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于日美间的贸易,要固定在事变前的贸易额上。
虽然写的是普通的商业交易,但是要把钢材、废铁等将来必须增加输入的重要物资的贸易领限制在事变前的水平上,这就成了合法地阻止日本贸易的发展了。这就要妨碍日本将来经济的发展,而美国自己却将自由地占据东洋市场。
九、美国删去了西南太平洋的“西南”两个字,这证明它对北太平洋寄予极大的关心。
松冈外相大怒
接着外相发言,他说他的意见大致和斋藤顾问的报告相同,但要发表一些看法,其内容如下,
赫尔的口头声明蛮不讲理,自从日本奉行平等外交以来还没碰到过这样的事情。野村是我的好朋友,但是转达这样蛮不讲理的声明,真真岂有此理。对要求世界上强大的日本改造内阁这类事居然听了默不作声,真是骇人听闻。因而我马上指示他说:我觉得你不应该转达这样的声明,你是不是产生了什么错觉?请把当时的情况告诉给我。但是并没有得到任何回答。
三国同盟绝对不能废弃。
采纳美国的提案就是出卖大东亚新秩序的建设,事情极为重大。
令人不愉快的是,在国民当中竟然有这样的人,他们以日清 [ 译者注:指中日甲午战争。 ] ,日俄谈判时曾请美国等第三国从中斡旋为例,却忘记了30年后今天的日本地位,在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而战斗了4年之久的今天,又想靠第三国的斡旋来进行媾和谈判。明白一点说,就是有那么一些人,认为中国事变没法处理,忘掉了自己的理想,只顾眼前一点小利。这种人实在叫人不愉快。美国已经占领了冰岛,当然这就等于参战,可是美国却掩耳盗铃,硬说这不是参战。
在贸易方面,如果回到事变前的状态,很明显,日本就不能指望经济上的发展。一句话,美国是想要抹杀日本在东亚的领导权。
根据上述情况,我本人不能接受赫尔的提案,本来想方设法达成协议,看来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
本来美国竟把日本的提案搁置了40天。这次美国的反建议是6月22日送到的,至今还不到两周,可是野村却催促4、5次。谈判就这样拖下去也无不可,但接受对方的主张绝对办不到。
还有,在赫尔的口头声明中曾提到“尽管经过大使及同僚们的努力”,所以我追问了野村:同僚们指的是谁?国家的外交机密本来应该由外务大臣传给大使,然后再由大使传给赫尔国务卿,可是看来竟有许多人参与其事,真真岂有此理!
继续讨论
10日的会议就此结束,12日又继续进行了讨论。其概况如下,
外相:上次都已经谈了,再附带说几句。赫尔的口头声明实际上读完了就应该立即退回去。实在是荒谬绝伦。我考虑了十天,觉得美国在这个口头声明中是把日本当作它的保护国甚至属地一样看待,只要日本不甘心忍受,就不应该受理。拒绝的理由是很清楚的。只要我是外相就不能受理。口头声明以外的东西是可以考虑的,但是受理声明是办不到的。
美国人的秉性是弱肉强食。这份声明就是把日本当作弱国属国对待的。有人说,日本人当中有人反对我,甚至连总理也反对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认为日本已经疲惫不堪,所以才递交这类的声明。
我在此提议,拒绝接受口头声明,对美谈判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还有,为了说明情况,昨天曾叫若杉回国,但野村却说他自己要回来,现在在那里也毫无用处。因为他现在回国不合适,所以还是请他忍耐一下。
沉默片刻。参谋总长发言。
参谋总长:对于外相的意见我也有同感。但是作为军部来说,在南方近期将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在北方关东军在增强战备、正面临严重事态。在这种时候采取对美断绝邦交的措施,是不适当的。还是留有谈判余地较为适宜。
外相:我认为,日本无论采取什么态度,美国的态度也是不会改变的。美国国民的性格就是欺软怕硬,所以我认为现在采取强硬态度较为适宜。
内相:现在日本最要紧的是,要想方设法阻止美国参战。按理说,日美应该共同出面来制止当前这场战争。不然的话,照这样发展下去,战争也许要延续五十年或一百年。从外相常说的日本精神“八纮一宇”的角度来说.还是不进行战争为好。
我认为日本既不是极权主义,也不是自由主义,从理想来说,日本是从世界上消除战争的皇道主义。美国也许不理解,但制止战争并让美国也这样做才是日本应该采取的态度,不是吗?本着这种精神去说服美国,怎么样?如果象外相说的那样,美国参战是必然的话,那么我所说的就毫无希望了。外相说罗斯福一煽动,美国国民就跟着走,我看美国人当中也有反对战争的。
照外相说的那样,对口头声明给予反击是可以的,不过,谈判尽管希望也许不大,但还是希望在上述想法的指导下努力去作。外交当然是外相的责任,但需要使之一元化。如果就这样撒手不干,我们势将腹背受敌,物资不足,恐怕将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苏联是非打不可的,但按目前的形势来看是困难的,以后非打不可。南方也必须搞,但不能同时并进。从日本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取得物资,充实国力。遵守国际信义固属应该,但从日本生存的角度来看,也应该想到迫不得已的情况。
作为天皇陛下的赤子,为了尽到辅弼的责任,必须使陛下放心。如果现在的当政者不好,换上一个人也要努力阻止美国参战,这难道不可以吗?
外相:我完全同意内相的意见。再补充几句。从各方面情况来看,美国总统正在企图把美国拖向参战,不过也许美国人不跟着走,还有一线希望。但是,美国总统这个人,即使明知非常勉强的事,也要死气白赖地搞成功。三次连任不也终于搞成功了吗,罗斯福最善于蛊惑人心。阻止美国参战恐怕是不可能的。日本是一贯坚持三国同盟的。
但还是继续努力到底吧。日美合作是我从青年时代起的一贯主张。我估计毫无希望,但还是努力到底吧。
陆相:就是没有希望也要坚持到底。我了解这是个棘手的事,但我们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要处理中国事变,非把它搞成不可。
就凭三国同盟的力量这仅仅阻止美国公开打出参战旗号这桩事也办不到吗?
当然,“口头声明”是有关国体尊严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按外相的想法加以拒绝也是不得已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真诚地告诉对方,难道对方在思想上还不会有所转变吗?
海相:根据海军的情报看来,赫尔国务卿似乎还不想把事情弄到在太平洋上进行战争,这里不是还有推行这一政策的余地吗?
外相:有什么余地?有哪种余地?再加上些什么?如果不对南方使用兵力也许他还听得进去,此外还有什么余地!
海相:把保证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中国的门户开放等方面的内容加进去,不是还可以谈谈吗?
外相:这次的美国方案比第一次方案更坏了,现在把它挽回到原案上去都很困难,美国认为日本好对付才发来了这样的声明,如果坚持原案继续谈判,连续反击它几次,把它彻底打垮,也许才能就范。
日本的第二次修正方案
于是,会议决定拒绝“口头声明”,要大体上按日本最初方案的路子继续进行谈判。为此,如果词句上能够多少做些修改就加以修改,然后再答复。这个任务交由富田内阁书记官长、陆海军军务局长、寺峙美洲局长等来承担。7月15日完成了日本的第二次修正方案。
政府改组——松冈外相下台 在7月12日的联席会议上,近卫首相一言未发。这时,松冈外相同其他阁僚尤其同近卫首相的意见对立已经很深刻。显然,促进对美谈判已经极为困难了。
第三次近卫内阁——丰田外相上台
近卫首相于7月15日同陆海两相进行协商,认为只更换松冈外相不合适,使决定总辞职。第二天7月16日夜,第二届近卫内阁实行总辞职。天皇再次命令近卫公组阁,于是7月18日成立了第三届近卫内阁。
新内阁的外相是前任商工大臣海军大将丰田贞次郎。新内阁的大部分成员是前任内阁的阁僚,只有三名除外。不言而喻,内阁的更迭完全是出于促进对美谈判的目的。
然而,野村大使却以政府改组为由,迟迟不向美方提交7月15日的我方第二次修正案。不久美国便冻结了日本的资产。
陆海军要求确认既定方针
在准备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和进行关东军特别大演习过程中,突然发生的政府改组,引起了陆海军统帅部的很大不安。而且丰田新外相的上台,乍一看来,使人感觉新内阁似乎有脱离三国轴心的倾向。即使在军令部的幕僚中也有人反对丰田就任外相。
7月21日新政府同大本营举行了首次联席会议。在这次具有首次碰头意义的会上,陆海军统帅部长向政府提出了如下要求:
大本营认为,在内外形势十分紧迫、帝国各项政策正在推行之际更迭内阁,其影响极为重大。但值得庆幸的是新内阁迅速成立了。大本营陆海军部将不惜对新内阁结予有力的和具有诚意的推动与援助。
根据以往的政府声明和其他文件,政府的方针已经明确,但统帅部仍想借此机会提几点要求:
一、关于目前帝国所应采取的国策原则,在7月2日御前会议决定的《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中已经明确规定。根据上述《纲要》制定的各项对内对外政策,需要迅速贯彻。特别是关于目前正在执行中的对法属印度支那的军事措施,统帅部要按既定方针妥善地(内容与日期)加以实施。为此,希望政府的各项施策也要紧密地予以配合。
二、对于为应付目前紧急事态而开始进行的对南、北方的战备,决不允许怠慢和拖延。对此当然确信政府能够恪守既定方针,但仍愿借此机会再次要求切实有力地实行之。
三、关于日美邦交的调整,希望始终坚持既定方针,特别希望不违背三国轴心精神,贯彻执行其措施。
2.日本的苦闷
美、英、荷断绝对日经济来往
与大本营和政府的预料相反,对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进驻,演成了美、英、荷对日实行资产冻结。野村大使7月23日报告说,美国认为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是入侵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的第一步。如前所述,日本当时完全没有这样的意图。
冻结资产,实质上就是全面断绝经济往来。从此以后,日本同日元集团以外地区的贸易断绝了。日本在国防上已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
日本完全丧失了获得液体燃料的途径,而这是现代国家生存上所绝对不可缺少的。事实证明,即使停下充实军备和扩充其他生产部门,全力以赴地增产人造石油,毕竟也满足不了需要。虽然曾经考虑开发库页岛北半部的油田或从伊朗和秘鲁等地进口石油,但这统统不过是溺者攀草求援。
这样发展下去,日本海军大约不过两年就将完全丧失活动能力,而以液体燃料为基础的重要产业不过一年也将陷入瘫痪状态,所谓一天天穷下去的局面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对日本来说,断绝经济往来的确比行使武力更为痛苦。
陆海军的苦恼
除了上述液体燃料这个致命的沉重压力以外,东亚的所谓ABCD(美、英、中、荷)对日包围的阵势也越来越加强,而且随着美国军备特别是空军军备的增强,日美军备的差距已经加速度地增大了。6月30日,诺克斯海军部长在波士顿发表演说时说:“当前正是使用美国海军的时候”,接着在7月23日又公开说:“为了推行美国的远东政策,美国海军可以断然采取必要的措施。”7月26日,在菲律宾建立美国远东陆军司令部,由麦克阿瑟将军指挥。8月5日,马来行政当局宣布,英国增援部队已到达新加坡。8月26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将往重庆派遣以马格路得准将为团长的军事使节团。
面对着上述国防上的严重危急局势,大本营陆海军部为找出打开局面的对策绞尽了脑汁。当时军队待命一天大约就要消耗一万二千吨石油。
提出局部地区的解决方案
政府为了姑且将事态平稳下来,8月5日向美国提出了以法属印度支那为中心的局部地区的解决方案。并且提议,如果同意这个提案,愿将此案适当地加入过去的日美谅解方案里面。7月24日,野村大使同罗斯福总统会谈时,总统曾即席谈到法属印度支那中立化的问题,日本的这份提案就是以罗斯福总统的上述谈话为线索制定的。该提案的要点如下:
一、除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外,日本不向西南太平洋其他地区扩张;而且中国事变一经解决,立即撤退在法属印度支那的日本军队。
二、日本保证菲律宾的中立。
三、日本对美国生产和取得必要的天然资源予以合作。
四、美国停止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可能威胁日本的军事措施,并劝告英、荷两国采取同样措施。
五、美国对日本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特别在荷属东印度生产和取得日本所需要的天然资源以及解决日荷间悬案问题予以协助。
六、美国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恢复日美之间的正常通商关系。
七、为了解决中国事变,美国对日本和蒋政权开始直接谈判进行斡旋。
近卫首相提议举行“日美首脑会谈”
接着,政府于8月7日提议举行近卫首相倡议的日美两国政府首脑的直接会谈。
可是,美国对以法属印度支那为中心的局部地区解决方案,没有多大兴趣;对于日美首脑会谈,赫尔国务卿的态度也极为冷淡。只是罗斯福总统乍一看来似乎还有点意思。当时罗斯福总统正和英国首相邱吉尔在大西洋上举行会谈,8月15日宣布了所谓大西洋宪章之后刚刚回到美国。
近卫文电和罗斯福文电
8月26日,近卫首相向罗斯福总统发出一份文电,提议迅速实现日美首脑会谈。内容如下:
“当此目前世界动乱之际,掌握国际和平关键的最后两国,即日美两国,关系这样恶化下去,不仅是两国本身的极大不幸,并且意味着世界文明的没落。我方之所以希望维护太平洋和平,不单是为了改善日美邦交,而且也不外乎想借此机会导致世界和平。
“我想日美两国关系恶化到今天的程度,可以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两国政府之间缺少意见交流,一再发生疑惑和误解,以及第三国阴谋策划的结果。如不首先消除这些原因,改善两国邦交终将难以实现,这就是本大臣所以想要直接会见贵总统,借以坦率阐明双方的见解。
“7月业已中断的预备性非正式协商,其精神和内容大体上还可以,但若按以前设想的做法继续进行协商,然后再在两国首脑间加以确认,已经不适合正在急剧发展、或有可能引起意外事态的目前局势。当前最迫切的是,首先两国首脑直接会见,这并不拘泥于历来的事务性协商,高瞻远瞩地就日美两国间涉及太平洋地区的重要问题全面进行讨论,探讨有没有挽救局势的可能性。至于有关细节,可在首脑会谈之后,根据需要交给事务当局进行谈判。
“本大臣这次提议的宗旨就在于此。切望贵总统对这一点予以充分谅解并交换意见。
“基于上述原因,我方希望会见的时间尽量提前。至于会见地点,考虑到各方面情况,认为在夏威夷附近较为适当。”
对上述近卫的文电,野村大使曾与罗斯福总统及赫尔国务卿之间就会谈日期及地点等进行了具体磋商,表面看来似乎有实现的希望。可是,罗斯福总统在9月3日函复近卫首相说:如果对重要的原则问题没有事先达成协议,则势难同意会谈。当时,美国还同时提出了一份备忘录,指出要以赫尔声明中的“四项原则”作为会谈的前提条件,并要求就此达成一致意见。
据战后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文件透露,在上述罗斯福和邱吉尔的大西洋上会谈中,罗斯福总统曾向英国首相邱吉尔表示,要用谈判来捉弄一下日本。而美国拒绝日美首脑会谈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近卫首相是中国事变爆发时的日本政府总理,而且在中日和平问题上,估计日本将要坚持的近卫原则,又正是他宣布的。
如果是这样,通过日美两国首脑从大局出发的对话来收拾局面,与其说事实上希望极小,倒不如说根本不可能。当时陆海军方面对上述首脑会谈表示极为热心,竟为此内定了全权随员,做好了必要的准备。陆军内定航空总监土肥原贤二中将为全权随员之一,武藤军务局长和参谋本部有末第二十班长为随员。
丰田、克莱琪关于泰国问题的会谈
另一方面,在这以前,政府同英国也进行了谋求打开局面的谈判。即8月11日,丰田外相和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会谈时,克莱琪曾谈到泰国问题。以那次会谈为线索,根据8月15日联席会议的决定,按照以尊重泰国中立为中心的下列条件,陆续进行了非正式对话。
一、要求英国的事项
1、尊重泰国中立,对泰国不采取军事措施。
2、立即采取善意措施,使缅甸、马来、英属婆罗洲、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其他属于英国势力范围的西南太平洋地区国家向日本充分供应帝国生存上所必需的物资,并使帝国同上述各地区之间的通商贸易正常化。
3、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妨碍荷属东印度及泰国对日供应为帝国生存上所必需的物资,以及帝国同这些国家间通商贸易的正常化。英国方面应停止正在采取的妨碍措施。
4、停止援蒋活动(包括关闭通过缅甸的援蒋公路)。
二、根据英国态度,我方不妨予以谅解的事项
1、尊重泰国独立。
2、不向泰国提出任何军事性建议,不搞武力扩张。
3、对泰国以外的法属印度支那邻近地区(中国除外)也不搞武力扩张。
桫罗双树 2007-02-21 03:07
3.对《帝国国策实施要领》的讨论
陆海军的磋商——海军主动
在政府正处心积虑地想用外交途径收拾局面期间,大本营陆、海军部打开局面的对策已逐渐取得了一致意见。
在这以前,大本营陆军部认为,目前下重大决心决定对付美国的国策应该以海军为主,所以在海军方面没有表明态度以前,陆军特意避免发表意见。不过,坦率地说,陆军也只是焦虑重重,制定不出来满有信心的对策。众所周知,草拟决定国策的原案,历来大部由陆军方面来搞,但这次则有所不同了。
8月16日,召开陆海军部、局长会议,两军务局长和作战部长等出席。会上,海军方面首次提出了《帝国国策实施方针》。其主要内容为:以10月下旬为限,战争准备和外交交涉同时并进;至10月中旬,外交交涉仍不能取得妥协时,就动用武力。这对海军来说的确是表明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决心。不过,如前所述,由于美、英、荷的对日禁运,日本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如果找不出解决办法就要行使武力,这是春季以来在陆海军内就酝酿着的基本态度。此后便根据这个海军方案,陆海军之间进行了讨论和磋商。
陆海军关于战争准备的意见对立
上述海军方案仍然是保留下定开战决心而进行战争准备的。而陆军则对于不下定战争决心而进行正式的战争准备感到为难。这样,不下定决心而要进行准备的海军,同认为没有决心就难以进行准备的陆军之间就产生了意见对立。海军确实已经在大规模地扎实地进行着应付万一的战争准备,并预定大体在8月底完成。8月15日,大本营海军部将下列事项通知了陆军,使大本营陆军部大为震惊。
一、截至10月15日以前完成对英美的战争准备。
三、8月和9月再分别征用船只30万吨。
三、9月20日实施陆海军作战协定。
四、9月上旬从中国抽调陆战队三个大队。
五、预定从9月中旬开始再征用船只50万吨。
陆军认为,在没有战争决心的情况下,这样的战争准备是不应该实施的,而且也是实施不了的。
本来海军的战争准备主要是只在基地保持一定的兵力和充实资材,因此即使撤销一度准备好的战备也比较容易。所以海军有把战争准备看得比较简单的倾向。陆军的准备则是首先要动员大批兵力,然后将其集结到预想的战场附近,把它展开。这对国民的权利和义务影响很大。所以从手续上也需要首先确定国策,然后取得政府的同意。
另外,根据历来的经验,在外交决裂的最后关头,海军有可能不下决心开战而中途退出,陆军对此十分担心。因此陆军主张现在先下定对美英一战的决心,在这个决心之下同时进行战争准备和外交工作,外交谈判一旦决裂就决心开战。
陆海军取得一致意见
8月27日和28日两天,陆海军部局长等举行会议,对开战决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果然,冈海军军务局长坚决不同意决心开战,而且表示即使在外交谈判决裂的情况下,也还要考虑欧洲的形势才能决定开战。海军首脑究竟有没有对美一战的决心是很值得怀疑的。因此,陆军提议,将“决心开战”修改为“在战争的决心之下”。但是冈军务局长就连这样也拒不接受,到了第二天(29日),才表示如果修改成“在不惜一战的决心之下”便可以接受。
关于开战日期间题,陆、海军统帅部根据作战上的要求,意见趋于一致,认为必须在11月初旬。然而,为了完成这一战争准备,需要使航空大部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而且还需要把大型运输船队集结在南中国海。陆军认为,这些措施应在决心开战之后实施,决心开战前的准备工作应以不妨碍外交谈判为限度。即陆军主张,应该在行使武力之前适当的时机确定开战决心,然后再过渡到正式的作战准备,其时机应定在10月上旬。时此,陆海军之间取得了一致意见。
9月2日,大本营陆海军部之间的意见已经完全一致。关于外交谈判的条件,原则是尊重历来的日美谅解方案的宗旨,经同外务省磋商后,次日(3日)提交联席会议讨论。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讨论通过
会议从午前11时开始,午后6时结束。田边治通内相也出席了会议。过去,制定德苏开战后的新国策,是经联席会议多次充分讨论之后才决定下来的;与此相反,这个决定国家存亡的重大国策,联席会议只开了一天就大体按原提案决定了。其内容如下: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
帝国鉴于目前的紧急形势,尤其是美、英、荷各国所采取的对日攻势,苏联形势以及帝国国力的机动性等,兹决定对《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中有关南方的施策,按下列各项实行。
一、帝国为确保自存自卫,在不惜对美(英荷)一战的决心之下,大致以10月下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
二、帝国在进行前项准备的同时,对美英应尽一切外交手段,力求贯彻帝国的要求。
在对美(英)谈判中,帝国必须实现的最低要求事项以及与此相关的帝国可以许诺的限度,如附件。
三、前项外交谈判,如果至10月上旬仍不能实现我方要求时,立即决心对美(英荷)开战。
对南方以外的其他施策,根据既定国策执行,特别要努力防止美苏结成对日联合战线。
《附件》
在对美(英)谈判中,帝国必须实现的最低要求事项以及与此相关的帝国可以许诺的限度。
第一、在同美(英)的谈判中,帝国必须实现的最低要求事项:
一、美英不得干涉或妨碍帝国处理中国事变
(甲)不得妨碍帝国根据日华基本条约和日满华三国共同宣言解决事变的企图。
(乙)封闭“缅甸”公路,并不得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援助蒋政权。
以上条款不应妨碍在“N工作”(指日美工作)中帝国处理中国事变的一贯主张,特别要坚持按日华间新近商定的帝国军队驻扎问题。但不妨明确定示,事变解决后,除了为解决中国事交而派去中国的上述军队外,其他军队原则上准备撤退。
对美英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不妨明确说明,只要在公正的基础上进行,不会受到限制。
二、美英在远东不得采取威胁帝国国防的行为
(甲)不在泰国、荷属东印度、中国及苏联远东领土内攫取军事权益。
(乙)维持在远东的军备现状,不再增强。
注:根据日法协定建立起来的日本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特殊关系,如要求解除时,不予承认。
三、美英须协助帝国获得所需物资
(甲)恢复同帝国的通商,并自西南太平洋的两国领土供应帝国生存上所必需的物资。
(乙)对帝国同泰国和荷属东印度之间的经济合作须予以友好的协助。
第二、帝国可以许诺的限度
如答应第一项内的帝国要求时,则:
一、帝国不以法属印度支那为基地向其邻近地区进行武力扩张,唯中国除外。
注:如果对方问到帝国对苏的态度时,可答称,只要苏联遵守日苏中立条约,并且不采取威胁日满等违背条约精神的行动,我方不会主动采取武力行动。
二、帝国准备在确立公正的远东和平之后,从法属印度支那撤兵。
三、帝国准备保证菲律宾的中立。
附录:
日美对欧洲战争的态度,须按防御和自卫的观念约束之,如果美国参加欧洲战争,日本应独立自主地对三国条约作出解释和依此采取行动。
备注:上述各项并不改变帝国对三国条约所承担的义务。
永野军令部总长对提案理由的说明
会议一开始,永野军令部总长就阐述了提案理由,其大意如下:
日本在各方面都有困难,特别是物资正在减少,也就是说正在走向瘦弱,与此相反,敌方却逐渐强大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发瘦弱下去。通过外交来搞,只好能忍则忍之,但必须在适当的时机作出估计。如果外交上终于没有希望,就必须快点干。如果现在就打,确信还有胜利的机会,但我担心这种机会会随时间而消失。
对战争的估计,海军有短期和长期两种看法。我想大概会演成长期战,因此必须有长期战的思想准备。敌人要想速战速是我们所希望的,如果那样,在我近海搞决战,估计战胜有相当把握。不过,我想战争不会就此结束,可能演成长期战。即使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利用胜利战果来对付长期战,那也是有利的。反之,如果没有进行—场决战就转入了长期战,那将是痛苦的。特别是因为物资缺乏,如果得不到物资,长期战争就无法进行。所以十分重要的是,要通过取得物资和夺取战略要地来作好准备,以便立于不败之地。敌人没有将死我们的招数。即使有将死的招数,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还会有可以来取的手段。总之,战争必须在陷入绝境之前打响,必须由我方决定开战时机,要紧的是要先发制人,依此勇往直前,此外别无其他办法。
重大修改——删去主要部分
会上,根据及川海相的提议,对原案作了重大修改。即原案第三项原文是:“如果至10月上旬仍不能实现我方要求时,立即决心对美(英荷)开战”,而海相提议修改为“如果至10月上旬仍无实现我方要求的希望时,为了自存自卫,采取最后措施”。对此有各种不同意见,最后认为不明确而没有采纳。于是冈军务局长又提议作如下修改:“如果至10月上旬仍无实现我方要求的希望时,立即下决心对美(英荷)开战,采取最后措施”。但是对此还有异议。结果决定将原案中的“仍不能实现我方要求时”修改为“仍无实现我方要求的希望时”。这个修改虽然是简单的文字修改,但却因此删掉了国策的主要部分,决定和战的问题大体上留待日后再讨论了。
近卫首相的想法
近卫首相和丰田外相对原案没有表示特别的异议。近卫首相并没有深入地考虑确定这个国策所带来的形势发展情况,而是完全把希望寄托在通过外交谈到来打开局面上。
4.9月6日的御前会议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经9月4日内阁会议就其要旨作出决定后,在9月6日的御前会议上被正式采纳。
会谈前一天的秘密上奏和天皇的垂询
在御前会议召开之前,9月5日晚,近卫首相将议案作了秘奏。天皇对以战争准备为主,外交准备为辅的提案深表不满,并向首相直接垂询了有关作战事项。首相恐有疏漏,急忙召陆海军两统帅部长进宫。当时,大本营陆海军部极为紧张。
天皇对两统帅部长提出要求说,要以外交为主,不要战备和外交同时并进。两统帅部长回答说,原来的主导思想就是努力通过外交途径来打开局面,战争准备是为了应付凭外交途径无法打开局顶时采取的。近卫首相最后说,直到最后用尽一切和平外交手段,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诉诸武力,在这方面,我和两位统帅部长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
天皇不放心——杉山参谋总长受到申斥
这时,天皇对南方作战的计划、登陆作战的难易、船只的损失以及胜败的归宿等一一动问。杉山参谋总长作了详细回答,他说:进攻南方重要地区的初期作战,估计5个月就可以结束。天皇当即指出,杉山总长在担任陆相时对中国事变就估计错了,提醒他切不可过于乐观。天皇通过这一问一答,对迫不得已开战后的战争前景表示极不放心。两统帅部长相继报告说,不敢说一定能打赢,但临到最后关头,必须趁国力还有机动性时,为突破国难而迈进。
严肃的御前会议
御前会议于9月6日午前10时在宫中东一厅举行。除通常的出席者外,田边内相和小仓正恒藏相也出席了会议。
近卫首相、永野军令部总长、杉山参谋总长和铃木企划院总裁都分别作了如下陈述。丰田外相也报告了日美谈判以来的经过,
总理的陈述
现在开始开会。承蒙陛下允许,今天会议由我主持。
各位已经知道,围绕帝国的国际形势日趋紧迫,特别是美、英、荷等国正以一切手段对抗帝国。而且随着德苏战争的长期化,还存在着美苏结成对日联合战线的趋势。
照此发展下去,帝国必将逐步丧失国力的机动性,以致同美英等国相比,国力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大。目前帝国一方面当然必须迅速作好各种准备,以应付任何事态的发生,另一方面仍必须尽一切外交手段,努力预防战祸于未然。上述外交措施万一在一定期间内不能奏效,到时候采取自卫上的最后手段也是不得已的。
政府和大本营陆海军部曾就此问题一再进行协商,现已取得一致意见,并共同制订出附件所载的本日议题《帝国国策实施要领》。
军令部总长的陈述
目前的形势已由总理大臣作了概括说明。不言而喻,帝国应该竭力通过和平手段寻求打开目前难局的途径,以确保将来帝国的发展和巩固。但万一没有和平解决办法,也可能被迫使用战争手段。对此统帅部从作战的角度启奏一些意见。帝国目前已处在石油和其他重要军需资材日趋枯竭以致国防力量逐渐减弱的状况。如果这种现状继续下去,经过若干时间,难免要降低国家的活动能力,终将陷于瘫痪的困境。与此同时,英美和其他国家在远东的军事设施和要地的防卫,以及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军备却在极其迅速地增强,到明年下半年就将面临美国军备有了极大的进展而难以对付的局面。因此,现在无所作为,拖延时日,对于目前的帝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外交谈判中如果对方不承认帝国自存自卫上最起码的要求,以致战争终于不可避免,那么帝国就必须采取死里求生的办法,先妥善地做好准备,不失时机地下定决心,以毅然决然的态度走向积极作战。关于作战的前景,估计他们极有可能从一开始就立足于长期作战,所以对帝国来说,必须有应付长期作战的认识和准备。如果他们企图速战速决,倾注海军的主力出击前来,求我速战,这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今天,欧洲战争正在继续,英国能派往远东的海军兵力势将受到相当限制。因此,如果在我预定的决战海面截击英美联合海军,再考虑到有效运用飞机等因素,确信我方胜利有很大把握。不过,帝国即使在这场决战中取胜,也不会导致战争的结束。估计此后他们必将依仗其未受侵犯的地理位置、工业力量和物资力量上的优势转入长期战。
对帝国来说,因为并没有以进攻战制服敌人,迫其放弃作战意志的手段,而且由于国内资源缺乏,所以极不希望长期战。但是一旦转入长期战,为使长期战能够坚持下去的首要条件是在开战之初就迅速占领敌方军事要地和资源丰富地区,妥善地调整好作战部署,与此同时,从其势力范围内获得必要的资材。假如第一阶段作战能够圆满完成,即使美国军备按预定计划得到加强,由于帝国已经确保了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要地,保持了不容侵犯的态势,就能够确立长期作战的基础。此后的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各种有形无形的因素在内的整个国家力量和世界形势的演变。
由此可见,第一阶段作战的成败,对长期作战的成败关系极大。为使第一阶段的作战有较大成功把握,下述三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签于敌我战斗力的实际状况,应迅速决定开战;第二,不要让对方抢先下手,而要由我方先发制人;第三,为使作战顺利进行,必须考虑作战地区的气候条件。根据上述考虑,在本提案里选定了下重大决心的时机。当然,作战准备要充分考虑外交工作进展的情况,慎重进行。
还想补充一点,就是必须始终坚持力求和平地打开现在难局,从而获得帝国发展和安定的途径。决不是说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也非打不可。但是,为了皇国的百年大计,也决不应当象大阪冬阵故事 [ 译者注:1614年冬,德川加康率20万大军进攻丰臣秀赖,并包围了大阪城,但鉴于丰臣秀赖防守严密,便以秀赖添平大阪城内壕为条件搞了一个假议和,这就是所谓的大阪冬阵。次年夏,德川氏撕破协议,突然发动攻势,一举攻下了大阪城,丰臣秀赖因而灭亡 ] 那样,虽然暂时获得了和平,但到第二年夏季又不得不在手足无措的不利形势下被迫应战。
今天我所说的,有关作战方面的问题,是指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而言的。
参谋总长的陈述
方才军令部总长所作的说明,陆军部完全同意。下面主要就战争准备和外交谈判的关系问题陈述一些意见。
帝国鉴于目前的紧迫形势,特别是鉴于帝国国力的机动性日渐减弱的实际情况,如今决定和战的时机已经到来。关于这一点,方才近卫总理大臣所作的说明已经十分清楚。统帅部现在必须迅速作好必要的作战准备,以应付和战两种局面。
这样,在紧迫的事态面前,如果拖延时日,落入美英的圈套,则恐怕帝国国防的机动性将逐渐减弱,而美英的军备将逐施加强,我方作战将日益困难,以致最后我们很可能将面临丧失排除美英阻碍之机的事态。因此,为了在还有信心对美(英)进行战争的时候发动战争,并考虑到预定战场的气象情况和动员部队,征用和改装船只,以及通过长途海上运输完成在战略要地上展开兵力等因素,才将完成战争准备的时机定在10月下旬。
现在为了决定和战,应在外交上竭尽一切最后手段,这是不消说的。在此外交谈判期间,统帅部对有关作战的准备将慎重从事.尽量不使我方作战准备行动刺激英美,给外交谈判带来障碍。
但到一定时期,外交上仍无希望达到目的时,则必须立即下决心对英美开战,并进一步促进战争的准备,即向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增派兵员等,务期以10月下旬为限完成战争准备。考虑到这些军队的行动,我想有必要最迟在10月上旬就下定开战的决心。
对于在南方作战期间的北方问题,由于德苏开战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帝国对苏作战的准备,调整了应付意外事态的部署,姑且可以不必担心。看来今后美苏合作是必然的。但是,冬季在北方因气候关系,不仅进行大规模作战极为困难,而且即使美苏在这个季节合作,并出动部分飞机或潜艇,实际上发挥其军事实力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因此,如果能利用今冬这段时间,迅速结束南方作战,则明春以后对北方就能应付任何形势的变化。反之,如果错过今冬这个大好时机,就很难指望在进行南方作战期间北方会能安定。
最后要特加陈述的是,如果面临在南方进行战争的事态,帝国须将其意图迅速通知德、意两国,并事先秘密缔结有关进行战争的协定,以期日德意三国相互合作达到战争的目的。同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使德、意同美英单独媾和,这在指导战争上尤其紧要。
企划院总裁的陈述
我认为关于构成帝国国力源泉的人员和国民的精神力量,不论今后帝国面临什么局面,都不必担心。
成问题的主要是物资方面。我国经济本来主要是在同英美和英国的势力范围进行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物资大都依靠国外供给。自从中国事变爆发以来就已经料到今天这样的最坏事态迟早必将发生,所以一直谋求在自给范围内开发资源,扩大生产能力,以期逐步摆脱我国经济上对外依赖的状况。自从欧洲战争爆发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特别是自从去年夏季日美关系出现裂痕以来,就已经预见到,尽管我国生产力的整顿、扩充还不够充分,还必须下决心迅速摆脱对英美的依赖关系。为此,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一方面特别进口了6亿6千万日元的货物,获得和储备了一批重要物资;另一方面还想利用同德国、苏联等国的经济关系以补其不足。
但今年6月,德苏开战,这种补充也只好放弃了。
至此,帝国国力的物资的机动性,除依赖帝国本身的生产力和处于皇军威力之下的满洲、中国、法属印度支那以及泰国的生产力以外,只有依赖预先储备的重要物资了。因此,在今天同英美的经济关系完全断绝的情况下,帝国国力的机动性将日甚一日地削弱下去。
与军事有着极其重要关系的液体燃料,即使对民需加以最大限度的战时限制,到明年6、7月份储备也将完全耗尽。因此,决定和战,建立并巩固牢实的经济基础,是帝国自存上绝对需要的。
如果必须考虑用武力来建立这种经济基础,那么由于海上运输能力和其它各种关系,估计我国的生产能力总的说来一时将下降到目前生产能力的一半。因此,从物资关系方面来看,在努力缩短生产力下降期间的同时,还必须设法将武力取得的成果立即有效地运用到生产方面。
如果我方能在3、4个月内牢固占据南方各重要地区,则经过6个月左右就有可能获得石油、铝原料、镍、生胶、锡等物资。从第二年起就完全可以考虑有效地运用这些物资。
不过,因为这是武力作战,有时会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因此,对这种情况也在事先考虑应付的办法。
此外,关于高级石棉、钴等两、三种物资,即使是占领了南方地区也难以取得。不过有关这些问题正在研究,用别种物资代替。因此,估计对维持和加强国力或许没有多大妨碍。
原枢密院议长的叮嘱
上述几位陈述之后,照例在原枢密院议长同大本营和政府之间进行了质疑和答辩。原枢密院议长首先说:“对总理决心会见罗斯福总统以统一意见,尤其对总理表现出来的对国家的忠诚和热忱表示感谢。”他在强调了必须尽最大努力通过外交途径打开局面之后,就下述问题质问政府和大本营信心如何。他说:“通览整个议案,觉得似乎是以战争为主,外交为辅。不过,战争准备应该是为应付外交失败时采用的,现在要始终凭外交手段打开局面,外交上办不到时再进行战争。这样理解这个议案怎样?”
杉山参谋总长刚想站起来答辩,及川海相站起来答复说“草拟议案的意旨同原枢密院议长的看法完全一致,第—项的战争推备与第二项的外交工作并没有轻重之分,而第三项的开战决心还需要在最高会议上奏请天皇批准。”于是原枢密院议长说:“本方案是由政府和统帅部的联席会议决定的,所以我相信统帅部和海军大臣的意见是相同的,这就放心了。”同时他重又强调要通过外交途径来打开局面。
天皇破例的发言
原枢密院议长的质问结束后,天皇特意作了发言,对两统帅部长没有答复原枢密院议长的质问感到遗憾,并即席朗诵了明治天皇所作和歌一首:
四海本来皆兄弟,
缘何世上起风波。
强调了爱好和平的精神。永野、杉山两统帅部部长诚惶诚恐地回答说:完全同意原枢密院议长所说的意思。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发言,向无前例,会议不禁为之肃然。
5.政略战略根据御前会议决定的进展
划分确定和战期限的日美谈判
通过御前会议决定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日本这就划分出确定和战的期限,事态确实发展到了严重阶段。
《帝国国策实施要须》附件中的谈判条件,同以前的日美谅解方案中我方提出的宗旨并不矛盾,是在尊重这个宗旨的前提下决定的。因此,按照我方提案宗旨,使日美谅解方案达成协议,是根据《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同美国进行外交谈判急待达到的目标,而且是在面临和战的紧要关头,必须以新的决心来促进达成妥协。
实现日美首脑会谈的努力——新提案
可是,近卫首相和我外交当局却把处理上述事态打开僵局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实现日美首脑会谈和通过会谈首先取得顾全大局的谅解上了。8月29日,野村大使报告了美方对近卫文电的反应。乍一看来,美国的反应好象暗示有实现首脑会谈的可能性。于是,9月4日政府向美国提出了要点如下的新提案。这个提案删去了细节,坦率地表明了我方见解,希望由此找出可以成为首脑会谈前提的大纲性的一致点。这时,政府还没有收到上述9月3日罗斯福总统的文电和美国政府的备忘录。
一、日本承诺下列各项:
1.日本同意日美预备性非正式会谈中日美姑且达成协议的事项。
2.不以法属印度支那为基地对其附近地区进行武力扩张,对北方也同样,不无故进行武力扩张。
3.日本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应本着防御和自己的观点约束自己;如果美国卷入欧洲战争,日本对三国条约的解释及随之采取的行动将独立自主地行事。
4.日本努力快复日华间的全面正常关系,这种关系实现后,准备遵照日华间的协定尽速从中国撤兵。
5.合众国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只要是在公正基础上进行的,将不受限制。
6.日本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活动,将以和平手段并遵循国际通商关系中无差别待遇原则进行;对合众国在该地区生产和取得必要的天然资源将给予协助。
7.日本国政府为恢复日美正常通商关系将采取必要措施。关于此点,日美两国应以互惠为条件,美国应立即撤销对日资产冻结令。
二、合众国承诺下列各项:
1.与前记第4项所载日本的承诺相对应,合众国对日本有关中国所做的努力不得采取妨碍的措施和行动。
2.对前记第6项所列日本的承诺,合众国应按互惠原则实行。
3.应停止在远东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措施。
4.对前记第7项所列的日本承诺实行互惠、立即撤销对日资产冻结令,并解除禁止日本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禁令。
谈判的拖延——确定第三次修正提案
然而美国认为,上述提案缩小了以前非正式会谈的范围,因而表示不满。实际上这个提案反而造成了误解和混乱。
当时参谋本部方面认为,丰田外相发给野村大使的电令因过分急于使谈判达成妥协,其内容每每从同统帅部讨论决定的国策后退了—步,或者把日本的态度弄得有些暧昧不清。在军部内部视为最大的和平论者武藤和冈两位军务局长明地暗地参与合作,这势必使日本的态度缺乏一贯性,反而会使美方不能理解日本的真实意图。
当时的谈判,除野村大使同美国政府之间周旋外,丰田外相同美国驻日大使格鲁之间也在积极进行,但都毫无进展,而时间却白白地过去了。
这样一来,陆海军统帅部长对谈判的拖延和时间的紧迫感到焦虑,便于9月18日建议,应该决定日本关于日美谅解方案的最后意见,并提交给美方。在20日的联席会议上,恢复了以前的日美谅解方案的形式,确定了对美方上述6月21日提案的修正方案。其前言和第一条(关于国际关系及国家本质的观念)与美方提案完全相同。第二条以下如下。
丰田外相处理修正方案的措施
然而,丰田外相对上述修正方案并未表现出特别的热情,在统帅部的督促下,直到9月25日,只是概括了以前我方的意见,并将它提交给了美方。
第二条(两国政府对欧洲战争的态度)两国政府应以实现世界和平为共同目标,到适当时机应相互合作,共同为迅速恢复世界和平而努力。在世界和平得到恢复以前,两国政府对各种事态的发展应从自卫和防御的观点出发采取行动。在合众国参加欧洲战争时,日本对日本、德意志及意大利之间三国条约的解释和由此履行所承担的义务,应完全独立自主地行事。
第三条(对日华间和平解决的措施)两国政府承认,中国事变的解决对整个太平洋区域的和平及世界和平都有极大关系,因此将努力促其迅速实现。合众国政府对日本国政府解决中国事变的努力和诚意予以谅解;为促其实现从中调停,将敦促重庆政权为结束战斗行为和恢复和平而迅速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对日本国政府解决中国事变的措施与努力,特不采取任何妨碍的措施和行动。
日本国政府声明,日本解决中国事变的措施和努力,同有关解决中国事变的基本条件和近卫声明中所列原则,以及根据上述原则已经实施的日华间的约定事项并不矛盾;日华间的经济合作,特以和平手段并遵循国际通商关系中的平等原则以及毗邻国之间存在的自然的特殊紧密关系的原则行事;第三国的经济活动,只要在公正的基础上进行并不加以排斥。
注:日华和平基本条件如附件。
第四条(日美两国间的通商)两国政府同意,为恢复两国正常通商关系立即采取必要措施。
作为前项措施的第一步,两国政府应立即撤销目前正在实施中的相互冻结资产的措施,并应保证相互供给两国中的一方能够供给而又为对方所必需的物资。
第五条〔关于西南太平洋的经济问题〕两国政府相互约定,日本国和合众国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活动,须以和平手段并遵循国际通商关系中平等待遇的原则进行。
两国政府同意,为实施前项政策,两国应按通商手续,相互协助,创造国际通商及国际投资条件,以保证有合理机会获得两国各自为保卫和发展本国经济所必需的商品及物资手段,这种通商和投资条件应是两国政府关于石油、橡胶、镍、锡等特种物资的生产和供给问题,应在平等待遇的基础上,与有关各国缔结和执行协定,相互友好合作。
第六条(关于稳定太平洋地区政治局势的方针)两国政府承认,迅速稳定太平洋地区的局势极其重要。双方约定,不采取威胁上述稳定的措施和行动。
日本国政府将不以法属印度支那为基地向其邻近地区(中国除外)扩张武力,在确立起太平洋地区的公正和平的情况下,将撤退现在派到法属印度支那的日本军队。
合众国政府须削减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措施。两国政府声明,应尊重泰国和荷属东印度的主权及领土完整,并声明,在菲律宾完成独立,准备缔结一项关于该群岛中立化的协定。合众国政府对菲律宾群岛上的日本人应保证给以无关别待遇。
附件:
日华和平基本条件
一、睦邻友好。
二、尊重主权与领土。
三、日华共同防御。
为防止威胁日中两国安全的共产主义和其他扰乱程序的运动,以及为维护治安,日中两国实行合作。为上述目的,根据以前的协定和惯例,日本国军队及舰队在所需期间内在一定地区驻扎。
四、撤兵。
除前项驻军外,所有因中国事变派到中国的军队,一俟中国事变结束,一律撤退。
五、经济合作。
(甲)以开发和利用中国重要国防资源为主,进行日华经济合作。
(乙)日华经济合作并不限制第三国在公正基础上在中国进行的经济活动。
六、蒋政权与汪政府合流。
七、不合并。
八、不赔偿。
九、承认满洲国。
陆海军加强作战准备
另一方面,大本营陆海军部加紧进行对美、英、荷的作战准备。
尽管决定了国策,但大本营海军部仍然在努力加强战备,这一点已经谈过了。在这以前,海军鉴于形势紧迫,于昭和15年(1940年)11月15日已经开始了出师的准备。此后一直在加速努力充实军备。到8月底,已陆续新编了第6舰队、第11航空舰队、第3舰队、第1航空舰队、第5舰队、南遣舰队等,而且还征用了约63万吨的船只作为特设舰船。9月1日,大本营海军部向全体海军部队发布了战时编制的命令,又从新征用了49万吨(265只)船只。这样,海军以10月下旬为期,积极完成作战准备并大体上在按计划进行。
与此相反,陆军对美、英、荷的作战准备,以《帝国国策实施要领》的决定为起点,实际上必须从新开始,必须把用于对华对苏的兵力和军需物资转移到南方。不过,势将成为南方作战前进据点的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军事基地,已在逐步加紧建设。对南方各地的军事情报和军用地理资料的调查与搜集,登陆作战及热带丛林作战的教育训练,作战计划的研究等,自昭和15年(1940年)夏以来已经在逐步实施。
大本营陆军部把准备工作区分为决心开战前的作战准备和决心开战后的准备两种。决心开战前的准备主要是征用和改装船只,调动作战兵力,建立航空和海运基地,设置兵站基地及囤集军需品,修整国内要塞,加强国内防空等。
陆军发布决心开战前的作战准备命令
中国事变爆发以来,陆军也陆续征用了船只,当时已约达60万吨。为了对美、英、荷作战,还需要征用大约150万吨,并已逐步实施。至9月18日,大本营陆军部发布了适应形势发展的作战准备命令,担任南方作战任务的部队已开始向华南、台湾及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调动。其主要部队是“关特演”时派到满洲的第51师团、驻满洲的航空地面部队以及从新在国内动员的炮兵、通讯、后勤等各部队。但是,用于南方作战的地面兵力比较少,计划拿出陆军总兵力的20%就够了。问题是建立作战基地和囤集军需品。
在台湾、华南、帛琉、法属印度支那都建立了航空和海运基地。在台湾、华南、法属印度支那的兵站基地已在加紧储存作战物资和军需品。
决定和战拭目以待
陆军的作战准备虽然也在稳步进行,但作战部队的编制及其向南方的集中、展开等正式的作战准备,却需要在决心开战之后进行。因此,陆军对决定和战的问题正拭目以待。
桫罗双树 2007-02-21 03:09
第十章 决心对美英荷开战
1.东条内阁的出现
陆海军迫使内阁做出和战决定
接到美国备忘录
陆军方针的决定
海相的真正意图不明
荻外庄五相会议
五相会议的协议
在例行内阁会议上陆相、外相的争论
陆相建议内阁总辞职
出乎意料!天皇命令东条组阁
时局和国民
2.重新研究国策
东条内阁成立——陆海军合作、重新研究国策
首次联席会议——决定重新研究的重要事项
连日召开联席会议——统帅部的焦虑
人造石油问题
对日美谈判的估计
实施国策的三个结论性方案
首相倾向第三方案——陆军省、统帅部对立
3.深夜的激烈争论——历史性的联席会议
决定昭和17年度钢铁分配额
审议其他方案
进入卧薪尝胆方案的讨论
长期战——外相藏相的反战论
战机就在眼前——军令部总长的主张
第二、第三方案一并研究——外相牵制统帅部
关于何时停止外交谈判的争论
停止外交谈判的期限定为12月1日零时
第三方案的具体化
讨论外交条件
陆军统帅部反对——倒阁的危机——首相等人的说服
对比研究第一、第三方案
根据第三方案的基调决定《帝国国策实施要领》
塚田参谋次长慷慨陈词
4.11月5日的御前会议
2日首相详细上奏
4日御前军事参议官会议
《国策实施要领》按原案通过
首相说明提案理由
外相对外交工作的说明
企划院总裁对国力的估计
首相和枢密院议长的见解
我国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决心是这样发展过来的:先是“不惜对美英荷一战”,以后是“决心对美英荷一战”,最后则是天皇决定“对美、英、荷开战”。如上所述,决定“不惜一战”是在第三届近卫内阁时期、昭和16年(1941年)9月6日的御前会议上通过的。“决心一战”和“天皇决定开战”是分别在同年11月5日和12月1日的御前会议上通过的,这两项决定都是由东条内阁作出的。
读者恐怕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而且很自然会有这种疑问:即“不惜一战”和“决心一战”两者有什么不同?两者本来并没有显著差别,这只不过道出了日本酝酿开战过程的苦闷,通过以下逐一详细叙述就自然会明白了。
1.东条内阁的出现
陆海军迫使内阁做出和战决定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规定,10月上旬务必做出和与战的决定。即,为争取在10月下旬以前做好战争准备,必须等待10月上旬作出和与战的决定,以促进应付开战的正式的战争准备。因此,陆海军统帅部对内阁决定和与战寄予了极大的关注。然而期限已一天天迫近,对美谈判却仍然停滞不前。
对此陆海军统帅部长深感焦虑,便在9月25日的联席会议上向政府提出重要建议,建议遵照《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至迟必须在10月15日以前作出和战的决定。作为统帅部来说,如果想要在10月末以前完成战争准备,则至迟必须在两周前下定开战的决心,这是势所必至,理所当然,毫不足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