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_12 (现代)
张群(1889—1990)中国新政学系首领。字岳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曾任军委会军政部次长、上海市长。九·一八事变后,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曾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频繁接触。1933年 5月参与签订*《塘沽协定》,同年 7月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5年冬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主持对日外交,一味妥协退让。1937年 2月改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军事委员会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兼军委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主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参与国民党中枢大政方针的制订。1940年任成都行营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曾作为国民党代表和中共进行谈判,并参加军事调停三人小组。后任行政院长、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张澜(1872—1955)中国爱国民主人士。字表方。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四川省省长、成都大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1939年 11月与黄炎培等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主席。力主对外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对内坚持团结,反对分裂。1944年改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倡议组织民主宪政促进会,提出争取民主团结,反对分裂内战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云逸(1892—1974)中国将领。原名运镒,又名胜之。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邓小平等在广西参加领导百色起义。曾任红七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受中共中央派遣,往返于广州、香港等地向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1938年春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率部进入皖南抗日前线。次年 5月兼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领导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挺进皖东敌后,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巩固和发展了谁南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领导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开展反“扫荡”、反“清乡”斗争,1943年后兼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校长。抗战胜利后,曾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张文彬(1910—1944)中国共产党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原名纯清。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五军政委、红三军团保卫局长。参加长征。后任毛泽东秘书。1936年 8月,携毛泽东给杨虎城的亲笔信前往西安,促成西北军与工农红军达成停火协议。*西安事变发生后,参加以周恩来为首的四人中共代表团,致力于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以后历任中共南方临时工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粤北省委书记、南方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1年香港沦陷后,曾组织营救困滞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和英、美等国际友人。1942年到东江抗日游击根据地,成立广东军政委员会和东江人民抗日游击纵队,统一领导广东的敌后武装斗争。同年 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后牺牲于江西泰和国民党监狱。
张发奎(1896—1980)中国将领。字向华。武昌第三陆军中学毕业。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九·一八事变后曾赴欧美考察军事。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战区右翼军息司令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部驻守浦东、沪西一带,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第九战区第二兵团司令,参加*武汉会战。同年 12月起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负责两广军事,曾在粤北和广西昆仑关重创日军。1945年 3月改任第二方面军司令官,收复邕宁、龙州、凭祥等地。日本投降后,主持华南战区受降事宜,旋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主任,投二级上将衔。1949年初,任中国陆军总司令。同年 7月赴香港定居。
张达志(1911—1992)中国将领。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十五军团师政委,在陕北进行革命武装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警备第六团政委,随军转战晋西北和冀中,开民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率部进入绥远,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历任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塞北军分区副政委、绥蒙军区副司令员兼政委。领导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曾任陕北军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公安部队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自忠(1891—1940)中国将领。字荩忱。济南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冯玉祥西北军学兵团长。1930年 11月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1935年授中将街。同年华北事变后,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和天津市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今北京)市长兼第五十九军军长。1938年 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率部增援临沂,重创日军第五师团,4月升任第二十七军团军团长。同年 9月,参加武汉会战,转战豫南、鄂北一带。10月擢升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后又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39年春率部参加京山、钟祥等战役。同年 5月授中将加上将衔,参与指挥鄂北战役,1940张自忠年 5月在枣宜战役中率部由宜城渡襄河截击日军,激战 9昼夜,16日在南瓜店与将士 300人同时壮烈殉国,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并追赠为上将。1982年 4月 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张伯伦(NevilleChamberlain,1869—1940)英国首相(1937—1940)。约瑟夫·张伯伦(JosephChamber-lain,1836—1914)之子,奥斯汀·张伯伦(AustenCham-berlain,1863—1937)之异母弟。毕业于伯明翰梅森学院。1915年任伯明翰市长,1918年起为保守党下院议员。1916年曾短期任国民兵没总监,1922—1937年历任邮政总长、卫生大臣和财政大臣。1937年 5月继*鲍尔温为保守党领袖,任首相。精于行政管理,昧于外交战略而又刚愎自用。首相任内张伯伦顽固推行纵容德、意、日侵略的*绥靖政策。1938年 9月 3次飞赴德国面见希特勒,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扳克斯洛伐克。1939年 3月德国进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转而声明一旦波兰等国遭受侵略将给予武装支援的保证,并开始在国内征兵。1939年 9月德国进攻波兰后被迫对德宣战,但没有在西线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1940年 5月德国相继侵入挪威和低地国家后,完全失去公众和议会的信任,被迫辞职。后在丘吉尔的联合政府中任枢密院长,10月因病辞职,不久病逝。
张际春(1900—1968)中国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第二步兵学校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副主任,不久调任绥德河防警备区政治部主任。从事部队政治工作,并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 3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次年 7月与罗瑞卿率总校教职员和学员,从延安迁至太行山区办学,培养了大批抗日军政干部。1942年出任该校代理政委。1943年任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兼第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
张治中(1890—1969)中国将领。原名本尧,字文白,一作文柏。保定军校毕业。曾任黄埔军校军官团团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参加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后,曾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淞沪抗战。1935年授中将衔。次年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京沪警备司令,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旋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对日作战大本营管理部长、湖南省政府主席。1938年 11月因长沙大火被革职留任。次年 3月调任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1940年 9月改任军委会政治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曾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痛陈对中共问题处理失当,主张国共合作抗日。1942年起,任国民党谈判代表,致力于国共两党谈判。抗战胜利后,投二级上将衔。1945年 8月国共重庆谈判时为国民党方面谈判代表之一。1946年代表国民政府参加军事调停处小组。1949年 4月任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赴北平(今北京)与中共谈判,当所拟国内和平协定被国民政府拒绝后留屠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张学良(1901—)中国将领。字汉卿。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曾任奉军第三军团总司令。1928年继其父张作霖任奉天军务督办、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兼东三省巡阅使。1930年 10月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不战退入关内。1935年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坐镇西安进攻陕北红军。同年授一级上将衔。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1936年 12月 12日与*杨虎城共同发动*西安事变,提出八项抗日救国主张,逼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并遭国民政府军委会特别军事法庭审判。为蒋介石长期软禁。1947年被押往台湾继续遭坎禁。
张宗逊(1908—)中国将领。黄埔军校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大学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旅长,转战于晋西北、五台山地区。1938年 11月指挥所部在五台县滑石片地区歼灭日军 1个大队。12月在贺尤率领下开赴冀中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参与指挥”齐会战斗,粉碎日军多次“扫荡”。1940年起任晋绥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参与保卫和建设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2年回延安参加整风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经武(1906—1971)中国将领。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军委直辖教导师师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延安后,奉命深入华北各地,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积极开辟鲁中抗日根据地,发展山东抗日武装。后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副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参谋长,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作出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长、西藏军区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爱萍(1910—)中国将领。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汪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参与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挫败日伪军多次“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巩固发展苏北和淮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鼎丞(1898—1981)中国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坚持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西安事变后,创建闽西南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闽粤边特委书记。次年 1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率部由皖南泾县进入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与新四军第一支队共同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 5月赴延安,1941年曾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七师师长,1943年 2月任中共中央党校二部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福建省军区政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张景惠(1872—1956)汉奸。字叙五。绿林出身。曾任奉军第一师师长、副司令,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在日军策划下组织东省特别区治安维持会,自任会长。1932年 1月 1日宣布黑龙江“独立、任伪黑龙江省主席。*“满洲国”成立后任参议府议长、军政部大臣。1935年任国务总理大臣,兼任汉奸团体协和会会长,参与伪满政权核心领导。1945年 8月苏联出兵东北时被俘虏,曾监禁在西伯利亚。
张嘉璈(1889—1979)中国银行家。字公权。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毕业。曾任中国银行总经理。九·一八事变后,聘为“国难会议”会员。1933年曾赴日本进行所谓“经济提携”活动。1935年改任中央银行副总裁,兼任中央信托局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铁道部、交通部部长。主持湘桂路衡阳至桂林段的修筑,对抗战运输起过一定作用。1943年赴美考察,出席国际通商会议。1944年与陈光甫等创办中国投资公司。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央银行总裁兼中央信托局理事长。大陆解放前夕去澳大利亚。后在美国病故。著有《中国通货膨胀史》。
张霖之(1908—1967)中国将领。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冀南地区县委书记。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赴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平原游击战争。1939年任中共鲁西区、冀鲁豫区委书记兼军区政委。领导军民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并进行大生产运动,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二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电机工业部、煤炭工业部部长。
张北事件日本侵略华北的事件。1935年 6月 5日,日本特务山本等 4人由多伦潜入察哈尔(中国旧省名,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境内偷绘地图,至张北县城因未带护照证件,又抠绝守城卫兵的检查,被送师部军法处拘留 8小时后始放行。日军借此反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并屯兵察省边境进行威胁。蒋介石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于 6月 19日免去*宋哲元察哈尔省政府委员兼主席职,任命秦德纯为代理察哈尔省主席。27日秦德纯与日军代表土肥原贤二在北平(今北京)签订*《秦土协定》,使日本控制了察哈尔全省。
张家口战役*晋察冀大反攻中的主要战役之一。1945年 8月 20日,八路军冀察军区为配合苏军进攻张家口,以 3个团另 1个支队发动此攻势作战。日伪守军约 2万余人,主要部署于该市北面和西面准备抗击苏军。当日下午,八路军从敌兵力薄弱的东面突入清水河以东市区,但由于苏军停留于长城一线以北,未能构成对张家口围攻的态势。21日张家口日军开始撤退。22日,八路军占领张家口东部市区,并与敌激战于火车站等地。23日,日伪军撤向北平、大同,八路军解放该布及万全城。此役歼敌 2000余人,缴炮50门、枪 1万多支、弹药库和仓库 70余座,使晋察冀解放区与晋绥解放区连成一片。
张鼓峰事件亦称“哈桑湖事件”。日军在中朝边境交接处的张鼓峰挑起的反苏武装进攻事件。1938年 7月 29日,日军第十五、第十九、第二十师团以及 1个骑兵联队和 1个机械化旅团在张鼓峰地区侵入苏联领土。驻守该地的苏军步兵第四十师进行阻击,但寡不敌众,战斗受挫。8月 3日,苏军远东方面军步兵第三十二、第三十九、第四十师和第二机械化旅组成的加强步兵第三十九军开赴冲突区,由远东方面军司令*布柳赫尔任总指挥。8月6日苏军转入反攻,在图门江和哈桑湖之间地区从南、北两路夹攻日军。日军遭到惨重损失。8月 9日战斗基本结束。10日,日本政府要求和平谈判,11日军事行动全部停止。12日苏、日政府在莫斯科缔结了停战协定。
陆房突围战1939年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山东省肥城县突破日军围攻的战斗。是年 4月底,日军纠集济南、兖州等地 17个县的兵力 5000余人,分 7路“扫荡”山东省泰安、肥城山区。5月 11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及其津浦支队、第六八六团等被敌围困在肥城以南陆房一带纵横不足 10公里的地区内。八路军当即抢占周围山地。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毙伤敌联队长以下 1300亲人。至深夜突出重围,转移至东平以东地区。
陆奥号战列舰日本战列舰。为*长门号战列舰的姊妹舰。横须贺海军工厂制造,1921年下水。三十年代两次改装。1936年 9月第二次改装竣工。标准排水量 39130吨,最高航速 25节,装备 400毫米火炮 8门。1942年 5—6月曾参加进攻中途岛的作战行动。后长期泊驻本土基地。1943年 6月 8日在广岛港湾柱岛泊地,舰体内发生爆炸沉没。
阿贝茨(OttoAbetz,1903—1958)德国外交官。曾任女子学校教员,后从事青年运动,受纳粹党委托负责联络法国退伍军人。1935年 1月进入外交界。1937年加入纳粹党,在法进行特务活动,1938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1940年 6月法国战败后,任德国驻法大使和法国占领区高级专员,镇压抵抗运动,同时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控制*维希政府。1944年 8月巴黎起义时潜逃回国。战后,于 1949年被法国军事法庭判处 20年徒刑。1954年获释。著有回忆录《尚未解决的难题》。
阿巴斯(FerhatAbbas,1899—1985)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肄业于阿尔及利亚大学。曾为药剂师,并在法国留学。后转入政界,1933年参与组织阿尔及利亚人民联盟。大战爆发后,曾在法军中服役。1943年 2月10日,发表《阿尔及利亚人民宣言》,要求阿尔及利亚自治,并与突尼斯、摩洛哥组成马格里布联邦。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被软禁半年。次年 3月 15日,组织“宣言和自由之友协会”,主张成立阿尔及利亚共和国,并与法国结成联邦。1945年塞提夫骚乱后被捕,一年后获释。战后曾任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总理和制宪议会议长。著有《阿尔及利亚战争与革命》等。
阿尔戈(Argonaut)意为“寻找金羊毛的勇士”。*雅尔塔会议的代号。
阿尼姆(Hans-JurgenvonArnim,1889—1962)德国将领。职业军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供职,1939年晋升少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任第十七坦克师师长。1941年率第三十九坦克军入侵苏联。1942年底调往北非指挥第四坦克集团军,奉命固守突尼斯。1943年 3月*隆美尔回国后,出任北非轴心国军司令,5月被盟军俘获。
阿阿线苏联阿尔汉格尔斯克沿伏尔加河至阿斯特拉罕一线的略称。法西斯德国*巴巴罗萨计划预定的进攻最远线。
阿纳利(GiovanniAgnplli,1866—1945)意大利企业家。早年在军事学院学习,后在军队中服役。1890年后退役,经营汽车业。1899年创立意大利都灵汽车制造厂(即菲亚特汽车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支持国家法西斯党,反对工会运动。1923年为参议员。赞同墨索里尼的内外政策,积极支持对外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满足墨索里尼对外战争的需要,接受国家资助并大量生产军火,使公司的规模日益扩大,在意大利对外侵略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阿拉贡(LouisAragon,1897—1982)法国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三十年代从事反法西斯斗争。19狈年法国败降后,投身抵抗运动。倡导建立作家民族阵线,负责全国作家委员会的工作,主编《法兰西文学报》,宣传抗战思想。出版诗歌集《刺向心中的刀》、《法国的黎明》和故事集《法国人的奴颜卑膝和伟大》等,鼓舞法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战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阿诺德(HenryHarleyArnold,1886—1950)美国将领。美国空军的创建人,外号“哈普”(Hap),意为“福将”。毕业于西点军校、陆军工业学院及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早年从莱特兄弟学习飞行,1911年正式成为飞行员。历任航空兵联队长,陆军航空兵驻阿拉斯加部队指挥官。1938年获少将衔,升任陆军航空兵参谋长,参与制订大规模制造飞机和培训民航飞行员计划。主张航空兵应脱离陆军成为独立军种,强调现代战争中空军制胜理论。大战期间,历任美国陆军负责航空兵事务的副参谋长、陆军航空兵司令等职。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负责航空兵的组织、训练、装备及作战指挥事务。曾主持美国空运部队*飞越驼峰,对华运送战略物资。1943年率美英代表团访华,就援华物资运输,打通滇缅公路,发动缅甸战役等事宜与蒋介石会商。在中国战区对日作战问题上,支持*史迪威对日作战中保证地面部队战斗力的主张,反对蒋介石、陈纳德的空中行动方案。曾出席卡萨布兰卡、德黑兰等盟国问重大外交会议。参与指挥盟国空军对德、意等国的战略轰炸。1944年底获五星上将衔。1944—1945年直接指挥美国陆军战略航空总队对日实施战略轰炸与原子弹轰炸。著有《空战》、《全球使命》等。
阿提拉(Attila)德国占领法国非占领区的行动计划代号。1940年 12月 10日,由希特勒签署的第十九号指令规定。后成为 1942年 11月实施的*安东行动的原型。
阿登纳(KonradAdenauer,1876—1967)德国政治活动家。早年攻读法律和政治学。1909年起任科隆布副市长,1917—1933年任市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与领导天主教中央党,1920—1932年兼任普鲁士国务委员会主席。1928—1933年又兼任普鲁士邦议会议长。1933年因对纳粹主义持保留态度被免除一切职务。1934年因反对纳粹政权及同*施莱彻尔有联系而被捕,后获释。*七·二○事件发生后再次被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 1949—1963年任联邦德国总理。
阿切尔博(GiacomoAcerbo,1888—1969)意大利财政大臣。早年攻读农学。1920年 8月加入法西斯战斗团,次年为议员。墨索里尼执政后,任副国务大臣。1923年起草新选举法(史称《阿切尔博法》),为国家法西斯党在议会中占据多数席位创造条件。1929—1935年任农业大臣。追随墨索里尼,竭力鼓吹对外侵略扩张政策。1943年 2月调任财政大臣。后因对轴心国前途丧失信心,在 1943年 7月 24日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支持格兰迪动议。曾被萨罗共和国的维罗纳法庭缺席判处死刑。战后又被意大利最高法院判处30年徒刑。在狱中服刑 2年后获释。
阿卡迪亚(Arcadia)意为“世外桃源”,第一次*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的代号。
阿号作战1944年日本制定与美国海军进行决战的作战计划代号。亦称“A-Go”计划。1944年 5月 3日,日本大本营以大海指令第三七三号下达以此为代号的《联合舰队应遵循的当前作战方针》。其要点为,迅速集中决战兵力,大致在 5月下旬以后,自太平洋中部方面至菲律宾及澳北方面(指澳大利亚与菲律宾之间,从望加锡与龙目海峡至东经 140°的地区)的海域,捕捉美国舰队主力。决战以第一机动舰队和第一航空舰队兵力为主,辅之以基地航空兵力与局部地区的防工兵力,实行陆海军一体协同作战。参见“马里亚纳群岛战役”和“马里亚纳海海战”。
阿托利科(BernardoAttolico,1880—1942)意大利外交官。初在大学攻读法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席巴黎和会。1922年起历任国联副秘书长、驻巴西大使和驻苏大使。1935年起任驻德大使,推行墨索里尼的对外扩张政策,但对与德联盟持怀疑态度。支持*《钢铁盟约》的签订,然在*但泽危机期间,力主意大利暂缓参战,并建议由墨索里尼出面调停,召开新的国际会议,未果。1940年 4月回国,被解职。
阿米库齐(ErmannoAmicueei,1890—1955)意大利新闻记者。早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1927年创建意大利记者法西斯联盟,并担任书记。曾长期主编《人民报》。1938年起负责全国图书审查工作。大战爆发后,1939年11月—1942年 2月任职团部副大臣,极力支持意大利的对外扩张政策。1943年 7月墨索里尼垮台后,出版《晚间快报》,追随墨索里尼,并为*萨罗共和国的内外政策辩护,鼓吹镇压抵抗运动。战后坡逮捕判处死刑,后获大赦。定居阿根廷。
阿克斯曼(ArthurAxmann,1913—)德国纳粹党青年领袖(1940—1945)。早年学法律。1928年组建*希特勒青年团威斯特伐利亚分部。1932年在纳粹党全国指导处负责重组基层青年组织。翌年任全国青年工作领导处社会办公室主任。大战爆发至 1940年 5月在西线服役。1940年 8月接替*席拉赫任纳粹党全国青年领袖。1941年在苏德战场负伤,失去前臂。1915年 4月留守*元首地堡,希特勒自杀后逃亡,不久被盟军捕获。1949年被纽伦堡法庭判处3年零 3个月徒刑。1958年西柏林执行非纳粹化法时再次受审,罚款 3.5万马克后获释。
阿利卡塔(MarioAlicata,1918—1966)意大利抵抗运动战士。早年从事文学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加入意大利共产党,在米兰和罗马从事地下活动,反对墨索里尼独裁统治。1942年被捕,次年 8月获释。1943年 9月德军占领罗马后,积极参加抵抗运动,先后出版《意大利工人》、《团结报》和《那不勒斯之声》等报刊,进行反法西斯宣传,动员人民参加光复祖国的斗争。战后曾任议员。
阿拉里克(Alarich)1943年 8月德军从法国调兵至意大利的行动代号。规定一旦意大利投降或转向盟国一方,德军即从法国调兵占领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后,根据希特勒的命令,计划从法国调 7个师和从德国调 1个师经阿尔卑斯山山口开进意大利。后根据代号*轴心的行动计划占领意大利。
阿南惟几(1887—1945)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在参谋本部供职。九·一八事变时任待从武官。七七事变时任陆军省人事局长。1938年 11月出任第一○九师团长,率部入侵中国山西省。1939年10月至 1941年 4月任陆军次官,参与一系列重要的战争决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任侵占汉口的第十一军司令官。1943年 5月晋升大将。同年 11月任日本第二方面军司令官。调往太平洋战场,在新几内亚等地作战。1944年12月出任航空总监兼航空本部长。1945年 4月就任最后一届陆军大臣,推行本土决战计划,准备顽抗到底。在 8月 9日的御前会议上主张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一亿玉碎”。10日又发表布告,号召“将护持神州之圣战战斗到底”。日本投降后畏罪自杀。
阿勃韦尔(Abwehr)德文“反间谍机关”的音译。德国军事情报机构。1929年由”施莱彻尔将国防部属下的情报机构合并而成。负责在国内外从事军事谍报工作。纳粹党执政后常因争夺谍报工作控制权同*党卫队保安处和*盖世太保发生冲突。1935年起由*卡纳里斯任头目。1938年改组成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侦察和反侦察局,但旧称继续沿用。参见“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谍报局”。
阿治依西(PompeoAloisi,1875—1949)意大利外交官。早年为海军军官。1923年起历任驻罗马尼亚、日本和土耳其大使。1932年 7月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曾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联会议。对外主张缓和与英国的矛盾,阻止德国势力进入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地区。曾建议用肢解南斯拉夫的办法来扩大意大利在巴尔于的势力范围,积极支持侵略埃塞俄比亚。1939年离开外交部,为参者员。大战时在海军部供职。
阿部信行(1875—1953)日本首相(1939—1940),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曾参加日俄战争。历任参谋本部总务部长、陆军省军务局长、陆军次官、第四师团长和台湾军司令官。1933年晋升大将。1936年编入预备役。1939年 8月 30日继平沼骐一郎之后组阁。德国入侵波兰时,声明不介入欧洲战争,专注于解决“中国事变”。起用*野村吉三郎任外务大臣,推行对英美协调外交,同时策划建立汪伪政府,设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扩大侵华战争。对内强化国家总动员法,力图统制价格、工资和对外贸易,遭枢密院和外务省反对并引起军部不满。1940年 1月辞职,4月出任驻汪伪政权“大使”,11月签署*《日汪基本关系条约》,加紧对汪伪的控制。第三届近卫内阁辞职后,支持内大巨木户幸一推荐东条英机组阁,加速发动太平洋战争。1942年任翼赞政治会总裁。1944年任朝鲜总督。战后曾被指为战犯,后未予起诉。
阿部胜雄(1891—1948)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历任第二和第三舰队参谋、海军大学教官、海军省军务局第一课长。后又任巡洋舰和航空母舰舰长。1938年任军令部第三部部长。1939年 10月任海军省军务局长,力主德日意三国结盟。1940年 11月作为三国同盟日方军事委员,长驻德国,1942年晋升海军中将。1944年兼任驻*萨罗共和国武官。战后回国。
阿萨尼亚(ManueIAzaayDíaz,1880—1940)西班牙政治家。早年在巴黎学习法律,回国后当过官员、新闻记者和作家,有多部译著。1930年组织共和党反对里维拉(MigueIPrimodeRivera,1870—1930)将军的独裁统治和阿丰索十三世(AlfonsoXIII,1886—1931年在位)的君主政体。1931年西班牙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新成立的临时政府中任陆军部长,10月担任总理,12月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任总理至 1933年。1935年参与组织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 2月人民阵线在选举中获胜后重新组织政府,推行某些社会改革措施。同年 5月当选为总统。1939年 2月 9日佛朗哥军队占领加泰罗尼亚前夕流亡法国,2月 28日在巴黎宣布辞职。
阿斯科利(MaxAscoli,1898—1978)意大利*马志尼协会主席。早年就学于罗马大学,从事反对墨索里尼独裁制度的斗争。1929年曾被捕。1931年去美国。1939年加入美国籍。团结旅美意大利进步人士,继续开展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活动。曾参与马志尼协会的创建。大战期间,一度出任该协会主席。虽主张反对法西斯,但拒绝吸收意共党员入会,削弱了联合斗争的力量。与美国国务院某些负责官员过从甚密,曾在美国制定对意政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影响。1942年起转入美国政界活动。
阿登战役盟军在阿登地区粉碎德军反攻的战役。诺曼底登陆后,盟军顺利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逼近德国边境。1944年深秋,盟军多次进攻齐格菲防线受阻。希特勒错误估计形势,不顾西线德军将领的反对,决定在阿登(Ardenne)地区美军薄弱防线上冒险反攻(行动代号为“秋雾”),企图直趋列日和安特卫普,切断盟军补给线,促使英、美同德国单独媾和。德军极力抽调部队,投入 24(一说 25)个师,其中 10(一说 7)个坦克师,但兵力和兵器仍不足达成战役目标,突击集团所需燃料也仅够保障达到战役纵深一半的行程。盟军对德军行动估计不足,在该地 115公里宽战线上仅部署盟国第十二集团军群的 5(一说 4)个师。希特勒原定 1944年 11月 25日发动,后推迟到 12月 16日。德国 B集团军群的第五和第六(党卫军)两个坦克集团军和第七集团军,利用风雪掩护,在蒙绍(Monscbau)至埃希特纳赫(Echternach)战线进行突击,冲破美军防线,于 24日进抵迪南特(Dinant)以东。德军进攻正面中央突入纵深 90多公里,但两翼进展迟缓,形成凸形,由此得名“突出部战役”。盟军最高统帅部采取果断措施,调整部署,利用空中优势组织反突击,并增调援兵(至 24日,兵力增至 24个师,约 60万人),准备反攻。在此期间,德军牵制于围攻巴斯托尼(Bastog-ne)。1945年 1月 3日盟军开始全线反攻,1月 28日德军败退回边境。此役德军损失 9万(一说 12万)人,丧失了后备机动兵力,严重削弱其西线防御。盟军损失 8.1(其中美军 7.7)万人。
阿登高地(Ardenn)比利时南部高地,部分在卢森堡和法国境内。地面大部平坦,高度多在海拔 400米左右,然被马斯(Maas)河水系的深河谷切割,使各种技术兵器、交通运输工具,特别是轮式车辆难以越野行进。1914年,法军司令部曾计划经此推进突破德军中部防线,但来成功。1940年 5月,德军却出人意料地自此实施主要突击,使英法盟军全线动摇。1944年 12月—1945年 1月,德军再次在这里展开进攻战役。参见“法兰西之战”和“阿登战役”。
阿布里阿尔(Jean-CharlesAbrial,1879—1962)法国海军将领。毕业于法国海军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6年擢升海军中将,指挥法国地中海舰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负责保卫法国北部海岸。1940年 5月出任北方海军司令,负责掩护敦刻尔克撤退。《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后,被维希政府任命为阿尔及利亚总督(1940—1941)。后任维希政府海军部长(1942—1943)。法国解放后被捕。1946年 8月被判 10年强制劳动,后提前释放。
阿尔比纳帝(LeandroArpinati,1892—1945)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当过技工和电工。1919年在博洛尼亚组织法西斯战斗团。1922年进军罗马后,任博洛尼亚地区国家法西斯党书记。1929—1933年任内务副大臣,任内镇压进步人士,竭力维护墨索里尼独裁制度。大战期间,1940年起在军队中服役,次年被解除军职,后曾与*博诺米及王室成员进行秘密接触,但未直接卷入1943年七月政变。墨索里尼垮台后潜往北方。1945年 4月博洛尼亚解放时被游击队逮捕处死。
阿尔菲耶里(DinoAlfieri,1896—1966)意大利外交官。早年在米兰组建法西斯团体。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3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1924年为议员。1936年任出版和宣传部大臣,配合侵略扩张政策,进行战争宣传。1939年 10月改任驻梵蒂冈大使。1940年 5月起任驻德大使,致力于加强意德同盟,曾说服墨索里尼脱离战争,试图为意大利弓找摆脱困境的机会,未成。1943年 7月 24日,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支持格兰迪动者。后逃亡瑞士,被*萨罗共和国维罗纳法庭缺席判处死刑。战后回国,依靠退休金度民阿尔德里奇(JamesAldrldge,1918—)英国新闻记者和作家。生于澳大利亚。1938年定居英国。大战期间,长期任战地记者,深入各战场,撰写大量新闻报道,同时进行创作。先后出版小说《光荣的事业》和《海鹰》,描述希腊人民配合英军官兵英勇抗击德、意侵略军的业绩。战后仍从事新闻事业和文学创作。另著有《关于许多人》、《外交家》和《沙漠里的英雄》等。
阿兰布鲁克(ViScountAlanbrooke,1883—1963)英国将领。早年曾在伍尔威奇皇家军事学院学习。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5年获少将军衔。1936—1937年任军事训练主任。1938年升为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英国远征军第二集团军司令,率部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作战。*敦刻尔克撤退时负责掩护。1940年 6月指挥尚在法国的 15万英国远征军,继续作战至法国投降时撤返英国本上。同年 7月,接替*爱思赛德为英国本土防卫部队总司令,组训部队,防备德军入侵。1941年 12月取代*迪尔任帝国总参谋长至 1946年。翌年 6月又兼任参谋长委员会主席,成为丘吉尔的主要军事顾问,参与重大战略策划和一系列重大战时国际会议。始终受到丘吉尔的器重。1944年获元帅衔。战后受封子爵。
阿加利佐夫(Филипп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Агальцов,1900—)苏联空军将领。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2年列宁政治学院毕业后入空军部队。1934年毕业于飞行员学校训练班。参加过西班牙内战,1941年 1月任轰炸机航空兵团长。同年 8月调任但波夫军事航空学校校长,1943年 2月任强击航空兵师长,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强渡第聂伯河、利沃夫一桑多梅日等战役。1944年 11月任波兰混成航空兵第一军军长。参加柏林战役。战后历任空军总监、副总司令和远程航空兵司令等职。1962年获空军元帅衔。
阿拉伯军团(ArabLegion)英国在外约旦组建的军队。英国为维护其在外约旦及中东地区的殖民利益,于 1923年建立。人数由 100人逐步增加到 2万多人,核心为由贝部因族上层组成的“沙漠部队”。1939年英国人格拉布(JohnBagotGlubb,1897—1986)出任司令,辅助近东英军参加大战。1941年曾参加镇压*伊拉克反英政变和叙利亚境内反对维希政府军的战斗。战后于1956年被取缔,其大部官兵均编入约旦国民警卫队。
阿拉曼战役1942年 10—11月英国第八集团军在北非对德、意军的进攻战役,为扭转整个北非战局的转折点。阿拉曼(Alamein,一译“阿莱曼”)为埃及北部滨海城镇,距亚历山大港约 100公里,往南到难以通行的卡塔腊洼地(QataraDepression)仅 60公里。1942年 6月以来,英国第八集团军固守于此,横断了隆美尔东进的道路。7—9月,双方多次交战,均未突破对方防线。隆美尔部由于处在一条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的未端,不断遭到英国海、空军的袭击,处境极端困难;英军却不断得到大量增援,积聚力量。8月中旬,*蒙哥马利接任英第八集团军司令。到 10月初,英军已占绝对优势:23万人对大约 8万人(其中德军 2.3万人),1200辆坦克(其中半数是美国新式重型坦克)对 540辆(其中一半以上是意大利老式坦克或轻型坦克),1200架飞机对 35O架。10月 23日晚,预定*火炬行动开始日前两周的月圆之夜,英军以 1000门大炮的密集轰击开始*捷足行动。恶战数日,英军虽未达到突破德意军防线的目的,却使隆美尔部受到无法弥补的消耗。英军调整部署后于 11月 2日实施*增压行动,向已经楔入敌阵的腰子岭(KidneyRidge)方向集中攻击。4日,英军 3个装甲师穿过突破口,准备掉头北向包抄滨海公路,截断敌军后撤之路;隆美尔遂下令撤退。年底,德意军 2万多人和 20辆坦克的残兵退入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蒙哥马利由于小心谨慎及其他延误,未能追上或截住敌人。此役英军伤亡 1.35万人,德意军伤亡约 2万人,被俘 3万余人,北非战场主动权从此转入英军之手。
阿拉富佐夫(ВладимирАнтовновичАлафузов,1901—1966)苏联海军将领。1918年参加海军。1920年加入俄共(布)党。国内战争期间在奥涅加湖区舰队参加作战。1923和 1932年先后毕业于海军学校和海军学院。1937—1938年曾参加西班牙内战。1938年 5月起任海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1939—1940年在波罗的海舰队参加对芬兰的战争。苏德战争开始时为海军少将,曾代理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职。1943年调任太平洋肌队参谋长。1944年获海军上将衔,任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参加第聂伯河区舰队在柏林战役时的作战准备和指挥。1945年 4月调任海军学院院长。战后曾任海军学院副院长。著有《德国海军学说》。
阿帕纳先科(ИосифРодионовичАпанасенко,1890—1943)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入沙俄军队,升至准尉。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任骑兵师长。1932年伏尤芝军事学院毕业后,任骑兵第四军军长兼政委,1935年起历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中亚军区司令。1941年 1月出任远东方面军司令,获大将衔。1943年 6月调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在别尔哥罗德(Белгород)地区的作战中负重伤,8月去世。
阿根廷政变阿根廷右翼军人在 1943年发动的政变。大战爆发后,阿根廷宣布中立,*卡斯蒂略总统任内,对外奉行接近轴心国的政策,对内镇压民主运动,激起社会各阶层不满并导致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加剧,由庇隆等人组成的联合军官团于 1943年6月 4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近郊的五月兵营策动政变,迅速占领首都,并控制全国。此后由*拉米雷斯出任临时总统,并组成政府,得到英、美两国承认。至 1944年 1月始与德国断交。
阿斯莫洛夫(АлексейНикитицАсмолов,1906—1981)苏联将领。1928年参军。1932年加入联共(布)党。1939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德战争爆发后即赴前线工作。在列宁格勒州执行组建和领导游击队的任务。后相继担任西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委员和游击运动总司令部代表。1944年 11月至 1945年 5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参加游击斗争,由捷共任命为捷克斯洛伐克游击运动司令。1945年获少将衔。战后在苏联内务部工作。1956年转入预备役。
阿斯塔霍夫(ФёдорАлексеевичАсгахов,1892—1866)苏联空军将领。早年当工人,应征人沙俄军队。1916年毕业于卡恰军事航空学校。1919年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31年加入联共(布)党。历任航空兵旅长、军长和军区空军司令等职。1940年出任空军总部副参谋长。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南方面军空军司令(空军中将衔)。1942年 5月起任空军副司令(至 1943年)和民航总局局长(至 1947年)。领导民航有效地支援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等。1944年获空军元帅衔。1950年退役。
阿卜社勒·伊拉(‘Abdul-llāh,1913—1958)伊拉克摄政(1939—1953)。哈希姆家族的麦加艾米尔和汉志国王侯赛因·伊本·阿里(Husaynlbn‘Ali,约 1854—1931)立子。1925年随父到伊拉克。1939年成为堂弟费萨尔二世(FaysalII,1935—1958)的摄政。大战期间支持盟国。1941年 1月,拒绝亲德、意的首相*拉希德·阿里解散国会的要求,并随即离开首都。同年 4月,拉希德·阿里领导发动政变,一度被废。5月英国派兵平息政变后,重返巴格达。继续推行民族主义政策,并保持同西方的联系。1953年任国王首席顾问。1958年在伊拉克革命中被杀。
阿尔布雷赫特(BertieAlbrecht,1893—1943)法国抵抗运动女战士。原为工厂职员。法国败降后,投身抵抗运动,与弗雷内在里昂共建地下组织*战斗。后又在巴黎建立战斗的分支,出版刊物,散发传单。宣传抵抗思想。曾先后三次被捕。1943年在狱中遇难。
阿尔卑斯据点(Alpenfestung)大战末期纳粹德国拟议中的最后抵抗据点。由上萨尔茨山(Obersalzberg)防御工事组成,*卡尔登勃鲁纳负责作战指挥。因 1945年 4月下旬希特勒决定留守柏林,未起作用。
阿尔捷米耶夫(ПавелАртемъичАртемъев,1897—1879)苏联将领。1918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0年加入俄共(布)党。1925年高级边防学校毕业后,在内卫和边防部队任职。1938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任内务人民委员部独立师师长。1941年任该部的作战部队指挥部部长(中将衔)。同年出任莫斯科军区司令(至 1953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兼任莫斯科防御区司令(1941—1943),获上将衔(1942年)。战后调任乌拉尔军区副司令、第一副司令。1960年退役。
阿图岛登陆战*阿留申群岛战役(1943年)中美军的一次登陆作战。1943年 5月 12日,美军 1个师约 1.1万人在海军少将罗克韦尔(FrancisW.Rockwell)指挥下,由大量舰艇、飞机支援,对阿图(Attu)岛发动两栖攻击,日守军约 2500人退据群山进行抵抗。日北方军和海军曾派出增援部队,均被美舰队所阻。经半个多月激战,日军弹尽粮绝,在 5月 29日夜发起敢死队冲锋,到次日晨,除 28人被俘 150人撤走外,全军覆灭。美军约伤 1200人、亡 600人。
阿维拉·卡马乔(ManueIAvilaCamacho,1897—1955)墨西哥总统(1940—1946)。1914年入伍。1932年任陆军、海军部长,1937年任国防部长。大战爆发后不久被选为总统。采取亲美政策,对西半球防务持积极态度。1941年 4月曾建议中美洲各国团结一致,对付外来威胁。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即关闭德国在墨西哥领事馆,并冻结轴心国在墨西哥的资金。1942年 4月接受美国的《租借法案》,5月向轴心国宣战。翌年向美国提供大批劳工,并派遣第二○一空军大队到远东作战。参与签署《联合国宪章》。战后继续从政。
阿斯克镇屠杀德军在法国境内残杀平民的事件。阿斯克(Ascq)位于里尔城近郊,为布鲁塞尔-里尔铁路线上一小站。1944年 4月 1日深夜,党卫队“希特勒青年”坦克师所部数百人,借口所乘火车发生出轨事件,大肆屠杀该镇无辜平民。在屠杀中计有 86人丧生,其中 20余人为铁路员工。该事件激起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阿尔汉格尔斯基(Алвксандр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1892—1978)苏联飞机设计师。早年毕业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曾获技术科学博士。1918年起任中央流体动力研究所研究员。成为*图波列夫的主要助手。参加苏联第一架全金属飞机和多种型号的轰炸机的研制。1941—1945年间从事批量生产*图-2型轰炸机的研究和组织工作。战后从事多种型号的“图”式喷气客机的研制。
阿尔萨斯-浩林旅(BrigadeAlsace-Lorraine)大战期间法国抵抗运动的武装部队。1944年夏在法国西南部组成,全旅共 2000余人,大部均系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的流亡者,由 *马尔罗指挥。该旅自西南经中央高地逐步向前推进,转战法国东北地区。同年 9—10月间,在早日山区血战,损失渗重。旋又奉命驰援受到德军威胁的斯特拉斯堡。1945年 2月参加解放科尔马(Colmar)的战斗。渡过莱茵河后,横穿巴登-符腾堡,配合盟军,进抵斯图加特。此后即解散。
阿利阿克蒙防线希腊北部防线。东起萨洛尼卡(Sa-lonika)地域的阿利阿克蒙(Aliakimon)河口,折转北上至南斯拉夫边境,面向来自保加利亚的入侵者以掩护希腊中部地区。参见“希腊之战”。
阿沙芬堡集中营纳粹德国最早的集中营之一。1933年建于德国巴伐利亚的阿沙芬堡(Asoliaffenburg)镇。1933年部分党卫队员在此杀害若干犹太人后被地方当局逮捕,*希姆莱强调政府无权干预党卫队事务,使这些队员免受处罚,因而开创了大规模屠杀无辜人民的先例。
阿纳姆空降战役盟军 1944年 9月 17—26日在荷兰实施的空降战役。代号*市场,为*荷兰战役的组成部分。战役目标为夺取运河、马斯河、瓦尔河及下莱茵河的 5座乔梁,建立一条至阿纳姆(Arnhem,荷兰东部城市)纵深 30—90公里的狭窄走廊,以配合代号*花园的地面部队进攻。由盟国空降第一集团军(2个美空降师、1个英空降师和 1个波兰伞兵旅)实施。9月 17日晨,以 2353架飞机进行火力准备。同日中午,以 1544架运输机和 491架滑翔机,从英国分两个航次伞降和机降第一梯队。翌日,再以 1360架运输机和 1203架滑翔机空降第二梯队。共计空降 34876人、火炮 568门、车辆 1926辆和物资 5227吨。美军空降于韦赫尔(Veghel)和奈梅亨(Nijme-gen)地区,于 9月 18、20日先后与地面部队会合。英军空降于阿纳姆以西,被德军分割包围。9月 21日,波军伞降企图解救英军,未果。英军损失 7600人,残部于 25日夜突围。此战为盟军最大的主降战役,但未完全达到预定目标。
阿肯色号战列舰(Arkansas)美国战列舰。1912年开始建造,1926年改装。排水量 2.6万吨,航速 21节。配备 12英寸大炮 12门,5英寸大炮 16门。服役于大西洋舰队。大战初期,守卫美国东海岸。1944年先后参加*霸王行动和*龙骑兵行动。1945年调赴太平洋海域对日作战,4月参加冲绳岛战役。战后曾作为试验舰,参加 1946年 7月在比基尼珊瑚岛海域的水下核试验等。
阿留申群岛战役太平洋战争期间日、美在阿留申群岛进行的两次战役。(1)1942年 6月日军攻占阿留申群岛中基斯卡岛和阿图岛的战役。为配合中途岛战役,分散美军兵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决定派出由细董戍子郎海军中将指挥的北方舰队(包括龙骤号和隼鹰号 2艘航空母舰、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6艘潜逛)进攻阿留申(Alentian)群岛。5月 24—27日由日本本土出发,6月 3日及 4日出动舰载机攻击荷兰港。5日曾一度奉命停止攻击,南下增援*中途岛海战。6日又奉命恢复攻击,7—8日登陆并占领基斯卡(Kiska)和阿图(Attu)两岛。但日军在中途岛惨败,此役已无战略作用。(2)美军收复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的战役。战役开始前日守军为阿图岛 2500人、基斯卡岛 6000人、共有飞机 20架。美军计划先实施*阿图岛登陆战,然后夺取基斯卡岛。战役由北太平洋部队司令金凯德海军少将指挥,以 1个步兵师(1.1万人),由 3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19艘驱逐舰和 1艘护航航空母舰、236架飞机掩护和支援,于 5月 12—30日攻占阿图岛。随后美空军对基斯卡岛连续轰炸。7月 29日,日军悄悄撤离。美军未侦悉,继续轰作两周后,于 8月 16日出动 3.5万人上陆占领该岛。
阿尔特马克号事件1940年 2月英国海军在挪威领海以武力拘捕德国海军供应船事件。阿尔特马克(Altmark)号为德国海军供应船,大战初期伴随德国*格拉夫·施佩号战列舰袭击英国商船,扣留有约 300名英国海员。*拉普拉培河口外海战后,该船在大西洋隐匿近两个月。1940年 2月 14日该船绕经冰岛-法罗群岛航线驶入挪威领悔,被英军飞机发现,遂逃入挪威约星(Jssingfjord)峡湾。当英舰准备进湾时,2艘挪威炮艇表示已检查过该船无武装和英俘,并已准许其通过挪威领海开往德国。英舰遂退出。2月 16日丘吉尔以海军大臣身份下令英舰进湾,以武力检查和拘捕该船,救出 299名被俘海员。挪威政府曾就此事抗议英国侵犯其领海。
阿拉巴马号战列舰(Alabama)美国战列舰。1896年批准建造,二十世纪初建成并服役。排水量 11557吨,配备 13英寸大炮 4门。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改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作战。1944年 1月参加马绍尔群岛战役,2月袭击日军特鲁克群岛基地,6月参加马里亚纳群岛战役,10月参加莱特湾海战。1944—1945年参加菲律宾战役。
阿拉姆海尔发之战1942年 8—9月*隆美尔企图突破英军可拉曼防线的一次突击战。是年 6月,隆美尔率德意军进抵阿拉曼与英军形成对峙僵局。8月中,隆美尔得到部分增援后,急欲展开新的进攻以摆脱僵持困境。此时英军已得到更多的增援,并由”蒙哥马利接替*奥金莱克指挥。英军在预计德军可能突击的防线南翼阿拉姆海尔发山脊(AlamHalfaRidge)一带加强防御。8月 30日晚,隆美尔以两个装甲坦克师按该路线发动突击,由于进攻中遇到英军地雷场迟滞了推进速度,白天又遭到英国空军的猛烈轰作,加上燃料供应不足,被迫于 9月 2日停止进攻,翌日开始后撤,至 6日退回原出发地。此战德军损失 3000人和大量装备,英军损失 1750人。
阿斯图里亚斯起义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Asturias,位于西班牙西北部)工人的武装起义。1934年 10月 4日,为抗议天主教人民行动党参加内阁,西班牙共产党、社会党等左翼政党号召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次日,阿斯图里亚斯地区的矿工发动起义,随即占领米那雷斯、萨马-德-朗格雷奥、拉费尔赫特等城市。后又占领首府奥维耶多,并建立省革命委员会。政府调集军队镇压,起义军英勇抵抗至 10月 20日失败。牺牲 1084人,受伤 2091人,约 3万人被关进监狱。
阿道夫·希特勒防线(AdolfHitlerLinie)德军*古斯塔夫防线的后续补充防御设施,横越利里(Liri)河谷,进一步阻断通向罗马的第六、第七国家公路。
阿道夫·希特勒学校(AdoifHitler-Schule)纳粹德国培养干部的初级学校。由*希特勒青年团直接领导。1937年以后全国共设立 10所,其中有名的为不伦瑞克的“预科学校”。学生均从希特勒青年团所属少年队中的 12岁儿童中选拔,主要审查项目为种族血统;白肤、金发、碧眼的儿童具有优先权。学制 6年,进行军事和从事领导工作能力的训练,学生全部在校住宿,并编成小队,在教官的监管下通过队际竞赛和集体评议从事斯巴达式的训练。18岁毕业后可进大学,少数“优秀者”则升入*骑士团城堡。
阿尔比马尔式轰炸机(Albemarle)英国中型侦察轰炸机。双引擎、双尾、中单翼,以胶合板为外壳。自*蚊式飞机负担起侦察轰炸机的任务后,主要被用于牵引滑翔机。能在 1.05万英尺的高度作时速 265英里的飞行。升限1.8万英尺。曾参加在西西里、诺曼底和荷兰等战役中的空降行动。战时共生产约 600架。
阿尔巴尼亚抵抗运动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人民反抗意、德占领的斗争。1939年 4月意军入侵阿尔巴尼亚,*索古一世的政府不战而逃,人民自发抗敌,终因力量相差悬殊,全国沦陷。1940年 10月底,爱国者在希腊组成首批游击队。1941年 11月 8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在地拉那成立,霍查为临时中央委员会负责人。至 1942年 9月阿共领导的游击队发动 30Q余次军事行动。9月 16日,阿共倡议召开*贝萨会者,建立*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阵线,揭露意大利欺骗伎俩,排除*阿尔巴尼亚国民阵线的干扰破坏,进一步开展抵抗斗争。1943年 7月 10日,成立民族解放军总司令部,至意大利投降时已解放大部分国土。同年 9月下旬,德军占领阿尔巴尼亚,随后解放军粉碎德军冬季围攻。1944年春,解放军反攻,迫近首都。5月在波尔梅特(Pёrmet)召开*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会,成立民族解放委员会,霍查任主席。随即击退德军第二次围攻。同年 10月 20日,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举行第二次会议,将民族解放委员会改为阿尔巴尼亚民主政府,霍查任总理。同年 11月 17日解放地拉那,29日全国解放。
阿尔巴尼亚国民阵线阿尔巴尼亚反共民族主义组织。1942年 12月底建立,由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民族主义者组成。初颇有影响,后奉行反共政策,拒绝与*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阵线合作,并暗中勾结占领当局和傀儡政府。1943年起配合意大利占领军向民族解放军发动进攻,后又投靠德国占领当局。1941年冬瓦解。
阿尔布莱希特亲王街(PrinzAlbrechtstrasse)*盖世太保总部所在地。后成为盖世太保总部的代名词。
阿拉伯国家联盟公约又称《阿拉伯联盟公约》。1945年 3月 22日在开罗举行的阿拉伯国家(叙利亚、黎巴嫩、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埃及)会议上订立。也门未派代表出席,但后来也签了字。主要内容为:每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都有权参加联盟;联盟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捍卫其独立和主权,协调政策,全面考虑阿拉伯国家的事务和利益;成员国在经济和财政、交通和邮电、文化、国籍、护照、签证及执行判决和引渡、社会福利、卫生等方面进行合作。同年 4—5月七国签署(也门在 1916年 2月)批准,5月 10日起先后生效。
阿尔马维尔-迈科普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行的防御战役,*高加索会战的组成部分。1942年 8月 6—17日,由*北高加索方面军实施。迈科普(Mайкоп)油田区是通往图阿普谢(Tyaпce)和黑海的要道,德军在此展开主要突击,试图分割围歼苏军主力。8月 8日,德军占领阿尔马维尔(ApMавир),8月 10日又攻占迈科普和克拉斯诺达尔。此后苏军加强抵抗,将敌人阻止于通往黑海沿岸山间道路的接近地,使德军未能达成预定目的。
阿特兰底斯号武装快船(Atlantis)*德国袭击舰之一。原为货船,长153米,宽 18米,总排水量 7860吨,航速 17.5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改建成武装快船,装设 152毫米火炮 6门,76毫米火炮 1门,双管 37毫米防空炮 2门,20毫米自动炮 4门,两侧水线以下各装设鱼雷发射管 1个,携带*磁性水雷 92枚。1939年 12月入役,在大西洋航道上袭击同盟国商船。两年里曾悬挂英、荷、日、挪等国旗帜,伪装成各国商船,共击沉 20余艘同盟国船只(总排水量 14余万吨)。1941年 11月 22日,在南大西洋为一艘德国潜挺加油时被英国德文郡号巡洋舰击沉。
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Leibstandarte-ssAdoifhitler,缩写 LAH)希特勒卫队和党卫队属下的武装组织。原为“柏林党卫队本部警卫”,负责总理府警卫和内勤事务,1933年 9月纳粹党纽伦堡代表大会期间扩充成现组织,同年 11月,全体成员宣誓效忠希特勒。由*狄特里希指挥,后成为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和武装党卫队的组咸部分。1934年 6月在清洗冲锋队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1935年扩充到团的建制,大战初期发展成坦克师。后曾积极参与进攻敦刻尔克和克里米亚地区。
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阵线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1942年 9月*贝萨会议上建立。团结社会各阶层,共同开展反对意、德占领军及其傀儡政府和*阿尔巴尼亚国民阵线的斗争。1943年 7月建立民族解放军总司令部。1944年 5月和 10月相继成立以霍查为首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和阿尔巴尼亚民主政府。在光复国土的斗争中发挥巨大作用。
阿尔戴阿蒂纳墓穴大屠杀德军屠杀意大利人民的事件。1944年 3月23日德国党卫队在罗马城内遭伏击,死伤 33人。希特勒和希姆莱下令按杀死一名德军即处死 10名人质的办法在 24小时内进行报复。次日,335名无辜居民(年龄自 14岁至 75岁)在罗马近郊的阿尔戴阿蒂纳(Ardeatine)墓穴集体惨遭杀害。德军随即将洞口封住以掩盖罪行。1944年 6月罗马解放后,始被发现。罗马市民隆重举行悼念,并在洞口立碑纪念。
阿德米勒尔蒂群岛登陆战又称“海军群岛登陆战”。美军在西南太平洋的一次登陆战。为切断日军基地拉包尔与新几内亚之间的联系,并获取良好的舰队停泊地,1944年 2月 29日,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亲率第一骑兵师 1000余人对阿德米勒尔蒂(Admiralty)群岛之一部实施侦察性登陆,当得悉驻岛日军防守力量薄弱时,即以船队运送主力部队登陆,当日攻占机场。4000余名日军虽组织多次反击,均无成效。3月底,美军控制整个群岛,并迅速修筑军事基地,致使日军基地拉包尔陷于孤立。
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阿尔巴尼亚抵抗运动在解放区建立的政权机构。1942年 9月*贝萨会议后,在*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于全国各地建立。该委员会在解放区的任务为:组织后方生产、支持游击队,维护社会秩序;在敌占区的任务为:组织宣传鼓动,开展反对法西斯占领军的斗争。1943年 9月民族解放阵线拉比诺特(Lobinot)会议批准民族解放委员会章程,确定其作用和性质。1944年 5月*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会决定建立以霍查为首的中央政权机构(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同年 10月,改组为阿尔巴尼亚民主政府。
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会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抵抗武装力量举行的代表大会。1944年 5月 24—28日在波尔梅特(Pёrmet)召开,共有 186名代表。大会选出最高立法机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并建立以霍查为首的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履行临时民主政府的职能。大会决议:由阿尔巴尼亚人民决定未来政治制度,禁止索古家族回国,并加强与美、英、苏的合作。
陈云(190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原名廖陈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中央白区(指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1935年 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旋被派往上海恢复党的秘密工作。同年 9月赴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从事党的建设和党的干部工作。1944年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推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政策。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纪委第一书记、中顾委主任,著作编入《陈云文选》。
陈仪(1883—1950)中国将领。字公侠。日本陆军上官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曾汪直系苏浙闽皖赣五省联军第一军司令。1926年因响应北伐军被孙传芳拘捕,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军长。1931年起任军政部政务次长。1934年初,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初期任福建绥靖公署主任,1937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41年日军占领福州,调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1943年任党政工作委员会考核委员会秘书长。1945年夏兼任陆军大学代校长。抗战胜利后,代表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任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1947年投二级上将衔。同年台湾爆发二·二八起义,被解职。1948年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前夕,酝酿接受中共和平解放主张,经汤恩伯向蒋介石告密,被蒋下令逮捕,押往台湾。1950年 6月 18日在台北被杀。
陈光(1907—1954)中国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少共国际师师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旅长、第一一五师代师长,参与指挥平型关和晋西午城、并沟等战斗。1939年初与罗荣桓率部挺进山东,指挥陆房突闺和梁山等战斗,创建了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1943年 3月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1950年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
陈诚(1898—1965)中国将领。字辞修,别号石叟。保定军校毕业。1924年任黄埔军校特别官佐。后汪国民政府军第十一师师长、第十八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后,任第二路、第三路军总指挥,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1935年授中将衔。次年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指挥*淞沪会战。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武汉卫戍总司令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参与指挥“武汉会战。1939年授二级上将衔。次年 7月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3年 2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制订滇缅作战计划。不久因病辞职。1944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军政部长。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47年投一级上将衔,1948年 12月任台湾省省长。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
陈策(1893—1949)中国将领。广东海军学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海军第四、第一舰队司令及海军学校校长。九·一八事变后曾赴欧美考察,回国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海军部军令处长。抗日战争爆发时,任海军虎门要塞司令,率海军参战,迎击日舰。旋任国民党驻港澳总支部主任委员兼国民政府驻港军事代表,联络港澳华侨抗日。1941年 12月,日军进攻香港时指挥海军抵抗负伤。1942年授海军中将衔。抗战胜利后,以国民政府广州军事特派员和广州市长的身分,入粤处理日本投降事宜。不久调任国民政府顾问。
陈赓(1903—1961)中国将领。原名庶康。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毕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彭杨步兵学校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曾参加*娘子关战役和创建晋东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率部转战冀鲁豫,先后指挥*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和*长乐村战斗等。后又转战于平汉铁路中段、鲁西北和冀南平原,屡建战功。1940年任太岳军区司令员,参与指挥*百团大战。1941年任太岳纵队司令员,率太岳区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为巩固和发展*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1943年 11月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
陈群(1890—1945)汉奸。字仁鹤。日本明治大学毕业。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首都警察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叛国投敌,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内政部长。参与同日本政府签订密约,出卖华中主权。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内政专门委员会主任、行政院内政部长、江苏省长兼省保安司令,为日本侵华政策效劳。1941年兼任清乡委员会委员,宣扬“清乡救国”。1944年冬调汪伪考试院院长。日本投降后,在南京寓所畏罪自杀。
陈箓(1877—1939)汉奸。字任先,号止室。法国巴黎大学毕业。曾任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长、驻法全权公使。抗日战争爆发后叛国投敌。1933年 3月与*梁鸿志等策划组织*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任外交部长。参与同日本政府签订密约,出卖华中主权。同年 12月参与策划同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合并,任南北伪政权统一组织“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委员。次年 2月,在上海寓所被国民党军统人员暗杀。
陈毅(1901—1972)中国将领。字仲弘。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领导湘南起义,与朱德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曾任红四军军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守江西苏区,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亏,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苏南,开辟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直逼上海近郊。1939年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率部在宁、沪之间打击日伪军。陈毅继又率苏南主力部队渡江北上,任苏北指挥部指挥,联络友军和开明士绅,打击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指挥*黄桥战役,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1940年 11月任华中总指挥部代总指挥。*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代理军长,重建新四军军部,与刘少奇等坚持敌后抗战,巩固和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1943年底奉命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外交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陈士榘(1909—)中国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33年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参谋长,参与指挥*平型关战斗。1938年起率部转战晋东南,后任晋西支队司令员,参与开辟晋西抗日根据地。1940年率部进入山东,任第一一五师参谋长、滨海军区司令员,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巩固和发展了鲁中南抗日根据地。1943年指挥部队攻克赣榆县城,全歼日伪守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兼第八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大庆(1905—1973)中国将领。字养浩。黄埔军校毕业。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五旅旅长,率部“围剿”中央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三军集四师副师长、师长,参加南口战役。1938年春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旋即奉命西撤。后参加武汉保卫战。同年 10月起,先后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第一期总队长和西北游击干部训练班第一期教育长。1941年 2月改任第二十九军军长,驻防河南。1943年 2月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次年升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兼鲁苏豫皖边区副总司令,参与指挥鄂北、豫南会战。1945年授中将衔。抗战胜利后,曾任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兼淞沪警备司令。大陆解放后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国家安全局局长”、“国防部长”。
陈公博(1892—1946)汉奸。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次年脱离共产党。曾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国民党中央党部民众训练部长、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1938年底随汪精卫逃离重庆,叛国投敌。次年当选为汪伪国民党中央常委。1940年 3月起,历任汪伪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政治训练部部长、上海市长。1944年 11月汪精卫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行政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坚持卖国政策,为日本侵华战争效劳。抗战胜利后逃亡日本,不久押返中国,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在苏州处决。
陈再道(1909—1993)中国将领。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1935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副旅长,参加娘子关等战役。后任东进纵队司令员,率部挺进冀南,扩大抗日武装,创建和发展冀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任冀南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武汉军区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陈光甫(1881—1976)中国银行家。名辉德,字以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曾任中央银行常务董事、交通银行董事、上海银厅公会主席。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大量发行公债,为蒋介石筹措“剿共”战争经费。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8—1940年,先后代表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桐油借款、滇锡借款、钨矿借款,总额达 7000万美元。1941年任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主任,利用职权,通过买卖外汇和购运进出口物资牟取厚利。1944年与*张嘉璈等创办中国投资公司。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政府委员。上海解放前夕去香港。1954年去台湾。
陈安宝(1891—1939)中国将领。字善夫。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第七十九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率部在浙江平湖以东布防,阻击敌人西进。1938年春在嘉湖、德清、崇德等地收编地方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8月升任第二十九军军长兼第七十九师师长。9月上旬,奉命驰援德星公路友军主力,与日军第一○一师团激战于隘口以东,持续作战一个月,毙伤敌人甚多。1939年 3月,布防抚河及鄱阳湖一带。5月 3日率部反攻南昌日军,6日前往前沿阵地督战时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上将。1983年 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陈伯钧(1907—1974)中国将领。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十五军军长、红五军团参谋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旅长,出师山西抗日前线,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起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晋察冀抗大第二分校校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致力于培养抗日军政干部。1942年后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1950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纳德(ClaireLeeChennault,1890—1958)美国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入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服役。曾任驱逐机大队指挥官和飞行教官。1937年退役后到中国,任中国国民政府空军顾问,协助训练中国空军。1941年组织*美国授华志愿航空队(又称*飞虎队)对日作战,至 1942年 7月,该队击落日机近 300架。同年重入美军服役,获准将衔,任驻华美国空军司令。1943年 3月后改任*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少将司令,指挥中缅战区的对日空战。曾主持美国空运部陈纳德队飞越喜马拉雅山,对华运送战略物资等。在对日作战战略上,与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发生分歧,主张用空中力量摧毁日本军事工业设施以赢得战争胜利,得到蒋介石支持。1945年退役后组建中国民航公司,帮助国民党政府空运军队以发动内战。著有回忆录《一个战士的道路》等。
陈果夫(1892—1951)中国国民党中统局首脑。原名祖焘。南京第四陆军中等学堂毕业。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负责培训科以上官员。1939年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主任,主管国民党高层人事考核、分配事宜。与其弟陈立夫共同掌管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是国民党 CC系首领之一。1944年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1945年任国民党中央政务委员会主席。同年秋任中国农民银行行长。1948年夏去台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央银行理事。
陈明仁(1903—1974)中国将领。字子良。黄埔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师长,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1935年入陆军大学深造。193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后方整训部队预备第二师师长。1942年 3月任第七十一军副军长。次年加入*中国援缅远征军。1944年底参加*缅北战役,在围攻松山日军的战斗中,率部阻击日援军。1945年 1月,在进攻畹町时力克日军防守的回龙山要塞。同年 6月升任第七十一军军长。抗战胜利后,历任第七兵团司令官、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7年授中将衔。1949年 8月与程潜在长沙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绍禹(1904—1974)原名陈韶玉,又名王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推行“左”汉冒险主义,对革命事业造成极大危害。1935年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根据大会精神为中共中央起草《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推行右倾投降主义,使抗日力量受到损失。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去苏联就医。病死于莫斯科。著有《中共五十年》。
陈绍宽(1888—1969)中国海军将领。字厚甫。1907年毕业于马尾水师学堂。曾任国民政府海军部部长。1935年授海军一级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指挥封锁以江阴要塞为中心的南京上海间长江水道。1938年起任军事委员会海军总司令、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代表中国海军出席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盟军对日受降仪式。1946年为中国代表之一出席联合国第一次大会。后退休回闽。1949年福州解放前夕,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副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
陈荣久(1904—1937)中国将领。原在东北军当兵。九·一八事变后举行抗日起义,任抗日救国军新编第五连连长。1933年 2月率部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游击军,任军部副官。同年 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代理政委,加强部队政治教育和整训工作。同年秋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6年回国,在虎林、饶河地区创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任军长兼弟一师师长。争取和收编反日山林队,扩大抗日武装力量。1937年春,指挥所部在饶河县西北小南河打退敌“讨伐队”的数次围攻,击毙日军参事官以下 30余人。后在掩护部队转移的战斗中牺牲。
陈铭枢(1889—1965)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人士。字真如。保定军校肄业。曾任国民政府第十一军军长、广东省政府主席、京沪卫戍司令。九·一八事变后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支持第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3年与李济深、蒋光鼐等人发动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国府委员兼文化委员会主席。失败后避居香港。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官、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主席、国民外交协会主席。1938年,与余汉谋等人在粤组织民众自卫队。参与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主张团结抗日,积极进行抗日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
陈锡联(1914—)中国将领。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1935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延安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团长。1937年10月 19日率部取得了*阳明堡奇袭的胜利。继又在晋东南参加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1940年任第三八五旅旅长兼太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百团大战。以后领导太行地区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沈阳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嘉庚(1874—1961)爱国华侨领袖。早年在新加坡经营橡胶业,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理。1919年创办厦门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发起召开新加坡侨民会议,号召侨胞出钱出力,抵制日货,支持国内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南洋华侨总会主席。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敌人未退出我国以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国贼”的提案,获得通过。同年 10月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任主席。力主团结抗日,认捐巨款和募捐衣物药品,支援国内抗战。1940年 3月率“南洋华侨慰劳团”回国慰劳抗日将士,并专访延安。1941年 12月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会主席。1942年新加坡沦陷后避居爪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陈翰章(1913—1940)中国将领。九·一八事变后在吉林参加抗日救国军,任前方司令部秘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教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曾以特派员身份到北平(今北京)、天津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5年后,历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第二师参谋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二师师长、中共南满省委委员、道南特委委员,发动和组织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曾配合关内作战,率部攻打日军据点,破坏铁路桥梁,炸毁飞机场、仓库等日军军事重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939年任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率部活动在镜泊湖、敦化、安图、桦甸、额穆地区,频繁打击敌人,取得很大胜利。1940年 12月 8日,在吉林镜泊南湖头(今黑龙江宁安县)与日军作战时牺牲。
陈璧君(1891—1959)汉奸。字冰如。汪精卫妻。1907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宣扬民族失败主义。1938年随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伪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委员会指定委员、广东政治指导员,为日本侵华战争效劳。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无期徒刑。1949年起监押于上海市监狱。
陈庄战斗1939年八路军在河北省灵寿县对日军的一次战斗。是年 9月 25日,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一部和警备队伪军共 1500余人,由灵寿县出动,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腹地陈庄进犯,企图捣毁八路军后方机关。26日,日军占领陈庄。八路军第一二○师和军区部队,在贺龙指挥下以少数兵力袭扰阻滞,集中主力在日军必经的东西寺家庄和冯沟里地区没伏。28日,日军撤离陈庄,进入伏击圈,八路军发起猛攻,经 2昼夜血战,共歼敌旅团长水原义重以下 1280人,俘虏 16人,巩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努里·赛义德(Nurias-Said,1888—1958)伊拉克首相(1938—1940,1941—1944)。早年在土耳其接受军事教育,并服役。1920年后先后任伊拉克陆军参谋长、国防大臣。1930年起历任首相、外交大臣和参议院议长等职。为亲英派。大战爆发后,于 1939年 9月 5日与德断交。1940年因亲德派势力增长,下野。1941年 10月,国内反英政变被镇压后复任首相,翌年 2月又兼国防大臣。任内与日本和法国维希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43年 1月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1944年 1月与苏联建交。战后继续任首相。1958年伊拉克革命时被击毙。
邵家庄伏击战1938年八路军在山西省广灵县对日军的一次伏击战。是年秋,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围攻。10月底,日军北线指挥官、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常冈宽治到前线晋战。10月 28日,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在广灵以南的邵家庄进行伏击,歼日军 500余人,击毙常冈宽治。随后又在蔚县、涞源之间的明堡再次伏击敌运输队,歼日军大队长以下 400余人、击毁汽车 35辆,打退了围攻根据地的北线之敌。
纳西(GuglielmoNasi,1879—?)意大利将领。1919年起在驻利比亚意军中服役。1925年起历任驻法武官、陆军学院教官、昔兰尼加意军参谋长和副总督。1935年起任驻利比亚意军司令。次年 6月改任哈拉尔(Harar)总督。1939年为意参议员出任东非副总督,屠杀当地人民。大战期间,任东非东战线司令。1940年 8月率军入侵英属索马里,被击退。次年 2月调任东非西战线司令,屡被击败。1941年 11月,在贡德尔(Gondar)率所部 2.3万余人向英军投降。战后,1948年埃塞俄比亚政府指控其犯有战争罪行。
纳尔逊(DonaldMarrNelson,1888—1959)美国企业家,官员。早年从事工业和工业协会事务。1940年入财政部任职,负责采办物资。1941年任工业生产管理局优先供应与分配署署长。1942—1944年任战时生产局局长。1943—1944年曾以罗斯福总统特使身份率美国战时生产代表团访问苏联和中国。曾协助中国国民政府建立战时生产局,并组建中美联合生产委员会。战后,担任电影生产独立协会主席等职。
纳粹党(Nazi-Partei)*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的简称。
纳粹主义(NaziSmus)*民族社会主义的简称。
纳尔瓦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4年 7月 24—30日,由*列宁格勒方面军实施。苏军一部从纳尔瓦河右岸登陆场出击,另一部同时强渡纳尔瓦河,从南北两翼对德军集团形成合围,于 7月 26日凌晨攻占重要交通枢绍纳尔瓦(Hapba),并继续向西推进 20公里,为尔后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实施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纳粹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缩写 KL或 LZ)通称“集中营”。纳粹德国宣传中称“国家劳动改造营”。纳粹政权关押、虐待和屠杀进步人士、战俘、犹太人和外国公民的场所。受党卫队控制,先后由*艾克、*格吕克斯和波尔(OswaldPohl,1892—1951)总管。1933年 3月首建*达豪集中营,以后逐年增加,大战期间增至 30余座,另有 1000多个拘留站和灭绝站。1941年夏部分改为灭绝营。1942年 3月起由于德国劳动力缺乏,归党卫队经济和行政管理处管辖,改以奴役为主,屠杀略有减少。监禁者分为四类,各在左胸和右裤腿(奥斯威辛集中营在左臂)佩带不同标记:政治犯,即反纳粹党的人士、被开除的纳粹党党员、破坏外汇管理者、“敌台”收听者等,均佩戴红色三角;“低等种族”分子,主要为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犹太人佩戴黄色六角星,其中触犯种族法者佩戴带黑边的绿色或黄色三角,吉普赛人佩带褐色三角;刑事犯,佩戴绿色三角,内分“有期预防性拘留者”(BV)即有前科累犯者,和“保护性拘留者”(SV)即还在服刑的囚犯:“懒惰分子”,佩戴黑色三角,其中同性恋者佩戴粉红色三角。外籍人以字母为标记。被囚禁的人数无从统计。估计约有 700—1100万人被杀害于集中营。
纳尔维克之战挪威战役中主要战斗之一。纳尔维克(Nrvik)位于挪威北部,为不冻港,是瑞典那利瓦勒(Gllivare)铁矿石的主要输出口岸。1940年 4月 9日,德军 2000人突袭得手。但随后英国海军在附近水域重创德国舰队。14—17日英国步兵 1个旅在城郊登陆集结,加上原驻防该地的挪军余部,盟军占有明显优势,却未趋势立即进攻。5月初,盟军在中部*特隆赫姆之战中失利后,再将战斗重心转回纳尔维克,增派法、波军,总兵力达 2万亲人,在一支强大舰队支援下,于 5月 12日发动进攻。德军守备部队约 5000人,处境危急。然其时法国局势恶化,盟军已无心恋战,为改善撤退条件,于 5月 28日强攻入城,旋即于 6月 5—7日登船撤离。留下的挪威军队于 6月 10日被迫投降。
纳粹反犹主义纳粹德国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理论和政策。由于宗教和经济原因,欧洲早在中世纪就出现反犹思潮和行动。随着十九世纪民族思潮的兴起,种族主义者开始对反犹活动作理论解释。希特勒后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详述了反犹理论。他鼓吹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一切高级人类的创始者;优等种族创造高级文化的基础是征服并利用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等劣等种族;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文明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犹太人是文明的破坏者,缺少真正的文化并破坏宿主的机体;犹太人是十足的中间商,不从事生产劳动而剥削和欺诈诚实的雅利安人;共产主义运动破坏民放团结,它是犹太人理论学说的产物并在社会民主党犹太领袖的领导下开展;劣等种族繁殖力强,按自然发展进程,最后会把优等种族排挤到次要地位,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其数量。纳粹党执政后,即把反犹定为国策。1983年 3月起对犹太人横加摧残,4月 1日宣布禁止犹太人经商,6月 30日颁布*《雅利安条款》。1935年 9—11月颁布反犹的*《纽伦堡法》。1938年起逼迫犹太人流亡国外。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加紧排犹屠犹。1939年 10月起在占领区设置“犹太人隔离区”。1941年底,希特勒要求对犹太人进行*最后解决。1942年春在波兰境内设置*灭绝营,开始大规模残杀犹太人。纳粹反犹主义导致无数犹太人的死亡,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和反对。
纳粹党内法庭(Parteigerichte)德国*纳粹党控制党员的主要工具。1921年成立,初仅作为一般的裁决委员会,后权力日益扩大。设置于大区(Gau)一级。任务系保证纳粹党维持北欧日耳曼种族的纯洁性,镇压犹太人、共产党人和“自由主义者”等“国家的敌人”。有权用失业、降低社会地位和监禁等手段威胁和惩处党员。最高头目为纳粹党首席法官布赫(WalterBuch,1883—1949)。
纳尔逊号战列舰(Nelson)英国战列舰。1927年建成。排水量 3.39万吨,最大航速 23节。装有 9门 16英寸火炮,12门 6英寸火炮,6门 4.7英寸高射炮,2个 24.5英寸鱼霍发射管和 1架飞机。大战初期在英国*本土舰队服役。1942年 8月赴地中海执行增援马耳他的护航任务(代号*基石)。1943年参加支援盟军对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登陆战役。同年 9月 28日,意大利*巴多里奥在该舰签署投降书。不久调回本土水域。1944年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1945年被派往远东对日作战。
纳罗福明斯克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行的防御战役,*莫斯科会战的组成部分。1941年 12月 1—5日,由西方方面军中央部队实施。德军从两翼迂回莫斯科的计划被挫败后,企图在纳罗福明斯克方向作最后的突击。德军曾局部强渡纳拉(Hapa)河,但无法扩大突破正面,并随即被苏军的反突击击退至纳拉河对岸出发阵地。
纳尔奇克-奥尔忠尼启则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进行的防御战役,*高加索会战的组成部分。1942年 10月 25日至 11月 12日,由*外高加索方面军北集群实施。德军从马尔戈别克方向突向格罗兹尼(ГpobhЫй)石油区的企图破产后,遂转而从纳尔奇克(Haπьчик)-奥尔忠尼启则(OpджoннKид3e)方向进攻,10月 28日占领纳尔奇克,11月 2日前出至奥尔忠尼启则接近地。苏军集中兵力以强大反突击阻止了敌人,并于 11月 6—12日围击德军突击集团,迫使其转入防御,放弃了突向主要石油区的企图。
纵横字谜(Crossword)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与驻意大利德军秘密谈判的代号。1945年 2月负责指挥纳粹德国驻意部队的党卫队将领*沃尔夫,通过意大利中间人同美国驻瑞士情报机关联系,谈判有关驻意德军单独投降事宜。美、英以此为代号,采取行动。3月 8日在苏黎世由美国战略情报局瑞士站站长*杜勒斯与沃尔夫首次会谈。3月 19日由英军将领艾雷(T.Airey)和美军将领*兰尼兹尔与沃尔夫再次会谈。此事曾遭苏联政府强烈谴责。未获成功。
纽伦堡法(NurnbergerGesetze)全称《关于公民权和种族的纽伦堡法》。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法律。由 1935年 9月 15日颁布的《德国公民权法》和《德意志血统及荣誉保护法》以及同年 11月 14日颁布的《第一次补充法令》构成。规定犹太人不得成为德国公民,不得担任公职,已任公职者应于1935年 12月 31日起退职;禁止犹太人同德意志人和其同种血统的人通婚或发生非婚的性关系:禁止犹太人雇用 45岁以下的德意志及其同种血统的女性国民从事家务劳动;禁止犹太人升德国国旗。后又颁发了 13次补充法令。该法律是纳粹德国反犹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纽伦堡审判1945年 11月 20日—1946年 10月 1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主要战犯的控告和审判。根据 1943年 10月*《苏美英三国关于德国暴行的宣言》及 1945年 8月*《波茨坦协定》,苏、美、英、法于同年 8月 8日在伦敦签署了《苏美英法关于惩处成犯的协定》及其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设立欧洲国际军事法庭,以控告和审判德国主要战犯。同年 10月 18日,由苏、美、英、法备指派检察官一人组成的捡察与起诉委员会在柏林向法庭提出起诉书,指控戈林等 24人犯有策划、发动和进行侵略战争,犯有破坏和平罪,犯有反人道罪、战争罪;纳粹党的领导机构等 6个组织为犯罪组织。10月 29日法庭在纽伦堡公布*《国际军事法庭程序规则》,受权审理被告。11月 20日起,法庭在纽伦堡开庭。由英国代表劳伦斯(Geoffrev纽伦堡审判中的纳粹德国战犯(后座两排)Lawrence)大法官主持。共举行了 403次公审。起诉当局所指定的 33名证人口头提出了对各被告个人的证言;辩护方面,有 61名证人提出证言,另有143名证人提出书面证言。证据审查以及辩护与起诉代表的发言于 1946年 8月 31日结束。法庭驳回了被告人提出的主要辩护。10月 1日法庭对 24名被告中的 22名(莱伊在狱中自杀,古·克虏伯因身体和精神状况停止审判)宣布判决:戈林、里宾特洛甫、凯特尔、卡尔登勃鲁纳、罗森堡、弗兰克、弗里克、施特菜彻、绍克尔、约德尔、赛斯-英夸特、鲍曼(因未缉拿归案,缺席判决)12名为绞刑;赫斯、霍德尔和丰克为无期徒刑:施佩尔、席拉赫为20年徒刑,牛赖特为 15年徒刑,邓尼茨为 10年徒刑;沙赫特、巴本、弗里茨彻无罪释放。此外,宣告纳粹党的领导机关、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和保安勤务处、党卫队为犯罪组织。苏联法官对宣判被告沙赫特、巴本、弗里茨彻无罪,判赫斯无期徒刑以及不宣告德国政府、参谋本部及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为犯罪组织的判决,表示反对,并在判决书中保留了自己的意见。绞刑判决于同年 10月 16日在纽伦堡监狱执行。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即“欧洲国际军事法庭”。
八画[一]武士敏(1892—1941)中国将领。字勉之。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西北军第一旅旅长。1936年参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擢升第一六九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河北抗日前线,与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并肩作战,屡建战功。1938年 4月,在太行区反日军九路围攻时,率部扼守子洪口要隘,与日军第一○九师团血战数昼夜,歼敌数百人。1939年 7月,在沁源县天神山设伏,击败进犯白晋路的日军。同年 10月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1941年 9月参加中条山战役,29日在沁水县东峪、西峪与日军激战时殉国。
武元甲(1911—)越南将领。早年参加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938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大战爆发后,1940年流亡中国。后回国组织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法国殖民政权和日本侵略军。1942年指挥向南方进军的先锋队深入越南南方,扩大*越南独立同盟在湄公河三角洲的影响。1914年 12月在越北组建*越南解放军宣传队”(越南人民军的前身之一),并任越北解放区党委书记。1945年参加*越南八月革命,为起义委员会主席,率军解放河内。9月任临时政府内务部长。战后曾任越南人民军总司令、中央军委书记等职。授大将衔。著有《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等。
武藤章(1892—1948)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曾留学德国。历任参谋本部德国班班长、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员。1936年任关东军参谋,积极主张武力进攻中国。次年七七事变后,任华中派遣军副参谋长。后转任华北方面军参谋长,1938年升少将。次年任陆军省军务局长。主张对美强硬,积极参与策划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年晋升中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近卫第二师团长。后升任第十四方面军参谋长,参与指挥*菲律宾战役。在占领苏门答腊和菲律宾期间,大肆虐待、杀害战俘和居民。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武汉会战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战略性战役。1938年 4月日本大本营决定进行攻占武汉的作战,以图摧毁中国政府继续抗战的核心基地,早日结束侵华战争。*徐州会战结束后,6月 7日起日军即沿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北麓分别西进,并以海军溯长江而上配合作战,连陷安庆、舒城、桐城、潜山、马当、彭泽、湖口等地,夺取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6月中旬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以主力部署于外线,利用鄱阳湖、大别山和长江两岸丘陵湖沼逐次抗击和消耗日军;为此新编*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防守长江以南,以自徐州方面后撤的*第五战区部队(7月中旬起由白崇禧指挥)防守长江以北,共 124个师、40余艘舰艇、100余架飞机(包括*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约 100(一说 75)万人,蒋介石自任总指挥。7月上旬日军调整部署,增兵至 12个师团、120余艘舰艇、500余架飞机,约 25(一说 35)万人,由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烟俊六指挥。7月 23日起日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率 4个师团,沿长江两岸向武汉方向进击;南岸日军经激战攻占九江、瑞昌后,于 8月下旬在马头镇、箬溪一带受阻;北岸日军占领黄梅后在广济、武冗受阻。与此同时,日第二军司令官*东久迩宫稔彦率 4个师团由合肥出发,分两路沿大别山北麓和淮河南岸进击武汉方向,遭中国军队节节阻击,至 9月中旬攻占商城、潢川、罗山。沿长江西进之日军经激战付出重大伤亡后,相继突破中国守军防线,9月 14日陷马头镇,29日占田家镇,10月 5日陷箬溪,19日占浠水。至 10月中旬,北面之日军占领信阳,切断平汉铁路,并在武胜关方向越过铁路线向应山、安陆迂回武汉;南面之日军也在贺胜桥、咸宁附近切断粤汉铁路,武汉处于包围之中。加之此时在广东沿海登陆的日军攻占广州。蒋介石遂于10月 24日下令放弃武汉,长江南岸部队撤向湘北及鄂西,北岸部队撤向鄂北。日军于 25日夜进入汉口,26日占武昌,27日占汉阳。此次会战日军伤亡 3万多人,损失飞机 78架、舰艇近 30艘。此后日军被迫停止战略进攻。
武汉空战中国空军在*武汉会战中抗击日机空袭的空战。主要有 3次。1938年 2月 18日,日军轰作机 12架在 26架歼击机掩护下进袭武汉,中国空军第四大队 29架飞机升空迎战,击落日机 16(一说 14)架。中方大队长李桂丹以下 5人牺牲。4月 29日,日军佐世保第十二航空大队飞机 39架再袭武汉,中国空军 2个大队 67架飞机起飞迎击,击落日机 21架。5月 31日,中、日两国空军三度在武汉上空较量,中国空军击毁日机 15架,自身仅损失2架。
武部六藏(1892—1958)日木官员,“满洲国”国务院总务长官(1940—1945)。1918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内务省。历任秋田县知事,1935年来华,任关东局司政部长,翌年 4月升关东局总长,1939年任企划院代理总裁。1910年 7月起任“满洲国”国务院总务长官,总揽“满洲国”事务。任内制定所谓《治安维持法》、《思想矫正法》、《时局特别刑法》等法令,残酷镇压中国东北人民和掠夺资源。日本投降后被苏军俘虏,后引渡予中国政府。1956年 7月被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判处 20年徒刑,同年因病假释回国。
武藤信义(1868—1933)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宫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参加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历任驻俄武官、参谋本部课长、师团长、参谋本部次长和东京警备司令官。1926年升大将,任关东军司令官。次年任教育总监。*五·一五事件后引咎辞职。后参与炮制“满洲国”,并再度出任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洲国”大使和关东厅长官,成为“满洲国”的太上皇。1933年晋升元帅。同年病死。
武装党卫队(Waffen-SS)德国*党卫队的下属组织和武装部队。1933年 3月希特勒建立柏林党卫队本部警卫作为其私人卫队,9月扩充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同时,各地党卫队的武装小组改组成*政治戒备队,陆续扩展至营、团建制。为发展纳粹党本身的武装力量,1934年底希特勒指令希姆莱将党卫队武装组织合组成“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1938年 8月改现名。1940年 8月特别机动部队督察处改称武装党卫队作战指挥部,希姆莱任总指挥。大战爆发前其主要作战力量为 4个团,后发展至 39个师,近 100万人,内含 1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大战后期,由于德国人力紧张,开始组建荷兰、挪威、比利时、匈牙利、乌克兰等外籍师,并为德国师招募外籍人。其官兵长期受纳粹主义毒害,极端顽固。所属师团曾入侵欧洲各国,参加多次重要战役,在荷兰、法国和苏联等地的战事中起过较大的作用。战后,同党卫队一起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布力犯罪组织。
武藏号战列舰日本战列舰。为*大和号战列舰的姊妹舰。1937年由三菱长崎造船所开始建造。1942年 8月竣工。标准排水量 6.4万吨,舰长约 260米,最高航速 27节,装备 460毫米火炮 9门(三联装),306毫米火炮 12门。长期泊驻于本土基地。1944年 6月参加菲律宾海海战。同年 10月,为执行*捷号作战,在缺乏航空兵掩护的情况下进击莱特湾。10月 24日在锡布延海遭约 200架美军舰载飞机 6次攻击,被多枚鱼雷和炸弹击中后沉没。
青狐(Blaufuchs)德国为发动侵苏战争而实施的一项行动代号。德军最高统帅部为在苏联的北极地区作战,于 1941年 5—6月间组建步兵第三十六军并通过波罗的海将其从德国和挪威调往芬兰。
青年工场(ChantiersdelaJeunesse)法国*维希政府的劳动组织。为安置大批复员青年,于 1940年 7月 31日建立。至同年 9月已建成 31个劳动营地。共分 6个区(里昂、克莱蒙费朗、图卢兹、蒙彼利埃、马赛和阿尔及尔),每区下辖 8—10个劳动组合,每组合 1500—2200人。参加者主要从事工农业劳动,被灌输忠于贝当和所谓*民族革命的思想。初属陆军部管辖,德军占领法国全境后,其活动受到限制。1943年,大批工人被送往德国强迫劳动。1944年 6月 9日解散。
青年近卫军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德军占领的克拉斯诺顿(кpacнoдoн)市活动的地下共青团组织。1942年 7月底成立,共约 100名成员(其中 20名联共[布]党员),受当地地下党组织领导。进行反对德国占领者的活动。后因叛徒告密,1943年 1月初大部分成员陆续被捕,并遭杀害。1943年 9月 13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其 5名成员“苏联英雄”称号,其他成员也被授予各种勋章和奖章。作家法捷耶夫根据他们的事迹创作了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青年武装组织。1940年前后,由各根据地青年救国会动员 16—23岁的青少年组成。平时维护根据地的治安,站岗放哨,除奸防匪,保护群众生产;战时负责坚壁清野,救护伤员,运输弹药,侦察通讯,破坏交通,进行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配合八路军作战;并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参加八路军,成为人民抗日军队的重要后备队。
现购自运(CashandCarry)美国 1937年和 1939年*《中立法案》中对交战国贸易的原则,即“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初由参者员*奈等在 1936年一项中立法草案中提出,目的是限制美国直接同交战国的贸易联系,但未正式通过。1937年 5月,罗斯福总统委托参者员*皮特曼等起草新中立法案时,沿用这一原则。规定凡运往交战国的美国货,不得由美国船只运送,交战国必须支付现金。此条款有利于欧洲的英、法,在远东则有利于日本。1939年 11月 3日通过的新中立法,取消对军火的禁运,对军火供应也实行此原则。英法等国因此可以得到美国军火,但同时也消耗了它们的黄金储备。1940年12月丘吉尔向罗斯福呼吁,英国将无支付能力,翌年 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取代了此原则。
坦内尔(VainoTanner,1881—1966)又译“唐纳”。芬兰外交部长(1939—1940)。早年留学德国。加入芬兰社会民主党,1907年被选入芬兰议会。1920年曾参加同苏俄签订和约的谈判。以强烈反苏而闻名。历任总理和财政部长。1939年 10月,以财政部长身份赴莫斯科,与*巴锡基维一起同苏联谈判交换领土等问题。同年 11月苏芬战争爆发后,出任外交部长,持对苏强硬路线。辞去外长职后,历任社会福利、商业和财政部长直至 1944年 8月。战后于 1945年 11月,在芬兰进行战争罪行的审判时被捕并受审。翌年 2月被判处 5年半徒刑。1949年提前释放,并重返议会,仍为社会民主党领袖。
坦普勒(GeraldWalterRobertTempler,1898—1979)旧译“田普勒”。英国将领。曾受教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参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8年任职于陆军部情报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赴法作战,自 1940年开始历任旅长、师长,1943年 10月—1944年 9月率部在意大利作战。因受伤退出战斗活动。1946—1950年任职陆军部和帝国总参谋部。1952—1955年任马来亚高级专员期间,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1955—1959年任帝国总参谋长。领元帅衔。
坦克制胜论亦称“坦克战争论”或“机械化制胜论”。强调坦克(机械化)兵独立作战具有决定战争胜负能力的军事理论。最早由英国的*富勒在1919年出版的《1914—1918年战争中的坦克》一书中提出。认为坦克是决定性的力量,依靠少而精的机械化军队,实施突然而有力的突击,可迅速突破敌方防线,深入敌方纵深,取得战争胜利。随后,奥地利的艾曼斯贝格(Eimansberger,1878—1945)在 1934年出版的《坦克战》和德国的*古德里安在 1939年出版的《注意!坦克!》中,进一步发挥这一理论,主张组织独立的坦克兵团,在空军支援下密集使用坦克进行大纵深作战,强调陆军其他兵种只是保障坦克的行动和利用坦克的胜利。此理论成为德国*闪击战战略思想来源之一。
坦能堡司令部战时希特勒的野战司令部之一。1939年秋建造,位于德国黑林山弗洛伊登斯塔特(Freude-nstadt)以西地区,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坦能堡(Tannenberg)战役,故名。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在地下。1940年 6月 28日—7月 6日使用。
耶顿(IvanYeaton)美国军人。大战初期,任驻苏陆军武官,被认为是苏联事务专家。苏德战争爆发后,曾发回大量态度悲观的报告。1941年*霍普金斯访苏时,参与军需供应谈判等活动。后获上校衔。受*魏德迈器重,在魏氏出任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后,于 1945年初被调到中国,接任美军驻延安观察组(*迪克西使团)组长。任内追随赫尔利等人扶蒋反共。战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耶舒恩纳克(HansJeschonnek,1899—1943)德国空军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陆军转入空军。三十年代初在国防军总参谋部工作。后任空军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1938年 2月升任空军总参谋部指挥部主任。1939年 2月任空军总参谋长,同年 8月晋升空军少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策划和指挥主要空战战役。在*不列颠之战中主张轰炸伦敦住宅区。1941年 5月指挥*克里特岛战役。1942年 4月晋升空军上将。1943年 8月因作战失利而自杀。
若槻礼次郎(1866—1949)日本首相(1926—1927,1931)。1892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大藏省,历任主税局长、大藏次官,并两次入阁任大藏大臣。1916年与加藤高明组建宪政会,任副总裁。1924年任加藤高明内阁内务大臣。1926年加藤死后继任总裁,并第一次组阁。1930年作为首席全权代表出席伦敦海军裁军会议,签署《伦敦海军公约》。次年 4月就任立宪民政党总裁,并第二次组阁。九·一八事变后,声明采取不扩大方针,与军部产生分歧,同年 12月辞职。被列为重臣,对南进方针持有异议。战后曾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传讯,并出庭作证。著有《古风庵回忆录》。
英埃(塞俄比亚)协议大战期间英国和埃塞俄比亚签订的两个协议。(1)1942年 1月 31日签订于亚的斯亚贝巴。主要内容为:正式废除英国在埃塞俄比亚享有的治外法权;英军有权继续留驻境内,并协助埃塞俄比亚军队的现代化;英国负责为埃塞俄比亚政府派遣专家和顾问。(2)1944年 12月 19日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完全承认埃塞俄比亚的主权;英国在适当的时候将向埃塞俄比亚政府移交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铁路;但英军仍有权留驻其境内。
英斯基普(ThomasWalkerHobartlnskip,1876—1947)英国自治领事务大臣(1939—1940)、最高法院院长(1940—1946)。毕业于剑桥大学。1899年获律师资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海军做情报分析工作。1918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1922年起先后任副检察长和首席检察长。1936—1939年任国防协调大臣。1939年起任自治领事务大臣。1940年为最高法院院长,1946年去职。
英德宣言张伯伦和希特勒在 1938年 9月 30日*慕尼黑会议结束后单独会谈中签订的宣言。由张伯伦起草并主动要求希特勒签署。声称“英德关系对两国和欧洲具有头等重要意义”;强调*《慕尼黑协定》和*《英德海军协定》是两国“不彼此开战的愿望的象征”;宣布采取协商方式解决一切其他问题以“保证欧洲和平”。是日,张伯伦从慕尼黑返回伦敦时,手中挥舞此宣言,作为他从德国赢得“一代和平”的象征;而希特勒却视之如同废纸。
英国远征军(BritishExpeditionaryForces,缩写 BEF)英国派往海外(除印度、埃及等英国殖民地和附属国以外)作战的战略战役军团。根据 1908年的规定,由本土正规军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组建和派赴法国作战。1939年再次组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9个师陆续开赴法国,由 *戈尔特任司令,协同法军驻守法国北部。1940年 5月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后,主力向比利时境内推进。色当之战后遭德军包抄后路,被迫于 5月 27日至 6月 4日实施敦刻尔克撤退。此后英国从本上又调派 2个师到法国,与残留部队合计约 15万人,由*阿兰布鲁克指挥,在布列塔尼半岛一带协同法军防守。6月 17—18日法国投降时再次大规模撤返英国本土。
英国突击队(Commandoes)战时英国特种部队。1940年 6月英国为本土防御和对西欧海岸德军进行突袭之需而组建。曾称“豹子”,后定名“突击队”。用于本土防御的为具有高度机动性的“豹子旅”(约 9个)。用于对德军进行突袭作战的突击队,由*莱科克负责组建,从陆军、伞兵和海军陆战队中抽调精锐人员,装备新式轻武器,每单位 250—1000人,能独立作战,共约 1万人。曾广泛用于中近东、北非、巴尔干和西欧、北欧的各种登陆战和突袭行动。其中包括 1941年 11月突袭隆美尔司令部,1942年 2月袭击布伦埃瓦(Bruneval)雷达站,3月袭击圣纳泽尔水闸和 8月*迪耶普袭击等。
英帕尔战役侵缅日军进攻印度东北部的战役。1943年 9月初,日本大本营批准此战役,并将该战役称为“乌号作战”。1944年 2月 11日,第十五军司令官牟田口下令所属第十五、第三十一和第三十三师团开始实施。日军遭到英印军队的抵抗和*温盖特空降部队的袭击,但仍于 3月 15日渡过亲敦江,4月初进入英帕尔(Imphal)平原,并完成对英帕尔的合围。4月 6日,日军进占科希马。为阻止日军深入印度东北地区,英美向中国国民政府要求从云南出兵牵制日军,并向英帕尔地区迅速增援。4月中旬,盟军增至12万人,发起反攻收复科希马。5月中旬,日军在英帕尔西南 20公里处发动猛攻,激战月余,未有进展。6月初,日第三十一师团在盟军打击下被迫后撤;22日,日军在英帕尔附近阵地被突破。次日第十五军司令部要求停止“乌号作战”,7月 10日获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批准。7月中旬,日第十五军全线溃退,因纪律败坏和遭盟军追击,8万余人仅 3万人撤回亲敦江东岸。此战动摇了日军在缅甸的地位。
英美西协议1944年 4月底英国、美国和西班牙在马德里签订的协议。主要内容为:西班牙政府应减少对德国战略物资的出口,关闭德国在丹吉尔的领事馆,驱逐轴心国派驻西班牙及西班牙领地的某些人员,释放拘留在西班牙的意大利船只,以及召回*蓝色师团的残余;美、英则增加对西班牙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的供应。该协议反映了西班牙统治集团为摆脱自身困境,改变亲德立场而采取接近盟国的外交步骤。
英日天津事件1939年英国和日本在华的冲突事件。1939年 4月中国爱国志士在天津英租界刺杀一汉奸,日本借此制造事端。6月 14日,日军对天津英租界实行封锁。7月日本外务大臣有田八郎和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RobertLeslieCraigie,1883—1959)在东京就天津事件进行谈判,缔结*《有田-克莱琪协定》。随后,英当局将在天津租界被捕的 4名中国爱国志士引渡给日本占领军。9月初天津英租界的英国驻军 500亲人撤离天津。9月底,日军在天津英租界搜捕“反日分子”。天津事件以英国的妥协退让而告平息。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编写 BBC)英国政府控制的广播公司,1922年成立,领导机构为英王任命的管理委员会,1939—1945年鲍威尔(AllanPowell,1876—1948)任主席。大战期间,接受英国外交部、新闻部和军方的直接指导,组织对英军的广播,同时对本国居民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工作。*不列颠之战时,由记者普里斯特利(JohnBoyntonPrlestley,1894—1984)主持新闻广播后的结束语讲座,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士气,公司下属的各个电台虽屡遭敌机破坏,但从未停止广播。1939年 12月起,用 14种外国语对敌占区人民报告新闻,澄清纳粹国家宣传机构散布的谣言,并呼吁各国人民进行抗击法西斯的斗争。1943年广播语种增加到 22种,扩大了对反法西斯国家的宣传影响。同时还配合*英国特别行动执行局,通过电码向各地的抵抗运动下达指示。欧战结束后,公司对国内外的广播逐步转入常规。
英国东方舰队(EasternFleet)英国海军战略战役编队。以新加坡为基地。大战初期,仅有少量巡洋舰和驱逐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菲利普斯出任司令,率旗舰*威尔斯亲王号战列舰等前往增援,拥有 2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 13艘驱逐舰。1941年 12月在马来海战中受重创,菲利普斯阵亡。1942年 3月,调 H舰队司令*萨默维尔继任司令,重新加强,辖 3艘航空母舰、5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以科伦坡、亭可马里和*T港为基地。1942年夏秋,太平洋战局稳定后,所辖主要舰艇被抽回大西洋与地中海。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又陆续从地中海获得舰挺加强。1944年 4月辖 2艘航空母舰和 3艘战列舰。同年秋,*弗雷泽接任司令,进一步从英国本土舰队获得舰艇加强。同年 11月 22日正式改编为英国太平洋舰队。
英国战时内阁(WarCabinet)大战期间英国的最高军政领导机构。1939年大战爆发后于 9月 4日成立。决定有关战争的一切重大问题,包括确定战略方针、组织战时经济、动员人力和资源以及决定有关自治领和殖民地的防御和武装力量建设。但不具体干涉军事行动,一切有关作战的军事行动均由*英国参谋长委员会负责,遇有较大问题或意见分歧则召开战时内阁的国防委员会会议讨论。战时内阁成员包括张伯伦(首相)、查特菲尔德(国防大臣)、丘吉尔(海军大臣)、霍尔-贝利沙(陆军大臣)、伍德(空军大臣)、哈里法克斯(外交大臣)、西蒙(财政大臣)、霍尔(掌玺大臣)、汉基(不管大臣)、艾登(自治领事务大臣)、安德森(内政大臣)等 11人。每天举行会议,常有三军参谋长等列席。1940年 5月 10日,丘吉尔接替张伯伦任首相后,其成员改为 5人,即丘吉尔(首相兼国防大臣)、张伯伦(枢密院长,逝世后由安德森接任)、艾德礼(掌玺大臣)、哈里法克斯(外交大臣、翌年 1月由艾登接任)、格林伍德(不管大臣)。后又相继增加比弗布鲁克(飞机生产大臣)、贝文(劳工与兵役大臣)和伍德,共 8人。1942年 2月 19日,进行改组,成员为丘吉尔、艾德礼(副首相兼自治领大臣)、克里普斯(掌玺太臣兼下院议长,同年 11月因与丘吉尔发生分歧而辞职,由内政大臣莫里森接替)、安德森(枢密大臣)、艾登(外交大臣)、利特尔顿(生产大臣)和贝文(劳工大臣),共 7人。1945年 7月 26日,丘吉尔下台后结束。
英法联合草案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前夕,英国和法国的联合方案。由英法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经英国内阁讨论,并由戴高乐于 1940年 6月 16日通过电话告知法国政府。主要内容为英、法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法兰西不列颠国家”;建立一个单一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统率英、法全部武装力量;同时合并两国武装部队。该草案带有趁火打劫性质,未被法方接受。
英波互助协定大战前夕英国和波兰签订的协定。1939年 3月 31日,英国向波兰提供保证后,两国政府曾就同盟问题进行具体磋商。8月 25日最终签订此协定,主要内容为,如缔约一方受到“一个欧洲大国”的侵略,或认为必须“使用其武装部队”消除面临的威胁(第二条第一款),或把“对另一个欧洲国家的独立或中立”的威胁作为宣战的理由时(第二条第二款),缔约的另一方均应提供援助。秘密议定书中明确规定:“一个欧洲大国”系指德国,第二条第一款适用于但泽,第二条第二款则适用于比利时、荷兰和波罗的海三小国。9月 1日德国大举进攻波兰,英国据此于 9月 3日对德宣战,但并未采取积极措施援助波兰。
英勇号战列舰(Valiant)英国战列舰。1915年建成,1937—1939年改装。排水量 3.1万吨,最大航速 24节。装有 8门 15英寸火炮,20门 4.5英寸火炮和 4架飞机。大战初期在英国*本土舰队服役,担负护航任务。1940年参加挪威战役。同年 6月编入新组建的*H舰队,随即参加攻击米尔斯克比尔港的法国军舰。1941年调入*英国地中海舰队,参加马塔活角海战和克里特岛战役。同年 12月泊于亚历山大港时,被意大利潜艇人工操作鱼雷重创。修复后,1942年夏被派往印度洋加强*英国东方舰队。同年底调回地中海。1943年参加西西里和意大利登陆战役。后又重返印度洋对日作战。
英意君子协定英国与意大利在罗马签订的两个协定。(1)1937年 1月 2日签订《联合王国和意大利关于地中海西部维持原状的宣言》,连同所附换文,通称为第一个“君子协定”。规定在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的情况下,双方承认地中海航行和过境运输自由,相互尊重在该地区的利益;意承担保障英在地中海的战略利益的义务。(2)1938年《英意协定》,又称第二个“君子协定”,4月 16日签订,主要内容为:两国重申维护地中海西部现状;互换军事情报;英承认意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并运用它的影响,促使其他国家采取同样立场;意大利则表示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将全部撤走它在西的“志愿军”,并保证对西没有领土、政治和经济要求;双方以友好精神促进彼此在中东地区的关系,共同维护红海现状;意大利还承认*伦敦海军会议缔结的条约。英国在两个协定中虽对意大利作了重大妥协,但未能阻止它倒向德国。
英德海军协定全称《德国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换文》,由英国外交大臣霍尔和德国驻英大使里宾特洛甫通过互换照会的形式,于 1935年 6月 18日在伦敦签订。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应永远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百分之三十五;德国潜艇总吨位将不超过英国的百分之四十五,但德国政府保留在通知英国政府后可在潜涎方面超出此比例的权利。该协定实际上使德国海军的扩建合法化,推动了希特勒进一步扩军备战。1938年 12月德国通知英国将拥有与英国完全对等的潜挺部队;次年 4月 28日德国宣布废除该协定。
英土阿达纳会谈1943年 1月 30—31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同土耳其总统*伊诺努在土耳其南部城市阿达纳(Adana)举行的会谈。会谈中丘吉尔试图说服土耳其参加民对纳粹德国的战争,表示愿向土提供军事援助,并许诺如土参战将得到有关英国部队的支援。伊诺努接受英国的军事物资,但拒绝作出参战的保证。最后达成了英、美向土耳其提供援助以巩固其安全的协议。会谈后,美、英增加了对土耳其的军援。
英苏伊同盟条约全称《联合王国、苏联和伊朗之间的同盟条约》。苏德战争爆发后为阻止德国对伊朗的渗透和控制,保护盟国和苏联之间的陆上交通线,苏、英两国于 1941年 8月 25日同时出兵伊朗;9月 8日同伊朗签订保证苏、英驻军伊朗和盟国军用物资过境的协定。在此基础上,1942年 1月 29日三国进一步在德黑兰签订此条约。主要内容为:英苏保证尊重伊朗的领土完整、主权和政治独立,保护伊朗不受德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侵略,对伊朗提供可能的经济援助;伊朗则承担与同盟国全力合作的义务,同盟国可以在伊朗领土上驻它们所认为必要数量的陆、海、空军;英、苏保证:“在自己同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中不采取有损于伊朗的领土完整、主权或政治独立的立场”,伊朗也保证不采取与条约原则相抵触的态度。条约保证了伊朗在大战中与反希特勒盟国的合作。
英国太平洋舰队(PacificFleet)英国海军战略战役编队。1944年 11月 22日以*英国东方舰队为基础组建。*弗雷泽任司令。旗舰为“豪”(Howe)号战列舰,同年 12月进入太平洋,以悉尼为基地。为英国在大战中主力舰队首次进入太平洋。1945年 2月,以罗林斯(HenryBernardRawlings,1889—1962)海军中将为副司令,直接率舰队(2艘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5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参加对日作战。编为第五十七特遣舰队,隶属*美国第五舰队,参加攻击日本本土和冲绳岛战役。战后解散。
英国地中海舰队(MediterraneanFleet)英国海军战略战役编队。大战爆发后,与法国海军分工,主要负责保护东地中海。以亚历山大港为基地。1940年初辖 4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7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和 12艘潜艇。同年 6月意大利参战和法国败降后,与新组建的*H舰队协同,保障地中海航运和攻击意海军。7月执行*驾炮行动。后在庞塔斯提洛角海战、塔兰托袭击战和马塔活角海战中重创意海军。1941年 5月在克里特岛战役中受重创,11月所辖*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和巴勒姆号战列舰被德潜艇击沉,12月泊于亚历山大港基地的两艘战列舰又遭意潜艇以人工操作鱼雷击伤,遂失去主要战斗力。战时司令先后为安德鲁·布朗·坎宁安和哈伍德(HenryHarwood,1888—1950)海军上将。
英国安全协调局(BritiShSecurityCoordination,缩写 BSC)英国战时秘密情报机构。1940年 4月丘吉尔派密使*史蒂芬森赴美,同罗斯福总统达成英美两国情报组织合作的计划。同年 6月,由史蒂芬森在纽约组建。与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战略情报局配合,并同英国特别行动执行局、英国军事情报局第五处和第六处等机构密切合作,积极开展活动。同时在加拿大设有训练特工的 X营地。1945年 8—12月应美方要求陆续撤离回国。
英国国民自卫军(HomeGuard)英国战时由平民志愿组成的地方武装部队。1940年 5月,德军在西线发动进攻,英法军败退,形势危急,为弥补本上防御兵力之不足,*英国战时内阁决定组织地方防卫志愿军,6月根据丘吉尔的意见改称此名。广大民众纷纷参加,人数迅速超过百万,但装备大多为猎枪、私人手枪和长矛。7月间,在得到美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封存旧武器支援后,始逐步配备以 50万支老式步枪和 900门 75毫米老式火炮。先后由*波纳尔中将和伊斯特伍德(T.R.Eastwood)中将指挥,并纳入*英国本土防卫部队司令部的防御计划。在 *不列颠之战中,曾抽调大批人员充实火箭炮和高射炮部队。至 1941年 9月人数增至 150万,武器装备、组织训练、机动性和防御工事上均大有改进。1941年底起,精选部分人员配备机枪和轻型战车,编为陆军的后备部队。1943年起,虽战局形势好转,但仍继续保持 180万人每月 48小时操练和放哨的义务。
英国特别情报处(SpeciallntelligenceService)缩写 SIS)见“英国军事情报局第六处”。
英国秘密情报处(SecretlntelligeneeService,缩写 SIS)见“英国军事情报局第六处”。
英国第八集团军(EiglithArmy)英国陆军战役军团。1941年 9月起,以*尼罗河集团军为基础组建。辖第十三军和第三十军,初共 6个师另 3个旅(其中印度师、新西兰师和南非师备 1),约 11.8万人,坦克 924辆,飞机1000余架。同年 11月开始“十字军”行动,与隆美尔指挥的北*非洲军团先后进行图卜鲁克争夺战和阿拉曼战役。1943年与在北非登陆后东进的盟军,协同实施突尼斯战役,将德意军逐出北非。同年 7月起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辖 7个师另 3个旅。9月渡过墨西拿海峡进入意大利境内。1944年 5月兵力达到 12个师。后抽调部分兵力至西欧实施“铁砧”行动。参加意大利之战直至欧战结束。历任司令为阿兰·坎宁安、里奇、奥金莱克、蒙哥马利、利斯和麦克里里。
英法土互助条约1939年英国、法国、土耳其签订的互助条约。根据1939年 5月 12日的《英土宣言》和 6月 23日的《法土宣言》,于同年 10月 19日在安卡拉签订。条约有效期 15年,主要内容为:当土耳其遭到某个欧洲国家侵略时,英法应提供援助;英、法、土三国在遭到侵略而卷入地中海地区的军事冲突时,应相互支援:缔约三方在卷入地中海地区以外的军事冲突时,应立即相互磋商。该条约后未能起作用,在大战中土耳其坚持亲德立场,直至 1945年 2月 23日始对德、日宣战。
英法苏三国谈判大战前夕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就共同抗击德国侵略进行的谈判。1939年 3月 15日德国悍然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英、法、苏对此均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相互接近。18日,英国驻苏使馆就德国可能侵略罗马尼亚一事,询问苏联将采取何种措施。苏联政府迅速作出答覆:建议召开英、法、苏、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六国会议,共同商讨对策。英国则认为召开上述会议,为时过早。21日,英国提出英、法、苏、波四国发表保障欧洲被侵略国家独立的宣言。翌日苏联即表示同意。但31日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援波声明后,英国又撤回此建议。4月 14日英国要求苏联也单方面发表援助欧洲邻国的声明,法国则建议扩大 1935年的《英法互助条约》。17日苏联提出八点建议,主张英、法、苏三国应缔结为期 5—10年的互助公约,并在此基础上向波罗的海与黑海之间同苏联接壤的东欧国家提供援助。此后,英、法、苏互相通过自己驻对方的大使,频繁接触协商,试探建立反德联盟的可能性。在政治谈判过程中,英、法曾就三国应保障哪些欧洲国家,以及何谓“间接侵略”等问题,同苏联展开激烈争论,一时无法达成协议。与此同时,德、苏之间和英、德之间均在进行秘密接触。随着欧洲局势激烈动荡,*但泽危机日趋尖锐,谈判双方均须作出重要抉择。7月23日苏联建议立即转入军事谈判,得到英、法同意。8月 12日三国军事谈判在莫斯科正式开始。苏联代表团由伏罗希洛夫率领,法方代表为*杜芒克,英方代表则为退役海军上将德拉克斯(ReginaldAylmerPlunkett-Ernle-Erle-Drax,1880—1967),英法均未带全权证书。在谈判中,三国代表曾各自摆出在共同反对德国侵略的战争时所能提供的兵力和作战部署,但一接触到苏联提出的苏军战时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的“过境权”问题,再度陷入僵局。8月 21日,苏联宣布谈判无限期休会。两天以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英军武装干涉希腊1944年英军镇压希腊人民的事件。1944年 11月驻希腊盟军要求解散*希腊人民解放军,同时保留右翼武装,成立国民警卫队;12月 1日又限期解散人民解放军。2日*希腊民族解放阵线在希腊民族团结政府中的 5名部长集体辞职,以示抗议,并要求改组希腊民族团结政府,人民解放军则发布动员令。3日民族解放阵线在雅典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遭英军及警察镇压。6日起英调集重兵攻击驻守在雅典及其他城市的人民武装,人民解放军进行还击,一度取得主动,但因寄希望于大国调停,丧失战机。英军则大举增援,同时为麻痹希腊人民斗志和欺骗世界舆论,丘吉尔于 12月 25日抵达雅典,与民族解放阵线举行谈判。27日谈判破裂,英军恢复进攻。人民解放军经血战后被迫撤出雅典,并于 1945年 1月 9日要求停战。2月 12日签订*《瓦尔基扎协议》,人民武装被解散。
英国本土防卫部队(HomeDefences)英国陆军防卫本土的战役军团。大战爆发后,*英国远征军赴欧陆作战,本土仅留有若干经过 9个月训练的守备部队。1940年 5月底,在开始*敦刻尔克撤退的危急形势下,*爱恩赛德被任命为负责本土防御的总司令。经紧急动员及对从敦刻尔克撤回的英军进行整编和重新武装,8月共有 15个师,9月增至 17个师另 5个装甲旅。在伦敦的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下,整个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分为 7个指挥部,下设军、师管区,在海岸后方相继设师、军、指挥部 3层防御地带,其后为穿过南英格兰往北一直到诺丁汉郡的反坦克障碍线,最后为隶属于*英国国民自卫军的陆军后备军。防御方针为,只留最少的兵力据守防御地带,而集中由野战军组成的机动部队(初称“豹子”旅,后称突击部队),用以突击歼灭登陆入侵的敌军。初以瓦什-泰晤士河为重点,后变更部署以南部海岸为重点。1941年 9月,本土部队已达陆军 200万人和国民自卫军 150余万人,其中野战军约 90万人(20个步兵师、6个坦克师另 5个坦克旅)。继爱恩赛德之后,*阿兰布鲁克和佩吉特(Ber-nardCharlesPaget,1887—1961)先后接任司令。英国轰炸机司令部(BomberCommand)英国空军战略战役编队。1936年设立。与*英国战斗机司令部、*英国空军海防总队同为英国空军的 3个主要战斗单位。大战爆发时,有轰炸机约 500架。1940年*不列颠之战期间,在*波特尔指挥下对柏林等德国城市进行报复性轰炸。1942年 2月*哈里斯出任司令后,对德国展开*战略轰炸。1943年现役飞机达 1000余架,轰炸德国及其占领区的投弹量达 15.7万多吨。1944年投弹量增至 52.5万多吨。整个战争期间共计:夜间出动 297663架次,损失飞机 7449架;昼间出动 66851架次,损失飞机 876架;总投弹量 96.4万多吨。
英国空军海防总队(CoastalCommand)英国空军战略战役编队。1936年设立。与*英国轰炸机司令部、*英国战斗机司令部同为英国空军的 3个主要战斗单位。大战期间,主要在大西洋之战中参加护航,同时亦参加对西欧和北欧海岸的布雷等行动。1941年拥有飞机 670多架。1942—1943年曾多次抽调飞机参加英国轰炸机司令部对敌实施的于和轰炸。1944年参加支援诺曼底登陆战役。历任司令官为鲍希尔(FrederickWilliamBowbill,1880 —1960)、*斯莱塞和*儒贝尔-德拉费尔泰等。
英国参谋长委员会(ChiefsofStaffCommittee)英国战时最高作战领导机构。成员为陆、海、空三军参谋长,由国防协调大臣主持。1940年 5月丘吉尔上台并改组*英国战时内阁后,由丘吉尔以首相兼国防大臣身份主持,遂成为实际的最高作战领导机构。负责制订战略战役计划,并对军事行动的过程实施监督,其决定通过各军种和各战区司令部贯彻实施。成员有帝国总参谋长迪尔(1941年 12月起为阿兰布鲁吏)、海军参谋长庞德(1943年 11月起为安德鲁·布朗·坎宁安)、空军参谋长纽沃尔(CyriILouisNewall,1886—1963。1940年 10月起为波特尔)以及丘吉尔的参谋长伊斯梅。
英国战斗机司令部(FigbterCommand)英国空军战略战役编队。1936年设立,与*英国轰炸机司令部、*英国空军海防总队同为英国空军的 3个主要战斗单位。司令为*道丁。大战爆发后,主要负责英国本上的防空。1940年夏拥有 60个中队,歼击机 900多架,在*不列颠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1940年底*道格拉斯继任司令。翌年夏扩充至 78个中队,有歼击机近 1400架。 1942年底*利-马洛里继任司令。翌年夏拥有现役飞机 1700多架。战争期间,配合防空军作战,共出动 700266架次,击毁敌机 2115架。
英国特种空降部队(SpeciaIAirService,缩写 SAS)英国战时执行敌后破坏活动的秘密部队。1940年春建立。次年建成 1个团,派往埃及活动。北非战役后,扩建为 3个团,分别活动于法国、意大利和爱琴海地区。成员均为志愿人员,须接受特别的训练。他们常常组成 10人左右的小分队,空降到敌占领土,在敌军中制造混乱。有时还派出较多人员潜入特定地区,与当地的武装抵抗运动 11合作,进行各种破坏行动。大战后期,曾以团的规模配合盟军主力部队,执行一些较大的作战任务。
英法援芬军事计划英、法政府策划武装干预*苏芬战争进军斯堪的纳维亚的计划。1940年 2月 5日英法盟国最高军事会议决定,由 2个英国师和1个法国分遣队组成“志愿军”,以“援芬”为名,在芬兰北方港口贝柴摩(Petsamo,苏联称贝辰加нeченгa)登陆,协同芬军对苏作战,同时进占挪威北方港口纳尔维克(Narvik),直插瑞典那利瓦勒(Gallvare),并由此深入芬兰。该计划不仅反对苏联,还希图夺取供应德国的瑞典那利瓦勒铁矿,并设置威胁德国波罗的海侧翼的阵地。英法联军预定于 3月初启程,因其时芬兰已战败求和,未及成行。
英国政治战执行机构(PoliticalWarfareExecutive,缩写 PWE)英国战时从事政治战和心理战的机构。前身为外交部一个向欧陆敌占区进行地下宣传(所谓“黑色”宣传)的部门,1940年并入*英国特别行动执行局。1941年 8月又从该局脱离独立组成。它与*美国战略情报局合作,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白色”)以及 60多个不同名称的无线电广播站(“灰色”)以各种语言向轴心国及其占领地区进行宣传,印制传单空投到敌占区,以瓦解轴心国的士气,鼓动当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英国特别行动执行局(SpecialOperationsExecutive,缩写 SOE)英国战时特工组织。1940年 7月由英国军事情报局第六处下属的 D科和军事情报调查科联合组成,负责对敌进行破坏、颠覆和组织地下抵抗活动。全局 1万余人,格宾斯(ColinGubbins,1896—1976)任局长。大战期间该局共向法国派遣 400余名军官,运送 5000余吨军用物资:向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提供装备等,支持欧洲各国的抵抗运动。1943年成功地炸毁德国设在挪威的重水工厂,翌年又炸毁德国拥有的最后一船重水。在希腊则破坏交通,阻止德军调动,配合英军登陆。战后于 1946年初解散。
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KlngGeorgeV)英国战列舰。排水量 3.5万吨,最大航速 28.5节。装有 10门 14英寸火炮、16门 5.25英寸火炮和 3架飞机。1940年建成后加入英国*本土舰队,曾作旗舰,参加北海和大西洋的作战行动。1941年 5月截击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1942年支援 PQ-17护航运输队。1943年前往地中海,支援盟军进行西西里登陆战役和萨勒诺登陆战。1944年 12月调往太平洋,后成为*英国太平洋舰队的旗舰。1945年 7月,协同美国海军支援冲绳岛战役。
英苏对德联合作战协定全名《联合王国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为对德作战采取联合行动的协定》。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发表*六·二二广播演说,声明援苏。此后两国开始有关谈判。同年 7月 12日,在莫斯科由英驻苏大使克里普斯和莫洛托夫签署,立即生效。共两条:(1)两国政府相互承允在这次对纳粹德国作战中彼此给予各种援助和支持;(2)两国政府并承允在这次战争中,除经彼此同意外,既不与敌单独谈判亦不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此协定奠定了英、苏初期共同抗德的政治基础。1942年 5月为*《苏英战时同盟和战后合作条约》所代替。
英国军事情报局第九处(Militarylntelligence,De-partmentNine,缩写 MI-9)简称“军情九处”。大战期间英国的特工机构。1940年 7月建立,由克罗卡特(Cro-ckatt)准将领导。主要任务为组织被迫降落在敌占区的盟军飞行员和越狱战俘的逃亡工作。先后在荷兰、比利时、法国及比利牛斯半岛设置秘密据点,协助逃亡者由海路或经比利牛斯半岛到达安全地带。自建立至 1944年底,共帮助数干名盟军飞行员脱险。战后解散。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