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尔津(ЯнКарловичБерэин,1889—1938)苏联红军情报部部长(1924—1935、1937)。真姓名为丘济斯·彼得里斯(КюэисПетерис)。190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沙俄军队服役。1919年参加红军。国内战争时任师政治部主任和“契卡”驻军队代表。1920年调情报部门工作。1924年起曾两度担任红军情报部部长,任内派遣情报人员*佐尔格出国担负特别使命。1936—1937年间任西班牙共和国军队息军事顾问。死于肃反运动。
别洛夫(ПавелАлексеевичБелов,1897—1962)苏联将领。1918年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历任骑兵团长、师长、骑兵监助理。1933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德战争爆发时为骑兵第二军军长(少将衔),在南方作战。后调入西方方面军,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 6月起出任第六十一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库尔斯克、第聂伯河、白俄罗斯、维斯瓦河一奥得河、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1944年晋升上将。战后曾任军区司令。1960年退役。著有回忆录《我们的背后就是莫斯科》等。
别尔扎林(НиколайЭрастовичБерэарин1904—1945)苏联将领。1918年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年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次年加入联共(布)党。1938年任步兵师长,参加哈桑湖地方的战斗。翌年任步兵第五十九军军长。1940年任远东方面军红旗第一集团军副司令(少将衔)。苏德战争期间,历任第六十一、第二十集团军副司令和第二十七、第三十四和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在西北和西方方向作战。1944年 5月起任突击第五集团军司令,参加雅西-基什尼奥夫、维斯瓦河-奥得河等战役。在柏林战役中,担负攻占包括希特勒大本营所在地帝国办公厅在内的布中心政府街区。1945年晋升上将。同年 4月底出任苏联驻柏林城防司令兼卫戌部队司令,6月 16日因公殉职。
别尔乌辛(MихаилГеоpгиеBичIПерBухин,1904—)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40—1944)。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早年在莫斯科国民经济学院电气工业系学习。后历任厂长,莫斯科动力管理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和局长,重工业副人民委员。1939年当选为党中央委员,出任电站及电机工业人民委员。翌年任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苏德战争爆发后,兼任苏联疏散委员会副主席。不久又兼任化学工业人民委员。战后从 1950年起历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等职。1957年被解除党政领导职务。
别洛博罗多夫(AфанасийПавлантьевичБелоборо-дов,1903—)苏联将领。国内战争时期参加游击队,在远东作战。1923年参军。1926年加入联共(布)党。1936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41年 1月任远东方面军军训部长(上校衔)。苏德战争爆发后,调任步兵师长,开赴西线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起任近卫步兵第五、第二军军长,在加里宁方面军编成内作战。1944年起任第四十三集团军司令,参加维帖布斯克—奥尔沙战役,荣立战功。1945年在*哥尼斯堡战役中,又获战绩,晋升上将。同年 8—9月,任红旗第一集团军司令,参加远东战役。战后曾任苏联驻中国旅顺口集团军司令(1947—1953)、莫斯科军区司令等职。1963年获大将衔。著有回忆录《战功》、《穿过烈火和原始森林》等。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的组成部分。代号鲁勉采夫统帅。1943年 8月 3日,苏军*沃罗焊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向转入防御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发起进攻。5日解放别尔哥罗德(Белгород),同日北翼苏军解放奥廖尔,莫斯科为此首次鸣放礼炮。至 8月 13日,已突破哈尔科夫(Xapьков)外层环形防线。此时德军以两次强大反突击—度迟滞了苏军进攻,但未能遏止苏军攻势。23日,苏军解放哈尔科夫。此战,苏军向南和西南推进近 140公里,击溃德军 15个师,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最后胜利。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别列兹涅戈瓦托那—斯尼吉廖夫卡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世攻战役,*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3月 6—18日,由*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实施。目的是粉碎印古列兹河与南布格河之间的德军集团。3月 12日,苏军曾截断德军主力(第六集团军)西退之路,但未能形成合围,受重创之德军撤至南布格河右岸,苏军在追击中先后解放别列兹涅戈瓦托耶(Береэне-говаое)、斯尼吉廖夫卡(Cнивирёвка)等城市,推进 140公里,为随后向敖德萨方向进攻取得有利态势。
[丿]利拉(Lila)1942年德国企图占领土伦并夺取法国舰队的行动代号。是年 11月 11日,德军实施代号*安东的行动,开始对法国全境实行军事占领。此时,在北非处于盟军掌握之中的*达尔朗,以 *维希政府海军总司令的名义,要求驻泊土伦的法国舰队驶往阿尔及尔,遭拒绝。5日,希特勒下令实施此行动,德军开始包困土伦军港。7日晨,德军逼近港口,法国水兵即将大部舰只凿沉。参见“土伦沉船事件”。
利斯(OliverWilliamHargreavesLeese,1804—1978)英国将领。早年就读于伊顿公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1928年在参谋学院深造,后历任各种参谋职务。1940年从印度奉召回国参加英国远征军赴法作战,曾任远征军副参谋长。撤回英国后,负责组训近工装甲师。1942年在阿拉曼战役中汪*英国第八集团军辖下的第三十军军长,授中将衔。以后率部参加突尼斯战役、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并攻入意大利本土。1944年 1月继蒙哥马利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率部本意大利作战。同年 11月调任东南亚盟军地面部队司令,指挥英、印、美、中和非洲军队,收复缅甸。1946年退役,有贵族封号。
利沃斯(JuanAntonioRios,1883—1946)智利总统(1942—1946)。激进党领袖,长期为议员。曾任内政、司法部长。1942年 2月出任总统,初仍与轴心国交往,后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于 1943年 1月与轴心国断绝关系。此后征收轴心国侨民财产,并向美国提供铜和硝石等物资,逐步改善和美洲各国的关系。1945年 4月对日宣战。任内病故。
利斯特(WilhelmList,1880—1971)德国将领。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十四集团军,参加侵略波兰。次年任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 6月调往苏德战利斯特场,任进攻高加索的 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 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利久科夫(AлександрИльичЛиэюков,1900—1942)苏联将领。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7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德战争初期先后任坦克第三十六师副师长、摩托化步兵第一师师长和坦克第二军军长,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晋升少将,出任坦克第五集团军司令。同年 7月 25日,在沃罗涅日方向作战阵亡。
利-马洛里(TraffordLeigh-Mallory,1892—1944)英国空军将领。剑桥大学毕业。后入空军服没。先任英格兰中部和北部的第十二战斗机大队指挥官(1937—1940),后改任英格兰东南部的第十一战斗机大队指挥官(1940—1942),战绩显著。1942年 11月出任英国战斗机司令部总司令,随即晋升空军上将。1943年末任盟国远征军空军司令,指挥战术空军保证*霸王行动准备和实施中的制空权。1944年 11月调任东南亚盟国空军总司令,偕同夫人赴任途中,因飞机失事而去世。
利特尔顿(OliverLyttelton,1893—1972)英国生产大臣(1942 —1945)。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在皇家近工步兵第一团躯役,后升为少校。战后转而经商,任职英国金属公司,在锡、铜等有色金属市场上有影响。1940年 10月出任贸易大臣。1941年 7月调任*英国战时内阁的驻中东国务大臣。1942年 2月内阁改组中调任生产大臣,正式成为战时内阁成员,兼任英美生产和资源联合委员会的英方主席,直至战争结束。战后再回商界。1951年丘吉尔再次执政时,被任命为殖民事务国务部长,1954年去职重返电力工业协会主席之任。1963年退休。
利希滕贝格(BernhardLichtenberg,1875—1943)德国天主教神学家。1899年起受神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随军牧师。战后作为德国天主教中央党代表任柏林市议员。1932年任柏林圣海德维希大教堂收师,1938年任该教堂教长。1941年 8月 28日以教长身份致函全国医生事业领袖*康蒂,并将副本抄送总理府和盖世太保,抗议用无痛致死术屠手无辜平民。后又公开为犹太人祈祷。1943年 10月 23日被纳粹政权逮捕,判处 2年徒刑,刑满后移送达豪集中营,途中死亡。
利埃那尔特(AebilleLi énart,1884—1973)法国枢机主教。长期为里尔城主教(1928—1968)。1930年起为枢机主教。法国败降后,拥护贝当,但对维希政府的某些措施持保留态度,指责《劳动宪章》,反对颁布《义务劳动服务法》。1944年*阿斯克镇屠杀后,曾公开谴责德军暴行。举行宗教仪式,欢迎英军解放里尔,迅速承认戴高乐为国家合法元首。1961年获荣誉军团大骑士奖。
利德尔·咕特(BasilHenryLiddellHart,1895—1970)英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就读于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过西线的战事,1925年出版第一本描述未来战争样式的书,后即大量著书撰文,反对静止的阵地战观念,提倡以机械化部队实施突破并向纵深扩展的机动作战理论。同 *富勒一起被认为是“现代装甲战之父”。其主张在本国未被采纳,却为德国军方所重视。自 1927年因健康原因以上尉街退役后,除 1937年*霍尔—贝利沙主持英利德尔.哈特国陆军部时受任为顾问外,未任其他公职。1966年受爵士封号。主要著作有《巴黎或战争的前景》、《现代军队的改造》、《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增订本时先后改名为《间接路线战略》和《战略论》)、《山那边》、《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利迪采大屠杀德军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血腥暴行。1942年 5月 27日,*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长官、德国秘密警察头目*海德里希在布拉格郊外利迪采村(Li-dice,位于距布拉格 16公里处)附近遭捷两名抵抗战士狙击身亡。德国占领当局为进行“报复”,遂于 6月 10日对该村采取血洗行动,全村 199名男子(一说 172名)被枪杀,妇女儿童全部被驱往集中营和流放德国。此举激起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更大的反抗,并遭到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离旧址不远处重建利迪采村,并立碑纪念。
利兹-斯密格莱(EdwardRydz—Smigly,1886—1941或 1944)波兰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毕苏斯基的波兰军团。1918年 11月任波兰临时政府军务部长。参加苏波战争。1935年继毕苏斯基出任波兰武装部队总司令兼陆军总监,1936年晋升元帅。1939年 9月指挥波军抵抗德军入侵。9月 7日携同参谋部人员撤退至布列斯特,17日又逃亡罗马尼亚,被罗政府拘留。10月,被波兰流亡政府解除军权。一说 1941年死于罗马尼利兹一斯密格莱亚,另一说死于 1944年*华沙起义。
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III,1901—1983)比利时国王(1934—1951)。早年就学于英国伊顿公学。1934年加冕为王。1936年起对外奉行中立政策。1939年加入由瑞典、丹麦等国君主组成的“善意人集团”,呼吁维持和平。1940年 5月德国发动西线战争时,任比军总司令,在比军仍在抵抗时,未经内阁同意,亦夫与盟国磋商,即与德国谈判者和。5月 28日正式向德国投降。同年秋赴德国拜见希特勒,同时起用一批亲德分子。1941年 9月利奥波德三世与有嫌投敌的佛兰芒天主教政治家之女结婚,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1944年 6月 7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次日,即被德军押往德国。临行前曾发表告人民书,就此事表示抗议。1945年获释后,因无法取得本国人民的谅解,居留瑞士。1950年在公民投票中获得百分之五十八的多数票同意后回国,旋即将全权交付于其子博杜安(AlbertCharlesBaudouin,1930—)并于次年 7月正式逊位。
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44年 7月 13日至 8月 20日,由*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实施。目的是解放乌克兰西部各州和波兰东南部。苏军投入 80个师,12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1.39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220Q辆,飞机 3000余架。当面德军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计 40个师又 2个旅,60多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63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900辆,飞机 700架。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7月 13—27日),苏军突破德军在俄罗斯拉瓦(PaBa—pyccкая)方向和利沃夫方向的防御,强渡桑(CaH)河,解放利沃夫(ЛbBoB)等重要城市。第二阶段(7月 28日至 8月 29日),苏军主力转移到桑多梅日(Sandomierz)方向,强渡维斯瓦河,在桑多梅日地域建立正面 75公里,纵深 55公里的大登陆场。此战,苏军重创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解放乌克兰西部各州和波兰东南部,并为在波兰境内发动新的进攻取得有利态势。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秃鹰军团(LegionCondor)一译“神鹰军团”。纳粹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空军部队。由 4个轰炸机中队、4个战斗机中队、高射炮部队和反坦克部队构成,拥有约 100架轰炸机(以容-52式为主)、140架歼击机(以亨—51式为主)、180辆坦克、数百门反坦克炮等。司令官先后为*施佩勒尔(1936.11—1937.11)、*福尔克曼(1937.11—1938.11)和*里希特霍芬(1938.11—1939.6)1936年 11月进入西班牙,支援佛朗哥叛军进攻西班牙共和政府。曾进行*格尔尼卡轰炸,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和财产损失。1939年 6月返回德国。
我的奋斗书名。希特勒口授,先后由莫里斯(EmilManrice,1897—1945)和*赫斯记录,经福赫特汪格尔(LionFeuehtwanger,1884—1958)、赫斯夫妇和施丹佛尔(BerhardStempfle)神父等人修改和润色,*埃耶出版社出版。原名《四年半来对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埃耶出版社经理阿曼(MaxAmann,1891—1957)改定现名。分上、下两卷。上卷于 1924年口授于兰德斯堡监狱,1925年 7月首次出版,副标题《清算》,共 12章。下卷于 1925—1926年口授于贝希特斯加登别墅,1926年 12月首次出版,副标题《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共 15章。1930年起出版合订本。初期销量每年约数千册,1930年起增至每年数万册,1933年纳粹上台后上升到每年近百万册,至 1940年在德国共售出 600万册,并被译成 11种文字。此书臃肿冗长,杂乱无章,除自传性章节外,涉及内政、外交、军事、文学艺术诸问题。鼓吹种族间的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雅利安人是一切高级人类的创始者和文化的创造者,犹太人是人类的寄生虫和万恶之源,犹太人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破坏德国的国际地位并毒害德意志民族的灵魂;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优等种族统治世界,从而可持续培育质量更高的人种;反对民主和议会制度,抨击魏玛共和国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败绩,要求在一切领域实行*领袖原则;强调德意志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种族,通过体育和军训提高青年的身体素质,禁止病弱者生育子女,发展民族经济,以自给自足代替国际贸易;叫嚷通过战争在欧洲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桎梏,恢复*东进政策,征服社会主义苏联,击败宿敌法国,同英国和意大利结为盟国。
邱清泉(1902—1949)中国将领。字雨庵。黄埔军校毕业。后留学德国工兵学校和柏林陆军大学。回国后曾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机械化部队第五军新二十二师师长。1939年授少将衔。同年 12月在*昆仑关战役中立功。不久升任第五军副军长。1941年 3月调任军训部第十六补充兵训练处长兼重庆第三警备司令、中央军校西安分校副主任。1943年 1月任第五军军长。1944年 8月率部参加*缅北战役,先后攻克龙陵、芒市、畹町等地。次年 1月与*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市,打通中印公路。抗战胜利后,任第二兵团司令。1948年授中将衔。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毙。
体育家(Gymnast)盟国进攻法属北非的行动代号。1941年 10月,北非英军在发动代号*十字军的行动前,即设想如战事顺利,在实施*杂技家行动西进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的同时,派兵进入法属北非,以夹击德、意军,占领全部北非海岸。1941年 12月—1942年 1月盟国华盛顿会议(代号*阿卡迪亚)上,丘吉尔正式向美方提出以此作为 1942年内盟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几经争执和反复,7月末—9月初,美、英双方取得一致,代号改为*火炬,于当年 11月实施。
何应钦(1890—1987)中国将领。字敬之。日本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曾任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教练部主任。1930年 10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部长。九·一八事变后,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参与指挥对中央苏区的“围剿”。1933年调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奉行对外妥协政策,先后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1935年授一级上将衔。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力主讨伐,并任讨伐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兼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部长。1944年底,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代表中国政府去南京主持受降仪式,接受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宫冈村宁次的投降书。1946年 8月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行政院长,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何柱国(1896—1985)中国将领。别名铸戈。先后毕业于保定军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军独立第九旅旅长兼临永警备司令,率部参加榆关抗战,重创日军,升任第五十七军军长。1935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骑兵第二军军长,率部进入晋北朔县井坪间,阻击日军。1939年底奉调豫皖边区,于黄河周家口界一线布防。1941年 5月摆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在平汉铁路以东驻防。1945年 1月任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因双目失明退出现役,留居杭州。
何香凝(1879—1972)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人士。国画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廖仲恺夫人。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九·一八事变后,因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辞去国民党的一切职务。1932年淞沪抗战时,与宋庆龄等筹划救济工作,创办伤兵医院,支持第十九路军抗战,1934年 4月与宋庆龄等签名公布《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1935年 8月签名响应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理事。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任主席。1938年夏在香港与*宋庆龄等成立保卫中国同盟。皖南事变后,严斥蒋介石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
何梅协定1935年国民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驻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滓美治郎秘密会谈而订立的出卖华北部分主权的秘密协定。1935年日本借口中国当局援助东北义勇军孙永勤部进入滦东*非武装区域”,破坏了《塘沽协定》。5月 29日向国民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遣军队入关,进行武力威胁。6月 9日梅津美治郎向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提出“觉书”及附带事项,限三日内答复。主要内容为:中国政府取消在河北的党政机关;撤退驻河北的中央军和东北军;禁止一切抗日活动等。经过秘密会谈,7月 6日何应钦复函梅津美治郎,全部承诺日方的无理要求。至此,日军占领了平、津一带战略要地,中国丧失河北省大部主权。
何家湾战斗1940年新四军在皖南浸县抗击日军“扫荡”的一次战斗。是年 4月,日军为巩固江防,确保长江交通,调集第十五、第十七、第一一六师团各一部共万余人对皖南进行“扫荡”。其中从芜湖出动的一路 3000余人,于 4月 26日向南(陵)青(阳)公路上何家湾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进攻。新四军经 9小时激战,毙伤日军 300余人,将敌击退。同时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进行*父子岭战斗,击退另一路日军。此次“扫荡”遂被粉碎。
佐森(Zossen)大战期间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所在地。系柏林以南勃兰登堡行政区的小村庄。大战前夕德国陆军总司令部迁移至此,直至战争结束。
佐尔格(PихаpдЗopre,1895—1944)苏联侦察员。父为德国人,母为俄国人。生于巴库,幼年迁居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入伍,曾 3次负伤。退伍后入大学攻读哲学,获博士学位,同时投身工人运动,先后加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和德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工作,次年入苏联国籍,并成为联共(布)党员。1930年受苏军情报局派遣赴中国上海从事情报工作。1933年以德国记者身份前往日本,不久即打入纳粹党,并获取德国驻日大使奥特(Eugen佐尔格 Ott)的信任,有效地组织了代号为*拉姆扎的情报小组。1941年春夏,多次向苏联提供德国侵苏计划的准确情报;同年 9月,又及时向苏联报告了日本御前会议的南进决策,使苏联得以从远东抽调兵力加强莫斯科防线。1941年 10月被日本警方逮捕。1913年 9月 29日被判绞刑,次年 11月 7日被杀害。
佐藤贤了(1895—1975)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在陆军省任职,一度在驻美使馆供职。后历任陆军大学教官、大本营报道部长。1939年任第二十一军副参谋长,参加侵华战争。1940年升任华南方面军副参谋长,指挥强行进驻北部法属印度支那的军事行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历任陆军省军务课长、军务局长、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第三十七师团长等职。1945年 3月晋升中将。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6年 3月假释出狱。著有《大东亚战争回忆录》、《佐藤贤了的证言——对美战争的起点》等。
但泽危机纳粹德国挑起的、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事件。但泽(Danzig)为濒临波罗的海的维斯瓦河口左汉流的港口。古代属波兰,1793年被普鲁士占领后取此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但泽为国际联盟保护的自由市,由国联任命之高级专员负责行政管理,波兰代管其对外关系并拥有若干经济和海关权利。1920年 11月但泽自由市同波兰签订协议后正式成立。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后,于 10月 24日向波兰提出收回但泽自由市和在*但泽走廊修筑公路、铁路的要求,两国就此多次进行交涉均未达成协议。1939年 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于 3月 21日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并指使纳粹分子在但泽不断制造事端,挑起国际冲突的危机。3月 31日英国向波兰提供保障。4月 13日法国宣布忠于法波联盟。4月 28日希特勒宣布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5月 22日德、意签订同盟条约,德国加紧了发动战争的准备。同时,*英法苏莫斯科军事谈判旷日持久,未取得任何进展。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同日法西斯分子在但泽闹事,遭波兰当局镇压。希特勒原定 8月 26日进攻波兰,但在获悉*《英波互助协定》签订后,于 25日取消立即发动战争的命令,并通过各种渠道同英法保持接触。29日波兰在英国要求下取消动员令;是日希特勒会见英国驻德大使*汉德逊,同意重开德、波谈判,但要求波兰全权代表于次日到达。30日,汉德逊会见里宾特洛甫,要求英国充当中间人,促成德、波重开谈判;里宾特洛甫宣读了德方的 16点建议,并宣布德波谈判时间已过。在断定西方大国无意为波兰而战后,希特勒于 8月 31日下达 9月 1日进攻波兰的命令。是日傍晚,波兰驻德大使李普斯基会见里宾特洛甫,被告知德波谈判已无意义。9月 1日凌晨,德军大举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但泽走廊(DanzigCorridor)又称“波兰走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内陆穿过东普鲁士和德国本上之间通向波罗的海的狭长地带,因经但泽出海故名。由于 1918年恢复独立的波兰缺乏出海口,*《凡尔策和约》第 87条规定,从上西里西亚北端,沿维斯瓦河下游西岸至波罗的海,划一长 416公里、平均宽 128公里的地带(包括波兹南和西普鲁士),给予波兰作为出海通道。它使东普鲁土与德国本土分隔开来,成为德、波两国冲突的根源。1938年 10月德国向波兰提出在该地带建造通向东普鲁士的公路和铁路的要求,导致*但泽危机的爆发。
但泽-西普鲁士和瓦尔塔兰行政区纳粹德国在波兰占领区内建立的两个行政区。1939年 10月 8日希特勒下令将波兰最西面的四省并入德国版图,一部分划入德国的东普鲁士省,另一部分组成两个新行政区。一为但泽-西普鲁士(Danzig-Westpreussen)区,包括但泽和原波莫瑞省,另一为瓦尔塔兰(wartheland)区,包括原波兹南省、罗兹省的大部和华沙省的一部分地区。两行政区由两个德国行政长官兼省长直接控制,建立与德国行政区同样的机构,实行德意志化政策,驱逐城市中的波兰人和犹太人,竭力掠夺经济资源。1945年波兰全境解放后被撤销。
伯利(AdolfAugustusBerle,1895—1971)美国外交官。1916年哈佛大学毕业。早年曾任律师,后入联邦政府任职,参加过 1919年巴黎和会。1932年成为罗斯福“智囊团”成员,协助实施*新政。1938年出任负责拉美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多次代表美国出席美洲国家会议,推行“睦邻”政策。大战期间,致力于发展战时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遏制轴心国势力向美洲渗透。战后曾任驻已西大使等职,六十年代初被肯尼迪聘为拉美事务顾问。
伯力审判1949年 12月 25—30日苏联远东滨海军区军事法庭在伯力(今哈巴罗夫斯克[Xabapobck])对日本战犯进行的审判。由苏联契尔特科夫少将法官任审判长。法庭对前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等 12名战犯进行审讯,战犯被控日本策划侵略战争时,蓄意在中国大规模地使用细菌武器和在中苏人民人体上进行细菌实验等战争罪行。最后判处山田乙三、梶塚隆二、高桥隆笃、川岛清各 25年徒刑,柄泽十三夫、佐藤俊二各 20年徒刑;西俊英 18年徒刑;三友一男 15年徒刑;尾上正男 12年徒刑;平樱全作 10年徒刑,菊地则光 2年徒刑;久留岛祐司 3年徒刑。
伯格霍夫(Berghof)德文“山间别墅”的音译。希特勒的办公处和住所。位于*贝希特斯加登附近上萨尔茨山(Obersalzberg)间,有专用道路同贝希特斯加登连接。1935年夏在瓦亨菲尔德别墅(HausWacheufeld)基础上扩建而成,大战爆发后进一步建造地下设施。呈蘑菇形,共 13层,但只有最高两层露出地面,会客室装有无格大玻璃窗,可以远眺四周风景;周围建有可容纳 2万名士兵的兵营群和 5道环形防御工事。大战期间曾作*元首野战司令部。大战末期被盟军炸毁。
伯伦翰式轰炸机即“小猎犬式轰炸机”。
低调俱乐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国民党内一批主和派分子的活动场所。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周佛侮,纠集陶希圣、梅思平、熊式辉、胡适、陈立夫、高宗武和罗君强等人,在其住所南京西流湾8号经常集会,诬蔑中国人民的抗战呼声是“唱高调”,散布民族失败主义和民族投降主义言论,主张立即停止抗战,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谈判”,从而实现中日“和平”。该聚会场所被称为“低调俱乐部”。其成员后来均为汪伪政权的基干力量。
低地国家战役1940年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的故略性进攻战役,构成*法兰西之战的第一阶段。5月 10日拂晓,德军以空袭荷、比、法的机场、兵站、指挥所和重要工业中心开始进攻。德军空降兵对荷兰多处战略要地和比利时的埃本—埃迈尔要塞(即*埃本—埃迈尔要塞之战)的突袭,严重破坏了荷兰的防御体系,撕开了比军阿尔贝持(Albert)运河防线上的缺口,使地面部队得以迅即突破荷、比军的初始防线,向腹地推进。5月 14日,退据*荷兰要塞的荷军南翼被突破后,德军进入鹿特丹,*威廉明娜女王和荷兰政府流亡伦敦,荷军投降。此时,按*D计划前出至戴尔(Dyle)河一线的法英盟军刚同后撤至安特卫普和那慕尔地域的比军会合,立脚未稳,即道德军攻击,面临被围威胁,被迫退向斯海尔德河。决定性的突破发生在那慕尔—色当地段。德军穿越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境内的阿登高地后,5月 12日进逼默兹(Meu-se)河。翌日,德军在空中支援下从迪南(Dinant)、蒙得梅(Motherme)和色当强渡默兹河,并迅即西进,向法军后方实施突击。盟军防线中部被突破,造成了全线动摇和指挥混乱。5月 19日,*魏刚取代甘未林任法军总司令,未能对向西的德军组织有力的南北侧击。5月 20日,德军坦克部队抵达索姆(Somme)河口,切断盟军重兵集团同法国本部的联系,继而调头北上,攻击各沿海港口,24日进抵格拉夫林(Gravelines)。其他各路德军从几个方向对压缩在*佛兰德地区的盟军收紧包围圈。5月 28日比军投降。5月 26日—6月 4日英法军实施*敦刻尔克撤退。此战役德军攻陷荷、比、卢三国及法国北部地区,前出到索姆河—埃纳(Aisne)河一线,然未达歼灭比利时境内英法军的目的。
佟麟阁(1892—1937)中国将领。字捷三。曾任冯玉祥西北军第一师师长、陇南镇守使。九·一八事变时任第二十九军教导团团长,后任张家口警备司令。1933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代主席兼*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与吉鸿昌、方振武配合,参与指挥收复多伦的作战。1935年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官教导团教育长。七七事变后,率部在南苑团河抗击日军,亲临前沿阵地指挥。7月 28日在与日军激战时牺牲。31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上将。
佛兰亭(PierreEtienneFlandin,1889—1958)法国*维希政府外交部长(1940—1941)。1914—1940年为议员,保守党领袖。1936年任外交部长时,听任德军进占菜茵非军事区。曾就《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向希特勒表示祝贺。1940年 5月 10日德军在西线发动进攻后,为主降派;7月初前往维希,试图迫使*勒布伦辞职,并主张授予贝当全权。同年 12月任维希政府外交部长,与*达尔朗等组成政府指导委员会,力图扩大与德国的合作。1941年 2月,因内部矛盾被迫辞职。1942年 10月去阿尔及利亚,翌年,被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拘捕。1946年 7月被法国最高法院判处 5年徒刑,后提前释放。著有《法国政策 1919—1940》等。
佛兰德(佛兰芒文 Vlaanderen,法文 Flandre)西欧旧地区名。现分属比利时(东佛兰德省和西佛兰德省)、法国(北部省)和荷兰(泽兰省一部)。濒海低平地带,主要居民力佛兰芒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曾有大规模交战(参见“低地国家战役”)。1910年 5月末盟军*敦刻尔克撤退后,被德国占领,直至 1944年 8—9月*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重新进入。
佛朗哥(FranciscoFrancoyBahamonde,1892—1975)西班牙法西斯独载者。1970年入学托莱多步兵学院。1912年赴摩洛哥参加西班牙殖民战争。1921年任外籍军团司令。1926年升为准将。1934年晋升少将。次年任陆军参谋长。1936年 2月人民阵线在选举中获胜后,调任加那利群岛驻军司令。同年 7月,发动反对共和国的军事叛乱,10月被叛军推为西班牙武装部队总司令和国家元首。1937年改组*长枪党,成为领袖。由于得到德、意的援助,经 3年内战于 1939年 4月推翻共和政府,建立独裁统治,并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大战期间,先后宣布西班牙为“中立”和“非交战国”,实则支持轴心国,与希特勒、墨索里尼佛朗哥交往密切,向轴心国提供大批战略物资。苏德战争爆发后,派遣*蓝色师团帮助德国对苏作战。战后在西班牙恢复君主制,成为终身摄政。
佛查条例南斯拉夫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游击队最高司令部颁布的关于解放区政权建设的条例。1942年 2月南共中央和人民解放游击队最高司令部在佛查(Foca)镇颁布,宣告:人民解放委员会是解放区的权力机构,由选举产生;负责安排居民的生活,发展生产,保障军队的供应,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全力支援解放战争。该条例为解放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伽伦德式步枪(Garank)美制半自动步枪,军用代号为 M-1式步枪。由伽伦德(JohnCantiusGarand,1888—1974)于 1920年研制成功。口径 7.62毫米。三十年代起成为美国陆军主要步兵武器。后曾改制为 M-1式卡宾枪,适用于丛林战。
近卫内阁日本*近卫文麿汪首相时组织的内阁。(1)第一届近工内阁(1937年 6月 4日至 1939年 1月 4日)。外务大臣广田弘毅(1938年 5月宇垣一成接任,1938年 9月近卫文魔兼,1938年 10月有田八郎接任)、大藏大臣贺屋兴宣(1938年 5月池田成彬接任)、陆军大臣杉山元(1933年 6月板垣征四郎接任)、海军大臣米内光政。追随军部,扩大侵略战争。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强化战时体制,展开*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制定*《日本临时资金调整法》、*《日本军需工业动员法》、《临时军费特别会计法》,吸收政界、耐界实力人物为内阁参议,创设*日本内阁情报局、企划院。1938年,随着速战速决的侵华战略的破产,先后通过*《处理中国事变根本方针》和*《日华新关系调整方针》,发表 3次*《近卫声明》,从以军事进攻为主的方针,过渡到对中国国民政府政治诱降的方针。(2)第二届近卫内阁(1940年 7月 22日至 1941年 7月 16日)。在纳粹德国闪击西欧成功刺激日本扩大侵略的形势下,经*获外庄会议后组阁。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大藏大臣何田烈、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海军大臣吉田善吾(1940年 9月及川古志郎接任)。先后通过*《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打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旗号,确定南进方针。对内开展“确立强有力的新政治体制”运动,加强法西斯统治。1940年 9月派兵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同时签订《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同年 12月通过《确立新经济体制纲要》,强化战争经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内部南进派与北进派之争,于 7月 16日以内阁总辞职形式将北进派撤换。(3)第三届近卫内阁(1941年 7月 18日至 10月 16日)。成员有外务大臣丰田贞次郎,大藏大臣小仓正值,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组阁后,根据军部制定的*《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于 9月通过*《帝国国策施行要领》,确定“在不惜对美(英荷)一战的决心之下”,以 10月下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随后为更加积极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东条内阁取代。
近卫文麿(1891—1945)日本首相(1937—1939、1940—1941、1941)。公爵。1917年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入内务省供职。1919年随同*西园寺公望出席巴黎和会。次年为贵族院世袭议员,1933年任贵族院议长。1937年 6月首次受命组阁,发动并扩大侵华战争。1938年 1月发表“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第一次对华声明,取消和平谈判的解决方式。日中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转而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1938年 11月发表“虽国民政府,亦近卫文唐不拒绝”、“建设东亚新秩序”的第二次对华声明。同年 12月又发表“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的第三次对华声明,再次向中国国民政府诱降,但均未奏效。1939年 1月下野。1940年 7月组成第二届内阁,对内组织*大政翼赞会,推进“新体制运动”,对外与德、意缔结军事同盟,井同美国谈判,同时又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1941年 7月由于对外政策上的分歧,更换外务大臣*松冈洋右,组成第三届内阁,在“不借对美一战”的南进方针下,继续与美国谈判。同年 10月再次下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闲居。1944年后曾谋求推翻东条内阁和早日结束战争。1945年夏被任命为对苏特使,企图通过苏联的斡旋,与英美议和,但未成。日本投降后,任东久迩宫内阁国务大臣、内大臣府御用挂,起草宪法修正案后被定为甲级战犯,1945年 12月 16日服毒自杀。参见“近卫内阁”。
近卫声明侵华战争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对华声明。共三次,第一次:近卫内阁宣告“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方针的声明。日本侵占南京后,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OskarP.Trautman,1877—1950),再次向蒋介石政府提出“媾和”,企图借军事胜利迫使中国投降。1938年 11月 11日,御前会议通过*《处理中国事变根木方针》,在附件中开列苛刻的“媾和”条件。由于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来敢答应。日本近卫内阁经过日本大本营和内阁联席会议,于同年 1月 16日发表此声明。宣告“今后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声称此乃“较之否认该政府更为强硬”,是“把它彻底撇开”,另外扶植卖国投降的“支那新玫权”而与之实现“调整两国邦交”。第二次:近工内阁宣告“虽国民政府亦不拒绝”方针的声明。日军侵占广州和武汉后,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速战速决的侵华战略破产,日本面临长期战争局面,被迫改变以军事进攻为主的政策,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1938年 11月 3日,日本近卫内阁发表此件。声称日本的目标是建立以“日满华三国合作”为根本的“东亚新秩序”。修改了近卫第一次对华声明的“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方针,宣告“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成果,参加新秩序建设,我方也不予拒绝”。同时,多方加紧了对国民党的诱降活动。第三次:近卫内阁重申*《日华新关系调整方针》的声明。1938年 12月 22日,日本近卫内阁在汪精卫等人叛逃降日到达河内之后,发表此件。鼓吹“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进一步对国民党进行诱降。同月 29日,汪精工发表致蒋介石等人的通电(以该日代号称“艳电”)与之呼应。
近卫三原则日本*近卫内阁提出的“日满华合作”建立“东亚新秩序”的三原则,即“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在日本侵华的速战速决战略破产,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背景下,1938年 11月 30日,在*《日华新关系调整方针》中首次提出。同年 12月 22日,在对华第三次*《近卫声明》中重申。
余汉谋(1896—1981)中国将领。字幄奇。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第五十九师师长。九·一八事变后,执行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率部入赣,参与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后任广东绥靖公署主任兼第四路军息司令。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息司令,率部参加淤沪会战、南京保卫战。随后回两广驻防,因作战不力,使惠州、广州在半月内相继失陷。1940年 8月起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曾遣部参加长沙、衡阳会战。1940年夏,在从化、龙门一带主动出击日军获胜。日本投降后,主持潮汕、惠州地区受降事宜。后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陆军总司令、广东缓靖公署主任。1946年授二级上将衔。1950年初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希金(ИoифBacилbeBичШикин,1906—1973)苏联军队政治工作者。早年当工人。1927年加入联共(布)党。1931和 1939年先后毕业于克鲁普斯卡娅共产主义大学和高级政工人员训练班。1939年参军。次年任列宁格勒军区政治宣传部副主任。苏德战争期间,历任北方方面军军事委员、列宁格勒和沃尔雷夫方面军政洽部主任和总政治部副主任。1945年 8月出任远东总指挥部军事委员(政委),晋升上将。参加过远东战役,战后历任武装力量总政治部主任、列宁政治学院院长、苏共中央检查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立功于远东边陲》。
希姆莱(HeinrichHimmler,1900—1945)德国纳粹党*党卫队首脑。1917年底志愿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曾在慕尼黑大学学习农业,经营过养鸡业,1923年,加入罗姆控制的半军事化法西斯团体“德国战旗”,井参加啤酒店暴动。1925年正式加入纳粹党,狂热追随希特勒。1929年 1月,成为党卫队全国领袖(名义上隶属于*冲锋队)。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出任慕尼黑警察局局长和巴伐利亚邦政治警察首脑,在达豪建立了纳粹德国的第一个集中营。1934年 6月参与策划和组织清洗*罗姆等冲锋队头目的行动。此后,党卫队成为纳粹党内的独立组织,直接隶属于希特勒。在同戈林争夺警察控制权中,逐渐取得优势,接管戈林创建的秘密警察(*盖世太保)。1936年就任德国警察总监,息揽整个纳粹德国的警察特务组织和集中营的大权。1939年 9月将*党卫队保安处与盖世太保合并,组建*德国中央保安局。1943年兼任内政部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力发展*武装党卫队,企图将势力扩至军队希姆莱内。1944—1945年先后兼任国内驻军司令、上莱茵集团军群司令和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成为国内和德国占领区法西斯恐怖统治的主要组织者,残酷迫害和屠杀民主进步入士,对犹太人、斯拉夫人等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权势—度仅次于希特勒。纳粹德国崩溃前夕,企图夺取元首权力并同美、英单独媾和,被希特勒在政治遗嘱里宣布开除出党和革除一切职务。德国投降后,1945年 5月 93日在潜逃中被英军捕获,随即服毒自杀。
希特勒(AdolfHitler,1889—1945)德国纳粹党党魁、*第三帝国元首。生于奥地利林茨(Linz)的公务员家庭。青年时代曾流浪于维也纳和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德军,从列兵升至下士。战争结束后,曾经当过陆军特务。1919年受命调查慕尼黑的“德意志工人党”,随即加入该党并成为党的领导成员之一。1920年参与制定该党《二十五点纲领》,将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希特勒义德意志工人党(筒称纳粹党)。翌年修改党章,实行*领袖原则,成为党的*元首。1923年策动啤酒店暴动,失败后入狱。在狱中口授*《我的奋斗》。1924年出狱后重新开始谋取政权的活动。鼓吹*民族社会主义,组建冲锋队和党卫队。以蛊惑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拥护,暗中联络有产阶级以获得垄断资本集团的资助与支持,并同容克军国主义势力勾结。1933年 1月 30日出任总理。上台后逐步取消议会民主,实行独裁统治,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法西斯的政治、经济体制。次年 8月兴登堡死后,将总统与总理职权合并,成为国家元首兼总理、取得指挥全国武装部队的权力,正式形成第三帝国。对外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重占菜茵非军事区,武装干涉西班牙。结成德日意“轴心”集团,制定战争计划,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 9月 1日大举进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初期以*闪击战横扫欧洲大陆,相继侵占波兰、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法国投降后又发动不列颠之战。1941年入侵巴尔干和北非。同年实施闪击苏联代号*巴巴罗萨的计划,攻至莫斯科城下。对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大肆掠夺,虐杀犹太人和斯拉夫人,在欧洲建立所谓*新秩序。其闪击战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1942年倾全力在苏德战场南线发动夏季攻势,企图夺回失去的战略主动权。同年底至 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惨败。同时还在北非败退。从此被迫转入战略防御。1943年夏意大利战败。次年苏军发动战略进攻,美英军队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欧洲各国抵抗运动高涨,国内也发生反对派的政变。1945年发布“焦土令”,妄图垂死挣扎。同年 4月苏军攻入柏林,30日留下“政治遗嘱”后自杀。除《我的奋斗》外,还著有*《希待勒的第二木书》。
希腊战役意大利和德国入侵希腊的战争,*巴尔干之战的一部分。1940年 10月 28日意军入侵希腊。11月间,希军在英国提供技术援助和海、空支持下,阻遏了意军并转入反攻。12月意军被赶出希腊。1941年初,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求援。随着德国入侵巴尔干的危险日增,英国也加紧活动,力图在此保持一个欧陆立足点。1941年 3月初,英国从北非抽调兵力陆续开往希腊,其前锋之个师于 3月末同驻守于中段*阿利阿克蒙防线的希军 3个师会合。4月 6日,德军实施代号*马丽他的行动,部署在保加利亚的德国第十二集团军共 15个师,同时向南斯拉夫南部和希腊的色雷斯、马其顿地区发动进攻。设防于东段*梅塔克萨斯防线上的希军不敌,4月 9日萨洛尼卡(Salonika)失守。4月 10日,由南斯拉夫斯科普里(Skoplje)地区南下的德军,穿越莫纳斯提尔(Monastir)隘口向希腊中部突进,包抄希、英军的侧后。英军率先后撤,希腊第一集团军的退路被阻断,坚持到 23日被迫投降。英军在希腊军民的掩护下且战且退,经由奥林匹斯山、拉里萨、德摩比勒,撤至伯罗奔尼撒半岛各海港登船。大规模抢运工作自 24日夜间开始,5昼夜中英军共撤出 4.1万余人,损失大部辎重和近 1.2万人。4月 27日德军占领雅典,30日前出至半岛南端。希腊军民承受了最大牺牲,仅被俘希军即达 27万人。
希姆莱之友会(FroundeskreisHimmler)亦称“经济之友会”和“党卫队长之友会”。资助党卫队的德国垄断资本家集团。前身是 1932年夏组建的“经济问题研究委员会”,1934年演变为现组织。主要成员是南德地区同纳粹政权有密切联系的工业、银行业、保险业大资本家。每月第二个星期一聚会,经常向党卫队捐款。1932—1933年在竞选运动中向纳粹党提供大量资助。大战期间负责向*武装党卫队供应武器、制服和资金;党卫队则从集中营向他们调拨大批劳动力。
希特勒青年团(Hitler-Jugend,缩写 HJ)德国青少年组织。为纳粹党分支组织和后备队。1926年设立,由纳粹党青年工作领袖*席拉赫主管。宗旨为对团员灌输法西斯思想,使之具备法西斯党徒的素质。团员均为男性。着统一制服,6—10岁为学龄团员,10—13岁升入少年队,14—18岁为正式团员,随后进入纳粹党或冲锋队。19岁到国家劳动服役队从事 6个月的体力劳动,接受纪律训练,此后进入武装部队服役 2年。正式团员过集体生活,学习文化,接受各种训练。1938年有 773万团员,占全国青年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五。大战期间在后方积极为军队服务。
希奥利艾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7月 5—31日,由*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实施。目的是发展*波洛茨克战役成果,粉碎希奥利艾(ШЯуляй)地域德军集团,前出里加湾,切断德军*北方集团军群退往东普鲁士的道路。7月 27日,苏军攻占希奥利艾,31日进抵里加湾,向西推进 100—400公里,解放了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大部分领土,并迫使德军调兵恢复通往东普鲁士的交通线,促进了白俄罗斯战役的顺利结束。
希腊抵抗运动大战期间希腊人民反抗德、意占领的斗争。1940年 10月 28日,20余万意军入侵希腊,政府首脑*梅塔克萨斯指挥抵抗,将意军迅速逐出国土。1941年春,英国派远征军 6万人援希,同时德军发动*巴尔干之战。4月,德军进攻希腊,意军卷土重来。英希军防线崩溃,北部希军投降德军,27日雅典沦陷,5月克里特岛失守。希腊国王乔治二世在伦敦组织流亡政府。希腊人民在山区组织游击队,继续进行抵抗。苏德战争爆发后,希腊共产党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于同年 9月 27日与左翼政党成立*希腊民族解放阵线,领导各种形式的抵抗活动。1942年 2月民族解放阵线建立*希腊人民解放军,至年底解放大片山区,并于 11月配合英军在北非作战,炸毁戈尔戈波塔莫斯(Gorgopotamos)桥。但英政府与希腊流亡政府支持保皇反共的*希腊民族民主军,时和人民解放军发生摩擦。1943年 7月,在英调停下,参加抵抗运动的各方在卡塔尼亚签署*《国家队伍协定》。后成立联合指挥部,由英统一指挥作战并提供军火。1943年夏,为配合盟国进军南欧,希人民解放军发动猛烈攻势。1943年 9月意大利投降后,人民解放军获大批装备,力量进一步壮大,并在冬季粉碎德军的进攻,解放大片国土。英出于政治原因停止援助希人民解放军,并纵客希民族民主军进行挑衅,于1944年初酿成内战。同年 2月 29日在英调停下双方缔结*《普拉卡协定》,划定各自活动区域。3月,解放区选举产生*希腊民族解放政治委员会,行使临时政府职能。5月,流亡政府与国内备派抵抗力量签署《黎巴嫩协定》,决定成立联合政府和统一的国家军。同时,希人民解放军粉碎德军 7月“扫荡”。9月民族解放阵线加入*希腊民族团结政府。希人民解放军开展秋季攻势,10月 12日解放雅典,11月 3日解放全国。希腊抵抗运动共牵制 12—14个法西斯师约 30余万人,歼敌 14万,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但希腊人民因英军的武装干涉来取得胜利成果。
希腊流亡政府大战期间希腊在国外建立的政府。1941年 5月希腊被德、意军全部侵占后,国王*乔治二世避难伦敦,得到英国承认,在开罗建立流亡政府,代表希腊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 1月,乔治二世虽宣布结束独裁统治,但在国内仅获*希腊民族民主军的支持,基础十分薄弱。1943年在英国敦促下,同意联合国内各派抵抗力量。1944年 5月*帕潘德里欧出任流亡政府首脑,同月各派抵抗力量签署《黎巴嫩协定》,9月成立*希腊民族团结政府,取代流亡政府。
希佩尔号巡洋舰(Hipper)德国重巡洋舰。1935年 1月开始建造。1937年下水。以前德国海军上将希佩尔(FranzvonHipper,1863—1932)之名命名。舰长 655英尺,最大宽度 70英尺,排水量 1.4万吨,最高航速 32节,装备 8门 8英寸火炮和 12门 4.1英寸火炮,另有 12个鱼雷发射管和 2(—说 3)架水上飞机。1940年 4—6月,参加入侵挪威,海战中被英国*萤火虫号驱逐舰撞伤。后多次驶入大西洋对盟国航运进行破袭战。1942年 2月调往挪威水域,多次截击*盟国一苏联护航运输队。同年 12月,在袭击*JW-51B护航运输队的海战中负伤。1944年夏调回本土,在波罗的海区以炮火支援沿岸德军抗击苏军。1945年 5月 3日,在基尔港被盟军飞机炸沉。
希特勒政治遗嘱希特勒自杀前口授,其私人女秘书荣格(GertrudJunge,1920—)记录,戈培尔、鲍曼、武装部队驻元首大本营副官布格多夫(WilhelmBurgdorf,1895—1945)和克莱布斯(HansKrebs, 1898—1945)为证人,1945年 4月 29日晨 4时正式签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力图为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脱罪责,强调困守柏林的必要性,号召德国人民继续为法西斯主义卖命;第二部分规定将戈林和希姆莱开除出党并革除一切职务,任命*邓尼茨为德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戈培尔为政府总理,鲍曼为党务部长,赛斯—英夸特为外交部长,汉克为党卫队全国领袖和德国警察总监,吉斯勒(PaulGiesler)为内政部长,克罗西克连任财政部长,企图顽抗到底。
希腊人民解放军(EthnikosLaikosApelevtheRotikosStratos)*希腊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武装部队。1942年 2月成立,同年 11月配合英军在北非作战,炸毁戈尔戈波塔莫斯(Gorgopotamos)桥。1943年初建立西马其顿解放区,5月建立司令部,由萨拉菲斯(Saraphis)将军任司令。同年夏解放大片国土,并建立小型舰队。支援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吸引德军 4个师至希腊。主张团结御敌,多次击退*希腊民族民主军的挑衅。1943年 7月与英军签订协议,开始接受盟军的援助;9月意大利投降后,缴获意军大部装备,队伍进一步壮大。同年冬,在英军停止供应的情况下,仍粉碎德军的围剿,巩固了解放区。1944年秋德军退却对,发动全面反攻,10月 12日解放雅典,11月 3日解放全国。但英军于 10月 4日派首批空降部队进入希腊。12月初,拒绝英军司令部要求解散的命令,在雅典街头发动武装反击。经月余血战,被迫撤出首都,并于 1945年 1月 9日要求停战,2月 12日又签订*《瓦尔基扎协议》,自动解除武装。
希腊民族民主军(Ellinik ósDhimokratikòsEthnikós大战期间希腊的保王反共武装。1942年 6月由泽尔瓦斯(NapoleonZervas)上校组建,主要成员为原希腊政府军官兵。支持君主制,效忠希腊流亡政府。得到英国的承认和支持。同年 11月曾参与炸毁戈尔戈波塔莫斯(Gorgopotamos)桥的战斗,主要活动于希腊西北部山区。1943年起不断向希腊人民解放军发起攻击,均被粉碎。1944年 2月在英国调停下,签署停火协议。希腊光复后编入政府军。
希特勒-卡洛伊会晤1942年 6月 5日希特勒为巩固轴心国集团邀匈牙利总理卡洛伊(K á11ayMiklós,1887—1967)到德军最高统帅部举行的会晤。会晤时,卡洛伊向希特勒保证,匈牙利“将在东方的军事行动中”完成自己各方面的义务。希特勒则要求匈牙利再向苏德战场增派 2个师,并在匈牙利国内为党卫军征兵;同时允诺对在东线作战表现优异的匈士兵:“奖给土地”,并在战后不再干涉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争端。不久,匈牙利即向苏德战场增派军队。
希特勒的秘密之书即“希特勒的第二本书”。
希特勒的第二本书书名。又名《希特勒的秘密之书》。1928年由希特勒口授,*埃耶出版社经理阿曼(MaxAmann,1891—1957)记录整理,当时担心滞销未出版。1961年由斯图加特德意志出版社首次正式发行。被视为*《我的奋斗》续集,重点论述德国外交政策问题。鼓吹德国必须确定明确而有远见的外交政策,在欧洲夺取足够的*生存空间,为此必须在国内高度集中权力,重整陆上武装力量,消除人民的精神衰退现象;认为法国永远意在彻底瓦解德国,德国同苏联保持友好关系弊多利少,必须坚持反法反苏政策,争取同英国和意大利结盟。该书出版后成为研究纳粹德国外交政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重要资料。
希特勒—霍尔蒂会谈大战期间希特勒和匈牙利独裁者*霍尔蒂曾举行过多次会谈,其中重要的会谈有:(1)1943年 4月 16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希特勒在萨尔茨堡召见霍尔蒂,申斥匈牙利作战不力,并有背叛企图,要求匈牙利向苏德战场增派一个军;霍尔蒂以匈牙利军队缺乏应有装备而婉拒,但仍表示与德国—起把战争进行到底。(2)1944年 3月 18日霍尔蒂又被希特勒召至萨尔茨堡,在经受希特勒的多次申斥相威胁后,于当晚8时表示同意德军占领匈牙利全境。
希腊民族团结政府希腊流亡政府和国内抵抗运动联合组成的政府。为控制战后希腊,1944年 9月 2日,由英国策划成立。流亡政府首相*帕潘德里欧出任首相,*希腊民族解放阵线在作出解散民族解放政治委员会的重大让步后,仅得 5席次要的部长职位,10月 18日英军护送在国外的政府成员回到雅典。12月英军武装干涉希腊后,民族解放阵线退出该政府;同月底帕潘德里欧辞职,此后政府遂名存实亡。
希腊民族解放阵线希腊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1941年 7月希共中央呼吁建立统一战线,遭到资产阶级政党拒绝。9月 27日共产党与左翼政党组成此阵线。发表宣言主张解放全国,建立民主政体。其基层组织迅速遍布全国,领导各种形式的抵抗运动。1942年 2月组建*希腊人民解放军,解放大片国土,并在各地建立人民政权。1944年 3月 10日建立民族解放政治委员会。9月加入民族团结政府。1944年 12月英军解散人民解放军时,退出政府。在英军镇压下于 1945年初解散。
希腊全国民主同盟(Etbnik òsDimokratikòsEllini-kosSyndesmos)希腊保皇反共组织。1941年秋成立,领导成员多为上层人物。1942年 6月命令泽尔瓦斯(NapoleonZervas)上校组成*希腊民族民主军。虽进行某种反对占领军的斗争,但仇恨人民武装力量,多次进攻*希腊人民解放军。1944年 9月参加建立*希腊民族团结政府。1945年 1月英军武装干涉希腊后,其挂名领袖普拉斯蒂拉斯(NikolasPlastiras)将军继*帕潘德里欧组阁,签订*《瓦尔基扎协议》,此后更公开推行镇压人民的政策。
希姆莱-克尔斯滕协议大战后期纳粹德国关于调整集中营政策的文件。1945年 3月 12日,*希姆莱及其私人医生克尔斯滕(FelixKersten, 1898—)为掩盖罪行而签订。规定:(1).不再扩大集中营;(2).当盟军逼近时,集中营应升起白旗;(3).不再杀害犹太人,犹太人同其他囚禁者享受同等待遇;(4).允许瑞典向个别犹太囚禁者寄送食品包裹。但此后纳粹对集中营囚徒的大规模屠杀并未因该约签订而中止。
希特勒-墨索里尼会谈大战期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会谈。共 12次,其中重要的有:(1)1940年 3月 18日,墨索里尼由齐亚诺陪同,在布伦纳(Brenner;今奥地利境内)山口会晤希特勒,其间墨索里尼表示意大利将参战。(2)1940年 6月 19日,法国败局已定时,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为意大利索取尼斯、科西嘉、突尼斯、吉布提等地,均遭拒绝;希特勒并告诫墨索里尼应克制对法国的要求。(3)1941年 1月 19—20日意军进攻希腊屡败后,墨索里尼前往贝希特斯加登请求希特勒提供援助,希特勒答应出兵并初步拟订了两匡共同侵略巴尔干的计划。(4)1941年 6月 2日希特勒在布伦纳山口会晤墨索里尼,讨论两国作战计划,因对意大利军事力量缺乏信心和蔑视,竟只字未提即将发动的侵苏战争。(5)1942年 4月 29—30日,墨索里尼在萨尔茨堡同希特勒商讨当年的作战计划,墨索里尼希望首先在北非战场上取得成功;但希特勒则坚持应全力对付苏联,吹嘘即将发劝的夏季攻势,迫使墨索里尼同意向苏德战场均派意大利军队。(6)1943年 4月 7—10日,墨索里尼在萨尔茨堡会晤希特勒,墨索里尼主张同苏联议和,将两国军事力量集中在地中海地区抗击美英;希特勒口头上允诺协助墨索里尼据守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本上,但仍坚持应全力解决苏联问题。会谈期间的希特勒(右)和墨索里尼(左)希特勒-安东亲斯库会谈大战期间希特勒和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奈斯库先后会谈 8次,其中重要的有:(1)1940年 11月 22—23日希特勒和安东奈斯库在柏林的会谈。其间罗马尼亚同意增加对德国的石油供应,制定德、罗两国长期合作计划,并于 23日宣布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2)1941年 6月 11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和安东奈斯库的会谈。其间希特勒透露了即将进攻苏联的计划,得到了安东奈斯库的支持,双方同意共同发动侵苏战争。(3)1943年 4月 12—13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希特勒和安东奈斯库在柏林的会谈。希特勒在会谈时指责罗马尼亚试图和美、英单独议和,要求全力对付苏联,并停止和西方大国的外交接触;安东奈斯库屈从于希特勒的压力,允诺改组和重新装备 18个师并增兵苏德战场。(4)1944年 2月 28日希特勒在萨尔茨堡附近和安东奈斯库的会谈。其间希特勒希望德、罗两国共同出兵占领匈牙利,但同时又希望罗放弃对匈牙利的领土要求,遭安东奈斯库的婉拒;同时安东奈斯库也多次向希特勒表示忠诚,打消了希特勒进占罗马尼亚的意图。
希特勒第一号作战命令1942年 10月 14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在苏德战场转入战略防御的命令。此命令系战争期间希特勒以领袖身份直接向陆军下达的第一份作战命令,它标志着*德军一九四二年夏季攻势的失败。
希特勒第二十一号指令1940年 12月 18日希特勒签发的对苏战争计划。即*巴巴罗萨。
希特勒第三十二号指令1941年 6月 11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侵苏战争后进一步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草案,题为《准备迎接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后时期》。草案规定,在击溃苏军后,德军应攻占英国的殖民地、直布罗陀和地中海区域、非洲、近东和中东的某些独立国家,以及入侵英伦诸岛。计划设想,在印度同日本军队会师,把西班牙和葡萄牙并入德国版图,并对美国展开军事行动。预定在 1941年深秋或 1941年底至 1942年初实施。后因侵苏的闪击战失败而搁置。
希特勒第三十九号指令1941年 12月 8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德军在苏德战场全线转入防御的决定。指令承认 1941年德军已无法实现预定战略目标,要求从后方和西线抽调补充兵力,为 1942年东线的进攻准备条件。
希特勒第三十三号指令1941年 7月 19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对苏战争下一阶段的战略部署。指令*中央集团军群在围歼斯摩棱斯克地域的苏军后,用步兵部队向莫斯科进军,其所辖第二、第三坦克集群则分别调至*南方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作战区域。
希特勒第三十五号指令1941年 9月 6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进攻莫斯科的部署。鉴于德军在西南方向已获初胜,在西北方向合围列宁格勒也即将成功,希特勒认为已具备向莫斯科发动决定性进攻的条件。指令要求,9月底以前*中央集团军群应准备好旨在消灭斯摩棱斯克以东苏军的进攻战役;*北方集团军群庄完全合围列宁格勒后应不迟于9月15日将所属大部分快速部队和航空兵调归中央集团军群;正在基铺方向作战的*德国第二坦克集群和第二集团军完成任务后也应转向莫斯科方向;*南方集团军群则应着手实施攻占领巴斯和克里米亚的战役,随后前出北高加索接近地。
希特勒第三十四号指令1941年 7月 30日希特勒签发的对第三十三号指令的修正意见。指令*中央集团军群暂时转入防御,第二、第三坦克集群进行修整补充,南方和北方集团军群则仍按原计划使用本身兵力作战。此部署的时效约 10天。8月 12日,由凯特尔签发的对本指令的补充命令中,重申*希特勒第三十三号捐令中关于先清除两翼后攻打莫斯科的意图。
希特勒第六号作战命令1943年 4月 15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实施代号*堡垒的战役命令。规定:这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攻应当速战取胜,把失去的主动权重新夺回来。命令还计划在“堡垒”战役成功后继续向东南方向突击,即实施代号“豹”的战役,以重新占领伏尔加河一线或从南百威胁莫斯科。
希特勒第四十一号指令1942年 4月 5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苏德战场1942年夏秋战局的作战方针。规定:德军的目标是消灭苏军剩余力量和尽可能使之远离最重要的军事经济中心。为此,在中央方向应保持既有态势;在北方要夺取列宁格勒并与芬兰人建立陆上联系;在南方应攻占高加索。鉴于集中力量的必要,首先在南方实施主要战役,其目的是将苏军消灭在顿河以西,然后占领高加索的石油区并穿越高加索山脉。指令还具体部署了在南方的作战行动。详见“德军一九四二年夏季攻势”。
希特勒第四十五号指令1942年 7月 23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继续实施1942年夏季攻势的部署。规定:改变原定先合围斯大林格勒,后南迸高加索的计划,由*南方集团军群改编组成的 A、B两个集团军群同时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一阿斯特拉罕方向突击,其中高加索为主攻方向。
希特勒-鲍利斯三世会谈大战期间希特勒和保加利亚国王*鲍利斯三世举行的会谈。重要的会谈有:(1)1940年 11月 17日鲍利斯三世被希特勒召往德国,在会谈中,表示保加利亚同意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从外交和军事上的考虑,认为加入的日期须后延,希特勒对此表示同意。
(2)1943年 8月 25日希特勒又召见鲍利斯三世,敦促保加利亚更积极地参战,会谈期间双方发生争执,鲍利斯三世回国后不久,于 28日暴卒于索非亚,死因至今不明。
希腊民族和社会解放运动(EthmkiKaiKoinikiApe-levtherosis)大战期间希腊保皇反共组织。1942年 10月在英军近东司令部支持下成立,领袖为巴尔齐斯(Bar-kidzis)等人。主张反对德意占领,但因保守派军官控制着该组织,逐渐右倾。曾派代表参加 1943年 8月开罗会议,向*乔治二世宣誓效忠。一度与*希腊民族解放阵线合作,巴尔齐斯曾出任*希腊民族解放政治委员会副主席。后反对民族解放阵线,并卷入内战,其武装部队被人民解放军全歼。
希腊民族解放政治委员会*希腊民族解放阵线建立的临时政府。1944年 3月 10日组成,包括民族解放阵线、希腊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抵抗组织的代表。由希腊共产党领导。公布《关于行政和司法临时法令》,实行社会改革。4月通过选举产生议会,并建立法庭、警察等机构,行使临时政府的职能。同年 9月民族解放阵线加入*希腊民族团结政府后,遂告解散。
希特勒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命令此命令最后确定:在冬季到来之前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夺取莫斯科,而是占领克里米亚、顿涅茨工业和煤矿区,并排除俄国(指苏联)从高加索取得石油的可能性;在北方包围列宁格勒并与芬兰人会师。参见*希恃勒第三十三号指令和*希特勒第三十四号指令。
谷正之(1889—1962)日本外务大臣(1942—1943)。1913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外务省,在驻中国、荷兰、法国等使领馆任职。1923年 5月任外务省参事官。期间曾以随员身份出席第一至第三届国际联盟大会。历任外务省亚洲局第一课课长、驻美使馆一等秘书、亚洲局局长等职,致力于推行“币原外交”。九·一八事变后围绕退出国际联盟、改革外务省等问题同*白乌敏夫情报部长发生冲突。1933年 8月调任“满洲国”参事官。1936年 4月任驻奥地利兼匈牙利公使。归国后升为外务次官,1940年 7月辞职。1941年 10月任东条内阁情报局总裁。1942年 9月改任外务大臣兼情报局总裁。1944年 4月至 1945年任驻汪伪政权“大使”。战后曾一度被开除公职。1954年后复出,历任外务省顾问、驻美大使和驻联合国代表等职。
谷寿夫(1881—1947)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历任参谋本部部员、驻英国武官、驻印度武官、陆军大学教官。1928年任第三师团参谋长,入侵中国山东半岛,后任参谋本部演习课长,1930年任国联陆海空军问题常设咨询委员会日本陆军代表,少将街。1933年任东京湾要塞司令官,后任第九师团留守司令官。1936年任第六师团长,晋升中将。1937年 8月率部入侵华北,12月攻陷南京,纵兵进行大屠杀。1938年 1月离开中国,后任第五十九军司令官。战后于 1946年 2月 2日在东京被捕,同年 8月 1日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引渡到中国。1947年 3月被中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于 4月 26日在南京执行枪决。
狂乱的(Frantic)1944年 6—9月美国战略空军从英国或意大利南部基地至苏联之间的*穿梭轰炸的代号。
狂暴号航空母舰(Furious)英国航空母舰。原为 1917年建成的战列舰,1921—1925年间改造成航空母舰,排水量 22450吨,最大航速 30节,可载飞机 33架。大战初期在英国本上舰队服役。1942年 8月在*基石的行动中,运载飞机增援马耳他。同年 11月,支援盟军*北非登陆战役。1944年 4月,参加袭击泊于挪威北部的德国*蒂尔匹茨号战列舰,使其瘫痪 3个月。同年底,因船身和发动机过于陈旧而退为预备役。
犹他(Utah)盟军诺曼底登陆滩头代号之一。属美军登陆区。位于科唐坦(Cotentin)半岛东岸,为一段长约 9英里、坡度不大的黄沙海滩,其后是 100—150码长着滨草的低沙丘地带。德军防御工事薄弱。在此滩头的登陆作战中,美国第四师损失 197人。
犹太人委员会(Judenrate)反对纳粹德国的犹太人秘密组织。存在于德国本上和奥地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荷兰、匈牙利、波兰等德国占领区。宗旨为反对和推翻德国纳粹政权,拯救犹太人。德国本土组织全称“德国犹太人全国代表委员会”。曾参与领导 1943年 4月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的起义。
犹太人保留区(JudenReservat)战时纳粹德国或德占区内划定的犹太人集中居住地区。有些设在中世纪犹太人隔离区的遗址上。名义上由长老委员会管理,实际完全受党卫队控制。著名的“华沙犹太人隔离区”,设在华沙市内 6.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四周用高墙隔离,共居住 40万人。他们仅以极少食物维持生命,同时还被迫为德国军火工厂服苦役。保留区内的犹太人,为反抗纳粹的暴行,曾多次起义。
狄尔斯(RudolfDiels,1900—1957)德国*盖世太保第一任头目。早年学法律。1930年进普鲁土内政部供职,两年后任该部助理部长并参加纳粹党,得戈林赏识,1933年 6月被任命为普鲁士邦警察局 IA处处长,在此基础上着手组建盖世太保。后因内部矛盾,改任科隆行政区首脑,1937年兼任*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国内运输管理负责人。一度出任汉诺威邦首脑,1943年同戈林之弟的遗孀结婚。次年,”七·二○事件发生后一直被盖世太保逮捕。战后曾任联邦德国内政部次长。著有回忆录等。
狄克森(HerbertvonDirksen,1882—1955)德国外交官。早年当律师。1910年任助理法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任尉官。战后转入外交界,历任驻苏大使(1928—1933)、驻日大使(1933—1938)和驻英大使(1938—1939)。以大使身份参与战前德国的一些重大外交活动,忠实履行本职,但对纳粹外交政策持保留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离职。著有《莫斯科一东京一伦敦:对德国外交政策二十年的回忆与观察(1919—1939)》。
狄特里希①约瑟夭。塞普·狄特里希(JosephSeppDietrich,1892—1966)。德国武装党卫队将领。1911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成为纳粹党早期成员和希特勒亲信之一。1928年任希特勒警卫队长。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衔(相当于中将)统率*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1934年负责执行处决罗姆等冲锋队头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任*武装党卫队坦克军军长,参加进攻法国和入侵苏联。1943年约·塞·狄特里希调往意大利,负责保卫被救出来的墨索里尼。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以党卫队总指挥衔(相当于上将)赴西线统率武装党卫队第六装甲集团军。参加阿登*突出部战役。战后作为战犯被美国军事法庭判处25年徒刑。1955年提前释放。1957年在慕尼黑又以执行处决罗姆等人的罪行被判 18个月徒刑。刑满获释后定居联邦德国。②奥托·狄特里希(OttoDietrich,1897—1952)。德国新闻业头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军。战后在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大学攻读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1921年获政治学博士学位。1931年任纳粹党新闻业头目,翌年加入党卫队,为纳粹党的竞选活动组织宣传攻势,并利用姻亲关系撮合希特勒和鲁尔区垄断资本家。1933 年起主持德国新闻界“一体化”运动。1937—1945年汪德国政府新闻处处长和宣传部国务秘书,向民众灌输法西斯思想,垄断战时前线战况发布权。”七·二○事件发生时在现场,向戈培尔通很了希待勒来死的消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9年被判 7年徒刑。1950年获释。著有《同希特勒一起获取政权》、《民族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跟随希待勒十二年》等。
角斗士式歼击机(Gladiator)英国单引擎双翼单座海上歼击机。1934年试飞,1936年投产,1940年停产,共生产约 500架。其中约 200架出口到中国、希腊、瑞典、比利时、挪威等国。最大时速 253英里,升限 3,3万英尺,航程 410英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在北海和地中海使用。1940年年中起逐渐淘汰。条约派亦称“军政派”,日本海军中的派系之一。由赞成《伦敦海军裁军条约》的海军军官组成,故名。主要成员有山梨胜之进、掘悌吉、”左近司政三和寺岛健等人,多为海军省要员。认为决定国防兵力的权力在政府,制定军备应优先考虑外交和财政情况;主张在《伦敦海军裁军条约》范围内,通过提高舰只的作战能力来加强海军。与*舰队派形成尖锐的对立。*大角岑生任海军大臣时,其成员均被编入预备役。
卵石(Shingle)1944年 1月盟军对意大利安齐奥(Anzio)的两栖进攻行动的代号。参见“安齐奥之战”。
邹韬奋(1895—1944)中国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原名恩润。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在上海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生活》周刊。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淞沪会战时,为第十九路军抗日征募军需品和慰劳品,并创设生活伤兵医院,救护抗敌将士。同年 7月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同年 7月被迫流亡国外,周游欧美,并至苏联参观。1935年 9月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永生》周刊、《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刊》,并任上海各界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1936年 11月,与沈钧儒等一起被国民政府逮捕,为“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1938年起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皖南事变后,被迫流亡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日军陷香港后,转赴广东。1942年到苏北解放区。1944年 7月 24日在上海病逝。后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饭田祥二郎(?—1980)日本将领。1938年 1月任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参谋长,授少将衔。同年 11月任饭田支队长,次年 1月该支队改编为台湾混成旅团,任旅团长,参加 1939年 2—4月攻占海南岛的作战。1940年 6月升任近卫师团长,投中将衔。1941年 7月任中国派遣军第二十五军司令官,9月率部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同年 11月改任南方军第十五军司令宫。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进驻泰国,随后入侵缅甸。1912年 3月占领仰光,5月到缅甸中部曼德勒指挥作战。1945年 7月调任第三十军司令官,入关东军第三方面军战斗序列,同年 8月率部与苏军交战,直至关东军下令停战。
[丶]亨里齐(SiegfriedHenrici,1889—)德国将领。1907—1919年在陆军服役。二十年代在普鲁士保安部门和内政部供职。1935年重新入伍。1939年 6月升为少将。翌年在西线任第十二军军长。1941年晋升中将,在东线任第四十三军军长。1942—1944年 5月在东线任第四集团军司令。1944年 6月—1945年任第一装甲集团军司令。1945年 3月任防守柏林的西方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 5月 9日被苏军俘获后囚禁。
亨里奥(PlillippeHenriot,1889—1944)法国合作主义分子。战前在天主教学校任教,并为全国天主教联盟发言人。1940年法国败降后追随贝当,支持维希政府,宣扬法德合作,常在维希政府电台发表演说。后加入*维希民警,镇压抵抗运动。1944年 2月任维希政府新闻和宣传国务秘书和全国广播协会主席。因在电台和报刊上大肆攻击格里埃尔(Gli éres)地区游击队,激起民愤,1944年 6月在巴黎被抵抗战士击毙。
亨茨盖(CharlesHuntziger,1880—1941)法国将领。1900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1933年获少将衔,1934—1938年,任利凡特地区法军司令。1938年出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次年 9月任第二集团军司令。1940年 6月调任第四集团军群司令。在西线战争中未能阻止德军前进。1940年 6月任停战谈判代表团团长,代表法国签署《贡比涅停战协定》。同年 9月出任维希政府陆军国务秘书,同月又兼任陆军司令。后因飞机失事身亡。
亨利希·曼(HeinrichMann,1871—1950)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之兄。犹太人。进入文坛后,其作品锋芒常指向德意志帝国专制制度和社会不平等。1930年任普鲁士文学研究院院长。1933年纳粹党执政后被免职并流亡巴黎。通过小说和政论文章秤击纳粹主义和法西斯统治。后移居美国。著有历史小说《亨利四世》等。
亨德森机场(HendersonField)美军对瓜达尔卡纳尔岛机场的称呼。1942年 6月,日军派兵登上该岛修建。同年 8月 7日,美军登陆后迅速攻占,并于 20日派飞机停驻,改称此名,以纪念在中途岛海战中只身驾机冲向敌航空母舰而殉职的美国海军少校亨德森(LoftenR.HenderSon)。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日军多次企图夺取该机场均来得逞。
亨-111式轰炸机即“He—111式轰炸机”。
库克即“小库克”。
库珀(AlfredDuffCooper,1890—1954)英国新闻大臣(1940—1941)。受教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1913年任职外交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在近卫步兵第一团服役。1924年起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后在陆军部和财政部任职。1935年任陆军大臣。1937年转任海军大臣,次年 10月因反对*《慕尼黑协定》辞职。1940年 5月出任丘吉尔内阁的新闻大臣。1941—1943年任兰开斯特公爵郡事务大臣,期间曾因远东局势恶化于 1941年 12月受命赴新加坡,作为驻远东国务大臣提出过有关新加坡防务的报告。1943年 11月调任驻自由法国的英国代表。1944—1947年任驻法大使,任内努力弥合英法间的分歧和法国的战后重建工作。1952年受封子爵。著有多种传记,包括自传《老人易忘》。
库雷(FrancoisCoulet,1906—)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1935年起活跃于外交界。法国败降后,在伦敦参加抵抗运动。1941—1942年任戴高乐办公室主任,后又奉命指挥在英国的自由法国伞兵。1943年科西嘉岛解放后,一度在该地负责行政管理工作。1944年 6月被任命为诺曼底解放地区专员,代表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抵制盟军的干预。同年 9月起专辜负责与盟国的联系。战后继续在外交界供职。
库西宁(OttoVilhelmovichKuusinen,1881—1964)芬兰共产党创始人。1904年参加芬兰社会党。1918年芬兰革命时任芬兰革命政府教育部长。为芬兰共产党的创建者和领导人。1921—1939年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1939年 12月苏芬战争爆发后,出任芬兰民主政府首脑,与苏联签订友好互助条约。1940—1956年担任卡累罗-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
库利克(ГригорийИвановичКулик,1890 —1950)苏联将领。1912年入沙俄军队服役。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翌年参加红军。国内战争时任集团军炮兵主任。战后负责炮兵事务和军工生产,两度出任红军军械部部长。1932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9年 1月起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械总部部长。1940年获苏联元帅衔。以保守观点看待现代战争,怀疑大型机械化兵团的作用。苏德战争前期曾指挥集团军作战受挫,1942年 3月降为少将。1944年 1月出任红军部队组建和补充总部副部长。战后任军区副司令。1946年退休。死后恢复苏联元帅衔。
库柏林(CharlesEdwardCoughlin,1891—1979)美国神父。1916年被授为罗马天主教神父。1926年起以无线电广播从事宗教和政治活动。新政初期曾支持罗斯福政府,1935年起转而抨击新政。同年组织全国社会正义同盟。1936年起编辑出版《社会正义》杂志。崇尚极权主义,倾慕纳粹运动,进行反共反民主活动,支持基督教战线等法西斯团体,煽动孤立主义情绪,反对美国政府援助英法对抗纳粹德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趋于缄默。1966年从神父圣职中退休。
库切连科(НикодайАлексеевичКучеренко,1907—1976)苏联坦克设计师。1930年毕业于哈尔科夫工程学院。在军工厂任工程师,从事坦克研制工作。1939年与*科什金、*莫罗佐夫一起研制成*T-34型坦克。苏德战争期间,在莫罗佐夫领导下对该型坦克进行了多次改进。1942年加入联共(布)党。1945年获上校工程师衔。
库里申科(ГригорийАкимовичКулищонко,1903—1939)苏联空军军官。苏共党员。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受苏联政府派遣,参加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援助中国抗战,任重轰炸机大队少校大队长。多次参加空袭日军。1939年 10月 14日驾机轰炸日军据点返航时,因座机受损被迫降落在四川万县长江中,不幸牺牲。
库利埃尔(EugenioCuriel,1912—1945)意大利抵抗运动战士。三十年代在帕多瓦大学任教,并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后与意大利共产党建立联系,在米兰进行地下活动,1939年 7月被捕入狱。大战期间,在狱中坚持进行反对战争和墨索里尼独裁专制的宣传。1943年巴多里奥执政后获释,在米兰出版地下刊物和建立“青年阵线”组织,开展对德国占领军和*萨罗共和国的斗争。1945年 2月被法西斯分子杀害。
库罗奇金(ПaBeлАлексеевичКурочкиH,1900—)苏联将领。十月革命时为赤卫队员,参加攻打冬宫。1918年参军。1920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82、1934和 1940年先后毕业于伏尤芝军事学院、该院研究生班和总参军事学院。参加进军西乌克兰和苏芬战争。1940年起先后任集团军司令和外贝加尔军区司令。苏德战争初期任第二十集团军司令(中将衔),参加斯摩棱斯克战役。后调往西北方面军,先后任第十一、第三十四集团军和西北方面军司令,参加杰米扬斯克战役。1943年晋升上将。同年底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参加*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1944年 4月调任第六十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利沃夫-桑多梅日、维斯瓦河-奥得河、布拉格等战役。战后曾任驻德苏军副总司令、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等职。1959年获大将衔。著有《我们的光荣军队》、《伟大卫国战争史上的根本问题》。
库图佐夫(Кутзов)苏军实施*奥廖尔战役的计划代号。其意图是: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向盘踞奥廖尔(Opeл)的德军集团发起进攻,粉碎敌军并清除其战略据点。
库班空战*高加索会战苏军反攻阶段发生的大规模空战。1943年苏德在库班地区若干地域上空数次进行空战(4月 29日至 5月 10日;5月 25日至 6月 7日),每次交战都持续数小时,双方都有 30—50架乃至更多的飞机参战。在历时约 2个月的战斗中,苏军共出动飞机 3.5万架次;德军共损失1100架飞机,其中 800架在空战中被击落。经此空战,苏军夺得了苏德战场南翼的制空权。
库隆德尔(RobertCoulondre,1885—1959)法国外交官。1936、1938年先后任驻苏大使、驻德大使,推行亲德政策。1939年,建议加速莫斯科英、法、苏三国谈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于同年 8月 25、26两日,连续会见希特勒,递交达拉第乞求和平的信件,并支持墨索里尼调停的倡议,9月 3日奉命向德宣战。5日,回国。1940年出任驻瑞士大使。战后继续在外交界供职。
库尔恰托夫(ИгоьВасильевичКурчатов,1902或 1903—1960)苏联核物理学家。1923年毕业于克里米亚大学物理数学系。1925年起在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工作。1933年开始研究原子核物理学。翌年发现中子冲击所引起的核反应分裂。1935年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同质异能现象。1939年发表关于链式核反应的研究成果,翌年发表关于铀的自由裂变的报告。苏德战争爆发后,曾一度停止核的研究。1943年领导建立有关原子问题的研究所(即后来的原子能研究所,196Q年起以他的名字命名),同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44年领导建立回旋加速器。战后研制出苏联的原子弹(1949年)和世界第一颗氢弹(1953年),并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事业,1948年加入联共(布)党。著有《原子核裂变》、《重核子分裂》、《原子核同质异能性》等。
库拉湾海战*中所罗门群岛战役中的一次海战。1943年 7月 2日美军在新乔治亚岛大举登陆后,日第八方面军用驱逐舰载运援军加强在克伦班哥拉(Kolomban-gara)岛以北 6英里的韦拉(Vella)湾驻军。7月 5日夜,秋山海军少将率 10艘驱逐舰运送 4000名日军,在库拉湾(KulaGulf)与安斯沃思(W.L.Ainsworth)所率美特遣舰队(3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遭遇。双方展开夜战,至 6日凌晨。日沉 2艘驱逐舰,美沉 1艘巡洋舰。日军仅有900人在韦拉登陆。
库兹涅佐夫①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ВасилнйИвановичКузнецов,1894—1964)。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沙俄军队,1918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8年加入联共(布)党。1936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历侄步兵团、师和军长、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初期先后指挥第三、第二十一和突击第一集团军(中将衔),在西方方向进行艰苦防御,并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 7月—1943年 12月,相继任第六十三和近卫第一集团军司令,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和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1943年 5月晋升上将。同年 12月起任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参加白俄罗斯战役和波罗的海沿岸战役。1945年 3月起任突击第三集团军司令。参加柏林战役。战后曾任军区司令。1960年退役。②费多尔·伊西多罗维奇·库兹涅佐夫(ФёдорИсидоровичКузнецо,1898—1961)。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沙俄军队服役,升至准尉。1918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6和 1930年先后毕业于伏太芝军事学院和该院首长进修班。1938年加入联共(布)党。参加过苏芬战争。后任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司令。1941年 2月获上将衔。苏德战争初期为西北方面军司令,因败退于同年 7月被解职。后复出,历任第二十一、第五十一、第六十一集团军司令和第二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一度任中央方面军司令),指挥所部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任总参军事学院院长。翌年 8月—1944年 2月先后任沃尔霍夫和卡累利阿方面军副司令,参加过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1945年 2月任乌拉尔军区司令。战争后期作用下降。1948年退役。③尼古拉·格拉西莫雄奇·库兹涅佐夫(НиколайГерасимовичКузнецов,1902—1974)。苏联海军将领。1919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1926和 1932年先后毕业于伏龙芝海军学校和海军学院。1934年任巡洋舰长。1936年秋出任驻西班牙海军武官,同时领导苏联海军志愿军参加*西班牙内战。1937年返国后任太平洋舰队第一副司令。翌年晋升司令,获海军少将衔。1939年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委员。同年升任海军人民委员和海军总司令(至 1946年),获海军上将衔,曾出席*英法苏莫斯科军事谈判。苏德战争期间指挥海军作战,为统帅部大本营成员(1941.6—7)、总统帅部大本营成员(1941.7—8)和最高统帅部大木营成员(1941年 8月至战争结束)。出席”雅尔塔会议和*波茨但会议,战后曾被控告向盟军泄密而被降衔海军少将,调任远东部队副司令。后复任海军部长和海军总司令。1955年获海军元帅衔。翌年退役。著有《前夜》、《海军的战斗警报》等回忆录。④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Кузнецов,1911—1944)。苏联侦察员,1938年毕业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工业学院。后为工程师。精通德语,并懂波兰语和乌克兰语。1942年加入联共(布)党,同年 8月志愿赴乌克兰游击队作战。曾化装成德军军官,完成多项侦察和破坏任务,俘获和消灭多名法西斯官员和将领,获取许多重要情报。1944年 3月 9日在执行任务时牺牲。同年 11月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库尔斯克会战苏德战争中期的大规模战略性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德战场出现转折。为了夺回开始丧失的战略主动权,希特勒于 1943年 4月 15日发布第六号作战命令,决定在苏德战线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发动夏季攻势,代号为*堡垒。计划从南、北两翼向该突出部的根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当面苏军。为此德军集中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 50个师(后增至 100个师),计 90余万人,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多架作战飞机,并首次大量使用新型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斐迪南”式自行火炮。苏军在这一地域原来打算乘胜进攻,当侦悉德军企图之后改变计划,决定先以优势兵力进行防御,消耗德军突击力量后再转入进攻。苏军进攻计划的代号为*库图佐夫和*鲁勉采夫统帅。茹军为此部署了*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计 133万人,1.9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100多架作战飞机。此外,作为大木营战略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在该地域后方展开,西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在北侧待机。会战在 1943年夏开始,分为德军进攻阶段(北翼为 7月 5—12日,南翼为 7月 5—23日)和苏军进攻阶段(北翼为 7月 12日—8月 18日,南翼为 8月 3—23日)。7月 12日,双方在南翼发生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同日,北翼苏军开始反攻,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 3路对奥廖尔(Opeл)实施突击。8月 3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也在南翼投入反攻,8月 5日,北、南两翼苏军分别解放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Бегород)。当晚,莫斯科为庆祝这一胜利首次鸣放礼炮。8月 23日,苏军解放哈尔科夫。会战至此结束。在持续 50天的会战中,双方逐次投入的兵力和兵器共计:400余万人,6.9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3万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2万余架作战飞机。*德军一九四三年夏季攻势彻底破产,损失 30个精锐师,计 50余万人,坦克 1500辆,飞机 3700架,火炮 3000门。此战标志苏德战场上战略性转折的最终完成,德军被迫完全转入战略防御,苏军巩固了战略主动权,为尔后展开战略总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库尔斯克防御战役苏德战争中期宁军进行的防御战役。为*库尔斯克会战的德军进攻阶段,1943年 7月 5—23日实施。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庇隆(JuanDomingoPer6n,1895—1974)阿根廷军事独裁者。军人出身。曾任驻智利武官。1939年在意大利军队中服役,并在法、德、西班牙等国考察军事。1941年回国,参与建立联合军官团,力图在本国建立军人专政,1943年参加发动政变后,历汪劳工部长、陆军部长、副总统等职,逐渐掌握军政大权。同情轴心国,促成阿根廷采取敌视民主国家并和其他拉美国家相对抗的立场。1945年 3月阿根廷向轴心国宣战后,被迫辞职,战后于 1946年出任总统。
庇护十二世(PiusXII,1876—1958)罗马教皇(1939—1958)。原名尤金尼奥·帕切利(EugenioPacelli)。1899年受神职,先后在慕尼黑及柏林任教廷大使,1929年起任枢机主教。1930年任梵蒂冈国务卿,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代表教皇与纳粹德国签订宗教协议。1939年被推举为教皇。大战期间,空谈和平,对德意日的战争罪行没有作过口头或书面的谴责,曾遭到世界舆论的指责。战争末期开始与庇护十二世美国总统接触,派私人代表互访。战唇采取亲西方立场。
庐山谈话会1937年 7月 9日起蒋介石、汪精卫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名义在庐山召开各界人士谈话会,听取对抗日救国的意见。7月 17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希望由和平外交方法”解决芦沟桥事变,但也提出了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不改变冀察行政组织、不撤换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受任何约束等四项最低限度要求。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宣布了国民党准备抗战自工的方针。
辛克莱(AreliibaldHenryMacdonaldSinclalr,1890—1970)英国空军大臣(1940—1945)。毕业于伊顿公学和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1922年任丘吉尔的私人秘书。1922年当选为自由党下院议员。1931年任国民内阁的苏格兰事务大臣,翌年 9月因反对帝国特惠制而辞职,1935年成为正在分裂和萎缩中的自由党下院领袖,在对外政策上与丘吉尔的看法相近,1940年 5月支持丘吉尔组阁,并应邀任空军大臣,任内热衷于战略轰炸,1945年竞选失败,去职,1950年为终身贵族,不久进入上院。
辛普森(WilliamHoodSimpson,1888—1980)美国将领。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入侵墨西哥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陆军参谋部供职。1940年 8月任团长,次年 10月任第三十三师师长,1942年 9月任第十二军军长,获少将衔。1943年 10月升任第四集团军司令,1944年 5月赴英,同年秋调任新组建的*美国第九集团军司令,晋升中将,10月指挥该集团军登陆法国,并赴亚琛地区作战,后又参加攻入德境的战斗,先后参加阿登战役、鲁尔战役等重大战役。1945年 4月攻占马格德堡和维膝贝格等城镇,进抵易北河畔。战后一度任第二集团军司令,不久即因健康原因退役。
怀特(WilliamAllenWhite,1868—1944)美国新闻记者和作家。共和党人。早年在堪萨斯大学求学,后从事新闻工作,担任过多种报刊编辑和记者。1923年获普利策奖。1933年任《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为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之一。1939年 9月,发起成立民间组织“通过修订中立法以争取和平的超党派委员会”(简称*怀特委员会),并任主席,反对孤立主义。1940年 5月组织*援助盟国以保卫美国委员会,仍任主席,在宣传推动民众接受选征兵役法、以驱逐舰交换英国基地协定及《租借法案》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后任美国巴勒斯坦委员会和国防工业中黑人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柯立芝传》等。
怀南特(JohnGilbertWinant,1889—1947)美国外交官。共和党人。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二、三十年代曾两度担任新罕布什尔州州长,1939年发起组织社会保险局并任主席。1939—1941年汪国际劳工协会理事。1941—1946年任驻英大使,极力协调美英盟国关系,促使英国政府干 1941年 9月以白皮书担保美国所供租借物资不予出口。1942年 5月,曾在伦敦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就开辟*第二战场率宜进行商谈。1943年成为“欧洲咨询委员会”成员,参与制订战后管制德国的政策。著有《格罗夫纳广场来信》。
怀特委员会(WhiteCommittees)美国民间反*孤立主义组织。1939年 9月成立,始称“通过修订中立法以争取和平的超党派委员会”,由*怀特任主席,故名。1939年底曾解散。次年 5月再度组建,改名为“援助盟国保卫美国委员会”,仍由怀特任主席。该委员会成为民间最大的反孤立主义的全国性组织,并拥有“为自由而战斗委员会”等一批派生组织。在引导民众摆脱孤立主义思潮,推动国会撤销军火禁运,援助欧洲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
怀特备忘录(White′smemorandum)1941年 11月由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HarryDexterWbite,1892—1898)就美日谈判问题所起草的一份文件。其要点为,美国向日本建议缔结为期 2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在同美国签订该条约和其他优惠贸易、信贷诸项协定时,应相应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撤军;务必保证中国的独立地位;日本还应将其生产的战争物资出售给美国等。该备忘录由财政部长摩根索提交总统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经国务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商讨修改,删除某些不切实际的内容,成为同年 11月 26日赫尔向日本代表野村吉三郎和来栖三郎提出的十点建议的基础。
忻口战役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军的防御战役,为*太原会战的主要战役。忻口右托五台山,左倚云中山,为太原北面屏障。1937年 10月初,日军突破晋北长城防线后,开始南下进攻太原的作战。中国*第二战区确定在忻口地区集中兵力乘南犯日军立足未稳加以歼灭,所属部队编为右集团军(朱德指挥,含八路军及 3个国民党师)、中央集团军(4个军另 1个旅,卫立煌指挥)、左集团军(3个师,杨爱源指挥)、预备集团军(3个军,傅作义指挥)。10月 13日,日军由板垣征四郎指挥,以混成第十五旅团和堤支队为右翼、第五师团为左翼,开始猛攻忻口之北中央集团军的南怀化阵地,经激战付出千余人伤亡后于 14日占领南怀化。卫立煌于当晚至忻口督战,调整部署组织反击。16日中、日两军激战 1昼夜,双方均伤亡数千人,中国第九军军长*郝梦麟、师长刘家麒、旅长郑廷珍殉国,占据南怀化以南的日军被歼。在此期间,八路军向进攻沂口之日军两翼及后方连续出击,切断其交通线,并实施*阳明堡奇袭,击毁敌机 24架。进攻忻口之日军一度陷入困境。但 10月底*娘子关战役失利,晋东战局急转直下,第二战区指挥决心动摇。11月 1日,阎锡山下令弃守忻口。次日夜,中国军队全线后撤太原。3日,日军飞机侦察发现后,重新组织兵力进击太原。
闲院宫载仁(1865—1945)日本皇族,将领。伏见宫邦家亲王的第十六子。1882年起留学法国军校。长期在日本陆军中任职。曾参加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1912年升为大将。1916年负责策划暗杀张作霖和侵略中国东北。1919年晋升元帅。在 1931—1940年任参谋总长,掌握指挥大权,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负有重要责任。晚年仍在天皇裕仁近侧操纵军务。后病死。
汪雅臣(1911—1941)中国将领。别名双龙。原为东北军士兵。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反日双龙队、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转战黑龙江五常县一带深山密林。1935年率部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起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开辟五常抗日游击区。曾率部打败日军冲河森林警备队和沙河子日军守备队,并攻入敌重镇五常县山河屯,消灭了日军守备队,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成为东北民众传奇式的抗日英雄,1941年 1月,在五常县蛤拉河子山区被日伪军包围,激战中受伤被俘,在贾家沟壮烈牺牲。
汪精卫(1883—1944)汉奸。名兆铭,字季新。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1927年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九·一八事变后,协同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主张对日妥协。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洽委员会主席、国防最高会者副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宣扬民族失败主义,反对国共合作,与日本侵略者秘密勾结,开展所谓“和平运动”,1938年 12月 18日逃离重庆,29日在汪精卫河内发表“艳电”,公开叛国投敌,1939年 8月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伪“六大”,任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2月 30日与日本政府签订卖国协定《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1940年 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先后任国府代理主席、主席,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中央政洽委员会主席,国防最高会议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签订*《日汪基本关系条约》,出卖国家领土主权。在沦陷区内建立伪军和特工队伍,发动“新国民运动”和“清乡”运动,为日本侵华战争效劳。1944年病死于日本名古屋。
汪哈默尔①洛拉德·汪哈默尔(GerardvanHamel,1911—1944)。荷兰外交官。1940年德军入侵荷兰后,投身抵抗运动,后被捕牺牲。②洛特威克·汪哈默尔(LodewijckvanHamel,1915—1941)。荷兰海军军官。格拉德之弟。参加 1940年 5月抗击德军的战斗,敦刻尔克撤退时表现突出。后参加抵抗运动,1940年 8月空投返回本土,致力于地下组织的建立。翌年 6月被捕牺牲。
汪湖会议(Wannseekonferenz)亦泽“江西湖会议”或“万湖会议”。纳粹德国制定灭绝犹太人计划的会议。1941年 7月 31日,戈林奉希特勒之命,指示海德里希制订灭绝犹太人的计划(*最后解决)。1942年 1月 20日海德里希在柏林近郊汪湖召开会议,共 15人出席,其中包括内政部、司法部、四年计划办公室和波兰总督府的国务秘书,东方部、外交部、总理府和中央保安局的重要官员。会议发布了《汪湖会议备忘录》,通过了以屠杀为主要手段的最后解决犹太人的计划。
江西湖会议即“汪湖会议”。
汪伪国民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占领区扶植的汉奸中央政权。全称“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0年 3月 30日在南京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兼行政院院长,陈公博、温宗尧、梁鸿志、王揖唐等分任立法、司法、监察、考试院院长,周佛海任财政部长兼警政部长。1940年 11月,与日本签订*《日汪基本关系条约》,承认“满洲国”,承认日本有权对中国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控制。拼凑伪军,扩充警察、特务,发展汉奸武装力量,加强法西斯统治。1941年春配合日军在苏、浙、皖等地开展“清乡”运动。同时发动*东亚联盟运动、*新国民运动,鼓吹“和平、反共、救国”,进行法西斯欺骗宣传和推行奴化教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3年初发表对英美宣战文告,并以“确立战时体制”为名,全面控制战略物资,以供应日军给养。1944年 11月汪精卫死后,陈公搏任代理主席、周佛海任代理行政院长。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后,宣告解散。
汪伪国民党六大汪精卫投日后举行的非法的中国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1939年 8月 28日,在上海极司非尔路*七十六号(今万航渡路 435号)特工总部礼堂秘密举行。出席“代表”240余人。通过《整理党务案》,改总裁制为主席制,汪精卫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还通过《修正中国国民党政纲案》、《决定以反共为基本政策案》、《根本调整中日关系并尽速恢复邦交案》和大会宣言,提出一整套“和平、反共、建国”的反动纲领。会议仅开一天,但为制造假象,声称开了三天才结束。
汪精卫-东条东京会谈汪精卫为准备缔结日汪同盟条约而访问东京同东条的会谈。1943年 9月 20日,日本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拟订了《日本国同中华民国问同盟条约》草案。为了传达此条约草案以及日本对重庆开展“政治工作”的意向,日本政府“邀请”汪精卫访问日本。9月 22日,汪精卫偕同汪伪立法院长陈公博秘密抵达东京。先后朝见日本天皇裕仁,同日本首相、外务、海军和大东亚各大臣就拟订日汪同盟条约和开展对国民政府“政治工作”进行了会谈,迅即按日方草案达成协议。23日,汪精卫一行返回南京。10月 30日,在南京正式签订了“日汪同盟条约”。
汪伪国民党六届-中全会*汪伪国民党六大的非法中央全会。1939年9月 5日在上海召开。出席和列席的伪中央执监委员 59人,正式成立中央党部。陈公博、周佛海、梅思平、林柏生、丁默邨、陶希圣、高宗武、焦莹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陈壁君、顾忠琛、褚民谊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褚民谊任秘书厅秘书长,梅思平任组织部长,陶希圣任宣传部长,丁默邨任社会部长,周佛海任财务委员会兼特务委员会主任。
沙千里(1901—1982)中国法学家、经济学家。九·一八事变后,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市职业界救国会、上海市各界救国联合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 11月,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与沈钓儒等被国民政府逮捕入狱,为“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在上海、武汉、重庆继续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任《新华日报》法律顾问,并和沈钧儒等开办律师事务所,以律师身份为遭受国民党顽周派迫害的进步人士辩护。1943年参与组织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团结工商界人士共同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地方工业部部长。
沙巴林(АлександрОсИповицшабалин,1914—1982)苏联军人。1936年入海军。参加过苏芬战争。1941年为海军准尉。苏德战争期间,先后在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任鱼雷挺长、小队长和中队长。1943年加入联共(布)党。率所部共击沉敌舰、船 37艘,并多次成功地进行侦察和登陆作战。1944年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战后曾任北方舰队副参谋长和伏龙芝海军学校副校长等职。1969年获海军少将衔。1975年退役。
沙里埃(JulesG éraudSaliège,1870—1956)法国图卢兹主教。1928年始任。法国败降后,不满德国占领军的暴行,于 1942年 8月发表公开信,谴责占领当局和维希政府残害无辜人民,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1943年秋开始和抵抗组织建立联系,秘密协助抵抗战士的活动。1944年 6月被捕,后因病获释。战后于 1946年升为枢机主教。
沙罗欣(МихаилНиколаевичШарохин,1898—1974)苏联将领。1917年 2月应征服役。同年 11月加入赤卫军。1918年转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0年加入俄共(布)党。1936和 1939年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总参军事学院。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将。先后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突击第三集团军和西北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参谋长。1943年 8月出任第三十七集团军司令,参加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的作战。翌年 10月调任第五十七集团军司令,参加布达佩斯、巴拉顿湖和维也纳等战役。1945年晋升上将。战后在总参谋部和国防部任职。1960年退役。著有《通向巴拉顿湖之路》(合著)。
沙胡林(АлексейИвановичШахурИ,1904 —1975)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1910—1946)。早年当工人。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经济工程学院。次年进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工作。1934年参加红军。1938年起先后任雅罗斯拉夫尔和高尔基州州党委第一书记。翌年当选为党中央委员。1940年起任航空工业人民委员。苏德战争期间,组织所属企业东迁和批量生产新型战斗机。1944年获上将工程师衔。战后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退休。著有《伟大卫国战争前夕和战时的航空工业》。
沙赫特(HjalmarHortaceGreeleySehacht,1877—1970)德国国家银行总裁(1923—1930,1933—1939)、经济部长(1934—1937)、军事经济全权总办(1935—1937)和不管部长(1937—1943)。生于丹麦。早年曾在基尔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攻读医学和政治学,并在柏林大学获经济学博士衔。后经营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经济部任职。1923年 12月出任国家银行总裁。整顿德国金融,被誉为“财经奇才”。1930年 3月因反对“杨格计划”而辞职。不久,参与组织*哈尔沙赫特茨堡阵线,积极支持希特勒上台。1933年纳粹党执政后重新出任国家银行总裁。利用银行储备,创立和发行*梅福票,为德国扩军筹措资金。1934年 8月兼任经济部长。1935年 5月又兼任*军事经济全权总办。起草工业动员以及国防军与战时工业相结合的详细计划,策划和推行储备战略原料和控制外汇的制度,对纳粹德国早期扩军备战和组织战争经济起了重大作用。后因与掌管*四年计划的戈林发生矛盾,并同希特勒意见相左,于 1937年 11月辞去经济部长和军事经济全权总办职务,但仍留任国家银行总裁,并出任不管部长。1944年 7月 23日因涉嫌参加反希特勒密谋被捕,囚于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6年被宣判无罪释放。随后,根据整肃纳粹分子的法律在德国法庭受审,判刑 8年,但不久在上诉中又被宣判无罪,1948年 9月 2日释放。1953年起在杜塞尔多夫经营银行。著有《“老奇才”的自白》等。
沙米战役美军在新几内亚的一次进攻战役。沙米(Sarmi)为新几内亚西北港口城市。日本从中国战场调遣第三十六师团占驻该地。1944年 5月17日,美军开始在瓦克德(Wakde)岛及其对岸的特莫(Toem)、阿拉拉(Arara)附近登陆,此后用 2个师的兵力自东向西逐步推进。日军遭到攻击溃退,6月下旬收缩至沙米附近,陷入长期被围的困境。
沙尔勃鲁赫(FerdinandSauerbruch,1875—1951)德国医生。早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成为陆军外科医生,获中将衔,并任柏林仁慈医院院长。1933年秋参与组织约 960名教授效忠希特勒的宣誓。后常为纳粹要人治病,1940年曾为希特勒作喉部摘瘤手术。大战后期与反希特勒密谋分子有接触,曾受盖世太保传讯,但未被捕。战后被民主德国政府解除公职。
沙邦-戴尔马(JacquesChaban-Delmas,1915—)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毕业于巴黎大学法学院。曾当记者。1939年入圣西尔军校受训。大战初期,曾在马其诺防线作战,获准将衔。法国败降后在国内参加抵抗运动,追随戴高乐,往返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极力扩大*自由法国在本土的影响。1943年任财政总稽核处副处长,1944年初出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驻本土军事代表团的财政顾问。同年 6月又任陆军总监。奉戴高乐之令,反对举行全国范围的起义。后又执行法兰西临时政府和盟军指挥部的指示,力图拖延巴黎人民发动起义。1945年 10月任临时政府新闻部秘书长。战后曾任国民议会议长和总理。
沙利文兄弟(SullivanBrother)*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阵亡的 5位美国海军士兵。乔治·托马斯·沙利文(GeorgeThomasSullivan,1913—1942)、弗兰西斯·亨利·沙利文(FrancisHenrySullivan,1916—1942)、约瑟夫·欧仁妮·沙利文(JosephEugeneSul-livan,1919—1942)、麦迪逊·艾贝尔·沙利文(Ma-disonAbelSullivan,1920—1942)和阿尔伯特·利奥·沙利文(AlbertLeoSullivan,1922—1942)为沙利文家亲兄弟,均在海军服役,应他们要求,被一起按排在朱诺号(Juneau)巡洋舰服役。1942年 9月 15日,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时,该舰破日潜艇鱼雷击中,沙利文 5兄弟同时阵亡。后美国海军部规定,凡父子、兄弟一律不准在同一条军舰上服役,以免出现类似情况。
沙拉哥格鲁(S ükrüSaracolu,1887或 1890—1953)土耳其总理(1942—1946)。1918年曾追随凯未尔(Ke-maIAtat ürk,1881—1938)参加民族解放运动。1923年进入大国民议会。1938年起沃外交部长。1939年 9月下旬曾去莫斯科谈判,未果。后曾与法国、英国多次接触,1941年在对美关系中又取得进展,接受了美国的《租借法案》。1942年出任总理,在苏德战争中始终采取反对苏联、支持德国的立场。1946年下野,此后继续从政。
沙波什尼科夫(БорисМихайловичШапошников,1882—1945)苏联将领。1901年入沙俄军队服役。1910年毕业于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上校团长。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二十年代历任红军第一副参谋长、参谋长和军区司令。1930年加入联共(布)党。1932年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致力于总结国内战争经验,发展苏联军事理论,培养军事干部。1935年成为军事科学教授。同年调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37年 5月起任总参谋长。1939年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候补委员。同年 8月参加*英法苏莫斯科军事谈判。1940年获苏联元帅衔。同年 8月调任副国防人民委员,负责领导工程兵和国防工程建设。苏德战争爆发后,即被沙波什尼科夫派往面对德军主突方向的西方方面军加强领导。同年 7月 10日成为总统帅部大本营成员,随即复任总参谋长。8月 8日总统帅部改称最高统帅部,为其成员至 1945年 2月。战争初期直接参与制定斯摩棱斯克、莫斯科等重大战役的准备与实施方案,成为斯大林的主要军事助手之一。1942年 5月复任副国防人民委员。次年 6月调任总参军事学院院长。著有《军队的大脑》(三卷)、《回忆录和军事科学论文》等。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Scharnhorst)德国战列舰。1934年 2月开始建造。1939年 1月起服役。以普鲁士将军沙恩霍斯特(GerhardJohannDavidvonScharnhorst,1755—1813)之名命名。舰长 760英尺,最大宽度 100英尺,标准排水量 2.6万吨,最大吃水深度 24英尺 8英寸,最高航速 29—31.5节,续航力 1万海里,装备 9门 11英寸火炮、12门 5.9英寸火炮和 14门 4.1英寸高射炮,另有鱼雷发射管 6个和水上飞机 2架,战时舰员 1900人。战争初期常与*格奈森瑙号战列舰协同行动。1939年11月,两舰在大西洋首次击沉英舰 1艘。翌年 4—6月参加挪威战役,击沉英国光荣号航空母舰,本舰亦 3次负伤。修复后,两舰 1941年 1—3月再度驶入大西洋破袭英国航运,共击沉 22艘船(约 11.5万吨)。尔后锚泊于法国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布列斯特港,屡遭英机轰炸。1942年 2月,穿过多佛尔海峡转移威廉港时坡击伤,翌年 1月被派往挪威水域。参加破袭*盟国-苏联护肮运输队。1943年 6月 26日,在*北角海战中被击沉,舰员只有 36人生还。
沃(EvelynWaugh,1903—1966)英国作家。就读并任职于牛津大学。大战期间曾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1944年供职子英国驻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同时从事创作,先后出版《高举起伟大旗帜》和《旧地重游》两书,谴责人类道德在战争中的沉沦。战后完成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进程的三部曲:《武装的人》、《军官和绅士》和《投降》。
沃克(WaltonHarrisWalker,1889—1950)美国将领。1912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侵略墨西哥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步兵及炮兵中任教官。1937—1940年在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任职,1941年获准将衔,次年晋少将,任沙漠作战训练中心主任及美第四军军长。1944年 7月在*巴顿将军指挥下,率美第二十军在法国北部登陆,后长驱直入德境作战。1945年擢升中将。1950年率美集八集团军参加侵朝战争,同年 12月因车祸死于朝鲜战场。
沃森(EdwinMartinWatson,1883—1945)美国将领,罗斯福军事秘书,绰号“老爹”(Pa)。1908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随威尔逊总统出席凡尔赛会议。1933年起担任罗斯福总统的军事助理。1939—1945年任罗斯福的军事秘书,获少将衔。负责安排接见事宜,协助处理日常公务,曾随罗斯福出席开罗、德黑兰、雅尔塔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2945年雅尔塔会议后,搭乘昆西号巡洋舰回国途中病逝。
沃尔夫(KarIWolff,1900—1984)德国*党卫队将领。曾任黑森大公国近卫团少尉。二十年代经营广告事务所,后在经济大危机期间破产。1931年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1936年成为希姆莱的首席副官。1939年任党卫队全国领袖本部处处长。大战期间获党卫队副总指挥衔(相当于上将)。1943—1944年指挥在意大利作战的德军。战争末期,曾在瑞士同美国中央情报局特使*杜勒斯进行秘密会商,讨论意大利境内德军投降的条件。战后被捕。1949年获释。
沃利斯(BarnesNevilleWallis,1887—1979)英国航空工程师。早年家境清苦,受完中等教育后即辍学求职于工厂和船坞,通过夜校课程和自学成才。1913年进入维克尔的车间从事飞艇的设计和建造。设计过 R—100和 R—101型飞艇。三十年代,转向飞机设计,设计出惠灵顿式轰炸机,该机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投入生产。此外,还设计了用于摧毁德国蒂尔匹茨号战列舰和潜挺掩体的高穿透力特大型炸弹以及用于低空轰炸德国水坝的“跳弹”(Bouncingbomb)等。战后曾广泛涉猎于民用飞机、桥梁和天文望远镜等的设计。
沃利斯基(ВасТимофеевичВольский,1897—1946)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沙俄军队。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在莫斯科非常委员会工作。翌年加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26和 1930年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装甲坦克训练班,苏德战争初期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副司令(坦克兵少将衔),在西南方向作战。1942—1943年,先后任克里米亚和北高加索方面军主管坦克兵的副司令和机械化第四军(后为近卫机械化第三军)军长,在克里米亚、北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作战。1943年 6月起任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副司令。1944年晋升坦克兵上将。同年 8月任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司令,参加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东普鲁士的战役。
沃罗诺夫(НиколайНиколаевичВорнов,1899—1968)苏联将领。1918年参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4和 1930年先后毕业于高级炮兵指挥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6—1937年参加西班牙内战,任共和国军队的军事顾问。1937—1940年任苏军炮兵主任,先后在诺门坎地区作战,参加对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比萨拉比亚的进军以及苏芬战争。1940—1941年先后任总军械部副部长和国上防空军总部部长。苏德战争爆发时为炮兵中将。1941年 7月出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苏军炮兵主任。1943年 3月起为武装力量炮兵司令。积极创建大规模的炮兵兵团(炮兵师和军),研究和发展炮兵进攻和反坦克作战的理论和实践。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代表,被派赴列宁格勒、沃尔霍夫、西南、顿河、沃罗涅日、布良斯克、西北、西方、加里宁、乌克兰第三和白俄罗斯第一等方面军,参与计划、准备和领导实施各次重大战役。1944年获炮兵主帅衔。战后历任炮兵科学院院长、炮兵指挥学院院长等职。著有《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军炮兵》、《服兵役》等。
袄森-瓦特(RobertAlexanderWatson-Watt,1892—1973)英国物理学家。1912年毕业于圣·安德鲁斯大学,此后致力于无线电波的研究工作。1935年在主管国家物理实验室的无线电研究工作期间,研制成对飞机的无线电测向测距仪,至年底已能测定相距 112公里的飞机位置。后研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雷达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不列颠立战中发挥巨大作用。1942年受封为爵士。战后历任皇家气象学会、航空航海学会和专业文职人员协会的主席以及无线电工程学会副主席,并获多种荣誉称号和勋章。著有《达到目标的方法》和自传《通向胜利的三步》。
沃罗热伊金①格里戈里·阿列克谢那维奇·沃罗热伊金(ГригорийАлексеевичВорожейкин,1895—1974)。苏联空军将领。1914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27年加入联共(布)党。1932年调入空军。1931年毕业于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苏德战争开始时为空军少将。历任中央方面军空军司令、空军参谋长、突击航空兵群司令、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驻乌克兰第三、第四方面军代表等。参加大卢基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协调和指挥空军反攻作战。1944年获空军元帅衔。战后曾任空军集团军司令、空军学院系主任等职。1959年退役。②阿尔谢尼。瓦西里那维斋·沃罗热伊金(ApcehийBacильевичBopoжейкин,1912—)。苏联军人。1931年参军。翌年加入联共(布)党。1937和 1942年先后毕业于军事航空学校和空军学院。1939年参加诺门坎地区的战斗,击落敌机 6架。1939—1940年参加苏芬战争。苏德战争期间,先后任歼击航空兵大队长和副团长。完成 300次战斗出动,参加 90多次空战,击落敌机 52架。1944年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战后曾任黑海舰队防空副司令等职。1954年晋空军少将。1957年退役,著有《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带上空》、《基辅的黎明》、《柏林在我们下面》等。
沃兹漫先斯基(НиколайАлексеевичВознесесний,1903—1950)苏联战时经济领导人。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曾从事共青团和党的工作。1931年毕业于红色教授学院经济系,此后长期从事经济工作。1935年起任列宁格勒市计划委员会主席,1938年起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1939年任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同年当选为党中央委员。1941年起为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政治局候补委员。工国战争时期任匡防委员会委员,负责武器和弹药生产。主持制定 1941年第三季度经济动员计划和1941—1942年战时经济计划,使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1943年起任解放地区经济恢复委员会委员,同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47年起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战后致力于从理论上研究苏联的战时经济,并对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新见解。1949年遭诬陷被解除职务。次年被逮捕和处决。著有《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战时经济》等。
沃尔霍夫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1年 12月,为统一指挥沃尔霍夫(BoлxoB)河以东部队而组建。辖 4个集团军。受命歼灭该河西岸德军以打破敌人对列宁格勒的封锁,1942年初实施*柳班战役,未能成功,遂于 4月改编为战役集群,隶属列宁格勒方面军。同年 6月重建,先后编入 6个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1942—D43年参加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的作战。1944年成功地实施诺夫哥罗德-卢加战役。同年 2月撤销,司令为麦列茨科夫。
沃罗涅日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2年 7月,为加强防守沃罗涅日(BopoHeж)地域部队的作战指挥,由 *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部分部队组建。初辖 3个集团军、4个坦克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后曾陆续编入 12个集团军和 4个坦克集团军。参加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会战以及强渡第聂伯河的作战,1943年 10月改称*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历任司令为戈利科夫(1942.7,1942.10—1943.3)和瓦图京(1943.3—10)。
沃斯派特号战列舰(Warspite)一译“厌战号”。英国战列舰。1915年建成,1935—1937年改装。排水量 3.1万吨,最大航速 24节。装有 8门15英寸火炮,12门 6英寸火炮,8门 4英寸火饱和 4架飞机。大战爆发后,在大西洋担负护航。1940年 4月参加挪威纳尔维克之战。随即调往地中悔,成为*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安德鲁·布朗·坎宁安的旗舰,先后参加卡拉布里亚海战和马塔潘角海战。1941年 5月,在克里特岛战役中被德国飞机炸伤。修复后,1942年至 1943年上半年在印度洋活动。后调回地中海,支援盟军对西西里和意大利的登陆战役,在萨莱诺登陆战中被炸伤。修复后调回英国*本土舰队。1944年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3年 1月 24日至 2月之日,由*沃罗涅日方面军及*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实施。*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后,德军第二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三军共 12个师处于苏军南北夹击之中。苏军乘胜进攻,1月 25日解放沃罗涅日(Вop0Heж),28日将德军 9个师合围于卡斯托尔诺耶(КасTophoe)东南地区,但未能歼灭。2月 2日起,德军突围西退,苏军在追击中重创敌人,共推进约 120公里。
沃罗涅日-哈尔科夫进攻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43年 1月 13日—3月 3日实施。包括*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以及*哈尔科夫战役中从 2月 2日至 3月 3日实施的进攻。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以此名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进行的防御战役。1942年 6月 28日至 7月 24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协同实施,*德军一九四二年夏季攻势把沃罗涅日(Bopo-Heж)作为首先突击目标。7月 2日,德军突入苏军防御纵深,合围部分苏军;苏军投入战略预备队与敌展开激战。7月 6日,德军占领沃罗涅日城大部,并将突破正面扩大到 300公里,构成对苏军迂回包围态势,然后向伏罗希洛夫格勒(Bopoшиловград)方向进击。苏军迅速退却。至 7月 24日,德军共推进 150—400公里,进抵顿河大弯曲部,对斯大林格勒构成威胁。
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鲁中抗日根据地军民 1941年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1941年 11月 2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烟俊六率日伪军 5万余人对山东省沂水、蒙阴地区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及鲁中军区部队巧妙地跳出日军的“铁筒包围阵”,转移至外线。随后,又针对日军的分区“清剿”,以一部兵力转入内线进行分散的游击战,主力部队则在外线出击。12月上旬日军被迫分路撤退,八路军乘胜追击。至 12月 28日,共歼日伪军 2000余人,保卫了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
沂蒙山区一九三九年反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1939年 6月 1日起,日军调集第五、第二十一、第三十二、第一一四师团各一部和伪军共 2万余人,采用长驱直入、分迸合击的战术,分兵多路“扫荡”山东省中部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山东纵队避开日军的合击,以分散的游击战,内外线配合,打击敌之交通线与薄弱点,至 7月14日,共作战 20余次,歼敌千亲人,粉碎了日军在山东的首次大规模“扫荡”。
汾离公路战斗1938年八路军在山西省汾(阳)离(石)公路对日军的 3次伏击战。是年 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部在罗荣桓指挥下,截击进驻离石企图渡黄河进犯延安的日军第一○八师团,14日,首次在汾阳县薛公岭伏击日军,歼敌 200余人,击毁汽车 20辆。17日,在离石县油坊坪再次伏击日军,歼敌百亲人,击毁汽车 9辆。20日,在汾阳县王家池伏击从离石撤退的日军,歼敌山口少将以下 800余人。此战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安全。
泛美中立区(PanAmericanNeutralityZone)即“泛美安全区”。
泛美安全区(PanAmericanNeutralityZone)亦称”泛美中立区”。大战爆发后,根据 193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和 1938年利马美洲国家会议关于西半球防御的精神,在美国策动下,美国、巴拿马等 21个美洲国家于 1939年9月 23日至 10月 3日在巴拿马城召开外长会议,通过 16项决议案,以维护美洲的中立。其中第十四号决议,即根据罗斯福的倡导建立泛美安全区,其范围包括加拿大及南大西洋沿岸周围 300—1000英里的区域,不许有任何非美洲的交战国的任何敌对行动,以此作为美洲国家中立和自卫措施。
沪西反日大罢工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上海沪西地区 17家日本纱厂 4万余工人为反对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而举行的反日大罢工。1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沪西反日罢工委员会和义勇军、救护队、运输队,封锁日厂,检查日货,积极支持第十九路军对日作战。罢工坚持两月余,中华苏维埃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曾赠款万余元支援其斗争。
沈钧儒(1875—1963)中国爱国民主人士。字秉甫,号衡山。毕业于日本东京私立法政大学。曾任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九·一八事变后,支持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法律委员,进行反蒋抗日活动。1935年底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任执行委员,发表宣言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次年 5月与宋庆龄、马相伯等领导成立*全国备界救国联合会,任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年 11月与邹韬奋、李公朴等被国民政府逮捕,为“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1937年 12月在汉口组织抗敌救亡总会,任主席。1938年与邹韬奋创办《全民抗战》三日刊,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倡议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任民盟中央常委。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人民救国会主席,积极参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
沈雁冰(1896—1981)中国作家。原名德鸿,笔名茅盾。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1921年先后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任执行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武汉、长沙、九龙等地,主编《文艺阵地》杂志及《立报》副刊《言林》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 3月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9年春到新疆学院任教,并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次年 5月去延安参观,并在鲁迅文艺学院讲学。后任国民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1941年皖南事变后去香港,创办《笔读》杂志。日军占领香港后,转赴桂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作品编为《茅盾文集》。
沈阳审判1956年 6—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对关押在华的重要日本战犯进行的审判。袁光任审判长,王之平任首席检查官,在 6月 9—19日和 7月 1—20日的两个阶段审判中,先后对日本前第一一七师团长铃木启久等 8名战犯和“满洲国”总务长官武部六藏等 28名战犯的战争罪行进行了审讯,并对他们分别作出 12—20年徒刑的判决。
完作战日军制定的缅甸南部作战计划代号,1944年 5月日本第二十八军制订以此为代号的计划,将驻防区分为持久作战地带、机动决战地带和反击地带,并决定确保仁安羌和若开至伊洛瓦底江口的重要地区。8月,在*乌号作战已失败的情况下,日第二十八军调整部署,完成作战准备。1945年 1月 3日,盟军在阿恰布(Akyab,即今实兑)登陆,揭开此战序幕。日第二十八军节节败退,4月 20日弃守仁安羌。5月 2日,仰光光复。该计划失败。
宋子文(1894—1971)中国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外交家,早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副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多次发表演讲,揭露日本侵华罪行。1932年资助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一度代理行政院院长。支持蒋介石发动“剿共”战争,筹措内战经费。1933年与美国签订 5000万美元的棉麦贷款,1936年*西安事变中,参加同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周恩来的和平谈判。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蒋介石的私人代表,于 1940年初往美国争取援助。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外交部长。次年 1月以中国政府代表身份到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6月签订《中美租借协定》,得 6亿美元借款。1944年12月任代理行政院院长。1945年 3月率中国代表团到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会议,当选为会议四主席之一。同年 6月任行政院长。1946年 8月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9年去法国,后长期寓居美国。
宋任穷(1909—)中国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二十八军政委。1931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与指挥*七亘村伏击战和*黄崖底伏击战,重创日军第二十师团。1938年初率骑兵团挺进冀南。历任东进纵队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冀南区委书记、冀南行署主任,领导军民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1944年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平原分局代理书记,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展对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沈阳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宋庆龄(1893—1981)*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保卫中国同盟领导人。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卫斯理女子大学。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1926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九·一八事变后,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反共军事“围剿”。1932年 12月,与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全国执行委员会主席,保护和营救大批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1934年领衔签名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人民对宋庆龄日作战的基本纲领》。1935年与何香凝等率先响应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1936年 5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于 1938年 6月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工作和儿童保育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输送大量医药器材。为千百万难民、儿童,募集大量救济物资。并帮助白求恩等国际友人前往解放区,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创办中国福利基金会,建国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遗著编有《宋庆龄选集》。
宋美龄(1897—)蒋介石夫人。1917年美国卫斯理女子大学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36年*西安亭变爆发后,力主和平解决,并与宋子文等赴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谈判。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国航空委员会主席,邀请美国陈纳德航空队来华协助中国抗战。曾通过美国教会向美国社会和海外侨胞募集救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发表对美广播,谴责日本侵略暴行。1942年随蒋介石出访印度,1943年 11月陪同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1948年赴美。1950年回台湾。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1975年蒋介石死后移居美国。1986年重返台湾。
宋哲元(1885—1940)中国将领。字明轩。行伍出身。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兼陕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任第二十九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后,通电全国,主张抗战。次年 8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任第三军团总指挥,参与指挥长城抗战,于喜峰口获大捷。1935年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今北京)市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反对日军策划的“华北自治”运动。同年授二级上将衔。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时,所部驻宛平官兵奋起抵抗,拉开全国抗战序幕,后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在冀鲁豫晋各地作战。曾参加徐州会战。病故于四川绵阳。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一级上将。
宋庄战斗*冀中反五一大扫荡中八路军对日军的一次伏击战。1942年6月 8日晚,八路军 2个连在民兵和游击队配合下,在深泽东北 15里的未庄设伏。次日上午 9时许袭击日军冀渤特区司令宫权本旅团长率领的“战地参观团、并抗击了从深泽、无极、定县、饶阳各地赶来增援的日军 2500人,毙伤权本旅团长以下 1200余人。
宋子良工作即“桐工作”。
[]
灵粮(Manna)1944年 10月德军从希腊撤退时英军抢占希腊的行动代号,是年 8月底,由丘吉尔下令制定计划,要求在德军败退时立即进军希腊,以先发制人行动来对付希腊人民解放军。10月 4日晨,英军一支突击队在帕特雷(Patras)登陆开始实施,至 16日,英军主力和帕活德里欧流亡政府陆续进入雅典。11月中,德军已全部撤离,此行动取得成功。
尾崎秀实(1901—1944)日本中国问题评论家。1925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朝日新闻社工作,1928年任《朝日新闻》驻上海分社特派员。期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与鲁迅、史沫特莱交谊。1930年经史沫特莱介绍结识*佐尔格,秘密从事反战工作。1932年回国。1934年 5月与佐尔格再次联系,参加佐尔格领导的谍报活动。在此期间,经常发表有关中国问题的评论。1937年 4月参加*昭和研究会。19318年 7月退出朝日新闻社,任第一次近卫内阁嘱托,经常出席由近卫智囊组成的“朝夕会”。次年任满铁调查部嘱托。在日本发动“关特演”之时,通过佐尔格将日本决定南进的情报通告苏联,后又提供日美谈判最后期限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情报。1941年 10月 15日被捕。1943年 9月被判死刑,翌年 11月 7日在东京巢鸭监狱与佐尔格一起被处死。著有《现代中国论》、《处于风暴中的中国》、《中国社会经济论》等。
张轸(1893—1981)中国将领。字翼三。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国民政府军师长,1936年授少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一○师师长。1938年 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同年 5月升任第十三军军长。1939年授中将衔后,在日军进攻豫西时,因主战而被免职。1942年 4月出任*中国远征军第六十六军军长,率部在缅北腊戎及曼德勒战区实行机动作战。因战斗失利被撤职。后回河南,编训四个游击纵队。抗战胜利后,曾任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第十九兵团司令官。1949年 5月率部在湖口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河南省副省长。
张浩(1897—1942)中国将领。原名林育英,字祚培。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曾任中共满洲省委代理书记。九·一八事变后任全国总工会常委兼中华海员工会中共党团书记,开展抗日活动。1933年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5年回国,带回《八一宣言》,还带回密码,恢复了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同年 12月参加中共瓦窑堡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会委员,兼八胳军第一二九师政委。率部东渡黄河,挺进大行山地区,执行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任务。1938年初因病回陕北,创办安吴堡职工大队和延安工人学校,培养职工运动干部。后被选为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1940年创办《中国工人》月刊,任主编,号召广大工人为抗日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在延安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