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Capita1)盟军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之一。据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决定,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于 1944年 6月制订。计划英、印、美、中部队于1944年秋季从陆上发动进攻,占领缅甸中、北郎。由英、印军在缅中发动攻势,攻占重镇曼德勒,打开通往仰光的门户。中美联军则展开缅北战役,克复缅北,并打通中印公路(*雷多公路),以保障中国战场陆上运输线的畅通。该计划于 1944年 10月中旬起实施,1945年 3月基本完成预定作战目标。
派尔(ErnestTaylorPyle,1900—1945)又称厄尼·派尔(ErniePyle)。美国记者。印第安纳大学毕业。曾任《华盛顿每日新闻报》等报纸的记者和编辑,1935年成为专栏作家。大战期间为随军记者,赴北非、地中海、西欧和太平洋等战场采访,撰写了大量战地通讯,尤以报道普通士兵的英勇事迹而闻名。1943年获普利策奖。1945年 4月 18日在冲绳岛战役中阵亡。所撰战地通讯报道汇编成《厄尼·派尔在英国》、《这里是你的战争》、《勇敢的人》、《最后一章》等。
派克(KeithRodneyPark,1892—1975)英国空军将领。原箱新西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 12月志愿参加新西兰远征军在土耳其和法国作战。1917年参加英国皇家飞行军团,1937年毕业于帝国国防学院。1938年以空军准将衔供职于皇家空军战斗机司令部。1940年夏*不列颠之战期间指挥第十一战斗机大队掩护英格兰东南部和伦敦接近地。同年 11月,为*利子-马洛里取代。1941—1943年历任盟军埃及司令部和马耳他司令部的空军指挥宫。1944年任中东战区空军司令。1945—1946年任东南亚战区空军司令,领空军上将衔。1946年退休。有爵士封号。
治瓦特(SimonFraserLovat,1911—)英国军官。出身贵族。大战初期,继承其父在布尔战争中组建的洛瓦特侦察队,并将其改编为突击部队。1942年 8月率队参加迪耶普突袭。1944年 6月率第一特别旅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受伤退役。1945年曾任丘吉尔政府的外交部国务秘书。
洛伦茨(KonradLorenz,1903—)奥地利动物学,家,现代行为学的创始人。在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动物学和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任维也纳大学比较解剖学和动物心理学教授。1940年任哥尼斯堡大学比较心理学教授。同年在《应用心理学和性格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提倡人类应该像家畜一样采取措施实行“种族保护”,吹捧德国的种族政策。后曾多次重申该论点。其理论被纳粹政权用以论证种族政策的“科学性”。1942—1944年任德国军医,后为苏军俘虏。战后继续研究行为学。1937年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著有《人与狗》、《攻击性》和《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等。
治帕京(АнтонИвановичЛопаин,1897—1965)苏联将领。1918年参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37年任骑兵师长。苏德战争开始时任步兵军长(少将衔)。1941年 10月起任第三十七集团军司令,参加罗斯托夫战役。1942年晋升中将。同年 8—9月任第六十二集团军司令,后调任第三十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1944年 1—7月任第四十三集团军副司令。战争后期任步兵军长,参加波罗的海沿岸、东昔鲁士和远东战役。战后任步兵军长。1954年退役。
洛川会议1937年 3月 22—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听取了毛泽东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使游击战争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会议决定将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增加至 11人,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会议及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正确指导了中共及其军队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洛伊希纳(WilhelmLeuschner,1890—1944)德国反希特勒地下工会组织领袖。早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积极参加工会活动。1928—1932年任黑森邦内政部长。年任全德工会联合会副主席。纳粹党执政后于 1933年 5月被捕,在集中营受酷刑,获释后仍坚持组建反希特勒地下工会组织。大战期间经常同*贝克和*戈台勒密谋推翻纳粹统治。*七·二○事件发生前被内定为新政府成员,事发后被捕,被*人民法庭判处绞刑。
洛迦诺公约二十年代欧洲列强在*凡尔赛体系范围内调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条约。1925年 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在瑞士的洛迦诺(Locarno)举行的会议上签订,故名。它由 1个议定书和 6个附件组成。议定书宣布,洛迦诺会议的目的是寻求避免战争及和平解决争端之办法。其附件:《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障公约》),规定德国与比、法边界(包括莱茵非军事区)不得再作任何更动,并由英、意担任保证国;德法、德比、德波、德捷 4个《仲裁条约》,规定缔约国间发生边界纠纷时,应诉诸国际仲裁;《关于国联盟约第 16条给德国的联合照会》,吸收德国参加国联。另外,法国在会议期间分别与波、捷签订相互保证条约。《洛迦诺公约》于 1926年 9月 14日生效。1936年 3月 7日,纳粹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并借口*《苏法互助条约》与《洛迦诺公约》相冲突,宣布予以废止。
津岛寿一(1888—1967)日本大藏大臣(1945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大藏省,担任国际金融方面的财政官。1927年起在驻英、法、美等国的使馆供职。1933年底回国后任理财局长,大藏次官,”二·二六事件后辞职。后又任日本银行副总裁,华北开发株式会社总裁。力主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并与军部勾结,加入日满财政经济研究会,进行对战争经济和战时财政计划的研究。参加制定《战争指导计划书》、《战时财政计划(自 1938年度至1941年度)》,《战时财政计划(自 1938年度至 1942年度)》,为日本进一步实行战时经济效力。1945年 2月任小矶内阁的大藏大臣。大战后在东久迩宫内阁中复任大藏大臣,后被开除公职。1952年起复入政界,曾任参议员等职。
奖金(Bonus)英国攻占法国维希政府控制的马达加斯加岛的作战计划代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舰队进入印度洋。1942年 2—3月间,英国为确保印度洋与阿拉伯海之间的航道,制定此计划。同年 4月改称*铁甲舰。
总体战(DerTotaleKrieg)①德国军事理论,纳粹德国军事战略的思想基础。1929年纳粹军事专家希尔(KonstantinHierl,1875—1955)在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1935年*鲁登道夫在《总体战》一书中系统论述。主要内容为:充分发挥国家全部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为准备实施总体战争,必须实行“总体政治”,以严刑峻法管束人民,对全民族实行精神动员,以确保人民精神上的一致,同时动员国家全部经济潜力;其军事原则是速战速决,为此必须在和平时期动员全部国防力量,保证战争之初即能全部投入;应在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基础上建立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军队,同时必须不宣而战,依靠摩托化部队和空军的快速运动实施突然袭击,无须顾虑道德和国际公法。该理论被纳粹当局接受。1938年 4月 19日*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在题为《战争领导的组织问题》及其附件《未来战争将是怎样的?》等文件中把它定为准备和进行未来战争的总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面付诸实施。②书名。鲁登道夫著。1935年在慕尼黑首次出版。共 7章,系统论述了总体战理论。纳粹分子将该书与克劳塞维茨(KarlvonClause-wltz,1780—1831)的《战争论》相提并论。
总政府纳粹德国在*波兰总督辖区内设立的文官政府。1939年 10月12日建立,由*弗兰克任总督,首府设在克拉科夫。推行残酷镇压、肆意屠杀和无情榨取的法西斯政策。1940年 5月在德军发动西线战争时采取*AB行动,屠杀波兰爱国志士。1941年 3月实行民族登记制度,在“总督辖区”推行德意志化。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曾作出与波兰居民和解的姿态,但未能达到其欺骗的目的。19历年 1月随着克拉科夫的解放而瓦解。
总体国家即“职团国家”。
觉醒吧,德意志!(DeutschlandErwacbl)①纳粹德国的口号之一。源出作曲家瓦格纳(RiohardWagner,18I3—1883)的散文,彼希特勒赏识,用于纳粹党锦旗,并作为宣传口号。②歌曲名。纳粹德国最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词号召德国人民“觉醒”起来,反对所谓犹太人的恐怖和统治。
宣战诏书日本天皇向美、英两国宣战的诏书。日本海空军袭击珍珠港得手后,天皇裕仁于 1941年 12月 8日上午 11时颁发诏书,称日本历来关心东亚“和平”,指责美英支持中国政府与日为敌,且“助长东亚之祸乱,假和平之美名,逞称霸东洋之野心,并进而勾结与国,于帝国周围增强武备,向我挑战”。同时竭力掩盖和美化对外侵略,为发动太平洋战争辩护,声称日本是“为生存与自卫计”而向美、英开战。至此日本和美、英遂正式处于战争状态。
突击队命令(Kommandobefehl)纳粹德国屠杀盟军突击队员的绝密指令。1942年 10月 18日,希特勒授权*凯特尔向德军高级将领发布。规定德军在欧洲或非洲对执行突击任务的同盟国官兵,不论是否穿军服或携武器,即使准备投降,也应全部处死;凡俘获的同盟国突击队员应即移交*党卫队保安处。1914年 6月 25日,凯特尔和约德尔授权重申此令,规定不适用于在作战地区直接被俘的突击队员,但适用于和游击队共同作战的盟军部队。战后在*纽伦堡审判中,该指令彼作为纳粹的重要罪证。
突出部战役即“阿登战役”。
突尼斯战役1943年 3—5月美英盟军肃清北非德、意军的进攻战役。是年 1月底,隆美尔部自阿拉曼撤抵突尼斯南部的*马雷特防线,会同已占领突尼斯的德军合力抵抗追击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从阿尔及利亚东进的盟军第一集团军。2月中,隆美尔曾率部向卡塞林山口(Kas-serinePass)一带突击,挫败了盟军横断突尼斯的尝试,但己无力实现其迫使盟军撤出突尼斯的战略目标。3月初,隆美尔告病离开北非,困守突尼斯东北部的德、意军交由*阿尼姆指挥,共 17个师(德 7个、意 10个)约 30万人。此时,英将*亚历山大己就任北非盟军副统帅和新编第十八集团军群司令,协调指挥第一和第八 2个集团军和美第二军,共 18个师(英 12个、美 4个和法 2个)50万之众,东进北上准备发动最后攻势。3月 17日,美军首先开始进攻。下旬,英第八集团军以侧翼包抄突破马雷特防线,业继续沿海岸北上。4月下旬,第一集团军在北部发动进攻,直指首府突尼斯和港城比塞大。由于盟军完全掌握制主权和地中海制海权,德、意军缺乏补给和增援,坦克处于 4:1、火炮处于 3:1的劣势。5月初,各处被分割孤立的德、意军开始陆续投降,至13日俘虏总数 13万人(一说 24万人,又说 25万人),北非德、意军全部就歼。此战,盟国使用空军重兵(共 3241架作战飞机)支援陆军进攻,产生巨大作用。
突击式轰炸机日本陆军中程轰炸机。美、英称之为“萨莉”(Sally)。1936年由三菱重工业公司制成。翌年服役。翼展 22米,机长 15.8米,乘员7人,双引擎,最高时速 370公里,升限 6700米,航程 2680—2970公里,装备 4挺 7.7毫米机枪,可携作弹近 2000公斤。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曾以日本南部和台湾为基地,空袭中国沿海城镇。广泛用于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共生产 1880(一说 2064)架。
突击者号航空母舰(Ranger)美国轻型航空母舰。1934年建成并服役,是美国第一艘由龙骨开始建造的航空母舰。排水量 1.45万吨,航速 29.5节,载机约 80架,乘员 2000人。战时主要活动于大西洋水域,保卫美国东海岸的安全。1942年 9月曾加入北海*PQ-18护航运输队。同年 11月参加在北非登陆的*火炬行动,掩护盟军登陆夺取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和拉腊歇(Larache)等。战后,在 1970年曾参加过越南战争。
突破列宁铬勒封锁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进行的进攻性战役。为*列宁格勒保卫战的组成部分之一,1943年 1月 12—30日实施。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穿梭轰炸(Shuttlebembing)美国战略空军袭击处于轰炸机最大作战半径外敌方目标的一种方法。1943—1944年美国以重型轰炸机从英国或意大利南部基地起飞,空袭德国、匈牙利或罗马尼亚境内的敌方目标,然后继续飞行到北非或苏联境内机场着陆。在着陆机场进行技术维护、加油和补充弹药,返程再遂行空袭后回到原基地。首次实施于 1943年 8月 17日,*美国第八航空队 146架*B—17型轰炸机,从英国基地起飞,空袭德国的雷根斯堡(Regensburg)后在北非着陆。按照美、苏的协议,美国第十五航空队 128架轰炸机于 1944年 6月 2日,首次从意大利南部基地起飞实施轰炸后在苏联着陆(代号“狂乱的”)。随着盟军战线向德国本土推移,所有敌方目标均在轰炸机作战半径范围之内。至同年 9月 19日停止采用。
冠冕(Coronet)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军进攻日本本州的作战计划代号。1945年 5月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及陆、海军部长联合制定,6月 18日得社鲁门总统批准。它预定在 1946年春季在日本本州登陆,由美第八和第十集团军(计 9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3个海军陆战师)向本州东部关东地区突进,继之由美第一集团军(10个步兵师)协同上述两集团军共歼本州之日军,并占领东京至横滨一带地区。除海、空军承担作战掩护之外,在九州岛以美 1个军(3个步兵师和 1个空降师,)为战役后备。由麦克阿瑟负责指挥陆上作战,尼米兹负责指挥海上和两栖作战。因日本在 1945年 8月中旬宣布投降,该计划未执行。
祖国阵线(OTeчecTBeHФpoIIT)保加利亚工人党倡导建立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2年 7月保加利亚工人党海外局公布祖国阵线纲领,要求保加利亚退出轴心国,驱逐德军出境,自南斯拉夫和希腊撤回保军,推翻国内法西斯制度。随后在全国各地建立祖国阵线委员会,并于 1943年组成由各派爱国力量参加的祖国阵线全国委员会。1944年领导九九起义,推翻君主制,建立祖国阵线政府。
祖国光复会朝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朝鲜人民抗日斗争进一步开展的情况下,联合国内外所有抗日爱国力量,于 1936年 5月 5日在中国吉林省抚松县东岗成立。主要成员为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金日成任会长。制定了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号召以工农为主体,团结社会各阶层,结成广泛民族统一战线,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出版《三·一月刊》,并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各地建立基层组织,共有会员 20多万。
神武会日本法西斯团体。1932年由大川周明在“行地社”基础上,纠台大日本生产党、全日本爱国社共同斗争协议会的部分成员扩建而成。新兴财阀石原广一郎提供主要活动经费。以宣传神武建国精神,“解放”有色民族为宗旨。主张打破政党政治,废除所谓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健全国家的政治经济机构。同年因其首领大川周明被捕而停止活动。1935年正式解散。
神鹰军团即“秃鹰军团”。
神风特攻队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海军的敢死队。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海战中失利,从 1942年起个别日本法西斯军人即采用装着炸弹的飞机撞击美国舰船的自杀战法。1944年 10月在莱特湾海战时,由日本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官*大西优治郎推广采用,编成“神风特攻队”。1944年 10月 25日首次出动 5架零式战斗机,由关行男大尉指挥,击沉 1艘美国航空母舰,击伤 3艘其他军舰。自此至 1945年 1月 25日共出击 45次。陆军中也组织了“万朵队”、“富岳队”等特攻队。到日本战败时,总共有 3500余名特攻队员丧生。
神头岭伏击战1938年八路军在山西省潞城县对日军的一次伏击战。是年 8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奉命南下邯(郸)长(治)公路,采取“吸打敌援”的战术,打击和削弱进入晋东南和长治地区的日军。16日拂晓,八路军以第六七九团一部袭击黎城,第三八六旅主力则在神头岭设伏,截击由潞城赶来增援的日军第一○八师团一部(约 2000人),经两小时激战,歼敌1500人,缴枪 550余支,骡马 600余匹,迟滞了日军向晋东南进攻。此战创造了以游击战大批歼敌的范例,被日军称之为“支那第一流游击战术”。
[]
费米(EnricoFermi,1901—1954)美国物理学家。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大学毕业。曾任罗马大学物理学教授。因核物理方面的成就,获 1938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趁去瑞典受奖之机,摆脱法西斯政权控制,转赴美国。曾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联名写信给总统罗斯福,吁请注意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的危险。1942年美国建立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区后,参加研制工作,设计建造了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曾于 1944年加入美籍。战后在芝加哥大学继续从事原子能研究。
费季科(ИванФёдорвичФедько,1897—1939)苏联将领。1916年人沙俄军队服役。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次年参加红军。国内战争时指挥集团军。1922年毕业于红军军事学院。历任师长、军长、军区参谋长和司令助理。1931年起历任红旗高加索集团军司令、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和滨海军队集群司令。1937—1938年任基铺军区司令。1938年起为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死于肃反运动。
费尔多纳(PauIYerdonnet,1901—1945)法国合作主义分子。1928年起任《自由报》驻柏林记者,支持法西斯主义。曾出版《犹太战争》一书,攻击共产党和犹太人。大战爆发后,公开为德国政府效劳。在德国的电台起草和修改对法广播稿件,激起法国人民的愤怒,后被法国军事法庭缺席判处死刑。法国解放后,再次被判死刑,1945年 8月被处决。
费多连科(ЯковНиколаевичФедоренко,1896—1947)苏联将领。1915年应征入沙俄海军,在黑海舰队服役。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参加十月革命。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4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后历任坦克团长、机械化旅长、军区装甲坦克兵主任。1940年起任红军汽车装甲坦克部(后为汽车装甲坦克总部)部长。苏德战争爆发时为坦克兵中将。1941年 7月起任副国防人民委员(至1943年 5月)。1942年 12月兼任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司令。1944年获装甲坦克兵元帅衔。曾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身份,参加准备和实施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会战以及其他重大战役。战后任陆军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司令等职。
费多罗夫①弗拉基米尔·格里戈里那维奇·费多罗夫(ВлаЦимирГригрьевнчФёдоров,1874—1966)。苏联科学家、枪械设计师。1900年毕业于米哈伊尔炮兵学院,在沙俄总军械部工作,开始从事自动枪械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先后设计出 7.62毫米自动步枪、6.5毫米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十月革命后曾任自动枪械工厂厂长、机枪制造托拉斯标准化顾问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自动武器构造原理》、《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武器制造业》和《枪械的发展》等专著。成为苏联武器设计师*杰格佳廖夫、*西蒙诺夫等人的学术导师。1940年获技术科学博士和教授衔。1943年获工程技术勤务中将衔。1942—1946年任武器装备人民委员部枪械顾问。1946—1953年为炮兵科学院院士。②阿列克谢·费多罗维奇·费多罗夫(АлексйФёдоровичФёдоров,1901—)。苏联战时乌克兰游击运动领导人之一。1920年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4年复员后在铁道建筑部门工作。1927年加入联共(布)党。1932年起从事工会和党务工作。1938年任乌克兰的契尔尼戈夫州党委第一书记。苏德战争期间任党的地下州委第一书记兼游击兵团指挥,转战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地区。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1942和 1944年)。1943年获少将衔。战后任党的州委书记和乌克兰社会赡养部长。著有《地下州委在行动中》。
费久宁斯基(ИванИвавичФедюнинский,1900—1977)苏联将领。1919年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0年加入联共(布)党。1931年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1939年任团长,参加诺门坎地区的战斗。1940年 11月任步兵军长(上校衔)。苏德战争期间先后任第三十二、第五十四、第五、第十一和第二等集团军司令,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和沃尔霍夫、布良斯克方面军副司令。初期在西方方向作战。1941年 9月—1943年 5月在西北方向作战,曾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1942年晋升中将。1943年 5—12月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和布良斯克战役。同年 12月至战争结束,指挥突击第二集团军。1944年参加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作战,晋升上将。翌年参加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战后历任军区司令和驻德苏军副总司令等职。1955年获大将衔。着有《闻警出动》等。
姚喆(1906—1979)中国将领。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参谋长。1939年任大青山支队参谋长,率部进军绥远,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后历任大青山骑兵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缓察行政公署主任,塞北军分区司令员,绥蒙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一野战军第八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彼授予中将军衔。
贺龙(1896—1969)中国将领。原名文常,字云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总指挥,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 11月率部长征,北上抗日,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长,率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雁门关、忻口地区主动出击,切断日军的交通线。1938年 3月,击退日伪军万余人向晋西北的进犯,连续收复宁武、神池等七县城,扩大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同年 12月,率第一二○师主力东进冀中,兼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指挥齐会、陈庄战斗和涞源大战,歼敌王牌军吉田大队及第八、第二混成旅团,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1940年 11月,任晋西北军区(后改为晋绥贺龙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1942年回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参加指挥甄家庄歼灭战,并积极领导边区大生产运动。1945年 8月,指挥所部参加对日大反攻,收复晋中、晋北和绥南大片地区。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1955年被投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贺炳炎(1913—1960)中国将领。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二军团新编第五帅师长。1935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七一六团团长,曾指挥雁门关伏击战。后任独立第三支队司令员,第三八五旅副旅长,率部在冀中等地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回延安,先后在军事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 11月到洪湖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组建江汉军区,任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青海、四川、成都军区司令员。1905年被授予上将军街。
贺屋兴宣(1889—1977)日本大藏大臣(1937—1938,1941—1944)。1917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外务省。历任大藏省主计局局长、事务次官。1937年 6月任第一届近卫内阁大藏大臣,提出扩充生产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调整物资供求的财政经济三原则,并据此制定*《日本临时资金调整法》和*《日本进出口临时措施法》,将日本经济引上战争轨道。1939年任华北开发株式会社总裁,参与掠夺中国资源。1941年又出任东条内阁大藏大臣,任内极力推行战时经济,支持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5年被假释,1958年披赦免。后多次当选为众议员。
勇士式战斗机(Beaufighter)英国夜间战斗机。为“博福特式鱼雷机的改进型。1939年 7月试飞。双引擎、双座、下单翼,自重达 8吨,但其速度仍可与*旋风式歼击机相匹。翼展 57英尺 10英寸,机身长 41英尺 6英寸。最大时速 333英里,升限 2.8万英尺,航程 880英里。装有 4挺 0.5英寸和6挺 0.303英寸机枪。从 1940年 7月投入现役的“勇士 IF”型开始,装有夜间作战的雷达。大战期间为*英国空军海防总队的主要机种之一。1942年以后,还载有鱼雷和火箭。战时共生产 5928架,其中 364架在澳大利亚生产。战后服役至 1959年。
勇猛号航空母舰(Intrepi)美国航空母舰。1943年建成并服役,属“埃塞克斯”级。排水量 2.71万吨,航速 33节。载机 80余架。先后编入美国第五舰队第五十八特遣舰队和第三舰队第三十八特遣舰队。1944年 1月参加马绍尔群岛战役,2月攻击特鲁克岛日本海空军基地时被日机击伤。同年 10月参加莱特湾海战,11月在支援美军登陆莱特岛时被日军*神风特攻队击伤。1945年 3月参加袭击日本本土,再遭神风特攻队击伤。
勇敢号航空母舰(Courageous)英国航空母舰。原为 1917年建成的战列舰,于 1924—1928年改造成航空母舰。排水量 2.25万(一说 1.86万)吨,最大航速 30节,可载飞机 48架。1939年 9月 17日,在爱尔兰西南海区执行巡航任务时,被德国 U-29号潜艇用鱼雷击沉。舰长以下官兵 519名殉职。此为大战爆发后英国海军的第一次重大损失。
结城丰太郎(1877—1951)日本财经专家。1903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入日本银行。1918年任大限分行长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危机,显露才能。1925年成为安田保喜社专务理事和安田银行副总经理,领导安田财阀。1930年任日本兴业银行总裁。1937年任林内阁大藏大臣兼拓务大臣。为贵族院议员。林内阁垮台后任日本银行总裁。致力于统制战时金融,为日本的侵略战争筹措资金。1944年辞职。
绝对国防圈日本在 1943年试图建立的抗击盟军反攻的防卫线。1943年秋,日军在太平洋战局中形势急剧恶化,为阻止盟军进攻,确保日本本土安全,继续控制东南亚重要原料产地,日本大木营在 9月制定的《今后战争指导大纲》中,将于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内南洋(中、西部)群岛、新几内亚西部、粪他群岛和缅甸划为*绝对国防圈,以全力防守。后在盟军打击下全面瓦解。
绞刑架下的报告书名。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伏契克的狱中遗作。1942年 4月伏契克被捕,囚禁在布拉格庞克拉采监狱。1948年春,在爱国看守协助下,开始秘密写作,临刑前 3个月完成全韦的最后部分。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解放后,伏契克夫人搜集整理稿件,并于同年首次出版,后被译成86种文字。该书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表现出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不屈意志和牺牲精神。
统帅派即“舰队派”。
统制会战时日本政府统制经济的机构。1941年 8月,为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第二届近卫内阁着手加强对重要产业的控制,公布了“重要产业团体会”。10月据此指定 7种行业的 12个部门为全国第一批重要产业,并相应成立了 12个行业统制会,作为政府在该行业的执行机关。其后又同全国金融统制会合并成立“重要产业统制团体协议会”(后改称“重要产业协议会”),企图以加强国家垄断来提高战时经济效率。1946年 11月被全部解散。
统制派昭和初期日本陆军中的派系之一。1931年*十月事件后,由原参加*樱会的军部中坚将校永田铁山、石原莞尔、冈村宁次、杉山元、东条英机等为核心组成。主张放弃以武力改造国家的计划,准备用合法手段建立军部独裁。认为推进总体战体制,必须联合部分官僚和新兴财阀在政治、思想和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改组和统制,攻击*皇道派的行动扰乱了军队的秩序,要加强军内统制,故名。1934年 1月*林铣十郎取代皇道派的荒木贞夫任陆军大臣后,该派取得优势。后又通过相泽事件和二·二六事件后的“肃军”,排斥、打击皇道派,掌握了陆军内部的主导权。
统一累进税中国共产党在耽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税收制度。在废除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苛捐杂税后,根据备阶层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1941和1942年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先后颁布和实施了《统一累进税条例》;1943年 9月 11日,陕甘宁边区拟定了《统一累进税暂行办法》,以后又公布了《农业统一累进税试行条例》。基本内容是:(1)农业收益和土地阿产两种税本用分计合征统一累进办法直接征收;(2)农业累进税以每段土地的常年产量为计算标准,超产部分不纳税;(3)依据不同的经济情况规定不同的起征点和起征率,按户征收,累进率分五级跃进,累进最高率为 35%;(4)用免税或减税方法鼓励农村副业发展;(5)优待贫苦抗属、工属和农村扈工等。
十画[一]艳电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后的通电。1938年 12月 22日,日本发表首相近卫文麿的第三次对华声明。同月 29日,汪精工逃离重庆至河内后,在香港《南华日报》发表致蒋介石等人通电。因 29日韵目为“艳”,故称。吹捧日本政府“对于中国无领土主要求”,响应近卫声明所提出的“善邻友好”、“共同反共”、“经济提携”三原则,劝告蒋介石接受这些条件,与日本“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
秦邦宪(1907—1946)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又名“博古”。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曾任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1934年参加红军长征,北上抗日。1936年同周恩来、叶剑英等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亭变的谈判。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驻南京代表,致力于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南方局组织部长。1941年任《解放日报》社社长和新华社社长,致力于抗战新闻事业。抗战胜利后,作为中共代表去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宪草审议小组工作。1946年 4月 8日,在重庆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秦基伟(1914—)中国将领。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补充师师长。1935年参加长征。到延安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杭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游击支队司令员、晋冀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后领导军区军民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蚕食”,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1945年率部出击平汉线,向日伪军展开反攻。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昆明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秦德纯(1893—1963)中国将领。字绍文。保定军校第二期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第二十九军总参议。九·一八事变后,任察哈尔省政府民政厅长。1933年任第三军团副总指挥,参加*喜峰口战斗。1935年授中将衔,任察哈尔省政府代理主席。同年 6月*张北事件后,受国民政府指派同日军代表土肥原贤二谈判,签订屈辱的*《秦土协定》。12月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常委兼北平(今北京)市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仟北平城防总指挥。以后历任军事委员会点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战区军风纪第五巡查团主任、军法执行总监部副总监、兵役部次长和军令部次长等。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次长。1946年5月,曾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后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青岛市长。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
秦土协定中日关于*张北事件的协定。1935年日本挑起*张北事件时,因蒋介石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于 6月 27日由察哈尔省代理主席*秦德纯与日军代表*土肥原贤二在北平(今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成立察东非武装区,将驻于昌平和延庆一线的延长线之东,并经独石口之北、龙门西北和张家口之北,至张北之南这一线以北的宋哲元部队,调至其西南地区;取消察省境内一切中国政府机构;向日军道歉、撤换有关中国军官、担保日人在察省自由行动;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该协定使中国丧失察哈尔省大部主权。
泰勒(MaxweIIDavenportTaylor,1901—1987)美国将领。1922年西点军校毕业。后人指挥与参谋学院、陆军军事学院深造。1937年曾任驻华助理武官。1942年任美国第八十二空降师参谋长。翌年参加西西里登陆战役。1943年 9月曾代表盟军冒险秘密飞往罗马,同意大利*巴多里奥政府军事当局商讨盟军空降突袭近郊德军以占领罗马的计划。后参加意大利本土的作战。1944—1945年任第一○一空降师师长,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和比利时、德国境内的战争。在*阿登战役中以坚守巴斯托尼(Bastogne)闻名。战后于 1953年晋升上将,曾指挥侵朝的“联合国军”。后任陆军参谋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著有《剑与犁》、《音调不定的号角》等。
泰特仁(Pierre-HenriTeitgen,1908—)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战前在南锡大学任法律学教授。大战爆发后入伍。1940年 6月被俘。不久脱逃至南方,在蒙彼利埃大学继续任教,后因指出 7月 10日议院投票授予贝当全权一事不符合宪法程序而被解职。同年 9月发行《自由报》。1941年底联合南方抵抗战士,建立地下组织*战斗。1943年 4月被穆兰任命为抵抗运动新闻发布处负责人。1944年 9月出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新闻部长。1945年 3月又兼司法部长。战后续任司法部长。
泰鲁齐(AttilioTeru
i,1882—1950)意大利殖民大臣(1939—1943)。1921年汪国家法西斯党副总书记,组织向罗马进军。1926年起任昔兰尼加总督。1929年出任民警参谋长和法西斯大委员会成员。指挥黑衫师,参加埃塞俄比亚战争和西班牙内战,获少将衔。1937年任殖民副大臣,1939年升为大臣。任内,竭力维持意大利在非洲、特别是对埃塞俄比亚的殖民统治。意军在非洲连战皆败后,于 1943年 2月被解职。同年墨索里尼下台、由巴多里奥组间时被逮捕。后被德军救出,投奔*萨罗共和国,但未被任用。
泰兴战役日本投降后新四军在江苏省泰兴县歼灭拒降伪军的战役。1945年 9月 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但日伪军拒绝向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投降。为肃清顽抗之敌,新四军苏中军区第三军分区部队于 9月 13日,对踞守泰兴县的伪军暂编第十九师发动进攻。至 15日全歼该部,俘伪师长以下 4000余人,缴炮 12门、机枪 140挺、长短枪 2700多支、汽车 11辆。
泰狄欧方案法国的我军方案。1932年 2月 5日由法国总理泰狄欧(AndreTardieu,1876—1945)向*国联裁军会议上提出,故名。主要内容为:实现军备“国际化”,将轰炸航空兵、远程炮兵、万吨以上的战列舰和大型潜艇交由国联掌握;建立一支常设国际警察部队以“防止战争”,并对破坏拟者中的裁军公约和国联盟约的国家进行制裁;建立新的军事同盟,以实现所谓战争“人道主义化”和为安全提供新的保障。该方案因遭各国反对未能实现。
泰雷津集中营即“特莱西思施培特集中营”。
敖德萨地道苏联敖德萨市内因历史上长期采石造成的曲折地下通道。总长约 4000公里,市区内 1400公里。
1年 10月纳粹军队占领敖德萨后,地道成为游击队活动基地,德军动用大量兵力进行搜索,终未能进入地道。游击队利用地道坚持斗争直至 1944年 4月 10日城市解放。
敖德萨军区苏联南部军事区域和军队组织。1939年 10月组建。其辖区包括摩尔达维亚和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以及乌克兰的敖德萨、第聂伯罗波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尼古拉耶夫和基洛夫格勒等州。1941年 6月 21日23时,军区及时下令所属 7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2个坦克师和 1个摩托化师在边境地带进入指定地域,航空兵疏散到备野战机场待命,成为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西部战备较好的军区。后改编为独立第九集团军。1941年 9月撤销。1944年 3月,随着所辖地区的解放而重新组建。1940—1941年 6月司令为切列维钦科,1941年 6月底一 10月为奇比索夫。1944年重建后司令为扎哈尔金(ИванГригоьевичЗахаркин,1889—1944)和尤什克维奇(Васили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Юшкевич,1897—1951)。
敖德萨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3月 26日至 4月 14日,由*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在黑海舰队配合下实施。*别列兹涅戈瓦托那—斯尼吉廖夫卡战役后,苏军乘胜进击,3月 28日突破南布格河右岸德军防御,攻占尼古拉耶夫港,迫使德军撤向德涅斯特河右岸。敖德萨德军集团面临被合围之势,企图从海上撤出,但未成功。4月 10日,苏军攻克敖德萨。然后继续迸抵德涅斯特河,并强渡该河,夺取若干登陆场。至此,乌克兰西南部和摩尔达维亚大部获解放,已在陆上被封锁的德军克里米亚集团又进而从海上被孤立。
敖德萨防御战役亦称“敖德萨保卫战”,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行的防御战役。1941年 8月 5日至 10月 16日,由独立滨海集团军和黑海舰队一部实施。德军占领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大部后,*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的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7个师又 1个旅,后增至 12个师又 7个旅)遂直逼敖德萨,8月 10日发起攻击,13日从陆上封锁城市,20日起强攻市区。苏军(3.5万人)和市民顽强抵抗,至 9月底迫使罗军停止进攻,但此时德军主力已突向顿巴斯和克里米亚,固守敖德萨失去意义。9月 30日起,苏军从海上撤往克里米亚。10月 16日,苏军撤离完毕后罗军进入市区。
班泽(EwaldBanse,1883—1953)德国军事理论家。1933年任不伦瑞克技术学院军事学教授。狂热鼓吹种族主义,歌颂战争万能。主要著作为《世界大战中的空间和人民》。
班德勒街(Bendlerstrasse)纳粹德国军事部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所在地。因 1938年 2月以前的德国军事部和此后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机关设在该街而闻名。后成为该机构的代名词。
班泰蕾利亚海战1942年英国西地中海护航舰队与意大利舰队在班泰雷利亚(Pantellcria)岛附近海面的战斗。是年 6月 12日,一支由 6艘运输船和 28艘战舰组成的英国护航船队经直布罗陀进入西地中海,驶向马耳他。代号*鱼叉。沿途屡道德、意空军袭击。至比塞大以北海面,英掩护部队的主力(包括 1艘战列舰和 2艘航空母舰)按惯例转向返航,护航船队则继续东行,进入西西里海峡。15日晨,在班泰雷利亚岛南面与意大利舰队主力交火,激战至午后脱离接触。英 1艘巡洋舰和 5艘驱逐舰沉没,3艘巡洋舰受伤;意 1艘巡洋舰沉没,1艘战列规受伤。英国船队接近马耳他时又陷入雷区,仅有 1艘运输船安全抵达。
盐城战役日本投降后新四军对江苏省盐城地区拒降伪军的进攻作战。1945年 9月日本签署投降书,但日伪军拒绝向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投降。为肃清顽抗之敌,10月间,新四军苏中军区部队在攻克泰兴、如皋后,转兵北上进攻盐城。10月 31日起,苏中军区主力在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全歼拒降的伪军第三十九师,占据盐城外围 15个据点。11月 8日起对盐城伪军发起总攻,11日伪第四军军长被迫率部投降。是役全歼伪军 2个整师,约1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利用盐城伪军进攻华中解放区的企图。
袁国平(1905—1941)中国将领。原名袁裕,字醉涵。黄埔军校毕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31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历任后方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红军学校政委、抗日红军大学三科政委和教导师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1938年 3月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同年 4月,随军部进驻皖南泾县云岭村,主要从事新四军政治工作。1939年 5月,召开新四军战地服务团艺术宣传座谈会,提出抗战中新的艺术观。1941年 1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埃克(IraClarenceEaker,1896—1987)美国将领。1917年入陆军服役,后成为飞行员。大战期间,1941年去英国观察空战。次年任美国第八航空队少将司令。支持*阿诺德的独立空中战争理论。主张在英国驻扎美国航空队,由美国将领指挥对德作战。1942年第八航空队进驻英国后,曾率 12架*B—17型轰炸机进行美国空军对西欧大陆的首次袭击。1943年 1月在卡萨市兰卡会议上,说服盟军统帅部同意让美国驻英战略空军对德国实施昼间轰炸。1943年底起参加意大利之战,并以意大利和苏联为基地对东南欧实施*穿梭轰炸。1945年起任美国空军副参谋长。1947年以中将衔退役,担任航空工业行政官员。曾与阿诺德合著《这就是飞行》、《空战》、《军事飞行员》等。
埃普(FranzXaverRittervonEpp,1868—1946)德国纳粹党全国指导处成员。早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组建右翼组织“志愿兵团”。1926年任冲锋队慕尼黑地区头目。1928年加入纳粹党并代表该党进入国会。后任纳粹党国防政治处处长。1933年 3月 9日率先解散巴伐利亚邦政府,自任邦政府首脑(至 1945年),后为其他邦所仿效。同年夏任纳粹党全国指导处成员。1934年 5月任德国殖民政策办公室主任。翌年获上将衔。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被美军俘获,后死于拘留营。
埃塞(HermannEsser,1900—1981)德国纳粹党创始人之一。1919年参与创建德意志工人党(后改组成纳粹党)。翌年任*《人民观察家报》主编。1923—1925年任纳粹党宣传负责人。1923年 11月啤酒馆暴动失败后曾短期逃亡奥地利,1924年 1月回国后被判刑 3个月。1933年任国会议员、巴伐利亚邦议会主席。1933—1935年任巴伐利亚邦经济部长。1935年任全国国民教育和宣传部旅游交通国务秘书。1939年汪德国国会副议长。大战期间影响急剧下降,极少公开露面。战后一度被捕,旋即获释。著有《犹太人的世界瘟疫》。
埃布埃(F élixEboué,1884—1944)法国殖民地官员。黑人,原籍圭亚那。毕业于法国殖民学校。自 1908年起即在法属殖民地供职,先后任瓜德罗普总督、乍得总督。法国败降后,即致函戴高乐,表示愿意继续抗战。1940年 8月 26日正式宣布乍得加入自由法国,并促成法属赤道非洲及喀麦隆接受戴高乐的领导。同年 11月被任为法属赤道非洲总督。曾进行一定的社会改革。病故后,1949年其骨灰被移入贤人祠。
埃尔泽(FritzElsas,1890—1945)德国反法西斯人士。曾任斯图加特市法律顾问和德国市政会联盟主席。1931年任柏林市长。因具有犹太血统,1933年被免职。后参加反希特勒活动,成为”戈台勒的挚友。”七·二○事件发生后被逮捕并在盖世太保监狱内遭酷刑。1945年 1月在萨赫森豪森集中营被杀害。
埃利奥特(GeorgeFieldiugEliot,1894—1971)美国军事分析家和作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少校军衔。后成为军事分析家,为多家报刊撰稿。三十年代曾撰写《我们警戒着的堡垒》、《在空中爆炸的炸弹》,成为当时流传甚广的通俗军事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和时事分析员,几乎每晚均有其军事分析专题节目播出。同时为《纽约先驱论坛报》等报刊撰稿,作品被全国 40家报刊采用,被认为战时美国最闻名的军事分析家。著有《如果战争发生》、《胜利的时刻》等。
埃森轰炸英国空军对德国实施的*战略轰炸。(1)年英国对德国的三次千机轰炸之一。英国当时推行对德国工业城市实施大规模的夜间区域轰炸,以图摧毁其作战意志和破坏其战争经济。继*科隆轰炸后,*英国轰炸机司令部于 1942年 6月 1日出动 956架轰炸机,夜袭鲁尔工业中心埃森(Essen)。由于目标上空有云雾,战果不大,克虏伯各工厂未遭破坏。英机损失 31架,损失率百分之三点二。(2)1943年*鲁尔轰炸战役中的三次密集轰炸。英国轰炸机司令部于 3月 5日出动 417(一说 442)架轰炸机,夜袭埃森,开始了鲁尔轰炸战役。继而于 3月 12日和 4月 3日,出动 384架和318架轰炸机连续夜袭埃森。共炸毁约 300公顷面积上的建筑物,使克虏伯工厂半数陷于全部或部分瘫痪。英机平均损失率为百分之四点七。
埃耶出版社(EherVerlag)德国出版公司。埃耶第二(FranzEherII)创办,自 1922年由纳粹党事务长阿曼(MaxAmann,1891—1957)任经理。1925年起数次出版*《我的奋斗》一书。纳粹党执政后成为德国官方出版社,兼并许多由犹太财团和反纳粹的政治或宗教集团经营的出版公司,逐渐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出版公司之一,其经理阿曼则兼任纳粹党全国指导处成员、德国新闻协会主席和全国报界领袖,协助戈培尔控制舆论界。战后被巴伐利亚邦政府没收。
埃娃,布劳恩(EvaBraun,1912—1945)希特勒的情妇。曾受雇于照相馆。1929年与希特勒相识,1932年起成为其情妇。1936—1945年居住在*伯格霍夫,极少公开露面,未起过任何政治作用。1945年 4月 15日到柏林,是月 29日与希特勒结婚,翌日一起自杀。
埃布罗河战役*西班牙内战期间的一次战役。1938年 6月,佛朗哥叛军和德、意干涉军向巴伦西亚发动进攻,突破共和国军防线。共和军指挥部决定从北面向进攻巴伦西亚之敌的侧后实施突击。7月 25日,共和国军以 7个师的兵力强渡埃布罗(Ebro,一译厄布罗)河,夺取了该河右岸的大面积登陆场,迫使敌军停止对巴伦西亚的进攻。同年 10月 30日,得到增援的法西斯军队开始反攻。11月 15日,共和国军被迫全部撤回该河左岸。此役历时 4个月,法西斯军伤亡 8万多人,损失飞机 200架和大量武器;共和国的精锐部队也损失惨重。
埃斯帕兰斯角海战美、日海军在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中的重大海战之一。日方称为“萨沃岛海上夜战”。1942年 10月 11日夜,日本海军少将后藤率巡洋舰编队(3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护送增援瓜岛的运输船队,并准备炮轰岛上美军机场。在萨沃岛和瓜岛西北的埃斯帕兰斯角(CapeEsperance)之间的海域,被美军侦察机发现。美国*斯科特海军少将率领的编队(4艘巡洋舰和 5艘驱逐舰)阻截。美舰使用新型雷达,奇袭获得成功,击沉日巡洋舰和驱逐舰各 1艘,重创日旗舰青时号巡洋规,后藤毙命;美损失驱逐舰 1艘,有 1艘巡洋舰受伤。日舰放弃炮轰机场,但运输船队登陆成功。
埃斯蒂昂纳·多尔夫(HenriLouisHonor éd′Estien-ned′Orves,1901—1941)法国抵抗运动战士。毕业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大战爆发时为海军上尉。1940年 9月到伦敦参加抵抗运动,为自由法国情报机构服务。
同年 12月重返法国,建立地下组织,收集情服。不久被捕遇害。
埃本-埃迈尔要塞之战德军对比利时边境要塞的奇袭战。埃本-埃迈尔(Eben-Emal)要塞位据阿尔贝特(Albert)运河与默兹(Heuse)河交接地带,扼守通向比利时腹地的要冲。1940年 5月 10日凌晨,德军一支 78(一说 85)人的空降工程兵分遣队,乘坐运货滑翔机在夜色中降落堡垒顶上,分头用新型高爆炸药迅速完成了对堡垒的破坏作业,并使 1200名比利时守军陷于瘫痪。24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到达。德军损失伞兵 6名。参见“低地国家战役”。
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舰(Essex)美国航空母舰。1941年建造,1943年服役。排水量 2.7万吨,航速 33节,载机 80—110架。美国在 1941军以后陆续建造此类型航空母舰 20余艘,称“埃塞克斯”级,因载机多,机动性好,成为太平洋战争后期两年美国特混舰队的中坚力量。该舰 1943年 11月参加攻击拉包尔和吉尔伯特群岛战役。1944年先后参加马绍尔群岛战役、攻击特鲁克岛、菲律宾海海战、莱特湾海战等。同年 11月在支援美军登陆莱特岛时,被日军*神风特攻队击伤。1915年 2月参加硫黄岛战役,3月随舰队攻击日本本土,4月参加冲绳岛战役。
埃塞俄比亚抵抗运动埃塞俄比亚人民反扒意大利法西斯占领军的斗争。1936年 5月意军占领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后,埃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抵抗。部分爱国者在首都组织地下抵抗活动,建立埃塞俄比亚青年组织和妇女志愿者协会。1937年夏成立”埃塞俄比亚团结合作委员会,联合各地游击队,深入开展斗争。1938—1939年间,游击队人数达 40万,起义遍及全国。意大利占领军仅控制三个城市及某些居民点。1940年 6月意大利向英、法宣战后,流亡英国的海尔·塞拉西一世到苏丹,组建一支埃塞俄比亚军队,领导抵抗运动。翌年 1月,英埃联军自苏丹和肯尼亚大举攻入埃塞俄比亚,海尔·塞拉西一世同时回国。埃游击队和群众积极配合英军作战。同年 4月6日,光复亚的斯亚贝巴。5月 5日海尔·塞拉西返都复位。11月,埃境内的意军被肃清。埃人民在 5年多斗争中,约有 70万人牺牲。
埃塞俄比亚团结合作委员会*埃塞俄比亚抵抗运动的协调机构。1937年夏,埃塞俄比亚几个省的爱国运动领导人在亚的斯亚贝巴附近的安博(Ambo)建立。其任务是联合全国各地分散的游击队,协调其行动。有政治书记和统一的指挥部。出版地下报刊,同流亡伦敦的海尔·塞拉西一世保持联系,负责募集经费,采购武器、药品、弹药和粮食,组织游击队同居民的联系和对部队的供应。1939年初,成为全国游击力量的领导核心。
聂耳(1912—1935)中国作曲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31年 4月入明月歌剧社。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在百代唱片公司工作。谱写《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等歌曲,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一致抗日。1935年任联华影业公司二厂音乐部主任,为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年 4月取道日本赴苏联深造,7月 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身亡。
聂荣臻(1899—1992)中国将领。早年留学法国、比利时。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军事。回国后任黄坤军校政治教官。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曾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委。1934年 10月参加长征,北上抗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师长、政委。率部开赴晋东北,与 *林彪一起指挥*平型关战斗。同年 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率独立团、骑兵营 3000人留守五台山,创立了第一个敌后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率部挺进雁北、察南、冀西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冬指挥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歼灭日军第二混成旅团 1500亲人,击毙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1940年 8月,在*百团大战中指挥部队在正太、津浦、平汉、北宁等铁路线进行破袭战。至 1943年,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挫败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蚕食”和“清剿”。同年秋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 8月,指挥晋察聂荣臻冀军区部队开展对日反攻作战,先后解放察哈尔、热河、河北、辽宁、山西、绥远等省大片地区。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莱伊(RobertLey,1890—1945)德国劳动阵线头目(1933—1945)。早年就学于耶拿、波思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法本化学公司供职。1924年加入纳粹党,后任该党莱茵兰大区领袖。1930年当选纳粹党国会议员。1932年 11月任纳粹政治部全国组织工作负责人。1933年 5月 2日指挥党卫队驱散各级工会。旋即建立*德国劳动阵线,自任头目。后又组建并领导*通过欢乐获得力量组织。1938年主持实行莱伊“大众汽车”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动员国内外劳工从事战争经济,鼓吹灭犹,并主管全国住宅建筑规划。大战末期被美军俘获。战后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前自杀。著有《我们都帮助元首》。
莱契(HannaReitsch,1912—1979)德国女飞行员。1931年起多次创造欧洲和世界女子飞行纪录。1937年任空军小队长和德国第一位军用飞机女试飞员,驾驶过大战期间各种型号的德国军用飞机。1943年 11月起在东线空军司令*格莱姆处供职。1944年 2月接受一级铁十字奖章,曾建议希特勒仿效日本,组建空军敢死队,未被采纳。1945年 4月底随格莱姆驾机潜入柏林,要求与希特勒共生死,遭拒绝后飞往邓尼茨司令部。后被美军俘获。1946年获释。后继续从事飞行事业。著有自传《飞行,我的生命》。
莱恩(ArthurBlissLane,1894—1956)美国外交官。1916年耶鲁大学毕业,同年入外交界。历任驻尼加拉瓜、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大使。1937—1941年任驻南斯拉夫大使,支持 1941年 3月 27日以*西莫维奇为首的军官团政变,推翻以保罗亲王为首的亲法西斯摄政委员会,拥立彼得二世登基。德国入侵巴尔干半岛后,协助彼得国王逃离南斯拉夫。1942—1944年为驻哥伦比亚大使。1944—1947年任驻波兰大使,极力主张在波兰问题上对苏采取强硬政策。战后主要从事写作。
莱科克(RobertEdwardLaycoek,1907—1968)英国将领。就读于伊顿公学和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27年服役于皇家近卫骑兵队。大战爆发后,1940年 6月参与组建用于奇袭的突击部队,晋升中校。1941年春率一个扩编的突击营赴中东战区活动。1942年初回英组训一特别行动旅,在联合作战指挥部统率下多次袭击欧陆,并参与西西里和意大利的战斗。1943年 10月接替*蒙巴顿任联合作战指挥部司令官直至 1947年。领少将衔。1954—1959年任马耳他总督和驻军司令。
莱瑟斯(FrederickJamesLeathers,1883—1965)英国军事运输大臣(1941年)、航运专家。木匠之子,早年丧父,15岁起谋职于航运、煤炭公司。1916年任威廉·考利父子公司经理,并成为其他许多煤炭和航运公司的督导和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航运大臣的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 5月丘吉尔组阁时被聘任航运大臣顾问,翌年出任军事运输大臣。曾多次随同丘吉尔参加美、英高级会谈和雅尔塔、波茨坦会议,参与协调与安排租借物资的运送事宜。战后于 1951—1953年任运输、燃料和电力协调大臣。有贵族称号和多种荣誉职位。
莱因哈特(FritzReinhardt,1895—1969)德国财政部国务秘书(1933—1945》。旱年攻读经济学。1928年加入纳粹党,任该党上巴伐利亚大区领袖。同年创建纳粹党演说家培训学校并任校长,负责培训纳粹党各级干部。1930—1933年为国会纳粹党者员。1933年 4月起任财政部国务秘书,负责为国防军筹措扩军资金。任内起草《莱因哈待规划》,主张征收特别税用于救济失业工人。1933年 9月任*冲锋队最高领袖的参谋,获冲锋队旅队长衍。1937年 9月升任冲锋队地区总队长。1945年被监禁。1949年获释。
莱比锡审判即“国会纵火案审判”。
莱茵兰战役盟军 1945年 2—3月在莱茵河以西地域(即莱茵兰)进行的战略性战役。1945年 1月 12日苏军在东线发动总攻,希特勒把大部分兵力投入防守奥得何。盟军取得*阿登战役胜利后,在西线拥有 90个师(内 25个装甲师,6000辆坦克),并掌握制主权。与之对峙的德军仅为 65个师(内8个坦克师,1000辆坦克),分散部署于 750公里战线上。*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遂拟定突破*齐格菲防线、歼灭莱茵河以西德军的作战计划。整个战役由”马斯何—莱茵河战役、*莱茵河中游左岸战役和*萨尔盆地战役组成。于1945年 2月 8日—3月 25日实施,歼灭德军约 20个师(32.5万人),全线进抵莱茵河,并夺得雷马根(Remagen)和奥彭海姆(Oppenheim)两个登陆场,为尔后强渡莱茵何攻入德国腹地创造了条件。
莱特湾海战太平洋战争后期日、美海军主力在菲律宾附近海域的会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44年秋,盟军进逼菲律宾和日本本土防御圈,日本大本营制订与美军进行决战的*捷号作战计划。10月 20日美军在菲律宾莱特岛登陆,日联合规队倾巢出动。分三路向莱特(Leyte)湾逼近,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率航空母舰舰队(包括 4艘航空母舰、2舰战列舰在内共 18艘军舰,飞机 116架)从北部进攻,引诱美国主力舰队(第三规队)北上,为由栗田健男海军中将率领的中路舰队(包括大和号在内的 5艘战列舰、10艘重巡洋舰等共 32艘军舰)和由西村祥治海军中将率领的南路舰队(包括 2艘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等共 17艘军舰)从西边进攻美军登陆舰队创造战机,另以志摩清英海军中将所率的 3艘巡洋舰和 4艘驱逐舰组成第二游击部队,对登陆点进行反登陆,日舰队得到吕宋岛上约 300架陆基飞机支援。当时掩护登陆的美海军为哈尔西海军上将率领的美国第三服队(包括 16艘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6艘重巡洋舰等共 97艘军舰,飞机近千架),金凯德海军中将率领的美国第七舰队(包括 6艘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18艘护航航空母舰等共 84艘军舰,飞机约400架)。10月 23日美潜般发现栗田舰队,用鱼雷击沉日 2艘重巡洋舰。24日栗田舰队进入锡布延(Sibuyan)海,双方展开海空战,日机炸沉美轻型航空母舰 1艘,美机击沉日武藏号战列舰,击伤大和号、长门号战列舰,栗田舰队改变航向,哈尔西以为它已被击溃,即率第三舰队主力北上迎击小泽的航空母舰舰队。然栗田率舰队折回,并顺利通过圣贝纳迪诺(SanBernardino)海峡。24日夜至 25日凌晨,美第七舰队支援编队在奥尔登多夫海军中将率领下,在苏里高(Surigao)海峡迎击岛中将、西村中将的南路舰队。美舰以雷达指引,经激烈夜战,日南路舰队几全军覆没。25日早上,栗田率中部舰队驶至萨马(Shima)岛附近海域,直扑美第七舰队的护航航空母舰群,击沉美舰 4艘、击伤 3艘。此时日军官次出动*神风特攻队,击沉美规 1艘、击伤2艘。当栗田得知美军登陆舰队已大部撤离莱特湾,日南路舰队已被击败的消息时,即率舰撤退,并自沉 3艘伤重的巡洋舰。同日,哈尔西率美第三舰队主力在恩加诺(Engano)角附近海域,以 527架舰载机攻击小泽舰队,击沉击毁日航空母规 4艘、巡洋舰 1艘,小泽率残部败逃,后第三舰队飞机又协助第七舰队攻击撤退中的栗田舰队,击沉日巡洋舰 2艘。此战美军以损失航空母舰 1艘、护航航空母舰 2艘、驱逐舰 3艘、飞机 100架的代价,击沉日航空母舰 4艘、战列舰 3艘、巡洋舰 10艘,驱逐舰 11艘,飞机 150架。日本联合舰队从此失去战斗力。
莱因哈德行动(OperatiouReinhard)纳粹德国没收遇害犹太人财产的行动。1942年 5月 29日,*党卫队保安处和*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希遇刺后开始策划,并以其名字命名。在行动中,德国政府扣押和没收了所有遇难犹太人的全部财产。
莱因哈德赌注(EinsatzReinhard)纳粹政府下达给波兰总督府灭绝营总监*格洛博克尼克的指令代号。1942年 6月 4日指令发出,要求为悼念党工队和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希遇刺死亡而消灭全部波兰犹太人。纳粹遂将大批波兰犹太人送进马伊达内克、贝尔赛克、索比包、特雷布林卡和奥斯威辛等灭绝营内残酷屠杀。
莱茵空降战役美英盟军 1945年 3月 24日在莱茵(Rhein)河右岸实施的空降战役。代号*大学。*鲁尔战役的组成部分。目的为访同*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夺取和扩大莱茵河右岸的登陆场。在地面部队开始强渡后第二天,以英空降第六师(从英国 11个机场起飞)和美空降第十七师(从法国15个机场起飞),在韦塞尔(Wesel)至雷斯(Rees)一线的莱茵河右岸 8—15公里战术纵深内实施。预先进行了两周航空火力准备。当天出动 1572架飞机和 1326架滑翔机运送,889架战斗机支援,另 2153架战斗机掩护,从 10时开始的两小时内空降 1.7万人、614辆轻装甲车和 286门炮。当天下午成功完成战术任务后与地面部队汇合。
莱茵之女式导弹(Rheintochter)德国地对空导弹。年起由莱茵金属博尔西希公司研制,1944年 5月正式定型投产。使用固体或液体燃料,战斗部携带 150公斤高爆炸药,射程 8000米以上,由雷达制导。1945年 1月 5日前共发射 82枚,1月 6日起停产。
莱特岛登陆战役*菲律宾战役中美军实施的登陆战役。莱特(Leyte)岛位扼菲律宾中部苏里高(Surigao)海峡的要冲,是进攻吕宋岛的跳板。1944年 10月中旬,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率美国第六集团军约 17.4万人从荷兰提亚(Hollandai)和马努斯(Manus)岛出发,由美国第七舰队约700艘舰船护送向莱特湾进发。10月 17—18日首先攻占莱特湾口的 3个小岛。20日,在海空军掩护下,美第六集团军司令*克鲁格中将指挥 4个师,在岛东沿培克洛班(Taeloban)一线海滩登陆,日军出动飞机反击,收效甚微。当日,麦克阿瑟偕菲律宾总统*奥斯梅纳登上美军攻占的滩头,通过流动电台发表“我回来了”的演讲。日本大本营下令实施*捷号作战,调集尚存兵力与美军决战。24—25日,双方进行*莱特湾海战,日军惨败。登陆美军即向内地推进,先后攻克达加米(Da—gani)、利蒙(Limon)等地。日军从吕宋急调 3个师团增援,组成所谓“山下防线”(以日将山下奉文得名)。同年 12月 7日,美军再以 1个师在岛西海岸登陆,日军腹背受敌。10日美军攻占奥莫克(Ormoc)。25日日军瓦解。此役日军被歼 8万余(一说 5万余)人,美军伤亡 1.5万人。
莱城-萨拉莫阿之战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进攻新几内亚东部的战役。日本大本营为确立西南太平洋拉包尔方向的稳固屏障,于 1942年 2月 2日下达此作战命令。战役目标为攻占英属新几内亚东部要地,控制澳大利亚本上北部海域。日军以南海支队和集四舰队为基干,计划首先攻占莱城(Lae)和萨拉莫阿(Salamaus),然后相机进攻盟军主要基地莫尔兹比(Moresby)。后因该地区海域出现美航空母舰编队,进攻日期推迟。3月 5日夜,日军从拉包尔出发,于 7日深夜对菜城和萨拉莫阿实施登陆。3月 10日,美军以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航空母舰飞机(60架)和岸基飞机(10架),攻击日军船队,击沉 4艘、击伤 7艘(占总数一半)。日军虽占领该两地,未敢立即进攻莫尔兹比。
莱茵信使式火箭弹(Rheinbote)德国地对地弹道式火箭弹。1943年由莱茵金属博尔西希公司研制。采用四级火箭发动机,长 11.4米,重 1715吨,在筒易发射架上发射,最大射程 220公里,共制作 200多枚。1945年初曾用于轰击安特卫普。
莱茵河中游左岸战役盟军1945年 2月 23日—3月 10日在莱茵(Rhein)河中游以西地区实施的进攻战役。1945年 1月间,苏军在东线发动总攻时,西线美英盟军趁机发动 3个进攻战役,以突破”齐格菲防线、歼灭莱茵河以西的德军。此战役为其中之一,由处于中央的*盟国第十二集团军群,以 2个美国集团军在 2月 23日开始实施(代号*伐木者)。左翼美第一集团军 3月 7日攻占科隆,并进抵莱茵河岸,夺得在雷马根(Remagen)的鲁登道夫大桥。继而以 5个师渡河,至 3月 9日在河右岸建立了纵深 5公里的登陆场。右翼美第三集团军 3月 2日攻占特里尔(Trier),3月 9—10日进抵莱茵河边与左翼会师。德国第五坦克集团军被歼。
莫克(JulesMoch,1893—?)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1912年毕业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社会党人。1918年起长期为者员。1938年任公共工程部长。主张援助西班牙共和国,反对《慕尼黑协定》。大战爆发后任达尔朗的技术顾问。1940年春参加挪威战役。法国败降后,反对授全权予贝当,被维希政府逮捕,后经达尔朗斡旋获释。旋在南方建立抵抗组织,成为社会党行动委员会成员;并秘密前往伦敦,为自由法国海军试制新式武器。1943年被选入临时咨询议会。战后为国民议会议员。
莫盖(GuyMocquet,1924—1941)法国抵抗运动战士。大战爆发时为中学生。其父普罗斯佩·莫盖(Pros-PerMocequet)力法国共产党议员。法国败降后,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抵抗运动,散发传单,组织游行示威。1940年 10月被捕。1941年 10月 22日,与其他 26名共产党人同时被维希政府杀害,年仅 17岁。成为法国抵抗运动英雄主义的象征。
莫里森(HerbertStanleyMorrison,1888—1965)英国战时内阁成员(1942—1945)。工党活动家。1905年开始政治活动。1914年任伦敦工党非专职书记。1923—1924年为下院议员,1929年再度当选议员。曾任麦克唐纳第二届内阁运输大臣。大战期间,历任丘吉尔联合内阁的供给大臣、内政大臣、国内安全大臣。1942年 11月起为*英国战时内阁成员。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后。历任枢密院长、副首相和下院领袖。1951年 3月出任外交大臣。1959年退休。有贵族封号。
莫拉斯(CharlesMaurras,1868—1952)法国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
*法兰西行动的领导人。少时因疾病辍学,后沉洒于书海,为“浪漫派”诗社的创始人,德雷福斯事件后,成为保王主义者。1899年发起组织法兰西行动,并于 1908年发行《法兰西行动报》,鼓吹反犹,宣扬种族主义,反对共和国和议会制度,主张恢复君主制,实行法西斯统治,成为法西斯主义理论家。1941年 11月,被维希政府提名为全国顾问委员会委员。1944年 9月,法国解放后被捕。次年被判终生监禁。1952年病死。著有《哲学家之路》、《野蛮与诗歌》和《内部平衡》等。
莫斯利(OswaldErnaldMosley,1896—1980)英国法西斯头目。1914年曾就读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过前线。1918年起在下议院工作,相继为保守党党员、无党派人士和工党党员。1929—1930年在工党政府中任职。1932年创立英国法西斯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英国政府拘禁。1943年因病获释。战后又发起同盟运动,主张按激进主义的标准统一欧洲。著有自传《我的一生》。
莫德尔(WaltherModel,1891—1945)德国将领。1909年开始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任职。1938年晋升少将。 1939—1940年历任第四军参谋长和第十六集团军参谋长,先后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1941年指挥第三坦克师闪击苏联,10月升任第四十一坦克军军长。翌年升任第九集团军司令。忠于希特勒,以残忍著称。1944年获元帅衔,先后出任东线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和中央集团莫德尔军群司令,以焦上作战抵抗苏军的战略进攻。同年 8月调往西线,任 B集团军群司令,组织对盟军的防御。1945年 4月,在*鲁尔战役溃败后自杀。
莫拉维亚(AlbertoMoravia,1907—)意大利作家。早年从事创作,1929年出版《冷漠的人们》一书,揭露和抨击了法西斯统治的意大利社会,屡遭迫害。大战期间,在 1941年出版《假面舞会》小说,以隐晦手法,通过对一个虚构的南美国家独裁者的尖锐讽刺,强烈抨击墨索里尼。1944年又完成短篇小说集《瘟疫集》,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现象。为躲避法西斯政权的追捕,曾长期在山区流浪。战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还著有《罗马故事》、《罗马故事新编》等小说。
莫罗佐夫(АдександрАдександровичМорозов,1904—1979)苏联坦克设计师。1930年机器制造技术学校毕业后,在工厂设计室工作。1938年起先后任工厂设计室副主任、主任和副主任设计师。1940年为主任设计师。三十年代参加多种型号的坦克研制工作,其中*БT型坦克和*T—26型坦克成为当时红军坦克武器的基础。后与*科什全、*库切连科等,共同主持研制*T—34型坦克。苏德战争期间,领导对该型号坦克进行多次的改进。1945年获少将工程师衔。1972年获技术科学博士。
莫洛托夫(БячесдавМихайдовичМодотов,1890—1986)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1941—1946)。原姓斯克里亚宾(Скряъин)。1906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十月革命后担任苏联党政领导工作。1921—1930年任联共(布)党中央书记,1926年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0—1941年 5月任人民委员会主席,1939年 5月兼任外交人民委员,主持苏联同英、法结盟的谈判。同年与德秘密谈判,代表苏联政府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0年 11月访问柏林,与希特勒等人会谈,未达成协议。1941年 5月起任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同年 6月 22日中午,在德军突然袭击、全面入侵苏联之后,代表苏联政府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德国法西斯已对苏联不宣而战。卫国战争时期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在发展坦克工业方面有功,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同时继续致力于外交活动。1941年 9—10月率苏联代表团参加苏、美、英莫斯科会议。1942年 5—6月率苏联代表团访问英、美,商谈由美、英开辟第二战场,并签署*《苏英战时同盟和战后合作条约》。1943年 10月出席苏、美、英莫斯科外长会议。同年 11月作为苏联代表团成员出席*德莫洛托夫黑兰会议。1945年先后出席*雅尔塔会议、*旧金山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并代表苏联签署《联合国宪章》。战后曾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和外交部长。1952年起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57年 6月被解除党政领导职务,调任驻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使。1962年退休。
莫斯卡连科(КириддСемёновичМоскаденко,1902—1985)苏联将领。1920年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6年加入联共(布)党。1939年毕业于捷尔任斯基军事学院。1939—1940年参加苏芬战争。1941年任摩托化反坦克炮兵旅旅长。苏德战争初期为少将,历任骑兵第六军军长、骑兵机械化军队集群司令和第六集团军副司令,在西南方向作战。1942年 3—10月先后指挥第三十八和近卫第一集团军,参加哈尔科夫和顿河地区的作战以及斯大林格勒会战。同年底晋升中将,出任第四十集团军司令。曾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和强渡第聂伯河的战斗。1943年晋升上将。同年 10月至战争结束复任第三十八集团军司令。参加解放乌克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战役。战后曾任军区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战略火箭军总司令等职。1955年获苏联元帅衔。著有《在西南方向上(集团军司令回忆录)》。
莫斯科会战苏德战争前期的大规模战略性战役。1年 9月 6日,*希特勒第三十五号指令确定进攻莫斯科的部署。9月 16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下达准备实施代号为*台风的进攻战役计划,预定用 3个坦克集群分别向东和东北方向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域围歼苏军,然后以快速部队从南北包围莫斯科,步兵兵团则对城市发起正面进攻。为此德军投入第九、第四、第二集团军和第三、第四、第二坦克集群,以及第二航空队,共 74个半师,计 180万人,坦克 1700辆,火炮和迫击炮 1.4万余门,飞机 1390架。当面苏军为*西方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共 75个师约 125万人,坦克 990辆,火炮和迫击炮 7600门,飞机 677架。会战分为苏军防御阶段(1941年 9月 30日至 12月 5日)和苏军反攻阶段(1941年 12月 5日至 1942年 4月 20日)。第一阶段,德军按计划先后在布良斯克方向和维亚济马方向发起进攻,*维亚济马战役中,苏军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相当大部分兵力陷入重围;同时布良斯克方面军也陷于战役合围。至此,苏军已失去第一道防线,被迫退守*莫扎伊斯克防线。10月 1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将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剩余兵力合编为西方方面军。由于形势危急,莫斯科开始疏散政府机关和重要企业,并实行特别戒严。10月 14日,北翼德军突入加里宁市,形成从东北面迂回莫斯科的威胁,苏军以西方方面军右翼组成加里宁方面军,挫败了德军企图。11月初,南翼德军在图拉方向的进攻也被苏军阻滞。正面德军虽攻占了莫扎伊斯克防线的若干地域,但未能越过纳拉(Hapa)河、奥卡河至阿列克辛(AлekcиH)一线。此时天气转寒冷。严重伤亡、雨雪和冰冻使德军补给困难,士气下降;而苏军则斗志愈坚。11月 7日,莫斯科红场传统阅兵式后,受阅部队直接开赴前线,表现了必胜信念。11月 15—18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先后展开*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战役和*纳罗福明斯克战役,并继续进行*图拉战役。11月底至 12月初,德军付出重大代价后在*亚赫罗马地域进抵莫斯科运河,在纳罗福明斯克(Нарофоминск)地域强渡纳拉河,并从南面逼近卡希拉(Кашира),但此后即无力继续前进。12月 3—5日,苏军在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克留科沃等地域发动的反突击迫使德军后退,主动权开始转入苏军手中。第二阶段,从 12月 5—6日始,苏军在加里宁、克林(Кдин)、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Соднечногорск)、图拉、卡卢加(Кaлyrгa)、叶列茨(Eлeп)等方向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12月 8日,*希特勒第三十九号指令决定德军全线转入防御。至1942年 1月初,苏军在西方方向的反攻已告完成,随后即投入冬季全线总攻。至 4月 20日,苏军在西方方向共推进 100—350公里,解放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全部和斯摩棱斯克川、奥廖尔州一部分。德军在会战中共损失 50余刀人、1300辆坦克、2500门火炮及大量装备,这一重大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击”战略的破产。苏德战场开始发生战略性转变。
莫尔-布拉已宗(JohnTheodoreCuthbertMoore-Brabazon,1884—1964)英国运输大臣(1940—1941)、飞机生产大臣(1941—1942)。早年求学于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未得学位即专注于赛车和飞机驾驶。1909年 5月成为在英国驾机升空的第一人,尽管这次飞行只持续 1分钟,并以撞地机毁而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皇家飞行军团,有少校军衔。1918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1940年 10月任运输大臣。翌年 5月接替*比弗布鲁克为飞机生产大臣。1942年 2月因在一次私人宴会讲话中表示希望德国和俄国军队互相消灭被披露报端,引咎辞职,从此再未担任公职。有贵族称号。
莫吉廖夫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6月 23—28日,由“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实施。目的是牵制德军兵力,使其不能向主要方向机动预备队。苏军突破敌人防线后强渡第聂伯河,6月 28日攻占明斯克接近地德军重要防御枢纽莫吉廖夫(Мотидёв),为直接进攻明斯克及合围城东德军集团准备了条件。
莫塞山区战斗大战时期法国游击队(*马基)的一次反“围剿”战。莫塞(Mouchet)山位于法国中部山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44年初,游击队逐渐在该地区集中,至 6月初达 1万余人,并得盟军空役接济。德军得悉后,进行“围剿”,6月 2日发动初次进攻,10日德军 1个师的兵力,在坦克掩护下大举进犯,游击队顽强阻击,于 20日重创德军后,安全转移,后继续转战各地。
莫扎伊斯克防线(Можайскаялиния)苏德战争中苏军为掩护莫斯科远接近地而在西部战略方向建立的防御地域。从莫斯科海(伏尔加水库)开始,由北向南经沃洛科拉姆斯克(Бодокодамск)、莫扎伊斯克(Можайск)以西一直延伸到乌格拉(yrpa)河和奥卡河交汇处。防御纵深达 120—130公里,包括 3个防御地带。1941年 7月下旬开始动工,至 10月 10日德军进攻防线时,仅完成原计划百分之四十,但苏军依托已建成的工事配系,阻滞德军一周以上,为加强莫斯科的防御争取了时间。
莫尔兹比港之战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企图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作战。莫尔兹比(Moresby)港位于新几内亚东南端,为盟军海空基地,战略地位重要。1942年 1月下旬日军出动飞机轮番轰作。2月 2日,大本营正式下达攻占该港的命令。3月初日军发动*莱城—萨拉莫阿之战,在新几内亚北岸登陆,试图伺机从陆上南下夺取莫尔兹比,因遭美海空军攻击而未果。后日本联合舰队又制订于 5月 10日进占该港的计划,但因在*现瑚海海战中失利,被迫放弃。同年 9—10月,日军再度从陆上对莫尔兹比港发动攻击,惨败。
莫斯科防御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行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为*莫斯科会战的苏军防御阶段,1941年 9月 30日—12月 5日实施。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莫斯科进攻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为*莫斯科会战苏军反攻阶段的组成部分之一,1941年 12月 5日—1942年 1月 7日实施。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莫洛托夫-丘吉尔会谈大战期间*莫洛托夫访问英国同丘吉尔的会谈。1942年 4月,德军在苏德战场发动夏季攻势前夕,罗斯福致函斯大林邀请苏联派莫洛托夫访美,商讨有关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苏联接受邀请并提出莫洛托夫同时访英,英国表示欢迎并发出邀请。同年 5月 21—26日和 6月 9—10日,莫洛托夫访美前后途经伦敦,同丘吉尔、艾登等举行会谈。5月 26日签订*苏英战时同盟和战后合作条约。6月 10日双方就关于莫洛托夫访英公报达成协议。6月 12日,在莫洛托夫返抵苏联后,两国同时发表公报。公报宣称:“两国对 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已达成充分的谅解。”但丘吉尔当时就对此作了保留,事后又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至今对于如何解释公报的这段话仍有分歧。
莫洛托夫-希特勒会谈1940年 11月莫洛托夫访问德国同希特勒的会谈。自 1940年夏起,随着德国在西欧扩大侵略和苏联在东欧建立*东方战线,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苏联对德国在芬兰和巴尔于的渗透深感不安,德国则开始准备发动侵苏战争。10月 13日,里宾特洛甫邀请苏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访德,苏联方面接受了这一邀请。11月 12—13日,莫洛托夫在柏林和希特勒及里宾特洛甫会谈,双方就巴尔干问题进行激烈争论。德国建议苏联和德、日、意三国建立“政治合作”,“互相尊重自然形成的势力范围”,希望苏联将其矛头指向“国境以南印度洋方向”,并共同促成“土耳其摆脱它现在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但苏联未予响应。双方仅试探了彼此的意图,未达成任何协议。
莫洛托夫-罗斯福会谈大战期间*莫洛托夫访问美国同罗斯福的会谈。1942年 4月,德军在苏德战场发动夏季攻势前夕,美国拟订了一旦苏德战场出现危局时以部分兵力登陆法国的*大锤行动计划。4月 11日,罗斯福致函斯大林邀请苏联派莫洛托夫访美,商讨有关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应苏方要求英方发出邀请,同时莫洛托夫访英。5月 29日至 6月 3日,莫洛托夫在华盛顿同罗斯福、霍普主斯、马歇尔等举行会谈。双方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了紧张的磋商,并讨论了有关美国扩大对苏军援和战后合作问题。在苏方坚持下,双方达成的莫洛托夫访美公报中写上了:会谈“对 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已达成充分的谅解”。6月 12日,在莫洛托夫返抵莫斯科后,美苏同时发表此公报,同时双方还签订了*美苏战时互助原则协定。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拖延开辟第二战场,至今对于如何解释公报中的这段话仍有分歧。
莫兹多克-马尔戈别克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进行的防御战役,*高加索会战的组成部分。1942年 9月 1—28日,由*外高加索方面军北集群实施。德军前出至莫兹多克(Моздок)地域后,试图以第一坦克集团军对马尔戈别克(Мадгооек)方向发动主要突击,进而占领格罗兹尼(Грозный)和巴库石油区。德军一度突破苏军防御,向前推进若干地域,但由于损失严重,又受*斯大林格勒会战牵制,得不到预备队支援,遂被迫停止进攻。
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行的防御战役,*莫斯科会战的组成部分。1941年 10月 10—30日,由西方方面军实施。
*维亚济马战役后,*莫扎伊斯克防线成为主要抵抗区域。10月 13日,德军攻占卡卢加(Кадуга),18日攻占小雅罗斯拉韦茨(Мадоя-росдавец)和莫扎伊斯克(Можайск),同时,在沃洛科拉姆斯克(Бодокоамск)方向也发生激战。至 10月底,莫扎伊斯克防线多处被突破,但苏军奋力将敌人阻上于沃洛科拉姆斯克以东。沿纳拉(Hapa)河和奥卡河、宜至阿列克辛(AАдоксии)一线。
莉莉·玛丽恩(LiliMarleen)大战期间德国和英、美等国军队中的流行歌曲。1923年由莱泼(HansLeip,1893—1983)在汉堡作词,1936(一说1938)年由舒尔兹(NorbertSchultze,1911—)谱曲。利比亚战役期间德军向*非洲军团播放,随即在德军内流行。同盟国将歌词译成本国语言并作了修改,也向军队播放。美国影片《莉莉·玛丽恩》(1944年)、《钟声为阿戴诺而鸣》(1945年)和《纽伦堡审判》(1961年)都以此歌作为插曲。歌词表述了一位年青军人对恋人莉莉·玛丽恩的仰慕之情。
荷兰要塞指包括海牙、阿姆斯特丹、乌得勒支、多德雷赫特等重要城市在内的荷兰西部地域。其东面、南面和东南面有筑垒防线为屏障,必要时还可开闸放水淹没某些地段以阻滞入侵者。荷军参谋部指望退入这一地域的荷军能坚守数周,等待英、法援军到达,但未能实现。
荷兰战役盟军 1944年 9月 17日—11月 10日在荷兰实施的进攻战役。诺曼底登陆后,盟军顺利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进逼比荷与法德边境。盟军为迂回齐格菲防线和尔后进攻鲁尔创造条件,决定以北翼由蒙哥马利指挥的*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16个师,其中 5个装甲师),发动此役。英第二集团军担任主攻。当面之敌为德国 B集团军群的 9个师和 2个战斗群。9月 17日,盟军首先实施*阿纳姆空降战役(代号*市场),继而在狭窄正面以 1个装甲师、2个步兵师和 1个独立坦克旅突破德军防线(代号*花园),东、西两翼配合扩大缺口。18—20日,突击部队与空降兵先后会师于艾恩德霍芬(Eindho-ven)和奈梅亨(Nijmegen)地区,但两翼进展迟缓。至 27日,英军突进 80公里(宽 25-40公里)抵下莱茵河南岸后被迫转入防御,第一阶段攻势结束,未达预定战役目标。10月间盟军变更部署后,以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向罗森达尔(Rozendal)、贝亨奥普佐姆(Bergen-Op-Zoom)进攻,英军向布雷达方向进攻,缩小战役目标为占领安特卫普以北地域确保该港通航。10月 30日攻占南贝弗兰(SouthBeveland)半岛。11月 9日占领瓦尔赫伦(Walcheren)岛。同月 10日前出至马斯河口。战役历时 55天,以大量使用空降兵配合主要方向进攻为特点,并采用纵深梯次配置战斗队形,但以狭窄正面突破后两翼扩展战法没有取得良好效果,未全部达到预定作战目标。
荷兰人联盟大战期间建立的荷兰政党。1940年底由前格罗宁根地方长官霍曼(J.L.Homan)、奎伊(JandeQuay)教授和前鹿特丹警察局长爱因索文(L.Eintho-ven)领导建立。宗旨为取代旧的党派分裂状态,把荷兰人民按照荷兰自己的特点凝成新的团结。为取得生存,在表面上具有明显的法西斯党特征并与德国占领当局合作,但实质上支持流亡政府,鼓动荷兰人的爱国热情。一度影响很大,在一年内党员猛增至 100余万。德国占领当局遂于 1941年 12月 13日将其解散。
荷兰抵抗运动大战期间荷兰人民反抗纳粹德国占领的斗争。1940年 5月 15日德军占领荷兰,以*威廉明娜女王为首的流亡政府在海外继续抵抗。荷兰的 300万吨商船队成为盟国运输力量的一部分,脱逃至英国的荷兰战斗机中队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同时荷兰国内也自发产生抵抗组织,它们发行地下刊物,建立情报网,向盟军提供大量情报,与法、比抵抗组织联合帮助逃亡者,组织罢工等。1942年 3月,流亡政府成立特别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抵抗运动的领导。次年春国内的各抵抗运动组织联合组成抵抗运动委员会,建立内地军,组织怠工和进行破坏活动。荷兰宗教界人士也出面抗议占领当局的暴行。1944年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后,流亡政府于 9月 17日下令全国铁路工人总罢工,沉重打击了占领军。同时,内地军四处出击,积极配合盟军作战。1945年 5月 4日,荷兰的德军在盟军和内地军联合打击下投降,5月 6日荷兰全境解放。
荷兰流亡政府大战期间德国占领荷兰时荷兰在国外建立的政府。1940年 5月 10日,德国入侵荷兰,12日*威廉明娜女王偕同王室成员乘英国军舰逃往英国。13日女王发表告荷兰人民书,宣布政府已流亡英国,并将继续抗战,9月*格布兰迪出任首相。在英国协助下组织并领导荷兰抵抗运动,在国内收集情报,并在加拿大训练军人。太平洋战争开始后,联合美、英共同抗日。1942年 3月成立特别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抵抗运动的领导。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于 9月 17日下令全国铁路工人息罢工,沉重打击德国占领军。1945年 5月荷兰全境解放,不久宣告解散让位于新政府。
荷属东印度群岛战役太平洋战午初期日军攻占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战略性战役。夺取彻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的丰富资源(尤其是石油)是日本南进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日军大本营设想,在攻占马来亚和菲律宾之后,从东、西两边夹击,以进攻爪哇本岛为核心,占领整个荷属东印度群岛。为此,日军组建了以今村均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十六军(初辖第二帅团和1个混成旅团,后调入两个师团)。1942年 1月,随着日军进占马来亚、英属婆罗洲、棉兰老岛和和乐岛后,开始进攻爪哇的前哨战,先后占领了荷属婆罗洲、安汶岛、苏拉威西岛。1月 20日日本南方军向第十六军下达进攻爪吐的命令。2月初日军航空兵连续突击爪哇和苏门答腊地区的盟国悔空军基地。2月 14—15日日军对苏门答腊的巨港实施空降作战,占领该处的炼油厂和油田,继而地面部队登陆,迅速控制了苏门答腊南部。2月 18、19日日军主力从印度支那半岛的金兰湾和菲律宾的和乐岛出发。原定 26日分别在爪哇东、西两端实施登陆,后因*爪哇海海战,延至 3月 1日。*爪哇战役至 3月12日结束。整个荷属东印度群岛均被日军所控制。此役日军共俘盟军 8万余人,日军伤亡约 1.2万人。
荻外庄会议日本第二届近卫内阁上台前的一次决策性会议。1940年 7月 19日,受命组阁的近卫文魔,在其东京私邸获外庄,邀请拟任陆相的东条英机、拟任海相的吉田善吾和拟任外相的松冈洋右,举行会谈。确定未来内阁的根本方针:强化战时经济体制;加强日德意轴心;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及在其有效期(5—10年)内扩充军备以保证对苏战争不败;把英、法、荷、葡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纳入东亚新秩序;排除美国的干涉;对中国作战到底和加强封锁;发扬国体精神、建立新政治体制。近卫内阁执政后,即于同月 26日据此制定*《基本国策纲要》。
晋南战役即“中条山战役”。
晋绥边区即“晋绥抗日根据地”。
音绥大反攻*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而实施的战略反攻。1945年 8月 11日起,该区抗日军民在*贺龙指挥下分南、北两线开始大反攻。北线兵分 3路,向平绥铁路线及其两侧地区进攻,以攻占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夕为中心:南线兵分两路,向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两侧地区进攻,以攻占太原为中心;其他部队也向当地日伪据点展开进攻。9月 2日前,攻克左云、文水、新堂等 8座县城。其后,对抠降的日伪军继续进攻,切断平绥铁路和同蒲铁路,解放绥远和山西的大片地区。
晋察冀边区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北自治政府侵华日军在中国山西省扶植的伪政权。1937年 9月 13日日军攻陷大同。该市地方豪绅夏恭投敌,出任维持会会长。10月 15日,在大同成立此傀儡玫权,宣布脱离南京国民政府,鼓吹“反共、反蒋、亲日”。采用合议制,设最高委员会,夏恭为最高委员,马永魁等为委员。下设民政、财政、公安 3厅。日人前岛异为顾问。管辖晋北 13个县。1939年 9月改为晋北政厅,合并于*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青察冀六反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而实施的战略反攻。1945年 8月 10日起,该区抗日军民在*聂荣臻指挥下,以北平(今北京)、天津、保定、张家口等城市为主攻方向,向平绥铁路东段、平汉铁路北段、津浦铁路北段、北宁铁路南段的广大地区进军。并以冀热辽军区部队向东北挺进。至 9月 3日,收复张家口、秦皇岛、山海关等 28座城市,包围了北平、天津和保定。其后,由于日军拒绝向八路军投降,晋察冀军民继续进行攻势作战,解放了察哈尔、热河全省和河北、辽宁两省一部,并推进到东北沈阳。
晋冀鲁豫边区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亦称晋绥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1937年 9月,八路军第一二○师挺进晋西北,以管涔山脉为依托,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3年 8月,又派出大青山支队,在绥南、绥中、绥西和察哈尔地区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两地合称为晋绥抗日根据地。1940年 2月 1日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续范亭任主任,接着又成立晋西北军政委员会,贺龙为书记。同年 8月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成立绥察行政办事处,姚喆任主任。至抗战结束,该区部队达 8.5万人,对敌作战 1万余次,毙伤日伪军 10万余人,区域包括山西、绥远各一部,东起同蒲、平绥铁路,西至黄河,南迄汾离公路,北达包头、百灵庙一线,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东部屏障和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之间的唯一通道。
晋冀鲁豫大反攻*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而实施的战略反攻。1945年 8月 11日起,该区抗日军民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由太行军区主力一部进攻同蒲铁路南段东侧地区和平汉铁路石家庄至邯郸段西侧地区,另一部进攻道清铁路新乡至博爱段;由太岳军区进攻同蒲铁路南段和黄河北岸;由冀南军区进攻平汉铁路石家庄至邯郸段东侧地区;由冀鲁豫军区一部配合山东部队进攻济南,另组成 3路大军进攻平汉铁路邯郸至新乡段东侧和陇海铁路开封至徐州地段。至 9月 20日,共歼灭日伪军 5万余人,收复县城 59座,据点数百处,解放黄河沿岸广大地区,并使大行、太岳、冀南、冀鲁豫 4块根据地连成一片。
晋东南反九路围攻1938年八路军反击日军围攻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战役。是年 4月 4日,日军第一○八、第一○九、第二十和第十六师团各一部共 3万余人,分 9路围攻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企图歼灭八路军主力。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决死第一、第三纵队等,以一部兵力和游击队在内线箝制各路日军,主力跳出合击圈待机歼敌。4月 16日,八路军主力部队回师急袭,在武乡以东长乐村一举歼敌 2200余人,接着又乘胜追击。至 4月 27日彻底粉碎敌之围攻,共歼日军 4000余人,收复和顺、辽县等城 18座,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晋西北反五路围攻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粉碎日伪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首次围攻。1938年 3月 7日,日军为巩固后方,确保交通安全,调集第二十六、第一○九师团及伪蒙军各一部共万余人,分五路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动首次围攻,先后侵占宁武、神池等 7座县城。八路军第一二○师和决死第四纵队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游击队,坚持内线作战,袭扰、疲惫敌人:同时适时集中兵力、打击深入根据地的孤立之敌。至 4月 1日,共歼日军 1500余人,缴骡马 100余匹、汽车 14辆,收复被敌侵占的 7座县城,粉碎了敌之围攻。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晋察冀反八路围攻抗日战争初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首次围攻的战役。1937年 11月 24日,日军第五、第十四、第一○九师团及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各一部共 2万余人,在坦克、飞机配合下,从平汉、平绥、同蒲、正太等 4条铁路线出发,分 8路围攻创建不久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和晋察冀军区以少数兵力与敌游击周旋,主力转移至敌之侧后予敌打击。至 12月 22日,毙伤日军 2000余人,缴获步马枪 360余支,迫使敌除占领一些县城外,大部撤至铁路沿线。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亦称晋察冀边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37年 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首战平型关后,由政委*聂荣臻率领一部 2000余人,留守五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形成抗日根据地。11月 7日,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次年 1月 10日建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助文任主任委员。至抗战结束,该区部队约达 32万人,对敌作战 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 35.1万人,根据地包括北岳、冀中、冀热辽 3个战略区,西至同蒲铁路,东临渤海,南起正大、德石铁路,北迄张家口、锦州,地跨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之各一部。成为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大区。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普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亦称“晋冀鲁豫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1937年 10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挺进晋东南,依托太行山,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同时又派兵东进冀鲁豫平原,创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1年 7月,合建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杨秀峰任主席,至 1944年,该区部队达 30万人,对敌作战 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 19万余人,根据地包括大岳一大行、冀南、冀鲁豫 4个战略区,地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 4省,西抵平汉铁路,东至滓浦铁路,南临黄河及陇海铁路,北达石德、正大铁路,成为威胁敌占之华北与华中之间的主要交通干线和济南、太原、开封、徐州、石家庄等大城市的重要战略大区。
晋绥一九四五年攻势作战*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1945年春季,该区八路军各部队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方针,先后对离(石)岚(县)、五(寨)三(岔)多公路沿线日伪据点发动进攻,收复县城 3座。至 4月 25日,共进行战斗 537次,歼敌伪 2400余。从 6月 19日起,又先后对静乐、神池、义井及绥远的大青山等地发动攻势作战,攻占敌据点多处,将日伪军挤压到铁路和公路沿线的据点内,为转入战略大反攻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晋绥一九四四年攻势作战*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1944年 1月,八路军晋绥军区部队为进一步实现“把敌人挤出去”,加紧对深入我根据地的敌据点进行围困战,并于 8月下旬展开攻歼忻(县)静(乐)、离(石)岚(县)公路沿线的日伪据点。9月中旬,攻入汾阳城,摧毁了火车站、火柴公司、飞机场等,并曾组织中外记者西北观战团到前线观战,扩大了国际影响。经 1年作战,共收复据点 106处,解放村庄 3100余个、人口 40余万。
晋察冀一九四五年攻势作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1945年春,该区八路军各部队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任务,先后发起反伪满军战役、任(丘)河(间)战役、文(安)新(镇)战役、饶(阳)安(平)战役,共作战 656次,歼敌 9100余人,收复县城 9座,攻克和逼退敌据点 468处。自 5月 12日起,又发动察南、雁北、子牙河、大清河北以及出击热辽等战役,歼敌万余,收复县城 6座,将日伪军压缩到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为战略大反攻准备了条件。
晋察冀一九四四年攻势作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粉碎日军 1943年秋冬大“扫荡”后,于1944年 1月开始对日伪军发动一连串攻势作战。北岳区部队先后出击石家庄、保定、忻口等地车站及定襄、灵丘、赵县等县城,解放了察南、雁北广大地区;冀中区部队曾攻入任丘、河间等县城;冀东区部队收复蓟县、玉田、宝坻,并开辟了通州以南地区等。一年间共作战。400多次,毙伤日伪军 22988人,俘虏(包括役诚反正)22273人,拔除敌据点 1677个,收复村庄 9917个,解放人口 750万,坚持了冀东区,恢复了冀中区,巩固了平西与平北区,扩大了北岳区。
晋西北一九四○年夏季反扫荡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1940年 6月 8日,日军第四十一、第二十六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三、第九、第十旅团各一部与伪军共 2.5万余人,分进合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企图围歼八路军第一二○师主力。抗日军民一面以游击战疲惫日伪军,一面集中兵力伺机击敌一路;当日伪军合击中心地区扑空撤退时,八路军主力发起反击。至 7月 6日,共作战 251次,毙、伤、俘日伪军 4490人,粉碎了这次“扫荡”。
晋察冀一九三九年冬季反扫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军“扫荡”的战役。1939年 10月 25日起,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和第一一○师团一部共 2万亲人,分五路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八路军第一二○师主力及军区部队,在*聂荣臻指挥下,首先进行*雁宿岩战斗和”黄土岭战斗,击毙日旅团长阿部规秀以下 1500亲人。11月 20日起,日军分7路合击阜平中心区。八路军采取抗击、袭击、伏击等战术,进行不断打击,迫使日军于 12月 8日退出根据地。此战共歼日军 3600余人,俘虏 13人,巩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冀鲁豫一九四五年攻势作战*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1945年春季,该区八路军各部队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咯方针,先后发起道清、豫北、南乐等战役,歼灭日伪军 1万余人,收复县城 9座,拔除日伪据点 32处。自 5月 17日至 7月底,又先后发起东平、安阳、阳谷等战役,收复县城 20座和许多据点,消灭深入根据地的大批日伪军,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为战略大反攻作了准备。
晋冀鲁豫一九四四年攻势作战*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晋冀鲁豫各区部队在粉碎日军 1943年秋冬大“扫荡”后,为进一步摧毁敌人的分割封锁,扩大根据地,于 1944年 2月起,发动攻势作战,先后收夏榆社、林县、朝城、沁水等城镇。当国民党军队在“河南战役中弃地溃逃后,又组织八路军豫西支队由晋南度过黄河,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经 1年作战,毙伤日伪军 3.8万余人,俘虏 3。49万人,收复县城 11座,解放国土 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 500多万。
恶妇式战斗机(Hellcat)即“F-6F型歼击机”。
真纳(MohammedAliJinah,1876—1948)巴基斯坦立国运动领导人。早年在英国攻读法律。1896年回印。1913年加入穆斯林联盟,并两次出任主席,1934年起为终身主席。大战期间,反对和英国联合作战,但并未支持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等主张,反对国大党开展的“国民不服从运动”和要求英国“从印度滚出去”的运动。致力于加强穆斯林联盟的工作,提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为两个民族。1947年印巴分治后,出任首届巴基斯坦总督。
真实的(Veritable)*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所属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在马斯河与奈梅亨(Nijmegen)以南的莱茵河之间,向东南进攻克桑膝(Xanteп)—格尔登(Geldern)的行动代号,为*马斯河—莱茵河战役的组成部分。计划加第一集团军从左翼实施突击,与从右翼实施突击的美第九集团军协同,合围歼灭当面之德军 15个师,并攻占仕塞尔多夫至埃梅里赫(Emmerich)的莱茵河西岸。1945年 2月 8日开始实施。加军 10个师成纵深梯次配置(其中 4个师为第一梯队),对德军 1个师踞守的狭窄地段发动猛攻,多处突破德军防线。但因德军事先埋设众多雷场,并关闭水坝溢洪道闸门造成河水泛滥、道路泥泞,加军进展缓慢,加上右翼美军推迟进攻使德军得以抽调兵力阻击,至 3月 3日才与美军会师于格尔登,来达围歼德军的预定目标。
真蒂莱(GiovaniGentile,1875—1944)意大利哲学家。就读于比萨高等师范学校,后在大学任教。1923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曾任公共教育大臣。1925年起草《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次年起主编*《意大利百科全书》。大战期间,追随墨索里尼在文化界推行专制,宣传法西斯对外侵略战争。1943年 6月 24日,发表《一个意大利人的讲话》,呼吁全民团结起来支持法西斯专政。墨索里尼下台后,投靠萨罗共和国,出任*意大利王家科学院院长。1944年 4月 15日被游击队击毙。
真崎甚三郎(1876—1956)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参加日俄战争。历任陆军省军事课长、陆军士官学校校长、师团长和台湾军司令宫。年任参谋本部次长。1933年晋升大将。1934年任教育总监。主张对外与英美决战,对内建立军部法西斯统治,以实现“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成为皇道派首领之一。1935年被*统制派的陆军大臣林铣十郎免职,酿成*相泽事件。二·二六事件后,一度被捕入狱。获释后影响甚微。
桂干生(1910—1945)中国将领。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率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一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任太行军区二分区司令员。1939年 12月任晋冀豫边游击纵队独立支队司令员。1940年 6月任第一二九师新编第九旅旅长。1942年任冀南军区一分区司令员。1944年赴延安学习。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新四军第五师干部队队长,奉命率干部百余人赴华中抗日,在途中遭敌伏击牺牲。
桂南会战抗日战争中期中、日军队在广西南部进行的战略性战役。1939年 11月,日军为占领南宁、切断中国广西与越南的国际交通线并力占领越南作准备,决定从海道进攻广西。由海南岛出发的日军第五师团及台湾混成旅团等部,由海军第五舰队和第三航空队支援,于 11月 15日拂晓在钦州湾西岸登陆,中国守军缺乏准备。日军长驱直入,连陷防城、钦县,于 24日占领南宁。12月 4日,昆仑关亦失守。鉴于南宁战略地位重要,中国政府遂调集重兵于 16日起实施反攻。中国军队以徐庭瑶率之个军从北面攻击昆仑关,以蔡廷锴率 2个军在东面攻击邕钦公路阻止日军增援,以夏威率 2个纵队在西面攻击高峰隘。18—31日双方进行*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再克昆仑关后乘胜直逼南宁。日军急忙从粤北抽调 1个师团和 1个旅团增援。1940年2月初,日军反扑攻占宾阳、思陇。8日自宾阳北进之日军被中国军队击溃。日军遂退守南宁、钦县、防城。3月 12日起,中国军队经整补后,再向南宁发起反攻。随即开始长达半年的南宁争夺战。从 9月起日军开始向越南撤退。中国军队不断截击、追蹑,至 11月 17日将日军逐出国境。
桂柳战役也称“广西战役”。日军按*一号作战计划发动的*豫湘桂战役第二阶段第二期的作战。1944年*长衡战役结束后,日军调整部署,设第六方面军,由冈村宁次指挥 8个师团,于 8月下旬分别从湖南、广东进犯广西。中国*第四战区以 9个军抗击。日军主力沿湘桂铁路西进,10月底逼近桂林。广东日军也从西江和雷州半岛向桂柳方向突进。11月 10、11日,柳州、桂林失守。此后,日军一部沿黔桂铁路直趋贵州重镇独山;中国军事当局急调第一、第六、第八战区的 7个军至贵阳以东抗击,至 12月中旬在车河一线形成对峙。另一部日军由柳州向西南方向进攻,于 11月下旬相继占领宾阳、南宁、武鸣;12月 10日与由越南谅山北上的日军会师绥尿,完成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
桐工作亦称“宋子良工作”。日本和中国国民政府通过宋子良牵线进行的秘密嫡和活动。1939年底自称未子文胞弟的宋子良(时任西南运输公司董事长,经常往返于重庆与香港之间)向日本中国派遣军板垣征四郎总参谋长就日本与国民政府实行全面和平问题进行探询。12月 27日,日军参谋本部派中国课部员铃木卓尔到香港与宋子良开始接触。翌年 1月和 3月,先后增派中国课课长今井武夫和主务课长臼井茂树前往香港进行预备性会谈。国民政府除宋子良外,还有行营参谋处副处长陈超霖、最高国防会议主任秘书章友三等参加会谈。3月 17日,日军参谋本部给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下达《桐工作实施要领》。5月 13日,日方代表今井、铃木和中方代表章友三、宋子良在香港正式会谈。会谈中心是有关承认“满洲国”、日军华北驻兵及对汪伪政权处理等问题。6月 4—6日,会谈移至澳门进行,达成了举行板垣、蒋介石、汪兆铭三人会谈的协议。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反对和谈的呼声日高,蒋介石对和谈表示举棋不定,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乃于 9月 19日下令暂停。
桥田邦彦(1882—1945)日本文部大臣(1940—1943)。1908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曾留学德、奥、法等国。回国后,1922年为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教授,长期任教和从事医学科研活动。1910年起历任第二、第三届近卫内阁和东条内阁文部大臣。任内,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法西斯专制统治,查禁进步著作及刊物;在教育领域,将学校变为兵营和精神训练营,驱使青少年充当炮灰。1941年 12月 1日出席御前会议,参与决策对美英荷开战。日本投降后被控有战犯嫌疑,于 1945年 9月 14日自杀身亡。
桥本欣五郎(1890—1957)日本军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23年起历任满洲里特务机关长、驻外武官、参谋本部俄国班班长。系皇道派成员,在青年军官中组织*樱会,力主侵略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时,与关东军密切配合,推动侵略战争。1931年先后参与策划三月事件和十月事件,均未遂。1934年升大佐。二·二六事件后被转入预备役。同年组织“大日本青年党”(1940年改组为“赤诚会”),自任党魁,效法德国纳粹党,提出“一国一党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复入现役,任炮兵联队长,参加南京大屠杀,并指挥炮击英舰帕奈号和瓢虫号。因击沉英舰事件引咎退役。后任翼赞政治会总务,1942年当选为议员。战后,于 191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5年假释出狱。后曾参加参议员的竞选。著有《侨本大佐手记》等。
格鲁(JosephClarkGrew,1880—1965)美国外交官。哈佛大学毕业。1904年入外交界。1918年任出席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团秘书长。后历任驻丹麦和瑞士公使、驻上耳其大使、副国务卿等职。1932年调任驻日本大使。任职初期主张对日绥靖,随着日美矛盾的尖锐改变态度。参与 1940年 5—7月同日本外相有田八郎、1941年 9月同日本首相近卫文扈等日美一系列会谈。曾警告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珍珠港事变后被扣,次年春被遣送回国。1944—1945年再任副国务卿,曾力主保持日本的天皇制。著有《发自东京的报告》、《使日十年:1932—1942》、《1904—1945年四十年动乱时代外交纪实》等。
格兰迪(DinoGrandi,1895—1988)意大利司法大臣(1939—194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入国家法西斯党,参加进军罗马。1921—1924年任法西斯党领导机构成员。历任内务部副大臣和外交部副大臣等职,忠实执行墨索里尼的内外政策。后任外交大臣(1929—1932)和驻英大使(1932—1939),极力推行扩张侵略的外交路线,接近德国,但同时企图与西方大国保持关系。1939年 7月奉召回国,出任司法大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专反对参战。因意军在各战场节节败退,国内局势急剧恶化,自 1942年起又力主意大利退出战争,与盟国单独媾和,导致和墨索里尼的冲突。1943年 2月被解职后,积极策划反政府的密谋,在同年 7月 24日*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将全权交与国王的动者(即*格兰迪动者),促成墨索里尼的倒台和被捕。巴多里奥组阁后,一度拟任其为外交大臣,遭盟国激烈反对,未成。1943年 8月,迁居葡萄牙。翌年 1月被维罗纳法庭缺席判处死刑。战后侨居巴西。获大赦回国后退出政界。
格里申①伊万·吉洪诺维奇·格里申(ИBaHTиXo—HOBичГpишиH1901—1951)。苏联将领。1920年参军,参加国内战争。1927年加入联共(布)党。1936年毕业于伏尤芝军事学院。1940年起任步兵师长(上校衔)。苏德战争初期在西方方向作战。1942年历任第五十和近卫第十一集团军参谋长。1943年 6月起任第四十九集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曾参加斯摩棱斯克(1943年)、白俄罗斯、东普鲁士和柏林等战役。1945年 3月晋升上将。战后任陆军军训部长。②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格里申(СергейБдадимировичГришин,1917—)。苏联战时斯摩饺斯克地区和白俄罗斯游击运动领导人之一。1935年多罗戈布日师范学校毕业后当教师。后任小学校长。1939年参军。苏德战争初期为中尉坦克排长,在作战中所在部队被德军围歼。本人突围返回斯摩棱斯克家乡,组建“十三”游击队(1942年 6月起为“十三”特别游击团、1944年 4月扩编为游击兵团)。广泛袭击德国法西斯占领者,在白俄罗斯战役期间协同正规军作战。年获苏联英雄称号。1944年该部被编入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第五集团军。战后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在该院任教。1949年获上校衔。
格里姆(HansGrimm,1875—1959)德国作家。早年攻读政治学和贸易学,并在德属西南非经商。1926年出版畅销政治小说《缺乏空间的人民》,后书名被纳粹党用作宣传口号。颂扬纳粹主义理论中的超人哲学和种族理论,提倡文学为纳粹政治服务,极力吹捧法西斯独裁统治。1938年赞同”德奥合并,支持对外扩张。战后仍坚持亲纳粹立场。
格里格(JamesGrigg,1890—1964)英国陆军大臣(1942—1945)。毕业于剑桥大学。1913年起即在财政部和印度总督府历任要职。1939年任陆军部常务次官,与帝国总参谋长*阿兰布鲁克配合密切。1942年 2月起取代*马杰森为陆军大臣。战后曾任国际复兴和发展银行的英国执行董事。著有《偏见和判断》。
格拉夫①赫尔曼·格拉夫(HermannGraf,1920—)。德国飞行员。早年当过工人和足球运动员。1939年入维尔德帕克(Wildpark)飞行学校学习。1941年在罗马尼亚和希腊境内服役。后参加侵苏战争,1944年升任第五十二歼击机联队最后一任联队长。曾击落 202架盟军飞机,为德空军“王牌飞行员”之一。1945年 4月 4日被苏军俘虏,1950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②乌尔里希·格拉夫(UlrichGraf,1878—?)。德国议员。早年曾当屠夫和业余摔跤手。1920年参与组建纳粹党。1920—1923年任希特勒私人卫士。1923年参加啤酒店暴动,受重伤。1925年任慕尼黑市政会成员。1936年任国会议员。大战期间获党卫队旅队长衔(相当于少将)。
格拉宾(БасидийавридовнчГрабин,1899—1980)苏联炮兵武器设计师。1920年参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1923和 1930年先后毕业于炮兵学校和红军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1930年起从事设计工作。苏德战争期间任中央军械设计局局长(1942—1946)。倡导实施定型结构、统一规格和合理化生产工艺,并把设计与制定生产工艺结合起来,使火炮的设计、生产和试验时间,从 30个月(1939年)缩短到 2—2.5个月(1943年),保障了战争的需要。1941年获技术科学博士。1945年获技术兵上将衔。战后任军械科学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1960年退役。
格莱姆(BobertRittervonGreim,1892—1945)德国空军将领。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驾机击落 28架协约国飞机。1924年任中国航空顾问。1927年回国后任飞行教练。1935年重新入伍,任新建空军第一中队中队长。1936年任空军人事局局长。1940年参加*不列颠之战。1942年任空军第五军军长。1943—1945年任东线空军司令。曾多次亲自驾机作战。1945年 4月底柏林被围时与女飞行员*莱契驾机潜入柏林,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并任空军总司令。后逃往邓尼茨司令部,被美军俘获后自杀。
格隆基(GiovanniGronchi,1887—1978)意大利抵抗运动参加看。初就读于比萨大学。早年从事工会运动,参与创建意大利人民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选议员,初支持墨索里尼执政,并在其首届内阁中任工商副大臣。1923年退出政界,转为反对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对墨索里尼的战争政策。1943年意大利向同盟国投降后,参加抗击入侵意大利的德军,协助*德加斯佩利在人民党的基础上创建天主教共和党。1944年起历任博诺米内阁和帕里内阁工商大臣。战后曾任意大利共和国总统(1955—1962)。
格赖夫(Greif)意译为“狮鹫”,德语原词指神话中一种鹰头狮身、有翅膀的怪兽。*阿登战役中德军的特别行动代号。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党卫军上校*斯科尔兹内率一支会讲英语的特种部队,着美军制服,乘美制吉普车,在战役开始时穿越美军防线,进行破坏和扰乱,曾获得巨大效果。另以美式武器组织一个身着美军制服的装甲旅,埋伏于战线北翼,原计划待德军突破后,立即突进夺取马斯河上的桥梁,后来实行。
格布兰迪(PieterSjoerdsGerbrandy,1885—1961)荷兰流亡政府总理(1940—1915)。1939年任荷兰内阁司法大臣,翌年德国入侵荷兰时前往英国,担任荷流亡政府总理和荷武装力量领导人,指挥国内和各殖民地的抗战。1942年日本占领荷属东印度后,继续与盟国共同抗击德、日。1945年 4月促成盟军对荷兰西部德占领区的饥民空投物资。1945年 5月 17日,荷兰全境解放后辞职。战后曾为国会下院议员。
格列奇科(АндрейАнтоновичГречко,1903—1976)苏联将领。1919年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8年加入联共(布)党。1936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38年任骑兵师参谋长。翌年参加进军西白俄罗斯。1941年总参军事学院毕业后,在总参谋部任职(上校衔)。苏德战争爆发后,先后出任骑兵第三十四师师长和第五军军长,在苏联西南战略方向作战。1942年 4月任第十二集团军司令。率部担负伏罗希洛夫格勒方向的防卸任务。同年秋冬天后指挥第四十七和第十八集团军,参加高加索会战。1943年 1月任第五十六集团军司令,4月晋升中将。参加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同年 10月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后改为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参加解放基辅的作战。1943年底晋上将,调任近卫第一集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率部参加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音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利沃夫-桑多梅日、东喀尔巴阡、西喀尔巴阡和布拉格等战役,战后曾任军区司令、驻德苏军总司令、华沙条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职。1967年起任苏联国防部长。1955年获苏联元帅衔。1973年起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2卷)和《苏联军事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主任。著有《越过喀尔巴阡山》、《高加索会战》、《苏维埃国家的武装力量》、《战争年代(1941—1943)》等。
格吕克斯(RichardGlucks,1889—1945)德国纳粹分子,集中营督察员(1940—191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炮兵军官。战后从商并加入纳粹党。1936年任集中营首任督察员艾克的副官。1940年升任集中营督察员,获党卫队旅队长衔(相当于少将)。任内负责向各集中营头目下达指令,传达希姆莱的书面或口头命令,主持迫害和屠杀犹太人,在集中营进行残酷的医学试验。1942年兼任党卫队经济和行政管理处 D处处长。1943年 11月晋升党卫队地区总队长(相当于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畏罪自杀。
格林伍德(ArthurGreenwood,1880—1954)英国工党副领袖。早年为教师,后任文官。1922年起成为工党下院议员。1924年任第一届工党内阁的卫生大臣秘书。1929—1931年任第二届工党内阁卫生大臣。1935年起成为工党副领袖。大战爆发后,积极支持丘吉尔组阁。1940年 5月出任丘吉尔内阁的不管大臣,并成为*英国战时内阁成员,主管经济事务和研究战后重建问题。1942年 2月辞职。战后曾任主计大臣(1946—1947)。
格罗马金(МихаидСтпаноичГ′ромадин,1899—1962)苏联将领。1918年参军,参加国内战争。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1933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历任莫斯科军区防空部副部长、部长和司令助理(主管防空)。对建立莫斯科各兵科综合防空体系作出重大贡献。苏德战争初期指挥部队击退德军对莫斯科的密集空袭。1941年 11月起历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国上防空军司令、西防空、北防空和中央防空方面军司令。1943年获上将衔。战后任国上防空军司令等职。1954年退役。
格罗夫斯(LeslieRichardGroves,1896—1970)美国将领,军事工程师。1918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后入陆军工程学校学习。1942年 9月受命主持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4年获少将衔。战后继续主持研制核武器,直至 1917年。1948年晋升中将,不久退役。曾负责建造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工程,著有《现在可以说了:美国首批原子弹制造简史》。
格罗莫夫(МихаидМихайдовнчГромов,1899—)苏联空军将领、功勋飞行员。1917年毕业于高等技术学校茹科夫斯基理论训练班。翌年在飞行员学校毕业,叁加红军。国内战争时在东线作战,后任试飞员。1934年创 1.2万公里环程飞行世界纪录。1937年完成从莫斯科经北极到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飞行。同年成为第一个获国际航空联合会奖章的苏联飞行员。1940年任航空工业人民委员部飞行研究所所长。次年加入联共(布)党。苏德战争期间先后任航空兵师长、加里宁方面军空军司令和航空兵第三、第一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莫斯科、库尔斯克会战和白俄罗斯战役等。1944年任前线航空兵军训总部部长。同年获空军上将衔。战后曾任远程航空兵副司令。1955年退役。
格罗提渥(OttoGrotewohl,1891—1964)德国反法西斯活动家。早年当印刷工人,1912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25年当选社会民主党国会议员。纳粹党执政后被解除职务,积极从事反法西斯活动,1938和 1939年曾两次被捕。1949—1963年任民主德国总理。
格浩布克(HansGlobke,1889—1973)德国法学家。早年学法律。1929年任普鲁士邦内政部顾问。虽未加入纳粹党,但协助确立纳粹的统治。1933年 6月起草解散普鲁士邦议会的法令,1936年又狂热吹捧《纽伦堡法》,大战期间参与起草迫害犹太人和对占领区实行“德意志化”的法令。战后,在1953—1963年任联邦德国总理府国务秘书,期间被民主德国法庭缺席判处无期徒刑。1963年辞职,后移居瑞士。
格莱尼埃(FernandGrenier,1901—)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1922年参加法国共产党。1936年起为议员。大战爆发后,于 1940年初被取消者员资格。同年 10月被德占领军逮捕。1941年 6月越狱后投身抵抗运动。参加出版地下《人道报》的工作。1943年 1月秘密前往伦敦,代表法共与战斗法国进行接触。同年 11月被选为临时咨询议会议员。1944年 4月起,先后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空军专员和临时政府空军部长。因与戴高乐矛盾,于同年 9月离职。战后继续从政。著有《事实就是如此》等。
格赖泽尔(ArthurGreiser,1897—1946)德国驻瓦尔特兰合并区行政长官兼总督。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参与组建但泽地区钢盔团。 1929年加入纳粹党和冲锋队。翌年加入党卫队,并于 11月任纳粹党但泽地区副领袖。1933年 6月任但泽参议院议长。1939年任波森-罗兹地区行政部门头目。德国侵占波兰后,任波兰境内瓦尔特兰(Wartheland)合并区行政长官兼总督和大区领袖。最早提出用毒气杀人,在辖区内进行血腥屠杀,并大批移屠德意志人,1943年获党卫队地区息队长衔(相当于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逃往阿尔卑斯山区,被美军俘获。战后被波兰法庭判处死刑。
格兰迪动议意大利七月政变中由*格兰迪提出的有关剥夺墨索里尼权力的动者。1943年 7月,意大利政局日趋动荡。21日,格兰迪在获悉法西斯大委员会即将召开的消息后,起草了动者的初稿。24日午后,动议最终定稿。主要内容为:立即恢复国家的全部职能;将法律所规定的各种任务和职责移交给国王、大法西斯委员会、政府、议会和职团;法西斯大委员会应敦促政府提请国王爱麦虞限三世同意统率海陆空三军。该动者送交法西斯大委员会讨论,并获得通过,结束了墨索里尼政权的统治。
格拉戈列夫(1896—1947)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沙俄军队服役。1918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1941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首长进修班。苏德战争初期任师长(上校衔),后任第十军军长和第九、第四十六、第三十一和近卫第九集团军司令。先后参加克里米亚作战(1941年),高加索、库尔斯克和第聂伯河等会战,以及第聂伯河乌克兰右岸、白俄罗斯、巴拉顿湖、维也纳和布拉格等战役。1944年晋升上将。战后曾任空降兵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