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法全名《美洲大陆上欧洲殖民地和领地的暂行管理法》。1940年 7月因在哈瓦那召开的第二届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上通过,故名。规定“目前由非美洲国家控制的美洲岛屿或地区,有成为交换对象或把权力交给另一国家的危险时”,则美洲国家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可通过美洲各国领土委员会在上述地区实行“临时行政管理制度”;一俟外来威胁消失,前欧洲领地即可恢复现状,或取得“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该法在阻止轴心国势力渗入美洲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哈号作战侵缅日军进攻哈恰布的作战计划代号。1944年初日本缅甸方面军为掩护英帕尔战役(即*乌号作战),进攻哈恰布而制定。作战计划分为两期,初期从南北两面奇袭夹击并消灭梅宇山脉东侧的印良第七师;后期将一师团主力调回坎羌附近消灭印度第五师。作战地区大致限定于通巴札东西一线。参见“哈恰布战役”。
哈尔纳克(ErnstvonHarnack!1888—1945)德国反希特勒密谋集团成员。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战后在普鲁士邦政府机关供职。对法西斯主义持反对态度。纳粹党执政后彼解除一切职务。参加反希特勒密谋集团,负责向外国提供国内反希持勒活动的情报。*七·二○事件发生后被捕,并被处死。
哈肯七世(HaakonVII,1872—1957)挪威国王(1905—1957)。原为丹麦查尔斯王子,青年时入海军受训。1905年瑞典和掷威分离后,于同年 11月由挪威议会选其为国王,取名哈肯七世。1940年 4月德国入侵挪威时拒绝接受德国最后通膝,坚持抗战,申斥吉斯林的投降卖国,拒绝承认傀儡政府。6月流亡英国,组成流亡政府,继续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1945年 5月挪威光复后回国,继续为国王。
哈瓦那宣言全名《美洲国家防务合作宣言》。1940年 7月因在哈瓦那召开的第二届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上通过,故名。宣言声明:“破坏任何美洲国家领土完整、不受侵犯或独立的一切企图,都将被视为对本宣言的所有签字国的侵略行为”;同时指出任何一个美洲国家在遭到外来侵略威胁时,“宣言的签字国将相互协商采取最适当的措施”。该宣言在制止轴心国对美洲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哈尔西台风(HalseyTyphoon)*美国第三舰队遭台风袭击事件,因舰队司令*哈尔西得名。1944年 12月 18日,参加袭击吕宋,担任掩护民都洛岛登陆的美国第三舰队,遭到特大台风的袭击,3艘驱逐舰沉没,包括 3艘轻型航空母舰在内的 7艘军舰受到严重破坏,近 200架飞机落入水中或撞毁,约 800名水兵丧生。
哈里东诺夫(фёдopMиxaйлoBичXapиToHоB,1899—1943)苏联将领。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翌年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1年在高级步兵学校毕业后任团长。1941年毕业于总参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苏德战争初期任南方方面军副参谋长(少将衔)。1941年 9月起任第九集团军司令,参加顿巴斯和罗斯托夫等战役。1942年 7月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曾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哈尔科夫方向的作战。1942年 12月晋升中将。翌年 5月牺牲。
哈里法克斯(EdwardFrederickLindleyWoodHali-fax,1881—1959)英国外交大臣(1938—1940)。求学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1910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作战。战后,历任殖民地事务部次官、教育大臣和农业大臣等职。1925年得贵族称号,进入上院。1926—1931年任印度总督,以善于同印度国大党领袖周旋见称。回国后历任教育大臣、陆军大臣、掌玺大臣和枢密院长。1937年 11月会晤希特勒,表哈里法克斯白张伯伦内阁的绥靖纲领。1938年 2月取代艾登为外交大臣,被喻为绥靖航船的“大副”。1940年 5月,在丘吉尔内阁中继续担任此职,翌年 1月调任驻美大使至 1946年 5月,其间推行与美国合作的政策。从 1933年起一直是牛律大学名誉校长。1934和 1944年又两次获贵族封号。
咕里曼使团(HarrimanMission)1941年由美国*哈里曼和英国*比弗布鲁克所率领的美、英访苏使团中的美国代表团。1941年 8月美、英首脑在大西洋举行会晤后,决定派遣一个美英使团访问苏联,将同年 6月霍昔盒斯访苏时与斯大林的初步会商继续进行下去。美国总统罗斯福指派哈里曼为美国代表团团长,成员有*斯坦德利等人。9月 28日美英使团抵莫斯科,至 30日先后与斯大林、莫洛托夫等进行了 3次会谈,就苏德战场的局势,租借物资的供应,军事装备的援助、建立苏联同美英首脑之间的联系等问题进行磋商。还成立了 6个三方委员会讨论补给方面的具体细节。10月 2日签署了《莫斯科议定书》,美、英承诺提供苏联所要求的武器与物资,但不承担把这些武器和物资送交苏联港口的义务:如果开辟新战场,物资清单应重新制定。10月 4日,美英使团返回伦敦。11月 7日,罗斯福宣布把苏联列入享受《租借法案》援助的国家。
哈恰布战役侵缅日军在哈恰布(Akyab,今名实兑 Sittwe》发动的战役。1944年初日本缅甸方面军为掩护*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转移盟军注意力,制定进攻哈恰布的作战计划,即*哈号作战。2月 4日,日第二十八军第五十五师团发起攻击,初期攻破通巴札,进入辛遮瓦并包围同盟军 4个旅。同盟军组织反击迫使日军于 2月 26日败退至战役前阵地,陷入同盟军乘胜追击的困境。此役日军虽部分达到牵制同盟军的目的,但损失甚大。
哈桑湖事件见“张鼓峰事件”。
哈滕大屠杀德军屠杀苏联平民的事件。因发生在苏联明斯克城西北 54公里处的哈滕(XaTbiHb)村,故名。1943年 3月 22日德军讨伐营包围该村,将所有居民赶进一太板棚焚烧,共杀害 149人(内有 45名儿童),整个村庄被毁灭。德军的暴行并未使德占区人民停止反抗。1969年在原址建立一组纪念建筑群雕。
咕尔茨堡阵线(HarzburgerFront)德国纳粹党和右翼民族主义分子阴谋推翻魏玛共和国的政治联盟。为推翻魏玛共和国,建立独裁统治,纳粹党、德意志民族人民党、钢盔团、泛德联盟、俾斯麦青年团等极右政党和组织,于 1931年 10月 11日在不伦瑞克的哈尔茨堡开会,希特勒、胡根堡、沙赫特、蒂森、克虏伯、赛尔特等人出席。会议组成反对魏玛共和国的联盟,声称将使德国摆脱经济危机和消除布尔什维主义的“威胁”。
哈尔科夫交战苏德战争中双方于 1942年春在哈尔科夫地域进行的大规模交战。苏军企图以进攻行动粉碎德军哈尔科夫集团,为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方向发展创造条件;德军企图从哈尔科夫出击,攻占北顿涅茨河以西、哈尔科夫东南地区、为夏季攻势作好准备(代号*腓特烈一世)。苏军投入进攻战役的是*西南方面军的 4个集团军,并得到南方方面军的 2个集团军配合(共 23个步兵军、2个坦克军和 2个骑兵军);德军担任主攻的是*德国第六集团军和克莱斯特集群,双方兵力兵器大致相等。1942年 5月 12日,苏军首先向哈尔科夫(XapbKoB)发起向心突击;5月 17日,德军转入进攻,前出至苏军主突集团后方,并向苏军两翼实施反突击。5月 19日,苏军被迫转入防御,但为时已晚,5月 23日,德军切断苏军退路,苏军突击集团除小部分(约 2.2万人)突围外,至 29日大部被歼。交战结果使苏军损失大量兵力兵器,并失去北顿涅茨河的重要战役登陆场;德军则获得了发动夏季攻势的条件。
哈尔科夫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连续进行的进攻和防御战役。1943年 2月 2日至 3月 25日,由*沃罗涅日方面军实施。进攻战役从 2月 2日至 3月 3日进行,其目的是解放哈尔科夫工业区。苏军于 2月8日、9日、16日连续攻占斥尔斯克、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2月 19日,德军集中兵力对顿巴斯方向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发起反攻,致使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受到威胁,苏军被迫转入防御。3月 4日,德军在哈尔科夫方向转入进攻,3月 14日合围哈尔科夫,苏军于 17日凌晨突围并退至北顿涅茨河左岸。次日别尔哥罗德亦再次失陷。苏军后退 100—150公里后将敌阻于库尔斯克突出部以南。
哈尔滨保卫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军抗击日军的战斗。1932年初日军开始进攻哈尔滨。1月 27日进攻哈尔滨上号、南岗、三棵树的伪军于琛澂部被东北军李杜、冯占海等部击溃。31日驻哈尔滨东北军各部为集中力量抗击日军的进攻,组成吉林自卫军总司令部,李社为总司令。2月 4日与日军发生激战,后因力量悬殊而撤向顾乡屯。当晚 7时,日军以飞机、大炮轰击自卫军驻地。次日自卫军被迫全线撤退,哈尔滨陷落。
哈勒欣河事件即“诺门坎事件”。
哈尔滨-吉林战役*苏日战争中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远东战役的组成部分。1945年 8月 9日至 9月 2日,由*远东第一方面军与太平洋舰队协同实施。苏军主突部队首先突破*绥芬河筑垒地域,强渡穆棱河,于 8月 13日攻入牡丹江,然后向吉林、长春方向迅速推进;同时,切断日军撤往朝鲜的退路。尔后苏军相继占领哈尔滨、吉林、平壤等城市。
哈里法克斯使命张伯伦出任首相舌为推行绥靖政策而同德国进行的首次重要外交接触。1937年 11月,英国掌玺大臣*哈里法克斯奉张伯伦之命,借应戈林邀请赴柏林出席国际狩猎展览会之机,以特使名义出访德国。哈里法克斯多次同德国军政要人会谈,并于 11月 19日在上萨尔茨堡会晤希特勒,对法西斯制度称颂备至,表示他出访德国目的在于谋求德英两国达成“谅解”,声称在欧洲“不应排除改变现状的任何可能,但必须在明智的解决办法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并表示同意满足希特勒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但泽的要求,但对欧洲政治地图作有利于德国的更动,只能以“和平的方式”逐步实现。当讨论到殖民地问题时,哈里法克斯表示:“英国政府并不认为绝对不能同德国讨论殖民地问题”,但“只能作为全盘解决中的一个绍成部分”。会谈虽未取得具体结果,但英国不惜出卖欧洲小国的利益,准备向德国让步的意图已为希特勒知悉,进一步助长了德国对外扩张的气焰。
哈麦斯坦因-埃克沃德(KurtFreihervonHammer-stein-Equord,1878—1943)德国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军总参谋部供职。1930年任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局长。与纳粹党不和,希特勒上台后于 1931年 2月离职。1938年 9月 18日受命重新入伍,指挥第四集团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任西线 A区驻军司令,舌调任西里西亚第七防卫区司令,不久被免职。大战期间与*戈台勒为首的密谋集团有联系。
哈里法克斯武轰炸机(Halifax)英国重型轰炸机。4引擎、双尾、中单翼。翼展 99英尺,机身长 70英尺 1英寸,高 21英尺 7英寸,最大时速270—281英里,升限 2.3万英尺,最大载荷航程 1810英里。可载作弹 4950—1.3万磅。1939年官次试飞。主要用于实施对敌白天的空袭,也被用于空中无线电干扰和海上巡航以及装载或牵引滑翔机进入战斗等。战时共生产6000多架。
[丿]钟毅(1901—1940)中国将领。字天任。韶关讲武堂和陆军大学毕业。1929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广西大学军训大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第三十一军第一七三师第四一四旅旅长,率部转战于苏、皖、豫、鄂等省。曾参加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1938年 10月升任第一七三师师长。1939年 5月,在第一次随枣战役中,率部坚守阵地,屡挫敌锋。1940年 5月*枣宜战役时率部防守随枣正面,与日军藤田师团血战 7天。5月 9日在苍苔镇西北激战中,寡不敌众,自戕殉国,随员均牺牲。后为国民政府追赠为中将。
钟期光(1909—1991)中国将领。1926牢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十六师政治部主任。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湘鄂赣参与领寻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仕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政治处主任、第一支队政治部副主任,随军挺进苏南敌后,参加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北上后,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致力于巩固和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1945年春任新四军苏浙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钢盔团(Stahihem)多德国半军事性民族主义组织。1918年 12月由预备役军官赛尔特和原总参谋部军官*杜斯特堡创立。成员着灰色制服,多为保皇分子、退伍军人和有沙文主义思想的青年。鼓吹复辟霍亨索伦王朝和对外扩张,并向国防军输送军官,积极参加镇压国内革命运动。1931年同纳粹党及其他右翼组织建立*哈尔茨堡阵线。1932年 4月总统选举中支持希特勒。1933年 12月起,18岁以下的成员并入*希特勒青年团,18—35岁的成员并入冲锋队,35岁以上的成员加入冲锋队后备队,但时常同原组织的成员发生冲突。1934年 2月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退伍军人联盟”。战后被取缔,1951年在联邦德国复活,指挥部设在科隆。
钢铁盟约即“德意同盟条约”。
钦迪队(Chindlts)一译“亲迪队”。英国在缅甸的特种部队。以缅甸宝塔上一种鹰首狮身兽的称谓“钦迪”命名。由英将*温盖特以第七十七印度旅改编建立,成员包括英国人、缅甸人、印度人和廓尔喀人。该部队渗入日军后方进行游击战。1943年 2月至 4月中旬首次行动,3200人分成 7(一说8)队,越过亲敦江东进深入到伊洛瓦底江,破坏铁路交通,袭击日军据点,行程 1600公里,给日军造成一定威胁。同年 8月*魁北克会议后,兵力扩展至 6个旅约 2万人,并辖 1支空军突击队,成员主要由英国第七十师提供。1944年 3月 5日开始第二次行动,空降于日军后方的英多刚近,配合盟军对日反攻。8月 24日温盖特阵亡后,朗泰涅(WalterDavidAlexandreLentaigne,1899—1955)继任司令。4月北调,6月攻占孟拱,获胜。
适地适产主义日本战时对中国实施的经济掠夺方针。1940年 10月 1日,在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强调在日本、“满洲国”和中国占领区强制执行所谓“适当分业”。日本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满洲国”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占领区,则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仅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在农业上,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目的是使中国成为日本的原料基地。
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日本确定实施南进战略的纲领性文件。1940年春夏,纳粹德国闪击西欧得逞,日木军部主张趁机实施南进,夺取英法在南洋的势力范围。刚上台的第二届近卫内阁,在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后,于同年 7月 27日与大本营举行联席会议,通过由军部提出的此纲要。强调为应付世界形势的变动,在“促进迅速结束中国事变”的同时,“掌握时机解决南方问题”。为此要求迅速加强同德、意的结盟,大力调整对苏关系,对美保持谨慎,但因南进引起关系恶化也“在所不惜”。规定实施南进时,对法属印度支那和香港考虑行使武力:对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南太平洋岛屿暂时利用外交措施;行使武力时尽量将战争局限于只对英国,但也应作好对美开战的充分准备。
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日本坚持实施南进战略的纲领性文件。1940年通过*《基本国策纲要》后,日本确立了南迸体制,开始实施南进战略。19且年 6月,纳粹德国闪击苏联,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以松冈洋右为首的对苏开战论,南进与北进之争再起。同年 7月 2日,经御前会议决定,通过了大本营陆海军部制定的此文件。坚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强调继续努力解决“中国事变”,同时“为确立自存自卫的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不辞对英美一战”;但如果苏德战争进展对日本有利,也随时准备行使武力解决北方问题。
香河事件日本为实现“华北自治”而策动的暴乱事件。1935年 10月22日,在日本天津待务机关长大迫通贞策动下,日本浪人勾结香河、昌平、武清、三河等地的汉奸地主武装和流氓无赖发动暴乱,在日本宪兵掩护下,闯入香河县城,县长出逃,县警被缴械,暴徒自推县长,实行“自治”。日军借口该县在*《塘沽协定》所划定的“非武装区”,不许中国政府派兵进入。28日,河北省政府接纳了叛民“要求”。
香格里拉(Shangri-la)意为“世外桃源”,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马里兰州弗里德利克(Frederi0k)市以北 15英里山上的一处别墅名。原为英国作家希尔顿(JamesHil-ton,1900—1954)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飞机失事后紧急降落在中国西藏的一个虚构地名,后被罗斯福借用。1942年 4月,美国*杜立特空袭东京之后,罗斯福在一次演说中声称美机是从“我们的一个设在香格里拉的秘密基地”起飞的,使该地名名闻天下。该地是战时罗斯福休憩、工作的秘密住地。战后,艾森豪威尔总统将该地改名为“戴维营”。
香椎浩平(1881—1954)日本将领。早年参加日俄战争。1921年任驻德国兼瑞典武官。1930年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1932年 5月任教育总监部本部长。1935年 12月任东京警备司令官。1936年*二·二六事件中兼任戒严司令官,但作为皇道派的一员,同情反叛军,力图使事态和平解决,拖延镇压行动。同年 4月辞去戒严司令官职,7月晋升中将后被编入预备役。1942年任翼赞政治会评议员。
香港战役日军攻占香港的战役。1941年 11月 6日,日本中国派遣军第二十三军奉命制定攻占香港的计划,准备一俟南方军在马来亚登陆,即行自陆上攻占九龙和香港,并在该月底完成作战准备。日军兵力为第三十八师团、第五十一师团(1个联队和 1个炮兵队),以第一飞行师团和第二遣华舰队作海空支援。英国守军约 1万余人。12月 8日凌晨 4时,日军发起攻击,空军轰炸启德机场的英机,夺得制空权。第二遣华舰队在海上封锁香港。9日讲攻英军各据点,12日突破守军主要防线。14日占领九龙,并炮击香港。18—19日登陆并占领香港岛东北部。21日切断水源。25日下午 7时 30分英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
种族灭绝(Genocide)指蓄意和有计划地消灭一个民族、种族、政治或宗教团体的反人类的罪行。系纳粹德国为维持所谓“雅利安-北欧日耳曼-德意志”人的血统纯洁而实施的“血统、选择、节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粹分子为此在大战爆发前和大战期间杀害了数百万其他种族的人民。联合国大会于 1946年宣布将惩处犯有该罪行的主犯与同谋;1948年又规定任何政府即使仅在本国领土内实施该政策,亦应作为国际性问题。
种族证书(Sippenbuch)德国党卫队员用以证明自身种族“纯洁”的小册子。1932年开始发放,由*党卫队种族和移居处主管,记载着持有看的家族表和批准其同雅利安女子成婚的标记。按规定,党卫队领袖或候补领袖的纯雅利安家谱必须追溯到 1750年,而一般队员则到 1800年。他们的妻子如有部分犹太血统,即必须保证不生育。大战开始后该规定逐渐失效。
秋雾(Herbstnebel)德国 1944年 12月在阿登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行动代号。参见“阿登战役”。
秋田清(1881—1944)日本厚生大臣(1939—1940)、拓务大臣(1940—1941)。1901年日本法律学校毕业,后任德岛区法院代理检查官,高知县法院审判官、递信和内务次官。曾 10次当选众议员。1932—193t1年任众议院议长。提倡取消既成政党。1937年任内阁参议。1939年任阿部内阁厚生大臣。翌年任第二届近卫内阁拓务大臣。任内积极参加策划、组织*新体制运动,是领导开展该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并任大政翼赞会顾问。1942年任翼赞政治会顾问,支持日本对外扩张。1944年 12月病死。
秋季旅行(Herbstreise)1940年夏德国为配合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以假舰队佯攻苏格兰海岸的行动代号。
科京(жозэфяKoBлeBиqKoTиH,1908—1979)苏联坦克设计师。早年当钳工。1927年入哈尔科夫工业学院学习。1990年由该院保送到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学习。翌年加入联共(布)党。1932年毕业后,留在该院设计局先后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和设计室主任。1937年起任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主任设计师。领导研制出*KB型坦克。苏德战争期间任副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领导研制出 NC型坦克,并在 KB和 NC型坦克基础上制成多种重型自行火炮,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43年获技术科学博士。战后,1948年为教授。曾任国防工业部副部长。1960年获上将工程师衔。
科赫(PietroKoch,1915—1945)意大利法西斯分子。早年在军队中服役,后供职*卡利塔领导的特务处。专事镇压民主运动。1943年 9月德军占领罗马后,转入该地特务处为纳粹德国效力,将大批青年驱往德国进行强制劳动,并执行灭绝犹太人的计划。1944年 3月作为德军帮凶,在*阿尔戴阿蒂纳墓穴大屠杀中起主要作用。罗马光复后,潜往米兰继续进行破坏活动。战后被逮捕,被意大利最高法院判处死刑。
料什金(MиxaилильичKoшkиH,1898—1940)苏联坦克设计师。1918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1—1924年在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毕业后从事党务工作。1929年入列宁格勒工业学院学习。1934年毕业后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任设计师和设计室副主任。参加坦克研制工作。1937年任工厂坦克设计室总设计师。与*莫罗佐夫、*库切连科共同主持*T—34型坦克的研制工作。
科尔比(MaximilianMariaKolbe,1894—1941)波兰天主教方济各会司锋和宗教组织创建人。1907年加入方济各会。1912年赴罗马格列高利大学进修神学和哲学。1918年创立“无原罪马利亚卫士团”,受神职为司锋。1927年创立宗教活动中心无原罪马利亚之城。三十年代曾到日本、印度从事宗教活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因反纳粹而被盖世大保逮捕,不久获释。1941年 2月参加抵抗运动又被捕,先后关押在华沙和奥斯维辛灭绝营。在狱中因掩护难友,被纳粹析磨而死。战后受到罗马天主教会的赞扬,被追认为圣徒。
科尔日(Bacилий3axapoBилKopж,1899—1967)苏联战时白俄罗斯游击运动领导人之一。国内战争时曾在西白俄罗斯参加游击队作战。1925年返回苏联。任集体衣庄主席。1929年加入联共(布)党。1931年起在白俄罗斯内务人民委员部机关任职。曾参加*国际纵队赴西班牙作战。1940年任平斯克州党委部长。苏德战争爆发后,受州党委指示组建歼敌支队,参加作战。1942年 11月起任游击兵团指挥。化名“科马罗夫”(KoMapOB)。翌年获少将衔。领导游击队破坏德军交通线,袭击敌警备队,并在平斯克州的 8个区重建苏维埃政权。在*白俄罗斯战役期间,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944年获苏联英雄称号。战后曾任白俄罗斯林业部副部长。
科尔特(ErichKordt,1903—)德国外交官。1934年进外交部供职,任*里宾特洛甫的办事处处长,曾多次参加高级会谈和国事访问。1935年 5月陪同里宾特洛甫访问英国,实施“和英”外交。1938年 9月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期间参与反希特勒活动。1942—1945年任德国驻日本和汪伪政权公使。著有《幻想与现实》等。
科涅夫(иBaHCTепaHоBичKoHeB,1897—1973)苏联将领。1916年应征入沙俄军队。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4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后历任步兵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和军区司令。苏德战争初期任第十九集团军司令,参加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 9月晋升上将。后任西方方面军司令(1941年 9—10月和 1942年 8月—1943年 2月)、加里宁方面军司令(1941年 10月—1942年 8月)。在*莫斯科科涅夫会战中,以反突击掩护首都,解放了加里宁市。尔后在 1942年 1—4月的反攻中,向维帖布斯克方向推进 250公里。同年 7—9月,实施*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钳制了可能增援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1943年 3—6月任西北方面军司令。同年 7月起任草原方面军司令,8月晋升大将。参加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和第聂伯河会战。同年 10月任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司令。1944年获苏联元帅衔。先后实施基洛夫格勒战役和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同年 5月起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至 1945年 5月)。先后实施利沃夫-桑多梅日、上西里西亚等战役和参加维斯互河-奥得河、柏林、布拉格等战役。战后初期曾任苏联驻奥地利最高代表。1956年起历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华沙条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著有《一九四五年》、《方面军司令员笔记(1943—1944)》。
科萨克(Cossac)英、美负责制订登陆西欧作战计划的联合参谋部的简称。1943年 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决定在伦敦成立此机构。同年 4月,英国将领摩根(Frede-rickMorgan,1894—1967)受命以盟军最高指挥部参谋长(ChiefofStafftothesupremeAlliedCommander)名义主持其事,遂以其职务的英文第一字母拼成此简称。其人员组成包括英、美各军兵种代表和加拿大陆军代表。到 1943年底,共有军官 489名(其中美国 215名)、专业士兵614名(其中美国 204名)。1944年 1月,并入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部。
科夫帕克(CидopApTeMbeBичkoBпaK,1887—1967)苏联战时乌克兰游击运动领导人之一。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国内战争时期组建并领导游击队参加作战。后从事经济工作和苏维埃工作。苏德战争期间为地下乌克兰党中央委员,先后任普季夫利游击队队长和苏梅州游击兵团指挥,转战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 18个州。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1942和 1944年)。1943年获少将军衔。战后任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着有《从普季夫利到喀尔巴阡》、《游击队行军日记》。
科宁厄姆(ArthurConinghan,1895—1948)英国空军将领。生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Brisbane)。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飞行员在法国作战,以后留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1年任皇家空军第四轰炸机大队队长;1941—1943年率沙漠空军配合英国第八集团军在北非作战。1943年 1月任盟军第一战术空军指挥;参加在突尼斯、西西里和意大利的战斗。1944年 1月,调任盟军第二战术空军指挥,参与准备和实施诺曼底登陆战役以及在西北欧地区的战斗。战后于 1946年晋升空军中将并获贵族称号。死于飞机失事。
科罗廖夫(CepгeйпaBлoBичK0p0лёB,1907—1966)苏联火箭和航天器设计师。1930年毕业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6月任中央流体力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三十年代初主持喷气运动研究小组,试制并发射了苏联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1933年任喷气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德战争期间任特别设计局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研制战斗机液体火箭助推器,提高了红军飞机的战斗性能。战后领导研制和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953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科舍沃伊(пёTPKиPиллoBичKoшеBoй,1904—1976)苏联将领。1920年参军,参加国内战争。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1927和 1939年先后毕业于布琼尼骑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德战争初期任步兵师长(上校衔)。后任军长。1944年 5月指挥步兵第六十三军强攻塞瓦斯托波尔时立战功。1945年指挥近卫步兵第三十六军参加东普鲁士战役。战后曾任驻德苏军第一副总司令和总司令。1968年获苏联元帅衔。
科兹洛夫①伊万·安德列耶维奇·科兹洛夫(иBaHAHдpeeBичKoлoB,1888—1957)。苏联战时克里米亚游击运动领导人之一。190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因从事革命运动两度被铺,流放西伯利亚。1913年从流放地逃往国外。1917年二月革命后返国。国内战争时期在南方白卫军后方从事地下工作。1923—1925年在布留索夫高等文学院学习。后在党和苏维埃机关任职,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苏德战争期间在克里米亚领导党的地下活动和游击斗争,任辛菲罗波尔市地下党委书记。战后患重病、双目失明,仍顽强从事创作。著有多种反映地下斗争和游击运动的文学作品:《震动》、《斗争的生活》、《无论多久,无论多远》、《克里米亚地下活动记》等。②瓦西里·伊万诺维奇·科兹洛夫(BаcиJIийиBaHoBичKo3лоB,1903—1967)。苏联战时白俄罗斯游击运动领导人之一。早年为钳工。1927年加入联共(布)党。1933年于明斯克列宁共产主义大学毕业后,在集体农庄负责党的工作。后任衣机站长、斯塔罗宾区委第一书记。1940年起任白俄罗斯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翌年 4月起为明斯克州委第二书记。苏德战争爆发后任地下州委第一书记兼明斯克游击兵团指挥,在敌后开展游击运动。1943年获少将军衔。1944年 7月起任明斯克州委兼市委第一书记。战后曾任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著有《忠贞不渝》、《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们》。
科隆轰炸英国空军对德国实施的一次*战略轰炸。为盟国对德的首次千机轰炸。1942年春,英国推行对德国工业城市实施大规模的夜间区域轰作,以图摧毁其作战意志和破坏其战争经济。这一方针被称为“恐怖战略”。5月 30日,*英国轰炸机司令部调集其一、二线全部兵力,出动 1046架轰炸机,夜袭莱茵河畔城市科隆(KOIn),至 31日凌晨,共投弹 1455吨,炸毁243公顷面积上的 1.8万幢建筑物,炸死 469人。英国损失飞机 40架。
科斯坚科(фёдopЯkoBлeBичKocTeHKo,1896—1942)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沙俄军队服役。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1年加入俄共(布)党。1934年毕业于骑兵训练班。历任骑兵师长、军长和军区集团军级骑兵集群司令等职。1940年获中将衔。1941年毕业于总参军事学院首长进修班。苏德战争爆发后,先后出任第二十六集团军司令、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和司令。曾参加基辅会战和莫斯科会战等。1942年 4月复任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同年 5月 26日,在*哈尔科夫交战中阵亡。
科布扎列夫(ЮpийEopllcoBичKO6зaapea,1905—)苏联科学家。1926年毕业于哈尔科夫国民教育学院(今哈尔科夫大学)。同年起任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36年起任该所实验室主任。翌年研究出无线电脉冲定位法。1938年制成雷达装置。后在此基础上制成 PYC-2和“角面堡”型车载雷达站,在苏德战争中广泛应用。1944—1955年在莫斯科动力学院任教研室主任。1955年起在科学院无线电技术和电子研究所任室主任。1970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其著作对苏联统计无线电技术和振荡学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尔马战役又称“上阿尔萨斯战役”。盟军 1945年 1—2月肃清莱茵河以西科尔马(Colmar)袋形据点德军的战役。1944年深秋,*盟国第六集团军群在解放法国东北部的战斗中,以法国第一集团军为前锋,突破贝尔福(Belfort)山口。11月 22日,解放斯特拉斯堡,并进抵莱茵河畔。但德军残部据守科尔马(Colmar)地域,形成袋形据点(亦称“科尔马口袋”),威胁盟军南翼。”阿登战役之后,盟军决心消除这一威胁。1945年 1月 20日,法军在美军支援下发动钳形攻势。德军防御迅速瓦解。2月 9日战役结束,德军被歼 2.2万人,残部撤到莱茵河以东的德国领土。
科尔迪茨堡(ColditzCastle)大战期间德国的战俘营,即*科尔迪茨战俘营。
科尔帕克奇(BладиMиpяkоBлеBичKOлдаKчи,1899—1961)苏联将领。1916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十月革命时为赤卫队员,参加攻打冬宫。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8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曾参加*国际纵队,在西班牙作战。回国后任步兵第十二军军长。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将。历任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和第十八、第六十二、第三十、第六十三、第六十九集团军司令。先后参加顿巴斯(1941年)、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勒热夫-维亚济马(1943年)、奥廖尔、布良斯克(1943年)、卢布林-布列斯特、维斯瓦河-奥得河、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1944年晋升上将。1945年率部突破德军永备筑垒防线,成功强度奥得河,获苏联英雄称号。战后任巴库军区司令、陆军军训总部长等职。1961年获大将衔。
科西嘉起义1943年法国科西嘉人民解放全岛的战斗。1940年法国败降后,意大利在科西嘉设立停战委员会进行监督。在全国抵抗运动逐日开展的情况下,1942年 11月,意大利借口北非事变(即盟军登陆北非),武装占领全岛,镇压当地抵抗运动。法国非洲军司令吉罗曾派遣多名联络官去活动,向抵抗组织提供军用物资。1943年 5月北非战事结束;9月 8日意大利投降。全岛居民遂奋起反击侵略军,首府阿雅克肖(Ajaccio)居民首先发难。起义迅即向全岛扩展,*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亦派 6000余人前往支援。9月 13日,其突击队 106人乘卡萨布兰卡号潜艇首先登陆,占领滩头阵地,其余部队到达后也不断扩大战果,同时游击队也四处出击,部分意大利驻军投降:自撒丁岛驰援的德军则龟缩于岛的北部。9月 24日全岛基本解放。10月 3日残余德军撤离。科西嘉起义的胜利标志着法国抵抗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科罗捷耶夫(KоHcTaHTиHAп0ллoHoBичKOpoTeeB,1901—1953)苏联将领。1916年入沙俄军队服役。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6年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1938年加入联共(布)党。同年任师长。参加过进军西白俄罗斯和苏芬战争。1940年 3月起任步兵军长。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将军衔,率部在西南方向作战。1941年 10月起历任第十二、第九、第十八、第三十七和第五十二集团军司令。先后参加顿巴斯(1941年)、罗斯托夫(1941年)、高加索、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雅西-基什尼奥夫、桑多梅日-西里西亚、下西里西亚、柏林和布拉格等战役。1914年晋升上将。1945年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指挥卓著,获苏联英雄称号。战后曾任军区司令。
科息斯纲领(KoiceProgramme)*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阵线政府的纲领。1945年 4月 5日在科息斯宣布,主要内容为:规定首要任务系协同各盟国将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民族委员会成为地方机构;建立民主军队;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宣布民族平等,实行斯洛伐克自治;取缔法西斯政党组织,审判遁敌分子;没收地主土地,在贫苦农民和农业工人中分配;对敌产实行公共监督,反对垄断资本,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此纲领为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奠定政治基础。
科尔特式子枪(Colt)美制自动手枪。1900年由美国兵器设计师勃朗宁(JohnMoSesBrowning,1855—1926)设计。1907年在美国军队中使用,1911年定型。1926年稍作改进后命名 M1911AI型。口径 11.43毫米,弹头初速每秒 262米,握把内弹夹携弹 7发。大战期间在美军内广泛使用。挪威和阿根廷也获准生产。英国海空军中使用的口径为 11.56毫米。
科伦坡袭击战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航空兵对锡兰(今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的突袭。1942年春,盟国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战役失败后,英国为保工印度洋海上通道和锡兰的橡胶资源,调集 3艘航空母肌、5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和 16艘驱逐舰组成的由*萨默维尔指挥的东方舰队,准备抵御日本的进攻。1942年 3月底,由*南云忠一率领日本海军机动部队(包括 5艘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进入印度洋准备奇袭锡兰,而英国东方舰队已驶向马尔代夫群岛。4月 5日,日军出动舰载飞机 127架对科伦坡实施空袭,炸毁机场、港口设施及停泊的船只。英国空军进行抗击,击落日机 6架,英军损失 20架飞机。当天下午,日机又在科伦坡西南海面炸沉 2艘英国巡洋舰。
科克伦马戏团*钦迪队所辖的美国第一空军突击队,以其司令官科克伦(PhilipCochran)而获得的俗称。1944年初为支援钦迪队的第二次行动而组成。同年 3月 5日开始行动时,拥有 250架飞机。
科罗夫尼科夫(иBaHTepeHTьeBиqkopoBHиK0B,1902—1976)苏联将领。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和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7年毕业于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1041年 3月任坦克师副师长。苏德战争初期任战役集群副司令和司令,在西北方向作战。1942年 4月起任第五十九集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同年 11月晋升中将。参加过诺夫哥罗德-卢加、维堡、桑多梅日-西里西亚、上西里西亚和布拉格等战役。战后曾任苏军总干部部副部长。1955年获上将衔。1963年退役。著有《诺夫哥罗德-卢加战役》等。
科尔迪茨战俘营又名“科尔迪茨堡”。纳粹德国战俘营。位于德国科尔迪茨(Colditz)小镇附近山岩上,原为萨克森国王狩猎驻跸之城堡,建于1014年,筑在 75米高的陡岩上。1933年改为集中营,后又改为*希特勒青年团的特别劳动营。1939年 10月改为战俘营,先后关押波兰、比利时战俘。1940年改为“特别战俘营”,羁押约 200名同盟国军官。该营地势险峻,石墙高耸,戒备森严,守卫人数常与战俘人数相等,但战俘曾越狱逃跑 130余次,逃脱成功 30人(其中法国 14人、英国 9人、荷兰 6人、波兰 1人)。1945年 4月被美军解放。
科罗拉多号战列舰(Colorado)美国战列舰。1916年开始建造。排水量 3.26万吨,配备 16英寸火炮 8门。大战时在太平洋战场服役。1942年 8月开始参加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1943年参加中所罗门群岛战役和吉尔伯特群岛战役。1944年参加马绍尔群岛战役和马里亚纳群岛战役。1945年参加吕宋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
科曼多尔群岛海战美、日海军为争夺阿留申群岛的一次海战。1943年 3月 26日,日本海军中将细宣戍子郎率 4艘巡洋舰和 4艘驱逐舰护送 2艘运输舰自千岛群岛驶往阿留申群岛,增援驻守阿图岛的日军,船队在科曼多尔(KoMaHдop)群岛附近海域与美国一支巡洋舰特遣舰队遭遇。美国海军少将麦克莫里斯(CharlesH.McMorris)率 4艘巡洋舰和 4艘驱逐舰发起攻击,战斗持续 4个小时,直至双方弹药耗尽。美国 1艘重型巡洋舰和 1艘驱逐舰受伤,日本 1艘重巡洋舰重创。日舰恐再遭美方空袭,被迫返航,增援阿图岛企图受挫。
科雷吉多尔防御战一译“哥黎希律岛之战”。”菲律宾战役(第一次)中美菲军在科雷吉多尔(Corregldor)岛要塞抗击日军的防御战。1942年 4月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即向驻守科雷吉多尔岛要塞的美菲部队发起进攻。初以猛烈炮击与空袭,摧毁守军的防御工事及后勤供应设施等。5月 5日日军 2000余人乘坐强击艇渡过海峡登陆,遭守军激烈抵抗,日军伤亡近千人。6日日军又在炮火和坦克的支援下发动猛攻,美菲军被迫退守马林塔坑道。是日夜,留守菲律宾的美国远东军司令*温赖特中将率守军 1.2万(一说 1.5万)人投降。
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为抗击德军援救斯大林格勒被围集团军行动而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斗,*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组成部分。1942年 12月 12—30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左翼实施。12月 12日,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在科捷利尼科夫斯基(KoTeлbHиKoBcKий)地域集中兵力向斯大林格勒突进,其先头部队进抵梅什科瓦(MbIшKoBa)河,离被围集团军尚有 40—45公里,苏军将预备队调至该地区,阻止了德军的攻势。12月 24日,苏军转入进攻,迂回德军后方,12月 29日解放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德军被迫放弃援救计划。
科尔孙-舍甫琴料夫斯基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1月 24日至 2月 17日,由乌克兰第一、第二方面军实施。苏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对驻有德军重兵集团的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KopcyHb-шeBчeHkoBc-kий)突出部猛烈突击,于 1月 28日完成对敌军(9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 1个摩托化旅)的台围,并挫败德军在合围对外正面的多次反扑,至 2月 17日凌晨歼灭被围之敌,使德军战线南翼遭到重大打击。
重光葵(1887—1957)日本外务大臣(1943—1945,1954—1956)。1911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外务省。1919年出席巴黎和会。1929年起历任驻上海总领事、驻华公使。1932年 4月在上海被朝鲜抗日志士尹奉吉投弹炸伤致残。次年任外务次官。1936年 8月任驻苏大使。1938年 9月任驻英大使。1942年 1月任驻汪伪政权“大使”。1943年 4月任外务大臣,积极主张对外扩张,宣扬“亚洲的解放和复兴”为日本对外战争目的。1944年 7月东条内阁倒台后,在小矾、米内联合内阁中留任外务大臣,并兼任大东亚大臣。1945年 4月辞职,任贵族院议员。日本战败后又出任东久选宫内阁外务大臣兼大东亚大臣(1945年 8月 26日大东亚省被取消)9月 2日代表日本政府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书。后作为甲级战犯波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 7年,1950年假释出狱。1951年为改进党总裁。1954年任民主党副总裁,同年 12月起连任三届鸩山一郎内阁外务大臣。著有《外交回想录》,《昭和的动乱》,《巢鸭日记》等。
重臣会议战时日本天皇的咨询机关。无法制上的规定。1924年松方正义死后,西园寺公望作为唯一的元老负有向天皇推荐首相候选人之责。1931年西园寺召开由原首相(重臣)、枢密院议长和内大臣参加的重臣会议,推荐首相侯选人。1937年西园寺又改成单独同内大臣协商后推荐首相候选人的办法。自 1940年起,西园寺拒绝出面推荐,遂改由内大臣奉天皇旨意联系召集重臣、枢密院议长,向天皇推荐首相候选人的制度。日本投降后废除。
重光堂会谈日本政府与中国国民党汪精工集团间的一次秘密谈判。1938年 11月 12日至 20日,汪精卫派高宗武、梅思平为代表,与日方代表今井武夫、影佐祯昭等在原土肥原贤二公馆重光堂(今上海东体育会路 7号),进行会谈。双方签订《日华协议记录》及《谅解事项》,并作了《日华秘密协议记录》。规定缔结防共协定、承认“满州国”、经济提携、日本在中国驻军等条款。还拟订汪精卫投日行动计划,在汪脱离重庆后,日本政府发表以上述内容为基础的对华声明,然后汪出面响应并相机成立伪政府。
复仇号战列舰(Revenge)英国战列舰。1917年建成。排水量 29150吨,最大航速 21节。配备有 8门 15英寸火炮、12门 6英寸火炮和 8门 4英寸高射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活动于北大西洋,担负护航任务。1941年 5月曾参加围培德国*傅斯麦号战列舰。
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Avenger)即“TBF型鱼雷轰炸机”。
保大(1913—)越南阮氏王朝皇帝(1926—1945)。幼年去法国求学。毕业于巴黎大学。1932年回国执政。大战期间,初受维希政府控制。1940年后日军侵占时期,为日本傀儡。1945年 3月 11日,在顺化发表声明,宣布越南完全“独立”,取消 1884年签订的《法越保护条约》,保证和日本实行全面合作,并任命亲日分子陈重金为首相。*越南八月革命后,于 8月 25日退位。后侨居香港。1948年回国,曾以“立宪君主”名义复辟,1955年最终退位。
保卢斯(FriedriehvonPaulus,1890—1957)德国将领。1909年加入海军,翌年转入陆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担任参谋。1935年任坦克部队参谋长。1939年任第四集团军参谋长,参加侵略波兰的战争。翌年调任第十集团军(后改番号为第六集团军)参谋长,参加进攻法国。同年 9月升任陆军副总参谋长,参加制定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1942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担任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同年 11月,被苏军包围于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下令死守,并在 1943年 1月 31日擢升他为元帅,但随即被俘。在苏联俘虏营参加反纳粹运动。1941年加入德国军官反法西斯联盟,后又加入*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主要战犯时,曾出庭作证。1953年获释,定居民主德国。
保罗亲王(Pau1,1893—1976)南斯拉夫王国摄政(1934—1941)。1931年起任国王”彼得二世的摄政。认为本国兵力无力与德军对抗,主张中立。1941年 3月 25日,屈服于德国压力,同意与轴心国签署秘密条约。两天后,军队首脑*西莫维奇发动军事政变。当晚率全家流亡希腊。战后定居巴黎。
保南协定1944年 10月 5日,保加利亚*祖国阵线政府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在罗马尼亚的克拉约瓦(Craiova)城签订的军事合作协定。规定:在反对法西斯德国的斗争中,两国进行军事合作;本着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兄弟般合作关系的精神,全力解决两国间发生的问题。此协定巩固了两国的睦邻关系,成为两国共同时法西斯德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基础。
保罗-彭古尔(JosephPaul-Boncour,1873—1972法国外交家。毕业于巴黎大学。律帅出身。1909年后长期为议员,多次担任外交部长和总理。1932年为驻国际联盟代表。反对轴心国的对外侵略政策,主张同苏联加强联系,呼吁建立欧洲安全体系。1940年法国危急时,力主退守北非继续抗战。同年7月 10日投票反对授予贝当全权,抵制维希政府的卖国政策。后被迫流亡美国。1944年重返法国,当选为临时咨询议会议员。1945年代表法国出席旧金山会议,并签署《联合国宪章》。战后为参议员,并曾任驻联合国代表。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亲历》
保卫中国同盟宋庆龄发起建立的国际反日统一战线组织。1938年 6月 14日,宋邀请中外著名人士保罗·罗伯逊、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托马斯·曼、克莱尔·尔什、冯王祥、孙科等在香港发起建立,宋庆龄任主席,宋子文任会长,海尔达女士任秘书。创办中、英文版《保卫中匡同盟通讯》(半月刊)报导导中国抗战,宣传保卫中国的国际意义,争取各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与世界各地华侨救亡团体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华侨参加和支援祖国抗战。从海外募集大量资金和物资,用于医药救济、生产建设和儿童福利事业。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建设,由宋庆龄帮助创办的国际和平医院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到 8所以及 42所分院,积极支持*中国工合运动,促进战时经济发展。其活动支持了中国抗日战争,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反法西斯进步力量的联系,在国际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抗战胜利后,改称中国福利会基金会。
保卫国家特别法庭(TribunaleSpecialeperlaDi-fesadelloStado)意大利专事审讯和镇压反法西斯战士的机构。1926年建立。庭长由忠于墨索里尼的将军担任,5名法官则由意大利民警军官担任。判决一经作出,不得上诉。1927—1943年先后开庭 720次,大战期间活动尤为频繁。受到该法庭审讯的共有 5319人,其中 5155人被判刑,29人被处死,7人被判终身监禁,大多数为意共党员。1943年 7月 29日,被国王爱麦虞限三世下令解散。
保卫国家安全志愿民警(MiliziaVolontariaperlaSicure
aNaziona1e)简称“民警”。意大利法西斯警察。1923年 1月 14日组建。1926年墨索里尼曾亲任总指挥。初由公共安全总部管辖,负责看管政治犯和保卫交通线。后参加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起发展成为正规武装部队,先后建立 4个师,在北非战争中彼歼.另有大批民警在国外服役。1943年 12月被国王爱麦虞限三世下令取消。
*萨罗共和国时墨索里尼重建,改名“国民共和卫队”。1945年 4月瓦解。
保加利亚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大战期间保加利亚人民反抗纳粹德国占领的斗争。1941年 1月保加利亚政府加入轴心国,3月同意德军进驻保境。保加利亚工人党中央即建立特别军事委员会,领导抵抗运动。同年秋成立第一批游击队,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1942年春工人党领导多人彼捕牺牲,游击运动一度受挫。同年秋,在季米特洛夫建议下,建立祖国阵线,游击运动重新高涨。1943年春工人党将军事委员会改为人民解放起义军总司令部,划全国为 12个战区,年底武装力量人数已逾 6000人。同时建立祖国阵线军事联盟,争取反动政府的军队倒戈,壮大人民武装力量。1944年初工人党中央通过决议,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同年夏,人民解放起义军已逾 4万余人(一说 3万余),游击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反动政府虽投入 10万军队仍无法镇压。1944年 9月 5日苏联对保宣战。同日工人党制定起义计划。人民解放起义军和游击队在全国展开攻势。8日苏军进入保境,翌日爆发*保加利亚九九起义,随即成立祖国阵线政府,解放全国。后保人民军队继续参加解放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战争。
保卫妇女和援助自由战士小组(GruppidiDifesade-llaDonnaeperL’ AssistenzaàiCombattentiperlaLibertà)意大利妇女抵抗组织。1943年 11月在米兰建立。由参加抵抗运动的各党派共同领导,主要在意大利北部活动。该组织广泛发动妇女参加游击队,担任信使、后勤和救护等工作,并动员妇女组织游行和罢工,成立军事小组。同时注意宣传和保护妇女的经济、社会、政治权利。成员约 7万余人,在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保卫埃塞饿比亚人民国际会议意埃战争前夕*国际保卫埃塞俄比亚人民委员会召开的国际会议。1935年 9月 3—4日在巴黎举行。英、法、意、比等国 120多个社会团体的代表出席。会议通过了致国际联盟和世界人士的宣言,要求保卫埃塞俄比亚人民的自由和防止战争,号召劳动人民举行保卫和平的集会和示威游行。当晚,巴黎举行群众集会。此后非、亚洲许多国家举行了声援埃塞俄比亚的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
俄斯特拉发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5年 3月 10日至 5月 5日,由*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实施。目的是攻占捷克斯洛伐克的俄斯特拉发(Ost-rava)工业区。由于进展缓慢,苏军两度修改计划,调整部署,先后 3次发起攻击,终于 4月 30日攻占俄斯特拉发市,迫使德军从该地区撤出重兵集团。从 5月 6日起,该部苏军即转入*布拉格战役。
信浓号航空母舰日本航空母舰。横须贺海军工厂制造。原设计为战列舰。与被称为超级战列舰的大和号和武藏号,同为日本海军传统的巨舰大炮思想的产物。建造过程中改成航空母舰。1944年 11月 19日竣工。标准排水量 6.2万吨,最高航速 27节,可载飞机 47架。由于简易突击施工,水密性能很差。同月 29日被美国潜艇击沉于东京湾潮呷东南。首航时间不到 24小时。
侵略定义宣言草案1933年 2月 6日苏联在国联裁军会议上提出的建议。规定凡首先采取以下行动者应定为侵略国:(1)向另一国宣战者;(2)虽未宣战,但其武装力量侵犯另一国领土者;(3)其武装力量炮击、轰炸另一国领土或有意攻击该国船只或飞机者;(4)在它国登陆或进入它国领土者;
(5)对它国实行海上封锁者。建议未被与会各国采纳,1933年 7月 3—5日,苏联分别与波兰等 10国签订了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
侯国忠(1904—1939)中国将领。原为东北军下级军官。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士兵起义,成立反日山林队,活动于珲县二道沟、三道沟、金场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3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第四团团长,率部远征吉东地区,在黑龙江老黑山歼灭伪军一个连。同年 12月,任第二军、第五军联合指挥部东线副指挥,在东宁、依兰等地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游击区。1936年 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五师第四团团长,率部在滨绥路代马沟车站附近伏击日军货车,毙伤日军百亲人。1937年 5月,任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第五师副师长兼第四团团长,在黑龙江绥宁地区开展游击战。1938年率部西征,在宁安县镜泊湖水电站全歼日军守备队。1939年 7月升任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同年 8月 23日在安图县大沙河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皇协军侵华日军在武汉占领区内成立的汉好武装。因协助“皇军”,故名。1938年 10月武汉沦陷后,在日军指使下,由伪湖北省省长何佩瑢和伪武汉市长张仁蠡,收编驻城陵矾的汪步青部(约万余人)、驻信阳的张启璜部(约 5、6百人)、驻随州的李宝涟部(约 1200亲人),组编而成。熊剑东、邹平凡分任正、副司令。除武汉外,其他沦陷区也有类似军队。1940年 3月后改编为*和平救国军。
皇道派三十年代日本陆军中的派系之一,与*统制派相对立。以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为首领,小畑敏四郎、秦真次、满井佐吉为实际组织看。*十月事件后,陆军大臣荒木贞夫排斥原陆军字垣派,安插亲信,自成一派。因崇尚皇道主义,主张“清君侧”,实现“国体明征”和“天皇亲政”,故名。该派强烈主张首先进攻苏联,企图通过武装政变等行动建立军部独裁体制。1934年 1月荒木贞夫下台后,该派与*统制派争夺激烈。1935年统制派陆军大臣*林铣十郎罢免真崎甚三郎的教育总监职务,同年 8月 12日相泽三郎以杀害统制派首领*永田铁山回报,两派斗争白热化。1936年*二·二六事件后,该派以乱军罪遭镇压,后在“肃军”中遭统制派打击而趋瓦解。
皇家君主号战列舰(Roya1Sovereign)英国战列舰。1916年建成。排水量 29150吨,最大航速 21节。装有 8门 15英寸火炮、12门 6英寸火炮、8门 4英寸高射炮和 1架飞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担负护航任务。1942年,调入*英国东方舰队。1944年借予苏联海军,易名为阿肯盖尔斯克(Archangelsk)号。战后于 1949年归还英国。
皇家海军作战计划(RoyaIMarine)大战初期英国以漂浮水雷破坏德国菜茵河航运的作战计划。1939年 9月大战爆发后,丘吉尔任海军大臣,设想以特制的漂浮水雷,在法国境内投放于莱茵河,漂至德国境内触发爆炸,以破坏其航运。11月,经内阁赞同后,由海军部会同空军制定计划和进行准备,并向法国当局作了通报和协商。1940年 3月 4日,丘吉尔以“皇家海军”为代号,正式提出作战计划,确定海军可在 3月 12日以后、空军在 4月中旬开始实施。但法国政府害怕引起德国的报复行动,犹豫不决。直至 4月 9日,英法最高军事会议才确定如德国在西线发动进攻便执行此作战计划。后因拖延而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皇家橡树号战列舰(RoyaIOak)英国战列舰。1916年建成,三十年代经过改装。排水量 29150吨,最大航速 21节。大战爆发后不久,1939年 10月 14日,被德国 U-47号潜艇在斯卡泊湾击沉。官兵 833人阵亡。该日后被英国称为“黑色的星期六”。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RoyaIArk)英国航空母舰。1938年建成。排水量 2.2万吨,最大航速 31节,可载飞机 60—72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英国*本土舰队服役。1940年 4—5月参加挪威战役。法国败降后调往地中海,编入新组建的*H舰队。曾参加攻击在米尔斯克比尔和达喀尔的法国军舰。1941年 5月在大西洋参加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同年 11月 13日下午,在阿尔及尔以北海面,被德国 U-81号潜艇以鱼雷击中,次日晨沉没。
须磨弥吉郎(1892—1970)日本外交官。19P年中央大学毕业,入外务省。1927—1936年任职于驻广东、上海、南京使领馆。期间负责收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情报。曾为*川越一张群会谈同中国政府举行预备性接触。后历任驻美使馆参赞、外务省情报部长、驻西班牙公使等职。1946年退出外务省。战后曾为众议员。
叙利亚之战1941年英军在*自由法国的协助下夺取叙利亚的战役。叙利亚于 1922年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大战爆发后,1941年 5月初,*维希政府允诺德国可经由叙利亚向伊拉克运送军需以支持*拉希德·阿里的反英活动,德国空军并可使用叙利亚的机场,英国在埃及和整个中东地区受到威胁,为此英军和自由法国部队共约 2个师,于 6月 8日由巴勒斯坦北上进攻,后又以另 1个师从伊拉克东向合击。6月 21日占领大马士革;7月中维希政府请求停战,签订《圣一让一达克尔协议》,叙利亚全境为英军占领,但名义上则由自由法国派驻的法国全权代表管辖。
叙利亚反法起义1945年 5月叙利亚人民的反法斗争。1943年 7月,叙利亚民族主义党人在选举中获胜,组成新政府,并要求完全独立。1945年春,法方坚持在叙利亚境内保持驻军,导致和叙利亚政府的激烈冲突。随后法方又擅自增兵大马上革,激起人民在 5月 19日举行反、法起义,并扩展至全国。法军大举镇压,但仍无法控制局势,后在英国压力下被迫撤回驻地。此次起义促成法军于次年 4月全部撤出叙利亚。
胜利轮(VictoryShips)大战时美国大量生产的一种货般。主要用于运输战争物资。是*自由轮的改进型,在吨级和船体上均小于自由轮,但航速增至 15■节。生产周期一般为 7天。战时美国共建造此两型货船约 6000艘,耗资 130亿美元。
胜利计划(ViotoryProgram)亦称“美国重整军备计划”。大战时美国工业生产总体估算规划,因其编制出美国为最后击败轴心国估算要贡献多少经济力量,故获此称。早在 1941年春,与德国交战各国对美国军火和各项供应的需求剧增,而美国陆海军也急需扩充军备。为了对长期需求作出较清楚的估计,是年 4月美陆军部副部长帕特森提出编制规划的备忘录,7月得罗斯福总统批准,由史汀生、诺克斯和霍普金斯等主持修订,8月经美、英两国军事首脑在大西洋会议上进一步讨论,9月又派代表团赴莫斯科征询苏联所需的供应,12月 4日最后完成编制。该计划估计美国可动员加入军队的人口约为 1350万,要求组建约 880万人的军队(其中海军 150万人),约 200个战斗师;估计 1942年美国需生产作战飞机 2.86万架,坦克 2.04万辆,高射炮 6300门,商船(载重量)600万吨,反坦克炮 7000门,地面和坦克用机枪 16.8万挺,飞机炸弹 8.4万长吨。1942年 1月 6日,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修改了计划中的生产数字,要求美国在 1942年生产作战飞机 4.5万架,坦克 4.5万辆,高射炮 2万门,商船(载重量)800万吨,反坦克炮 1.49万门,地面和坦克用机枪 50万挺,飞机炸弹 72万长吨。1943年的生产数字为作战飞机 10万架,坦克 7.5万辆,高射炮 3.5万门,商船(载重量)1000万吨。号召“进行一场‘全面的,战争”。不久即宣布成立”美国战时生产局,负责实施此计划。
胜利的党代会(ReichsparteitagdesSieges)德国*纳粹党第六次集会性代表大会。主题为庆祝纳粹党执政,故名。1933年 8月 31日—9月 8日在纽伦堡举行,共 50余万人参加。希特勒在会上发表演说,吹嘘纳粹主义,攻击民主制度和进步力量。9月 2日纳粹党徒曾举行大规模游行。
胜利号航空母舰(Victorious)英国航空母舰。1941年上半年建成。排水量 2.3万吨,最大航速 30节,可载飞机 50—55架,配有装甲飞行甲板,编入英国*本土舰队,随即参加搜索截击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曾多次为盟国-苏联护航运输队护航。1942年,在地中海参加*基石的行动和北非登陆战役。同年 12月调往南太平洋,协同美国海军作战。后调回本上舰队。1944年么月,参加袭击泊于挪威北部的德国*蒂尔匹茨号战列舰。同年 12月调入*英国太平洋舰队。1945年 5月,在冲绳岛战役中被日本*神风特攻队击伤。
胖孩(FatMan)1945年 8月 9日美国投掷日本长崎的原子弹的代号。 1945年 7月研制成功。为一长圆形钚 239弹,长 10.8英尺,直径 4英尺,爆炸当量为 2万吨 TNT。因重量与体积均大于同年 8月 6日投掷在广岛的原子弹,故名。参见“长崎原子弹轰炸”。
狮鹫(Greif)即“格赖夫”。
饶国华(1899—1937)中国将领。字弼臣。四川合川军官学校毕业。历任国民政府军第二十一师、第一四五师师长。1936年授少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首批出川抗日。11月 23日进驻广德,掩护参加松沪之役友军撤退。24日,日军进攻广德时,率部英勇抵抗,身负重伤。30日自戕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上将,并准予国葬。1983年 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饶漱石(1903—1975)中国将领。曾用名“梁朴”。早年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去苏联,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华中局书记,参与领导江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兼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代政委,并兼山东军区政委,参与重建新四军的工作。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因与高岗进行反党活动,于 1955年 3月被开除出党。
[丶]施瓦兹(FranzXaverScbwarz,1875—1947)德国纳粹党司库(1925—1945)。1914年入伍。1922年加入纳粹党。1925年起任该党司库。1933年进入国会。1935年成为纳粹党全国指导处成员。1943年获*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衔(相当于中将)。战后死于拘留营。
施伦堡(WalterSchellenberg,1910—1952)德国中央保安局高级官员。早年在波思大学学习法律。1933年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翌年底在盖世太保供职,逐渐成为希姆菜和海德里希的得力助手。1939年参与组建*德国中央保安局,后任该局第六处(负责国外情报)副处长,1942年升任处长兼占领区保安领袖。曾主持*文洛事件,拟订占领英国后的逮捕名单及劫持温莎公爵的计划。大战末期秘密接触美国军方人士,并劝说希姆莱与美英单独媾和。战后在 1949年被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判处 6年徒刑,1950年底获释。著有《施伦堡回忆录》。
施米特(KurtSchmitt,1886—1950)德国经济部长(1932—1945)。早年在慕尼黑大学攻读法律。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受重伤。1921年任联合保险公司董事长。1932年任巴本内阁经济部长。后加入纳粹党,成为希特勒的经济政策顾问。纳粹党执政后,继续担任经济部长,同时兼任普鲁士邦经济部长(1933—1935)。
施罗德(KurtFreiherrvonSchrder,1889—约 1965)德国垄断资本家。早年在波思大学求学。二十年代经营多家银行。曾向纳粹党捐赠大量钱财。三十年代初协助组建*凯普勒集团并参加*希姆莱之友会,积极扶持希特勒上台。纳粹党执政期间,任莱茵区工业会主席、德国私人银行联合会主席等职。1936年起主持希姆莱之友会对党卫队的资助。大战后期任外交部人事司司长,支持希特勒对外扩张。战后被捕,1947年 11月初被判处 3个月徒刑和罚款。
施佩尔(AlbertSpeer,1905—1981)德国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1942—1945)。1927年在柏林高等专科学校建筑专业毕业。先任助教,后当开业建筑师。1931年 1月参加纳粹党。翌年成为党卫队队员。纳粹党掌权后,在为纽伦堡召开的*胜利的党代会作布置设计等工程中,深得希特勒赏识。自1933年冬起,成为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和亲信。1937年被希特勒委任为特设的“振兴德国首都建筑总监”(副部长级)。1942年 2月被任施佩尔命为*托特组织的首脑和军备与军需部(1943年 9月改为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同年 3月和 4月,又先后兼任*军事经济全权总办和中央计划局领导成员。在希特勒授予全权的支持下,主持整个战争经济,推行新的军事生产体制,动员工业界人士,挖掘经济潜力,大量使用战俘和强制的外国劳工以克服劳力不足,迅速提高军备生产,对纳粹德国后期的战争起了重大作用,被称为德国经济的“施佩尔时代”。1946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判处 20年徒刑。1966年刑满出狱。著有《回忆录》(中译本名《第三帝国内幕》)。
施特恩(1900—1941)苏联将领。国内战争时期历任团、师、军的政委。二十年代就读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29年任陆海军人民委员特别事务助理。1937年 1月至 1938年 4月,任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总军事顾问。1938年 5月任苏联远东方面军参谋长,参加哈桑湖地区的战斗。后任红旗远东独立第一集团军司令。1939年哈勒欣河战役中负责协调苏、蒙军队的行动。同年被选为党中央委员。苏芬战争中任第八集团军司令。1940年获上将衔。1941年先后任远东方面军司令、国防人民委员部防空部部长。苏德战争前夕遭清洗。
施密特①保罗·奥托·施密特(PauIOttoSchmidt,1899—1970)。德国外交官,希特勒的译员(1935—1945)。1923年 8月进入外交部,担任专职翻译。曾为几届德国政府总理和外交部长担任外交谈判的译员。1935年3月起成为希特勒的译员。以纳粹德国首席译员身份,参加战前和战时希特勒的历次外交活动,并参加戈林和里宾特洛甫的若干重大外交谈判。1945年5月被美军逮捕。战后曾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和作证,并为美军担任有关审讯的翻译工作。著有《我是希特勒的译员》等。②保罗·卡尔·施密特(PauIKar1Schmidt,1911—)。德国外交官,1940—1945年任外交部新闻出版司代理司长。战后以保罗·卡雷尔(PauICarell)为笔名出版一系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畅销书,内有《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进攻东方:1941—1943》等。施蒂夫(HellmuthStieff,1901—1944)德国将领。1917年入伍。1938年起在陆军总参谋部供职。1912年任陆军总司令部组织处长,获上校衔。1944年 1月晋升少将。参加反希特勒密谋活动并成为主要成员。1943年 9月被安排在*良穴大本营安放炸弹,因胆怯未成。*七·二○事件中负责向”施道芬堡提供炸弹并陪同前往腊斯登堡,事发后被捕,被*人民怯庭判处绞刑。
施蒙特(BudolfSchmundt,1896—1944)德国将领,希特勒的军事副官(1938—1944)。1914年开始服役。1938年接替*霍斯巴赫,任希特勒的军事副官(元首和全国总理府武装部队副官处主任)。1939年晋上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深得希特勒信任。1942年兼任陆军人事局局长。1944年晋升上将。同年,在”七·二○事件中,被炸伤至死。
施肇基(1877—1958)中国外交官。字植之。早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财政总长,驻英全权公使。九·一八事变后历任国民政府驻美公使、大使。在国联大会上谴责日本的侵略罪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际救济会宣传组主任。并在上海创办防协会,设立附属医院。193s年 7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赴美,任中国物资供应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华盛顿为中国争取战时物资。1945年任中国代表团高等顾问,出席旧金山联合国会议。后在美国病故。著有《施肇基回忆录》。
施图登特(KurtStudent,1890—1978)德国空军将领。1914年入空军服没,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4年晋升上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40年获空军少将衔,率第七空降师在荷兰、比利时作战,负重伤。旋晋升中将,参加 1941年克里特岛战役。后奉命组建空降部队。1943年 9月指挥营救墨索里尼。翌年出任第一伞兵集团军司令。1945年初调往东线作战。同年在德国境内被盟军俘获。战后被判 5年监禁,但随即获释。
施佩勒尔(HugoSperrle,1885—1953)德国空军将领。1903年开始服没,后入军事学院受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空军部队服役。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中任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重新转入空军,积极从事扩军工作。1934年升为空军少将。1936年任*秃鹰军团司令武装干涉西班牙,晋升空军上将。1937年出任第三航空队司令。1938年参加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40年进攻法国,获元帅衔。同年 8月起,以法国北部为基地,实施对英国本土的空施佩勒尔中攻击。后受命指挥北非地区德国空军,支援*非洲军团。1943—1944年在西欧指挥德国空军作战。1944年 8月 23日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8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
施莱彻尔(KurtvonSchleiCher,1882—1934)一译“施莱歇尔”。德国总理(1932—1933)。将领。1903年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总参谋部和最高统帅部供职。战后参与秘密扩军,晋升中将。1929年在国防军中负责处理政治事务,权力日增。积极干预政治,1932年 12月 2日出任总理。翌年 1月 28日被希特勒取代。1934年 6月 30日在*罗姆事件中被杀。
施特莱彻(JuliusStreicher,1885—1946)德国纳粹党大区领袖(1925—1940)、反犹周刊《冲锋队员》发行人(1923—1945)。早年为小学教员。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中尉。战后在纽伦堡进行反犹活动。1921年加入纳粹党。1923年参加啤酒店暴动。同年创办反犹的黄色周刊《冲锋队员》,任主编(至 1933年)。1925年起任纳粹党弗兰肯(Franken)大区领袖(总部设在纽伦堡)。希特勒上台后,成为国会议员和反犹运动头目之施特莱彻一。1934年获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衔(相当于中将)。发表大量反犹文章和演说,煽动“斩尽杀绝”犹太人,参与策划和推行*最后解决。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违反人道罪被判处绞刑。1946年 10月 16日执行。
施道芬堡(ClausSchenkvonStauffenberg,1907—1944)德国军人。伯爵。1926年参加陆军,任骑兵团军官。1936—1938年在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后历任陆军总部和前线部队参谋,相继在波兰、法国、苏联和北非作战。1943年 4月在突尼斯受伤致残。同年 9月升为中校,调回柏林陆军总部任军械署参谋长,开始积极施道芬堡参与德军上层反希特勒的密谋活动。1944年 6月升为上校,任国内驻防军(即补充军)参谋长。同年 7月 20日,乘参加*腊斯登堡会议之机,以定时炸弹炸伤希特勒,并在柏林发动政变。当天失败后被杀。
施图尔纳格尔①奥拓·冯·施图尔纳格尔(OttovonSt ü1pnage1, 1878—1948)。德国驻法军队司令(1940—1942)。1898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次第晋升少将(1929年)和中将(1932年)。1940年 11月出任驻法德军司令。任内残酷镇压抵抗运动,大肆屠杀法国人民,曾杀害大批人质,被称为“残忍的刽子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被捕并被引渡法国受审,后畏罪自杀。②卡尔。海因里希·冯·施图尔纳格尔(KarIHeinrichvonSt üpnage1,1886—1944)。德国驻法军队司令(1942—1944)。1904年入伍。1935年晋升少将衔。1938年任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一处处长,同年 11月—1940年 6月任陆军总参谋部军需总监。后任法德停战委员会主席。1941年 6—10月指挥第十七集团军在苏德战场作战。1942年 3月接替堂兄奥托·冯,施图尔纳格尔任驻法军队司令,任内残酷镇压法国抵抗运动。1939年起参加军内反希特勒密谋集团。*七·二○事件中负责在巴黎策应,曾按预定计划逮捕了一批党卫队和盖世大保重要人物。1944年7月 21日奉召回柏林途中自杀来遂,同年 8月被绞死。
施魏因富特轰炸盟国空军对德国实施的战略轰炸战役。代号“魔术师”。1943年,在实施盟国对德联合轰炸攻势(代号*直截了当)时,力主昼间精确轰炸的*美国第八航空队,于 8月 17日出动 363架 B17型轰炸机(其中 315架飞抵目标》,10月 14日出动 291架 B-17型轰炸机,昼间空袭德国滚珠轴承工业中心施魏因富特(Sch-weinfurt),使德国这一军工重要部件产量下降百分之十七和百分之三十二。但因缺乏足够航程的歼击机掩护,美机损失率高达百分之十九和百分之二十点六。美军被迫暂停轰炸,直到 1944年 2月 24日,才以美机 266架(昼间)和英机 734架(夜间)恢复轰作,但德国已对该地工业进行了分散。
施图特霍夫灭绝营(Stutthof)纳粹德国灭绝营之一。1939年建于波兰西北部但泽(今格但斯克)附近 36公里处。拥有 25个分营。最初用于屠杀波兰居民。1942年起主要用于屠杀苏联公民和战俘。先后共关押 12万人,其中约 8万人被害。囚禁者被迫为军工企业服若役,至衰竭后处死并投入焚尸炉。受害者多次进行集体反抗。1945年 1月党卫队员企图将幸存者押送后方,约 3万人被苏军解救。战后在原址建立纪念碑。
施佩伯爵号战列舰即“格拉夫·施佩号战列舰”。
施维林·冯·克罗西克(JohannLudwigSchwerinvonKrosigk,1887—1952)德国财政部长(1932—1945)。伯爵。早年在洛桑大学和牛津大学攻读法律和政治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德国财政部任部务主任等职。1932年 6月出任巴本内阁财政部长。纳粹党执政后继续留任,负责筹措重整军备的资金。1935年 2月受权用赊欠方式积聚物资。1935—1938年反对沙赫特发行*梅福票。积极支持纳粹党的反犹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主张废黜希特勒,向美、英两国投降。1945年 4月下旬潜往德国北部,5月被邓尼茨任命为外交部长。战后于 1949年披美国军事法庭判处 10年徒刑。1951年获释。
亭可马里袭击战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航空兵对锡兰(今斯里兰卡)亭可马里(Trincomalee)英国海军基地的袭击。1942年 4月,日本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领的机动部队,在实施”科伦坡袭击战后迂回至锡兰东面,于 9日上午出动近百架飞机空袭亭可马里。英规已先行撤离,日机仅炸毁港口设施。同日下午日机又在该港东南发现并击沉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砚和 1艘驱逐舰。英国损失飞机 33架,日本损失 17架。此外,日本海军又在盂加拉湾海域击沉盟国商船 23艘,约 10万吨。英国被迫暂停缅甸至印度的航运,其东方舰队也撤至非洲沿岸。
音乐会(КонЦерт)苏德战争中期苏联游击队于 1943年 9月 19日至 10月末实施的战役代号,为代号*铁道战的行动的继续。目的仍然是大规模破坏铁路,增加德军运输困难,配合苏军在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和戈梅利(Гомель)方向上即将开始的进攻及*第聂伯河会战。参加此战役的有 193个游击队(组),计 12万余人,主要战场在白俄罗斯地区。共毁坏铁轨 148557根,同时还颠覆列车、破坏桥梁等。
音响水雷靠音响引信引爆的非触发水雷。音响引信利用水听器将舰艇航行时发出的噪音转变为电脉冲,引起水雷爆炸。德国于 1940年秋开始使用。同年底,研制成有效的对付方法后,德国又研制成兼用音响和磁性的水雷和经多次音响刺激才引爆的水雷。
帝国国防法(DefenceofRealnAet)大战时英国议会授与丘吉尔内阁特殊权力的法律。1940年 5月 22日,在决定”敦刻尔克撤退的危急形势下,经上、下两院通过并由英王批准公布。规定:“当英王陛下为了维护公共治安、保卫国土,或有效地进行英玉陛下可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为维持公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供应或劳役,而认为必要或有利时,英王陛下的臣民应将他们自身、他们的劳务和他们的财产交由英王陛下处置。”实则授权丘吉尔政府为战争所需支配英国的一切人力和物力。
帝国经济商会即“全德经济院”。
帝国防务委员会(ConseildeD éfensedeL'Empire)*自由法国在非洲法属殖民地建立的领导机构。1940年 10月 27日在布拉柴维尔成立,戴高乐任主席,贾德卢、埃布埃等人任委员。宣告否认维希政府,并将根据《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前的法令来治理殖民地。它为自由法国提供了大批人力、物力,有力地支援了法国人民的抗战。为动员殖民地人民参战,埃布埃曾多次宣布改革,声称将以法国人和非洲人的“联合”来取代“同化”。1944年初在布拉柴维尔召开大会,为战后将“帝国”改名“联盟”奠定基础。
席国国策实施要领日本决心对美、英、荷开战的文件。1941年 11月2日,大本营与东条内阁联席会议作出决定,同月 5日御前会议通过。确定“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发动战争的时间定为 12月初。对于当时正在进行的日美谈判,规定按附件要领进行。其中甲案要求:实现日华“和平”后日本仍驻军华北、蒙疆及海南岛;“通商无差别待遇”适用于全世界时亦适用于中国;日本将根据自已的决定解释和履行德日意三国条约,反对把赫尔四原则列入协议。乙案要求:日美承诺不向法属印度支那以外地区武力扩张;恢复通商关系和美国保证供应日本所需石油;美国不干涉日华实现“和平”的努力。规定至 12月 1日午前零时,如对美谈判成功,则停止发动战争。通过此要领后,一心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东条内阁,以继续同美国谈判为掩护,加紧完成战争准备。12月 1日,御前会议据此决定对美英荷开战。同月 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帝国国策施行要领日本坚持南进,确定“不惜对美英荷一战”的文件。1941年 9月 6日,经御前会议通过。强调贯彻*《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有关南进的战略。确定“在不惜对美(英荷)一战的决心之下,大致以 10月下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与备战同时,对美英运用外交手段贯彻日本的要求,如果至 10月上旬仍不能实现日本的要求即决心开战。附件列出日本对美英谈判的条件:美英不干涉或妨碍日本“处理中国事变”,不在远东采取威胁日本的行动,协助日本获得所需物资;日本则许诺不以法属印度支那为基地向除中国外的邻近地区武力扩张,“准备在确立公正的远东和平之后”从印支撤兵,保证菲律宾的中立。此要领的通过,标志日本决心发动太平洋战争。同年 10月 16日,第三届近工内阁下台。次日东条内阁上台,加紧扩大战争规模。
畑俊六(1879—1962)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参加日俄战争。后在驻德国使馆供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日本代表团随员出席巴黎和会。后历任旅团长,参谋本部第四部部长、第一部部长,第十四师团长和航空本部部长。1936年出任台湾军司令官。次年改任教育总监,并晋升大将。1938年任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指挥攻占武汉的战役。1939年 8月起历任阿部和米内二届内阁的陆军大臣,参与决定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及一系列南进部署。1941年 7月起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1944年晋升元帅,同时复任教育总监。日本投降前任第二总军司令宫,驻守广岛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4年假释出狱。
美日谈判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和日本的外交谈判。1940年夏纳粹德国闪击西欧成功,日本南进扩大侵略的野心受到鼓励。9月日本出兵印度支那北部,并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日、美矛盾尖锐。面临德、日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面威胁的美国,贯彻”先欧后亚战略,力图调整美日关系。同年 11月美国天主教沃尔什(JamesEdwardWalsh,1891—1981)主教和德劳特(JamesM.Drought)神父前往东京,以“民间代表”身份会见日本近卫首相的朋友、产业工会中央金库理事井川忠雄,揭开美日谈判序幕。1941年 2月 14日罗斯福借接见日本新任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之机,正式提出谈判建议。与此同时,日本派井川忠雄和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长岩胖豪雄先后赴美,同沃尔什、德劳特密商后,于吐月间提出*《日美谅解方案》。4月 16日野村与美国务卿赫尔会谈后,双方同意以《日美谅解方案》为谈判基础,但赫尔同时提出了”赫尔四原则.强调维护太平洋现状和机会均等。日本内阁和军部联席会者对《日美谅解方案》不满,外务大臣松冈洋右提出修正案,于 5月 12日转交美方。《松冈修正案》强调日本将坚持德日意三国同盟,要求美国承认*近卫三原则和*《日汪基本关系条约》、*《日满汪共同宣言》。双方会谈交锋多次,美国坚持赫尔四原则,日本坚持独霸中国和亚太地区,难以妥协。6月 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内部关于先北进还是先南进之争再起。7月 2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坚持南进方针,“不辞对英美一战”。7月 24日日军占领印度支那南部。美国反应强烈,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一切资产和实施全面禁运,双方谈判遂告中断。此时,日本陆军主力陷于中国战场,近卫内阁对发动太平洋战争尚有犹豫,美国则面临大西洋纳粹德国的威胁,双方均不愿关闭谈判的大门。8月 7日近卫指示野村向美提出举行首脑会谈。17日罗斯福表示准备考虑恢复谈判。26日近卫致函罗斯福正式提出在夏威夷举行日美首脑会谈。美国坚持须以赫尔四原则为基础,先举行预备性会议。日本不肯作此让步。9月 6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帝国国策施行要领》,规定以 10月下旬为目标完成战争准备,如外交谈判到 10月上旬未达要求即决心开战。9月 20日日本再次向美提出早日实现会谈。10月 2日美国向日递交备忘录坚持赫尔四原则。10月 16日近卫辞职,18日东条英机内阁上台。11月 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对美、英、荷开战,进攻日期定在 12月初;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掩盖发动战争的手段,通过对美谈判要点,制定了《日美协定》甲、乙两方案,并加派特使来栖三郎赴美协助野村进行谈判。此时,战争危机已迫在眉睫。美国在收到日方甲、乙两案后,于 11月 22日由赫尔提出*《美日临时协定草案》作答,26日又代之以*《赫尔备忘录》。11月 28日日本政府指示野村,日方不能接受《赫尔备忘录》,但须保持谈判仍在进行。12月 1日,日本天皇批准对美、英、荷开战的最后决定。12月 7日(当地时间)日军偷袭珍珠港后一个多小时,野村和来栖会见赫尔,递交对《赫尔备忘录》的答复,并宣布中止谈判。
美浓部达吉(1873—1948)日本法学家。1897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曾留学欧洲。1902年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11年受文部省委托,编写《宪法讲话》,翌年出版。主张“天皇机关说”,认为日本的统治权属于国家,天皇仅作为国家的最高机关而行使统治权。1932年任贵族院议员,并兼任东京商科大学教授,九州帝国大学教授。在天皇机关说事件中受控,屡遭迫害,被迫辞去贵族院议员之职。以后埋头于行政法的研究,继续推崇立宪君主制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战后于 1946年被任命为枢密顾问宫,参与审议新宪法。著有《日本国法学》、《日本行政法》和《行政法撮要》等。
美英荷澳战区见“美英荷澳盟军司令部”。
美国亚洲舰队(Asiati0Fieet)美国海军舰队之一。初建于 1902年。1941年 2月 3日重建,由*哈特任司令。同年 6月,舰队司令部由上海迁往马尼拉,加强对菲律宾科雷吉多尔等一线的防御。后美英荷澳联合舰队建立,由哈特兼任司令。联合舰队从菲律宾撤出,驻爪哇的泅水港。1942年 2月,亚洲舰队改称为西南太平洋美国海军部队,由格拉斯福德(WilliamAlezanderGlassford,1886—?)海军中将任司令,亚洲舰队名存实亡。后西南太平洋部队与*美国第七舰队即由其分建而成。
美国国防法素(DefenseAct)1940年 7月 2日美国国会通过的管制物资出口的法案。授权总统罗斯福禁止或削减出口军事装备、军需品、机器、工具等物资(包括制造、维修和操作上述物资所需的材料);同时还开列了必须领取出口许可证的物品清单。目的是为美国重整军备保存可供应的物资,并加强经济防卫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遏制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物资供应,而满足英国对物资供应的需要。同年 10月又禁止铁和废钢的出口,至次年 4月又将 50余项物资列入管制范围。
美国第七舰队(SeventhFleet)美国海军主要舰队之一。1942年 2月从原亚洲舰队分离组建而成,初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海军构成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国海军作战部队,1943年 3月正式命名,先后由格拉斯福特(Wil-liamAlezanderGlassford,1886—?)、莱利(HerbertFairfaxLeary,1885—1957)、卡彭特(ArthurS.Carpenter)等人任司令,1943年 11月由*金凯德任司令。归西南太平洋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统辖。曾参加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反攻,协助麦克阿瑟部队攻克新几内亚。1944年 10月参加莱特湾海战。1945年 1月支援美军在吕宋岛登陆。战后成为美国在西太平洋水域的主力舰队,参加侵朝战争、进占中国台湾。
美国第八舰队(EighthFleet)美国大西洋舰队的主力之一。原为美国大西洋舰队派赴参加 1942年 11月“火炬”行动的西部特遣舰队,攻占北非后成立西北非水域美国海军司令部,其属下的舰队在 1943年 3月组建为第八舰队,由*休伊特任司令。作战归盟军地中海战区司令部和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指挥。1943年参加进攻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登陆战,1944年 8月参加法国南部登陆战役。1945年 4月,与西北非水域美国海军岸基部队合组为美国海军第十二舰队的特遣舰队,隶属于美国海军欧洲司令部。
美国第三舰队(ThirdFleet)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队之一。1942年 6月戌太平洋舰队之一部组成南太平洋部队,负责南太平洋悔域的战斗,1944年正式称为第三舰队,由*哈尔西任司令,司令部设珍珠港。曾参加争夺所罗门群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役。1944年 6月主力进入中太平洋海域与第五舰队会合,对日军发动攻蛰,由哈尔西与*史普劳思斯轮流指挥,同时使用第三舰队和第五舰队两个番号。l944年 10月下旬,参加莱特湾海战。随后协同美国陆军收复菲律宾。1945年初扫荡南中国海,并袭击台湾和日本。同年 5月起参加对日本的最后攻击。战后仍为美主力规队之一,部署于东太平洋水域。
美国第五舰队(FifthFleet)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队之一。初为太平洋舰队的特遣舰队,1943年 10月组成中太平洋部队,后即称第五舰队,*史昔劳思斯任司令。负责中太平洋海域战事,常分组成各种特遣舰队,尤以其快速航空母舰舰队的机动性闻名,曾给日本海军以致命打击。1944年 6月与*哈尔西所率第三舰队主力会合,由史普劳恩斯和哈尔西轮流指挥,同时亦使用第三舰队番号。曾参加中途岛海战、菲律宾海海战以及攻占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关岛等战役。1945年 3月参加进攻日本本土,协同陆军实施硫黄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
美国大西洋舰队(AtlanticFleet)美国海军主要舰队之一。初建于十九世纪下半叶,1906年后时有断续地存在。1941年 2月由原大西洋分遣舰队组建,成为以巡逻护航为主的舰队,由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兼任司令。当时拥有航空母舰 4艘,战列舰 8艘,及其他战舰数百艘。同年 12月美国参战后,归美国舰队息司令*金直接指挥,战时曾由英格索尔(RoyaIE.Ingersoll)海军中将和英格拉姆(JonasH.Ingram)海军上将先后担任司令。辖有海军航空兵、两栖作战部队等。初承担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西大西洋水域的巡逻护航任务,后派出特遣舰队和分舰队等参加地中海海域和欧洲战区的作战,并负责格陵兰、冰岛水域的警戒。1943年 3月分建第四、第八舰队。曾参加过北非、西西里、意大利、诺曼底和法国南部的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还与英国皇家海军一起对轴心国海军进行大西洋之战和北冰洋的护航战。战后建置保留,统辖第二、第六舰队。
美国太平洋舰队(PacificFleet)美国海军主要舰队之一。初建于 1907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撤销。1941年 2月 1日由驻泊于珍珠港的舰队组建,司令部设在珍珠港,由*金梅尔任司令。当时拥有的列舰 9艘、航空母舰 3艘、巡洋规 21艘、驱逐舰 67艘、潜艇 28艘及其他辅助舰船数百艘。1941年 12月 7日(当地时间),在*珍珠港事变中损失惨重。同年 12月 31日由*尼米兹出任司令,司令部迁往马卡拉帕。初分为战斗部队、巡逻部队和后勤部队,并辖有海军航空兵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等,后因战事需要分组出各种特遣舰队和航空母舰舰队。1943年 3月决定将在太干洋作战的美国舰队,分建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舰队(其中第七舰队由原*美国亚洲舰队组建),除第一、第九两舰队直属太平洋舰队总部外,第三、第五、第七舰队均在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和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辖下从事太平洋海域战斗。先后实施珊瑚海、中途岛、菲律宾海、莱特湾等海战,重创日本海军,并协同陆军部队进行岛屿战争。1945年 2月舰队前线司令部迁往关岛。同年 3月起参加进攻日本本上,炮击沿岸工业目标,空袭海军基地、机场、交通设施等,并协同陆军攻克硫黄岛与冲绳岛,歼灭日本海军残余力量,奠定太平洋战局的胜利。战后统辖第三、第七舰队。
美国陆军妇女队(Women'SArmyCorps,缩写 WAC)大战时期美国妇女志愿服役者组织。创建于 1942年 5月,原名陆军妇女辅助队(Womey'sArmyAuXiliaryCorps,缩写 wAAC),1943年 6月改称现名,属美军勤务部队司令部营辖。共达 10万人,其中约 6000人是军官,战时赴前线服役者约为 1.7万人。主要承担战地救护、医疗、勤务、机要等工作。在国内莫因要塞等地设有训练基地。曾先后招募并训练约 100个普通医院团体,以补军队医护人员之不足。战后拆散由美陆军勤务部队、地面部队和航空队分别管理。
美国经济防卫局(EconomicDefenseBoard)大战时期美国政府机构。根据罗斯福总统 1941年 7月 30日的行政命令而设置。旨在通过发展和协调美国经济方面的政策、计划和方案等,以保护和加强与美国国防利益有关的国际经济关系。由副总统*华莱上任主席,成员是国务卿以及财政、海军、陆军、农业、商业等部部长。其职能包括封锁和供应两个方面。1941年 10月该局曾向罗斯福建议设立祖惜物资管理局,11月又建议设立生产管理局,对美国战时经济体制的完善有一定的作用。同年 12月 17日,该局更名为*美国经济战委员会。
美国战时生产局(WarProductionBoard,缩写 WPB)又称“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大战时期美国政府机构。根据罗斯福总统 1942年 1月 16日与1月 24日的行政命令,将原生产管理署与供应优先分配局合并组成,由*纳尔逊任局长(1944年末由克鲁格[JuliuSA.Krug,1907—1970]继任)。负责筹划与协调战时全国的工业生产,并负责物资的采办工作。其下属分支机构近 200个,分管各类作战物资的生产与采办。旨在动员美国全部工业力量和挖掘工业生产潜力,确保作战物资的生产,以支持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1945年 10月撤销。
美国战时动员局(OfficeofWarMobilization,缩写 OWM)大战时期美国政府机构。根据罗斯福总统 1943年 5月 27日的行政命令,由联邦政府紧急管理署中分离出来组建而成,*贝尔纳斯任局长。宗旨为更有效地协调、动员整个国家的战争力量,保障战时军用与民用供应,制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工业资源的统一计划和基本政策,调动联邦政府所有机构关注军需物资、产品的生产、采办、分配和运输事宜等。被认为是与*美国战时生产局同等重要的两大战时经济机构之一。1944年 10月,并入新建立的战时动员与复员局(OfficeofWarMobiliza-tionandReconversion)。
美国战略情报局(OfficeofStrategicServices,缩写 OSS)大战时美国情报机构。前身为情报协调局(OfficeoftheCoordinatoroflnformation,缩写 OCI)。1942年 6月 13日改组而成。*多诺万任局长,直接隶属于参谋长联席会议。总部设在华盛顿,下设指挥、分析、行动、训练等几十个机构,雇佣人员达几万人,情报站遍布美国与海外各地。基本任务为:(1)搜集、评价、分析一切有利于打败轴心国的情报;(2)策划与执行一切获得情报的间谍活动。此外,还负责开展心理战、宣传战以及敌后游击战。在大战期间的情报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45年 9月 20日解散,人员与材料划归国务院和陆军部。
美国第一委员会(AmericaFirstCommittee)全称“保卫美国第一委员会”。大战前期美国民间*孤立主义组织。1940年 9月(一说 7月)由那鲁大学法学院小斯图亚特(R.DouglasStuart,Jr.,)发起成立,西尔斯-罗巴克公司董事长伍德(RobertElkingtonWood,1879—1969)任全国委员会主席。成员中包括霍梅尔(JayHorme1)、*林德伯克等一批极端孤立主义分子,并得到中西部财团及国会孤立主义派的支持和资助。该组织通过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介及组织群众集会等扩大政治影响,主张美国人应该准备为保卫美国而战,而不要卷人欧洲争端。曾极力反对和阻挠罗斯福政府实施*《租借法案》。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变后即解散。
美国第一集团军(FirstArmy)美国陆军战役军团。1943年 10月 1日为实施代号”霸王的行动而组建,司令为*霍奇斯。初驻英国的布利斯托尔。1944年 6月诺曼底登陆战役时,隶属*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辖两个步兵师,在奥马哈和犹他滩头突击登陆,随即攻占瑟堡。同年 8月转隶*盟国第十二集团军群,参加法莱斯战役。随后在盟军战线中路向北突进,于 9月中旬进抵德境亚琛。1944年 12月至 1945年 1月,经历阿登战役。1945年 3月对德军发动最后攻势时,下辖第三、第五、第七军和第十八空降军,共 4个装甲师和 12个步兵师。强渡莱茵河,攻占鲁尔,在易北河托尔高与苏军会师。1945年 5月调回美国,司令部驻纽约总督岛(Governorslsland)。
美国第十航空队(TenthAirForce)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1942年 2月组建于美国,3月调赴印度,是大战时美军在南亚的主要作战单位。由布里尔顿任司令,隶属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战术上由英国皇家空军驻印司令部及美英空军东部联合司令部(EAC)指挥。主要任务是支援中国战场的作战,保卫印度,运送战略物资“飞越驼峰”(HumpRoute,指喜马拉雅山)到中国,攻击日军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基地及交通运输设施等。司令部曾先后驻于新德里、加尔各答等地。1942年 6月,该部重型轰炸机部队赴中东作战,轰炸从意大利到非洲的轴心国补给线。同年 10月,该部驻印基地部队组成驻印空军特遣队,参加了阿萨姆和北缅战役。1944年舌转移到中国,参加对日作战,司令部驻昆明。
美国第十集团军(TenthArmy)美国陆军战役军团。1944年 5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组建,随即调赴太平洋战场作战。初由巴克纳任司令。辖第二十四军及中太平洋与西太平洋美国陆军部队,共 5个师约 10万人。后第一、第二、第六海军陆战队师亦归其指挥。1945年 4月参加冲绳岛战役,巴克纳阵亡,由*史迪威继任司令。后驻冲绳岛。同年 10月逮制撤销。
美国第七航空队(SeventhAirForoe)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1943年组建于*中太平洋战区,由威利斯海尔(Willishile)任司令,1945年怀持(T.D.White)继之。曾参加 1943年吉尔伯特群岛战役、1944年马里亚纳群岛战役,在进攻塞班岛和关岛的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后司令部迁驻塞班岛。1945年划归美国远东航空队(FarEastAirFor0e)指挥,与第五、第二十诸航空队一起参加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战后曾参加过越南战争。
美国第七集团军(SeventhArmy)美国陆军战役军团。1943年 7月组建于突尼斯。辖第六、第十五、第二十一军,共 9个步兵师和 3个装甲师。司令先后为*巴顿和*克拉克,1944年 3月由*帕奇接任。初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场作战,曾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 8月调西欧战场,隶属*盟国第六集团军群,参加法国南部登陆战役。随后迅速向北突进,横扫罗泊(Rhone)河流域,攻占格勒诺布尔(Grenoble)等城镇。同年 10—12月在法国东北部早日(Vosges)山区与德军鏖战。1945年春突破德军防线,进兵莱茵地区,5月攻克贝希特斯加登并进抵布伦纳(Brenner)山口,与*美国第五集团军会师,接受在意大利德军的投降。
美国第八航空队(EighthAlrFor0e)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1942年初,美第八轰炸机大队调赴英国,协同英国皇家空军对德作战。后以此为基础组建,由斯巴兹任司令,后由*埃克、*社立特等人继任。从 1942年 8月 17日轰炸鲁尔起,参加历次盟军对西欧德占区及德国本土的重要的空中进攻作战。在近 3年的作战中共出动轰炸机 32.2万架次,投弹 3193万吨,出动战斗机 29.4万架次,击落击毁敌机 1.5万余架,发展了精确轰炸、昼间轰炸、穿棱轰炸等战略战术。1944年 1月,与*美国第十五航空队合并成美国驻欧战略航空队,由斯巴茨任司令。1945年 5月欧战结束后,调赴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该部之 B-29型轰炸机部队与*美国诙二十航空队的轰炸机部队合并组建为美国陆军战略航空队。
美国第八集团军(EigbthArmy)美国陆军战役军团。太平洋战场作战部队之一。1944年 9月组建于*西南太平洋战区,先后由休(RobertO.Shoe》和*艾克尔伯格任司令,1944年 10月参加菲禅宾战役,后驻守新几内亚。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后,进驻日本。战后曾参加侵朝战争。
美国第九航空队(NinthAirForce)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组建于 1943年,司令初为布里尔顿,后由范登堡继任。驻英国,1945年移师德国威斯巴顿。下辖 3个战术航空总队与 1个轰炸机师。先后归盟国远征军空军(TheAlliedExpeditionaryAirForce)和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空军司令部(Alrstaff,SHAEF)直接指挥。其主要任务是协同英国皇家空军掩护盟国地面部队在欧洲大陆作战,并参加盟国空军对德占区及德国本土的联合轰炸攻势。1944年 6月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担任空中掩护,战果卓著。1945年 7月建制撤销,部分作战部队调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
美国第九集团军(NinthArmy)美国陆军战役军团。1944年秋为西欧战场作战而组建,司令为*辛普森,隶属*盟国第十二集团军群。同年 9月攻占由德军重兵驻守的布列斯特等法国城镇,10月会同*美国第一集团军在亚琛地区与德军激战,进抵罗尔(ROer)河一线。阿登战役时暂调*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受蒙哥马利指挥。1945年春对德军发动最后攻势时,辖第十三、第十六、第十九军,共 3个装甲师、9个步兵师和 1个空降师,先后攻克门兴格拉德巴赫,强渡莱茵河,协同友军攻占鲁尔。德国投降时进抵易北河。
美国第三集团军(ThirdArmy)美国陆军战役军团。组建于大战前。1944年 3月进驻英国,由*巴顿任司令。1944年 7月在诺曼底登陆战役成功后增援上陆,8月 1日投入战斗。隶属”盟国第十二集团军群,先后参加攻占布列塔尼和法莱斯战役,继而向东北突击,9月强渡摩泽尔河,攻克梅斯。在阿登战役中,解巴斯托尼(Bastogne)之围。1945年 3月对德军发动最后攻势时,下辖第八、第十二、第二十军,共 3个装甲师和 8个步兵师。强渡莱茵河,攻占巴伐利亚。5月进军奥地利,攻占林茨。战后驻德国,1947年 3月建制撤销。
美国第五航空队(FifthAirForce)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原组建于美国,1942年 9月派赴澳大利亚,与从菲律宾撤出的美国空军部队合编而成,由肯尼任司令,隶属*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国空军,为战区空军主力。曾参加新几内亚战役等,执行轰炸与地面支援等战斗任务。1944年 6月被命名为美国远东航空队(FarEastAirForce),承担太平洋战区的战略轰炸和战术支援。其原航空队前敌司令部继承原番号,并作为远东航空队辖下的一个战斗单位。战后美国远东航空队一度改称美国陆军航空队太平洋司令部。1947年恢复原番号。
美国第五集团军(FifthArny)美国陆军战役军团。北非和地中海战区作战部队之一。组建于 1943年 2月,司令部设在摩洛哥。司令初为克拉克,1944年 12月由*特鲁斯各特接任。1943年 9月实施萨勒诺登陆战,攻入意大利本土作战。1944年先后有法国军团和巴西远征军归其指挥。从 1943年起设立各种工作机构,负责占领和管理意大利的行政和民政事务。1945年 5月,与*美国第七集团军会师,迫使意大利境内德军投降。欧战结束后驻意大利北部,部分部队调赴太平洋战场。1945年 10月建制撤销。
美国第六集团军(SixthArmy)美国陆军战役军团。太平洋战场作战部队之一。1943年 2月组建于*西南太平洋战区,辖第一、第九、第十一军,司令为*克鲁格,被称为“阿拉莫部队”(AlamoForce)。同年 7月攻占伍德拉克(Woodlark)岛和基里怀纳(Kiriwina)岛。随后参加收复新不列颠群岛和新几内亚的战役。1944年 10月作为盟军主力,参加菲律宾战役。1945年参加进攻日本本土的作战行动。战后驻日本。1946年 2月建制撤销。美日临时协定草案*美日谈判期间美国提出的妥协方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赫尔为避免美、日立即军事对抗,于 1941年 11月 22日提出该草案。主要内容为:中日休战 3—6个月,“进行直接友好谈判”。在谈判期间,美国停止对中国的军需品供应:日军撤出印度支那南部,美国解冻日本资产,并促成英国和荷属东印度当局采取类似措施。日军如保证既不南进,也不北进,美国即恢复对日供应石油等物资;协定期限为 90天,期满后可延长。曾将该草案送交英、荷、中、澳盟国讨论。荷兰表示赞成;英、澳未表态,中国政府坚决反对。11月 25日,在美国最高级会议上通过,但后因得悉日本在各地加强军事调动,遂告放弃。
美加联合防务协定全名《美国和加拿大关于建立联合常设防务委员会的协定》。经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加拿大总理麦肯齐·全会谈后,于 1940年 8月 17日签订。规定两国各派 4至 5名军官建立联合常设防备委员会,负责研究涉及双方军队组成及装备方面的问题,并进一步磋商如何确保西半球北部的防务。该协定推动了美、加两国的军事合作,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保卫北美大陆起了一定的作用。
美英伦敦军事会议大战期间美国和英国在伦敦举行的军事会议。(1)1942年 4月 8—14日美芙伦敦军事会议。主要商讨美方制定的横渡悔峡进攻欧陆计划。是年 4月 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陆军总参谋部制定的进攻欧洲大陆计划(又称“西欧作战计划”),准备美、英军队于 1943年对西欧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代号*围歼的行动),并于 1942年 8-9月以部分兵力进攻法国北部(代号*大锤)。为征求英国政府的意见,罗斯福委托马歇尔、霍普金斯前往伦敦,与丘吉尔及英国军方人士会谈。经多次磋商后,英国勉强同意该作战计划。(2)1942年 7月 18—25日美英伦敦军事会议。制订关于 1942年联合作战计划的军事会议,美方代表为霍普金斯、马歇尔和金,英方为首相丘吉尔及三军参谋长等。会上,丘吉尔要求取消在法国北部登陆的“大锤”行动计划而实施进攻北非的*“体育家”计划;美方代表则坚持实施”大锤”行动计划。几经争论,谈判一度陷于僵局。后经罗斯福过问,美方妥协,会议始通过两国在北非共同进行登陆战役的决定,从而放弃了当年在欧陆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
美国经济战委员会(BoardofEconomicWarfare,缩写 BEW)大战时期美国政府机构。1941年 12月 17日,由原*美国经济防工局更名而来。初仅负责进出口物资的管制。根据罗斯福总统 1942年 4月 13日的行政命令,被授权负责对战时生产局在数量、规格、交货时间、优先物资等方面进行行政指导;并有权在采办和生产物资以及资金诸方面决定政策、计划、程序,以指导政府有关机构加以执行;还可在租借物资的供应方面向政府提供建议。委员会由副总统*华莱士任主席,成员有生产管理局长*克努森、战时生产局长*纳尔逊、物价管理局长亨德森(LeonHenderson,1895—1986)等。1943年 7月 15日撤销,部分机构改组为战时经济署(OffioeofEaonomi0warfare)。
美国重整军备计划见“胜利计划”。
美国第二十航空队(TwentiethAirForce)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为统一使用美国 B-29型轰炸机以充分发挥其威力,1944年美国军方决定组建此航空队,由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部直接指挥。该队司令部驻华盛顿,先后由*李梅、*特文字任司令,下辖第二十和第二十一轰炸机大队。主要承担对德国和日本的战略轰炸,以摧毁两国的军事能力。曾参加过*德累斯顿轰炸。1945年 5月欧战结束后,即移师太平洋战场,司令部驻马里亚纳群岛,曾实施对东京的两次规模最大的轰炸,以及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战争后期,与 *美国第八航空队合并组建为美国陆军战略航空队。
美国第十二航空队(TwelfthAirForce)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1942年8月组建于美国,不久即派赴英国。初由*美国第八航空队兼管,康农(J.K.Cannon)、奇德劳(B.w.Chidlaw)等任司令。曾协同第八航空队参加1942年北非登陆战役。次年 2月划归北非盟国空军司令部指挥。在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等战役中,承担战略轰炸和地面作战掩护、运送兵员等任务。曾参加法国南部登陆战役。其属下除美军飞行部队外,还辖有南非第七空军联队和巴西第一战斗机中队等盟国飞行部队。1945年 5月调赴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同年 8月底建制撤销。
美国第十三航空队(ThirteenthAirForae)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1943年 1月组建于新赫布里底群岛,主力系从*美国第五航空队分出。先后由*特文宁、沃勒史密斯(P.B.Wurtsmith)任司令。先后在美军南太平洋司令部和西南太平洋美军总司令部指挥下作战。曾参加争夺所罗门群岛的作战,协同第三航空队进袭日军海空基地拉包尔。至战争结束时,飞行作战近 10万架次,投掷炸弹 61929吨,击毁日机 1439架,击沉日舰 134万余吨。有“丛林航空队”之称。战后建制撤销,余部归美国远东空军。
美国第十五航空队(FifteenthAirForoe)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1943年 11月,由原属*美国第十二航空队的轰炸枫部队等在突尼斯组建,先后由*杜立特、*特文宁等任司令。初参加北非作战,属欧洲战区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和地中海盟国空军司令部双重领导。1944年 1月,与美国第八航空队合并成美国驻欧战略航空队。同年 2月掩护盟军在意大利安齐奥(Anzio)登陆。后移师意大利南部,与 *美国第八航空队共同实施穿梭轰炸,对巴尔于半岛德占区的工业目标,尤其是罗马尼亚境内的石油工业设施和铁路交通发动攻击,以截断德国的燃料供应。1945年 5月,部分作战部队调赴太平洋战场,余皆留驻欧洲。同年 9月建制撤销。
美国第十五集团军(FifteenthArmy)美国陆军战役军团。1944年 8月组建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辖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军,总兵力力 4个步兵师、1个空降师(一说 3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与 2个空降师),由杰罗任司令。同年 10月调赴英国。1945年 2月参加欧陆作战。初作为盟军最高统帅部总预备队,后隶属*盟国第十二集团军群。同年 3—4月协同美国第一和第九集团军实施鲁尔战役。德国投降后为驻德占领军,1946年 2月建制撤销。
美国第十四航空队(FourteenthAirFOrce)也称*飞虎队。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在华对日作战的空军部队。1943年 3月 10日,由*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改组而成,*陈纳德任司令,继续在中国和缅甸上空作战。1943年下半年,作战 358次,出动飞机 3519架次,与日本空军争夺中国上空的制空权。1944年春,支援*豫湘桂战役。1944年 11月 15日至 1945年 6月 15日,出动 2.8万架次,击落日机 1634架,不仅完全夺得在中国的制空权,而且破坏了日军供给线。
美洲国家中立宣言1939年 9月美洲国家外长第一届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宣言。宣言援引一般中立国家应有的权利与义务的“公认规则”,并规定了”西半球各国的行动准则”,即美洲各国有权将在本国水域中请求避难的交战国商船集中在一个港口加以保护,并将交战国的潜艇自本国水域中驱逐出去;美国商船可悬挂任何一国的国旗在美洲各国水域中航行,并可携带“防工武器”。为此会议决定在里约热内卢设立美洲国家中立委员会。
美洲国家经济宪章*查普尔特佩克会议上通过的美洲国家经济原则。1945年 2—3月根据美国经济事务助理国务卿克莱顿(WilliamM.Clayton)的计划在会上拟定。主要内容为:实行所谓自由贸易、自由企业和自由投资的三原则;规定美洲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妨碍发展国际贸易的障碍”,不许实行经济歧视,“消灭各种形式的经济上的民族主义”,并“保证平等公开地对待各国之间相互提供的资本”等。该宪章实际上是美国对拉美实行经济扩张的计划。
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共有 3次。(1)第一次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代号“阿卡迪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为协调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和加强彼此的合作,于 1941年 12月 22日—1942年 1月 14日举行此会议。与会者除罗斯福、丘吉尔外,尚有霍普金斯、比弗布鲁克和双方的三军参谋长等军政要员。会议无严格程序,除正式的全体会议外,尚有各种专门会议及个别会晤交叉进行,讨论了广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会议的主要政治成果是拟定和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会议重新确认*先欧后亚战略,通过了 1942年实施登陆北非的*超级体育家计划。为加强两国军事合作和统一指挥,决定成立*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和*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会议讨论了加强两国战时经济合作,决定成立*联合军需品分配委员会、*联合原料委员会和联合船舶调度委员会。此次会议奠定了美、英战时全面合作的基础。(2)第二次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1942年 6月 18—25日举行。除罗斯福、丘吉尔外,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与会。主要议题为商讨两国 1942—1943年的军事行动。会上围绕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展开争论,丘吉尔强调有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力图说服罗斯福放弃登陆法国的*大锤行动计划。会议因北非英军失守图卜鲁克而中断,未作出决定。(3)第三次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代号“三叉戟”。1943年春,美、英军事领导人围绕有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及地中海地区和缅甸的军事行动,发生严重分歧。为解决分歧于同年 5月 12—25日举行此会议。除罗斯福、丘吉尔外,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与会。会上,美方强调横渡海峡在法国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战略,并提出一个要求英军在缅甸发动攻势的太平洋地区作战计划;英方则坚持*地中海战略,主张向南意大利发动进攻,继而促使土耳其参战和展开巴尔干军事行动,强调地中海作战应优先于横渡海峡进攻法国的行动,并拒绝 1943年在缅甸发动攻势。经过激烈争论达成妥协,双方同意在英国集结部队和物资,以 1944年 5月 1日为期作好登陆法国的准备;在地中海实施西西里战役后继续作战,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在缅甸的攻势推迟到 1944年。此次会议把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行动推迟到 1944年,导致苏联同美、英关系的一度紧张。
美英荷澳盟军司令部( AmeriCan-British-Dutch-Au-stralianCommand,缩写 ABDAC)又称“美英荷澳战区”。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 4国盟军在东南亚的指挥机构。据第一次*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决定,于 1942年 1月 15日组建于荷属东印度爪哇,由英将*韦维尔任总司令。旨在抵御日本对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的入侵。主要由美国远东空军、亚洲舰队、英国、澳大利亚和荷兰的若干海军、空军及地面部队所组成。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各国在作战上又发生分歧,遂撤出爪哇,并于 2月 25日退至锡兰(今斯里兰卡)。3月 1日解散。
美国对外经济管理局(ForeignEeconomicAdminist-ration)大战时美国政府机构。据罗斯福总统 1943年 9月 25日的行政命令而设置。旨在统一管理战时对外经济关系事务,主要职权包括救济、经济战和有关实施*《租借法案》事务等,指导租借物资管理局、经济战委员会、联邦政府对外救济署和对外经济协调署等机构的工作,由克劳利(LeoThomasCrowley,1889—1972)任局长。该局名义上拥有对外经济方面的广泛权力,但实际上仅是一具体执行机构。1945年 10月 20日撤销。
美国空中航运司令部(AirTransportCommand,缩写 ATC)美国陆军航空兵所属军事机构,1942年 6月建立,司令部设在格拉维利(Gravelly)基地。受陆军航空兵总部领导,负责指挥与协调美国陆军运输机及军方征用飞机为美军和盟国空军空运人员、装备、邮件等,并对商业航线实行军事营制,还负责进行空中运输训练及乘务员与空中医疗人员的培训等。大战期间,该部所辟空中运输线遍及各主要战场,为盟军提供了后勤保障。1947年转属新建立的美国空军。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ChiefsofStaff,缩写 JCS)大战时美国最高军事指挥机构。1941年 12月至 1942年 1月华盛顿美英军事参谋会议决定建立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CCS),为确定美国军方代表,并协调美国陆海军的作战指挥,于 1942年 2月创制这一机构。同年 2月 9日举行首次会议。成员有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美国舰队司令*金,和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后因斯增克去职,遂增补罗斯福总统的参谋长*李海参加。其主要职责为制定最高军事战略;决定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分配使用;随总统出席盟国首脑会议,提供军事决策方案等。辖有副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参谋局、心理战联合委员会、联合情报委员会等机构。从该机构的设立到 1945年 9月日本投降为止,总共研究了约 1457个不同的问题。1947年 7月通过《国家安全法》;遂定为国防部长辖下的常设机构。
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也称*飞虎队。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在毕对日作战的空军部队。1942年 7月,由*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解散后归并组成的第二十三战斗机大队,与刚派驻中国的第十六战斗机中队和第十一轰炸机中队组成,由陈纳德指挥,属美国第十航空队。总部设在重庆白市驿(11月迁至昆明)。共有战斗机 58架,轰炸机 6架。10月 25日曾首次空袭日军占领的香港。1943年 3月 10日,改组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
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即“美国战时生产局”。
美国战时劳工委员会(WarLaborBoard,缩写 WLB)大战时期美国政府机构。根据罗斯福总统 1942年 1月 12日的行政命令而建立。旨在解决损害战时生产的劳资纠纷,监督有关工资和生活费用事宜,制定总的战时劳工政策。委员会由劳工、资方和公众三方代表 12人组成,戴维斯(WilliamH.Davis)任主席。1942年 7月曾提出《小钢铁方案》,答应给钢铁工人增加百分之十五的工资,以抵消物价上涨的因素。战时提倡“维护工会会员资格”,试图协调劳资关系。在整个大战期间曾先后处理近 1.8万桩劳资纠纷,使战时生产得以顺利进行。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后停止工作,不久即撤销。
美国战时难民委员会(WarRefugeeBoard)大战时期美国政府机构。根据罗斯福总统 1944年 1月 22日的行政命令而创设,由国务卿、财政部长、陆军部长等组成。佩勒(JohnW.Pehle)和奥德怀尔(WilliamO’Dw-yer, 1890—1964)为实际行政官。负责救援在纳粹德国占领下欧洲的犹太人和其他遭到残杀的少数民族。自 1944年 1月到 1945年 5月,曾救援了在法国、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国的一批犹太人,转移到北非、意大利和美国。为避免违反移民限额的规定,在美国纽约等地设立了“紧急营救难民营”为难民提供栖身之地。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处(UnitedStatesStrategicBom-bingSurvey,缩写USSBSS.)亦称”战略轰炸效应委员会”,又称“联合轰炸攻势调查处”。1944年 11月成立,前身为驻伦敦的美国轰炸调查团。负责调查研究盟国在欧洲进行战略轰炸所产生的直接与间接效果,包括对工业、公用事业、运输、医疗设施、社会生活、道德、居民人员伤亡等方面。1945年 5月欧战结束后,该处人员随盟国占领军进入德、奥诸国,采集战略轰炸效应的第一手资料。在太平洋战区亦有该处人员对在日本的战略轰炸从事调查分析。1945年 9月日本投降后,其太平洋战区总部设在东京。1946年 8月撤销。
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他称*飞虎队。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华志愿空军部队。1941年 4月 15日,罗斯福签署行政命令,同意美国陆海军后备航空官兵志愿前往中国参加对日作战。7月底,首批志愿人员 260人(飞行员 110人)到达缅甸。8月 1日,由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陈纳德任司令。初在缅甸训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到昆明。12月 20日,在昆明上空首战击落日机 4架,被中国报纸誉为“飞虎”,由此得名。以后 7个月在中国和缅甸上空,作战百余次,击落日机 299架。1942年 7月 4日宣布解散,所留飞机和人员并入美国第十航空队第二十三战斗机大队,与刚派驻中国的第十六战斗机中队和第十一轰炸机中队,组成”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仍由陈纳德指挥。
美苏战时互助原则协定全名《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在进行反侵略战争中相互援助所适用原则的协定》。1942年 6月11日,根据莫洛托夫访美达成的协议,美国国务卿*赫尔和苏联驻美大使李维诺夫签订于华盛顿。主要内容为:确定了美、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实行经济和财政互助的原则,美政府将继续向苏提供总统批准转让或提供的防御物资、设备与情报,苏应以其所能向美提供类似援助;战争结束后,苏应归还受援物资中未曾毁坏遗失或消耗者;同时美援苏物资计价的办法,不应妨碍两国之间的贸易,而应促进两国之间互利的经济关系:美、苏应同其他国家一致行动,以改善世界经济关系,维护和平。
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指大战期间召开的三届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1)1939年 9月 23日—10月 3日在巴拿马举行第一届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为应付大战爆发后的形势,美国代表团团长副国务卿*韦尔斯在会上建议美洲国家奉行共同的中立政策,并在美洲大陆周围建立”安全地带”。会议发表了*《美洲国家中立宣言》和*《巴拿马宣言》,并决定在华盛顿成立由美洲各国代表组成的美洲国家财经协商委员会,还通过了反对轴心国颠覆活动的决议。(2)1940年 7月 21—30日在哈瓦那举行第二届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在法国败降和轴心国加紧扩张的形势下,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处置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以阻止德意对西半球的渗透和侵略。会议发表了*《哈瓦那宣言》和*《哈瓦那法》,并通过了禁止外国外交官从事政治活动和更加严格控制护照发放的决议。此外还规定了今后召开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的程序。(3)珍珠港事变后,应美国要求,由泛美联盟执行理事会发出邀请,于 1942年 1月 15—28日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第三届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主要议题是与轴心国的关系问题。会议建议拉丁美洲国家同轴心国断绝外交关系,通过了关于在西半球实行经济动员和关于采取措施对付轴心国有美洲大陆上的破坏活动的决议,同时决定建立一个美洲国家政治防务特别协商委员会。会议加强了美洲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为成立泛美军事联盟奠定基础;同时,便利了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控制。
美国太平洋舰队勤务船队(PacificFieetServieeForce)美国太平洋舰队勤务部队之一。1942年 3月由海军中将卡尔霍思(WilliamCalboun)创建。初以运输舰、维修船和补给船组成海上勤务船队。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发展,作战海域日益辽阔,勤务船队遂在埃利斯群岛(Ellicolslands)等地建立浮动海军基地,基地包括浮动于船坞、浮吊、修理船、打捞船、食品补给船、弹药船、武器装备补给船、混凝土油船等各种专业船只,使美国军舰在海上活动时间从数周延长到数月,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舰队的作战。
美英对苏军援第二号议定书美国和英国 1942年 7月 1日—1943年6月 30日向苏联提供军备和原料的议定书。相对于*苏美英莫斯科会议签订的《对苏联供应第一号议定书》(1941年 10月 1日至 1942年 6月 30日),一般称之为《对苏联供应第二号议定书》。1942年 10月 6日美、英、苏三国代表签署于华盛顿。规定,美、英向苏运送包括飞机、坦克在内的总额为440万吨的军事物资。后因运输困难和*盟国一苏联护航运输队遭德国潜艇、空军的攻击,实际供应的数额没有达到规定的水平。
美国对西班牙禁运武器决议美国对西班牙内战禁运武器的决议。*西班牙内战爆发后,美国未参加英、法倡议的*不干涉西班牙事务协议,但罗斯福总统于 1936年 8月宣布美国绝对不干涉西班牙争端。1937年 1月 8日。美国参、众两院联合决议规定,禁止向西班牙“敌对双方”出售武器。该决议以及于同年 5月通过的*《中立法案》,剥夺了西班牙共和政府从美国购买武器的权利。但德、意仍可作为“中立国”从美国购买军备,用以武装佛朗哥叛军。
美英重新划分战略责任区协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达成的关于对轴心国作战的责任区协议。1942年 3月 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两国重新划分世界范围内的作战责任区的建议。经谈判,于4月初达成以下协议:太平洋区域、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为美国责任区;印度洋、近东和中东仍为英国责任区;欧洲和大西洋为两国的共同责任区。同年 4月 4日生效。协议加强了美、英的军事合作,同时也暴露了两国在战略利益上的矛盾。
美洲国家间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会议即“查普尔特佩克会议”。
前线苏联剧作家*柯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话剧。该剧具有政论风格,通过剧中人的典型性,批判了陈旧的作战方法和保守倾向,肯定了创新、探索和勇敢精神。剧本发表于 1942年夏,并于当年上演,得到斯大林的赞赏。
前进导航仪(Gee)英国空军的无线电导航系统。1941年为适应对德国实施夜间轰炸的需要而设计。1942年开始使用。以设在英国的 2—3个相距很远的电台,同时发出电波,由安装在飞机上的无线电接受器,将电波转换成在阴极射线管上能看见的脉冲。通过导航仪计算的显示的不同电台电波的时间差确定飞机所在位置。在德国对其进行干扰以前曾起过一定作用,但精确度较差。后为*奥波依导航仪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