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实施要领》按原案通过
第二天(5日),召开了御前会议。前记《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按原案通过。出席会议人员除参加联席会议的成员和干事以外,原枢密院议长也照例参加了会议。会议从午前10时半开始,一直开到午后3时15分,中间休息了一个小时。
首相说明提案理由
会议一开始,东条首相就提案理由说明如下:
9月6日的御前会议讨论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帝国为确保独立和生存,决心不惜对美(英、荷)一战,以10月下旬为期限完成战争准备。同时,对美英尽一切外交手段,努力实现帝国的各项要求。如果依靠外交谈判至10月上旬仍无实现我方要求的希望,则决心立即对美(英、荷)宣战。这一方针已承皇上批准。
后来,在政略和战略两方面紧密配合之下,特为取得对美谈谈判成功作了最大努力。
此间,帝国一忍再忍,为使谈判达成妥协作出了努力,但仍未使美方有所醒悟。内阁竟在日美谈判中更迭了。
政府和大本营陆海军部根据4月6日钦定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进一步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前后召开了8次联席会议,结果就如下结论取得一致意见。目前坚定作战的决心,发动武力的时机定为12月初,据此一心一意作好战争准备,同时仍须通过外交手段,寻求打开难局的对策。因此特请对附件《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加以审议。
外相对外交工作的说明
首先东乡外相对有关外交问题作了必要的说明:
我想帝国对外国策方针是确立以正义和公正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从而为维持与增进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一、结束中国事变和确立大东亚共荣圈,本来是保障帝国的独立生存和维持东亚安定的基石。帝国为完成这一大业必须有排除一切障碍的决心。
与去年11月30日缔结日华基本条约的同时,帝国承认了南京政府,于是,中国事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后来帝国一面扶植和强化南京政府,一面对蒋介石政权继续施加军事压力,促其反省。然而圣战已经4年有半,而今蒋政权仍在继续抗战,其原因十分明显,主要是有美英等国在大力支援的缘故。
二、中国事变爆发以来,英美两国政府曲解了帝国向大陆发展的意图,一面起来援蒋,一面采取牵制帝国的现地行动或加重经济压迫等措施。在东亚向来获得最多权益的英国,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切干扰破坏的手段,这已无需赘述。与此相呼应,美国废除了日美间的通商条约,禁止或限制进出口贸易等,日益加剧对我方的压迫。特别是帝国缔结了日德意三国条约以来,美国亲自引诱英荷,联合蒋政权,采取搞对日包围圈等手段。德苏开战以后,不顾帝国政府警告,通过远东向苏联提供石油及其他必要军需物资,对帝国采取不友好行动。帝国为了自卫和防御,为了结束中国事变的需要,经友好协商,与法国政府缔结条约,派兵进驻法属印度支那之后,美国的行动越来越露骨,在冻结资金的名义下,不仅事实上采取了包括中南美在内的对日经济绝交手段,还联合英、中、荷等国威胁帝国的生存,拼命阻止帝国实施国策。因此,帝国作为东亚的安定势力.便不得不以毅然决然的态度和决心起来打开局面。
三、罗斯福总统作为国策,强调抨击所谓希特勒主义即武力政策。为此,他一而利用美国经济上的优势,实行几乎形同参战的援英政策,一面采取前述强硬的对日压迫政策。本年4月中旬开始了调整日美邦交的一般性的非正式对话。帝国政府为了寻求东亚的安定及世界和平,以最诚挚且最公正的态度同美国继续进行了谈判。至今谈判已达6个多月。帝国以忍耐和谦让精神,力求谈判达成协议。尤其是前任内阁,为谋求通过两国首脑会谈打开局面,表现诚意,竭尽全力,4月下旬就提出了调整邦交的妥协方案。而美国政府的态度却极为强硬,死抱着6月21日的原来方案,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据最近观察报告,在与上届内阁的对话中,美国方面似乎多少表示了妥协的意思,但在实际上不仅没有任何让步的表示,反而加强了南方的军事设施,加强了财政援助、提供武器、派遣军事使节等援蒋活动。并在新加坡、马尼拉举行军事会谈,在巴达维亚、香港等地也一再举行军事、经济性的会议,这种加强对日包围的措施和行动实在令人无法容忍,看来,美国仍然毫无诚意。因此,我们不得不遗憾地作出这样的判断:谈判照此下去不会有迅速达成妥协的希望。我们仔细研究了6月21日方案,其中不无帝国可以接受之点,但全面看来就会发现,这是九国条约的再版,将迫使帝国推翻满洲事变以来付出巨大牺牲制定的一系列国策,进而切断帝国在东亚建设新秩序的道路,动摇帝国在这一地区的领导地位。这个方案令人担心的地方很多。
四、总之,目前的国际形势是,在东亚,英美的援蒋政策和所谓英、美、荷、蒋政权四位一体的对日包围圈正在逐步加强。此外,苏联政权也有可能借助英美的支援逐渐向远东方面扩张势力。所以,帝国不能不担心中国事变的解决和东亚新秩序的建设将从根本上受到威胁。此外,欧洲的战局,即使德意称霸大陆的第一个阶段的目标可以达到,但还不能急于指望他们获得全面成功。随着战局陷入长期化,对于德意对帝国的支援实际上不能抱太大指望。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必须向诸位说明。
考虑到形势日趋紧迫,日美谈判又显著受到时间限制,所以很遗憾,在这么暂短期间内,外交施策上的余地是不大的。而且日美谅解方案即使达成协议,也还存在着美方国内批准程序上的问题。使谈判达成协议,这是当务之急,所以必须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折冲,遗憾的是,达成圆满妥协的希望并不大。但帝国政府现在仍然要竭尽全力以使谈判迅速达成协议,并准备以附件两个方案作为谈判依据,因为这两个方案坚持了可以维护帝国名誉与自卫的起码条件。即第一个方案:关于9月25日方案中一直成为悬案的(一)在华驻兵与撤兵问题;(二)对日德意三国条约的解释与执行问题;(三)国际通商的无差别原则等方面,考虑到美方的希望,在可能范围内已做了让步。第二个方案大体规定了如下内容,即不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实行武力扩张;互相保证,在上述地区就获得物资问题进行合作;另外美方不得妨碍日华和平;相互解除资金冻结令等。最后还要补充一句,就是当谈判达成协议时,帝国政府所采取的非常措施一切都将恢复原状,本着达一原则来进行交涉。
再者,如果不幸,本谈判来能达成协议,帝国与德意两国的合作关系将更加紧密,并将采取各种适当措施,以期这种合作更臻完善。
企划院总裁对国力的估计
铃木企划院总裁对处于战争与卧薪尝胆两种情况下的国力,尤其对重要物资作了估计,并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对进行战争的结论是:
总之,在继续进行对华作战的同时,还进行具有长期战性质的对英美作战,长期维持和增强战争所必需的物力、财力,这是极不容易的。很显然,万一发生天灾等不测事件,则困难越发加大。不过,由于对作战的第一个阶段有稳操胜算的把握,如能有效利用这一胜利成果,并在各生产部门、消费部门以及其他国民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充分发扬誓死共赴国难的国民精神,则本人确信,这在保持和增强国力上,比坐待对方压迫有利。
对忍辱持重、卧薪尝胆时则说:
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仅就增强物资方面的国力来看,也是很不利的。
首相和枢密院议长的见解
接着由贺屋藏相和陆海军统帅部长分别作了必要说明。之后,按惯例,在原枢密院议长同政府及大本营之间进行了质疑答辩。最后,原枢密院议长和东条首相陈述了如下见解。
枢密院议长:国民希望尽快解决中国事变。这还没个头绪就要同大国美国作战,为政者必须慎重考虑。据今天的说明看来,美国的态度反而越来越强硬了,今后的谈判也很少有成功希望,甚感遗憾。可是,无论从国内情况还是从国家独立自存的角度看,全盘接受美国的要求是不行的,必须坚持日本的立场。
据信,日华问题是谈判的重点,而美国则给人以蒋政权代理人的印象。蒋介石若依靠美国力量同日本进行谈判,那么两三个月无论如何是达不成协议的。假如美国看到日本的决心而屈服了,那当然好,但我认为这是指望不上的。实在是不得已。话虽如此,也不能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错过目前战机,就只好听任美国摆布。因此,我认为下决心对美国开战也是迫不得已的。
有人说,初期作战用不着担心,以后困难会增多,但总会有希望的,我相信这种说法。现在愿向政府进一言。日本同美英作战,中国事变当然是其原因之一,另—原因则是由于同德英战争的关系。我想仅仅由于中国事变是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的。这里应该考虑的是,从白种人对黄种人的种族观念来看,日本一旦参战,德英、德美的关系将如何演变?
希特勒也把日本人说成是第二流人种,德国还没有直接向美国宣战。如果日本向美国宣战,揣度美国国民的心理,对日本的愤慨会更大于对希特勒的憎恶。
德裔美国人在向往导致美德间的和平。因此我担心,一旦日美开战,德英、德美可能会达成妥协,只剩下日本自己。就是说必须估计到,美国人对希特勒的憎恨会转化为对黄种人日本人的憎恨,英美的对德战争结果可能转变成指向日本。希望政府慎重考虑人种关系,警惕被整个雅利安人种包围.不致只剩下孤独的日本。因此从现在起必须加强同德意的关系,而且只凭纸上的保证是不行的。以上所述,切望能够唤起当局者的注意,妥善处理今后的国际形势。
首相:枢密院议长的意见很对!自从上次御前会议以来,政府并没有放弃设法打开日美谈判僵局的诚挚希望。
由于谈判几乎没有什么希望,所以统帅的精力专注于作战是很自然的。然而,只要有打开谈判僵局的途径,即使我们克制一下作战上的牵制,也要继续谈判。正如本方案所规定,外交和作战同时并行。我认为谈判有一些成功的希望。原来美国之所以同意日美谈判,是因为它本身有弱点。即因为它的两洋作战准备和国内体制的加强尚未完成以及国防资源还不充足等。依照这一方案,日本军队一旦到达位置摆开阵势,日本的决心就会为美方所理解。美国本来以为日本在经济上会投降的,但我觉得,美国一旦认识到日本的决心,那时才是需要施展外交手段的时候。我认为,现在只剩这一招了。这就是本方案。这是原枢密院议长所说靠外交手段搞下去的最后的措施。既然事态已发展到如此地步,舍此方案别无他策。
如果变成长期战则有许多困难和不安。然而以这种不安为由,就象现在这样听任美国为所欲为,结局将会如何呢?两年以后石油没有了,船不能开动,敌方在西南太平洋上的防务加强了,美国舰队增强了,而中国事变却仍然解决不了。国内的卧薪尝胆也不可能长年累月地忍受下去,这和日清战后的情况是不同的。担心坐以待毙,不过两三年就要沦为三等国。
要采取措施防止发展成为人种战,您的这个意见很对,打算采取措施,利用南方作战的成果来推动德意,以避免德英、德美单独媾和。关于战争的大义名分问题,打算明确这一事实,即由于美英的压迫,日本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关于对占领地的统治,准备采取公正开明的措施,借以缓和美国舆论。
桫罗双树 2007-02-21 03:10
第十一章 天皇决定开战
1.为和平做最后努力
特派来栖大使,按照甲案进行谈判
来栖大使参加会谈
野村大使陈述意见
甲案无望,提出将乙案作为最后方案
破裂局面即将出现
2.齐头并进的战争准备
向南方军和南海支队下达战斗序列命令
联合舰队开始行动
召开临时议会
议会一致通过《实现国策决议案》
3.关键的赫尔照会
乙案达成妥协后的石油进口量
赫尔照会
美国的战争决心
快刀斩乱麻,立即决定开战
谁是挑战者?
4.天皇作出开战的决定
召开政府重臣恳谈会的真相
恳谈的情况
12月1日的御前会议
首相阐述被迫开战论
外相阐述结论性意见
军令部总长表示信心
对战争结局的忧虑
天皇决定开战
宣战诏书草稿
5.通知停止对美谈判
东乡外相初次获悉开战日期
隐蔽企图的插曲
向美提交最后备忘录的经过
总统的亲电
1.为和平做最后努力
政府遵照御前会议的决定,以新的热忱,全力以赴地为和平作了最后的努力。
特派来栖大使,按照甲案进行谈判
为帮助野村大使,政府决定派遣来栖大使。来栖大使于11月6日自东京动身,乘飞机经由香港赶紧赴美。
11月7日,野村大使向赫尔国务卿提出甲案,并详细申明,这是日本的最后让步,鉴于形势急迫,希望根据该案迅速使谈判达成协议。赫尔国务卿一面约定进行研究,一面以国务卿个人名义询问野村:如果美方让中国的最高政府首脑向日本提议恢复友好关系,日本将怎样对待?对此,政府训令野村大使,要对美国这一提议加以利用,争取由此导致日华之间的直接谈判,同时表明,日本坚决要求按甲案迅速使谈判达成协议。对美方徒尚空谈,动辄采取非现实态度感到遗憾,因此再做努力,以促使美国顾全大局,认清现实形势,迅速达成协议。
11月10日,野村大使会见罗斯福总统,强调指出,日美谈判开始已经6个多月,在此期间,日本克服了重重困难,做了许多让步,而美方却死抱着原案不肯让步,因此日本怀疑美方是否真有诚意。并且说明,甲案是日本所做最大限度的让步。对此,总统没有马上表示同意,只表示了美国希望防止扩大战争,维护持久和平的意思。
11月12日,赫尔国务卿面告野村说:在进入讨论谈判细节以前,希望得到日本关于和平诚意的保证,因而亲自交给野村大使一份文件,内容为:8月28日日本近卫内阁就其所主张的和平政策向美国政府表明了见解。希望新内阁对此也予以确认。另外,还把暗示让蒋介石对日提出和平倡议以建立日华友好合作关系并相互交换誓约的方案,也亲自交给了野村大使。政府回答说,日本对和平政策的见解已全部包含在甲案之中,现政府对确认前内阁8月28日的见解并无异议,对美方提出为日华和平进行斡旋并无异议。
11月15日,赫尔国务卿以文件形式向野村大使提出,在日方的提案中有这么一句:“在无差别原则适用于全世界的情况下,承认该原则也适用于整个太平洋地区”。他说:美国对其管辖权所及范围以外的国家是不能承担责任的。因此他要求日本撤回适用于全世界的这个条件,并建议另搞一个非正式的试行方案《日美关于经济政策的共同宣言》。赫尔国务卿进一步以口头形式反复主张,如果日美达成协议,日本就没有必要再保持三国条约,因此希望废弃或使之变成一纸空文。
对此,政府回答说,所谓以“适用于全世界”作为条件,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即我方希望该原则一律适用于全世界,随着上述希望的实现,我方承认在中国也实行这一原则。因此,鉴于当前这个原则几乎完全被忽视的事实,只在中国首先适用这个原则,我方难以承认。另外,关于日美共同宣言案问题,政府认为,其中有关中国的政策部分,忽视了中国的现实,特别是共同开发中国的提案,有造成国际共管中国的危险,我方不能接受,因此要求全部撤回,以我方甲案为基础,设法尽速促进谈判。
来栖大使参加会谈
特派全权大使来栖,11月17日以后参加了会谈。该大使17日向罗斯福总统说明,鉴于形势紧迫,有必要使谈判迅速达成妥协,日美之间发生冲突对谁都没有好处;并且进一步强调了日本的和平意图,阐明了日本在驻兵问题上的立场。总统答称,美国对于中国问题既无意干涉也无意斡旋,而只是想当个中介人。
11月18日,赫尔国务卿力陈希特勒主义的威胁,竟谈到美国的和平政策同这种主义难以两立,因此,只要日本同德国合作,调整日美关系就极为困难,如果不首先排除这个根本困难,日美之间不可能进行对话。结果,美方丝毫没有妥协的表示,问题依然是三国条约问题、平等贸易问题以及中国问题三点。
野村大使陈述意见
11月19日,野村大使致电东乡外相,内称:
“目前日本应选择的道路有三:
第一、维持现状;
第二、武力扩张打开局面;
第三、设法造成互不侵犯的局面;
第一条路,彼此都将增强战备,增派舰队,越发造成一触即发之势,结果终将陷入武装冲突,同第二条路相比,只是时间上多少有迟早之分。第三条路是,设法通过临时性协定暂时缓和局势,并千方百计,努力在和平期间达到我方目的。”
野村大使建议以采用第三条路为宜。
甲案无望,提出将乙案作为最后方案
11月20日,政府放弃了按甲案达成妥协的念头,训令野村大使提出乙案,并向他传达了下述精神:即,乙案是我方的最后提案,绝对不能再让步,如果得不到美方同意,谈判即使决裂也没有办法。
11月20日,野村、来栖两位大使会见赫尔国务卿,提出乙案,并且说明,这项方案是为了缓和目前的紧张局势,多少恢复一些友好气氛而提出的;可是,赫尔国务卿并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只是对该案中美国不得采取行动妨碍日华和平的努力一项表示颇有难色。他答称,假如日本不明白表示同三国条约的关系,不保证采取和平政策,则停止援蒋很困难,总统提议说要充当日华和平的中介人,也是以日本采取和平政策为前提的。
来栖大使指出,根据11月12日美方表明的方针,在通过总统中介开始日华直接谈判的情况下,美国既是和平的调停者,而又继续援蒋,妨碍实现和平,这是互相矛盾的,希望美国考虑。
在华盛顿谈判的同时,在东京,东乡外相同美国驻日大使格鲁之间也在进行谈判。
破裂局面即将出现
此后,美国政府与英、澳、荷和蒋政府代表反复进行了协商。11月22日,赫尔国务卿答复日本说:上述各国表示,如果日本明确定示执行和平政策,数日内即可恢复通商关系,目前准备逐步实行恢复;如果日本仅从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撤兵,各国认为这还不足以缓和南太平洋方面的紧张局势;并进一步答称,他认为美国总统出面斡旋日华和平的时机目前尚未成熟。
这样,谈判达成妥协的希望愈益渺茫,太平洋上的破裂局面已经迫在眉睫。
2.齐头并进的战争准备
向南方军和南海支队下达战斗序列命令
另一方面,陆海军根据御前会议的决定,正在积极完成作战准备。
11月6日,大本营陆军部向南方军和南海支队下达了战斗序列命令(战斗序列是指在战时或事变时根据天皇的命令编组作战部队),同时命令准备攻击南方要地。天皇亲自任命了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及其所属各军司令官。南方军总参谋长由参谋次长塚田攻中将亲自担任;南海支队是准备攻击西太平洋上美国海军基地关岛的大本营直属支队,支队长是崛井富太郎少将。
此外,11月6日对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发布了准备攻占香港的命令。
接着,11月15日,大本营陆军部对南方军发布了攻占南方要地的命令,但对进攻作战的开始时间当然作了保留。据此,作战部队的任务确定了,行动有了依据。
11月8日发布命令,从千岛群岛经由日本本土直到台湾(朝鲜除外)的各要塞进入一级战备或二级战备。
于是,南方军在法属印度支那、海南岛、华南、澎湖列岛、台湾、奄美大岛、帛琉岛集结,南海支队在小笠原群岛集结,完成了战略部署。
联合舰队开始行动
11月5日,大本营海军部命令联合舰队进行必要的对美、英、荷作战准备。同时,大本营海军部为了进行上述作战准备,指示联合舰队应将作战部队开到作战开始前的准备地点。接着,11月21日又命令联合舰队将作战部队开到作战待机海域。
准备在开战伊始偷袭夏威夷的机动部队,在南云忠一中将指挥下,已秘密从濑户内海出发,至11月22日在千岛群岛南部的单冠湾集结,11月26日下午6时直向夏威夷西北海面出击。当然也准备了另一措施,外交谈判一旦成功,机动部队就调头返航停止攻击。
召开临时议会
11月17日,政府召集临时议会,阐明了政府对时局的态度。东条首相在其施政方针演说中,强调了日本的下述要求:
一、第三国不得妨害日本结束中国事变的企图;
二、日本周围各国不得对日本进行直接军事成胁,并解除经济封锁之类的敌对性行动,恢复正常的经济关系;
三、极力防止欧洲战祸扩展到东亚。
议会一致通过《实现国策决议案》
众议院18日一致通过了各派联合提出的实现国策决议案。政界宿将岛田俊雄就提案的宗旨大致做了如下说明。会场充满着一种凄怆的气氛。
“圣战已经4年有半。前后算来大规模战争业已持续了5年之久,而行将崩溃的蒋介石政权,至今所以仍在苟延残喘顽强抵抗,不外是因为有以美国为中心的敌对国家集团的阴险而顽强支援的缘故。”
“他们不仅向利用蒋介石当傀儡来妨碍我完成圣战,而且干涉泰国内政,对缅甸施加高压,使其变成抗日的桥头堡。他们还嗾使荷属东印度拒绝供应帝国的必要物资。他们无理地加强新加坡、关岛、菲律宾、夏威夷等太平洋周围所有各地的防御,进行无谓的成胁,使本来平稳宁静的太平洋波涛汹涌澎湃起来,造成一触即发的危险局面,正在把培里来访以来长达一个世纪的日美邦交一朝引向毁灭。”
(中 略)
“皇国主张民族的自给自足,确立大东亚共荣圈,即东亚各民族、各国家要和平地在经济上互通有无,团结合作,建立共存共荣的和平环境,从而为实现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皇国的这种正确主张哪里有半点侵略意图?企图否定它,妨碍它,足证美国政府不讲理。”
(中 略)
“我们并不是好战。战争已经打了5年,在这种情况下再进行以美英为对手的战争,当然我们并不愿意。因此,只要有谈判的余地就谈到最后,也是可以的。不过,佛爷虽然慈悲,再三触犯也会动怒的。先圣甚至教导说,两次就可以动怒了。如果正义被践踏,善意被无视,独立被威胁,前进道路被堵死,而还甘心忍受,屈服于侮辱和威胁,坐以待毙,这决不是我们的正义感、我们的爱国心所能容许的。对于那种虽然对他讲了,但还不理解的人,可以设法使他理解,可是对于那种明明已经理解了,但硬说不理解而一味强词夺理的人,我看只有—个办法。”
(中 略)
“政府里有些人似乎认为,国民大众至今还没有彻底认清时局,这是大错特错。政府人士果真认识到了我们的国民是怎样怀着走投无路的情绪,燃烧着无论如何也要排除这种沉重压力,不见天日不罢休的气势吗?现在国民都被象身临大火一般的心情所支配,充满着象遭到看不见的空袭一般的气氛。政府如果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前进一步,国民就会立即闪电似地响应而勇往直前。政府人士理解国民的这种决心吗?事已至此,只有干下去,这是全体国民的心情。”
“我们的国民认为,这场战争不打到底是没有出路的。现已进入了圣战的高峰。之所以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心爱的子弟身为护国之干城,正出生入死地活跃在第一线,而且公债的多发也是由于战争,捐税的加重也是由于战争,生活物资的缺乏和拮据也都是由于战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国民已经充分、十二分地有了觉悟并下定决心,今天不论艰难困苦怎样接踵而来也要坚决把战争进行到底,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否则,和平、幸福和光荣都是指望不到的。正是出于这种迫切而紧张的情绪,国民才对这届东条将军的新内阁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认为这回可要干了,激发起要誓死报国,要互相支援、合作、激励、鞭策等那种旺盛饱满的情绪。内阁诸公应当把国民这种热烈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很好地运用到效忠国家上面来。什么事情都有个火候。铁不趁热打是不行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希望政府始终本着贯彻战争目的的精神一直干下去,切不要在前进的道路上左右摇摆。”
(中 略)
“我们过去多次听到过下定决心勇往直的这类的话。这类话在昨天的会上也听到过。但决心还不是实际行动。我们所担心的并不是政府的决心不够坚定,而是政府尚未作出能够证实其坚定决心的行动。”
“为国为民,政府还顾忌什么?害怕什么?要知道,我们所顾忌和担心的也正是对方所顾忌和担心的。一且战争打起来,伤亡人命和消耗物资决不是我们一方的事。我们必须趁此机会,使敌对国家的政界财界的诽谤者们受到深刻的实际教训,使他们懂得战争必然会给双方带来人员和物资的巨大牺牲和损失,与此同时,使这些国家的国民大众彻底知道,是他们妄自尊大的领导人的领导和教唆,使他们卷进了战争的旋涡,而成为同他们的独立、生存都毫无直接关系的战争牺牲品的,却不是他们的领导人,而是他们这些被领导的国民大众本身。如其不然,我认为,太平洋的和平和安宁是不能指望的。据说,近卫首相在那封致罗斯福的关于日美谈判的文电中用了‘太平洋之癌’这个词。如果说癌这个东西果真存在于太平洋,那就必须懂得,实际上这个洞并不是在太平洋上,而是长在美国人那里,尤其是长在美国当前领导人的心里。对这个癌,有必要做一次大手术,这是我们的责任,是继开国之往昔而承永远之将来的、肩负着大日本帝国的现在的我们日本国民的最重大的责任。政府到底何时才让我们操起刀来动这个大手术?”
3.关键的赫尔照会
开战的时机正在时刻迫近,但日本的和战决心却还没有定下来。
乙案达成妥协后的石油进口量
11月26日,政府和大本营就乙案达成妥协后的石油进口量问题进行研究,决定必须确保每年从美国进口400万吨(昭和15年度的实际进口量为330万吨),从荷属东印度进口200万吨(在日荷谈判时要求进口180万吨),并电训野村大使要在谈判时取得这个保证。
赫尔照会
11月26日,赫尔国务卿对野村和来栖两位大使说:他对我方11月20日的提案已经作了慎重研究,并同有关国家也进行了磋商,但遗憾的是难以同意。并且提出了以下的新提案,声称这是美方6月21日方案和我方9月25日方案的调节案。这就是所谓的赫尔照会。
“极秘”“是草案不是决定方案”
《合众国及日本国间协定的基本概略》
第一项 关于政策的共同声明案
合众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声明:两国政府均欲实现太平洋地区和平,两国国策均以实现太平洋地区全面、持久、广泛的和平为目的;在上述地区,两国不怀有任何领土野心,无意威胁他国或对邻国行使侵略性武力,在两国政策方面,须积极支持并实际运用下述各项根本原则,而这些根本原则是构成两国间及两国同其他—切国家政府间关系的基础。
一、维护一切国家领土及主权不可侵犯的原则;
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三、包括通商上的机会均等及待遇平等的平等原则;
四、为防止发生纠纷与和平解决纠纷,为用和平手段改善国际局势,遵守国际合作与国际调停的原则。
日本国政府与合众国政府为根绝慢性政治危机,防止经济崩溃,奠定和平基础,一致同意,在两国相互间以及在两国同其他国家、其他国民间的经济关系方面,须积极支持并实际运用下述各项原则:
一、国际通商关系中无差别待遇原则;
二、废除在国际经济合作及过分的贸易限制中表现出来的极端国家主义的原则;
三、交取得原料物资上各国一律平等的原则;
四、关于运用国际商品协定,充分保护消费国及民众利益的原则;
五、为便于一切国家主要企业的经营和不断发展,并为能够按贸易手续进行国际间的结算(而这项手续又符合一切国家的福利),建立国际金融机构及协商原则。
第二项 合众国政府及日本政府所应采取的措施
合众国政府及日本国政府提议采取下述措施:
一、合众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应为缔结英帝国、中国、日本、荷兰、苏联、泰国及合众国间多边互不侵犯条约而努力;
二、双方政府应为在美、英、中、日、荷及泰国之间缔结一项协定而努力。上述各国政府须在协定中保证:尊重法属印度支那领土主权;如有威胁印度支那领土安全等情况发生,各国为采取必要的适当措施应付这些威胁,应即时进行协商;
该协定还必须规定,各协定缔约国政府,在同法属印度支那的贸易或经济关系中,不得要求和接受特惠待遇,而且为了各缔约国,各缔约国须努力确保在同法属印度支那贸易通商中的平等待遇;
三、日本国政府应从中国及法属印度支那撤退一切陆、海、空军兵力及警察力量;
四、合众国政府及日本国政府除对临时以重庆为首都的中华民国政府外,不给中国的任何其他政府或政权以军事、政治及经济上的援助;
五、两国政府放弃在中国的—切治外法权,包括放弃在中国的外国租界和租借地内的有关各种权益以及根据1901年义和团事件议定书 [ 译者注:指辛丑条约。 ] 所获得的各种权利;
关于放弃上述在华权益的方法问题,两国政府将努力求得英国政府以及其他各国政府的同意。
六、合众国政府及日本政府,基于美方希望,两国互予对方以最惠国待遇,放宽贸易上的限制,并将生丝列为自由商品,为缔结合众国和日本国之间的通商协定,应立即开始协商;
七、合众国政府和日本政府须分别撤销对在合众国的日本资金和对在日本国的美国资金所实行的冻结措施;
八、两国政府同意就有关稳定日元美元汇兑事宜缔结协定;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需资金的分摊额,同意由日本国和合众国各提供一半,
九、两国政府同意,两国中任何一方同第三国缔结的任何协定,该国均不作同本协定的根本目的,即建立与保持太平洋地区全面和平相矛盾的解释;
十、两国政府应运用各自的实力,使他国政府遵守本协定所规定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原则,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 译者注:此段按英文原文译出,见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史》第23卷《日美谈判》,1970年版第292页。 ]
美国的战争决心
在此之前,11月21日赫尔国务卿在同陆海军当局会谈中就曾指出,“现在日美谈判即将结束,外交当局已无计可施,今后的工作要交给军部”。接着,11月26日,赫尔国务卿认为日美谈判已告结束,便将此事通知了军部。军部立即向夏威夷军事当局发出了警告。美国在警告中命令:“美国勿先动手,先让日本动手!”
赫尔备忘录与我方的历来主张有天壤之别,而且是一个完全无视4月以来经过双方8个月谈判的提案。不言而喻,赫尔备忘录是在向日本提出如下要求:
一、从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全面撤退日本陆海空军及警察;
二、放弃日华间彼此毗邻的特殊紧密关系;
三、使三国同盟条约变成一纸空文;
四、否认重庆政权以外的中国其他一切政权。
快刀斩乱麻,立即决定开战
11月27日,日本收到了上述赫尔备忘录的全文。在这之前,驻美武官已经打来了报告,介绍了赫尔备忘录的要点,并指出谈判已经完全绝望。大本营和政府在27日的联席会议上,决定12月1日召开请天皇批准开战的御前会议。同时还决定了《开战舆论指导纲要》和《关于宣战的事务手续程序》。
接着29日,下述的重臣会议结束后,大本营和政府在联席会议上定出了下述御前会议的议题,并决定同德意就缔结不单独媾和协定开始进行谈判。当时正是午后4时至5时之间。
对美、英、荷开战问题
根据11月5日制定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所进行的对美谈判,终于没能达成协议。
帝国对美英荷开战。
在27日和29日的联席会议上,有关和战问题已经没有进行任何争论。关于美国提案中的中国这个概念,是否包括满洲国的问题,也未特别进行讨论。与会全体成员一致认为,美国提案根本不着边际,没有讨论的余地,唯有开战而已。
根据11月5日的御前会议决定,至12月1月零时为止,如果谈判仍不能达成协议,届时不论当时谈判经过情况如何,立即开战。不过,如果日本当时还没有拿到赫尔备忘录,日本究竟会走上什么道路呢?赫尔备忘录的到来,确是一举决定了一切。
谁是挑战者?
昭和19年(1944年)6月20日,英国军需生产大臣奥利弗·利特尔顿在伦敦的美国商业会议所的茶话会上作了如下发言,引起了物议。然而它却绝妙地替昭和16年(1941年)11月29日下定开战决心的日本政府和大本营说了所要说的话。
他说:
“所谓美国被施进战争是历史上编造的骗局。美国已经把日本驱赶到这种境地,即压得日本人已经不得不在珍珠港进攻美国人了。”
4.天皇作出开战的决定
召开政府重臣恳谈会的真相
11月26日,天皇垂询东条首相:“如果开战,就必须始终举国一致,重臣们同意吗?让重臣出席御前会议怎么样?”首相回答论“御前会议是由负有辅弼国务之责的政府和负有辅佐统帅之责的陆海军统帅部长,从各自负责的角度陈诉意见,奏请陛下裁决的会议。重臣们并不肩负责任,所以我认为,让不担负责任的人来参加审议决定这种重大问题是不适宜的。先前在御前召开的军事参议官会议,是经过再三考虑,请陛下从军务角度出发,向负有重要军务责任的军事参议官提出谘询,从这种意义上召开的。让不负有责任的重臣出席御前会议是不适宜的。”之后,天皇又问道,那么,若是在御前和重臣进行恳谈怎么样?
在第二天27日的联席会议上,就有关上述问题,东条首相向与会者征求了意见。结果,大家一致认为,不仅让重臣出席御前会议,就是在天皇面前同重臣恳谈也是不适宜的。其理由正如首相回答的那样,宪法上承担责任者和不承担责任者在天皇面前恳谈重要国策,将把责任所在弄得模糊不清,所以是不适宜的。日俄战争时,开战是在内阁会议上决定的,然后由天皇咨询元老。可是,当时的元老和现在的重臣,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现在的重臣仅是指有过总理大臣资历的人。所谓重臣会议,不过是当决定后任内阁首相时,内大臣为了回奏天皇咨询而召集的征求意见的会议。
于是政府决定,把重臣召集到宫中,作必要的说明,以征得同意。在进行上述问题讨论时,唯独东乡外相主张可以和重臣在天皇面前进行恳谈。
恳谈的情况
政府和重臣的恳谈于11月29日上午9时30分至下午4时在宫中举行。出席的重臣有若槻礼次郎、平沼骐一郎、广田弘毅、近卫文麿、林铣十郎、阿部信行、冈田启介、米内光政和原枢密院议长等9名。政府方面东条首相、岛田海相、东乡外相、贺屋藏相和铃木企划院总裁等出席了会议。
午前,政府方面作了说明,并进行质疑和答辩。全员陪同天皇用餐后,重臣在御书房上奏各自的见解,其后,政府与重臣之间进行了质疑和答辩。
多数重臣的意见认为,可以不必开战而维持现状。这是因为他们对维持长期战的国力和民心的动向感到不安。冈田启介海军大将尤其强调这一点。若槻礼次郎则强调,这场战争如果是为了日本的独立和生存,即使豁出吃败战也不得不开战。但若不是为了这种目的而诉诸武力,那是非常危险的。广田弘毅、林铣十郎和阿部信行三位重臣认为,既然开战的决心是政府经过慎重准备才作出的,那就只好信赖政府,表示同意开战。
东条首相对现状维持论一一加以反驳,最后全体重臣只好对政府的开战决心表示谅解而散了会。
12月1日的御前会议
12月1日午后2时,在宫中东一厅召开了奏请天皇裁决开战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政府方面全体阁僚特别出席了这次会议。
首相阐述被迫开战论
会议一开始,东条首相就阐述开战是不得已的。
“根据11月5日御前会议的决定,一面由陆海军努力完成作战准备,一面政府千方百计,全力以赴地为调整日美邦交作了努力。但美国不仅死抱着过去的主张寸步不让,还进一步在美、英、荷、中联合之下,追加了要帝国无条件从中国全面撤军,不承认南京政府,使日德意三国条约变成一纸具文等新的条件,强迫帝国作单方面的让步。如果帝国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则不仅将丧失帝国的威信,不能完成结束中国事变的使命,而且结果势特使帝国的生存和独立也陷入危险境地。因此,十分明显,依靠外交手段已经完全不能贯彻帝国的主张。另一方面,美英荷中等国愈发加强其对我国的经济、军事压迫,无论从我国国力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作战的重点来看,都绝不能允许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下去。尤其作战方面的要求,更不允许再继续拖延时间。事已至此,为了打开目前危局,以求生存和独立,帝国已到了不得不对美英荷开战的地步。
“中国事变已经4年多,而今又将毅然开始大规模战争,使皇上操心,实在感到不安。但仔细想来。我国现在的战争能力反比中国事变前有所充实,陆海官兵的士气越来越旺盛,国内团结愈加巩固。举国一致,誓死奉公,足以克服国难,这是我坚信不移的。”
外相阐述结论性意见
东乡外相详细汇报了11月5日御前会议以来的日美谈判经过之后,阐述了如下的结论性意见。关于在接受美方这个提案的情况下日本的国际地位问题,外相所作的阐述也是政府和大本营的一致意见。
“总之,美国政府始终坚持其传统的观念和原则,无视东亚的现实,妄图将难以实行的各项原则强加给帝国。尽管我国一再作出许多让步,但7个多月来的谈判,美方始终坚持其原有主张寸步不让。
“美国的对日政策是,始终要阻挠我贯彻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坚定国策。如果接受美方这次提出的要求,则帝国的国际地位必将比满洲事变前更为低下,我国的生存也必将陷于危殆。即:
一、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国,依赖英美的倾向将更加增大,帝国将失信于(南京)国民政府,日华友谊也将永遭破坏,进而帝国不得不从亚洲大陆全面撤退,其结果,满洲国的地位也必然发生动摇。这样,我国结束中国事变的政策将从根本上破产。
二、英美势将以领导者姿态君临这些地区,从而势必导至帝国威信扫地,安定势力的地位被推翻,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大业半途而废。
三、三国条约特成为一纸具文,帝国将失信于海外。
四、如果英美把苏联也拉进去,以集团组织来控制帝国,则必将增大我北部边境的忧患。
五、英美提出的通商无差别待遇及其他各项原则,我们虽然并不一定反对,但想把这些原则首先只适用于太平洋地区这种企图,归根到底不过是英美施展其利己主义政策的策略。它势必给我方获取重要物资带来巨大障碍。
“总之必须指出,上述提案是我方根本不能接受的。除非美方全部撤回其提案,否则,即使以上述提案为基础继续谈下去也几乎不可能充分贯彻我方的主张。”
军令部总长表示信心
接着,永野军令部总长代表陆海军统帅部表示信心如下:
“陆海军统帅部根据11月5日决定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正与政府的施策保持紧密联系,进行作战准备。现在业已完成部署,一旦皇上下令发动武力,立即可按既定计划开始作战行动。
“而美、英、荷后来也逐步做了战争准备,尤其这些国家在南方的军备正在增强。但目前还看不出和预料的有多大出入,不过确信对我方发动战争毫无妨碍,可按既定计划进行作战。对于苏联,则一面采取适当的外交措施,一面严加警戒,目前从其兵力的部署情况来看,还没使人感到很大不安。
“目前正面临建国以来最大的国难,陆海军作战部队全体官兵,士气极其旺盛,都有誓死报国的决心,一旦接到皇上命令,立即奋勇前进,共赴大任,关于这一点,请陛下放心。”
对战争结局的忧虑
此后,东条首相、贺屋藏相以及井野农相就所管事项分别作了说明。然后,原枢密院议长与政府和大本营之间进行了质疑答辩。原枢密院议长结束质问后,阐述了如下见解:
“帝国对美谈判再三让步,以期维持和平。不料美国却完全充当了蒋介石的代言人,高谈向来那套理想主义的陈词滥调。其态度唯我独尊,冥顽无礼,实在令人遗憾。这种态度是我国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如果忍辱屈从,则不仅合葬送日清、日俄两战役的成果,而且也不得不放弃满洲事变的成果。是可忍,孰不可忍!让整整克服了四年多的中国事变的苦难的国民再去忍受更大的苦难,实在于心不忍。然而很明显,目前帝国的生存已经受到威胁,明治天皇的勋业也将完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再想办法也无济于事。因此我认为,遵照先前御前会议的决定而开战也是迫不得已的。
“最后想要说的是,我国将取得初战的胜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长期战的情况下,既要夺取胜利,又要安定民心。这的确是开国以来的大事业,必须克服时艰,务期早日解决。因此,有必要从现在起就考虑如何结束战争。
“毫无疑问,国民生活在这样卓越的国体下,其精神的优异是无与伦比的。但战争一旦长期化,有的也会有些人产生错误思想,同时敌国也会不断进行阴谋策动,妄图从内部瓦解我们。并且满怀爱国心的人,有时也难免要策划这类瓦解内部的活动。这一点是最值得忧虑的。
“鉴于目前形势,开战实在是迫不得已,我坚决信赖我们无比忠诚的将士们。”
天皇决定开战
就这样,天皇终于作出了对美、英、荷开战的决定。大本营陆海军部立即请求皇上批准发布开始进攻的命令。开战的第一天是12月8日。
箭已离弦,刀已出鞘。偷袭夏威夷的作战部队现在丢开后顾之忧,正面向东方人欢马跃。以新加坡为目标准备在马来登陆的大型运输船队,已于12月4日从海南岛三亚港启航。
宣战诏书草稿
宣战诏书草稿最初是作为战争理由的概要而草拟的,11月中旬以来,经联席会议讨论,多次进行了修改。在上述战争理由概要稿中,强调了战争的目的在于日本的独立和生存。诏书中明确指出:
“现在帝国为了独立和生存只有蹶然而起冲破一切障碍。”
5.通知停止对美谈判
东乡外相初次获悉开战日期
如前所述,在11月29日晚联席会议上,下了开战决心的政府和大本营认为,现在已经万事俱备了。可是,会议偶然提到了截至开战时为止,对美谈判应该怎么处理的问题。
陆海军统帅部长主张,既然已经决定开战,今后的外交就应该重点作些有助于作战的工作。东乡外相听到这个意外的发言反问道,还有充裕时间进行外交活动吗?他要求告知开战日期。历来,不但作战计划,就连作战的开始日期,对陆海军大臣以外的政府阁僚也是保密的。永野军令部总长小声回答说,开战的第一天是12月8日。东乡外相沉默了,因为最后该做的工作还给他留着呢。野村大使在11月27日的来电中提议说,从—个大国的信义上考虑,在军事行动开始之前,应该作出停止谈判的表示。
可是,当时海军统帅部由予对关系到作战全局命运的偷袭夏威夷的作战期在必胜,极力隐蔽开战企图。陆军统帅部也是如此。东乡外相无法知道这些情况。出席会议的大多数人大体上谅解了统帅部的要求便散会了。印象较深的是,最后好象有人说:“现在全体国民都要拿出大石内藏之助 [ 译者注:大石内藏之助系大石良雄(1659-1703)的俗称,赤穗47义士之首。袭祖父良钦之职任赤穗浅野家家老,协助藩主。1701年,浅野长矩在江户砍伤吉良义央,因此被命自尽,领地被没收。从此浅野家衰落。1702年,大石良雄率众为浅野家报仇,但最后亦被迫剖腹自杀。 ] 的精神来!”
隐蔽企图的插曲
为了撤回侨居美国的日本人,驶往美国的日本邮船竜田九,载着外国乘客35人,于12月2日从横滨出发驶往旧金山。海军省军务局的大前敏一中佐在启航前交给船长一个小箱子,告诉他到了12月6日零时再打开看。箱内装有几支手枪和要迅速调头返航的指令。竜田丸被禁止使用一切无线电通讯,一直和平地航行到中途岛附近海面。
向美提交最后备忘录的经过
在12月4日的联席会议上,东乡外相提议,应向美国提出最后备忘录。这是想在开始进攻之前通知停止外交谈判。如前所述,在11月27日的联席会议上,已经决定了关于宣战的事务性程序。关于宣布战争,规定在开战的第二天,(后来在12月6日又改为在开战的当天)公布宣战诏书和发表关于宣战的政府声明。这主要是对国内的措施,当时并没有要按国际法的规定,在进攻开始之前向交战国通告战争的意图。对上述东乡外相的提议事先通知一事,陆海军统帅部长略有难色。结果决定,要在进攻开始之前,由野村大使通知美国政府负责人停止谈判,而备忘录则交由外相草拟。备忘录的发出和面交时间要由外相同陆海军统帅部长协商决定。
此时,关于这份备忘录必须按照国际法规定,具有通告战争的性质一事,并没有进行讨论。
东乡外相同陆海军统帅部次长(因田边盛武参谋次长去祈祷战争的胜利,而由田中第一部长代理)协商的结果,决定上述备忘录于12月7日上午4时发出,次日(8日)上午3时(华盛顿时间7日下午1时)面交。这一决定在12月6日的联席会议上与备忘录文稿一起得到了会议的谅解。面交上述备忘录的时刻,实际是在准备开始攻击夏威夷时刻的前30分钟。
后来,备忘录的发出时间又作了若干变更,在从12月6日下午8时30分至7日下午4时这段时间,备忘录是分段逐次发出的,最后在7日下午5时30分向大使发出电令,要他在华盛顿时间12月7日下午1时面交备忘录。
但在华盛顿,野村大使约定在12月7日上午11时左右会见赫尔国务卿,因电报的译解和誊清耽搁了时间,野村、来栖两位大使离开使馆时已是下午1时50分了。两位大使在国务院大约等了20分钟,到了下午2时20分时,才把对美备忘录交到赫尔国务卿手中。这比预定时间拖延了l小时20分钟。在这1小时以前,日本海军已经开始进攻夏威夷了。
对美备忘录的最后部分是用如下字句结束的:
“这样,帝国政府欲调整日美邦交,与合众国政府共同维护和确立太平洋和平的希望终于破灭。”
“因此,帝国政府遗憾地通知合众国政府,鉴于合众国政府的态度,只能肯定,纵令今后继续谈判,亦将不能达成妥协。”
在上述结束语中,并未写明我方将保留自由行动的意思,因而形式上很难看作是国际法上的战争通牒。
但遗憾的是,当时日本外务省的电信密码已被美国政府解译。因此,美国早已确悉日本的战争意图,只是疏忽了日本海军对珍珠港的战略偷袭。不过这一疏忽却对罗斯福领导对日战争起了有利作用,这是历史性的讽刺。
总统的亲电
12月7日层,东京同盟社通过美联社获悉,赫尔国务卿发表了罗斯福总统发给天皇的亲电。当天下午10时15分,美国大使格鲁向东乡外相提出,本国有重要紧急电报到达,一俟解译完毕立即会见外相。次日(8日)上午零时30分,格鲁大使来到外务大臣官邸拜会了外相。
格鲁大使说,收到罗斯福总统亲自发给天皇的电报,并特别指示大使要亲自晋谒天皇递交电报,请求外务大臣给予安排。东乡外相应付说,现在是深夜,不到明晨不能办理晋谒手续,并说能否晋谒还要看来电的内容。
格鲁大使将总统来电的抄件非正式地面交了东乡外相,并且说,现在事态极其严重,无论如何也要晋谒,希望特别考虑一下,然后辞去。
罗斯福总统的来电主要谈到了日军在法属印度支部增强兵力的问题,指出日军撤退法属印度支那将会保障南太平洋地区的和平,恳切希望天皇妥善处理。
东乡外相就上述问题的处理立即同东条首相进行了协商。但为时已晚,而且来电的内容也不值得特别予以处理。
东乡外相8日上午2时30分晋谒天皇,详细上奏了事情的原委。从宫中返回后不久,午前4时刚过,外相接到冈海军军务局长的专线电话,得知日本海军进攻夏威夷取得成功。
桫罗双树 2007-02-21 03:12
第二篇 开战
桫罗双树 2007-02-21 03:13
第一章 日本的统帅及战争领导机构
1.统帅机构
统帅权独立——与国务并立
帷幄上奏与军部大臣的特殊地位
大本营——陆海军部并立
2.战争领导机构
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
联席会议与内阁会议
联席会议的构成和运用
四相会议、五相会议
最高战争指导会议
御前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