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_19 (现代)
容-87式轰炸机即“Ju-87式轰炸机”。
容-88式轰炸机即“Ju-88式轰炸机”。
朗莫尔(ArthurMurrayLongmore,1885—1970)英国空军将领。1900年在海军学校受训,1904年服役。1910年接受飞行训练,后在海军航空部队供职,1918年转入皇家空军,并先后供职于皇家空军学院和帝国国防学院,有功于创建英国空军训练体制。1910—1941年任中东战区空军总司令。后任皇家空军总监。1942年退休。领空军上将衔,有爵士封号。著有自传《从海洋到天空》。
诺克斯(WilliamFranklinKnox,1874—1944)美国海军部长(1940—1944)。共和党人。毕业于阿尔马学院。参加过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获上校军衔。后成为赫斯特报系的《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发行人。反对罗斯福新政。1936年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1940年应罗斯福之邀入阁任海军部长。拥护罗斯福的外交方针,反对孤立主义,主张积极援助英、法以对抗德国,赞同《租借法案》和大西洋护航。要求对日本采取遏制政策。大战中,还兼为战时生产管理局成员,积极发展与加强美国海军军备力量。
诺盖斯(CharlesAugustePaulNogu és,1876—1971)法国将领。1899年毕业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长期在军界服役。1930年获少将衔。1936年出任北非法军总监。大战爆发后任北非战区司令。1940年附和《贡比涅停战协定》,支持维希政府。1942年 11月 8日下令北非法军抵抗盟军登陆,但 11日即被迫签订停战协定,12日将全部权力转交达尔朗。同年 12月成为由达尔朗建立的帝国委员会成员。1943年 6月辞职,前往里斯本。战后于 1917年 11月被法国最高法院缺席判处 20年强制劳动。诺沃特尼(WaltherNowotny,1921—1944)德国飞行员。1942年进德国空军第五十四歼击机联队,任中尉。翌年升任联队长。1944年晋至少校,任第五十二歼击机联队长。曾击落盟军飞机约 258架,为德空军“王牌飞行员”之一。1944年 8月 11日在空战中被击毙。
诺沃提尼(AntoninNovotn,1904—1975)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21年参与刨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28年起在党内任职,曾任捷共布拉格州委和霍多宁州委书记。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期间,为布拉格州地下党组织领导成员。1941年被德国秘密警察逮捕,关押在毛特豪森集中营,在狱中继续坚持地下斗争。战后曾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诺维科夫(1900—1976)苏联空军将领。1919年参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2和 1930年先后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1933年调往空军部队。先后任航空兵旅参谋长和轰炸机大队大队长。1938年任列宁格勒军区空军参谋长。1939—1940年参加苏芬战争。后任列宁格勒军区空军司令。苏德战争初期任北方方面军(1941年 8月改为列宁格勒方面军)空军司令(空军少将衔)。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成功地指挥所部航空兵作战。1942—1943年任副国防人民委员(主管空军)。1913年 5月起至战争结束任空军司令。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柏林和远东等重大战役中,协调各个方面军的航空兵作战行动。探索和改进使用航空兵的新形式与新方法,倡导建立同类机种的航空兵师(轰炸机师、强击机师、歼击机师)以及组建空军集团军。1914年获空军主帅街。战后曾任远程航空兵司令、空军副总司令等职。1956年退役。著有《在列宁格勒的天空》等。
诺斯塔德(LaurisNorstad,1907—)美国将领。1930年西点军校毕业。1940年入陆军航空兵司令部任职。次年 12月任弗吉尼亚谍报学校校长。1942年 2月任*阿诺德的私人顾问。同年 10月赴北非战场,在美国驻西北非空军任职,先后参与制定北非、西西里和意大利等战役的空战计划。1943年底出任地中海战区盟国空军司令。1944年 8月奉召回国,历任第二十航空队参谋长、陆军航空兵副参谋长等职,曾参与组织和指挥 1945年对日本本土的空袭及原子弹轰炸。战后历任陆军部作战计划处处民、空军副参谋长、驻欧美国空军司令等职,1952年获上将衔。
诺门坎事件亦名“哈勒欣河事件”。日军对蒙古人民共和国发动的武装挑衅事件。1939年 5月 11日,日军和伪满军队在黑龙江和外蒙古交界的哈勒欣河地区向蒙古边防军发动进攻。5月 28日战斗扩大。7月苏军成立了以来可夫为司令的第一集团军群,拥有 498辆坦克,385辆装甲汽车、542门火炮和迫击炮、515架飞机,苏蒙军队增至 5.7万人。8月,日军扩建的第六军拥有 7.5万人,500门火炮、182辆坦克和 300多架飞机。8月 20日晨苏蒙军发动反攻。24日苏军在正面 74公里、纵深 20公里的诺门坎地区围歼日军,至 31日基本结束战斗。苏蒙军伤亡 1.85万余人,日军死伤和被俘 6.1万余人。日本政府被迫签订*《苏日停战协定》。
诺因加默集中营纳粹德国集中营之一。位于德国汉堡东南的诺因加默(Neuengamme)镇附近。1938年建立。初为*萨赫森豪森集中营的分营,1940年 6月成为独立集中营,受汉堡盖世大保总部管辖,至 1942年拥有 58个分营。曾为德国西北部各军火工厂提供劳动力。先后关押近 10万人,其中 4万多人死亡。囚禁者生活条件恶劣,被迫接受结核菌和其他致病细菌的医学试验。1945年初开始囚禁 5—12岁的犹太、法国和苏联儿童。战后在原址建立纪念塔。
诺曼底登陆战役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Nor-mandie)地区进行的战略性登陆战役。代号*海王,为*霸王行动的组成部分。随着苏德战场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1943年 1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达成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1944年 1月艾森豪威尔就职后,修改了*科萨克所拟定的作战计划,把登陆正面由 40公里扩至 80公里,第一梯队兵力由 3个师增至 5个师,发动日期由 5月初延至 6月初。为进行此战,盟军在英国集中近 300万人、5000多艘舰船和 1万多架飞机。登陆部队编成*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由蒙哥马利指挥。海军编成 2个特混舰队,西部特混舰队的“U”和“O”登陆编队,运送美国第一集团军 2个师,于*犹他和*奥马哈滩头上陆;东部特混舰队的“G”、“J”和“S”登陆编队。运送英国第二集团军 2个师和加拿大第一集团军 1个师,于*黄金、*朱诺和*宝剑滩头上陆;另有“B”和“L”2个后续编队运送第二梯队上陆。各登陆编队均有强大的海、空军火力支援,并于预定登陆时之前空降 3个师于登陆地区。战役前,美、英研制了专门的登陆器材,进行了周密侦察和气象预测,部队多次模拟演习,对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实施持续的大规模轰炸,并采取了一系列伪装措施。1944年 6月 1日,登陆部队开始在英国南部 15个港口上船。原定登陆日期为 6月 5日,由于气象恶劣推迟 24小时。5日午夜开始实施航空火力准备。6日 5时 30分开始舰炮火力准备,6时 30分至 7时 45分 5个滩头先后开始突击上陆。除奥马哈滩头外,其他进展顺利。当天即夺得稳固立足点。德国西线守军 58个师(大部为机动能力差的守备师),主力配置于加来地区(诺曼底只有 6个师),仅有500多艘中、小型舰艇和 500架飞机,其*大西洋壁垒远未完成,在防御战略指导上又存在分歧,对盟军登陆时间和主突方向判断失误,指挥系统矛盾重叠,未能及时组织有效抵抗。苏军在东线的夏季攻势和法国抵抗运动的斗争,也牵制了德军。6月 12日,盟军各登陆点连成登陆场。6月 21日美军攻占瑟堡。7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初,英军攻至卡昂(Caen)西北。此时盟军上陆已达 100万人、车辆 17万台、补给品近 60万吨。在此期间,德军曾先后投入 12个师(其中 4个坦克师)进行抵抗和反击,但兵力使用分散,机动迟缓,指挥失误,损失惨重,被迫转入固守。后盟军展开扩大登陆场作战,至 7月中旬形成正面 150公里、纵深 13—35公里的登陆场。7月 24日,登陆战役结束。盟军伤亡 12.2万人,德军被歼 11.4万人。此役为盟军在西欧开展大规模战略进攻奠定基础,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法西斯德匡的崩溃。
诺曼底-涅曼航空团*战斗法国派往苏联作战的空军部队。1942年 11月,战斗法国和苏联政府达成派遣空军人员去苏德战场的协议。同月,首批法国航空人员抵达苏联,接受训练和装备,编入苏联空军,定名为诺曼底大队。1943年夏参加库尔斯克战役,7月改编为诺曼底航空团。1941年夏,在白俄罗斯战役中,支援苏军强渡涅曼河立功,同年 11月被苏联授予“涅曼航空团”荣誉称号。1945年春参加东普鲁士战役,6月返回巴黎。共参加空战869次,击落敌机 273架,全团阵亡 40余人。
诺夫哥罗德-卢加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1月 14日至 2月 15日,由*沃尔霍夫方面军实施,列宁格勒方面军左翼协同。经 3天激战,苏军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1月 20日解放诺夫哥罗德,2月 12日解放卢加,向西推进 150公里,粉碎德军第十八集团军主力,对列宁格勒完全摆脱封锁起了重要作用。
袖珍战列舰(Panzerschiff)德国海军的德意志号、舍尔号和格拉夫·施佩号三艘军舰的别称。1928—1934年间建造。因受凡尔赛和约限制,舰体和吨位较小,但火力强于一般巡洋舰,故名。其标准排水量名义上 1万吨,实际为 1.2万吨左右,长约 600多英尺,装备 6门 11英寸火炮,航速 26—28节。
祥凤号航空母舰日本轻型航空母舰。横须贺海军工厂制造。1941年12月竣工。标准排水量 1.12万吨,最高航速 28.2节,可载飞机 30架。1942年 5月初在珊瑚海海成中被美军舰载飞机击沉。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被击沉的第一艘大型军舰。
冥王星(Pluto)*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国为保障盟军燃油需要而敷设海底输油管的代号。主要方案有两个。分子发动政变时被杀。其一是拖运 4根软钢管到诺曼底海滩沉入水底,接通距岸尚有一段距离的大型油船与登陆区的临时油库;预计在登陆后 18天内完成,每小时能输油 600吨。其二是以特制软钢管缠于大型卷轴上,用轮船以 5—10节航速从英国南部的怀特岛驶到法国北部的瑟堡,沿途敷设若干根海底输油管;预计登陆后 75天内完成,总输油量每日 2500吨。由于实施中未能达到预定目的,后又在英吉利海峡最狭部分敷设同类的其他海底输油管。
[]
陶德(WilliamEdwardDodd,1869—1940)美国历史学家,外交官。1897年弗吉尼亚工艺学院毕业。1900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8—1933年任芝加哥大学美国史教授。1933年 6月出任驻德国大使,对纳粹政权极为反感,并注意到纳粹德国对外侵略扩张的威胁。1937年因厌于同纳粹政权周旋而辞职。著有《陶德大使日记:1933—1938》。在美国南部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棉花王国》、《杰斐逊·戴维斯传》等。
陶行知(1891—1946)中国教育家。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南京金陵大学毕业。1914年赴美国留学,曾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17年回国后从事平民教育事业。九·一八事变后,成立生活教育社和山海工学团。1935年底参加发起和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任执行委员。并组织国难教育社,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以国民政府外交使节身份周游欧美 28国,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发动华侨捐款。1938年 2月出席在伦敦召开的吐界反侵略大会。同年 8月回国,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1939年参加国民参政会,提出抗战教育方案,主张动员全国人力物力与日本侵略者决战。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主持开办社会大学,进行爱国民主运动。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陶峙岳(1892—1988)中国将领。字岷毓。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1935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十六军军长,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调任第一军军长。先后驻守河南陕县、陕西潼关。1940年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率部驰援南阳,阻击进犯日军。1941年任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后兼任陕西民众抗战动员指挥部参谋长。1942年 6月任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1913年秋兼任甘肃酒泉河西警备司令部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1919年 9月率部在新疆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陶尔斐斯(EngelbertDollfuss,1892—1934)奥地利总理(1932 —1934)。初任下奥地利农民同盟书记。1927年建立下奥地利农业会。后入阁任农业部长。1932年 5月起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任内坚决反对*德奥合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下令禁止纳粹分子的活动。1934年 2月镇压了奥地利工人的起义。同年 7月奥地利纳粹陶里亚蒂(PalmiroTogliatti,1893—1964)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21年参加创建意共,积极从事反对法西斯的斗争。1926年去莫斯科,后长期在法国、比利时和瑞士组织意大利共产党国外中心,并任主要负责人。1935年起长期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主张在各国组织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各派力量,制止法西斯势力的蔓延和扩张。1937年起代表共产国际赴西班牙协助人民阵线工作,支持共和国反对佛朗哥叛乱。大战爆发后,于 1939年 9月在巴黎被捕。翌年获释去苏联,通过电台和报刊宣传反法西斯思想。1944年 3月返回意大利,任意共总书记。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协助盟国对德作战,光复本上井进行民主改革。先后在巴多里奥第二届内阁中任不管大臣,在博诺米两届内阁中任副首相,并在帕里内阁和德加斯佩利政府中任司法大臣和司法部长。坚持以战胜法西斯和光复国土为首要任务,主张联合各派力量,组成尽可能广泛的统一战线,同时促成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放下武器。战后继续担任意共的领导,长期为国会议员。后在苏联病逝。著有《意大利共产党三十年的战斗生活》、《意大利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等。
陶德曼调停1937—1938年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OskarTrautmann,1877—1950)和驻日大使*狄克森对中、日两国政府进行的“和平”调停外交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德国为维护其在华利益,图谋“调停”中日战争。10月底,陶德曼和狄克森代表德国政府分别向中、日双方表示愿为中日休战与缔结和约进行斡旋。11月 3日日本外务大臣广田向狄克森团交日本和平条件,要求在内蒙建立“自治政府”,在华北组织亲日政权,在上海建立非军事区和减低日货关税。11月 5日,陶德曼将上述条件当面转达蒋介石,后者态度暖昧。11月底,日军逼近南京,*布鲁塞尔会议又以对日本姑息而失败。12月 2日蒋介石接见陶德曼表示愿以日本提出的条件“作为谈判的基础”,但强调不得侵犯“华北的主权完整和行政独立”。陶德曼向日本转达了蒋介石的意见。12月 22日,广田向狄克森提出新的和平条件,要求中国政府放弃抗日政策,承认“满洲国”,与日满在经济上实行密切的合作,在内蒙古、华北、上海附近地区建立非军事区和“特殊政权”,并偿付日本要求的战争赔款。12月 26日陶德曼将上述条件转达国民政府。1938年 1月 13日国民政府通过陶德曼要求日本进一步具体阐明和谈条件。此时日本已决心扩大侵华战争。1月 16日,日本首相近卫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同一天,广田接见狄克森,声明中止在德国斡旋下进行的日中秘密谈判。陶德曼调停遂以失败告终。
娘子关战役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东抗击日军的防御战役,为*太原会战重要战役之一。1937年 10月,日本*华北方面军为协同*忻口战役,决定以第二十师团和第一○九师团沿正大铁路西进,中国守军孙连仲部奉命在娘子关设防阻击。10月 10日起日军开始攻击,经激战后于 12日占领井陉。14日,日军西进至苇泽关、臼关之线,后被中国军队反攻击退。正在巡视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参加指挥。双方均有重大伤亡。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于 25日赶到娘子关东南的七亘村助战,至 22日,侵入臼关之日军被包围。25日,黄绍竑见防线稳定,抽调兵力转赴忻口。日军趁机增兵发起猛攻,于26日占领娘子关,继而连陷阳泉、寿阳、榆次。晋东战局急转直下,最后导致太原会战失败。
通县事件*平津之战中日伪冀东保安队反正起义事件。1937年 7月 29日正当日本侵略军向北平(今北京)、天津大举进攻之时,*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辖保安队第一、第二总队千余官兵在总队长张庆余、张砚田率领下起义。全歼日军驻通县中队及特务机关人员 180多人,活捉伪政府首脑殷汝耕(后中途脱逃),收复通县。后在日军增援部队猛烈进攻下,弃城向西突围,经北平西山小路回归中国军队。
通过欢乐获得力量组织(NS-GeminschaftKraftdurchFreude,缩写KdF)*德国劳动阵线属下的娱乐组织。1933年模仿*意大利全国业余联合会而设立,由*莱伊主管。活动经费由劳动阵线提供。控制国内旅游区,并拥有部分游船。向工人提供廉价旅游、出国观光;经常组织工人参加各种文娱和体育活动,并举办成人教育。其目的为控制工人业余生活,转移人民视线,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大战结束时解散。
桑葚(Mulberry)英、美为保障实施代号“霸王”的行动在诺曼底海滩建造的人工港代号。丘吉尔和蒙巴顿等人 1942年春提出这一设想。经反复研究和试验,1913年 8月形成方案。人工港中央为浮动式主码头,以 2条约半英里长的舟桥车道通向岸上;其东、西分设浮动直式坦克登陆舰码头和驳船码头,均有较短的舟桥车道通到岸上;不论潮汐涨落均可卸载。两侧以 31个钢筋水泥沉箱(代号*凤凰)组成长 2200码的内防波堤,作弧形伸向海面,围成约 2平方海里的港区;另在其半海里处,以锚固定浮动的钢制构件(代号*喇叭)组成外防波堤,围成一片更大的深水锚泊区。原计划在英、美 2个登陆战区各建 1个,全部设备均在英国预制成部件,共 400多个,重达 150万吨,登陆战役开始后拖到诺曼底海滩,3个星期内装配成港,预计每天可卸载 7000吨物资。但在建造过程中,6月 19—22日遇大风暴,美战区的设备被摧毁,英战区在阿罗芒什(Arromanches)的人工港至 7月 19日才建成。
桑达洛夫(1900—1987)苏联将领。1919年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1934和 1937年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总参军事学院。后任军区作战部长、第四集团军参谋长。苏德战争开始时为上校。先后任中央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和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参谋长,参加过莫斯科、库尔斯克会战和布良斯克、里加、布拉格等战役。1944年获上将衔。战后曾任军区第一副司令。1955年退役。著有《往事》、《在莫斯科方向上》等回忆录。
桑岛主计(1884—1958)日本外交官。早稻田大学毕业。1911年入外务省,先后在驻沈阳、汉口、旧金山、孟买、芝加哥的领事馆任职。1923年 7月任外务雀欧美局第三课课长。1930年出任驻天津总领事。次年 11月奉市原喜重郎外务六臣之命,阻止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秘密将溥仪带出天津日租界,未成。后历任外务省亚洲局局长、东亚局局长,驻荷兰公使和驻巴西大使等职。1941年退休。
桑多梅日登陆场位于维斯瓦河左岸桑多梅日(San-domierz)地域。1944年 7月 29—31日,由苏联*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所部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建立。8月 1日日终时,正面宽 30公里,纵深 90公里。尔后双方为争夺这一地域展开激战,苏军在此坚守并将其扩大至正面 75公里、纵深 55公里(8月 20日),为尔后解放波兰南部而集结了强大突击集团。
桑多梅日-西里西亚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的组成部分。1945年 1月 12日—2月 3日,由*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实施。桑多梅日(Sandomierz)-西里西亚方向是通往德国腹地的南线捷径,该部苏军以此为主攻方向,于 1月 19日攻占克拉科夫,至 1月底完全占领西里西亚工业区,进抵并强渡奥得河,将军事行动转移到德国本土。
预备队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1年 7月 30日,为统一指挥在*西方方面军后方*勒热夫-维亚济马防御地区展开的各预备队而组建。先后辖7个集团军。曾实施叶利尼亚战役和参加莫斯科会战初期的作战。同年 10月10日并入*西方方面军。1943年 3月曾在沃罗涅日-库尔斯克方向重建。翌月即改编为*草原方面军。历任司令为朱可夫(1941.8—9)、布琼尼(1941.9—10)、列伊捷尔([1886—1950]1943.3)和波波夫(1943.4)。
绥靖军侵华日军在华中占领区内成立的汉奸武装。1938年 3月*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后,任命任援道为绥靖部长,后兼苏浙皖三省缓靖总司令,收编苏浙皖三地散兵游勇,先后组成 7个师,1个独立团和 1个支队。第一师约 3000人,驻杭州附近;第二师约 2000人,驻苏常铁路沿线;第三师约2000人,驻扬州附近;第四师驻巢县一带,约 1000人;第五师驻吴兴一带,约 5600人;第六师约 900人,驻南通附近:第七师约 4500人,驻合肥附近。1940年 3月后改编为*和平救国军。此外,华北等地也有类似的军队。日本投降后,被国民政府收编。
绥远抗战中国军队在绥远(中国旧省名,1954年撤销)反击日伪军进攻的战斗。1936年 7、8月间,日本关东军指使傀儡政权*蒙古军政府两次出兵进犯绥东,均未得逞。同年 11月 6日,日军以飞机、大炮掩护王英、李守信等部伪蒙军,分 4路大举进犯绥远东北地区,企图攻取兴和、陶林一带,再夺绥垣、平地泉,截断平绥铁路。中国绥远驻军傅作义部奋起抗击,在红格尔图击败伪蒙军王英部,并于 11月 24日和 12月 10日收复百灵庙和大庙等地。伪军纷纷反正,残部退回察北日军占领区,日伪的侵绥计划破产。
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张伯伦、*达拉第为代表的英、法等国统治集团对德、日、意法西斯侵略者奉行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绥靖”源自英文 ap-pease,意为抚慰,平息,姑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日、意疯狂毁约扩军,加紧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严重侵犯了英、法等国的既得利益。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挑战,英、法统治集团企图通过谈判委屈求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与侵略者谋求妥协,避战求和以维持现状,并妄图祸水东引,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以坐收渔利。1938年签订的《慕尼黑协定》是这一政策的典型表现。绥靖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霸权,也是英、法争霸斗争的一种策略手段,但它满足不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缓和不了帝国主义的争霸斗争,相反纵虎为患,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削弱了制止战争的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法最终自食恶果,蒙受巨大损失。
绥芬河筑垒地域日本关东军三十年代在面向苏联的中国东北边境构筑的筑垒地域。主要掩护双城子、牡丹江、哈尔滨方向的中东铁路。正面宽40公里,纵深 30—35公里,包括沃伦卡的东北、东部、南部和小绥芬等防御枢纽部。主要没有永备工事 295处、土木射击工事 145处、火炮和迫击炮发射阵地 55处、指挥所和观察哨 29处、钢筋混凝土掩蔽部 58处等。1945年 8月在*哈尔滨-吉林战役中被苏军突破。
十一画
[一]彗星型坦克(Comet)英国中型坦克。1944年 9月投产。重 33吨,平均每平方厘米压重 0.94公斤。装甲厚度炮塔正面 101毫米、侧面 64毫米,车体止面 76毫米、侧面 43毫米。装备 1门 77毫米火炮、2挺 7.92毫米机枪和 1挺 7.69毫米高射机枪。最大时速 47—48公里,最大行程 180—198公里。乘员 5人。战后仍继续在英军中使用,1959年退役。
理研康采恩日本以理化学研究所为中心的新兴康采思。1921年大河内工敏担任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后,积极利用该所研究的成果创办企业。1927年创办理化学兴业会社,1934年创办理研活塞环会社,1935年创办理研特殊钢铁会社。1937年发展为拥有电线、氧化铝、感光纸、轻合金、光器、销售酒、橡胶等 23个直系公司和日满镁等 8个旁系会社的大型联合企业,登记资本 3700万日元。1941年创立资金 7000万日元的理研工业会社。太平洋战争时期,成为日本研制新式武器的重要机构。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指令解散,1948年以株式会社形式重新建立。
教堂司事型自行火炮(Sexton)加拿大自行火炮。大战后期制造和使用。以*公羊型坦克为底盘,装备 1门 25磅野战炮(即弹重 25磅)。
职团国家(StadoCorporativo)亦译“社团国家”、“总体国家”或“组合国”。意大利法西斯独裁国家。*墨索里尼确立其法西斯独裁统治后,于1926—1927年相继颁布《关于集体劳动关系调整法》和《劳动宪章》,宣称国家将直接干预劳资纠纷,全面消灭劳资冲突,实现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间的第三条道路。下令取消工会和一切工人组织,建立由法西斯党控制的工会,并和企业主组织共同组成职团(Corporativo),禁止罢工,由司法部负责处理劳资矛盾。1930年成立由全国企业主组织、法西斯工会和法西斯党共同组成的全国职团委员会。随后按行业先后建成 22个职团(工商业 10个、农业 6个,服务性行业 6个),各个职团均由企业家,法西斯工会代表和 3名法西斯党代表组成。墨索里尼自任全国职团委员会主席和政府职团部大臣,希图通过职团,控制工人阶级。1939年又取消议会,建立法西斯-职团议会,妄图巩固法西斯专政。1943年 7月墨索里尼下台,职团国家遂消亡。
*萨罗共和国时墨索里尼虽曾试图重建职团制度,但遭德国反对未成。法国维希政府曾仿效墨索里尼建立职团国家。
基石(Pedestal)1942年英国支援马耳他的一次护航运输行动代号,是年 8月 10日,14艘运输船在 20多艘军舰护航下,由直布罗陀驶向马耳他岛。途中不断遭到德、意潜艇和机群的轮番攻击。英国*鹰号航空母舰被德国 U-73号潜艇击沉,*无畏号航空母舰受重创,另有 10多艘船舰被击沉或击伤。仅有 5艘运输船于 15日陆续到达马耳他的瓦莱塔港。
基尔道夫(EmilKirdorf,1847—1938)德国垄断资本家。早年为格尔森基赫尔矿业股份公司创建人之一,后参与组建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煤炭辛迪加和联合钢铁公司,逐渐成为亿万富翁。曾设立并控制“鲁尔金库”政治活动基金。鼓吹民族主义和泛德意志主义,积极破坏工会运动。1927年加入纳粹党,翌年因不满纳粹党内部分党员的“激进”主张而退党,但仍同希特勒保持密切联系,力劝希特勒向垄断资本家明确表明纳粹党无意实施其党纲中所罗列的有关“社会主义”的条款。1929年 8月出席纳粹党纽伦堡集会。大力支持纳粹运动,给予巨额资助,对希特勒 1933年上台起巨大作用。1934年重新加入纳粹党,被纳粹政权捧为支持纳粹事业的模范企业家。
墓辅会战亦称“基辅防御战役”。苏德战争前期的大规模战略性战役。1941年 7月 7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以 40个师开始进攻基辅筑垒地域,苏联*西南方面军以 44个师防守。德军以步兵主力正面突击,第一坦克集群则向东南迂回,把苏西南方面军割裂成几个集团。8月 3日,德军在乌曼地域合围苏军 2个集团军。8月 8日,希特勒调*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二坦克集群和第二集团军共 25个师由北向南迂回,对基辅构成纵深包围。8月 19日,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西南方面军主力撤至第聂伯河东岸,同时仍坚守西岸阵地。9月 1日,德军第一坦克集群强渡第聂伯河,夺取克烈缅丘格(KpeHeHчyr)登陆场,并由此折向北进击。9月 10日,南下之德军第二坦克集群攻占罗姆内(PoMHы),合围之势已成。次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向最高统帅部要求后撤,未获准。9月 15日。南北对进的德军快速部队于基辅以东的洛赫维察(Лos-Bицa)地域会合,苏军 4个集团军和方面军司令部陷入合围。9月 19日,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放弃基辅。到 9月 26日,苏军除少量部队突出重围外,大部分被歼灭,其中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等阵亡,数十万人被俘。会战历时 80天,战斗空间正面 300余公里,纵深约 600公里。其结果,德军越过第聂伯河,前出至哈尔科夫工业区,直接威胁顿巴斯和克里米亚;苏军虽然牵制了德军重兵集团,使其向莫斯科方向的进攻受到阻滞,但损失惨重(按德方公布数字苏军被俘 66.5万人)。德军损失约 10万余人。
基辅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在基辅地域进行的进攻和防御战役,*第聂伯河会战的组成部分。进攻战役于 1943年 11月 3—13日由*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实施。战役开始前,该部苏军已夺取了基辅南面的布克林(БykpиH)登陆场和北面的柳捷日(ЛюTeж)登陆场。战役计划原拟从南部发动主攻,后变更部署,在南部佯攻,主力则从北部突然发起进攻。11月 5日突破德军防御,次日解放基辅,并继续进抵切尔诺贝利(чepHoбылb)、日托米尔、法斯托夫(ФacToB)一线,在基辅地域建立了纵深约 150公里的战略登陆场。德军为了抵抗苏军的进攻,力图恢复第聂伯河防御,从 11月 8日起发动反攻,一度取得进展,推进 35—40公里。苏军从 11月 13日至 12月 22日实施防御战役,放弃部分地区,集中力量在主要方向上用反突击阻敌,至 11月 30日稳定了战线,以后又击退德军的两次突击,挫败了德军夺回基辅的企图。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以其中 11月 3—13日实施的进攻定名为基辅进攻战役,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基尔波诺斯(MиxaилПeTpoBичКиpпoHoc,1892—1941)苏联将领。1915年入沙俄军队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期间为团士兵苏维埃主席。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27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39—1940年任步兵师长,参加苏芬战争。后任军长和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41年晋升上将,出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为西南方面军司令,指挥所部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进行艰苦的防御。在*基辅会战中陷入德军重围。1941年 9月 20日,突围时阵亡。
基本国策纲要日本确定建立南进体制、实施南进战略的纲领性文件。1940年春夏,纳粹德国闪击西欧得逞,法国败降,英国困守三岛,为日本提供了南进良机。同年 7月 26日,刚上台的第二届近卫内阁,在*获外庄会议基础上制定了此件。规定日本国策之根本是建立“以皇国(日本)为核心、以日满华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强调对内确立“发展国家总体力量的国防国家体制”,实行全面的法西斯统治和全面的经济统制,为实施南进打下基础;对外“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首先将重心放在结束中国事变上”,同时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采取灵活的策略。制定此文件后次日,近卫内阁又同大本营举行联席会议,通过*《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进一步确定了实施南进的方针。
基辅防御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行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参见“基辅会战”。
基辅特别军区苏联西南部军事区域和军队组织。1935年由乌克兰军区划分组建(1938年改称特别军区)。1939年曾编成*乌克兰方面军,进军西乌克兰。翌年所部又进军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1941年 6月,辖区包括基辅、利沃夫、文尼察(BиHHиIцkaяoбл.)、沃伦(BoлыHckaя)、德罗戈贝奇(Дporoбычckaя)、日托米尔(ЖиToMиpckaя)、卡缅涅茨-波多尔斯基(KaMeHeц-Ⅱoдobckaя)、罗夫诺(PoBeHckaя)、斯坦尼斯拉夫(CTaHиcлaBCkaя)、捷尔诺波尔(ТepHoпoлbcaя)、切尔诺夫策(ЧepиoBицkaя)等州;军区编有 4个集团军和军区直属兵团,共计 32个步兵师、16个坦克师、8个摩托化师、2个骑兵师和 3个空降兵旅,另有 10个航空兵师和 12个筑垒地域。成为在当时苏联实力最强的军区。曾担负掩护从普里皮亚特河到利普卡内(ЛиHkaH)的 860公里的国境线。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在辖区内组建*西南方面军,军区机构隶属方面军,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及地方性动员、防御、疏散等。1941年 9月军区机构撤销。1943年 10月,随着乌克兰的逐步解放而重建。卫国战争期间历任司令为雅科夫列夫([B.Ф.ЯkoBлeB,1895—1974]1941.6—9)、科夏金([B.B.КoяkиH]1943—1944)和格拉西缅科([B.Ф.ГepacиMeHko,1900—1961]1944—1945)。
基层将校革新派日本军部法西斯派别。法西斯分子北一辉鼓吹日本应取代英国成为“亚洲的盟主”,自 1918年开始在军部进行活动。由于北一辉在军内基层将校中活动,1925年形成此派别,主张用直接行动来铲除反对“革新”的人物,通过政变实现军部独裁,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军内*幕僚革新派一起,被统称为*军内革新派,又称*少壮派。
基茨卡内登陆场位于德涅斯特河西岸蒂拉斯波尔(Тиpacпoлb)以南基茨卡内(КицkaHb)地域。1944年 4月*敖德萨战役中,由苏联*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第三集团军所部建立。正面宽 18公里,纵深 6—10公里。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苏军由此发起主要突击。
基洛夫号巡洋舰(КиpoB)苏联建造的第一艘巡洋舰。1935年开始建造,翌年下水。1938年编入波罗的海舰队。长 191米,宽 18米,吃水 5.2米,排水量 8600吨,航速 35节,经济航速的续航力约 4200海里,装备 180毫米火炮 9门,100毫米火炮 8门,37毫米高射炮 10门,12.7毫米高射机枪 6挺,7.62毫米高射机枪 2挺,三联装鱼雷发射器 2座,飞机 2架,水雷170个,舰员 724人,参加过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初期在里加湾和塔林用炮火支援陆军。后撤至喀琅施塔得,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1943年获红旗勋章。1944年参加维堡战役。1974年退役。
基洛夫格勒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1月 5—16日,由*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实施。目的是粉碎德军基洛夫格勒集团并前出南布格河。苏军从西北、西南两面迂回基洛夫格勒(КиpoBorpaд),1月 8日解放该市,然后继续向西推进 15—20公里。德军即迅速将 3个坦克师调至苏军当面,阻止了苏军的攻势。但基洛夫格勒防御枢纽的失守已经快德军整个防御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基辅军区大演习1935年 9月苏军在基辅军区辖区内举行的大规模演习。参加演习的部队计 6.5万人、1000多辆坦克、600架飞机、300门火炮。演练了机械化部队与步、骑兵协同突破敌防御纵深等课题,并首次实施空降行动。演习检验了苏军技术装备和*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对尔后部队建设和训练起重要作用。苏联最高军事领导和法、意、捷军队代表观看了此次演习。
勒尔(AlexanderLhr,1885—1947)德国空军将领。原为奥地利空军军官,*德奥合并后转入德国空军服役,晋升空军上将。大战期间指挥第四航空队参加侵苏战争,对基辅实施狂轰滥炸。1942年夏奉命支援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德军。后又调往东南欧战场,在南斯拉夫和希腊境内作战。战后被南斯拉夫作为战犯处勒恩( LudwigRenn, 1889 —1979)德国作家。曾用名戈尔塞淄(ArnoldViethvonGomenau),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8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战争》后进入文坛。同年加入德国共产党,任“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书记(至 1932年),主编《左转》杂志。*国会纵火案发生后一度被捕和囚禁。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任国际纵队第十一国际旅参谋长。1940年在法国被捕。翌年获释,移居墨西哥,任教于莫雷利亚大学。同时在流亡拉丁美洲的德国进步人士中主持自由德国运动,并参加自由德国人士拉丁美洲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民主德国。
勒布伦(AlbertLebrun,1871—195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1932—1940)。毕业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为矿业工程师。长期担任者员。1931年任参议院议长,并多次出任部长。战时总统任内,1940年 6月 12日和 13日,曾两次主持内阁会者,对魏刚等人的求和主张未表异议。16日同意雷诺辞去总理职务,并任命贝当组阁。此后曾试图去北非,未成。7月初至维希,拒绝离职。7月 10日议会授全权予贝当后,遂于 13日宣布辞职。同月 23日被捕。1943年一度因于奥地利。后软禁于国内。著有回忆录《见证》等。
勒阿尔(EugenioReale,1905—)意大利外交副大臣。初为意大利社会党员,后加入意大利共产党。1931年被捕,获释后在那不勒斯从事地下活动。1935年再次被捕,出狱后于 1937年流亡法国。1940年在法又被捕,引渡意大利政府,被判苦役。1943年 7月墨索里尼垮台后获释,重返那不勒斯从事重建当地意共组织,同时主张和社会党联合建立统一的工会。1944年供职高等法院,并历任搏诺米内阁和帕里内阁中的外交副大臣,战后曾任驻波兰大使。
勒代斯库(NicllaeRǎdescu,1874—1953)罗马尼亚总理(1944—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罗军中服役。二十年代中,任驻英国使馆陆军武官。1933年为抗议国王卡罗尔二世的独裁政策,被革除军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反对安东奈斯库的亲德立场和对纳粹德国政策的不满,被逮捕囚禁于特尔古日乌(Trgu-Jiu)集中营。1944年苏军逼临国境,8月发动反法西斯政权的政变,成功后出任总参谋长。同年 12月任总理兼内政部长,任内反对共产主义,敌视苏联,极力博取美国的支持。1945年 2月 24日纠集一批人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示威游行,反对苏联。同年 3月 3日,在苏联的压力下,被解除一切职务。后流亡塞浦路斯,1947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勒克莱尔(PhilippeLeclerodeHauteclocque,1902—1947)法国将领。1924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长期在北非服役。1938年 8月任第四师参谋长。1940年 5月率部在比利时境内作战,负伤后突围至巴黎。7月经西班牙、葡萄牙至英国,参加*自由法国,深得戴高乐的信任。8月与普利文等深入法属赤道非洲活动,先后策动喀麦隆和加蓬等国加入自由法国,并任喀麦隆总督。同年 11月被任命为乍得军事长官,军衔为上校。1941年 1月和 3月配合英军在利比亚境内作战,先后攻克摩尔苏克(Mourzouk)和库夫拉(Koufra),8月晋升准将。1943年初,攻占利比亚西南部的费赞(Fe
an)地区,并归属英国第八集团军领导,参加突尼斯战役。同年 5月获少将衔,任第二自由法国师师长。后赴摩洛哥组建第二装甲师。1944年 4月移师英国。7月率部在诺曼底登陆。8月 22—25日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11月光复斯特拉斯堡,并转战于阿尔萨斯和洛林等地。1945年 4月进入德国境内对德军作战。战后,奉命筹组印支远征军。1945年 8月 14日,出任远东地区法军勒克莱尔司令。9月 2日,代表法国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战后历任北非法军总监和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因飞机失事身亡。1952年被迫赠为法国元帅。
勒莫尼埃(AndreGeorgesLemonnier,1896—1963)法国海军将领。毕业于法国海军学校。曾代表法国参加伦敦和日内瓦海军裁军会议。1939年获海军上校衔。大战爆发后,指挥海军防空部队保卫巴黎和参加敦刻尔克撤退。法国败降后,于 1942年前往北非参加抵抗运动。1943年被戴高乐任命为战斗法国海军参谋长和海军航空兵司令。1943年参加解放科西嘉岛的战斗。1944年 8月又参加法国南方登陆作战,升为海军中将。战看继续服役,1952年晋升海军上将。
勒尚蒂罗姆(PaulLegentilhiomme,1884—1975)法国将领。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长期在殖民地的法军中服役。1938年获准将衔。次年起任驻索马里法军司令。1940年 6月率军进入埃塞俄比亚境内作战,11月到伦敦参加自由法国。1941年擢升少将,出任自由法国所属非洲地区部队司令和法兰西民族委员会陆军专员。1943年晋升中将,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国防专员。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任第三军区司令。1945年 7月任巴勒尚蒂罗姆黎军事长官。1947年擢升上将,不久退役。
勒尔明尼埃尔(JeanL′Herminier,1902—1959)法国海军军官。毕业于法国海军学校。大战爆发后,随舰队参加挪威战役,并在地中海作战。法国败降后,继续在海军中服役。1942年获海军少校衔,奉命指挥*卡萨布兰卡号潜艇。同年 11月,德军进占土伦时,率艇突围,到北非参加抵抗运动。此后在地中海活动,多次完成战斗任务。1943年 9月 13日,曾密送突击营在科西嘉岛登陆。1945年晋升海军上校,战后出版回忆录《卡萨布兰卡号》、《天空与海洋之间》等。
勒德洛修正案(LudlowAmendment)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孤立主义者提出的宪法修正案。旨在限制国会与总统的宣战权,由众议员勒德洛(LouisLudlow)提出,故名。经 3年的策划和起草,1938年向众议院正式提出议案,要求除非美国自身或西半球国家遭到直接的进攻,否则,美国是否宣战须由公民投票决定。2月 10日众议院表决结果,该议案以 209票对 188票被否决。
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①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苏军一九四二年冬季反攻的组成部分。1942年 1月 8日至 4月 20日,由*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实施。战役目的是围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至 1月底,加里宁方面军前出维帖布斯克、斯摩棱斯克接近地,并突至维亚济马,在奥列尼诺地域合围德军约 7个师;西方方面军也从南北两面迂回敌尤赫诺夫集团,并对维亚济马实施深远包围。1月 18日至 2月 24日,苏军分阶段实施*维亚济马空降战役,试图封闭对敌合围圈,分割被围敌军。德军增调援兵进行反突击,于 2月 2—3日切断苏军突击兵团与后续部队的交通线,使苏军态势恶化。4月 20日,苏军西进 80—250公里后转入防御,未能完成战役任务。②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3年 3月 2—31日,由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实施。由于 1942—1943年冬季苏军在西南方向的进攻,德军被迫收缩防线,从 1943年 3月起撤退驻守勒热夫(PжeB)-维亚济马突出部的部队。苏军乘势进攻,试图阻挠敌军退却并粉碎之。但苏军攻势进展缓慢,前出至杜霍夫希纳斯帕斯杰缅斯克一线遇德军抵抗后即停止进攻,未达预定目标。
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2年 7月 30日至 8月 23日,由*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实施。目的是牵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使其所属部队不能调往南方参加夏季攻势,并试图消除勒热夫(PжeB)突出部。7月 30日和 8月 4日,苏军从两个方向分别发起进攻,并迅速突破敌人防线,推进 30—45公里。德军被迫向西方方向补充 12个师,预定调往斯大林格勒的 3个坦克师和数个步兵师亦被消耗。但苏军前出至勒热夫接近地后丧失进攻能力,突出部未能消除。
勒梅格尔-杜自勒依尔(JacquesLemaigre-Dub-reui1,1894—1955)法国工商界人士。战前从事工商业活动。大战爆发后入伍。1940年 6月被俘,后脱逃,继续经商。往返于美国和北非之间,深得*墨菲的信任,在北非设立五人委员会,开展反对轴心国的活动。1942年 10月,盟军在北非登陆前,曾促成吉罗和艾森豪威尔的会晤。1943年初任吉罗办公室主任,并前往美国商谈提供军援问题。1944年吉罗告退后,受美国政府派遣赴西班牙,秘密接触维希政府大使,试图排斥戴高乐。战后曾因此事受审,后被判无罪。
菱刈隆(1871—1952)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参加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历任第八、第四师团长,台湾军司令官。1929年晋升六将。次年出任关东军司令官,为发动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之一。1934年底转入预备役,就任军事参议官,并任右翼团体“大日本忠灵显彰会”会长,大力支持对外扩张侵略,驱使日本人民充当炮灰,直至日本战败投降。
黄杰(1902—)中国将领。字达云,黄埔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师长。1931年曾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后任税警总团总团长。1935年授少将衔。次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军军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后调任中央军校教育处长。第六分校主任。1943年春出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六军军长。1944年率部参加*缅北战役,连克龙陵、芒市等滇西军事重镇。1945年 1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率部攻克畹町回龙山,保证了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的会师。同年 3月任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属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兼中印公路警备副司令。抗战胜利后,曾任国防部次长、第一兵团总司令。1949年 12月兵败进入越南。1953年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
黄金(Gold)音译“哥尔德”。盟军诺曼底登陆滩头代号之一。属英军登陆区。位于贝辛(Bessin)港至拉里维埃(LaRivi ère)之间,沙质陡壁下长约 3英里的海滩,陡壁坡度较缓,高度约海拔 50英尺。德军在这一地段设置的抗登陆障碍物约有 2500个。在此滩头登陆作战中,英国第五十师损失413人。
黄郛(1880—1936)中国新政学系首领。原名绍麟,字膺白。早年留学日本,入振武学校。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32年 6月,在上海组织“新中国建设学会”,宣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933年春日军占领热河省后,任行政院驻北平(今北京)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负责对日交涉停战事宜。同年 5月下旬令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协定》。1934年又委派代表与日本谈判华北与“满洲国”通车、通邮,先后达成协议,实际上承认“满洲国”。因受全国人民的谴责,于 1935年春托病躲入莫干山。后病死。
黄骅(1910—1943)中国将领。原名金山。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任红军大学干部团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晋西南游击队队长、中共晋西南特委军事部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晋西独立支队副支队长。1939年任晋东独立支队副支队长,次年率部开赴鲁南。1942年任第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参谋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1943年 6月 20日,在河北省新海县(今黄骅县)与日军作战时,遭叛徒行刺牺牲。
黄敬(1912—1958)中国将领。原名俞启威。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长。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同年 12月参加领导一二·九运动。1936年 4月任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长,旋任市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职中共晋察冀区委、冀中区委,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42年秋,任中共冀鲁豫区委书记、八路军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政委,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坚持抗日武装斗争。1943年底任中共中央平原分局书记兼平原军区政委。1945年初因病回延安治疗。抗战胜利后曾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长、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
黄克诚(1902—1986)中国将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军第四师政委、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政委,参加*平型关战斗。后历任八路军第二纵队、第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转战晋冀豫,曾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斗。1940年率部南下,与新四军北上部队会师,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政委,苏北军区司令员、政委,中共苏北区委书记,为重建新四军,巩固和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黄炎培(1878—1965)中国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字汪之,号楚南。早年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发起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支援前线军需供应,维持地方秩序和市面金融。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中央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积极筹措前方军需,开展战区救济救护工作。1911年参加创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13年任立宪政府推行委员会召集人。抗战胜利后,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主任委员。
黄绍竑(1895—1966)中国将领。字季宽。保定军校毕业。北伐战争时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兼留桂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部长、交通部长。1934年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1937年授中将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委会第一部部长,主管作战计划。同年秋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正太路的防御作战。太原会战结束后,复任浙江省政府主席。赞同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抗战胜利后,任监察院副院长。1949年为南京政府代表团成员,赴北平(今北京)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和谈初步协议遭国民政府拒绝后去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
黄琪翔(1898—1970)中国将领。字御行。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联共抗日。1933年 11月与李济深等发动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军事委员会参谋团主任。失败后去德国。抗周战争爆发后,任第三战区右翼军副总司令兼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参与指挥淞沪会战。1938年初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后调任军训部次长。1939年先后任第二十六、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参与指挥枣宜、襄樊等战役。次年授中将衔。1941年 6月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1943年 2月任*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授中将加上将衔,任中国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1948年回国,曾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不成乃于年底潜赴香港,脱离国民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
黄色方案(FaIIGelb)德国入侵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最初行动计划代号。1939年 10月 9日,希特勒下令陆军总司令制定,以便近期内即在西线发动攻势作战,其目标是摧毁荷、比、法、英的军队,并在海峡沿岸和北海之滨取得对英进行海、空作战的基地。10月 19日,计划编制完毕。10月 29日由希特勒批准后下达,进攻日期定在 11月 12日。后因天气恶劣和准备不足,进攻日期再三推延。发生*梅克林事件后,按*曼施泰因计划作了重大修改,于 1940年 2月 24日代号改称*镰刀。
黄桥战役1940年新四军粉碎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自工反击战。是年10月 1日,苏北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纠集其主力第八十九军及江苏省保安队共 1.5万余人。分 3路进攻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企图挤走北上的新四军部队。新四军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自卫原则,首先争取苏鲁皖游击总队李明扬、李长江部,税警总队陈泰运部中立,然后集中主力,在黄桥阵地前沿,分割包围韩部,经 1天战斗,歼敌主力 1.1万余人,迫使韩德勤率残部逃往兴化。10月 10日,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在东台白驹镇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黄土岭战斗1939年八路军在河北省涞源县对日军的一次伏击战。是年 11月 4日,日本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兼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阿部规秀(1886—1939)中将在*雁宿岩战斗中受挫后,率 1000亲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晋察冀军区在杨成武指挥下,以 5个团 1个营兵力在黄土岭、上庄子地区隐蔽设伏。7日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八路军从西、南、北三面合击,将敌压缩在山沟里。战斗至 3日下午,歼敌 900余人,击毙阿部规秀。日军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黄崖底伏击战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在正太铁路南侧伏击日军的战斗。1987年 10月底,为打击沿正太铁路南侧西犯的日军,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率部进至昔阳东南。11月 2日,以第七七一团在地势险要的黄崖底设伏,袭击由九龙关经北界都、黄崖底向昔阳进犯的日军第一○九师团第一三五联队。此战八路军第七七一团在第七七二团配合下,毙敌 300余人,我军仅伤亡 30余人。
黄崖洞保卫战1941年八路军在山西省黎城地区抗击日军的战斗。是年 10月,日军采取“捕捉奇袭”战术,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1月 9日,日军第三十六师团 4000余人奔袭黎城之北黄崖洞、水腰山一带八路军后方兵工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和兵工厂职工千余人,凭借山险与进犯日军搏战,连续击退日军数十次冲锋,血战 8昼夜后于 16日主动转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以 4个主力团袭击日军侧后,迫使敌于 20日撤退。此战共歼日军 800余人。
黄蜂号航空母舰(Wasp)美国航空母舰。1940年服役。排水量 1.47万吨,航速 30节,载机约 80架。属大西洋舰队。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变后,调赴太平洋海域对日作战。次年 8月支援美军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9月 15日在所罗门群岛以东海面被日本潜艇击沉。后美国以一艘新建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重新命名。1944年 6月参加菲律宾海海战,10月参加菜特湾海战。1945年 2月参加硫黄岛战役,3月随舰队攻击日本本土时被日机击伤。
菲力普(Andr éPhilip,1902—1970)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1920年参加社会党。1936年当选为议员。大战爆发后入伍,任驻英军联络官。1940年法国败降后,在南方开展抵抗活动,出版《解放报》,领导地下组织“解放南方”。1942年 7月前往伦敦,任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内政和劳动专员。1943年 5月到达北非,先后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内政专员和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国务秘书。并被选入临时咨询议会。战后曾任国民经济和财政部长。
菲立克斯(Felix)德国夺取直布罗陀的行动计划代号。1940年 11月制定。计划动用 2个坦克师、3个步兵师和 1个山地师,预定于 1941年 1月以航空兵对英国在直布罗陀的分舰队和港口实施突然袭击,尔后以快速兵团穿过西班牙领土夺取该海军基地。同时派兵入侵葡萄牙,并以 1—2个师调往西属摩洛哥,从南面控制海峡,完全封闭英国舰船进入地中海。1940年 12月11日撤销。
菲利普斯(TomSpencerVaughanPhilips,1888—1941)英国海军将领。1903年参加皇家海军。三十年代曾任海军计划司司长等职。大战爆发前夕任海军副参谋长。1941年 10月被任命为英国东方舰队司令,率*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却敌号战列巡洋舰首途新加坡(12月 2日到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 12月 10日的*马来海战中遭日机攻击,舰沉身亡。领海军上将衔。
菲格莱因(HermannFegelein,1906—1945)德国党卫队头目。早年曾为赛马场马夫。纳粹党执政后,任党卫队第一骑兵旅旅长。1942年 5—12月任德国中央保安局骑兵和运输息监,同年 12月 2日获党卫队旅队长衔(相当于少将)。1943年秋负伤后任党工队派驻希特勒大本营的联络官。1944年初鼓动希特勒同意由中央保安局接管*阿勃韦尔。同年 6月与*埃娃·布劳恩之妹结婚,地位急剧上升。大战末期曾留守*元首地堡,1945年 4月 26日潜逃,翌日被武装党工队员俘获,28日被处决。
菲尔基贝尔(FritzErichFellgiebel,1886—1944)德国将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德国最高统帅部通讯处处长兼陆军通信联络主任(1939—1944),领上将衔。参加上层军官密谋集团。在 *七·二○事件中起重要作用。负责转告柏林密谋分子刺杀结果,并曾一度切断希特勒大本营同外界的联络。1944年 7月 21日被捕,9月 4日被绞死。
菲亚特公司(FabbricaItalianaAutomobili)意大利生产汽车、飞机的大企业。1899年创建于都灵。初专事生产汽车,1908年又设置意大利飞机公司(Societ àltalianaAviazione),开始从事飞机的研制。1914年生产出第一架飞机。后在法西斯政府扶持下,1926年吞并昂萨尔多(AnSaldo)公司,扩大了公司飞机生产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各种类型的军用飞机,其中以*菲亚特 G型歼击机、*菲亚特 CR型歼击机和*菲亚特 BR型轰炸机最著名。
菲律宾战役①第一次战役(1941.12—1942.6)。*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攻占菲律宾群岛的战略性战役。为摧毁美国在亚洲的主要军事基地,夺取菲律宾的丰富资源,并为进一步入侵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创造条件,日军在袭击珍珠港后即发动对菲律宾的进攻。参加此役的日军为陆军中将本间雅晴指挥的第十四军约 6万人,海军战役编队 40余艘军舰及百余艘运输船舰,海空军飞机约 500架,驻守菲律宾的美菲军 13万人(其中美军 3.1万人),作战飞机 270余架,由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指挥,另有美国亚洲舰队(45艘舰艇)协同作战。1941年 12月 8—9日,日军飞机首先突袭克拉克(Clark)和甲米地(Cavite)等美军基地,摧毁绝大多数美军作战飞机,掌握制空权。12月 10日,日本陆军先遣部队分股在阿帕里等地登陆。麦克阿瑟将美军主力部署于马尼拉附近。菲军无力阻挡日军的入侵。12月 22日日军主力 4万多人在仁牙因(Lingayen)湾登陆。23日麦克阿瑟被迫决定实施“橙子三号”作战计划,放弃马尼拉,率 8万人退守巴丹半岛,以待海上增援。1942年 1月 2日,马尼拉沦陷。日军从 1月初起对巴丹半岛连续发动进攻,遭到美菲军激烈抵抗,2月上旬被迫暂停进攻。美菲部队粮食储备有限,疟疾流行,兵员严重减损,美国军方无力实施救援行动。3月10日,麦克阿瑟奉命弃军撤至澳大利亚,由温赖特中将接任指挥。日军增兵2个师团和 2个炮兵团后,于 4月 2日发起最后攻击。4月 9日,美菲军战地指挥官金少将率 7万人投降。5月 5日日军又对扼守科雷吉多尔(Corregidor)岛要塞的美军发动进攻。次日,温赖特率 1.2万(一说 1.5万)人投降,并在广播中宣布全面投降。棉兰老岛与和乐岛等也分别沦陷。至 6月 9日止,美菲部队除少数转入游击战外,均停止抵抗。此战为日本陆海军实施的首次大规模协同作战,历时半年,伤亡约 1.2万人。菲律宾的沦陷,使美军在太平洋的战略态势急剧恶化。②第二次战役(1944.1O —1945.7)。美军反攻菲律宾群岛的战略性战役。1944年 9月魁北克会议上,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决定提前对菲律宾的反攻。由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参战的有美国第六集团军 14个师约 24万人,由美第七、第三2支舰队(35艘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等 200多艘军舰)及远东空军飞机约2500架支援。守菲日军为第十四方面军(辖 9个多师团、4个旅团)和西南方面舰队共约 26万人(一说 18万人),由第四航空军和第一航空舰队(共约 980架飞机)支援。日本大本营制定*捷号作战计划,调山下奉文任第十四方面军司令官,企图实施决战。美军依托海空优势,从 1944年 10月上旬起,对菲律宾、台湾等地日军基地进行猛烈突击,日军损失惨重。10月 17日,美军在莱特湾附近诸小岛登陆。20日,美国第七舰队运送第六集团军 4个师在莱特岛登陆。同时,日本大本营下令实施捷号作战行动,调集尚存的海空军主力与美海军进行决战。10月 24—25日,双方进行*莱特湾海战,日军惨败。日军又以*神风特攻队对美军展开特攻,并以运输舰运送援军,但均遭美海空力量毁灭性打击。12月中旬,莱特岛终为美军克复。同时,美军又攻占民都洛岛。次年 1月 9日,第六集团军 4个师在海空军掩护下,登陆吕宋岛北部的仁牙因湾,菲律宾抗日游击队亦广泛出击,日军陷于顾此失彼境地。1—2月美军挺进吕宋岛腹地,并在吕宋岛西岸、马尼拉附近海岸及巴丹半岛等地实施两栖登陆与空降作战。美国第八集团军亦开始在菲律宾南部的巴拉望(Palawan)岛、棉兰老岛登陆。2月下旬至 3月初,美军先后攻克马尼拉、科雷吉多尔要塞等地,日军残部退守吕宋北部山区。3月中旬,美军又在班乃(Panay)、宿务(Cebu)、内格罗斯(Negros)等岛登陆。此后,美军在菲律宾抗日武装的协助下,对菲律宾群岛上的日军残部进行清剿战斗,直至大战结束。
菲德尔佐尼(LuigiFederzoni,1878—1967)意大利法西斯分子。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早年出版《民族思想》周刊,鼓吹沙文主义。1923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历任殖民地大臣、内务大臣。曾颁布一系列法令,加强报刊检查和对社会舆论的全面控制。1929—1939年任参议院议长。1998年起为意大利王家艺术学院院长。大战期间,因轴心国不断矢利,对前途产生怀疑。1943年 7月 24日,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支持格兰迪动议。*萨罗共和国时,被维罗纳法庭缺席判处死刑。战后意大利最高法院判处他终身监禁。1947年大赦后,获释去葡萄牙定居。
菲亚特型坦克意大利坦克。由*菲亚特公司制造。其 M11/39型重 11吨,装备 37毫米炮 1门,机枪 2挺。经改良的 M14/41型,装备 47毫米炮 1门,时速 30公里,广泛使用于北非战场,但因装甲过薄,未发挥过重要作用。经进一步改良的 M15/42型,提高了性能,但未及大批生产,意大利即告投降。
菲律宾方面军即“日本第十四方面军”。
菲律宾海海战即“马里亚纳海海战”。
菲亚特 G型歼击机意大利歼击机。由*菲亚特公司制造。1938年投产的 G-50型,单座、单引擎、单冥。最大时速 471公里,最大载荷航程 676公里,装备 1挺 12.7毫米机枪。共生产 708架。用于巴尔干、地中海和北非战场。1943年改进投产的 G-55型,时速增至 619公里,航程增至 1200公里,装有 3门 20毫米机关炮和 2挺 12.7毫米机枪。
菲律宾人民抗日军菲律宾抗日武装。亦称“胡克巴拉哈普”,译自他加禄语 HukbongBayanLabanzaHapon的简称 Hukbalahap。通称“胡克”。1942年 3月建立,以菲律宾共产党为核心,主要成员为农民。有 3500人,编成35个连,在吕宋岛中部等地活动。同年 9月击退日军首次进攻。1942年底和1943年初又实施“连续袭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1943年 3月遭日军重兵围剿,损失惨重,被迫退至山区和丛林,继续进行斗争。曾配合盟军解放本土。日本投降后,部分成员组成“人民抗日军同志会”,1948年春,又组成由菲共领导的菲律宾人民解放军。
菲律宾行政委员会日本占领军在菲律宾扶植的管理机构。1942年 1月 23日日军攻占马尼拉后由日本占领当局的军政监部设立。共分 6个部,主席和部长均由菲律宾人担任,但各部中均由日本“顾问”严密控制。主席瓦加斯,劳雷尔、雷克托等人任部长。协助日军进行殖民统治,其间曾支持成立*新菲律宾服务协会和*菲律宾独立筹备委员会。1943年 10月,劳雷尔傀儡政府成立后,被取消。
菲亚特 BR型轰炸机意大利中型轰作机。由*菲亚特公司制造。其BR-20型为双引擎,最大载荷航程 1850—3000公里,装备 4挺机枪,可载炸弹约1600公斤,乘员 6人。1936年投产,1939年服役。1940年 6月意大利参战时,其空军共有此型轰炸机 172架。共约生产 600架。曾广泛用于在巴尔干、地中海、北非以及苏联等地作战。
菲亚特 CR型歼击机意大利歼击机。由*菲亚特公司制造。其 CR-32型为双翼、单引擎、单座,时速 350公里,可持续飞行 2.5小时。装备 12.7毫米机枪 2挺。1933年初次试飞。曾广泛用于武装干涉西班牙。1940年意大利参战时,占其歼击机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改良型 CR-42,1939年投产,时速增至 430(一说 392)公里,最大载荷航程 772公里,CR-42型共生产 1781架。
菲律宾独立筹备委员会日本占领军在菲律宾建立的机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占美国殖民地菲律宾,并宣告实行军管。随着在太平洋战场不断失利和亚洲人民抗日斗争的发展,日本加紧策划和导演菲律宾“独立”,以巩固其占领当局的地位。1943年 5月东条英机访问马尼拉,许诺让菲律宾早日“独立”。6月 18日日本占领当局军政监部下令由*新菲律宾服务协会组建此委员会。以*劳雷尔为委员长,共有 20名委员,按日本人指示起草宪法,于 9月初在新菲律宾服务协会大会上通过。9月底新选出的“国民大会”推举劳雷尔为“总统”,并于 10月 14日就职。至此该委员会遂告结束。
菊水作战*冲绳岛战役期间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自杀性攻击代号。1945年 4月 6—7日、12—13日、16日、21—22日、5月 4日、11日、24—25日、27—28日、6月 3—7日、6月 21—22日,日本神风特攻队共出动飞机1465架,对冲绳岛海面的美军舰队发动 10次菊水作战,进行自杀性攻击,击沉美舰艇 30艘,使美舰队受到一定损失,但未能挽回败局。
萤火虫号驱逐舰(Glowworm)英国驱逐舰。1936年建成。排水量 1345吨,装有 4门 4.7英寸火炮和 8个 21英寸鱼雷发射管。1940年 4月 8日,在挪威沿海为声威号战列舰护航时,与德国*希佩尔号巡洋舰及 2艘驱逐规发生遭遇战。双方力量悬殊,在交战中借烟幕掩护以高速撞击希佩尔号,使敌舰身裂开 40米宽缺口而被迫退出战斗,自身随后沉没。舰长鲁普(GerardRoope)海军少校坠海牺牲,后被追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营南除家村惨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1942年 3月 26—27日,日本驻威海卫刘公岛的海军陆战队借口丢失枪支,连续两次包围文登县城东北的营南陈家村。用火焰喷射器焚烧房屋,以开会训话为名,将全村居民驱赶至村东头壕沟边,用机枪扫射,来被打死者被扔进沟内活埋。全村 1015间房被烧毁 1008间,230多人惨遭杀害,财物被洗劫一空。
萧华(1916—1985)中国将领。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1934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第三四三旅政委,参加*平型关战斗。1938年 5月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深入敌后,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39年起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协助罗荣桓指挥军民粉碎日军多次“扫荡”。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总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萧克(1908—)中国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曾任红六军团军团长。1935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副师长,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率部进逼平、津,开辟平西、平北、冀东、热南抗日根据地。1942年起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聂荣臻开创晋冀热及辽西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萧永智(1915—1943)中国将领。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十师政治部主汪。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政委、先遣支队政委,赴鲁西南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八旅政委,致力于加强部队政治工作。1943年春,率部赴卫河以东,开辟临(清)馆(陶)堂(邑)根据地。曾任八路军冀南军区七分区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同年 9月 23日在山东聊城陈管营反“扫荡”作战中牺牲。
萧劲光(1903—1989)中国将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红军军事学校、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回国后任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红五军团、红七军团政委。1934年 10月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统一指挥陕北的部队,东守黄河,保卫延安。1942年参加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后调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抗战胜利后曾任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萨尔坦(Danie1Sultan,1885—1947)美军将领。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入陆军军事学院深造,1926年毕业后在军中供职, 1941年获少将街,任第三十八师师长。1942年 4月受马歇尔派遣赴中缅印战区任职。曾任该战区副司令,驻印度德里,协助*史迪威处理驻印美军事务,并担任与盟国东南亚战区司令部的协调工作。1944年晋升中将。同年 11月史迪威被召回国后,任从中缅印战区分出的缅印战区司令。继续实施史迪威指挥的*缅北战役,打通*雷多公路。1945年 5月曾主持制订反攻马来亚的作战计划。因战争结束未予施行。
萨师俊(1895—1938)中国海军军官。字翼仲。烟台海军学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海军公胜、顺胜、威胜、楚泰等舰舰长。后任海军第一舰队中山号舰舰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曾以袭击战术施放水雷炸毁日舰。1938年 10月武汉撤退时,担任警戒及运输。24日在封锁金口航道时,遭日机轰炸,受重伤后仍坚持指挥作战,以身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赠海军上校。
萨拉希(S álasiFerene,1897—1946)匈牙利*箭十字党首领。毕业于军校,长期在参谋部供职,为军官极右派代表。1933年获少将衔。曾出版《建设匈牙利国家计划》,鼓吹法西斯主义。1935年退役,建立民族意志党 1937年与其他右翼政党联合成立箭十字党。次年因策划发动法西斯政变被判处 3年监禁。1940年获释,10月成为箭十字党党魁,积极追随纳粹德国,主张匈牙利对外扩张。1944年 10月 16日在希特勒扶持下成为“国家元首”,实行法西斯统治。同年逃往德国,1915年 5月在德国被美军俘虏。1946年被匈牙利人民法庭处死。
萨拉查(Ant óniodeOliveiraSalazar,1889—1970)葡萄牙独裁者。1924年毕业于科英布拉大学,后成为经济学教授。1921年参与创建天主教中心党,并进入议会。1928年任财政部长,后又兼任殖民部长。1930年成为法西斯政党“国民同盟”的首领。1932年 5月成为拥有独裁权力的总理。次年颁布新宪法,规定葡萄牙为“中央集权的劳资协会主义共和国”。1936年 5月和 11月,先后兼任陆军部长和外交部长。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支持佛朗哥集团,使本国成为德、意向叛乱分子提供援助的转运地。大战中,表面保持中立,实则倾向德怠法西斯。战后,继续把持政权至 1968年。
萨布罗夫(AлкecaндpHикoдaeBичCaoypob,1908—1974)苏联战时乌克兰游击运动领导人之一。1931年参军。翌年加入联共(布)党。1933年复员。1938年在内务人民委员部机关工作。苏德战争期间,组建游击队,后扩展为游击兵团,在苏梅州和布良斯克州战斗。1942年获苏联英雄称号,并成为地下乌克兰党中央委员。同年 11月任日托米尔(ЖиTOMиp)州游击运动司令。1943年获少将军衔。1944年起先后任德罗戈贝奇州和扎波罗热州内务部长。战后任内务部管理总局局长。著有《在战线的那一边》、《不可估量的兵力》、《战斗赢来的春天》等。
萨纳齐亚波兰语 Sanacja的音译。原意为“健全化”、“改善”或“整顿”。因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以此为口号发动政变,建立独裁政府,后遂被用来称呼毕苏斯基政权。大战期间,凡波兰流亡政府中原政府成员均被称为萨纳齐亚分子。
萨拉盖特(GiuseppeSaragat,1898—1988)意大利社会党领导人。毕业于都灵大学。1922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任都灵支部的书记,进行反法西斯制度的斗争。1926年起流亡奥地利和法国,从事反法西斯活动,但反对和意共建立统一战线。1943年回国参加重建社会党的工作,次年任社会党执行委员会委员。1944年被本国法西斯分子逮捕,移交给德国占领军监禁。后脱逃成功,参加博诺米政府。战后退出社会党另建工人社会党。1951年与统一社会党合并为社会民主党,后任党的主席。曾历任副总理、外交部长和总统。
萨福诺夫(BopиcфeoкTиcTOBичCaфohOB,1915—1942)苏联军人。1933年参军。次年毕业于飞行员学校。1939年加入联共(布)党。苏德战争初期任北方舰队航空兵大队长。1941年 6—8月,参加空战 32次,击落敌机 11架,获苏联英雄称号。同年 10月任航空兵第七十八团团长,1942年任近卫航空兵第二团团长(中校衔)。至同年 5月,个人共击落敌机 30架。5月 30日在空战中击落敌机 2架、击伤 1架后中弹牺牲。再次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为战争期间第一个获两次苏联英雄称号者。
萨默维尔①詹姆斯·福恩斯·萨默维尔(JamesFownes,Somerville,1882—1949)。英国海军将领。早年入伍海军,1938年任东印度舰队司令,后团健康原因退役。1939年战争爆发后应召重返海军。曾协助*拉姆齐组织*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 6月组编以直布罗陀为基地的*H舰队并出任司令。同年 7月受命执行*弩炮行动,摧毁奥兰港内的法国舰队。此后活跃于西地中海,执行护航和对意作战任务,并参与在大西洋上击沉德*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斗。1942年 3月调任英国东方舰队司令,在印度洋海域防御日军的进攻。1944年 10月派赴华盛顿作为英国海军的代表参与联合参谋委员会工作,直至战争结束。领海军元帅衔。②布里恩·伯克·萨默维尔(BrehonBurkeSomervell,1892—1955)。美国将领。191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政时期,率工程兵部队进行公共工程建设。1940年受命组建陆军军需兵兵种。1941年任陆军助理参谋长,掌管供应与军需分配事务。1942年出任陆军后勤部队司令,普升中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后勤供应的领导人,曾出席卡萨布兰卡、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1945年晋升上将,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军衔的工程兵军官。1946年退役,从事私人企业。
萨尔韦米尼(GaetanoSalvemini,1873—1957)意大利历史学家。就读于佛罗伦萨大学。早年在佛罗伦萨大学和墨西拿大学任教,致力于欧洲近代史的研究。因坚持反对法西斯制度,1925年起流亡法、英、美等国。曾参与创建*正义和自由的组织,后又在美建立*马志尼协会。1940年出版《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在美活动》一书,揭露法西斯分子反对民主力量的阴谋。1943年又发表著作《意大利该怎么办》,主张战后意大利应实行民主,摆脱法西斯主义、君主制和教会。1947年回国,继续从事史学研究。
萨沃岛海战亦称“第一次所罗门海战”。日、美海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的首次重大海战。1942年 8月 7日,美军开始进攻瓜岛的登陆作战。日第八舰队司令三川军一海军中将率舰队(5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 1艘驱逐规)从拉包尔出击增援。8日午夜至 9日凌晨,日舰队与美海军支援登陆的掩护编队(5艘重巡洋舰、6艘驱逐舰),在瓜岛北面萨沃(Savo)岛附近海域激战。日军善于夜战,击沉美方巡洋舰 4艘(内 1艘为澳舰)、重创巡洋舰和驱逐舰各 1艘,日军仅 1艘巡洋舰受伤。但三川因怕白天遭美飞机空袭。未攻击美军登陆运输船队即返航,失去瓜岛之战的最初良机。
萨罗共和国(RepubblicadiSal ò)正式名称“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墨索里尼建立的傀儡政权。意大利*七月政变后,1943年 9月 23日在北部的萨罗(Sal ò)建立。依靠德国占领军维持统治的墨索里尼,纠集残余势力,建立以*帕沃里尼为总书记的法西斯共和党和以*里奇为司令的国民共和卫队,并任命*格拉齐亚尼为国防部长,先后组建 4个师和黑色旅,大肆清剿游击队和镇压抵抗运动。1944年 1月,经维罗纳法庭审判,处死策动七月政变的*德博诺等人。同年 4月和 7月,墨索里尼曾两次赴德乞援,完全听命德国。同时宣布废除王朝,呼吁“民族和解”,玩弄企业“社会化”等欺骗手段,力图控制局势,均未奏效。1943年冬和 1944年春,北部各大城市相继爆发罢工,游击队纷纷出击,傀儡政权所属部队士气低落,相继溃散。1944年夏罗马光复后,龟缩至波(Po)河流域。同年冬季,依靠 6个德国师的支援勉强维持。1945年春,纳粹德国摇摇欲堕,无暇他顾,墨索里尼曾企图单独媾和及与抵抗力量对话,但均告失败。同年 4月北意人民大起义,25日墨索里尼被俘获后处决,该政权亦瓦解。
萨尔公民投票决定萨尔地区归属的公民投票。根据*《凡尔赛和约》之规定,萨尔地区的煤矿开采权归法国,行政权交由国联的 5人委员会掌管,15年后举行全民投票解决其归属问题。1931年国联行政院成立负责监督全民表决的三人委员会。同年 6月 2日法、德签署不干涉投票的协议;12月 3日,又签订由德国支付 9亿法郎作为法国在萨尔财产赎金的协定。1935年 1月 13日举行投票,德国曾为此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法国则未采取任何积极的行动。在 538053名投票人中,有 477119人赞成萨尔划归德国。同年 3月 1日起,根据国联行政院的决议,萨尔地区正式归并德国。
萨尔盆地战役大战期间,盟军 1945年 3月 15—25日在萨尔(Saar)盆地实施的进攻战役。1945年 1月间,苏军在东线发动总攻,希特勒将大部分剩余兵力投入防守奥得河。西线美英盟军趁机拟定突破*齐格菲防线、歼灭莱茵河以西德军的作战计划。此战为其中预定的 3个进攻战役之一,由 *盟国第六、第十二集团军群协同实施。经过*马斯河-莱茵河战役和*莱茵河中游左岸战役后,莱茵河以西仅剩下据守于摩泽尔河-萨尔河-莱茵河三角地带的 2个德国集团军(共 13个师)。3月 15日,美第三、第七集团军分别从西、南两面,对摩泽尔河和*齐格菲防线守敌发动向心突击。德军迅即溃退。23日美军进抵莱茵河,并在达姆施塔特( Darmstadt)以西的奥彭海姆(Oppenheim)夺占了登陆场。3月 25日,萨尔盆地德军被全部肃清。
萨莱诺登陆战1943年 9月盟军在意大利萨莱诺(Sar-lerno)地区进行的登陆战役。代号“雪崩”。9月 9日凌晨,美国将领克拉克率盟军第五集团军的 4个多师 5.5万人,由 700多艘舰船运载和掩护,在意大利半岛“腰骨”处的萨莱诺一带登陆。13日,德军集中 2个坦克师和 1个摩托化步兵师发动猛烈反击,盟军登陆阵地被压缩和劈成两半。14日,盟军得到海、空军的强大火力支援,并相继投入 3个师的援军才稳住阵地。20日,在半岛南端登陆北上的英第八集团军到达萨莱诺外围,德军才徐徐北撤。10月 1日,盟军终于进入那不勒斯。3周战斗盟军伤亡达 1.2万人。
萨拉莫阿-莱城战役太平洋战争期间盟军收复新几内亚中的一次进攻战役。萨拉莫阿(Salamaus)和莱城(Lae)是新几内亚北海岸战略要地。1942年 3月,日军发动*莱城-萨拉莫阿之战,攻占之后留有万余人驻守。1943年春,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制定反攻计划,从 7月起以小股美澳军进袭萨拉莫阿,诱使莱城日军分兵支援。8月 17日,美国第五航空队大规模空袭莱城附近日军机场,击毁日机约 200架,夺得制空权。9月 4日,澳第九师由美海军掩护在菜城东面约 20公里的河口登陆。次日,美伞兵团约1700人对菜城背后的机场实施空降,占据机场后即空运澳第七师至该地。9月 8日萨拉莫阿日军奉命运步撤至莱城。9月 10日澳第九师亦被空运至前线。9月 11日萨拉莫阿被美、澳军攻克。9月 15日美、澳部队开始合围莱城,日军约 9000人弃城突围,逃往北部山区。澳军第七师和第九师合股攻克菜城。至此美军遂打开进军巴布亚的门户。
萨赫森豪森集中营(Sachsemhausen)纳粹德国三大中心集中营之一。1936年建于柏林以北的奥拉宁堡(Ora-nienburg)附近。下辖 73个分营。先后关押 20余万人,其中半数被杀害。大战期间,因附近设有纳粹集中营管理局,该营遂成为集中营大规模杀人工具和方法的试验地。受害者多次进行反抗,1944年夏曾有 165名地下活动者在此被处死。1945年 5月 1日,幸存者在向吕贝克转移途中被苏军解救。战后在与苏军相遇地点建立纪念碑。原址被辟为纪念馆。
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Saratoga)美国航空母舰。由战列巡洋舰改装,1927年建成并服役。排水量 3.3万吨,航速 38节,载机约 80架。在大西洋水域活动。珍珠港事变后调赴太平洋海域。1942年 8月开始参加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在所罗门群岛海战时受创。1943年 11月参加袭击拉包尔,继而参加吉尔伯特群岛战役。1944年参加马绍尔群岛战役。1945年 1月袭击日军在爪哇泗水的炼油厂,2月参加硫黄岛战役,遭日军*神风特攻队击伤。后返美国修复时大战已告结束。1946年 7月 25日,在比基尼岛原子弹试验时,作为靶船被击毁。
萨沃亚-马尔凯蒂飞机公司(SavoiaMarchetti)意大利生产飞机的大企业。1915年在塞斯托·加伦特(Se-stoCalende)创建。初为意大利最大的生产水上飞机的工厂。1920年起,在工程师马尔凯蒂(Marchetti)的领导下,转入生产陆上飞机。大战期间,除塞斯托·加伦特外,又在贝尔哥玛纳罗设有分工厂,生产各种类型的轰炸机和运输机,其中 SM-79型轰炸机曾在大战中被广泛使用。
萨沃亚-马尔凯蒂型轰炸机意大利轰炸机。由 *萨沃亚-马尔凯蒂飞机公司制造。1936年服役。其 SM-79型,曾用于*西班牙内战。3引擎,翼展21.3米,最大时速 431公里,最大载荷航程 1800—2000公里。可携炸弹 1250公斤或鱼雷 1枚,其改进 SM-84型可携炸弹 2000公斤或鱼雷 2枚。乘员 4—5人。共生产约 1200架。大战时广泛用于北非和地中海战场。1941—1944年为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用于苏德战场。
梅耶(DanieIMayer,1909—)法国社会党领导人。早年加入社会党。1933年起在《人民报》工作。1939年应征入伍。法国败降后在南方开展抵抗运动。从事重建社会党的工作。1941年 6月,出任社会党行动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出版地下《人民报》。随后前往伦敦会晤戴高乐,并就任社会党地下组织总书记。代表社会党参加民族抵抗委员会,并当选为临时咨询议会议员。战后曾任劳工部长。
梅塞(GiovanniMesse,1883—1968)意大利将领。早年入伍。1911年参加入侵利比亚的战争。1935年率部参加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后又入侵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参加大战后,1941年出任侵苏意军司令,因与德军指挥部意见不合,次年即离职。1943年初调往利比亚-突尼斯前线,为上将衔司令,指挥意大利第一集团军与盟军作战。1943年 5月晋升元帅,13日率部向同盟军投降。同年 9月意大利投降后获释回国。后任意军总参谋长,但无战绩,1945年离职。战后曾为参议员。著有回忆录《非洲战争是如何结束的》等。
梅乐斯(MiltonMiles,1900—1961)亦译“梅乐士”、“迈尔斯”。美国海军情报官员。1922年美国海军学院毕业。曾获哥伦比亚大学电机硕士学位。后入海军服役。1922—1927、1936—1939年两度在美国海军驻华部队任职。1942年再度到毕任美海军驻华顾问组组长和驻华使馆海军观察员。同年 9月被任命为美战略情报局远东协调主任,获海军准将衔。12月与中国国民党军统头目戴笠签订协议,成立中美合作所,任副所长。帮助国民党政府训练特工。支持陈纳德的对日空中战略计划,参与反对史迪威的活动,战后积极援蒋反共。不入即因患精神病而离华。后曾在拉丁美洲从事情报活动。1958年获海军中将衔。著有《一种不同的战争》。
梅机关日本军部为监护、扶植汪精卫汉奸集团筹备伪政权而设立的特务机关。1939年 8月在上海虹口重光堂(东体育会路 7号)建立,以*影佐祯昭为机关长,其成员来自日本陆军省、海军省、外务省、兴业院及所谓“民间”的国会议员、新闻记者等 30多人。因日本军部以“梅工作”为影佐祯昭的特务活动代号,故得名。通过多次秘密活动和谈判,与汪精卫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及《秘密谅解事项》。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迁往南京,改称国民政府最高军事顾问部,影佐祯昭为第一任最高军事顾问,掌握汪伪政府的全部活动。
梅里尔(FrankDowMerrill,1903—1955)美国将领。192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1941年底派往中缅印战区,任暂编第五三○七团指挥官,该部队称“梅里尔突击队”(Merrill’sMauarders,亦称“梅里尔的抢劫者”),代号*加拉哈德。在印度进行游击训练后,1944年 2月入缅甸北部作战。同年 5月协同*中国远征军攻克密支那机场,打通*史迪威公路。后任印缅战区美军副司令,升为准将。1945年任美国第十集团军参谋长,随军进驻日本冲绳岛。战后获少将衔。1948年退役。
梅思平(1896—1946)汉奸。北京大学毕业。曾任中央大学教授、江宁区行政督察专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法制专门委员会委员,主张对日“和谈”,参与日汪重光堂密约谈判。1938年底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次年参加汪伪国民党“六大”,任中央常委、组织部长。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实业部长、浙江省长、内政部长等职,参与*《日汪基本关系条约》的签订。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在南京处决。
梅斯纳(OttoMeibner,1880—1953)德国总统府主任(1920—1945)。早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0年起任德国总统府国务秘书兼主任。1933年初促成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同年 3月 15日在内阁会议上反对*胡根堡以总统牵制总理权力的建议,坚持内阁有起草法律的全权。1934年 8月希特勒任国家元首后留任,主管礼宾、授勋等事宜,统辖希特勒副官处办公室。1937年升为部长级主任。战后,1949年被纽伦堡第四军事法庭宣判无罪。著有回忆录《艾伯特、兴登堡和希特勒手下的国务秘书》。
梅福票(Mefo-Wechsel)一译“米福票”,全称“冶金研究股份公司期票”。纳粹德国支付军备费用的银行特别期票。由*沙赫特设计,国家银行发行,政府提供担保,有效期 5年。发行目的系掩盖扩军备战的真实规模。1935年开始使用。用于支付军火承包商,可在全国各银行贴现,最后由国家银行总贴现。1935—1939年共发行 120余亿马克,占同期军费总开支的五分之一。
梅扎索马(FernadoMe
asoma,1907—1945)意大利*萨罗共和国文化部长(1943—1945)。在大学攻读经济学。1921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积极领导法西斯大学生运动。1935年起先后任法西斯大学社团副书记和书记。大战期间,任人民文化部国内宣传处主任。1943年 9月德军占领罗马后,与纳粹德国合作。继续追随墨索里尼,任 *萨罗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任内压制进步舆论,宣传法西斯主义,同时直接参与残杀游击战士,激起公愤。1945年 4月外逃时被执,处决后暴尸于米兰的洛雷托广场。
梅克林事件德国败露西线进攻计划的一次偶发事件。1940年 1月 10日,德国空军联络官赖因贝格( Hel-mutReinberger)和赫恩曼斯(ErichHnmanns)在飞往波恩途中,因气候恶劣迷失方向,在比利时境内梅克林(Mechelen)附近迫降,未及将随身携带的进攻西欧作战计划全部焚毁,其主要部分为比利时驻军所获,并立即通告英、法政府。德军因而又一次推迟进攻日期,并对计划作了重大修改;英、法等国怀疑是德国的一个欺骗手法,未采取任何对策。
梅津美治郎(1882—1949)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供职于参谋术部。1913年任驻德武官。1931年 8月任陆军省总务部长。1934年 3月派赴天津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力图攫取中国的华北地区。1935年 6月以排日运动为借口,胁迫中国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会长何应钦签订*《何梅协定》。1936年二·二六事件后升任陆军次官,进行“肃军”,清洗皇道派分子。1937年反对字垣一成出任首相,力主扩大侵华战争。梅津美治郎 1938年任第一军司令官,在中国华北地区大肆烧杀。1939年 9月任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洲国”大使,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残酷的占领统治。1940年晋升大将。1944年 7月任参谋总长,全面指挥侵略战争,直至战败。1945年 9月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代表日本大本营签署投降书。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次年 1月在狱中病死。
梅培克萨斯(LoanesMetazas,1871—1941)希腊首相(1936—1941)。早年入伍,曾就读于柏林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希军总参谋长。保皇派。共和国时期先后任内政大臣、陆军大臣等职。1935年王朝复辟后,于次年任首相,1938年任“终身首相”,建立独裁统治,以暴力镇压反对的政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倾向轴心国,但拒绝听命于意大利,在希腊北部修筑“梅塔克萨斯防线”,巩固本国国防。1940年 10月 28日意大利入侵希腊后,参加同盟国,并击溃意军。翌年病死。
梅塞施米特(WillyMessershmitt,1898—1978)德国飞机设计师和资本家。早年就学于慕尼黑理工学院,获工程学学位。1923年创建*梅塞施米特飞机制造厂。1930年任慕尼黑技术学院飞机制造学名誉教授。纳粹党执政时期设计并制造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军用飞机,成为世界著名的飞机设计师。1938年获德国“国家艺术和科学奖”。大战期间获“劳动先锋”称号并被任命为德国航空研究会副主席和国防经济领袖。战后于 1948年被非纳粹化法庭划为“纳粹同情者”。1956年起重新开始飞机设计工作。
梅利托波尔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第聂伯河会战的组成部分。1943年 9月 26日—11月 5日,由*南方方面军(后改称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实施。*顿巴斯战役后该部苏军即进抵莫洛奇纳亚(Moлoч-.Haя)河,向德军防御枢纽梅利托波尔(MeлиTonoл)进击。战斗持续近 1个月。10月 23日解放该市。11月 1日苏军突入彼列科普地峡,切断驻克里米亚德集团军与外部的陆上联系,并于 11月 5日前出至第聂伯河下游。
梅塔克萨斯防线希腊东部色雷斯和马其顿地区沿希、保边境布设的防线。向北防御由保加利亚南下的入侵者接近萨洛尼卡(Salonika)地域。因由希腊军事独裁者*梅塔克萨斯决定布设而得名。
梅瑟里茨筑垒地域德军为掩护通向柏林的最近方向,在瓦尔塔河与奥得河之间的梅瑟里茨(今波兰缅济热奇 Miedzyrzecz)构筑的永备筑垒配系。1932—1937年首次修筑,1944—1945年再次修筑,为纵深梯次配置的大型钢筋混凝上火力工事群组成,并设置了加强的野战障碍和天然的、人工的防坦克障碍;其前沿有筑有堤坝和水道联接的湖泊系统掩护,可放水淹没接近地;主要工事中设有弹药、给养库和供、排水系统,可在完全封锁下长期坚守。1945年 1月*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因苏军推进迅速,德军未及在此组织防御,即被苏军攻克。梅-109式歼击机即“Me-109式歼击机”。
梅-110式歼击机即“Me-110式歼击机”。
梅-262式歼击机即“Me-262式歼击机”。
梅塞施米特飞机制造厂(Messerschmitt-Flugzeu-gwerk)德国主要飞机制造厂。1923年由*梅塞施米特创建,厂址在班贝格(Bamberg)。1926年生产出第一架飞机,1938年改称“梅塞施米特股份公司”。1938—1945年共生产约 4.05万架飞机,其中大部分为*Me-109式歼击机,其他为*Me-110式和*Me-262式歼击机等。大战期间曾设计 Me-264式 4发动机远程轰炸机,但未成批生产。战后自 1956年起重新生产飞机,1968—1969年同其它垄断组织合并成立“梅塞施米特-伯尔科-布洛姆公司”。
梳蓖清剿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的一种战术。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多路向抗日根据地平行推进,像梳蓖一样梳来梳去,反复追踪,发现八路军部队即行包围合击,企图一举歼灭人民抗日军队,摧毁抗日根据地。
曹国安(1900—1937)中国将领。原名于德俊,字哲名。北平硫文学院毕业。曾任绥远军参谋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组织领导伪铁道警备第五旅第十四团迫击炮连起义,随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迫击炮大队,任队长。同年 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三团政委,率部挺进辉发江以南,开展抗日游击战。曾指挥所部攻克柳河县三源浦敌据点,并在通化县至山城镇公路上伏击日军汽车队,击毙日军大佐等数名指挥官。1934年 1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兼政委,转战磐石、伊通、东平、西平、海尤、桦甸、抚松、蒙江等广大地区,袭击日伪军,屡建战功。1936年春,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同年冬在长白地区反“讨伐”战斗中,击溃日军千余人。1937年初在临江县七道沟伏击日军的战斗中牺牲。
盛世才(1897—1970)中国将领。原名振甲,字晋庸。日本陆军大学毕业。1933年任新疆边防督办。为获取苏联军援和巩固其在新疆的统治,曾作出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姿态,成立反帝会,制定反帝亲苏六大政策。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访问苏联。1941年被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新疆省政府主席,便转而实行反苏反共政策。1943年 1月兼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同年秘密杀害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陈潭秋和毛泽民、林基路以及爱国民主人士社重远。1944年 8月调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国策顾问。
雪崩(Avalanche)*萨莱诺登陆战的行动代号。
捷足(Lightfoot)1942年*阿拉曼战役中英军最初实施的作战计划代号。计划以第三十军在北面沿海发动主攻,在敌方的布雷防线上打开通道,第十军的 2个坦克师随后紧跟,以便扩大战果,夺占滨海道路;第十三军在南面助攻,制造要从这里实施侧翼包抄的假象以迷惑敌人。1942年 10月 23日晚,英军以 1000门大炮的猛烈轰击开始进攻。战斗到 26日,虽在北面已楔入敌阵,但无法发展为突破,南面的助攻也未达到目的。英军遂改变计划,重新部署,于 11月 2日实施代号*增压的行动。
捷沃相(ИsaHФeдopoBhчTeBOcяH,1902—1958)苏联黑色冶金人民委员(1940—1948)。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7年毕业于莫斯科矿业学院。1936年任国防人民委员部总管理局长,随后任国防副人民委员。1939年起为联共(布)党中央委员。同年任造船工业人民委员。1940年出任黑色冶金人民委员。同年 11月随同莫洛托夫访德。苏德战争期间致力于发展冶金工业,保障军工生产。战后曾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
捷号作战日本陆海空军准备进行决战的计划代号。1944年 7月 21日,由日本大本营根据《今后战争指导大纲》拟定计划,24日下达作战命令,主要内容为:(1)集中兵力在下半年进行决战,粉碎盟军的进攻;(2)自 8月底至 10月底,先后在菲律宾、日本本土和东北地区(千岛群岛、北海道)实施捷一号至四号作战,务期取得决定性胜利。7月 21日和 26日,大本营又向联合舰队司令官下达相应的“大海指令”,规定海军的作战方针为:(1)保持现有势态,捕捉战机,伺机歼灭盟国海军;(2)与陆军紧密合作,确保本土和各重要国防地区的安全;(3)配合有关部队,确保日本与南方各资源产地的联系;(4)以奇袭等作战方式打击盟国海军。7月 24日,陆军省和海军省又签订捷号航空作战中央协定,决定联合陆海军的航空兵,自 8月中旬起,在各主要战区,集中兵力,捕捉战机,打击并歼灭盟国空军;并对航空部队的配置,作战计划作了具体的规定。该作战计划在盟军攻势打击下,遭到破产。
捷克斯洛伐克抵抗运动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反抗纳粹德国占领的斗争。1939年 3月 15日德军占领捷克,策划斯洛伐克“独立”。同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分别成立捷克共产党地下中央委员会和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民以罢工、怠工、示威游行等形式开展抵抗斗争。1941年夏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同捷流亡政府于 7月签订战时合作协定。此后在苏联建立捷克武装部队,捷共也与流亡政府合作,并积极在国内开展武装斗争。1941年 9月和 1942年 3月,捷克和斯洛伐克相继逮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中央民族委员会。1942年春,在山区建立第一批游击队。同年夏,捷克爱国者在布拉格袭击*海德里希,法西斯实行疯狂报复,抵抗运动一度处于低潮。1943年春,武装斗争重新发展,斯洛伐克游击队日益壮大。1944年 6月起,捷共积极准备起义。8月苏军逼近斯洛伐克,8月 29日*斯洛伐克民族起义爆发。1945年初苏军解放大部分斯洛伐克领土。4月 5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阵线政府,颁布《科息斯纲领》。5月 5日爆发布拉格起义,各地纷纷响应。9日苏军迸抵布拉格,11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解放。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在国外建立的政府,1939年 3月德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以原总统贝奈斯为首的政府流亡国外。同年秋在法国成立民族委员会,1940年迁往伦敦,组成流亡政府,得到盟国的承认,在捷侨民中组建军队,参加盟军作战。1941年 7月,与苏联签订战时合作协定,1942年 5月曾组织刺杀德国驻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代理长官*海德里希,但对国内抵抗运动领导不力。1943年 12月签订捷苏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并与捷共达成合作协议。1945年 4月加入*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阵线政府。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军团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在苏联建立的反法西斯武装部队。1941年 7月,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签订战时合作协定,规定在苏领土上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同年秋建立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第一营*斯沃博达任营长。1943年 3月在索科洛伐战役中首次参战。旋即参加秋季基辅战役,战绩卓著。斯洛伐克伪军官兵纷纷越界加入,队伍不断扩大。1944年春改组为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军团,由斯沃博达任司令。10月参加杜克拉战役,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作战,为解放全国立下战功。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阵线政府捷克斯洛伐克抵抗力量联合政府。1945年 4月 5日,由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捷克共产党及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在民族阵线的基础上,成立于科息斯(Koice)。社会民主党人费林格(Zdc-n ékFierlinger)任总理,捷共主席*哥特瓦尔德任第一副总理,*斯沃博达任国防部长,*马萨里克任外交部长。捷共在政府中占有 8席,起主导作用。颁布*《科息斯纲领》,开始实行民族民主革命措施。战后于 1946年 5月经第一次议会选举后,为民族阵线新政府取代。
授权法(Ermachtigungsgesetz)即《消除人民与国家痛苦法》。德国确立纳粹独裁统治的法律。1933年 3月 23日,德国国会以 441票对 94票通过。共 5条,规定:国家法律可以由政府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制定;由政府制定的国家法律只要不影响国会和参议院的地位,可以与宪法相异;政府制定的法律由总理起草并在国家法律公报上发表;德国与外国订立涉及国家立法事务的条约,毋需获得参与立法工作的团体的同意;该法有效期 4年,如果现政府被其他政府取代,则失效。至此,《魏玛宪法》实际上被废除,德国国会名存实亡。1937年和 1941年,国会在纳粹党操纵下两次延长该法。
掠夺者(Plunder)*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所属英第二集团军(在左翼)和美第九集团军(在右翼),在莱茵斯贝格(Rheinsberg)至雷斯(Rees)的宽大正面强渡莱茵河的行动代号。1945年 3月 23日晚上开始实施。参见“鲁尔战役”。
掠夺者式轰炸机(Marauder)即“B-26型轰炸机”。
救亡日报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1937年 8月24日在上海创刊。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出至 11月 22日停刊。1938年 1月 1日在广州复刊,10月 21日因广州沦陷再次停刊,1939年 1月 10日在桂林复刊。1941年 3月 1日被国民政府封禁。该报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宣传团结抗日,反对妥协投降,报导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战绩,在国统区发生重大影响。抗战胜利后,更名《建国日报》,于 1945年 10月 10日再度在上海复刊,因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政策于同年10月 24日第 15号为终刊,被查禁。
救国时报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出版的宣传抗日救亡的报纸。1935年 12月 9日,在巴黎创刊。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直接领导。初为周刊,1936年 1月第 6期起改为 5日刊。该报以海外华侨为主要读者,发行范围遍及 43个国家,拥有 9600余订户,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运到国内。其宗旨是“宣传、解释、鼓动、组织抗日救国联合战线”。曾刊载了大量中共中央文件,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言论以及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消息。1938年 2月 10日终刊,共出版 152期。
救火水龙管原则(“FireHosoe”principle)美国实施*《租借法案》的最初原则。语出美国总统罗斯福 1940年 12月 17日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意为邻人失火,须及时将自己的水龙管借给邻人以扑灭大火,火灭了再将水龙管归还,用坏了照价赔偿。用守望相助的比拟,说明美国帮助英国抵抗纳粹德国是美国自身防御的需要,以赢得大多数美国人对《租借法案》的支持。珍珠港事变后,这一原则被“同等牺牲原则”所取代,即每一盟国为打败敌人而竭尽其职责,战争的金钱代价将根据同等牺牲和同等努力的原则而降低。在战后的结算中,形式上此原则仍部分得到贯彻,如船只一律归还,积存的粮食和物资得以偿清,但绝大多数的租借物资均已在战争中消耗,不再计算。
[丨]常可夫(AлelcaиЦpлaHK0B,1879—1960)亦译“粲可夫”。保加利亚法西斯独裁者。索菲亚大学毕业后任教,后进入政界。1923年政变后上台出任首相。任内残酷镇压人民运动和起义。1926年出任国民议会主席,继续掌握国内大权。1932年创建法西斯党——民族社会运动党。大战期间奉行亲德意的方针,促成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集团。1944年 9月逃亡国外,在德占奥地利组织流亡政府。曾被美军拘留,获释后去南美定居。1949年起,成为保加利亚流亡分子的领袖。被保加利亚法庭缺席判处死刑。
常德战役亦称“湘北战役”。抗日战争中期中国军队抗击日军进犯湘北常德地区的防御战役。1943年 11月,日本为策应其南方作战、牵制中国向缅北、滇西调兵,纠集 6个师团约 10万余人由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于 11月 2日开始向松滋、公安、澧县和南县进攻。中国*第六战区在*第九战区一部配合下,以 12个军共 30个师在中、美空军支援下抗击。经激战日军占领各战地后于 16日强渡澧水分 3路进逼常德。中国守军顽强抗击。围攻的日军出动伞兵和施放毒气,经激烈巷战后于 12月 3日占领常德。中国第六战区以外围部队对日军实施包围,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 8日收复常德,至22日先后收复南县、安乡、津市、澧县、公安、松滋、枝江等地。此役日军伤亡 2万余人。中国阵亡师长许国璋、孙明瑾、彭士量等。
野坂参三(1892—1993)日本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17年庆应义塾毕业,在学时加入友爱会。1919年赴英,翌年加入英国共产党,后因参加工人运动被驱逐出境。1922年 7月加入日本共产党。1928年三·一五事件中被捕,后因病被保释出狱。1931年 1月当选日共中央委员,同年 3月赴莫斯科。1931—1940年任共产国际日共代表。1935年 8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领导日本人民反战的统一战线活动。1940年 4月到中国延安,化名林哲、冈野进,5月主持成立以在华日本战俘为主体的*日本人民反战同盟,10月创办日本工农学校。1942年统一分散于中国各地的反战组织,成立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提出“反对战争、打倒军阀,建设民主的日本”的纲领,1944年联合会改称日本人民解放联盟。1945年 4月出席中共“七大”。1946年回国后任日共最高领导人,提倡组成民主人民战线。1950年被美占领军开除公职。1955年恢复公开活动。1958年起任日共主席,并曾当选为众议员和参议员。著有自传《风雷的脚步》(2卷)、《野坂参三选集》等。
野村直邦(1885—1973)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1929年任驻德武官,回国后曾任第二潜涎战队司令官。1935年起历任联合舰队参谋长、军令部第三部部长、驻中国武官。1940年赴德,任德意日三国同盟的日方军事委员。1943年回国,先后任军事参者官和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1944年晋升海军大将,同年 7月在东条内阁短期任海军大臣。后复任军事参议宫和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旋调任海上护卫总司令官和海运总监。
野村吉三郎(1877—1964)日本海军将领。外交官。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美国海军军官学校。1914年任驻美大使馆武官,结识时任美海军部副部长的罗斯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出席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后历任军令部次长、吴镇守府司令长官、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等要职。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任新编第三舰队司令官。同年 4月在上海举行的天长节庆祝会上被朝鲜抗日志士炸伤,失去一目。1933年晋升海军大将。1937年被编入预备役。1939年—1940年 1月任阿部内阁外务大臣。1940年 11月出任驻美大使,进行日美会谈,为日本发动珍珠港事变作掩护。后于 1942年 8月被交换回国。战后曾受“整肃”。后为参议员。著有《出使美国》。野马式战斗机(Mustang)即“P-51型歼击机”。
野牛式战斗机(Buffalo)即“F-2A型歼击机”。
野猫式战斗机(Wildcat)即“F-4F型歼击机”。
野蜂式自行火炮(GeschutzwagenHummel)德国自行火炮。采用 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和 Pzkw-Ⅲ型或 Pzk-w-IV型坦克底盘,乘员 5人,总重 23吨。
眼镜蛇式战斗机(Kingcobra)即“p-63型歼击机”。
曼纳林(CarIGustafEmilvonMannerheim,1867—1951)芬兰总统(1944—1946)。将领。早年长期在俄军中服役。日俄战争时期因善战而出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为俄军中将。俄国十月革命后返回芬兰。1918年依靠芬兰白军在全国建立统治。1919年退休。1931年被*斯文胡伍德起用,担任芬兰国防委员会主席。1933年获元帅衔。领导修建*曼纳林防线。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后任芬军总司令,在战争初期曾获得战功。1941—1944年苏、芬再度交战时继续担任芬军总司令。1944年 8月曼纳林当选为芬兰总统,9月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1946年因病辞去总统职务。著有《回忆录》。
曼陀菲尔(HassoFreiherrvonManteuffel,1897—1978)德国将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中服役。1939年起在装甲学校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上校,指挥第七掷弹兵旅。曾在北非作战,升为少将。后相继指挥第七坦克师和大德意志坦克师,并晋升中将。1944年 9月获上将衔,指挥装甲部队参加*阿登战役。1945年初任第三坦克集团军司令赴东线作战。战后为联邦德国议员(1953—1957)。参加编写《致命决定》一书。
呈施泰因(ErichvonManstein,1887—1973)德国将领。1906年开始服役。1914年军事学院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中任职。1934年任第三军区(柏林)参谋长。1935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翌年升为少将。1938年任第十八师师长,晋升中将。1939年任侵略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同年 10月调至西线,任 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以坦克部队穿过阿登高地突击法国北部的大胆作战计划,受到陆军总部保守派的排挤,被调任后备第三十八军军长。其计划后曼施泰因为希特勒赏识,成为德军攻击法国的作战方案,并取得成功。1941年任第五十六坦克军军长,参加闪击苏联,隶属进攻列宁格勒方向的北方集团军群。同年 9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在南方的克里米亚作战。1942年晋升元帅,调至北方负责指挥围攻列宁格勒。同年 11月,当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围后,受希特勒委派赶赴南方,组建顿河集团军群,企图解救被围德军,未逞。1943年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以后节节败退至波兰边界。1944年 3月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曾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 13年徒刑。1953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
曼纳林防线(MannerheimLine)芬兰在苏芬边境构筑的永久性工事和障碍物体系。1927—1939年在卡累利阿地峡(距列宁格勒 32公里处)筑成,得到英、法、德、比等国军事专家的指导。防线以其主持者*曼纳林命名。全长 135公里,纵深达 90多公里,包括保障地带、主要防御地带、第二防御地带和维堡后方地带 4个区。共有 2000多个永备发射工事和土木发射工事, 136公里长的防坦克障碍物和许多公里的铁丝障碍物,以复杂的地形(大量森林、湖泊和沼泽)为依托。1940和 1944年两度被苏军突破,并最终摧毁。
曼哈顿计划(ManhattanProject)美国陆军部研制原子弹的计划。1942年 6月开始实施,初称*曼哈顿工程区,后改此名,代号为“三位一体”(Trinity)。由*格罗夫斯负责,参加这一计划的有*奥本海姆、*费米等一批科学家,在田纳西州橡构岭(OakRidge)、华盛顿州汉福德(Hanford)、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等地秘密建立庞大的研究和试验基地,耗资达 20亿美元。1945年 7月 16日研制出第一颗实验用原子弹,并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Alamogordo)沙漠爆炸成功,威力相当于 1.5万—2万吨 TNT。同时按计划制造出原子弹两颗,分别取名为“瘦孩”、“胖孩”于同年 8月 6日和 9日先后投掷于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战后,根据 1946年 8月的原子能法案,其人员、设备、资料等均划归原子能委员会。
曼德勒会战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与中、英联军在缅甸的会战。1942年 1月日军发动*缅甸战役后,英军屡败。3月初,英印、英缅军 3个师退守曼德勒(Manda-lay)以南地区。应英方请求入缅的*中国远征军(3个军共 9个师)适时赶到,以第五军接收曼德勒正面英军防线,掩护其撤退;以第六军在东路莫契、雷列姆方向作战;第六十六军集结于曼德勒地区待机。西路仍由英军据守。3月中、下旬,中国第五军第二○○师(师长*戴安澜)在东瓜与日军激战 12昼夜,由于朱获有力增援,被迫后撤。4月上旬,中国远征军调整部署,拟定彬文那会战计划。4月中旬,日军得到 2个师团增援后,在西路突破英军防线,进至仁安羌形成对英军的包围。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向中国远征军求援。中国第六十六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驰援解英军之围。4月下旬,从东爪出击的日军占领乐可、东枝后,换乘汽车猛插纵深,于 29日占领腊戌。中英联军后路被切断,被迫后撤。5月 1日曼德勒失守。此战中国远征军官兵作战英勇,多次力挫日军,屡立战功,但上层指挥紊乱,兵力分散,未获有力增援,更兼英军无心恋战,未达与日军会战的企图。
曼哈顿工程区(ManhattanDistrict)美国实施原子弹研制计划的代号。自 1939年起,美国铀咨询委员会、海军部、陆军部等已陆续开始核裂变的研究。1942年 8月统一归并于陆军工兵部队,称此名,由*格罗夫斯负责。后正式定名为*曼哈顿计划,对外称代用物资发展研究(DevelopmentofSubstituteMaterials)。其下属有田纳西州的克林顿工程(TheClintonEnginearWorks),负责电力和热力生产;华盛顿州的汉福德工程(TheHanfordEngineerWorks),负责钚的生产;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实验室等。另有加利福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和研究实验室也投入这项工作。
曼施泰因计划德国对实施*《黄色方案》原定作战计划的修改意见,以其积极主张者*曼施泰因得名。德军进攻西欧的原定计划规定由右翼的*B集团军群在比利时中部发动主攻,而由*A集团军群在左翼穿越阿登高地作为助攻,同 1914年的史里芬计划近似。1939年 11月,时任 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泰因曾多次建议改变兵力部署,将主攻方向转到通常认为不利于坦克进军的阿登高地,以收攻其不备之效。但被陆军总司令部拒绝。*梅克林事件后,曼施泰因的建议为希特勒获悉和接受。1940年 2月 24日,按此改订了作战计划,代号改称*镰刀。1940年 5月德军即按此计划向法、荷、比、卢发动进攻。
曼利歇尔式步枪(Mannlicher)欧洲各国普遍采用的步兵武器。十九世纪末由德国兵器设计师曼利歇尔(FerdinandRittervonMannliCher,1848—1904)设计,故名。后被大部分欧洲国家采用。有多种改进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继续使用。一般为 7.92毫米口径,意大利采用的曼利歇尔-卡塔诺式口径 6.5毫米,弹仓携弹 6发,意埃战争结束后曾打算把口径扩大到 7.35毫米,未果。
鄂西战役即“宜昌战役”。
鄂豫皖边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38年 10月武汉失陷后,*李先念率部挺迸敌后,创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后称”鄂豫皖边区”或“鄂豫皖湘赣边区”)。1940年 9月建立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1941年皖南亭变后,该区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同时成立由陈少敏任书记的鄂豫边区委和许子威任主任的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4年 6月召开边区参议会,*郑位三当选为议长。该区建有 39个县政权,游击活动区达 50多个县,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形成对日军占领之武汉的战略包围。
崔嵬(1913—1979)中国电影和戏剧导演。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左翼戏剧运动。1937年参与组织救亡演剧第一队,开赴抗日前线。曾自编、自导、自演《察东之夜》、《放下你的鞭子》等剧。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深入敌后,曾任冀中“火线剧社”社长,改编《岳飞之死》、《哭祖庙》及编写《老英雄》等剧目,宣传抗日。历任延安“鲁艺”戏剧学院教员、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戏剧系主任,培养大批戏剧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崔可夫(1900—1982)苏联将领。1917年在沙俄海军服役。1918年加入红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27年任驻中国军事顾问。1929年起历任集团军司令部处长、机械化旅旅长、第五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等职。1939—1940年任第九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苏芬战争。1940年 12月调任驻华武官(至 1942年 3月,中将衔)。1942年 9月起任第六十二集团军司令,率部坚守斯大林格勒,创造崔可夫性地发展了城市作战的方法和样式,箝制大量德军,保证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1943年晋升上将,该集团军以战功改称近卫第八集团军。后率部参加顿巴斯、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敖德萨、卢布林-布列斯特、维斯瓦河-奥得河等战役。在柏林战役中担任主攻,突破德军*塞洛高地的坚固防御,成为最早攻进柏林市区的部队。1945年 5月 1日在柏林接受德军投降。战后曾任驻德苏军副总司令、第一副总司令、总司令和苏联对德管制委员会主席。1953年起历任军区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苏联民防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1955年获苏联元帅衔。著有《集体英雄主义的集团军》、《空前的功绩》、《第三帝国的末日》等回忆录。
崔庸健(1900—1976)朝鲜人民抗日斗争领导人之一。早年在中国参加革命运动,曾任黄埔军校教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到中国东北役身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于 1933年 6月创建饶河抗日游击队,1936年 11月出任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参谋长,次年春又任代理军长。1940年就任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总参谋长。1945年 8月回国。组织北朝鲜民主党,任副委员长。战后曾任朝鲜人民军总司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民族保卫相、副首相等职,并获共和国次帅称号。
帷幄上奏日本军部首脑不经内阁独立上奏天皇之称。日本在明治宪法中规定一般统治权和指挥军队的统帅权相分离,分别成立独立的铺弼机关辅助天皇。作为天皇辅弼机关的(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及(陆军)参谋总长、(海军)军令部长有权不经过内阁独立上奏天皇。1889年 12月24日公布的内间宫制中还规定了陆海军大臣的此种上奏权。1930年围绕签署和批准《伦敦海军裁军条约》问题,海军省与军令部意见对立。同年 5月 20日军令部参谋草刈英治为抗者签署条约而自杀;海军大臣财部彪为批准条约,决定更换反对派军令部次长未次信正和海军次官山梨胜之进。同年 6月10日军令部部长加藤宽治以和海军大臣意见不同为由,行使帷幄上奏权,上奏谴责政府的措施,并直接向天皇提出辞呈。帷幄上奏权与*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相结合,构成了“军部独立”体制。
婴儿型潜艇即“M型潜艇”。
[丿]银狐(Silberfuchs)德国为发动侵苏战争而制定的一项行动代号。德军最高统帅部为在苏联北极地区作战,于 1940年 12月至 1941年 1月制定,计划由德军与芬兰军队联合行动,攻占摩尔曼斯克、坎达拉克沙、洛希等地区。后未能实现。
第三厅全称*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1938年 4月在武汉建立,*郭沫若任厅长,阳翰笙任秘书,下设 3个处。该厅在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的领导下,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集中了文化界许多优秀人物,出色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曾举办抗战扩大宣传周,组织 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战宣传队和“孩子剧团”,建立战地文化服务处和全国慰劳总会,输送大批抗日宣传品到前线,并组织七七周年献金运动和慰问活动,还进行对日宣传和国际宣传等。促进了抗战文艺的发展,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第一战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基本战斗序列单位之一。1937年 8月 20日建立,战区为河北和山东北部,辖 3个集团军。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后由程潜、卫立煌、蒋鼎文、陈诚、胡宗南继任。曾阻击沿平汉、津浦铁路南下的日军及南口之敌。1938年 1月 17日,战区改为平汉铁路方面,同年11月 28日南岳军事会议后又改为河南及安徽一部。1945年 4月,战区为陕西、甘肃、宁夏及河南西部,辖 6个集团军又 3个军。战后,负责接受洛阳、新乡、郑州地区的日军投降。
第一总军大战末期日本为防卫本土东部而组建的战略军团。随着战局的恶化,日本大本营为加强本土决战的准备,于 1945年 4月 8日下令组建。
*杉山元任司令官,司令部设东京都市谷。下辖第十一(东北)、第十二(关东)和第十三(东海)方面军,负责日本东部的作战,企图以关东地区为重点,迅速增强战备,对攻入本土的美军实施决战,掩护本土中枢地区和重要设施,并协同海军确保海上交通和守卫海峡。同年 9月解体。
第二战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基本战斗序列单位之一。1937年 8月 20日建立,战区为山西、察哈尔、绥远等,阎锡山任司令长官。辖 2个集团军另 1个预备军。9月 23日,由陕北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列入该序列。后朱德任该战区副司令长官。曾组织*太原会战。1938年 1月 17日,战区改为山西方面,同年 11月 28日南岳军事会议后,又改为山西及陕西一部。1940年 7月,兵力增至 8个集团军另 4个军。1945年 4月,战区为山西西部,辖 5个集团军。战后负责接受山西的日军投降。
第二战场又称“欧洲第二战场”。美、英在欧洲大陆开辟反法西斯德国的战场,相对于苏德战场,故名。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声明援助苏联,双方开始了此问题的外交接触。1941年 7月 18日斯大林首次致函丘吉尔,正式向英国提出“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同年 9月 3日,当苏联军事形势严重恶化时,斯大体再次致函丘吉尔,提出“本年内在巴尔干或者法国的某地开辟一个第二战场,足以使德国人从东战场抽走 30—40个师”。英国未予响应。太平洋战争爆发和美国参战后,美、英首脑*阿卡迪亚会议确定“先欧后亚”战略,但断定 1942年在西欧实施大规模对德国地面进攻的可能性很少。1942年春美、英曾拟定登陆法国的代号*大锤、*波利乐和*围歼的行动计划。同年 6月在莫洛托夫访问英、美后发表的公报中,宣告“对 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已达成了充分的谅解”。但随后英、美决定实施代号*火炬的登陆北非的行动而推迟,并在同年 8月丘吉尔访问莫斯科时通知苏联。1943年 2月 12日,在苏联多次提出后,丘吉尔以他和罗斯福的名义函告斯大林,正“加紧准备在 8月进行由英、美部队参加的横渡悔峡的军事行动”,如果因故推迟的话,“将准备加强军力以便在 9月再进行”。但随后在同年 5月的*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上,又被推迟到 1944年 5月 1日。随着苏德战场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美、英终于制定了代号*霸王的行动计划,并在 1943年 11—12月的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上达成有关协议。1944年 6月美、英终于发动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第二战场。
第二总军大战末期日本为防卫本上西部而组建的战略军团。随着战局的恶化,日本大本营为加强本上决战的准备,于 1945年 4月 8日下令组建。
*畑俊六任司令官,司令部设广岛市的骑兵营旧址。下辖第十五(近畿、中国、四国),第十六(九州)方面军,负责日本西部的作战,企图以九州地区为重点,迅速加强战备,对攻入本土的美军实施决战,掩护本土中枢地区和重要设施,并协同梅军确保海上交通和守卫海峡。同年 9月解体。
第十战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基本战斗序列单位之一。1938年11月 28日南岳军事会议后,于次年 1月 14日组建。战区为陕西方面,辖 1个集团军另 1个军。*蒋鼎文任司令长官。1940年 5月 15日撤销。1945年 1月重建,*李品仙任司令长官。战区划为鄂、豫、皖边界,辖 3个集团军另 1个军。战后,负责接受徐州、蚌埠、安庆地区的日军投降。
第七战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基本战斗序列单位之一。1937年10月 26日建立,战区为长江下游沿岸,并负责卫戍南京。刘湘任司令长官,不久撤销。1940年 8月 7日重建,战区为广东韶关-广州以北约 200公里范围。*余汉谋任司令长官。1945年 4月,战区为赣南、粤北,辖 1个集团军及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部。战后,负责接受汕头地区的日军投降。
第八战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基本战斗序列单位之一。1938年 1月 9日建立,战区为甘肃、宁夏、青海。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后由*朱绍良继任。同年 11月 28日南岳军事会议后,战区改为甘肃、宁夏、青海及绥远一部,辖 1个集团军和 6个军。1945年 4月,战区为绥远、宁夏、甘肃、青海、陕西,辖 4个集团军。抗战胜利后撤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