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_14 (现代)
罗科索夫斯基(KoHcTaHTHHKoHcTaHTI4H0BHqPoho—coBclcm),1896—1968)苏联将领。波兰人。1914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红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9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首长进修班。三十年代任骑兵师长和军长。1940年任机械化第九军军长(少将衔)。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率部在西方方向作战。同年 7月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参加过斯摩棱斯克战役和莫斯科会战。1942年 7月升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同年 9月调任顿河方面军司令。在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协同,围歼德军 33万人于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1943年 2月任中央方面军司令,在沃罗涅日方罗科索夫斯基面军协同下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翌年获苏联元帅衔,后出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参加*白俄罗斯战役,以独创的指挥才能率所部实施两次强大的向心突击,后调任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司令,参加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1945年 6月主持莫斯科胜利阅兵式。战后任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1949年起任波兰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获波兰元帅衔。1956年起历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总监察长、军区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著有《军人的天职》。
罗曼诺失斯基(1896—1967)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沙俄军队服役。1918年参加红军。1920年加入俄其(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31和 1935年先后毕业于列宁政治学院政工人员训练班和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德战争初期任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司令(中将衔)。1942年 4月起历任突击第一、第二和第四十二、第六十七、第十九集团军副司令、司令和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副司令。率部参加突破列宁格勒封锁以及姆加、里加、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塔尔图、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1945年晋升上将。战后曾任军区司令、伏龙芝军事学院系主任等职。1959年退役。
罗斯托夫战役①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在罗斯托夫(Po-cToI3)地域连续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1941年 11月 5日至 12月 2日,由南方方面军实施。11月 5日,德国第一坦克集团军从北和东北两面进攻罗斯托夫。苏第九集团军防御作战挫败了德军合围苏军并向高加索突进的企图。11月 17日,苏军以 4个集团军兵力发起反攻。同日德军也再度进攻,于 11月 21日攻占罗斯托夫后继续推进;俱苏军突击集团对德军翼侧和后方造成威胁,迫使德军停止进攻,向北撤离。11月 29日,苏军夯回罗斯托夫,在追击中于 12月 2日前出至米乌斯(Mnyc)河,后被德军防御所阻。此役是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制止了德军向高加索的突进,稳定了苏德战场南翼,为随后展开的冬季反攻奠定基础。1987年经苏军总参谋部审定,以其中 11月 17日—12月 2日苏军的反攻作战,定为罗斯托夫进攻战役,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②苏德战争中期苏军的进攻战役。
*高加索会战的组成部分。1943年 1月 1日至 2月 18日,由南方方面军在外高加索方面军配合下实施。*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后,苏军即向顿河下游之敌发起进攻,于济莫夫尼基地域粉碎德军重兵坦克集团,1月 23日迸抵北顿涅茨河,2月 12日解放沙赫特,2月 14日攻克罗斯托夫。德军撤向米乌斯(MNyc)河。至 2月 18日,苏军共推进 300—450公里,但未能及时切断德军从北高加索经罗斯托夫的退却之路。
罗特米斯特罗夫(IIaBeJNAJleKceeBllqF0TMncTp0B,1901—1982)苏联将领。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和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1年毕业于伏尤芝军事学院。1939—1940年参加苏芬战争。1940年任坦克第五师副师长。次年任机械化军参谋长(上校衔)。苏德战争初期在西方方向作战。1941年 9月任坦克第八旅(近卫坦克第三旅)旅长,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 4月一 1943年 1月任坦克第七军(近卫坦克第三军)军长,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作战。1943年 2月起罗特米斯特罗夫任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司令。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在*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中起决定性作用。同年 10月晋升坦克兵上将。翌年 2月晋升装甲坦克兵元帅。先后参加过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基洛夫格勒、乌-博托沙尼、白俄罗斯等战役。1944年 8月任红军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副司令。战后曾任驻德苏军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司令、装甲兵学院院长等职。1956年获军事科学博士学位。1962年获装甲坦克兵主帅衔。著有《普罗霍罗夫卡地区的坦克交战》、《战争中的坦克》等。
罗斯福战争咨文(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的一次演讲。1941年 12月 8日,即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次日,罗斯福在国会对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讲,谴责日本海空军部队对美国发动突然和蓄谋的进攻,谴责日本政府为掩盖其蓄谋的攻击而不惜通过虚伪的声明与和平姿态欺骗美国;认为1941年 12月 7日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要求国会对日宣战。罗斯福演讲 6分半钟,不断被掌声打断。演讲结束后,参、众两院即通过对日宣战的联合决议。
罗德尼号战列舰(Rodney)英国战列舰。1927年建成。排水量 3.39万吨,最大航速 23节。装有 9门 16英寸火炮、12门 6英寸火炮、6门 4.7英寸高射炮、2个 24.5英寸鱼雷发射管和之架飞机。大战初期在英国本上舰队服役。1940年 4月在挪威战役中被德国空军击伤。1941年 5月参加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1942年 8月赴地中海执行增援马耳他的护航任务(代号”基石)。同年底,为盟军北非登陆战役提供掩护。1943年支援盟军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登陆战役。后调回英国本上水域。1944年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
罗马尼亚八月起义1944年 8月罗马尼亚人民反法西斯武装起义。 1944年春夏,东线德军节节败退,苏军进入罗境作战。罗马尼亚国内形成反对安东奈斯库独裁政权的广泛统一战线民族民主同盟,它包括罗马尼亚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和宫廷集团。民族民主同盟根据共产党的建议,成立军事委员会,准备武装起义。同年 8月,苏军发动*雅西一基什尼奥夫战役,迅速击溃集结在苏罗边境的德军和罗马尼亚法西斯军队主力。8月23日罗马尼亚国王下令逮捕*安东奈斯库及其亲信。起义军民占领布加勒斯特电台、政府大厦及首都其他重要据点。国王发表声明,宣布废除法西斯专政,成立新政府,接受同盟国的停战条件。其他大城市也相继起义。起义军民进攻驻罗德军。经过几天激战。至 8月底完全解放首都布加勒斯特,罗境德军基本被歼。随后,罗马尼亚与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对德宣战,有 14个罗马尼亚师参加了解放其余国土及匈牙利、斯洛伐克的战斗。战后,8月 23日被定为罗马尼亚的国庆节。
罗夫诺一卢茨克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1月 27日至 2月 11日,由*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右翼部队实施。苏军针对森林沼泽地难以通行的困难,使用骑兵进行迂回机动,2月 2日攻占卢茨克(NyUc),随后会同正面进攻部队解放罗夫诺(PoBH0),粉碎德军坦克第四集团军左翼(10个师),为尔后向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翼侧和后方突击占据了有利出发地位。
罗森堡特别工作处(EinsatzstabReichSleiterRoseu-berg)纳粹德国掠夺占领区文物的特别机构。1940年希特勒以保护文物为名,委派*罗森堡负责征收法国和其他占领区的艺术珍品,并下令设立特别工作处。戈林和凯特尔均曾插手此项工作。1940年 10月至 1944年 7月,共掠夺各种文物 21903件,其中绘画 5281幅,内有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手工艺品 5825件,包括瓷器、青铜器和古市;雕像数百尊以及十七一十八世纪家具 2477件。仅从法国掳掠的文物价值 10亿美元。其中精品归纳粹头目私人占有,其余则送交德国各博物馆。
罗加乔夫-日洛宾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4年 2月 21—26日,由*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实施。2月 21日,苏军从冰上强渡第聂伯河,滑雪兵穿越敌后方,切断敌交通线,次日与步兵协同将德军集团分割。24日,苏军解放罗加乔夫(PoraqeI3),并在右岸夺取登陆场,但在日洛宾接近地,苏军进攻受阻。
罗马尼亚反希特勒爱国阵线罗马尼亚共产党倡导建立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3年夏由罗马尼亚共产党、爱国者联盟、农民阵线、马扎尔劳动人民民主联盟以及社会民主党等联合组成。颁布纲领,号召推翻安东奈斯库独裁政府,成立民族政府,恢复人民的民主权利,退出侵略战争并参加反法西斯联盟,惩办战犯等。出版秘密刊物《自由罗马尼亚报》。组织人民开展各种抵抗活动,推动全国的民族解放斗争。
帕里(FerruccioParri,1890—1981)意大利行动党领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军官。1921年起积极从事反法西斯活动,两次被捕囚禁达 5年。获释后与各反法西斯力量联系,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943年 1月参与创建行动党。9月起在意大利北部领导抵抗运动,并代表行动党参加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任*自由志愿军团政委。1944年 11月前往罗马与盟军司令部谈判,促成盟国承认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为被占领地区的意大利政府,同时接受盟军司令部的领导。1945年 1月被德军俘虏。因德军司令部计划在意大利北部实现停火,3月在瑞士境内获释。4月返国后,领导北部人民武装起义,推翻萨罗共和国。1945年 6—11月任首相,任内清洗法西斯分子,实行币制改革,同时也限制意大利共产党力量,解散意大利民族解放委员会,对外向日本宣战。战后曾任制宪议会议员和参者员。
帕奇(AlexanderMeCarreIIPatcli,1880—1945)美国将领。191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长期在军队中执行训练任务。1941年任少将师长。珍珠港事变后赴太平洋战场作战。1942年 12月,接替范德格里夫特率部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1943年 2月将日军逐出瓜岛。1944年 3月调任第七集团军司令。同年 8月率军参加铁砧—龙骑兵行动,在法国南部登陆成功。尔后迅速北进,在厄比纳尔(Epinal)与巴顿所帕奇率第三集团军会合,解放北阿尔萨斯并进逼德国边境,晋升中将。1945年春,参加萨尔盆地战役。同年 3月率军渡过莱茵河,4月 19日攻克纽伦堡,5月 2日进占慕尼黑。欧战结束后回国任第四集团军司令。不久病逝。
帕尔申(1916—1956)苏联军人。1936年赫尔松斯基航空飞行员学校毕业后,任航空俱乐部飞行教官。1941年参军,翌年加入联共(布)党。苏德战争期间,历任强击机飞行员、飞行中队和大队长、强击航空兵团团长,晋至少校(1944年)。共完成战斗出动 253次,击落敌机 10架,并多次胜利完成强击敌军部队和防御工事的任务,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1944和 1945年)。战后转入民航部门,后任试飞员,因公殉职。
帕皮温(1903—1963)苏联空军将领。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翌年参军,在步兵部队服役。1929年飞行员学校毕业后转入空军。1933年毕业于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首长进修班,后任航空兵旅长。苏德战争初期任航空兵师长(上校衔),在列宁格勒和加里宁方面军编成内作战。1942年任空军第三集团军副司令。翌年 5月升任司令(至战争结束)。率部支援地面部队解放斯摩棱斯克州和白俄罗斯东北地区,并担负保障游击队作战的任务。1944年参加白俄罗斯战役,晋升空军上将。1945年参加东普鲁士战役。战后在空军任要职。1961年退役。
帕罗迪(AlexandreParod1,1901—1979)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原在法国政府劳动部供职。1940年法国败降后,于 10月被解职。随后即在里昂开展抵抗运动。1942年 6月,受穆兰委托,参加调研委员会,研究国内抵抗运动和社会各阶层状况,负责向自由法国领导机构提供计划和建议。1944年3月出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驻本上总代表,8月又担任被占领区管理委员会专员。在解放巴黎和建立各地行政机构过程中发挥过一定作用。同年 9月出任临时政府劳动部长。战后曾任国务委员会副主席。
帕特尔(SaintJolinPattle,?—1941)英国飞行员。生于南非。在英国空军服役,为歼击机飞行中队长(少校衔)。战争期间,共击落敌机 41架,为大战中英国击落敌机最多的王牌飞行员。1941年在作战中牺牲。
帕里亚尼(AlbertoPariani)1876—1955)意大利将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5年起主持总参谋部作战处。1927年起任驻阿尔巴尼亚军事使团首脑。1933年改任陆军副参谋长。1936—1939年任陆军副大臣和参谋长,任内策划和组织武装干涉西班牙,赞同签订*《钢铁盟约》,主持入侵阿尔巴尼亚。曾获中将衔。1943年 8月任阿尔巴尼亚总督,残酷镇压当地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年 7月墨索里尼被推翻后,9月被巴多里奥任命为驻德大使,赴任途中被亲墨索里尼分子逮捕。1945年 5月意大利解放后受审,1947年获释。
帕沃里尼(AlessandroPavolin1,1903—1945)意大利人民文化大臣(1939—1943)。早期从事文学创作。1920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参加进军罗马,在统治集团内与齐亚诺关系密切。1939年起任人民文化大臣,任内对报刊、书籍及电台广播实施严格检查制,同时进行战争宣传。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权垮台后,逃亡德国,筹猎组建新政府。*萨罗共和国成立后,负责重建法西斯政党,出任法西斯共和党总书记。曾组织黑色旅,镇压游击队。1945年 4月 27日随墨索里尼外逃时被游击队俘获,次日被处死,并暴尸于米兰的洛雷托广场。
帕帕戈斯(AleXaNdrosPapagos,1883—1955)希腊将领。1906年入伍。参加过希土战争。1927年获少将衔。1936年出任总参谋长。1910年 10月意大利军入侵时,率希军在伊庇鲁斯连战告捷。将意军逐回阿尔巴尼亚。1941年 4月德、意军联合进犯,由于英、希军在作战中失误,被迫后撤。4月末德军占领希腊时被捕,囚禁于达豪集中营。1945年被美军释放。回国后率部镇压希腊人民解放军。1949年晋升元帅。曾创立希腊人民联盟党,并担任首相。著有回忆录《希帕帕戈斯腊战役》。
帕恰尔迪(BandolfoPacclardi,1899—)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初就读于罗马大学。1926年因长期反对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被迫流亡瑞士。1933年去法国。曾支持西班牙共和国反对佛朗哥叛乱,组织加里波第纵队,参加马德里保卫战。1938年赴美国,招募志愿人员参加西班牙的斗争。大战期间又去美国,参加*蒙得维的亚会议,出任意大利军团总指挥,积极投身推翻法西斯统治的斗争。意大利投降后,曾谴责国王爱麦虞限三世和首相巴乡里奥庇护法西斯分子,并抗议斯福尔札等人参加巴多里奥政府。1944年 6月返回意大利,出版《共和之声报》,并任内政大臣。战后,1946年参与建立共和党,曾任总书记。并被选为制宪会议成员及国会议员。
帕潘德里欧(GeorgiosPapandreou,1888—1968)希腊政治家。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派领袖,因反对君主独裁制,多次遭监禁和流放。1942年反对意大利占领军,被捕入狱。1944年获释后,去中东,得到英国的支持,出任希腊流亡政府首相。同年 9月又出任民族团结政府首相。10月回国执政,12月英军镇压人民解放军时,被迫辞职。战后组织反对党,曾任首相等职。
帕彭堡集中营(Papenburg)纳粹德国集中营之一。位于德国奥尔登堡希思(OrdenburgHeath)。原为关押刑事犯的监狱。纳粹党执政后不久,被党卫队接管,改为集中营。
凯尔(HanllsKerrl,1887—1941)德国宗教事务部长(1935—194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中尉。1933年 3—4月任普鲁士司法部中央专员。同年12月任国会议员。1934年 7月任不管部长。1935年 7月任宗教事务部长。任内致力统一全国基督教教派,要求希特勒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同时鼓吹纳粹主义“是上帝意志的实施”。后病死。
凯西(RichardGardinerCasey!1890—1976)澳大利亚和英国政务活动家。生于澳大利亚,受教于墨尔本大学和剑桥大学。1931年起当选为澳大利亚自由党众议院议员。后曾任澳大利亚国库部长(1935—1939)、供应发展部长(1939—1940)和英国驻美大使(1940—1941)。1942年被丘吉尔任命为英国驻中东国务大臣。1944年初调任英国的孟加拉总督。1946年回澳大利亚,历任国家发展部长、外交部长和作为英国女王代表的总督。有贵族封号。
凯泽(HenryJohnKaiSer,1882—1967)美国工业家。早年做过摄影师。1914年成立建筑公司。后又从事公路、水坝和桥梁建造业,成为多家公司的董事长。大战爆发后,在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经营数家造船厂,为完成战时生产订货,推行技术革新,用预制构件和装配的方式,使每条万吨级自由轮的建造周期从 105天缩短到 46天,从安置龙骨后到下水仅需 5天,创造了造船速度的记录。后又建造大批护航航空母舰。其船厂在战时共生产船舶达1500艘,几占美国战时船舶生产总数的三分之一。1943年起又开始制造军用运输飞机。成为战时美国工业界的传奇式人物。
凯南(GeorgeFrostKennan,1904—)美国外交官。1925年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次年进入外交界,曾在一些驻欧洲国家使领馆任职。1933—1941年先后任驻捷克斯洛伐克使馆二秘和驻德使馆一秘。1941年底美国参战后被纳粹拘禁,次年遣返,调任驻葡使馆代办。1913年任驻欧洲咨询委员会美国代表团顾问,参与制订对战后欧洲的政策。1944—1946年任驻苏使馆公使衔参赞。1947年暑名“X先生”在《外交季刊》上发表题为《苏联行为的依据》的文章,提出对苏的遏制政策。后在国务院和驻外使团任要职,并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参与制订美国外交政策和提供决策方案。主要著作有:《1900—1950年的美国外交》、《美国外交政策的现实性》、《俄国退出战争》(2卷)、《俄国、原子和西方》、《回忆录:1925—1950年》等。
凯斯①罗杰·约翰·布朗洛·凯斯(RogerJohnBrownlowKeyes,1872—1945)。英国海军将领。1885年加入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率部进攻比利时港口泽布拉赫(Zeebrugge)而闻名。此后历任重要指挥职务。1930年领海军元帅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 5月出任英国政府同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之间的联络官。同年 7月任联合作战指挥部首长,负责策划和准备以突击队对一些敌占岛屿和港口实施突袭。1941年 10月彼免职,由*蒙巴顿接任。1943年受封男爵爵位。②杰弗里·凯斯(GeoffreyKeyes,1888—?)美国将领。191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早年曾在墨西哥服役。大战初期为少将。1942年任第九装甲师师长。1943年任北非战区副司令。同年 8月接替*布菜德雷任第二军军长,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后又由西西里进攻意大利本上,参加突破德军沿沃尔上诺(Volturno)河的防线和*古斯塔夫防线,进军罗马。1945年晋升中将,战后曾任美国驻欧洲的第七、第三集团军司令,并兼任驻奥地利美军司令。1950年退役。
凯恩斯(JohnKaynardKeynes,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并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曾以财政专家身份参加巴黎和会。所撰《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以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两书,在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深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任英国政府财政顾问,是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积极倡导者。1942年获男爵称号。
凯特尔(WllhelinKeite1,1882—1946)德国将领。1901年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军官和参谋。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5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 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凯特尔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奉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 5月 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 10月 16日执行。
凯曾勒(WilhelmKeppler,1882—1960)德国垄断资本家。1927年加入纳粹党,联合大资本家资助和支持纳粹运动。1931年组织*凯普勒集团;翌年夏组建“经济问题研究委员会”,后演变为*希姆莱之友会,积极扶持希特勒执政。1933年 3月当选国会议员,7月任经济事务中央专员。1935年加入党卫队。1936年任*四年计划事务顾问,主管原料供应。德国吞并奥地利前夕任希特勒驻奥地利特别代表,推动完成*德奥合并,曾一度任驻奥地利中央专员。随后参与策动斯洛伐克“独立”和挑起*但泽危机。大战期间任外交部国务秘书,同时经营企业,并主管党卫队在波兰和苏联占领区掠夺的工业企业。1942年 1月升任党卫队地区总队长。战后在 1949年 4月被判处 10年徒刑。1951年 2月获释。
凯塞林(AlbertKesselring,1885—1960)德国将领。1904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参加组建空军的工作,1936年任空军总参谋长,积极参与扩建纳粹德国空军。1939年任第一航空队司令,参加侵波战争。1940年任第二航空队司令,参加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策划和实施*鹿特丹轰炸,参加*不列颠之战,并力主轰炸伦敦等城市。同年 7月越级晋升元帅。1941年率第二航空队参加闪凯塞林击苏联,负责支援向莫斯科方向进攻的中路德军。同年底,调任南线(意大利、地中海和北非)德军总司令。积极支持隆美尔在北非的战事。1943年夏,在意大利组织防御,曾阻遏盟军攻势达一年之久。1944年 10月受伤离职。1945年 3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同年 5月 7日率部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忆录《戎马终生》等。
凯撒防线(CaesarLinie)1944年 5月继*古斯培夫防线和*阿道夫·希特勒防线之后德军防守罗马的防御设施。以罗马南面的阿尔班(Alban)山地为中心,西至安齐奥(Anzio)以北的海岸,东至佩斯卡拉,阻断从南面进入罗马的各条通道。5月末,为盟军所突破,6月 4日,盟军进入罗马。
凯普勒集团(Keppler-Kreis)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资助和支持希特勒的德国垄断资本家集团。1932年 1月,由加入纳粹党的大资本家*凯普勒组建,成员包括*蒂森、*沙赫特、*施罗德等愿意帮助纳粹党夺取政权的大资本家。该集团成员均向纳粹党提供财政资助,促成法西斯专政在德国的建立。
凯姆普失集群(GruppeKempf)*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的集团军级战役军团。1943年 2月组成,凯姆普夫(wlempf)任司令,隶属*南方集团军群,下辖 6个步兵师和 3个坦克师,库尔斯克会战前集结在别尔哥罗德地域及其以南长达 35公里的地段上。曾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和别尔哥罗德一哈尔科夫战役,1943年 8月 16日改编为德国第八集团军。
[丿]牧野伸显(1861—1949)日本内大臣(1925—1936)。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历任外务省书记、县知事、文部次官、驻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公使。1906年出任西园寺内阁的文部大臣。1911年又任西园寺内阁农商务大臣、后兼文部大臣。1913年就任山本内阁的外务大臣。1919年出席巴黎和会,极力为日本攫取权益。1921年为宫内大臣,1925年起长期任内大臣,为日本宫廷势力的核心人物。一度被视为亲英美派的主要人物。二·二六事件中遭袭击,得幸免。后隐退。著有《松涛闲谈》和《回忆录》(3卷)等。
和知鹰二(1893—1978)日本将领。1931年任日本关东军参谋。九·一八事件后被派遣到广西从事拉拢李宗仁、白崇禧的工作。1932年任东京宪兵队长,参加樱会,参与策划*十月事件。后任中国驻屯军参谋,七七亭变后主张就地解决,强调北进反苏。1937年 8月调任上海派遣军步兵第四十四联队联队长,大佐衔,参加*上海战役。后因与军部意见不合,被调往从事运输事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奉调参加驻菲占领军,晋至中将。战后曾以战犯罪被捕入狱,后获释。
和平救国军*汪伪国民政府武装部队。筒称“和平军”,中国人民称其伪军。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即以收编的散兵游勇、日军移交的被俘国民党军队及投敌部队为基本力量,并改编在华中、华南等占领区内日军卵翼下的*绥靖军、*皇协军拼凑而成。直属以汪精卫为委员长的伪军事委员会,杨撰一任参谋本部代理部长。后由鲍文樾任参谋总长。汪精卫死后由陈公博继任委员长,胡毓坤任参谋总长。先后成立过 7个方面军和开封、武汉、苏北、广州、徐州、杭州等绥靖公署,以及华北治安军(华北绥靖军)等。其指挥权掌握在各级日军之手。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扩充至近 24万人。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后,大部改名为“自新军”,为国民政府收编。
和平的党代会(ReiehSparteitagdesFriedelNS)1939年末举行的德国纳粹党代表大会。1939年 4月 1日为欺骗世界舆论,希特勒在威廉港发表的演说中宣布“将即将召开的党代表大会命名为‘和平的党代表大会’”。同年 8月 15日德国进攻波兰前夕,希特勒秘密下令取消该党代会。
季米特洛夫(1882—1949)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1902年加入社会民主工党。1909年当选为社会民主工党(紧密派)中央委员。1919年保共成立后,继续担任领导职务。曾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红色工会国际中央理事会执行局成员。1923年领导九月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1932年筹备召开阿姆斯特丹国际反战大会。次年因*国会纵火案在柏林彼捕。在菜比锡审判中英勇斗争,迫使纳粹德国宣布其无罪释放。1934年 2月去苏联,翌年起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主持召开 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1942年领导组建“祖国阵线”,在保加利亚开展地下斗争。曾在莫斯科主持保工人党海外局,设立“赫里斯托·波特夫电台”,对保加利亚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派遣干部回国领导游击战争。1944年领导九月起义。战后回国,历任保共总书记和保加利亚部长会议主席。后病逝于莫斯科。著有《国会纵火案》、《莱比锡审判》等。
季赫温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在季赫温(TUxBNH)地域连续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的组成部分。1941年 10月 16日至 12月 30日,由独立第四、第三十二集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第五十四集团军在拉多加湖区舰队和西北方面军的配合下实施。1941年 10月 16日,德军以 8个师向季赫温和沃尔霍夫进攻。11月 8日,德军攻占季赫温,切断向拉多加湖运送物资的唯一铁路干线,从而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但尔后德军的进攻受阻。11月口日苏军开始反攻,以稍占优势的兵力对敌采取包围态势。后苏军实施数个向心突击,于 12月 9日收复季赫温,打破了希特勒困死列宁格勒的企图,并为冬季展开全线反攻奠定了基础。1987年经苏军总参谋部审定,以其中 11月 10日—12月 30日苏军的反攻定为季赫温进攻战役,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佩里(GabrieIPerI,1902—1941)法国抵抗运动战士。法国共产党党员。早年在《光明杂志》和《先锋报》工作。1929年起为法共中央委员,并负责编辑《人道报》国外政治版。1932年起为者员,后又任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副主席。反对法西斯主义,谴责绥靖政策和《慕尼黑协定》。1940年法国败降后,即投身抵抗运动,出版党的地下刊物,抨击赖伐尔等人的卖国行径,揭露纳粹的实质。1941年 5月被维希政府逮捕,后转交德国占领军当局。同年 12月 15日就义。
佩增奇(ClaraPetacci,1912—1945)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情妇。出身上层家庭。1932年结识墨索里尼。1936年与其夫(意大利军官)离异而和墨索里尼姘居,成为轰动意大利社会的丑闻。在法西斯统治集团内,纠集亲信,组成“佩塔奇集团”以对抗“齐亚诺集团”。1943年七月政变后,潜往北方。墨索里尼在德国扶持下,建立*萨罗共和国后,仍跟随墨索里尼。1945年 4月 27日随墨索里尼外逃时被游击队俘获,次日被处决,并暴尸米兰的洛雷托广场。
佩鲁东(MarceIPeyrouton,1887—?)法国殖民官员。长期在北非殖民机构中供职。先后任突尼斯总督、摩洛哥总督。后任驻阿根廷大使。1940年 6月再次出任突尼斯总督。法国败降后,支持贝当,并出任维希政府内政国务秘书,参与排斥赖伐尔。不久再次调任驻阿根廷大使。1942年 4月赖伐尔复出唇,被解职。1943年初到达北非,被吉罗任命为阿尔及利亚总督。同年 6月被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解职,年底被捕。1945年受审,1948年获释。
佩钠明德(Peooemtinde)大战期间德国研制*V-1火箭和*V-2火箭的主要场所。位于波罗的海沿岸佩油河口乌瑟多姆(Usedom)岛西北端,后属民主德国罗斯托克(Rostoe)专区。由”布劳思主持研制工作。1942年 5月被盟军侦察机发现,翌年 8月 17日遭 571架英国重型轰炸机袭击,100多名研究人员被炸死,大部分设施被炸毁,使飞弹发射日期推迟半年多。1945年 4月初被苏军占领。
佩列瑟普金(HsaHTePeHrbennqNepecUnn,1904—1978)苏联将领。1919年参军,参加国内战争。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1937年毕业于红军军事电工技术学院。1938年起任苏军通讯部政委,翌年任副部长。1939年 5月起,同时任邮电人民委员(至 1944年 7月)。苏德战争期间,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苏军总通讯部部长,为保障大本营同前线部队稳定的通讯联络做了大量工作。1944年获通讯兵元帅衔。战后任陆军通讯兵主任等职。著有《军事无线电通讯》、《伟大卫国战争中的通讯》、《作战核心的通讯联络》等。
佩特利亚科夫(BnanhmnpMlixahoBnqNeTaxkoB。1891—1942)苏联飞机设计师。早年曾在茹科夫斯基(1847—1921)领导的空气动力实验室当技术员。1922年毕业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1921—1936年在*图波列夫领导的中央流体动力研究所工作,参加多种型号飞机的研制。1936年起先后任该所副主任设计师和航空工厂主任设计师。1940年研制出*He-2型俯冲轰作机,广泛使用于苏德战争。
佩-2型轰炸机即“He-2型轰炸机”。
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4年 10月 7—29日,由*卡累利阿方面军和*北方舰队实施。9月 19日,芬兰退出战争后,苏军即准备驱逐北极地区的德军集团,10月 7日发起进攻,10月 15日解放佩特萨莫(Netcamo),随后进入挪威境内,10月 25日解放挪威城市希尔克内斯(Kirkenes),至 10月末苏军推进约 150公里,清除了北极地区的敌人。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帛琉群岛登陆战役美军攻占帛琉群岛的战役,为*加罗林群岛战役中的主要登陆战役。帛琉(Pelew)群岛位于加罗林群岛西端,面积 490平方公里,战略地位重要。1944年 7月 7日,美军拟订“将军-II计划,决定 9月13—14日进行火力准备,9月 15日开始攻击。以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为主力的美军 4.8万人,在大批飞机和军舰掩护下,先后于 9月兀日和 16日登陆帛琉群岛的佩勒利乌(Peleliu)岛和安高尔(Angaur)岛,经与日守军 2.5万人激战后,于 9月 24日和 10月 23日加以占领。此役日军 1.6万人被歼,美军伤亡亦逾万人,被认为是美军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付出牺牲较大的一次战役。
的里雅斯特(Trieste)地名,位于亚得里亚海东北岸。曾由奥匈帝国管辖。1918年为意军占领。1943年落入德国之手。1945年被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占领,并宣布归南斯拉夫所有。1947年的《盟国对意大利和约》规定,把该市及其周围地区划作自由市,由联合国安理会给予保证;并将它分为北、南两区:A区(包括市区和港口)由英、美军事营辖;B区由南斯拉夫管辖。1954年 10月 5日美、英、南、意四国在伦敦签署《关于的里雅斯特的谅解备忘录》,规定:原南斯拉夫占领的 B区归南斯拉夫;英、美从人区撤军,行政权移交意大利,继续作为自由区。
阜宁战役1945年新四军在江苏省阜宁县对日伪军的进攻战役。是年 4月 24日,新四军第三师及苏北军区部队共 11个团,向盘踞苏北阜宁县城及其周围的伪军孙良诚部发起猛攻。先以一部攻占城北各据点,继而在东北角突人城内。25日晚,敌弃城南逃。至 26日共俘伪军副师长以下 2000余人,毙伤 300亲人,解放阜宁县城及附近集镇 22个,村庄 560余个,控制了通榆公路中段,扩大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征粮者(Forager)美军进攻马里亚纳群岛的行动代号。见“马里亚纳群岛战役”。
彼得二世(PeterI1,1923—1970)南斯拉夫国王(1934—1945)。自即位后,由摄政保罗亲王进行统治。1941年 3月西莫维奇发动政变后开始亲政。4月 6日德军人侵后,率政府逃亡雅典,旋又避难伦敦。试图维持王国,支持由米哈依洛维奇领导的*切特尼克。初得英国的承认和支持,后因南共领导的抵抗力量迅速壮大,其影响遂日益缩小。1944年 6月任命*舒巴希奇为首相,与铁托多次谈判,于 12月 7日签署协议,将权力交与摄政委员会。1945年底被废黜,后流亡国外。
彼得罗夫①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1896—1958)。苏联将领。1916年应征入沙俄军队。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国内战争。后历任独立旅旅长和步兵师师长。1941年 3月升任机械化军军长(少将衔)。苏德战争初期领导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1941年 10月起历任滨海和第四十四集团军司令。1943年任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参加刻赤一埃利季根登陆战役和解放迈科普、克拉斯诺达尔等作战。1944年任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司令,获大将衔。参加过东、西喀尔巴吁战役,1945年 4月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参谋长,在指挥攻克柏林和布拉格战役中立功。战后曾任陆军第一副总司令、国防部总监察长等职。②费多尔·费多罗维奇·彼得罗夫。苏联火炮设计师。1931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业学院。1933年任主任设计师。1942年加入联共(布)党。1944年参军,继续从事火炮设计工作。战争期间领导制造多种型号的榴弹炮、加农炮、自行火炮和坦克炮。1966年获中将工程师衔。1975年退役。③瓦西里·斯捷潘诺维奇·彼得罗夫(BacnaxiICrena-HOBnYNeTpoB,1922—)。苏联军人,1939年参军。1941年毕业于苏联炮兵学校,苏德战争期间历任排、连、团长。1943年底在强渡第聂伯河的战斗中负伤立功。翌年在医院中截去双手后重返前线。1945年指挥反坦克炮团在奥得河岸战斗中又立战功。战后曾任军区火箭兵和炮兵副主任等职。1977年获中将衔.着有回忆录《往事如昨》。
所罗门群岛海战美、日海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在南太平洋所罗门(Solomon)群岛附近海域进行的一系列海战。大小约 30多次,其中主要包括 1942年 8月 8—9日的*萨沃岛海战、8月 24—25日的*东所罗门群岛海战、10月 11—12日的*埃斯帕兰斯角海战、10月 26—27日的*圣克鲁斯群岛海战、11月 12—15日的*瓜岛海战和 11月 30日的*塔萨法隆格海战。在上述海战中,双方均遭重大损失。日军由于没有掌握制空权,又专注于攻击美战斗舰艇,忽视了打击美军运输船队,使瓜岛美军源源获得增援和补给。美军则由于控制瓜岛机场,又着重切断日军供应线,使日军增援部队难以上陆,岛上部队供应也陷于断绝,最终被迫停止争夺瓜岛之战。
舍尔纳(FerdinandSeh6rner,1892—1973)德国将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历任师长、军长,参加入侵波兰、希腊和苏联的战役。由于狂热拥护纳粹制度,战争后期成为希特勒的亲信。1944年 2月任陆军总部纳粹党督导部长。同年 4月升任苏德战场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7月调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 1月任防守奥得河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4月晋升元帅。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战后作为战犯受苏联军事法庭审判。1955年获释后去联邦德国,1957年被慕尼黑法院判处 4年徒刑。
舍伍德(RobertEmmetSherwood,1896—1955)美国作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毕业于哈佛大学。1924—1928年任《生活》杂志主编,著有多种小说和散文,在戏剧领域颇有成就,曾于 1936、1938和 1940年 3度获得普利策奖。三、四十年代任罗斯福总统的顾问,负责起草罗斯福的演说稿。1945年任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的顾问。与*霍普盒斯关系密切,且洞悉罗斯福总统任内白宫内幕。1948年根据霍昔盒斯私人档案文件,写成《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一书,次年再度获普利策传记奖。
合尔号战列舰(Seheor)德国*袖珍战列舰之一。以前德国海军上将舍尔(ReinbardScheer,1863—1928)之名命名。1931年 9月开始建造。1934年 11月建成。翌年服役。舰长 617英尺,最大宽度 71英尺,标准徘水量 1.3万吨,最高航速 28节,装备 6门 11英寸火炮、8门 5.9英寸火炮和 14门高射炮,另有 8个鱼雷发射管和之架水上飞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多次在大西洋和印度洋袭击英国护航运输队。1942年派往挪威,在巴伦支海进行破袭战。1944年夏调回本国,在波罗的海海区用炮火支援沿岸德军抗击苏军。1945年 4月 9日(一说 8日),被英机炸沉于基尔港(一说 4月 10日自沉于基尔港)。
金①威廉·菜昂·麦肯齐。金(WilliamLvonMac-LenzleKing,1874—1950)。又称“麦肯齐·金”。加拿大联邦总理(1935—1948)。早年曾去美国求学。曾任劳工部长。1919年起为自由党领袖。1921、1926年先后两次组阁。在其努力下,英帝国议会通过各自治领平等宣言,并由此形成英联邦。1935年复任总理。其间,大战爆发,遂向德宣战。1940年 8月和 1941年 4月,两次与美签约,成立共同防务委员会,协调两国生产。积极动员人民参战,向欧洲派出远征威·莱·麦·金军,并出动海、空军担任护航工作。1945年参加旧金山会议,支持联合国的成立。战后领导国家重建工作。1948年下野。②恩斯特·约瑟夫·金(ErnestJosephKing,1878—1956)。美国海军将领。1901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职于大西洋舰队。二三十年代,历任航空母舰舰长、海军航空署署长等职。1933年获海军少将衔,1938年升为海军中将。1940年出任美国大恩·约·金西洋舰队司令。翌年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晋升海军上将,升任联合舰队(亦称美国舰队)司令。1942年 3月兼任海军作战部长,实际是统率美国海军的总司令,代表海军参加参谋长联席会议及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参与制订全球作战战略与指挥作战。坚持强调太平洋作战的重要性,鼓吹“太平洋第一”的观点。1944年 6月赴欧洲战场督察*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实施。战时还充任罗斯福总统的首席海军顾问,出席过卡萨布兰卡、德黑兰、开罗、雅尔塔等盟国间一系列高级外交会议。1944年获海军五星上将衔。1950年因病卸职,但仍兼任美国总统、美国国防部、美国海军部长的军事顾问。
金日成(1912—)朝鲜抗日斗争领导人之一。1925年随父迁移中国,就读于吉林梳文中学,因参加革命活动,曾一度被捕,1931年起投身抗日斗争,次年 4月建立第一支朝鲜抗日游击队。1934年 3月,联合各地游击队,建立*朝鲜人民革命军。率部转战中国东北各地抗击日寇,并在长白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至 1936年 6月共与日军作战 2万余次,毙伤敌 4000余人。1936年5月创建祖国光复会,任会长,制订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团结社会各阶层,组成朝鲜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同时任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三师师长和第一路军第四师师长等职,与中国人民共同抗日。1937年 6月率部回国,取得普天堡战斗的胜利。1939年 5月再度率部入朝,解放青峰、枕峰等地,并向茂山地区进军,解放新四洞,在大红丹歼灭一批日军。同年秋冬,制订大部队迂回作战方针,转战山林,粉碎日本关东军的讨伐围剿。1940年8月,为摆脱日军的重围,在中国吉林省敦化县小哈尔巴岭召开朝鲜人民革命军军政干部会议,决定将朝鲜人民革命军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各地坚持游击战争。1945年 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配合苏军光复朝鲜北部。战后创建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任劳动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首相和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宫等职。
金凯德(Tlion2asCassinKlnkaid,1888—1972)美国海军将领。1908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外交活动,曾参加 1932年日内瓦裁军会议。1938年任驻意大利海军武官。1942年为海军少将,参加珊瑚海海战。随后率以企业号航空母舰为旗舰的编队,参加圣克鲁斯群岛海战。1943年初调任北太平洋战区司令,参与指挥收复阿留申群岛的战斗。1943年 11月调回西南太平洋战区,后任美国第七舰队司令,并晋升海军中将。1944年率队参加*莱特湾海战,尔后支援美军登陆和收复菲律宾群岛。1945年晋升海军上将,9月率部在朝鲜登陆,在汉城受降。战后曾任美国大西洋后备舰队司令,1950年退役。
金梅尔(HusbandEdwardKimlnel,1882—1968)美国海军将领。1904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入海军军事学院深造。1939—1941年任海军巡洋舰部队少将司令。1941年出任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并晋升海军上将。同年 12月 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时,一无防范,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被指责为玩忽职守,10天后即被解职。翌年退役。在前后 8次有关珍珠港事件的公私调查中,一再申辩无辜,并进而指责罗斯福和马歇尔出于某种需要将他变成替罪羊。与同时驻夏威夷地面部队司令的肖特一起,成为长期争议的人物。
金谷范三(1873—1933)日本将领。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早年参加日俄战争。历任陆军大学教官、参谋本部作战课长、*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参谋本部作战部(第一部)部长、第十八师团长、参谋本部次长和朝鲜军司令官等职。1928年晋升大将。九·一八事变时任参谋总长,推行和扩大侵华战争。后病死。
金星奖章授予*苏联英雄的金质奖章。
金茨布尔桔(LeoneGinzburg,1909—1944)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生于俄国,后加入意大利籍。初在都灵求学,后任教干都灵大学,拒绝”大学宣誓,反对法西斯主义,参加*正义和自由领导的地下活动。1934年被捕,获释后继续进行反法西斯斗争。1943年 7月墨索里尼垮台后,参与创建行动党,并组建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曾在罗马发行《自由意大利报》,呼吁人民团结御敌,驱逐德寇。1949年 11月被捕,在狱中牺牲。
金刚号战列舰日本战列舰。原为在英国制造的 2.6万吨级战列巡洋舰,1914年下水。三十年代经横须贺海军工厂两次改装。1937年 1月第二次改装竣工。标准排水量 32156吨,最高航速 30.5节,装备 360毫米火炮 8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相继支援日军攻占吕宋岛和爪哇岛。1942年 4月曾进入印度洋作战。5—6月参加攻击中途岛的作战行动。同年秋赴西南太平洋,参加圣克鲁斯群岛海战和瓜岛海战。后长期泊驻本土基地。1944年 6月参加菲律宾海海战。10月参加莱特湾海战。11月 21日在台湾东北海域被美军潜艇击沉。
肥皂水(Soapsuds)美国战略空军轰作德国控制的罗马尼亚油田的计划代号。原称”政治家,1943年 5月 24日起改称此名。同年 8月 1日又改称*海啸。
周碞(1895—1953)中国将领。字奉蹿。保定军校和陆军大学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第二十六军第六师第十七旅旅长。九·一八事变后升任第六师师长,“围剿”工农红军。1935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十五军军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 1月兼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1940年 7月调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 8月升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
周士第(1900—1979)中国将领。黄埔军校毕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时在叶挺独立团任参谋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曾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参加长征。抗战期间,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参谋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参与指挥对同蒲路北段及长城沿线日军据点和后方运输线的袭击。1938年春率部参加粉碎日军对晋西北的围攻。1940年后任晋西北军区、晋绥军区参谋长,参与领导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积极从事晋西北、绥远各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及民兵建设。抗战胜利后,任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周子昆(1901—1941)中国将领。原名维宽,字仲和。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军军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军委一局局长,不久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兼教导总队总队长,曾两次召开会议总结参谋工作经验,并为教导总队编写教材和授课,为部队与地方培养和输送抗日军政干部,1941年 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与*项英突围隐蔽时被叛徒杀害。
周至柔(1899—1986)中国空军将领。原名百福。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副军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1933年毕业于中央航空学校。曾赴欧美考察航空,后任中央航校教育长、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主任。1936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国空军前线指挥部总指挥。*淞沪会战时,指挥中国空军对日作战。1940年任空军军官学校教育长。次年再度出任航空委员会主任,曾招募美国空军志愿援华作战人员和争取美国对中国空军的援助。1943年 11月,作为军事顾问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抗战胜利后,任空军总司令。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国防部”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等职。
周佛海(1897—1948)汉奸。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1924年脱离共产党,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江苏省政府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党部民众训练部长。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军委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副主任,鼓吹“亡国论”。1938年 12月随汪精工叛国投敌。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财政部长兼警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兼上海市长、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央储蓄银行董事长。参与签订*《日汪基本关系条约》,为日本以华制华政策效劳。1941年后又与国民政府军统局勾结,联合反共。日本投降后被蒋介石任命为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旋在全国舆论压力下为军统局逮捕。次年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1947年蒋介石发表特赦令,改判无期徒刑。后病死于狱中。
周建屏(1890—1938)中国将领。名宗尧,字兴唐,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过袁护国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军长,1931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赣粤边领导游击战争。1936年底到延安,曾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科科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副旅长,随军开赴晋东北,参加*平型关战斗。1937年 11月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在滹沱河两岸开辟游击区,指挥所部多次粉碎日伪军“扫荡”。1938年 6月 13日病逝。
周保中(1902—1964)中国将领。原名奚李元,号绍黄。白族。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人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指挥袭击敦化、三打宁安、围攻依兰等战斗,多次挫败日伪军的“讨伐”和“围歼”。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吉东省委书记、抗臼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发动和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抗联主力统一改编为野营教导旅后任旅长,驻营深山密林,开展军政训练。抗战胜利后,曾任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吉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
周恩来(1898—1976)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20—1924年先后赴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曾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参与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1936年西安亭变发生后,任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周恩来等赴西安,同蒋介石谈判,迫使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又多次去西安、杭州、庐山、南京等地,与国民党代表谈判,对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中共中央起草《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文件,同朱德、叶剑英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国防会议,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洛川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38年发表《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同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此后,长期在武汉、重庆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井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坚定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出巨大贡献。1941年初皖南亭变发生后,在重庆揭露和抗议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暴行。1943年返回延安,参加领导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总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职。主要著作编入《周恩来选集》。
鱼叉(Harpoon)1942年 6月英国从西地中海派护肮运输队增援马耳他的行动代号。参见“班泰雷利亚海战”。
狗鱼型潜艇即“щ型潜艇”。
[丶]京特(HansGunther,1891—1968)德国种族主义理论家。曾在那拿、柏林和弗赖堡等大学任教。1929年出版轰动一时的《缺乏人种学的德意志人民》。1930年出任耶拿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后又兼任弗赖堡大学种族学教授,积极协助罗森堡组建和主持*德意志文化战斗联盟。一贯狂热鼓吹北欧日耳曼人至上论,攻击犹太人和其他民族,受到纳粹党头目的青睐。战后仍坚持其基本论点。
庞纳(Georges—EtienneBonnet,1889—1973)法国外交官,激进社会党人。1924年起长期为议员。曾任驻美大使、财政部长等职。1938年 4月任外交部长。9月在慕尼黑会议上,推行绥靖政策,主张对德让步。同年 12月与里宾特洛甫签署《法德互不侵犯宣言》。1939年 9月 1日德国进攻法国盟国波兰后,迟至 9月 3日始代表法国向德国宣战。随后辞职,改任司法部长至 1940年。法国败降后,追随贝当,出任全国顾问委员会委员。战后被激进党开除,后又当过议员。
庞德(DudleyPound,1877—1943)英国海军将领。1891年参加海军。历任海军部计划司、作战司主任和英国地中海舰队参谋长等职。1926年为海军中将,1935年升为海军上将。1936—1939年为地中海舰队司令,1939年 6月出任第一海务大臣,海军总参谋长,领海军元帅衔。大战期间,在制订和实施海军战略上发挥重要作用。1943年 9月因健康原因辞职。10月去世。生前辞谢贵族封号。
庞炳勋(1879—1963)中国将领。字更新。早年入北洋军第三镇当兵。后入东三省测量学堂学习。历任暂编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天滓镇守使,国民政府第二集团军暂编第五军军长、第二十军军长、第四十军军长。1933年任第十军团总指挥,参加长城抗战。1935年授中将衔。次年加上将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第三军团军团长,转战于黄河南北。194Q年升任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兼河北省政府主席。1943年,在太行山与日军作战时受伤被俘。旋投敌,历任汪伪军第五方面军总司令、开封绥靖公署主任。抗战胜利后,所部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收编,任先遣军第一路军总司令。1949年去台湾。
庞塔斯提洛角海战即“卡拉布里亚海战”。
夜雾命令(Naoht-und-Nebel-Erlaβ)纳粹德国屠杀占领区平民的指令。1941年 12月 7日由希特勒发布,并经凯特尔签署。规定任何人在德国占领区“危及德国人安全”,只有在被判死刑的前提下才进行审理,否则都应秘密押送德国,并使其亲属无从得知下落,就像消失在茫茫夜雾中一样,以制造白色恐怖。1942年 2月,凯特尔又发布补充命令,规定囚犯被捕 8天后未被判处死刑者,即应秘密遣送德国处决。该命令由*党卫队保安处负责执行,受害者确切人数不详。战后在*纽伦堡审判中,该项指令被作为纳粹的重要罪证。
刻赤战役苏德战争中期德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2年 5月 8日,德军第十一集团军在空军支援下向刻赤(Kepyb)半岛的苏联克里米亚方面军发起攻击,当天即突破苏军防线。5月 11日,苏军一部在半岛西北陷于合围。5月 15日,德军攻占刻赤市,苏军撤往培曼(TaMaH)半岛,朱及撤离者留在各采石场内坚持战斗,其中,阿吉穆什凯采石场的战斗持续了 5个半月。德军占领刻赤半岛后对塞瓦斯托波尔构成直接威胁,并形成穿越刻赤海峡和塔曼半岛入侵北高加索的态势。
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登陆战役。1943年 10月 31日至 12月 11日,由*北高加索方面军、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实施。目的是在刻赤(Kepyb)半岛建立出发基地,为尔后解放克里米亚创造条件。登陆兵力为 4个步兵师,动用 278艘快涎和辅助船只,得到 667门火炮和 1000多架飞机的支援。11月 1日,在辅助方向的埃利季根地域首先登陆成功。次日,主力在刻赤东北地域也顺利上陆,至 12日肃清该地域之敌并转入防御,坚守登陆场至 1944年*克里米亚战役。同时,埃利季根地域苏军突破敌人封锁,于 12月 6日到达刻赤南郊。苏军为支援该部于 12月 7—9日再次在刻赤附近实施登陆,因无法续派援兵,12月 11日登陆部队从刻赤南郊撤回。
刻赤-费奥多西亚登陆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为攻占刻亦(Kepqb)半岛、解放克里米亚而进行的登陆作战。1941年 12月 25日至 1942年 1月 2日,由*高加索方面军、黑悔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实施。登陆部队共 41930人,配备 250余艘舰船和 661架飞机。12月 26—29日,苏军先后在刻赤半岛东北海岸和费奥多西亚(феодосия)港实施登陆,12月 30日,解放刻赤。至 1942年 1月 2日,共推进 100—110公里,肃清了刻赤半岛之敌,从而解除德军经塔曼(TamaH)半岛入侵高加索的威胁,并有取了克里米亚的重要战役登陆场,为克里米亚方面军在该地区展开创造了条件。
炉边谈话(FiresideChats)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种演讲形式。即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通过广播向美国公众发表谈话,故称。首次谈话于1933年 3月 12日。大战前与大战中,罗斯福以这一形式向美国公众阐述政府的外交政策、国防措施以及战争进程筹重大问题,对争取美国人民支持政府的政策和坚持反法西斯战争,有较好效果。在罗斯福当政 12年中,约达300余次。
浅间丸事件大战期间,日本和英国间的一次外交冲突。1940年 1月21日日本客轮浅间九从旧金山驶往横滨途中,于千叶县野岛崎洋面 35海里半的公海上遭英国军舰拦截。船上的 51名德籍乘客中,有 21名因有服军役嫌疑被强行带走。翌日,日本外务省以“完全无视帝国之意”为借口向英国提出强烈抗议。英国当局则以该行动不违反国际法为由不予理睬。日本遂警告将采取同样措施。最后英国被迫向日本表示遗憾,并于 2月 19日将其中朱服过军役的 9人引渡给日本。日本军部及右翼势力利用该事件在国内兴起了大规模的反英活动。
法戎(EtionneFajon,1906—)法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29年加入法共。1936年起为者员。大战爆发后,于 1940年被捕,囚禁于阿尔及利亚。1943年获释,与*皮佑、*罗歇等人组成法共北非代表团,领导当地党员开展抵抗运动。后当选为临时咨询议会议员。1945年起为法共中央委员。战后长期主持《人道报》的工作,1947年起为法共政治局委员。
法比安(GeorgesPierreFabien,1919—1944)法国抵抗运动战士。法国共产党党员。曾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1940年在马赛领导共产主义青年团。法国败降后,率领法共特别组织行动小组,投身抵抗运动。1941年 8月21日,在巴黎地铁车站击毙德海军准尉。后指挥青年武装营,在贝桑松(Besanpen)开展游击战。参加 1944年 8月*巴黎起义。9月组成法国内地军第一团,编入法国第一集团军,被授予上校衔。同年底因事故身亡。
法西斯(Fascis)狭义指意大利的法西斯组织和政党;广义指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具有民族沙文主义、鼓吹独裁统治、崇尚暴力和战争的运动、组织和政权。原词源于拉丁文(Fasces),在意大利文中本为同类物或同类人的集合名词,含有“协会”、“联盟”、“一群”、“一伙”、“一束”、“一捆”之意。在古罗马时代,高级长官以中间插有斧头的一束棍杖作为权力象征(意为拥有判处答刑或死刑的权力),亦称此名。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意大利的工农运动中都出现过以此为名的团体,如西西里的“劳动者法西斯”(FaseideiLavoratori)。1919年 3月,墨索里尼在米兰建立“战斗的法西斯”(亦译“法西斯战斗团”,FascidiCombattimento),1921年 11月在罗马举行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定名*国家法西斯党,翌年夺取政权,并逐步在意大利建立独裁统治。与此同时,欧、美和亚洲的若干国家,也出现类似的组织和政党,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国的*纳粹党。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各种矛盾激化,法西斯运动日益猖獗。法西斯政权在德、日等国先后建立,并走上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战争期间,德、日、意曾将此种统治强加于欧、亚、非各被占领国家。世界各国人民建立起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在 1945年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法雷耳(EdemiroJuli ánFarrell,1887—1980)阿根廷总统(1944—1945)。将领。军人出身。曾在意大利服役。大战爆发后,1943年以准将衔任陆军部长。1944年 3月继*拉米雷斯出任总统,曾试图推行亲德政策,遭舆论界抨击。1945年 3月 27日,迫于国内外民主势力的压力,向德、日宣战。同年获少将衔。战后于 1946年 2月下台。
法本审判大战后设在纽伦堡的美国军事法庭对德国法本化学工业公司(T.G.Farben)24名高级职员的审判。法本化学工业公司自 1925年成立时起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化学公司,根据《苏英美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者定书》第 12款规定被解散。该公司被控犯有奴役并大规模屠杀外国工人,为纳粹集中营研制集体大屠杀工具,以及在被侵略国家中掠夺公私财产等罪行。但不久美国便撤销了对该公司高级职员的控告。
洁尔代拉(EmilioFaldella,1897—1975)意大利将领。1929年起在军事情报处工作。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期间,曾策划暗杀*侮尔·塞拉西一世。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为*罗阿塔的参谋长,指挥瓜达拉哈拉战役,遭惨败。大战期间,参加入侵法国,并在陆军参谋部工作,获准将衔。1943年任西西里驻军司令部参谋长。同年*七月政变后,追随卡尔多纳,前往意大利北部参加抵抗运动。1945年 4月曾试图组织突击,活捉墨索里尼,未成。著有《西西里的登陆和防御》。
法里纳奇(RobertoFarlnacci,1892—1945)意大利法西斯党总书记。早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为党内改良主义者。后加入国家法西斯党,1925—1926年任总书记。是法西斯大委员会成员,并获民警中将街。大战时对内采取强硬措施,制裁“失败主义者”,主张战争到底;对外追随纳粹德国,主张轴心国军队全部由德军司令部统一指挥。曾任侵阿尔巴尼亚民警总监。1943年*七月政变后逃亡德国,后又返意,投靠*萨罗共和国,但未获重用。1945年 4月外逃瑞士时被游击队俘获处决。著有《法西斯革命史》。
法国二局(Deuxi èmeBureau)法国国防部和陆、海、空军总参谋部所辖的谍报机构。两次大战期间下属有从事谍报工作的情报处和专事反谍工作的情报汇总处,并设有化学、无线电和密码破译等科,人员遍及国内外。大战爆发后,同由总参谋部另增设的专事收集国外情报的五局(Cinquien、Bureau)紧密合作,为法国军方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军事情报。*《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后,与五局同时被解散,其大部分人员分别在巴利尔(LoulsBaril)上校和*里韦上校率领下转入地下活动。1942年底,部分人员参加了里韦在北非建立的情报和军事安全指挥处,配合法国抵抗力量和盟军的谍报机构,进行工作。大战期间,二局和五局所属人员,共有 318人牺牲。
法国五局见“法国二局”。
法赖斯勒(RolandFreisler,1893—1945)德国*人民法庭庭长(1942—1945)。初为律师。1925年加入纳粹党。1934—1942年任全国司法部国务秘书,曾参与起草新刑法,加强法西斯恐怖统治。大战期间参加汪湖会议,推行灭绝犹太人的计划。1942年 8月起任人民法庭庭长,因冷酷无情彼人称为“绞刑法官”。1943年春主持审判*舒尔兄妹。1941年*七·二○事件发生后,残酷镇压密谋者。1945年 2月在空袭中被炸死。
法德宣言即《法德互不侵犯宣言》。1938年 12月 6日签订*慕尼黑会议之后,法国由于出卖盟友捷克斯洛伐克而威信下降,更感安全日益受到威胁,因而追求同德国釜订一个类似*《英德宣言》的条约。1938年 10月法国借其驻德大使弗朗索瓦-庞赛调任之机,向德国提出并开始谈判。12月 6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访法,同法国外长庞纳签订此宣言。宣称“两国之间没有任何悬而未决的领土问题”,“目前所划定的疆界是最终疆界;两国将尽力保证相互关系朝和平睦邻方向发展;发生国际纠纷时双方应互相协商。
法瓦格罗萨(CarloFavagrossa,1888—?)意大利战时生产大臣(1943—1044)。西班牙内战期间负责意大利干涉军的装备和供应,深得墨索里尼赏识。1939年 8月起领导战时生产总委员会,并历任战时生产局局长(1940年 5月)和战时生产大臣(1943年 2月)。但始终未能改善意军装备低劣的状况。1944年 1月战时生产部被巴多里奥取消后,退出政界。
法兰西之战1940年德国入侵西欧击败英法盟军的战争。大战爆发后,德国利用英法推行*奇怪战争,迅速攻占波兰,继而又侵占丹麦和挪威,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1940年希持勒决定 5月初在西线发动进攻。德军统帅部企图实施闪击战,一举粉碎西欧的盟军,占领荷兰和比利时,使法国退出战争并强迫英国签订城下之盟。为此,预定实施两次代号为“黄色”和“红色”的进攻战役。按*《黄色方案》的最后计划,德军在西线集中 136个师,共计2445辆坦克、3824架飞机和 7378门火炮(75毫米以上口径),编成 3个集团军群:居中的 A集团军群 45个师(其中 7个坦克师),由*伦德施泰特指挥,准备从亚琛至摩泽尔河地域出发实施主要突击,穿越*阿登高地,在迪南(Dinant)和色当之间强渡默兹(Meuse)河,向英吉利海峡急进,包抄和分割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盟军主力,并与 B集团军群共同歼灭之;北翼的B集团军群 29个师(其中 3个坦克师),由*搏克指挥,集结在亚琛至北海一线,应席卷荷、比,将盟军主力牵制在北方,在协同 A集团军群将其围歼后,即作为德军右翼南下向法国推进;南翼的 C集团军群 19个师,扼守从摩泽尔河到瑞士边境一带以积极行动钳制当面法军,不使他调,并协助保障突击集团的侧翼。德军统帅部留有 40多个师作为预备队。实施防御的法芙盟军以 114个师(其中 9个英国师)组成东北战线(司令为*乔治)在瑞士至敦刻尔克之间展开。配置在从*马其诺防线终点至海边一线的第一集团军群 41个师(其中英国远征军 9个师)最为精锐,准备按*D计划向荷、比机动;盟军指挥部判断,德军将在北翼实施主要突击,只要在这个方向上的荷军(10个师)和比军(23个师)在各自的筑垒地域坚持 5天以上,盟军主力就能及时驰援并建立巩固的防御正面。1940年 5月 10日拂晓,德军航空兵首先突袭荷、比和法国北部的主要机场和战略要地。同时,在北翼,德军用空降兵控制了荷、比的许多桥梁、机场和战略据点,地面部队迅速突破荷、比军的初始防线,向腹地推进。5月 14日,荷军投降;仓促前出到布雷达-安特卫普-那慕尔一线的盟军以及后撤到这里的比军立脚未稳,即遭攻击。在中部,德军坦克集群迅速穿越阿登高地后,突破法军的薄弱防御,也于 14日在迪南、蒙得梅(Motherme)和色当强渡默兹河,朝海峡方向对盟军实施分割突击。20日,德军抵达索姆河口,隔断了盟军重兵集团同法国本部的联系。盟军阻止放军进攻并突破合围的尝试未获成功。备路德军从几个方向同时对压缩在*佛兰德地区的法、英、比军进攻,收紧包围圈。5月 28日,比军投降;法英军余部实施*敦刻尔克撤退。6月 5日,德军调整部署后开始了*《红色方案》的进攻作战。接替*甘未怀任法军总司令的*魏刚拥有 71个被削弱的师(其中2个英国师),沿索姆河、埃纳(Aisne)河构成一条比原先更长的防线(*魏刚防线)。从阿布维尔(Abbeville)地域出击的德军 B集团军群的坦克前锋当天突过索姆河。8日,德军进抵巴黎以西的塞纳河。9日,在埃纳河一线的德军 A集团军群也开始进攻,冲向巴黎以东的马思河和塞纳河。19日法国政府从巴黎撤往图尔。当天,意大利向法国和英国宣战。14日德军开进被弃守的巴黎,并在两侧继续深入,法国政府再逃波尔多。至此,法军已不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军政领寻集团中的失败主义者则加紧催逼政府屈膝求和。16日,*雷诺辞职。次日领导新政府的*贝当请求德军统帅部停止军事行动,并径自号召法国军民停止战斗。6月 22日,法、德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24日,法、意签订停战协定。法国北部包括大西洋沿岸地区为德国占领,南部为*维希政府管辖。此战法军死亡 8.4万人,被俘 154万人,德军死亡和失踪 4.5万人。德军的闪击战再次获得成功。
法兰西行动(I’ActionFrancaise)法国极右组织。1899年成立。主要倡导人为*莫拉斯。1908年起发行《法兰西行动报》。反对共和国和议会制度,主张在法国恢复世袭的君主制,鼓吹教权主义,三十年代又附和法西斯主义,1940年法国败降后,追随贝当,支持维希政府,宣扬*民族革命。其成员或参加*法兰西人民党,或参加*维希民警,同德国占领当局伉瀣一气。1944年法国解放后瓦解。
法兰西国家见“维希政府”。
法拉列耶夫(1899—1955)苏联空军将领。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翌年加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32年调入空军。1933和 1934年先后毕业于卡恰军事飞行员学校和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历任航空兵旅长和集团军主管空军的副司令。1939年参加进军西白俄罗斯。1941年任空军总监(空军少将衔)。苏德战争期间,历任第六集团军、西南方面军和西南方向空军司令、苏军空军副司令兼参谋长。在解放顿巴斯、南乌克兰、克里米亚、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以及东普鲁士等战役中,协调和指挥空军作战。1944年获空军元帅衔。战后任空军学院院长。1950年退役。著有回忆录《在飞行员的行列》。
法国内地军(ForcesFrancaisesdel’int érieur,缩写 FFI)通称“内地军”。大战期间法国国内的武装抵抗力量。为迎接本土解放,于 1944年 2月 1日组建。由各抵抗组织包括*马基、军队抵抗组织、自由射手等联合组成。人数 50余万。*民族抵抗委员会设*立即行动委员会为该军领导机构,由戴高乐委派*柯尼克任总司令。1944年 6月第二战场开辟后,积极配合盟军作战。在布列塔尼地区共歼敌 8000余人,俘敌 2万余人。在中央高地苦战近 3个月,牵制德军 12个师,至 8月底已解放法国中部 30余个省份。8月中、下旬又促成*巴黎起义,解放了首都。戴高乐进入巴黎后,于 1944年 8月 28日下令解散其指挥部,9月 19日又下令内地军同正规军合并,充实了戴高乐领导的武装部队。
法国远征军(CorpsExp éditionnaireFrancais,缩写 CEF)*战斗法国派往意大利作战的军队。1943年 5月由*朱安在北非组建,其任务为参加在法国的登陆和解放法国。同年底,经训练和接受美式配备后,被盟军最高指挥部调往意大利战场。初辖 2个步兵师,后增至 4个师,配合盟军在意大利中部作战。先后参加攻占卡西诺(Cassino)山修道院和突破古斯塔夫防线的战斗。为迎接第二战场的开辟,旋被陆续调回北非。1944年 7月罗马解放后,全部撤离意大利,编入塔西尼指挥的 B集团军。
法莱斯故役美英盟军在法国西北部实施的进攻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后,盟军于 1944年 7月 25日,从登陆场向南推进。8月 1日,西翼美国第一、第三集团军组成*盟国第十二集团军群,直逼布列塔尼半岛底部。8月 6日夜间至 7日,德军以 5个坦克师和 1个摩托师,冒险向阿弗朗什(Afranches)方向反突击,企图截断美军后路。拥有制空权的美军阻遏了德军的反突击,并趁机从南面东进,与北面南下的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构成对德国 B集团军群主力的包困态势。8月 10日,盟军开始对法莱斯(Falaise)、阿尔让唐(Argentan)地域近 20个师的德军,发动进攻战役。8月 20日,盟军一度合围德军,但因美、英军之间协同欠佳,行动不果断,半数德军得以突围西撤。8月 25日盟军前出至塞纳河,战役结束。此役打破了希特勒牵制盟军于诺曼底狭窄地区的防御计划。盟军不仅解放了除布列塔尼半岛 3个港口外的整个法国西北部,而且冲进开阔的法国腹地,取得了战略主动权。
法鲁克一世(Farouk1,1920—1965)埃及国王(1936—1952)。早年在英国就学。大战爆发后,宣布中立。英国对德宣战后,遂中断同德的关系。1939年 11月曾在议会表示支持英国,但却采取消极合作方针。1942年 2月在英国压力下,任命华夫脱党人组阁,转而奉行配合英军作战的政策。先后同维希政府中断外交关系,和苏联建交。1945年 2月,始对德国和萨罗共和国宣战。1952年被推翻后逃亡意大利。客死于罗马。
洁本工业公司(1GFarbenindustrieA.6.)亦译”法本集团”、“法本托拉斯。”“法本”系德文“染料”(Farben)一词的音译。德国化学工业垄断组织。1925年由几个企业联合而成,迅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化工公司。希特勒执政后同纳粹政权紧密勾结。1932—1944年共向纳粹党、党工队、冲锋队等捐赠 400Q万马克,并积极研制人造汽油和人造橡胶,利润额从 1932年 4800万马克增至 1939年 3.63亿马克。大战前夕控制或联合 177家本国工厂和近 200家外国企业,大战期间增至约 400家本国工厂和约 50Q家外国工厂(包括占领区),为*德国武装部队提供总消耗量 85%的炸药和生部人造橡胶轮胎。曾强迫约 20万名外国工人、战俘和集中营囚徒从事奴隶劳动,主持研制*齐克隆—B,参与制造屠杀犹太人的毒气车。大战后期在*奥斯威辛灭绝营建造专门工厂,使用囚徒从事人体药物试验和实行奴隶劳动。战后被分解为赫希斯特染料公司、拜耳股份公司和巴登苯胺及苏打公司,实际上仍结为垄断组织。
法兰西人民党(PartiPopulalreFrancais)法国法西斯政党。1936年由*多里奥及某些法共脱党分子创建。得到垄断资本支持,反对人民阵线,主张建立个人独裁。1940年法国败降后,支持维希政府,投靠德国侵略军。发行《人民呼声报》,鼓吹*合作主义。其成员组成法兰西卫队和行动组,配合占领军,镇压抵抗运动,并发起组织*法国反布尔什维主义志愿军团。至 1942年,已是法国最大的合作主义政党。1944年巴黎解放后,残余党徒逃亡德国。1945年 4月后消亡。
法兰西社会党(PartiSoeiaIYrancais,缩写 PSF)见“法兰西社会进步党”。
法国外籍军团(L égionEtrangère)由外籍人员组成的法军。1831年组建,曾多次参加对外战争。1939年时,共辖有 6个步兵团和 2个骑兵团。大战爆发后,在挪威和法国本上作战。法国败降后,其大部分官兵参加自由法国,在叙利亚、埃塞俄比亚和北非境内同德意侵略军作战。1943年编入*法国远征军,前往意大利作战。1944年划归培西尼指挥的法国第一集团军,经孚日山区、阿尔萨斯,深入德国境内,战功卓著。
法国抵抗运动大战时期法国社会各阶层在海外和本土抗击纳粹德国及维希政府的斗争。1940年夏,法国败降后,戴高乐在伦敦发表演说,号召人民继续扩战,反对投降。不久成立*自由法国,开创海外抵护抗运动。法国在非洲、大洋洲的殖民地纷纷加入,并得到英国的支持,力量逐渐壮大,成为民族解放的旗帜。次年 9月,建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为其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全国抵抗运动。其所属武装部队在各地配合英军作战,取得很大胜利。又派出*诺曼底-涅曼航空团赴苏联作战。1942年 7月,更名为*战斗法国;11月,盟军登陆北非后,其活动中心移至阿尔及尔。1913年 6月 3日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法国人民的代表,8月,得到美、英、苏三国承认。其武装部队参加了突尼斯战役,并解放了科西嘉岛。国内的抵抗运动在法国共产党及其他各党派领导下,亦取得了重大战绩。1940年 7月法共中央发表《告人民书》,呼吁全国上下一致抗战,成立了青年营、*自由射手和游击队等武装。其他抵抗组织如*解放南方、*解放北方、*战斗等亦活动频繁。1941年法共团结社会各阶层,建立“法国民族阵线”,并与自由法国建立联系。1943年 5月,在巴黎建立抵抗运动在国内的领导机构——*民族抵抗委员会。同时,*马基也迅速壮大,在各地开展游击战争。1944年成立*法国内地军。为迎接全国解放,1944年 6月 3日,成立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戴高乐出任主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法国军民配合作战,1944年 8月解放巴黎。1945年初基本光复本土。5月 8日,塔西尼代表法国在德国投降书上签字。法国抵抗运动至此取得全面胜利。
法意停战协定法国战败后于 1940年 6月 24日在罗马与意大利签订的协定。协定签订前,希特勒曾向墨索里尼施加压力,迫使意大利放弃过高要求。协定主要内容为:法、意在边境上划定 50公里宽的非军事区;土伦、比塞大和阿雅克肖等地划为非军事区;意大利有权使用吉布提港及亚的斯亚贝巴铁路的法国路段。该协定并未满足意大利的侵略野心。
法西斯大委员会(IiGranConsigliodeIFascismo)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1922年 12月 15日建立。墨索里尼为主席,书记由国家法西斯党总书记担任,*德博诺等 4人为终身成员。其余成员则由民警头目、保卫国家特别怯庭庭长及忠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高级官员出任。成员不受法律约束,但可随时撤换。1923年 1月 12日举行首次会议,此后虽赋予讨论王位及首相继承人等权利,但极少开会,大权由墨索里尼独揽。在意大利法西斯政权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于 1943年 7月 24日举行会议,翌日通过导致墨索里尼下台的格兰迪动者。此后即解散。
洁西斯-职团议会(LaCailleradeiFaseieedelleCorporazioni)意大利法西斯统治时期的议会。1939年取消旧议会后建立。完全废除选举制,议员由法西斯党民族委员会成员、职团民族委员会成员、*法西斯大委员会成员和首相本人组成。并无立法权,成为法西斯制度的点缀物。1943年七月政变后解散。
法苏莫斯科会谈1944年 12月 2—10日*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戴高乐访苏期间在莫斯科同斯大林举行的会谈。随着法国的解放,为谋求恢复法国大国地位,戴高乐提出后经苏方邀请,举行了此次访问和会谈。参加者还有莫洛托夫相法国外长*皮社尔等。双方讨论了加强法苏关系以及欧洲战后和平与德国问题。戴高乐力图说服斯大林同意法国占领莱茵兰,作为交换条件,法国赞同寇松线、奥得河-尼斯河作为波兰东、西部边界。斯大林以须同英、美协商为由,拒绝允诺法国占领菜茵兰,并劝说法国加入 1942年的*《苏英战时同盟和战后合作条约》,戴高乐担心会使法国从属于英国而拒绝。在谈到*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时,戴高乐未表达正式承认的愿望。双方表示决心将对德战争讲行到彻底胜利,并共同采取措施保证欧洲不受任何新的侵略。最后签订了*《苏法同盟互助条约》。
法国第一集团军(1 reArméeFraneaise)*战斗法国所属的武装部队。1944年 9月组建,前身为来自非洲的 B集团军。由塔西尼指挥,下辖 2个军,计有 4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共 26万余人。隶属盟军右翼的第六集团军群。1944年底德军在阿登山区发动进攻时,曾在阿尔萨斯境内作战。1945年 3月渡过菜茵河,占领斯图加特,直抵奥地利。共解放三分之一的本国领土,占领 5万平方公里的德国领土,俘虏德军 25万余人,自身伤亡达 5.6万余人。
法国第二装甲师(Deuxi èmeDivisionBlindée,缩写 2DB)*战斗法国所属装甲部队。1943年 8月在摩洛哥组建。经训练和装备后,于 1944年 4月调往英国。全师共有官兵 1.7万余人,各种战车 7000余辆,由*勒克菜尔指挥。同年 8月在法国本土登陆,先后在诺曼底、摩泽尔、孚日山等地区作战,并参加解放巴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战斗,屡建功勋。此后又配合盟军深入德境,直抵贝希待斯加登。在战争中全师伤亡共 4987人。1946年 3月解散。
法兰西民族委员会(Comit éNationaIFrancais)*自由法国的领导机构。1941年 9月 24日正式成立,由戴高乐任主席。下设海军、空军、财经和殖民等部门,分别由贾德卢、缪塞利埃、瓦沦、普利文等人掌管。此后,马西格里、菲力普和苏斯戴尔又出任外交、劳动和内政、新闻和宣传委员等职。1942年 7月 14日,自由法国更名为战斗法国后,仍为其领导机构。对外维护法国利益,对内联合各派抵抗力量。1943年 6月 3日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所取代。
法兰西社会进步党(Progr èsSociaIFrancais,缩写 PSF)法国法西斯政党。前身为*火十字团,1936年 7月*拉罗克改建为法兰西社会党。1940年 6月法国败降后,遂更名为法兰西社会进步党,在非占领区设立四个分区领导机构,出版《每日小报》,宣传*合作主义。效忠贝当,支持维希政府,协助推行所谓*民族革命。因与其他法西斯政党的矛盾而发生内江,主要领导人于 1943年被捕,此后影响日益减弱,并逐渐瓦解。
法国南部登陆战役盟军在法国南部进行的登陆战役。1943年德黑兰会议确定,在实施代号*霸王的行动的同时,将在法国南部进行登陆(代号*铁砧)作为配合。但英国力图取消此行动,抽走部分登陆舰艇用于南欧作战,美国被迫同意推迟,直至 1944年 7月才重新确定实施(代号改为*龙骑兵)。参加登陆作战的有:美国第六军(3个步兵师),法国第一、第二军(4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 1个山地师),英美“橄榄球”(Rugby)空降战斗群(9730人),以及舰船约 880艘(另 1370艘小型登陆挺),飞机约 1800多架(一说 1500架)。登陆部队分别从意大利、北非等地港口上船,于 8月 14日在科西嘉岛西海岸海域集结。翌日晨,首先实施空降,继而出动 1300架飞机和大批军舰,进行轰炸和炮火准备,然后分别从 3个登陆点突击上陆。当时驻守法国南部的是战斗力极差的德国第十九集团军(10个师),其大部分兵力陷于对付法国抵抗运动,无力抵抗盟军登陆。8月 19日,盟军形成宽 90公里、纵深 60公里的登陆场,上陆兵力达 16万人。德军遂匆忙北撤。8月 24日美军占领格勒诺布尔。8月 28日,在人民起义配合下,法军进入士伦和马赛。8月 31日盟军进逼里昂。9月 3日,在法国抵抗运动武装解放里昂之后,盟军进入该市。9月 11日,法军与从诺曼底登陆的美军在第戎以西 25公里处会师,战役至此结束。此役由于推迟 2个多月才实施,已失去原来的军事意义。
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Comit éFrancaisdeLibéra-tionNationale,缩写 CFLN)大战时期法国抵抗运动的领导机构。其前身为*法兰西民族委员会。1943年 6月 3日在阿尔及尔建立,由戴高乐和吉罗共任主席,贾德鲁、摩纳、德姆维尔等人任委员,并吸收共产党代表参加。同年 11月吉罗辞职,并退出委员会。该委员会宣称它是“法国的中央政权”,“将维护法国人在全世界的利益”。对内召开*临时咨询议会,吸收各阶层代表参加抵抗运动。改善阿尔及利亚居民的处境。对外于 1943年 8月在得到美、英、苏三国的承认后又先后和 26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军事上,将战斗法国所属的军队和原法国在非洲的驻军合并,建立统一的武装力量,并派遣远征军去意大利作战,支持科西嘉岛人民起义,在 1943年 10月解放了该岛。积极准备解放法国本土,清除维希分子,向国内抵抗力量提供武器。反对盟军指挥部在法国领土上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并就盟国空军对法国的狂轰滥炸和美国未经同意即私自铸造大量法国钱币事件向美英当局提出强烈抗议。1944年初召开布拉柴维尔会议,巩固了法国的殖民大国地位。同年 6月 3日,更名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由戴高乐出任主席。
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GouvernementProvlsoiredelaR épubliqueFrancaire,缩写 GPRF)大战末期法国抵抗运动重建的法国政府。1944年 6月 3日成立,身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戴高乐任主席。领导法国军民,配合盟军,解放了全国。1944年 9月和次年 5月曾进行改组。战后着手清洗国家机构,惩办“维希”分子,公审贝当和赖伐尔,处死 2000余人,监禁 4万余人,并解散内地军和所有抵抗组织。为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资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增加家庭补助百分之五十至八十。此外还将煤炭业、部分飞机制造业和雷诺汽车公司实行国有化。与法共实行合作政策。对外与苏联签订法苏友好互助条约,改善并缓和了同英美的关系,与盟国共管德国鲁尔地区以及取得萨尔和莱茵河左岸,参加欧洲咨询委员会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使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也试图在各殖民地推行改革,以维护其殖民帝国的地位,并最终确立了战后资产阶级的统治。1945年 11月制宪会议召开后,为新政府所取代。
法国反布尔什维主义志愿军团(L égiondesVolontai-resFrancaiscontreleBolchevisme,缩写 LVF)参加苏德战争的法国法西斯武装组织。由*法兰西人民党等法西斯组织,于 1941年 8月组成。初约 3000余人,属德国国防军第六三八步兵团管辖。同年 10月,赴东线作战,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重创。1942年初整编后即在白俄罗斯境内镇压游击队。1944年夏残部逃窜至东普鲁士,经改编后,加入*查理曼师。
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关于印支地位声明戴高乐领导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声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印度支那为法属殖民地。1940年法国败降后,日本迈开南进步伐,分别于是年和翌年同法国*维希政府当局签订*《日本一法属印支军事协定》和 *《日法共同防御印支者定韦》,并出兵占领了印支。1943年 12月 8日戴高乐釜发此声明,宣称:无视法国主权和利益而签订的条约和割让的土地一概无效,法国与盟国联合一致共同作战,直到击败侵略者和“解放”印度支那的全部领土;并许诺:法国将在法兰西联邦范围内给印度支那各国一个新的政治地位,自由将予以扩大和确认:允许印度支那人参加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担任职务;在联邦内实行经济法规的改革,即关税和财政自主。它既表示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立场,又反映了法国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的企图。
河田烈(1883—1963)日本大藏大臣(1940—1941)。1908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大藏省。1929年任大藏次官。1932年任拓务次官。1934年汪内阁书记官长,同年任贵族院敕选议员。1940年任第二届近卫内阁大藏大臣。任内,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加速日本经济的军事化。1941年任东亚海运社长。1944年任台湾拓殖社长。1945年任大成火灾海上社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开除公职,后重入实业界,并从事写作。
河本大作(1883—1955)日本军人。*樱会主要成员之一。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历任浦盐派遣军参谋、参谋本部中国班班长。1926年晋级大佐,任关东军高级参谋。1928年参与策划炸死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该事件引起内外舆论的指责,遂被解职。不久参加大川周明的*神武会,继续策划侵华。九·一八亭变后历任满铁理事、满洲煤矿理事长,专事掠夺中国经济资源。1943年到太原,在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手下搞特务活动,兼山西产业会社社长等职,同时对阎锡山进行诱降。日本投降后被作为战犯关押。病死于太原战犯收容所。著有《我杀死了张作霖》。
河北事件日本侵略华北的事件。1935年 5月 2、3日,日本华北驻屯军指使特务暗杀两个亲日的中文报社社长,事后反诬中国人所为。5月 29日,日军又指责中国军队进入河北滦东“非武装区”,破坏*《塘沽协定》。日本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政府提出无理要求:罢免河北省主席及其他指定官吏,省府迁保定;中央军及宪兵第三团撤出河北,国民党河北省党部停止活动;逮捕严办暗杀新闻社长人犯;取缔反日团体及活动等,并从东北调兵入关以武力要挟。6月初,*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开始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秘密谈判。7月 6日,何应钦致函梅滓,全部承诺日军要求,即所谓*《何梅协定》。自此,河北省的主权大部丧失。
河边正三(1836—1965)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宫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在参谋本部供职。1909年任驻德武官。1937年任驻中国军步兵旅团长,7月 7日所部挑起芦沟桥事变,爆发了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 2月至 1939年 1月任华中派遣军参谋长。1942年 8月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长期为日本侵华战争出谋划策。1943年任缅甸方面军司令官,主张进攻印度,以巩固日军在缅甸的地位。1945年 3月晋升大将,同年 4月任*航空总军司令官,指挥*天号作战,企图以残存的空军顽抗到底。日本投降后任第一复员军司令官,参与日军的复员工作。
河南战役即“豫中战役”。
河边虎四郎(1890—1960)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22年任参谋本部部员,后任驻苏联武官。1934年任关东军参谋。1937年 3月任参谋本部战争指导课课长。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时,主张不扩大战争。1938年任驻德国武官,后任第七飞行团团长。1941年晋升中将,任航空本部总务部长、第二航空军司令官,航空本部次长。1945年 4月任参谋本部次长。日本投降时,作为日本全权代表赴马尼拉,与盟军接洽投降事直。后在占领军总司令部历史课供职。
河合荣治郎(1891—1944)日本学者。1915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农商务省。1920年转任东京帝国大学副教授,1926年升教授。对日益抬头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持批判态度。后成为右翼攻击的目标。1938年 10月所著《社会政策原理》、《法西斯主义批判》等 5部书籍被禁止发行。1939年 1月被东京帘国大学处以停职处分。同年 2月以违反出版法受审。后病逝。著作编为《河合荣治郎全集》(23卷)。
河南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河南敌后创建的抗日根据地。1944年国民政府军队在*豫中战役中失利后,大片国土为日军占领。7月起,八路军、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开辟河南、控制中原战略要地的指示,派部队向河南敌后进军。八路军太行、太岳、晋绥及陕甘宁边区派出的部队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在新四军第五师配合下,扩大了豫东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四师主力西进,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945年上半年三个战略区形成河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华中、华北和陕北的战略联系,对于坚持中原抗战、控制中原战略要地具有重要意义。
泗水海战即“苏腊巴亚海战”。
泊事件即“横滨事件”。
波伦(ChariesEustisBohlen,1904—1974)美国外交官,苏联问题专家。1927年哈佛大学毕业,1929年起进入外交界,曾任美国驻外使馆的多种职务。1943年任国务院欧洲事务司俄国处处长,曾随同国务卿赫尔出席*苏美英莫斯科外长会议。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和社鲁门的翻译。战后历任驻苏联、菲律宾和法国大使,以及国务卿苏联事务特别助理、代理副国务卿等职。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和决策。著有回忆录《历史的见证:1929—1969》。
波比茨(JobannesPopltz,1884—1945)德国普鲁士邦财政部长(1933—1944)。早年曾攻读法律、经济和政治学。后任柏林大学教授。1925—1929年任德国财政部国务秘书。1933年 1月任全国不管部长和中央驻普鲁士邦财政部专员。同年 4月起任普鲁土邦财政部长。1938年起参加反希特勒密谋活动,但对军内密谋集团领袖出任未来政府首脑深表异议,主张复辟霍亨索伦王朝。1943年狄又提议希姆莱任首脑并进行秘密接触,此后受盖世太保监视。1944年*七·二○事件后被捕,翌年 2月被处死。
波尔宾(1905—1945)苏联空军将领。1927年加入联共(布)党和参军。1931年毕业于奥伦堡军事飞行员学校。后任轰炸航空兵团团长,参加过诺门坎地区的战斗。1941—1942年间,先后在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地区作战,后升任航空兵第三○一师师长、轰炸航空兵第一军军长。1943年获空军少将衔。战争中首创摧毁小型目标的编队俯冲突击方法(即“风车”式轰作法)。1945年 2月在执行任务时牺牲。
波立特(HarryPollitt,1890—1960)英国共产党总书记(1929—1939,1941—1956)。早年为纺织厂工人。1906年起参加工人运动。1921年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同年参加创建英国共产党。1922年起为英共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1924年起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1929年当选为英共总书记。1939年 9月 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积极支持英国政府于 9月 3日对德宣战。后因与共产国际对战争的方针有悖,被解除英共总书记职务。1941年 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恢复职务。战后于 1956年起任英共主席。著有《波立特选集》等。
波里克(1922—1944)苏联军人。1939年参军。1941年毕业于哈尔科夫步兵学校。同年加入联共(布)党,获中尉衔。苏德战争初期在边境战斗中受伤被俘,囚禁于法国北部的德国集中营。在集中营内参加组织秘密委员会,同法国抵抗运动取得联系。1943年越狱后,参加法国抵抗运动,组建游击队。翌年任在法苏联战俘中央委员会委员。1944年 7月 22日在战斗中牺牲。1964年被追授为法国民族英雄和“苏联英雄”称号。
波利乐(Bolero)美、英集结美军兵力和物资于不列颠群岛的行动计划代号。与代号*围歼的行动计划同时于 1942年春拟定。目的为保证 1943年实现横渡英吉利海峡攻入西欧的作战行动提供保障,故广义上也用作 1943年攻入欧洲大陆的行动代号。由于英、美拖延开辟*第二战场,长期未被认真执行。后来成为*霸王行动计划一部分。
波纳尔(HenryRoydsPownall,1887—1961)英国将领。毕业于伍尔威奇皇家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任职于参谋学院、炮兵学校和帝国防务委员会等。1938年 1月任陆军部作战和情报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任*英国远征军参谋长。*敦刻尔克撤退回国后,历任*英国国民自卫军总监、北爱尔兰司令和帝国副总参谋长。1941年 12月至 1942年 2月任远东英军总司令,后任西南太平洋地区司令,并获中将衔。1943年接替*威尔逊任伊朗-伊拉克英军司令。1943年夏任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的参谋长。1944年 11月因健康原因而卸任,翌年初退役。
波波夫①瓦西里·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1893或 1894—1967)。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沙俄军队。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1年毕业于列宁政治学院首长训练班。后历汪骑兵第十二师师长、哥萨克骑兵第四军军长、步兵第二十八军军长。参加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将。先后任第十、第七十集团军司令和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参加过莫斯科、斯摩棱斯克、白俄罗斯、东普鲁士和柏林等战役。1944年获上将衔。战后历任集团军司令和伏龙芝军事学院系主任等职。1959年退役。著有《战争史上的出其不意》。②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波波夫(1900—1952)。苏联战时斯摩棱斯克游击运动司令。1919年参军。1921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3年复员,从事党务和政府工作。1940年起任联共(布)党斯摩棱斯克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至1948年)。苏德战争期间,历任西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西部游击运动司令和斯摩棱斯克游击运动司令。战后曾任联共(布)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③马尔基安·米哈伊洛维奇·波波夫(1902—1969)。苏联将领。1920年参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和 1936年先后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1938年任红旗远东独立第一集团军副司令,次年升为司令。1941年 1月出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中将衔)。苏德战争期间,历任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西南、预备队、布良斯克、波罗的海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第二等方面军的司令、副司令和马,米,波波夫参谋长,先后参加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等会战,以及解放卡累利阿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作战,晋升上将。战后曾任军区司令、陆军第一副总司令兼参谋长。1953年获大将衔。著有《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地区》。
波将金(1874—6)苏联外交官、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2—1937年历汪驻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和法国全权代表(即大使)。1937—1940年任第一副外交人民委员。1939年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委员。1940—1946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1943年起兼汪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曾主编三卷本《外交史》;著有《绥靖侵略者的政策与苏联为和平而斗争》、《关于国民教育问题的文章和演讲集》等。
波特尔(CharlesFrederickAlgernonPortal,1893—1971)英国空军将领。1914年 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从牛津大学应召服役,参加*英国远征军在法国作战。1915年转入皇家飞行军团,1919年升为少校指挥官。此后历经升迁。1940年 4月任*英国轰炸机司令部总司令,10月改任空军总参谋长,任内在空军战略上主张选择人口密集地区的电站、炼油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作为优先攻击目标,以便在即使不能精确命中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最大轰炸效果。由此进一步发展成为地区性饱和轰炸的指导方针。作为英美联合参谋部的成员。参加过在卡萨布兰卡、华盛顿波特尔和魁北克召开的研讨和确定盟军战略的国际会议。1944年 1月晋升空军元帅。1945年获子爵封号。战后曾主持英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波雷宁(1906—1981)苏联空军将领。1928年参军。翌年加入联共(布)党。1931和 1935年先后毕业于奥伦堡飞行员和飞行观察员学校和空军学院。1937年 11月志愿赴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翌年 4月返国。1939—1940年参加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开始时为空军少将。先后任航空兵师长、布良斯克方面军空军司令、空军第六集团军副司令和司令,参加莫斯科、杰米扬斯克、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白俄罗斯、卢布林-布列斯特、华沙-波兹南和柏林等战役。1943年获空军中将衔。1944年 11月—1947年任波兰人民军空军司令。1946年晋升空军上将。返苏后曾任空军后勤部长。1971年退役。著有《战斗航线》。
波霍弗①克劳斯·波霍弗(KlausBonhoeffer,1901—1945)。德国反希持勒密谋集团成员。早年为律师。1936年任汉莎航空公司法律顾问。反对法西斯主义,逐渐同备反希特勒密谋集团接触,力图推翻纳粹政权。1944年 7月彼捕,被*人民法庭以“扳国罪”判处死刑。翌年 4月 23日彼害。②狄特里希·波霍弗(Die-trichBonhoeffer,l906—1945)。德国新教神学家和牧师。克劳斯·波霍弗之弟。早年攻读神学。1931年任柏林神学院讲师。后任该院院长。1938年起与*奥斯持、*贝克和*卡纳里斯接触,参与反希特勒活动,利用出国机会与同盟国接触。1940年被盖世太保禁止布道。1942年 5月受奥斯特委托,赴瑞士同英国方面接触,要求同盟国与德国非纳粹政权缔结“体面的”和约,遭拒绝。1943年 4月被盖世太保逮捕。1945年 4月 9日被害。
波兰走廊(polishCorridor)即“但泽走廊”。
波列伏依(1908—1981)苏联作家。1928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卫国战争时期任《真理报》战地记者兼军队政工职务。1946年发表以苏联英雄*马列西耶夫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真正的人》,歌颂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产生广泛影响。战后曾创作反映战争年代的作品《随军采访四年》、《统帅》等。
波列诺夫(BhtahhuCepreeBhplloдeHoB,1901—1968)苏联将领。1918年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3年起在边防部队服役。1929年加入联共(布)党。1931和 1938年先后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德战争开始时为上校。先后任步兵师长、第三十一、第五、第四十七集团军司令和步兵第一○八军军长。率部参加勒热夫-维亚济马、斯摩棱斯克、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1943年获中将衔。战后任军长和军区司令助理等职。195S年退役。
波波维奇(1908—)南斯拉夫将领。青年时代曾在瑞士和法国求学。1933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曾参加国际纵队,在西班牙作战。1941年起参加反法西斯的战争,参与组织并担任南斯拉夫抵抗运动第一支正规军第一无产阶级旅旅长,后升任师长、军长、人民解放军最高司令部司令兼塞尔维亚最高司令部司令等职,所指挥的作战部队为人民解放军核心力量。战后历仕总参谋长、联邦外交部长、副总统等职。
波茨坦日(TagvonPotsdam)1933年 3月 21日纳粹德国第一届国会开幕日。1933年 3月 5日,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大选中未能获得绝对多数席位,为促使国会通过*《授权法》,建立独裁统治,希特勒除宣布当选的 81名共产党议员无效,将这些席位据为已有,同时迫害社会民主党议员,并积极拉拢各派反动势力。同年 3月 21日,纳粹当局在腓特烈大帝陵墓所在地波茨坦卫戍部队教堂举行国会开幕式,会上极力称颂*兴登堡。这标志着纳粹党和军国主义等右翼势力的结合。两天后,国会通过了《授权法》。
波塔波夫(1902—1965)苏联将领。1920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6年加入联共(布)党。1936年毕业于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1939年作为朱可夫的副手参加诺门坎地区的作战。1941年 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任第五集团军司令(坦克兵少将衔)。率部在西南方向作战,曾在普里皮亚特(Црилять)沼泽地南部边缘地区多次重创进攻之德军。同年 9月在*基铺会战中,所部被歼,本人被俘。关押于德国俘虏营直至 1945年 4月。战后于 1947年恢复军职。曾任军区副司令。1961年获上将衔。
波戈莫洛夫(1900—1969)苏联外交官。1920年加入俄共(布)党。三十年代在联共(布)党中央机关工作。1939年起在外交人民委员部工作。1941年汪驻维希法国的大使,苏德战争爆发后,调任驻英大使。翌年起兼任驻流亡伦敦的比利时政府公使。1943年 10月前赴阿尔及尔,出任苏联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全权代表。1944年起为驻法大使(至 1950年)。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著有回忆录《战争年代在外交岗位上》。
波尔韦雷利(GaetanoPolverell1,1886—1960)意大利人民文化大臣(1943年)。原为记者。1914年起追随墨索里尼,为《意大利人民报》编辑。1922年参加进军罗马。墨索里尼掌权后,竭力鼓吹法西斯制度。1931年起任政府新闻处处长,实行报刊检查制度,箝制社会舆论。大战期间,1941年任人民文化副大臣,1943年任大臣。任内,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宣传。同年 7月 24日参加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投票反对格兰迪动议。但墨索里尼被捕后,又转而支持巴多里奥政府,未被重用。
波兰人民军(WojskoPolskie)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领导的波兰武装力量。1944年 7月由*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根据 7月 21日*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的法令将在国内进行地下战斗的人民军队和在苏联建立的波兰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联合组成。由热梅尔斯基(M,Je—merski)将军任总司令。下辖 14个步兵师、4个炮兵和高射炮师、4个空军师、4个坦克旅等,1944年底扩充为 30余万人,1945年 5月增加到 40余万人,配合苏军进行多次重大战役,为波兰的解放事业作上重大贡献。
波兰农民营(BatalionyChlopskie)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农民党所建立的地下军事组织。1941年春建立。先称力“农民卫队”,后改名为“农民营”。总司令为卡敏斯基(F.Kameuski),成员主要是农村青年,人数达 15万。在全国建立 10个战区,主要在基埃尔策省和卢布林省活动。曾发动捣毁集中营、监狱的军事行动,并袭击交通线,打击了德国侵略者。1944年 1月,其一部分部队加入波兰人民军队。
波兰国家军(ArmiaKrajowa)波兰流亡政府组织并领导的国内武装部队。1942年 2月 14日由*波兰武装斗争同盟联合其他抵抗力量组成。先后由罗韦茨基(Ste-fancRoweski,1895—1944)和*波尔-卡奠罗夫斯基任司令。设立华沙、比亚韦斯托克、利沃夫、克拉科夫、波兹南和托伦 6个作战区。成员在 1943—1944年发展至 25—35万人。打击德国占领军,同时向盟军提供军事情报。但常与波兰人民近卫军发生磨擦,并对苏联持敌视态度。1944年华沙起义失败后,力量削弱,1945年 1月解散。
波列塔耶夫(1909—1945)苏联军人。1941年参军,为近卫步兵第九师战士。1942年夏在顿河作战时被俘,先舌关押在波兰、南斯拉夫和意大利的集中营。1944年在意大利共产党人帮助下逃出集中营,化名“波埃坦”(Поотаи),加入意大利游击队,多次参加袭击德军的战斗。1945年 2月2日,当游击队受敌火力压制时奋起冲锋,吸引敌人火力,以自己的生命拯救了战友。战后被追授意大利最高军功奖——“作战英勇”金质奖章。
波克雷什金(1913—1985)苏联军人。1932年参军。1939年毕业于卡恰航空飞行员学校。卫国战争期间历汪歼击航空兵团大队长、团长、近卫歼击航空兵第九师师长等职。参加空战正 6次,击落敌机 59架。战斗中成功地使用了“垂直空战战术”和“游猎”方法,并总结出“高度-速度-机动-火力”空战公式。为第一个荣获三次苏联英雄称号者。战后曾任国土防空军副总司令。1972年获空军元帅衔。著有《歼击机之翼》等。
波茨坦公告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1945年 7月 26日晚,以中、美、英三国政府的名义在波茨坦向全世界广播。*波茨坦会议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就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战后对日本处置的方针达成协议。随后由美国起草该公告,英国同意。苏联由于当时尚未对日作战,直至 8月 8日始正式宣布加入。中国未参加讨论,但公布前曾征得蒋介石的同意。公告全文共 13条,主要内容是:永远消除日本企图征服世界的威权和势力,肃清军国主义;同盟国必须占领指定的日本领土;实施*《开罗宣言》诸条件,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被指定的小岛:解除日本军队全部武装,严惩战犯,禁止军火工业存在;在实现上述目标并根据日本人民意志成立和平政府之后,联合国占领军立即撤出日本等。公告最后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将迅速完全毁灭”。它对瓦解日本侵略者的斗志起了重要作用。8月 15日。日本正式宣布接受该公告向盟国投降。
波茨坦协定《苏英美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文件的通称,系波茨坦会议的主要文件。1945年 8月2日由斯大林、杜鲁门、艾德礼签订。公报内容共 14项,于翌日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议定书内容共 21项,未在报纸上发表。两个文件的主要内容有:设立英、苏、中、法、美五国外长会议,负责进行关于缔结对德、意、罗、保、匈、芬等国的和约的准备工作。规定盟国管制德国的政治及经济原则,包括彻底解除德国武装,铲除一切军火工业,根除军国主义与纳粹主义,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在民主基础上重建德国政治生活,逮捕和审讯战争罪犯,经济上消灭过分的垄断集中,着重发展农业和和平工业;苏联将以迁移德境苏占区资产、拆迁西方占领区工业设备的百分之二十五(其中百分之十无偿)以及德国在国外的资产取得赔款,英、美等国将从西部占领区及德国在国外资产取得赔款;德国的军舰和商船由苏、美、英均分;将德国的哥尼斯堡移交给苏联:美、英同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建立外交关系,波兰西部边界以奥得河-西尼斯河为界;意、保、匈、罗、芬等国在和约釜订后,准许参加联合国;有关黑海海峡的《蒙特勒公约》应予修正:从速组织国际法庭对战犯迸行审判和惩罚,9月 1日前公布首批主要战犯名单。《波茨坦协定》体现了波茨坦会议的成果,奠定了战后处置德国和欧洲问题的基础。
波茨坦会议又称“柏林会议”。代号“终点”。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的第三次会议。1945年 7月 17日—8月 2日在柏林西南郊波茨坦的塞西林霍夫(Sesi-lienhof)宫举行。1945年 5月德国投降后,处于崩溃前夕的日本法西斯仍在顽抗,苏、美、英之间围绕战后欧洲和世界安排问题的分歧和矛盾日益严重,而罗斯福的逝世义给苏美的战时合作家上阴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5月 2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霍普金斯访苏,正式提出再次举行三国首脑会议。苏、英均表同意,终于举行了此次会议。主要出席者,苏联为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美国为杜鲁门和贝尔纳斯,英国前期为丘吉尔和艾登,7月 28日起为新当选的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和外交大臣贝文。会议包括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和全体会议等,就有关战后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原则,德国的赔偿,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的政策,以及关于黑海海峡、波兰西部疆界、哥尼斯堡地区让与苏联等问题,进行了紧张的磋商和激烈争论。会议确定,处置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为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处置德国的基本经济原则为消灭德国军事潜力、消除过分的垄断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和国内和平工业的经济。德国之赔偿苏联主要从苏占区获取,另将从西占区拆迁德国工业设备百分之十(无偿)和百分之十五(用粮煤等交换)给苏联。会议认可将哥尼斯堡划归苏联,波兰之西疆在和会最后划定疆界线以前,暂以奥得河-尼斯河西段为界。会议决定设立英、苏、中、法、美五国外长会议,进行有关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最后签署了《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这两个文件一般统称*《波茨坦协定》。另外,会议期间还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此次会议解决了结束战争和战后欧洲的一些最迫切的问题,维持了苏、美、英之间的战时合作,加速了击败日本,使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能够团结一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是,随着战争临近尾声和杜鲁门政府日益倾向反苏政策,苏联同美、英之间的矛盾已大大加剧。
波格丹诺夫(1894—1960)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沙俄军队。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6年毕业于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历任机械化旅长和坦克师长。苏德战争开始时为上校。先后指挥坦克师、军和机械化军。1942年加入联共(布)党。次年升任坦克第二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莫斯科会战和科尔逊-舍甫琴柯夫斯基、白俄罗斯、维斯瓦河-奥得河、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在作战中以快速机动著称。1945年获装甲坦克兵元帅衔。战后曾任驻德苏军装甲坦克和扒械化兵司令、苏联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第一副司令和军事学院院长等职。1956年退役。
波诺马连科(1902—1984)苏联共产党白俄罗斯中央第一书记(1938—1947)。1918年参军。翌年调往油田和铁路运输部门工作。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运输工程学院。三十年代在军队和党中央机关任职。1938年起任白俄罗斯党中央第一书记。翌年兼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军事委员(政委)。苏德战争期间,曾任突击第三集团军和西方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军事委员。1942年出任游击运动总司令。翌年获中将衔。1944年起任白俄罗斯人民委员会(后为部长会议)主席。战后曾任联共(布)党中央书记(1948—1953)。1952年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翌年起为候补委员)。斯大林逝世后历任文化部长和驻外大使。著有《伟大工国战争中的游击运动》、《解放白俄罗斯》和《宁死不屈》等。
液卢博亚罗夫(1901—1984)苏联将领。1919年参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国内战争。1938年毕业于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次年参加诺门坎地区的战斗。1941年 3月任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装甲坦克部部长(上校衔)。苏德战争期间历任加里宁方面军副司令和坦克第十七军军长,参加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利沃夫-桑多梅日、喀尔巴阡-杜克拉、维斯瓦河-奥得何、柏林和布拉格等战役。战后曾任装甲坦克兵副司令和主任等职。1962年获装甲坦克兵元帅衔。
波兰人民军队(ArmiaLudOwa)波兰工人党领导的国内人民武装。1944年 1月 1日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下令建立,由波兰人民近卫军为主体,联合波兰国家军、波兰农民营的部分部队组成。主要在波兰东部活动,分成 6个大区,23个小区配合各地游击队共同作战。同年 5月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波兰游击司令部建立联系,获得大量装备。先后作战 120次,歼敌 2万余人。1944年 7月 21日与苏联境内组建的波兰第一、第二集团军联合组成*波兰人民军。
波兰抵抗运动大战期间波兰人民反抗纳粹德国占领的斗争。1939年 9月 17日波兰被德国占领后,抵抗运动在国内外逐步开展。9月 30日流亡巴黎的*西科尔斯基被新总统拉斯基也维兹委任为总理,组成*波兰流亡政府,初在法国组建军队,后于 1940年 6月在英国的帮助下建立波兰武装部队,参加在欧陆与德军的作战。国内的地下抵抗斗争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在流亡政府的支持下,社会党右翼、农民党和国民党先后组成波兰武装斗争同盟和波兰农民营等军事组织,进行怠工和破坏活动。以前波兰共产党人为骨干的抵抗运动则独立开展抗德斗争。1941年 8月各左翼组织成员组成波兰解放斗争同盟,继而成立波兰工人党。1942年 1月工人党建立波兰人民近卫军,在山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破坏德军在东线的交通枢纽、军事及工业设施,袭击警察和敌军哨所。1942年 2月“波兰武装斗争同盟”改组为波兰国家军。8月 15日国家军总司令部发布命令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德国占领军。1943年 4月在国家军和人民近卫军的帮助下,华沙犹太区居民举行起义,沉重打击了德国占领军。同时,人民近卫军继续开展破坏铁路运输的“铁轨战”和为面包而斗争的“粮食战”。游击队也四处出击,打击德国侵略者。在苏联成立的波兰爱国者同盟,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柯斯丘什科第一师与苏军并肩作战。1944年 1月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正式建立波兰人民军队。7月 21日与在苏联的波兰正规部队合并组成波兰人民军。7月 22日又组成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推动了解放斗争。1944年 8月国家军发动*华沙起义。1945年 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华沙,5月解放波兰全境。波兰抵抗运动坚持近 6年,最终取得胜利。
波兰总督辖区纳粹德国在占领的波兰部分领土上建立的行政区。1939年 10月 8日和 12日希特勒发布命令将德国所占领的波兰领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直接划入第三帝国版图,另一部分为“波兰被占领区的总督辖区”。该辖区由波兰的卢布林省以及华沙、基埃尔策和克拉科夫各省的部分地区所组成,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和华沙等城市。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后,加里西亚东部也并入。总面积约 15万平方公里,首府设在克拉科夫,由*弗兰克任总督。德国全面控制辖区的政治、经济,残酷屠杀当地居民,实行法西斯统治。1945年随波兰解放而废除。
波兰流亡政府大战期间波兰在国外建立的政府。9年 9月德国占领波兰后,30日由拉斯基也维兹任总统,西科尔斯基任总理的流亡政府在巴黎成立。后迁往法国西部昂热(ATlgers)。1940年 6月法国败降后迁庄英国伦敦。该政府建立后,先后组建波兰武装斗争同盟、波兰国家军等武装力量,在波兰境内外杭击德国侵略者。苏德战争爆发前奉行反德也反苏的政策。1941年 6月德国侵苏后,于 7月 30日与苏联签订协议,恢复外交关系。1943年因*卡腾事件与苏联断交。1944年初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成立,取代其控制波兰政局。1945年 6月 28日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成立后解体。
波列西耶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4年 8月 15日至 4月 5日,由*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实施。为配合*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苏军在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北侧新组建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向科韦利一布列斯特方向进攻,于 3月 18日前出至科韦利(kOBeль)并封锁了该交通枢纽。德军速调兵对抗,于 4月 4日突破封锁。苏军因兵力不足而退至城东,随即停止进攻。
波克罗夫斯基(1898—1979)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沙俄军队。1919年加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26和 D32年先后毕业于伏尤芝军事学院和该院战役系。历任步兵第五军参谋长、莫斯科军区副参谋长。1940年加入联共(布)党。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将。先后任第六十、第三十三集团军参谋长、西南方向总指挥部和西南方面军参谋长、西方方向总指挥部和西方方面军副参谋长。1913年 2月起任西方方面军参谋长。194么年 4月起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参谋长,晋升上将。参与准备和实施莫斯科会战和奥廖尔、斯摩棱斯克、白俄罗斯、东普鲁士等战役。战后曾任军区参谋长、军事科学总局局长等职。1961年退役。
波苏互助协定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同波兰流亡政府签订的对德战争中彼此互助的协定。1941年 7月 30日由苏驻英大使*迈斯基与波兰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在伦敦签订。主要内容为:苏联承认 1939年有关波兰领土变更的*《德苏边界友好条约》已失效,波兰则呆证不同任何第三国签订反苏协定;双方在反对纳粹德国的战争中彼此提供一切援助与支持;苏联同意在苏境内组建受苏联最高统帅部指挥的波兰军队,并特赦被监禁的波兰居民。此协定奠定了苏、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初期合作的政治基础。随后两国于 8月 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波苏军事协定》。1943年 4月 25日苏联指责波兰流亡政府违反此协定而断绝了对波关系。
波利卡尔波夫(1892—1944)苏联飞机设计师。1916年毕业于彼得格勒工业学院。1918年起在空军部门从事飞机研制工作。参与多种型号的歼击机、教练机和侦察机的研制。三十年代领导研制и—15、и—16和и—153(“鸥”式)型歼击机,成为当时苏军的主要机种之一。1940年获技术科学博士。1943年起任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结构教研室主任。
波罗的海之战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在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由*北方集团军群实施。战役目的是消灭该地区苏军集团,攻占波罗的海各港口,进而夺取列宁格勒。为此投入第十六、第十八集团军和第四坦克集群,共 29个师,得到第一航空队 1070架飞机和 100余艘海军舰艇的支援。当面苏军为*西北方面军所辖 3个集团军,共 25个师又 1个旅,以及驻泊当地各港口的波罗的海舰队。1941年 6月 22日,德军从东普鲁土地区出击,当日即突入苏联领土 35—50公里。苏军在防御战役中反突击失利后被迫退向西德维纳河,但德军迅速度过该河,先后攻占道加夫皮尔斯、里加、奥斯特罗夫(OcTpoB)、普斯科夫等地,至 7月中旬已侵入苏联境内 400—450公里,前出至列宁格勒州。后在卢加(дyra)方向遭苏军补充兵力阻滞,攻势遂减弱。德军除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地区外,未能达到歼灭苏军和夺取列宁格勒的主要战略目标。
波罗的海国家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波罗的海东岸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三国摆脱德国的统治,于 1919年相继宣布独立。1920年苏俄政府承认三国为主权国家。1926和 1932年三国分别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 8月 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于 9月 28日、10月 5日、10月 10日先后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取得在三国境内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1940年6月,苏联以三国政府破坏互助条约为由于 15日、16日、17日出兵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6月 17日至 21日三国先后改组内阁,成立新政府。7月 14日和 15日三国举行议会选举,各自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并要求加入苏联。苏联最高苏维埃分别于 8月 3日、5日和 6日通过接纳三国加入苏联的决定。至此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先后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41年 6月德国对苏联发劝突然进攻,三加盟共和国迅即沦陷。7月 17日希特勒宣布成立由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以及白俄罗斯部分地区组成的奥斯特兰(Ostiand)德国专员辖区,由纳粹德国代表、地方行政长官洛泽(HinrichLohse,1896—1964)执掌行政大权,剥夺了三加盟共和国的全部权利。此后德国在当地镇压抵抗运动,搜刮财富,并企图移民,引起强烈反抗。1944年 9月苏军向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起进攻,至 11月先后解放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再度加盟苏联。
波罗的海舰队苏联海军战略战役联合编队。原为十八世纪初北方战争中创建的沙俄波罗的海舰队。十月革命后成为苏联主要的海上力量。三十年代曾提供组建太平洋舰队和北方舰队的主要基础。1930—1940年参加苏芬战争。1941年编有战列舰 2艘、巡洋舰 2艘、驱逐领舰 2艘、驱逐舰 19艘、潜艇 69艘和飞机 656架。基本兵力驻在塔林和里加。苏德战争爆发时,曾成功地抗击过敌军的突然袭击。其远程轰炸机对柏林实施过最初几次的空袭。后由于德军深入内地,舰队分割在若干隔绝的方向上,被迫以支援陆军保卫沿岸地域为主要任务。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以及维堡、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等战役。在波罗的海上破坏敌交通线,支援东普鲁士战役。战争期间共击沉敌舰雁和辅助船 581艘、输运船 624艘,总排水量约 160万吨。1939—1946年司令为*特里布茨。
波洛茨京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6月 29日至 7月 4日,由*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实施。
*维帖布斯克-奥尔沙战役后,苏军继续向德军左翼进攻,7月 1日前出至波洛茨克(Цодоцк)市郊,经两天巷战,4日凌晨解放该市。此战役结果使苏军获得了沿西德维纳河继续进攻的可能,并从北面保障了苏军主力在白俄罗斯的进攻。
波普拉夫斯基(1902—1973)苏联将领。1923年参军。1928年加入联共(布)党。1938年毕业于伏尤芝军事学院,留校任教。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校。先后汪步兵团、师和军长。1944年被波兰政府先后委任为波兰第二集团军和第一集团军司令,获上将衔。参加过莫斯科、勒热夫-维亚济马、维帖布斯克-奥尔沙、波罗的海沿岸、维斯瓦河-奥得河、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战后曾在波兰任军区司令、陆军司令、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获大将衔。翌年返苏。著有《战友》。
波士顿式轰炸机(Boston)即“A-20型轰作机”。
波兰人民近卫军(GwardiaLudowa)波兰工人党建立并领导的反纳粹武装组织。1942年 1月成立总司令部和参谋部,随后建立各地方组织。最高军事机关为由波兰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直接领导的总司令部。总司令部没有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先后由斯彼哈尔斯基(MarianSpyehalski,1906—1980)等人担任。1942年先后建立华沙、卢布林、基埃尔策-腊多姆、克拉科夫、罗兹等 5个战区,下又设若干分区、县分区等。游击队由最初的 2支发展到 1943年的 60支,每支人数为十几名至几十名,有些达数百名。该部在华沙附近举办初级军事指挥干部训练班,培训军事指挥人员。自建立后至 1944年,各战区游击队积极开展“铁轨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袭击军事和工业设施,攻打警察和敌军哨所;摧毁敌军营等,沉重打击了德国侵略者,消耗和牵制住德军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援苏军的反攻。1944年 1月,作为骨干力量加入波兰人民军队。
波兰爱国者联盟(ZwiazekPatriot6wPolskleh)大战期间波兰爱国者在苏联境内组织的反法西斯组织。1943年 1月由瓦西列夫斯卡娅(BaHдалbBoBHaBacидe-Bckaя,1905—1964)等人组建于莫斯科。创办《自由波兰》周刊,号召波兰人民奋起反抗纳粹德国的侵略。1943年 5月建立*柯斯丘什科第一师。并在各地组织对波兰难民和儿童的教育及供应工作。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断交后,支持苏联的政策。1944年 7月与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莫斯科达成成立临时政府机构的协议,其部分成员参加*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1946年 8月解散。
波兰第一集团军波兰在苏联建立的由波兰工人党领导的军队。1943年 8月 10日经苏联国防委员会同意由*柯斯丘什科第一师扩建成波兰第一军,后战斗人员达 2.5万人。1944年 4月改名为波兰第一集团军,*贝林格任司令,下辖各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5个炮兵旅和坦克及高射炮等战斗单位,并被编入苏联第一自俄罗斯方面军。参加解放波兰的一系列重大战役。1914年 7月和波兰国内的抵抗运动武装组织及其他在苏联建立的波兰人民军队合并为波兰人民军。
波美拉尼亚壁垒苏德战争后期德军在波美拉尼亚(Pomerania)地区及其附近一线构筑的防御区。以同名筑垒地域(1932—1937年修建,1944—1945年改建)和施奈德米尔城市要塞力基础,建有大量纵深梯次配置的永备发射点。*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战役中被苏军突破。
波尔-卡莫罗夫斯基(TadeuszBorKomorowski,1895—1966)波兰将领。早年从军,长期在军界服役,1933年升上校。1939年 9月波兰被德国占领后投身抵抗运动,化名波尔(意为“森林”)。1941年参加组建波兰“国家军”,并任副司令。1943年 6月国家军司令罗韦茨基(StefanRowecki,1895—1944)被俘后出任国家军司令。1944年初获少将衔,8月 1日发动并指挥华沙起义。9月 30日被波兰流亡政府任命为波兰武装部队总司令。10月 2日华沙起义失败后被俘入狱。1945年 5月被盟军从德国战俘营中救出。6月担任流亡政府军队司令。大战结束后长期流亡英国。著有《秘密军队》。
波兰武装斗争同盟(ZwiazekWalkiZbrojne)波兰流亡政府所建立的武装组织。1939年 11月 13日成立。由前政府官员、旧军官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部分知识分子组成。目标为:在西方盟国的帮助下,争取国家独立,重建资产阶级的波兰。1940年 6月 30日由罗韦茨基(StefanRowecki,1895—1944)将军出任领导人。1941年底在波兰各地区建立军分区,组织怠工和破坏活动,训练干部,开展武装斗争。1942年 2月 14日,联合波兰其他军事组织组成*波兰国家军。
波兰解放斗争同盟(ZwiazekWalkiWyzwoleia)波兰左派组织建立的反纳粹组织。1941年 8月由苏联之友协会、社会党左派、锤子与镰刀、斯巴达克斯等组织的成员联合组成。领导人为斯彼哈尔斯基(MarianSpycha-1ski,1906—1980)。创办刊物《我们必胜》,号召波兰人民反抗纳粹统治。1941年 11月炸毁华沙一家德国汽车制造厂。同年在比亚韦斯托克省建立游击队。1942年 1月参加创建波兰工人党。
波苏友好互助宣言全称《波兰总理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友好互助联合宣言》。在*《波苏互助协定》基础上,波兰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同斯大林于 1941年 12月 4日在莫斯科签署发表。主要内容为:两国确认纳粹德国是人类最凶恶的敌人,并将协同英国及其他盟国在美国支持下将反对德国侵略者的战争进行到完全胜利;两国将履行《波苏互助协定》,在战争期间相互给予全面的军事援助,并将在和平时期实现睦邻合作。此宣言进一步巩固了《波苏互助协定》所开始的两国合作关系。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44年 9月 14日至 11月 24日,由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三、第二、第一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一部及波罗的海舰队共同实施。目的是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苏军共投入兵力 9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1.75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3080辆,作战飞机 2640架;当面德军为*北方集团军群,计 70余万人,7000门火炮和迫击炮,1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近 400架作战飞机,其主力部署在里加地域。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9月 14—27日),苏军首先展开*里加战役,但在“锡古尔达”(CHRYдда)防御区遭到德军顽强抵抗,进攻受阻;同时,苏军实施*塔林战役,解放了爱沙尼亚大部领土。第二阶段(9月 28日至 11月 24日),苏军实施*默麦尔战役,切断德军向东普鲁士的退路;然后继续实施里加战役,将德军集团封锁在库尔兰半岛,最后实施*蒙海峡群岛登陆战役。至此,苏军解放了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地区,苏德战线宽度由 1000公里缩短到 25O公里,但与这一战役的规模和耗时相比,战果不够显著,未能围歼大量德军,默麦尔和库尔兰半岛直到战役结束后才获解放。经苏军总参谋部 193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大战期间建立的波兰人民政府。1944年 7月 6日*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团与*波兰爱国者联盟主席团在莫斯科达成成立临时政府执行机构的协议。7月 21日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华沙秘密开会,决定成立临时行使政府职权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翌日,在刚获解放的小城赫乌姆正式成立。由波兰工人党、波兰社会党左派、农民党中的激进分子和进步知识界的代表组成。左翼社会党人奥苏布卡-莫拉夫斯基(EdRrardOsobka-Morawski,1909—)任主席,华西列夫斯卡娅(1905—1964)等人任副主席。发表《告波兰人民书》,宣布全国人民代表会议是波兰政权的唯一基础,不承认伦敦流亡政府,同时提出争取民族彻底解放,保证国内政治生活民主化等项任务。7月 21日合并波兰国内的人民军队和在苏联建立的波兰军队,组成统一的*波兰人民军。7月 26日与苏联签订苏联红军与波兰国家政权之间关系的协议,保证苏军在波兰土地上的军事行动。27日与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署协议,确认波苏以寇松线为界,西部以奥得河和尼斯-乌日茨卡河为界。8月 1日得到苏联政府承认,互换外交代表。同日迁往卢布林,此后亦称卢布林委员会。1944年 12月 31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通过法令决定成立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委员会圆满结束历史使命。
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3年 10月在*布良斯克方面军指挥机关基础上组建。编有 5个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司令为波波夫。随后于同月改称*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
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人民的最高权力机构。1943年 12月 31日在华沙秘密建立。由波兰工人党、波兰人民近卫军、波兰社会党左派、农民党、民主党、左派知识分子及以青年斗争联盟为核心的青年代表组成。工人党代表*贝鲁特被选为主席。让会党代表奥苏布卡-莫拉夫斯基(EdwardOsobka-Horawski,1909—)为副主席。1944年 1月 1日发表宣言,强调其任务为以波兰民族和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并否认波兰流亡政府有权代表波兰人民。同年 1月统一国内武装力量,成立*波兰人民军队。3月派代表团访问苏联。5月作为波兰人民的合法代表得到苏联的承认。6月 23日得到*波兰爱国者联盟的承认,成为波兰人民和在苏波兰武装力量唯一的最高代表。1944年上半年在波兰全国逐步建立省、县、市、村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对内统一波兰进步力量,组成广泛的反法西斯民族阵线。对外力图同所有反法西斯盟国保持友好关系,要求恢复波兰西部和北部领土,通过渡苏协商的途径解决东部边界问题,巩固波苏友谊和合作。1944年 7月 21日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成立*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为波兰人民政权的建立奠定基础。
波利卡尔波夫式歼击机即“H—16型歼击机”。
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苏联西北部军事区域和军队组织。1940年 7月组建(8月起改称特别军区)。其辖区包括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和加里宁州西部地区。最初编有 2个集团军和 3个民族地方步兵军。1940—1年军区进行动员和组建新兵团的工作。截至苏德战争爆发时,共辖 6个步兵军、l个空降军、2个机械化军和 6个筑垒地域(共计 20个师另 1个旅)。担负防守面对东普鲁士的 300公里陆界。在德军突然袭击下其防线被迅速突破。战争爆发后改编为*西北方面军。1940年司令为洛克季奥诺夫(1893—1941),1940—1941年为*库兹涅佐夫。
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纳粹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建立的统治区。1939年 3月 15日德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次日,希特勒宣布成立“保护国”,任命*牛赖特为保护长官,由*哈查任总统实行长期武装占领,解散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取消一切民主权利,推行德意志化,驱使捷克人民从事奴隶劳动,大肆掠夺财富。1941年德国秘密警察头目*海德里希接替午赖特,加强白色恐怖,镇压抵抗运动。1945年 5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起义和苏军联合打击下瓦解。
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3年 10月由*加里宁方面军改变番号组建。初辖 3个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后陆续编入 5个集团军和 1个坦克集团军。1943年参加维帖布斯克-波洛次克方向的进攻和实施戈罗多克战役。翌年参加白俄罗斯战役和波罗的海沿岸战役。1945年参加东普鲁士战役。同年 2月 24日撤销。历任司令为叶彦缅科(1943.10—11)和巴格拉米扬(1943.11—1945.2)。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