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_10 (现代)
苏德贸易协定大战前夕苏联和德国签订的经济协定。1939年 8月 19日签词,主要内容为:德国向苏联提供 2亿德国马克的信用贷款;苏联利用该贷款向德国购买机器和工厂设备,并在两年内用价值不超过 1.8亿马克的原料偿付。该协定有助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39年底,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组织挺进纵队渡江北上。次年 5月又派部分主力过江,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 1月*皖南事变后,苏中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由师长粟裕任苏中军区司令员,刘炎任苏中区委书记,管文蔚任苏中行署主任,辖区为盐城、宝应一线以南,长江以北,黄海以西,运河以东地区。1944年初,该区军民以*车桥战役为起点,对日伪军发起攻势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北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40年 10月*黄桥战役后,由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和新四军苏北部队会师后开辟。1941年*皖南亭变后,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主要活动在淮海、盐阜区。1942年两区合并为苏北区,由黄克诚任苏北区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曹获秋任苏北行政么署主任,下辖 18个县,地处盐城、宝应一线以北,陇海铁路以南,黄海以西,运河以东地区。1944年初,该区军民以*高杨战役为起点,对日伪军发起攻势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38年 6月起,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主力挺进江南,至年底初步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继而先后开辟扬中、太<湖>、滆<湖>、苏<州>、常<熟>太<仓>、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新区,并于次年 11月建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后因主力渡江北上和日伪的疯狂“清乡”,根据地有所缩小。1941年*皖南事变后,该区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苏南区委书记,同年 4月成立苏南行政公署,吴仲超任主任。1945年 1月,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下,与坚持苏南斗争的部队会师,成立了苏浙区党委和苏浙军区,下辖 4个分区,成为苏浙皖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和沪宁、沪杭铁路形成战略包围。
苏捷斯卡突围战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粉碎德、意军围攻的一次战役。1943年 5月 12.7万德、意占领军对南人民解放军发动第五次围攻,代号“施瓦茨”(Sehwarz、企图在黑塞哥维那和门的内哥罗交界地区围歼南人民解放军最高司令部及其所率主力。5月下旬德、意军发动进攻,包围南军 1.6万人和 3500余名伤病员。南军在铁托指挥下,初拟向东南的佛查(■olla)方向突围,后查明该方向有敌主力集团,遂干 6月初分两路同时从西北、东北方向来围。第一路为南军最高司令部牢第一、第二无产阶级师,选择苏捷斯卡(CyTeclt)河河谷为突破口,于 6月 7—9日经若战向泽伦戈鲁胜利突围,铁托在作战中遭空袭负伤。第二路为第三、第七师与中央医院,强渡塔拉河向桑扎克突围来成,尔后转向第一路的方向突围。第七师经反复突击胜利抵达泽伦戈鲁地域,但第三师与中央医院被德军截击,师民阵亡,部队被迫分散突围,大批伤病员遭杀害。6月 14日,突围成功的南军主力向波斯尼亚东部敌后挺进,开辟新解放区。此役南军损失 6000余人,但终于粉碎德、意军的围攻,保存了最高司令部和主力。
苏联后撤委员会(KoMиTeTпoзBaKyaции)①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负责从西部向东迁移食品、纺织和日用工业企业和粮食储备、产品的专门机构。1941年 10月 25日成立。主席为米高扬,副主席为柯西金。其工作与*苏联疏散委员会协调进行。共后撤 150个纺织、250个食品和 200个轻工业企业,1942年 12月撤销。②苏联在 1942年夏从敌人可能占领的地区后撤人员和物资的专门机构。1942年 6月随着西南方向战局恶化而成立。主席为什维尔尼克。共后撤约 150个大企业和 800万人。同年秋停止活动。
苏联国防委员会(ГocyдapcTBeHHйKoMиTeTOбO-pOHы)苏德战争期间苏联特设拥有全权的最高国家机构。1941年 6月 30日成立。主席为斯大林,副主席为莫洛托夫,成员有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和贝利亚;后又增补布尔加宁、沃兹涅先斯基、卡冈诺维奇和米高扬。在大战期间领导国家一切部门和机构的活动。其决议具有战时法律效力,各级政府、军事、经济和工会机关都必须无条件执行。战争结束后,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1945年 9月 4日的命令撤销。
苏联疏散委员会(CoBeTnosBalcyaIIHn)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领导从西部即将沦陷地区向东疏散工厂、企业、学校、机关和居民的专门委员会,1941年 6月 24日成立。同年 7月进行改组。主席为*什维尔尼克,副主席为柯西金和别尔乌辛。制定各种人员和物资的疏散计划。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疏散委员会和机构,派出拥有全权的特派员到各交通枢纽,保障疏散工作的进行。同年 10月其部分工作由*苏联后撤委员会分担。在半年内向东迁移 B60个大工厂企业和 1000多万人口。同年 12月 25日改组为装卸运输委员会。
苏蒙互助议定书1936年 3月 12日苏联驻蒙全权代表塔罗夫与蒙古小呼拉尔主席阿尔木,蒙古部长会议主席兼外交部长任东在乌兰巴托签订。有效期 10年,主要内容为:(1)两国领土一旦受到第三国的威胁时,双方应立即进行协商,并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2)如缔约国一方遭到军事攻击时,应互相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各种援助:(3)一国的军队可按协议派遣到另一国的领土内,但一俟必要时期已过,应立即从该国领土撤出。
苏英军援拨款协定英国向苏联提供军事物资和其他军事援助的拨款协定。1942年 6月 27日苏联外贸人民委员米高扬和英国驻苏大使*克尔签订于莫斯科。该协定连同 1941年 8月 16日签订的贸易、信贷和清算协定,英国对苏联提供 2500万英镑的新贷款(1941年协定为 1000万英镑)。它为英国对苏联的军事供应奠定了财经基础。
苏法同盟互助条约全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法兰西共和国同盟互助条约》。1944年 12月 10日,在*法苏莫斯科会谈基础上,由莫洛托夫和*皮杜尔代表两国签订于莫斯科。同年 12月 22日在巴黎互换批准书后生效,有效期 20年。主要内容为:缔约国共同对德作战并将其进行到底,决不同敌人进行单独谈判及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条约;战争结束后,联合采取一切必要步骤以消除来自德国的任何新的威胁;不缔结或参加反对缔约另一方的任何同盟;在战后互相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1955年 5月 7日,苏联以法国签订和批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加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巴黎协定为由,宣布废除此条约。
苏美英莫斯科会议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就美、英向苏提供军援问题而举行的首次会议。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相继声明援苏抗德,在霍普金斯访苏的基础上,8月 15日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名致函斯大林,建议三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有关援苏的具体问题。苏联表示同意。9月 29日—10月 1日举行此会议。哈里曼、比弗布鲁克和莫洛托夫分别为美、英、苏代表团长,斯大林也参与了会议。会上苏联向美、英详细介绍了苏德战场形势、苏军实力和具体需求,着重讨论了美、英扩大供应苏联武器、工业设备和粮食的问题,而苏联则向美、英提供原料和货物。会议签订了《对苏联供应第一号议定书》,规定 1941年 10月 1日—1942年 6月 30日,美英每月向苏联提供 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和其他军需物资,并承担其运输义务。随后罗斯福于 11月 7日宣布*《租借法案》效力扩大到苏联,并向苏提供 10亿美元的无息贷钦。此次会议虽然未能满足苏联的全部要求,美。英所答应提供的军援物资也未全部如期供应,但毕竟予苏联在抗德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以巨大支持,推动了三大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44年 12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南乱亏发展,控制苏浙皖边区与发展浙江沿海的战略方针,新四军第一师一部自苏中渡江南下,于次年 1月上旬在长兴地区与新四军苏南部队会师。13日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辖第一、第二、第三纵队,控制了浙西广大地区。4月新四军第一师教导旅抵达该区,改编为第四纵队。随即以一部打通与浙东区的联系,以另一部开辟杭(州)嘉(兴)湖(州)新区,在苏南、浙西、浙东形成了苏浙皖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在江南实施战略大反攻的前进基地。
苏联抗德游击运动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人民在被占领国土上进行的反侵略武装斗争。1941年 6月 29日,联共(布)中央和苏联人民委员会指示敌占区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游击运动。至 1941年底,已建立起 200Q多个游击队,计 9万亲人。1942年 5月 3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设游击运动息司令部,协调游击队行动并组织其与苏军的协同。在战争期间,苏联敌占区共建立 6200多个游击队和地下小组,拥有 100多万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者。游击队作为游击运动的基本组织和战斗单位,其主要力量用于破坏敌人交通线、解放敌后国土、扼守和扩大夺回的国土、敌后侦察、配合苏军行动等。战争期间,游击队共颠覆德军火车 2万余列,炸毁装甲列车 58列,毁坏机车1万分台、车厢 11万节,炸毁铁路和公路桥 1.2万座,击毁汽车 5万余辆。
*铁道战和”音乐会代号的战役是其中杰出范例。同时,城市居民点秘密战斗小组的活动电给德国占领者造成重大损失,*青年近卫军是这方面的典型。在游击运动中共有 249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战爆发前夕苏联和德国签订的条约。*慕尼黑会议之后,纳粹德国迈入准备首先击西的扩张侵略新阶段。为了避免发动战争时陷入两线作战,希特勒着手调整同苏联的关系。1938年底德苏双方开始试探性的外交接触和经济贸易谈判。1939年 4月,在与*英法苏三国谈判的同时,苏、德保持着秘密接触。5月 20日莫洛托夫接见德驻苏大使舒伦堡,表示两国的经济谈判须有相应的“政治基础”。此后谈判一度陷于停顿。7月下旬,欧洲局势日益紧张,已经确定进攻波兰的希特勒为避免两线作战,决定对苏作出重大让步。7月底至 8月上旬,苏德谈判迅速发展。8月 14日里宾特洛甫表示准备赴莫斯科谈判。17日苏联复照欢迎,同时提出首先缔结一个商业和贷款协定,然后再缔结一个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全盘接受苏联的要求。19日签订*《苏德贸易协定》。次日希特勒电告斯大林,希望苏联能在莫斯科接待里宾特洛甫。23日里宾特洛甫飞赴莫斯科与*莫洛托夫签订此条约,有效期 10年,主要内容为:“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向另一方施用武力,进行侵略或攻击”,当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进攻对象时,另一方不得对第三国提供任何支持,缔约一方不得加入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缔约双方应和年解决彼此间的任何争端。1941年 6月 22日,德国撕毁条约突袭苏联。战后,西方国家公布了此条约的附加秘密议定书,主要内容为苏、德两国划分东欧的势力范围。苏联曾长期否认有此附加秘密议定书。
苏军高级指挥员会议1940年 12月 23—3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军事理论研讨会。根据联共(布)中央指示召开,与会者有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机关领导人和备军区参谋长以上指挥员,共 60余人。会议总结了 1940年的部队训练,着重讨论了现代战争的战役法和战术理论。麦列茨科夫、朱可夫、丘列涅夫等作主要报告,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作总结。会议集中反映了战争前夕苏联的军事理论观点,对于统一苏军指挥员的作战指导思想、制定国防计划起重要作用。会后举行两次图上演习,1941年 1月 13日,斯大林参加了对演习的讲评。
苏美英关于伊朗宣言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签署的对伊朗关系文件。1943年 12月 1日发表,主要内容为:三国承认伊朗已对向共同敌人进行战争提供了支援,特别是便利了从海外运来的补给移交给苏联;三国了解战争给伊朗带来了特殊的经济困难,同意尽一切可能继续给予伊朗政府以经济援助;三国同意停战后对于伊朗所遭遇的一切经济问题会同联合国其他会员国给予充分的注意;三国对于伊朗政府维持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愿望表示完全赞同。
苏联武装力量统帅部(ГлaBHoeКoMaHдoBaHиeBoo-pyЖёHHыxCилCCCP)1941年 6月 23日建立。同年 7月 10日改组为总统帅部大本营。同年 8月 8日起改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详见“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
苏联国家非常委员会(ЧpeЗBЫчaйHaЯГocyдapcTBeH-HaяКoMиcия)全称“苏联调查和核实伟大卫国战争年代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同盟者所犯罪行和统计对苏联公民、集体农庄与国家机关所造成之损失的国家非常委员会”。1942年 11月 2日成立。主席为*什维尔尼克。共审理和研究了 5.4万份诉状、2.5万份见证和揭发罪行记录以及 400万份关于法西斯分子侵苏期间给苏联及其公民造成损失的正式记录。据其统计,直接物质损失总数为 6790亿卢布(按 1941年价格计算),全部或部分毁坏 1710座城镇、7万余座村庄、600多万问房屋,约 2500万人丧生。其材料战时曾在报刊上发表,战后曾在*纽伦堡审判中用作起诉。战争结束后撤销。
苏联驻华军事顾问团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顾问团。1937年 12月派出第一批军事顾问和专家来到中国,由德拉特夫任军事总顾问。1938年 8月至 1939年 11月,由切列潘诺夫(A.и.ЧepenaHoB,1895一)继任。1940年 12月又由崔可夫继任,并兼任苏联驻华武官(至 1942年3月)。顾问团分派各种军事专家在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及空军、炮兵、工兵、防空兵、坦克兵、通讯兵、各地方部队担任顾问,帮助中国军队制订、实施战斗方案,改进部队训练。
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志愿援华空军部队。1937年底,由阿沙诺夫率领来华,由 4个战斗机中队和 2个轰炸机中队组成。先后参加南京、武汉、归德、广州、南海等地的对日空战,曾远征轰炸台北日本飞机装配厂。还设立航空学校,帮助训练中国空军人员。共有 100多人(包括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和战斗机大队长拉赫曼诺夫)为中国抗战而捐躯。
苏联普遍义务兵役法1939年 9月 1日由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四次特别会议通过的普追义务兵役法。正式确定苏联武装力量由混合体制完全转为基干体制,扩大征兵年龄范围,下限定为 18岁,预备役的最高年龄定为 50岁,并缩小应征时的优待和缓征范围,延长了服现役年限,还确定了军衔制,规定动员和征集公民入伍的具体方式。此兵役法经多次局部修订,延用至 1967年。
苏英美法击败德国宣言全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及法兰西共和国的临时政府关于击败稳国并在德国承担最高权力的宣言》。1945年 6月 5日在柏林由朱可夫、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和塔西尼签署。主要内容为:德国陆侮空武装力量已被彻底击败并无条件投降;在德国没有中央政府或当局能够承担维持秩序、国家行政和执行战胜国要求的职责,为此苏、英、美、法政府将承担德国的最高权力,包括德国政府、司令部和所有州、市地方政府或当局的一切权力;德国或在德国控制下的一切武装力量应完全解除武装,其人员均为战俘,所有武器和财产则交给盟军当局;驻在 1937年 12月 31日的德国边界以外的领土上的德国武装力量的撤退,应根据盟国代表的指令进行;德国当局应将一切属于联合国家武装力量的战俘交给盟国代表,释放联合国家的所有国民和其他因政治原因或由于种族、肤色、信仰而被监禁和拘留的人员;纳粹头目和所有犯有命令或鼓励战争罪行或类似罪行的人员均应予以逮捕并押送给盟国代表;盟国有权在德国的任何部分或全部,驻扎部队和设置民政机构;在行使苏英美法对于德国最高权力时,将采取它们认为对于和平与安全所需要的步骤,包括将德国彻底的非武装化和非军事化等。该宣言确定了占领和管制德国的原则。
苏美英莫斯科外长会议1943年 10月 19—30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美国国务卿赫尔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三国军事代表团。主要讨论了关于缩短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期限和战后的有关军事。政治问题。会上,美、英代表团同意于 1944年进攻法国北部,但提出了许多保留条件。会议还就同作战有关的一些政治问题达成了协、议,并通过了下列文件:(1)矢于意大利的宣言;(2)关于奥地利的宣言;(3)关于德国暴厅的宣言(由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在会议期间发表,后成为司法追究和惩洽战犯的基础);(4)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中国加入了此宣言)。在讨论战后欧洲安徘问题时,英、美代表团提出肢解德国的建议,苏方来表态,最后决定将此问题交由*欧洲咨询委员会处理。会议加强了苏联同英、美盟国的合作关系,为*德黑兰会议作了准备。
苏捷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全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及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1943年正月 12日*贝奈斯访苏期间签订于莫斯科。主要内容为:两国战后友好合作以及互相援助,并在目前的对德战争中彼此予以军事的及其他各种的援助和支持;双方遵守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战后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发展双方的经济关系,并尽一切可能进行相互之间的经济援助。翌年 5月 8日又签订一项补充规定:苏军进入捷境内的军事行动完全由苏联负责,但“一旦解放区的任何部分不再是直接军事行动的区域时,捷政府就将接过全部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
苏联关于苏芬关系声明1944年 4月 22日苏联政府为芬兰政府拒绝苏方提出的停战条件发表的声明。是年 3月 27—29日,苏、芬代表在莫斯科谈判缔结芬兰停止军事行动和退出战争的协定。苏方提出的条件中有:
拘留芬兰领土上的德军或者把他们逐出芬境;芬军应于 5月复员百分之五十,并在其后两个月中把军队缩减到和平时期的规模;赔款 6亿美元,5年内用货物支付;1920年和 1940年苏联自愿割让的贝柴摩地区归还苏联。4月 19日芬兰拒绝了苏方的要求。苏联政府遂发表该声明,宣称:“芬兰政府在同德国法西斯分子的关系方面走得如此之远,以致它已经不能、甚至不愿同他们断绝关系。”并宣布中断谈判。
苏联关于苏波关系声明1944年 7月 26日苏军进入波兰领土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发表的声明,指出:“苏军进入波兰只有一个决心:彻底消灭敌对的德国军队,帮助波兰人民从德国侵略者的奴役下解放出来,重建一个独立的、强大的和民主的波兰。”并表示:苏联政府“把红军在波兰领土上的军事行动看作是在一个拥有主权的友好盟国领土上进行的行动”。同日,苏联政府同*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签订了有关苏军进入波兰领土后和波兰行政当局关系的协定。
苏联国民经济动员计划苏联 1941年第三季度国民经济动员计划,1941年 6月 30日,由联共(布)党中央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此计划改变了战前批准的 1941年第三季度国民经济计划内容,是标志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的第一个计划文件。为在短时间内动员国家物质和劳动资源以供国防之急需,计划决定从靠近前线的地区后撤企业人员、设备及其他财产,同时规定,军工产品要比原计划提高百分之二十六。为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计划在居民中实行定量配给制。由于战争初期苏联遭到重大损失,此计划未能充分实现国民经济按战争要求的转变。
苏联游击运动总司令部(ЦeHTPaNлHыйⅢTaбⅡap-TизaHcкoгoДBижeHия)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指挥和协调游击队战斗活动的专门军事机关。1942年 5月 30日组建(1943年 3—5月曾一度撤销)。总司令为波诺马连科。直属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负责与各地游击队建立联系,提供武器、弹药和医药器材,培训干部,指挥和协调它们的战斗活动。1942年 10月起设有作战、情报、政治和供应 4个部,通信、破袭战术技术、干部、机要、财务、保密、行政管理 7个处。在各方面军司令部中驻有代表机构,以组织游击队协同正规军作战。1944年 1月 13日撤销。
苏军一九四二年冬季反攻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行的首次大规模全线反攻。1942年 1月 8日—4月 20日间由各战略方向实施的一系列进攻战役组成。*莫斯科会战的胜利使苏军在主要战略方向夺取了战略主动权。
年 1月 5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发动全线反攻,以粉碎莫斯科方向德军主要突击集团、解列宁格勒之围、解放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等地区。反攻开始后,西北方向苏军为打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而进行了*柳班战役,并在*杰米扬斯克战役中重创德军,合围其 6个师;西方方向苏军实施了*托罗佩茨-霍尔姆战役和“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把德军击退 50—250公里;西南方向苏军进行了*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战役,向西推进 90—100公里。但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对敌我力量估计失当,加之全线进攻分散了战略预备队,致使在任何一个战略方向均未达成原定目标,也未能粉碎敌军主要集团。至 4月底,反攻遂告结束。
苏南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前夕苏联和南斯拉夫签订的条约。1941年春,纳粹德国为保证发动侵苏战争时的侧翼安全,加紧了控制巴尔干的侵略行动。同年 3月 25日德国迫使南斯拉夫政府签署加入轴心国集团的协定,引发了三月政变,4月 5日苏联同南斯拉夫新政府签订此约。主要内容为互不侵犯和互相尊重独立和领土完整;当缔约一方遭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必须对它奉行友好的政策”。次日,德国向南斯拉夫发动大规模进攻,苏联除向德国发出警告外,并未采取任阿具体措施。
苏美英关于奥地利的宣言*苏美英莫斯科外长会议文件之一,1943年 10月 30日公布,主要内容力:三国同意奥地利应从德国统治下解放出来;1938年 3月 5日德国对奥地利强迫实施的兼并无效;希望看到重建一个自由和独立的奥地利;并提醒奥地利:“它应对站在希特勒德国方面参加战争而负有一种不能倭卸的责任,在最后解决时,无可避免地应考虑到对其自己解放所作出的贡献。”
苏美英关于意大利的宣言*苏美英莫斯科外长会议文件之一。1943年 10月 30日发表。主要内容为:盟国对意大利的政策,必须以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及意大利人民应有一切机会建立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为基本原则根据;为此应实施下列措施:吸收意大利各阶层中的反法西斯代表人物参加政府;恢复言论、宗教、政治信仰、出版与公共集会等自由,释放并大赦政治犯:取缔一切法西斯机构和组织,清除政府机关中的法西斯分子,逮捕和审判法西斯首要分子以及战犯;建立地方性的民主机构,它对意大利的非法西斯化和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苏联北极地区护航运输队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在白海、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区域为对付敌海、空军袭击而建立的运输护航队。由 *北方舰队组建的白海区舰队(基地在阿尔汉格尔斯克)负责实施。1941年主要在阿尔汉格尔斯克与科尔古耶夫岛之间、1942年主要在阿尔汉格尔斯克与迪克森岛之间、1943年主要在阿尔汉格尔斯克与维利基茨基海峡之间、1944年主要在喀拉海进行护航。
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BepXoBH0eГлaBH0KOMAH-дOBaHиeBoopyжёHHыxCилCCCP)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最高战略领导和指挥机构。1941年6月 23日,根据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党中央的决议组建。最初称为统帅部大本营,主席为铁木辛哥,成员有斯大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朱可夫、布琼尼、”库兹涅佐夫。同年 7月 10日改组为总统帅部大本营,由斯大林出任主席,成员除由沙波什尼科夫替代库兹涅佐夫外,其他不变。同年 8月 8日斯大林被任命力最高统帅后,改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至战争结束)。1945年 2月 17日其成员进行了调整,主席为斯大林,副主席为朱可夫,成员为华西列夫斯基、安东诺夫、布尔加宁、库兹涅佐夫,战争期间在联共(布)党中央政治局和*苏联国防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对全国武装力量和战争行动实施战略领导和指挥,包括确定战局和战略性战役的基本决心与重大措施,给总参谋部下达制定有关计划的指令,组建战略军团和预备队,计划和实施战略战役输送,调整战区指挥体系,任命方面军和集团军首长及军长、师长,组织各战略战役集团以及同游击队之间的协同,确定和发展军事行动的物质保障。监督所赋予任务的执行,审查和总结作战经验,以及协调与盟国军队的行动。通常直接领导各方面军、舰队和远程航空兵。同时实行(苏联)大本营代表制。战争初期曾一度建立战略方向总指挥部作为中间机构。
苏北一九四三年春季反扫荡*苏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1943年 2月 14日起,日伪军集中 1.4万余人“扫荡”江苏省盐城、阜宁地区。新四军以第三师一部坚持内线战斗,主力转到外线作战,同时以第一师在苏中、第二师在淮南、第四师在淮北出击策应。2月 27日起,日军改为分区“扫荡”,修筑据点、公路,推行伪化政策,亦遭失败。3月 1日起开始撤退,盐阜抗日军民乘机展开全面反击,至 4月 10日,毙伤日伪军1800余人,攻克据点 30余处,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苏美英关于德国暴行的宣言1943年 10月 30日,*苏美英莫斯科外长会议所发表的关于战后将追究和惩治纳粹德国暴行的宣言。由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署名。主要内容为:指出己查获纳粹德国军队在许多国家中所犯的暴行、屠杀以及执行集体死刑的罪证。为此,苏、美、英代表 32个联合国家的利益严正宣告:凡曾经负责或同意参加上述暴行的德国官兵和纳粹党徒,将被解回到他们犯下罪行的国家进行审判惩处;必定要追赶他们到海角天涯,将他们交给控诉他们的人,伸使正义得以伸张;对于首恶元凶,他们所犯罪行并不限于特殊地域,他们将依盟国政府的共同决定加以惩处。此宣言成为战后司法追究和惩治战犯的基础。
苏美英法关于惩处战犯协定1945年 8月 8日签署于伦敦的苏美、英、法政府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共 7条。主要内容:(1)建立国际军事法庭,“以审判那些罪行没有特殊地理仁置的战犯”;(2)国际军事法庭的组织、管辖和任务,根据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规定;
(3)各签字国应采取必要措施以便利对于各签字国所拘留的并将由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主要战犯的罪行进行侦查和审判,应尽最大努力以便利对于不在任何一个签字国领土内的主要战犯的罪状进行侦查,并由国际军事法庭予以审判;(4)本协定不影响 1943年 10月 30日《苏美英三国关于德国暴行的宣言》关于将战犯解回他们犯罪国的规定,也不影响为审判战犯在任何盟国领土内或在德国建立的或将建立的任何国家的或占领军的法庭的管辖或权力;(5)联合国家的任何政府都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入本协定。截至 1945年12月 22日止,有澳大利亚、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 19个国家加入。不久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成立。
苏联向边境军区调兵的命令1941年 5月日日苏军总参谋部颁布的关于从内地军区抽调 4个集团军又 1个步兵军加强边境军区的命令。获令调动的部队是:原后贝加尔军区的第十六集团军、原北高加索军区的第十九集团军、原伏尔加河沿岸军区的第二十一集团军、原乌拉尔军区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和原哈尔科夫军区的第二十五步兵军。它们分别被编人基辅特别军区和西部特别军区。这些部队(及计划继续抽调的其他部队)预定在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一带组成战略第二梯队,但由于部队按平时列车时刻表运送,到战争爆发时大部分尚在途中或原驻地,未能抵达预定集中地域。
苏联总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1940年 4月 14—17日举行。与会者有联共(布)党中央政治局成员、国防人民委员部和备军区的领导人员、各主要集团军的指挥员、各军事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及中央军事机关工作人员。斯大林到会讲话。会议根据 1941年 3月的联共(布)党中央全会精神,总结了苏军在哈桑湖、哈勒欣河地区作战和出兵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的经验,重点分析了*苏芬战争的经验教训,也注意到*德波战争所提供的新经验。会议通过加强国防能力、提高战备程度的原则决定,并责成一个高级指挥员小组就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经验所提出的战役法及战术的关键性问题准备材料,以供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会议对 1940年苏军的训练改革起了直接指导作用。
苏英战时同盟和战后合作条约全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对希特勒德国及其欧洲与国作战的同盟和战后合作互助条约》。1942年 5月 26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访英期间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签订于伦敦。条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有效期直至欧洲重建和平时止,主要内容是:两国在对德国及其在欧洲与德国合伙参加侵略的各国的作战中,互相给予军事及其他一切的援助与支持,决不单独谈判和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第二部分的有效期为 20年,确定了战后两国的关系原则:双方承担战后共同行动与合作的义务,以组织欧洲的安全与经济繁荣,并互相进行经济援助;双方务使德国及其在欧洲与德国合伙参加侵略的国家不能重行侵略,破坏和平;双方不缔结反对他方之任何同盟或参加反对他方之任何军事集团。条约改善了苏英关系,并为两国战时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55年 5月 7日被苏联废除。
苏波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1945年 4月 2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与波兰总理奥苏布-莫拉夫斯基(EdwardOs6bka-Morawski)签订于莫斯科。条约有效期 20年,主要内容为:双方坚决把反对法西斯德国的斗争进行到彻底胜利,胜利后采取一切措施消除来自德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任何新的侵略威胁:不参加任何彼此敌对的同盟或联盟,如果一方被卷入对德战争,另一方保证给予援助;在战后根据互相尊重独立、主权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加强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联系。
苏南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19姐年 4月 11日苏联与南斯拉夫在莫斯科签订。规定:双方保证把对德战争进行到完全胜利:不参加旨在反对另一方的同盟或联盟,在战后如一方被卷入对德战争,另一方立即给予援助;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进行合作。1949年 9月 28日被苏联废除。
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训令信指 1942年 1月 10日发布的关于组织突破敌人防线和炮兵进攻的训令信。此信总结了卫国战争头几个月的作战经验,指出在进攻行动中存在的缺点,要求在进攻中集中兵力兵器,采取“突击群”(集团军由 3—4个师组成,方面军由数个集团军组成)行动方式,以达成在某一地段对敌巨大优势。信中对如何组织炮兵进攻也作了规定。此信的各项要求在莫斯科会战的反攻阶段和 1941-1942年冬季进攻中得到贯彻。
苏北、苏中一九四一年秋季反扫荡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1941年 7月 20日,日伪军集中 1.7万余人,分四路“扫荡”苏北盐城地区。新四军以第三师主力及第一师一部,在苏北进行反“扫荡”战斗:以第一师另一部在苏中发动攻势,围攻泰兴、泰州,攻克黄桥、加力等重要据点,迫使“扫荡”苏北之敌抽兵增援苏中。苏北新四军则大举反击,收复阜宁、东沟、益林等地。至 8月底,共作战 130余次,毙伤日伪军 3800余人,击沉汽艇 30余艘,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苏英美法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声明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及法兰西共和国的临时政府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声明》。苏、英、美、法四国于 1945年 6月 5日在柏林签署。声明宣布,1937年 12月 31日前的德国领土划为 4个占领区;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区由法国占领;“大柏林”区由四国的武力占领。并将建立一个由各总司令任命的 4个司令官组成的“盟国行政当局”来共同管理当地的行政。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反间谍总局(ГлABHOeYпpABлe-HиeKoHTPPaзBeдKи)也称“除好部”(CMepш)。1943年 4月,根据国防委员会的决议成立。局长由国防人民委员部的一名副人民委员兼任。与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制定和实施对敌间谍活动进行斗争的行动计划。大战期间,在苏德前线、后方和敌占区,组织侦察和反问谍、反颠覆活动,捕获数千名敌特人员。1946年 5月,其所属各反间谍部门改组为若干特别处,转隶于国家安全部。
苏联国防及航空化学建设促进会(Oc0aBиaxиM)苏联群众性军事爱国主义组织。1927年成立。主要任务为开展群众性的国防工作,传播军事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协助发展航空与化学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 1400万会员,32.9万个基层组织;并建立了 350个支队、2.6万个小队和 15.6万个小组,组织了 260万人进行军事专业的学习与训练。苏德战争爆发后,其会员半数以上加入了作战部队、民兵或游击队。在战争期间,积极从事对居民的普及军训和防空、防化学训练,并为制造武器收集资金和物资。1948年为全苏支援陆、海、空军三个志愿协会所取代。
苏英美法关于德国营制机构的声明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及法兰西共和国的临时政府关于德国管制机构的声明》。苏、英、美、法四国于 1945年 6月 5日在柏林签署。声明宣布,苏、英、美、法四国总司令将在各占领区内,遵照各该国政府的训示,行使最高权力;凡涉及整个德国的事务,由四国共同处置:四国总司令将组成”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保证各国总司令于占领区内采取适当的一致行动;“大柏林”区的行政,由四国司令官组成的“盟国行政当局”统一指挥,每位司令轮流担任总司令官。
苏联总军事委员会第一至三号命令又称国防人民委员第 1—3号命令,指苏德战争爆发当日苏联最高军事领导机关连续发布的 3项命令。第 1号命令子 1941年 6月 22日 0时 30分下达,此时苏联已获悉德军即将发起进攻的确切情报,遂下令边境军区进入一级战备,但同时不许部队擅自反击;第 2号命令于同日 7时 15分下达,始允许边防部队实施反击;第 3号命令于当晚 21时 15分下达,要求苏军由边境防御转入反攻、向敌方领土挺进。由于上述命令脱离当时实际战争态势,故未能达到目的,而且导致战况更加恶化。
苏联关于宣布战争状态和动员的命令1941年 6月 22日即苏德战争爆发当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命令,宣布西部边境各加盟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某些州进入战时状态,在这些地区实行军管;同时宣布在 14个军区范围内对 1905—1918年出生的育服兵役义务者实行动员。
苏联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二年战时经济计划指 1941年第四季度和1942年战时经济计划。1941年 7月 4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委托以*沃兹涅先斯基为首的专门委员会制定较长时期的战时经济计划,8月 16日计划得到联共(布)中央和苏联人民委员会的批准。计划规定加速发展战时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在东部地区(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哈萨克和中亚细亚)发展军事工业基地及扩大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任务,还规定为开发东部地区而修筑西伯利亚-乌拉尔、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的铁路复线。计划对国家预算作了重大修改,大幅度增加军费拨款。在此计划指导下,苏联于 1942年年中完成了国民经济向战时轨道的转移。1942年,苏联工业总产量为 1940年的百分之七十七,而军工产品则为百分之一百八十六,在金属、燃料、电力等资源总量减少的情况下,飞机产量为德国的 1.9倍、坦克为 3.9倍、火炮为 3.1倍、枪械为 3倍至 6.5倍,显示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深厚潜力和战时经济计划的威力。
克尔(ArchibaldJohnKerr,ClarkKerr,1882—1951)英国外交官。毕业于海德尔堡大学。1905年进入外交界。1925年起历任驻危地马拉、智利、瑞典和伊拉克的领事和大使。1938年起任驻中国大使。1942—1946年任驻苏大使。参加过盟国之间在莫斯科举行的各种重大会议以及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但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任驻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大使。有贵族称号。
克卢桔(GunthervonKluge,1882—1944)德国将领。1901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干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历任通讯兵总监、第六军区司令和步兵军军长,积极从事扩军工作,1938年 2月被希特勒解除指挥权。1939年复出任第四集团军司令,参加入侵波兰。翌年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参加闪击苏联,曾一度进抵莫斯科城郊。同年 12月,在苏军反击下败退,但仍为希特勒克卢格信任,委派其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 10月受伤后,调回大本营预备军,在此期间,上层的反希待勒密谋分子曾与其联络,但未获其支持。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于 7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旋即因*七·二○事件受嫌而被解职,返国途中自杀。
克劳辛(FriedrichKarlKlausing,1920—1944)德国军人。早年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并在”德国劳动阵线机矢供职。1938年入伍。参加过侵波、侵法战争,获一级铁十字奖章并升任军官。后在东线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受重伤。1943年转入国内驻防军(即补充军)司令部供职,任*施道芬堡的副官,参加反希特勒密谋活动。1944年 7月 20日被捕,经*人民法庭审判后处死。
克努森(WilliamSigniusKnudsen,1879—1948)美国企业家,官员。原籍丹麦,毕业于丹麦国立技术学校。1911年进入福特汽车公司,1914年人美国籍。曾任厘用汽车公司董事长。1940年受任为国防咨询委员会委员,负责工业生产。1942年任战时生产管理局局长,首先提出美国须成为*民主国家兵工厂的口号。同年因人事纠葛,调任陆军部工业生产督察员,获中将军衔。1945年退役,回企业界任职。
克拉麦(JosefKramer,1906—1945)德国纳粹分子。1940年任奥斯威辛灭绝营副长官,以残暴闻名。后又在达豪、萨赫森豪森和毛特豪森集中营先后供职。1943年任纳茨维勒(Natzweiler)集中营长官,亲手毒死 80名女囚禁者,供斯特拉斯堡大学解剖学教授做石膏模型。1944年改任*比克淄灭绝营头目,主持大规模屠杀。同年 12月任*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长官,使大批囚禁者死亡,被称力“贝尔森野兽”。1945年被英国军事法庭处决。
克拉克①贝内特·钱普·克拉克(BennettChampClark,1890—1954)。美国参议员。律师。华盛顿大学毕业。1913年入选众议院。1919年起开业为律师。1933—1945年两度当选为参议员,是国会内孤立主义集团代表人物之一。1935年与参者员*奈、*范登堡等极力促使国会通过*《中立法案》,1939年又阻挠罗斯福修改该法。1940年底,声称通过*《租借法案》等于是发表战争咨文,战后任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著有《约翰·昆西·亚当姆斯》等。②马克·韦恩·克拉克(MarkWayneClark,1896—1934)。美国将领。1917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陆军军事学院任教官。1942年获少将衔,任美军地面部队参谋长。不久升任美军驻欧洲地面部队司令。1942年 11月,为制订和实施盟军北非登陆计划,秘密潜往法属阿尔及利亚,会见当地法国官员。后协助艾森豪威尔指挥*北非登陆战役。年初晋升中将,任美军第五集团军司令。同年 9月率部在意大利萨莱诺登陆。1944年马·韦·克拉克初为突破德军阻击,下令炸毁*卡西诺山修道院,率部通过安齐奥(Anzio),并在同年 6月解放罗马。同年 11月调任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统辖地中海地区的盟军。1945年春晋升上将衔。战后曾任驻奥地利美军司令。侵朝战争后期担任过“联合国军”司令。1954年退役后,任南卡罗莱纳军事学院院长。著有回忆录《适度冒险》和《从第聂伯河到鸭绿江》。
克虏伯①古斯塔夫·克虏伯(GustavKruppvonBoblenundHalbach,1870—1950)。德国垄断资本家、军火制造商。主于荷兰海牙一银行家家庭。1906年与贝塔·克虏伯(BerthaKruppl886—1957)结婚,进入克虏伯家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继承岳父之产业权,成为克虏伯公司董事长。战后积极鼓吹德国重整军备。曾对纳粹党持保留态度。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即成为纳粹政权的狂热拥护者。曾任*德国经济界捐助希特勒基金委员会主席。积极支持希特勒实行法西斯统治和对外扩张。通过纳粹德国的扩军备战和发动战争,攫取暴利。1943年将产业权转交其子掌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被控为主要战犯之一,但以“中风和年老昏聩”未出庭受审。
②阿尔弗雷德·克虏伯(AlfriedKruppvonBohlenundHalbach,1907-1967)。德国垄断资本家、军火制造商。古斯塔夫·克虏伯之子。1931年加入纳粹党,并成为党卫队成员。1943年继承具父的产业,成为德国战争经济主要领导人之一,负责军火生产和采矿业。大肆掠夺苏联、东欧等被占领区的工矿设备和资源,广泛役使战俘、集中营囚徒和强征来的外国劳工。为德军生产大量枪炮和坦克,使克虏伯公司获取巨额利润。8年以“控告克虏伯案”在纽阿·克虏伯伦堡美国军事法庭受审,判处 12年徒刑和没收全部财产。1951年为美国当局大赦释放,并发还全部财产。后重整旧业,资产日增。
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意大利历史学家。就读于罗马大学,受教于拉布里奥拉(AntonioLabriola,1843-1904)。1910年起为参议员。曾任公共教育大臣。初赞同法西斯主义,后转为反对派。1925年发表“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1929年在参议院抨击墨索里尼政府,并辞去参议员职务。1943年 7月墨索里尼下台后,重返政界,任自由党主席。联合各派抵抗力量。积极开展反法西斯活动。曾建议组建意大利志愿军。1943—1944年历任不管大臣,深得国王、各界人士和盟国的信任。曾为咨询会议和制究会议成员。战后复致力于学术活动。著有《意大利史 1871—1915》、《十九世纪欧洲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等。
克鲁格(WalterKrueger,1881—1967)美国将领。主于德国,1889年移居美国。参加过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多次入军事院校学习。曾任陆军部作战计划处处长。1939年升为少将。1940—1941年任第三集团军司令,兼南部防卫司令。1941年晋升中将。1943年出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新组建的第六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收复新不列颠群岛、新几内亚和菲律宾等地的战斗。1945年率军占领日本南部。同年晋升上将。翌年 1月退役。著有回忆录《从澳、新到日本》。
克瑙夫(ErlchKnauf,1895—1944)德国新闻工作者。早年当学徒。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成为记者。激烈抨击法西斯主义,后因反对纳粹政权被开除出全国新闻协会,并短期囚禁在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继续反对独裁统治和纳粹政权的战争政策。1944年 5月 2日被杀害。
克卢博夫(1918—1944)苏联军人。1939年参军。1944年毕业于丘古耶夫军事航空学校后,在外高加索服役。苏德战争爆发后,在东方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编成内,先唇任歼击机飞行员、中队长和大队长,大尉衔(1944年)。作战英勇,技术高超,共完成 457次战斗出动,个人击落敌机 31架,集体击落敌机 19架。1944年 4月获苏联英雄称号。同年 11月在利沃夫附近前线机场因飞机矢事牺牲。1945年 6月,再次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克伦之战1941年英军在*东非之战中的一次攻坚战役。克伦(Keren)是厄立特里亚(现属埃塞俄比亚境内)的高原小镇,四周群峰耸立。1941年2月 2日,英军由阿科达特(Agordat)攻抵克伦时,意军已作塌峡谷,培死通路,在山脊堑壕中固守。英军主力 2个印度师随即仰攻上山,反复拼杀 10多天进展甚微。英军被迫重新准备,于 3月 15日再次展开进攻,终于在 27日攻占克伦。
克里曾斯(RichardStafordCripps,1889—1952)英国掌玺大臣(1942年)、飞机生产大臣(1942—1945)。年轻时曾是化工专家和律师。1929年加入工党,在党内以其激进言论见称。1930—1931年任麦克唐纳工党内阁的副检察长。因倡议同共产党合作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于 1939年被工党开除(1945年重新加入)。1940年 5月至 1942年 1月任英国驻苏大使,任内英、苏签订互助条约。1942年 2月出任掌垒大臣和下院议长,为战时内阁成员。同年 3—4月间,曾率团赴印度德里,以答应印度在战后独立为条件争取国大党支持战争。11月,因与丘吉尔意见不合,退出战时内阁,改任飞机生产大臣。战后在艾德礼内阁中历任贸易委员会主席和财政大臣。有爵士称号。
克利莫夫(1892—62)苏联航空发动机设计师。1918年毕业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历任科学研究所和航空工厂的领导职务,并在母校及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莫斯科航空学院任教。从事多种气冷和液冷航空发动机的研制。1935年任航空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其研制的大功率发动机,装备在*佩特利亚科夫设计的俯冲轰炸机和*雅科夫列夫设计的歼击机上,在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1944年获工程技术勤务少将衔。1953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著有《航空发动机构造图册》。
克拉塞尔(CharlesClaser,1901—1944)比利时军人。1940年 5月率部抵抗入侵的德军。比利时沦亡后,投身抵抗运动,1941年组建武装抵抗组织——比利时军团。1942年秘密去伦敦争取英国政府和比利时流亡政府的支持,同年年底披捕。后囚祭在格罗斯-罗森集中营,1944年底被杀害。
克莱斯特(PaulLudwigEwaldvonKleisti,1881—1954)德国将领。职业军人。1900年开始服役。1913年军事学院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至军长。1933年被免职,退人预备役。不久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年 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号为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南路主要突击力量。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同年底在苏军反击下败退。1942年调任进攻高加索方向的 A集团军群司令。曾率部进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获元帅衔。苏军反攻后再次败退。1944年克莱斯特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盟军所俘。1946年作为战犯,先后移交南斯拉夫和苏联。被判 15年徒刑,后死于苏联狱中。
克留科沃(IcpI0F.of3o)苏德战争中德军占领的距莫斯科 38公里的居民点之一。1941年 11月 30日德军占领该地,构筑坚固的设防枢纽部,并用远程火炮炮击莫斯科。12月初苏军发起反击解放此地,为*莫斯科会战苏军反攻阶段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克勒拉尔(HenryCrerar,1888—1965)加拿大将领。毕业于皇家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获中校衔。后负责军事计划和情报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年在伦敦设立加拿大军事指挥部。1940年任加拿大三军总参谋长。翌年出任加拿大第一军军长,1942—1944年在英国和意大三勒拉尔利作战。1944年 3月被任命力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司令,6月指挥该集团军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升为上将。随后配合盟军在西北欧作战,越过塞纳河,光复安特卫普。1945年春越过莱茵河”在德国境内作战,又直抵北海,促成荷兰的全部光复。
克鲁克香(HarryFrederickComfortCrookShank.1893—1961)英国邮政大臣(1943—1945)。受教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于皇家近卫步兵第一团,曾受重伤。1924年起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三十年代历任内政部、矿业部和财政部秘书。1943年任邮政大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保守党执政时曾历任卫生大巨、掌垄大臣和下院领袖。
克雷洛夫(1903—1972)苏联将领。1919年参军,参加国内战争。1927年加入联共(布)党。1928年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苏德战争开始时为上校。先后任滨海集团军作战处长和参谋长,参加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1942年 9月起任第六十二集团军参谋长,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1943年 7月升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参加斯摩棱斯克战役。同年 10月调任第五集团军司令。先后参加白俄罗斯战役和东普鲁士战役。1944年晋升上将。后率该部前往远东参加*苏日战争。战后曾任军区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战略火箭军总司令等职。1962年获苏联元帅衔。著有《永不退色》、《走向胜利》。
克列伊泽尔(1905—1969)苏联将领。1921年参军,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1931和 1941年先后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首长进修班。苏德战争爆发时任摩托儿步兵第一师师长(上校衔),在奥尔沙(OplIla)地域作战。1941年 8月升任第三集团军司令。先后参加图拉和叶列茨战役。后调任预备队第一集团军司令、近卫第二集团军副司令、司令。年晋升中将。同年 8月起任第五十一集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所部参加梅利托波尔、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克里米亚、波洛茨克、里加和默麦尔等战役。战后曾任军区司令。1962年获大将衔。
克劳塞维兹(Clausewitz)德军 1942年夏季攻势第二阶段战役的计划代号,又称“蓝色二号”。其主要目标是歼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主力。实施结果德军虽占领顿巴斯并推进到顿河,但苏军主力朱被围歼。
克拉夫琴科①安德烈·格里戈里那维奇·克拉夫琴科(1899—1963)苏联将领。1918年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1928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39—1940年参加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初期任机械化军参谋长(上校衔),在西方方向作战,参加过莫斯科会战。1942年 6月起任坦克军军长,先后参加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在强渡第聂伯河和解放该河右岸乌克兰地区的作战中,战功卓著。1944年 1月任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同年 9月晋升坦克兵上将。曾参加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雅西-基什尼奥夫、布达佩斯、维也纳和布拉格等战役。后调往远东,参加*兴安岭-奉天战役。战后曾任军区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司令等职。1955年转入预备役。②格里戈里·潘捷列那维奇·克拉夫琴科(1912—1943)。苏联空军将领。1931年加入联共(布)党和参军。翌年毕业于卡恰军事飞行员学校。历任航空兵中队长、大队长和团长。1938年参加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回国后参加诺门坎地区的作战和苏芬战争。1940年晋升空军中将,任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空军司令。苏德战争期间,先后任航空兵师长、第三集团军空军司令、大本营突击航空兵群司令。1943年 2月 23日在空战中阵亡。
克虏伯审判大战后对德国克虏伯公司董事长*克虏伯等人的审判。古·克虏伯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彼捐控为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同谋犯,是主要战争罪犯之一。但由于其“身体和精神状况”(中凤和年老昏聩),未受审讯。检察官曾想让其子阿·克虏伯受审,未获法庭同意。不久,阿·克虏伯受到美国设在纽伦堡的军事法庭审判,同案受审的有该公司的 9名董事。1948年 7月 31日,阿·克虏伯彼判 12年徒刑,全部财产被没收。1951年 2月 4日获大赦,自狱中释放,没收的财产被发还。克钦别动队(KacliinRangers)大战期间美军属下的缅甸人游击队。“克钦”是一族名。1942年由美军招募的数百名族人组成。经过间谍和作战训练后,空降于缅甸北部日军占领区,在敌后专事侦察和游击活动。
克莱骚集团(KreisauerKreis)德国反纳粹地下组织。1933年形成,领导人为”毛奇和瓦登堡(PetervonWartenburg,1903—1944),主要由军官和青年知识分子组成,因聚会地点设在西里西亚克莱骚的毛奇庄园,故名。1943年扩大到包括保皇党人、自由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在内的 20多名成员。主张推翻纳粹政权,建立民主共和的新德国。1943年 8月 9日制订《德国新秩序的基本原则》作为纲领,要求恢复社会道德,保证信仰和职业自由,抛弃极权主义,保护家庭,实行人民自治等。但反对使用暴力和发动群众。未参与*七·二○事件,但毛奇却因此被处决。
克里米亚会议即“雅尔塔会议”。
克里米亚战役①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行的防御战役。1941年 10月 18日至 11月 16日,由独立第五十一集团军和滨海集团军在黑海舰队协同下实施。10月 18日起,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第十一集团军,经彼列科普地峡向克里米亚发起进攻,迅速突破苏军主要阵地,苏军滨海集团军退向塞瓦斯托波尔,第五十一集团军则由刻赤方向撤往培曼半岛(TaMancE11Hlloayocrpos)。11月 16日,克里米亚地区除塞瓦斯托彼尔要塞外,均被德军攻占(参见“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②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44年 4月 8日至 5月 12日,由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在亚速海区舰队配合下实施(共约 47万人,55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250印架飞机)。*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后,困守克里米亚的德军第十七集团军(共 12个师,其中 7个罗马尼亚师,约 20万人,21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48架飞机)被完全孤立。苏军乘胜从彼列科普地峡和刻赤半岛分头出击,共同向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一线进攻,围歼敌军。4月 11日,苏军攻下德军主要防御支撑点和铁路枢纽占科伊,迫使德军退向塞瓦斯托波尔。4月 15—16日,苏军进抵塞瓦斯托波尔,5月 5日开始攻城,经 5天激战,于 5月 9日解放该市。至 5月 12日,德军大部被歼,少数从海上撤走,苏军收复克里米亚半岛。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克里特岛战役德军攻占克里特岛的空降战役,代号*水星,为大战中唯一以空降兵为主实施的进攻战役。克里特岛(Kriti或 Crete)东西狭长如卧蚕状,横置于爱琴海之南。1941年 4月*希腊战役后,撤出希腊的部分英军与年前 10月登岛的部队会合,试图保持一个控制东地中海航路并紧逼德国巴尔干侧翼的海、空据点。为消除这个隐患,并夺取该岛作为人侵中东的前进基地,希特勒采纳德国空降兵司令*施图登特的建议,以空降兵跨海夺岛,为此动用 1个伞兵师、上个滑翔团和 1个山地师共 2.2万人,各种飞机约 1200架,守岛的英、新、澳、希军约 4.5万人,设防于北岸一线,主要准备对付海上入侵。5月 20日晨,德国空降兵在航空火力准备后,开始在西部的马利迈(Maleme)和加尼亚(Canea)地区以及中部的雷西姆衣(Retihymnou)和伊腊克利翁(Herlckleion)着陆。由于兵力分散,又遭守军顽强抵抗,5000德军空降兵伤亡惨重。当日夜间德军投入后备伞兵,夺占马利迈机场:翌日,强行机降山地步兵师,逐步将守军逼进山间。22日,德机已能自由起降,不断空运。23日夜间,德军派出海上船队输送补给,遭英舰阻击,受创返回,24日,德空军突袭英舰,迫使其西撤埃及。23日夜守军开始向南岸的斯法基亚(Sfa-kia)渔村撤退。从 28日夜间开始至 31日,守军撤到埃及的只有1.65万余人。6月 2日德军占领全岛。此役守军虽有兵力和海军优势,但因无空中掩护而受重创并被迫撤走。德军由于掌握制空权,得以占领机场和驱逐英舰,从海、空补充人员和物资,取得战役胜利,但伤亡 6000余人(大部为精锐的空降兵),以致希特勒禁止再进行大规模空降作战。
克里普斯使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动员印度支持对日战争的一次外交行动。1942年 3月,英国战时内阁成员*克里普斯爵士赴印,企图说服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领导人动员印度人民协助英国抵抗日木侵略。克里普斯提交了一份英国将在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权的声明草案,建议先由印度领导人参加治理印度,然后再缔结有关英国撤出印度的条约,但遭到拒绝,朱取得任何结果。
克拉索夫斯基(CTenaHAtcirM0BntlKpacoBcltH,1897—1983)苏联空军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沙俄空军部队。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6年毕业于茹抖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历任航空兵旅长和军长。参加过*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初期为空军少将,历任第五十六集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空军司令,在南方和西方方向作战。1942年起任空军第二和第十七集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先后参加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强渡第聂伯河和解放基辅,以及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利沃夫-桑多梅日、下西里西亚、柏林和布拉格等战役。1944年晋升空军上将。战后曾任加加林空军学院院长等职。1959年获空军元帅衔,著有《空军生活》。
克虏伯康采恩(Krupp-KonZern)德国重工业垄断组织。原为 1811年创办的“克虏伯铸钢厂”,后发展至拥有军火生产、采矿、铸钢、金属加工、机器制造、汽车制造、飞机制造、舰船制造和发电等企业的重工业垄断集团。总部设在埃森市。长期为德国的主要军火生产基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秘密设计新式枪炮和坦克炮塔。希特勒执政后成为法西斯德国扩军备战的重要支往。1932—1933年度接受国家军事订货总值 930万马克,1938—1939年度增至 1.45亿马克,纯利润亦急剧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军提供大量坦克、火炮、炮弹和潜挺,强迫战俘、集中营囚徒和外国工人从事奴隶劳动并肆意杀害,吞并占领区内大型冶金工厂。1943年总资产达 20亿马克以上。1945年初拥有 110个德国大型企业和 41个外国大型企业。战后在民主德国的企业被永远没收,在联邦德国的一度没收后于 1953年重新归克虏伯家族所有。1968年从家族企业改为联合公司。
克莱夫顿集团(Clivedenset)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绥靖主义分子的政治集团。因以伦敦附近的克莱夫顿庄园为活动中心,故名。主要成员有:该庄园主人、上院议员、皇家国际事务学会主席阿斯特勋爵(WaldorfAstor,1879—1952),其妻、保守党下院议员南希·阿斯特(NaneyAstor,1879—1964),其弟、《泰晤上报》主要持有人约翰·阿斯特(JolinAstor,1886-1971),外交官洛西恩侯爵(PlilipHenryKerr,Lothian,1882—1940),《泰晤上报》主编道森(GeottreyDawsOn,1874—1944)等,鲍尔温、张伯伦、哈里法克斯、劳合侨治等政界要人亦常参加其活动。该集团利用和政府的关系,开动掌握的舆论工具,鼓吹绥靖主义。其成员时常进行“私人外交”,同希特勒和纳粹官员会晤,从事对德妥协活动。该集团对三十年代英国的外交政策产生过一定影响。
克伦威尔型坦克(Cromwell)英国中型坦克。1943年投产和服役。重30吨,平均每平方厘米压重 1公斤,装甲厚 46—76毫米,最大时速 52—55公里,最大行程 160—264公里,乘员 5人。起初装备 1门 75毫米火炮、2挺 7.92毫米机枪和 1挺 7.69毫米高射机枪。1944年为在诺曼底登陆战役后对付德国的*虎式坦克,将主炮改装为 95毫米火炮。
克里米亚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2年 1月,为执行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的任务,由*高加索方面军划分组建。辖 3个集团军、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和刻赤海军基地。组建后于 2—4月间三次实施进攻均未奏效,被迫转入防御。同年 5月初德军在刻赤半岛转入进攻。其防御被突破,损失严重,被迫弃守。同月 19日撤销。司令为科兹洛夫(1896—1967)。
克里斯蒂安十世(ChriStianX,1870—1947)丹麦国王(1912—1947)。1898年任丹麦王家卫队司令。1906年立为玉储。1912年为国王。1939年 5月与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次年 4月德军入侵丹麦后下令停止抵抗,并组成亲德政府。1942年拒绝制定纳粹德国提出的反犹立法;1943年谴责丹麦抵抗运动对军需工厂和铁路的破坏,但同年 8月发表反对德国占领军的讲话,遭监禁。5年 5月丹麦光复后获释,仍为丹麦国王。
克罗地亚独立国德意在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建立的附庸国。1941年 4月德意军侵占南斯拉夫后,实行分而治之,指使克罗地亚法西斯组织”乌斯塔莎成立克罗地亚“独立”国。国王为意大利国王之侄斯波里托(Spolito)公爵,“领袖”为乌斯塔莎头目*巴维列奇。名义上属意大利营辖,实权由德国掌握。对内实行白色恐怖,残酷镇压抵抗运动,疯狂迫害犹太人、塞尔维亚人。对外追随德意,向盟国宣战。1943年 9月意大利投降后,继续投靠德国。1944年 11月企图与盟军谈判,未成。1945年 5月瓦解。
克伦威尔密码命令(Cromwellcodeword)大战初期英国关于敌人“入侵迫在眼前”的报答密码命令。1940年法国败降后,英国本上面临德军入侵威胁。由于菜军在敦刻尔克撤退中遭受巨大损失,本上防御力量薄弱,形势危急。9月初,*英国参谋长委员会收到德军集结船舶、飞机于法国北部海岸的情报,并考虑到当月 8—10日期间月光和潮汐有利于登陆,于是认为敌人入侵可能已迫在眉睫,防卫部队应马上准备待命。*英国本土防卫部队总司令部即据此在 9月 7日下午 8时,向东岸和南岸两个营区发出此密码命令,同时抄送伦敦及其他管区,结果在一些地方引起惊慌和关于敌人伞兵已登陆的谣言。
克伦班哥拉岛海战*中所罗门群岛战役中的一次海战。194:3年 7月12日日军井崎海军少将率一支编队(1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其中 4艘载有部队)增援韦拉(Vel-la)。日规航至克伦班哥拉(Kolombangara)岛附近海域时,遭到盟军一支特遣舰队(3艘巡洋舰和 10艘驱逐舰)拦截,双方展开夜战至 13日凌晨。日巡洋舰中弹爆炸,美两艘巡洋舰受伤、驱逐舰 1艘沉没,新西兰巡洋舰利安德号受重创。
克拉斯诺达尔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高加索会战的组成部分。1943年 2月 9日至 3月 16日,由*北高加索方面军在黑海舰队配合下实施。目的是围歼德军克拉斯诺达尔集团(17个师,约 50万人),不让其退往克里米亚,2月 12日,苏军解放克拉斯诺达尔,德军向塔曼半岛撤退,并以强大反突击阻滞苏军追击,3月 16日,苏军停止进攻。
克浩奇科夫—季耶夫(1911—1941)苏联军人。1939年加入联共(布)党。苏德战争时任步兵第三一六师(“潘菲洛夫师”)连政治指导员(中尉衔)。1941年 11月 16日,在莫斯科防御作战中率领一个小组坚守杜博谢科沃车站,击毁敌坦克 18辆,在激战中高呼:“俄罗斯虽幅员辽阔,但已无处可退:后边就是莫斯科!”成为苏联首都保卫者的战斗口号。战斗中身负重伤,带着一捆手榴弹扑敌坦克下,壮烈牺牲。后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克拉古那瓦茨城大屠杀1941年德军在南斯拉夫克拉古那瓦茨城的大屠杀。1941年 9月德军进攻南斯拉夫西塞尔维亚解放区,遭顽强抵抗,受重创。德占领者实行残酷报复,宣称每死一个德国兵,将处决 I00名南斯拉夫人。10月 20—21日游击队在克拉古耶瓦茨(Kcparyel3au)城击毙德军 10名,重伤多人。德国占领者遂将全城 16—60岁男子驱入兵营,每 10人为一组执行枪决。共杀害 7000余人,其中包括数百名中小学生。这一暴行震动全国,激起南斯拉夫人民更大的反抗。
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在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地域连续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莫斯科会战的组成部分。1941年 11月 15日至 12月 25日,由西方方面军右翼实施。德军 10月攻势遭挫后,于 11月中旬发起新的进攻,其北路选择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伊斯特拉(HcT-pa)为主突方向。交战开始后,沃洛科拉姆斯克—伊斯特拉方向的争夺尤为激烈。11月 16日,苏军步兵第三一六师(*潘菲洛夫师)的 28名官兵在*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领下坚守杜博谢科沃车站,战功卓著。11月下旬至 12月初,德军先后攻占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以及莫斯科-伏尔加河运河东岸数个村庄,距莫斯科最近处己不足 30公里。但苏军的反突击终于阻止了德军前进。12月 6日,苏军发起反攻,从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克留科沃等地域出击,收复了 11月中旬以来失陷的地区,12月 21日进抵拉马河、鲁扎河一线,共推进 90—110公里,消除了德军从北面迂回莫斯科的威胁。
杜威(ThomasEdmundDewey,1902—1971)美国官员,律师。毕业于密执安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早年入法律界从业,曾汪司法部长助理、纽约地方法院检察宫等职。1943-1955年任纽约州州长。大战期间,属孤立主义集团。1944年被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从政党斗争利益出发,抨击罗斯福政府的内外政策,在大选中遭到失败。1948年再度竞选总统未遂。著有《反对新政的案件》等。
杜黑(GiulioDouhet,1869—1930)一译“杜埃”。意大利军事理论家。陆军大学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步兵师参谋长。主张建立专门的轰炸机部队,曾一度因抨击统帅部被监禁。1918年复职,任国防部航空处主任。1919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1921年获少将衔后退役,专事军事理论研究。同年发表《制空权》一书,对空军建设和作战提出系统的理论,鼓吹以轰炸机为主的独立空军在未来战争中起决定作用,成为空军制胜论的创始人。其军事理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军界均有影响。
杜义德(1912—)中国将领。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师长。1935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随营学校副校长,新编第四旅副旅长,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冀南军区副司令员,西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开展平原游击战,参与领导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海军第二政委、兰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尔曼(KareIDoorman,1889—1912)荷兰海军将领。1910年起任海军军官。曾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参与发展荷兰海军航空部队。1937年重返荷属东印度群岛,任海军航空部队司令。1940年升任荷兰东印度群岛舰队司令,获海军上将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命指挥美英荷澳联合舰队防守爪哇海。1942年 2月,在*爪哇海海战中车舰队与占优势的日本舰队激战,随旗砚沉没阵亡。
杜立特(JamesHaroldDooIlttle,1896—1993)美国将领。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成为飞行员。战后任民航机试飞员,专长飞行木,创造过飞行速度世界纪录。1年再度入陆军航空队服役。授中校衔。1942年 4月 2日率*B—25型轰炸机 16架搭乘*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自旧金山出发,4月 18日抵日本九州海岸以西 650海里处杜立特起飞,突袭东京成功,晋升为准将。后获少将街,任第十二航空队司令,参加北非之战。1943年在地中海地区指挥美英战略空军轰炸意大利。1944年晋升中将,先后任第十五和第八航空队司令,参加盟军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反攻。战后曾任谢尔石油公司副总裁、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主席,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59年退役。
杜芒克(Joseph-Edouard-AimeDoumenc,1880—1948)法国将领。1898年毕业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后转入军界服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2年获准将衔,1935年曾任第一步兵师师长和里尔第一军区司令。1939年,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 8月率军事代表团去莫斯科进行英、法、苏三国谈判,未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擢升上将,负责指挥法国的防空部队。1942年退休。著有《第九集团军史,1940年 5月》。
杜聿明(1905—1981)中国将领。字光亭。黄埔军校毕业。1933年春任国民政府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率部参加古北口长城抗战。1936年授少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装甲兵团团长,参加淞沪会战、忻口战役和南京保卫战。1939年 1月升任新编第十一军军长。同年 2月调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歼灭日军第十二旅团中村正雄部 4000人。1942年所部编入中国远征军,任第一路副司令长官,进入缅甸对日作战。1943年任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长官。1945年授中将衔,抗战胜利后,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宫、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59年特赦获释,后任全国政协常委。
杜克洛(JacquesDuclos,1896—1975)法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21年加入法共,1926年起为党的中央委员,1931年起为政治局委员。1926年起为者员,1936年任副者长。大战爆发后,从事地下斗争。曾流亡国外,任法共布鲁塞尔中心负责人。1940年 3月,被法国政府缺席判处 5年徒刑。法国败降后回国,1940年 7月 10日与多列士共同签署告人民书,号召社会各阶层团结抗敌。后与*弗拉松、*蒂翁组成法共书记处,领导广大党员在本上坚持斗争。发起建立民族阵线,组织*自由射手和游击队,推动同其他抵抗组织的联合;支持民族抵抗委员会,并促成其颁布较进步的纲领。1944—1945年为临时咨询议会议员,不满于戴高乐解散人民武装的政策。战后复被选为议员,并担任党的领导工作。著有回忆录。
杜重远(1897—1943)中国爱国民主人士。原名乾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回国后经营瓷器工业。曾任奉天总商会副会长。九·一八事变后,与*阎宝航等在北平(今北京)参与组织东北民众救国会,被选为常委兼政治部副部长,积极进行抗日宣传。1933年在陕西组织国货公司,提倡使用国货。1934年 2月在上海创办《新生》周刊。1935年 5月 4日发表易水《闲话皇帝》一文,日本驻沪总领事诬之力侮辱天皇,被国民政府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周刊被查封。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聘为国民参政员。1939年任新疆学院院长。1943年 9月被盛世才杀害。
杜勒斯①约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FosterDul-les,1886—1959)。美国官员。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出席 1919年凡尔赛和会。二十年代从业于法律界,曾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1944年起为共和党外交政策的主要发言人,同年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参加起草《联合国宪章》。1945年为旧金山会议美国代表团顾问,后任美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成员。1950—1952年任国务院顾问。1951年与日本商订《美日和约》。1953—1959年任国务卿。著有《战争或和平》等。②艾伦·威尔什·社勒斯(AllenWelshDulles,1893—1969)。美国情报官员。约·福·社勒斯之弟,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华盛顿大学。1916年进入外交界。1926罕开业为律师。1942年 10月起任美国战略服务局瑞士站站长,建立在欧洲活动的美国谍报网,与德国地下密谋组织进行联系,收集大量关于纳粹德国的情报。战争后期在瑞士伯尔尼与纳粹党卫队将领*沃尔夫秘密会商,讨论意大利境内德军投降的条件,曾引起苏联的不满,史称“伯尔尼事件”。战后继续在欧洲从事情报活动。1953—1961年任中央情报局局长。著有《德国地下活动》、《情报技术》、《秘密投降》等。
杜鲁门(HarryS.Truman,1884—1972)美国总统(1945—1953)。民主党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2年进入政界,曾任杰克逊县地方法官、审判长等职。1934和 1940年两次当选为参议员。支持罗斯福政府的内外政策,反对孤立主义。1941年任参议院国防调查特别委员会主席。因揭露国防开支上一连串贪污、浪费等弊端而提高了声誉。1944年被提名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竞选获胜。次年就任副总统,4月 12日罗斯福去世即继任总统。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立场,但为谋求苏联在欧战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以减少美军进攻日本本上的伤亡,5月 23日派霍普金斯访苏。6月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7月 17日—8月 2日参加美、英、苏三国首脑*波茨坦会议。7月 26日会同丘吉尔、蒋介石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遭拒绝后于 8月 2日下令对日本投掷原子弹。日本投降后任命麦克阿瑟率军进驻日本,拒绝苏联赴日受降。1948年竞选总统获胜,连任。战后在国内事务上继续“新政”的某些方针,曾于 1949年提出称为“公平施政”的 24点纲领,然大部未得实施;在对外政策上奉行对抗苏联的遏制政策,进行冷战,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并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同时派遣舰队侵占中国领上台湾。著有《社鲁门回忆录》(2卷)。
杜霍夫(1904—1964)苏联坦克设计师。1932年列宁格勒工业学院毕业后,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任设计师。参加*KB型坦克的研制工作。苏德战争期间,负责对该型坦克的改进和参与研制*HC型坦克,先后制成 KB-IC、KB-85、NC-1、HC-2和 HC-3等重型坦克,战后任主任设计师、国防工业设计局局长。1953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次年获工程技术勤务中将衔。
杜克拉山口(Dutda)喀尔巴吁山脉下贝斯基迪山的山口。位于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的交界,海拔 502米,有公路通过,两侧山坡陡峭,丛林密布。1944年 10月 6日,*斯沃博达指挥捷克斯洛伐克步兵第一军与苏军协同,在*喀尔巴阡-杜克拉战役中攻占该山口。这一天后被定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建军节。
杜斯特贝格(TheodorDuesterberg,1875—1950)德国*钢盗团副王席(1918—193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校。1918年 12月参与组建钢盔团并汪副主席。1931年加入*哈尔茨堡阵线。1932年 3月德国总统选举中被提名为德意志民族人民党候选人,纳粹党执政后未参加内阁,因内部矛盾,1934主年 7月曾被短期囚禁干集中营。1943年起同反希特勒密谋分子*戈台勒有接触。著有《钢盔团与希特勒》。
杜立特空袭东京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空军对东京的首次空袭。为报复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决定远程奔袭轰炸日本本上。1942年 4月 2日,美国空军中校*杜立特率 16架经改装的*B-25型轰炸机,82名机组人员,乘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由第十六特遣舰队护送到离东京 650海圣海面起飞出去。日军虽事前发现美航空母肌,但未估计到在这样远的距离奔袭。美机未遇截击,13架轰炸东京,炸毁建筑物 90余座,50亲人丧生,另 3架轰炸名古屋、大阪和神户等地。轰炸后 15架在中国浙赣地区降落,1架在苏联降落,3人失事身亡,8人被俘(其中 3人彼日方处死),其余人员在中国游击队帮助下安全脱险。此次轰炸鼓舞了美军士气,震动了日本朝野,促使日本决定进攻中途岛。
杜塞尔多夫演说希特勒争取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支持的演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纳粹党和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相互接近。1932年 1月 27日,德国资本家 300余人在钢铁工业中心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的工业俱乐部召开会议,应邀出席的希特勒发表两小时半的演说,吹嘘纳粹分子正在为复兴德国而努力,鼓吹种族优秀论,攻击苏联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主张建立垄断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并训练 800万后备军。演说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为希特勒上台奠定了基础。
杜霍夫希纳-杰米多夫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组成部分。1943年 9月 14日至 10月 2日,由*里宁方面军实施。该部苏军在 8月中旬曾向杜霍夫希纳方向进攻,但未能扩大战果。经调整部署后再次发起进攻,9月 18日攻占杜霍夫希纳,21日解放杰米多夫。此战役对胜利结束斯摩棱斯克战役起了重要作用。
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坦克交战苏德战争初期的大规模坦克遭遇战。1941年 6月 23日起,苏军*西南方面军主要以机械比第九、第十九军和机械化第八、第十五军在社布诺、卢茨克(NyUK)、罗夫诺(PoBno)地域的北、南两面分别对入侵的”德国第一坦克集群实施翼侧反突击,战斗持续到6月 29日。交战过程中,德军统帅部向该方向增援 7个师。苏军由于兵力劣势和组织协同不好而失利,但阻滞了德军向基辅方向的突进。
杉山元(1880—1945)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宫学校和陆军大学。历任驻印度武官、陆军省军务局长、陆军次官、航空本部长、参谋本部次长和教育息监,晋升至大将。1937年起任陆军大臣,策划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扬言一个月内打垮中国。1938年 12月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次年 8月兼任驻蒙军司令官。旋回国就任军事参议官。1940年 10月至 1944年 2月任参谋总长,1943年晋升元帅,指挥日军的全部陆上作战。1944年 7月再度就任小矾内阁的陆军大臣,主张实行本上决战。1945年各月任*第一总军司令宫,力图顽抗到底。1945年 9月日本投降后,自杀。
杨杰(1889—1949)中国将领,军事学家。字耿光。日木陆军上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第十八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后,调任陆军大学校长,从事研究大兵团作战理论。m33年 3月任第八军团总指挥,参与指挥长城抗战。同年九月率代表团赴欧考察军事。次年改任陆军大学教育长,从事近代军事学的教育和研究。1935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驻苏联大使,负责苏联援华物资的运输工作。1937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39年 4月离任回国,在重庆中央训练团任教,讲授《国家总动员》等课程。对蒋介石的消极抗战不满,曾提出建设中国国防的设想。1944年再度赴英美考察,年底回国后,一度参与中国远征军的军事谋划。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参与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开展爱国民主活动。1949年 9月 19日在香港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著有《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等。
杨勇(1912—1983)中国将领。原名世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师政委。1934年 10月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团长兼政委,参加*平型关战斗。后又转战晋西,夜袭午城,伏击井沟,并在汾离公路上重创日军。1939年率部挺进山东,在郓城樊坝首开战绩,领导开辟鲁西抗日根据地。1940年升氏第三四三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司令员。1941年以“围点汀援”战术,在潘溪渡诱歼日伪军,给“蚕食”、“扫荡”之敌以沉重打击。同年回延安,先后在军事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率部向日伪军进行攻势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森(1884—1977)中国将领,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曾任川军第二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1933年10月,任第四路总指挥,参加围攻川陕苏区,后又围堵北上抗日的红军。1936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军团军团长,率部出川,参加松沪会战及南京保卫战。1938年 1月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6月率部在舒城等地阻击日军,后据守洞庭、鄱阳两湖之间及长江、湘江一带。1939年 6月制造“平江惨案”。后任第六、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参与指挥长沙保卫战。1944年底调任贵州省政府主席兼贵州省保安司令。抗战胜利后,曾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重庆市长。1948年授中将加上将衔。翌年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国策顾问、战略顾问。
杨成武(1914—)中国将领。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 10月参加长征。曾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兼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率部进入山西抗日前线作战。*平型关战斗时,率部在腰站牵制打击日军,随后又连克广灵、蔚县等七城。1938年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领导军民开展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1939年 11月,指挥所部反击日军的五路含击,取得了*黄土岭战斗的胜利。1940年率部参加*百团大战。1944年 9月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坚持冀中敌后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委、第二十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军区、福州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虎城(1893—1949)中国将领。原名杨胞。行伍出身。曾汪国民政府军第十六路军息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授二级上将衔。1936年12月 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于 1937年 6月被蒋介石逼令去职出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要求参加抗战。7年 11月在南昌被捕,长期监禁。1949年 9月 17日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杨尚昆(1907—)中国共产党军事领导人之一。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年回国,曾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军团政委。4年 10月参加长征,并列席遵义会议。到陕北后,曾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政治部副主任,随部东征抗日。后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7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1939年初任书记,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曾创办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并协助朱德、彭德怀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同时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945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央警卫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国夫(1905—1982)中国将领。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第四师团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山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历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清河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兼第七师师长,曾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参与指挥牛家庄等战斗,重创日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杨爱源(1887—1959)中国将领。字星如.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第三十四军军长、山西清乡督办。1935年投二级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参与指挥平绥线方面对日作战。1938年兼任北路军总司令。1939年 8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任教导军副司令。1943年后参与阎锡山与日军问的秘密勾结活动。抗战胜利后,曾任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
杨得志(1910—)中国将领。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1934年 10月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团长,参加平型关战斗。1938年任第十八集团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率部东进冀鲁豫边区,发动群众,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巩固和发展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武汉军区、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靖字(1905—1940)中国将领。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为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九·一八事变后,历任东北反日救国会总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1933年初任盘石游击队政委,后改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第一师师长,组织南满抗日武装力量。1934年初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同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6年初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次年改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息司令兼政委。指挥所部奇袭三源浦,智取凉水河子,攻占八道江,战斗数百次,沉重打击了日伪军。七七事变后,执行中共中央“全力牵制敌后”的指示,率部主动出击,进攻宽甸四平街,夜袭辑安老岭隧道工程,袭击长岗,转战辽吉两省,配合全国的抗日战争。1940年2月 23日在吉林濛江(今靖宇)西徘子屯附近被日军包围,顽强战斗,英勇牺牲。
李(JohnCliffordHodgesLee,1887—1958)美国将领。190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工程兵军官。大战初期获少将衔。1942年 3月赴英国,为美军赴欧作战作准备。同年 7月出任欧洲战区后勤司令宫。1944年 1月升任战区副司令宫,同年 3月晋升中将。曾参与*霸王作战计划的制订。盟军最高统帅部建立后兼任美军后勤部队司令官。
李文(1905—1977)中国将领。字质吾,号作彬。黄埔军校毕业。九·一八亭变后任国民政府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1936年升任该师副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十八师师长,率部参加淤沪会战。1938年 6月任第九十军军长,负责宜川至部阳一线的河防。1939年授少将衔。1943年 2月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年升任该集团军总司令,授中将衔。日本投降后,进驻石家庄受降。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国防部”高级参谋。
李达(1905—1993)中国将领。原名德三。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随军进入山西抗日前线,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参与指挥长乐村战斗。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后调任太行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1945年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组织指挥大行军区部队对日伪军的战咯反攻。抗战胜利后,曾任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著有《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
李杜(1881—1956)中国将领。字植初,别号荫梧、玄存、聚苏。东三省讲武学堂毕业。曾任依兰镇守使兼东北边防军第二十四旅旅长。九·一八事变后率部抗日,任吉林自卫军总司令,参加哈尔滨保卫战及方正、依兰、黎树镇、密山等战斗。1933年初,因弹尽援绝率部退入苏联境内。6月取道欧洲回国,继续从事抗日救亡运动。4年 4月,曾与宋庆龄等署名发表《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抗战期间,任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在重庆组建抗日联军息司令部。1941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议官。1945年抗战胜利后,投上将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李勃(WilhelmRittervonLeeb,1876—1956)德国将领。职业军人。1895年入伍。1898—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1903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历任炮兵团长、军区参谋长。1930年任第七军区(慕尼黑)司令,晋升中将。希特勒上台后,升任第二集团军司令,积极参加扩军工作。8年 2月曾被希特勒解职,退役。同年 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参加进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后李勃调任西线 C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参加攻占法国,晋升元帅。翌年调往东线,任闪击苏联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沿波罗的海岸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1942年 1月,因久攻列宁格勒不下而被解职,转入预备军。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军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上被判处 3年徒刑,后获释。
李觉(1898—1987)中国将领。别号云波。保定军校毕业。曾任湘军第十九师师长。1935年投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十军军长兼第十九师师长,率部参加淤沪会战。1938年参加武汉保卫战。次年参加南昌战役。1940年所部移驻福建设防,任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春在浙赣地区对日作战。1945年春在豫西北地区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任第十四绥靖区司令官。1949年 8月 4日与程潜、陈明仁等在湖南长沙宣布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李海(WilliamDanielLeahy,1875—1959)一译“莱希”。美国海军将领。1897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1899年加入美国海军。参加过美西战争、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任海军军械局长,1930年获海军少将衔,历任舰队司令和航海局长等职。1936年晋升海军上将。1937—1939年出任海军作战部部长。1939年退出现役,因与罗斯福总统私人关系密切,颇得信赖,数月后即被任命为波多黎备总督。1940年 12月转汪驻法国*维希政府大使。任内拉拢贝当等人,力图使维希政权保持一定的独立,并避免使法属北非殖民地和法国海军舰队落入德国之手。1941年 4月促成订立*《墨菲一魏刚协定》。因其与维希政权的特殊关系,曾力主拒绝承认以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政权。美国参战后,即回国担任罗斯福的私人军事顾问兼参谋长,成为总统派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的代表,参与最高军事决策,并承担调解军李海方领导人在军事战略方面的分歧及总统与军方之间的联络工作。曾随罗斯福出席魁北克、开罗、德黑兰和雅尔塔等一系列战时重大外交会议,为罗斯福得力助手之一。1944年 12月获海军五星上将衔。1945年 4月罗斯福去世后,继续担任社鲁门总统的私人参谋长,并随其出席波茨坦会议。1949年退休。著有回忆录《我在现场》。
李梅(CurtisEmer’sonLeyMay,1906—)美国将领。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1929年加入陆军航空队。1942年升为轰炸机大队长,获少将衔。1942—1944年任职于驻英国的第八航空队,多次率机对德国进行昼间轰炸。以发展轰炸机先进战术而闻名。1944年 3月调到中缅印战区,先后任第二十和第二十一轰炸机指挥部司令,指挥*B-29型轰炸机,始创低空轰炸战术,对日本东京等地进行毁灭性轰作。其指挥的第二十轰炸机指挥部属下的第五○九混合大队曾执行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任务。战后历任战略空军司令部司令、空军参谋长等职。曾指挥 1948年“柏林空运”。1951年获上将衔。1961年任美国空军参谋长,1965年退役。
李士群(1905—1943)汉奸。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叛变,参加国民党中统局。1938年叛国投敌。次年在上海建立特工总部,残杀抗日志士。不久,任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委员会秘书长兼特工总部副主任。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警政部次长、部长,清乡委员会秘书长,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部长,江苏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1943年 9月,在上海被日本宪兵队毒毙。
李公朴(1902—1946)中国爱国民主人士。原名永祥,号晋祥。1930年毕业于美国雷德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任上海各界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1936年 11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等人被国民政府逮捕,为“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旋即去山西抗日前线,任山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1938年在武汉与邹韬奋等合办《全民抗战》周刊。同年 11月赴延安,组织抗战建国教学团,在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培训抗日宣传人才。1942年在昆明创办北门书屋,出版进步书刊。1944年任民盟云南支部执行委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积极从事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1946年 7月 11日在昆明街头遭国民党特务枪击,次日牺牲。
李仙洲(1894—1988)中国将领。原名守瀛。黄埔军校毕业。九·一八事变后任第二十一师师长,在山西汾阳等地阻击红军东进抗日。1936年授少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在北乎(今北京)居庸关、八达岭一带与日军作战。1938年任第九十二军军长兼第二十师师民,授中将衔,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1943年 2月升任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进入鲁南驻防。抗战胜利后,曾任济南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1947年春在山东莱芜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60年被特赦释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李必蕃(1891—1988)中国将领。字子棋。保定军校毕业,1935年授少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第一战区第二十集团军直属第二十三师师长,率部由临渲出师,守备德州。后转战津浦、平汉、陇海各线,屡建战功。1938年 5月率部在鲁西郸城布防,策应徐州会战。11日,日军攻陷郓城后,退守菏泽。14日,率部与日军反复肉搏,负伤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中将。
李先念(1909—1992)中国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1935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1937年率西路军余部转战新疆。抗日战争初期,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司令员、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领导建立鄂豫边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享变后,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转战鄂东、鄂北、鄂南和江汉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同年 12月指挥侏儒山之战,重创日伪军。后多次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1945年春配合南下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辟湘鄂赣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主席。
李延平(1903—1938)中国将领。九·一八事变后,任黑龙江宁安县抗日救国军军部参谋。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绥宁游击支队支队长、东北抗日游击息队支队长,在东宁、密山等县开展抗日活动。1993年冬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5年回国。1936年 3月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兼政委,率部活跃于富锦县西山里、大叶子沟一带,袭击日伪军,屡建战功。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在宝清县凉水泉子山区伏击日伪军,歼敌百亲人。1938年春率抗联第四、第五军主力西征,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曾攻打苇河县娄山镇敌据点,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同年 10月在五常县南磨石顶子与敌军激战时牺牲。
李延年(1904—1974)中国将领。字吉甫。黄埔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第八十八师副师长。1935年授中将衔。1932年率部参加淤沪抗战。后升任第九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军军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及昆仑关战役。1942年 6月调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驻防子大荔、朝邑、阳一带。次年 2月擢任该集团军总司令,率部东出潼关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曾任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
李兆麟(1910—1946)中国将领。原名李操兰,化名张寿篯。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先后赴海伦、珠河等地帮助组建抗日游击队,历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曾参与指挥攻打宾州、克复五常等战斗,创建松花江下游汤原游击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北满省委组织部长、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发动和组织民众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在龙江、北安地区同日伪军作战数十次,先后攻克讷河、克山等县城。1942年抗联主力统编为野营教导旅后,驻营深山密林开展军政训练。抗战胜利后,曾任滨江省(今并入黑龙江省)副省长。1946年 3月 9日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李红光(1910—1935)中国将领。又名弘海、义山。朝鲜族。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教导队政委,随同*杨靖宇转战磐石、双阳、伊通、海龙、桦甸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后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参谋长、第一师师长兼政委。曾率部跨过鸭绿江,袭击日军占领的朝鲜界河城、东兴城等地,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1935年 5月率部西征,在新宾和桓仁交界地老爷庙岭与日伪军激战中牺牲。
李奇微(Matthew,BunkerRidgway,1895—1993)美国将领。1917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后又就读于指挥与参谋学院和国防学院。三十年代后期在军中任参谋。1939—1942年调陆军部作战计划处任职。年任步兵师师长,旋任第八十二空降师师长。1943年 7—9月参加西西里和萨勒诺登陆战,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率部空降到科唐坦半岛进行奇袭,以掩护滩头阵地的进攻。同年 8月升任第十八空降军军长,率军攻占荷兰的艾思德霍文和奈梅亨。12月参加李奇微阿登战役。1945年 8月任驻菲律宾吕宋地区部队司令。战后曾参加侵朝战争,1951年 4月接替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晋升上将。1952年 4月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1953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55年退役。著有《朝鲜战争》等。
李宗仁(1891—1969)中国将领。字德邻。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毕业。1924年任广西绥靖督办公署督办兼桂军第一军军长。1928年任国民政府集四集团军总司令兼武汉政治分会主席。次年,蒋桂战争失败后下野。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排斥异己的方针,主张发动全民族实行焦上抗战。1933年通电支持*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4年曾在桂北堵截长征北上的红军。次年授一级上将衔。1936年与陈济棠发动抗日反蒋的*两广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政府主席,负责津浦线防御。1938年春指挥*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矶谷第十师团主力。不久又指挥*徐州会战,并率部参加武汉保卫战。1943年 9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战区。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主任,1948年竟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次年任代总统。1949年12月去美国。1965年 7月回国,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
李品仙(1891—1987)中国将领。字鹤龄仍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第四集团军第十二路军总指挥。1936年授中将衔。次年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九军团军团长、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先后参加淤沪会战、台儿庄战役。1938年 10月任第四兵团总司令,参与指挥*武汉会战和襄樊战役。9年 10月调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豫皖边区总司令。同年 11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945年 1月,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日本投降后,主持徐州地区受降事宜。后调任广西绥靖公署主任。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
李保满(1902—1938)中国将领。又名学福。朝鲜族人。1930年起参加反日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任饶河县反日总会负责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饶河反日游击队,任军需长、大队长。1935年起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团长、第二师副师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第二师师长、第七军军长,率部在虎林饶河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因长期战斗在密林中,于 1937年冬患瘫痪症,次年 8月 8日病逝。
李济深(1885—1959)中国国民党民主派领导人之一。字任潮。北京陆军大学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黄埔军校副校长。1927年参与指挥广州四·一五反共清党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任军委会训练总监,支持第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3年与陈铭枢、蒋光鼐等发动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失败后去香港。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参者员、全国战地党政动员委员会主任、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曾授上将衔。后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家钰(1890—1944)中国将领。字其相。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川军师长、四川边防军总司令。1936年任国民政府第四十七军军长,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出川抗日,在山西东阳关、黎城、长治一线布防。1938年,日军第十八师团进犯东阳关时,据城固守,毙敌千余人,后又取得长治保卫战的胜利。1939年中条山战役时,率部袭击敌军侧背,将敌人赶回同蒲路一线,不久又与日军大战于陵川、晋城之间。同年 10月升任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率部南渡黄河,负责陕县、灵宝、阌乡一线河防。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率部在新安、混池一带掩护友军转移。5月 18日在陕县秦家坡与日军激战时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上将。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1974)美国报刊专栏作家。191Q年哈佛大学毕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14年创办《新共和》杂志,任副总编。1917年任陆军部长助理。1918年出席巴黎和会,任驻巴黎的陆军情报处上尉。后主编《世界报》,并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开辟“今日与明日”专拦。三十年代初力主美国倍守中立并推行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和平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向 *史汀生建议拒绝承认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所获的权益。后随着法西斯国家的扩大侵略,主张援助英法抗击德国,反对孤立主义和绥靖政策,抨击《慕尼黑协定》是“一次巨大的失败”;支持修改中立法和通过《租借法案》;支持法国戴高乐抵抗运动。1958年获普利策奖。1967年退职。著有《美国外交政策》、《冷战》、《政治序论》、《舆论》、《孤立与联盟》等。
李富春(1900—197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到陕北后任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财政经济工作部部长、中央办公厅主任。致力于党和军队的建设,参与领导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李福林(1907—1937)中国军人。原名公道轸,又名崔东范。朝鲜族。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珠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在珠河地区开展反日宣传,建立反日会、反帝同盟等组织。1933年初着手建立珠河地区的抗日武装,历任珠河反日游击队中共支部书记、东北反日游击队哈队支队党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执法处处长。1936年 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兼哈东游击司令,活动在延寿、方正、依兰、通河等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领导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讨伐”。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组织部长、抗联依东办事处主任,为抗联各部队筹备军需物资。1937年初,率部转战哈东一带,先后指挥了袭击林口县城敌据点,攻打延寿县警察大队和伏击日军西山大尉部队的战斗,同年 4月去省委开会途中,在通河县二道河子与日伪军激战中牺牲。
李维诺夫(МаксимМаксимовичЛитвинов,1876—1951)苏联外交人民委员(1930—1939)。犹太人。1898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2年后流亡瑞士和英国。翌年起成为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后曾任苏俄政府驻英国、瑞典、丹麦的全权代表。1921年起为副外交人民委员。1922年出席热那亚会者和海牙会议。1930年起为外交人民委员。多次出席国际裁军会议和国联会议,为维护和平、反对侵略和争取建立欧洲集体安全而努力。1939年 5月,其外交人民委员职务为*莫洛托夫所兼任。1934年起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委员。1941年则改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出任驻美全权代表,为建立与发展苏美战时同盟关系尽力。1943—1946年任副外交人民委员。著有《1927—1937年苏联外交政策》等。
李顿调查团国际联盟为调查*九·一八事变于 1932年派出的调查团,因团长为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VictorLytton,1876—1947),故名。团员中有美、德、法、意等国的代表。中国驻国联代表顾维钧任调查团的中国顾问。1931年 12月 10日国联行政院决定派遣代表团赴远东调查“中日冲突”。1932年 1月 21日正式成立,2月初从欧洲出发,首先访问美国和日本。3月14日抵华,4月 20日到达东北。9月 4日写出调查报告书,10月 1日在日内瓦由国联发表。报告书确认东北为中国领土,日本的占领违反*《九国公约》和《国联盟约》,否认“满洲国”是所谓“独立运动”的产物;但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主张在东北成立“自治政府”,聘请外国人担任“顾问”,监督中国的财政经济和政治,中国一切武装力量从东北撤退,组织一支有外国教官的特别宪警维持治安。1932年 11月和 12月,国联行政院和特别大会讨论《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由于英、法、美的绥靖态度,讨论毫无结果。1933年 1月日本攻占锦州,占领整个东北,直逼与英、美利益有重大关系的华北地区。为了阻止日本进一步南下,2月 24日国联大会以李顿调查报告书为基础通过决议,声明东北主权属于中国,责成国联各成员国对“满洲国”不给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建议在东北成立一个有广泛自治权的政府。日本借口与国联的立场根本不同,遂于 3月 27日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李-恩菲尔德式步枪(Lee-Enfield)1895—1957年英国标准步枪。由英国恩菲尔德皇家小兵器制造厂根据美国设计师李(JamesParisLee,1831—1904)的设计制成,故名。曾经 27次改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普遍使用的为 4型,全长 1.13米,口径 7.62毫米,弹仓携弹 10发,有效射程 914米,总重 4公斤。
两广事变又称“六一”事变。中国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抗日反蒋运动。1936年 6月 1日,在广东陈济棠和广西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策划下,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把所属军队改称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打着北上抗日的旗号,出兵湖南,以争夺国民党中央领导权。由于蒋介石的收买,陈济棠部军长余汉谋等通电拥蒋。陈于 7月 18日电蒋,宣布下野。李宗仁、白崇禧也与蒋介石妥协,通电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两淮战役日本投降后新四军在江苏省淮阴、淮安对拒降的日伪军的进攻作战。1945年 8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日伪军拒绝向中共领导的抗日军良投降。为肃清顽抗之敌,新四军第三师和苏北军区部队,于 8月 27日对踞守两淮地区的伪军第二十八师及淮安独立旅发动进攻。至 9月 22日,毙伤伪军约 3000人,俘虏 1.1万余人,解放了两淮地区。
两洋舰队法(Billof2-OceanNavy)1940年美国扩充海军军备的计划。1940年 6月 18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向国会提交建立“两洋舰队”的计划,要求拨款 4亿美元,建造总排水量为 132.5万吨的各式军舰,购买或改装 10万吨辅助舰只,并建造其他小掣舰艇。该计划将使美国海军实力扩充 70%,预定 5—7年完成,从而能在太平洋击败日本海军和在大西洋击败德、意海军。同年 6月 22日和 7月 11日先后在参、众两院获通过,7月 19日罗斯福总统签署批准。9月 9日拨款者案亦在国会通过。
矶谷廉介(1886—1967)日本将领。1915年陆军大学毕业,任参谋本部部员。多次到中国活动,成为陆军中的“中国通”之一。1928年回国,任第一师团参谋长,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1935年任驻华武官。1936年二·二六事件后任军务局长,负责制定国策基准和帝国国防方针第三次修订方案,同年晋升中将。1937年任第十师团长,参加侵占中国济南、保定、石家庄的作战。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同年调任关东军参谋长,诺门坎事件时反对撤军。1939年被编入预备役,1942年 1月出任陆军香港占领地总督部总督。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获释。
来栖三郎(1886—1954)日本外交官。1909年东京高等商业学校领事专业毕业,入外务省。先唇在驻中国、美国、智利、意大利和比利时的使领馆任职。1939年任驻德大使,次年与里宾特洛甫、齐亚诺共同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41年 11月作为“和平特使”赴美协助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进行谈判,施放和平烟幕,为日本袭击珍珠港创造时机。著有《日美外交秘话》等。
扶桑号战列舰日本战列舰。为*山城号战列舰的姊妹舰。吴港海军工厂制造。1916年下水。经两次改装。1935年 2月第二次改装竣工。标准排水量 3.47万吨,最高航速 24.7节,装备 360毫米火炮 12门。1942年 5—6月曾参加进攻中途岛的作战行动。后长期泊驻本土基地。1944年 10月 25日在莱特湾海战中被击沉。
投号作战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中的湘桂作战代号。1943年日本大本营制定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计划。1944年 1月,因兵力不足作了修改,分为京汉作战(称“扣”号)和湘桂作战(以“投”为代号)。同年5月起实施。参见“长衡战役”和“桂柳战役”。
抗日战争即“中国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深入敌后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长驱直入,其后方空虚;国民政府军迅速撤退,大片国土沦陷。*平型关战斗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分散兵力,深入敌后,依托涔山、恒山、吕梁、太岳、太行等山脉,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稍后新四军也挺进长江南北,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实现了由抗日正规战向抗日游击战的战略转变。1937年 9月至 1940年 12月,华北、华中、华南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迅猛发展,人口达 1亿,拥有军队 50万,抗击了侵华日军的 58%和全部伪军。1941年至1942年,由于日军的“扫荡”、“清乡”,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进攻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敌后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困难。面积缩小,人口下降到 5000万,军队减到近 40万,财政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极大困难。中共实施坚持长期抗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坚持抗战,粉碎日军“扫荡”,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从 1943年起,利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有利形势,逐步恢复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并从 1944年起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至 1945年,形成全国大小 19块抗日根据地,即华北的晋察冀区、晋冀豫区、冀鲁豫区、晋绥区、山东区、冀热辽区,华中的苏北区、苏中区、苏浙皖区(包括苏南和苏浙)、浙东区、淮北区、淮南区、皖中区、河南区、鄂豫皖区、湘鄂区,华南的东江区、琼崖区,以及陕甘宁边区,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省的大部或一部。拥有 956960平方公里,9550万人口,131万余军队,268万余民兵,先后建立行政公署 22个、专员公署 90个、县政府 635个,不仅成为抗日战争大反攻的战略基地,而且为战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敌演剧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救亡演剧队总称。1938年 8月,由 5个*上海救亡演剧队和其他进步剧团在武汉改组成立。共有 10队。在周恩来、郭沫若等人领导和帮助下,编演进步剧目,在国统区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推动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皖南事变后,演剧队先后受到国民党顽固派打击和迫害,部分被迫解散,只有 5个队坚持到抗战胜利。
抗战建国纲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施政纲领。1938年 4月 1日在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内容涉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运动、教育等方面。纲领规定抗战建国的最高准绳是“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在外交方面,“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制止日本侵略,树立井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在军事方面,“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补充抗战部队”,“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抚慰伤亡官兵,安置残废,并优待抗战人员之家属”;在政治方面,组织国民参政会,保障民众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权利;在财政经济方面,“推行战时税制”,“发展农村经济,奖励合作,调节粮食,并开垦荒地,疏通水利”等。纲领具有两面性,国民党可以用它来包办抗战和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民也可以利用它来发展抗战力量和向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当时,中国共产党肯定了这个纲领,并力争使其向进步方面发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进行抗日战争的基本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武装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5年 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进行抗日救国。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批判“左”倾关门主义措误,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1936年 5月,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停战者和、一致抗日的通电,6月,红军首先在西北与国民党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实现停战。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逼蒋抗日的指示。12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停止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 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的具体主张。此后,国共两党代表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等地进行谈判。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共中央于了月 15日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国民党中央。9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该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两党合作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是一个包括进步势力(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个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一部分地方实力派和其他爱国分子)和顽固势力(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未能形成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仅采取了遇事进行协商的处事方式。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息方针,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发展和壮大了人民的抗日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团结了全国各界各族人民,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 8月 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上通过。其要点是:(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全国军事的总动员;(3)全国人民的总动员;(4)改革政治机构;(5)抗日的外交政策;(6)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7)改良人民生活;(8)抗日的教育政策;(9)肃清汉好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10)抗日的民族团结。纲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也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正确措施。
抗日救国六大纲领即“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书名。1938年 5月毛泽东为批评党内外轻视敌后游击战争的错误思想而发表的军事著作。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指出由于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木特点,决定抗日游击战争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酚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独立自主地在敌后进行外线作战;抗日游击战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需要有一整套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原则,而且还要建立和扩大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和壮大正规军,使游击战逐步上升为运动战和正规战,担负起战略反攻的重任。具体规定抗日游击战的 6项战略原则: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多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特别强调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指出: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提出要反对流寇主义,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在敌后山地、平原和河湖港汉普遍建立抗日根据地。这一著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方针,指明了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正确道路。
护航制度(ConvoySystem)战时英国和盟国保护海上交通、防御德国和意大利潜艇袭击的制度。大战爆发后,英国为对付德国的潜艇战,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行之有效的经验,于 1939年 9月 5日决定建立此制度。由英国海军负责,把若干商船编成运输队,派出舰艇实施护航,按一定行军序列及指定航线行驶。同年 9—10月间,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各条主要航线上先后实施。法国败降前其海军参加了护航。加拿大海军参加大西洋护航。苏德战争爆发后,在通往苏联北方港口的航线上也建立了此制度。美国从 1941年夏秋起,逐步参加大西洋护航。美国参战后,德国把潜艇战扩展到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1942年 4月,美国也开始建立此制度。参见“大西洋护航运输队”、“盟国一苏联护航运输队”。 EMBED Word.Document.6 \s 报复武器(Vergeltungswaffen)即*V—1火箭和*V—2火箭。因希特勒使用这两种武器对盟军轰炸德国的行动实施报复,故名。
医生战犯审判大战后设在纽伦堡的美国军事法庭对纳粹德国党卫军的 23名医生和科研人员进行的审判。
6年 12月 9日开始。起诉书指控被告犯有战争罪、反人道罪、加入犯罪组织罪等。他们被指控的种种罪行中,包括对集中营中的囚犯和战俘进行高压、低温及饮用盐水的试验,斑疹伤寒和传染性黄疽病毒的试验,“不需要人种*的无痛死亡以及大规模的绝育试验,搜集犹大人的头盖骨等。审判于1947年 8月 20日结束,判决 16名被告有罪,其中 7人处绞刑,5人无期徒刑,4人长期徒刑。
[丨]坚壁清野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军民创造的对付日军“扫荡”的方法。为了战胜日伪军在“扫荡”中实行的*三光政策,敌后抗日军民在日伪军进攻根据地之前,把粮食、牲畜、家具以及任何对军队有用的物品都搬入山洞里,或埋藏在隐蔽处,不给敌人留下任何东西,并设陷阱或埋地雷以杀伤敌人,使“扫荡”的日伪军无法立足,陷入困境。
坚决号战列舰(Resolution)英国战列舰。1917年建成。排水量 29150吨,最大航速 21节。装有 8门 15英寸火炮、12门 6英寸火炮、8门 4英寸高射炮和 1架飞机。1940年 6月编入新组建的*H舰队,随即参加对米尔斯克比尔港法国舰队的炮击。同年 9月,支援英国和自由法国部队在西非海岸达喀尔登陆,被维希法国部队击伤。修复后,1942—1943年在印度洋活动。1944年调回英国,成为训练船。
肖特(WalterCampbeI1Short,1880—1949)美国将领。早年入伍,1902年起担任军职。1940年获少将衔。1941年 2月任夏威夷地面部队司令,领中将衔。12月 7日日水突袭珍珠港时,一无防范,损失惨重,与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一起被指责为疏于职守,没有密切合作采取足够的戒备措施,10天后即被解职。翌年 2月退役。在前后共 8次有关珍珠港事件的公私调查中,一再申辩自己无辜,至多是判断有误,主要责任在于华盛顿总部没有充分通报情势和发布明确的指示。
肖尔蒂茨(DietrichvonCholtitz,1894—1966)德国将领。1914年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防军中供职。1939年起在空降兵中服役。1940年和 1942年先后参与轰炸鹿特丹和塞瓦斯托波尔。1942和 1944年先后晋升少将和中将。1944年 8月任德军大巴黎市卫戍司令,拒绝执行希特勒关于炸毁巴黎所有重要设施的命令。同月 25日率部向盟军投降,后被法军监禁(1947年获释)。1955年 4月以叛国罪受到*人民法庭缺席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 1951年出版回忆录《军人一员》。
肖洛霍夫(Михаил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Шолохов,1905—1984)苏联作家。国内战争时期曾参加武装征粮队。4年成为职业作家。1928—1940年发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32年发表《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3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卫国战争时期任战地记者,写了许多随笔和短篇小说。1943年开始发表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未完成)。战后继续创作《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1957年发表反映战争年代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61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肖斯培科维奇(ДмитрийДмисриевичШосакович,1901—1975)苏联作曲家。192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三十年代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受到《真理报》和联共(布)中央有关决议的批评。1941年在被围团的列宁格勒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表现反法西斯的英雄主义精神,起了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战后曾为电影《攻克柏林》配乐。作为苏联现代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54年获国际和平奖金。
里韦(LouisRivet,1883—1958)法国情报机关负责人。长期为*法国二局服务。1922、1924年先后在华沙、柏林主持谍报工作。1935年起任驻巴黎军队特务处副处长。大战爆发前后,积极收集有关德国的军事情报。1940年法国败降后,开始从事地下活动,领导秘密谍报小组,开展反对德国占领军的斗争。1942年 11月到达北非,建立情报和军事安全指挥处。1943年 11月因反对将该处与*中央情报和行动局合并为特务总指挥处,遂于次年3月离职,此后停止谍报工作。
里奇①雷那托·里奇(RenatoRicci,1896—1956)。意大利*萨罗共和国国民共和卫队首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各地组建法西斯战斗团,参加进军罗马。后在民警中担任领导职务。1924年起为议员,并任议会中法西斯党团副主席。后组织和领导法西斯青年运动。1939年起任职团部大臣。与德国盖世太保及希姆莱本人保持密切联系,积极驱使意大利参战。1943年七月政变后,潜逃北方,在萨罗共和国协助墨索里尼,组建国民共和卫队,任首脑。任内继续镇压进步人士和抵抗运动。②尼尔·梅休因·里奇(NeilMethuenRitchie,1897—1983)。英国将领。大战初期先后在*阿兰-布鲁克和*奥金莱克处任准将衔参谋长。1941年 11月随奥金莱克赴中东战区司令部任副参谋长兼第八集团军司令,获中将衔。1942年 1—2月和 5—6月在德国隆美尔*非洲军团进攻下两次败退,丢失图卜鲁克,奥主莱克遂在 6月接过第八集团军的指挥权。同年 8月,*蒙哥马利正式取代其第八集团军司令之职。1914—1945年任第十二军军长,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和解放西欧的作战行动。
里思(JohnCharlesWaishamReith,1889—1970)英国官员。毕业于格拉斯哥皇家技术学院。原为工程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法国作战,并供职于军火部。1922—1927年任英国广播公司第一任总经理,1927—1928年任总裁。任内着力培植了客观报道新闻和关注教育、文化的传统。1939年任英国海外航空公司总裁。1940—1942年历任新闻、运输、工程与建筑大臣。离开内阁职位后,1943—1944年曾供职于海军部,负责计划和调配诺曼底登陆作战的物资供应和运输事宜。战后热衷于各种实业,曾任英联邦长途通讯理事会主席(1946—19450),主持殖民地发展公司(1950—1959)等。
里卡尔迪(ArturoBiccardi,1878—?)意大利海军将领。长期在海军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 1940年 12月继*卡瓦那里出任海军参谋长和海军副大臣。初力图夺回海上主动权,冒险进行*马塔潘角海战,遭惨败。此看即力避与英国舰队在地中海正面交锋,采取消极作战方针,倾全力保护北非航道,但仍多次受挫。1943年七月政变后被解职。曾获海军上将衔。
里加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9月 14日至 10月 22日,由波罗的海沿岸第三、第二、第一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下实施。苏军企图对里加实施向心突击,切断德军与东普鲁士的联系,并在里加地域粉碎德军主力,但实施中遭到顽强抵抗,9月 27日在里加接近地“锡古尔达”(Cигулда)防御区受阻。10月 5日,因*默麦尔战役的展开迫使德军撤出里加地域,苏军遂于追击中解放里加和拉脱维亚大部,并把退却之敌封锁于库尔兰半岛。
里芬斯培尔(LeniRiefenstahl,1902—)德国女电影导演。早年为舞蹈演员,1925年进入电影界。1931年在柏林创办以自己姓名命名的电影制片厂,并自编、自导、自演影片《蓝色的闪光》,该片翌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奖。纳粹党执政后陆续拍摄《信仰的胜利》、*《意志的凯旋》、《全国党代会》等吹捧法西斯主义的影片。1938年 4月又推出记录 1936年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片《奥林匹亚》,作为希特勒的生日献礼。战后否认和希特勒政权有特殊关系。
里希特霍芬(WolframFreiherrVonRichthofen,1895—1945)德国空军将领。1917年入哈雷航空学校受训,后在其堂旯曼·弗·里希特霍芬(ManfredFrei-herrvonRichthofen,1892—1918)指挥的驱逐机大队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退役求学。1923年再次入伍。1929年任驻意大利使馆武官。1933年调入德国航空部,与 *格莱姆等人共同组建空军。1936年晋中校,任*秃鹰军团参谋长。1938年获少将衔,并任秃鹰军团司令。1939年 9月任空军第八军军长,参加侵波、侵法战役和*不列颠之战。1940年升为上将。翌年春参加*巴尔干之战。1941—1942年参加侵苏战争。1943年 2月晋升元帅,6月调任驻意大利第二航空队司令。19且年秋因车祸受伤后辞职。
里沃姆审判法国*维希政府为掩盖其投降卖国罪行并转嫁罪责而炮制的审判事件。1940年 7月 30日维希政府在里沃姆(Riom)建立最高法庭。1942年 2月 19日正式开庭,对第三共和国领导人勃鲁姆、达拉第和甘末林等人提出起诉,指控他们犯有渎职罪,应对法国的战败负责。被告的辩护暴露了德国发动侵略的真相。同年 3月 15日,希特勒公开对审判表示不满。陷入困境的维希政府被迫于 4月 11日宣布审判无限制推迟。次年 5月,最高法庭被德国占领军当局撤销。
里宾特洛甫(JoachimVonRibbentrop,1893—1946)德国外交部长(1938—1945)。求学于瑞士和英国,曾在美国和加拿大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入陆军服役,升至中尉。战后当酒商。娶德国富豪之女为妻。1925年过继给贵族出身的姨母,遂借以标榜贵族身份。1932年加入纳粹党。次年希特勒上台后,成为纳粹党的外交代表和希特勒的外交顾问。后组建*里宾特洛甫办公室,搜集情报,积极推里宾特洛甫行纳粹外交政策。1934年任裁军事务特别代表和驻国联大使。次年以无任所大使身份,赴英谈判和签订《英德海军协定》。1936年 8月出任驻英大使。同年 11月返柏林主持签订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翌年 10月又赴罗马促成意大利加入该协定,形成德、日、意法西斯侵略轴心。1938年 2月任外交部长,任内以不讲信用和道义的纳粹侵略外交为原则,为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肢解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等出谋划策,奔走效力。1939年 8月赴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权势日盛,引起其他纳粹头目忌恨与倾轧。大战全面爆发后,作用与影响下降,活动主要是,为侵略北欧和巴尔干各国作外交准备;加强同日、意等轴心国的关系;并通过派驻的外交代表,在仆从国和傀儡国家推行纳粹的*新秩序,实施灭绝犹太人的计划(*最后解决)。1945年 4月,纳粹德国覆亡前夕,逃离柏林。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被解除一切职务,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和共同策划或密谋上述罪行被判处绞刑。1946年 10月 16日执行。著有《回忆录》和《在伦敦与莫斯科之间》。
里多利奥号战列舰(Littorio)意大利战列舰。*维多里奥·维纳托号战列舰的姊妹舰。1931年开始建造,1940年 8月服役。排水量 4万吨,航速31节。配备 381毫米火炮 9门,152毫米火炮 12门。1940年 11月,在塔兰托港遭空袭,受重创。1941年底修复后,担负通向北非的航道护航并袭击英国运输船队。曾两次参加*锡德拉湾海战。1942年 6月被英国护航舰队击伤。后停泊于拉斯佩济亚(LaSpezia)港。1943年 7月更名为意大利号战列舰(Ltalia)。同年 9月 9日,意大利投降后按盟军的规定开赴马耳他的途中,遭德国空军袭击受重创。后停泊于埃及。1948年被折毁。
里宾特治甫办公室(AmtRippentrop)一译“里宾特洛甫办事处”。希特勒控制德国外交政策的机构。1933年 1月希特勒任德国总理后,为加紧推行扩张政策,任命里宾特洛甫为主要外交助手。同年春为其设立办公室以削弱外交部的作用。该办公室位于柏林威廉街外交部对面,原普鲁士邦外交部所在地。初规模很小,后工作人员迅速扩大到 300余人。1938年 2月 4日里宾特洛甫出任德国外交部长后,该机构随之撤销。
里宾特洛甫办事处即“里宾特洛甫办公室”。
吴努(UNu,1907—)缅甸政治家。1935年曾任仰光大学学生会主席,参与领导反英独立运动。1937年加入德钦党。大战爆发后,于 1940年任缅甸出路派组织领导成员,进行反英宣传,被殖民当局逮捕。1942年初,日本入侵缅甸后获释,1943、1944年先后任巴莫傀儡政府外交部长和宣传部长。同时秘密加入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从事抗日活动。战后于 1948年任独立后的缅甸政府总理。著有《日本统治下的缅甸》等。
吴素(USaw,1900—1948)缅甸总理(1940—1942)。早年为立法议会议员,曾任《太阳报》主编。1935年访日,受到法西斯主义影响。1938年创立爱国党,并组织私人的纳粹式武装。大战爆发后,于 1940年出任总理,执行亲日政策。1941年在里斯本与日本秘密谈判,次年 1月在以色列的海法被英国当局逮捕,拘禁于乌干达。战后回国。1947年 7月主持谋杀*昂山,后以谋杀罪被处死。
吴奇伟(1890—1953)中国将领。字晴云,号梧生。保定军校毕业。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军第四军军长,参与“围剿”中央苏区,并“追剿”长征北上抗日的中央红军。1935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在上海嘉定、罗店一带抗击日军。1938年 8月升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指挥部队在南浔一线与日军作战。后调往广东兴宁、潮汕驻防。1940年 1月调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驻防湖北三斗坪,在湘北鄂西一带作战,并参加石牌要塞保卫战等。抗战胜利后,曾任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 2月在香港通电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
围歼(Round-up)美、英联合横渡英吉利海峡攻入欧洲大陆的作战计划代号。原为英国人在 1941年 8月提出。美国参战后,1942年春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者拟定。计划以 30个美国师和 18个英国师,于 1943年春从法国北部攻入欧洲大陆。为保证把足够的美国兵力与物资集结不列颠群岛,同时拟定*波利乐的行动计划。同年 4月初经罗斯福批准后,由马歇尔与霍普金斯赴伦敦同丘吉尔及英国三军参谋长磋商,达成协议。随后作为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在 5—6月莫洛托夫访问英美时通报苏联。但同年 7月底,美英伦敦会议确定 1942年秋实施*火炬的行动,此计划实际已被延宕。1943年 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又确定 1943年首先实施代号*哈斯基的行动,此计划再次被推迟。1943年 5月改称*霸王。
围困战中国敌后抗日军民拔除日伪军安设在根据地的据点的一种战术。根据地的正规军、游击队、武工队和民兵相结合,依靠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包围日伪军据点,切断敌人与外部的联系,然后以军事进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拔除其据点,消灭日伪军的目的。由于中国地方广大,日军兵力不足,一般只能孤守一些据点,这一战术曾被广泛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吨位战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之战中,由 *邓尼茨积极倡导和推行的一种战略。根据英、德海军力量对比状况和英国依赖海上运输的特点,邓尼茨强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尽快和尽多地击沉敌方商船。这种选择对方防御薄弱海域,以潜艇作战为主,立足于击沉商船吨位超过对方造船吨应的战略,被称为“吨应战”。在战前,邓尼茨就积极鼓吹此战略,战争爆发后,他作为潜艇部队司令又积极推行,但初期并来得到*雷德尔与希特勒的完全支持。1942年,此战略曾取得相当成功,击沉盟国商船总吨位超过了盟国所造新船总吨位。后随着英、美反潜力量加强和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转折,从 1943年 5月起,德国的潜艇战迅速走向失败。
町田忠治(1863—1946)日本国务大臣(1944—1945)。1887年帝国大学预科毕业,后在政界、财界、新闻界供职。1926年首次就任若榻内阁的农林大臣,后连任滨口内阁、第二届若槻内阁农林大臣。1934年任冈田内阁商工大臣,后兼任大藏大臣。1940年任大政翼赞会顾问、翼赞政治会总务和第二届近卫内阁的内阁参议,积极协助政府推行战争政策。1944年任小矶内阁的国务大臣。战后于 1946年被开除公职。同年病死。
町店战斗1938年八路军在山西省阳城县对日军的一次伏击战。1938年 7月 6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在山西阳城町店地区设伏,袭击由晋城向侯马西进的日军第一○八师团的 1个联队。我军利用有利地形,隐蔽前进,向正在休息的日军突然攻击。敌军极度混乱,经整顿后进行反扑,双方激战数小时。此战歼日军 500余人,击毁汽车 20余辆,粉碎了日军打通晋城至侯马公路的企图。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