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利多方面须建筑道路、储备粮食、弹药。蒋介石表示中国由云南方面参加此役者可有15师,皆可于1943年2月底前布置妥贴,准备行动。蒋介石还告诫史迪威:“余意此次缅甸战役之中心问题,实在英方是否能拨调足量海空两军力量,俾得夺取孟加拉湾及缅甸全境海陆双方之制海权与制空权,并阻止敌人由马来亚新加坡等处增派援军由仰光入缅接济。倘英方能为之,则缅甸战役甚简单,胜利自可操券,倘英方不能为,则失败亦可预卜。惟此次不反攻则已,一旦反攻,非胜不可,绝不能再受第二次之挫败。”[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2编,《作战经过》(3)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355页。]
中国对于史迪威与韦维尔商定的反攻缅甸方案,虽然是有条件赞同,但其准备却不遗余力。驻印军两师(新编第22师、新编第38师)在印度兰伽加紧训练,准备反攻。国内预定各参战部队,也纷向滇西方向秘密集结,进行部署。史迪威亦于12月2日致电马歇尔,请美国履行援华诺言,速调驱逐机两队、中型轰炸机一队来华,并将中印空运量由每月3500吨增为1万吨。
经过中、英、美三国的磋商,三方同意在1943年春季发动代号为“安纳吉姆”的作战行动,进攻缅甸。这一行动的目标是从印度阿萨姆的利多打出一条通道,同滇缅公路连接起来,以打通进入中国的补给线。整个反攻缅甸的攻势由中国军队负责的从印度的利多和中国云南进攻缅甸北部的攻势,以及由英军负责的从西部进攻夺取缅甸的实兑(阿恰布、若开)再进军亲敦江的攻势组成。两栖作战行动则未予明确,也未完全否定。上述协议,使收复缅甸的目标变为只是收复缅北。尽管如此,韦维尔仍于12月7日突然通知史迪威“取消缅北作战”,英军将只用3个师攻占实兑和在亲敦江组成一条防线以保卫印度,对反攻缅甸则不愿作任何承诺。
与此同时,马歇尔则给史迪威增拨6.3万吨物资和派遣6000人从事筑路等任务的勤务部队,以示对缅北攻势的支持。
(二)卡萨布兰卡会议与收复缅甸计划
1943年1月14日至2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及美、英军首脑在北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由于战胜德、意法西斯已大有希望,英美双方遂将亚洲太平洋的对日作战列入重要议程,而反攻缅甸乃被列为对日作战的主题之一。但是,讨论亚洲对日战略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竟没有邀请中国参加。会上,美国陆海军负责人马歇尔和欧内斯特·金上将坚持主张在11月开始实行强大的缅甸攻势。他们认为:“由英国在缅甸南部和中国在北部的联合进攻将牵制南太平洋的日军调往缅甸”,“这可以防止太平洋的一场灾难,否则就会断送欧洲第一的战略。缅甸攻势还能打通进入中国的陆上通道,以便集结空军部队打击日本。”[〔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0页。]
美国军事首脑决心要让英国承诺在1943年秋季发动缅甸战役。因为此时太平洋上的美军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新几内亚的丛林中与日军进行旷日持久而代价高昂的争夺战,这使他们认为,经过从澳大利亚向北伸展的一系列岛屿来进攻日本,远比从以中国为基地攻击日本困难,击败日本的唯一经济的办法就是动员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来对付日本。正如马歇尔所说:“美国‘吃不消再来一次巴丹战役’。如果使日军在中国处于被动,我们就可以减少在太平洋的危险,发动对德作战。”[〔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商务印书馆,198冬年版,第509页。]
但罗斯福决定优先考虑从中国发动空中打击,然后才是缅甸攻势。
英国方面仍对这样一次战役的消耗补给和所能收到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无法提供在缅甸南部进行两栖攻击的舰艇,而且怀疑盟军在北部能否克服补给和医疗保障的能力。他们还担心这样的一场战役可能成为一次全面规模的作战,从而要抽调和分散其他战场的供给。
在美国方面的强烈要求和答应从太平洋的美国供应机构提供登陆舰艇的情况下,美、英最后达成了关于“安纳吉姆”作战计划的决定:
(1)备攻日期,暂以1943年11月15日左右为目标。
(2)反攻日期,俟1943年夏间决定。
卡萨市兰卡会议一结束,罗斯福和丘吉尔立即派遣由美国陆军航空司令阿诺德上将、美国空军补给司令萨默维尔中将和英国联合参谋代表团团长迪尔爵士组成的特别代表团火速飞赴中国,向蒋介石通报会议情况,并谋求蒋介石对会议决定的对缅甸和中国作战计划的支持。
阿诺德等在途经印度时,与韦维尔、史迪威等就缅甸作战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决定:预定作战时间为1943年11月至1944年5月,陆军以占领曼德勒为目标,云南远征军11师,向腊戍前进,驻印华军两师,向利多前进;加里瓦的印度军3师向英帕尔沿亲敦江前进,海军封锁仰光。
2月5日,阿诺德等飞抵重庆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同意英、美的方案。
2月9日,中、美、英三国最高幕僚人员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开会,宋子文和何应钦代表中国参加,美国参加的人员有阿诺德、萨默维尔和史迪威;英国参加的人员是韦维尔和迪尔。何应钦在会上首先说明,反攻缅甸,中国将使用10个师主力从滇西向密支那、八莫进攻;中国驻印军从胡康河谷向密支那攻击,如果胜利,就向曼德勒前进;本年10月底可以出战。韦维尔报告说:英国将使用9个师的兵力,两师为英军,其余为英印混合部队,其中3师从亲敦江进入曼德勒与中国军队会师,5师进攻下缅甸,1师为预备队。但是,1943年3月,英军在实兑地区惨遭失败,英国方面借此反对按计划实施“安纳吉姆”作战行动。罗斯福也赞同英国的意见。至此,反攻缅甸计划再次遭受挫折而被搁置一边。
(三)“三叉戴会议”与“茶碟计划”
1943年5月12日至23日,罗斯福、丘吉尔以及英、美高级军事幕僚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代号为“三叉就会议”。这次会议还邀请了中印缅战区指挥官韦维尔、史迪威、陈纳德列席,中国代表宋子文也应邀出席,这是首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盟国战略会议。欧洲战场的战略作战计划是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会议还对“安纳吉姆”计划进行了讨论。中国坚持实施以收复全缅甸为目标的“安纳吉姆”计划。但英国则持反对态度。
在远东问题上,丘吉尔一如既往,心里考虑的是政治目的,“英国人并不希望看到中国在战争结束时取得日本曾经拥有的那种强大的地位。如果中国居于强大的地位,英国的旗帜就不能长期在香港上空飘扬。”[〔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30页。]
因此,英国方面强烈地反对实施缅甸战役。英国主张绕过缅甸,进攻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最终收复新加坡。美国军事首脑尤其是马歇尔和金,力主实施缅甸战役。
美国的参谋长们警告英国轻视支援中国抗日的努力:“‘安纳吉姆’行动计划应予实施并贯彻到成功结束。如果因英国反对而使这个计划无法执行,那么美国就要扩大和加强太平洋的行动以支援中国。”[〔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6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1页。]
基于英国方面的态度,罗斯福和美国的高级军事幕僚们一起研究了反攻缅甸计划,认为:反攻缅甸之案如付取消,亚洲战局将见严重;而全力攻缅,供应欧洲之物资,又将不给,两全之法,惟有缩小缅战范围,先从北缅开始,如果得手,则太平洋战略既可配合,滇缅路交通亦可打通。
蒋介石在得知英、美对反攻缅甸问题的态度后,立即电示宋子文:“反攻缅甸计划,必须照卡港会议及重庆会议完全实施,倘仅占取缅北至曼德勒为止,不特无补中国战场,且徒牺牲兵士,中国决不再蹈去岁覆辙,望以坚决反对之意,通知英美当局。”[梁敬■:《史迪威事件》,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128页。]
宋子文在5月17日的美英联合参谋团会议上力促履行“安纳吉姆”行动计划,吁请同盟国实践诺言。但是,宋子文的陈辞,仍未能改变英、美方面的决心。5月20日,美国参谋团在英国参谋团的影响下制订出第220号“击败日本方案”,方案着重于中国军队从印度与云南出击,打通滇缅公路,也就是只收复缅甸北部。很少使用英国海军作战。
宋子文据理力争,丘吉尔仍坚持说,反攻缅甸只有计划,并无决议;如果英国军官曾作保证,也是越权。他还宣称:“目前考虑进军缅甸是非常愚蠢的”。[〔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6页。]
经宋子文晋谒罗斯福进一步阐述中国方面的意见后,在美国的压力和推动下,丘吉尔接受了实施有限的缅甸战役的计划,同意把“1943年雨季结束时在缅甸北部发动的战役作为打通滇缅公路的基本措施”,并同意“在印度继续进行行政准备,以最终发动相当于‘安纳吉姆,行动计划的规模的海外作战”。[〔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7页。]
5月25日,罗斯福将已经会同丘吉尔核定的反攻缅甸方案交宋子文转呈蒋介石,其要点如下:
一、尽先集中可用物资于阿萨姆、缅甸区域内,以建立(及加强)通达中国之地面设备,期干秋初达到每月1万吨之运量,同时扩大阿萨姆航空设备,以加紧在缅对日空战,增强驻华空军补给物资。
二、陆空有力攻势之作战,将于1943年雨季结束后开始,中美军队,由阿萨姆经利多、英帕尔进攻缅甸。中国军队,同时由云南进攻,作为打通滇缅路之一重要步骤。
三、以海陆军攻击缅甸海岸。
四、阻遏日本在缅海上交通。
五、采取有效手段,以获取孟加拉湾之制海权。
上述方案没有对“仰光登陆、南北缅水陆两路同时夹击”作出部署。这就在实际上缩小了“安纳吉姆”计划的作战目标和范围。这个缩小了的反攻缅甸计划被称为“茶碟”计划。“茶碟”计划大大削弱了英国在反攻缅甸战役中承担的义务,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的负担,使反攻缅甸的作战任务主要由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担任,英军只担任助攻。作战目标主要是收复缅北和打通由利多经胡康河谷、密支那、八莫连接滇缅路的中印公路;同时扩大并加强中印空运。为了使蒋介石同意不包括仰光的缅甸作战,罗斯福提议授予蒋介石和何应钦荣誉军团勋章,以此作为对他们的抚慰。7月12日,蒋介石表示同意参加“茶碟”作战计划行动,并以书面形式答复罗斯福。但他仍希望美国派遣强大的地面部队从印度一侧参战,期待英国的陆海力量能够控制盂加拉湾,并取得缅甸沿岸的控制权。
(四)魁北克会议和缅甸作战方案
1943年夏,为研究盟军的战略,英、美两国首脑和军事当局再次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召开会议。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再次被列入议程进行商讨。会上,英国仍坚持其在“三叉戟会议”上已被否决的绕过缅甸、夺取新加坡的作战计划。英国认为中国并非战时必不可少的伙伴,中国战后的强盛,也许就是大英帝国远东厄运的开始。同时,英国也不再相信印度军队愿为英帝国打仗。在此情况下,英国不愿作出重大努力,仅仅为支援中国而冒险在缅北的荒山中作战。
美国则认为,要迫使日本投降,必须攻人日本本土,而欲攻日本本土,则必须利用中国基地与人力,这就必须打通中国国际通路,充实中国军备。如果中国不能在大陆牵制住日军,日军必然出扰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美国必将无暇顾及欧洲战场。因此,反攻缅甸之役,并非只是关系亚洲一隅,且关系欧洲与太平洋全局。
最后,英、美在共同的政治利益下,统一了欧洲作战战略计划,同时就攻日战略达成一致,作出两项决定:一是打败德国12个月内必须击败日本;二是美国向中太平洋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作战。在反攻缅甸作战问题上,英、美两国也达成妥协,决定反攻缅甸之日期,定在1944年2月中旬,以夺取密支那、实兑与兰里岛为目标,至于南缅水陆夹击的两栖攻击行动,须视北缅的战事进展及准备程度而定。成立东南亚战区统帅部指挥之,以蒙巴顿为统帅,以史迪威为副统帅。
10月2日,蒙巴顿、萨默维尔等经印飞渝,向蒋介石转呈罗斯福、丘吉尔致蒋介石密函及会议决议案。10月19日,蒋介石召集何应钦、商震、刘斐、林蔚与蒙巴顿、史迪威、萨默维尔开会,决定:
(一)攻击日期于1944年1月15日开始;
(二)中国驻印军在到达甘马因以前,可由英国将领指挥,并以蒙巴顿为反攻缅甸的总指挥。
同时蒋介石还指出:
(1)对于敌人军力之估计不宜过低。
(2)利多方面之华军,须有预备队之配备。
(3)孟加拉湾必须有绝对优势之海空军,实行水陆夹击。
(4)中印空运无论何时总应维持每月1万吨之运量。
蒙巴顿称大批英国海军增援舰艇不久可到。萨默维尔表示维持每月1万吨空运量大概没有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对收复缅北作战,中、美、英均持积极态度,且都有具体准备,三方都愿密切合作,并达成了相应的协议。但是,对南缅水陆夹攻之实施,英方尚在游移之中。
(五)开罗会议对反攻缅甸作战计划的定夺
1943年11月23日至27日,在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以及三国高级军事幕僚参加的开罗会议上,关于对日作战方面首先讨论了蒙巴顿提出的北缅作战“锦标保持人”作战计划。这个计划提出的反攻缅甸的作战方案为:
(1)阿拉千方面:英印第15军,预定1月15日进至孟都及布迪当之线,视情况进攻实兑。
(2)英帕尔方面:英印第4军预定1月15日进至亲敦江西岸,其中1师,预定2月15日由尤瓦附近渡河,另以突击队3队进至帕克库与英多之间地区,另以伞兵于3月中旬攻密支那,与中国新编第1军会师,再以伞兵1师占英多,与利多方面之中国军队会师。
(3)利多方面:中国驻印军于3月15日进至孟拱与密支那附近。云南远征军则于3月15日进至龙陵、腾冲。
(4)美国突击队:3月初机降于杰沙东南及八莫南侧之伊洛瓦底江南岸,向眉苗、腊戍中间地区活动,协助远征军作战。
蒙巴顿的这一作战方案,既不提南缅水陆两栖夹攻,也没提占领英多、杰沙、密支那以后的进一步行动,战役目的不明确,也和中国企待打通中缅海陆通路的目标相距甚远。
随后,中、英、美三国幕僚,开会审议北缅反攻计划,商震和史迪威一再提及蒋介石所坚持的3点意见:
(1)南北缅海陆同时夹击。
(2)同时占领安达曼群岛。
(3)英军应进至曼德勒。
但因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在中国代表出席审议会前已有“此案暂缓决定”的预约,自然没有结论。
24日晚和25日上午,蒋介石与丘吉尔两次会谈。丘吉尔说:海军登陆将在1944年5月。但仍没有说明登陆地点。蒋介石力劝提早海军登陆,丘吉尔未作明确答复。
26日,蒋介石又与罗斯福会谈。罗斯福向蒋介石保证:北缅作战时,南缅海军必须同时行动。因此,蒋介石在英国海军在孟加拉湾掌握控制权及水陆两栖同时作战的两项条件下,接受了蒙巴顿提出的北缅作战计划。
反攻北缅方案表面上是为打通中印交通线,实际上只是夺回密支那,建立飞机场,以配合美国太平洋战略而已。
27日,蒋介石及随行人员离开罗回国,罗斯福、丘吉尔飞赴德黑兰与斯大林举行会议。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坚持盟军应于1944年横渡英吉利海峡发动解放法国的攻势(“霸王”作战计划)以及在法国南部登陆(“铁砧”作战计划)。同时,斯大林还答应:在打败德国以后,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
德黑兰会议结束后,罗斯福、丘吉尔又飞返开罗,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进行讨论。英国方面认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改变了整个战略计划,东南亚的军事行动已失去意义,因此,他们主张取消在安达曼群岛实行两栖作战的“海盗”作战计划,全力实施“霸王”作战计划,并集中登陆舰只供应在法国南部登陆时使用。美国方面则认为开罗会议已对蒋介石作出承诺,如果放弃缅甸作战计划,势将引起不良后果。在会议上,英美双方争执不下,分歧较大。最后,罗斯福于12月5日接受了丘吉尔的意见,决定取消“海盗”作战计划。
12月7日,罗斯福电告蒋介石,鉴于明年晚春在欧洲有一大战,故不能供应足量登陆艇于孟加拉湾实行两栖作战,阁下是否仍照原定反攻缅甸计划进行作战,或将该计划延至明年11月。蒋介石接受了罗斯福提出的第二种方案。
当时,中国驻印军为掩护修筑利多公路,已于10月开始进入缅北对日作战。罗斯福在其军方的影响下,悄悄地放弃了上述第二种选择,实际采用了第一种选择,于是致电蒋介石要求派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配合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
第六编 走向胜利(1943.7~1945.9)
第三十四章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
第二节 中国军队反攻缅甸的准备
一、中国驻印军的整训
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率少数人员退到印度。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奉命掩护英军撤退,并由缅甸提定以北向印度撤退,于5月底到达印度英帕尔,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率军部直属部队和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由缅甸大洛、新背洋向印度撤退,于8月初到达印度迪布鲁加尔。
1942年4月中旬缅甸战役急剧逆转之际,史迪威令助手格鲁伯准将赴重庆向蒋介石呈送《在印度组织训练中国军队计划书》,提出经缅甸通往中国的陆空运输线很可能被日军切断,武器装备难以运送中国,建议精选中国官兵10万人,到印度去训练,拨用中国所得祖借物资中的装备,由美国军官训练,组成2个军,每军3个师,另加1个师及伞兵6个营为后备,并另训练若干炮兵部队和坦克部队。这个计划得到了蒋介石的原则同意。
1942年6月3日,史迪威自印度飞返重庆,4日,晋谒蒋介石,再次提出在印度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蒋介石原拟令转入印度的中国官兵在印度休息几个月后,从西藏返回国内,在听取了史迪威的计划后,批准了他的计划。
随后,又同意空运5万军队到印度进行训练。美国方面也同意在印度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美国陆军部作战司还建议,援助中国租借物资应取决于中国先从事军队整改,而中国的军事成就则是继续祖借法的唯一可接受的保证,从而使训练计划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兰伽训练基地可容纳2万人,史迪威原设想在此训练装备中国军队10万人,并提出在此训练中国军官,作为回国教练30个师之用。后经蒋介石决定,除在兰伽训练基地训练中国军官外,中国驻印部队亦留此训练补充,并由租借器械内配给装备,并规定,中国驻印部队的整训、管理、纪律方面,由中国军官负责;装备、教练方面,由美国军官负责。卫生、伙食、营养、医药、运输等方面由英印军官负责,限1943年2月完成之。教练营以史迪威任长官,罗卓英为副长官,波特诺为教育长。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撤销“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任命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波特诺为参谋长,温剑鸣为副参谋长。
8月4日,史迪威飞抵兰伽,主持兰伽训练。中国驻印部队已先后入营。
26日,兰伽训练营正式开始工作。自9月以后,每月利用货运飞机返程时由昆明空运中国士兵到印度,使中国驻印军不断得到补充和加强。兰伽训练营以训练步兵和炮兵为主,学习使用美械装备和若干专门的训练课目。随后为了适应缅北丛林作战的需要,又进行了丛林沼泽地区作战的训练。
在中国驻印军整训的过程中,中、美之间在军权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史迪威曾提出营以上军官均由美国人担任,并且先由美国调来了300名军官,准备接替中国军官的职务。但史迪威的这一企图,立即遭到全体中国军官的反对。史迪威在同军政部谈判时坚决要求至少有权处决少校以下不服从其命令的军官,解除少校级以上军官的职务。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成立后,这种矛盾便更加突出,致使1942年10月底,蒋介石被迫调罗卓英回国,并撤消副总指挥部。
1942年9月,史迪威曾擅自将新编第38师改为10个炮兵营,以孙立人为炮兵指挥,将新编第22师改为5个步兵营,长官部所属宪兵均编入步兵,以廖耀湘为步兵指挥。这样就实际上取消了师的建制。中国方面为巩固中国驻印军的建制,以撤换罗卓英为条件,将驻印军改编为新编第1军,下辖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任命郑洞国中将为军长。史迪威调到印度的300名美军军官只好一部分留在兰伽任教官及管理人员,另一部分于1943年1月被派到昆明建立训练基地,训练远征军及驻滇部队干部。
兰伽训练营于1944年1月完成训练工作。受训结业的中国官佐有2626人,士兵29667人,按照由美方建议经军政部核准颁发的《中国驻印军编制装备表》补充、装备新编第22师、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30师以及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直局部队。中国驻印军各师由3个步兵团和榴弹炮营、山炮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教导营等组成,每师约1.5万人,各种车辆300余辆,骡马1000余匹,榴弹炮12门,山炮24门,各型迫击炮234门,防坦克炮36门,轻重机枪468挺,火焰喷射器85具,火箭发射筒108具,冲锋枪、卡宾枪各约400支。通讯能力、机动性能、火力均大为增强,官兵体质、战斗技能,都明显提高。
二、第二批远征军的编成和整训
(一)第11集团军滇西整训
1942年5月3日,日军第56师占领滇缅边境要地畹町,并连陷遮放、芒市、龙陵,直逼怒江。4日,蒋介石急令第11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宋希濂率部西进,在怒江东岸布防阻敌。
当时,由缅甸撤至滇西水平地区的第66军,经整顿将新编第29师的番号取消,保留新编第28师的番号,以收容的5000余人编成,并将其编人第71军建制,将第71军第36师改为独立师,归第11集团军直接指挥。由缅甸的景栋退到云南的思茅、普洱一带的第6军余部编入第93师调车里、佛海一带整训,并守备国境;取消暂编第55师番号。同时,军事委员会任命黄杰为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6军军长,第6军以预备第2师、新编第39师组成。1943年秋,第54军(军长方夭,辖第14、第50、第198师)亦由昆明开到永平、祥云、云南驿一带,暂归宋希濂指挥。至此,滇西战场中国军队的兵力有第71、第6、第54军及第36师。滇西部队以一部守备怒江各要点,一部至怒江西岸游击,大部分驻在保山、水平、大理、弥渡、祥云一带整训。此外,将流散于滇西的华侨青年和青年学生收容进行一个时期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然后派到各地去从事地方工作,以配合远征军作战,定名为“滇西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由宋希濂主持,1942年8月正式成立,招收学员1100余人,编为1个总队,下设3个大队,学期为1年。至1945年3月共开办了两期,培训学员2000余人。
(二)第二批远征军的编成和整训
1943年2月,蒋介石任命陈诚为远征军司令长官(仍兼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政府主席)负责训练部队,筹划反攻方案。3月10日,陈诚与史迪威在重庆会晤,洽商训练计划,决定在昆明训练基地调集各部队干部8000~9000人分批训练,其中团以上干部在昆明集训后,空运到印度兰伽训练营,接受6周的美械装备和战术训练。23日,蒋介石核定军政部呈送的云南练兵具体计划,命令有关部队向云南集中。按照计划有11个军31个师参加训练,预计按新编制组成24个新式攻击师、2个旧式攻击师、6个调整师,总计人数412600人。
1943年4月,陈诚在云南楚雄设立“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其时,进入云南接受美械装备的有第2、第5、第6、第8、第53、第54、第71军等8个军,以及卢汉所属第60军,关麟征所属第52军。
为了使部队尽快掌握美械装备,蒋介石于1943年4月在昆明设立“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亲兼团长,龙云代之,陈诚兼任副团长。训练团的地址设在昆明的北较场营房,先后举办了步兵、炮兵、工兵、通讯、战术等训练班。训练的对象主要是部队副团长以下的营、连、排级干部。训练一般以6周为一期。在1943年、1944年两年中,先后约有1万人接受了训练。
团长以上军官则是先到昆明干训团报到,然后分批空运到印度兰伽接受训练。
1943年10月19日,蒋介石召集蒙巴顿、史迪威等在黄山官邸开会,讨论了魁北克会议关于反攻缅甸问题的议案,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在此会议上,蒋介石再次要求远征军在1944年1月份准备齐全,同时同意在反攻缅甸战役开始时将昆明行营统率的担任昆明防守任务的部队归陈诚统一指挥。1943年11月,陈诚因病辞去远征军司令长官职务,军事委员会任命卫立煌为远征军司令长官。
在统一编制的基础上,远征军各部队逐步换发了美械装备,同时,每军成立1个榴弹炮营(榴弹炮12门);每师成立1个山炮营(山炮12门);每个步兵团成立1个防坦克炮连(防坦克炮4门);每个步兵营成立1个迫击炮排(迫击炮2门);每个步兵营成立1个火箭排(火箭筒2具);每个步兵营的重机枪连配备重机枪6挺;每个步兵连配有轻机枪9挺,“汤姆森”式手提机枪18支,迫击炮6门(每排2门)及火焰喷射器1个。每个军部和师部都配备有设备完善的野战医院一所。自军、师至每个营、连都配有完整的通讯设备,其他还有工兵器材和运输工具等。远征军部队的装备较以前大为改善。至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动滇西反攻时,远征军的编制序列如下: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11集团军:总司令 宋希濂
第71军:军长钟彬
第87师:师长 张绍勋
第88师:师长 胡家骥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又军
第2军:军长王凌云
第 9 师: 师长 张金廷
第76师:师长 夏德贵
新编第33师:师长 杨宝毅
第6军:军长黄杰
预备第2师: 师长 顾葆裕
新编第39师:师长 洪行
第200师:师长高吉人
第20集团军:总司令 霍揆彰
第53军:军长 周福成
第116师:师长 赵镇藩(后刘润川)
第130师:师长 王理寰
第54军:军长方天
第36师:师长 李志鹏
第198师:师长 叶佩高
第8军:军长 何绍周
荣誉第1师:师长 江波
第82师:师长 王伯勋
第103师:师长 熊绶春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另外,远征军还辖重炮第7、第10团和重迫击炮第2团;工兵部队1个团又1个营。
三、反攻缅北、滇西的方针部署
(一)反攻缅甸的筹议和规划
1942年7月18日,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收复缅甸的计划,蒋介石批交参谋总长何应钦及军令部核议。随后,军令部提出“中、英、美联合反攻缅甸方案大纲”,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作战准备
(1)中国陆军以15至20个精锐师准备以主力由滇西、一部由滇南攻击敌人。英美陆军以5至7个师及所要降落伞部队与中国留印部队联合准备以主力由印度陆地正面,一部由仰光上陆攻击敌人。
(2)英美联合海军以主力舰3至4艘、航空母舰6至8艘为基干,特须编入多量潜水舰,准备确实控制孟加拉湾,掩护陆军在仰光上陆。
(3)英美联合空军以能击破敌人1个空军师为对象而准备之。
(4)美国应设法加强中印空输力量,尽先输送中国出击部队所要之装备及其他必要物资。
(5)英国应迅速准备并开设印缅边境之交通路。
关于作战指导大要
(1)英美联合空军先攻击敌空军根据地,夺取制空权,以掩护海陆军作战。
(2)英美联合海军先以有力潜艇舰队进出中国海及爪哇海,截断敌海上交通,尔后以海军主力攻略安达曼群岛,控制孟加拉湾,掩护陆军在仰光上陆。
(3)中国陆军在盟国空军掩护下,主力由滇西,一部由滇南向缅北之敌攻击。
(4)中英美联合陆军以主力渡亲敦江向斯威堡、曼德勒方向,一部沿吉大港海岸向实兑、仰光方向攻击敌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3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41册(七一四—~一)。]
在就上述大纲与史迪威取得一致意见后,11月28日,军令部即颁发了“关于部署联合英美反攻缅甸作战计划及训令”。训令规定:“以联合英美反攻缅甸,恢复中印交通之目的,应于英美由印发动攻势时,先行攻略腾冲、龙陵,整备态势,尔后向密支那、八莫、腊戍、景栋之线进出,保持主力于滇缅公路方面,与印度盟军协力歼灭缅北之敌,会师曼德勒。作战准备须于明年(1943)年2月底以前完成之。”
部署概略如下:
滇西方面,以3个军又1个师沿滇缅公路及其以北地区攻略腾冲、龙陵后,以一部分向密支那、八莫,主力向畹町、腊戍方面攻击前进;以1个军沿滇缅铁路便道协同主力向腊戍方向攻击前进;以1个军沿车里、佛海大道及双江、孟脑道协同主力向雷列姆、景栋前进,威胁敌之侧背。
滇南方面以3个军守备国境,桂南方面以1个军守备国境,昆明方面以2个军担任防守。
作战计划规定:
保山方面:以主力依怒江前岸部队之掩护,自右翼逐次由双江、虹桥、马料铺、惠通桥附近渡河,一举攻略腾冲、龙陵,扼守曰襄、宋关、放马桥附近要隘,整备态势,尔后以一部分向密支那、八莫与驻印远征军会师,主力向畹町、腊戍方向攻击前进。
马面关、泸水方面:应派出一部警戒搜索,以掩护主力部队之侧背。
镇康方面:以1师对滚弄之敌,掩护我主力之左侧,另以一部破坏龙陵、芒市间交通,阻敌增援,俟保山方面之主力部队攻取龙陵后再驱逐滚弄之敌渡过萨尔温江,整顿态势,向腊戍方面攻击前进。
车佛方面:先以主力置于双江、车佛地区,采取守势,俟保山方面攻取腾龙后,以1师沿车景大道向景栋,另以1师进击萨尔温江西岸,向雷列姆方面攻击,威胁敌之侧背,并掩护我之侧背。如敌由滚弄方面出击,企图威胁我主力之侧背时,我镇康方面部队应极力拒止,必要时则以双江控制之部队夹击之。
滇南方面:应加强战备,如敌越境进犯时,即依预定计划实行作战。
桂西方面:应加强第一线守备,并控制有力之机动部队,阻击越境进犯之敌人。
兵团部署:
第11集团军以第2军由双虹桥、马料铺附近渡河,与预备第2师协力,一举攻略腾冲,尔后扼守腾冲以西诸要隘。第71军由惠通桥附近渡河,一举攻略龙陵,尔后扼守放马桥附近要隘。第93军随第一线攻击部队之进展,适时向龙陵附近推进。第32军以一部向龙陵、芒市间游击及破坏交通,并对滚弄附近之敌严密监视。第6军以1个师控制于双江附近,准备随时策应镇康方面之部队。第11集团军攻取腾龙后应先扼守曰襄、宋关、放马桥之线,整顿态势,尔后依下述之部署行动:预备第2师以主力向密支那,一部向片马、拖角攻击前进。第2军向八莫攻击前进。第71军、第93军先向畹町进击,尔后向腊戍攻击前进。第32军驱逐滚弄附近敌人后,协同第11集团军主力向腊戍攻击前进。第6军以控制双江之部队,渡过萨尔温江,向雷列姆方向攻击前进,车佛方面之部队应攻略景栋,尔后向泰境严密警戒。与盟军会师曼德勒之部署依状况另订之。[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3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41册(七一三八一一)。]
军令部策定这项计划后,第2军王凌云部(下辖第9、第76、新编第33师)由四川泸州经昆明,开人滇西,第32军及第93军,因故未按计划开入云南。
这个反攻计划原定于1943年夏季开始实施,但因英、美绝大部分陆海军用于欧洲战场,不能抽出必要的兵力,而中国方面关于兵力的集结、装备的充实以及后勤设备等,亦均未准备就绪,因而延期实行。
(二)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方针和作战计划
1943年春,中国驻印军的补充、训练大致完成,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的时机业已成熟。中国驻印军以新编第38师第114团,独立工兵第10、第12团,以铁路运至印度东部的利多,协助美国工兵2个团零3个营,自利多东南方进入人烟稀少、崇山峻岭的野人山,开山架桥、辟筑公路,逐步向缅北推进,以为反攻缅甸的准备。3月20日,新编第38师第114团进入缅北。时值原防守卡拉卡、唐卡家一带的英军1个支队约1000人,遭受日军袭击,不支后退。第114团急往驰援,击退日军,并接替该线防务,继续掩护工兵部队筑路。5月,新编第38师以第112团接替第114团的掩护任务。
1943年9月,缅北正值雨季,胡康河谷河水泛滥,日军因补给困难,大部分撤回新背洋以南地区,双方仅保持少数部队活动。9月上旬,中印公路的修筑,已接近南阳河,需要更大规模的掩护兵力。此时盟国己预定于1943年秋季反攻缅甸。9月底,雨季将止,中国军事委员会依据盟国魁北克会议的决定及东南亚战区攻势计划,与盟军联合参谋部一再协调,于10月协定:先由中国驻印军主力,附英美军一部,向缅北进攻。并制定了如下作战计划:
第一、方针军以协同友军歼灭敌人之目的,于1943年12月中旬,先向缅北进攻,夺取孟拱,密支那要点,然后经八莫,向曼德勒前进,将敌压迫于曼德勒附近地区,包围而歼灭之。
第二、指导要领
1.攻势前,集中于利多附近地区,俟利、新(背洋)公路完成后,即向新背洋附近跃进。
2.集中时,派有力部队占领新背洋以北各山路口,掩护集中,至筑路跃进时,应增强掩护兵力,推进至孟关东西之线。
3.集中后分遣有力一部,至葡萄附近,扫荡该地区以南及孙布拉蚌附近之敌,并与滇西兵团连络。
4.应先发动攻势,将敌兵力吸引于缅北方面,使友军由缅南登陆容易。
5.攻势作战分期实施,第一目标为盂拱、密支那之线。第二目标为杰沙、八莫之线,第三目标为曼德勒。
6.攻击前进时,应与左右军密切联系,严防敌之渗人及扰乱,确保侧背之安全。
7.敌如以重兵东攻,应极力拒止而抑留之,俟友军攻势得手,再勇猛前进,期与友军包围敌人而歼之。
8.敌如以少数兵力拒止我军,或企图脱离战场时,应迅速南下,作参加曼德勒会战之准备。
9.要求美空军对缅北各要点尽量予以轰炸摧毁,并配属有力空军,协助本军作战。
10.作战地区内之游击队,应不断扰乱敌之后方。
第三、搜索及防空防毒(略)
第四、兵团部署
1.左侧支队,兵力约步兵两个团,及山炮兵1营,由利多空运至葡萄,扫荡该地区以南及孙布拉蚌之敌后,即向密支那前进。
2,右纵队以步兵1团、山炮兵1营为基干,由大洛经隆康,向孟拱西侧地区前进,并派遣一部掩护右侧背之安全。
3.左纵队(军主力两个师)沿利(多)、新(背洋)、孟(拱)路,由新背洋向盂拱前进。……[蒋纬国:《抗日御侮》第9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166~168页。]
上项计划被核准后,中国驻印军于1943年10月,令新编38师第112团向大洛、新背洋、于邦之线进攻。同时以一部在新背洋地区掩护中印公路及新背洋前进飞机场的构筑;主力续向利多推进。
(三)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的作战方针和计划
1943年12月,在中国驻印军发动缅北反攻之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曾拟定远征军反攻缅甸作战计划,其方针是:“国军以恢复中、印交通之目的,以远征军一部,攻略滚弄敌桥头堡,并固守车、佛现阵地,掩护左侧;以主力强行渡过怒江,重点指向龙陵,攻略腾冲、龙陵一带敌阵地,进出曼允、畹町之线。整顿态势,再与驻印军会师八莫,攻略腊戍。开始进攻之时期,预定1944年3月上旬。”[蒋纬国:《抗日御侮》第9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170页。]
但此计划未能付诸实施。
1944年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击溃日军第18师的顽强抵抗,突破缅北夭险杰布山,继续向孟拱河谷扫荡前进,直逼孟拱,然而此时,日军第15集团军子3月8日发动“乌”号作战,分向科希马和英帕尔进攻,英印军遭日军围困,战况紧急,英国方面要求中国远征军发动滇西反攻,牵制日军,以减轻日军对英帕尔方面英印军的压力。在此形势下,发动滇西反攻问题,成为中美商谈的一个重要问题。
1944年3月1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要求趁“新编第1军正给日军第18师以沉重打击,日军缅甸方面军主力已被拖在英帕尔和实兑方面,英空挺部队(即温盖特部队)正威胁着第18师背后”的有利形势,命令“云南军司令长官发起攻势,以促良机更趋发展。”“盟军倘若失此良机,日军恐将重整旗鼓再度进攻。”[〔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伊洛瓦底会战》.朝云新闻社,1983年增版,第68页。]
3月20日,美国中印缅战区副司令霍恩少将衔罗斯福之命,由缅北飞往重庆,以第163号备忘录一件,呈送蒋介石。其内容大致如下:
“1.史迪威将军指挥之中、美盟军,由利多开始反攻以来,刻已进达缅北之杰布山区,在利多路线上重创敌军第18师。
2.敌军攻印,在阿拉干、英帕尔,遭英军重大打击。
3.英国远征军挺进队,与美国工兵队,由空军运输,深入敌后,在杰沙、英多着陆,敌补给线已受意外奇袭。”
备忘录要求:
“1.请求滇西方面之远征军,及时开始攻击,牵制当面敌军第56师,使驻印军作战容易。
2.远征军若能推进至腾冲或龙陵,则驻印军可乘机推进至密支那。”[蒋纬国:《抗日御侮》第9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171页。]
蒋介石出于政治考虑,对使用中国军队投入决定性的进攻极为谨慎,只同意先后派遣第50、第14师增援缅北战场,对于罗斯福关于实施滇西反攻的请求,在3月27日给罗斯福的复电中明确予以拒绝。4月4日,罗斯福总统又致电蒋介石,指出英帕尔方面日军之攻势,实即打击通华物资路线之战事,如其目的达到,则日本即可对付利多方面之部队,而转击远征军,强烈要求中国远征军开始反攻。4月10日,马歇尔电令霍恩将拨给远征军物资暂时停拨,俟远征军出动后再予恢复。于是,霍恩命令将远征军4月份应得之734吨物资移拨美第14航空队使用。在此情况下,军事委员会决定先以远征军一部,攻击腾冲,策应驻印军的作战,尔后依状况将远征军主力投入,协力围歼缅北之敌。遂于4月13日电令远征军:
“一、以策应驻印军攻击密支那之目的,着以第54军为第一线,第36师、第198师于栗柴坝、双虹桥问地区,超越防守部队,渡河攻击当面之敌,向固东街、江直街之线进击,相机攻占腾冲。
二、各部队作战准备,限4月底以前完成,待命开始攻击。
三、怒江防守部队(第11集团军),除第一线师各派一营以上之兵力,加强怒江右(西)岸游击,牵制当面之敌,使攻击部队易于进展外,其余仍负原任务。
四、着第8军赴祥云、云南驿地区集结,限6月5日前到达,归卫长官指挥。长官部速拟渡河攻击计划呈报。”[蒋纬国:《抗日御侮》第9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171~172页。]
远征军长官部奉今后,迅即拟定渡河攻击计划,于4月17日被核定施行。
远征军作战计划如下:
第一、方针
一、远征军为策应驻印军攻击密支那,打通中印公路,以第20集团军为攻击军,由栗柴坝、双虹桥间渡江,以腾冲为攻击目标。
二、第11集团军为防守军,负怒江左(东)岸防守之责。另以该集团军之新编第39师、第88师、第76师、新编第33师各派一加强团渡江攻击,策应第20集团军之作战。
三、攻击准备限4月底以前完成。攻击开始时机,另命之。
第二、指导要领
甲、攻击准备
一、渡河攻击军准备如下:
1.第一线兵团:依守备部队之掩护,迳行展开于栗柴坝、勐古渡、双虹桥间地区,准备渡河攻击。
2.第二线兵团:集结于漕涧地区,准备随第一线兵团进展,参加作战。
3.炮兵部队:抽调3个山炮兵营及重迫击炮1个团(欠1个营)先在攻击渡河地区进入阵地,准备掩护强渡。
乙、攻击实施
一、防守部队第一线师之游击营,最先开始渡河;其次新编第39师加强团,在惠仁桥开始强渡;再次第2军之加强团,向滚弄进攻,然后攻击军之第一线兵团,在预定之攻击正面,突然开始强渡。
二、第2军之加强团,于攻略滚弄我岸之敌桥头堡后,即行停止,但仍作佯渡以欺骗敌军。新编第39师之加强团,于惠仁桥强渡后,向橄榄寨挺进,以吸引腾冲附近之敌军。特别游击区之部队,于攻略拖角后,一部向西警戒,主力向茶山河(明光北方)、明光南进,威胁腾北敌军之侧背,协助攻击军之攻击。
三、攻击军第一线兵团,于开始渡河前,务极力秘匿行动,以主力于栗柴坝、双虹桥间各渡口,施行强渡,并于占领桥头堡后,立即架设军桥,向马面关、江直街之线攻击前进。另以一小部,由西郎渡(栗柴坝北方)附近渡河,驱逐当面之敌,迂回桥头街之侧背。攻击军于第一线兵团攻略桥头街、江苴街各据点后,再以第二线兵团加入扩张战果,以一部向明光前进,以主力作迂回,向固东街、江直街之线前进。此时须保持重点于左翼,占领固东街、江苴街后,整顿态势,准备进攻腾冲。
四、炮兵部队,于步兵部队强渡成功后,第6军山炮营归还建制,留置怒江我岸,其余随攻击军渡河前进。
五、攻击军渡河成功后,战术方式须多用渗透战术,并须先扫荡其据点外敌之野战部队,然后再对敌各个据点各别攻击。
第三、兵团部署(略)[蒋纬国:《抗日御侮》第9卷,台北黎明文比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172~176页。]
第20、第11集团军遵照上述计划,调整部署,准备于1944年5月上旬,先由右(北)翼发动攻势,强渡怒江,攻占腾冲;继以左(南)翼渡过怒江向龙陵攻击,击灭滇西方面之敌,使驻印军作战容易。尔后以有力部队向芒市挺进,与驻印军会师,围歼缅北方面之敌。
4月25日,蒋介石分别致电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指示渡江出击任务,强调:“此次渡江出击之胜负,不仅关乎我国军之荣辱,且为我国抗战全局成败之所系,务希各级将领,竭智尽忠,达成使命。”[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2编,《作战经过》(3)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472页。]
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对蒋介石已令中国远征军参战而“深为欣悦”,因为“此种来自中国方面之努力,将激励其在缅甸丛林间作坚韧奋斗中之中国部队之士气也。现所计划之联合作战,必将使吾人对于重开通华路线及供给中国作战部队物资之努力,得有进步之实效。”[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2编,《作战经过》(3),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474页。]
在印缅作战的英军亟需滇西反攻作战的支援,因此,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中国决定发动滇西反攻作战,致电蒋介石表示“无任欣慰”。
第六编 走向胜利(1943.7~1945.9)
第三十四章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
第三节 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及其胜利的影响
一、日军在缅甸的作战方针和部署
日军占领缅甸,标志着它在东南亚的战略进攻达到了顶峰,随后即开始转入防御态势。
1943年2月,日军大本营为应付盟军在西南方面的反攻,制定《昭和18(1943)年度帝国陆军西南方面作战指导计划》,该计划由以往实行军事管制和维持占领地区治安为重点,转为主要着眼于击退盟军反攻的作战准备方面,并决定将作战和防御的重点放在缅甸方面和重要资源要地。该计划的“作战指导要领”中规定:“缅甸方面需要确保的要地,定为怒江以西、密支那、甘马因、加里瓦、甘高、实兑一线的地区和丹那沙林地方。”“预定在缅甸方面进行的主要作战及作战要领,大致确定如下:
(甲)实兑附近的反击作战:
(一)令以第55师为基干的部队尽速击败进攻实兑正面之敌,大致进到布迪当、孟都一线。
(二)为便于确保实兑,迅速修建陆上补给道路;加强海上补给与掩护,增强城堡工事,整修航空基地。
(乙)对敌人主要攻势的反击作战:以一部分精锐兵力确保国境方面要线,主力大体集结于曼德勒——东吁公路周围,随时迅速时所需方面采取攻势,各个击破英印军和重庆军,尤其主要力求与英印军决战,将其歼灭在阿拉干山隘路口附近。为此,要注意整修和确保交通、城堡设施。此次作战的时间预计在本年雨季结束(10月)以后,可用于缅甸的总兵力预定为6至7个师。”[〔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年版,第417~418页。]
同时,日军大本营考虑到盟军可能在缅甸方面发动反攻,仅凭第15集团军来抵挡已显势单力薄,遂于1943年3月27日新设缅甸方面军,隶属南方军。同时,更改了第15集团军的战斗序列。缅甸方面军的编制和各兵团的任务概要如下:
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下辖第15集团军、第55师和方面军直属部队,基本任务是确保缅甸的安全尤其要把怒江以西、密支那、甘马因、加里瓦、甘高、实兑之间地区及丹那沙林地方作为必须加以确保的重要区域。
第15集团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下辖第18、第33、第56师和集团军直属部队,任务是担任缅甸中、北部的作战。其中又以第18师(师长田中新一中将)担任缅甸北部方面的作战;以第33师(师长柳田元三中将)担任缅甸中部方面的作战;以第56师(师长松山祐三中将)担任云南方面的作战。
第55师(师长古闲健中将)担任缅甸西南沿岸方面的作战。
为加强缅甸防御,日军大本营还决定向缅甸增加兵力。3月22日,将新编的第31师(师长佐藤幸德中将)编入第15集团军战斗序列;此后,又于6月27日将驻南京的第15师(师长山内正文中将)划归第15集团军统辖。
第31师于5月在曼谷编组完毕,9月在缅甸北部集结。第15师于9月后陆续在泰国集结,但被南方军作为总预备队留驻泰国。
通过这次调整,缅甸方面军将缅甸中部和北部作战的任务交由第15集团军担任,该集团军担任的防线从怒江正面起,经过北缅的密支那、甘马因、明京山脉,直到中部缅甸的加里瓦、甘高,长达1000余公里,但兵力只有3个师,计划增加的第31、第15师不能及时到达。
此时,盟军己对该集团军形成三面包围的有利态势。西南面,有英印军第14集团军部署于印度东部英帕尔、科希马地区和南部阿拉干地区;缅北胡康河谷,有以利多为根据地的中国驻印军;东面怒江方面有中国远征军,分别正在准备反攻。
新任第15集团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认为,在如此广阔战场,面对四面绝对优势敌人的反攻,以守势战术完成防御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与其如此,莫若在敌人反攻之前先发制人,急袭并摧毁敌军反攻的根据地。1943年6月,日军大本营、南方军、第3航空集团军的幕僚以及在缅日军首脑在仰光缅甸方面军司令部举行了图上模拟演习,主要探讨第15集团军今后应当采取的战略。讨论的结论认为,为了完成缅甸中、北部的防御任务,有必要乘敌人反攻准备尚未完成之际,急袭并摧毁其反攻根据地英帕尔,然后把防线推进到英帕尔以西的险峻山区,但前提是在怒江及缅北方面的局势在本战役期间需要设法保持不变。
7月上旬,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上将派稻田副总参谋长赴大本营,陈述英帕尔战役的必要性,同时向大本营申请增派这次战役所需要的部队。9月初,大本营对英帕尔战役发出指示,南方军即令缅甸方面军进行作战准备:
“一、缅甸方面军为加强缅甸的防卫,向英帕尔方面采取攻势,并将防卫线推进到该线。其他方面设法保持持久态势。本战役以后称为‘乌’号作战。
二、‘乌’号作战准备完成后即主动实施之久攻势发动时日预计为10月以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如敌在我行动以前发起进攻,即在所在准备进攻地点予以迎击,然后继续进到英帕尔附近一带。
四、如敌在我发动‘乌’号作战之前,从海上对我进行正式反攻,则暂停‘乌,号作战,集中方面军主力,在海岸方面摧毁之。”[[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年版,第588页。]
接到上述命令后,第15集团军即向各师传达己研究过的作战计划,进行作战准备。预定在年末或来年年初开始作战,以1个月时间达成任务。作战要领的要点为:
“一、怒江方面的作战:10月上、中旬之间,歼灭盘踞在怒江两岸的中国远征军之一部,夺取其反攻据点。此次战斗由第56师全部会同第18师的一部进行。以后由第56师单独阻击重庆军对本地区的反攻。
二、胡康河谷方面的作战:由第18师以孟拱为据点,单独在河谷中对中、美的反攻进行持久战。
三、进攻英帕尔作战:由第31师长驱直入占领科希马,阻止英印军来自阿萨姆方面的进攻。在这中间,由第33师、第15师从南北奇袭并歼灭英帕尔盆地的敌军。……”[[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年版,第588页。]
第15集团军各部开始向尚未渡过雨季的前线调动兵力,第18师向密支那、盂拱地区;第31师向明京山脉北部两侧地区;第33师向加里瓦附近的亲敦江两岸到加包山谷地区集中主力,加紧进行攻击准备。第56师和第18师的部分兵力转入怒江作战的准备。
1943年10月,日军第56师及第18师一部首先对怒江西岸的中国远征军前哨部队发起进攻,占领西岸的前进据点后,第18师部队按计划返回密支那方面,第56师于怒江西岸凭险固守。
与此同时,为掩护筑路并准备反攻缅北,中国驻印军新编第38师第112团于1943年10月29日攻占宁边、新背洋、拉家苏各要点,打开了胡康河谷的北面大门,与日军第18师在大奈河畔展开激战。印缅国境方面英印军也步步向印度东部靠近。根据上述情况,日军第15集团军判断:“盟军企图以一部在实兑方面发动攻势,以其主力由英、美、中三军互相策应,首先向曼德勒合围进攻,俟进攻进展后再在海上正面扩大反攻,进而夺回整个缅甸。”[[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年版,第592页。] 遂加紧进行“乌”号作战准备,同时命令第18师在胡康河谷组织防御性进攻,尽量长时间阻止中国驻印军于北面,以掩护“乌”号作战。
1944年1月7日,日军大本营以大陆指第1776号发出指示:“南方军总司令官为了防卫缅甸,得适时击溃当面之敌,占据英帕尔附近印度东北部重要地区。”[[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年版,第594页。]
1月下旬,缅甸方面军对第15集团军发出了进行“乌”号作战的命令。其作战计划要点是:
“一、为了隐秘‘乌’号作战的企图,保证作战顺利进行,在发动这一战役的前两、三个星期,对实兑方面采取攻势(称‘哈’号作战),牵制敌第14集团军干该方面使其不得脱身。
二、胡康方面,令第18师在甘马因以北,令第56师在怒江西岸,分别保持持久态势。
三、第15集团军以一部(第33师)从甘高方面发起攻势,尽量将英帕尔方面的敌第4军牵制在这一方面,同时集团军的主力(第15、第31师)奇袭渡过亲敦江,一举攻占科希马,切断敌军的增援路线,并以主力(第33、第15师等)包围并歼灭英帕尔之敌。”[[日]眼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年版,第594页。]
同时,河边正三鉴于第15集团军完全没有预备兵力,要求南方军将从瓜达尔卡纳尔撤退后在菲律宾整编中的第2师迅速调往缅甸,并增派第53师,同时坚决要求第15集团军以1个月的时间神速圆满地取得“乌”号作战的成功。为使第15集团军专事“乌”号作战,将云南方面的第56师改由方面军直辖。缅北方面的第18师由于同“乌”号作战的地区毗连,仍隶属第15集团军。1月15日,又设立第28集团军,以樱井省三中将为司令官,统辖第54、第55师和第2师,担任孟加拉湾沿岸的防御。根据作战计划,缅甸方面军还与第5飞行师订立了陆空作战协定,规定第5飞行师以消灭盟军空军势力为主,以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为辅。
日军第15集团军于1月25日先对各师下达进入“乌”号作战位置的命令,于2月11日发出了发动“乌”号作战的命令,决定第33师于3月8日开始行动。
正在日军发动“乌”号作战之际,中国驻印军在缅北的反攻已取得重大进展,中国远征军也正在积极地准备反攻,以配合缅北反攻。为了使日军第15集团军集中兵力进行“乌”号作战,缅甸方面军特别抽出担任丹那沙林防御的独立混成第24旅,改由方面军直辖,前往缅北增援,随即又令属于方面军战略预备兵力的第53师赴援缅北。4月18日,又下令成立第33集团军,任命本多政材中将为司令官,统辖第18、第53、第56师,担任缅北和云南方面的作战。
到1944年4月,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辖3个集团军共9个陆军师又1个独立混成旅,另有1个飞行师配合作战。其部署如下:
第15集团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另附“印度国民军第1师”约7000人,位于曼德勒西北地区,专任“乌”号作战,遂行对印度英帕尔的进攻。
第28集团军司令官樱井省三中将,辖第2、第54、第55师,位于缅甸西南及沿海地区,专任“哈”号作战,遂行对实兑的进攻。
第33集团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辖第18、第53、第56师,担任阻击中国驻印军于缅北,阻击中国远征军于滇西的持久作战。
第5飞行师师长服部武士中将,共有5个战斗机队、4个轰炸机队、1个侦察机队,配合缅甸方面军作战。
1944年5月,日军南方军将第49师编入缅甸方面军;7月,缅甸方面军将第2师转隶于第33集团军。
二、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作战经过
(一)进攻目标与作战路线的选定
前已述及,史迪威在1942年7月18日和29日所制定的反攻缅甸计划中,是以印度东部重镇英帕尔为前进基地,中、美、英联军由霍马林、加里瓦等渡亲敦江,进攻曼德勒,与由滇西反攻的远征军会师后成扇形展开,取道南下,与由仰光登陆及由实兑东进的英军汇合,收复全缅甸,并挥师东进,攻占泰国及印度支那,达于沿海。这条由英帕尔进攻曼德勒的作战路线,既占地形、交通的有利条件,又便于后方补给、空中支援,可以充分发挥盟军的火力和机动性的优势,并且可以一举切断日军的交通线,收到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的效果。但遭到英国方面的反对。在美国的压力影响下英国方面才同意让史迪威率中国驻印军去攀越被称为“死亡之路”的野人山,经过被英国人看作“无法通过的谷地”的胡康河谷和盂拱河谷反攻缅甸,致使中国驻印军常处于背绝地以攻天险的困境,招致众多伤亡,大大延缓了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的进程。并且只以夺取密支那、八莫为作战目标,把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的作战局限于缅北一隅,把美国坚持要修建的中印公路和输油管道,限制在利多、新背洋、胡康河谷、孟拱、密支那、八莫、南坎、畹町一线,以防中国军队深入缅甸。
攻击路线决定后,中国驻印军即开始为反攻缅甸作准备。1943年春,史迪威先后派出美国的两个工兵团和中国工兵第10、第12团作为基干的中美工兵部队,开始修筑利多和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3月初旬,又派中国驻印军新编第38师第114团进入野人山区,掩护筑路。5月中旬,派出第112团接替掩护。9月上旬,中印公路通至南阳河附近,警戒部队也推进到大沙坎和秦老坎之线。此时,中国驻印军除新编第30师留兰伽继续训练外,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22师,已全部集结于利多附近。10月下旬,雨季结束,中国方面执行魁北克会议决定,以驻印军为主力,联合英、美军一部,正式开始缅北反攻作战。(见附图12)
(二)胡康河谷作战
胡康河谷位于缅甸最北部,与中国、印度接壤。它既是中印公路的首端,又是印度通往密支那的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胡康河谷又称胡康盆地,由大洛盆地和新背洋盆地组成,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有绝地之称。
防守胡康河谷和密支那的是日军所谓的“常胜师”第18师。1943年初,第18师担任着密支那、胡康河谷及包括榜宾以北亲敦江两个正面北缅的广大区域的防卫。1943年9月以后,即开始专门担任密支那和胡康河谷的防卫。
第18师师长田中新一中将自1943年3月到任以后,即就如何防卫缅北,多方设想,并确定了防卫缅北的基本任务和持久作战方针。即:基本任务是保卫缅北,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要特别确保密支那、甘马因一带要地,以配合在英帕尔和云南方面的作战。
1943年10月24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38师第112团,由缅北野人山区的唐家卡、卡拉卡一线,分3路向缅北的新背洋、于邦一线前进,当面之敌为日军第18师搜索团和第56团第2营。29日,第112团攻克新背洋。
11月2日,新编第38师第114团向新背洋推进担任警戒。11月6日,第112团攻克于邦日军的前进阵地,日军固守于邦核心阵地进行顽抗。双方激战至22日夜,日军第18师以第55、第56团主力增援于邦,第112团以众寡悬殊,反被日军包围。新编第38师以第114团及炮兵1营,向于邦方面增援,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和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亲临前线指挥,在美空军支援下,终于12月28日攻占于邦,日军第56团第2营被歼,其残部向大龙河左岸地区撤退。此时新编第38师全部已先后到达大龙河右岸,新编第22师先头部队第65团到达新背洋附近地区。
中国驻印军攻克于邦,是缅北反攻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日军方面承认:中国驻印军“和第18师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接触过的中国军队,在素质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惊。……此次在胡康的中国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训练,都完全改变了面貌。尽管第56团奋勇猛攻,敌军圆形阵地在炽密的火力网和空军的支援下不仅毫不动摇,而我军的损失却不断增加……
使全军不禁为之愕然。”[[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年版,第590~591页。]
12月28日,驻印军令新编第38师为左纵队,向太白家、甘家之线攻击:
新编第22师第65团(加强)为右纵队,向大洛攻击。1944年1月31日,右纵队攻克大洛,日军第56团第3营营长冈田少校以下700余人被歼,残部向孟关方面退去。此时新编第22师主力,已全部到达战场。新编第38师于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家。两路兵锋直指盂关。
孟关是缅北军事重镇,地当胡康河谷之要冲。日军第18师在孟关地区集中了第55、第56团主力,计有7个步兵营、2个山炮营、1个重炮营和1个反坦克炮营,并在孟关及其外围据点构筑了坚固防御阵地,企图据险固守,作持久抵抗,阻滞中国驻印军的进攻,以掩护其第15集团军行将对英帕尔发动的“乌”号作战,破坏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的计划。
占领大洛、太白家后,史迪威决心乘日军新败士气受挫,驻印军初胜士气高昂之势,不待英军从英帕尔发动进攻,也不等远征军强渡怒江西进,立即挥师南下,捕捉日军第18师击歼之。
2月18日,中国驻印军以新编第38师为左纵队,新编第22师主力为右纵队,以大奈河为作战地境,向缅北门户盂关攻击前进。以第65团为右侧支队,掩护主力右侧安全,向伦京敌后作远距离纵深迂回。日军第18师师长田中新一亲自到孟关指挥作战。中国驻印军新编第22师主力除由正面向孟关攻击外,并以第66团第1营协助独立坦克第1营,自孟关东侧经过原始森林地带,迂回至孟关南面,切断日军补给线,并向孟关攻击。
3月3日,驻印军总指挥部以美军第5307支队,由孟关以东外围迂回向瓦鲁班攻击前进,新编第38师主力向东作大纵深迂回,先后攻克于卡,拉树卡等孟关日军的外围据点,楔入瓦鲁班以南地区,对盂关日军形成纵深包围。
新编第22师主力随即向孟关发起猛攻,日军据险顽抗,激战至3月5日,攻克胡康河谷日军的核心据点——孟关。日军第18师两个团主力大部被歼,仅一部突围向瓦鲁班方向溃败。驻印军当即南下追击,于9日攻克瓦鲁班,15日攻占丁高沙坎。至此,胡康河谷日军已被驻印军肃清。日军第18师残部退守杰布山隘口,阻止驻印军南进。
当中国驻印军新编第22师攻克孟关时,受史迪威指挥的英军远程突击队司令温盖特少将率第14、第77、第111旅在杰沙附近空降(对外称印度第3师)后,即切断了孟拱西方的铁路交通,并向日军进攻。日军遂调独立混成第24旅和第53师围攻温盖特部。双方在孟拱西方激战中。英军另以第16旅从明辛偷渡亲敦江,于3月14日挺进至因道歧湖附近建立据点,并向铁路线进击,其一部到达伦京附近与新编第22师右侧支队取得联系。温盖特于3月24日在因道歧湖飞机失事殒命,由第111旅旅长龙腾少将继任,该部改称英印军第36师。
杰布山是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的分水岭,自丁高沙坎起至沙杜渣止,全长约10公里,山间羊肠小道,形成隘路。隘路两侧高地,均有日军坚固工事。
日军第18师残部退守此地后,已获得装备与兵员的补充,并配有各式火炮30余门。
3月9日,驻印军攻克瓦鲁班后,史迪威立即下达向杰布山攻击前进的命令,要求以最大速度,由瓦鲁班继续南下,攻取沙杜渣及其两侧之杰布山高地。攻击部署:以新编第22师主力,沿公路向杰布山推进。另以约1营之兵力为军右侧支队,沿大洛、伦京道向甘马因方向攻击;新编第38师主力,先担任巴班与孟关间地区之警戒,尔后与美军第5307支队主力协力,沿大奈河谷经拉巴卡向杰布山隘东南方攻击前进;另以美军第5307支队之1营及新编第38师第113团,沿中印公路东侧,向杰布山隘南侧之拉班攻击前进。
各部随即行动。新编第38师第113团在隘阻重重的山区披荆斩棘辟路前进,于3月28进抵沙杜渣以南之拉班,立即向北攻击杰布山日军的侧背。新编第38师主力,沿大奈河谷前进,到达大克里后,续向高利前进。新编第22师以第66团附坦克两排,沿公路正面向杰布山隘攻击。自18日起,经过激烈战斗,逐次击破隘路内日军的抵抗,该团伤亡甚大,至26日,由第65团接替,继续攻击。另以第64团,由公路以东的高山峻岭,袭击日军的侧背。新编第22师在新编第38师第113团策应下,南北夹攻,于29日夺取沙杜渣,杰布山遂为中国驻印军全部攻占。至此,中国驻印军打开了通向孟拱河谷的门户,把战线推进到孟拱河谷。
4月3日,史迪威从杰布山前线飞往印度阿萨姆的乔尔哈特机场,会晤蒙巴顿和斯利姆,在得到他们关于英军能确保英帕尔,收复科希马,并拒绝史迪威调兵增援(实际上已派去新编第30师第89团和独立坦克第2营)的坚决表态后,即回到沙杜渣前线指挥部,果断决定以梅里尔准将率美军第5307支队和新编第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组成中美突击支队,自大克里秘密穿过库芒山区,奇袭密支那,期于5月12日攻占密支那。
(三)孟拱河谷作战
孟拱河谷纵长约110公里,平均宽度不到10公里。孟拱城位于南高江与孟拱河、南因河汇合处,有铁路、公路通向密支那和曼德勒,与密支那、甘马因互成犄角,是军事上的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每逢雨季,平地一片汪洋,易守难攻。日军为阻拒中国驻印军前进,除对第18师残部实行装备和兵员补充外,又调集原在滇西的第18师第114团和第56师第146团前往增援,全部配置于盂拱河谷,企图凭借山川有利地形,逐次抵抗,以待雨季来临。
中国驻印军决心于雨季前迅速歼灭当面之敌。以新编第22师附独立坦克第1营沿公路突破日军纵深阵地,夺取甘马因:以新编第38师由东面向敌后迂回,进行夹击,夺取孟拱。中国驻印军于4月初开始进军,于4月下旬,新编第22师进抵英开塘北侧地区,与日军形成对峙。5月3日,新编第22师和独立坦克第1营在美军飞机36架配合下,对驻守英开塘的日军实施猛烈攻击,将英开塘日军阵地全部摧毁,5月4日,攻占英开塘,日军沿公路南逃,退守马拉高。同时,新编第38师已先后攻占高利、马兰,于5月初占领曼平。
进入5月,缅北雨季开始,中国驻印军为求迅速打通中印公路,在恶劣的气候下,以新编第22师主力沿公路向甘马因挺进,于5月下旬攻占了马拉高等日军据点。此时由中国国内空运入印的第50师的第149团已到达战场,驻印军总指挥部遂将该团配属于新编第22师。至6月上旬,新编第22师主力进抵甘马因附近。新编第38师于攻取马兰等日军据点后,其第113团于6月9日攻占支遵,其第112团在崇山密林中开道前进,向甘马因以南实行纵深迂回,于5月26日渡过孟拱河,秘密迂回到甘马因南面的西汤,突袭守敌,于27日攻占该地,切断了甘马因到孟拱的交通,使甘马因日军陷入包围。日军调集其第2师第4团一部、第53师第128团进行增援,先后实行14次反扑,均被击退。至6月上旬,新编第22师各团均已迫近甘马因西、北两侧,第113团攻抵甘马因以东及东北侧地区,完成包围。日军据险死守,作困兽之斗,双方展开激战。至19日,驻印军在重炮兵和坦克支援下,攻入甘马因。
日军第18师师长田中新一率残部向南溃退。
此时中国远征军已开始滇西反攻,进入高黎贡山,正向松山、腾冲攻击。
在中国驻印军尚未攻克甘马因前,驻印军总指挥部为策应中美突击支队对密支那的进攻,决心不待甘马因攻克,即以新编第38师(欠第112团)协同英印军第36师第77旅,奇袭孟拱日军。6月11日,驻印军总指挥部下达作战命令:
“一、着新编第38师(欠第112团),由西北方面向孟拱攻击,并占领之,与正在东南方进攻孟拱之英印军会合。
二、着英印军第36师,以其第77旅由东南方攻击孟拱并占领之,与我新编第38师会合。”[蒋纬国,《抗日御梅》第9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197页。]
此时据守盂拱的日军,为其第18师残部,及第2师、第53师、第56师各一部,总兵力约2个团。新编第38师奉命后,即以第114团为先头部队,沿公路东侧之孟拱山秘密急进,并沿途击破日军警戒部队,于6月15日进抵孟拱东北侧的康堤及其以南地区,一举攻占巴陵林。第113团主力即由支遵南下,协力第114团围攻孟拱。第112团继续由西汤南下,肃清孟拱至甘马因之间残敌后,从孟拱西北进行侧击。6月18日,第114团正准备由孟拱东侧向南迂回时,适英印军第36师第77旅遭日军独立混成第24旅追击,在孟拱南方约35公里处的南克塘被围。该旅旅长卡尔弗特准将即派员向第114团求援。经电告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即令第114团强渡南高江,前往救援英军第77旅,使其转危为安,并歼灭日军独立混成第24旅第6营营长河边中校以下300余人。孙立人即指挥所部于23日完成对孟拱的包围。
24日攻克孟拱外围各据点,并突入城垣一角。经两昼夜激战,于25日将孟拱日军大部歼灭,日军残部分向密支那及沙貌方面撤退,孟拱城乃为新编第38师攻占,并以第113团沿孟密铁路东进,于28日攻占南堤。
7月11日,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30师会合,打通了从甘马因经盂拱到密支那的铁路、公路交通,从而为驻印军攻克密支那,打通中印公路,取得缅北反攻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四)密支那围攻战
密支那是缅北重镇,曼德勒、密支那铁路的终点,中印公路必经之地,同滇西重镇腾冲只有一山之隔。中国驻印军若攻下密支那,中印“驼峰”空运就有一条比较安全的航线,中印公路和中印输油管道也可在此与缅北交通线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援华物资的最大中转站。鉴于密支那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日军自3月上旬瓦鲁班败退后,即加强了对密支那的防守。
1944年3月8日,日军发动了“乌”号作战,4月上旬,日军攻占科希马,包围了英帕尔,印度和伦敦都大为震惊。蒙巴顿向中国紧急求援。史迪威曾于3月27日飞往重庆,请求蒋介石火速向印度增兵,并由远征军发动进攻,以解英军之危,趁机打通中印公路。蒋介石当即命令第54军第14师、第50师于4月初紧急空运印度,集结于阿萨姆东部待命,并令远征军于5月中旬开始进攻。
在驻印军主力积极沿中印公路向甘马因、盂拱进攻时,驻印军总指挥部即令新编第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与美军第5307支队混合组成中美突击支队,由美军梅里尔准将为支队长,于4月29日由胡康河谷出发,经库芒山区,深入日军后方,向密支那突击。突击支队一路击退日军的警戒部队,其第2纵队(第150团、美军1营等)于5月16日进抵密支那以西地区;第1纵队正在向密支那以北地区推进。另由孙布拉蚌南下的英军喀钦族部队,也正在密支那以北地区活动。
此时,驻印军总指挥部为支援中美突击支队袭击密支那作战,决定以新编第30师第89团、第14师第42团,编组为空中突击队,由印度空运密支那参加作战。17日,中美突击支队第2纵队向密支那西机场发动突然攻击,一举夺取机场,掩护空运部队着陆。
第89团、第42团和炮兵部队,相继于18、19两日空运到达密支那。中美突击队第1纵队正与日军在密支那北侧对峙。
17日,中美突击队即以第150团向密支那市区发起攻击,其余各部队分向密支那市区外围攻击。密支那日军其3000余人,分置于4个防御区,纵深配备,凭借坚固工事,据守顽抗。由于梅里尔准将指挥失当,兵力分散,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组织,未能乘敌不备一举夺取密支那,反而使日军从容备战,得以各个击破驻印军的攻击部队,使得驻印军攻击部队伤亡重大,但无进展。
有鉴于此,史迪成立即命令参谋长柏德诺准将由利多飞抵密支那,接替梅里尔准将,组织前方指挥所,重新部署攻击,并于23日下达命令,解散中美混合突击支队,各部队归还建制,以美军第5307支队的麦根少将,负责密支那地区并指挥该区内所有部队;以新编第30师师长胡素少将,负责指挥该师第88、第89团,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负责指挥该师第149团、第150团及第14师第42团,中美混合突击支队第2纵队长韩特上校负责指挥美军第5307支队。
自5月下旬至6月下旬止,进攻仍处停滞状态,史迪威又以韦赛斯准将接替柏德诺的指挥,驻印军在空军支援下数次攻击,因天雨及日军阵地工事坚固,仍进展甚少。在此期间,日军先后从八莫及滇西两地抽调其第18师第114团及第56师第148团各1个营前来增援。
7月6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后任军长)抵达战场,直接指挥第30、第50师及第14师一部继续进攻,并于当晚下达为纪念抗战7周年的总攻击命令。随即改进陆空连络方法和炮兵的射击指挥,使空炮支援与攻击密切配合,并组织突击队,隐蔽接近和摧毁敌坚固火力点,逐块夺取敌阵地。从13日起,驻印军重新进行攻击,连战3天,于16晚迫近市区。18日,驻印军在强大的空军、炮兵火力支援下,向密支那市区攻击,与日军展开逐巷逐屋的争夺战。至26日,接近密支那中心地区。是日,新编第30师第90团空运到达,第50师第149团在攻克盂拱后,驰抵密支那,并归还师建制。
8月5日,驻印军全部占领密支那,困守密支那的日军大部被歼,残余日军乘竹筏及泅渡沿伊洛瓦底江向八莫撤退。此役,驻印军共计毙日军2700余人,俘日军70余人。日军第56师步兵团长水上源藏少将战败自杀。
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缅北反攻作战告一段落,由加尔各答经利多、胡康河谷、孟拱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也于9月29日通到密支那。
(五)围攻八莫与攻占南坎作战
自发动缅北反攻以来,驻印军各部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与日军连续苦战,伤亡较大,亟需休整。攻克密支那后,驻印军决定利用雨季进行整补,并奉军事委员会命令,将所属各师编组为2个军:新编第1军,军长孙立人中将,辖新编第30师、新编第38师;新编第6军,军长廖耀湘中将,辖新编第22师、第14师、第50师,郑洞国中将升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
在此期间,指挥缅北反攻取得初期胜利的史迪威因同蒋介石矛盾激化,被召回国,魏德迈将军继任中国战区参谋长、驻华美军司令;索尔登中将继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印缅战区美军司令。
自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新编第1军集中于密支那整训,新编第6军在孟拱附近地区整训。此时英印军第36师正在盂拱以南的平堡附近与日军时峙。
10月1O 日,驻印军总指挥部下达第二阶段作战命令:“本军分三纵队,于10月15日开始,向南攻占英多、杰沙亘瑞姑之线而确保之;并准备尔后继续推进。”[蒋纬国:《抗日御侮》第9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205页。]
部署是:
以英印军第36师为右纵队,于10月19日以前肃清和平之敌,占领杰沙、英多地区而确保之;并准备尔后继续推进;
新编第6军新编第22师(欠炮兵1营)为中央纵队,于10月19日到达和平,22日前肃清和平之敌,经摩西前进,占领伊洛瓦底江以南之瑞姑地区,并准备继续推进;
新编第1军为左纵队,迅速向八莫推进,击歼或包围八莫至曼西地区之敌,并准备继续推进;
第14师(欠两营)、第50师及美军第143团为总预备队。
新编第1军奉命后,立即以新编第33师向丹邦阳推进,为第一线兵团,新编第30师仍在原地区为第二线兵团,并决定以主力沿中印公路南进攻击,另以一部由左翼迂回策应主力之作战。
八莫是日军侵略中国滇西的重要据点,是伊洛瓦底江域仅次于密支那的第二大城市。日军自密支那失守后,即由南坎抽调其第2师搜索团、第16团第之营、混合炮兵1个营以及由孟拱、密支那溃退的日军残部,总兵力约5000人,在八莫周围部署防御,加强工事,并向密(支那)八(莫)公路之那龙等处及伊洛瓦底江各支流配置警戒部队。以第2师主力于8月28日推进到芒市(今潞西),第18师由英多移守南坎,企图阻止中国驻印军与远征军会师。嗣又改令第18师主力移守蒙米特,留第55团防守南坎,并令第2师主力移向曼德勒。
10月21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38师以第113团为前导,向南攻击前进,主力分两路纵队前进。其右纵队于10月29日攻占庙堤,肃清太平江右(北)岸之敌。左纵队向山地迂回南进,在太平江上游的铁索桥渡江,于11月1日抵不兰丹,3日攻占柏抗和新龙卡巴。师主力右纵队因江势险阻,仍留于北岸。于是,孙立人当即变更部署,以右纵队的第112团转移至左翼方面,自新龙卡巴向八莫南方的曼西进击,以切断八莫日军的后方交通线,同时以第113团协同第114团向莫马克及八莫正面攻击,在空军支援下,经10日激战,于14日攻占莫马克,17日攻占曼西,日军残部约1500人附炮30余门,轻型坦克约10辆,仍固守八莫,企图等待南坎方面日军增援。
与此同时,驻印军中央纵队新编第6军自10月下旬肃清和平附近的日军后,即分兵两路,主力新编第22师自和平指向瑞姑,第50师自和平经杰沙,协同新编第22师围攻瑞姑的日军。两师先头部队以凌厉的攻势,于11月上旬,歼灭瑞姑日军第之师第16团之后,新编第22师于11月12日连克曼西及大曼两地,立即以一部向八莫进击,协同策应新编第38师围攻八莫。
新编第38师2个团和新编第22师约2个营的兵力,于11月上旬对八莫完成包围,并逐渐压缩包围圈。日军凭借有利地形及坚固工事顽强抵抗。新编第38师围攻部队在空军和炮兵的火力支援下,激战至11月24日,连克八莫日军外围据点,并突入城内。日军伤亡惨重,除60余名残余日军泅水逃往南坎外,其余自城防司令原好三上校以下官兵悉数被歼。25日,新编第38师全部占领八莫。
此时、右纵队英印军第36师未遭抵抗,已进抵纳巴附近。滇西方面远征军于12月1日攻占遮放,正沿滇缅公路向畹町推进。
南坎位于瑞丽江南岸,其附近为一狭长谷地,西北通八莫,东北达龙陵,南至腊戍,有公路与滇缅公路连结,交通十分便利。日军自入侵缅北以来,即在此储粮弹,修筑公路,并构筑半永久性工事。此时南坎驻有自滇西撤退的日军第56、第2师各一部,总兵力约1个师,统由第56师师长松山祐三指挥。
在新编第38师围攻八莫之际,新编第1军为迅速夺取南坎,即令第二线兵团新编第30师绕道攻取南坎。该师分3路沿八(莫)南(坎)公路及两侧山地向南坎急进。11月30日,日军派遣其第18师第55团团长山崎四郎上校率所部及第49师第168团并另附炮兵、工兵、辎重兵各1营(称一山崎支队)由南坎北上,救援八莫。
12月3日,山崎支队与驻印军新编第3D 师主力遭遇,在拜家塘、康马附近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呈胶着状态。新编第1军乃由八莫抽调新编第38师第112团,自拜家塘东侧,向日军后方截击。17日,新编第30师击退日军抵抗后,18日攻占卡提克,21日乘胜攻占南开,此时新编第38师第112团正于公路左侧,向南坎西北急进。
此时中国驻印军中央纵队新编第22师于11月13日攻占曼大,14日攻抵西口,24日进抵东瓜,29日该师先遣部队偷渡瑞丽江,先后攻占芒卡、拉西各要点,该师主力正准备渡江,忽奉命集结,不久即与第14师于12月间紧急空运回国。第50师以第148团守备拉西、芒卡一带,主力于1945年元旦由东瓜南下,8日与日军激战于万好,至14日将日军击溃,并于占领万好后,继续追敌南下,进攻南渡。右纵队英印军第36师正向马赛推进,该方面日军抵抗微弱,英印军第36师进展顺利。另外,缅中战场英印军第14集团军主力正与日军缅甸方面军有力部队在曼德勒附近对战。
12月底,新编第30师已进迫南坎外围。新编第1军军长孙立人鉴于南坎西北外围为狭长隘路,正面攻击困难,于是命令左侧支队(新编第38师第112团)全力向劳文攻击,支援正面主力新编第30师前进。左侧该支队沿南王河两岸并进,于27日攻占劳文及其附近机场,28日再攻占般康。同日,新编第30师各团相继攻占瑞丽江右(北)岸各要地。
1月5日,新编第1军以新编38师第114团自纳康向老农攻击,以新编第30师第89团自丁卡向南坎西南郊攻击,对南坎形成双重包围。两师其余部队和独立坦克第1营,在炮兵支援下沿公路两侧向南坎正面攻击。至14日,所有包围部队均已进抵南坎西南侧的古木蔽天森林地带。1月15日,驻印军新编第1军各部队在坦克、炮兵、空军火力支援下,对南坎日军发动猛烈攻击。据守南坎外围据点及城区的日军,虽拼死抵抗,但仍难阻止驻印军的攻击,日军在驻印军炽盛的火力轰击下,死伤惨重。当日,新编第30师全部占领南坎。日军残部向南坎东北及东南溃退。16日,新编第30师与日军在汤康、巴松附近对峙。
南坎战役,驻印军共击毙日军官兵1780人,俘虏12人。南坎攻克后,中国及盟军方面均极为重视,蒋介石在接获攻克南坎捷报后,立即电令远征军司令官卫立煌,命令远征军迅速攻占畹町,以打遁中印公路的最后障碍。
(六)中国驻印军打通中印公路,缅北反攻胜利结束
1945年1月15日,中国驻印军攻克甫坎后,日军退守南(坎)芒(友)公路沿线之傍山险道,以及南坎以南之老龙山地区的既没阵地,凭险据守。
驻印军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决心乘胜继续攻击,于1月16日命令新编第38师进攻芒友,命令新编第30师围歼老龙山地区日军。
新编第38师(欠第114团)自17日开始沿滇缅公路攻击前进,同时以一部由右侧山地,向敌后挺进。19日攻占包伦、般和,21日攻克曼伟因,并与滇西远征军第116师第348团取得联络,于是芒友西南外围日军据点,悉予攻占,并击退日军的反扑,乘势于22日直逼芒(友)腊(戍)公路。此时向南攻击的新编第30师正围攻南(坎)腊(戍)公路上的老龙,与残余日军在老龙以北激战,新编第38师第114团越过老龙向南巴卡突进。日军第56师残部已自滇西撤至芒友,企图固守该城。24日,新编第38师对芒友核心阵地发动猛烈攻击,于27日攻取芒友,打通了中印公路,并与滇西远征军会师。1月28日,驻印军、远征军在芒友隆重举行会师典礼,中美将领卫立煌、索尔登、郑洞国、孙立人等参加了这一历史性的盛当新编第38师攻取芒友时,新编第30师正在围攻老龙山区的日军,同时向南巴卡突进的新编第38师第114团已进至康梭。28日,日军以第2师第4团附坦克8辆,联合困守者龙的日军第56师残部,向第114团反击,激战到29日,该团将日军击退。
此时新编第38师主力已自芒友沿芒(友)南(巴卡)公路南下夹击该敌,血战至2月2日,将日军第56师残部大部歼灭,松山枯三中将率残部向南溃退。
2月8日,新编第1军进占南巴卡。据守贵街、新维及其两侧山地的日军,企图依山河之险及坚固工事,迟滞新编第:军前进,力求固守腊戍。此时该方面的日军除第2师第4团外,还有自南坎撤退下来的第18师第55团残部。
新编第1军研究判断当前状况后,即以新编第30师主力沿公路及两侧地区向新维进攻,另以新编第38师第112团自公路东侧经曼文一带高地,钻隙向新维方面突进,并掩护军主力左侧背之安全。
新编第30师于2月8日自南巴卡发动攻击,主力沿公路击破日军抵抗,于14日攻占贵街,15日进抵南约温,公路两侧部队也攻占了曼文和曼爱。
19日,新编第30师主力一举突破并攻占日军新维主阵地。
攻占新维后,新编第1军重新调整部署,以新编第38师主力担任主攻,沿公路前进;另以该师1个团沿公路西侧前进;新编第30师第88团沿公路东侧前进,当时,腊戍方面日军为第56师残部,均系由南坎、滇西撤退至此,虽获得部分补充,但战斗力已大为减低。
23日,新编第38师分3路纵队开始前进,于26日攻占闹亨。28日,正面部队在炮兵火力掩护和坦克支援下,攻占纳秀。3月2日,将腊戍外围日军据点完全攻占。日军将由各方面撤退的部队集中于腊戍地区,向新编第38师反击,终因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而被击退,伤亡惨重。7日,新编第38师正面部队突人老腊戍火车站,8日冲入腊戍市区,日军大部被歼,残部向南溃散。新编第38师于占领腊戍后,各以一部分向腊戍以南的猛岩及以西的康沙追击。
在新编第38师自南坎向腊戍攻击时,驻印军中央纵队第50师,沿拉西、西徐道路攻击,于2月23日攻克南都,3月6日攻克西徐,然后分兵两路,向东、西方向攻击,东路与新编第38师追击部队会师于康沙。西路于3月30日与自纳巴南下的英印军第36师会师于乔梅。至此,中国驻印军胜利完成了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作战任务。随后,中国驻印军各部队相继奉调回国。
三、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经过
1944年4月中旬,中国远征军为策应缅北方面中国驻印军反攻作战,打通中印公路,颁发作战计划,以第20集团军为攻击军,强渡怒江,向高黎贡山及腾冲的日军攻击;第11集团军为防守军,固守怒江东岸原阵地,并由第一线各师分派加强团强渡怒江,以策应攻击军。同时以美军第14航空队(3个战斗机中队、2个中型轰炸机中队)配合作战。
(一)第20集团军高黎贡山作战
第20集团军奉命任攻击军后,当即以第54军为第一线兵团,以第53军为第二线兵团,各在指定地域展开积极准备,并于5月6日制定了集团军作战计划,其方针是:“集团军为策应驻印军攻击密支那,于怒江左岸之栗柴坝、双虹桥间地区集结,主力保持在左,强渡怒江,攻击当面之敌,进出固东街、江苴街之线,攻击腾冲而占领之。”[蒋纬国:《抗日御侮》第9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216页。]
5月9日,第20集团军下达攻击命令,定于5月11日开始攻击。
是时,日军第33集团军以第18师据守密支那地区,以第56师全部和第2、第53师各一部防守滇缅公路沿线之腾冲、龙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等地,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工事,企图凭险固守,阻击中国远征军反攻,屏守缅北。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反攻作战。11时,攻击军(第20集团军)首先以第54军第198师第594团于栗柴坝、孙足渡口渡过怒江,与原在怒江西岸之预备第2师游击营配合,攻占那瓦寨,并向北斋公房之日军警戒。19时,第一线兵团(第54军)之第198师主力由劲古渡、水井渡;第36师(配属第53军第116师第346团)由康郎渡、励獭渡、缅夏渡、大沙坝、龙潭渡,在强大的空、炮火力和工乒支援下,分别强渡怒江。至12日拂晓前,第一线兵团各部队均已渡过怒江。同时,防守军(第11集团军)
方面,为策应攻击军作战,以新编第39师加强团由惠仁渡、第88师加强团由打黑渡、第76师和第9师联合编成之加强团由罕拐渡,分别渡江,因行动秘密,均未遭日军抵抗。渡江后,新编第39师加强团于13日攻占红木树;第76师和第9师联合编成之加强团与第88师加强团合力夹击平戛街。13日,日军大部退向芒市,仅以一部(步兵1营、炮兵1连)固守平臭街。新编第33师业已以1个加强团向滚弄方向攻击前进。
第54军右翼第198师主力渡江后,连克大寨、茶房,向北斋公房攻击。
北斋公房位居高黎贡山险要地区,日军工事坚固,据险顽抗,第198师久攻不克,遂以一部正面监视,主力由两侧绕越,向马面关、桥头攻击。16日,该师在炮、空火力支援下,一举攻占马面关和桥头。21日,第198师主力对北斋公房再次发起攻击,日军第56师第148团1个营据险死守,双方形成对峙。
第54军左翼第36师(附第116师第346团)渡江后,即向大尖山、唐习山、鸡心山方面攻击。日军利用外围据点凭险固守,经3日苦战,第36师曾一度攻人大尖山,但又被日军击退。13日10时,第20集团军令其第二线兵团第53军渡江,接替第36师之任务。第53军第116、第130师于13日午夜,自第36师原渡江位置渡过怒江,至14日接替第36师向大尖山、唐习山等地攻击。第36师则北进至回恒山北侧集结整顿,原配属之第346团归还第116师建制。14日晨,第53军对大尖山、唐习山日军发起攻击,在优势炮、空火力支援下,于15日晨将上述两据点攻克,并续向江直街前进,沿途遭各据点日军阻击,战斗甚为激烈。日军每一据点均地势险要,第53军实施仰攻,牺牲甚大,遂在优势炮、空火力支援下,先以人力摧毁日军工事,再以步兵迂回敌后,包围攻击日军之据点。苦战至6月21日,终将南斋公房、江苴街等地攻克。该军除以一部扫荡龙川江东岸残敌,另以一部进出龙川江西岸警戒外,主力则于江直街附近整顿,准备与第54军合力攻击腾冲。
右翼方面,第54军第198师主力久攻北斋公房不克,陷入苦战。6月9日,日军第56师调集主力向北斋公房方面增援,突破第198师马面关、桥头阵地,与北斋公房日军取得联络,第54军急令第36师以一部监视瓦甸之敌,主力北攻桥头,协力第198师反击增援之敌,将日军击退。此时,第11集团军第6军预备第2师奉命赶来增援。6月14日,第198、第36、预备第2师合力攻克北斋公房,16日再克马面关、桥头。残敌分经明光、瓦甸向腾冲退却。上述各部继续猛攻,预备第2师先后攻克明光、固东街,第36师攻占瓦甸。随后,第54军遂于龙川江东岸集结,准备向腾冲攻击。
(二)第11集团军渡江攻击作战
在渡江各兵团展开攻击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日军难以调兵增援滇西,遂于5月22日命令中国远征军: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奉今后,当即命令:第20集团军(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集团军,仍照原计划攻击腾冲;第11集团军(辖第6军欠预备第2师、第71军、第2军)为左集团军,攻击龙陵,并限5月底以前完成攻击准备。
第11集团军奉今后,立即变更部署,进行攻击准备,并于5月22日制定了渡江攻击计划,其方针是:“集团军为攻略龙陵、芒市,决以主力由惠仁桥、迄七道河间地区各渡口,渡过怒江,重点置于右翼,向龙陵、芒市包围攻击。”[蒋纬国:《抗日御侮》第9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225页。]并以第71军为右翼攻击军,第2军(欠新编第33师)为左翼攻击军。该集团军于5月30日在怒江左(东)岸,完成攻击准备。
第11集团军当面怒江西岸的日军,为第56师主力,以龙陵为核心,在其前方配置两大据点:一为滇缅公路上的松山;一为镇(康)芒(市)公路上的平戛,松山据点最为坚固。日军配置于松山、龙陵之间的兵力,为该师第113团主力,平戛、芒市间,为第146团主力。各个据点均储备有大量粮食、弹药,可作长时间独立作战。高黎贡山地势险峻,尤其松山附近地区,扼滇缅公路的要冲,山高坡陡,其间多处悬崖峭壁,无法攀登。日军在此盘据两年,在大小松山、阴登山、大垭口、滚龙坡等地,以圆木及钢板等修筑了据点群及独立据点,准备长期坚守。
第11集团军各部队,于6月1日全面发起攻击。第71军(配属第6军新编第39师)自6月1日至3日,各部队分别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各附近渡过怒江。其新编第28师(欠第84团)于6月4日攻克腊勐,向松山进攻,久攻不下。第71军主力第87、第88师并配属新编第28师第84团,沿毕(寨渡)龙(陵)道路南侧地区向龙陵突进,于10日进抵龙陵近郊,并向龙陵日军发起攻击。龙陵日军据守城内、外据点,顽强抵抗,双方陷入苦战。此时,日军约1500人自腾冲方面,沿腾龙公路,向龙陵增援,15日越过龙川江。第71军以第87师主力迎击,双方激战于龙陵北侧地区,反复肉搏,双方伤亡重大。同时芒市方面日军约600人,也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第84团激战于放马桥附近,该股日军主力虽被第84团阻止,但其一部仍进入龙陵城。于是,第11集团军下令停止攻击,并向后转移阵地,准备尔后再次攻击。又令新编第39师由龙江桥经三甲街向龙头街进出,掩护军的右翼。18日,日军由各方集中于龙陵的日军,约有5000余人,并于21日分向第71军各师反击,战斗激烈,双方陷入对峙。
第11集团军左翼攻击军第2军(欠新编第33师和第9师第25团)于6月上旬,自三江口南北地区渡江后,以第76师围攻平臭,其余部队向象达前进。6月中旬当龙陵战况紧张之际,集团军令第76师第227团向龙陵推进,策应第71军作战,但第71军战局仍未好转,继缤后撤至黄草坝南北之线。
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推进至惠通桥附近,并在新编第28师掩护下,逐次渡江,其荣誉第:师在6月中旬渡江完毕,向励外街推进。22日,该师加入第71军对龙陵的攻击,龙陵方面的战局才靠稳定。28日,第71军再兴攻势、激战至7月7日,于日军沉重打击,日军被迫逐次向龙陵城郊撤退,第71军乘胜迫近城郊,与日军形成对峙。龙陵方面的日军共计有第56师主力第113团、第146团、还有增援的第53师第119团主力和第2师第29团1个营,企图固守龙陵。
(三)腾冲、龙陵攻坚作战
6月下旬,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得知:缅北的中国驻印军正增加兵力向密支那攻击中。第8军主力则继续由惠通桥、七道河渡江,向尤陵方面增加,以加强对龙陵的攻击。腾冲方面的日军已以一部增援龙陵。第20集团军己进抵江苴街、固东街、大龙井,并已完成对腾冲的攻击准备,即电令第20集团军分兵3路,主力保持在右,向腾冲攻击。为避免日军利用既设工事阻击攻击部队前进,应先以一部由左翼迂回奇袭腾冲。
腾冲及其外围据点的日军,大部分是从江苴街、明光等处撤退下来的第56师第148团主力,另有第18师第114团一部。腾冲扼滇缅公路要冲,位于大盈江东岸,西、南面均有大盈江及其支流,四面环山.控制城区谷地及滇缅公路,地势天成。城垣构筑,下为巨石,上为巨砖所砌,抗力甚大,城区内工事极为坚固,外围各据点也是半永久性工事。腾冲、龙陵、松山、平戛为日军在滇西高黎贡山四大据点,其中尤以腾冲最为险固。第20集团军奉长官部电今后,立即调整攻击部署,令第54军(欠第198师)附预备第2师于26日前到达顺江街及其以东地区,再沿顺江街、腾冲道推进,驱逐日军警戒部队,先攻占宝凤山、来凤山,再协同第53军对腾冲实施包围攻击;令第53军立即派兵一部占领杭励山,其余各部队于26日前,在千榨山、打豆山、龙川江右岸地区沿打豆山、观音寺向蜚凤山攻击,再以1个团沿龙川江左岸南下,渡过龙川江后,随军主力进展,向飞凤山攻击,攻略各该据点后,再协同第54包围腾冲,攻击而占领之。第198师为集团军预备队,先在瓦店集结,俟第53军挺进后,再进至江苴街待命。
6月25日,第54军和第53军分别自龙川江西岸、清水河南岸向腾冲推进。26日,第36师之先头部队越过老祖坟,继续向南推进,预备第2师已到达那寨、宝华寺之线(宝凤山北端),准备向宝凤山攻击。左翼第53军仅进至千榨山、杭勐山之线。
28日,第20集团军令已进至宝凤山北端之线的第54军,主力沿公路以西地区,先攻占宝凤山、来凤山,再协第53军攻击腾冲城。29日,集团军各部队己迫近腾冲外围据点,7月2日,集团军以左翼为重点开始攻击。日军固守外围飞凤山、观音堂、来凤山等各险要坚固据点顽抗,使攻击进展迟缓。至16日,集团军以第36师主力向来凤山方面增加,并增加炮兵火力。
在空军支援下,经10天激战,终于27日将来凤山攻克。日军大部被歼,仅少数退入腾冲城内。第53军方面己将飞凤山攻占,随即向腾冲城进迫。至此,腾冲外围据点全部夺取,残余日军退入城区固守,作最后之抵抗。
7月27日起,第20集团军进行攻城准备。8月2日,空军对腾冲城开始轰炸,各攻城部队在炮、空火力支援下,向城垣发起攻击,经两日激战,夺占城垣及城外堡垒7个,未能攻入城内。此后,攻城部队进行坑道作业,实施敌前爆破,空军不断对腾冲城垣进行轰炸。8月15日,第20集团军调整部署后,再次对腾冲城发起总攻,战至21日,将城垣之日军大部歼灭。城南方面第36、第198、第116师先后攻入城内,自南向北,逐巷逐屋攻击,与日军展开激战,寸土尺地,反复争夺。直至9月14日,城内日军全部被歼。日军代理团长及部分官兵,于弹尽援断后绝望自杀。
左集团军(第11集团军)方面:由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接替围攻松山的新编第28师的任务,第11集团军再度向龙陵发起攻击。
龙陵为日军在滇西的防御体系中4大据点之一,且为滇缅公路上的要点。龙陵的地形虽无腾冲之险,却为滇西日军主力之所在。
第11集团军第71军,在新编第28师增加到龙陵附近后,于7月13日再次向龙陵日军攻击,至25日,又进迫龙陵市区。此时芒市日军约1000人,经象达东南进入平戛,会合平戛日军,向西北出击。第11集团军因第71军左侧背受到威胁,于是命令第之军向该股日军东西夹击,出击的日军被迫退回芒市。至此,平戛、龙陵的日军均固守顽抗。第11集团军虽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日军工事坚固,攻击没有进展,又成对峙状态。
松山方面,自第8军接替新编第28师后,攻击力量加强。于7月下旬连续发动5次攻击,将松山外围各据点全部攻占,但松山核心据点,屡攻不下。
由于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补给困难,大大影响第11集团军各部攻击龙陵。在此情况下,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传达蒋介石命令,限第8军于9月上旬内收复松山,如违限不克,军、师、团长将以贻误战机论处,依军法从事。第8军遵令浴血攻击、同时命令工兵营在松山峰顶日军阵地垂直下约30米处,进行对壕作业,掘进两条地道,构成两个炸药室,装进10吨梯恩梯炸药。经过不到10天时间,完成爆破准备工作。9月8日晨,实施爆破,一举成功,将整个松山顶峰炸翻,日军第56师第113团全军覆灭。经过3个多月的苦战,中国远征军以高昂为代价,终将松山攻克。
8月14日,第11集团军第71军再次向龙陵发动攻击,激战至26日,一部突入龙陵市区。城内日军约三四百人仍死守核心各据点,拼死顽抗。第2军对平戛的攻击也进展甚微。芒市方面的日军,自8月中旬以来,由其国内得到补充兵约2000人,并由腊戍、南坎方面调来第2师第16团及第4团各一部,其兵力达6000人。自27日起,芒市日军主力沿芒(市)龙(陵)公路突进,打通了由芒市到龙陵的交通线。龙陵日军获得补充后,进行反扑,企图夺回部分外围据点。9月上旬,中国第5军第200师从昆明适时赶到,立即加入战斗,同时在腾冲方面作战的第36师也由腾冲南下,参加战斗,经3昼夜激战,日军被迫退回芒市。23日,平戛日军向芒市撤退,第76师收复平戛。滇西残余日军,固守龙陵、芒市顽抗。
此时,围攻龙陵的远征军部队除第71军外,第200师、第8军荣誉第1师、第20集团军第36师,均已参加该方面的作战。上述部队统由第71军军长钟彬指挥。10月25日,远征军再向龙陵发动统一攻击,至11月6日,龙陵外围据点及市区,全部被攻克,日军大部被歼,仅少数向芒市方面退去。
腾冲、龙陵作战,远证军总计毙伤日军1万余人,俘日军260余人,缴获步枪1700余支,轻重机枪160余挺,火炮16门。
(四)中国远征军向畹町、芒友追击作战
中国远征军攻克龙陵后,远征军长官部鉴于滇西日军已大部被歼,其溃退之部已成强弩之末,并且驻印军正向南坎进逼,日军已无余力向滇西增援。
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与驻印军会师,于是以第2军、第71军(附第200师)及第53军,沿滇缅公路及其两侧分3路向芒市、遮放进攻。
第71军(附第200师)于17日开始攻击,经3日挺进,进抵芒市近郊,据守芒市的日军,为滇西日军各师、团残部,芒市工事虽然坚固,但日军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当第71军逐渐形成包围圈时,日军分向遮放、励夏撤退,芒市遂被收复。21日,远征军以第6军接替第71军,于11月底进至遮放。
第2军方面,连续击破勐戛、蛮牛坝日军之微弱抵抗后,于12月中旬进抵勐古街附近。第53军于11月15日,由河头街附近地区,沿芒市、遮放道路西侧向遮放挺进,18日进抵来劳山附近地区,稍事整补,旋即经遮放继续向畹町推进。1945年1月上旬,3路攻击军进抵畹町附近,并展开围攻,24日击溃残余日军,攻占畹町。第11集团军当即越过国境,分途追击。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胜利会师。中国西南国际补给线中印公路遂告完全打通。滚弄方面的日军撤回缅甸中部,新编第38师遂将滚弄收复。1月28日,中、美两军高级将领在畹町举行会师典礼。至此,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结束,中国远征军陆续回国。
四、缅北、滇西反攻胜利的影响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历时17个月,在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挺进2400余公里,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解放缅甸领土13万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基本歼灭日军第18、第56师,重创日军第2、第53、第49师等部,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日军647人,缴获步枪1.1万余支、轻重机枪600挺、火炮160门、坦克12辆、汽车606辆、飞机3架。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缅北、滇西一隅:
第一、它支援了国内正面战场的抗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对稳定正面战场的抗战局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使国际援华物资在抗战末期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但是美援军事物资的增加,没有给对日的反攻起多少作用,却使蒋介石得以加速抢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成果。
缅北、滇西的反攻,揭开了正面战场反攻的序幕。反攻的胜利,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收复了大片国上,粉碎了日军从西南封锁和进攻中国大后方的企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当胜利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各大报纸竞相刊登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进行热烈的祝贺,中共中央通过《新华日报》热烈庆祝这一“辉煌胜利”。[《新华日报》1944年8月8日。]
美国《纽约时报》指出;“入缅之战,开创了大陆反攻的新阶段”。[《纽约时报》1944年5月16日。]
第二、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军队在异邦国土打败侵略者,胜利归国,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空前的。
它再一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1944年11月号的美国《皇冠》杂志刊载了一位战地记者的评述,他认为“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缅北战斗“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何铁华、孙克刚:《印缅远征军画史》,上海时代书局,1947年版,第10页。]
曾经参与缅北反攻作战的美军布朗上校这样说道:“中国人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军队,我必须向他们脱帽致敬”,他并表示“我愿意追随他们到任何地方”。作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的史迪威的评价是:“中国军队是极好的。”[《中国现代军事史》,普林西顿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88页。]
第三、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盟军在印缅战区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
缅北反攻前,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分别在印度东北部和云南怒江以东,厉兵秣马,对驻缅日军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和钳制,使其不敢贸然向印度深入,进而实现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中东的迷梦。中国驻印军首先揭开了盟军反攻缅甸的序幕,为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英军对英帕尔的坚守和对缅中的出击,都因中国军队牢牢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大大减轻了对它的压力而终于获胜。从1943年冬开始的反攻缅甸作战,同亚洲、非洲和欧洲盟军的反攻作战遥相呼应!使轴心国在东西方都陷入战略被动。到1944年7月,抑留于缅甸的日军达到10个师又1个独立混成旅,这显然给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攻减轻了压力。对此,美国《纽约时报》载文说,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从侧翼牵制了太平洋战区,可巩固印度,完全打破了轴心国会师远东之企图。”[《纽约时报》1944年5月16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不仅对东方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的胜利,使日军对缅甸的统治瓦解,为缅甸人民的抗日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大量的日军被拖在缅甸战场,减轻了东南亚人民抗日的压力。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也增强了东南亚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
第六编 走向胜利(1943.7~1945.9)
第三十五章 1943年至抗战结束前的正面战场
第一节 击退日军对常德地区的进攻
一、进入反攻阶段正面战场的形势
1943年春,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开始了战略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反法西斯阵线的转折。5月13日,北非战场上最后部分德意法西斯军队向同盟军队投降。7月10日,美英联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8月16日占领全岛,并威胁意大利本土。这一形势加速了意大利统治集团的分裂,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被赶下台。9月3日,意大利政府向同盟国投降。至此,欧洲法西斯阵线土崩瓦解,世界人民看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曙光。
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朝着不利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方向发展。美军于1943年2月攻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从而转入战略反攻,迫使日军转入了战略防御。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在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特别是敌后战场人民战争的有力打击下,受到很大消耗与削弱,其部队士气低落,厌战反战情绪日益增长,士兵投降自杀者日益增多,战斗力下降。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的失利,以及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加剧了日本国内矛盾。
1943年4月和10月,东条英机内阁连续两次改组,内阁成员频繁易人,反映出日本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人对战争前途失去信心,政局不稳。同时战争经济也濒于破产。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厌战反战情绪激增,这就从内部动摇了日本帝国主义赖以进行侵略战争的基础。
日本侵略者,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改变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不利态势,阻止美军反攻,急欲尽快结束对华战争,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日军大本营制订了1943年度《对华作战指导计划》,并发布了《大陆命第757号命令》。规定中国派遣军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其占领区,首先力争蒙疆地方、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北部,以及上海、南京、杭州间地区迅速安定。在作战指导上,要求把日军分为守备部队和机动部队,井以伪军接替部分日军担任守备,以便抽出日军用于太平洋战场和在中国占领区内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同时,加强航空兵作战,摧毁中、美的空军基地。此外,还决定以由国内调来的1个旅和在华的部分独立混成旅为基础,扩编成5个师,以接替准备调出的5个师的防务。这样,敌中国派遣军所辖兵力仍有24个师、12个独立混成旅和13个航空兵中队,共6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