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

_5 原田玲仁 (日)
  P72
  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
  ~私人空间②~
  和在电梯中一样,在拥挤的地铁中,人也会采取类似的行为模式,这就是坐座椅的位置。当很多人涌入一节空车厢之后,长座椅的两端先被人坐满,而座椅的中央后被人坐满。在地铁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如果靠边的座椅空着,就会有人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坐下(尤其是中年大婶)。
  这种行为也是由人的私人空间意识引起的。靠边的座椅,只有一侧与别人接触,因而大多数人都喜欢坐在这里。万一不小心睡着了,还可以减少倒在别人身上的几率,用手机发短信时也不用担心别人偷看了。总之,周围的人越少,我们就越自在。
  不过,也不是所有靠边的地方都会让人感到舒服自在,比如公共厕所中靠近入口一端的小便池或马桶就经常受到"冷遇"。快餐店、咖啡馆等高靠背座椅靠近外侧的一端也不太受欢迎。这是因为高靠背座椅本身就可以确保一定的私人空间,而靠外侧的一端反而容易将人暴露。此外,对于长座椅来说,如果两边都没人,有时我们也会选择坐在中间的位置。人的行为真是有趣而多变。
  顺便介绍一下,人的私人空间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假设一个人前方的私人空间为1米,如果对方是亲近的人,私人空间也许会缩小到0.5米,但如果是不喜欢的人,也许会扩大到2.5米。而对于憎恶的人,则会敬而远之。
  P73
  因为日本人都是忍者,
  他们喜欢把自己隐藏
  起来生活。
  日本文化研究
  在地铁中,大家都喜欢坐在靠边的座椅。
  啊,空着的。
  只是因为靠边
  好睡觉。
  日本文化研究
  坐靠边的座椅,不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
  只有一侧与
  他人接触。
  在地铁里睡觉,好丢人啊……
  真搞不懂日本人。
  日本文化研究
  这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行为。
  日本人为什么
  这么害羞?
  P74
  日本关东人喜欢排队
  ~排队的心理/同调行为~
  人有一种喜欢排队的心理。有些人为了买到演唱会门票或者自己喜欢的商品,不惜排几个小时的队,这是为什么呢?也许很多人会回答:"演唱会(或商品)值得我排那么长时间的队。"果真是这样吗?
第28节: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3)
  当然,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魅力是必须的。除此之外,长长的队伍本身也具有吸引力。当我们看到很多人排起长队购买某一种商品时,心中就会想:"有这么多人买,一定是种非常好的商品"。而且,与其他人做一样的事情时,人会产生一种安心感。心理学把这种行为称为"同调行为"。此外,排很长时间的队买到商品,能给人一种成就感,或者说获得一种满足感。
  当然,对于排队这种行为,也存在个人差异。更有趣的是,还存在地域性差异。据说,日本关东人就比关西人更容易加入到排队的队伍中来。关东人有一种强迫性观念,他们认为如果不加入大家的购买队伍,自己也许会错过一件好商品。反过来说,通过排长队买来的商品,可以更加放心。
  近年来,杂志和电视上出现了很多直邮购物的广告,而且一经推出就备受欢迎。人会觉得对商品的质量、设计等进行判断非常麻烦,所以干脆不去自己作出判断,而是选择大家都购买的商品。人们认为一种商品如果有很多人购买,其质量和设计等肯定非常好。比如,大家都愿意购买名牌商品,这不仅仅是因为名牌商品的品质有保证,而且它的价格较贵,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理,购买的人排起一条长队,本身就是一种广告宣传,排队也成了"名牌"商品的一部分,只是大家为此消费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P75
  而且,买到商品后
  会有一种成就感。
  排了一个小时
  终于买到了! 嗯。
  这位是排队评论家
  大家好!猴八先生。
  不过,排队的最大魅力在于
  它的美,令人难以抗拒。
  请问您,人为什么
  那么喜欢排队呢?
  好的。
  现在就想找个队排一排。
  人本来就喜欢
  置身于团体之嗯。
  中!
  P76
  人为什么要"赶时髦"?
  ~追赶流行趋势的人有几种~
  所谓"赶时髦",就是追赶流行趋势,可是人为什么要"赶时髦"呢?"流行"的语源是"事物像河水流淌一样在世间流过"。河流有时在狭窄的岩石之间形成湍急的激流,有时又在宽阔的河面静静流淌。现在我们所说的流行,是指服装、行为等在世间兴起一时。
  历史上的流行,都是从贵族向平民流行的。比如,在古代,贵重的天然染料紫色,只有王族和贵族才有权使用,而当合成染料技术普及,紫色很容易调配出来的时候,紫色就迅速在平民中间流行开来。现在,已经不存在从贵族向平民流行的趋势了,现在的流行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29节: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4)
  罗杰斯将追赶流行趋势的人分为几类。喜欢挑战新事物、具有冒险精神的革新者占2.5%;采用革新者的设计、发出流行信息的初期采用者占13.5%;在较早的阶段把握住流行趋势的前期多数者占34.0%;在流行趋势已经比较普及的阶段加入的后期多数者占34.0%;最后,因为没有办法而抓住流行尾巴的那部分落后者占16.0%。不过,根据流行对象的不同,几类人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所以以上数字只作为参考。
  革新者中又分为两种,一种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创新行为或服饰能引起新的流行趋势,而另一种人则是有意识地在创造新的流行趋势。初期采用者中的大多数人具有"赶时髦"的意识,他们较早地采用与众不同的行为或服饰,从而引领新的流行趋势,对此他们会产生精神上的优越感,并满足自我展示的欲望。前期多数者紧跟流行趋势属于一种同调行为,不过他们也会像初期采用者那样有一种优越感。然而,后期采用者追赶流行趋势则纯属同调行为,其中有不少人具有接近强迫观念的意识。落后者则基本上属于传统指向者。以上就是追赶流行趋势的几种人,看看您自己属于哪一种。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P77
  在流行后期采用的人占34.0%。
  大家都穿民族服装,我也赶快穿吧。
  追赶流行趋势的人分为好几种,其中具有冒险精神的革新者占2.5%。
  挑战民族服装试试看!
  更晚一些时候采用的落后者占16.0%
  嗯。你也穿啊。
  初期采用的人占13.5%。
  好像在哪里见过别人穿。
  错误理解流行趋势的人占0.02%。
  土著民族服装
  在流行前期采用的人占34.0%。
  今年流行民族风。
  P78
  见到有困难的人,不愿出手相救的心理原因
  ~袖手旁观的社会心理/林格曼效应~
  在地铁中或马路上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想去帮他们一把。可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难道是因为城市里的人比较害羞吗?确实有这个因素,但其所占比例相当微小。
  有另外一个心理原因,使我们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我们心里就会想:"即使我们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别人的想法。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曾经做过一个让众人拉网的实验。结果,每当拉网的人数增加,每个人出的力就会减小一点。原本,我们认为人数的增加会发挥相乘效应,即每个人出的力会增加,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人数越多时,人就越会感觉"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分子",于是拉网的时候就不那么卖力了。
第30节: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5)
  美国心理学家拉特耐和古利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将参加实验的人(受验者)分别置于独立的房间中,然后让他们戴上耳机,通过麦克风举行讨论会。受验者处于独立的房间中,互相看不到对方,只能听到别人的声音。在讨论开始后不久,心理学家安排一个人假装哮喘发作,而受验者可以通过耳机知道有人哮喘发作了,看最后有多少人会帮发病者向会议主办方求救。
  结果,得到了一组有趣的实验数据:只有一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在装病的人发病后的3分钟内,100%的受验者都发出了求救信号;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60%的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信号。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求救,也会有别人求救的"。在现实社会中,有困难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应起作用的结果。
  P79
  人多了的话,就会寄希望于别人。
  很多人肯定有人会救人 不努力
  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帮助有困难的人。
  卡住喉咙了……
  糖果
  糟糕!快救人!
  所以,英雄多是孤胆英雄。
  香蕉光波!
  猿
  但当周围的人增多后,反倒没有人去救人了。
  救命啊!
  路过没看见。
  英雄多了,反倒耽误事。
  你去做! 我不去!
  这就叫做林格曼效应。
  一个人 只有自己能救他努力
  P80
  喜欢站在胜利者一方的心理原因
  ~乐队车效应与Underdog效应~
  如果问政治家的座右铭是什么,他们肯定会冠冕堂皇地说一些漂亮的至理名言。实际上,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同样的座右铭,那就是:永远站在胜利者一方。也就是说,哪一方有获胜把握,就支持哪一方。
  日本的政治是派系政治,因此站在胜利者一方也许是政治家生存的必然方式吧。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乐队车效应"。"乐队车"是指在游行中开在最前面、载着乐队演奏音乐的汽车,乐队演奏的音乐使人情绪激昂、不自觉地就想跟在车后面参加游行。这种心理效应在政治家中非常普遍,一般人中也有不少存在这样的心理。
  此外,还有一种与乐队车效应相反的心理效应,叫做"Underdog效应",即支持弱者效应。对于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多会产生"乐队车效应",即愿意站在胜利者一方,而对于与自己无直接关系的事情,多会产生"Underdog效应",即支持弱者或落后者。比如,某位政治家在代表选举中,肯定会支持有把握当选的人,因为这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而当他观看高中生棒球比赛的时候,多会为落后的队伍加油,因为棒球比赛的输赢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
第31节: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6)
  乐队车效应,在经济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经常在电影的宣传广告中听到这样的话:"电影热映中,观众好评如潮"。其实,这些宣传语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目的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心理产生"乐队车效应"。观众会这样认为:别人都看了,而且还好评如潮,那么我也要看。其实这只是电影公司的宣传罢了,至于是否"好评如潮",观众朋友们还要自己做判断。
  P81
  这就叫做乐队车效用。
  咚咚
  如果非要支持哪一方的话,人们大多愿意支持胜利的一方
  第一位 香蕉队 这个!
  第二位 西瓜队
  第三位 苹果队
  与乐队车效应相反,有一种Underdog效应。
  落后的球队
  加油!在选举中,人们愿意把票投给有可能当选的人。
  我选猴六!
  猴六猴山
  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乐队车效应和Underdog效应。
  站在胜利者一边支持弱者
  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还能得到实惠。
  高兴有好处
  P82
  外表漂亮好处多多
  ~随意想象对方的光环效应~
  外表漂亮好处多多。我想所有人都有以貌取人的时候。有调查数据表明,对于漂亮女学生的考卷,大学教授会多加几分;美女在餐厅用餐后,算账时老板都会给予更多的优惠。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外表漂亮,人们还会觉得他性格好、有能力、聪明……心理学中将这种倾向称之为"光环效应"。一个人背后闪耀的光环会让他看起来更出色。
  这一效应并不局限于人的外貌。比如,一提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我们不仅会认为他们有学识,还会连带地认为其人格、能力等各方面都很优秀。再者,会说英语本来并不能与工作能力强完全划上等号。然而,如果某个职员会说英语,我们常常会感觉他工作能力很强。反之,如果某人有一点不好的名声,我们就会觉得他一无是处,见到他会觉得他全身都很别扭。此外,如果一个骗子穿上笔挺的西装,装出一副正直、老实的样子,我们大多情况下也会认为他很可靠。因此,以貌取人是非常要不得的。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则2007年秋天的新闻。苹果公司推出的个人电脑Mac的销售量与前一年相比有飞跃性的提高,第四季度的销售增长率是业界平均增长率的8倍!首次购买苹果产品的用户也非常多。有经济分析人士认为,苹果公司之前推出的iPod和iPhone受到不论品质、设计还是易用性都得到消费者的较高评价,正因为如此,消费者对其个人电脑Mac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前两种产品的良好形象,为苹果公司制造了一个光环。在这个光环的照耀下,消费者对其推出的其他产品也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也是光环效应的一种。第32节: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7)
  P83
  这就叫做光环效应。如果外表好,
  帅!
  营业部部长
  猴山猴夫
  猴山商事公司
  看起来很耀眼!又在公司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
  科长
  人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各方面都不错。
  人格 职务 外表
  P84
  角色可以改变一个人
  ~角色的恐怖性与可能性~
  在公司中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本来一位很和蔼的前辈,自从他升任科长之后就突然变得很严厉了。也就是说,他的角色转变了,人也跟着改变了。这里说的角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角色"是非常恐怖的。当人置身于某个角色时,本来"应该这样"的事情,却变成了"不这样不行",给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所担当的角色,人有时会超越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甚至变成另外一种人格。可以说,人会积极地采取一些行为使自己更加适合当前的地位或角色。
  2001年拍摄的电影《ES》,实际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个角色实验为脚本的。在电影中,将公开招募的人分成两组,让一组人扮演看守所的狱警,而另一组人则扮演被看管的犯人。这些人被安排在一个模拟看守所中,而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角色会对人的行为取向造成怎样的影响。实验开始后,扮演狱警的人变得具有攻击性,而扮演囚犯的人则变得顺从。随着实验的进行,受验者的行为逐渐升级,最终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一电影作品告诉我们,人所扮演的角色对人的行为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日本,有一位专门研究儿童集体心理的学者田中熊次,他曾经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对象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他让小学生轮流扮演学习委员的角色,结果发现孩子们为了让自己适合学习委员的角色,都变得非常努力。当孩子们身上具备角色性格之后,就会受到周围的表扬,从而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社会角色在具有很大危险性的同时,也可以激励我们更快成长。
  P85
  你的角色是
  一台电脑!
  好的。
  角色可以改变一个人。
  小职员
  性格稳重,待人和蔼。
  电脑、电脑,
  不成为电脑不行。
  加油!
  角色在培育人成长的同时,
  组长
第33节: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8)
  责任感提高
  不过是太阳能电池电脑,天黑就没电。
  呼~呼~
  也能使人变成另外一种人格。
  科长
  易怒
  冷漠
  P86
  看演唱会的时候,观众为什么会跟着唱?
  ~没个性化的恐怖性~
  本来性格内向、羞于在人前讲话的人,看演唱会时也会跟着大声唱歌,看体育比赛时也会高声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况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当人把自己埋没于团体之中时,个人意识会变得非常淡薄。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没个性化"。个人意识变淡薄之后,就不会注意到周围有人在看着自己,觉得"在这里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巨大的开放感能使自己的欲求进一步增长。反正周围也没有人认识自己,也没有人际关系的束缚,因此害羞的人在这种场合下也会大声唱歌、高声呐喊助威。此外,大声喊叫出来,也是一种释放精神压力的方法,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因此,有的人甚至大声喊叫上了瘾。
  不过,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淡薄时,就会开始感觉什么事都不是自己做的。比如狂热的足球迷,如果自我意识过于淡薄,就可能发展成危害社会的"足球流氓"。当然,"没个性化"并不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导致人丧失社会性。在保持着社会性的团体中,"没个性化"也很难使人做出反社会的行为。
  心理学家金巴尔德曾以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恐怖的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这些女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人胸前挂着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组人则被蒙住头,别人看不到她们的脸。由工作人员扮成犯错的人后,心理学家请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发出指示,让她们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惩罚的方法是电击。实验结果表明,蒙着头的那一组人,电击犯错者的时间更长。由此可见,有时,"没个性化"会让人变得很冷酷。
  P87
  如果演唱会有多名歌手演出的话,
  ×学友!
  进入团体之后,人的个人意识就得变淡薄了。
  个人个人
  观众的行为,
  刘德×!我爱你!
  平时害羞的人,去看演唱会的话……
  去看张×妹的演唱会。
  就会更加有趣。
  旁边的人大喊大叫
  真讨厌!
  也会跟着大声唱歌。
第34节: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9)
  Oh yeah!
  P 88
  电子邮件内容与自己性格不一致的人们
  ~电子邮件人格与电子邮件交往~
  电子邮件是一种非常便利的交流工具。在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很忙碌,有时都不愿意过多交谈,总是一句"回头我给你电子邮件"了事。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邮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便,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电子邮件人格",即通过电子邮件内容了解到的发信人的性格与其实际性格不一致的现象。比如,某人写的电子邮件看起来冷冰冰的,而且似乎还很容易发怒,可是实际上那个人的性格却很温厚。不过,也有些人的电子邮件写得很诚恳,感觉上是个诚实的人,但实际接触以后才发现,那个人非常狡诈。
  在普通的交往中,我们一般都会看着对方的表情说话。打电话时,则会通过对方的声音判断其态度。当然,有时我们是有意识地去这样做的,而有时则是无意识的。总之,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会根据对方态度的变化控制自己的言行,即所谓的"察言观色"。然而,通过电子邮件交流却无法观其色、闻其声。在面对面谈话时,我们可以根据对方的脸色判断其态度,然后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言,但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时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写邮件时,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说话,而且人还会出现一种兴奋状态,感情和情绪等有时甚至容易失控。这样写出来的邮件,肯定容易被对方误解。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发送邮件之前,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所写的邮件。
  此外,收信人读邮件时也存在问题。我们不仅是在说话的时候,在其他时候也会根据对方传递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眼神、服装、动作等)来分析其状态、判断其性格。然而,在读电子邮件时,根本看不到对方的样子,只能根据邮件的内容来想象对方的状态和性格,这样当然容易产生误解。
  P89
  如果收到这样的邮件……
  糟糕!客户生气了!
  你说的什么话!
  你到底在想什么?
  现在出现了一种叫做"电子邮件人格"的新问题。
  电子邮件
  飞去道歉!
  轰~
  "电子邮件人格"是指通过电子邮件想象出的对方的性格……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