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挤你,早上穿的新衣服,到晚上就挤破了。①……
①临淄城中称为庄的街道和称为岳的里,春秋时已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陈桓子曰:“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杜注:“庆封时有此木,积于六轨之道。”又载:庆封“还伐北门,克之;入伐内宫(指宫城),弗克;反陈于岳,请战,弗许。”杜注:“岳,里名。”可知岳在北门以内,内宫之北。《左传》昭公十年载:“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国人追之,又败诸鹿门。”可知庄可通东南的鹿门,庄当为直贯外城南北的大道。到战国时代,庄和岳一带极为繁荣。《孟子。滕文公下篇》记孟子对戴不胜说:“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戴不胜对答说:“使齐人傅之。”孟子又说:“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说明当时“庄岳之间”,是齐国人口最密集而最繁华的地方。
①《北堂书钞》卷一二九衣冠部和《太平御览》卷七七六引桓谭《新论》说:“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弊。”
商业城市的兴起
这时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有大的商业城市兴起。据《盐铁论》说:
“燕之涿(今河北涿县)、蓟(今北京西南),赵之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之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东南轵城),韩之荥阳(今河
南荥阳东北),齐之临淄,楚之宛(今河南南阳)、陈(今河南淮阳),郑
之阳翟(今河南禹县),三川之二周(指洛阳、巩二城),富冠海内,皆为
天下名都。“(《通有篇》)这些”名都“都该是战国时代兴起的重要城市。
此外如齐的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安阳(今山东阳谷东北)②、薛(今山
东滕县东南),赵的蔺(今山西离石西)、离石(今山西离石),魏的大梁
(今河南开封)、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韩的郑(今河南新郑)、
屯留(今山西屯留南)、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楚的寿春(今安徽寿县),
越的吴(今江苏苏州),宋的陶邑(也称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卫的濮
阳(今河南濮阳南),秦的雍(今陕西凤翔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栎阳镇),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城市。其中如邯郸、宛
都是冶铁手工业的著名地点,安邑是煮造池盐业的著名地点,安邑、大梁、
郑、洛阳、河南、陈、寿春、濮阳、雍、咸阳、吴等城,都曾是各诸侯国国
都的所在地。
在这些商业城市中,宋的陶邑最为重要。它北临济水,东北有菏水沟通
泗水,自从鸿沟开凿以后,济、汝、淮、泗之间构成水道交通网,陶邑正处
于这个交通网的中间。陆路交通也是发达的。由此向东北是商业发达的卫国,
向东是鲁国和齐国,向西是魏国和韩国。因为它地处中原地区水陆交通的中
心,“诸侯四通”,就成为“货物所交易”的“天下之中”。这里手工业和
商业都很发达,人口众多,范蠡就曾在陶邑“三致千金”。直到汉初,包括
定陶在内的济阴郡还是个人口众多的地区。济阴郡是汉代在中原的一个小
郡,只有九个县,人口有一百三十八万多(《汉书。地理志》)。
卫都濮阳同样是个繁荣城市,当时人常以陶、卫并称。鲁仲连给燕将的信,就曾说:“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战国策。齐策六》)濮阳地处濮水以北,交通便利,是三晋和齐货物集散的重要地点。洛阳也是商业发达、人口众多的城市,后来吕不韦把河南洛阳作为食邑,民户有十万户。韩的旧都阳翟也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吕不韦曾经是阳翟大贾。直到汉代,这里还是户口众多的地方,有“户四万一千六百五十,口十万九千”(《汉书。地
②安阳是齐国著名的商业大城市,铸有刀币,但是它的所在地址不见文献记载。《史记。项羽本纪》载,秦将章邯围赵于巨鹿,楚怀王命宋义往救,宋义率大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并遣其子宋襄相齐,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而归,项羽因杀宋义而引乓渡河(黄河),持三日粮,与秦兵决战,九战,绝秦军甬道而大破之。《索隐》据《后魏书。地形志》“己氏有安阳城,隋改己氏为楚丘”,以此安阳在楚丘西北,即在今山东曹县东。考古钱者以为此即齐之安阳。《正义》对此说存疑,认为楚丘“向巨鹿甚远,不能数绝章邯甬道,持三日粮至也”。不仅如此,若安阳在今曹县东,距无盐(今山东东平东)约有三百里,宋义不能远离大军送子到无盐,更不能于当天归来。我认为,楚丘一带当时为宋地,不可能是齐的安阳。
齐的安阳当在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阿城镇)的西北,亦即在阿泽之阳,因称安阳。古“安”“阿”同音通用,犹如赵的阿邑或称安邑。项羽由此引兵渡河至巨鹿,持三日粮可以到达。齐的工商业以丝织品为最盛,阿缟是最著名的,此地正当齐西北水陆交通要道,因而成为齐西边的最大商业城市。
理志》)。
都城的规模扩大
当时各诸侯国的国都,都有小城和大郭连结着。大郭是各级官吏和一般人民的居住区,还有集中经营手工业和商业的市区。小城是国君和贵族的住所,也就是宫城,宫殿都建筑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上,居高临下,成为全城的制高点,象征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宫殿区内或宫殿区外,有大量官营的手工业作坊,主要铸造各种铁兵器、青铜乒器、铜币、青铜用器和铁工具等。这样,各诸侯国国都就成为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例如齐国国都临淄,建筑在淄河西岸,大郭南北约四公里半,东西约四公里。小城在其西南角,周围约五公里,宫殿筑在小城西北部的夯土台基上。市区在大城的西部和小城以北,符合《考工记》“面朝后市”的规定。在小城的南部有冶铁、冶铜和铸钱的作坊,在大郭的北部也分布有不少冶铁和制骨的作坊。
①韩国国都新郑,大郭南北最长处约四点四公里,东西最宽处约二点八公里,分布有冶铁、冶铜、制骨、制玉等作坊。小城在大郭的西北角,南北最长处约二点八公里,东西约二点四公里。赵国国都邯郸的布局,大体上和临淄相似。小城在大郭的西南角,俗称赵王城,由东、西、北三个小城组成,都有巨大的宫殿建筑遗址,尤以西城为密集。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至今尚未发现遗址。从文献看来,小城设在大郭西北,魏王游乐的梁囿即在西北郊,秦多次进攻大梁,先攻入梁囿中,所谓“秦七攻魏,五入囿中。”(《战国策。魏策三》和《史记。魏世家》)。燕国的国都之一武阳(即燕下都,今河北易县东南),分东西两城,东西城之间有河道隔开,西城可能是战国晚期适应战争需要而扩建的郭。东城中部偏北处有东西向的城垣,把东城分隔为南北两部。在这中隔城垣的南北两侧,就是宫殿区,占有整个东城北半部的东半段。在宫殿区的西半部和南侧,围绕有密集的手工业作坊,主要是冶铁、铁兵器、铸钱、制骨,制陶的作坊,人民居住区则分布于离宫殿区稍远的西南部。墓葬区在城址的西北角。
②
根据燕下都遗址的勘探和试掘,城垣采用穿棍、穿绳和夹板夯筑的筑法。
由于城垣很厚,不可能一次夯成,需要由里向外,或
由外向里,逐段加宽夯筑。大体上用两块木板上下排列,用绳从两端揽紧,然后夯筑。夯完一层之后,再筑一层。宫殿区有三座大型的主体建筑,前后排列。从这些主体建筑和其他建筑组群的布局,可以看出宫殿结构复杂而庞大,建筑物宏伟而豪华。当时建筑已有排水设备,地下有衔接的陶管下水道;露出地面的陶水管有作蛙头形的。
在每个国都的宫城中,都有规模宏大的宫庭。例如秦孝公从雍迁都到咸
阳,就曾模仿鲁、卫等国的宫庭规模,“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史记。商
君列传》)。而且有的国都不止一个宫庭,例如秦国有咸阳南宫。①赵国有信
①见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五期。
②见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一九六五年第一期。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年“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集解》引徐广曰:“《表》云咸阳南宫。”《吕不韦列传。集解》引徐广语也说:“入南宫。”当以作“咸阳南宫”为是。按甘泉宫
宫、东宫(《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十九年、二十七年),赵武灵王就曾在这里上朝。齐国有雪宫,那是国君游乐的处所(《孟子。梁惠王下篇》)。
在其他的都市,各诸侯国国君也往往建筑有游乐的宫庭,例如秦国在雍有秦孝公所建的橐泉宫、秦昭王所建的械阳宫,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有秦昭王所建的羽阳宫,在美阳(今陕西武功西北)有宣太后所建的高泉宫,在虢(今陕西宝鸡东虢镇)有宣太后所建的虢宫,在鄠(今陕西鄠县北)有秦孝文王所建的萯阳宫(《汉书。地理志》)。韩国在成皋、荥阳有鸿台之宫(《战国策。韩策一》、《史记。张仪列传川。赵国在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有沙丘宫(《史记。赵世家》)。
在国都中,除了宫城中有国君的宗庙、宫庭和国家机构的各部门官署以外,又有国君宗族和各级官吏的住宅。那些大官的住宅也都是高门大屋。例如齐宣王曾招揽大批文学游说之士,对于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命为“列大夫”,在稷下(临淄的稷门附近)“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各诸侯国也有招待宾客的馆舍,例如蔺相如入秦,秦王曾留宿他在广成传舍(见《史记。蔺相如列传》)。那些养食客的亲贵大臣也都有招待食客的馆舍,而且这些馆舍是有等次的。例如平原君招待食客的馆舍有上舍、下舍之分,孟尝君招待食客的馆舍有传舍、幸舍、代舍之分,住幸舍的有鱼吃,住代舍的出入有车乘,因而食客也有鱼客、车客等名目。
当时诸侯国的郡城和县城,也有各级官署和各级官吏住宅,有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有集中的市区。
市的规模宏大
秦的都城雍(今陕西凤翔),从春秋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初期。一九八六年在雍的东北部发现了战国时代市的遗址,四周有长方形的围墙,南北长一百五十米,东西宽一百八十米,四面围墙中间各有一座市门,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入口处有大型空心砖作为踏步。整个市的面积近三万平方米。
市的西边发现有南北向的四条大街,和东西向的大街交错成“井”字形。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中,有《市法》的残简,是战国时代著作,讲到“国市之法,外营方四百步”,四百步合五百五十四米,规模要比雍的市大三倍。
《市法》还讲到“为肆邪分列疏数”(“邪”当读作“叙”),是说市肆有“列”的划分组织。所谓“列”,就是要按商肆的性质加以划分。同时对商肆占地的大小,又按货物的贵贱有所规定,货贵的商肆不超过七尺,货贱的商肆不超过十尺,当指商肆的门面而言。《市法》更规定:“市啬夫使不能独利市。”就是不准市吏垄断市的利益。《韩非子。内储说上篇》记载有商(即宋)太宰如何监督管理市吏的故事。据说宋太宰派了家中仆人(少庶子)
到市上去观察,看到市的南门外牛车很多,便召见市吏查问何以市门外多牛屎,市吏从此就惶恐小心对待自己的职守。
秦惠王时蜀守张若在成都建设城市,“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还设置有盐铁市官(《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根据《秦律》来看,市上商店如同居民一样以五家为一“伍”,设有“列伍长”,协助官吏监督商人的
在甘泉,在咸阳以北三百里,建于秦始皇二十七年,见《三辅黄图》。
经商活动。对于官营手工业作坊和官营商业的现金收入,还有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规定经手人收到现金必须当场放入“钱■”(储钱的容器)中,由“介者”从旁监督看他放进去,否则就要罚缴铠甲一件。
这时各大城市中已有世代居住的个体手工业者。例如宋国司城(以官名为氏)子罕所住的“宫”的南面,就住有“恃为鞔(皮履)以食三世”的工人,因为他家的墙突出到子罕的“宫”内,子罕想要他搬家,他说:如果搬了家,宋国求鞔的人就不知道我居住的处所,我将没有饭吃(《吕氏春秋。召类篇》)。在这些大城市里各种个体手工业者是很多的,冶金工、车工、皮革工、木工、漆工等都有住在城市里的,即所谓“百工居肆”。此外住在城市中的,还有杀狗的屠夫,即当时所谓“狗屠”的(见《史记。刺客列传》)。
这时市区内店铺林立,有“鬻金者之所”(《吕氏春秋。去宥篇》);
也有“县(悬)帜甚高”①的“酤酒者”(《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篇》);有
出卖履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有“卖骏马者”(《战国策。燕
策二》苏代语);有出卖兔的,所谓“积兔满市”(《吕氏春秋。慎势篇》);
有贩卖茅草的,即所谓“贩茅者”(《韩非子。内储说下篇》);还有卖卜
的,据说齐国公孙闬曾“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战国策。齐策一》)。
当时市上已什么都有出卖了,在繁荣的市里,清早就有许多买客等候市门的
开放。等到市门开放,就“侧肩争门而入”,为的是争取“所期物”(《史
记。孟尝君列传》冯欢语)。
市中的工商业税以及争夺城市
这时诸侯国对于工商业己征收三种不同的税,有征收“廛”(屋基)的税,有征收“市”的营业税,又有征收通过“关”的税。当时诸侯国的财政收入,除了地租以外,工商业税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到战国中期,这些大城市也成为诸侯国争夺的目标之一,而且成为各国有权势的大臣争取作为封地的目标了。
宋国的定陶,是当时中原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在齐国灭宋前,齐、秦、赵三大强国都曾想夺取定陶,引起了激烈的斗争。不仅齐湣王要攻灭宋国,而且秦的穰侯魏冉和赵的奉阳君李兑都曾想攻取定陶作为自己的封地。由于争夺宋地,曾发生一系列合纵、连横的战争。苏秦曾劝说齐湣王废除东帝称号,发动合纵摈秦,以便乘机攻取宋国。在齐国灭宋后,由于齐国加强了对各国的威胁,又有五国联合攻齐和燕将乐毅攻破齐国的事变。在五国联合攻齐中,秦国首先攻取了定陶,把定陶作为魏冉的封地。等到魏冉被秦驱逐,忧郁死去以后,秦也就把定陶改建为郡,即所谓陶郡。等到秦国围攻赵都邯郸不克,魏信陵君魏无忌和楚春申君黄歇救赵,战胜了秦国,魏安釐王也就乘机攻取了定陶,并且灭亡了卫国。从这一连串争夺定陶的事件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定陶是当时一个最富庶的商业城市,工商业税收比较多,便利于那些统治者搜括,因而各大国国君和亲贵大臣都想据为己有,把定陶作为争夺的目标了。
①《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篇》说:“宋人有酤酒者,斗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而不售。”可知战国时代的酒家已挂着旗帜来招引顾客。这种招引顾客的旗帜,到唐宋时代称为望子,后来称为幌子。唐宋以后的诗人,在诗词里往往提到它,或称为青帘、酒帘、酒旗、彩帜。
不仅像定陶这样富庶的商业城市是当时争夺的目标,就是那些由冶铁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城市,也经常为各国所争夺。公元前三○一年,齐相孟尝君田文曾联合韩魏攻楚。在这一战役中,三国联军大胜,杀死了楚的主将唐蔑,韩魏两国也就取得了楚的宛、叶以北地。韩魏两国所以要夺取宛、叶以北地,一方面由于这是“方城膏腴之地”(《战国策。秦策三》),一方面就是由于宛是著名的冶铁手工业地区和繁荣的商业城市。秦国在进行兼并战争中,对这些冶铁手工业地区当然也不肯放松。在公元前二九二年,秦便派司马错攻韩,取得了韩前次从楚那里夺得的宛。次年,秦又派司马错攻取了魏的轵和韩的邓。就在这年,秦把泾阳君公子市改封于宛,高陵君公子悝改封于邓。
原来宛、邓两城是韩国南北两个冶铁手工业的重要地点,韩国著名的剑戟有出于宛冯邓师的,就是这两地的产品。这年秦国同时把泾阳君和高陵君改封于宛和邓,并不是偶然的事。这时,秦国宣太后专权,魏冉、公子市、公子悝、芈戎(华阳君)都为宣太后所宠幸,因而秦在兼并战争中夺得的最富庶的地方,便成为他们的封地了。魏冉所封的定陶,公子市所封的宛,公子悝所封的邓,芈戎所封的新城,都是当时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这四个封君所以会“私家富重于王室”,就是这个原故。秦昭王在亲自掌握政权后,所以会听从范雎的话,把他们驱逐,也是这个原故。因为他们在这些富庶城市中肆意搜括,弄得“私家富重于王室”,很难控制了。
从此可知,战国时代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确已比较繁荣,而城市中的工商业,也就成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军市的兴起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驻军附近的“军市”的兴起。纵横家苏秦对齐闵王的长篇游说辞:“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战国策。齐策五》)说明当战争爆发时,驻军附近设有“军市”,以便士兵购买日用消费品。至于各国边地长期驻军防守的地方,当然更设有经常的“军市”。据说“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史记。冯唐列传》)。看来各国边地的“军市”,由于驻军数量多,市场比较繁荣,“军市之租”(即市上的税收)也比较多,成为驻军将领的重要收入。
李牧用它来赏赐士兵,很得士兵拥护。《商君书。垦令篇》规定:“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又说:“盗粮者无所售,送粮者不私;轻堕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这样规定“军市”中不准藏有女子,不准私自贩卖粮食,不准轻堕之民游“军市”,说明当时“军市”已比较热闹和繁荣。所有这些规定是为了防止“军市”发生种种流弊,防止“盗粮者”盗卖官府粮食,防止驻军和附近农民的生活腐化等等。
五铸造货币的广泛流通和高利贷的横行
铜币的四种形式
春秋后期,已有铜铸货币的出现。公元前五二四年(周景王二十一年)
曾铸“大钱”。在这以前早已有钱,而且有两种不同币值,或者“母权子而行”,或者“子权母而行”。这时周景王铸“大钱”,是为了“废轻而作重”
(《国语。周语下》)。这种称为“钱”的铜币,是从称为“钱”(即铲)
的农具转变来的。这种铜币又称为“布”,又是“镈”(即锄)的假借字。
十分清楚,铜币是模仿“钱”和“镈”等青铜农具形式铸造的。原始的“钱”,古钱学家称为“空首布”,或称“铲币”。所谓“空首”,指首部有装柄的圆孔,如同铲的“銎”。春秋后期周的王城周围地区流行的空首布,有大型平肩、小型平肩和小型斜肩等三种,近年河南洛阳、伊川、新安、孟津、宜阳等地先后有多批出土,布上铸有十多个周的地名,大型和小型平肩布铸有“王”字的,当是王城所铸。春秋后期晋国太行山以北地区流行着耸肩尖足空首布,一九五四年山西侯马牛村古城南部曾出土十二枚。当为晋的都城所铸。传世这种布铸有甘丹地名,当为邯郸所铸。
战国铸造的铜币,主要有四种不同形式:一、布币,从空首布蜕变而来,主要流行于三晋(即魏、赵、韩三国),有圆肩、方足、圆跨的,有方肩、方足、圆跨的,有方肩、尖足、圆跨的,有方肩、方足、方跨的。二、刀币,从工具中的刀蜕变而来,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齐刀形制较为长大,都是尖头,燕、赵形制较短小,方头或圆头。三、圆钱,钱作圆形,圆孔无郭,方孔的出现较迟。主要流行在东周、西周、秦以及赵、魏两国沿黄河地区。四、铜贝,形状像子安贝,该是沿袭古代用贝作货币的习惯而来,主要流行于楚国广大地区。商周墓葬中曾发现没有文字的铜贝或银贝,但尚不能认定是当时的实用货币。铜贝作货币当起于战国时代。
各国大商业城市所铸铜币
这时的大商业城市都曾铸造铜币,铜币上大都铸有地名。现在我们把比较可考的分国叙述于下:
(一)魏国魏国所流行的布,主要形式是圆肩、方足、圆跨的。国都大梁、旧都安邑、蒲阪(今山西永济西)、晋阳(今山西永济西南)、共(今河南辉县)、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虞(即吴,今山西平陆北)等城市所铸的,都是这种形式。其次是方肩、方足、圆跨的布,有阴晋(今陕西华阴东)所铸的。又有方肩、尖足、圆跨的布,有垣(今山西垣曲西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皮氏(今山西河津东)、高都(今山西晋城)、宅阳(今河南郑州北)所铸的。
魏的布比较复杂,大小轻重不等,有的以釿为单位,有的以寽为单位。
大体上一百釿等于一寽。大梁所铸的布,有“梁正尚(当)百尚(当)寽”、“梁奇釿百尚(当)寽”、“梁半尚(当)二百尚(当)寽”、“梁奇釿五十尚(当)寽”四种。前两种是百枚当一寽,第三种是二百枚当一寽,第四种是五十枚当一寽。一寽的重量大约在一千四百克到一千六百克之间。安邑、
梁、晋阳(铜币铭文作“晋易”)三城所铸有半釿、一釿、二釿三种,阴晋、虞二城所铸有半釿、一釿二种。垣所铸有“垣釿”一种,蒲阪(铜币铭文作“甫反”)所铸有一釿一种,共所铸有“共半釿”一种,垂所铸有“垂二釿”
一种。山阳、平周、皮氏、高都、宅阳所铸没有单位名称和重量。幾所铸有“幾氏”“幾城”“幾釿”等种。据测定,上述以釿为单位的,一釿重十二到十五克,半釿重五到八克。上述以寽为单位的,两种“百当寽”布的重量都相当于一釿,可知“五十当寽”、“百当寽”、“二百当寽”三种布实际上仍是半釿、一釿和二釿.
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圆孔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
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等城。共所铸圆钱有“共”、“共半釿”、“共屯
赤金“三种。垣所铸有”垣“一种。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睘一釿“
二种。魏国还有无文铜贝流通,近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和山西侯马上马村都有
出土。
(二)赵国赵国所流通的布,主要形式是方肩、尖足、圆跨的。赵都邯
郸(铜币铭文作“甘丹”)、晋阳(今山西太原)、蔺(铜币铭文作“焛”)、
离石(铜币铭文作“■石”)、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中阳(今山西中
阳)、武平(今河北霸县北)、安平(今河北安平)、中都(今山西平遥西
南)所铸的,都是这种形式。晋阳、蔺、离石所铸也有圆肩、圆足的,大体
上还是前一种形式的变化。还有一种安阳方足布,当为西安阳(今内蒙古乌
拉特前旗东南公庙沟口)所铸①。
赵国还流行较小的刀币。有地名的,有邯郸(铭文作“甘丹”)、蔺(铭
文作“焛”)、柏人(铭文作“白人”或“白”,在今河北临城东南)三种。
以“化”(货)为单位,重量多数在十克以上。后来还铸有更小的刀币,有
“晋阳新化”、“晋阳化”、“晋化”等种,重量七克左右。
赵国西部沿黄河地区也有圆钱(有郭)流通,有“蔺”、“离石”二种。
蔺城有刀、布,又有圆钱。离石城有布和圆钱两种。可能圆钱铸造的时间较
晚,是受了奏国圆钱的影响而铸造的。
(三)韩国韩国所流通的布,主要形式是方肩、方足、方跨的。韩的旧
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高都(今洛阳西南)、屯留、长子(铭文作“■
子“)、涅(今山西武乡西北)、卢氏(今河南卢,瞩氏)、邓(今河南孟
县西)所铸的都是这种形式。卢氏所铸,也有空首的布,铭文除“卢氏”外,
还有作“卢氏涅金”的。
(四)齐国齐国所通行的主要是刀币。“齐夻(法)化(货)”、“齐
建邦造夻(法)化“两种,当是齐都临淄所铸。临淄的宫城内就有铸造这种
“齐夻(法)化”刀币的作坊。“节墨之夻(法)化”一种,当是即墨所铸。
“安阳之夻(法)化”一种,当是安阳(今山东阳谷东北)所铸。另有“齐
建邦■(长)去(法)化“一种,较为少见,亦当为临淄所铸。重量都在五
十克左右。另有一种明刀钱。背文有“齐化”、“莒□□”、“安阳□□”
等字的,当是受燕国货币影响后所铸造的,时代大约较迟。
齐国晚期也铸方孔有郭的圆钱,有“賹六化”、“賹四化”、“賹二化”、
①《文物》一九五九年第四期报道内蒙古包头出土安阳方足布钱范三件,可以证明铸这种布的安阳是西安阳。
“賹化”四种,当为賹(今山东寿光西南益城)所铸①。
(五)燕国燕国主要流通的铜币,是方首有“明”字的刀,即所谓明刀。
主要有两种:一种弧背,一种折背。另有一种平肩方足的半襄布,铸有地名
襄平(今辽宁辽阳),曾出土于辽东半岛和朝鲜北部,当为战国晚期受三晋
布币影响后所铸造的。“明刀”的“明”字,原作“■”或“■”,当即“匽”
字之省,前人误识为“明”。燕国铜器铭文都自称“匽”或“郾”,而不作
“燕”。燕国后来也行圆钱,方孔无郭的,有“匽四”、“匽化”两种;方
孔有郭的,有“一化”一种,时代更晚。
(六)秦国当西周、春秋之际,卫就曾以“布”为货币。《诗经。卫风。氓》
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非)来贸丝,来即我谋。”《毛传》:“布,
币也。“秦原来经济比较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战国初期仍以一定尺寸布
幅(麻布)作为货币使用。公元前三三六年(秦惠文君二年)“初行钱”(《史
记。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开始铸钱流通,才用以代替“布”作
货币。《秦律》的《金布律》规定“布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作为“布”
的货币单位,又规定“钱十一当一布”,这是以新行的“钱”折合旧的“布”
的币值的比例。《秦律》上有多处述及钱数都是十一的倍数,这是因为原来
法律以“布”为货币,改用“钱”以后加以折算的结果。秦从“初行钱”这
年以后,一切物价都已用钱计算。秦所通用的圆钱,主要是方孔无郭的“半
两“。秦钱以”半两“为单位。
一九五五年洛阳王城遗址出土“文信”圆钱石范,传世古钱有“文信”
圆钱,形制类似“半两”,当是秦相文信侯吕不韦封邑河南所铸。当时河南一带商业很发达。咸阳一带曾出土“长安”圆钱,当是秦王政之弟长安君成……所铸①。据此可知,战国末年秦专权的封君有铸钱的。
(七)西周和东周洛阳曾出土圆孔有郭的“东周”和“西周”圆钱,当
为东周君和西周君所铸。洛阳还曾出土“东周”小型空首布,亦当为东周君
所铸。洛阳王城遗址南部瞿家屯以东发现战国时粮仓遗址,粮窟出土有“王”、
“三川釿”、“东周”、安臧等文字的小型空首布和“安臧”圆钱。②可知当
时洛阳一带所通用的货币,既有空首布,又有圆钱。
(八)楚国楚国通行铜贝,也有布币,更流行黄金货币,币值单位为“釿”
和“货”。
铜贝是楚国常用货币,流通量很大,所以历年出土很多。贝上文字很难识,“■”是最多的一种,吴大澂释为“贝”字。宋代以来人们称它为“蚁鼻钱”或“鬼脸钱”。铜贝轻重不等,最轻的零点六克,最重的五点五至五点六克,一般为二点五至三点五克。
布币有“殊布当釿”一种,背文为“十货”,江苏丹阳和浙江杭州曾有出土。另有“四布当釿”一种。据实测,“四布当祈”重七克半,“殊布当釿”重三十一到三十七克,四个“四布当釿”正和一个“殊布当釿”的重量差不多。而铜贝重量一般为两克半和三克半左右,可以推知“殊布当釿”背
①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卷十四和卷四○,因賹化布的钱范在山东潍坊出土,同时出土陶器的器底都有“益”字,断定这种钱币的铸地益当在今寿光西南的益城。
①关于“文信”圆钱,参见左丘《略谈四曲文钱》,《考古》一九五九年第十二期。关于“长安”圆钱,参见陈直《三辅黄图校正》,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
②洛阳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物》一九八一年第十一期。
文“十货”,就是指相当于十个铜贝。从此可知楚国货币的比值是:一个“殊布当釿”=四个“四布当釿”=十个铜贝①。
(九)中山中山是战国时代中等国家,应该铸有钱币。传世古钱有一种
“三孔布”,圆首、圆肩和圆足,首和两足各有一个小圆孔,小的背文作“十
二朱(铢)“,大的作”一两“,地名有上曲阳、下曲阳、南行唐、九门等,
都是中山地名。近人推定为中山货币。②……
大体说来,当时三晋和齐的钱币铸造权是属于中央政权和各大商业城市的地方政权的;秦、楚等国是统一由中央政权铸造的。秦国从公元前三三六年(秦惠文君二年)“初行钱”以后,就把铸造钱币的权集中到中央。《秦律》严禁民间私铸钱币,律文中就有搜捕盗铸钱币犯的例子。《秦律》还规定官府铸造的钱,不论好坏,一律通用,不准百姓挑选使用,也不准商店和官吏随意挑选。如果商店挑选使用,“列伍长”不向官吏报告的,或者官吏不加查究的,都有罪。到战国末年,专权的封君如文信侯吕不韦等,在其封邑铸钱发行,这是特例。
铜币的广泛流通
上面所讲的,是战国时代各国所通行的铜币的情况。春秋末年以后,铜
币己在民间广泛流通。农民所生产的主要农产品粟的价格已用货币来计算,
一石粟价三十钱(见《汉书。食货志》李悝语),最低时二十钱,高涨时达
到九十钱(《史记。货殖列传》引计然语),商人便从中垄断,尽可能地剥
削农民。依据《秦律》的律文:禾(小米)价每石三十钱,菽(大豆)、麦
的价格要比禾贱。小家畜大约每头二百五十钱左右。织物原料之一“枲”(供
纤维用的大麻雄株),每斤三又三分之一钱(十八斤值六十钱)。布一幅,
长八尺,阔二尺五寸,值十一钱;如果布幅长阔不合规格的不准在市上流通。
根据战国初年魏相李悝估计,当时农民每年衣服费用是三百钱;而《秦律》
规定官府对官奴发放衣服费用,冬衣每个成年人一百十钱,夏衣五十五钱,
总共一百六十五钱,比农民每年衣服费用要低得多,说明奴隶的生活还要低
于农民很多。至于比较富裕的人穿着丝帛制的衣服当然要贵得多,秦国一个
参与统一战争的士兵的家信,曾向母亲要求给与五六百钱以备添置衣服(云
梦睡虎地四号墓出土木牍)。战国时代临时的雇工已出现,钱布也已作为雇
用“庸客”来耕田的工资(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当时雇佣劳动
的最低工资是每日八钱。按《秦律》规定,赎罪而拿不出现钱的,借官府债
而不能及时偿还的,都要到官府服劳役来抵偿,每劳役一天折合八钱,吃官
家饭的折合六钱。由于货币的广泛流通,刀布也已和囷窌里的粮食一样作为
储蓄财富的手段(《荀子。荣辱篇》)。当时政府已征收一里一夫的布(《孟
子。公孙丑上篇》),已有所谓“刀布之敛”了(《荀子。王霸篇》、《富
国篇》)。《韩非子》曾说:“征赋钱粟,以实仓库”(《显学篇》)。当
时政府出通缉罪犯的赏格也己用钱。公元前二三八年(秦始皇九年),长信
侯嫪毐作乱,秦王下令国中说:“有生得毐者,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
(《史记。秦始皇本纪》)至于商人,更利用钱币来进行不等价的交换,讲
①见李家浩《试论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考古》一九七三年第三期。
②张守中《中山王舋器文字编》卷首张颔序,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版。
究怎样迅速流转资金,即计然所谓“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货殖列传》)。
钱币也已用作法律上的奖金、罚款和赎罪金,《秦律》把罚款叫做“赀布”、把赎“耐”、“黥”、“迁”(流放)等罪的钱叫做“赎耐”、“赎黥”、“赎迁”。《秦律》规定对盗窃犯判刑的轻重,所盗窃的钱多少是标准之一,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下的和二百二十钱以上以及满六百六十钱的判刑不同。官营手工业作坊中的官奴损坏器物,也要按损坏器物的价值多少来处罚,值一钱的要鞭笞十下,值二十钱以上的就要“熟笞之”。
黄金的使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战国时代不但铜币已广泛流通,而且黄金也从这时开始使用,成为一般等价物,成为贵重的货币了。
战国时代使用黄金,每以斤、镒等重量单位来计算(镒重二十两,一说
重二十四两)
①也有以金为单位的。楚国汝水、汉水流域多产黄金,《管子。国
蓄篇》所说“金起(,) 于汝、汉”,因此楚国使用黄金货币较多。楚国金币有两
种:一种是饼金,安徽阜南三塔楚墓曾出碎块,湖北江陵望山楚墓中曾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