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总统是靠不住的

_14 林达(当代)
的。越战以后,美国这一代年轻人遇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精神危机。
这场战争不仅有着生命的逝去,还有无尽的价值观的失落和重新寻
找。由此引起的争执,讨论,反思,至今没有停止。当我在冬日暮
色苍茫时来到纪念碑前,我看到一位牺牲士兵的妻子留下的鲜花和
字条。这位女士至少应该五十来岁了。夜幕下还有公园局的三位职
员手持厚厚的名册协助人们找到碑上自己亲朋好友的名字。我在那
儿久久停留。没有任何一个纪念碑给我如此强烈的精神震撼,这是
超越政治,超越国籍,超越文化背景的灵魂洗涤。我这辈子只有站
在这个纪念碑前的一霎那,相信世界大同的人类理想是有可能的。
  这场战争不仅造成了两代人的争执,也分裂了同代人。那些从
战场上经历了腥风血雨的老兵,他们中虽然也有人加入了国内的反
战行列。例如我的朋友,黑人画家莫利斯,就是一个越战老兵。他
就是持坚决反战的态度的。但是,仍有很多越战老兵,回家以后无
法与反战的同龄人沟通。总之,这场战争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看,
都显露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
  美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适龄青年除了主动要求参军的之外,如
果需要而被征兵,也是履行公民义务。拒服兵役是违法的。在六十
年代的反战集会中,有不少年轻人焚烧兵役证,也属违法行为之列。
可是在那个时候,抗议的浪潮之中,群情激忿之下,很多人是宁可
受法律制裁,也无法抑制自己做出不计后果的事情来。那么,这和
克林顿又有什么关系呢?
  克林顿当时也在服兵役的年龄。那么克林顿去烧征兵证了吗?
没有。他好象是没有那么冲动。他也是反战的,至少他不想去越南。
他只是采取了一个合法的,或者说更为聪明的做法,他干脆离开美
国,跑到欧洲去读大学。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做的。而且,
在国外读书期间,他还参加和组织了反对越战的游行。
  对于从二次大战的战场上回来的老一代美国战士来说,这无疑
就是逃服兵役的怯弱行为。尽管在法律上无可挑剔,但是,他们虔
诚地相信,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你却偷偷溜走,无论如何不算是
一个合格公民。可是,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他们很矛盾,他们也
想成为英雄,至少不是懦夫。然而,这是越战。这是一场如此有争
议的战争,甚至有理由认为这是一场错误的战争。他们尊重每一个
在越战流过血的士兵,他们同样尊重焚烧征兵证的反战者的勇气,
也许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评价青年克林顿躲避越战出走国外的选择。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与老一代相比,对当时逃避越战的人,
会取更为宽容的态度,对于反对越战的行为,也会取更为赞同的态
度。
  因此,在这一点上,布什和克林顿又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是
二战英雄,而另一个却是逃避越战的年轻人。
  克林顿还让人十分起疑的就是他的私生活。在这个问题上大家
也在报纸上可以看到各种版本的故事,从婚外恋到性骚扰,应有尽
有。尽管克林顿本人一口否认,可是一般民众对这些故事虽说并不
全信,也不能说一点不信。人们一般的做法,是把报纸上的这些故
事打一个折扣之后接受下来。在这方面,克林顿给人的印象肯定不
是完美的。
  而布什的家庭生活给人一种老年夫妇特有的相依相扶平稳温馨
的感觉。布什夫人由于一种慢性病,看上去比正常同样的年龄老得
多,甚至看上去比布什总统更衰老一些。当在布什就任总统期间,
他的夫人芭芭拉却仍然被评上最受美国人喜爱的妇女。
  克林顿的夫人希莱利,至今为止,在美国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
女人。希莱利完全是新一代职业妇女的形象。她和克林顿同是耶鲁
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我在前面提到过,她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曾
经参与过司法部门调查尼克松的材料分析。毕业以后,她作为一个
律师的成就甚至高于克林顿。因此,在克林顿刚刚开始竞选的时候,
甚至打过“选一个,送一个”的口号。
  因为,美国的总统夫人在传统上总是总统的私人秘书,却不拿
工资。当时,年轻的克林顿希望塑造一个未来总统夫人能干助政的
新形象,开一代新风。可是,他们很快收起了这个“买一送一”的
竞选口号。他们发现,在这个方面,美国人还远没有这么“新潮”。
美国人似乎仍然希望第一夫人就是第一夫人,不要在政治和国家管
理上出来越俎代庖搅混水。
  在1992年的竞选中,事实上希莱利和他们12岁的女儿,着实
帮了克林顿的大忙。他们时时出现在克林顿的身边,表现一个家庭
的支持。那年克林顿出来竞选,一个重要的竞选口号是重建美国的
"家庭价值"。而报纸上有关他的故事和反对党的攻击,使他的这个口
号很容易显得虚假和尴尬。可是,不管别人怎么攻击,夫人孩子扎
扎实实站在身边的效果,比什么反驳都要有力。为了加深印象,克
林顿还在演说中深情地回忆女儿出生带给他的激动和喜悦。使得民
众相信,即使他曾经出轨,那也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了。
  总之,无需作多么深入的了解,匆匆一蔽,你就可以看到两位
总统候选人的风格是多么地不同。布什总统在选民面前几乎是一个
道德完人,而克林顿却带着各种动荡和变化的时代留给他的印记。
  当然,总统竞选,应该说选的是各自的理念,施政纲领,等等。
而人们也常常说,各个大的利益集团也都尽量游说和用自己的力量
去推出一个总统来。但是,美国总统选举的全民直选方式,毕竟是
一个不可忽视的最大力量。没有人能够去左右美国这样分散的,庞
大的,变化多端的民众群。在这些一个个的百姓来到投票箱前的时
候,他所最关心的,是你所选定的治国政策是否符合他的利益,还
有,他要对候选人有一个基本的信任,至少没有什么特别令他反感
的地方。这也是共和党把攻击克林顿的“品格问题”,放在一个极
其重要的位置的原因。
  在美国的总统竞选中,还是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原则,就是认
同“正面竞选”,而不鼓励“负面竞选”。就是尽量以正面宣传自
己的政见和施政纲领赢得选票,而尽可能避免以攻击对方的方式竞
选,尤其是恶意的人身攻击是很不得人心的。否则,竞选成了一场
互相攻击的混战,就失去意义了。
  但是,以对一个美国总统传统的品格要求去看克林顿,他的毛
病够多的了。而在这方面布什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共和党无论
如何不想放弃这样一个对比的效果。可是,正因为美国人有“正面
竞选”的原则,所以,在布什出来作竞选演说的时候,尤其在总统
和副总统候选人辩论的时候,他们对于克林顿的品格问题的质疑还
是非常温和的。有些问题,例如克林顿的私生活问题,甚至是以暗
示的方式提出的。因为如果布什摆出过分的攻击姿态,那么,他就
很可能适得其反,反而把自己的形象给毁了。
  也正因为有“正面竞选”的原则,因此,美国的大选热闹归热
闹,却始终是有限度的,有一定的文明规范在那里暗暗起作用的。
所有的候选人都暴露在受过文明教育的公众面前,维持自己起码的
风度,是被公众接受的基本起点。
  在1992年的竞选中,布什总统最终没有成功。我们在前面提到
过,里根时代留下的经济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克林顿的策
略是在展现一个可能的变革的前景。同时,克林顿提出一些大胆的,
但是确实是民众所关心的改革,例如医疗制度改革等等。但是,我
在这里想告诉你的,并不是美国的政策分析,你知道,我并不是这
方面的专家。同时,如果你要了解美国的国内政策,你也可以在中
国找到大量的资料。我想在这里告诉你的,是从美国大选中所反映
出来的一些美国社会状况。
  从克林顿战胜布什上台,这一结果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政策
的较量,还反映了战后新一代,已经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开始显示
他们的力量。而共和党在整个竞选中的策略,反映了他们对于一个
新时代的来临,反应足足慢了一拍。
  老一代和新一代的美国人,他们的交替是一个缓慢的,复杂的
过程。在漫长的岁月中,老一代的人数在逐步减少,新一代也在逐
步分化,各自形成他们自己的一套观点。有承继前人的部分,也有
抛弃前人的部分。只有一点是不会错的,就是美国在变化之中。
  如果说在多年以前,这样一个克林顿很可能根本无法让人们接
受,在他的“品格前提”下,人们甚至没有兴趣去了解他提出了什
么政策。那么,在今天,人们却有可能因为对克林顿的“品格”指
责,反而觉得布什总统不够宽容,甚至落伍了。
  例如,在当时的总统候选人辩论中,布什总统提到克林顿在越
战期间跑到国外,并组织反战示威的问题。他提出至少克林顿应该
对大家认个错。可是,克林顿干脆当场直率地宣称他反对这场战争,
但是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爱这个国家。这样的对话非常典型地
反映了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但是,在大多数听众眼里,布什总统
肯定没有能够占上风。
  新一代的美国人更倾向于赞同这样的观点,选总统是在选一个
理念,而不是选一个完人。当然,如果克林顿现在还抽大麻,家庭
不和,那么,在现在的美国,他还是绝对不可能入选美国总统的。
但是,新一代的美国人承认,他们会考虑选一个虽有过错失但已经
纠正了的人,做他们的总统,如果他的理念能够基本被他们所接受
的话。
  新一代的美国人在潜意识中,也越来越渴望在最稳定的传统的
政治上层,出现一些新鲜的感觉,出现一些“新思维”。他们很难
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说教。克林顿和高尔来自底层,十分平民化的风
格,很得罪了一批“看不惯”他们的美国人,但是,也赢得了很多
人的喜爱。
  我仍然要强调的是,这一代美国人选了克林顿当总统,并不意
味着他们对他放心。他们只是愿意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试试能不能
如他在竞选演说中讲的那样,把这个国家管得更好一些。如果他的
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品格真的发生问题,他们知道政府还有两个分支
在监管着总统,情况并不是处于失控状态。他们选的毕竟是个总统,
而不是一个皇帝。
  那么,接下来的四年,克林顿是怎么度过的呢?
  今天已经太晚了。下次再接着写吧。盼来信。
  祝
好!
林达
总统先生的麻烦
卢兄:你好!
  我再接着上封信写下去。谈谈克林顿这四年的总统生涯。
  你在上封信已经看到了,克林顿总统确实在各方面有别于他的
前任,你甚至可以说,再向上追溯,也很难找到象克林顿这样,在
当选之前就暴露出种种毛病,在当选之后又麻烦不断,以至被小民
告进法院,缠上民事诉讼案的。四年之后,当他再次竞选总统的时
候,大家都说,克林顿看上去苍老得多了。
  克林顿之所以会被预言,不用多久就要踏进类似“水门”的什
么“门”去,我想,这和人们对他的时代印记的判断也是有关系的。
他不是来自一个作风严谨,价值观念非常稳定的时代。虽然,大多
数的美国人宽容了他的种种弱点,但是,他的弱点并没有消失。你
可以从他身边的一群白宫顾问中看出点端倪来。你也许说不出什么
准确的东西,可是那一大群年轻而略显得浮躁的顾问们,总使人有
一种放不下心来的感觉。
  在介绍尼克松的时候,你已经知道了,白宫顾问是总统的小小
特权,是他可以自己作主安排的小班底。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事
业旅途的一条捷径,所以一些雄心勃勃,或者说野心勃勃的聪明的
年轻人趋之若鹜。雄心和野心在英语里是一个单词,这样的语言安
排好象还是很有道理。
  他们走向这条路的方法,一般都是助选。就是在总统还不是总
统的时候,出谋划策,拼命设法把总统给推上去。也就是在尼克松
争取连任的时候,那些在“总统再任委员会”里干的类似角色。当
然,助选本身是竞选的正常过程的一部分。但是,这个部分的弹性
非常大。你可以是一个为自己和政党的理想奋斗的正直的人,也可
以是一个满脑瓜私欲的投机者,或者是介于二者之间。由于这个位
置潜在的“高效益”,所以,心怀鬼胎而来的也不止是一个两个。
  最终,整个竞选和此后白宫的风格,总统的个人风格还是决定
因素。克林顿在第一任期时的白宫,给外部的感觉肯定不是作风严
谨的。这种氛围就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所以,反对党发出预言
之后,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在那里等着克林顿的顾问们,把他给送出
什么“门”去。
  应该说,他们的盼望并没有完全落空。对他们来说,克林顿的
白宫“捷报”频传。现在,当克林顿又在面临竞选连任的时候,我
们扳着指头数数,真是可以数出一连串的已经被称之为“门”的白
宫疑案。
  记得在克林顿上台不久以后,就冒出一个“旅行门”来。
  在白宫有一个旅行办公室,专门负责总统出访期间随行人员的
各种旅行安排。这是事务性的非常繁杂的工作。他们要和大量的商
业性机构打交道。过于琐碎的安排细节使他们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
都自己去联系,所以,他们把一些业务就包给一些商业性的服务公
司去做。
  在我第一次到华盛顿去的时候,看着一幢幢的政府机构办公大
楼,就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他们可真是养活了多少人啊!我并不
是想到大楼里被政府工作养活的工作人员,而是想到,围绕着这些
大楼,一定还养活了许多商业性的小公司。因此,象白宫旅行室的
官员,他们手里掌握的岂止是大量业务,在那些小公司眼里,这个
旅行室根本就是捏着他们的生命线。
  在美国,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因为政府机构是不搞经营的。
别说小小的旅行业务,就是发一个火箭上月亮上去,也不是什么美
国政府经营的重点工程。它的全部零件都会向各个私营公司定制,
所有的业务还是都落在私营公司手里。
  此类的公私交接点,一直是许多国家感到头痛的地方,连一些
经济发达国家也同样不能“免俗”。日本南韩等都是频频爆出这类
丑闻的国家。回首看去,在美国倒是确实很少有这一类的问题。在
我的印象中,美国政府机构的浪费问题,远比它的贪污腐化问题要
严重得多得多。这肯定不是因为美国更能够瞒得住什么丑闻,因为
根据这里新闻状况,如果有问题的话,这里是世界上最瞒不住的国
家之一了。
  那么,美国人是怎么做到一个甚为廉洁的政府行政机构的呢?
记得我在中国的时候,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说是这样的廉洁是靠公
务人员的高薪维持的。当时我也是将信将疑。因为想想觉得也有道
理,挣的够花了,也就不想受贿了。可是,又觉得这种说法并不能
解决我的疑问。因为,高薪再高,也无法和意外横财的数量级相比。
而且,挣薪水是辛辛苦苦,长年累月的事情。一劳永逸的收获肯定
还是非常吸引人的。要不,怎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公务员买彩票呢?
  来到这里以后,问题的答案是非常简单的。前面的说法并没有
什么大错。政府公务人员确实有一份十分稳定的生活。工资并不是
非常高,甚至工资还低于相同类型的私营企业的工作。但是,收入
是有保障的,福利待遇是非常好的。总之,第一,有了这样一份工
作之后,绝对不会因为穷急眼了要去铤而走险。第二,大多数的政
府机构工作人员,还是很想好好工作,保住这样一份工作的。
  但是,这并不是政府机构基本廉洁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在
于“制约机制”。九九归一,还是那只聪明的“收银机”阻止了伸
向钱箱的手。“平衡和制约”的机制,不仅象我们曾经提到过的,
监督并且限制了最高层权力不被滥用,同时也保证了各个层次的权
力都不被滥用。规章制度的严格,监督的完善和司法的健全,使得
想大吞一口油水的人很难下咽。
  回想起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如果想想我们来到
美国以后,被新闻界揭露出来,在美国政府机构工作人员拿黑钱的
重大案件,主要倒是几桩中央情报局雇员一仆二主,做双重间谍的
案子。在情报系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工作人员倒是相对有机会
偶尔游离于制约机制之外的。只要失去监督或者监督一松,尽管这
样机构的工作人员相对还经过更严格的挑选,也接受过更多的“思
想教育”,但是,“人是靠不住的”这样一个特性还是会很快显露
出来。
  我们再回到白宫的旅行办公室。这样与政治政党毫无关系的事
务性机构,在白宫换主人的时候,往往是不动人马的。不论是哪一
党当政,他们还是做着同样的工作,为轮番上台的总统安排旅行事
宜,所以,他们都是白宫的老雇员了。其中甚至有的人在肯尼迪总
统的时代就已经开始在这里工作。但是,在克林顿上台之后不久,
这个办公室一下子被解雇了包括主任在内的七名雇员。解雇理由是
这个办公室的财务作业不合规定。
  这是比较婉转的说法,它的潜台词有可能是简单的违反财务制
度,也有可能是损害了公众利益,因为政府的钱都是民众的税金。
还有可能是他们以权谋私了。如果真是这样,这在美国绝对就是“经
济大案”了。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政府的工作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在政
府机构工作的人,哪个不想有从此一个平稳安定的生活。更何况那
些工作时间已经很长,有的也一步步升到了主管位置,谁不希望就
此工作到退休,有个完美的工作经历。因此。对于他们七个人来讲,
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你也许注意到了,这一次可不是由政府行政分支以外的监督机
构提出的问题,这是白宫在向自己的手下人开刀。记得克林顿在竞
选的时候,曾经许诺过,他上台以后,美国将拥有最廉洁的政府行
政机构。那么,克林顿是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因而严察部下
呢?
  白宫出了这样的“经济大案”,当然马上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
注意。谁知道,这被解职的七名旅行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连声地在那
里喊冤。他们反过头来象是要“倒打一耙”,指责克林顿所主持的
行政分支,因滥用权力才把他们免职的。这样,大家也一下子糊涂
了。
  事情发生才两个月,参与解雇七名旅行室雇员的白宫顾问,也
是克林顿童年好友的弗斯特,突然在白宫开抢自杀。尽管从他的遗
言和种种迹象看,都显示他是因为承受不了紧张和压力,厌倦生活
而弃世的。可是,就算弗斯特的死因确是如白宫所宣布的那样,他
至少是死得也太不是时候了。他死在这个节骨眼上,能让人不起疑
吗?胆小的猜测弗斯特是因为参与某个阴谋“畏罪自杀”,胆大的
干脆怀疑他是让白宫给“干掉了”。顿时乱作一团。
  白宫顾问弗斯特的死,给本来就很有争议的白宫旅行办公室解
雇事件,罩上了一层几乎是凄凄惨惨的疑云。尽管当时有关那些旅
行室雇员的行为调查还没有得出结论,大家已经倾向于从“白宫阴
谋”,或者至少是“白宫滥用权力”这样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件了。
这一事件就这样在报纸上成了“旅行门”。这时,距克林顿上台刚
刚还不到半年。
  这个时候,克林顿的白宫一方面竭力澄清弗斯特的自杀是一个
孤立的个别事件,与白宫的各项操作没有任何关系。另一方面,又
宣称白宫旅行办公室的主任戴尔有盗用公款的问题。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你一定已经猜到下一步会怎么样了。是的,
就象尼克松的“水门案件”一样,终于引发了政府的立法分支,国
会众议院政府改革和监督委员会对白宫的正式调查。
  与此同时,克林顿总统的行政分支下的联邦调查局,也同时对
七名前旅行办公室雇员进行了各种刑事调查。行政分支下的国税局
也开始对他们以前的工作进行稽核。这七名前白宫雇员,不仅失去
了原来的工作,还进入了一生中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他们原先虽
说是在白宫上班,可是,实际上都远在政治圈之外,只是一名普通
的公务员而已。他们都过着普通美国人的非常平静和简单的生活。
现在,他们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一夜之间成了“公众人物”。
他们被迫频频见报,被迫每个人都为自己请了律师,这样的额外开
销几乎使得他们每个人都负债累累。
  联邦调查局按程序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侦讯。最终,前旅行办
公室主任戴尔,被行政分支的司法部交司法分支的法院,要求对他
的盗用公款罪名进行起诉。
  我们这时要不了动多大的脑筋就可以想得过来。站在白宫的立
场上看,白宫能否在国会的调查中洗清自己,有一个根本性的关键,
就是白宫所解雇的那七名工作人员是否真有问题,至少他们中间是
否有人出了问题。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白宫阴
谋”也罢,“白宫滥用权力”也罢,一切对白宫的指控就不攻自破
了。但是,如果,这七个人统统清白无辜,那么,白宫就算不说是
“阴谋”吧,至少是在那里“滥用权力”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你一定要问了,这样看来,在这种情况下,克林顿的行
政分支就有可能具有“陷害平民”的强烈动机了?是的,回答是肯
定的。虽然假设这是一个由正直而品质良好的总统领导的权力分支,
那么,即使这次解雇是不应该发生的,他们也可能实事求是,不因
为企图掩盖自己已经犯下的过失而去迫害无辜的平民。但是,你要
记住美国人的那句话:总统是靠不住的。所以,如果你问的仅仅是
一种可能性的话,那么白宫要“陷害”这七名工作人员的“动机”
完全是可能存在的。
  进一步的问题必然是,既然总统是靠不住的,既然这个政府的
权力分支是可能具有强烈的陷害动机的,这个权力分支又是如此强
大,它拥有联邦调查局,拥有司法部,拥有来自纳税人的巨大财富,
这七名手无寸铁的平民又如何保护自己不被陷害呢?在试图解决这
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会必然地回到那个“收银机”的机制,
回到“平衡和制约”的原则,回到作为美国宪法十条修正案的“权
利法案”。
  正因为美国政府的权力是被划分开的。所以,即使总统所领导
的行政执行机构出于某种原因确实想加害于一个平民,他们也无法
做到一杆子捅到底,把这个平民百姓置于死地。司法部和联邦调查
局可以对这个平民进行调查,但是,他们首先不能捏造或伪造证据,
其次他们不能对证据进行任意诠释。因为判定证据和诠释证据的权
力已经被宪法划走,不在他们手里了。
  后面这些权力已经被划到了司法分支,其中尤为关键的一步,
就是认定这些证据能否起诉,以及起诉之后能否被认定罪名成立,
这两个“致命的”步骤,就算是政府权力司法分支的法院官员都没
有任何发言权,这两个重要权力是属于代表美国人民的大陪审团以
及陪审团的。
  所以,当被撤职的白宫旅行办公室主任戴尔,被行政分支所属
司法部指控两项盗用公款,而被转到法院时,不论当时的白宫是否
真有陷害他的动机,不论他们推出了什么样的证据,当他们把一切
送交法院,组成大陪审团之后,根据美国宪法,他们和被告戴尔就
不再是“官兵捉强盗”的关系了。美国宪法保护被告的条款,使得
他们从走进法院的大门开始,他们就处在同样平等的地位了。司法
部的检察官当然可以向大陪审团呈交他们的证据,被告戴尔也同样
由律师向大陪审团提供证实自己无罪的证据。在法官主持的公平听
证之后,一切只待大陪审团做出判决。
  在美国,象这样由政府发难的案子,都会受到大陪审团格外认
真的审核。不论这些陪审员来自何方,鉴于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
他们都深切理解,个人在政府机构的力量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之所
以美国人民需要他们今天出现在这里,首先就是为了防范个人权利
被政府侵犯。
  在这场令人注目的官司里,民众和白宫都焦急地等待大陪审团
的宣判。我们在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中已经介绍过,起诉之前的
大陪审团听证是秘密进行的。因此,在听证期间就没有什么消息透
露出来。在漫长的听证结束之后,大陪审团只用了两个小时的核议,
就宣布,检方提供的证据不足,免予对被告提出起诉。这样,司法
部收罗证据辛辛苦苦把戴尔送上法庭,大陪审团一挥手就把他给放
了!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当我坐在图书馆里看完有关“水门
事件”的资料,掩上书卷之后的万般感慨。
  我想,对于“水门事件”,我最能理解的大概就是象李迪这样
极端右倾的狂热分子了。这样的人产生了这样的行为,看上去十分
符合他们的行为模式。而我曾经最不理解的,就是象前任司法部长
米切尔和尼克松等等这样一群上层人物了。因为这样一些明确的违
法行为,似乎不符合这样一个阶层的行为逻辑。
  可是后来,我还是想通了。在那里,终有一个欲望在前面吸引
着他们,权力是诱人的。权力会诱使一些人逾规使用权力,也诱使
他们以权力获取更大的权力。而在一个扩展权力欲望的上层集团面
前,却时时站着一群象征美国人民的普通陪审员。
  你一定还记得,在“水门事件”法官西里卡受到阻力最困难的
时候,在道义上和法理上能够给予他支持的,就是象征人民的大陪
审团了。
  当我在那天看完所有的“水门事件”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明
亮的大厅几乎没有什么人,窗外目光所及之处,就是一片绿色的草
地和一丛丛紫罗兰色和白色交融的花朵,浅灰色的大玻璃幕墙柔和
了阳光,时间和空间仿佛静止下来,化为一幅朦朦胧胧的风景画。
可是,当我终于从“水门事件”中走出来,骤然回到一个夏日静谧
的时候,我的心却久久无法平静下来。
  我曾经隐隐中感觉到这些资料中好象缺少了什么?就在我掩卷
抬起头的一刻,我终于醒悟到,我一直在盼望的,是能够从这些书
中看到介绍陪审员的资料,可是居然没有,我无法从任何一份材料
中,找到我想知道的情况。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从哪里来,又到
哪里去?什么也没有。甚至那些陪审员的姓名都不出现在任何地方。
  我突然明白,也许,这就是陪审员制度的意义。他们不是在扮
演一个什么角色,他们是在履行一份美国公民的公民义务。他们是
最普通意义上的美国人。不论在哪一个年代,美国都有许许多多普
通人,来到这样一个陪审团席位,毫无表情默默地坐在那里。最后,
履行完他们的职责,他们又默默地回家去,继续他们平常的生活。
不论是他们一个个的个体,还是他们的历史总和,都代表了美国人
民的力量,两百年来持续有效地阻遏了有可能发生的美国政府的权
力扩张,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美国史。他们维护着别人的自由和权利,
同时,他们也就保住了自己和孩子的自由和权利。但是,在书本中
你却找不到他们的名字,他们只是陪审员。
  我想,前白宫旅行办公室主任戴尔,如果他是清白的,那么,
在他被白宫以刑事案被告的身份送进法院的一刻,他不会轻易就认
输放弃。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他不必认为既然自己是被如此强
大一个对手告进法院,那就一定必败无疑。事实又一次被证明,不
管怎么说,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美国的大陪审团是独立的。
站到大街上,这些陪审员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不堪一击,然而,站
在法庭上,他们甚至能够阻挡总统和白宫。这就是一个机制的作用。
  这样的一种设计,最终还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收银机”原理,
那就是,总统是可以靠不住的,但是,制度是必须靠得住的。
  与此同时,克林顿的白宫又开始了在“水门事件”中我们已经
熟悉了的,与国会调查的周旋。其中包括援引行政特权,拒绝向国
会众议院的调查委员会交出调查所需要的有关文件。
  行政特权也是权力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行政分支被分割
出来之后,就必须维护它处理行政事物的独立性,保证它的正常工
作不受其它分支的干扰。不仅行政分支是这样,其它分支也是如此,
它们的分割和独立是“平衡和制约”原则的基础。所以,尽管其它
两个分支对行政分支有监督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随意
调阅白宫系统的文件。所以,凡是白宫在国会调查中不想拿出来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