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达维亚海战和切断退路的作战
在其他战场,以第7战队、第5水雷战队为基干的部队,护航56艘进攻爪哇西部的第16军主力船队,于28日夜到达潘达湾锚地。军主力开始了登陆。当夜子时刚过,两艘敌舰进入锚地同我护航舰艇展开了激烈的夜战。我方迎击时扫海艇、运输船各一艘被击沉,运输船数艘受到重创,但敌人的两舰也被击沉,这两艘军舰是美国巡洋舰休斯顿号和澳大利亚巡洋舰珀斯号。与上述两舰一起出击的荷兰埃巴斯坦号也于当日在斯波科岛西方被消灭。这次海战叫做“巴达维亚海战”。
在苏腊巴亚和巴达维亚方面的敌联合海军中,突破巴厘海峡逃脱掉的,只有美国四艘驱逐舰,其他全被击沉或击毁。
在这以前,2月19日空袭了达尔文港的第1航空舰队已回到了肯达里的外湾斯达凌湾,同月25日因爪哇南方海面作战曾经出击。其兵力是以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为核心的部队。另外,近藤第2舰队司令长官直接率领的南方部队本队,同样曾从斯达凌湾出击,在机动部队的东侧行动。这些部队3月1日至4日,在爪哇南方海域捕捉了从芝拉扎出逃的敌舰船,取得了击沉3艘驱逐舰和13艘船只的战果。
荷属东印度的进攻作战经过如附图4。
五、巴丹半岛的进攻战
1.第1次攻击
进攻准备——抽出主要战斗力
昭和17年(1942年)1月2日,攻夺马尼拉的作战刚一结束,第14军就企图乘敌军主力向巴丹半岛方面撤退之机歼灭该敌,当天便新编了高桥支队(以野战重炮兵第8联队长高桥大佐指挥的步兵第9联队、野战重炮兵第8联队为基干),令其迅速向迪纳卢皮汉附近转近;又令第48师团(缺以步兵三个大队为基干的马尼拉留守部队,配属两个坦克联队,15厘米榴弹炮两个大队,10厘米加农炮一个大队)迅速向班潘哥河右岸转进,准备进攻巴丹半岛。另外,第65旅团(旅团长奈良晃中将)5日以后已向因泽尔斯前进。
正当进攻巴丹半岛的准备工作已渐就绪的时候,2日夜里,南方军命令:攻占马尼拉后,拟把第5飞行集团调到泰国方面作战,把第48师团调到荷属东印度方面作战。当然,这在原订的作战计划中就是已经明确了的。虽然如此,现在把即将对巴丹半岛作战的主力部队抽调出去,这对第14军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但是,当时第14军认为以其余现有兵力进行进攻作战并不很困难。这样,进攻巴丹半岛作战的进展并未引起大本营和南方军的强烈反应。
军司令部作了以第65旅团接替第48师团战线的部署。
第48师团12日在马尼拉集结,准备下一步作战;第5飞行集团7日停止战斗行动,10日从吕宋基地出发去承担新的任务。
飞行集团调走后,该军的航空部队就形成以第10独立飞行队长指挥的第10独立飞行队(军事侦察、直接协助地面作战的各1个中队)、独立飞行第76中队(司令部侦察队)、飞行第50战队的一个中队(战斗机队)和飞行第16战队(轻轰炸机3个中队)为基干组成的部队了。
当时,军司令部错误地判断了巴丹半岛敌军阵地的强度,对该地地形一无所知,认为尾随败逃之敌就可以突破。只估计到进攻克列几多要塞遇到困难时有可能需要封锁。据推测,当时巴丹半岛的敌人兵力,除要塞部队外,还有以六、七个师团为基干的约4至5万人的样子。
追击
第65旅团8日进到埃尔莫萨附近,接替了第48师团的战线,并接受了1个坦克联队、两个山炮大队、1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和1个大队的补充配属,10日进到比安旺河一线,攻击了正面的敌人阵地。旅团因受到隐蔽在密林内看不见的敌炮兵的猛烈射击而混战起来,指挥联络陷入困境。于是旅团进一步作了一番准备,于13日黄昏再次发起攻击,夺取了一些阵地,但由于敌人的集中火力和猛烈的反扑,结果伤亡不断增加,战况毫无进展。
第14军12日将战斗指挥部推进到圣弗尔南多,为打开这种局面,13日将驻在马尼拉隶属于第16师团、以步兵团长指挥的步兵第20联队(缺第3大队)为基干的部队调到圣弗尔南多,以此组成了木村支队。
木村支队于15日夜到达圣弗尔南多,16日以后打败莫隆和茅潘附近之敌,25日进到巴格克。
在这以前,支队为使支队主力的战斗顺利进展,曾于22日夜派恒广大队在马亚卡奥海角乘舟艇由海路前往凯波波海角。但由于该大队认错了登陆点,23日黎明在基诺安海角登陆,结果遭到优势敌军的攻击而陷入了重围。
第65旅团22日又发起了攻击,但因敌人抵抗顽强仍未能打开局面。然而,15日以来,突破险峻的山地、迂回到敌人左侧背后的步兵第9联队的1个大队,得到了空中补给,威胁到敌人侧背,敌人便从24日傍晚开始了全面撤退,于是战况骤见好转。旅团立即转入全线追击,25日进到巴朗格西部地区,27日以后对沙马特山阵地进行了反复攻击,但由于敌人阵地坚固未能奏效。
在这以前,军司令部为了进一步增强巴丹方面的战斗力,曾于25日采取措施,从马尼拉调来了第16师团长指挥的两个步兵大队。
军司令部判断,沙马特山、奥里翁一线是敌人的前沿阵地,而里麦、玛利贝列斯一线则是其主要阵地,因此对靠近玛利贝列斯一带抱定了寸土必争的方针。26日命令木村支队以主力沿西海岸进到距巴格克南9公里附近地区,命令第65旅团不必等待炮兵赶到就以主力从沙马特山方面向奥里翁西南方向紧追正面之敌。
战斗交绥——恒广大队溃灭
木村支队虽然攻击并突破了巴格克附近的敌人阵地,但在扩大战果的过程中遭到敌人的反击,30日,其突击部队(支队左翼队、步兵第20联队(缺两个大队))终于被封闭在突破口里陷入了重围,直至2月8日。
第16师团长于28日到达乌郎牙坡,力图增加木村支队正面的兵力以打开局面,但没有成功。
第65旅团于2月1日决定,作好充分准备再次进攻沙马特山阵地,于是努力恢复战斗力,准备攻击器材,计划从9日晨开始,以主力向沙马特山西北地区推进,然后准备进攻,但由于8日军司令部的命令,停止了这一行动。
先前因认错登陆点而在基诺安海角登陆的木村支队恒广大队,逐渐陷入困境。第16师团长虽又将1个大队派往卡纳斯海角以图救援,但因遭到优势敌军的反击,至7日夜,后援部队已经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师团为救出该部,于7、8日两天夜里,派出了有力的舟艇群,但没能发现友军,由于遭到敌人猛烈炮火和水雷艇的袭击,8日夜里仅救出34名伤员。
停止攻击——向大本营报告
2月8日,在军司令部召开了有关指挥今后战斗的幕僚会议。会上有的主张以现有兵力继续攻击,有的主张停止强攻只进行封锁,还有的主张暂时调整战斗态势,等待援军到达后再行攻击等,议论纷纷。军司令官本间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暂时停止攻击,调整目前的战斗态势以图后策,并于2月10日由参谋长将实际情况向大本营报告如下:
“关于攻击玛利贝列斯阵地情况,前已汇报,敌人把从奥里翁附近起经沙马特山北麓至巴格克附近一线作为第一线,在大密林地带花费很多时间和劳力构筑了纵深堡垒群,各种设施完备,而且将菲律宾国防军6、7个师配置在前线,将美军团置在其后方(推测总兵力4至5万人),其炮兵约有大炮百门(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15厘米级加农炮),利用其储备充足的弹药和观测设备,不分昼夜地对我要害地方进行瞄准射击,严重地妨碍着我第一线和后方部队的行动。敌人还以玛利贝列斯山顶为中心,修筑了环形、放射状的汽车路,使轻炮、坦克和汽车等可以自由移动,并利用其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乘我方兵力不足及与后方联络困难之机,在兵力本来就占优势的基础上,又在战斗力的集散离合方面明显地发挥着优势。
再有,从马尼拉湾口到巴丹半岛西海岸的制海权实际上是由敌方掌握着,主要由于这种原因,我西海岸的海上机动部队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终于被迫撤回。
我军乘进攻纳契布山的余势,估计在两、三周之内会取得成功,开始了进攻玛利贝利斯山敌第1线阵地的战斗,但除取得若干局部成功外,由于上述理由,特别是由于我方补给困难和战斗力降低等,蒙受了意外的损失,没有取得全局性的成功。在目前情况下,即使照此继续进攻,成功的希望也不大,而且还必须下决心付出更大的牺牲,事态演成最坏时,不无给菲律宾作战的全局带来严重影响的危险。
因此,鉴于我军戡定全岛,取得国防资源等项任务,认为有必要对不惜付出更大牺牲来继续进攻玛利贝列斯是否得当的问题重新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关于敌人的持久力问题,目前敌人的粮食似已陷入相当困难境地,通过我军强行海上封锁等,预期会取得相当效果。我军有鉴于此,兹决定,忍痛调整目前的战斗态势,暂图增强战斗力,为今后再次发起攻击作好准备,同时适应形势演变采取适当的措施。
于是,我军13日作了如下部署:加强对克列几多要塞和沙马特山的炮击,并在第1线进行佯攻,以便首先使第16师团顺利调整态势;然后牢固地占领纳契布山南麓和巴朗格西方地区,以封锁巴丹半岛南部之敌”。
木村支队左翼队的奋战
第16师团在根据军司令部的命令开始行动之前,极力为救出木村支队左翼队继续进行了攻击。于是,突入部队摆脱了敌人的重围,于15日12时与师团主力会合。
木村支队左翼队的确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战斗。这支突入部队(以步兵第20联队长吉冈赖胜大佐指挥的第3大队为基干的部队)1月29日冲进敌人阵地,31日以后弹尽粮绝,空中补给因碍于密林也未能实现,该部间或以马肉、树脂充饥,勇敢地坚持了战斗。2月9日,该部已大致进到敌军阵地背后时,接到了返回的命令。当时,该部已与敌人处于短兵相接的状态,插入以来已有百名重伤员,在这种情况下,摆脱敌人,返回自己原来阵地实在是难上加难。以联队长为首的全体官兵,下定悲壮的决心,从10日傍晚坚决实行了突围,但由于敌人顽强抵抗伤亡不断增加。在此期间,该部军官几乎全部阵亡,彼此的联络也时断时续,但该部竟以军旗为中心的钢铁般的团结,成功地实现了敌中突破,于15日中午12时簇拥着军旗返回来了。当时生存者为378名。
于是,对巴丹半岛的第1次攻击以完全失败而告终,各部队的损失很大,陷入了一时难以进展的状态。
2.第2次攻击
巴丹半岛的战斗陷入胶着状态,使大本营和南方军甚为忧虑。攻击进展迟缓,损失不断增加,令人难以容忍,而对由此可能引起的敌方宣传上的策略和它在精神上所带来的影响更不得不予以重视。只是由于其他方面的进攻战都在顺利进行,虽然只剩下一个巴丹半岛没有攻克,但从战略全局上来看并不见得就构成危险。
准备阵地战——增强兵力
巴丹半岛的敌人阵地似乎构筑得比预想的还要坚固。大本营为攻克该阵地,从1月末到2月上旬,陆续发出命令,令暂时停止攻击,经充分作好准备后,按阵地战的攻击要求加以突破,并以此为目标增强兵力。增加的主要部队如下:(月日表示到达的日期)
第4师团(师团长北野宪造中将) (2月27日-4月3日)
第5师团:步兵第9旅团长指挥的步兵1个联队(4月5日)
第28师团:步兵第35旅团长指挥的步兵1个联队(4月1日)
第21师团:以步兵团长指挥的步兵1个联队为基干(2月26日)
独立山炮1个联队(2月27日-3月5日)
独立重炮兵1个中队(机械化24厘米榴弹炮)(2月14日)
重炮兵1个联队(24厘米榴弹炮)(2月14日)
飞行第60战队(重型轰炸机)(3月16日)
飞行第62战队(重型轰炸机)(3月16日)
攻击准备的部署和训练
随着上述各部队的到达,该军在3月4日作了如下的攻击准备部署,同时痛感第1次攻夺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部队对特殊地形的作战训练不够充分,因此对各部队和新到达的各部队进行了以对坚固的野战阵地进行攻击,特别是与炮兵火力接火的突击、密林地带的近战等为演习项目的训练。
一、第16师团从10日开始行动,最迟于15日以前,将其第1线推进到从巴格克河北侧起到巴格克与巴朗格之间分水岭附近一线,为了攻击而搜索敌情地形。
伴随上述行动,迅速整备从巴丹半岛东海岸方面通往师团推进线后方的后方联络线。
二、第65旅团从10日开始行动,最迟于15日以前,将其第1线大致推进到马蒂柯河两侧台地一线,为了攻击而搜索潘清甘河两侧台地上的敌情地形。
三、永野支队(以第21步兵团长指挥的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为基干)从10日开始行动,最迟于15日以前,以一部进到从阿波阿波附近起,中经新马利亚附近到庇拉尔附近一线,在搜索敌情地形的同时,担任军的左翼警戒任务,其主力仍在圣弗尔南多附近进行准备进攻的训练。
四、第4师团(以当时到达沙马尔附近的3个步兵大队、1个野战炮兵大队为基干)仍在沙马尔附近进行准备攻击的训练。
五、军炮兵队(以5个15厘米榴弹炮中队、两个20厘米加农炮中队、1个15厘米加农炮中队为基干)随着我军第一线部队的推进,必要时将一部分阵地向前推进,担任搜索敌情任务,同时根据需要协助第65旅团和永野支队。
六、军飞行队主要进行整顿,同时,以一部担任协助地面行动的任务,特别是担任侦察沙马特山北侧和加勃特台地上的敌人阵地的任务。
半岛攻占计划——麦克阿瑟逃掉
该军于3月18日完成了第2期作战计划,同月22日又制定了如下的半岛进攻计划。
一、3月末以前,本军以主力将攻击准备线推进到奇阿贝河与塔里塞河一线,同时以一部在巴丹半岛西半部地区发起行动,以牵制该方面之敌。
在此期间,以军飞行队配合海军,摧毁克列几多岛和敌人后方设施,并压制敌人炮兵;另外,从攻击准备的末期开始轰炸敌人的第1线地带,以沮丧敌人的士气。
二、军主力方面,4月上旬对从奇阿贝河、潘清甘河汇合点附近起到沙马特山北麓一线的敌人阵地开始攻击,突破第一道防线地带后,进到沙马特山南麓东西一线,随后,第一线兵团在搜索正面敌情的同时,调整态势,确保后方联络,调来炮兵等,准备向敌第二道防线推进。在巴丹半岛西半部方面行动的兵团主力,到利昂西北方地区集结,作为第二线兵团。
三、在军主力开始攻击前进之前,由军炮兵司令官在发动总攻击的当天,统一指挥第65旅团和第4师团的炮兵,进行攻击准备的射击。
军司令官于23日将各部队指挥官召集到圣弗尔南多,传达攻击计划,同时下达了关于准备攻击的命令。
这时,军飞行队连日猛烈袭击克列几多要塞,从3月29日到4月2日又轰炸玛里贝列斯、卡布卡本两机场和里麦西方阵地等,取得了巨大战果。
敌将麦克阿瑟上将3月下旬从克列几多要塞逃走。
攻击开始,突破第一道防线地带
军司令官于28日夜下达了进行攻击的命令,30日便将其战斗指挥部从圣弗尔南多推进到奥拉尼。军司令部在这项命令中明确规定:4月3日开始攻击,攻击重点放在第4师团右翼方面,突破潘清甘河至沙马特山北麓的敌第一道防线地带后,首先进到沙马特山南麓东西一线;命令第16师团、第65旅团和第4师团从右至左并列攻击,永野支队作为军的预备队,并要求第16师团和永野支队起首努力完成牵制敌人的任务。
4月3日,该军按预定计划开始攻击。首先,军的炮兵部队于午前9时进行了效力射击的预备性射击,随后,10时开始了准备攻击的射击。按照计划,从10时至午后1时30分进行了第1次破坏性射击,午后2时至3时进行了第2次破坏性射击,并与军飞行部队的轰炸相配合,在我军攻击前进之前几乎完全压制了敌炮兵和沙马特山西北麓的敌人阵地。当全军开始攻击时,第16师团和永野支队仍然原地保持原来的战斗态势,主要以火力进行佯攻,担任牵制、监视敌人的任务。第65旅团和第4师团均于3日午后3时开始了攻击前进,并陆续攻克敌人阵地,于当天傍晚进到了潘清甘右岸至旧马利亚西方塔里赛河左岸一线。
处于上述有利状况,军司令官决定抓住这一战机,夜里也继续进行攻击,迅速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地带,午后6时下达了这项命令。4日清晨以来,攻击又取得新的进展,至午后5时左右,突破沙马特山方面敌主要抵抗线的战斗已经大体完成。这一天傍晚,军司令部令永野支队在奥里翁山方面进行搜索,令第16师团在马蒂柯附近集结兵力。
5日,第65旅团企图攻击距沙马特山南约3.5公里的三角标高1421高地,但至当天傍晚仍未攻克;第4师团于午后零时50分占领了沙马特山顶,但遭到来自加勃特台地方面的敌人炮击,伤亡不断增加,结果展开了激战。然而由于各部队的奋战,入夜后,除剩下占据加勃特台地的敌人外,完成了沙马特山附近一带的敌第一道防线地带的突破。
完成攻占
6日午后零时30分,第65旅团占领了三角标高1421高地;午后5时,第4师团夺取了加勃特台地。永野支队进到加勃特台地附近后参加了攻击。
7日,在第4师团的正面以东地区,我第一线的攻击略有进展,当天夜里把军炮兵部队推进到沙马特山北麓,8日夜进到距里麦南方5公里的拉马奥附近至里麦河一线。据这天空中搜索的结果判明,东海岸方面之敌正在向卡布卡本和玛利贝列斯附近退却;西海岸方面之敌也似已开始退却;玛利贝列斯湾、西西曼湾、卡布卡本海面停着许多敌人舰船。军司令官于当夜10时作了向玛利贝列斯追击的部署。第一线各部队4月9日全天反复进行了追击和强攻,当天夜里,第4师团和第16师团冲进玛利贝列斯,从而完成了对巴丹半岛的攻占。
攻击克列几多要塞
军司令部老早就在制定进攻克列几多要塞的计划,到17日制定完了。其方针是,“靠综合发挥炮兵、飞行部队的威力,在各部队的紧密配合下,首先在克列几多岛尾部急袭登陆,站稳脚步后,再在该岛头部登陆,一举攻占该岛。”
各部队精心作了攻击准备。关于隐蔽企图的问题,军司令部认为,至少要隐蔽登陆的时机,如果可能,作出已经放弃攻击克列几多的假相以欺骗敌人则较为有利,因此公开行动自不必说,其他昼间行动也严加禁止。军司令官于4月28日正式进入马尼拉市,隆重举行庆祝天长佳节 [ 译者注:天长节(4月29日),日本天皇的生日。 ] 。的仪式,对外宣传说,对克列几多要塞只限于封锁和炮击,并佯装前往棉兰老岛,从马尼拉出发回到巴朗格。
军炮兵队从5月5日午后10时45分至午后11时,进行支援射击,援助第4师团左翼队(以第61步兵联队、第7坦克联队之一部、两个山炮中队为基干)的登陆。左翼队于午后11时10分在卡巴里角附近和诺斯角附近登陆成功。6日昼问,左翼队遭到敌人数次反攻,战斗十分激烈,但午后4时30分还是占领了圣赫塞。
无条件投降
在这以前,美远东军司令官威恩莱特中将曾于6日午后1时30分前来左翼队正面请求投降。该军将他带到卡布卡本同军司令官会见,结果,他以对其他地区没有指挥权为理由,以期将投降区域只限于克列几多岛,因此,该军命他返回克列几多,继续进行攻击。
6日午后11时40分,第4师团右翼队没有遇到抵抗就在巴布里角东南地区登陆,同左翼队一起扫荡岛内,7日午前8时30分完全攻占该岛。
这—天,威恩莱特中将提出了在菲律宾的全部美、菲军队无条件投降的请求,午后11时50分通过马尼拉电台向全部美、菲军队发布了投降命令,并派幕僚到各地传达这—命令。
第二次巴丹半岛进攻战经过和南方全面进攻战经过的概要,请参照附图2。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张玉祥、赵宝库、禹硕基等 [翻译] 1984
超星数字图书馆 [扫描]
yaojingzh [OCR] 2006
阿修比 [校对制作] 2006
第五章 进攻战结束后的战争指导
服部卓四郎 [日本]
[出自《大东亚战争全史》] 1971
1.伴随进攻作战进展的政略施策
开战时对重庆的判断
对重庆谍报线路的设定
当前的对外施策
东条首相的国会演说
与帝汶岛作战相关的对葡争论
关于指导以后战争的研究课题
2.对世界形势和已获战果的判断
对世界形势的判断
初期作战实绩的研讨
3.陆海军关于攻占澳洲的争论
攻势还是守势?关于攻占澳洲的争论
妥协的办法——切断美澳的作战
关于美澳、英印澳关系的研讨
4.今后的战争指导大纲
陆海军调整方案的通过
宗旨不明确——没有根本的调整
说明与上奏
增加船只运载量的对策
陆军征用船解除征用问题
1.伴随进攻作战进展的政略施策
如前所述,初战阶段的辉煌胜利,使大本营和政府首先想到和平进驻荷属东印度的可能性,接着而来的课题便是对重庆的施策和对印度、澳洲的施策等问题。
开战时对重庆的判断
回过头来看,开战前在东条内阁再次审查国策时,大本营和政府就“与美英荷开战对重庆的抗战意志将带来若何影响”的问题,曾作出如下结论:
一、日本对美英荷开战将使蒋介石凭借ABCD阵营的团结,益加坚定其对日长期抗战的决心,即在开战之初必将振奋其意志,更加巩固其与美英等国的合作,坚决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日中全面和平的实现,至少将拖延到整个战局的结束。
二、开战的另一个结果将是:重庆方面将丧失上海、香港等援蒋据点;由于帝国南进的发展,将断绝缅甸公路的运输;由于维持我南方作战的成果,将迫使南洋华侨停止援蒋行为等,这就将加剧其财政经济上的困窘.从而其实际抗战力量将逐渐减弱;随着军事力量的递减,其对一般大众的影响自不待言,即对重庆政权主流的继续抗战意志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脚踏两只船的将领当中,投靠南京方面的将会逐渐增多,重庆方面的统一战线终将分裂,蒋政权将愈加衰弱下去。
就是说结论是,实现日中全面和平将拖延到整个战局的结束。不过,这种判断是在直接对于重庆政权只按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而不加强更为积极的政略战略对策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
所以在开战时的《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中才认为,为了促进重庆政权屈服,除了灵活运用对美英荷战争的间接成果外,还必须加强对重庆政权的直接作战。但是考虑到开战当时和开战初期根本没有这种余力,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没有作出具体计划。
对重庆谍报线路的设定
虽然大体上做了上述判断,但日本对美英荷开战,不管怎么说也是局势的重大转变。因此开战后重庆政权的动态曾是大本营和政府十分关注的事情,面对初期作战进展极其顺利,情况尤其如此。
12月24日,大本营和政府在联席会议上决定了如下的重庆对策。这个对策是战争初期日本对重庆政权的基本态度。
《关于随着形势演变迫使重庆屈服的工作问题》
根据昭和16年(1941年)11月13日联席会议决定的《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灵活运用形势的演变,特别是灵活运用作战的成果,掌握有利时机,策划迫使重庆政权屈服。
一、首先设定对重庆的谍报线路。这项工作由大本营陆军部担任,各有关机关给予协助。
上项工作只限于探明重庆方面的动向,关于屈服条件等概不涉及。为此,要采取利用新争取过来的中国方面的要人和其他外国人等的措施。
二、乘帝国所获战果和由于帝国对重庆方面的致命处施加强大压力而使其动摇之机,随时从谍报工作转向迫使其屈服的工作。其时机、方法等在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上决定。
注:(1)进行这项工作时,要善于利用国民政府 [ 译者注:指汪伪政权。 ] ,同时使国民政府彻底了解上述第一、二顶的精神,注意切勿使其采取对所谓全面和平急于求成之类的措施。(2)开展这项工作时,要特别慎重考虑,不要使对方看出我方的马脚。
在这以前,即自昭和15年(1940年)11月承认新国民政府以来,对重庆政权的和平工作已特意完全搁置起来。上述联席会议上的总的意见是,现在不宜急于对重庆政权进行工作;因为只要我方一施加武力压迫,对方就会就范,而在这之前,我方若急于进行和平工作,反而会被看出马脚来。因而上述决定的主要宗旨在于第一项,即首先设定谍报线路,而第二项不过是明确了今后的基本想法而已,虽然也提到“对致命处施加强大压力”,但还没有那种具体计划。
当前的对外施策
到了昭和17年(1942年)1月,大本营和政府鉴于开战后敌国及中立各国的动态,尤其鉴于随着作战的有利进展,印度和澳洲等地出现的形势,1月10日在联席会议上决定了如下施策。
《关于随着形势进展的当前施策问题》
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昭和16年(1941年)11月13日决定的《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当前加强下列施策。
一、对美英等敌国 对美英等敌国,努力在各该国内制造厌战气氛,以使其丧失继续作战的意志。
为此,要特别与作战相呼应,加强各种宣传。
三、对印度 切断印度同英美的交通,使其拒绝与英国合作,使其反英运动积极化,以此为目标,随着作战的进展逐步加强施策。
本施策的实行由大本营担任,有关各机关于以协助。
三、对澳洲(包括新西兰) 通过顺利开展南方作战、切断同英美的交通等来不断加强对澳的高压态势,努力使其脱离英美的羁绊。
本施策的实行由大本营担任,有关各机关于以协助。
四、对南美各国 对南美各国方面,使这些国家维持实质上的中立,如有可能,使之接近轴心国一方,以此为目标,将工作重点放在阿根廷、巴西及智利三国,为此也可利用西班牙、葡萄牙和罗马教皇。
五、对苏联 保持日苏间的平静状态,同时努力阻挠苏联同美英的紧密联系,如有可能,努力进行离间。
六、对泰国 一旦到了需要日泰两军共同作战时,使其对美英宣战。
注:(1)关于第一项和第四项,尤须同德、意紧密合作采取措施。(2)本施策是适应当前作战的措施,有关实行大纲,需取得联席会议的同意。(3)关于对印度和澳洲的最后处理另定之。
大本营陆海军部根据上述决定,就对印度、澳洲施策的主要担当者问题进行了磋商,结果商定,对印度施策主要由陆军担任,对澳洲施策主要由海军担任。
东条首相的国会演说
随着作战的进展,东条首相在帝国国会重开的开头,1月21日和刚刚攻克新加坡的2月16日,先后两次在国会发表演说,根据上述决定的宗旨对中国、印度、澳洲等国发出呼吁,同时还提到了南方占领地将来的政治归属等问题。
关于南方占领地的政治归属问题,开战前大体上已作了研究,开战后作为战争指导上的重要课题曾经进行过慎重的研究,但出于种种考虑,难以做出最后的决定,这是实情;同时认为,即使做出决定,也不宜过早发表。然而东条首相着眼于政治效果,在上述两次演说中竟大胆地提到了这个问题,即明确了下列宗旨:对菲律宾和缅甸将来给予独立的荣誉;而香港和马来则作为大东亚的防御据点要由日本来控制。这当然是根据联席会议的决定。当时关于让菲律宾和缅甸独立的问题并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同时认为,以某种形式把香港和马来置于日本控制之下是必要的,关于其他地区还没有得出结论。
还有,东条首相在2月16日的演说中说,“大东亚战争渊源于我国肇国以来的伟大理想,其目标在于使大东亚各国、各民族各得其所,以皇国为核心,根据道义确立共存共荣的新秩序。”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演说强烈表明了作为战争目的的“建设新秩序”的一面。
与帝汶岛作战相关的对葡争论
与对帝汶岛作战相关联,决定对第三国葡萄牙的态度,曾是战争指导上的一个课题。帝汶岛接近拥有空、海基地达尔文港的澳洲西北部,同它紧紧相对,是所谓澳洲北方的攻防战略要冲,攻占该地是初期作战目标之一。该岛分为荷属与葡属两部分,开战时荷属帝汶当然是计划攻占地区之一,但对葡属帝汶如何处理并未作出决定。因为进攻葡属帝汶就很可能把葡萄牙赶到敌方阵营,所以应该极力避免。
然而当时澳荷军队已经进入葡属部分,葡属帝汶的局外中立已被打破,从作战上考虑,需要攻夺葡属要地古邦,同时还需要进攻葡属要地帝力。所以对于进攻葡属部分的问题,政府也没有异议,问题只在于扫荡了葡属部分的澳荷军之后是否应该从该地撤退这一点上。统帅部,尤其是海军统帅部强烈希望,扫荡后也仍然要把葡属帝汶作为主要针对澳洲达尔文港的作战基地加以控制。
这样,在1月28日的联席会议上讨论《关于适应对荷属帝汶作战的对葡措施问题》时,东条首相与永野军令部总长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东条首相主张,只要葡方保证中立,日军就应该撤退;永野军令部总长则主张,是否应该撤退,应取决于葡方的态度和当时其他方面的形势。
当东条首相说不能完成辅弼政务之责时;永野总长就说不能完成辅弼统帅之责,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东条首相甚至说只好请天皇来决定。这是开战后联席会议上首次出现的紧张场面。
可是到了2月2日,会议继续进行,最后由于二人的妥协,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扫荡完葡属帝汶上的英、澳、荷军之后,只要葡方保证中立,帝国军队就从该地撤退,但根据葡方的态度和整个作战形势,迫不得已时,可继续作为作战基地加以使用。”
关于指导以后战争的研究课题
在对新加坡要塞发起进攻之前,大本营和政府就已经确信,进攻作战会取得超出预料的成功。以后应该如何指导战争,当然应该以开战时的腹案为依据,但这也是应该根据当时的各种形势重新加以研究的课题。在2月4日的联席会议上,东条首相发言说,关于以后的战争指导、大东亚建设的纲要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内指导等,希望迅速加以讨论。2月9日确定了研究议题,其主要项目如下:
一、对世界形势的判断。
二、美澳、美印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切断这些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将初期作战的实际成绩同预定计划作一对比,试看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存有哪些差距。
四、从占领地取得物资的现状以及对将来的估计。
五、船只的现状及其增强措施。
六、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
七、确保国民生活的具体对策。
八、应如何处理帝国的资源圈。
九、在大东亚战争的当前形势下,应在帝国指导下建设新秩序的大东亚区域。
经大本营和政府事务当局之间的商洽,上述研究课题,包括有关项目在内,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期间一并进行了研究。根据需要,除联席会议成员外,汤泽三千男内相、寺岛健邮电相和井野硕哉农相等也参加了会议。
2.对世界形势和已获战果的判断
对世界形势的判断
经过数次讨论,3月7日联席会议做出决定,对世界形势判断如下:
对世界形势的判断
第一,美英方面可能采取的对策
美英今后在军事上、经济上、财政上以及在其他方面必将更加密切合作,形成—体,一面努力削弱轴心国方面的战斗力,一面谋求迅速增强自己的战斗力。即它们必将首先将其对轴心国的战争指导重点放在欧洲,同苏联合作,使该方面的战局向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同时努力确保和加强对日反攻据点,一且拥有优势兵力,就试图一举实行对日反攻。即:
一、目前英国必将努力与美苏合作,以谋求首先迅速击溃德、意的战斗力,同时努力确保地中海和西亚方面,阻挠日、德、意合作。再者,英国在东亚方面为了实行对日反攻和保持英帝国的团结,必将极力设法确保印度洋的制海权和确保印度与澳洲。
二、当前美国必将努力与英苏合作,以谋求首先迅速击溃德、意的战斗力,同时在澳洲和印度洋方面,努力确保和加强对日反攻据点,并力求将精锐的海上兵力及空军兵力集中于太平洋方面,以其一部妨碍我海上交通,奇袭日本中枢地区和进行其他各种游击战。
三、美英必将尽力援苏援蒋,另一方面对苏联的对日牵制行动乃至参战寄予很大希望,并正极力促其实现;当前将秘密策划在东部苏联领土取得对日进攻的据点。
四、美英必将俟军事力量提高的时机,转向对轴心国发动大规模攻势,为此十分可能一面同苏中合作,努力从大陆方面直接冲击我中枢地区,另一方面以主力从澳洲和印度洋方面逐步夺回战略要点,前来进行反攻。
而其可能企图实行大规模攻击的时机,大体将在昭和18年(1943年)以后。
参考:
(一)澳洲(包括新西兰)的形势:
(1)澳洲必将企图完全依靠美英的援助以努力增强战斗力,顽强坚持继续对日抗战。
(2)澳洲军事力量增强的程度将取决于澳洲同美英间交通线的状况。如果其交通线长期被切断,则其战斗力不仅不能增强,而且还会下降。
(3)澳洲在对英关系上虽然是自主的,但其对美的依赖程度将会增强。
(4)澳洲国防力量的弱点在于人口稀少和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能力的薄弱,但其优点在于有关衣食方面能够应付任何长期战。
(二)印度的形势:
(1)英美必将在加强印度防务的同时,谋求密切印蒋之间的关系,努力保持抗战态势。
(2)今后的印蒋关系,由于援蒋公路的开发计划和蒋对英印妥协的居间调停等,必将逐渐紧密化。
(3)英国必将努力利用印苏、印蒋关系取得美国的支援,尽一切手段驱使印度民众全面协助对轴心国的战争。
(4)在轴心国方面扩大战果,尤其在帝国占领缅甸和日德孤立印度的策略实现的情况下,加上轴心方面对印进行内部工作,印度的反英运动有可能积极开展起来。
第二,苏联可能采取的对策
一、苏联必将以世界长期战争化为目标,努力加强同美英的互助合作,集中精力对德抗战。
在此期间,苏联将对帝国暂时努力维持现状,然而在美英强烈要求下不无对日参战的可能。尤其春季德苏战争如果有了有利于苏联的进展,则随着帝国对美英作战的演变,在帝国战斗力日趋减弱或丧失其机动力的情形下,很有可能引起同美英联合的苏联对日参战。再者,倘若苏联判断我必然要对苏使用武力时,则苏联很有可能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进而先发制人,断然实行奇袭进攻。
三、东部苏联领土内的现有兵力(狙击师约20个,坦克约1000辆,飞机约1000架),只要日苏间的现状不发生变化,不论今春以后预料中的德苏战况如何演变,都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三、苏联除继续其援蒋行动外,对我领导下的各民族将主要通过思想战途径策划扰乱。
四、在当前形势下,德苏媾和不会可能。
第三,德意可能采取的对策
一、德军将在今冬大体做好对苏进攻准备,春夏之际再次发动对苏攻击,但在年内将很难彻底摧毁苏联武力,也不可能由此导致斯大林政权崩溃,在此期间,将企图迅速占领高加索。
三、德国将随着其高加索作战的进展,企图肃清英国在西亚的势力,努力加强同帝国的联系。
上述作战的规模及其进展情况,将完全取决于苏联抗战能力的恢复程度、德军攻击准备的完成程度以及土耳其的向背情况,现在难以遽然预先判断。
三、虽然登陆英国本土的作战准备仍在进行,但只要英国屈服崩溃的征兆尚未出现,德军暂时不会断然进行登陆。但在大西洋方面,仍将把重点放在对英封锁上,同时将逐渐加强对美海上交通的破坏战,可期将取得相当效果。
四、对法国,将努力逐渐将其纳入轴心阵营之内。
五、在当前形势下,德苏之间当无实现媾和的可能性。
第四,重庆政权的动向
一、重庆政权尽管抗战能力日益减弱,且其财政经济情况也日益困窘,但仍将以其党和军队的威力为背景,坚持强韧的抗日意志,期待反轴心阵营的最后胜利,故将仍不放弃抗战意志,而且在此期间,将益加谋求加强同苏联的合作及同印度民族的接近,同时努力统一抗日阵营。
二、如果切断了美英援蒋公路,轴心国方面扩大了战果,或者出现了美英苏并不足恃的形势,而且我国实力有所递增时,其抗战体制终将走向崩溃。
第五,各中立国的动向
一、法国的动向 法国仍将保持其动摇态度,对积极与德国合作踌躇不前。
二、葡萄牙的动向 葡萄牙在当前形势下,只要其领土主权得到尊重,将尽量长期努力维持其中立态度。
三、拉丁美洲各国的动向 阿根廷、智利目前将维持中立态度,但很可能迟早要追随美国。
四、土耳其的动向 仍将努力坚持中立,但如果今春以后德军在高加索的作战取得顺利进展,则很可能参加轴心国方面。
五、西班牙的动向 西班牙目前处于不能立即参加轴心国一方的状态。
第六,敌我国力的演变
其一,美英的作战能力
一、美国 美国将专注于努力解决生产部门的难关及确立国家总体战的态势,大体至1944年末,其军备和军需生产能力将会飞跃上升。
然而今后由于依赖国外资源,由于劳力、运输能力等不足,生产力的增势有可能逐渐出现停滞的倾向。
二、英国 按目前形势发展下去,今后仍能增加若干战斗力。
但目前情况是,英国本国在人力资源方面已几乎达到了极限,物质资源也陷于必须依赖海外,尤其必须依赖美国,所以,随着制海权及属领殖民地的丧失,其作战能力必将出现逐渐减弱的倾向。
三、美英作战能力的综合观察 美英合作下的综合作战能力颇为强大,对我会迅速形成优势的战斗力,且有可以长期作战的能力。
其战斗意志一般也很旺盛,但包含着下列许多薄弱环节:
(一)人的战斗力将配合不上物的战斗力。
(二)物的战斗力虽然庞大,但是美英,尤其是美国的政治经济结构至今尚未确立国家总体战所需要的临战体制,确立这种体制,今后将惹起许多摩擦和纠纷。
(三)虽然拥有优势的军备,但由于丧失了进攻据点,其价值大为减低。
(四)英国作战能力依赖海上运输力之处极大。
(五)美国的海上运输能力比其国力薄弱,因此不能彻底援英。
(六)隔离美英对其作战能力的影响,远非隔离日德可比。
(七)切断英国与其自治领、殖民地之间的联系,最终将有导致其崩溃的危险。
(八)美英国民生活水平高,降低其生活标准,就会感到很痛苦,因此继续进行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必将酿成社会不安,导致士气普遍低落,尤其英国战败将对美国产生极大影响。
(九)美英的结合虽属自然,但美英苏的合作却不自然,其间有着诸多矛盾。
(十)罗斯福、邱吉尔的政策每每富于投机冒险,国民对其领导未必悦服。
其二,苏联的作战能力
一、在目前情况下,以低装备的约200个狙击师在东西两正面同时进行作战是可能的。
(一)人力资源丰富。
(三)今春前后的军需工业生产能力约为德苏开战前的50%。
(三)粮食充裕。
(四)斯大林深孚众望,当前军民的抗战意志旺盛。
二、高加索的丧失将大大降低苏联物资上的抗战能力,但暂时将不会影响今年对德作战。
三、如果苏联能长期确保列宁格勒、莫斯科附近和高加索至今年秋季前后,其物资上的抗战能力会有若干(今年秋季将为开战前的70%)提高,但以后的增势将极其缓慢。
其三,德意的作战能力
一、德国 大体能够维持现在的国力。
(一)对苏采取攻势,目前暂无影响,但本年度内若不结束高加索作战,则对以后进行大规模作战会有缺乏石油资源的危险。
(二)人力资源和军需工业能力充裕。
(三)粮食大体能满足势力范围内的需要。
(四)希特勒深孚众望,军民战争意志旺盛。
二、意大利 意大利的作战能力依赖德国之处颇多。
只要确保德意之间的交通,意大利维持其战斗力将无多大困难。
初期作战实绩的研讨
对上述世界形势的判断和对初期作战实绩的判断,是决定尔后战争指导对策的重要前提条件。联席会议对此所作的决定大致如下。
初期作战的实绩与预定计划相比,在军事、经济、政治上有何出入?
第一,军事
初期作战陆海军都取得了出乎预料的巨大战果,结果暂时迫使美英陷入守势,这对防卫我国国土,确保主要交通线造成有利形势。此外,如果灵活运用现在的战争形势,对于完成长期战争,则与历来预期的不得不采取守势的战略态势相反,现在已进到可以转入攻势战略态势的时机。
一、陆军作战除在菲律宾方面有一些拖延外,总的说来大约将作战期间缩短了一个月,兵力的损耗也出乎预料轻微。尤其是原来预计南方作战告一段落后的缅甸作战,由于在南方提前得到了余力,现在已经能够开始了。
二、海军作战在初战中给了太平洋方面所在的美英舰队主力以很大打击,此外,还几乎全歼了敌在东亚的海上兵力,对此,我方兵力的损耗比预料的少得多,从而目前敌我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方面的兵力关系已攻守异势。
三、陆海军航空作战方面,我方损耗也较轻微,而且打败了相当多的敌空军兵力,正不断取得超出预料的战果。因此今后在可以扼制太平洋和印度洋方面敌空军兵力大量展开的情形下,能够应付敌空军兵力急速增长的势头。
四、美英将来提高其战斗力时,有可能企图利用尚存的反攻据点发动大规模攻势。
第二,政治
以帝国为中心的目前世界政治形势同开战前预料的情况相比,虽然大体上同当初期待的演变并无多大差别,但其总的形势已超出预料,向有利于帝国的方向发展。
第三,经济
由于初战取得了巨大战果,
1.确保既定计划区域的资源和切断对美英重要物资的供应,基本上可以提前完成。
2.海上运输能力大致保持着预定状态。
3.物资的获得,尤其是石油的获得,有可能取得越出预计的极好成果,这是毫无疑问的。
由于这样,总的说来,物资上的作战能力,预料能够取得超出预定计划的加强,但在确保粮食方面尚有需要考虑的地方。
一、船只运输能力
关于计算船只运载量的各种因素虽有些变动,但总的说来大致仍如原定计划。
即利用捕获船的减少,修理船及征用船的增加等,由于租用外国船的增加和C船 [ 作者注:民用船只 ] 的丧失、重创造成的减少可互相抵消,今后打捞的船只可立即列为船只运载量的增加部分。
二、钢材
(一)原定计划(昭和16年(1941年)11月5日企划院总裁在御前会议上所作的说明):
(1)16年(1941年)度的钢材生产量,制定物资动员计划时的计划量为476万吨,对此,开战时的计划量为450万吨。
(2)17年(1942年)度在南方作战期间,按年折合,降低到380万吨左右。
(二)根据现状所作的估计
(1)16年(1941年)度钢材生产量为465万吨,较预定计划增15万吨。
(2)17年(1942年)度,船只的运输能力按原定计划计,由于加强回收废钢铁和增加使用呆矿等,估计可确保生产500万吨。
三、大米
(一)17年(1942年)粮谷年度的原供求计划为:
国内5913万石 [ 译者注:一石约等于180公升。 ] ,来自台湾约310万石,来自朝鲜约628万石,来自泰国约300万石,来自法属印度支那约700万石,计约7851万石;来自16年度盈余部分707万石,拨归18年度部分约600万石。
注:这是掐算数字,如照初期作战的实绩来算,由于船只运载量及装卸能力的关系,难以落实。
但是,
(二)在16年(1941年)11月以后至17年(1942年)3月末的初期作战期间,从泰国、法属印度支那仅仅输入100万石,同时由于国内米和台湾米的生产以及代用食品的供应也都减少,供求关系出现紧张,于是有必要确定如下的修改供求计划:
国内5546万石,来自朝鲜700万石,来自台湾215万石,来自泰国、法属印度支那、缅甸994万石,计7455万石。
来自泰国、法属印度支那的部分是考虑到当地装卸能力限度之后定下来的,今后需要确保其运输,不得已时作紧急处理,减去预定拨归18(1943年)粮食年度的600万石。
还有,昭和17年(1942年)11月以后至18年(1943年)3月间的进口米预定数量定为448万石。
四、石油
(一)原定取自南方地区的计划量(11月5日御前会议上企划院总裁所作的说明):
地区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婆罗洲 30万千升 100万千升 250万千升
苏门答腊 南部 —— 75万千升 140万千升
北部 —— 25万千升 60万千升
合计 30万千升 200万千升 450万千升
(二)对此,昭和17年(1942年)度计划取得量为:
英属婆罗洲 70万千升
打拉根地区 25万千升
桑加桑加地区 30万千升
苏门答腊 50万千升
计 175万千升
3.陆海军关于攻占澳洲的争论
如前所述,随着进攻作战的进展,大本营和政府对澳洲和印度的施策寄予了极大关心。摆在指导今后战争前途上的,实际上就是澳洲和印度的问题。
正如上述《对世界形势的判断》中强调的那样,澳洲和印度是美英对日反攻的重要据点,并且认为,这些地区脱离英帝国对英国进行战争影晌极大。在开战时的计划中,日本原来并没有想攻占澳洲和印度。对澳洲和印度不过作了这样的决定:“通过政略和破坏通商等手段切断其与英国本国的联系,策划其叛离,并促进缅甸独立,利用其成果,刺激印度独立。”
然而正如上述对初期作战实绩所作的观察那样,初期作战出乎意料的成功使大本营陆海军部对形势作出了如下的判断,即“为完成长期战争,与历来预期的不得不采取守势战略态势相反,现在已经到了可以转为攻势战略态势的时机”。这种有利的形势判断是当时整个陆海军的一致看法,尤其海军方面这种倾向更为强烈。海军根据迄至3月7日所作的调查,认定已击沉美国战舰5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8艘,重创、中创战舰4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6艘。对此,我方仅轻创甲级和乙级巡洋舰各1艘,而且业已修复。
攻势还是守势?关于攻占澳洲的争论
这样—来,海军方面无论是军令部还是海军省都强调对澳洲采取积极行动,主张应该攻占。其理由概括说来就是:进行长期战争采取守势是不利的,始终从进攻上来指导作战,迫使敌人处于守势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总的方针指导下,攻占美国对日反攻的最大据点澳洲是可行的。因此,在联席会议决定上述研究议题的时候,海军方面也想把结论引导到很自然地归结于攻占澳洲的方案上来。与此相反,陆军的方针是,仍按原定计划采取战略守势来确立长期不败的态势,努力加强自给自足的态势和增强国家的作战能力。这种陆海军间的意见对立是开战以来最初的一次,值得大书特书。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关于陆海军作战和战争指导等在幂僚之间的争论,从2月9日一直进行到3月4日。陆军方面,尤其参谋本部根据下述理由坚决反对攻占澳洲的主张。
澳洲,其面积相当于中国本土的二倍,人口约700万,陆上交通极为不便。日军如果打算攻占,就必须估计到,澳洲人出自其国民性必将抗战到底,再加上军事地理上的困难,其作战决非轻而易举。
就投入攻占的兵力而言,据陆军研究,大体上海军方面需要联合舰队的主力,陆军方面需要以12个师团为基干的兵力;所需船只仅陆军就约达150万总吨,根据情况还有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陆军兵力。要拨出这么巨大的兵力,需要大幅度缩减满洲方面的对苏战备和中国方面的战场,这就将使整个战略态势陷于极大的不利,并将迫使船只的总的利用做出较大的变动,从而将给培养物资上的国力带来重大损失.
眼下,日本即将按原定计划完成对南方重要地区的攻占,而今后则应根据开战时决定的指导战争的根本方针,举国家总力进行持久战。此时最要紧的是在坚实的计划指导之下培养国力和作战能力的机动性。因此随着南方作战的基本完成,陆军征用的船只将逐渐解除,开战第8个月以后,预定将要减少到开战时210万总吨的大约一半,即100万总吨。应该认为,现在变更原定计划,用比开战以来投入南方的全部兵力还要多的兵力,遽然进攻海上远隔4000海里的澳洲,这是荒唐透顶的作战,显然超过了日本国力的限度。大凡战争中最宜引以为戒的,是武力战的攻势限度超过自己所拥有的力量,在靠近敌人根据地的地方攻势遭受的挫折。攻占澳洲这类方案可以说正是战史上引以为戒的冒险方案。
妥协的办法——切断美澳的作战
海军最后还是谅解了上述陆军的反对理由,放弃了攻占澳洲的企图。可是,海军并没有放弃对以后战争指导的积极意图,在海军的单独作战上仍然要以攻势作战为指导。
陆军虽然拒绝了攻占澳洲的方案,但对美英对日反攻的最大据点澳洲的重要性却寄予很大关心,谋求通过不太消耗国力和战力的局部积极作战来切断美澳之间的联系,孤立澳洲。就是不去直接攻占澳洲,准备通过切断美澳的作战来扼制美英对日反攻的企图。这一投机取得了陆海军的一致意见,结果,除了不攻占澳洲以外,海军攻占萨摩亚、斐济和新喀里多尼亚的作战方案发展成了后述的切断美澳作战,即既定的莫尔兹比港攻夺战。
关于美澳、英印澳关系的研讨
与上述攻占澳洲的问题相关联,上述“美澳及英印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切断这种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成了决定以后战争指导对策的研究课题。关于这个问题,联席会议作出结论大致如下:
《美澳和英印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切断这种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美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切断这种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澳洲对英依存关系历来很大,但今后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对美依存关系将逐渐加强。
在美澳之间继续处于完全被切断的情况下,则:
一、澳洲今后将不可能靠美国的援助来增强其抗战能力。
二、美国将失掉在南太平洋上的对日反攻据点,美英通过太平洋的联系将陷于不可能。
三、美澳之间的物资依存关系如附件 [ 作者注:从略 ] ,切断这种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对美澳的经济力量虽不会起决定性作用,但澳将不可能增强国防生产力。
第二,英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切断这种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英澳之间继续处于完全被切断的情况下,则:
一、澳洲将在军事上和其他方面失掉来自英国的援助途径,从而将导致抗战力量的削弱。
二、英国将失掉太平洋上的美英联系据点,同时将失掉在东亚的有力反攻据点,再加上切断它同印度的联系,在心现上将受到沉重打击。
三、英澳间的物资依存关系如附件 [ 作者注:从略 ] 。这种关系被切断,在战争的进行上对英国虽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但澳将不可能增强国防生产能力,而且如果长期被切断,则将加深澳的经济困难。
第三,英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切断这种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英印之间继续处于完全被切断的情况下,则:
一、将使构成大英帝国支柱的印度陷于孤立,使英国直接统治印度的能力减弱,造成印度叛离的倾向,将使英帝国的权威一落千丈,从而将给英国的作战能力以沉重的打击。
二、英美将失掉印度洋方面的对日反攻据点。
三、英印之间的物资依存关系如附件 [ 作者注:从略 ] ,切断这种关系虽未必对英国的物资供应能力产生直接而且致命的影响,但再加上切断来自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物资供应,其附带的影响当不会少。
四、必将导致印度在经济上的孤立和贸易上的隔绝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上的不稳定。
五、由于印度是对澳洲、非洲、西亚方面的人力物力重要资源供应基地,切断这种关系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这些地区必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