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东亚战争全史》

_12 服部卓四郎(日)
海军侦察轰炸机 2 30
海军舰载机 —— 30
荷属东印度 陆军轰炸机 6 30 约300
陆军战斗机 7 130
陆军侦察机 6 36
海军机 —— 120
合计 —— —— —— 720
  备考
  (1)除本表外,在印度约有200多架,在澳洲约有250多架,在新西兰约有100架以上。
  (2)除本表外,在泰国约有180架左右。
第四表 敌国在南方海军兵力概况表
国名 英国 荷属东印度 澳洲 新西兰 美国
舰队名 东印度舰队 英东亚舰队 荷属东印度舰队 —— —— 远东舰队 太平洋舰队
舰别\ 所在地 科伦坡 新加坡 —— —— —— 马尼拉 ——
战舰 —— 2 —— —— —— —— 11
航空母舰 2 4 —— —— —— —— 5
巡洋舰 甲3 甲4乙4 5 甲2乙2 乙2 甲1乙1 甲16乙14
驱逐舰 3 6 3 5 —— 14 84
潜艇 —— 15 19 —— —— 17 30
其他 6 26 —— 7 3 17 52
  备考:(1)本表包括推算的只数
第五表 开战时日美海军舰艇对比情况表
项目\ 舰船 战舰 航空母舰 甲级巡洋舰 乙级巡洋舰 驱逐舰 潜艇 合计
日本 只数 10 10 18 20 112 65 235
吨数 301400 152970 158800 98855 165868 97900 975793
对美比率 0.56 0.94 0.93 0.62 0.69 0.84 0.706
美国 只数 17 8 18 19 172 111 345
吨数 534300 162600 171200 157775 239530 116621 1382026
7.对国家物力情况的判断
  如上所述,在决定进行战争还是暂时隐忍持重这个问题上,最关键的是对国家物力情况变化的估计。以企划院为中心,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结论是:进行战争比隐忍持重对国家物力方面更有光明前途。
国力的消长——船舶问题
  决定国力消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船舶的拥有量。进行战争的重要问题的确是船舶问题。由于对美、英、荷作战是以海上作战为主,因而很明显,为进行作战就需要大量船只,而且战争高度要求采取边战斗边补充的方式。运输为此所需物资就需要大量的船只。
  当时,日本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海运国。昭和16年(1941年)8月,现有1千吨以上的船只总吨数为598万吨(其中油船36万吨)。如果把500吨以上的小型船只和500吨以下的机帆船的利用率也加上,则总吨数可达663万吨。
  其中陆海军为作战而征用的船只,计划开战初期为390万总吨,开战8个月后为280万总吨。即计划海军在整个作战期间征用180万总吨,其中油船为27万总吨;陆军在开战后4个月中征用210万总吨,以后3个月内逐渐解除征用到100万总吨,开战8个月后经常保持在100万总吨。
  下余的船只可充作民用,用于运输总动员物资,以承担加强国力的任务。企划院认为,如能确保民用船舶300万吨,就可以维持1941年度物资动员计划水平的物资供应能力。
船只耗损的推测——决定和与战的关键
  因此,问题在于船舶的耗损能否得到补充。当时,日本的造船能力,1941年度约为40万总吨,如将这一产量提高到年造船60万总吨并不一定困难,但船舶的耗损是否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则是最大的问题。唯有对船舶耗损量的推测才真正是左右战争命运,从而也是左右决定和战的关键。这个推测极为困难,有这么一种倾向,主战论者对此估计偏低,反战论者对此估计偏高,而这一推测当然必须有待于海军作出判断。海军统帅部参考兵棋演习 [ 译者注:兵棋是一种对军官进行战略、战术训练的工具,类似棋赛,在画有战斗上需要的地形图上,设置代表敌我兵力地点/运动方向和速度等标志,有双方进行比赛,并设有裁判。“兵棋演习”就是用这种方式研究战略战术,作为实战前的预演。 ] 的结果,推定战争第一年的船舶耗损量为80万总吨,第二年为60万总吨,第三年为70万总吨。这个推断成为昭和16年夏季以来陆海军之间研究船舶问题的基础。在上述再次讨论国策的会议上,最后的结论是,大本营和政府推断,每年船舶耗损将为100万至80万总吨,预计三年间造船将为180万总吨,平均每年造船60万总吨,因此确保300万总吨的民用船只是可能的。
对国家物力的估计
  以上述对船舶情况的估计为前提,企划院总裁在11月5日的御前会议上作了如下报告:
  “简要汇报一下关于同美、英、荷开战时对帝国国力,特别是对重要物资的估计。
  “第一、民用船只如果能经常最低保持在300万总吨的水平上时,除一部分物资外,大致能够保证1941年度物资动员计划的供应量。即除一部分物资外,为了确保纳入1941年度物资动员计划的自给圈(作者注:日、满、华)和第一补给圈(作者注:法属印度支那、泰国)的物资运输,最低需要船舶300万总吨。这些船只以战时利用率降低15%乃至20%来计算,估计平均每月能运输物资500万吨至480万吨左右。上述可能达到的运输量,相当于昭和16年度(1941年度)物资动员计划上半期平均500万吨的实际运输量。
  “第二、如果推断船舶年耗损量为100至80万总吨,每年平均新造船60万总吨左右时,保有上述300万总吨的船舶吨位是可能的。即如果船舶的年耗损量为100万总吨至80万总吨,3年期间共造船180万总吨,年平均造船60万总吨,则经常保有300万总吨的船只吨位是可能的。如果统一降低规格,由海军统—管理造船作业,采取确保劳动力等各种有力措施,并适当配给约30多万吨钢材、铜及其他必要资材,则通过合理运用目前民间70万总吨的造船能力和60万总吨左右的机械锻造能力,完成上述年60万总吨的造船计划是可能的。
  “第三、造60万吨新船,需要30多万吨普通钢材。这些钢材在确保民用钢材261万吨的情况下,通过对民需采取重点的、有限制的分配,是能够供应的。而为保证民需钢材261万吨,必须按下述钢材使用计划办理,这个计划大致能够完成。
  即把钢材生产指标定为450万吨以上(昭和16年度(1941年)为476万吨),分配给海军的定为110万吨(昭和16年度为95万吨强),分配给陆军的定为79万吨(昭和16年为90万吨强),分配给民用的定为261万吨(昭和16年度为295万吨强)。但在产量能够超过450万吨时,可将其超产部分拨给陆军,使陆军增加到90万吨。为此,在昭和17年度要采取增加使用义务储存矿石,利用闲置的机帆船增运煤炭以及其它一切措施,由此所需机帆船的用油要由海军补助。
  “第四、为了确保生产所需船只,关于南方作战特别需要的船舶吨位及其时间,必须实行陆海军与企划院之间共同商定的计划。
  即南方作战特别需要的船只吨位及其时间如下:
  陆军(万总吨)
  第一个月 210
  第二个月 210
  第三个月 210
  第四个月 210
  第五个月 170
  第六个月 165
  第七个月 350
  第八个月以后100
  备注:除表内数字外,每月要有150000总吨的小型船只
  海军(万总吨)
  包括小型船只每月 180
  其中
  油船 27
  渔船 9.4
  货客船 33.6
  货船 110
  而在昭和17(1942)年度南方作战期间,估计在一定时期内,民用船只最低需要160万吨弱,运输量可达260万吨左右,所以这一期间以年换算,预计钢材将下降到380万吨,其它重要物资将减少15%左右。因此,昭和16年度的钢材生产虽然计划为476万吨,而实际上能达到的将大约是450万吨。
  (昭和16年度上半年的钢材产量是计划的95.6%,减产9.6万吨。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如考虑到南方作战,运输量将相当下降,因此,通过大力动员机帆船,动用能够利用铁路运输煤炭的炼铁厂。增加使用储存矿石和加强回收废铁等来增加供应量,可以把减产量控制在15万吨左右,这样,估计476万吨的年度生产计划,最后能完成450万吨左右。)
  “第五、关于大米问题。如果因南方作战,指望从泰国、法属印度支那得到的大米数量减少时,可以考虑用大豆、杂粮、甘薯等作代食品,并估计需要对昭和17年粮食年度计划(从昭和16年10月到昭和17年9月)多少作些调整。即如果指望从泰国、法属印度支那获得的粮食量减少50%,则粮食年度计划将变成93%,如果减少到75%,则粮食年度计划将变成91%。但是,如果利用作战告一段落后可用的船只来增加从泰国、法属印度支那的进口,估计下降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粮米计划供应的大概方案:除从台湾运进约310万石,从朝鲜运进约628万石以及在国内生产5913万石以外,计划从泰国进口约300万石,从法属印度支那进口约700万石。)
  “第六、如果荷属东印度等重要地区能在短时间内归我占有,估计每月平均能够得到的重要物资及其数量如下。关于石油将在后面液体燃料部分另行汇报。
  镍矿石(纯度3.5%)6000吨(占昭和16年度<1941年>物资动员计划月平均数的62%)。
  锡(用于耐磨合金、镀金)1200吨(占昭和16年度物资动员计划月平均数的144%)。
  铁矾土(铝原料)17000吨(占昭和16年度物资动员计划月平均数的42%)。
  生橡胶 17000吨(占昭和16年度物资动员计划月平均数的400%)。
  番薯树根、糖浆(用于生产工业用酒精)5000吨(估计昭和16年度将有极少量的进口)。
  椰子核、棕榈油(甘油、代用机械油)13000吨(估计昭和16年度将有极少量的进口)。
  西沙尔麻(代用马尼拉麻)3000吨(估计昭和16年度将有极少量的进口)。
  玉米(用作饲料、食粮)20000吨(占昭和16年度物资动员计划月平均数的26%)。
  工业盐7000吨(占昭和16年度物资动员计划月平均数的8%)。
  砂糖20000吨(占昭和16年度物资动员计划月平均数的25%)。
  上述物资中生橡胶、锡、铁矾土等,对于美国将是极为沉重的打击。
  第七、实行南方作战时的石油总供给量,第一年为85万千升,第二年为260万千升,第三年为530万千升,如果加上国内储存的840万千升,供求情况的估计是,第一年可剩余255万千升,第二年可剩余15万千升,第三年可剩余70万千升,勉强能维持自给状态。至于航空燃料,按其消费情况来看,估计第二年或第三年即将感到某些某些危机。
  “在大本营联席会议上,就占领荷属东印度后的石油供给问题,陆海军共同研究的结果如下:
  (一)估计能从荷属东印度取得的数量:
  第一年为30万千升,第二年为200万千升,第三年为450万千升。其细目如下:
地区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婆罗洲: 海军20万千升 60万千升 150万千升
陆军10万千升 40万千升 100万千升
苏门答腊: 南部 75万千升 140万千升
北部 25万千升 60万千升
合计: 30万千升 200万千升 450万千升
  (二)关于航空汽油
  (甲)预定生产
  第一年为7.5万千升,第二年为33万千升,第三年为54万千升。其细目如下:
分类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荷属东印度 —— 14万千升 29万千升
异辛烷 1.5万千升 4万千升 6万千升
加氢分解 6万千升 15万千升 19万千升
合计 7.5万千升 33万千升 54万千升
  (乙)昭和16年(1941年)12月1日陆、海军和民用的实际储油量共计111万千升。
  (丙)需要量及每年的余额:
  如果把假定的第一年损耗10万千升,第二年损耗5万千升,第三年损耗2万千升的数字包括在内,推测需要量是;第一方案第一年为80万千升(第二方案70万千升),第二年为75万千升(第二方案65万千升),第三年为62万千升(第二方案62万千升)。
  因此,如果考虑到每年都要保存相当于两个月左右的20万千升,那么,供求的情况如下:
\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一方案: 余18万千升 缺44万千升 缺28万千升
第二方案: 余28万千升 缺24万千升 缺28万千升
  (三)全部液体燃料
  如果民需每年为140万千升,再加上军需,则全部需要量第一年为520万千升,第二年为500万千升,第三年为475万千升。如果从储油、生产和估计可以从荷属东印度取得的总量中扣除150万千升的最低储备量,则对需要量的可能供应量是,第一年为775万千升,剩余255万千升;第二年为515万千升,剩余15万千升;第三年为545万千升,剩余70万千升。在上述情况下,估计国产量第一年为25万千外,第二年为20万千升,第三年为30万千升;人造石油国产量第一年估计为30万千升,第二年估计为40万千升,第三年估计为50万千升。”
对暂时隐忍持重时可能出现的情况的估计
  铃木企划院总裁除对上述开战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国力演变情况作了推断外,还对暂时隐忍持重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如下说明:
  “下面,简要谈谈如果避免这场战争,维持目前的内外局势,隐忍持重时对重要物资及国内外形势的估计。
  “第一,对社会形势如能按政府意图加以引导,则前述自给圈(指日满华)的物资供应情况将会变得相当有利。
  即:海上运输力必然要增强。假定征用船舶的总吨位经常为215万总吨,并设想新造船船第一年为50万总吨.第二年为70万总吨,第三年为90万总吨,则民需月平均运输量第一年可达577万吨,第二年可达777万吨,第三年可达897万吨。以这样的运输量为基础,预计钢材第一年可达482万吨,第二年可达497万吨,第三年可达520万吨。
  其他物资与此相同,情况也将变得相当好。
  “第二,由于英美集团的策动和控制,取得第一补给圈(法属印度支那、泰国)的物资可能增加困难。尽管如此,希望从第一补给圈得到的所需物资及其数量,必须保证得到。
  “因此,尽管想要避免战争,而发生战争的危险却仍然存在。因为钨矿、锡矿、生橡胶、大米、玉米、磷矿石、松脂、生漆、牛皮、植物油等根据国内的供求情况,都是必需取得的物资。但由于英美的控制,取得这些物资可能很困难。
  “第三,国内库存物资,特别是液体燃料特出现极大亏损,同时,为确保国防安全所必需的液体燃料的品种及数量,单靠人造石油工业的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从原油方面来看,国产第一年估计为36万千升,第二年为40万千升,第三年为44万千升。人造石油方面,如果把各种条件的可能限度考虑进去,进行合理生产,推测其产量,第一年将为30万千升,第二年为50万千升,第三年为70万千升。
  (由于要在继续加强军备的情况下进行生产,考虑到物资、劳力等的分配及技术问题)估计民需为180万千升,其不足部分由军需支援外充,则民需也仅能维持到第三年。在这种情形下可以预料,到了第三年末,军方也将出现补给困难的局面。
  “以上所述是原油的概略数字,如果进一步就其品种加以研究,则会出现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民需灯油(关系到农林业)、普通机械油(关系到整个产业)、高级机械油(用于铁路)、内燃机重油(用于船舶、渔船),均将供不应求。
  “鉴于加氢、分解、异辛烷(航空汽油)、合成(内燃机重油)、聚合(机械油)的发展现状,靠人造石油工业解决这些不足极为困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到第四年恐怕就无计可施了。
  “现在如果增加人造石油工业设备,增产到520万吨,则需要钢材225万吨,钴1000吨,煤炭3000万吨,资金38亿元,煤炭工人38万人,以最短时间建成低温干馏工厂,大约需要6个月,建成合成、加氢分解工厂大约需要两年。因此,工厂全部建成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
  “如果仔细研究—下以上的条件和完成这项工程所需要的国内工作能力,特别是高压反应筒、管等的制造能力,那么,在短时期内仅靠人造石油来保证液体燃科的自给自足几乎是办不到的。即使使用强权,估计最少也需要7年。
  “因此,如果单靠人造石油来推行国策,则必将在某一时期造成国防上的重大缺陷。现在世界正处于战乱时期,并且中国事变还在继续发展,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第四,可以认为,重要战略物资将会出现不平的现象,未完成的军备、扩大生产的状况将会不断加大。
  “第五,为了确保维持和加强国防力量所必需的生产,需要统一人心,为此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令人担心的是,一旦走错一步,就会造成舆论上的分歧。
  “第六,如果让美国自由取得充实军备的物资,其结果显然将使敌我之间的国防力量对比产生极大的差距。”
8.对作战的估计
不败的盘算
  每当一个国家与他国开战时,该国统帅部必然要冷静地对战争前途作出恰当的估计,内心盘算必胜而起来战斗。事实上,当与美英荷开战的时候,日本陆海军统帅部也曾通过对作战的估计相信,即使不能说是必胜,也有不败的把握。坦率来说,当时日本所处的客观形势是,断定除战争外,已没有其他保卫国家安全的道路可走,这种观点占了上风。
  联席会议在重新讨论上述国策时,关于“对美、英、荷开战初期及数年后的作战判断”,结论如下:
  一、陆军作战
  陆军对南方的初期作战虽相当困难,但有必胜把握。以后将能在海军确保海上交通的同时确保所需要的地区。
  二、海军作战
  初期作战和以现有兵力进行迎击作战有取胜把握。如果初期作战计划执行得当,则确保西南太平洋上的战略要地,从而确立应付长期作战的态势是可能的。然而对美作战,没有以武力迫使敌人屈服的手段,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长期作战取决于能否针对美国的军备扩张,适当地维持我海军的战斗力;战局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包括有形无形的各种因素在内的国家总的力量和世界形势的演变。
  以上是陆海军统帅部对作战估计的结论摘要。海军作战的这种估计,和上述永野军令部总长在9月6日御前会议上所作的说明相同。关于陆军作战的仿计,杉山参谋总长在11月5日的御前会议上作了如下的进一步说明:
  “陆军对南方的初期作战主要是登陆作战,这是一种要在不断排除敌人潜艇和飞机的袭击过程中,冒着酷暑,渡过遥远的海面,对敌人设防据点进行的登陆作战,因此可以预料,会有相当困难。但是,从全局来看,敌人兵力部署在广大地区,又隔海分散,联系、配合相当困难。对此,我方能够把集结的兵力用于奇袭,各个击破敌人。因此,只要陆海军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相信一定会取得胜利。从敌我双方的编制、装备、素质和兵力等情况来看,相信登陆后的作战,我方有绝对把握。
  “上述作战告一段落后,通过运用政略和战略,特别是依靠海军作战的战果,力争在短期内结束战争,但也必须认识到,战争将长期化。不过,由于我占领并确保敌人的军事基地或空军基地,可在战略上占据不败的态势,相信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挫败敌人的企图。
  “在南方作战的同时,对苏防御和对华作战,大体上将维持目前的态势,以此来加强北方的不败态势,相信仍然不会影响实现对华作战的目的。尤其对中国可以利用南方作战的成果促进事变的解决。”
信心的根据
  南方进攻作战本来是对东西南北各两千英里的广大地区发动进攻,而且是要摧毁敌方海、空的武装抵抗而进行的以登陆作战为主体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作战。尽管如此,陆海军统帅部仍然对此具有如上的把握,其根据固然无需整述,但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在美、荷、中加强联合作战之前,能够以突然袭击各个击破。
  二、可以对夏威夷、菲律宾、马来、香港四个战略要地同时进行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并能将先发制人的效果扩大到作战的全部纵深。
  三、仅就西太平洋作战海面而论,在海上兵力方面我方占有绝对优势;同时在地面及空中兵力方面,各局部地区也能经常保持两倍至三倍的局部优势;特别是有把握由此取得制空权和制海权。
  四、敌人的大部分地面部队,大都是素质低劣的殖民地军。
  这样,陆海军统帅部根据几次图上演习的结论,对攻占南方的作战过程作了如下估计。即:作战开始后,香港大约用20天,马尼拉大约用50天,新加坡大约用100天,爪哇大约用150天即能攻克。因而判断大约用5个月的时间就能按预定计划完成对南方大部分重要地区的占领,至此作战将告一段落。
  这时唯一令人担心的是,来自太平洋方面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出击。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海军计划把大部分南方部队调往太平洋方面,以便同美国舰队进行海上决战。陆军的计划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将极力完成进攻作战;但同时还判断,改变部分进攻计划,或推迟全盘作战速度在所难免。
长期战与国防圈区域
  陆海军统帅部对以南方进攻战为主的初期作战具有上述胜利把握。不过,问题是对初期作战结束后的持久战的估计。
  这次战争基于下列理由将演成长期战争。对此任何人都没有异议。
  一、美国力求迅速加强备,在对日军事力量对比确保绝对优势之前,很可能避免决战。
  二、从地理条件和日美现有军事力量的对比来看,由日本主动谋求同美海军进行短期决战并加以歼灭,极为困难。
  三、即使发生短期决战,日本在这次决战中取得胜利,也不能指望由此迫使美国屈服。
  四、为了迫使美国屈服,必须直接进攻其本土。然而这是绝对办不到的。
  五、欧洲形势虽然对德、意方面有利,但是还难以指望欧洲战局的进展会促使日美战争在短期内结束。
  因此估计,在初期决战结束之后,必然要同美、英、荷、中进行持久战,这就要求在政略和战略两方面确立包括对苏防御在内的长期不败的态势。为此,必须长期确保以日本本土为中心,包括满洲、中国大陆重要地区、南方资源丰富地区以及太平洋战略地区三者在内的国防圈区域。
  如果能确保这个国防圈区域,就能通过全面开发和利用满洲、中国和南方的各种资源,实现经济上的长期自给自足,蓄积国力和军事力量。另外,还可杜绝向美英运出橡胶、锡、钨等战略物资,对其蓄积军事力量给予沉重打击。
  由于在满洲和中国大陆方面配备了陆军主力,因而认为,只要不出现对苏开战的最坏事态,确保这些地区是容易的。陆军打算在南方进攻作战结束后,立即对日本本土、满洲、中国及南方的整个兵力配置加以调整和整顿,借以提高兵力使用的机动性,应付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应付苏联的动向。
长期持久战略——对美国反攻情况的判断
  问题是从南方的资源丰富地区直到太平洋战略地区的海洋正面作战。自缅甸经马来、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威克岛直至千岛群岛一线的海洋正面,自然形成了一条战略要线,因而认为,如果有效地利用配备在这条战略要线上的空军和舰队基地以弥补兵力的劣势,再全面发挥所谓内线作战的优点,战略上的持久方针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当时认为,这种海洋正面的作战当然要由海军来主持。海洋正面靠海军,大陆正面靠陆军,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因此长期持久作战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海军在海洋正面作战的结果如何。
  海军当然预料到了美军在太平洋正面的反攻,问题是对其反攻方式的判断。当时,在海上作战中重视空军作用的思想正在抬头,一般的趋势是,海战在从巨舰大炮的舰队决战主义向航空决战主义过渡。不过,日本海军还未彻底接受海上作战的主力是空军这种思想,认为海战的主体还是舰队决战的想法仍然占上风。因此,日本陆军自不必说,就是海军也未确切地作出判断,美军会通过大规模的两栖作战,以跳越岛屿夺取空军基地、逐渐扩大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方式逐步进行反攻。换句话说,日本陆海军坚决认为,在海洋正面,将会发生舰队决战,由此来决定作战的命运,而没有想到围绕太平洋战略基地的攻防而进行的大规模两栖作战会成为作战的主体。
  陆军主要关心的是大陆正面。陆军认为,南方进攻作战结束后,作战重点将是加强对苏战备。陆海军都没有预料到,对付美军上述的大规模两栖反攻,必须以陆军兵力来加强太平洋正面的陆上战备。
  这样,陆海军统帅部认为,以上述国防圈区域为基础的长期持久战略可以建立起来,并且确信,如果确保这种政略和战略上的长期不败的态势,再与其它重要因素相配合,就有可能把战争导致结束。  
桫罗双树 2007-02-21 03:17
第三章 战争指导计划
  没有综合计划——陆海军方案
1.战争目的
  自存自卫和建设新秩序
2.关于促进结束战争的腹稿——对美、英、荷战争指导要领
  11月15日的决定
  结束战争的关键
3.战争经济基本方略
  11月10日的决定
  确保石油的措施
4.占领地区行政实施计划
  决定施行军事管制——11月20日
  陆海军的军事管制分担区划
5.加强日德意合作的对策
  决定对德意的措施——11月13日
  不单独媾和协定的缔结
  缔结军事协定
6.对泰国的对策
  对泰施策的秘密准备
  《对泰施策要领》
  准备中的坪上·銮披汶协定草案
7.对荷兰的措施
  在荷属东印度的登陆时机和对荷兰的处理
  开战初期的对荷兰措施
  
  自从9月6日御前会议下定不惜对美、英、荷—战的决心以来,大本营陆海军部结合研究上述各项基本问题,集中精力讨论并制定了对美、英、荷的战争计划,这是和讨论制定作战计划同时进行的。
没有综合计划——陆海军方案
  到10月上旬,陆海军部之间初步制定了《对美英荷战争指导纲要》,其内容大致由以下各项构成:
  一、战争目的
  二、战争指导方针
  三、武力战指导要则
  四、武力战攻占范围
  五、占领地处理纲要
  六、思想战指导要点
  七、经济战指导要点
  八、外交战指导纲要
  九、结束战争方略
  上述《对美英荷战争指导纲要》,本应提交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讨论,作为国家的战争指导计划迅速确定下来。可是,如前所述,在当时战争决心直到最后迟迟定不下来的情况下,不得不推迟提交联席会议讨论。因此,上述纲要的主要内容,是后来个别逐步决定下来的。
1.战争目的
自存自卫和建设新秩序
  对美、英、荷战争的目的在于,确保日本的自存自卫,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这在11月5日御前会议决定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的第一项中明确指出:“帝国为打开目前危局,确保自存自卫,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现在决心对美、英、荷作战。”
  这里虽然把自存自卫和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并列为战争目的,但它的重点当然在前者,因为一旦投入战争,其结果势必要发展成建设新秩序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大东亚新秩序的建设问题,可以说是从属性的或结果性的战争目的。这是当时大本营和政府负责人士的共同想法。因此,上列《对美英荷战争指导纲要》的第一项,经多次讨论,规定:“对美、英、荷战争的目的在于确保帝国的自存自卫”。另外,在9月6日御前会议上决定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中也明确指出:“帝国为确保自存自卫,在不惜对美(英、荷)进行战争的决心之下……”。
  12月1日,在御前会议最后作出开战决定时,大本营和政府虽然没有采取措施,在战争计划上进—步明确战争目的,但在宣战诏书中却阐明如下(这份诏书草案是根据11月中旬以来经联席会议多次讨论的《开战名目要点方案》写成的)。
  “长此以往,帝国多年来争取东亚安定之努力悉将化为泡影,而帝国之存在亦将濒于危殆。事已至此,帝国现为自存自卫计,除毅然而起,粉碎一切障碍外,别无他途。”
2.关于促进结束战争的腹稿——对美、英、荷战争指导要领
11月15日的决定
  11月5日的御前会议刚一开过,东条首相就命令属下研究如何谋求结束对美、英、荷战争的草案。这是特为体察天皇的轸念而采取的措施,也是上述反复讨论国策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因此主要以前述《对美、英、荷战争指导纲要》中的战争指导方针、武力战指导要则、外交战指导要纲、结束战争方略等为中心制定了《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在11月15日的联席会议上获得通过。其全文如下:
  《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
  方 针
  一、迅速摧毁美、英、荷在远东的根据地,确立帝国自存自卫的地位,同时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促使蒋政权早日屈服,并与德、意合作,先使英国屈服,然后迫使美国丧失继续作战的意志。
  二、尽量防止扩大战争对手,努力争取第三国倾向我方。
  要 领
  一、帝国应实行闪击战,摧毁美、英、荷在东亚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根据地,确立战略上的优势,同时确保重要资源地区和主要交通线,造成长期自给自足的态势,设法用尽一切手段,引诱美海军主力,适时加以歼灭。
  二、日德意三国合作,首先迫使英国屈服。
  (一)帝国采取下列措施:
   (甲)对澳洲、印度,通过政略和破坏其对外贸易等手段,切断其与英国本土的联系,策动其叛离英国。
   (乙)促使缅甸独立,以此实例怂恿印度独立。
  (二)努力促使德、意两国采取下列措施:
   (甲)在近东、北非、苏伊士运河地区进行作战,同时对印度采取措施。
   (乙)加强对英封锁。
   (丙)如果形势允许,即在英国本土进行登陆作战。
  (三)三国共同协力采取下列措施:
   (甲)努力打通印度洋,实现三国间的联系与合作。
   (乙)加强海上作战。
   (丙)严禁占领地区资源流入英国。
  三、日德意三国合作,在对英采取措施的同时,努力促使美国丧失战斗意志。
  (一)帝国采取下列措施:
   (甲)对菲律宾的处理,目前应使现政权继续存在,以利于促进结束战争。
   (乙)彻底破坏对美国的通商。
   (丙)严禁中国及南洋各地的物资流入美国。
   (丁)加强对美国的宣传攻势。重点是诱使美海军主力开赴远东并使美国重新考虑其远东政策,指出日美战争毫无意义,借以诱导美国舆论厌战。
   (戊)设法离间美澳关系。
  (二)力求使德意两国采取下列措施:
   (甲)在大西洋及印度洋方面加强对美海上攻势。
   (乙)加强对中南美的军事、经济、政治攻势。
  四、对于中国。有效地运用对美英荷的战争,特别是其作战成果,杜绝援蒋活动,减弱其抗战能力;同时,积极采取掌握在华租界、争取南洋华侨和加强作战等政略、战略手段,促使重庆政权屈服。
  五、帝国在对南方作战期间,应尽量防止发生对苏战争。根据德苏两国的意向,促使两国讲和,将苏联拉入轴心国方面。另一方面,调整日苏关系,根据情况,怂恿苏联向印度、伊朗方面扩张。
  六、对法属印度支那继续执行现行政策,对泰国,以恢复其被英国占领的失地为诱饵,诱使其与帝国政策相协调。
  七、经常对战局的演变、国际形势及敌国民心的动向等予以严密注视和考察,同时抓紧下列机会,以求结束战争。
   (甲)对南方作战告一重要段落时。
   (乙)对中国作战告一重要段落,特别是蒋政权屈服时。
   (丙)欧洲战争局势的变化出现大好机会,特别是英国本土被攻占,德苏战争结束以及对印度的政策取得成功时。
  为此,应迅速加强对南美各国、瑞典、葡萄牙及梵蒂冈的外交和宣传活动。
  日、德、意三国缔结不单独媾和协定。当英国屈服时,应不立即与之媾和,而应采取措施,使英国劝导美国媾和。
  作为促进对美媾和的措施,应考虑有关供应南洋方面的锡、橡胶问题和对菲律宾的处理问题。
结束战争的关键
  以上可以看作是日本在对美、英、荷、蒋战争中的战争指导计划。正如这个草案里明确指出的那样,日本把结束战争的希望寄托在美国丧失继续作战的意志上。而要达到这一点,除了如前所述适时地引诱美国海军主力加以歼灭,以此为转机迫使美国放弃作战意志这种有利情况外,日本并不想直接对美施加迫使屈服的积极手段来促其实现。就是说,想通过下列间接的办法来使美国主动撒手。
  一、日本确立自存自卫的体制,取得长期不败的实效。
  二、采取积极措施,促使蒋政权早日屈服。
  三、与德意合作,力图迫使英国屈服。
  如果日本能取得长期不败的实效,并能使美国在东西两洋的最大盟国蒋政权和英国屈服,那么美国也不得不放弃继续作战的意志。上述间接办法就是根据这种判断的。不过,上述三项重要条件中的第一项——长期不败的问题,姑且认为我方基本上有把握,而在促进结束战争方面最重视的还是第三项,即使英国屈服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德意两国的力量。如前所述,当时对欧洲战局演变的判断是,认为日本一旦对美、英、荷开战,可以指望德意在欧洲这样配合。不言而喻,这是极大的判断错误。而且遗憾的是,同前来进攻的美海军主力进行决战,从中途岛海战开始,反而给日本带来了不利的结果。
3.战争经济基本方略
11月10日的决定
  实行对美、英、荷战争的经济方略,与结束战争的方略一样,同是战争指导上的最大问题。11月10日大本营和政府在联席会议上决定了下述经济方略的要点。
  《战争经济基本方略》
  由我方确保东亚共荣圈地区的国防资源和物资,使我国进行战争的能力得到迅速扩充和发展,同时设法切断对敌国战略物质的供应,遏制其扩展战争的能力。即:
  一、应迅速开发和取得国防资源和物资。尤其是石油,以打开我国防生产上的致命难关;同时以跃进的速度开发和利用满洲事变、中国事变成果即自给圈内的资源,尤其是煤炭和铁矿,以保持和增强我进行战争的能力,使之得以挫败美国执行国防计划后发动的攻势,以及与此有不可分关系的、来自北方的攻势。
  与此同时,彻底封锁东亚共荣圈地区内的对敌战略物资的供应,以阻碍和延缓其国防计划的进展。
  二、为达到前项目的:以昭和18年(1943年)末为期,务期实现所需物资有计划的生产自给,促进和加强以石油(包括人造石油)、煤炭、钢铁、造船为核心的生产自给。
  为了迅速增强我国进行战争的能力,仅靠每年新建生产力与所得还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必须动员过去的蓄积物资,发挥真正的经济实力。
  三、基于上述意图,应迅速制定改组各种产业的方针,对各种产业坚决进行整顿,使其保有的资材变成建设生产自给的新生的原动力。
  关于上项所需的国家经费、资金及财源问题,应迅速决定对策。
  四、在实现上述生产自给过程中,须确定并保证国民生活的最低标准。
确保石油的措施
  基于上述方略,开采与取得南方石油就成了进行战争的当务之急,对此制定了周密的措施。因为预料到南方的采油设施在日军占领之前会被破坏,所以准备把日本国内的采油资材和人员调往南方。另外,大本营陆军部为了在苏门答腊的巴邻旁炼油设施遭到破坏之前占领该地,计划投下陆军伞兵部队,作为陆军的最初尝试。
  帝国认为,关于财政金融,如能在必要的物资方面,充分满足进行这场战争和维持国民生活上的要求,在发挥强大政治威力的情况下,通过综合施行各种政策,可以顺利地进行长期战争。
4.占领地区行政实施计划
决定施行军事管制——11月20日
  要攻占的南方地区总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亿2千万。对这些地区的行政管理,必须紧紧跟在作战后面。11月20日,大本营和政府在联席会议上决定了如下的占领地区行政实施计划。
  《南方占领地区行政实施要领》
  第一 方针
  对占领地区,暂且实行军事管制,以资恢复治安,迅速获得重要国防资源及确保作战部队的给养。
  第二 要领
  一、实行军事管制时竭力利用残存的统治机构,组织和民族习惯。
  二、在不妨碍作战的范围内,占领军应采取措施,促进获得和开发重要国防资源。
  在占领地区开发或取得的重要国防资源,应编入中央物资动员计划。至于作战部队在当地补充给养所需物质,原则上根据上述分配计划,拨归当地使用。
  三、对于运往日本物资,陆海军应竭力予以援助,且应尽量全面地利用其征用的船只。
  四、铁路、船舶、港湾、航空、通信和邮政等,由占领军管理。
  五、占领军对贸易及汇兑施行管理,尤其防止石油、橡胶、锡钨、奎宁等特殊重要资源流入敌国。
  六、原则上应尽量使用当地原有货币,不得已时可使用有外币标志的军票。
  七、为取得国防资源和补充当地占领军给养,必然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沉重压力,要使其忍受下去。宣抚工作的要求,以不违反上述目的为限。
  八、在处理美、英、荷等国侨民方面,应指导他们与我实行的军事管制进行合作,对不愿合作者应令其离开或采取其他适当措施。
  对轴心国侨民的现有权益应予尊重,但应尽量限制以后再行扩张。对华侨应使他们叛离蒋政权,赞同和协助我方政策。
  对当地居民应予以指导,以增进其对皇军的信赖感,避免过早地诱导发起独立运动。
  九、对作战开始后新到该地的日本人,应事前严格审查其品质,但对曾经住在该地、回日本而又重新返回者应予以优先考虑。
  十、关于实行军事管制而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甲)有关当地军事管制的重要事项,经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之。
  中央决定的事项,分别由陆海军指示给当地驻军。
  (乙)有关取得和开发资源的计划与统制工作,暂由以企划院为中心的中央机关执行之。上列决定事项根据(甲)项实行。
  (丙)对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按既定方针处理,不施行军事管制。情况改变时,处理方法另定之。
  备考:
  帝国对占领地区施行的政策取得进展后,军事管制机构将逐渐由政府设置的新机构予以合并、调整或接管。
  对南方占领地区究竟应该施行军事管制,即由作战军直接管理行政,还是应该施行民政,即设置政府直辖的行政机关来管理行政,曾经是一个问题。不过,由于南方作战特别需要作战与建设—体化,所以施行军事管制不仅绝对必要而且有利。东乡外务大臣倾向于民政方案,上述计划的备考就是由于他的主张而特别写上的。当然,随着决定施行军事管制,已做好准备,拟使大量有能力的文官和民间人士充任行政官员参与管理工作。
陆海军的军事管制分担区划
  根据上述计划。陆海军就实施军事管制的分担区划问题达成如下协定:
  一、陆军主管区域(海军为辅):香港、菲律宾、英属马来、苏门答腊、爪哇、英属婆罗洲。
  二、海军主管区域(陆军为辅):荷属婆罗洲、苏拉威西、马鲁古群岛、小巽他列岛、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关岛。
5.加强日德意合作的对策
决定对德意的措施——11月13日
  11月5日御前会议决定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规定了“谋求加强与德意的合作”。根据这一规定,在11月13日的联席会议上决定了如下的对德意的措施。
  当认定日美谈判已告决裂,战争已不可避免的时候(大体设想在11月25日以后),应立即通知德(意),说明帝国近期一旦准备就绪,有意对英美开战。作为上述准备的一部分,应就下列事项进行必要的谈判。
  一、德(意)参加对美战争。
  二、不单独媾和。
  备考
  德国方面如果要求我方参加对苏战争时,以暂不参加予以应付,为此即使德方推迟参加对美战争也无可奈何。
  如上述决定所阐明,日本是想避免一只脚踩两只船的外交,即一方面力求同美国谈判达成妥协,另一方面又估计到要开战而谋求加强同德意的合作,而专门致力于对美妥协。如前所述,日本曾认为,即使到了从谈判向战争急转直下的时候,再加强同德意的合作也是可能的。但是在具体负责外交工作的东乡外务大臣看来,实现这一点有些靠不住。
  在11月15日的联席会议上,东乡外相向杉山参谋总长提出希望:因为现在由外相亲自通过大岛大使进行谈判不太合适,所以希望参谋总长责成参谋本部第二部长冈本少将通过鄂图德国驻日大使或驻德陆军武官进行内部对话。杉山参谋总长对此表示谅解,并适当地作了工作。
不单独媾和协定的缔结
  如前所述,到了11月29日已决心对美英荷开战时,日本政府才开始同德意两国进行关于德意立即美宣战和缔结对美英不单独媾和协定的谈判。关于缔结不单独媾和协定问题,日本按东乡外相的意见,不想缔结日德意三国协定,而是想缔结日德间及日意间的两部协定,并已按此采取措施,其理由是,即使意大利违反协定而媾和,日德之间的协定依旧依然存在。征诸以前的事例,这种作法是有利的。
  这样,12月3日大岛大使开始了同德国外长的谈判。关于对美宣战问题,德意方面没有不同意见。关于缔结不单独媾和协定问题,到了12月11日才缔结了如下的协定。结果还是个日德意三国间的协定。
  《日本国、德意志国及意大利国间协定》
  大日本帝国政府、德意志国政府及意大利国政府以不完成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共同战争誓不罢休的坚定决心,签订以下各项协定。
  第一条
  日本国、德意志国及意大利国应以一切可能采取的有力手段,将美利坚合众国及英国所强加的战争进行到底,直到胜利。
  第二条
  日本国、德意志国及意大利国约定,如果未取得相互的完全谅解,不与美利坚合众国及英国的任何一方实行停战或媾和。
  第三条
  日本国、德意志国及意大利国在战争胜利结束后,仍将在1940年9月27日缔结的三国条约的基础上,为迎接公正的新秩序的到来而密切合作。
  第四条
  本协定在签署的同时实行,并与1940年9月27日签署的三国条约同一期间有效。缔约国在上述有效期满之前,应在适当时期就以后执行本协定第三条规定的合作方式达成谅解。
  在谈判上述协定时,德国曾希望就日本阻止苏联船只从美国经由海参崴输入军需品一事履行换文手续。对此,永野军令部总长认为,从事这种运输的苏联船只仅617艘,阻止是容易的,但担心这祥做会导致对苏开战,因而表示强烈反对,海军的意见是,即使因为反对这样做致使不单独媾和协定搞不成也在所不惜。于是日本最后只对德国作了下述答复:“关于阻止从美国向海参崴运输军需品一事,日本承认。但从日本的作战观点出发,在必须绝对避免同苏联进入战争状态期间,不能充分实行此种阻止,希予以谅解。”
缔结军事协定
  开战以后,同上述协定相关联,根据上述《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的宗旨,昭和17年(1942年)1月18日,陆海军统帅部与德意最高统帅部缔结了如下的军事协定。
  《日德意军事协定》
  日本陆海军及德意国防军根据1940年9月27日的三国条约的目的,联系到1941年12月11日的日德意协定,为了协同作战、迅速击溃敌国军事力量,特签订如下协定。
  第一,作战地区的分担。
  日本陆海军及德意国防军应对下列分担地区中的必要部分进行作战。
  一、日本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