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当时日本国内情况,特别是从财政情况来看,很难实现陆军统帅部所要求的军备扩充计划。昭和12年(1937年)7月,碰巧爆发了中国事变,战争逐步扩大,同时也增加了对苏加强战备的必要性。因此,不拘日本愿意与否,一者试图迅速解决中国事变,再者为确保对苏安全,便逐步实行了陆军的军备扩充计划。
从昭和12年(1937年)起到大东亚战争爆发,师团和航空部队以及陆军总兵力的增强发展情况见第六、七、八表。
第六表 自昭和12年(1937)至昭和16年(1941)师团数增强一览表
配置 昭和12年(1937) 昭和13年(1938) 昭和14年(1939) 昭和15年(1940) 昭和16年(1941)
国内及朝鲜 3 2 7 11 11
满洲 5 8 9 12 13
中国 16 24 25 27 27
合计 24 34 41 50 51
备考 (1)本表的数字,自昭和12年至15年为年末数,昭和16年为开战前的师团数;(2)师团数如本表所列,有所增加,但其装备却逐渐下降;(3)除本表所列外,还有一个骑兵集团。
第七表 自昭和12年(1937)至昭和16年(1941)陆军航空兵力增强一览表
种类 昭和12年(1937) 昭和13年(1938) 昭和14年(1939) 昭和15年(1940) 昭和16年(1941)
战斗机战队 21 24 28 36 55
轻轰炸机战队 12 16 26 28 33
重轰炸机战队 9 17 19 22 33
侦察机战队 12 13 18 20 29
合计 54 70 91 106 150
备考 (1)本表的数字为每年3月末的中队数,但昭和16年为开战前的数字;(2)中队数如本表所列有所发展,但新建部队要具备实际战斗力大致需在一年以后。
第八表 自昭和12年(1937)至昭和16年(1941)陆军总兵员一览表
类别 昭和12年(1937) 昭和13年(1938) 昭和14年(1939) 昭和15年(1940) 昭和16年(1941)
地面部队 930,000 1,102,000 1,196,000 1,290,000 2,025,000
航空部队 20,000 28,000 44,000 60,000 85,500
合计 950,000 1,130,000 1,240,000 1,350,000 2,110,500
备考 本表人数为概数
南方作战军备
如上所述,尽管加强了陆军军备,但在中国作战中,这样的军备不仅不能给敌人以决定性打击,而在满洲方面对比远东苏军,只不过大致维持其三分之一的战斗力。
前面已经提过,陆军军备的这种扩充,其目的在于解决“中国事变”,加强对苏防御力量,因而当对美、英、荷开战时,只不过是把其中一部分兵力抽调南方应急。
如上所述,投入南方作战的陆军兵力,从上述总兵力中,抽调了基干部队11个师团和66个航空中队(第一线飞机约700架),总兵力约40万。
为了使登陆作战和热带地区作战得以顺利进行.对这些投入南方作战的地面部队匆忙进行了编制和装备的改进。其主要内容是,从马匹编制改编为汽车和自行车的混合编制。
将准备在泰国南部登陆向新加坡突进的第5师团,以及准备在仁牙因湾登陆向马尼拉进攻的第48师团等部队,改编为包括部分自行车在内的完全自动化部队,从而显著地增强了部队的机动性。
再者,在航空部队方面,为了加强航空部队的空中机动性,新编了航空联队,以及为了在海上随时机动便于进行补给、修理,新设了船舶航空工厂等,以适应从陆地作战向海上作战的转变。
2.陆军作战的物资准备和军需工业
如上所述,日本陆军经过满洲事变后,于昭和11、12年(1936、1937年)才逐渐着手充实现代化军备。但是,当时日本军需工业能力的实际情况是,在以轻工业为主的国家工业条件下,不仅难以完成战时的军备,连常备的现代化装备也难以实现。满洲事变爆发时,日本陆军的军需生产部门有:陆军兵工厂所属的4个工厂、陆军被服厂、陆军粮秣厂、陆军卫生材料厂等,主要是官营企业,一部分弹药和飞机的生产则利用民间工厂,这些工厂每年只不过完成总计约一亿日元左右的军需整备生产。
于是,陆军在推进扩充重要工业计划的同时,在昭和12年(1937年)春,制定了以生产武器为主的军需品制造工业五年计划,开始扩充整备兵工厂和划时代地扶植民间军需工业生产能力。但是,由于突然发生的中国事变的扩大化,终于在昭和12年(1937年)9月末,实施了军需工业动员法,次年三月,制定并逐步实施了国家总动员法,后来,上述扩充军需品制造工业五年计划的平时培养方针,一变而为军需动员乃至总动员,以战时体制迅速筹措军需品了。
军需整备三年计划
昭和14年(1939年),中国事变转入持久战,陆军为了适应以后充实对华作战的军需补给,制定了陆军军需整备三年计划,着手进行自昭和15年(1940年)至昭和17年(1942年)的有计划的整备。其内容为,三年合计大致对华补给份额40%,充实军备份额60%,总额约100亿日元。
昭和15年(1940年)4月,新设陆军兵器本部,统一了地面武器的研究、整备、补给工作,并把4个兵工厂逐渐扩充为8个兵工厂(其中1个设在朝鲜、1个设在满洲),新设了陆军军需品厂、陆军兽医材料厂,改编了千住制绒厂,军管民间工厂也逐年得到扩充。再者,航空方面,特别指定为整备重点,建立了陆军航空工厂以及陆军燃料厂等。但航空工厂仅以试制为原则,飞机的生产仍然依靠民间工厂的方针并没有改变。
这样,至昭和15年(1940年)末,我军需工业生产能力不仅已能补充中国事变现有的消耗,同时还能应付军备扩充的需要,大东亚战争爆发之前已大致具备如第九表所列的整备能力。昭和17年(1942年)10月,又新设了兵器行政本部,统一管理地面武器的全部业务。
第九表 开战时陆军军需装备能力一览表
年间装备量 昭和16年度(1941) 昭和17年度(1942) 昭和18年度(1943)
陆军飞机(架) 约3,500 约5,300 约10,000
坦克(辆) 约1,200 约1,500 约1,800
地面用弹药(师团会战份) 43 50 50
炸弹(飞行团月份) 22 80 80
备考 本表所列数量为有可以投产资材情况下的装备能力,非装备的实际数量
3.教育训练
特点、重点、实况——地面、航空
军队教育令、阵中要务令、战斗纲要、诸兵操典等典范令,作为日本陆军教育训练准绳,本来主要是在大陆上针对俄(苏)作战而制定的,在吸取第—次世界大战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日军的特点,确立了日本陆军独特的训练方针。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强调积极果敢的机动战。
二、主张包围歼灭战。
三、特别强调夜战。
四、锻炼直到下士官、士兵的独立应变能力。
五、体现各兵种紧密配合(各种火力的组织化)。
六、重视近战。
满洲事变前,训练是以编制、装备、素质与我方基本相同的敌人为假想敌,根据典范令规定,进行类型统一的训练。“满洲事变”后,随着假想战场的变化,除上述内容外,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对苏作战上,侧重了如下课目:
一、突破坚固的纵深阵地地带(特别是攻击火力点)。
二、火力和白刃战并用的夜间攻击。
三、广漠、不毛、高寒地区的作战。
四、对火力装备、机械化装备精良的敌人进行战斗。
五、在大河、沼泽地带战斗。
上述倾向在中国事变爆发后也没有任何变化。昭和14年(1939年)制定的作战要务令(上述阵中要务令和战斗纲领的一体化)也是以对苏作战为前提而编制的。
航空部队,以侦察航空队为其发展的基础,逐渐创建了战斗航空队、轰炸航空队。因此,最初是专以协助地面作战为主而进行教育训练的。
然而,自昭和13、14年(1938、1939年)以来,由于使用航空兵思想的发展和飞机的改进,给航空部队编制制度和教育训练带来了一大飞跃。即航空部队在对苏作战中,以对全局作战作出最大贡献为主要着眼点,首先掌握制空权,然后直接协助地面部队作战。教育训练的重点放在在东亚大陆进行航空歼灭战上面。航空作战纲要、各兵种的战斗规范等典范令均以这个航空歼灭战为准绳进行编制。
但如何以劣势的航空部队,击溃优势的苏联远东空军力量,却是最大的课题。因此,训练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一、统帅指挥上的机动灵活。
二、一定要做到隐蔽企图和先发制人的进攻。
三、缩短出动间隙以增强战斗力。
四、对攻击目标的百发百中。
五、培养随时随地机动灵活的素质。
六、克服气候、气象、黑暗带来的困难。
日本陆军的主力,由于在满洲事变和中国事变中习惯于同素质、装备并劣的敌军作战,因而其装备、训练素质未免逐渐下降,结果在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等国境纠纷的战斗中尝到了苦头。鉴于上述情况,为了同现代化装备的苏军进行作战,强调必须提高训练和装备。但是,随着中国事变的扩大,陆军兵力膨胀起来,应征的各级干部及士兵多数是预备役、后备役,因此,自从关东军特别演习以后,除一度夸耀过战斗力很强的关东军外,就整个说来,训练素质反而下降了。
南方作战准备——台湾军研究部
在这种情况下,陆军面临了以登陆作战和热带地区作战为特点的南方作战问题。陆军统帅部从昭和15年(1940年)夏季以来,对南方各地区的军情和主要地理资料秘密作了一般性的调查搜集,但是,有关南方作战的具体研究、调查和训练等,从昭和15年底才认真开始。
大本营陆军部于昭和15年10月12日,对集结在上海附近的第5师团下达了主要实行登陆作战训练的命令;同时,在同年12月6日,指示华南方面军,令其属下的近卫师团、第18师团和第48师团进行热带地区作战,特别是登陆作战的训练。这是陆军为了准备南方作战而采取的有关训练的最初行动。
接着,12月中旬,作为当地研究南方作战的中心机构,在台湾军司令部内建立了台湾军研究部,主要由林义秀大佐和辻政信中佐负责。台湾军研究部研究、调查和试验与南方作战直接有关的下列事项。
一、各兵种部队(大致联队、大队以下)在南方作战中的战斗法(包括有关编制、装备事项)与战场勤务。
二、南方各地的军情、主要地理资科的调查。
三、有关适应南方作战的装备、军需、给养、卫生防疫事项。
台湾军研究部与大本营及有关当局、学校和华南方面军等紧密联系,专心致力于上述业务,对促进南方作战的研究、训练等作出了很大贡献。昭和16年(1941年)6月,由台湾军研究部主持,以步兵1个大队、炮兵1个中队为骨干,在海南岛举行了敌前登陆以后在热带地区的长距离机动演习。环绕海南岛一周,行程达1千公里,相当于从泰国南部登陆到新加坡的机动距离。辻政信中佐根据这次演习的研究结果,编写了名为《战务必读》的参考书,并在开战前乘船开赴前线时分发给了参加南方作战的全体官兵。
以攻占新加坡为假想的陆海军联合演习
在这之前,陆军统帅部曾于昭和16年(1941年)3月在九州进行过一次参谋旅行演习,主要对有关参谋进行关于登陆作战的作战训练。接着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大本营主持下,以南方作战为假想,进行了大规模的陆海军联合演习。为举行这次演习,陆军特设了演习军司令部,由在上海专门接受登陆作战训练的第5师团、驻满洲的第5飞行集团及所需船舶部队组成演习部队。海军的联合舰队主力也参加了演习。演习的方案是,由长江口舟山群岛出发的登陆作战部队在海空军掩护下,一面摧毁敌海空部队的攻击,一面通过中国东海,在北九州进行敌前登陆,并攻占佐世保要塞。
这是假想马来登陆作战之后,继续攻占新加坡的演习。作为以实际兵力进行的登陆作战演习,这还是首创。在渡海登陆作战中,对输送船队进行严密的对空对潜护航,在登陆后,友军机场迅速向敌方推进等战术问题,也在演习中进行了现场研究。这时担任演习军司令官的今村均陆军中将,当时任教育总监本部长,开战时任攻占爪哇的第16军司令官。演习军的大部分幕僚分别被任命为南方军的幕僚。
7月末,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第25军,作战开始后,预定担任攻占新加坡的任务。于是,大本营陆军部于8月12日向第25军下达了如下有关训练研究的指示。
关于第25军训练研究指示
其一 方针
训练能适应热带风土,特别是克服未开垦地带的困难,以发挥连续作战的战斗力。
其二 主要训练课目
一、陆上演习
大致以步兵2、3个大队,炮兵1个大队,坦克兵2、3个中队,工兵1、2个中队的机械化部队,进行可以沿良好道路奇袭突破敌阵,强行实施长距离连续作战的训练。(包括在道路两旁的森林和橡胶林内进行战斗,确保和修理进军路上的桥梁,特别是依靠先发制人的穿插挺进行动确保敌后桥梁等项。)
训练并提高从干部到士兵的有关汽车方面的技术,并严格遵守交通管制。
二、登陆演习
1.能把登陆部队所属大量车辆,在敌空袭下迅速妥善进行整备,并迅速投入作战行动的训练。
2.能用小型船舶或舟艇在比较平稳的海面进行疏散渡航,或沿近海海岸把立脚点向前推进的训练。
3.提高一般的登陆作战能力,特别是在海岸丛林和平浅海岸的登陆训练。
三、有关在热带地区的人马的防疫,及保持和增强体力的训练及研究。
四、小部队在热带密林内的机动和战斗的训练及研究。
航空部队的训练——空降部队
关于航空部队的训练,注重海上远距离飞行法(包括夜间)以及与海军航空部队的通讯训练。昭和16年(1941年)10月,随着空降部队的建立,开始了以占领巴邻旁(巨港)炼油设施为目标的教育训练。
大本营对有天上述训练的指导,是根据统帅部应付被迫开战时当然的职责而采取的措施,是不管国家是否已下定了战争决心的措施。
4.陆军发动战争时的态势
南方作战部队的战斗序列
如前所述,根据昭和16年(1942年)9月6日决心不惜对美英荷一战的御前会议的决定,投入南方作战的兵力、物资和军需品等,已陆续向法属印度支那、海南岛、华南、台湾、奄美大岛、帛琉、小笠原等地输送。根据11月5日御前会议决心对美英荷开战的决定,于6日发布了南方作战部队的战斗序列令。其战斗序列大要如下。
南方军战斗序列大要
南方军总司令官 陆军大将 寺内寿一
南方军总司令部
第14军
第14军司令官 陆军中将 本间雅晴
第14军司令部
第16师团
第48师团
第65旅团
其他
第15军
第15军司令官 陆军中将 饭田祥二郎
第15军司令部
第33师团
第55师团(缺一部)
其他
第16军
第16军司令官 陆军中将 今村均
第16军司令部
第2师团
第56混成步兵团
其他
第25军
第25军司令官 陆军中将 山下奉文
第25军司令部
近卫师团
第5师团
第18师团
南方军直属
第21师团
第21独立混成旅团
第4独立混成联队
第3飞行集团(以4个战斗机战队、3个轻轰炸机战队、3个重轰炸机战队、1个侦察机战队为骨干)
第5飞行集团(以2个战斗机战队、3个轻轰炸机战队、2个重轰炸机战队、1个侦察机战队为骨干)
第21独立飞行队
其他
南海支队战斗序列大要
南海支队长 第55步兵团长 陆军少将 崛井富太郎
第55步兵团司令部
第144步兵联队
第55山炮兵联队的1个大队
第15工兵联队的1个中队
作为南方作战部队,除此之外,还有隶属于中国派遣军的第23军司令官指挥的第38师团的基干部队,被指定为香港作战部队,还有隶属于参谋总长的船舶输送司令官指挥的大量的船舶部队,其中所需部队分别配备于南方军和南海支队等。
11月27日,又重新将西部军所属的第56师团调属于第25军,使该军成为以4个师团为骨干的部队。第16军为对荷属东印度方面的作战部队,随着对香港和菲律宾作战编制 [ 译者注:这里的“编制”可能是“结束”之误 ] ,准备把第38师团及第48师团从第23军和第14军抽出,调属于该军。
另外,大本营于11月8日令原在华中的第4师团作为大本营直属部队在上海附近待命。
这是为了南方作战的大本营预备队。
整个陆军部队的状况
开战时日本陆军部队的全部编制,见第十表。
第十表:开战时的陆军部队全编制
备考:直线为隶属关系,虚线为限定指挥关系
有关作战准备的奉旨命令
大本营陆军部在下达上述战斗序列令的同时,向南方军、南海支队和中国派遣军下达了如下有关作战准备的命令。
下达给南方军总司令官等的命令
大陆命第556号
命 令
一、大本营准备攻占南方重要地区。
二、南方军总司令官应与海军协同,将主力集结于印度支那、华南、台湾、西南诸岛和南洋群岛等方面,准备攻占南方重要地区。
有关进攻作战事宜另行命令。
三、南方军总司令官应接替第25军司令官目前担任的加强对华封锁的任务。
四、南方军总司令官,如受到美、英、荷军或其中一国军队的攻击,为了自卫,可以所在部队进行反击。
在发生上述情况时,应尽量在局部地区加以解决。
五、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防卫总司令官及台湾军司令官应支援第二项的作战准备工作。
六、有关细节由参谋总长指示。
昭和16年(1941年)11月6日
奉旨传谕 参谋总长 杉山元
致
南方军总司令官 伯爵 寺内寿一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 畑俊六
防卫总司令官 山田乙三
台湾军司令官 安藤利吉
下达给南方军总司令官等的指示
大陆指第991号
指 示
根据大陆命第556号,指示如下:
一、为准备南方作战,南方军总司令官所应依据之南方军作战要领和南方作战陆海军中央协定如另册附件。
二、南方军总司令官须大致于11月末以前完成作战准备。
三、对印度支那和泰国应尽量继续保持友好关系。
关于对印度支那的军事要求的当地交涉及其他事宜,应按昭和16年11月1日发给第25军的大陆指第982号所示各项继续进行。
四、防卫总司令官应令台湾及西南诸岛的防卫部队,对在该地区集结的南方军总司令官隶属部队所进行的自卫、防空和警备予以协助。
五、在进行作战准备时应尽量隐蔽企图。
昭和16年(1941年)11月6日
奉旨传谕 参谋总长 杉山 元
下达给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的命令
大陆命第557号
命 令
一、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应协助海军,准备以第23军司令官指挥的第38师团为骨干的部队攻占香港。
二、有关细节由参谋总长指示。
昭和16年(1941年)11月6日
奉旨传谕 参谋总长 杉山 元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 畑俊六
下达给南海支队长的命令
大陆命第558号
命令
一、大本营准备攻占南方重要地区。
二、南海支队长应协同海军到小笠原群岛方面,进行有关攻占关岛的准备。
有关进攻作战事宜另行命令。
三、南海支队长如受到美、英、荷军或其中一国军队的攻击,为了自卫,可以所在部队予以反击。
在处理上述事态时,应尽量就地解决。
四、防卫总司令官和留守第55师团长应支援第二项的作战准备。
五、有关细节由参谋总长指示。
昭和16年(1941)年11月6日
奉旨传谕 参谋总长 杉山元
致
南海支队长 崛井富太郎
防卫总司令官 山田乙三
留守第55师团长 永见俊德
对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和南海支队长,也由参谋总长就有关应遵循的作战要领和陆海军中央协定作了指示。
上述的作战要领和陆海军中央协定,这里从略。作战要领在第四章里已经述及。它是一个以大本营作战计划中各该作战部队必须遵守的事项为重点的文件。陆海军中央协定是为了在作战时搞好陆海军之间的配合而制定的中央部门的协定。除此之外,有关适应作战的占领地统治要领、兵站、交通等方面的具体事项均由参谋总长向各作战部队作了指示。
攻占南方重要地区的命令
接着,11月15日,大本营陆军部对南方军下达了如下有关攻占南方重要地区的命令。
大陆命第564号
命令
一、大本营为完成帝国的自存自卫及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准备攻占南方重要地区。
二、南方军总司令官应协同海军,根据下列各项.迅速攻占南方重要地区。
有关开始进攻(进入)作战事项另行下达命令。
1.应占领的范围为菲律宾、英属马来、荷属东印度的各重要地区和缅甸的一部地区等。
2.在实行作战时,应尽量确保泰国和印度支那的安定,并自该方面对中国实行封锁。
如果泰国和印度支那军队进行抵抗,可占领其重要地区。
3.在进行作战时,主要为利于完成作战,应实行宣传策略。
4.为恢复占领地的治安,取得重要国防资源和确保部队就地补给,应对占领地实行军事管制。
三、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防卫总司令官和台湾军司令官应对南方军总司令官所进行的作战给以必要的援助。
四、有关细节由参谋总长指示。
昭和16年(1941年)11月15日
当时日美谈判正在作最后努力,有关和战的国家意志尚未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只对南方军下达上述攻占命令,完全是基于大军统帅上的考虑。即当时对于统率4个军、并肩负南方作战全部责任的南方军司令官,征开战之前只给予一令一动式的准备命令是不适当的,有必要尽早明确指示御前会议决定开战时的大本营的企图和南方军的基本任务,用意不外于此。所以关于进攻作战的开始时日,根本就保留下来。
根据上述大本营命令,南方军总司令官于11月20日向所属各军下达了有关攻占南方重要地区的命令。于是,南方作战各部队的任务逐步确定下来。
陆海军作战协定
根据上述大本营的措施,各作战部队遵照有关南方作战的陆海军中央协定,分别同应予配合的当地海军部队制定了必要的协定。协定情况如第十一表。
第十一表 开战时有关南方作战的陆海军当地协定实施一览表
须缔结协定的陆海军指挥官 日期 地点
陆军指挥官 海军指挥官
南方军总司令官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自11月8日至11月10日 陆军大学
第2舰队司令长官
第14军司令官 第3舰队司令长官 自11月14日至11月16日 岩国海军航空队
第16军司令官
第3飞行集团长 第11航空舰队司令长官
第5飞行集团长
第3飞行集团长 第22航空战队司令官
南海支队长 第4舰队司令长官
南方军总司令官 南遣舰队司令长官 前记第一栏协定实施后 西贡
第15军司令官
第16军司令官
第25军司令官
第23军司令官 第2遣华舰队司令长官 接受有关作战准备命令后 广东
南方作战部队12月1日的态势
南方作战陆军部队的作战准备工作很快取得进展。12月1日御前会议决定开战时的态势如下(参照附图1)。
一、航空部队
第3飞行集团业已完成作战准备,集结在华南和印度支那北部,—俟接到开始进攻作战的命令,即可不失时机地展开于印度支那南部。从11月25日起,为了迷惑敌人,对昆明及其附近要地进行了局部进攻。
第5飞行集团已于台湾南部大致展开完毕,正在待命中。
航空部队的作战机场,在台湾和印度支那已如期整备完毕,并已大致完成了保证作战的航空燃料、弹药的输送和堆集。
二、第14军
预定分别在阿帕里、维甘、拉奥、黎牙实比和达沃登陆的各先遣部队,已在马公及帛琉基本集结完毕,准备X-1日晚以后进发。
预定在拉蒙湾登陆的第16师团,已于12月1日在奄美大岛大致集结充毕,准备利用出发前的两周多的时间进行训练。
预定在仁牙因湾登陆的第14军司令都、第48师团和军直属部队的主力,正在高雄和基隆搭船中。
三、第25军
第25军司令部及先遣兵团,以第5师团为骨干,于11月30日已在海南岛三亚港集结完毕,估计于X-4日向马来东岸进发不会有问题。
作为军主力的第18师团的主力和军直属部队的主力,分别在广东和台湾集结待命。第56师团尚在国内作出发准备。
四、第15军
军司令部和在作战初期从第25军调属第15军指挥的近卫师团,在印度支那南部正在准备从X日起由陆路进驻泰国。
预定与第25军先遣部队同时占领泰国南部航空基地的第55师团之一部(称作宇野支队),当于12月2日以前在西贡和富国岛集结完毕。
第55师团主力,利用铁路己开始从海防逐步南进。
第33师团尚在中国,正在作出发准备。
五、第16军
策56混成步兵团(称作坂口支队),已于11月29日在帛琉集结完毕,准备一并指挥14军占领达沃的部队,首先攻占达沃,然后攻占和乐岛。
第16军司令部在东京,第2师团在仙台尚在集结待命。
六、预定攻占英属婆罗洲的南方军直属第18师团之一部(称作川口支队),正在广东搭船。
预定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第21师团已在徐州集结,正在作出发准备。
南方军总司令官正在台北,待第25军先遣兵团自三亚港出发后,准备移至西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