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军事情报局第五处(Militarylntellience,De-partmentFive,缩写 MI-5)简称“军情五处”。英国反间谍机构。1909年成立。前身为英国陆军部秘密局国内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划归内政部管辖。初由凯尔(Ver-nonKell,1873—1942)领导,1940年起改由彼特里(DavidPetrie,1879—1961)负责。主要从事保卫英国本土和国内的安全,进行反间谍活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加强了对港口、机场的监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对入境人员采取各种控制措施。该处下属主要机构有*XX委员会(即“二十号委员会”,“双十委员会”)。
英国军事情报局第六处(MilitaryIntelligence,De-partmentSix,缩写 MI-6)简称“军情六处”。英国间谍机构。1909年建立。前身为英国陆军部秘密局国外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划归外交部管辖,后称“英国秘密情报处”或“英国特别情报处”。专事进行国外的间谍活动。随着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自 1937年起先后设有国外反间谍机构、从事对法西斯国家宣传活动的 D科和支持轴心国内破坏活动的军事情报调查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孟席斯全面领导,增设海军情报科、秘密服务指挥科等。在欧洲划分西欧、法国等区,积极开展活动,同时在英军各战场设立特别联络组,加紧收集情报。该处还制造出破译德国密码的机器“谜”,截获许多极有价值的情报,在敦刻尔克撤退和不列颠之战中起过很大的作用。战后继续进行活动。
英法苏莫斯科军事谈判1939年 8月 12—21日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的关于在共同反对德国侵略的战争时的军事问题谈判。参见“英法苏三国谈判”。
英国战时内阁国防委员会(WarCabinetDefenceCommittee)英国战时内阁所设有关军事问题的专门委员会。由于当时实际负责指挥军事行动的是英国参谋长委员会,而海、陆、空三军大臣既不参加参谋长委员会,又未被列入丘吉尔的战时内阁,因此于 1940年设立此委员会。由丘吉尔主持,成员除三军大臣外还有艾德礼、张伯伦(死后由*比弗布鲁克取代),三军参谋长与*伊斯梅列席会议。主要讨论有关军事行动的重大问题,或参谋长委员会发生意见分歧的问题。1945年停止活动。
英国换取美国驱逐舰协议英、美关于以英国在大西洋基地换取美国旧驱逐舰的协议。大战爆发后,德国在大西洋上广泛破袭英国航运,英深感海上护航力量不足。1940年 5月 15日丘吉尔在法国战局吃紧时要求罗斯福将 50艘美国超龄驱逐舰转让给英国海军;经过几次谈判,美国在 8月初提出将驱逐舰换取英国在大西洋基地租借权的建议。9月 2日两国通过美国国务卿赫尔和英国驻美大使洛西恩(PhilipHenryKerl,Lothian,1882—1940)换文的形式达成协议:美国将 50艘驱逐舰让与英国,同时取得在纽芬兰、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建立海空军基地的权利。该协议加强了英国的海上护航力量,同时也扩大了美国在西半球的影响。
范子侠(1908—1942)中国将领。天津陆军随营学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团长。1933年参加*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地对日军作战。1935年在绥东百灵庙战役中迫使伪军 1个师投降。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河北组织抗日义勇军,于 1938年击毙敌山原大佐。1939年率部南下,改编为平汉抗日游击纵队,转战于河北赞皇、元氏地区。同年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太行军区独立第十旅,任旅长兼太行军区六分区司令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率部参加*百团大战。1942年 3月 12日,在河北沙河县柴关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范筑先(1881—1938)中国将领。原名金标,字竹僊、夺魁。早年在北洋政府陆军第四师任职。后任汉中镇使参赞和临沂、沂水县县长。1936年冬任山东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7年 10月,在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协助下,改山东省第六保安司令部为抗日游击司令部,率部在梁水、柳林、南镇等地粉碎日军多次进攻。1938年春夏间,队伍发展到 35个支队和 3路民军,约 5万人,建立 20多个抗日县政权。同年 9月公开表示欢迎八路军入鲁,并与徐向前订立抗日联防协定。11月 15日,日军进攻聊城,因内奸出卖殉国。
范登堡①阿瑟·亨德利克·范登堡(ArthurHen-drickVandenberg,1884—1951)。美国参议员。共和党人。就读于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后从事写作与新闻工作。1928年后数度当选参议员。1937年成为参议院共和党领袖,为著名的孤立主义分子,反对卷入欧洲战争,反对修改*《中立法案》。但美国参战后于 1943年建议扩大互惠贸易协定。1945年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大会,参与制订《联合国宪章》。战后支持对苏采取强硬政策,宣扬杜鲁门主义。1947—1949年任参议院共和党领袖,著有《日记》、《伟人汉密尔顿》等。②霍伊特·桑福特·范登堡(HovtSanfordVandenberg,1899—1954)。美国将领。192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入陆军航空兵服役,大战初期,在英国和北非参加空战,1942年获准将衔。1943年初任欧洲与北非战场美国航空部队参谋长,同年 8月任航空兵助理参谋长,旋任盟国远征军空军副司令。曾作为罗斯福的军事参谋,出席魁北克、开罗和德黑兰等国际会议。1943年 10月随赫尔访苏,就*穿梭轰炸事宜与苏联会商。同年 12月返回空军司令部,参与制订盟军进攻欧陆的计划。1944年晋升少将,任第九航空队司令,率部对德国实施攻击。1945年在突出部战役中,曾出色地摧毁德军运输线。1947年获上将衔,次年 4月任美国空军参谋长,1953年退役。
兹西塔特(RobertGilbertVansitart,1881—1957)英国外交官。受教于伊顿公学。1902年入外交界,先后供职于巴黎、德黑兰、开罗、斯德哥尔摩等地。1920—1924年任外交大臣私人秘书。1928—1930年任首相首席私人秘书。1930—1938年任外交部常务次官,期间支持同法国紧密联合,不赞同对纳粹德国过分让步。1938年 1月被张伯伦升任政府首席外交顾问,而解除了处理外交事务的实际权力。1941年退休,受封男爵称号。著有《模糊不清的行列》等。
范佛里特(JanesAlwardVanFleet,1892—)美国将领。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后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军中担任指挥职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美国第八集团军赴欧作战,任第四师师长。1944年 6月诺曼底登陆战役时,率第四师的 1个步兵团,首先攻上*犹他滩头。后历任第三军九十师师长(晋升少将),军长,率部参加在法国和德国境内的作战。战后曾参加干涉希腊内战。1951年接替*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团军司令,指挥侵朝战争。1953年获上将衔退役。
范德格里夫特(AlexanderArcherValldegrift,1887—1973)美国将领。1909年入海军陆战队,曾驻尼加拉瓜、海地和中国。1940年获准将衔。1942年晋升少将,赴太平洋战场作战。同年 8月指挥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与日军展开激战,坚守瓜岛阵地,直至同年 12月美军增援部队抵达。1943年晋升中将,任海军陆战队第一军军长,率军参加布干维尔岛战役。1944年出任海军陆战队司令。1945年获上将衔,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获此衔的第一人。1948年退休。著有《一个海军陆战队队员》。
茅盾即“沈雁冰”。
直截了当(Pointblank)盟国空军 1943年 6月—1944年 3月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的行动代号。1943年 5月,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自英伦三岛起飞实施联合轰炸攻势计划》。6月 10日对美、英战略空军下达以此为代号的指令。强调以摧毁德国歼击机及其飞机工业为首要任务。规定:第一阶段(6—7月)主要袭击潜艇工厂,第二阶段(8—9月)集中袭击歼击机基地和飞机厂,第三阶段(10—12月)继续歼灭德国歼击机,第四阶段(1944年 1—3月)保障*霸王计划的准备工作。由于*英国轰炸机司令部坚持对德国城市的夜间区域轰炸,而主张昼间精确轰炸的*美国第八航空队,因无远程歼击机的掩护,在 *施魏因富特轰炸中遭受重大损失,被迫限于主要袭击短程目标,故未能按计划进行。1943年 11月,盟国空军曾制定代号*论证的行动计划作为补充。
林白即“林德伯格”。
林枫(1906—1977)中国共产党晋绥分局代理书记。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任北平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共党团书记和北平(今北京)市委书记,积极领导学生的抗日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山西工委副书记,积极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8年后历任中共晋西南、晋西北区委书记、晋绥分局副书记和代理书记,发动群众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抗日游击战,并领导该地区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委书记、校长。
林彪(1906—1970)中国将领。原名育容。黄埔军校毕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1937年 8月底率部进入晋东北。9月 25日与*聂荣臻一起指挥*平型关战斗。1938年 3月因负伤返延安,后去苏联疗养。1942年 2月回国。同年底至 1943年 7月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文化大革命”中组织反革命集团,阴谋发动武装政变,败露后乘飞机出逃,坠机身亡。
林森(1868—1943)中国国民政府主席(1932—1943)。字子超,号长仁。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1932年起任国民政府主席。同年淞沪抗战爆发后,曾率政府各院、部、会迁洛阳办公。支持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对工农红军的“围剿”。1937年 8月 14日代表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1943年 5月因车祸受伤,8月 1日死于重庆。
林伯渠(1885—1960)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名祖涵。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财政部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配合周恩来与国民党谈判,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致力于保卫和建设陕甘宁边区。1938年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身份参加国民参政会,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林柏生(1902—1946)汉奸。字石泉。广东岭南大学毕业,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特派员名义,在香港主持《南华日报》,进行反共媚日宣传。1938年 12月 29日,在该报发表汪精卫叛国投敌的《艳电》。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任中央宣传部长,接管沦陷区文化宣传机构,钳制舆论,为日本侵华战争效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汪伪国防最高会议委员,参与缔结《日汪同盟条约》。1945年初任伪安徽省长兼蚌埠绥靖公署主任。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在南京处决。
林锵云(1894—1970)中国将领。又名锟池、昌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获得自由。1938年初任中共广东省委职工部副部长,后被派往南顺工委工作。同年 10月广州沦陷后,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0年秋任广州市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中队长,创建西海抗日根据地。1943年任珠江地区指挥部司令员,率部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次年,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员,坚持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任两广纵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
林德曼(FrederiekAlexanderLindenlann,1886—1957)英国牛津大学教授。1910年在德国柏林理化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专攻低温物理和固体理论。1919年起执教牛律大学。1935—1936年参加空防委员会时与丘吉尔结交。1939年 9月,由丘吉尔延揽进海军部任审计司司长。后入阁任主计大臣(1942—1945)并兼枢密顾问官(1943年)。在发展远程轰炸技术和战时经济举措方面多所建议。深得丘吉尔器重,有很大影响力。其活动受到毁誉极不相同的评论。战后曾再入阁任主计大臣(1951—1953)。有贵族称号。
林利斯戈(JohnHope,Linlithgow,1887—1952)英国驻印度总督(1936—1943)。贵族出身。受教于伊顿公学。1908年继承其父的侯爵爵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西线服役。1922年任海军部文官委员。1924年成为保守党副主席。1936年出任英国驻印度总督。推行殖民主义政策,独断专行。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未与印度各政党商量即代表印度对德宣战。1942年 8月,在*英国战时内阁授权下,拘捕进行反英活动的印度国大党主要成员(包括甘地、尼赫鲁等)数百人,引起广泛抗议。1943年退职。
林铣十郎(1876—1943)日本首相(1937年),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参加过日俄战争,后历任步兵第二旅团长、东京湾要塞司令官、陆军大学校长、教育总监、近卫师团长。1930年 12月任朝鲜军司令官,九·一八事变时,擅自决定从朝鲜出兵增援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1932年晋升大将,调任教育总监兼军事参议官。1934年 1月至 1936年 2月,连任斋藤和冈田两届内阁的陆军大臣,积极扩大侵华战争。二·二六事件后编入预备役。1937年 2月组阁,任首相兼外务大臣,对苏持强硬态度,主张推行临战体制。同年 6月在选举中失败后辞职。1943年病死。
林德伯格(CharlesAugustusLindbergh,1902—1974)一译“林白”。美国飞行员。早年在陆军飞行学校学习,后从事航邮飞行。1927年单人驾圣路易精神号单引擎单翼飞机首次不着陆飞越大西洋,声誉鹊起。曾获陆军航空兵后备役上校衔。大战爆发后持孤立主义立场,反对美国援助英法和卷入欧洲战争,攻击罗斯福政府的对外政策和扩军备战计划,成为民间孤立主义代表人物。当他的言论受到罗斯福的批评后,即以放弃后备役军衔抗争。战时任联合航空协会顾问。参加过太平洋战区的战斗飞行。战后曾任国防部顾问等职。著有自传《圣路易精神》和《战时日记》等。
板垣征四郎(1885—1948)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在参谋本部中国课任职,屡次到中国从事侵略活动。1929年任关东军高级参谋,鼓吹中国东北是日本“国防的第一线”和“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参与策划制造九·一八事变和炮制“满洲国”。后历任“满洲国”执政顾问、军政部最高顾问、关东军副参谋长和参谋长。1937年任第五师团长,参加平型关、台儿庄和徐州战役。1938年 6月连任近卫、平诏两届内阁的陆军大臣,并兼任日本对板垣征四郎满事务局总裁。1939年 9月调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1941年晋升大将,并调任朝鲜军司令官。1945年历任第十七方面军司令官和第七方面军司令官。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枞树(Tannenbaum)德国入侵瑞士的行动计划代号。1940年原定在打败法国后实施,后来被执行。
松运输日军在太平洋地区开展的运输行动代号。1944年初,为加强大平洋中部地区的防御,日本大本营决定自本土和中国东北地区抽调大批人力和物力,充实驻守该地区的第三十一军,以抗击盟军的进攻。3月开始实施。日军船队遭到盟国海空军的不断袭击,损失较大,但第三十一军的兵力仍得到加强,提高了在塞班岛、马里亚纳群岛、小笠原地区和帛琉地区的防御力量。
松井石根(1878—1948)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参加日俄战争。历任驻华武官、驻哈尔滨特务机关长和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1929年任第十一师团长。1931年 12月,出席日内瓦裁军会议。1933年任*台湾军司令官,同年晋升大将。1935年编入预备役。1937年七七事变时恢复现役,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后调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1937年 12月 13日指挥所部侵占南京,进行长达六周的南京大屠杀。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松冈使命1941年春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为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而对德国、意大利和苏联的访问。1940年夏,日本通过*《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确定南进方针。同年 9月,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为了南进时避免北方受到威胁,日本加紧调整对苏关系,企图拉拢苏联参加三国同盟而扩大为“四国协商”。但苏联只同意缔结苏日中立条约。1941年春,日本企图通过德国的斡旋以达到目的,决定派松冈出访德、意和苏联。3月 12日松冈一行从东京出发,23—24日途经莫斯科同莫洛托夫进行了会晤,26日抵达柏林。27—29日,松冈同里宾特洛甫会谈 3次,同希特勒会谈 1次。松冈重申“四国协商”的设想,德方反应冷淡。此时,希特勒经过*莫洛托夫-希特勒会谈之后,已经下达了进攻苏联的密令。因此德方要求日本进攻新加坡,牵制英国和阻止美国参战,以利于德国东进攻苏。3月 31日—4月 3日,松冈访问罗马。4—5日,松冈返回柏林后再次会晤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由于双方各有战略打算,会谈未取得实质性成果。7—13日松冈回国途经莫斯科时,再次同莫洛托夫会谈,并会晤了斯大林。13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松冈洋右(1880—1946)日本外务大臣(1940—1941)。1900年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1904年入外务省。历任驻福州、上海总领事,关东都督府外事课长,外务省情报部长。1921年退出外务省,先后任*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理事和副总裁。1930年为众议院议员,声称中国东北和内蒙古是日本的生命线。1932年 10月任出席国际联盟会议的日本首席代表,极力为日本侵华辩护。1933年 3月宣布日本退出国联。1935—1938年松冈洋右任满铁总裁,在中国东北肆意掠夺。1940年 7月任外务大臣,积极配合军部的侵略政策开展外交活动。同年 8月首次公开提出“大东亚共荣圈”。9月负责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41年 3月赴欧与希特勒、墨索里尼会谈;4月取道莫斯科时代表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同年又先后与泰国签定《日泰议定书》,与法国*维希政府签定《日法议定书》,极力扩大日本在东南亚的势力。苏德战争爆发后,主张立即对苏开战,并反对日美谈判。1941年 7月下野,退出政界。战后,1946年以甲级战犯嫌疑被起诉,受审期间病死。著有《中日两国在满蒙经济合作的目的和根本意义》及《振兴满洲》等。
松平恒雄(1877—1949)日本宫内大臣(1936—1945)。1902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外务省。1918年任浦盐派遣军政务部长。1923年任外务次官兼情报部长、临时调查部长。翌年任驻美大使。1928年转任驻英大使。先后出席伦敦海军裁军会议、日内瓦裁军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外交上倾向缓和与英美的关系。1936年二·二六事件后就任宫内大臣,1945年 6月离职,战后曾任参议院议长。
松贩广政(1884—1960)日本司法大臣(1944—1945)。1910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历任东京控诉院检查官、横滨地方法院检查厅长、大审院检查官。1937年起任司法省刑事局长,东京控诉院检查长,参与讨论制定《国家总动员法》、《军用物资秘密保护法案》等。1941年 7月出任日本最高检查厅检亭总长,1944年 7月任小矶内阁的司法大臣,1945年 4月在铃木内阁中连任。长期秉承战时内阁的旨意,将司法政策作为内阁推行侵略政策、战争政策的工具,肆意压制人民群众的反抗行动和抗争意识。同年 8月辞职,转任贵族院敕选议员。战后于 1946年 1月以甲级成犯嫌疑而被捕,后获释,操律师业。
松井太久郎(1887—1969)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历任参谋本部中国课课员、朝鲜军参谋长等职。1931年任关东军参谋,积极策划侵华战争。1935年任独立步兵第十二联队长。1936年任北平特务机关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主张不扩大,就地解决,于 7月 11日与*和知鹰二代表日方和冀察政务委员会方面谈判,双方协议撤兵,恢复和平,但不久日方以武力撕毁协议,后任张家口特务机关长,“满洲国”军最高顾问。1940年晋升中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历任汪伪政权的军事顾问,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第十三军司令官等职,长期在华进行侵略与特务活动。战后未受应有惩处。
松花江战役苏日战争中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远东战役的组成部分。1945年 8月 9日至 9月 2日,由*远东第二方面军与阿穆尔河(黑龙江)区舰队协同实施。为配合苏军主力合围日本关东军,该部苏军渡过黑龙江,沿松花江两岸向三姓(依兰)、哈尔滨方向突击,8月 11—13日突破富锦筑垒地域,17日攻占佳木斯,19日占领三姓,20日进入哈尔滨。同时,苏军分兵向宝清和齐齐哈尔方向推进,先后占领了这些城市及沿线地区。
松冈-亨利协定日本和法国*维希政府签订的协定。1940年夏在日本压力下,维希政府同意全面封锁法属印支运输线并同意日本派遣监视团。同年 8月 1日起,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和法国驻日大使亨利(C.Arsene-Henri)开始谈判,8月 30日签订此协定。主要内容为:在远东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法国承认日本有优先权;同时日本亦尊重法国在远东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法属印度支那的领土完整和法国的宗主权。它导致了*《日本-法属印支军事协定》的签订。
松冈-斯塔玛会谈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同德国特使斯塔玛(HeinrichStahmer)于 1940年 9月 9—10日在东京举行的会谈,双方取得下列共同意见:(1)德、日、意三国希望美国不参加欧洲战争和日华纠纷;
(2)德国不要求日本介入其对英战争;(3)只有以德、日、意三国坚决一致的态度,才能抑制美国的行动:(4)三国条约下一步也要使苏联参加在内,德国就日、苏合作进行斡旋。(5)德国为避免日、美在东亚的冲突而尽力。谈判最终导致*《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缔结。
杭斯(J.O.N.S.)即*“国家工团主义者进军洪达”的简称。
杰罗(LeonardTownsendGerow,1888—1972)美国将领。1911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1—1939年先后在陆军监察部参谋处和陆军部秘书处供职,期间曾在菲律宾和上海任美第三十一步兵团团长。1940—1942年任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准将处长,1942年获少将衔。先后任第二十九步兵师师长和驻英美军司令。1943年 6月任第三军军长。 1944年 6月 6日率部在诺曼底登陆。先后迸占巴黎、色当、卢森堡等地,并进抵*齐格菲防线。在阿登战役中率部进行艰苦的防御战,阻止德军前进。1945年2月擢升中将,指挥新组建的第十五集团军攻入德境。后任美驻德占领军司令。战后曾任美第二集团军司令,1954年退役。
杰伯奇(Jedburghs)美英盟军为实施代号*霸王的行动而组训的特种部队。类似组织亦称*康尼斯。以其训练指挥部的地点,苏格兰边境杰德(Jed)河边城镇杰伯奇而得名。其基本单位为由英、美、法三国人各一名组成的小组。成员经过射击、爆破、暗杀、偷渡、无线电通讯、医疗和多种语言训练。同英国谍报部门协作,并与法国的*马基联系,但独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前约有 80多个小组深入该地区,并派出 5000名间谍与士兵,组织和指导法国的抵抗斗争。曾在盟军登陆作战和以后穿越法国攻入德国的战事中起重要作用。
杰洛索(CarloGeloso,1879—?)意大利将领。1921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1935年起参加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残酷屠杀当地人民。1939年12月任驻阿尔巴尼亚意军司令,1940年 5月对进攻希腊战争持不同意见被解职。同年 7月向参谋部提交一份具体的侵略希腊的作战计划。是年冬指挥第十一集团军入侵希腊,次年再度发起进攻。此后至 1943年 5月,任希腊军事长官,血腥镇压当地民族解放斗争。战后未受惩处。埃塞俄比亚曾多次要求引渡,均未成。
杰格佳廖夫(BacилийAлeкcеевичдeгтЯрёв,1879或 1880—1949)苏联枪械设计师、技术科学博士(1940年)。1901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在军校修械所服役。1905年起在军械试验场修理所当钳工,在*费多罗夫指导下开始研制自动步枪。1916年制成自动卡宾枪。十月革命后领导兵工厂试验所。1931年任自动枪械设计局长。先后研制出多种型号的机枪和冲锋枪。某中ΠД-40式冲锋枪、*ДЩК-38式重机枪和*杰格佳廖夫式轻机枪,均在苏德战争中装备红军。1940年获炮兵工程勤多少将衔和技术科学博士。著有《我的一生》。
杰米扬斯克战役①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苏军一九四二年冬季反攻的组成部分。1942年 1月 7日至 5月 20日,由*西北方面军实施。目的是围歼德军杰米扬斯克集团。1月 7—9日,苏军发起钳形攻势,至 2月底包围了杰米杨斯克(ДемHcк)登陆场的德军 6个师,但迟迟未能歼灭被围之敌。3月 20日,德军援兵和被围部队发动相向突击,突破合围正面,在拉穆舍沃(PeMy-шebo)方向打开一条 4公里宽的走廊。4月底,又将走廊扩大到 6—8公里。5月 3—20日,苏军继续进攻,但收效甚微。②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3年 2月 15—28日,由西北方面军实施。目的是歼灭 1942年初陷入包围的德军杰米扬斯克集团。苏军发起进攻的同时,德军已决定从该地域撤出,2月 28日,苏军清除了敌人扼守 17个月的杰米扬斯克(ДeMяHcк)登陆场,但德军已经从拉穆舍沃(PeMyшeBo)走廊撤走,未被歼灭。
杰维斯湾号轮船(JervisBay)英国海军武装商船。1922年建成,原为1.4万吨的豪华客轮。1939年装备 8门 6英寸手动火炮和 2门 3英寸防空火炮,成为英国海军护航船,1940年 11月 5日,为 HX-84护航运输队护航时,在大西洋上遭遇德国*舍尔号战列舰,双方力量悬殊。为掩护其他船只逃离,船长福格蒂·费根(E.S.FogartyFegen)海军上校指挥该船向敌舰驶去,吸引德舰火力。在该船被击沉之前,为船队赢得了 22分钟的宝贵时间。船长及190余名官兵捐躯。费根后被追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杰格佳廖夫式轻机枪即“ДП式轻机枪”。
杰桔佳廖夫式反坦克枪即“ПТРД式反坦克枪”。
枣宜战役抗日战争中期中国军队在鄂西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战役。日军为确保武汉安全,扼注入川咽喉,于 1940年 5月 1日起出动约 5个师团,在第十一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指挥下,由信阳、随县、钟祥三路会攻襄阳。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共 21个军 56个师在襄东一带截击日军,予敌重创。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在激战中殉国。日军调兵增援后,于 6月 1日占领襄阳,随后连陷宜城、荆门、远安,从北面迫近宜昌。6月 5日,另一路日军从沙洋渡汉水西进,向沙市、江陵、十里铺一带进攻,从东面包围宜昌。14日宜昌失陷。17日中国军队乘日军撤兵之际收复宜昌。此后双方在宜昌、江陵、钟祥、随县、信阳一线对峙。此役日军伤亡达 2.5万人。
奈(GeraldPrenticeNye,1892—1971)一译“奈伊”。美国参议员,共和党人。早年从事新闻出版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5—1945年为参议员。1934年初,建议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大公司与英法的军火贸易情况进行调查。同年 4月经参议院批准,任军火贸易调查委员会(又称*奈委员会)主席。1935年极力促使国会通过*《中立法案》。西班牙内战时期主张对交战双方实行武器禁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仍极力阻挠修改中立法。是国会内孤立主义集团代表人物之一。
奈比(ArthurNebe,1894—约 1945)德国刑事警察头目。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当刑事警察。1931年加入纳粹党、党卫队和冲锋队。1933年 4月任普鲁士邦刑事警察处处长。1937年 7月任全国刑事警察局局长。 1939年 9月任*德国中央保安局第五处处长。1941年 6—11月任*党卫队特别行动队 B支队队长,在明斯克地区大肆屠杀。后获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衔(相当于中将)。首创使用卡车废气的毒气室,建议将集中营的囚禁者代替动物作医学实验。1944年参与*七·二○事件,事败后逃匿,同年 11月被捕。据官方记载于 1945年 3月 4日在柏林处决(一说战后曾在意大利和爱尔兰露面)。
奈迪奇(MilanNede,1877—1946)南斯拉夫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塞尔维亚军队中服役,任团长和旅长。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历任南斯拉夫总参谋长和陆军大臣。支持反动组织在军中进行法西斯宣传。对轴心国的入侵持不抵抗态度。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后,于 1941年 8月出任塞尔维亚傀儡政府首脑,指挥所部配合德、意侵略军镇压解放运动。1944年 10月出逃维也纳。1946年被捕后自杀。
奈委员会(NyeCommittees)全称“美国国会军火贸易调查委员会”。因其主席*奈而得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和平主义团体发起反战运动,敦促政府对军火工业实行控制。1934年 4月,参议院批准成立以参议员奈为首的专门委员会,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公司与英法的军火贸易情况。同年底,该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认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乃是经济利益集团施加压力所致,呼吁美国不要重蹈覆辙,再度卷入欧洲战争。该报告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国内不同经济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也揭露了某些真相;但另一方面也煽起了*孤立主义情绪,促使国会于 1935年通过*《中立法案》。
奇比索夫(HикaндрEBлaMпиeBичЧибисов),1892—1959)苏联将领。1913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上尉。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5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39年加入联共(布)党。后任第七集团军参谋长,参加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开始时为中将。历任突击第三十八、第三和第一集团军司令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副司令。初在南方和西方方向参加防御战,后参加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哈尔科夫(1943年)、基辅(1943年)和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等战役。1943年获上将衔。翌年 6月起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至 1949年)。1954年退役。
奇怪战争对 1939年 9月英、法向德宣战后在西线无所作为状态的一种称谓。法国称“奇怪战争”,(Droledeguerre),德国称“静坐战”(Sitzkrieg),美国称“假战争”(PhonyWar),英国称“晦暗不明的战争”(TWilightWar),苏联也称之为“奇怪战争”(СtpaннaяBoйнa)。德国进攻波兰后,英、法虽对德国宣战,但并未按战前同波兰签订的有关协定给波兰以实际的军事援助。英法空军只是向敌方投散传单,陆军开到*齐格菲防线前沿地带即停止不前,10月中又撤回原出发地点。直到 1940年 5月长达 8个月的时间里,除了在大西洋上英德之间的海上逐猎以及*挪威战役中的交锋外,法、英两国将近 110个师的陆军完全按兵不动。德军在没有作好调头西进发动大规模突袭之前也蛰伏伺机。双方军队各自在战壕里静坐观望,互不射击,出现了战争史上罕见的宣而不战的奇怪现象。
奇斯佳科夫①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奇斯佳科夫(MиxaилHиколaеBичЧисяoB,1896—1980)。苏联将领。1915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准尉。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0年毕业于伏尤芝军事学院首长进修班。苏德战争开始时为炮兵少将。先后任西方方面军和第三十四集团军炮兵主任、红军炮兵副司令。参加各方面军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役。1944年获炮兵元帅衔。同年加入联共(布)党。1945年出任远东炮兵司令,参加*苏日战争。战后历任武装力量炮兵副司令、国防部总监局总监。②伊万·米哈伊洛维奇·奇斯佳科夫(ИBaHМихайлoBичЧистякoB,1900—1979)。苏联将领。1918年参军。1926年加入联共(布)党。二十年代先后毕业于机枪学校和高级步兵学校。1936年起历任步兵团长、师长、副军长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步兵学校校长。1941年任步兵军长(上校衔)。苏德战争初期在西方和西北方向作战,曾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 10月起任第二十一集团军(翌年 4月起为近卫第六集团军)司令(中将衔)。先后参加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里加和默麦尔等战役。1944年晋升上将。1945年调任第二十五集团军司令,参加远东战役。战后曾任外高加索军区第一副司令和陆军监察局总监等职。1968年退役。著有《奉祖国之命(伟大卫国战争中近卫第六集团军的战斗历程)》等。
拓务省日本政府主管殖民地行政和海外殖民开发的机构。始于 1895年设置的台湾事务局。随着殖民地的扩大,机构增大并数度易名。1929年 6月正式设置。统一管理朝鲜总督府(朝鲜总督除外)、台湾总督府、关东厅、桦太厅、南洋厅的有关行政事务,并监督管理满铁及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的业务。下设大臣官房室(即秘书处)、朝鲜部、管理局、殖产局、拓务局(1940年 11月后分为拓北、拓南两局)和拓殖调查部。1942年并入*大东亚省。
拥军优抗运动全称“拥护军队、优待抗日军人家属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政治运动。1943年 1月 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和《拥军运动月的工作指示》,修订并公布《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规定 1月 25日至 2月 25日为拥军运动月。陕甘宁边区各地党政军民联合组成拥军代表团和秧歌队,抬着丰盛的食品,到部队进行慰问;对抗日军人家属则采取减免公粮、发放贷款、捐赠实物或现金等方式进行优待。这一运动加强了军民团结,成为延安精神的组成部分,并被推广到各抗日根据地。
拥政爱民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政治运动。1943年 1月 25日,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为加强军民、军政团结,发出《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和《拥政爱民运动月的工作指示》,规定2月 5日至 3月 4日为拥政爱民月。各部队纷纷制订拥政爱民公约,走出营房,开展公益劳动,帮助和保护农民生产,并对部队执行纪律情况进行全面严格的检查。同年 10月后,该运动推广到中共领导的所有抗日部队,并规定此后每年春节都要举行。
拉恩(RudolfRahn,1900—1975)德国外交官。早年在海德尔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27年在国际联盟秘书处供职,并先后在德国驻土耳其(1931—1934)、葡萄牙(1937—1939)和法国(1940—1943)大使馆供职。1943年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同年起为驻“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大使”,任内极力控制墨索里尼政权,大肆搜括财富,并血腥镇压抵抗运动。1945年被盟军逮捕。1951年获释后经商。
拉包尔(Rabaul)西南太平洋俾斯麦群岛的新不列颠岛东北端港市。 1920年起为澳大利亚委任统治地。1942年 1月底被日军占领,成为日军西南太平洋的主要前进基地。日本陆军第八方面军司令部和海军东南方面舰队司令部驻地。在南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曾发挥重要作用。1943年 11月美军实施*拉包尔袭击战后,基地设施被破坏,舰挺被迫撤至特鲁克。后因美军实施*跳岛战术,被孤立隔绝,失去作用。
拉尼埃(JosephLaniel,1889—1975)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初从事工商业活动,后转入政界。1932年起为议员。1940年 3月,任财政副国务秘书。法国败降时,曾投票赞成授予贝当全权。但不久即在诺曼底组织“民主联盟”,开展抵抗运动,并参加民族抵抗委员会,为抵抗运动中的右翼势力代表。曾任临时咨询议会副主席。战后一度任总理。
拉罗克(FrancoisdeLaRoaque,1885—1946)法国法西斯分子。1907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1928年获中校衔退役。曾领导法国驻摩洛哥殖民军情报处。1931年领导*火十字团,并将其变为武装法西斯组织,积极参与 1934年 2月 6日法西斯分子在巴黎的暴动(见“向议会进军事件”)。1936年,将火十字团更名为*法兰西社会党。1940年 5月任国务部长。法国败降后,又将法兰西社会党易名为法国社会进步党,赞同贝当的*民族革命,反对自由法国。因与德国占领当局发生矛盾,1943年 3月被盖世太保逮捕,囚禁于德国。1945年 5月被释,次年病死。
拉姆扎(Pam3aй)苏联侦察员*佐尔格于 1933—1941年间在日本东京组织的情报小组代号,系由佐尔格姓名的词头字母组合而成。该小组成员最多时达 49人,分属德、日、英、南斯拉夫等国籍。1941年 10月小组成员先后被捕,活动遂告停止。
拉姆齐(BertramRamsay,1883—1945)英国海军将领。1898年参加海军,后历经各种战斗勤务和参谋工作,1938年退休,领海军中将衔。1939年 8月应召重新服役,出任多佛尔港司令至 1942年 4月。任内指挥*敦刻尔克撤退的*发电机行动以及*不列颠之战的海峡防卫战斗。1942—1943年协助计划和实施盟军在北非和西西里岛的登陆作战。1944年任实施*霸王行动的盟国远征军海军司令,领海军上将衔,负责海上输送和保障任务。1945年 1月在执行任务中因飞机失事殉职。
拉尔明那(ReneMarieEdgardeLarminat,1895—1962)法国将领。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晋升中校,并任东地中海战区法军参谋长。法国败降后,曾试图在巴勒斯坦和吉布提继续组织抗战,未果。1940年 8月,促成布拉柴维尔加入自由法国,被戴高乐任命为赤道非洲总督和当地驻军司令。此后率自由法国军队在叙利亚境内作战,1942年晋升准将,参加突尼斯战役。1943年擢升中将。1944年 8月率第二军在法国南方登陆,解放土伦,并肃清大西洋沿岸残敌。战后曾任海外法军总监。
拉米雷斯(PedroPabloBamirez,1884—1962)阿根廷总统(1943 —1944)。军人出身。长期在部队中服役。曾在德国受训。1939—1941年在高等军事学校任教。1942年出任陆军部长。1943年 6月始出任总统。继续奉行*卡斯蒂略的政策,对内支持法西斯力量,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亲德政策。1943年 12月因支持纳粹德国在玻利维亚策动的叛乱和秘密与德国进行军事接触而遭到谴责。1944年 1月被迫与德国断交,不久下野。
拉沃奇金(CeмёнAлeкceeBичЛaBOчкин,1900—1960)苏联飞机设计师。1927年毕业于莫斯科高等技木学校。1935年起任飞机制造主任设计师。1939年起任设计局局长。从事多种歼击机的研制工作。先后研制出*Лa-3型歼击机(1940年)、*Лa-5型歼击机(1942年)和*Лa-7型歼击机(1944年),成为苏德战争中红军的主要战斗机种之一。1944年获工程技术勤务少将衔。1953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拉铁库尔(OwenLattlmore,1900—)美国亚洲问题专家。幼时随父来华。毕业于英国圣·比斯学校。1922年获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奖金,后周游新疆、内蒙和东北各地,研究中国边疆问题。三十年代初为北平(今北京)哈佛燕京社研究员。1934年任《太平洋事务》主编。1938年起执教于霍普金斯大学。1941年由罗斯福推荐,来华任蒋介石的私人政治顾问,因不遂蒋介石之意,任内一事无成,次年被迫回国。后任职于战时情报局,为国外分部副主任,负责太平洋战区工作。1944年随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曾建议美方施加压力使蒋介石政府调整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五十年代曾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著有《亚洲问题解决》、《美国与亚洲》等。
拉脱维亚见“波罗的海国家”。
拉网大扫荡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的一种战术。在*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梳篦清剿基础上形成。日军以强大兵力,多路出击,梳篦式快速推进,在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地区内构成若干合围圈,边压缩,边搜索,犹如拉网捕鱼一样,企图把人民抗日军队逼迫到狭小地区聚而歼之,从根本上摧毁抗日根据地。
拉希德·阿里(RashidAlial-Gailani,1892—1965)伊拉克首相(1940—1941)。巴格达法律学校毕业。曾先后任内政大臣(1925—1927)和首相(1933年)等职。1938年任宫廷总管。1940年 4月 1日,在亲德派支持下,再次出任首相。任内谋求与德国合作,翌年 1月 30日议院投不信任票后,被迫下野。随后参加于 4月发生的反英政变,在亲德军官支持下,建立国防政府,积极开展驱逐英国势力的活动,并寻求轴心国的支持。4月底,英国从印度直接派兵入境镇压后,于 5月底潜逃德国和意大利,后又流亡沙特阿拉伯。1942年被缺席判处死刑。战后于 1958年回国。
拉普钦斯基(AлeкcaHдpHикOлaeBиHчЛaпчeHcкий,1882—1938)苏联空军战术理论家。毕业于阿列克谢军事学校、彼得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基辅飞行观察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沙俄军队服役,1918年加入红军,国内战争时曾任红军空军参谋长。后从事空军军史和空军战役战术研究。曾仕空军条令委员会主席、伏龙芝军事学院空军战术教研室主任兼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教授。所提出空军作战理论原则,在苏德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著有《空军的技术与战术》、《空军战术与防空问题》、《战斗和战役中的空军》、《空战》、《空军集团军》等。
拉包尔突击战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空军对新不列颠岛拉包尔(Babaul)港市的日军海空基地的空袭。为顺利实施*布干维尔岛战役,美军决定派遣航空母舰袭击拉包尔。1943年 11月 5日,谢尔曼(Fredericksherman)海军少将率萨拉托加号和普林斯顿号 2艘航空母舰,以 97架舰载机突袭增援拉包尔的日舰队。炸坏日巡洋舰 6艘、驱逐舰 4艘和飞机数十架,美损失飞机 10架。11月 11日,蒙哥马利(AlfredE.Montgomery)海军少将率埃塞克斯级等 3艘航空母舰以 185架舰载机再度攻击,作沉日驱逐舰 1艘、重创巡洋舰 1艘,击毁飞机数架。日被迫将舰队撤至特鲁克。
拉斯基也维兹(WladystawRaczkieWicz,1885—1947)波兰流亡政府总统(1939—1945)。1921年起多次任波兰政府部长。1930—1935年任波议会参议院议长。1939年 9月波兰被德国占领后,在法国组成流亡政府,任总统。成立波兰国民参议会,并在昂热主持政务。1940年 6月德军入侵法国,移居英国,继续领导流亡政府。战后去职。
拉-5型歼击机即“Лa-5型歼击机”。
拉-7型歼击机即“Лa-7型歼击机”。
拉波尔特·狄泰尔(PauldeLaPorteduTheil,1884—1976)法国将领。1905年毕业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长期在军队服役。1938年晋升准将。大战爆发后,初任师长,后任第七军军长。法国败降后,得贝当宠信,负责建立*青年工场,为维希政府欺骗和拉拢青年。1944年初,与占领军当局发生矛盾,被盖世太保逮捕,囚禁于德国。战后获释。1945年受审。1947年被宣判无罪。
拉姆加尔训练营大战期间在印度拉姆加尔(Ram-garh)的中国军队训练基地。1942年 5月初缅甸战役失败后,部分*中国远征军撤至印度。经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倡议,获中美政府首脑同意,在拉姆加尔建立训练基地,由美国提供军需、装备及教官,利用*飞越驼峰空运物资到中国的美机返回之便,逐步将中国军队运往该处。自 1942年 8月到 1944年间,约有
5.3万名中国官兵在该处受训,后组成*中国驻印军,1944—1945年参加了收
复缅甸的战役。
拉格-3型歼击机即“Лa-3型歼击机”。
拉米利斯号战列舰(Ramillies)英国战列舰。1917年建成。排水量 29150吨,最大航速 21节。装有 8门 15英寸和 12门 6英寸火炮,8门 4英寸高射炮,4个 21英寸鱼雷发射管。1940—1941年主要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担负护航任务,曾参加托伊拉达海战和围堵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1942年活动于印度洋,在参加马达加斯加之战时,被日本袖珍潜艇击伤。修复后,1944年 6月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8月参加法国南部登陆战役。同年底退为预备役。
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Ravensbruck)纳粹德国集中营之一。1934年初建立,1938年改为*妇女营,位于柏林以北菲尔斯滕贝格(Furstenberg)湖附近。集中营内设有毒气室。先后有 23个国家的 13.2万名妇女和儿童被关押在内,其中 9.3万人被害。监禁者被迫为西门子公司和党卫队下属企业从事奴隶劳动,还被当作医学试验品肆意虐杀。1945年 4月 25日盟军攻占该地,幸存者获救。战后,1959年在原址建立纪念博物馆和纪念碑。
拉普拉塔河口外海战大战初期英国海军截击德国*格拉夫·施佩号战列舰之战。1939年大战爆发后,该舰与其他德国大型水面军舰,袭扰盟国航运,形成巨大威胁。英国海军调集 23艘大型军舰,组成 9个搜索舰队,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张网搜索截击。同年 12月初,德国*格拉夫·施佩号战列舰在好望角与弗里敦之间的航路上,击沉 3艘商船。部署于南美洲东海岸的英国G搜索舰队,正确判断德舰航向,在拉普拉塔河口外以 3艘巡洋舰进行截击。12月 13日晨双方发生激战。英舰 1艘重伤。德舰于当晚逃入中立国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港。17日,德舰未能获准延长停留时间,面对云集的优势英舰突围无望,遂于傍晚驶出该港自沉。
欧文式冲锋枪(Owen)澳大利亚冲锋枪。由欧文(EvelynOwen)设计,故名。1941年研制成功。生长 0.813米,口径 9毫米,射速每分钟 700发,重 4.1公斤,由顶装弹夹供弹。战后继续使用至六十年代。
欧洲第一战略(TheEurope-FirstStrategy)即“先欧后亚战略”。
欧洲咨询委员会苏、英、美政府研究与战争结束有关的欧洲问题的咨询机构。1943年 10月*苏美英莫斯科外长会议上决定成立。总部设在伦敦。主要任务是为三国共同行动提出建议,但无发布命令的权力。同年 11月 30日(一说 1944年 1月 14日)正式开始工作。1944年 11月法国也被邀参加。委员会先后召开会议 120次,曾制定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条款,确定各盟国在德国的占领区,以及起草关于在德国履行无条件投降基本条件期间设立对德管制机构的提案;还研究了恢复奥地利独立的问题以及制定同保加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停战协定条款。1945年 7月*波茨坦会议决定建立外长会议后停止工作。
欧洲莽式战斗机(Martlet)即“F-4F型歼击机”。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即审判纳粹德国主要战犯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根据 1945年 8月 8日签署的*《苏美英法关于惩处战犯的协定》的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设立。法庭有审判官 4人组成,每一审判官有一助理人,每一审判官及其助理人由各签字国指派;必须有审判官 4人全体出席,或任何一人缺席时由其助理人出席,始构成法定人数;庭长自 4名审判官中推选,在连续审判中轮流担任;定罪与课刑之决定必须至少有审判官 3人投票赞成。法庭有权审判及处罚一切为轴心国之利益以个人资格或团体成员资格犯有的违反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1945年 10月 18日,法庭接受由苏、美、英、法四国各指派一检察宫组成的检察与起诉委员会对戈林等 24人和 6个组织提出的起诉书。同年 10月 29日法庭在纽伦堡公布*《国际军事法庭程序规则》受权审理和处罚上述被告。从 11月 20日起,在纽伦堡开庭。参见“纽伦堡审判”。
欧根亲王号巡洋舰(PrulzEugen)德国重巡洋舰。为*希佩尔号巡洋舰的姊妹舰,同时建造。排水量 1(一说 1.8)万吨,航速 32节,装备 8门 8英寸火炮、12门 4.1英寸火炮、12个鱼雷发射管和 2架水上飞机。1941年 5月 18日,随伸斯麦号战列规驶往大西洋对英国航运进行破袭战。5月 24日,与英舰发生*丹麦海峡海战。6月 1日逃进法国布列斯特港锚泊。1942年 2月,穿过多佛尔海峡转移至本土基地。后调往挪威海域。1943年 9月,参加袭击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德国投降时,泊于丹麦欧根亲王号巡洋舰的海港。
欧洲战区美军司令部( EuropeanTheaterofOpera-tionsUnitedStatesArmy,缩写 ETOUSA)大战时期美军在欧洲的指挥机构之一。其前身为美国驻英陆军司令部(USAFBI),1942年 6月 8日建置,艾森豪威尔任司令。辖欧洲战区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海军部同意下指挥该战区海军;负责在欧洲准备和实施对轴心国的军事行动,实际作用是训练安排派赴欧洲的美国部队,解决物资供应,制订作战方案等,真正指挥作战的是*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
[丨]肯尼(GeorgeChiurchillKenney,1889—1977)美国将领。1917年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入美陆军航空兵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击落德机两架。1941年 2月获准将衔,并指挥航空兵实验部队。1942年初任美驻澳大利亚陆军航空兵部队少将司令,整顿与组建美国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的空军部队,指挥部队在该战区作战。同年底任第五航空队司令,晋升中将。1948年 2月指挥对拉包尔的袭击。3月在新几内亚战役中,指挥第五航空队对日作战,击沉日舰 22艘。1944年出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国空军司令,为麦克阿瑟的得力助手。同年底升任美远东航空总队司令,辖第五、第七、第十三航空队。后参加解放菲律宾的战斗,毁敌机 1.2万余架,敌舰 170万吨。曾参与指挥 1945年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同年普升上将。战后任美战略空军司令,1951年退役。
肯尼迪(JosephPatriekKenlledy,1888—1969)美国金融实业家,外交官。1912年哈佛大学毕业。早年从事金融业和工业,成为巨富。1929年起投身政界。三十年代中期历任美国证券与交换委员会主席、海事委员会主席等职。1937年出任驻英国大使,主张对德绥靖。大战爆发后,对英法抗击德国持悲观态度,1940年曾建议罗斯福政府放弃给英、法军事援助的政策,未被采纳。同年离任回国。其子约翰·肯尼迪为美国第三十五届总统。
卓娅即“柯斯莫杰米扬斯卡娅”。
虎号日军制定 1944年作战计划时进行图上演习的代号。1943年底,日本陆军部根据大本营在 9月提出的《今后战争指导大纲》,举行为期一周的图上演习。目的是探讨对形势的判断,研究如何指导太平洋方面的作战和可否在中国方面进行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演习作出判断:盟军反攻从阿留申群岛、太平洋中部、新几内亚、缅甸等地出发,向千岛群岛、日本本土、台湾、菲律宾、爪哇、马来亚和其他地区发动攻击。决定采取积极防御方针,准备全力粉碎盟军进攻并及时转入反攻。同时日大本营为配合各战场,采取扩充航空兵力,将年产 3.5万架飞机数增为 5万架;防止悔上运输损失;解决无线电仪器的技术及研制科学的新式武器等措施。
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NTiger)又名 T—VI型坦克。德国重型坦克。1937年开始研制。1942年 8月下达生产指令。全重 56—67吨,乘员 5人。装备长身管 88毫米火炮 1门,7.92毫米机枪之一 3挺。前装甲厚 100—150毫米。发动机最大功率 G50—700马力,公路最大时速 37—41公里,行程 100—170公里。火力猛,装甲厚,但机动性差,一般用作坦克师的先头部队,以轻中型坦克作侧翼掩护。1942年底开始服役,主要用于苏德战场和西线战场。
非洲军(armeeDAfrique)法国在非洲的驻军。大战爆发时约为 12个师。西线战争爆发后,大部奉调回国。1940年,维希政府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名,征得德国同意,将其保持在 12万人左右,但仅配备轻武器,1942年 11月盟军在北非登陆时,仅作轻微抵抗。《达尔朗一克拉克协定》签订后,转对德军作战。1943年参加突尼斯战役,整编为 8个师,并全部更换美式装备。1944年部分编入法国远征军,赴意大利作战;大部则在塔西尼指挥下,登陆法国南方,参加解放本上和进军德国的战斗。战后部分调回北非,部分则开赴远东参加印支战争。
非洲军团(Afrika—Korgs)德国派往北非的战略战役军团。由 1941年2月组建,初辖第五轻装师(后改编为第二十一坦克师)和第十五坦克师。同年夏增辖第九十轻装师。1942年 8月增辖 1个空降旅。至*阿拉曼战役前,兵力达 4个师和 1个空降旅。司令先后为隆美尔(1941.2—1943.3)和阿尼姆(1943.3—1943.5).与北非意军合组成德意联军,在北非战场作战。1943年 5月中旬向盟军投降。
非交战状态(NonBelligerenOy)国际政治用语。对 1940年美国外交政策的一种概括。源出大战时期英国驻美大使洛西思侯爵(PhilipHenryKerr,Lothlan,1882—1940)的一份外交备忘录。洛西思认为自 1940年 6月法国沦陷后,美国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援助英国以抗击纳粹德国侵略,但却没有采取直接参战的行动,用“非交战状态”比用“中立”更能贴切地表述出该阶段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内容。
昆仑关战役抗日战争中期*桂南会战中的重要战役。1939年 12月 4日日军占领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中国军队火速从长沙会战前线抽调徐庭瑶、叶肇、邓龙光和蔡廷锴部共 15万余人,以空军协同,于 12月 16日由杜幸明的机械化第丑军担任主攻发起攻击。日军据堡顽抗,经 3昼夜激战,中国军队于 18日克复昆仑关。20日日军增兵反攻重陷昆仑关。31日中国军队再次夺回昆仑关,双方伤亡均重。日军第十二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 4000亲人毙亡。
昌奇巴泽(1901—1950)苏联将领。1921年参军。1922年格鲁吉亚联合军事学校毕业。1930年加入联共(布)党,1940年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苏德战争开始时为上校。先后任步兵师长和近卫步兵第十三军军长。1944年升任近卫第二集团军司令。参加过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顿巴斯(1943年)、梅利托波尔、克里米亚(1944年)、希奥利艾、默麦尔和东普鲁士等战役,1945年晋升上将。战后任步兵军长。
易北河会师指苏、美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会师。1945年 4月 25日日时 30分,参加*柏林战役的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近卫第五集团军同参加*鲁尔战役并由西向东进攻的美军第一集团军会师于易北河左岸的*托尔高。首先相遇的是苏军近卫步兵第五十八师的一个连和美军步兵第六十九师的一个侦察组。4月 28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对会师部队表示祝贺。
昂山(AungSan,1915—1947)缅甸抵抗运动领袖。早年从事反英独立运动。1938年参加德钦党,参与创建缅甸共产党。1939年任德钦党总书记。大战初期,曾寻求日本支持争取独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指挥*缅甸独立军,协助入侵缅甸的日军对英作战。1943年获少将衔,并任巴莫政府国防部长。后转变“联日抗英”立场,逐渐接近抵抗力量。1944年 8月联合共产党、人民革命党等进步力量,共建反对日本法西斯的统一战线组织(次年 8月正式命名为*缅甸反昂山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并任主席。1945年 3月率领*缅甸国民军起义,并配合盟军光复全国。战后曾率代表团赴英谈判要求独立,并任临时政府总理。1947年 7月被刺杀。
昂代会谈1940年 10月 23日希特勒同佛朗哥在法国-西班牙边境城市昂代(Hendaye)举行的会谈。会谈时,希特勒为动员西班牙参战,吹嘘“英国已被肯定地击败”,并许诺如西班牙参战可在法属北非得到领土补偿。但佛朗哥以修改比利牛斯山脉的边界,割让法国的加泰罗尼亚以及整个法属北非,为西班牙参战的条件。会谈持续 9个小时,佛朗哥未允诺参战。会上仅起草了一份西班牙遵守*《德意同盟条约》和*《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议定书。
昂马斯协议共产国际和社会党国际(第二国际)关于对西班牙问题的协议。*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根据共产国际的倡议,1937年 6月 21日共产国际和社会党国际的代表团在法国上萨瓦省的昂马斯(Annelnasse)举行会晤,双方达成在西班牙问题上实行共同政策的协议。但直到西班牙内战结束,社会党国际的领导机构井未采取有效措施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仅限于进行一些睿集款项、药品和粮食的工作。
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
国防军(Reieliswehr,缩写 RW)1919—1935年德国军队的名称。受《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限制,法定息兵力为 11.5万人,为志愿兵制,其中陆军
10万人,海军 1.5万人,禁止设空军。陆军辖 2个集群和 7个军区。第一集群辖 4个步兵师和 2个骑兵师,司令部设在柏林;第二集群辖 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司令部设在卡塞尔(Kasse1);每个军区编有 1个步兵师,约
1.2万人。另有*黑色国防军作为后备力量。三十年代初支持纳粹党执政。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加速扩军,1934年 10月总兵力达 30万人,包括 21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及 1个骑兵旅,1支装甲部队和 1个轻装师。1935年 3月 16日起根据*《德国普遍义务兵役法》实行征兵制。同年 5月 21日起根据*《德国国防法》改称*德国武装部队。国社党即*“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简称。国维会日本右翼团体。1932年 1月成立。成员有近工文麿、荒木贞夫和后藤文夫等人。受安冈正笃精神主义的影响,主张维新国运,振兴和发展产业经济,纠正轻佻诡激之思想,使“日本精神普照世界”。1934年 7月,其成员后藤文夫、广田弘毅、藤井真信加入冈田内阁,形成投靠*统制派的新官僚集团。同年 11月,因遭社会各界指责而解散。
国际纵队(InternatlonaIBrigade)一译“国际旅”。西班牙内战期间,各国反法西斯志愿者为支援西班牙共和国而组成的兵团。1936年西班牙发生反共和政府的军事叛乱,德、意法西斯公然武装干涉,支持叛军。同年 9月,共产国际决定在各国招募志愿人员,支援西班牙共和政府,经该政府批准后奔赴西班牙参战。自 1936年 10月至 1937年底,按西班牙共和国军番号,先后编成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一二九和第一五○等7个国际纵队。另有一些国际营和志愿人员编入共和国部队。其成员主要来自苏、法、德、波、意、英、捷、美、加拿大以及旅居欧美的华侨,共 54个国家,总数约 3.5万人(一说 4万多人)。志愿人员的誓词是:“为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而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国际纵队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承担了艰巨的战斗任务。约 2万多人在战斗中伤亡和失踪。1938年 9月,西班牙共和政府接受*不干涉西班牙事务委员会关于召回外国志愿人员的决定,国际纵队撤至后方,并于同年 10月 28日举行告别仪式撤离西班牙。
国际联盟(LeagueofNations)简称“国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根据作为*《凡尔赛和约》第一部分的国联盟约,于 1920年 1月 10日随《凡尔赛和约》生效而宣告成立。先后有 63个国家加入。主要机构为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附设国际法庭、国际劳工局两个独立机构和委汪统治、裁军等众多专门委员会。总部设在臼内瓦。行政院亦称理事会,由英、法、日、意 4名常任理事国和 4名非常任理事国(每年更换一次,后增至 11名)组成。1934年 9月 18日,苏联加入后成为第 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为倡议国之一,但因美国会夫批准《凡尔赛和约》,故始终来加入。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宗旨为维护和平、裁减军备和实施委任统治、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三十年代起,德、日、意法西斯对外扩张,先后侵略中国、埃塞俄比亚、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国联未能起到实现裁军和制止侵略的作用。1938年 3月 27日和 10月 19日,日本和德国先后退出国联。1937年 12月 11日,意大利也退出国联。大战爆发后,苏联因与芬兰发生战争,于 1939年 12月14日被开除出国联。此后国联实际上已名存实亡,1946年 4月 18日宣告解散,所有财产和档案均移交联合国。
国难会议1932年 4月 7—11日由国民政府在洛阳召集。汪精卫主持会议,聘任“全国各界富有学识经验资望之人士”组成,原定 403人,实际到会 150人左右。者决御侮、救灾、绥靖(即“剿共”)方针,决定在训政时期设立“国民代表会”监督财政和外交。会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又议决:该会决议案须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最后决定。会议表明国民政府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刃政策,对日屈膝投降,对内专制独裁。
国策基准日本 1936年制定的夺取亚大地区霸权的纲领性文件。二·二六事件后,日本形成军部法西斯独裁体制,加紧对外扩大侵略。1936年 8月7日,由广田弘毅内阁的*五相会议制定。规定日本当前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排除列强在东亚的霸权。强调扩充国防军备,陆军以对抗苏联为目标,海军则对抗美国“确保西太平洋制海权”;国内实行统一舆论,“健全国民思想”,发展“执行国策所必需的产业与贸易”,加速重要资源的自给自足。这是日本首次把以美英为敌的南进政策,同以苏联为敌的北进政策,正式定为基本战略方针。
国民征用令日本政府战时强制国民从事重要产业劳动的敕令。1939年 7月 8日颁布。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实行劳务动员,于 1939年 1月公布《国民职业能力申报令》,通过职业介绍、招募等方法动员劳力。但未能满足需要,遂颁布此令,通过厚生大臣、府县知事、职业介绍所所长或市镇村长,选定征用劳动者。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征用对象和使用征用者的业务也日益扩大。1943年 7月,规定可进行现员征用,即可征用包括企业主在内的整个企业的全体人员。至战争结束,共征用国民 616万人。1945年3月以《国民劳动动员令》取代,同年 10月废止。
国民参政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民意咨询机关。1938年 4月,由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建立。享有决议权、建议权、听取报告及询话权、调查权、国家预算初审权等,但决议案对国民政府没有约束力。正、副者长由国民党指定,参政员总额为 200名,由国民党“遂选”。中国共产党为团结抗日,派代表出席会议,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邓颖超等 7人为参政员。从 1938年 7月起共经 4届,召开大会 13次。由于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该会逐步变为国民党欺骗人民的工具。皖南事变后,中共参政员董必武等曾拒绝出席会议,抗议国民党的反共政策。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以召开“国民大会”为由,于 1947年 5月撤销。
国会纵火案德国纳粹分子制造的政治迫害事件。希特勒就任总理后为使纳粹党在议会和内阁中取得绝对多数,首先策划清洗共产党。1933年 2月27日晚,柏林冲锋队长*恩斯特率 10名队员,从国会议长*戈林官邪的管道潜入国会大厦纵火,并逮捕正在现场的荷兰人卢贝(MarinusvanderLifbbe,1909—1934)诬为纵火者。纳粹政权当局宣称国会起火是共产党武装起义推翻德国现政权的信号,随即逮捕了德国共产党主席*台尔曼、正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100名共产党议员和 1万多名共产党员。随后,纳粹政府在数月内取缔其他政党,在德国确立了法西斯专政。参见“国会纵火案审判”。
国防参议会中国国民政府*七七事变后设立的民意咨询机构。1937年8月 12日,由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会议决定设立。以国民党为主体,吸收各党派成员及社会名流为参者员。汪精卫任主席。参议员有周恩来、林祖涵、秦邦宪、曾琦、沈钧儒、胡適、周佛海、陶希圣等。1938年 4月,由*国民参政会取代。
国体之本义日本文部省编纂的通俗教科书。随着*国体明征运动的深化,文部省为配合确立总体战体制,彻底“振兴国民精神”,于 1937年 5月发行。该书由“大日本国体”和“国史中显现出的国体”等两部分内容组成。全韦吹捧天皇制度,全面否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1941年 3月文部省又在此基础上发行了《臣民之道》一书,进一步发挥了上述思想。
国家元首法(GesetzuberdasStaatsoberliauptdesDeutschenRelchs)纳粹德国法令。1934年 8月 1日制订,由巴本、午赖特、施维林、克罗西克、勃洛姆堡和沙赫特签署,翌日兴登堡总统去世后公布。规定将德国总统和总理的职能合并为一,希特勒任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并拥有武装力量最寓统帅权。8月 19日,德国百分之九十五的选民参加公民投票,其中百分之八十九点九三票赞成该法令。它进一步加强了希特勒的独裁统治。
国家防御法即“德国国防法”。
国家重建法(GesetzliberdenNeuaufbaudesReieh)一译《国家新体制法》。纳粹德国改行中央集权制的法令。希特勒上台后,为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相继于 1933年 3月 31日和 4月 7日,公布两项“备邦与国家一体化”(GleicbSelialtullgsgesetz)的法律,缩小邦议会权力,加强中央政府权力。1934年 1月 30日,又颁布此法,取消邦议会,各邦的最高权力移交给国家,邦政府隶属于中央政府,其首脑则受全国内政部长管辖。
国民劳动条例即“国民劳动秩序法”。
国体明征运动日本军部及右翼势力围攻天皇机关说的运动。随着法西斯主义的抬头,1935年 2月贵族院议员、陆军中将菊池武夫(1875—1955)在议会攻击倡导民主政治的*美浓部达吉,指责其宪法学说是“叛逆思想”;众议院者员江藤源九郎(1879—1957)则以“不敬罪”控告美浓部。陆军以在乡军人会的名义散发 15万本《关于解释大日本帝国宪法之见解》的小册子相呼应。4月 6日,教育总监向全军下达《国体明征训示》。在野党政友会亦借题向国会提出国体明征决议案,企图推翻冈田内阁。对此,政府于 4月下令禁止美浓部达吉有关宪法的著作。8月和 10月,又两次公布“国体明征训令”,禁止美浓部达吉的“天皇机关说”,宣布统治权的主体在天皇;对美浓部达吉处以缓期起诉,革去贵族院议员。日本的议会政治至此迅速崩溃。参见“天皇机关说事件”。
国际法院规约*《联合国宪章》的附件。1945年在*旧金山会议上制订和通过。共 5章 71条。规定一切联合国会员国均为规约的当然参加国:非联合国会员国经联合国安理会建议并取得大会同意后,也可作为规约参加国;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并对国际法院的组织、管辖、诉讼程序以及咨询服务职能等作了规定。根据《联合国宪章》和该规约,国际法院(又称海牙国际法庭)于 1946年 2月在海牙成立。
国家队伍协定英军和希腊各派抵抗力量的合作协定。1943年 7月在英国倡议下,由希腊人民解放军、希腊民族民主军、希腊民族和社会解放运动和英军代表团在卡塔尼亚(Catania)签订。规定:希腊各派抵抗力量的武装部队均为盟军的组成部分,由英国指挥,并负责提供军火;同时组成联合指挥部,其中人民解放军代表 3人、其他各方代表 3人。至此人民解放军隶属英军近东司令部,其独立件受到很大限制。
国家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的旧译。
国家法西斯党(PartidoNazlonaleFasclsta,缩写 PNF)意大利法西斯政党。1919年墨索里尼建立“战斗的法西斯”(亦译“法西斯战斗团”,Fascidicombatti-InentO)。1921年 11月 7日在罗马正式成立政党,改称此名。该党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标榜共和主义和社会主义,迅速发展至 20余万成员。1922年 10月进军罗马,一举攫取政权。同年 12月建立领导机构——法西斯大委员会,墨索里尼先后任命比昂基、斯培拉切、穆蒂、斯科尔扎等人任总书记。1923年建立保卫国家安全民警,不断扩展自身武装力量。次年残酷镇压反对派,并于 1925年颁布一系列非常法,取消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确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26年成立*监视和镇压反法西斯主义总部及*保卫国家特别法庭,加紧迫害民主人士。1929年与梵蒂冈签订协议,取得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从二十年代中期起积极推行*职团国家制度,力图通过取缔罢工和调节工资来缓和阶级矛盾,并利用下层民众力量实行对外扩张。建立意大利法西斯文化研究所,出版意大利百科全书籍制社会舆论。成立意大利法西斯妇女组织、意大利法西斯主义青年团及意大利全国业余联合会,严密控制社会各阶层。倡导*粮食战役,发展军火生产,积极扩军,并多次掀起反犹高潮。对外与德、日结盟,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的战争。1940年 6月驱使意大利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在希腊、东北非、北非和苏联战场屡遭惨败,国内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上层开始分化。德博诺、格兰迪和齐亚诺等人,秘密联络宫廷及军队高级将领,进行反对墨索里尼的活动。1943年*七月政变中,墨索里尼被推翻,并被捕。9月 8日意大利宣告投降。12日墨索里尼被德军突击队救出,9月 23日在意大利北部建立*萨罗共和国。 10月重建法西斯政党,更名为法西斯共和党(PartidoRepublicanoFascista》,由*帕沃里尼任总书记。将民警改建为国民共和卫队,配合德军,镇压抵抗运动;同时提出社会化等口号,继续欺骗人民。1945年 4月在盟军和游击队联合打击下瓦解。
国家新体制法即“国家重建法”。
国联裁军会议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联主持召开的裁军会议。1925年 12月国联行政院根据国联盟约第 8条关于各会员国“应力减国家军备至最低限度”之规定,决定在日内瓦成立裁军筹备委员会。次年 5月裁军筹备委员会开始工作,共有包括美、苏两个非国联会员国的 26国代表参加。由于各帝国主义列强并不愿意真正裁军,委员会至 1930年底仅以一纸关于裁军方案的最后报告书结束。1931年 1月国联行政院决定召开正式的裁军会议。会议从 1932年 2月 2日至 1934年 6月 11日在日内瓦断断续续地举行,共有 62国代表出席,由英国代表担任主席。会议期间斗争激烈,列强从各自利益出发,先后提出过*《泰狄欧方案》、*《胡佛方案》、*《赫里欧—保罗—彭古尔方案》和《麦克唐纳方案》;苏联提出了*《侵略定义宣言草案》;德国从一开始就要求打破《凡尔赛和约》对它的限制,坚持德国应拥有“军备平等”权,并一度离开会议进行要胁。虽然美国总统罗斯福致函 53国首脑呼吁支持《麦克唐纳方案》,英国掌玺大臣艾登也周游欧洲主要国家首都进行斡旋,由于纳粹德国于 1933年 10月 14日退出会议并加紧扩军,会议最终未通过任何决议而结束。
国民劳动秩序法(Geset
urOrdnungdernatlo-nalenArbeit)一译《国民劳动条例》,亦称《劳动宪章》。纳粹德国对工人实行法西斯控制的法律。1934年 1月 20日颁布。规定德国企业主是企业的法定领袖、全体工人的最高上司,有全权决定企业作息时间、奖金发放、工资条款、罚款数额、种类和手续等;宣布取消先前能参与调整工资和劳动时间的工厂委员会;规定工人是企业领袖的法定下属,必须对其保持基于生产利益一致的忠诚,不得过问企业事务。以后颁布的一系列补充条款废除了工人更换劳动场所的自由权,禁止农业工人为了逃避容克的摇役而流入城市。
国民精神总动员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发起的战时动员。1939年 3月 11日,国民政府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下设立精神总动员会,蒋介石自任会长,并公布《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国民公约及誓词》和《精神总动员实施办法》。其中心口号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并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救国道德”。实质是要人民对统治者“尽至忠”,“行大孝”,维护“军令政令及行政系统之统一”。同年 5月 1日起,规定每月集会一次,向国民讲解《纲领》,宣布《国民公约》及《誓词》。精神总动员一度轰轰烈烈,但并未起到动员人民参加抗战的效果。
国会纵火案审判亦称“莱比锡审判”。纳粹法庭对*国会纵火案 5名被告的审判。1933年 9月 21日—12月 23日在莱比锡德国最高法院第四刑事审判庭举行。被告是荷兰人卢贝(MarinusVanderLubbe1909—1934)、德国共产党国会议员托格勒、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及党员塔内夫(BacHnTaHeB,1897—1941)和波波夫(GnaronNonoB,1902—1968)。纳粹分子企图通过审判把焚烧德国国会大厦的罪名转嫁给共产党并借以掀起反共高潮。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以铁的事实和雄辩的口才将被告席变成揭露纳粹阴谋和宣传共产主义的讲坛。在世界人民的声援下,法庭被迫宣布季米特洛夫等 4人无罪释放,判处卢贝死刑。战后,西柏林地区法院根据卢贝亲属的要求 1967年重新审理此案,1980年 12月宣布卢贝无罪。
国统区民主运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1944年国民政府军在*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激起全国人民极大愤慨。各大城市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呼声,与工人罢工、农民暴动事件相结合,形成巨大的民主运动。9月 15日,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把运动推向高潮。24日,重庆各界 500余人集会,要求改组国民政府;昆明文化界 342人发表挽救时局主张,要求召开国事会议;民族工商界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建立联合政府,改善民生;美洲华侨报纸也要求国民党立即“还政于民”,成立全国联合政府。从 1944年底到 1945年春,集会由几十人发展到数万人,斗争形式由座谈会、演讲会发展到游行示威、请愿抗议,斗争目标更加明确。这一运动孤立和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教育了中间派,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家文职人员法(Geset
urWiederherstellungdesBerukbeamtentunls)一译《公务员法》。纳粹德国整肃文职人员的法令。主要有二次:第一次 1933年 4月 7日发布,规定凡从事共产主义事业者、非雅利安人和政治表现不佳的文职人员,一律免职。第二次 1937年 1月 25日发布,规定文职人员的资格为:加入纳粹党井积极宣传纳粹主义;无条件支持政府的政治目标;宣誓效忠并绝对服从于元首个人。
国家劳动服役队(ReiehsarbeitSdienst,缩写 RAD)亦译“国家劳动服役”或“德国劳动处”。纳粹德国半军事性劳动服役组织。1935年 6月 26日根据*《国家劳动服役法》建立,18—25岁男青年必须在该队服役 1年,成员着统一制服,过兵营式生活,接受体格锻炼和军事训练,参加修筑军事设施。1939年拥有成员 280万。
国家劳动服役法(ReichSarbeitsdienstgesetz)一译《国家劳动义务条例》。纳粹德国法律之一。1935年 6月 26日颁布,规定 18—25岁男青年必须劳动服役 1年,接受军事训练并参加修筑军事设施,每天得报酬 25分尼;18—21岁女青年必须到城乡家庭从事家务 1年。目的系为军备工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建立军队后备队,并使女青年在婚前实践家政。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中国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的一次改革。1935年11月 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法币政策实施办法》,规定自 1935年 11月 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次年 2月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之钞票为法币,禁用黄金;实行白银国有,所有银元限期至银行兑换法币;并确定外汇价法币一元折合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或美元二角九分五厘。此改革对统一全国货币,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有一定作用,但官僚资本却由此搜括白银 3.7亿盎司,为以后隘发纸币,实行通货膨胀开了方便之门。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 1月 21日至 30日在重庆举行。蒋介石致开幕词,并做《唤醒党魂,发扬党德,巩固党基》的报告。会上,蒋介石对抗战到底的含意解释为:“恢复到芦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全会通过《党务报告决议案》和《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决议设立“防共委员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对于抗战,决定实行“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抽出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力,准备总反攻、并决定设立“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党政军的指挥,由蒋介石任委员长。它标志着国民政府开始奉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方针。
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日本近卫内阁发起的战争动员运动。1937年 8月 24日,日本政府为配合全面侵华战争之需,制定“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纲要”。议会为此拨款 70万日元。9月 9日在日比谷公会堂召开国民大会,提出“尽忠报国”、“举国一致”和“坚忍持久”三大口号,并于 10月 12日成立由 74个(后增至 94个)团体参加的“国民精神息动员中央联盟”。以海军大将有马良桔为会长,理事、评议员由官僚、政界和财界的实力人物担任。初期主要开展组织庆祝会、购买“爱国公债”、慰问阵亡将士家属等活动。1940年 4月改组为“国民精神总动员本部”,活动扩大,全面协助政府进行战争动员。同年 10月为*新体制运动取代。
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 12月起,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军队袭占边区属地淳化等 5座县城和边境 16个区;国民党阎锡山部发动十二月事变,袭击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山西新军)和晋西独立支队;石友三部攻击冀南、冀鲁豫的八路军;朱怀冰部进犯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对国民党军队的非理进攻,必须反击,绝不轻言让步,并领导八路军实行坚决自卫的原则,给迸犯者以有力的反击,歼灭国民党军队 3个师。至 1940年 3月,彻底击退此次反共高潮,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即“皖南事变”。
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 3月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宣扬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6月又利用共产国际解散的机会,叫嚣“解散共产党”,“取消陕北特区”。7月,国民党顽固派调动驻守黄河的 6个师,加上原有封锁边区的军队共 50万人,准备“闪击延安”。由于中国共产党及时揭露蒋介石的阴谋,在军事上严阵以待,同时也因为全国人民与国际舆论强烈反对,至 10月,第三次反共高潮尚未掀起就被制止。
国际军事法庭程序规则由审判纳粹德国主要战犯的“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制定和颁布的程序规则。1945年 10月 29日颁布。共 11条,主要内容为:(1)每一在押被告在法庭开始审判前 30天内应得到起诉书、法庭宪章等有关文件;(2)任何被告有由其自己进行辩护或聘请辩护律师协助的权利,辩护方面可以请求法庭准许提供证人或证件;(3)法庭由庭长负责维持审判时的秩序;(4)法庭的秘书处应由秘书长 1人、秘书 4人以及他们的助理人员若干人组成。根据该程序规则,法庭从 11月 20日起在纽伦堡开庭。
国联对意经济制裁决议*意埃战争爆发后国联大会通过的对意大利采取财政制裁和经济制裁的决议。1935年 10月*《国联谴责意大利侵埃塞俄比亚决议》通过后,国联协调委员会根据盟约第十六条规定成立“十八国委员会”,制定对意大利实行制裁的措施,10月 19日经国联大会批准。主要内容为建议所有会员国采取下列行动:(1)禁止向意大利出售武器;(2)不向意大利提供借款和信赁;(3)禁止进口意大利商品;(4)禁止向意大利输出橡胶、锡等若干种重要的军事物资(石油产品不在此禁);(5)在实行制裁的过程中相互支持。此制裁决议虽给意大利造成一定困难,但由于未禁运石油和英、法等国的阻挠,未能阻止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行动。1936年 7月取消。
国家工团主义者进军洪达( JuntasdeOfenslvaNa-ciona1Slndicalista)简称“杭斯”(J.O.N.S.)。西班牙法西斯主义团体。1931年由奥内西莫·雷东多(OnesimoBedondo)及菜德斯马·拉莫斯(LedesmoRamos)创建。宣言称该运动之目的是保工西班牙的统一,反对分离主义,尊重天主教传统,收复宣布罗陀和丹吉尔两地并确立西班牙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的统洽,限制议会权力,消灭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生产者强制实行工团主义化等。发行《自由周报》,建有民兵。1934年和*长枪党合并为“西班牙长枪党与国家工团主义者进军洪达”(即*进军洪达)。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的旧译。
国联谴责意大利侵埃(塞俄比亚)决议国联行政院在*意埃战争爆发后通过的决议。1935年 10月 3日,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战争。在国际舆论的强烈要求下,10月 7日国联行政院通过决议,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10月 11日,国联召开会员国大会,50个会员国赞同这一决议,奥地利、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 3国反对。大会决定建立协调委员会,并责成其根据《国联盟约》第十六条之规定制定对侵略者实行制裁的措施。后来由于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制裁措施未被认真执行。
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 5月 5日至 21日在重庆举行。会议拒绝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建议,打着“还政于民”的旗号,宣布 1945年 11月 12日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强调与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无法妥协,提出“建立对中共斗争的体系”作为“今日之急务”。此次会者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进行反共内战,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继续实施一党专政的独裁制度作准备。
国联取消对意经济制裁决议国联取消*意埃战争期间对意经济制裁的决议。1935年 10月 19日,*《国联对意经济制裁决议》通过后,英、法等西方大国来认真予以执行。1936年 5月意大利宣布“征服”埃塞俄比亚。同年 7月 4日国联大会通过决议,“委托协调委员会向各国政府提出一切必要的建议,以便结束它们为了执行盟约第十六条(制裁条款)所采取的措施”,从 1936年 7月 15日起取消对意大利的制裁。此决议实际上承认了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
国际保卫埃塞俄比亚人民委员会反对法西斯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国际组织。*意埃战争前夕,在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倡议下,英、法等国纷纷成立保卫埃塞俄比亚人民委员会。1935年 8月,在各国保卫埃塞俄比亚人民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此组织。宣布其任务为:团结国际进步力量,反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同年 9月在巴黎召开了*保卫埃塞俄比亚人民国际会议。
国联一九三一年九月三十日决议国联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一项决议。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妄图依靠国际联盟“主持公道”,进行“仲载”。9月 21日国民政府驻国联首席代表施肇基奉命向国联行政院提出申诉,要求国联采取厅动,使“局势不致扩大”,并恢复到事变前的状态。9月 22日国联通过中日停止一切冲突和双方撤退军队、举行谈判的决议。9月 30日国联又作出决议,要求中、日两国“速行恢复两国间通常的关系,不要进一步扩大事态”。国联的上述决议,没有对日本的侵略行动进行谴责,也没有规定日军撤退的日期,并把受侵略的中国和侵略者日本等同视之,实际上袒护了日本侵略者,纵容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
国联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一日决议国联关于*一·二八事变的一项决议。1932年一·二八享变的次日,中国政府代表颜惠庆要求国联采取制裁措施。2月 23日,美国务卿史汀生发表致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的信件,对日本破坏“门户开放”的原则深表担忧,并暗示如日本继续破坏*《九国公约》,美国将在海军军备方面作出反应。史汀生把该信正式送交给国联。国联大会经过讨论,在同年 3月 11日根据英国的提案通过决议,宣布:“国际联盟会员国的义务是,不承认用违反国联盟约或巴黎公约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和协定。”并成立处理上海战争事宜的委员会。
国防的真正意义和加强国防的主张日本鼓吹军国主义和扩张侵略的小册子。1934年 10月 1日日本陆军省新闻组发表。宣扬“战争是创造之父、文化之母”。强调如不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日本无论政治或经济都将走投无路。以此为前提,主张树立以应付这种危机现状为目的的国防国策,并全面地改革政治经济机构。提出建设立足于总体战思想的国防国家设想,对经济及贸易断然实行统制,恢复在中国的旧市场,并谋求新市场。该小册子的发表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了舆论。
图拉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在图拉(Tyne)地域连续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莫斯科会战的组成部分。1941年 10月 24日至 12月 16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左翼实施。*奥廖尔-布良斯克战役后,德军继续向图拉方向进攻,10月 29日前出至图拉地域,但未能攻占该市。11月 18日起,德军转向图拉以东突击,11月 25日前出至卡希拉(KamHpa)接近地,形成从东面纵深包围图拉态势,12月之日,德军最后一次突击图拉,一度切断该市与莫斯科的交通线,但在苏军反突击下被迫退却。12月 6日,苏军发起反攻,将德军击退 130公里,消除了德军从南面迂回莫斯科的威胁,图拉之围也随之而解。
图波列夫(AHnpenHnkoneBnyTynoneB,1888—1972)苏联飞机设计师。1909年进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为茹科夫斯基(HnkonaHEropoBHy■ykoBcknH,1847—1921)的学生。1918年在该校毕业后,与茹科夫斯基一起创建中央流体力学研究所,任副所长。二十年代研制出苏联第一批全金属飞机。三十年代研制出 4发动机的 AHT-25型飞机,由*格罗莫夫的机组于 1937年完成莫斯科一北极一加利福尼亚(美国)不着陆飞行。1938年在肃反运动中被捕。1943年获释。翌年获中将衔。研制出*TY-2型轰炸机和多种型号的军用飞机及鱼雷艇。战后研制出苏联第一批喷气式轰炸机 TY-12(1947年)、第一架喷气式客机 Ty—104(1954年)和第一架超音速客机 Ty—144(1969年)。1953年威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67年获上将工程师衔。
图阿普谢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进行的防御战役,*高加索会战的组成部分。1942年 9月 25日至 12月 20日,由外高加索方面军黑海集群实施。德军企图在图阿普谢(Tyanc)地域合围苏军第十八集团军,切断黑海集群与方面军主力的联系,夺取黑海舰队的基地和港口。苏军的抵抗和反击挫败了敌人计划,并于 12月中旬歼灭德军“图阿普谢”集群。
图哈切夫斯基(MNXaNnHHkonaebHuTyxaueBckNN,1893—1937)苏联将领。出身于贵族家庭。1914年毕业于亚历山大军事学院,获中尉衔。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被俘。1917年逃回俄国,出任连长。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并参加红军。国内战争期间历汪集团军和方面军司令,具有很高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能。内战后任红军军事学院院长、方面军司令。1924—1928年任红军副参谋长和参谋长,积极参加 1924—1925年的军事改革。1931年任副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又年起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同年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候补委员。1935年首批获苏联元帅衔。翌年起为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部长。致力于红军技术装备和军队体制的现代化建设,倡导建立一系列军事院校。同时致力于军事理论研究。先后发表《国家战略和阶级战略》、《高级指挥的问题》、《现代战略问题》、《作为武装斗争问题的战争》、《战争的新问题》和《现今德国的军事计划》等军事学术著作。1937年在肃反运动中遭逮捕和审讯。同年 6月被处决。
图-2型轰炸机即“Ty-2型轰炸机”。
图卜鲁格争夺战*北非之战中英军同德、意军争夺图卜鲁格的多次战斗。图卜鲁格(Tobruk,一译托卜鲁克)为地中海南岸昔兰尼加良港,意大利在北非的主要海、空基地,1941年 1月 22日,英军首次夺占该城,俘敌2.5万人,3月末,*隆美尔率部反扑,英军在东撤中留下一支澳大利亚部队困守该城,为在隆美尔的侧后坚持这一阵地,英军不断从海上和空中运进军需装备和增援部队,至秋季守军已达 2.3万人。4—5月,隆美尔两次向该城的环形阵地发动进攻,均未突破。5—6月,英军曾两次从埃及出击,企图与被围守军会合,亦来得手。11月 18日,英军发动代号*十字军的行动,双方坦克混战持续两周后,隆美尔开始后撤。12月 10日,图卜鲁格解围。但半年后,隆美尔又发动几次向东跃进包抄行动,反扑到埃及边境。后撤的英军又在该城留下一支部队,但隆美尔不待守军组织好防御,即于 1942年 6月20日发动全力猛攻,翌日晨迫使守军 3.5万人投降。以后英军发动*阿拉曼战役,于同年 11月 13日夺回该城。
图洛克萨河登陆战1944年*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兹克战役期间苏军拉多加湖区舰队实施的登陆作战。其目的是在维德利察(BHHnHua)和图洛克萨(TynoKca)两河之间地带切断芬兰军队后路和交通线。6月 23—24日,苏军在图洛克萨河西北登陆,6月 27日,登陆部队与陆上进攻部队会合,投入解放维德利察的战斗。
明斯克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6月 29日至 7月 4日,由白俄罗斯第三、第二、第一方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配合下实施。此前,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主力(第四集团军及第九集团军一部)10万余人已在明斯克以东遭苏军深远包围。为切断敌退路,苏军对明斯克发起向心突击,7月 3日解放该市,封闭了合围圈,为尔后肃清被围之敌及向西继续发展进攻奠定了基础。
迪尔(JolinGreerDill1881—1944)英国将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参加过布尔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认为是优秀的参谋军官。战后 1930年获少将衔。曾任参谋学院院长。1936年晋升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任英国第一军司令驻防法国,1940年 4月被召回国。5月取代”爱恩赛德为帝国总参谋长。1941年初曾出访希腊、土耳其和南斯拉夫,起先反对增兵希腊,后改变主意,但已被认为过分小心,援军未能及时到位而为丘吉尔所非难。1941年 12月,帝国总参谋长一职由*阿兰-布鲁克接替,旋随丘吉尔访美,并作为英国驻华盛顿联合参谋团团长留在美国。对协调英、美两国军事行动多有贡献。1944年 11月病逝于任内。领元帅街,有贵族称号。
迪亚斯(JoseRamosDiaz,1894—1942)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之一。青年时代即从事工人运动,屡遭逮捕和监禁。1925年参加国际支援革命战士协会。1926年加入西班牙共迪尔产党。1932—1942年任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在 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西班牙内战期间,为西班牙人民阵线的主要领导人,并领导西班牙共产党人进行保卫共和国的战斗。1938年 11月赴莫斯科。次年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工作。病逝于苏联。
迪特尔(EduardDietl,1890—1944)德国将领。1909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中供职。1938年晋升为少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入侵波兰的作战。1940年 4月 10日起率领山地师在挪威纳尔维克作战,获骑士十字奖章,晋升中将。*苏德战争初期率部队从芬兰出发侵入苏联北极地区。1942—1944年统帅在挪威和芬兰的德军,获上将衔。1944年 6月死于空难。
迪萨维诺(FrancescoJaconlonidiSavino1894—?)意大利驻阿尔巴尼亚总督(1939—1943)。初在驻匈牙利使馆工作。1927—1936年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后调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直接策划 1939年 4月入侵阿尔巴尼亚的战争,旋即出任阿尔已尼亚总督。任内建立殖民统治,残酷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积极鼓吹并参与策动对希腊的侵略。后因无法控制阿尔巴尼亚局面,于 1943年 3月被召回国。此后作用渐微。
迪雷维尔(PaoloTbaondiRevel,1859—1948)意大利海军将领。1873年入海军学校学习,后在海军服役。1905年起任里窝那王家海军军官学校校长。1907年起在舰上服役,1918年获海军上将衔。次年任海军总监。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专政后,任海军大臣,1925年离职。大战期间转变为反对派,1943年春与*博诺米等人建立联系,卷入反墨索里尼的密谋。曾被国王爱麦虞限三世拟议为新年阁首相,因年事过高而朱被任命。同年七月政变后,任参议院院长。战后退出政界。
迪米苏拉塔(GinsepeVolpidiMisurata,1877—1947)意大利企业家。初在帕多瓦求学,后从事工商业,并向巴尔干投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代表意大利参加凡尔赛和会。1921年任的黎波里塔尼亚总督。次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墨索里尼上台后,任财政大臣。1934年起任意大利工业总同盟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极力支持墨索里尼的侵略扩张政策。后因对战争前景悲观而于 1943年 4月离职。1943年 9月被入侵的德军逮捕。次年 7月逃往瑞士。战后继续从事工商业。
迪克西使团(DixieMission)大战时,美国陆军驻中国延安观察组。迪克西(Dixie)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对南方反叛者的称呼,当时流行一首《他们有关迪克西的说法真实吗》的歌曲,借喻而得名。为获得中国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正确估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作战能力,1943年 6月 24日,美国外交官*戴维斯在给中缅印战区司令史迪威的备忘录中提出派遣使团的建议。经罗斯福总统首肯,又经 1944年 6月副总统华莱士与蒋介石商谈后获准。观察组 18人由美军上校*包瑞德任组长,于同年 7月 22日和 8月 7日分两批抵延安。在延安期间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抗日军民有广泛接触,其成员还分别考察过晋察冀、晋缓和晋东北等抗日根据地,曾向美国政府发回不少反映真实情况的报告,后随着美国战略意图的转变。以及史迪威离职和赫尔利使华,其地位从 1945年 1月起逐渐下降,主要成员均被替换。同年7月正式改名为“延安观察小组”。
迪克森之战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迪克森岛及其港口而进行的战斗。迪克森岛位于喀拉海叶尼塞湾入口处,岛上北极港在战争年代是保工北部海路的重要军港,驻有白海区舰队的警备部队。1942年 8月 26日深夜,德国*舍尔海军上将号战列舰和 2艘潜艇袭击该港,被苏军击退。1943年 9月,德国潜艇布设水雷封锁港口,被发现后亦未得逞。苏军对该岛的防御保障了运输舰只和战斗舰艇的安全航行。
迪耶普袭击盟军对法国北部海岸德军的一次袭击性登陆作战。代号*庆典。1942年 5月,英军统帅部选定德军防御较弱的法国北部港口迪那普(Dieppe,一译“第厄普”),拟出登陆袭击的作战计划。中间一度延搁,后经加拿大当局同意和丘吉尔审定,于同年 8月 19日实施。参加行动的有加拿大 2个旅和 1个坦克团(约 5000人)、英国海军陆战队(1000多人)和美国 1个 50人的别动队,舰船 237艘,飞机 780多架。登陆任务为侦察德军海岸防御配系,破坏炮兵、机场、港口和雷达设施,当天返回。此次袭击,盟军损失 4350人,舰船 34艘、飞机 106架。对该行动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西方与苏联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迪维多里奥(GiuseppeDiVittoriol1892—1957)意大利抵抗运动战士。早年为雇农。1924年加入意大利共产党,1930年起为意共中央委员。先后在法国和国内领导反法西斯斗争。西班牙内战爆发后,1936—1937年任第十一国际支队政委,参加保工共和国的战斗。1038年在法国出版《意大利人之声报》,宣传民主思想。1940年 2月被捕,翌年 7月引渡意大利政府。1943年墨索里尼下台后,于 8月获释。后历任全国农业劳动者联盟书记、意大利民族解放委员会委员,积极领导光复国土的斗争。战后曾任世界工会联合会主席。
迪耶戈-苏瓦雷斯登陆战英军登陆马达加斯加岛的战斗。迪耶戈—苏瓦雷斯(Diegosuarez)为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北端的港口和海军基地,法国败降后由*维希政府控制。英国为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防止日军占领马达加斯加岛,未同*自由法国协商,于 1942年初制订代号*战舰的行动计划。5月 5日凌晨实施,英方出动 2艘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掩护和运送 10个步兵团强行登陆;驻守的维希政府军仅有 1个团和少量海、空军,无法进行有效防御,于 7日投降。同年 11月,英军占领全岛。
忠义救国军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领导的特务游击武装。八·一三事变后,以戴笠、杜月笙为首在上海建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苏浙行动委员会,辖 5个支队、3个大队。上海沦陷后,撤退至皖南祁门,改称忠义救国军教导一团。后发展至 16个支队、4个直属大队、2个教导总队,计 2.1万余人,活动于苏沪浙皖地区。初期曾与日伪军进行若干次小规模战斗。随即部分投敌,成为汪伪*和平救国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余参与进攻新四军和华中各抗日根据地。1939年,在严家桥、顾山镇战斗中被新四军重创。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编为交通警察总队。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
岸信介(1896—1987)日本商工大臣(1941—1943)和国务大臣(1043年)。1920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农商务省,1935年兼任对满事务局事务官。1936年任工务局长,同年 10月任“满洲国”实业部(后改产业部)次宫。1937年改任“满洲国”总务厅次长,在中国东北推行殖民化政策。1939年任商工次宫。1941年任东条内阁商工大臣。1943年出任国务大臣兼军需次宫,后因内部意见不合辞职。战后虽被定为甲级战犯,但未受惩处,后复入政界,曾两次组阁。
岩田宙造(1875—1960)日本律师。司法大臣(1945—1946)。1898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初从事新闻工作,后操律师业。曾任东京海上火灾、三菱银行、住友信托株式会社的顾问律师,并与政界建立联系。1931年任贵族院议员。1934年任《治安维持法改正法律案》特别委员会委员,参与修改治安维持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东久迩宫内阁、币原内阁的司法大臣,推行司法改革。1946年被开除公职,后复任律师。
岩村通世(1883—1965)日本司法大臣(1941—1944)。1910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历任司法省参亭官、司法省刑事局长、大审院检查官、司法次官、最高检查厅长。1941年 7月任第三届近工内阁司法大匣,并在东条内阁中连任。任内于 1941年 12月 1日出席*御前会议,参与决策“对美英荷开战”。参加制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临时取缔法》、《不稳文书取缔法》,并忠实执行东条内阁的司法政策,以加强对国内的法西斯专制统治。日本战败后以甲级战犯嫌疑彼捕,1948年 12月获释。次年 7月执律师业。著有《少年法》(《现代法学全集》第六卷)、《笔迹鉴定的研究》等。
岩畔豪雄(1897—1970)日本将领。*樱会成员。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在陆军中央部任职。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负责策划建立“满洲国”。1939年任陆军省军事课长,主张南进。1940年底,代表军部参与日美“民间”谈判。1941年 3月作为驻美大使特别助理赴美,协助*野村吉三郎与美交涉,同年 8月归国。1942年奉命建立*光机关,从事印度“独立”工作。次年晋升少将。后历任第二十五军副参谋长、第二十八军参谋长。著有《战争史论》。
罗尔(AugusteLaure,1881—1957)法国将领。1901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1935年获少将衔。大战爆发时出任第九军军长。1940年 5月升任第八集团军司令,6月战败被俘。10月获祥,出任贝当的首席秘书;12月擢升上将。1941年出任战士军团总书记,并出版《贝当传》,吹捧贝当。1942年 4月赖伐尔复出后被迫离职。1943年 12月被维希当局逮捕。法国解放后曾受审,1948年被宣布无罪释放。著有《军事和政治札记 1939—1948》。
罗姆(ErnstRohm,1887—1934)德国*冲锋队首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入伍,升至上尉连长。战后任慕尼黑城防司令部参谋长和步兵旅装备处长。系纳粹党创始人之一。1921年组建冲锋队。1923年参加啤酒店暴功,被捕。出狱后一度与希特勒翻目,赴玻利维亚当军事教官。1930年被希特勒召回,出任冲锋队参谋长。大力发展冲锋队,势力日增、对纳粹党上台起很大作用。1933年 12月任不管部长。利用纳粹党下层的情绪,鼓吹*第二次革命。企图以冲锋队取代国防军。1934年 6月 30日被希特勒下令逮捕和处决。
罗歇(Waldeckllocliet,1905—1982)法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法共八 937年仕中央委员。1936年当选为议员。大战爆发唇,于 1940年被捕,囚禁于阿尔及尔。1943年 2月获释后,参加法共中央北非代表团,动员广大党员投身抵抗斗争。曾代表法共中央去伦敦和战斗法国建立联系。1944年 8月回国,参加*巴黎起义,并出版《土地》周刊,在农民中从事宣传和组织工作。战后曾任法共总书记。
罗贝尔(GeorgesJosephRobert,1875—1965)法国海军将领。1893年起始在海军服役,1930年获海军中将衔,大战爆发后,出任驻安的列斯群岛和圭亚那高级专员。法国败降后效忠维希政府,反对自由法国海军解放圣皮埃尔瞩密克隆(SaintPicJrreret—Miquelon)岛,同时尽力和美国维持友好关系。1943年 4月离职。战后在 1947年 3月曾被法国最高法院判处 10年强制劳动,不久被取消。
罗君强(1902—1970)汉奸。原名光治,号庸生。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秘书,宣扬民族失败主义。1939年在香港投敌。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边疆委员会委员长,司法行政部长,安徽省长兼蚌埠绥靖主任,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代理市长,为日本侵华政策效劳。抗战胜利后,被蒋介石任命为上海行动总队副总队长,旅在全国舆论压力下被捕。1946年被国民政府判处无期徒刑。1949年起监押于上海市监狱。
罗阿塔(yarloRoatta,1887—1868)意大利将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驻波兰使馆官员。1934年任军事情报处首脑。次年参与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 8月会晤*卡纳里斯,密谋德意共同武装干涉西班牙。同年 12月,任入侵西班牙的意大利远征军司令。后因在瓜达拉哈拉战役中受挫,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获中将衔,任陆军副参谋长,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曾先后制订入侵瑞士、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计划。1940年底起任陆军参谋长,任内发动侵略希腊的战争,遭惨败。1942年 1月调任驻南斯拉夫意军司令,残酷镇压抵抗运动,屠杀无辜居民,被称为“南斯拉夫的屠夫”。1943年 2月调任西西里驻军司令,负责该岛防务,盟军进攻该岛前,又改任陆军参谋长。1943年 9月意大利投降后,逃离罗马,11月被巴多里奥解职。战后受审,脱逃至西班牙,接受佛朗哥庇护。1965年回国。
罗卓英(1896—1961)中国将领。字尤青,号慈威。保定军校毕业。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兼第十八军军长,参加“围剿”中央苏区。1935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六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武汉警备司令,参加指挥*武汉会战。1939年,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翌年 2月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1941年春,在赣西打退日军进犯,获上高大捷。1942年春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率部入缅甸作战。后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同年 10月回国,历任军令部次长、军委会训练团教育长兼训练总监、青年军总监。抗战胜利后,任广东省政府主席,负责广东境内的受降事直。后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
罗荣桓(1902—1963)中国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委、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动员部长、后方政治部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训处(旋恢复政治部)主任,在阜平、曲阳、灵寿等地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 3月任该师政委,率部到晋西,参加指挥午城、井沟和汾离公路上的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开辟了吕梁山抗日根据地。罗荣桓 1939年 3月率部进军山东,参加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军,开辟以沂蒙山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起,历任第一一五师党务委员会书记、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第一一五师代师长兼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领导山东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提出和实施向敌占区进军的“翻边”战术,粉碎日伪军的进攻和“三光”政策,巩固和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1945年 8月,指挥山东军区部队在各地展开强大攻势,歼灭日伪军 5万亲人,控制了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青岛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抗战胜利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罗哈斯(ManueIRoxasyAcuna,1892—1948)菲律宾傀儡政府阁员。1922年起为者员,1935年为国民会议成员。1938年任财政部长。1941年被选为参议员。大战期间,曾被日军俘获,后与日本占领当局合作,1943年 6月出任*菲律宾独立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 9月又在劳雷尔傀儡政府中任不管部长和征粮局局长。1944年 9月劝说劳雷尔向盟国宣战。战后声称其行为乃出于保卫本国利益的考虑。1945年 12月组建自由党,翌年任菲律宾总统。
罗炳辉(1897—1946)中国将领。参加过讨袁护国战争,后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部起义加入工农红军。曾任红九军团军团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1939年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率部北渡长江。新四军成立江北指挥部后,任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在苏皖地区坚持对日作战。曾指挥三打来安城和半塔保卫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转战于淮河以南津浦路两侧,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参与创建和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1945年春因病转山东休养,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后病逝。
罗索尼(EdmondoRossoni,1884—1965)意大利法西斯工会领袖。1921年起领导法西斯工会运动。次年任全国劳工联合会总书记。宣扬“整体工会主义”,敦促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加入联合工会。1935—1939年历任农业大臣等职和法西斯大委员会委员。大战期间,支持墨索里尼对外侵略扩张。1943年 7月 24日,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支持格兰迪废黜墨索里尼的动议。意大利向同盟国投降后,9月德军入侵占领罗马,遂潜逃梵蒂冈。1944年被*萨罗共和国维罗纳法庭缺席判处死刑。战后被意大利最高法院判处终身监禁,逃亡加拿大。1947年判决取消后回国定居。
罗振玉(1866—1940)汉好。字叔言,号雪堂。曾任职情朝学部。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臣亡命日本。1919年春回国。九·一八事变后,勾结日本军部,迎溥仪由天津至旅顺,参与策划成立“满洲国”。曾任参议府参议、临时振务督办、监察院长。1933年任“满日文化协会”常任理事,后又任会长。1933年底任“满洲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委员,参与策划改行帝制。次年3月溥仪“登极”后,受“叙勋一位”封赏。1937年 6月退休。
罗萨利①卡罗·罗萨利(CarloBossell1,1899—1937)。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看。早年就读于佛罗伦萨大学,后积极从事反对墨索里尼独裁统泊的斗争。1924年参与创建*自由意大利。1926年被捅流放至利帕里(Li-pari)群岛,1929年脱逃至巴黎。曾创建“正义和自由”组织,出版宣传反法西斯思想的《正义和自由》报,并组织国内抵抗运动。在联合各派反法西斯斗争中,试图与意大利共产党和意大利社会党建立统一战线。西班牙内战时期,领导罗萨利纵队,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与佛朗哥叛军作战。后思想更趋激进,呼吁组织“统一的意大利无产阶级”去进行反法西斯革命,同时建立民主共和国。1937年 6月 9日与其弟纳罗·罗萨利一起在巴黎近郊被喀古尔分子杀害。②纳罗·罗萨利(NelloRosselli,1900—1937)。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卡罗·罗萨利之弟。就读于佛罗伦萨大学。初致力于历史学研究,为意大利王家当代史研究所成员。1926年其兄被捕后,亦被监禁 4个月。获释后投身反法西斯斗争,致力于宣传民主思想。1937年 6月 9日,在巴黎近郊与其兄卡罗·罗萨利一起遇害。
罗斯福(FrallklinDelanoRoosevelt,1882—1945)美国总统(1933—1945)。民主党人。早年就学于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1907年任律师。1910年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开始政治生涯。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患脊髓灰质炎症,下肢瘫痪。1928年当选为纽约州长。1932年竟选总统成功,次年 3月就职。任内为解决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推行*新政,取得一定成效。1933年与苏联建交,对拉丁美洲国家实行“睦邻政策”,并同许多国家订立贸易互罗斯福惠协定。对三十年代的国际争端,初倾向中立主义,后发生转变,1937年 10月发表“防疫隔离”演说,警告民众注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威胁。1939年 9月大战爆发后,敦促国会召开特别会议,修改*《中立法案》,允许参战国家在“现购自运”的基础上购买美国军火。1940年法国沦陷,即积极加强防务。面对德、日法西斯扩大侵略的威胁,采取先欧后亚战略,不顾孤立主义者的反对与阻挠,以直接参战之外的一切手段支持英国抗德,同时开始与日本进行外交谈判。1941年初促使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在军事、财政等方面对英国及其盟国提供援助。同年 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支持苏联抗德。7月派*霍普金斯访苏。8月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随后举行*苏美英莫斯科会议,签订三国第一个者定书,给予苏联贷款,并把《祖借法案》扩大到苏联。同年 12月*珍珠港事变后,吁请国会对日宣战,12月 11日德、意对美宣战。1942年 1月,倡导美、英、苏、中等 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正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坚持先欧后亚战略,加速扩大美国的军事力量,动员美国工业生产潜力,发展军工生产与原子弹研制,使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1943年 1月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提出要轴心国*无条件投降原则。同年 11—12月,先后出席*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参加发表*《开罗宣言》,并达成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随后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于 1944年 6月实施*霸王行动。1945年 2月出席*雅尔塔会议,与*斯大林、丘吉尔就建立联合国和处置德国、波兰等问题达成协议,并代表美国签定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雅尔塔协定》。1945年 4月 12日因脑溢血病逝。
罗森堡(AlfredRosenberg,1893—1946)德国纳粹党理论家、战时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长(1941—1945)。生于波罗的海岸的霄维尔(Reva1,今塔林 TaJnHH)。父系立陶宛人,母为爱沙尼亚人。毕业于里加工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莫斯科大学读建筑学。1918年移居慕尼黑。次年结识希特勒,后参加纳粹党。1923年参加啤酒店暴动。同年底被委派编辑该党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1926年创办“德国人民出版社”,出版《世界斗争》月刊。1928年组织*德意志文化战斗联盟。积极宣扬纳粹主义,发表反犹著作,以此出名。1930年当选为国会纳粹党议员,并成为纳粹党外交事务代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成为纳粹党全国指导处成员和党的对外事务部首脑,主持党内政训工作和对外政治阴谋活动。次年 1月兼任该党文化和世界观教导事务特别代表。1940年 1月奉命组建“高级学校”(即民族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教育中心研究所调为此成立‘罗森堡特别工作处’。丑欧洲被罗森堡占领国家和地区,广泛洗劫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住宅,没收艺术珍品与藏书。1941年 7月起出任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长,在东欧各国和苏联的被占领区内,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掠夺,强征劳工到德国从事奴隶式的劳动,并推行“德意志化”,实施灭绝犹太人的计划”最后解决。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和共同策划或密谋上述罪行而判处绞刑。1946年 10月 16日执行。著有《世界历史中的犹太人足迹》、《二十世纪的神话》等。
罗舜初(1914—1981)中国将领。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参谋。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二局局长,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参谋处长。后去山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鲁中区委书记。率部转战山东沂蒙山区,多次粉碎日伪军“扫荡”。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政委、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海军第二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罗瑞卿(1906—1978)中国将领。1927年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长。1936年 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赴西安协助周思来工作。同年起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1938年写出《抗日军队的政治工作》一书。1939年率抗大息校和延安其他学校的数千名教职员和学员,东渡黄河,深入华北敌后办学,并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转战大行山区,参与指挥反“扫荡”斗争,并致力于部队的政治工作。抗战胜利后,曾任晋察冀野战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街。
罗马精神(Romanit幻意大利法西斯宣传的军国主义思想。为制造对外侵略舆论,墨索里尼政府竭力宣传地中海为意大利的内海,鼓吹意大利人应继承和发扬罗马人的尚武精神,提出以“罗马子孙的战斗精神”(LoSpiritoCurrierodegliEredidiRoma),再现罗马帝国的赫赫武功,恢复罗马帝国营日的版图。
罗尔-汤吉(RoITallguy,1908—)法国抵抗运动战士。原名亨利一汤吉(Henri-Tanguy)。钢铁工人出身。法国共产党员。曾参加国际纵队去西班牙作战。大战期间投身抵抗运动。1944年任巴黎地区内地军司令,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同年 8月 15日促成全市警察总罢工;19日下令总起义;起义胜利后,8月 25日与*勒克莱尔同时接受德军的投降。后加入法国第一集团军,获上校衔。
罗克韦尔(NorlnanRocKWell,1894—1978)美国画家。早年担任《少年生活》艺术编辑和封面画家。大战期间,以罗斯福所提出的四大自由为题材绘制著名壁画《四大自由》,被美国战时新闻署复制成招贴画广为散发。1943年为《星期六晚邮报》所绘封面《铆工罗歇》,变成了“为美国保卫家园而战”的代名词。
罗姆事件亦称“长刀之夜”。希特勒镇压*纳粹党内反对派的事件。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进一步同垄断资产阶级和国防军勾结,抛弃以前的欺骗性宣传,引起中下层人民的不满。罗姆等人趁机提出实行第二次革命的口号,要求将大企业收归国有,以冲锋队为基础组建“人民军”。希特勒为进一步获得垄断资本家和国防军的支持,摆脱冲锋队尾大不掉的局面,遂以罗姆准备发动政变为借口,于 1934年 6月 30日逮捕并处决罗姆和冲锋队一批头目,解除冲锋队武装,并处死*施莱彻尔等一批政敌,共约 1000人。事后冲锋队的地位急剧下降,希特勒的独裁统治进一步加强。
罗曼年科(1897—1949)苏联将领。1914年在沙俄军队开始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红军。1920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33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和苏芬战争。1940年起历任步兵军和机械化军军长(中将衔)。苏德战争期间历任第十七、第四十八集团军司令和坦克第三、第五、第二集团军司令等职,参加过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会战和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晋升上将。战后曾任军区司令。
罗马号战列舰(Roma)意大利战列舰。1938年开始建造,1942年秋服役。排水量 4万吨,航速 31节。配备 381毫米火炮 9门,152毫米火炮 12门。未及参加重大战斗,即于 1943年 9月 9日,在意大利投降后接盟国的规定前去马耳他途中,被德国空军以*“弗立茨—X”式可控炸弹击沉。
罗伯茨委员会(RobertsCommission)又称“1941年 12月 7日日本进攻夏威夷调查委员会”。据美国总统罗斯福 1941年 12月 18日的行政命令而建立,旨在调查美国军政人员在*珍珠港事变中的责任,由最高法院大法官罗伯茨(OwenJosephusRoberts,1875—1955)任主席,故名。1942年工月 24日,向罗斯福提交一份报告,认为夏威夷地面部队司令肖特和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事先已得到战争迫在眉睫的通知,但未能采取应有措施加紧防工,尤其是在密切联系相互协调上玩忽职守,致使日军突袭得逞。此后,委员会使命遂告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