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没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

诸葛铉烈(韩)
作者简介
  诸葛铉烈:曾被某大学建筑工学部录取,他却以“不适合自己”的理由退学,然后入学启明大学广告传播学系。25岁之前过的一直是自由散漫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他在专业课堂上发现自己对广告一无所知。此后,他利用6个月的时间挑灯夜战修得了2门主修、1门辅修的课程。在这期间,他还参加了众多比赛,获得了40多个奖项,并最终被韩国某大型广告公司录取。2011年获得“韩国人才奖”。
  金度润:高中毕业后被一所专科大学录取,但随后服兵役两年,大学没怎么上就毕业了。因为害怕面对毕业,再次高考,进入启明大学经营系进行逃避式深造。随后,爸爸的一句“儿子,这样有点丢人啊”,令他幡然醒悟,遂在26岁才开始寻找自己“擅长的事”。此后的3年间,他以每天4小时的睡眠积累了各类资格证书,再加上实习、讨论、社会服务等130多种人生经历,最终在2010年获得“韩国人才奖”。现在运营着自己的教育咨询公司“NOWING”,并且在各地为后辈做巡回演讲。
名人推荐
  两个输在了起跑线上的80后青年,没有先天的相貌、家世、贵人等等资源,毕业于遭人轻藐的三流大学。如同没有翅膀的鸟儿,注定了不能飞翔。但他们实践了跪在地上,用双膝奔跑的历程。在膝盖磨坏之前,幸福将他们轻轻托起。
  这本年轻人写的书,现身说法、精彩犀利。尤其适宜那些满怀壮志又不知从何开始,期望成功又对现实时常失望并沉湎于幽怨之中的年轻人。不要对梦想偷懒,读完这本书后,请即刻出发。
  ———毕淑敏
  翅膀不是别人给的,翅膀要经历痛苦,自己长出来。我是西单女孩,我为奋斗着的青春代言:没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
  ——西单女孩
  我们一直期待着这样一本书:它不会假装理解我们,却又以高姿态无视我们的现状空乏说教——而是能直面新生代青年最切肤的实际,讲述我们的苦闷,体慰我们的境况,在心灵最深处做我们的朋友;它不只一味地带给我们感动,还能切实地为我们提供方法,让我们的现实有所变化,让梦想落地生根。
  ——韩国媒体评论
目录
  Part I 没有翅膀
  诸葛铉烈的“毒舌”
  Chapter 1 青春,你必须正视的冷酷现实
  决定你的未来的是学历,而不是你自己
我毕业于启明大学,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三流私立大学”。而在我们韩国,就是这种三流大学的毕业生占据了应届求职者的百分之七十七。
  不过老实说,学历没有给我带来过任何烦恼。我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因为从一开始我就只想学广告,自己之前付出的努力,跟其他人相比也足够了,我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大学时期我修了两个学位,其中一个是辅修学位,平均学分超过了4.0。我在四十多场公益广告展上荣获过各种奖项,其中三次长官奖,十四次大奖。在韩国最有名的公益广告展上,我是第一个以大学生的身份连续两年摘得大奖的人,我还在最著名的广告大赛上连续三年分别获得了一次金奖和两次银奖。我获得的最后一个奖项是“韩国人才奖”的总统表彰奖。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要炫耀自己的获奖经历和成绩,只不过是想堂堂正正地说,为了值得期待的明天,我自己曾倾尽全力。所以当时我认为,自己已经为毕业做好了准备。
  但当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好进军社会的准备时,却发现眼前可选择的工作和其他准备就业的大学生没什么两样,我们都只能通过各种渠道寻觅渴望进入领域的相关招聘公告。当时,有一家广告公司的招聘公告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韩国国内首屈一指的某财团的子公司,他们正好在招实习生。现在想来,当我为申请其中一个职位,点击进入到他们官方主页的时候,我第一次结结实实地遭遇了“学历门”职位……我在主页找了半天都没看到申请表格的影子。实在找不着,我就决定给那个公司打电话询问。我问对方从哪里可以得到贵公司的职业申请表格,却获得了完全出乎意料的回答:
  “不好意思,请问您是哪个学校的……”
  我没什么顾虑地说是启明大学的。
  “对不起,我们这次招聘范围中不包括启明大学”,这是对方的原话。
  其他一句话都没有问:我是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梦想,他一句都没有问!我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学广告的,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今后渴望踏上什么样的道路,他一句都没有问!
  甚至,连跟广告职位招聘相关的任何问题都没有问。只有那么一个问题,一个我一直以为和广告本身没有半点儿关系的问题。而且对方抛到我耳边的唯一一句回答就是“你不行”。正是那个时候,可恶的学历问题悄然地浮现了出来……
  最讽刺的是,当时那个集团的企业广告标语竟然是“人才就是我们的未来”。可能有人至今都记得那句广告语。我们在很多演讲中都听到过,那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创意,那家企业的形象也会因那句话而增色不少。获得业内外广泛好评的那个广告,核心就是“人才就是我们的未来”。
  不过很可惜,他们所渴望的那些能够引领他们“未来”的“人才”并不包括我。更准确地讲,不可能是我!因为我没能正确地理解“人才”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其实在他们的定义里,“人才”的前面一直有一个没有明说的限定词,那就是可恶的“学历”。所谓的人才是未来,其实是有学历的人才才有未来。
  让我们拥有未来的居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学历。
  这个事件给我带来的感觉不是愤怒或心寒,而是一种觉醒,是对这个世界全新的认识。从那次事件之后,我就开始了曲折而际遇多舛的人生。
  首先,我开始对学历这个东西重新进行了审视。经过仔细思考,原先一些看不到的却实实在在起作用的东西渐渐地进入到了我的视野中,并且我对那些肉眼看得到的东西也有了全新的解释。接下来,我就要对你说说我感受到的事。
  在全面进入话题之前,我要先对各位说明白,这些故事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愉悦感。故事的最后没有“车到山前必有路”之类的鼓励,也没有“一切都会过去”之类的祝福,更没有“啊,不要这么痛苦下去了”之类的安慰。
  我对诸如此类的鼓励、祝福和安慰比较反感。无谓的鼓励会让你丧失从失败中学到一些东西的机会,无谓的祝福只会让你在现实中留下更多的绝望,而无谓的安慰根本不可能让你真正从内心的痛苦中走出并继续前行。
  另外,我认为自己并没有伟大到可以向他人进行传教式的指导,所以一旦我以师者自居,就不可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和书前的你,这些话题也只会成为虚有其表的故事了。
  所以,我并不想让我的文字中出现关于“看到希望”之类的内容,也不试图安慰谁,我只是渴望表达出你真正需要看到的、需要准备的和需要思考的东西。此时此刻,如果你还在认真学习英语、考各种证书、参加实习、准备出国留学;如果你已经付出了千辛万苦,为寻找动力读过了各种名人演讲和自我开发类图书,却又只能徒然羡慕他人,始终认为“我绝对不行”,那你就是我想要谈心的对象,我会为你讲一个出身三流大学、没有年龄优势的男人,如何走上阳光大道的故事。
  作为一个三流大学的学生,我在学历天国韩国生存的日子比你开始得更早一些。我自认曾经走过地狱般的道路,此时此刻,我正站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希望能向刚刚踏上这条道路的你提供一些警告和建议。我的这些故事也许真实又刺耳,但我仍旧期盼着各位能在这样的现实里寻觅到希望所在。
  
  现实世界里,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就什么都不是
我从迈向广告行业之初起,就遭遇了种种挫折,之后才开始正视社会对学历歧视的现实。虽然这种打击让我觉得不怎么愉快,但也确是一种新鲜十足的痛觉。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别人会因为学历对我说“你不行”,也更不知道学历事实上是我无法克服的短板。
  我一直认为努力可以弥补不足,热情可以掩盖残缺。不过,学历可不是努力就能补回来的,学历是以前走过的道路得到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在向社会迈出第一步之前,我第一次遭遇的“学历门”带给我的打击的确不小。
  随后我开始着手撰写我的第一份简历,那其实也是对我自己人生历程的一种客观整理。我写完之后,越看越觉得那是一份人人都羡慕的充满“霸气”的简历。不管给谁看,都没法挑出什么毛病。当时我觉得,第一次申请时所遇到的事情只不过是一次特殊的开局罢了,那家公司可能在选拔人才上有点儿挑剔,还会有很多不过分强调学历的广告公司,而我遇到的这个奇葩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没错,当我完成简历时,我的确再一次找回了自信心。我确信接下来会一帆风顺——直到遭遇第二次打击。
  第二次打击发生在韩国广播广告公司主办的“希望工程”中。该公司面向热爱广告行业的人开展了一个为期四天的专家培训项目,这个项目就叫作希望工程。受邀的讲师是大公司的策划和制作精英,那些大广告公司都是广告专业大学生们梦寐以求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能够让自己接触到实战的绝好机会,于是就报名参加了。
  在参加培训时,我按照讲师们的人数打印了简历。因为广告界通常会以宣讲会的方式招聘,所以我认为只要能够遇到理解我梦想的负责人,就一定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帮助。
  培训学习期间,我打算只要讲师授课一结束,就拿着简历去找他们座谈,这也是一种自我推销的方式。其中有一个人对我的经历表现出了独特的兴趣。他在韩国各家著名广告公司都曾任职过,现在已经是自己创办的公司的CEO了。在认真审读完我的简历之后,他对我说了一段让我永生难忘的话:
  “从简历中可以看出你是真心喜欢广告这一行业,这也是我看到过的最华丽的简历。铉烈君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广告人。”
  “所以我就不绕圈子了。不管铉烈君多么努力,都很难成为大广告公司的策划,因为到那里做策划必须要看学历。”
  “要不要先打消做策划的念头,考虑一下在制作方面发展呢?或者先去小的广告公司积累一些经验,日后再转投到大公司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要想进入主流企业,经历固然重要,但学历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你可能还需要去读硕士。”
  那个人的真诚忠告,就是要么从策划改做制作,进入广告行业;要么先进门槛较低的小公司积累经验,等考到更好的学历之后再寻求机会进入大公司。换句话说,不管我现在如何努力做准备,都是徒劳的,因为学历门槛就摆在那里。
  我什么话都没说。这次打击要比第一次更厉害。因为我原以为是个案的现象突然变成了规则般的现实。难道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无法成为广告策划人吗?各种令人不安的忧虑开始在我脑海中盘旋。那些疑问让我久久难以释怀,深深地刻在了大脑中,仿佛在对我说:
  “这里是广告界,欢迎来到学历天国。”
  你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你不切实际的期望
但从结果看来,我现在在LG集团下属的一家叫作HSAD的广告代理公司上班,这家公司是韩国第三大广告公司,比我第一次递交申请的那家公司和给我忠告的那位先生所在的公司规模都更大。在这个被誉为学历天国的广告界内,我曾经连申请资格都没有,别人也断言我一定不行,现在我却成功地进入了这家公司。说是成功也绝不是我自大。
  我的故事讲到这里时,你可能会想:
  “世界上果然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
  事实上,还有几家新闻社邀请我,想以“克服学历门槛的人”为话题采访一下我。不过,扪心自问:“我就有十足的把握克服学历门槛吗?”我没法立刻回答。当然,我是真正凭实力成功越过学历这道门槛,并得到了身边人们的高度评价的人,但“学历门槛其实也没什么,最终都是可以克服的”这种话,我却始终不能毫无芥蒂地说出口。
  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其他书本传记中从未提到过的现实矛盾(至少在我看过的自我开发类图书或关于个人成功方面的文章中从未提到过)。
  让我们冷静思考一下。我们公司大概有四百多人,其中2000年之后三流私立大学出身的策划人员只有我一个,这四百多人中总共有一百多人从事策划岗位的工作。传说我们这个部门如果没有高学历,就不可能进入,所以至今在这一百多名策划人中(包括20世纪和21世纪进入公司的)最高学历为三流私立大学的人也只有我一个。
  四百多名员工当中,因为成功进入HSAD而备受关注的人也仅仅只有我一个。我所毕业的启明大学广告传播系成立于1999年,而从那时候起到现在,毕业之后能进入大企业广告公司的人也只有我一个。
  进入公司之后,人们最常对我说的话就是“真了不起”。对于一个刚刚就业的人来说,别人如果说你“辛苦了”“很不错”之类的话可能更正常、更贴切,然而“了不起”这种话实在不太合适。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只是被这家公司录取了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独一无二,成了头条新闻,还受到了“了不起”的评价,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这也就是说,我这种现象是非常特殊的。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我的情况的确很独特。这里面暗藏着一个非常矛盾的现实:
  我这种特殊情况,是不是也适用于一般人呢?
  “既然已经有人做到了,你也一定可以做到。既然有先例,那每个人也都可以做到”,让我们仔细地想一想,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如果某件事情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那就不会有人站出来大喊要有自信,充满希望;如果某个困难是每个人都能够克服的,就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要从励志故事中寻求精神支柱了。我在很多书籍、媒体报道或演讲中,听到过很多这种故事:某人通过自我奋斗最后取得成功,从而给大家带来了极大鼓舞和动力。大部分人会看着这些故事产生自信和希望,以肯定的思维方式陶醉在自己营造的希望之中。
  这是显而易见的误区。人们听了这种特殊的个案,就认为自己肯定也能成功,这是一种焦躁心态驱使下的幻觉。而且,有太多的人误入这种误区,让自己被强行灌输了“你也可以”的思想。
  古人说过,“乱世出英雄”,也就是说乱世之所以会召唤英雄,是因为乱世缺乏英雄。我不靠学历取得成功的个案居然被捧成头条新闻和传奇故事,正是因为并不多见。如果你一味地被那些打了鸡血的励志话迷惑,内心产生了不切实际的目标,那么最后得到的很有可能是更大的挫折感和失落感。有人说没有希望就没有绝望,但我想说,人之所以会觉得现实令人绝望,是因为之前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
  与有煽动性的励志语录恰巧相反的事实是“其实你无法不正视学历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克服自身的学历短板,在社会中发挥出自己的才华的。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人是无法克服学历问题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克服学历的束缚,在事业上一展宏图。此时此刻读这本书的读者当中,也只有少数人属于这一类,这就是现实!
  这个世界公平原则只适用于强者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当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会成功呢?
  答案很简单。所谓成功就是一种补偿,而补偿是由“公平原则”驱动的。
  我们的社会虽然会根据机会保障平等,但补偿是由公平原则实现的。所谓公平原则指的就是,同等地对待同等的人,不同等地对待不同等的人。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小学,不过人们会根据公平原则把成绩优秀奖补偿给受到评价较高的人。另外,小学的时候,某个人因为拿到好成绩而得到奖励,我们不会觉得这是不公平或是不公正的事。我们的潜在意识是知道平等和公平的差异的,也一直生活在由公平原则驱动的补偿体制中。
  学历也一样。拥有高学历的人在初中和高中至少六年的时间里,要比一般人付出的更多。对这六年的努力,最好的补偿就是高学历,而这些高学历的人会比社会中其他的人得到更好的机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让我们再看看主张“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的人的说法。所谓的能力,存在的前提是除学历之外,个人需要倾注努力(公益广告展、英语成绩、各类证书等)。不过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我们不可否认,学历也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努力的产物。
  如果我们承认能力比学历更重要,那就等于一方面我们认可了获得学历之后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却否认了获得学历之前付出的努力。所以,这种主张有没有说服力呢?
  我认为这种想法十分偏颇。进入大学之后所付出的努力,不一定会大于考大学之前付出的努力。我们认为眼下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有价值,但也要承认过去的努力具有同等的价值。只有这样才算是公平吧?
  可能有人会说:“话虽那么说,可如果承认学历束缚是我们本身无法克服的话,那岂不是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了?这是不是太残忍了?”
  过去的结果不应该对现在产生绝对的影响,这乍看非常有说服力,但这里我们也走进了一个误区。
  高学历的人,今后也会付出和我们一样的努力,或者会比我们更加努力。而且很不幸的是,很少有高学历的名门高校大学生会安于现状。
  大部分得到高学历的人会继续通过十分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名校大学生”和“非名校大学生”的成功概率产生了那么大的差异,其原因——
  不是因为“得到学历之后的努力<得到学历之前的努力”,
  而是因为“得到学历之后的努力<(得到学历之前+之后)的努力”。
  根据这一结构,付出更多努力的人得到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补偿,这不正符合公平原则吗?
  而我们又怎样呢?不管怎么证明公平的合理性,现实中因学历歧视带来的挫折感让太多人轻易放弃了自己。这种被轻视和刻薄的情绪,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不平等或不公正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被某个报道或新闻中所提到的“要看人,而不是学历”之类的话轻易打动。高中学历的人成为了某家公司的骨干,三星招聘了几个高中毕业的新员工,某企业求职书中根本就没有学历这一栏,这一类新闻报道仿佛在告诉我们,现在的社会正在朝着这种方向进步,或者说这种方向才是最正确的。
  学历这个东西,从确定的那一刻开始,你基本上就不可能再改变它了。没什么特殊情况的话,启明大学永远都是启明大学,而首尔大学永远都是首尔大学。
  学历是永远不会存在向上的平均化的。在社会和企业看来,没什么手段比这种分级制度更有魅力了。在我们这个人才供大于求的时代,通过学历可以在万千求职者中筛选出少数优秀的人才,因此,学历始终彰显着不变的价值。了解了这一点,我们还能逃避现实,在无数的信息中只看那些更符合我们口味的、最能安慰我们失落感的消息,选择性地自我安慰吗?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这种自我安慰虽然会带来暂时性的效果,却无法改变现实本身。有些公司说不会看学历,这种报道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就是因为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常见。我们基本上不会听说哪个高中毕业的人能在一家大公司当上高管。事实是我们所希望听到的故事、所盼望的社会评价标准根本就不会出现,所以社会才会把这些小概率事件刻画成大事件,用这种稀有的事例满足我们美好的幻想。
  如今,你应该明白了,这个任何讲师、励志图书、媒体中都不会提到的现实了吧?小时候,奖励只会给那些成绩优秀的人,同样,这个时代也只会给更加优秀的人提供更好的位置。小时候的奖励是根据成绩来体现公平原则的,同理,更好的位置也只会留给更高学历以及更努力的人。
  当我们认识到学历只是衡量公平原则的一个标准,并且为了学历付出的努力同样属于学历的一部分时,我们可能就会从怨恨学历慢慢变得认为这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或者说,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小概率事件就是小概率事件,我们不能总指望它变成普遍现象。我们对学历产生的盲目矛盾、过激反应和受害意识,这些早就应该放下了。
或者说,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小概率事件就是小概率事件,我们不能总指望它变成普遍现象。我们对学历产生的盲目矛盾、过激反应和受害意识,这些早就应该放下了。
  你再努力也无法逾越学历的高墙
我之所以会讲这么多有关学历的话题,并且主张大家不要因为没有高学历就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或者认为社会对你不公,而是要把它看成“情理之中”的事,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你自己所处的位置。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我想是因为一个人只有能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知道怎么去改变自己的现状。
  我很不喜欢一句脍炙人口的俗语:“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遛遛。”
  当然,我并不是想贬低这句话所涵盖的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挑战精神、实践和执行能力。是骡子是马,如果不拉出来遛遛你就不知道他是不是有才能,是不是能胜任工作,但是换个角度来看,遛完了之后知道了真相时,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为时已晚了吗?如果这是事关人生前途幸福的大事,就更不能轻易冒险了。
  这从《三国演义》中就可以看到。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就浩浩荡荡地率领七十万大军欲攻打东吴。此时诸葛亮站出来劝阻,他细陈了当时不能攻打吴国的七个理由,但刘备还是没有打消攻战之念。这时,刘备和关羽的结拜义弟张飞站出来说道:“吴国根本不值得一提,战争这个东西一定要打了后才能知道结果,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便知分晓。”他强力反驳了诸葛亮的观点。对此,诸葛亮仰天长叹道:
  “如果说事发之后见分晓是一个将军的观点,那么事发之前识分晓便是一个军师应该起到的作用,也应该是君主应该做的事……”
  但刘备还是发兵了,最终七十万大军全军覆灭,刘备本人因此也在白帝城含恨而去。
  我认为,这个古代故事对今天的我们也有所启迪。学历带给我的自卑感和生存压力,可能会使我们抱着与张飞一样的心态去否定学历,我们会说:
  “学历这个东西越想越让人心烦。还不如真正学一些东西来得实际。反正成功也不是完全要依靠学历,你还有其他的优势,只要一个一个地去准备,肯定也会成功的。”
  然后我们就会辗转于各个图书馆,与各种书籍斗个你死我活。这些人拼命学习英语,准备托业考试,有的人把精力全放在了制作就业简历和自我推销上。或者有的人一听到别人找到了如何好的工作,就会五分嫉妒五分激情,重新把头埋进书堆里亢奋地去学习。
  那我来问问你,通过这种方式,果真所有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是的话,现在就不可能有这么高的青年失业率了。现在社会上就业培训班的数量在增加,托业分数的平均值也在不断地升高,而失业率还是势不可挡地在上升。其中,三流大学的毕业生失业率更是占据着压倒性比例。这是不是很具有讽刺性?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就算努力也没办法找到工作的人数在增加,而其中绝大部分人都出身于三流大学;这样的现实状况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有着这种心态的人们最终也会和刘备一样,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为什么在这种状况下,都没有人有下面的想法呢?
  “只是努力蛮干,也不一定成功。”
  就像因为一时冲动最终含恨而死的刘备一样,当我们知道最终结果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付出了很多的人,最后连这颗定心丸也没有了。这时,你想要重新开始生活,又觉得为时已晚,或者又重新陷入迷茫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于是很容易再次陷入彷徨的境地。现在去图书馆看看那些衣衫不整、埋头和书较劲的已经毕业了的学长学姐,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这时你就会对我这句话感同身受了。
  我们的青春是有限的,这有限的时间不允许我们浪费在无谓的毫无目的的努力上,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
  盲目努力最终成功克服现实困境的人,几乎没有。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承认现实。只有了解自己在什么位置,领先于你的人到底比你走得有多快,你才能清楚地看到与他们的差距,而只有认识到了差距,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去思考到底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缩小这些差距。
  更重要的是,什么时候认识到这种差距,认识到差距的时候自己还剩下多少时间和机会。如果张飞早早认识到己方军队的处境,就不会白白牺牲掉七十万人马了。同理,事先料到这种差距的话,我们就不用牺牲那么多宝贵的时间,更不用去叹息流逝的时光,倚在冷漠的高墙下暗自痛哭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尽快承认学历高墙的存在的原因。
  在这里总结一下前文中所说的内容。
  学历同样是努力的结果,并作为社会补偿的手段发挥着公平原则的平衡作用。
  有高学历的人,此时此刻也正付出着不亚于你的努力。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不能盲目地采取“蛮干”战术。
  承认这三点,准确地认识自己,这样,我们就可以冷静下来,脚踏实地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客观地判断了。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在哪里,你与前方的人差距有多远,明白单纯用蛮力是不可能填补这些差距的,这样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我坚信,一旦有了这种心态,很多东西都会随之发生改变。
  要知道,别人拥有的高学历并不是你要去比、去战胜的目标,那是属于对方的优势,你要积极地去寻求合适的方法来塑造你自己的优势。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眼下已经准确分析了当前的问题,也做好了面对未来的心理准备,接下来只要静候、找到自己的优势就可以了,不过很抱歉,我还有一个让你不快的话题没有讲,这就是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的话题可能要比之前的内容更加令你焦虑,不过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必要听到这些大实话。
  Chapter 2 为什么我们一毕业就会失业
  没错,是三流大学,但你在这里得过一次第一名吗?
有一次我去一所大学做演讲。那所大学虽然位于首都,但级别并不是很高。演讲结束之后我和几个听众一起用餐,其中有一个二年级的女生对我这么说:
  “我们来到这所学校,的确是因为高考的时候付出的努力没有别人多。不过再怎么样,入学前想的和现实的差距也太大了。师兄师姐们说从这个大学出来的人,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而且专业也是冷门……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老实说,最近大街上是个人就是大学毕业生,我们上学一点儿用都没有。”
  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对这些话表示赞同。话的确没错。正如我在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样,学历高下有不同,专业也经常会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不过当时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你说的一点儿都没错。我也赞同你说的话。不过,我觉得有些事你还是应该问问自己。既然如此,你本人在这所不起眼的大学、不起眼的专业里拿过第一名吗?不仅仅指成绩,也包括其他领域,哪怕是某一个领域内你拿过一次第一名吗?”
  所有的人都在说自己大学的不好,但是这些人在这个专业的人群中,或者在这所大学的这个专业里拿过第一名吗?虽然在全国所有的大学生中拿第一名很难,但既然你说这里不是一个好地方,没有任何竞争力,是不是应该可以在这里轻松拿下第一名呢?如果不是的话,岂不等于承认自己连这种学历都不配?
  你们都知道,我毕业于启明大学。我平时经常对后辈们说,“我们的大学的确没能为自己的简历加分。或者,至少不是可以拿来炫耀的东西。所以说,如果在这里拿不到第一名的话,你就得想想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批评你的学校之前,应该要冷静地想一想,你在这样的学校中到底获得了什么程度的评价”。诉苦和批判之间只隔着一张薄薄的纸。这张纸就意味着资格,我所说的话也是关于这种资格的。
  我们经常抱怨自己的学校、学历不够好看。不过更多的,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自我贬低的自己的大学里表现得既不出色也不优秀。
  我们应该承认:当我们进入社会之后遇到种种回绝,很多人都认为百分之百是因为学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除了学历之外,自己也没有其他值得炫耀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过三年或四年的大学时间,这段时间当中也肯定有过不少展现自己的机会。我所说的机会,并不是指要你在全世界或者韩国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而是在我们自我贬低的自己的大学里展现自己。假如我们连这种机会都抓不住,从未付出过努力,连在自己眼中的低等人群里都成不了最好的一个,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埋怨学校、学历呢?
  就算不是他人所羡慕的高端领域或好位置也无所谓。能在相关领域做到顶级,肯定会给你的人生带来巨大优势。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站在顶端展望未来了。站在最高点的刹那,你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和那些站在半山腰就在妄想天有多高的人相比,两种认识达到的高度之间的差异就是认知和叹息的差异。认知产生策略,而叹息只会增加人的挫折感。
  如果你正因为学历而苦闷,那你就该问问你自己了。此刻的你是不是站在了最高点?可以肯定的是,很少会有人已经站在了最高点的位置上还会有挫折感。我们在半山腰空叹息,倍感挫折,不能怪任何人,要怪只能怪你自己。
  我问我自己,曾几何时,你当过顶级吗?我的回答是“有过”。你也问问你自己,你的回答是什么,如果不能说出“是”,那么对不起,你真正需要的是自我反省。
  先给自己的人生画定了高度,以后能有什么作为?
2007年,我第一次挑战韩国的大学生广告大赛。那是公益广告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参与的大学生人数也是最多的。与此同时,我还参加了水资源公司公益广告展和青少年政治协会主办的影像公益广告展。当时,我对公益广告展一无所知,却同时准备了这三场。
  中途我遇到过不少挫折,其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就是大家对你举动的反应。特别是前辈们对我说过这样一些话:
  “上大学期间,能在全国公益广告展中获一次奖就很不容易了,你得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同时参加三场公益广告展就是不是有点儿勉强了?到处撒网,最后很可能全部落空,你就把这次当成积累经验的好机会吧,最好只专注其中一场。”
  先从结果开始说起,我在三场大赛中都获得了奖项。很多人说我这是贪心,得了奖也是勉强得到,不过我的的确确是拿了奖项。之后我就有了全新的感受。
  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给自己限定一个界线。
  我认为,反正都是大学生,这些平台不就是为了让我们用学到的知识一决高下的吗?不过很多人的想法却是:就算试试也没用。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谁真的拿过奖。随后我还参加过很多公益广告展。在展会上也碰到过不少从全国各地来的同学,其中也有很多像我这种在三流大学学习的朋友,他们听到的话和我听到的一样。
  我们是不是把自己的那条线画得太低了呢?跳蚤能够跳的高度是自己身长的数十倍。不过当你用一个杯子盖住它,再过一段时间拿掉杯子的话,就会发现它只能跳到杯子的高度了。
  明白自己的能力和极限是一件好事。不过如果过于贬低自己的能力,就很难有进一步的提升了。
  了解自己极限的最好方法并不是去无端推测或即兴做出判断,而是要去尝试和经历。通过尝试,我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创造的可能性,并且能据此确定自己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然后才可以努力地去完成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这些努力会拉大你和同伴的差异,使你自己最终得到提升。
  不过,倘若你从来没有尝试过、经历过,只凭着道听途说来的东西或自我贬低的感觉,就给自己画定一条线,那就等于自己放弃了一个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机会。仔细想想,我们有没有因为自己学历低就忽视了努力去争取和尝试所有可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你要想一想,有没有在一开始就无意识地把自己划分到了三流人群中。
  读到这里,你又是怎样想的呢?你有信心说你不在我担心的人群范畴之中吗?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反对大家给自己画一条线,画一条线是必要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极限,说自己具有无限潜能的人都是盲动分子。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无法逾越的线,能力上也是有限的。但是没有尝试过,就着急给自己下定论,过低评价自己,就是先天地扼杀了自己提升的可能。就像某人所说的那样,青春给予我们最大的馈赠是我们拥有尝试的机会和权利,我们可以奋力地去奔跑,而不用担心摔倒后会很难看。虽说如此,但是现实中,我们很多人还是会过早地画出自己的那条线,而且会画得很低很低。所以你的问题也可能就在这里。
  不找榜样学习,也不愿做别人的榜样,你永远都是三流!
严格来讲,我总共上了九年大学,其中参军和到海外研修用去三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学校里面叫我“前辈”的人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我的前辈们都已经离开了,剩下的全是叫我前辈的人。
  我经常对他们说:遇到好前辈,你就能成为好后辈;遇到好老师,你就能成为好弟子;遇到好哥们儿,你就能成为别人的好哥们儿。
  有一次在酒桌上,我问一年级的师弟,我们学校优秀的前辈多不多。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所有的都很不错,都很出色。”随后又问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学校下一届优秀的后辈多不多。他们也同样回答说:“刚刚入学的孩子们都非常善良,可以算是好学生。”我听完说道:
  “你们的确都是好孩子。但好哥们儿、好前辈、好后辈还是有差别的。一起吃喝玩乐、嬉戏打闹,难过的时候一起喝杯酒,开心的时候也一起喝杯酒,这样的人更多的是哥们儿或者姐妹,不是前辈。对我来说,前辈是能够成为后辈榜样的人,告诉他们大学可以给以后的人生带来什么的人。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当一个好哥哥容易,但当一个好前辈就很难了。当哥哥笑一笑就可以了,但是当前辈就要教授给后辈一些东西,而其前提就是你自己首先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进入大学就会有前辈。而大学生活开始的时候,会听到前辈们说各种各样的话。不过他们能告诉你的大多是一些毫无价值的信息,比如期中考试应该怎样考,大学生活应该怎么过,哪些教授的课不错,哪些教授给的分高等等。有点儿年纪的前辈只会对现实发出无尽的感慨,比如要从现在开始学习啊、准备就业啊、学习英语啊,学历这个东西是不可小觑的啊,甚至还会说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是没有前途的、我们的专业也没有前途等等。仿佛在对晚辈们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也正在宣泄着心中的压抑。
  但是问题在于,越是一般的大学,前后辈之间的关系就越是这样的。更严重的是,没有人对这种心理传递提出质疑。上一年级的时候,周边只有给你买酒喝和透露一些无关紧要信息的前辈,和这样的人相处时间长了,你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变成这样的前辈。你自己从入学开始就一直在这种语境下成长,等到了面对你后辈的时候,你跟他们传达的也不会有什么新鲜东西,无非还是这些抱怨。这种恶性循环日复一日地持续下去,最终大家都把“我们这破学历”当成了口头禅。
  我冒昧地说一句,越是不怎么样的大学,好前辈就越少。
  当然,这里所说的“好前辈”是按我的标准来确定的。不过,既然知道好前辈罕见,那为什么就不能下决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前辈呢?如果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那为什么不努力去寻找好前辈作为榜样呢?你说学校里没有好前辈?那么,你找过教授吗?不要等期末成绩出来了再去找他,而是为了你的人生蓝图、为了寻求帮助去找教授。假如连可以帮助你的教授都没有,那你就应该走出校门了。换句话说,你口口声声地说在校园里只学到了酒文化和托业考试,那为什么不去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问问自己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人是一种在彼此影响中学习东西的动物。一个优秀榜样的背影会照亮我们的前途,而这种光明也会照亮你,使你的背影也在以后去照亮后面的人。不尝试去寻找学习的榜样,或者不付出努力争取成为别人的榜样,日后只会怨天尤人。这样的形象,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还少吗?
  你会说:你说得天花乱坠,那你自己又如何呢?很惭愧,我过往的人生其实也跟你差不多。到二十五岁之前,我从没想过找个榜样成为自己学习的目标,或者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榜样。我入学的时候年龄就比别人大,所以一开始就有人叫我师哥、兄长。很可惜,不管迎接了多少新人,我还是原来那个哥哥、兄长。一次都没有成为他们的前辈。我从未有意识地去结识可以作为自己榜样的人,所以在我的周围也都是混在网吧、出游时一起打闹的哥们儿。
  不过学习广告专业期间,我为了日后能出人头地,绞尽脑汁让自己结识了不少优秀的老师,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我从广告学系教授那里学到了有关广告的知识,从文艺创作系教授那儿体会到了思考带来的快乐,从心理学系教授那儿学会了怎么去理解他人。
  于是我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地得到了提高,这样一来,我结识好榜样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了。在一次海外志愿者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个学生处处长,从他的身上我学会了要时时刻刻保持低调,把自己的身段放在最低处;在海外学习访问时,我从就业组组长那里学到了,要有为学校和学生着想的服务和奉献精神。
  耳濡目染之下,我也渴望成为和他们一样能够给予他人帮助的人,最重要的是,在他们这些榜样的带动下,我们的学校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好。这自然就使我想到了我所在校园里的那些后辈。虽然自己没什么东西,却组建了学会来分享我的财富,开始把我(因为没有努力)从前辈们那里得到的知识分享给他们,努力把我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的东西交流给他们。回头想想,我没有信心说自己是一个好前辈,不过可以自信地说,我的确为成为一个好前辈而付出了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在我努力成为好榜样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学校渴望成为好榜样的后辈数量在增加,而我为了不愧对他们,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
  我想,打断恶性循环的最佳方法就是有人站出来断开那段链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说中的“某人”。从遇到这些贵人之后,我不再为学历壁垒烦恼。因为他们和我一样都没有耀眼的学历,却有着一种出色的人生。所以我想问问:
  你和我明明没有什么不同,凭什么不去做我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做却不感到奇怪?为什么只会一味地去抱怨学历?
  在三流大学、学历低的大学学习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很难找到好前辈、好榜样去学习,最后自己也很难成为这样的人。不过,无论是没有找到好前辈,还是自己没有成为好前辈,所有的这些责任都在你自己身上。你眼下可能会非常感激请你吃顿饭、喝顿酒的前辈,不过你真正应该感激的是把你塑造成好前辈的人。
  让我们扪心自问:我到底有没有好前辈?如果没有的话,我有没有尝试去找这样的人?让我们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一个好前辈?如果不是,那么就要好好反省一下,你为什么没能成为这样的人?同时要对后辈们怀有愧疚之情,因为你没能成为一个好前辈。
  
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毕业生能有什么与众不同?
有一次我和一个关系不错的后辈出去喝了两杯,他对我诉苦说:
  “哥啊,这几天为了找工作我的头都要炸了。我托业考了八百分,托业口语到了六级,汉语证、MOS证都有了,还出国研修过语言,实习也实习过了,但就是找不到工作。难道需要再考一遍把托业分数刷到九百分以上?……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果然学历还是王道啊……”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烦恼我已经听了一百多次了。和后辈们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有人讨论这种沉重的话题。我听完想了一会儿,说:
  “面试的时候考官问你‘你在大学期间做过什么’时,你有没有说些与众不同的经历?”
  “……不是没有时间嘛,哪儿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啊?”
  “那我换个方式问你。如果你是老板,有两个面试的,一个是和你刚才所说的条件一样,不过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另一个虽然表面竞争力没那么强,但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也对这个领域有着强烈的热情,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想去证券公司,不过进去工作过了才能有经验啊,难道还要自己先炒炒股票吗?”
  “如果说你曾经因炒股差点儿倾家荡产,那肯定是有帮助的。因为对方至少会认为‘啊,这小子原来对股票有这么高的热情啊,连倾家荡产都不怕’。另外,你经历过了最低谷,可能已经比别人悟出了很多道理或者秘诀,以后工作再努力些的话,这肯定就是你的优势了。重要的不是你还需要准备什么。要知道你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差不多。跟别人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所以不管你具备多少这样的条件,也都只是半斤八两,不是吗?”
  这个后辈的情况还算不赖。至少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同时还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从他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种无奈,那就是我们那一纸文凭单薄得风一吹就飘,我们的经历太过中庸和平凡,使我们无法拿出一个让老板无法拒绝你的理由。
  我们再看看还不需要考虑就业的低年级学生。大部分人都只是在享受着大学生活。稀稀拉拉的课程、没人管的自由生活,自由到有人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大学生活好就好在这儿,下了课,有人还会去谈谈恋爱,或者找朋友喝喝咖啡聊聊天,有些人三五成群地去网吧打怪升级。还有的人去打临时工,甚至还有一些人会大白天的去餐馆喝酒。
  这样的生活,你能攒下什么让人信任你的特别经历呢?
  当然,我不是想抨击这些日常生活。二十岁到二十五岁的时候,我也几乎是在玩乐中度过的。而且我玩儿得比谁都厉害,也非常自豪自己的青春曾经能玩儿得那样开心,回头想想,其实每个人也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不过我以后经历的一些事情,造就了现在的我,让我有一些与一般人不同的独特体验和经验:我参加了40多次的公益广告展,并拿到了奖,我曾经用大量时间准备演讲,就是为了从中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我曾独自一个人在非洲做过志愿者,韩国总统大选期间我还曾经用自己的钱制作广告分发给陌生人……这些都是我独特的经历,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别人在吃喝玩乐的时候学不到的东西。
  希望各位不要误会。我所说的特别其实并不等于“优秀”。我认为,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众不同的认知的人本身就很特别。但是,我们一般人,总是在无意识地忘记让自己“与众不同”。有人觉得与众不同,就是个性,这样的人需要承受周边的人施加的压力,有人觉得没有那么多额外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无法变得与众不同,还有些人觉得事已至此,做这些事情已经来不及了……不管怎样,我们平凡的大多数终究放弃了让自己与众不同,于是我们大家就都成了大体相同的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精明,只会很精明地去做那些“应当做的”事情,或“其他人都在做的”事情。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生活,甚至连玩乐的方式、努力的方式也都一模一样。虽然我会在后续的篇幅中重点说这些,但我现在还是想说一下,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经历也都变得像是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在一个接近无限的“经历衣柜”中,我们只挑出了周围的人都喜欢穿的,或者眼下不得不穿的衣服,结果每个人看起来都差不多。没有被选择的衣服只好静静地掩埋在灰尘下。
  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听到过这么一段话:
  “我无法从各位身上感受到‘与众不同’。虽然我们人人都有过让自己变得独特的机会,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抓住。因为大家觉得,自己身上有别人身上都有的东西,会显得更加有利。没准儿他们走过的路看似比其他路更宽广。
  “但是当你的双脚迈入这条路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呢?到时候,你会发现比你更加优秀的人早已开着汽车驶过了那条路,路边上为数不多的花朵、清泉也都被他们拿光了。为了领先于他们,你可能需要放弃原来的坦途,去翻山越岭、去游江河,想方设法通过汽车无法行驶的捷径赶超到前头。很可惜,你没有选择这么做。而当领悟到这些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走过的路已经太远了,但是又不甘心轻易放弃,于是就在原地左右徘徊,这就是你。这就是毫无‘与众不同’之处的你。”
  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现在所做的事,看看自己以前做过的事,有没有什么是值得你炫耀的独特之处?
  如果你没有的话,那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里,人家为什么不选择出身首尔大学的人,而要出身三流大学的你呢?
  对于平凡的你来说,结果也只会平淡无奇。
  所谓的秘诀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行为
自从在公益广告展上得了几次奖之后,我的人生迎来了几大变化:首先,开始有人请我去演讲;其次,不认识的后辈会找我解决心中的烦恼,还有就是偶尔有报社或杂志社来请我做采访。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做过数十次的演讲、二十多次的采访和超过百余次的心理咨询,很奇妙的是,这三类人都对我问了相同的问题:
  “如果想要和你一样,在公益广告展中表现出色应该怎么做呢?有什么秘诀吗?”
  老实说,一开始我的确想炫耀一下自己,所以专门用一些夸张的话做出了回答。不过自从获奖经历超过三十次之后,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话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也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对别人说一些有用的话,于是这种最常见的提问对我来说也变成了最难回答的问题。虽然之前对此类问题有过不少思考和烦恼,但我现在能给出的最佳回答就是“多读书”。
  不过很可笑,我之前告诉他们“要有直观能力”“需要具备对事物的独特视角”“看看你能不能毫不费力地一口气写下一段文字”“多做一些案例分析,看看其中有没有适合自己的东西”等,这些让我自己都感到惭愧的回答往往会得到“啊,原来如此啊”的正面反应,而在我百般思索之后说让大家多读书时却得到了这样的回应:
  “不要那种显而易见的回答,肯定有其他秘诀吧?”
  这就是大家的反应。一开始我觉得说这种话的人实在难以让人理解,在经历了几次相同的反应之后,现在我会反问对方。
  “您书读得很多吗?难道是因为读了很多却没有理想的结果才这样问我的吗?”
  我对书的作用及评价要比其他人想象中的高很多。我自己通过书本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书本获取了大量信息,也因而感悟到了不少道理。不过可能是因为从小起,大家就都经常听人说“多读书”之类的话,所以这些话大多都被当成了耳边风。尽管这样,他们还要坚持从我口中套出其他所谓的秘诀。
  有一次在演讲中我说了这些话,一个男同学在演讲结束之后问我: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只要用电脑和手机搜一下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翻书是不是太没有效率了?只要是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大都可以从网络上搜。难道坚持原始方法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吗?”
  我敢说,这个学生肯定不是一个勤读书的人。他说得一点儿也没错,现在的确是信息化时代。如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网络上有着非常庞大的资料库。有统计数据表明,网络上一天内转发的微博量居然比一个人三百四十年阅读到的信息量都大,可想而知其规模有多惊人了。不过网络信息和书本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这里我先不讲当时我对他讲了什么,先说说我面试的时候经历的一件事情。当时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缓和一下尴尬的气氛,面试官对我的手机号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诸葛铉烈君的电话号码开头和结尾是011和555啊,这号码真不错啊。既然不是010开头,那应该是以前的电话吧?”
  “是的,我还在用非智能机。”
  “我说,现在可是智能时代,你难道不喜欢智能手机吗?”
  “我不是不喜欢,只不过一旦用了智能手机,在地铁里就不会看书了,所以暂时还没有这种想法。”
  “嗯……读书固然重要,不过在当今时代中获取各种信息也是一种能力,难道你有什么特别的理由非要读纸质书吗?这会不会反而会对你的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呢?”
  这正是那个男生在演讲之后提出的问题。
  对那个学生,对那位面试官,我是这样回答的:
  “网络只会告诉你你渴望知道的东西,但书本能告诉你你不知道的事实。这之间的差异其实要比想象中的大得多。好奇虽然会带来知识,但不为所知的东西却会让你醒悟。”
  可能每本书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别,不过一本好书中总涵盖着作者的人生。作者会把他在人生中经历过的烦恼,生活的精髓寄托在小说中、散文里。光是看作者们的思想,我就会学到很多之前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书本所具有的力量。多读书就会了解各种人的人生智慧和思想,而这些力量会对我将来要做的事情产生很大贡献。
  不过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读的书太少了。韩国的人年均读书量是10.3本。就是说平均一个月会读一本,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是读托业考试、托业口语或者自我开发类图书。10.3本书中有70%都是这类,文学或教养之类的书一年之中也只读区区的三本而已。
  我们经常会误解,其实秘诀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方法,而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所以那些对书本避之不及的人一听到我说“秘诀就是多读书”,就会把这话当成耳边风,甚至直接无视掉,这怎能不让我心寒!
  读到这里的你又是哪一类人呢?想想你最近读过的书吧。如果只有自我开发类、托业、就业相关信息的话,你就应该感到惭愧。书是一张能够帮助你逾越学历高墙的入场券,而你却像一个典型的低学历人那样把它当成“随处可见”的东西亲手一张张撕掉!
  说这句话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挨揍的准备。
  你失败是因为你过着三流大学的人过的生活
以前看过一本日本人写的书,他在书上写明:"这是我做好了挨揍的准备写出的对韩国和韩国人的批判。"看着那本书,我心里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出书,一定要写得直直白白,不惜气死别人"。虽然很早就有了想法,但笔尖要比我想象中的软弱得多。因为每当想起往事,我心中想说的每句话都会扎到现实的痛处,所以我不愿意谈论这些。
  但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是必须传达给读者的,所以我想用这种方式给第二章收尾。
  各位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人都不是顶尖学校的顶尖毕业生,并不是站在同类里的最高峰;其中尽管有些人非常努力,却也都是随大溜儿,完全没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或者优势;你们一天天就这么平淡无奇地过着,从来没有想过当一个好前辈,也没有想着找一个榜样学习;平时一点儿书都不愿意看,就算读也只读那些与托业辅导相关的书,还指望用励志类图书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和行为。不管是你身边的人还是你自己的切身体会,很多人只要在进入社会之后受到点儿挫折,就会有人平白无故地骂一句"可恶的学历"。
  事实上,你的失败不在于学历,而是因为你的生活方式和跟你混在一起的人一样,都是过着三流大学生的生活。这一点你一定要明白。
我说这些不是说我把自己看成是成功进入了社会的前辈在炫耀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我也无意伤害各位的自尊心。学历给我带来的挫折也完全不亚于任何人。各位你们有没有人曾有过因为学历不够好,连投简历的勇气都没有的经历?虽然付出的努力很大,成绩也很出众,却因学历不行被否定的人有多少?是不是听过还有不少人想着一定要通过读研来刷新自己的学历?
  我不会因为我们之中某个人的失败就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学历身上。学历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一定不是唯一的原因。更大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你的生活方式。
  在第一章承认学历重要性的人当中,不知会有多少赞同我在第二章中提出的行为层面的观点。而第三个话题正是给那些认可第二章内容的人准备的。
  接下来我会告诉你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走过地狱一般漫长道路的我,想对过着三流大学生生活的你,讲一些与别人说的不一样的话,希望能够帮助你真正实现自我的转变。
Chapter 3 一无所有的青春,我们拿什么实现理想
  对于我们来说,独一无二是唯一的选择
“你也知道,面试者中学历最低的人就是你。那我就不绕圈子了,请给我一个理由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学历最低的你?”
  如果有一天面试官这么问你,你会怎么回答?你会说“我比任何人都有热情”,还是说“我会比任何人都努力”呢?
  我也曾被面试官这样问过,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压迫式面试。我是这么回答的:
  “选我不是因为学历高或者低,而是因为我是诸葛铉烈。您之前可能见到过很多低学历的学生,但今天见到我这样的肯定是第一次。我是一把‘水果刀’,这里在场的所有应聘者都是‘瑞士军刀’,而且是德国产原装进口的。拥有高学历、高英语成绩、优秀的学分、多次实习经历等多种优势的这些人都是瑞士军刀。相反,我却只是一把小小的水果刀,用来切苹果的那种。
  “但是,我敢肯定,无论是多么出众的瑞士军刀都无法像一把水果刀那样游刃有余地削苹果皮。对我来说,广告和营销就是苹果。我把到目前为止做过的一切努力和经历都写在简历上了。如果您需要的不是多方面的全才,而是“广告”这个单一领域中的佼佼者,那么我就是您的最佳选项。”
  我认为,我们需要的不是多样化发展,而是在某一方面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当然,你也可以自称是文艺复兴型人才,与我进行一番激烈的角逐。不过我想说,我们这些人生经历没有多丰富的人想要追求多样化的发展,就意味着我们没有一个领域可以钻得很深。想拿这种深度战胜高学历,几乎是遥不可及的。
  幸好韩国的所有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具备个性和专业深度的人并不多,而且同时是领域内独一无二又高学历的人更是罕见。所以说,没有必要在乎对方的学历怎么样,只要能够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地方,就能够拥有充分的竞争力。
  也许你会想:“就算我再怎么特别,也没办法战胜人家很牛的学历吧?”那么请听我讲一个故事。
  几年前,三星电子人事部部长在我们学校做过一次演讲。他最后给我们讲了一个求职者的故事。当时他是公司的科长,碰巧作为面试官参加了那场面试。
  经过层层选拔之后,最终有五名应聘者留了下来。他们刚要开始最后一轮面试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闯了进来。科长问他是谁,对方说是来参加面试的。经过确认才知道,是程序出了点儿问题,这个人本来不合格,但是工作人员不小心给他发出了合格通知。既然是本方的错误,也不能随便叫人离开,最终还是让他先坐下来了。
  但是当这个科长接过这个人的简历一看却吃了一惊,他在人事科干了八年,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对方的学校,也是第一次看到简历写得像他那么干干净净的。更严重的是,其他求职者都是西装革履,而这个人却一副颓废打扮,一身松松垮垮的西装外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从他父亲那里借来的。当然,没有人对他提任何问题,他也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
  终于到了求职者自我展示的时间,此时那个人手上拿着一个包袱。科长问他手上拿的是什么,他上前把东西放在了桌上,说这是他上学的时候做过的东西。打开一看,满满的草稿纸,统统都是画有手机设计图案的草稿纸。
  看到这些,科长心里一颤,把这些拿给部长看,部长一言不发地点了点头。面试结束之后,部长说虽然原定计划是选一个人,这次算特例,要多选一个人,结果从最初的五个人中选了一个最优秀的,另外一个名额则留给了这个后来的“不合格者”。
  讲完这个故事,他最后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各位现在是不是有很多人都在用‘横屏’手机?这款手机的设计原稿就在当时的那堆草稿纸中。各位觉得这个故事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启发?我是这么想的:各位在大学度过的四年时光里,有没有像他那样疯狂地专注于去做一件事情?”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和他一样。一开始我就说过,我非常反对把特殊的个案一般化到所有人身上。那个人的确是因为一次“误会”获得了成功,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的。
  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被选择,假如别人给了你一次机会的话,也就意味着你要面临各种评价,而你如果有独一无二的地方,就一定能够在瞬间成为明星,发出耀眼的光芒。好的机会对一个人的一生弥足珍贵,如果你不想白白浪费掉这样最珍贵又最稀缺的资源的话,就要时时刻刻准备你能拿得出手的独一无二之处。
  不过要注意,独一无二并不等于突出。不一定非要你做得比别人好,而是独特在它是只有你才能发挥出的价值。这样,你才能得到无与伦比的价值和认可。所以说,你所专属的独一无二性并不是战胜名牌学校毕业生和高学历求职者的武器,而是可以与他们划清界限的手段。
  对我们来说,独一无二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具备的东西。我们身上根本就没有值得展示的东西。就算你苦苦努力具备了不错的竞争力,也只是处在和其他人一样的水平,这只能带来越来越激烈的平均竞争力上升的现象。而且这些人当中,有着我们身上所不具有的学历的人也不占少数。
  所以说,不要一根筋地纠结于高学历。因较差的学历在竞争中随时有可能被淘汰的人们需要具备的武器不是在多方面拥有竞争力,而是具有独一无二性。
 
  只有喜欢/只要喜欢,你就能变得独一无二
你又会问我这样的问题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种独一无二性和差别性呢?”
  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答案也在其中:
  无论是谁,你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你最喜欢做的事情。
  道理很简单。你只要知道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就行了。在这里,“喜欢的事情”并不意味着职业,我们暂时先不要去想职业。在想这个之前,要先想想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最开心的。
  在参加演讲、公益广告展,或是和后辈们交流的时候,我体会最大的一点就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往往不太注意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进一步的思考或者探讨。我只需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这一个问题,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了。对这个问题最不经大脑的回答就是“去公司”,还有就是想去三星工作啊,想进“现代”啊,等等,他们说的其实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而是对好企业的向往。
  稍微有点儿想法的人会说出某个“领域”,比如想在证券界工作,想在银行圈上班,想做市场营销等等。对自己的专业和相应的领域有一点儿知识的人大概会这样回答。
  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人会说出在相应领域中所担当的“角色”。比如说想在营销部做商品策划,想在影视策划中做舞台设计,想在广告公司当一个广告设计等具体的想法。这些人通常是对相应的领域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人。
  我认为,这些人的目标是比较明确的。不过在我看来,尽管目标是明确的,但他们不具有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必须具备的东西,即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我会再问他们一个问题:
  “为什么想做商品策划(舞台设计、广告设计等)?”
  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背后隐藏着他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的信息。就算都是喜欢策划的人,理由也不尽相同。有些人喜欢带领其他人一起创作出杰出的作品,有些人则喜欢独立创新。尽管身处相同的领域,担任相同的角色,每个人在其中感受到的魅力却是不尽相同的,一旦认识到了这其中的差异,那你才算得上是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思考并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什么,想一想为了精于这个方面自己需要做什么样的努力,这就是找到独一无二性的第一步。只要弄清楚了这些,你就会想方设法、找各种途径去做一些有助于发展这些领域专长的事情,这种努力同时也会给你带来与众不同的经历。
  比方说准备参加公益广告展。如果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就会在公益广告展中担当出主意的角色。
  如果是喜欢和其他人共同做出优秀作品的人,就可以当一个领袖,好好组织一个团队。
  如此一来,单单是了解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能让你明白在你体验过的无数事情中什么是你喜欢的事情。日复一日,就会发现这些打造出了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你。去国外做过志愿者、在公益广告展获过奖,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因为你喜欢做出新东西才去参加志愿活动,出主意给孩子们带来了某种福利,而在公益广告展上你因见解独到获得了奖项,这些都可以是专属于你的故事。
  这些对你今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从一开始你所考虑的就不是某个公司、领域或角色,而是以你喜欢的事情为中心可以担任的各种角色。假如你喜欢和别人打交道、组织活动等,那么就不要一味地把自己定死在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上,你也可以在广告公司、影视策划公司、杂志社等多种领域考虑相关岗位;假如你喜欢创造性的活动,那么你还可以考虑一下产品研发等领域。这期间虽然领域和岗位换了,但这些不过都是角色转变的问题,核心还是你喜欢并有着自身体验和擅长的东西。
  单单是准确地认识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接触到多种经历来锻炼和积累你的能力,日后你也能够用更广阔的视角对想做的事情进行思考。打造独一无二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未完待续=---------------------------------------------------------------------------
  
没有谁一开始就是自信的,试过了才会有勇气
  你根本没有讨厌某件事的资格
  当你开始擅长喜欢的事时,就开始变得独一无二了
  谁都知道要努力,但是真正努力的人少之又少
  学习“游戏废人”,对喜欢的事情上瘾
  做独一无二的人就是你通往梦想的不二捷径
  给必须做到独一无二的你
  Chapter 4 如果不得不跪在地上,那我们就用双膝奔跑
  这个世界只看结果,对你也不例外
  没有高学历,你连门儿也进不去
  想中彩,必须先买彩
  只要你不放弃,梦想会一直在原地等你
  如果不得不跪在地上,那我们就用双膝奔跑
Part II 没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
  金度润对你的鼓励
  Chapter 5 我这样的人都能行,你为什么不可以?
  世界没有嘲笑我,因为它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存在
  一天只睡4个小时,还有130个经历
  曾经全校倒数第一的我,3年后成了国家表彰的人才
  总统亲自表彰的人才,却不被社会承认
  可以没有实力,但绝对不能不勤奋
  如果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
  Chapter 6 我成就自己的11种方法
  一、关于“内心”
  ——哈佛也是地方大学
  二、关于“梦想”
  ——分析自我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