达成协议。11月 14日,日伪军侵犯绥远,谈判遂停止。
川西二式轰炸机日本海军巡逻轰炸机。美、英称之为“埃米莉”(Emily)。1942年由川西公司在”九七式轰炸机基础上改进制成。翼展 36米,机长 27.4米,乘员 10人,4引擎,最高时速 455公里,航程 6400公里,可载炸弹 2000公斤,装有 5门 20毫米航炮和 4挺 7.7毫米机枪。虽然具有优越性能,但因战争后期日本国力不足,仅生产 167架。
义烈伞兵队太平洋战争末期日军的敢死队。在冲绳岛战役后期,日本大本营企图使用敢死队,在美军机场强行着陆,破坏飞机和机场设施使美军基地瘫痪,然后发动航空总攻,称为“闯入战法”。为此组织了以此命名的敢死队,由奥山道郎大尉指挥,共 120人,分为 5个小队和 1个指挥班,分乘 12架轰作机,装备有用于破坏的炸药和轻武器。1945年 5月下旬,该队发动义号作战,失败。以后来能再次实施,日本大本营的计划遂告破产。
义务劳动服务法(ServiceduTravaiIObligatoire,缩写 STO)法国维希政府驱使人民为纳粹德国服役的法令。1940年法国败降后,维希政府便不断向德国提供廉价劳动力。1943年 2月 6日,颁布该法,规定凡 1920—1922年出生的法国公民,包括大学生,均应前往德国服劳役两年。3月 31日,即有 7.7万人被驱往德国。此后又从*青年工场直接将大批青年送往德国。1944年 2月 1日,又颁布新的义务劳动服务法,规定所有 16—60岁的男子和 18—45岁的妇女部在服没之列。该法令遭到法国人民强烈反抗,同年 6月 18日始中止执行。至此被送往德国服苦役者达 87万余人。
久保荣(1900—1958)日本剧作家。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筑地小剧场文艺部。1930年发表处女作《新说国姓爷合战》(意为郑成功战争史话)。同年加入日本无产者剧场同盟,后与村山知义等人创建新协剧团。提倡统一战线与文艺创作相结合。以故乡北海道为舞台,于 1937—1938年间创作出著名反战剧作《火山灰地》,公演后遭到右翼势力的威胁。1940年新协剧团被当局强行解散。战后创建东京艺术剧场。1958年因神经极度衰弱自杀。刊有《久保荣全集》(12卷)。
及川古志郎(1883—1958)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并曾在海军大学学习。历任海军兵学校校长、吴镇守府参谋长、第三舰队司令宫、海军航空本部长、中国方面舰队司令长官和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1939年晋升海军大将。翌年 9月出狂第二届近卫内阁的海军大臣,改变海军一贯态度,同意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后历任军事参者官、海军大学校长、海上护卫总司令官和军令部总长。计划和指挥”莱特湾海战,未能挽回败局。1945年 5月引咎辞职,转任军事参者官。
凡尔赛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列强在欧洲建立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通过下述 5个条约形成,(1)*《凡尔赛和约》。(2)《圣日尔曼条约》,1919年 9月 10日在巴黎近郊圣日耳曼宫签订的对奥地利和约。主要内容为:奥地利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独立,并对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作了领土割让,失去原有四分之三的国上和人口;奥地利废除义务兵役制,交出全部海军舰只,不得拥有空军,陆军限制为 3万人:澳地利不准与德国合并。(3)《钠依条约》,对保加利亚和约,1919年 11月 27日签订于巴黎近郊的讷依。主要内容为:保加利亚承认南斯拉夫独立,对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希腊均作出领土上的让步;交出全部海军舰只,陆军不超过 2万人;赔款 25亿主法郎,37年内付清。(4)《特利亚农条约》,对匈牙利和约,1920年 6月 4日在凡尔赛的特利亚农宫签订。主要内容为:对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作了领土上的让步,匈牙利失去原有领土的四分之三和人口的三分之二;陆军限制为 3.5万人;赔款 22亿金法郎.(5)《色佛尔条约》,对土耳其和约,1920年 8月 10日签订于巴黎近郊色佛尔。主要内容为:土耳其丧失五分之四的领土;保留 5万人的武装力量;拆除在黑海海峡及各岛上的工事;经济受战胜国监督。后因上耳其爆发革命,该约未被实施。凡尔赛体系在宰割和遏制战败国、掠夺和奴役弱小国家、镇压欧洲革命运动的基础上,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列强之间的关系,但未能消除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1919年 6月 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签订,故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于 1919年 1月 18日在巴黎召开和会。英、法、美、日、意等帝国主义列强,围绕分赃和重新瓜分世界,经过 5个多月争吵后签订此和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国联盟约》确定该组织的机构、职能、原则及会员国的义务。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基本内容为:(1)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经济上归属法国,行政上由国联管理,15年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左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15年,德国不准在茅茵河左岸及右岸 50公里内设防,西里西亚南部划归捷克斯洛伐克;承认波兰独立,波兹南全部,东、西普鲁士一部及西里西亚一部划归波兰,但泽为自由市;德国放弃默麦尔;德国、丹麦和比利时交界处均作一定变动。(2)殖民地:德属非洲殖民地由英法瓜分;德属太平洋上殖民地由英日瓜分。(3)军备:德国陆军不得超过 10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 4000人;德国海军被限制在装甲舰和轻巡洋舰各 6艘,驱逐舰和鱼雷逛各 12艘;不得拥有空军和潜挺;解散参谋总部,取消义务兵没制。(4)赔款:总额由协约国特别委员会确定,并在 1921年5月 1日前向德国政府提出,偿付期限自 1921年起不得超过 30年;1921年前德国应先赔偿 200亿主马克,该和约是协约国强加在德国身上的掠夺性条约,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丶]广田弘毅(1878—1948)日本首相(1936—1937)。1905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次年人外务省,历任外务省情报部次长、欧美局长、驻荷公使。1933年任驻苏大使,交涉中东铁路所有权事宜。同年任斋藤内阁的外务大臣。冈田内阁时留任。期间先后发表*《天羽声明》和*《广田三原则》。二·二六事件后奉命组阁,确定“国策基准和“帝国外交方针”,首次将北进和南进并列为日本的国策,炮制“华北政务委员会”,支持恢复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加速国家的法西斯化,广田弘毅并与德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下野。同年 6月复出任近工内阁外务大臣,力图通过德国驻华大使诱降中国国民政府,失败后发表《近卫第一次对华声明》。1938年 5月辞职,享受重臣待遇。1942年出任驻泰国大使。1945年 6月同苏驻日大使马立克(ЯK0BAлekcaHД-poBичMaлиk,1906—1980)会晤,试图通过苏联斡旋结束战争,未成。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为日本文官中唯一被处绞刑者。
广西战役即“桂柳战役”。
广州战役日军攻占广州的战役。1938年 9月 7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为策应华中日军进攻武汉,并切断中国的国际联络线,实施广州方面作战。为此,抽调 3个师团和 1个飞行团组成第二十一军(约 4万余人,司令宫古庄干郎),在澎湖列岛的马公集结。10月 12日,日军由第五舰队支援在大亚湾登陆,中国守军余汉谋部第十二集团军戒备松弛,兵力分散,仓促应战。日军先后攻陷淡水、惠阳、搏罗、增城和从化,于 21日占领广州。同时,另一路日军沿珠江口溯江而上,23日占领虎门要塞,并先后占领中山、顺德、佛山、三水和深圳。此战国民党当局轻弃广州,仅 10天时间日军即控制了珠江三角洲主要地区。
广濑丰作(1891—1964)日本大藏大臣(1945年)。1917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大藏省。历任理财局长,主计局长、预金部资金局长。1940年任第二届近卫内阁大藏次官。翌年辞职当律师。太平洋战争中任陆军省嘱托,曾赴新加坡活动。1945年出任铃木内阁的大藏大臣,同年 8月辞职。著有《市街地信用组合论》、《朝鲜产业开发问题》等。
广日三原则1935年日本政府制定的侵华方针。1935年 5月,日本兵犯华北,并策动华北五省脱离中国“自治”。同年 8月,外务省开始制定新的对华方针。在征得军部同意后,10月 4日正式确定对华三原则:(1)中国应抛弃依赖英美的政策,推行对日亲善的政策,并在具体问题上同日本合作;(2)中国应尊重“满洲国”事实之存在,借以促进华北与”满洲”之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合作;(3)中国应同日本合作“防俄”、“防共”。10月 7日日本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在同中国驻自大使蒋作宾的谈判中,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以此作为“日华合作”的前提。1936年 1月广田在议会上宣布时,将其中的第三条改成“防止赤化”,日中两国实行“共同防御”。
广阳伏击战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在正大铁路南恻伏击日军的战斗。1937年 10月,八路军为配合友军阻击沿正大铁路西进之日军,令第一二九师和第一一五师驰援娘子关。11月 4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山西省平定县广阳以西地区设伏,截击日军第二十师团 1个大队及辎重部队 4000余人,毙伤敌干余人,缴获骡马 300余匹,步枪 300多支。11月 7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再次在广阳地区伏击臼军第二十师团的 1个联队,歼日军250亲人。此战迟滞了日军西进。
广田-马立克会谈大战临近结束时,日本政府代表广田弘毅和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进行的会谈,1945年 5月德国投降后,日本力国防止苏联参战并通过苏联斡旋结束战争,开始日苏谈判。6月 3日和 4日,广田会晤马立克,表示日本希望与苏联缔结长期协定,马立克则声称尚须研究。6月 24日马立克要求日本提出改善苏日关系的具体方案。29日广日向马立克提交了草案,内容为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满洲国”中立,考虑苏联希望的其它各项条件等。此后广田要求继续会谈,马立克均托病未允。日本为加速谈判进程,决定由驻苏大使佐藤尚武以及派遣特使近卫文扈前往莫斯科直接同苏联政府进行会谈。广田一马立克会谈遂告结束。
广岛原子弹轰炸美国对日本广岛市投掷原子弹。1945年 7月 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阿拉莫戈多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成功。美国总统杜鲁门立即决定使用原子弹以加速击败日本。美军方提出广岛、小仓、长崎、新渴4个城市为第一次攻击目标,并命令战略空军在 8月 3日后执行轰炸。8月 6日凌晨,美第二十航空队第五 0九混合大队蒂贝茨(PauIWarfieldITibbets,1915一)上校驾驶*B-29型轰作机,携 1颗长 10英尺取名*瘦孩的原子弹,从提尼安岛起飞,前往广岛。8点 15分原子弹从广岛上空落下爆炸,其当量为 2万吨 TNT。广岛市 60%的建筑被摧毁,约 8万人丧生,5万余人受伤或失踪(一说 10万人死亡,因的伤或核辐射病不断死亡亦近 10万)。
亡国论认为中国抗战必然亡国的论调,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都信奉并宣扬这种妥协投降的论调。*七七事变后,汪精卫等人鼓吹“再战必亡”,“必使人与地俱成灰烬”等言论,瓦解全国军民的抗日意志,为公开投降日本制造舆论。由于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溃败,这种论调在群众中也有一定影响。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坚决批判,打击了汉奸卖国贼,坚定了全国人民持久抗战的必胜信念。
门格勒(JosefMengele,1911—1979)德国纳粹分子。灭绝营医生。早年攻读哲学和医学,求学期间深受*罗森堡的种族理论影响。1934年成为“遗传生物学和种族卫生研究院”研究员,专门从事孪生儿和种族血统问题研究。1939年为武装党卫队少尉,先后在法国和苏联战场当医官。1943年任奥斯威辛灭绝营首席医生,负责决断新到囚徒从事若役或送毒气室事宜,被称为“灭绝之神”。利用囚犯作残酷的医学试验,战后一度被拘留,后潜逃南美。
[]
卫立煌(1897—1960)中国将领。字俊如。行伍出身。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十四师师长。1928年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九·一八事变后任第十四军军长,曾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1933年进攻抗日反蒋的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忻口战役。年底升任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1939年调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并授二级上将衔。赞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与八路军建立合作关系。1942年3月起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指挥所部强渡怒江,攻克松山,重创日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缅北会师,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1945年生月任中国战区陆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代理主任兼东北“剿总”司令长官。1949年初寓居香港。1955年 3月回到北京,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卫林战役1943年八路军在河南省对日伪军的作战。包括卫南战役和林南战役。1943年 7月 10日,伪军第二十四集团军庞炳勋部 2万余人乘日军对大行抗日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扫荡”之机,在日军一部配合下,进攻太行根据地之林县和卫河以南地区。7月 30日起,八路军冀鲁豫军区部队发起卫(河)南战役,至 8月 19日歼敌 5600余人,缴机枪 35挺、长短枪 2000余支,新建滑县等 3县抗日政权。8月 18日起,八路军大行军区和冀南军区部队共 12个团发起林(县)南战役,至 26日歼敌 7000余人,击落敌机 1架,缴炮 21门、机枪 83挺、步枪 3118支,攻克据点 80余处,解放林县以南、辉县以北大片地区。
女武神计划(Walkure)一译“伐尔克里计划”。德国军内反纳粹分子谋刺希特勒的计划.由*贝克、*施道芬堡等拟定。计划于刺杀希特勒后发动政变,攻占柏林的电台、电报局、总理府和政府各部,解除党卫队和盖世太保的武装,并通电全国宣布成立以贝克为国家元首、以戈台勒为总理的新政府,1944年 7月 20日,以施道芬堡行刺希特勒开始实施,旋即失败,参见“七·二0事件”。
小地苏联新罗西斯克城南部、采麦斯卡亚湾(цeMec·ckaяБyxTA)西岸的一个地段,1943年 2月 4日,苏军为支援北高加索方面军解放新罗西斯克和塔曼(TaMaHc-KHй)半岛,组织特遣队在此登陆,夺取了正面 4公里、纵深 2.5公里的登陆场,后称此名。苏军在此陆续集结了数万兵力,把登陆场扩大到 30平方公里,并进行了长达 7个月的保卫战。1943年 9月*新罗西斯克一塔曼战役中,该登陆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鬼(HObgoblin)即“开塞锥”。
小土星(MaлbIйCaTypn)*顿河中游战役计划代号。苏联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漫日方面军于 1942年 12月 16—30日实施。
小库克(CharlesMaynardCookejJr,1886—1971)美国海军将领。1905年和 1910年先后从阿肯色大学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早年在潜艇部队服役。1936—1938年任美国舰队司令部作战参谋。1939—1940年任海军作战部作战计划处上校主任,次年 1月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美英参谋会谈。曾参与制订潜艇远距离作战战略、对日本的作战计划、采用舰队海上补充技术等。1942年任海军总司令*金的负责制订作战计划的助理,并随其参加了卡萨布兰卡、魁北克、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一系列盟国重大会议。曾协助制订欧洲战场、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盟国一系列作战方略,以思维敏捷、筹划滇密著称,有“精灵”(Savvy)之称。战后曾任美国第七舰队司令、海军太平洋部队司令等职,1948年退役。
小仓正恒(1875—1961)日本实业家,大藏大臣(1941年).1897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长期供职于实业界,曾任性友株式会社总理事。1933年任贵族院议员。1941年任第二届近工内阁的国务大臣、第三届近工内阁的大藏大臣,并历任战时金融金库总裁、东亚经济恳谈会会长、大东亚建设审议会委员、华中经济最高顾问等职,参与策划和实施对占领区的经济掠夺。
小协约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在法国的影响和支持下组成的政治联盟。为维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于半岛形成的政治格局,捷、罗、南三国通过 1920年 8月 14日的《捷南同盟条约》、1921年 4月 23日的《捷罗条约》和同年 6月 7日的《南罗条约》而建成。1922年新的《捷南同盟条约》使其进一步加强。1924—1927年法国与捷、罗、南先后签订政治、军事协议,确立了对小协约国的领导地位。三十年代中起,随着英、法对德、意法西斯的扩张推行绥靖政策而逐步解体,《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瓦解。
小矶国昭(1880—1950)日本首相(1944—1945),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宫学校和陆军大学。参加过日俄战争。后历任航空本部总务部长、陆军省军务局长和陆军次官。1931年 3月曾同*桥本欣五郎等人策划发动政变。1932年 8月至 1934年 3月任关东军参谋长兼特务部长。后调任第五师团长和朝鲜军司令官。1937年晋升大将。次年编人预备役。1939年起连任平沼、米内两届内阁的拓务大臣。1942年出任朝鲜总督,推行残酷的殖民统治,被称为“高丽之虎”,1944年 7月东条内阁倒台后,同米内光政组成联合内阁,创设*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在“一亿总武装”的口号下,加紧实施物资动员计划,以进行本上决战。在美军先后占领马尼拉、硫黄岛直逼日本本土,以及苏联通告不延长《苏日中立条约》的情况下,于 1945年 4月 5日率内阁总辞职。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后病死狱中。着有自传《葛山鸿爪》。
小林一三(1873—1957)日本实业家,商工大臣(1940—1941)。1892年庆应义塾毕业后人三井银行。曾先后在各大企业任要职。1927年任电铁会社社长、会长。1940年 5月代表财界赴意访问。后出任第二届近卫内阁商工大臣。1940年 8月赴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同荷兰殖民当局谈判,试图把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纳入“大东亚共荣圈”,未成。11月底奉召回国,后因与主张统制经济的军部意见不合,于 1941年 4月辞职。战后曾出任而原内阁的国务大臣兼战灾复兴院总裁。1946年 1月遭“整肃”。刊有《小林一三全集》(7卷)。
小林路造(1877—1962)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历任驻英武官、第三战队司令官、海军省军务局长、练习舰队司令官、舰政本部部长等职。1930年任海军次官。1931年 12月出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兼任第一舰队司令官。1933年 3月晋升海军大将,同年转任军事参议官。1936年 9月至 1940年 11月任台湾总督,推行皇民化政策和粮食增产计划,加速将台湾变为日本的军事基地,积极准备南进。1944年为贵族院议员,翼赞政治会总裁,并出任小矶内阁的国务大臣。
小林多喜二(1903—1933)日本作家。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小搏高等商业学校毕业后任银行职员。初从事业余文学创作。1927年加入当地的工会和进步作家组织。1928年发表小说《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揭露了三·一五事件的真相。1929年发表成名作《蟹工船》。翌年到东京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加入日本共产党,任党中央委员和无产阶级作家同盟总书记。次年转入地下,领导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1933年被捕,后受刑致死。著作编成《小林多喜二全集》(15卷)。
小泽治三郎(1886—1966)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1937年任联合舰队参谋长。后历任水雷学校校长、第一航空战队司令官、第三战队司令官、海军大学校长。1940年晋升中将。1941年 10月任南遣舰队司令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率部入侵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初战获胜,1942年 11月转任第三舰队司令官,指挥拉包尔等地的海空战斗。4年兼任第一机动舰队司令官,参加马里亚纳海海战,遭惨败,同年 10月率部参加莱特湾小泽洽三郎海战,损失旗规瑞鹤号等所有航空母舰。旋任军令部次长兼海军大学校长。1945年 5月任海军总司令官兼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及海上护卫总司令官,但残存海军已无力应战。战后从事防工厅的战史研究。
小烟敏四郎(1885—1947)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任陆军省军务局课员,驻俄武官。1921年秋在德国,与*永田铁山、*冈村宁次结成所谓“三杰盟约”,谋求提高军部的地位,确立总动员体制。1923年组建佐官级的右翼组织“二叶会”。后历任参谋本部作战课长,步兵联队长,陆军大学教官。1933年任参谋木部第三部部长。积极鼓吹北进反苏,是*皇道派的实际组织者之一。尔后任近工步兵第一旅团长,陆军大学校长。6年晋升中将,同年被编入预备役。战争后期曾参与倒东条内阁的活动。1945年 8月至 10月任东久逸宫内阁国务大厦。
小猎犬式轰炸机(Blenhelm)又译“伯伦翰式轰炸机”。英国中型轰炸机。1936年 6月试飞,次年开始服役。为当时英国空军中速度最诀的中程轰作机。双引擎。翼展 56.4英尺,机身长 42,9英尺,高 9.1英尺。乘员 3人。最大时速 244—265英里,升限 1.95万英尺,最大载荷航程 I090—1461英里。装有 8挺 7.69毫米机枪(其中两挺为转动式),可携炸弹 1000—2000磅。大战初期广泛用于西欧和北欧作战,后在北非和地中海战区担负近距离支援任务。战时共生产 6260架。
飞虎队也称“陈纳德航空队”。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统称。
飞越驼峰(OvertlieHump)见“驼峰空运线”。
飞蛇式战斗机(Airacobra)即“P—39型歼击机”。
飞龙号航空母舰日本航空母舰。横须贺海军工厂制造。1939年 7月竣工。标准排水量 1.73万吨,最高航速 34.3节,可载飞机 73架,乘员 1101人。1941年 12月参加袭击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尔后支援日军攻占威克岛。1942年 2月参加攻击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继而掩护日军登陆爪哇岛。3月底进入印度洋。4月初参加科伦坡袭击战和亭可马里袭击战。后返回本上。同年 6月,在中途岛海战中沉没。
飞鹰号航空母舰日本航空母舰。为*隼鹰号航空母舰的姊妹舰。由商船改装。川崎重工业公司制造。1942年 7月竣工。标准排水量 2.4万吨,最高航速 25.5节,可载飞机 53架,1942年秋冬曾在西南太平洋参加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1944年 6月 20日在*菲律宾海海战中沉没。
飞行堡垒式轰炸机(Flyingrlortres)即“B—17型轰炸机”。
马伦(Ado1phGysbertMalan,1910—1963)英国空军军官。生于南非。早年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服役,大战期间人英国空军服役,为歼击机飞行员。1943年升任一战斗机基地指挥官,次年任皇家空军战术空军联队指挥官,升至空军上校。在作战中共击落敌机 35架,成为战时英国的王牌飞行员之一。1946年退役。
马基(Maquis)法国国内游击队的通称。Maquis在法文中意为“丛林”、“密林”。普法战争期间法国游击队即以此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国内抵抗运动又沿袭此名。1942年在阿尔卑斯山区初次出现,此后陆续在中央高地、布列塔尼、东部的勃艮第、弗朗什孔泰(Franclie一 Comte)和比利牛斯山区形成基地。主要由工人、农民、大学生和城市平民组成,并有西班牙、意大利和马基队员苏联的反法西斯战士参加。1943年 2月*《义务劳动服务法》颁布后,遭到人民反对,马基迅速壮大,其中以莫塞(Mou(3het)山区、格里埃尔(Gli ères)山区和维尔柯尔(Vereors)山区的游击队最为活跃。各地马基人数不等,常以数十人或百余人的小分队形式,四出打击敌人,1944年初共达 3万余人,后全部加入*法国内地军,在解放本土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马本斋(1902—1944)中国将领。原名守清。东北讲武堂毕业。曾任东北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河北省献县)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所部与冀中军区回民干部教导队合编为八路军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在河间地区开展敌旨抗日游击战争。次年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率部转战于冀中、冀鲁豫平原,曾指挥部队“围点打援”,取得衡水康庄战斗的胜利,屡建战功,1942年任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指挥所部对日伪军进行反“扫荡”战斗。1943年 11月率部参加濮阳八公桥战斗,取得胜利。翌年 2月 7日在山东宰县病逝。
马占山(1885—1950)中国将领。字秀芳。行伍出身。曾任东北军第三旅旅长、骑兵总指挥、黑河警备司令。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黑龙江省副司令,率部于嫩江桥抗敌,打响抗日民族战争第一枪。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一度任军政部长兼黑龙江省省长。同年 4月 7日,潜至黑河,通电反正。并联合吉林的李杜、海拉尔的苏炳文等组成东北抗日救国联合军,被推为总司令,转战黑、吉两省北部,抗击日伪军。失败后退入苏联境内。1933年回国。1936年授中将衔。同年 12月由上海去西安,参加*西安事变,在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项抗日救国主张上签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东北挺进军司令、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率部参加平绥线的对日作战和包头保卫战。驻防陕西时,与八路军第一二 0师友好合作。抗战胜利后,授中将加上将街。曾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未就职)。1949年与傅作义等参加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北京。
马尔罗(AndreMalrau、lq01—1976)法国抵抗运动领导人,作家。毕业于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校。早年从事写作,1934年以“世界恢复季米特洛夫自由委员会”会长身份到柏林,出庭为季米特洛夫被诬控国会纵火案辩护。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曾组织空军参加国际纵队。大战爆发后入伍,在坦克部队中服役。1940年 6月被俘。后脱逃至南方,投身抵抗运动,在阿尔萨斯仍洛林地区领导抗德游击队。曾被盖世大保逮捕,囚禁于图卢兹。该城解放后获释。化名贝马尔罗尔热(Berger)上校,指挥*阿尔萨斯一洛林旅参加解放法国和进军德国的战斗,1945年出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宣传部长。战后,曾任宣传部长和负责文化的国务部长。著有《人类的命运》和《艺术心理学》等。
马尔盖(AdrlenMarquet,1884—1955)法国合作主义分子。1904年加入社会党。后因提倡法西斯主义,被开除出党。1936年与拉罗克组建*法兰西社会党。长期任议员和波尔多市长。大战爆发前即鼓吹法、德合作。1940年 6月出任贝当内阁的国务部长,278改任内政部长。7月积极支持贝当攫取全权,建立维希政府,同年 9月,辞去内政部长职,专任波尔多市长,继续推行合作政策。战后受审,1948年被判剥夺公民权 10年。
马尔蒂(AndreMarty,1886—1956)法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3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24、1929年两度当选议员。曾任《人道报》总编辑。西班牙内战时,任国际纵队监察委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流亡苏联。盟军在北非登陆后赴阿尔及尔,领导法共北非中央委员会代表团。自 1944年秋起,反对继续与戴高乐合作,力主保留人民武装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战后与多列士等人发生矛盾,1953年被开除出法共。
马兰金(ГерманКаПитовичМаландин,1894—1961)苏联将领。1915年亚历山大军校毕业后,入沙俄军队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中尉。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后历任步兵团长、师和军参谋长,1938年毕业于总参军事学院。1939年任基铺特别军区副参谋长,参加进军西鸟克兰。后任总参作战部长。苏德战争初期任西方方面军参谋长(中将衔).1941年 11月调任总参军事学院教研室主任。1943年12月起,出任第十三集团军参谋长(至战争结束,升至上将).先后参加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桑多梅日一西里西亚、下西里西亚、柏林和布拉格等战役。战后曾任陆军第一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总参军事学院院长等职。1948年获大将衔。
马丽他(Marlta)1941年德国侵占希腊和南斯拉夫的行动代号,1940年 12月 13日,希特勒签发第二十号指令,首次提出以此为代号的行动,要求在翌年春季攻占希腊,以消除英国在巴尔于地区对德国的威胁,规定首先在罗马尼亚南部建立德军突击集群,然后通过保加利亚境进攻希腊。1941年3月初,保加利亚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德军进入保境。3月 26日,南斯拉夫发生推翻亲纳粹政权的政变。3月 27日,希特勒签发第二十五号指令,将此行动扩大为从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奥地利几个方向同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4月 6日开始实施。参见“巴尔干之战”。
马步芳(1903—1975)中国将领。字子香。宁海军官训练团肄业。曾任甘边宁海镇守使署一等参谋。九·一八事变后,任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新编陆军第二军军长、西北“剿总”第一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官,率部阻击红军西路军。1936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兼第八十二军军长,1943年 9月升任第四十集团军总司令。借“抗日”之名,扩充实力。抗战胜利后,曾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大陆解放前夕去埃及。死于沙特阿拉伯。
马里翁(PauIKarion,1899—1954)法国合作主义分子。曾为法国共产党员。在博比尼(Bobigny)马克思主义学校学习过,1929年脱党。1936年加入法兰西人民党。大战爆发后入伍,不久被俘。1941年获释,出任维希政府新闻国务秘书。1943年领导“法国武装党卫军之友”委员会,鼓吹法德全面军事合作。1944年 1月出任贝当的国务秘书。巴黎解放后,逃亡德国的西格马林根(Sigmar’ringen)。1945年 7月向法国政府自首,被判终身监禁。1953年获赦。
马利宁①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马利宁(l889—1949)。苏联潜挺设计工程师、教授(1945年)。1914年毕业于彼得堡工业学院造船系。1915年任潜艇建造师。1925年起任中央潜艇设计与建造室主任工程师。曾设计以型、M型等多种型号的潜艇,1940年起在列宁格勒造船学院任教,1944年获技术科学博士。1948年起任该院船舶设计教研室主任。②米哈伊尔·谢尔盖那维奇·马利宁(1899—1960).苏联将领。1919年参军,参加国内战争。1931年加入联共(布)党。先后在 1931和 1933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速成班。历任机械化旅旅长和机械化军参谋长。参加过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开始时为上校。历任第十六集团军和布良斯克、顿河、中央、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参谋长,参加准备和实施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华沙一波兹南、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1943年晋升上将,战后历任驻德苏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苏军总监察长、第一副总参谋长等职。1953年获大将衔。
马杰森(DavidMargosson)1890—1965)英国陆军大臣(1940—1942) .早年求学于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无意于学业而喜好运动和社交活动,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上尉衔。1922年首次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1924年再次当选后,即任保守党议会督导达 16年之久。1940年 12月任陆军大臣。1942年 2月因北非败绩和新加坡失陷被免职。后再无积极的政治活动。
马拉斯(EfisioMarras,1888—?)意大利将领,就读于军事学院及炮兵和工兵技术学校,获中将衔。长期任驻德使馆武官(1936—1943),实行加强两国军事合作的政策,但对德方素抱戒心,主张保持意大利的独立。引起德国政府的怀疑和不满。意大利投降后被德军逮捕,引渡*萨罗共和国,但拒绝继续追随墨索里尼,并逃亡瑞士。战后曾任意陆军参谋长。
马肯森(Hans-GeorgViktorvonMachensen,1883—1947)德国外交官。1918年在柏林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翌年进入外交界。1923—1926年任德国驻意大利使馆参赞,并先后在驻比利时、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和匈牙利大使馆中供职。1938年起任驻意大使。凡事奉命,作风拘谨。1943年墨索里尼下台后离职。
马相伯(1840—1939)中国教育家。名良,字相伯。早年创办复旦公学,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内团结,一致抗日,收复失地。曾提出“国难人民自救建议”和“实施民洽促进宪政以纤国难案”,并发起中国民治促进会、江苏国难会和不忍人会,抵制日货,为抗日将士劝募义勇捐。1936年5月与未庆龄、沈钧儒等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被尊为爱国老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国民政府委员。在谅山逝世。著作编有《马相伯先生文集》等。
马特尔(GiffardMarte1)1889—1958)英国将领,工程专家和坦克战术专家。毕业于伍尔威奇皇家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即参与坦克军团的组训工作。此后从事坦克战术的研究,并为坦克的运动和作战设计过多种装置。三十年代历任参谋学院教官和陆军部机械化局局长助理和副局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率第五十摩托师在法国作战,曾指挥在阿拉斯(Arras)的反突击。1940—1942年任皇家装甲集团军司令。1942年晋升中将。1942—1943年任驻苏武官。1945年退休。
马鸿宾(1884—1960)中国将领。字子寅。曾任北洋甘肃新军司令。1930—1933年任国民政府军第三十五师师长、甘凉肃边防司令。1936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十一军军长。1938年 5月兼任绥西防守司令,进驻内蒙临河一带。1939年 4月升任第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率部在狼山、乌拉山一带抗击日军。1940年冬,移驻内蒙伊克昭盟,在包头附近抗击日军。抗战胜利后,任西北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 9月宁夏解放前夕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
马鸿逵(1892—1970)中国将领。字少云。兰州陆军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军第七师师长、国民政府军第十五路军息指挥。1932年起兼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参加围攻红四方面军西路军。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驻防绥西,指挥所部在狼山、乌拉山一带抗击日军,抗战胜利后,曾配合胡宗南部围攻延安。1949年底去台湾。后移居美国。
马斯特(CharlesEmn2anueIMastl1889—1977)法国将领。毕业于圣西尔军校。长期在殖民地服役。1940年获准将衔,任北非第三师师长。在本上作战中被俘。获释后,被维希政府任命为阿尔及利亚第十九军区参谋长。1942年 10月盟军在北非登陆前,会晤墨菲和克拉克,支持吉罗,促成北非法军转对轴心国作战;12月升少将,前往埃及、利比亚、利凡特等地活动。1943年 8月摧为中将,并出任突尼斯总督。1947年晋升上将。1950年退役。
马歇尔(GeorgeCatlettMarsbal11889—1959)美国将领。1901年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后以步兵少尉派赴菲律宾服役。1907年和 1908年先后毕业于莱恩陆军学校及指挥和参谋学校。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任美国远征军师、军的作战处长。1924—1927年任驻中国天津美军第十五步兵团副团长。后任乔治亚步兵学校副教育长。1936年 8月晋升准将,任步兵旅旅长。1938年任陆军部作战计划处处长,旋即出任陆军副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马歇尔后,升为陆军参谋长,由少将领临时上将军衔。战时为美国三军参谋长和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成员,参与制定美英的全球军事战略。1940年首先提出“先击败德国”的主张,成为*先欧后亚战略的肇始,在*阿卡迪亚会议上得到确认。美国参战后,一贯主张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欧洲,与德军直接交战,反对英国的地中海战略。1944年又力主在法国南部实施登陆的代号*龙骑兵的行动,抵制英国主张在巴尔干半岛开辟战场的企图。作为罗斯福和杜鲁门总统的主要军事顾问,曾先后随同出席卡萨布兰卡、魁北克、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但等一系列盟国首脑会议。1944年获五星上将军衔。1945年 11月退役。同年 12月受命任特使,来华“调处”国共两党谈判。“调处”失败后回国。1947—1949年任国务卿,任内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后于 195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参与炮制“社鲁门主义”,加剧东西方冷战,1950—1951年任国防部长,曾参与发动侵朝战争。1951年退役。
马号作战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的作战行动代号。1945年初,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处境日益恶化,盟军日益逼近日本本土。为阻止盟军扩大攻势,日本决定武装占领整个法属印度支那。8月 9日日本向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德库提出终止法国在印支统治的最后通牒。10日日第三十八军司令官上桥勇逸中将下令实施以此为代号的行动计划,遣兵攻击法军在印度支那的各个据点。法军溃败,3月 14日谅山法守军投降,印支全境被日军占领。
马加利塔(Margarita)德军占领匈牙利的计划和行动代号。1943年匈军在苏德战场屡遭惨败,霍尔蒂开始与盟国秘密会谈退出战争的条件,导致匈德关系紧张。1944年 2月德国制订两套占领匈牙利的方案:(1)未经匈方同意即行占领;(2)征得霍尔蒂同意后再占领,保留霍尔蒂傀儡政府。1944年 3月 12日希特勒批准执行第一方案,并于 18日召见霍尔蒂,迫使他接受德军占领匈牙利的决定。当晚,德军 11个师由西、北、南三个方向侵入匈牙利,未遇抵抗即占领匈牙利全境。
马场锳一(1879—1937)日本大藏大臣(1996—1937)。1908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1904年人大藏省。历任朝鲜财政监察宫、法制局参事官、法制局长官、贵族院议员。1927年任日本劝业银行总裁。1936年就任广田内阁大藏大臣。泛内,与军部关系密切,大力推行以军费为中心的通货膨胀政策,即所谓“马场财政”,开辟了通向战时经济的道路。1937年任近卫内阁内务大臣,同年病死。
马西格里(RexleMassigli,1888—?)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外交官。早年进入外交界。1938年任驻土耳其大使。1940年法国败降后,参加抵抗运动。1943年 6月出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外交委员。为改善*战斗法国的国际地位积极开展活动。1944年 6月,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外交部长。同年 11月改任驻英大使,致力于保持两国的友好关系。战后继续从政。
马来海战日本海空军对英国东方舰队主力的一次袭击。1941年 12月8日下午,英国东方舰队司令*菲利普斯率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却敌号巡洋舰和各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驶离新加坡,北上暹罗湾阻击日本船队。9日下午即被日军潜艇发现。当日夜,英舰向南折向关丹外海。10日晨再次被日方发现。日本海军航空兵自西贡基地出动 96架轰炸机和鱼雷机从上午 12时许开始攻击。经 2个多小时激战,英国却敌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先后被击沉。舰队司令菲利普斯及 800余名官兵丧生,此战日军仅损失飞机 3(—说 4)架。
马林科夫(reopTHMakclIMttJlnaHoBilqMaAetiROB,1902—1988)苏联国防委员会委员(1941—1945)、联共(布)党中央书记(1939—1952)。1919年加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翌年在前线加入俄共(布)党。1921年进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学习。1925年毕业后调到联共(布)党中央机关工作。曾任斯大林的秘书。1990年被派往莫斯科州委负责党的组织工作。1934年任主管干部的党中央机关工作部长。1939年起为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中央书记、组织局委员和干部管理部长。1941年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苏德战争爆发后,任国防委员会委员。领导研制新式的陆军武器和飞机发动机等工作。战争期间,曾先后被派往列宁格勒战线(1941年 8月)、莫斯科战线(1941年秋冬)、沃尔霍夫战线(1942年 3月)、斯大林格勒和顿河战线(1942年 7—9月)、中央战线(1943年 3月)协调作战。1943年 8月,任恢复收复区经济委员会主席。致力千重建曾被德军侵占的光复区。战后,1946年起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1952年起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出任部长会议主席。1955年 2月被迫辞职,改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电站部长。1957年 6月被解除党政领导职务,调任一水电站站长。1968年退休。
马舍罗夫(HetpMvpouoBIlMamepoB,1918—1980)苏联战时白俄罗斯游击运动领导人之一。1939年维帖布斯克师范学院毕业后,为中学教师。苏德战争期间,在维帖布斯克州建立和领导地下共青团组织,开展游击运动,历任游击队长、大队政委,战斗于该州和加里宁州以及拉脱维亚境内。1943年加入联共(布)党,1944年获苏联英雄称号。先后兼任白俄罗斯共青团维列伊卡和莫洛杰奇诺州委第一书记。战后历任白俄罗斯共青团中央和党中央书记、第一书记。1964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1966年起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马特霍恩(Matterliorn)盟国对日本实施战略轰炸的行动计划代号。由美国陆军航空队制订,先后在卡萨布兰卡和开罗会议上得到盟国军事领导人和盟国首脑的批准。计划部署*B-29型轰诈机在中缅印战区,以印度为后勤补充基地,以中国华南为作战前方基地,实施对日战略轰作,以摧毁其军事工业和钢铁工业。1944年 1月起,美国耗资 5000万金元(按当时汇率值 8亿美元),中国动员 45万民工,在华南地区修筑 9个机场。同年 4月,首批*B—29型轰炸机飞抵中国,自 6月起执行对日轰炸。后因若干机场被日军攻占及美军攻克塞班岛后航程可达日本本上,此计划遂被弃置。
马萨里克(JaIIGarrigueMasaryk,1886—1948)捷克斯洛伐克外交家。捷克斯洛伐克前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TomasMasaryk,1850—1937)之子。布拉格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外交界供职。1940年被*贝奈斯指定为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外交部长。后又出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主持对国内的广播宣传,不主张武装抵抗。1944年苏军逼近捷边境后,曾号召人民参加武装斗争。奔走于伦敦、华盛顿之间,积极谋求大国支持。1945年回国,在首届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马萨里克阵线政府中任外交部长。1947年辞职。1948年 3月在外交部坠楼身亡,死因一说自杀,另一说他杀。
马斯特曼(JohnCeciIMasternlan,1891—1977)英国谍报专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并在该校长期执教。大战爆发后,应召入伍出任英国反间谍机构首长,主持 X×委员会,把捕获的德国潜伏间谍训练成双重间谍,通过他们向德方提供精心编制的假情报。1944年就盟军在法国登陆的确切地点上迷惑德军,获得成功。写有《二次大战中的欺骗体制》的长篇报告,于 1972年公开出版。战后曾任牛津大学副校长等职。
马雷舍夫(1902—1957)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40—1944)军事工业组织者之一。工人出身。1926年加入联共(布)党。1934年毕业于莫斯科巴乌曼高等技术学校。历任设计师、主任工程师和厂长。1939年任重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同年起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委员。1940年出任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41年 9月一 1942年 8月和 1943年 6月一 1945年 10月,兼任坦克工业人民委员。对战时发展军火工业卓有贡献,并为建立东部生产基地做了大量工作。1944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45年获工程技术勤务上将衔。战后曾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国家经济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等职。
马马耶夫岗斯大林格勒市中心的高地(标高 102米)。*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是双方争夺的关键地区之一。高地争夺战开始于 1942年 9月 13日,9月 15日首次被德军占领,但次日即彼苏军击退,尔后激烈交战持续了 135个昼夜,高地顶部多次易手。1943年 1月苏军最终将德军从高地驱逐。1月26日,苏军进攻部队在该岗西北坡会师,把斯大林格勒之敌分割为二,为全歼德军奠定了基础。战后在此建有巨大纪念建筑群。
马耳他之战英军长期坚守地中海马耳他岛抗击德、意持续海空攻击的战斗。马耳他(Malta)为仅约 200平方公里的陡峭岩岛,兀突于西西里之南约 90公里的地中海上,处在从直布罗陀到苏伊士和从意大利到利比亚的海上航道交叉点上,具有极大战略价值。自 1940年夏意大利参战后,轴心国与盟国围绕该岛展开了关系争夺地中海和北非控制权的作战行动。德、意利用从意大利港口出发的潜艇和以西西里为基地的空中优势,持续攻击,企图困死和摧毁这一英国海上棱堡,切断盟国到中东战区的最短航路,并保障自己对北非的补给。随着北非战事的发展,德、意的攻击日益激烈。1941年 12月,该岛遭 169次轰炸,1942年 1月增达 262次。英国为坚守该岛并发挥其攻击德、意北非军队后勤线的功能,不惜牺牲,不断向岛上的 28万居民、1.4万守备部队和 6个空军中队提供给养和补充装备。1942年 8月,英国实施代号*基石的行动,派出一支强大护航船队,冲破德国的水下和空中阻击,到达该岛。此战至 1942年底,英国损失飞机近千架,航空母舰 2艘被击沉,2艘被重创。但击落敌机 1400架,瘫痪了德、意在北非战场的空中活动和后勤支援。盟军在北非展开全面进攻后,该岛成为进击突尼斯和西西里的前哨阵地。
马耳他会晤1945年 2月 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前往出席*雅尔塔会议途经马耳他岛举行的会晤。双方就有关结束对德、日战争的一些问题交换了意见。在对德作战问题上,丘吉尔主张英、美军队在西线北段发动进攻,以便占领更多的西欧地区;美军方领导人原则上同意,但在主攻方向上有异者。最后确定主攻方向在西线北段,但 *艾森豪威尔有权选择辅助性进攻方向。双方同意一俟德国无条件投降,即集中力量对付日本。此外,还就划分德国占领区和处置德国船舶以及两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的共同行动方针交换了意见。
马列西耶夫(1916—)苏联军人。1937年参军。1940年巴泰斯克军事航空学校毕业。战时任歼击航空兵团副团长和团领航主任。1942年 3月在杰米扬斯克登陆场地域空战中,座机被击中,身负重伤,仍驾机在敌后降落并爬行 18昼夜潜返。截去双腿后使用假肢驾驶飞行,1943年 6月起重新飞行作战,击落敌机 7架。次年任空军高等院校部飞行监察员(少校衔),并加入联共(布)党。战后曾任苏联老战士委员会责任书记。1956年获历史学副博士。著有《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带(库尔斯克会战时期航空兵部队的党政工作纪实)》等。
马志尼协会(LaSocletMa
ln1)意大利反法西斯组织。以意大利民族英雄马志尼(GluseppeMa
h1,1802—1872)为名。1939年由萨尔韦米尼等人发起,在纽约建立。以继承马志尼的革命传统为宗旨,团结旅美反法西斯人士,共同开展斗争,意大利参战后,积极进行活动,在各地共建有 40个支部,成员千余人。出版《民族团结》周刊,宣传反对墨索里尼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民主思想。后在是否接受怠共党员参加的问题上,意见分歧,导致内部分裂,影响日衰,并逐渐被美国官方所控制。其部分成员曾积极参加意大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马来亚战役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参加进攻的日军计 7万人,得到 9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3艘航空母舰及 600余架飞机的支援,由*山下奉文指挥,计划从海上登陆和经泰国进入马来亚并攻占新加坡。驻防马来亚的英澳联军由珀西瓦尔统率,共 10万人,并有英国东方舰队(1艘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和 250架飞机协同作战。1941年 12月 7日夜,日军在马来亚的哥打巴鲁地区登陆。8日,日本空军奇袭马来亚英军机场,取得制空权;同日,日军进入泰国南部,第十五军和第二十五军分别向缅甸及马来亚进占。10日,双方在海上激战,英国东方舰队主力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巡洋舰却敌号被击沉后,英增援 4.5万人和 141架飞机,但仍遭惨败。日第二十五军沿马来半岛东、西两侧迅速推进。英军残部退守半岛南端,英国远东指挥部也从新加坡迁往科伦坡。1942年 1月 31日,日军占领半岛最南端的英军据卢新山,整个马来半岛被日军占领。2月 15日珀西瓦尔在新加坡率部投降。该役英军损失 14万人(包括被俘),日军伤亡 1万余人。日军切断了盟军自印变至澳大利亚的战略防线,为北上侵入缅甸和南下苏门答腊创造了条件。
马纳加罗夫(1898—1981)苏联将领。1917年为赤卫队队长。翌年参加红军。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3和 1931年先后毕业于骑兵军事学校和政治学院。1938年起任骑兵师长。苏德战争初期在远东任军长(少将衔)。1942年调往西线作战。不久升任第四十一集团军司令。1943年调任第五十三集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参加过勒热夫一维亚济马、别尔哥罗德一哈尔科夫、乌曼一搏托沙尼、雅西一基什尼奥夫、布达佩斯、布拉格和远东等战役。1945年晋升上将。战后任集团军司令。1953年退役。著有《争夺哈尔科夫大血战》。
马其诺防线(LaLigneMaglnot)法国三十年代在法德边境修筑的堡垒群。在霞飞(JosephJacquesC6-saireJoffre,1852—1931)和贝当的消极防御思想指导下,由陆军部长马其诺(AndreMagillot,1877—1932)倡导修筑,故名。1927年法国最高国防委员会通过筑垒规划。同年 9月成立筑垒地区建设委员会。1928年开始试验性建设。1929年马其诺复任陆军部长后,积极推进工程。翌年争得议会首次拨款,1934年再得拨款。1936年 1月,初期规划工程基本完成,筑垒地区建设委员会撤销。同年 3月,德军重占莱茵兰后,法军首次派兵进驻。以后又继续加以扩充和改进。主要防御地带正面长约 400公里,纵深 6—8公里,分为莱茵设防区、阿尔萨斯一洛林设防区和萨尔障碍区,共有永备发射工事 5600个;其中 22个大型综合工事群,彼此以地下坑道联接,备有独立的电站、兵员宿舍、粮食和弹药仓库等,最大的拥有守军1200人。整个防线耗资达 60亿法郎。弱点是纵深不足,未考虑实施兵力机动的需要,加之防线并未延伸及法比边境。1940年 5月,德军穿过阿登山区在色当实施突破,使其失去作用。战后部分工事曾改作仓库,现作参观游览用。
马林式机枪(Marlin)美制航空一坦克机枪。191s年由美国马林一罗克韦尔公司制造,共制造 3947O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封存。1940—1941年信给英国,用作商船防空武器。
马特洛索夫(AekcaHnPMaTBeeBHqMaTpocoB,1924—1943)苏联军人。自幼失去双亲,在孤儿院长大。1942年 10月入伍。1943年 2月 23日在切尔努什基村战斗中,德军的机枪火力点使苏军进攻受阻,他奋不顾身爬行前进,当扔出的手榴弹未能消灭敌火力点时,遂挺身堵住射孔,为部队开辟前进通路,英勇献身。牺牲后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1943年 9月 8日,斯大林以国防人民委员名义发布表彰令,号召全体红军战士向他学习。
马家园战斗1938年新四军在皖南芜湖县抗击日军“扫荡”的一次战斗。是年 7月,新四军第三支队进入皖南抗日前线。10月底,日军第十五、第一一六师团各一部近千人出动“扫荡”。11月 3日,日军分四路围攻芜湖县马家园,新四军一部予敌杀伤后转移。随后,新四军第三支队主力调整部署实施反击,于当日夜收复马家园,并以精干小分队袭击敌军后方据点,日军遂于 4日上午撤回据点。此战共歼日军 300亲人。
马雷特防线1943年初德、意军在突尼斯南部的主要防线。马雷特(Maretli)位于突尼斯南部,距利比亚边境约 12O公里。法国人战前在此构筑防线,从海岸向西南延伸至山区,全长约 35公里,横断了进入突尼斯心脏地区的通路。原是怯军防止意大利从利比亚入侵。1943年 1月底,隆美尔部进入该防线,抵御英军的北上进攻;3月下旬,为蒙哥马利部迂回山区侧翼包抄所突破。
马克-2型坦克(MarkII)即“马蒂尔达型坦克”。马克-3型坦克(MarkIII)即“瓦伦丁型坦克”。马克-4型坦克(MarkIV)即“丘吉尔型坦克”。马克-6型坦克(MarkV1)英国超轻型坦克。1940年服役。重 5.5吨,装甲厚度炮塔正面 14毫米、侧面 12毫米,车体正面 12毫米、侧面 8毫米。装备 1挺 7.92毫米机枪。最大时速 56公里,最大行程 208公里。乘员 3人。
马努伊利斯基(1883—1959)联共(布)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03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22年起在共产国际工作。1923年起为党中央委员。1928—1943年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和联共(布)驻共产国际执委会代表团团长。1944年 7月起任乌克兰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战后代表乌克兰出席 1945年旧金山会议和 1946年巴黎和会,参加了联合国大会最初 4届会议的工作。1953年退休。著有《革命危机、法西斯和战争》等。
马林诺夫斯基(1898—1967)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沙俄军队服役。1919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6年加入联共(布)党。1930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曾参加国际纵队赴西班牙作战。1941年 3月起任步兵第四十八军军长(少将衔)。苏德战争爆发后,率部沿普鲁特(Hpyr)河国境线顽强抗击德军。同年 8月起任第六集团军司令。参加顿巴斯战役。1941年 12月—1942年 7月任南方方面军司令。参加巴尔文科沃一洛佐瓦亚战役和哈尔科夫交战。后历任第六十六集团军司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和近卫第二集团军司令。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1943年 2月复任南方方面军司令,晋升上将。同年 3月起任西南方面军(1943年 10月改称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司令。同年 4月晋升大将。参加解放顿巴斯和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的作战。1944年 5月调任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司令。同年获苏联元帅衔。参加准备和实马林诺夫斯基施雅西一基什尼奥夫、德布勒森、布达佩斯、维也纳和布拉格等战役。1945年 7月起任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参加远东战役,战后历任军区司令、远东部队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等职。1957—1967年任国防部长。著有《胜利的伟大意义》、《俄国士兵》等。
马松-麦克法兰(NoeIMason一 MacFarlane,1889—1953)英国将领。毕业于伍尔威奇皇家军事学院。1909年服役于皇家炮兵部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7—1939年任英国驻德武官,认为战争终究不可避免,主张英国应掌握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希待勒的时机。1939—1940年任*戈尔特的军事情报处长,领少将衔。1941—1942年主持驻苏军事使团。1942—1943年任直布罗陀总督。1944年在意大利主持盟国营制委员会,战后当选为工党下院议员。
马城村坚守战1942年八路军战士坚守马城村的战斗。是年 3月 3日,日伪军出动于余兵力,在坦克和装甲车配合下,包围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马城村。驻守该地的八路军 1个排奋勇抵抗,摧毁日军坦克数辆,杀伤大批日伪军,终因弹尽无援,全部壮烈牺牲。八路军朱德总司令曾在《解放日报》撰文赞扬该排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马基飞机公司(SocietuAnonimaNieuport-Macchi)意大利生产飞机的大企业。1912年在瓦雷泽建立。1913年生产出第一架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法国航空企业合作,专事生产水上飞机。三十年代未起转入歼击机的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生产各类型的*马基型歼击机,其中 MC一202型为当时意大利性能最佳的歼击机。
马基型歼击机意大利歼击机。由 *马基飞机公司制造。其 MC-202型最大时速 580—595公里,最大载荷航程 600公里,升限 1.15万米,航程约 900公里,装备 12.7毫米机枪 2挺,7.7毫米机枪 2挺。1940年 8月初次试飞,1941年 11月始服役。共生产 1500架,曾在北非战场和侵苏战争中广泛使用。1943年 9月意大利投降后,大部为德军攫取,并转交*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空军部队。
马增活角海战1941年英、意海军在地中海的海战。是年 3月 28日,冒险出海企图截击英国护航运输队的意大利主力舰队,在希腊南端马塔潘(Matapan,泰纳龙角的旧称)角附近海域同伺机寻战的英国地中海舰队遭遇。意方 1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 14(一说 13)艘驱逐舰,英方 3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和 13艘驱逐舰。意舰缺乏空中掩护,企图逃向塔兰托。英舰追击,战斗持续到深夜,击伤意战列舰 1艘,击沉巡洋舰 3艘和驱逐舰 2艘。此后,意大利海军已无力在爱琴海和东地中海一带作任何积极行动。
马斯连尼科夫(HBaHHBaHOBHyMacJeHHHKoB,1900—1954)苏联将领。1917年参加赤卫队。翌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4年加入俄共(布)党.1935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德战争爆发后历任第二十九和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中将衔),参加斯摩棱斯克战役和莫斯科会战。1942—1943年历任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沃尔霍夫、西南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和第四十二集团军司令,初在西南方向作战,后调往西北方向作战。1944年任波罗的海沿岸第三方面军司令,晋升大将。1945年任远东苏军副总司令,参加远东战役。战后曾任军区司令。
马奥尔·德吕佩(JeandeMayoldeTJupe,1873—1955)法国法西斯分子,神职人员。长期为随军牧师。大战爆发前,即倾向法西斯主义。1941年起,随*法国反布尔什维主义志愿军团参加侵苏战争,两次负伤,获德国铁十字勋章。1944年从事组建*查理曼师。战后,藏身在德奥边境的修道院中,被法国当局捕获。1947年被判 15年徒刑。1951年提前获释。
马德里保卫战*西班牙内战期间共和国军民保卫首都马德里的战斗。1936年 7月佛朗哥发动军事叛乱后,9月底叛军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向马德里逼近。11月 7日开始全面攻城。马德里军民响应共产党和人民阵线的号召,组建新军,建立首都的防务与敌浴血战斗。首批到达的*国际纵队也投入作战。同年 11月 25日叛军进攻被击退。随后,叛军制定合围马德里的计划。墨索里尼派出意大利远征军,担负围城主要任务。1937年 2月,叛军在哈拉马(Harama)河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切断马德里与西班牙东南地区的联系。共和国军和国际纵队顽强奋战并实施反突击,粉碎敌人合围计划。同年 3月,法西斯军队在东北方向的瓜达拉哈拉地区再次对马德里发起进攻。共和国军和国际纵队在*瓜达拉哈拉战役中重创意军,迫使敌人停止进攻。从1937年中起,主要战斗转移到西班牙北部。后来由于共和政府内部发生叛乱,叛变分子开城投降,1939年 3月 28日马德里沦陷。
马达加斯加之战英军攻占马达加斯加(Hadaga一 scar)岛的战役。该岛在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战略位置重要,为法属殖民地,1940年法国败降后受维希政府控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戴高乐即建议由自由法国占领该岛。随着日本海军深入印度洋,英国为防止日本利用该岛,确保印度洋航道安全,丘吉尔于 1942年 2月提出由自由法国部队在英国海空军支援下攻占该岛,后于 3月间确定改由芙军单独进行,并制定代号*奖金(后改称*铁甲舰)的作战计划。计划调*H舰队进入印度洋支援,由受过两栖作战训练的 1个独立旅和 1个突击队,在另 2个步兵旅支援下,在海军陆战队斯特奇斯(RobertqriceSturges,1891—1970)少将指挥下实施登陆,4月 22日攻击部队在南非的德班集中,28日出发。5月 5日开始在该岛东北部登陆,7日占领迪耶戈-苏瓦雷斯。尔后英军暂停进攻,企图争取维希法国总督改变立场。遭拒绝后,于 9月间由东非司令*普拉特指挥继续南下,23日占领首府培那那利佛。11月 5日维希法国总督投降。
马达加斯加计划(MadagasLar一 plan)纳粹德国反犹计划之一。1940年 5月由德国外交部德国司犹太事务科科长拉德马赫尔(FrallzRademaclier,1906—1973)提出。纳粹德国为推行种族政策,将大批犹太人驱往巴勒斯坦和波兰等地。1940年 5月德军发动西线战役后又计划自法国手中攫取马达加斯加岛,然后将所有欧洲犹太人驱往该岛的*犹太人保留区,在德国人监督下从事苦役。因 1941年夏德国入侵苏联而无法实施。后改为实施*最后解决。
马来亚号战列舰(Halaya)英国战列舰。1915年建成,1935—1936年改装部分设备。排水量 3.1万吨,最大航速 24节。配备 8门 15英寸火炮,12门 6英寸火炮。8门 4英寸高射炮和 4架飞机。大战初期属*本上舰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担负护航任务。1941年调入*英国地中海舰队,曾参加炮轰热那亚和马塔潘角海战,同年 9月调回本土舰队,在大西洋活动。1943年退役为训练船。
马里兰号战列舰(Karyland)的美国战列舰,1916年开始建造,1921年服役。排水量 3.26万吨,配备 16英寸火炮 8门。为*科罗拉多号的姊妹舰。服役于美国太平洋舰队。珍珠港事变时被日机投放的鱼雷击中受重创。经修复后,相继编入第七舰队和第五舰队。1942年下半年起投入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1943年参加中所罗门群岛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1944年 1月参加马绍尔群岛战役,6月参加马里亚纳群岛战役,9月支援帛琉群岛登陆战役,10月参加莱特湾海战。1945年 3月参加攻击日本本上,4月在冲绳岛战役中被日军*神风特攻队击伤。
马里亚纳海海战又称“菲律宾海海战”。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日海军主力在马里亚纳群岛西部海域的会战。1944年 6月 15日,美军开始在马里亚纳(Llariana)群岛的塞班岛登陆,米切尔海军中将率美国第五舰队第五十八特遣舰队(15艘航空母舰、7艘战列舰、21艘巡洋舰、67艘驱逐舰及890架飞机)掩护登陆部队。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下达执行*阿号作战的命令,由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率第一机动舰队(9)艘航空母舰、5艘战列舰、13艘巡洋舰、28艘驱逐舰及 430架飞机)东进菲律宾海。日军企图利用航空母舰与关岛航空基地实施穿梭飞行夹击美舰。6月 18日日机首先发现美舰。19日上午,双方舰队相距 300多海里时,日关岛陆基飞机和 4批舰载机相继发动攻击,美 450架舰载机升空迎战,日机大部分被击落,日仅击伤美 1艘战列舰,部分日机飞返关岛机场时,又被美机击毁。同时,美潜艇击沉日大凤号和翔鹤号 2艘航空母舰。当晚,日舰队向西北偏西方向撤退。米切尔率3艘美航空母舰追击。次日,美机发现日舰队后即派 217架飞机袭击,日仅有 35(一说 75)架飞机进行抵抗,美机炸沉日航空母舰飞鹰号及 2艘油轮,炸伤 2艘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和 1艘巡洋舰受创。此战日海军航空力量几遭全歼,美方损失 130架飞机。
马绍尔群岛战役美军在中太平洋反攻中的主要岛屿进攻战役之一。代号“燧发枪”。马绍尔(Karsliall)群岛为日军太平洋外防御圈的主要岛屿,从 1920年起为日本委任统治地。1943年 7月,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于翌年 1月进攻该群岛。年底,*尼米兹主持制定了作战计划。1944年 1月 29日起,美第五十八特遣舰队航空母舰飞机对该群岛日空军基地实施持续空袭,击毁日机近百架。31日,*史普劳恩斯海军中将率第五舰队运送海军陆战队第四师和步兵第七师在夸贾林(Kwajalein)岛和罗伊一纳穆尔(RoiNal11ur)岛登陆。登陆部队约 5.8万人,得到 8艘护航航空母舰、7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45艘驱逐舰和近 700架飞机的支援。米切尔海军少将率第五十八特遣舰队(12艘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 36艘驱逐舰),负责包围分割附近的岛屿,并准备拦截可能自特鲁克基地增援的日本联合舰队。美军以优势兵力粉碎约 8600余名日军的抵抗,经一周鏖战攻占该两岛。美军损失仅 400人。2月 18日,美军又实施进攻埃尼威托克(Eniwetok)岛,作战代号“法警”。同时,美国第五舰队实施*特鲁克袭击战,使日军该基地失去作用。至 22日,美军先后攻占埃尼威托克岛及其附近各岛,歼日守军 3400多人,但美军对马绍尔群岛各环礁小岛残余日军的扫荡,直至 6月才结束。此役美军总计死亡 567人,受伤 2103人,日军死亡约 1.1万人。美军在日军外层防御圈中打开了缺口,为向马里亚纳群岛挺进开辟了道路。
马蒂尔达型坦克(Matllda)英习步兵坦克。原为英军三十年代对速度很慢的马克-1型坦克的称呼。经改进在 1940年投产为马克-2型,沿用此名称。重 26.5吨。装甲厚 65—78毫米,装备 1门 40毫米火炮(即两磅重炮弹的火炮),1挺 7.92毫米机枪和 1挺 7.69毫米高射枫枪,最大时速 25公里,最大行程 148公里,乘员 4人。大战前期曾广泛用于北非战场,至 1943年停止生产,共制造 2987辆。
马察博托大屠杀德军屠杀意大利人民的事件。马察博托(Marzabotto)村位于博洛尼亚以南 20公里处。大战期间成为游击队活动中心。以意大利共产党为核心的抵抗战士,在村民支持下不断出击,打击法西斯政权和德国占领军。1944年 5月起,德军在该村进行屠杀,至 10月上旬达到高潮,先后杀害村民 1890人(包括妇女和儿童),激起意大利全国人民的公愤,战后,该村在 1949年荣获意大利共和国金质奖章。对屠杀负有主要责任的德国党卫军军官雷德尔(WalterReder,1915一)于 1951年被判终身监禁。
马伊达内克灭绝营(Maldane)纳粹德国灭绝营之一。1941年秋建于波兰卢布林市郊,原为劳动营,后在波兰总督府灭绝营总监*格洛博克尼克主管下改为灭绝营。下辖若干分营。最初用一氧化碳杀人,后改用*齐克隆一 B。一次可关押 4.5万人。先后被害约 150万人。囚禁者被迫从事繁重的工业劳动,身心衰竭后被处死。1944年 7月 23日幸存者被苏军解救。
马克斯·海利格存款(MaxHeiligerDepositAc一 count)德国党卫队存放在德国国家银行的赃款。以假名马克斯·海利格为帐户。由党卫队经济处处长波尔(OswaldPohl,1892—1951)主管。党卫队在*灭绝营等地处死犹太人后,将其随身携带的各种贵重物品搜刮一空,然后再存放在德国国家银行的保险库里。1942年,该银行保险库物满为患,9月起开始送交柏林市当铺兑换现款。至 1944年初,该当铺也无力承受,遂只得将赃物藏匿在废弃的盐矿中。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马来亚人民的抗日武装。1942年初,日军入侵马来亚后,各地纷纷开展抗日武装斗争。马来亚共产党在雪兰获州成立第一支抗日军,以三星旗为军旗。1943年底发展至 3000余人,编成小分队,深入各地,发动群众,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并成立人民委员会,孤立占领军扶持的伪政权。1944年下半年增至 7000余人,分为 8支独立部队,且与盟军建立联系,成为*三星运动中的主要力量。战后,英国在马来亚恢复殖民统治,遂于 1945年底被遣散。
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美军攻占中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的战役。代号“征粮者”。马里亚纳(Kariana)群岛位扼美国通向菲律宾、日本本上和中国的要冲。*马绍尔群岛战役之后,美决定绕过防御坚固的加罗林群岛,直取该群岛,切断日本与甫太平洋诸岛的交通线,并获取进攻菲律宾、台湾和日本本上的前进基地。1944年 3月 28日,尼米兹下令编成由*特纳海军中将指挥的联合远征军,选定塞班岛为第一个目标,继而再攻占关岛和提尼安岛,为此投入 4个半师(12.7万人),舰船 535艘,飞机约 890架。5月 10日开始集结,29—31日由珍珠港出发。6月 11—14日,以航空母舰突击编队进行火力准备。15日凌晨,美军 3个师开始*塞班岛登陆战役。日本大本营下达执行*阿号作战的指令,急调第一机动舰队(9艘航空母舰、5艘战列舰及 430架飞机)从菲律宾南部基地出击,企图与美海军决战。6月 19—20日,双方进行*马里亚纳海海战,日海军航空兵遭毁灭性打击。7月 9日美军攻占塞班岛。7月 18日东条内阁倒台。随后美军又进行*提尼安岛登陆战和*失岛登陆战,并于 8月次第攻占。此没,美军亡 5250人、伤 2万多人,日军死亡和失踪约5万人、被俘 3282人。美军突破了日本的太平洋内防御圈,使日本本上处于美空军航程之内。
马格努谢夫登陆场位于维斯瓦河左岸、华沙以南的马格努谢夫(Magnuszew)地域,1944年 8月 1日,由苏联*由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近工第八集团军所部,在*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中建立,正面宽 15公里、纵深 5公里。德军为消灭该登陆场,多次组织反突击。苏军及波兰军队相继增援。8月 23日,波兰空军在该地域进行了第一次战斗出动,这一天被定为波兰空军节。1945年 1月*华沙一波兹南战役中苏军主力由此发起突击。
马萨诸塞号战列舰(Massaehusetts)美国战列舰。1937年建造。属“北卡罗来纳”级。排水量 3.5万吨,配备 16英寸火炮 9门,有雷达定向火力控制系统。初服役于美国大西洋舰队,1942年 11月参加“火炬”行动,支援盟军登陆北非,曾击沉维希法国“弗昂巴马”号战列舰。1943年调赴大平洋海域作战,编入美国第五舰队,11月参加吉尔伯特群岛战役。次年先后参加马绍尔群岛战役和菲律宾战役。1945年 2月参加硫黄岛战役,3月攻击日本本上,4月参加冲绳岛战役。
马斯河一莱茵河战役盟军 1945年 2月 8日—3月10日在马斯河与莱茵河之间实施的进攻战役。1945年 1月间,东线苏军发动总攻时,西线美莱盟军趁机发动 3个进攻战役,以突破*齐格菲防线,歼灭莱茵河以西的德军。此役为其中之一,由北部的*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共 31个师,由 3600架飞机支援)实施。战役企图以两翼突击围歼当面德军的 2个集团军(共 15个师),攻占杜塞尔多夫至埃梅里赫(Einmerie)的莱茵河西岸。经空军于2月 1—7日实施密集轰炸之后,左翼加拿大第一集团军于 2月 8日开始进攻(代号*真实的)。右翼美第九集团军因德军炸坝河水泛滥,推迟到 23日进攻(代号*手榴弹)。至月底,加军迸逼克桑滕(Xanten),美军攻占慕尼黑一格拉德巴赫(Mtinchen一 Gladbach)。受到围歼威胁的德军仓促撤退。3月 3日美、加军会师于格尔登(Geldern)。9日夜,德军残部撤过莱茵河并炸毁渡口。此役盟军向德国纵深推进 25—60公里,抵达莱茵河岸,但因推进缓慢(每昼夜平均 1.2—3.5公里)未能围歼当面之敌。
马里亚纳火鸡射击战(MarianasTurkeySh0o01944年*马里亚纳海海战中的一次大规模空战。6月 15日,美军开始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登陆。日军发动“阿号作战,调集海军的几乎全部航空兵力出击。6月 19日上午 10时左右日本第一机动舰队(9艘航空母舰、430架飞机)与美第五十八特遣舰队(15艘航空母舰、890架飞机)相距 300多海里时,日本从夫岛起飞的陆基飞机和 4批舰载机对美舰队相继发动攻击,美舰载机升空迎战。双方激战至下午近 3时止。日损失飞机 315架,美仅损失 23架。由于数百架日本飞机被击中坠人大海,美飞行员惊呼:“这真象古代捅杀火鸡啊”,故名。
乡古洁(1882—1961)日本实业家。1908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入三菱合资株式会社商事部门。后历任三菱造船株式会社董事、三菱航空机株式会社常务,1934年就任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第一常务,1941年升任社长。1943年出任东条内阁的顾问。任内,全面协调军火生产。积极支持日本的对外扩张,日本战败后作为战犯被捕。1946年获释。后重返实业界,竭力促进战后日本军备生产。
乡土卫国义勇军(PembelaTanahAir,简称 Peta)简称“卫国军”。日本占领军控制的印度尼西亚军队。1943年 10月起由日本第十六军在印尼人中征集军队,以弥补兵力不足。其编制为每大队 500人,每中队 150—200人。军官由印尼人担任。至战争结束时,先后由日本军官训练过 66个大队,共 3.7万人。虽受法西斯主义的影响,但在印尼民族解放斗争的推动下,爱国主义情绪日益增长。在印尼独立进程中起过一定作用。
四画[一]丰克(1890—1960)一译“冯克”。德国经济部长(1938—1945)、国家银行总裁(1939—1945)。曾在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法律和经济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战后在《柏林交易所日报》供职,后任主编。1931年加入纳粹党,系希特勒与德国大企业家之间的牵线人,对纳粹党上台起了很大作用。1933年 3月被任命为国民教育和宣传部副部长,参与反犹行动。1938年 2月出任经济部长和军事经济全权总办。翌年又任国家银行总裁,并成为国防内阁成员。积极参与制定和执行纳粹德国的战争经济计划,尤其是对波兰和苏联的侵略与掠夺。1943年 9月被任命为中央计划局领导成员,负责确定和分配德国工业所需的劳工。1946年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判处无期徒刑。1957年获释。
丰田副武(1885—1957)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长期在海军服役。1931年获少将衔。1937年起,先后指挥第四、第二舰队参加侵华战争。1941年晋升海军大将。后历任吴镇守府司令长官和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1944年继*古贺峰一出任联合规队司令长官兼海军总司令宫和海上护工总司令官。指挥*马里亚纳海海战和*莱特湾海战;在冲绳战役中命令残存的海军出海决战,致使包括大和号战列舰在内的主力舰只被击沉。1945年 5月任军令部总长,力主顽抗到底。日本投降后,以战犯嫌疑罪被捕,1949年被联合国军事法庭判处无罪释放,著有《最后的帝国海军》。
丰台事件日本为实现“华北自治”而策动的暴乱事件。1935年 6月27日,日本特务机关策动北洋军阀吴佩孚旧部白坚武纠合流氓与日本浪人300余人,袭击北平(今北京)近郊的丰台车站。次日,强登停在车站的铁甲车,驶达永定门外,向城内发炮多发,企图与潜伏在北平城内的同伙内外呼应夺取北平,并以东亚同盟军名义发表饭蒋倒党”宣言,组织“华北自治政府”。经中国驻军商震、万福麟部迎击后溃散,逃往通县以南一带。
丰田贞次郎(1885—1961)日本海军将领。1905年海军兵学校毕业,1911—1914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19年海军大学毕业。出席 1927年的日内瓦海军裁军会议和 1929年的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历任海军省军务局长、海军舰政本部总务部长、佐世保镇守府司令长官,海军航空本部部长、海军舰政木部部长。1940年 9月任海军次官,主张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41年晋升海军大将,同时退出现役,任第二届近卫内阁商工大臣。同年 7月又任第三届近卫内阁外务大臣兼拓务大臣,任内曾试图打破日美谈判的僵局,缓和两国关系,未成,从*太平洋战争爆发至 1945年 7月,任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社长,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建立制铁所,力图增加钢产量,支持日本对外扩张。期间还担任铁钢统制会会长、内阁顾问、行政查察使等职。1945年 4月出任铃木内阁的军需大臣兼运输通讯大臣。战后一度被开除公职。
王平(1907—)中国将领。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军团师教导大队政委。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红二十七军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科长,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长,参与建立以阜平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并任阜平县县长。后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政委、冀晋军区政委兼中共冀晋区委书记。参加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领导军民开展平原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北岳军区和察哈尔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明即“陈绍禹”。
王冠(Diadem)1944年 5月盟军在意大利战场发动春季攻势的行动代号。2月末开始筹划,企图正面突击*古斯塔夫防线西段,同从安齐奥(Anzio)登陆场出击相结合,攻进利里(Liri)河谷,预定在诺曼底登陆前 3周实行。为此,英第八集团军主力(内含波兰军 2个师)从东海岸西移,负责卡西诺-利里河谷的战斗;美第五集团军(内合法军 4个师)承担突过加里利亚诺(Gllrigliano)河以及同从安齐奥出击的盟军会师阿尔班(Alban)山地。5月 11日开始实施。14日法军率先实现突破,18日波军进占卡西诺,美军和英军也先后得手,23日安齐奥盟军出击并与主力会合。但盟军未及早冲向瓦尔蒙托内(Va-lmontone)以切断六号公路,使德军逃脱合围,撤往罗马以北。6月 4日,美军进占罗马。
王震(1908—1993)中国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六军团政委。1935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 0师第三五九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率部挺进晋西北抗日前线,参加晋西北收复士城战役,指挥邵家庄和上下细腰涧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后率部返回陕甘宁边区,曾兼任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和卫戍区司令员。1940年底率第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1944年 11月任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率部从延安出发,转战湖南、湖北,创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曾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甲本(1901—1944)中国将领。字立基。云南讲武堂第十四期和陆军大学将宫班毕业。1937年 5月授少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陆军第十八军第九十八师副师长,参加淞沪会战。后因战功升任师长。1939年 11月任第七十九军副军长,参加长沙保卫战、鄂西战役等。1943年升任第七十九军军长。1944年率部参加衡阳保卫战。同年 9月,日军沿湘桂线南犯时,率部在东安冷水滩堵击日军,壮烈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中将。
王仲廉(1906—)中国将领。黄埔军校毕业。曾任同民政府军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十五军军长,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与日军激战于临城地区。1939年授中将衔。1940年 11月升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旋驻防平汉路西侧,抵抗日军。1943年 4月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同年 9月改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第四兵团司令宫。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
王阴泰(1888—1947)汉奸。字孟群。旱年留学日本和德国。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司法总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叛国投敌,任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长。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委兼实业总署督办、中日实业公司总裁。大量印发伪钞,竭力搜刮物资粮食,为日本“以战养战”政策效劳。1945年 2月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在南京处决。
王克敏(1873—1945)汉奸。字叔鲁。清末任留日浙江学生监督。曾任中国银行总裁、北洋政府财政总长。1932年起历任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代理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叛国投敌。1937年12月受日本指使在北平(今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行政委员会委员长、*新民会会长。多次与日本华北驻屯军签订条约,出卖华北主权。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内政总署督办,鼓吹日华“共存共荣”,掠夺华北物资资助日军。同年 6月辞职,任汪伪国民政府委员。1943年初复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抗战胜利后被捕,在狱中畏罪自杀。
王宏坤(1909一)中国将领。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1935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旅长,率部挺进山西抗日前线。1939年任冀南军区副司令员,领导军民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开辟了冀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百团大战中,率部参加了正大、平汉铁路破击战。1941年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1944年后率部开展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抗战胜利后曾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六纵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海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
王若飞(1896—1946)中共中央秘书长(1941—1946)。原名荫生,号继任。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学院学习。曾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系统总结了华北地区游击队组织和游击战争的经验,为游击战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41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和党务研究室主任,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等文件,对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1944年-4月赴重庆,负责对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曾三次参加国共两党谈判。日本投降后,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参加重庆谈判,与国民党代表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 4月 8日,在重庆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王宠惠(1881—1958)中国法学家、外交家。字亮畴。天津北洋大学法科毕业,获美国那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政府司法总长、海牙常设国际法庭法官,国民政府司法部长、司法院院长。1937年 3月起,任外交部长。七七事变后,于 8月 14日以外交部名义发表抗日自卫声明。1941年 4月,改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后曾随蒋介石访问印度和出席开罗会议。1945年 4月,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抗战胜利后,复任国民政府司法院长。1949年,经香港转赴台湾。
王建安(1907—1980)中国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政委。1935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第一二九师主力出师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任八路军津浦支队指挥,转战冀鲁豫,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兼第一旅旅长、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参与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多次领导军民挫败日伪军“扫荡”,巩固和发展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鲁中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曾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八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沈阳、济南、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56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树声(1905—1974)中国将领。原名宏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十一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1935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转战华北抗日战场。1942年调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率部翻越中条山,渡过黄河,进入豫西。曾任河南军区司令员,巩固和扩大中原抗日根据地,向日伪军展开攻势作战,解放豫西大片国土。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王造时(1902—1971)中国爱国民主人士。原名雄生。早年留学美国,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政治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发起组织上海各大学教授抗日救国会,创办《主张和批评》、《自由言论》等刊物。1933年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理事兼上海分会宣传委员,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底参加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任上海各界以及中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理事兼宣传部长,同年 11月与沈钓儒、邹韬奋等被国民政府逮捕,为“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在江西创办《前方日报》,宣传抗日救国,推进民主宪政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政协常委。
王陵基(1883—1967)中国将领。号方舟。四川武备学堂速成班毕业,转赴日本留学。曾任川军第二十一军师长兼重庆卫戍司令,1927年在重庆制造“三·三一惨案”,镇压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七十二军军长,率部出川抗日,参加湘赣方面的作战。1939年 10月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率部驻防修水。参加长沙保卫战。同年升为中将。1940年授中将加上将衔。日本投降后,升上将。曾任第七绥靖区司令官、四川省政府主席,1949年 12月下旬在西南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64年 12月获特赦释放。
王铭章(1893—1938)中国将领。号之中。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川军旅长,1936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第二十二集团军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师长,奉命出川抗日,转战于晋、鲁、律浦北段一带。1938年春参加台儿庄战役,率部驻守膝县,担负津浦路北段保卫徐州的第一线防务,3月 15日,日军矾谷第十师团进攻膝县时,据城固守,激战 3昼夜,于 17日在西城阵地督战时,身负重伤,自找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上将。王铭章王维舟(1887—1970)中国将领。早年曾赴苏联学习。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十三军军长。1935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副旅长,驻守陇东三河镇,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升任旅长。次年兼任陇东军分区司令员和第三八五旅政委,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抗战胜利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参加过延安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王敬久(1902—1964)中国将领。字又平。黄埔军校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第六十三团团长,参加北伐。九·一八事变后,任第八十七师师长,率部“围剿”工农红军。1936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十一军军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9年 2月任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1年 8月升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驻防浙江金华。抗战胜利后,调任重庆卫戍副总司令。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
王揖唐(1877—1948)汉奸,原名赓,字一堂。清末进士。早年留学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安福国会众议院议长。九·一八事变后,历任国民政府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叛国投敌,任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议政委员会常委、赈济部总长、内政部总长。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任考试院院长。同年6月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内务总署督办,在华北实行治安强化运动,为日军“以华制华”政策效劳。1943年 2月改任汪伪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在北平(今北京)处决。
王靖国(1891—1952)中国将领。字治安。保定军校毕业。曾任晋军第三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后任第七十师师长兼任包头警备司令,在河套地区实行屯垦。1935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九军军长,在晋北地区对日作战。1939年初参加阎锡山同日本勾结的临汾会议,同年 2月任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十九军军长。1940年率部在蒲(县)隰(县)地区进攻坚持抗日的*山西新军,1945年春率部在豫西北地区抗击日军。抗战胜利后,任太原防守司令兼第十兵团司令。1949年 4月在太原被人民解放军俘虏。
王新亭(1908—1984)中国将领,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部主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1935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八六旅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等战斗。193S年任第三八六旅政委,配合*陈后指挥*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和*长乐村战斗。同年 12月率部进入平汉路东,转战冀鲁豫平原。1939年回师太行山,后任大岳纵队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副政委、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对开辟太行、冀南、大岳抗日根据地作出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稼祥(1906—1974)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又名嘉祥、稼蔷,1924—1930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1935年 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译东的正确主张,对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起了重大作用。1937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代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协助毛泽东处理大量有关党、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重大事务,提出过不少重要创见。曾主持创办《八路军军政杂志》、八路军军政学院,并主持组建战地工作考察团,赴华北敌后指导部队整训。1943年 7月为纪念中共诞生二十二周年和抗战六周年,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首次提出和论证了“毛译东思想”的科学概念。次年因病离职,后赴苏联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首任驻苏联大使,曾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书记处书记。
王德泰(1908—1936)中国将领。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反帝同盟会成员。历任延吉反帝同盟会组织部长、中共延吉县委代理书记、延吉游击大队参谋长,组织和开展抗日游击战。1934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政委、中共东满特委委员。1935年改任独立师师长,不久升任第二军军长。率部开创了安图、敦化、额穆、桦甸游击区,指挥了围攻安图县城和保卫奶头山根据地等战斗。1936年 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中共南满省委委员,开辟了长白、临江等新游击区,指挥攻打抚松县城日军和袭击小汤河伪靖安军的战斗,取得胜利。同年 11月中旬,在抚松县小汤河一带与敌激战时牺牲。
王缵绪(1887—1950)中国将领。字治易。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曾任国民政府第二十一军第五师师长。九·一八事变后,任第六路军总司令兼第四军军长,率部参加“围剿”工农红军。1936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四十四军军长,四川省政府主席,第六、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1940年授中将加上将衔。翌年任重庆卫成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调任武汉行辕副主任。
王耀武(1903—1968)中国将领。字佐民。黄埔军校毕业。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军补充第一旅旅长,曾阻截*红军抗日先遣队。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师长,率部参加淤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1938年 10月武汉会战中,率部取得万家岭大捷,升为第七十四军副军长、军长。1939年后参加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参加指挥上高战役。次年率部参加常德战役。1945年 2月授中将衔。3月任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属第四方面军司令官。日本投降后,主持长沙、衡阳地区受降事宜。后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政府主席。1948年 9月在济南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59年特赦获释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王八盒子即“南部式手枪”。
开塞锥(Corks(3rew)1943年 6月英军攻占意大利班泰雷利亚岛的作战行动代号。班泰雷利亚岛位于突尼斯和西西里岛之间,扼地中海航路狭窄地段的要冲,为意大利飞机和鱼雷快挺基地。盟军占领突尼斯后,为扫清进攻西西里岛的通路,从 5月 18日开始对该岛进行持续的空袭,6月 8日起以舰艇和飞机实施大规模的海空轰击。6月 11日,守岛的 7000名意军投降后,盟军登陆占领该岛。
开罗会议大战期间美、英、中三国首脑和美、英两国首脑先后在开罗举行的两次会议。(1)第一次开罗会议,代号“六分仪”。1943年 11月 22—26日,罗斯福、丘吉尔前往出席德黑兰会议途经开罗时同蒋介石举行的会议。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以及蒙巴顿、史迪威等与会。主要讨论对日作战和处置战败后的日本等问题。会上围绕蒙巴顿提出的一项缅甸作战计划发生激烈争论。仍致力于实施巴尔干计划的丘吉尔,反对在孟加拉湾进行两栖作战来配合中国军队在缅北的进攻。蒋介石则在英军将开始大规模的南缅作战条件下,同意中国军队实施缅北攻势会议未能对此达成实质性协议。会议还就战后远东问题进行了谈判。罗斯福曾向蒋介石提议加强美、中军事合作和把大连作为国际自由港;蒋表示如时机成熟而中国主权不被分割,可考虑大连港的国际化。会议最后就发表*《开罗宣言》达成协议。此次会议为大战期间唯一的一次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对于加速打败日本和战后处理亚洲问题起了积极作用。(2)第二次开罗会议。1943年 12月 3—6日,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结束后返国途经开罗时举行。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与会。12月 4日上耳其总统伊诺努到达参加了有关会谈。会议再次就缅甸作战计划展开激烈争论,撮后同意取消在盂加拉湾进行两栖作战。会议确认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为 1944年的主要战役,同意任命艾森豪威尔为*霸王行动的盟军最高统帅。在同伊诺努的会谈中,丘吉尔为实现其巴尔干计划,力劝土耳其站在盟国一边参战:罗斯福来坚持要土耳其参战,也反对增加对上援助;最后仅达成在 12月 7日发表措词空洞的《美英上三国开罗会议公报》。
开罗宣言1943年 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者上通过的宣言。经*德黑兰会议征询斯大林意见后,于同年 12月 1日发表。声明:“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益,亦无拓展领上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并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最后宣称,“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宣言表明了中、美、英三国打败日本的决心,并确认了中国恢复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失地的神圣权利。
井上日召(1886—1967)日本法西斯分子。1910年起曾在中国各地活动。回国后归依日莲宗,号日召。1928年在茨城县设立“立正护国堂”,对农村青年和霞浦海军航空队的青年军官宣传武力“改造”国家。1931年*十月事件失败后,计划首先建立*血盟团,开展恐怖活动;随后策动海军青年将校进行政变。1932年因血盟团事件被追查而自首。1934年 9月被判处无期徒刑。1940年假释。后继续领导右翼组织活动。著有《一人杀一人》等。
井上成美(1889—1975)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历任驻意武官、海军省军务局第一课课长、横须贺镇守府参谋长、海军省军务局长、*中国方面舰队兼第三舰队参谋长、海军航空本部长和第四舰队司令官。在崇尚巨舰大炮的日本海军中提倡以航空作战为主的“新军备论”,反对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42年参与指挥*珊瑚海海战。未能取胜。同年 10月调任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校长。1944年 8月任海军次官,率先对战争结局持悲观态度。1945第一次开罗会议:左起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年5月晋升海军大将。战后隐居。
井川忠雄(1893—1947)日本金融界人士。三十年代初任职于大藏省,主要负责处理内外金融业务,与*近卫文麿私交甚笃。1936年就任产业工会中央金库理事。1940年底,秉承陆军省旨意,会见来日访问的美国天主教神父沃尔什(JainesEdwardWalsh,1891—1981)和德劳特(JamesDrought),就日美关系问题交换意见。次年年初应邀赴美,在陆军省军事课长*岩畔豪雄直接插手下同两位美国神父私下制订出《日美谅解方案》。1941年 4月,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同美国国务卿赫尔的谈判即在此基础上开始。
井野硕哉(1891—1980)日本农林大臣(1941年)、农林兼拓务大臣(1941—1944)。1917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农林省。历任课长、局长和农林次宫。1938年离职,从事水产专务。1940年复任农林次官,1941年继石黑忠笃后任第二、第三届近卫内阁的衣林大臣,1941年起任东条内阁的衣林大臣兼拓务大臣。任内,1941年 12月 1日出席御前会议,参与决策“对美英荷开战”;执行内阁建立经济新体制政策,竭力挽救日趋恶化的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实行国家对农业的严格统制;积极向殖民地经济扩张,以殖民地经济来补充战争的需要及国内的严重不足。1942年为众议院议员。日本战败后被开除公职,解除整肃今后于 1953—1971年为参议院议员,1959年 6月任第三届岸信介内阁的司法大臣。
天王星(ypa)*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苏军实施反攻计划代号。此计划在苏军防御阶段即已由苏联最高统帅部制定,其意图是:主攻部队从顿河登陆场出击,向卡拉奇(Kanay)方向发展,同时在斯大林格勒城南粉碎敌人的翼侧掩护部队,然后与坚守城内的部队内外夹击,包围并歼灭德军主力。
天号作战日本大本营试图用残存空军阻止盟军前进的作战计划代号。在海军主力基本被歼的情况下,日本大本营于 1945年 2月 6日提出此计划,决定集中陆海军的全部航空兵力,“首先打击盟军的机动部队,然后打击进攻东中国海周围的盟军,同时加强本上的直接防卫工作”。3月 1日签署陆海军中央协定,统一调配陆军飞机 1175架,海军飞机 3175架(其中 1200多架为自杀飞机),并于 3月 28日开始实施,但在盟国空军打击下损失惨重。日本陆军和海军先后于 5月上旬和 7月上旬,被迫中止实施。
天羽声明日本侵略中国的外交声明。1933年 9月就任外务大臣的广田弘毅为改善退出国际联盟后日本的国际地位,着手推行所谓“和协外交”,试图既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又缓和与欧美大国的关系。为此,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于 1934年 4月 17日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声明:诡称日本愿与各国友好,同时又扬言日本在中国及东亚具有特殊利益,不准他国干涉,亦不准他国援助中国。该声明被称为“亚洲门罗主义”,遭到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
天羽英二(1887—1968)日本外交官。1912年东京高等商业学校毕业,人外务省,在驻中国、苏联使领馆任职。1933年 6月就任外务省情报部长,次年 4月发表*《天羽声明》,引起各国舆论的强烈谴责。1937年 4月任驻瑞士公使。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缔结后接替*白鸟敏夫出任驻意大使。1941年 8月就任第三届近工内阁的外务次官,曾试图打开日美谈判的僵局,来成。1943年 3月出任内阁情报局总裁。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以甲级战犯被捕,1948年释放。
天津事件也称“天津享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天津策动的武装挑衅,1931年 11月 8日起,驻天津日租界的日军按照关东军的训令,唆使汉奸李际春、张壁组织便衣队,向天津中国军警武装挑衅,一度攻占省政府。关东军趁机出兵锦州,并要求撤走天津中国军队、取缔抗日活动,同时趁乱挟持溥仪潜出市区,前往营口。国民政府采取妥协政策,15日派河北省政府主席王树常赴日兵营谈判,答应道歉、取缔抗日活动和撤除天津防御工事,29日命令天津中国驻军撤退。
天目山战役1944年新四军在浙江省天目山地区反击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战役。是年底,新四军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东南、准备大反攻的战略方针,派部南下江苏、浙江两省边境敌后,开辟新区。1945年 2—3月间。国民党先后以 5个团和 12个团,两次进攻该区的安吉、临安、孝丰边境天目山地区,均被击退。5月 29日,国民党集中 42个团共 6.6万余人发动第三次进攻,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进行自卫反击,至 6月 23日,歼灭顽军 68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驱逐新四军出江南的企图。
天津驻屯军日本在中国天津地区进行侵略的驻军的习称。
天皇停战诏书日本宣布投降的正式文告。在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之后,日本天皇裕仁于 1945年 8月 14日颁发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同时又宣称他本人一贯“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而战争的发动则纯系“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至于战败后投降,乃因如继续抵抗“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宣称此举“以为万世开太平”,并呼吁“发扬国体之精华,勿后于世界之潮流”。8月 15日裕仁向全国播发停战诏书,宣布日本投降。
天皇机关说事件日本政府迫害进步学者事件。法学家*美浓部达吉根据二十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国家有机体学说”,提出了与天皇主权说相对立的“天皇机关说”。认为统治权在作为法人的国家,天皇则作为国家的最高机关行使权力。大正时代,美浓部的学说成为政党政治的思想基础。随着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天皇机关说遭到军部及右翼势力的攻击。1935年 2月,贵族院议员、陆军中将菊池武夫(1875—1955)在议会指责此为违反国体的“叛逆思想”,众议院议员江藤源九郎(1879—1957)则控告美浓部犯有“敬罪”。政府先后两次发表声明,否定美浓部的学说,禁售其《逐条宪法精义》、《宪法撮要》、《日本宪法之基本主义》等著作,并于 9月 18日对美浓部实行缓期起诉和解除贵族院议员的处分。进步势力为此受到重大打击。
元首(DerFuhrer)一译“领袖”。希特勒的头衔。1921年 7月德国纳粹党确立*领袖原则,希特勒即成为该党元首,有权绝对控制党的全部机构和接受党员的无条件效忠。1934年 8月 1日德国内阁通过*《国家元首法》,规定国家总统和总理的职务合而为一。翌日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就任德国国家元首兼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元首制即“领袖原则”。
元首地堡(Fiillrerbunker)又称“柏林暗堡”。希特勒在柏林的地下掩蔽所和作战指挥部。1943年在柏林的新总理府地下室基础上扩建而成。在地下 16米深,水泥顶厚 5米,墙厚近 2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厨房、餐厅、贮藏室和服务人员的住房;下部为希特勒和*埃娃·布劳思的住所、会议室和接待室,1945年 1月 16日起启用,同年 4月希特勒居住于此,并在该处自杀。
元首野战司令部(Ftilirerhauptquartiere)战时供希特勒指挥作战的处所。共 13处。曾启用的 9处分别为:*狼穴、*伯格霍夫、*石巢、*狼谷、“春天的风暴”,位于维也纳新城附近,1941年春启用;“狼人”,位于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文尼察,1941年秋一 1942年、1943年 2—3月启用;还有*坦能堡司令部、*泽根堡司令部、*元首地堡。未启用的 4处,分别位于法国和德国境内。
无畏式轰炸机(Dauntless)即“A-24型轰炸机”。
无条件投降原则关于德、日、意法西斯不附带任何保留条件的投降原则。1943年 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提出,并在 2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首次宣布:“摧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战争威力就是说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尔后,苏美英中《关于普遍安全宣言》(1943年 10月 90日签署)、中美英*《开罗宣言》(1943年 12月 1日公布)、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公报(1945年 2月 12日发表)和美英中*《波茨坦公告》(1945年 7月 26日发表)等,都重申了这一原则。但实际上,除纳粹德国外,意大利(1943年 9月)和日本(1945年 9月)的投降均未彻底执行此原则。
无畏号航空母舰(Indomltable)英国航空母舰。1941年底建成。排水量 2.3万吨,最大航速 30节,可载飞机 35-40架。配有装甲飞行甲板。1942年被派赴印度洋。参加马达加斯加之战。随后返回地中海,于同年 8月参加*基石行动,在执行护航任务时遭重创。1943年 7月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再度受重创。1944年 12月调入*英国太平洋舰队,参加攻打苏门答腊等地,曾遭日本*神风特攻队袭击,但特攻机从该舰装甲层上弹出掉入海里,舰身来受重伤。
韦尔斯(SunlnerWelles,1892—1961)美国外交官。1914年哈佛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界。历任国务院拉美司司长、驻古巴大使等职。1933—1943年任助理国务卿和副国务卿,任内制订和推行罗斯福对拉丁美洲的“睦邻政策”,多所建树。19刃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反对对日本采取强硬路线,1940年曾受命赴欧洲了解英、法、德、意等国对和谈与停战的态度(参见“韦尔斯使命”)。1941年随罗斯福出席大西洋会议,协助起草*《大西洋宪章》。后因在国务院内部与国务卿赫尔不和,辞职。去职后为政治评论家。著有《坚定的时刻》等。
韦维尔(Ar0hibaldPerci·vaIWavel1,1883—1950)英国将领。1901年入伍。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参加过布尔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明年 7月受命组建中东司令部,任总司令。1940年夏,在北非和东非以有限兵力在几个分隔的战线上成功地对付占优势的意大利军队,并于 1940年 12月和 1941年 2月把意军韦维尔逐出昔兰尼加和埃塞俄比亚。1941年 4—6月,其精锐北调投入*希腊战役,损失大量装备,北非战局随之发生逆转。6月,与*奥金菜克对调职位。任印度英军总司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 1942年 1月出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随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相继失陷,印度成为盟军的训练和后勤基地,再无重大军事活动。1943年 1月,晋升陆军元帅。同年 6月任印度总督,1947年 2月退休。
韦尔希宁(1900—1973)一译“维尔辛宁”。苏联空军将领。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和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三十年代转入空军。1932年毕业于茹科斯基空军学院。苏德战争初期任南方方面军空军司令(上校衔)。1942年 5月任空军第四集团军司令。同年 9月任外高加索方面军空军司令,参加寓加索会战。1943年 3月晋升空军中将,复任空军第四集团军司令。参加*库班空战。同年 10月晋升空军上将。1944年参加白俄罗斯战役,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保障了对地面部队的支援。1945年参加东普鲁上、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战后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总司令。1946年获空军元帅衔,1959年获空军主帅衔。著有《航空兵和战争》、《空军第四集团军》等。
韦岗战斗1938年新四军在江苏省镇江附近对日军的一次伏击战。是年春天,新四军组成先遣支队,由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东进苏南。6月 17日上午,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 30里之韦岗地区伏击日军车队。经过半小时激战,击毙日军土井少佐和梅泽大尉以下 20余人,击毁汽车 4辆。此战斗是为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的第一仗。
韦尔斯使命1940年 2—3月间美国副国务卿*韦尔斯为调停欧战出访欧洲的外交活动。其间曾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齐亚诺、德国的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英国的张伯伦和丘吉尔、法国的达拉第和雷诺分别进行会谈。墨索里尼转达德国的要求为:承认德奥合并、捷克斯洛伐克分为“独立的”斯洛伐克和受德国保护的波希米亚及摩拉维亚、德国人集中居住的波兰领土划入德帝国版图;希特勒坚持侵略立场,扬言准备将战争进行到底;法国要求恢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独立,但仍希望和德举行谈判:英国政府表示不能接受希特勒的条件和德国议和,韦尔斯奔波意、德、英、法四国,来取得任何成果。
韦拉湾海战*中所罗门群岛战役中的一次海战,为增援并加强克伦班哥拉(Kolombangara)岛的防御,1943年 8月 6日夜,日军再次派 3艘驱逐舰运载增援部队,航至克伦班哥拉岛北面的韦拉(Vella)湾遭遇 6艘美国驱逐舰的阻击。美舰配备有雷达系统,在夜战中一举击沉日本 3艘驱逐舰,近千名日军葬身海底。
韦拉拉韦拉岛之战中所罗门群岛战役中美军的一次跳岛登陆战。为避开有 1万多名日军驻守并筑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克伦班哥拉(Kolombangara)岛,加快收复中所罗门群岛的战斗,1943年 8月上旬,美军南太平洋部队和战区司令哈尔西决定实施*跳岛战术,攻占日本守军较少的韦拉拉韦拉(VellaLavella)岛。8月 15日,威尔金森(TheodoreWilkinson)少将率美军第三两栖编队实施登陆。岛上仅有数百名日军驻守,美军几乎未遭抵抗即予攻占,遂使克伦班哥拉岛日军陷于孤立。
韦斯特博克转运营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犹太人转运营。位于荷兰东北部韦斯特博克(Westerbork)镇附近。原为荷兰政府于 1939年建立的收容来自德国的犹太难民营。德军占领荷兰后,于 1940年 7月接管,改为从西欧逮捕犹太人转送各集中营或灭绝营前服劳役的转运营。
云岭保卫战1940年新四军在皖南泾县抗击日军“扫荡”的一次战斗。是年 10月 4日,日军为巩固江防,以第十五、第一一六师团各一部共万余人,分路“扫荡”皖南地区,其中一路 5000余人,由铜陵、繁昌、南陵出发,在空军掩护下直扑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云岭。在 *叶挺指挥下,新四军部队坚守云岭外围阵地。经过 10余次激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击退了日军进攻,并乘胜追击,在泾县南关再予敌重创。至 10月 9日,新四军收复径县县城。
木户幸一(1889—1977)日本内大臣(1940—1945)。木户孝允之孙,1915年京都帝国大学毕业。1917年垄封侯爵,任贵族院议员。20年代起,与近工文麿等所谓“革新贵族”过从甚密。1930年 10月就任内大臣秘书官长,掌握实权,参与最上层的政治活动,并和“革新贵族”及铃木贞一等军部中坚人物共同研究元老西园寺公望身后的首相奏请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声望。1936年转任宗秩寮总裁。1937年就任第一届近卫内阁文部大臣。次年兼任厚生大臣。1939年木户幸一任平沼内阁内务大臣,1940年 6月至 1945年 11月任内大臣。任内,作为天皇的心腹和助手,对日本政治产生重大影响。1941年 10月在重臣会议上,同阿部信行等人力荐东条英机出任首相,加速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后曾试图使日本免遭全面失败,未果。战败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5年假释。其日记被编为《木户幸一日记》。
木村兵太郎(1888—1948)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29年任参谋本部部员,同年出席伦敦裁军会议。后历任陆军省整备局统制课长、陆军省兵器局长。1939年任第三十二师团长,侵入中国济南。1940年任关东军参谋长。1941—1943年任陆军次官,辅助东条英机进行侵略战争。1943年任军事参者宫兼兵器行政本部部长。1944年任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指挥日军顽抗,力图挽回败局。并在缅甸实行血腥屠杀,有“缅甸屠夫”之称。1945年 5月晋升大将。战后,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五月危机1938年 5月纳粹德国为侵吞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而挑起的国际危机。193s年 3月*德奥合并后,纳粹德国把侵略矛头对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捏造捷政府“虐待”日耳曼人,利用”汉莱因的苏台德德意志党掀起一场反捷骚动。同年 4月汉莱因抛出要求苏台德区“自治”的八点纲领(即《卡尔斯巴德纲领》),实际上要在捷境内制造一个纳粹国家。英、法政府对德国的侵略行径姑息纵容,“劝告”捷政府让步。捷政府表示愿同汉莱因谈判,但拒绝全盘接受《卡尔斯巴德纲领》。希特勒决定进行武力威胁。5月间汉莱因无理中断谈判,苏台德区的纳粹分子骚动不断升级,德国放出“将进行干预”的风声。5月 19日德军向捷边境集结。翌日晚,捷政府表示坚决捍卫民族主权,宣布局部动员。双方军队在边境对峙,形成所谓“五月危机”。由于捷人民决心抵抗,希特勒的军事恫吓未能奏效,不得不在 5月 23日指示德国外交部向捷政府表示没有入侵意图,声称德军在捷边界集结是无根据的传闻。5月 26日汉莱因根据希特勒的指令恢复同捷政府的谈判。希特勒被迫暂时退却,但并没有放弃侵捷计划,于 5月 30日签发了*《绿色方案》的新指令。
五月起义亦称“布拉格起义”。1945年 5月捷克人民驱逐德国占领者的民族解放起义。1945年春,纳粹德国在苏军与盟军东西夹击下面临崩溃。4月,捷共地下中央团结各抵抗组织,成立捷克民族委员会,准备于 5月 7日举行全民起义。但从 5月 1日起,各地人民纷纷提前发动。5月 4日,当获悉苏军攻克柏林后,布拉格人民纷纷走上街头,于翌日晨发动起义,占领电台、邮电局、发电站、桥梁、火车站等。民族委员会发表告人民书,宣布接管政权,向驻布拉格德军发出无条件投降最后通牒。德军借谈判拖延时间,调集重兵,于 6日晨以坦克和飞机掩护向起义者发动进攻。布拉格居民修筑2000余(一说 1600)座街垒,8万余名起义战士进行英勇抗击。当日晚,德军攻入市中心,起义者通过电台呼吁盟军援助。苏军遂变更部署,提前实施”布拉格战役。8日,德军一面屠杀起义者,一面建议停战,企图西撤投降美军。9日晨,苏军坦克部队驰援到达布拉格,粉碎了顽抗的德军,解放全城。11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解放。
五相会议日本战时由首相、大藏大臣、外务大臣、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参加的核心内阁会议。1933年 10月 3日至 20日,斋藤实首相首次召开。其决定经内阁全体会议同意后成为最高国策。初为不成文的制度。1938年 6月 10日,近卫内阁决定正式设置,作为研讨国策的最高机构,有时也召开无大藏大臣参加的“四相会议”和只有外务大臣、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有时只有首相、外务大臣、大藏大臣)参加的“三相会议”,战后均废上。
五·一五事件日本*少壮派军官发动的武装政变。1930年起,日本海军少壮派军官同民间右翼势力勾结,密谋通过暗杀政界、财界要人,发动武装政变,建立军部法西斯统治。”血盟团事件后决定提前行动。1932年 6月15日下午 5时半左右,海军青年军官三上卓、古贺清志、中村义雄率领陆军士宫学校部分学生共 18人,分 4路袭击首相官邸、警视厅、内大臣私邪、日本银行和政友会总部,当场击毙首相犬养毅。当晚 7时左右 7名“爱乡塾”学员组成的“农民决死队”袭击东京附近的 6个变电所。企图趁混乱之机按*大川周明的设想“改造”政权。失败后,政变参与者分别被判 4—15年监禁。军部利用该事件成立以*斋藤实为首的“举国一致”内阁。
五月议定书即“巴黎议定书”。
支援舰队(SupportGroups)战时英美在*大西洋之战中专门为进行反潜艇战而组建的海军编队。由若干驱逐舰、护卫舰、炮舰和快艇组成,亦常编入护航航空母舰。战争初期,英国建立*护航制度,每支运输船队均配有一定的护航舰艇,但因受制于具体的护航任务,且兵力有限,对前来袭击的德国潜艇一般只能消极防御。1942年 9月,英国海军组建第一支不担负具体护航任务的独立编队,随时支援受到袭击的船队,对德国潜艇实施积极的进攻作战,取得良好效果。1943年 3月*大西洋护航会议后,英、美共组建 6支支援舰队,对于同年 5月扭转大西洋之战局面起了重大作用。
不伦瑞克(Braunschweig)德军 1942年夏季攻势的计划代号。该计划原称“蓝色”,6月 30日起改用此名,7月下旬后因战场形势变化计划内容也发生变动,原计划实际上停止执行。
不干涉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等国为苟安一时,以“不干涉”为名,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1936年 7月,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妄图颠覆西班牙共和国,严重危害欧洲和平与英、法利益。英、法等国由于敌视西班牙民主势力,害伯与德、意对抗会导致“世界性冲突”,便借口只有“不干涉”才能防止战事扩大,宣布对西班牙事务实行不干涉政策。1936年 7月 25日法国首先宣布采取该政策,8月 15日英、法以互换照会方式声明禁止向西班牙及其属地出口武器。9月 9日英、法、德、意、葡、苏等 27国根据*《不干涉西班牙事务协议诼锥爻闪**不干涉西班牙事务委员会。1937年 1月和 4月,美国宣布禁止向西班牙交战双方供应军火。德、意虽参加不干涉协议,但继续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佛朗哥叛军。苏联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抵抗德、意的武装干涉。英、法纵容德、意破坏不干涉协议,并在 1929年 2月公开承认佛朗哥政权,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导致西班牙共和国覆灭,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列颠之战英国抗击德国空中进攻的防空作战。1940年 7月中,德国制定入侵英国的代号*海狮的计划。为保障渡海登陆作战,必须排除英侮、空军的干预,德军企图通过空中进攻夺取制空权。德空军动用以挪、荷、比及法国北部为基地的 3个航空队,约有作战飞机 2400架。英战斗机司令部拥有战斗机各个大队约 700架左右。英国实行广泛动员,利用新发明的雷达,建立起由战斗机、高射炮、雷达、探照汀和阻塞气球组成的防空体系,适时组织起飞截击,运用正确的战术,得以用少量兵力抗击入侵的大机群,战役分 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7月初到 8月初,德空军主要攻击海峡地区的英国舰船和南部港口,以准备渡海通道并引诱歼击英战斗机;英尽管舰船和港口受损,仍以少量战斗机迎敌。其同击落德机 227架、英方损失 96架,挫败了德军初期进攻。第二阶段,从 8月 2日到 9月 6日。”戈林正式发布发动“不列颠之战”的命令,指定 8月 8日为全面出击的“鹰日”(后因是日天气不佳改为 13日),集中轰炸英东南部和伦敦周围地区的战斗机场、补给设施、雷达警报站以及飞机工厂,并在空战中歼灭英战斗机,以求于短期内决胜。英战斗机司令部经历了最严峻的考验,8月份损失和严重损坏战斗机 48Q多架。第三阶段,从 9月 7日到 30日,德空军将重点改为对伦敦实施昼夜轰作,企图瓦解英国人民斗志。德军战术的改变,有利于英国空军摆脱过度的压力。9月 7—15日,接连发生大规模空战,德枫连遭重创。后德军空袭规模明显下降,英机则开始用大机群编队的形式和德对阵。第四阶段,整个 10月及以后时期,德军夺取制空权和登陆入侵已经无望,完全转向对伦敦和其他居民中心进行夜间盲目轰炸,尽管 11月 14日对考文垂和 12月 29日对伦敦的空袭曾造成重大伤亡,但此战实际上在 10月 31日即告结束。从 7月到10月底,德国损失飞机 1733架,英损失飞机 915架。最后以德军失败告终。
不来梅轰炸英国空军对德国实施的一次*战略轰炸。为 1942年三次千机轰炸之一。英国当时推行对德国工业城市实施大规模的夜间区域轰炸,以图摧毁兵作战意志和破坏其战争经济。继 *科隆轰炸和*埃森轰炸后,*英国轰炸机司令部于 1942年 6月 26日出动 904(一说 1006)架轰炸机,夜袭德国北部城市不来梅(Bremen)的海港和飞机制造厂。由于当时该地区上空浓云密布,未取得重大战果。英国飞机损失率近 5%。
不抵抗主义*七七事变前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所采取的基本政策。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东北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导致东北地区很快为日军占领。其后,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军向华北等地的侵犯,一直不予抵抗,并破坏、镇压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直至”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全国人民的推动下,国民政府才逐步走上抗日道路。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