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时代的手工业,有和小农业相结合的家内手工业,有单独经营的个体手工业,有各国政府的官营手工业,也有民营的某些大手工业。
与小农结合的家内手工业普遍存在
这时有些地区还沿袭着过去“村社”集体劳动的习俗,保留有妇女集体纺织的方式,例如秦丞相甘茂曾经讲过当时楚国江上“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
的故事(《史记。甘茂列传》),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这时农民的家内手工业已是当时主要的手工业。“男耕女织”已成为农村中普遍的现象,养蚕、缫丝、治麻葛、纺织布帛,是每家农妇的经常工作(《墨子》的《非乐上篇》、《非命下篇》)。卫鞅在秦所下的变法令,对农民的耕和织是同样奖励的。各诸侯国向农民征收地租,也有“粟米之征”和“布缕之征”(《盂子。尽心下篇》)。这时家内手工业生产出来的布帛,已有小部分带有商品性质,所以农妇所织的布帛和其他织物也已有一定的规格。据说吴起使其妻织“组”,因为“幅狭于度”,就把她赶走了(《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篇》)。
此外,农民的家内手工业还编织草鞋、结网等,《吕氏春秋》曾把“织萉屦,结罝网”和“力耕耘,事五谷”相提并论(《尊师篇》)。
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普遍存在
这时个体经营的手工业,已有车工、皮革工、陶工、冶金工、木工等(《墨子。节用中篇》、《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他们把制成品放在“肆”上出卖,即所谓“百工居肆”(《论语。子张篇》)。这些个体手工业者,当时或称为“百工”,或称为“工肆之人”(《墨子。尚贤上篇》)。《孟子》曾说:如果不是“通功易事”,就会使得“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如果有无相通,梓匠(木工)、轮舆(车工)便能得食。又说:农夫“以粟易械器”,陶(陶工)冶(冶金工)“以其械器易粟”,“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滕文公篇》)。足以说明这时个体手工业者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已很密切,所有农民所用的铁器、陶器、木器和车辆,都是依靠这些个体手工业者供给的;而个体手工业者也是主要依靠出卖制成品给农民以维持生活的。所以《韩非子》说:“舆人(车工)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亡征篇》)又说:工人造恶劣的器械,“侔农夫之利。”(《五蠹篇》)这时个体手工业者数量一定不少,生产品也一定很多。
这些个体手工业者有时也被官府所雇用,在楚国铜器铭文中常见有所谓“铸客”的,该是这种被雇用的个体手工业者。楚国铜器上常有“铸客为某某为之”的铭刻:
“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铸客为王后七府为之。”
“铸客为大后脰官为之。”
“铸客为集脰为之。”
“铸客为御臸为之。”
这种铭刻和官营手工业任用“冶师”铸造的铜器铭刻不同。“王后六室”
和“王后七府”当是王后所属的官府,“大后脰官”当是太后所属的官府,“集脰”和“御臸”也该是官府名称。
①
官营手工业的规模
战国时各诸侯国中央和郡县一级地方政权,都拥有各种官营手工业的作
坊,并有一定的管理监造制度。根据已发现的兵器铭刻来看,秦和三晋的官
营手工业的制造,一般分为造者、主造者和监造者三级。秦国兵器的制造,
由工师、丞、士上造、工大人等主造,中央一级由相邦(即相国)监造,郡
一级由郡守监造,而直接制造者叫做“工”,“工”是具有自由身分的工匠,
其中也包括有鬼薪、城旦等刑徒,也有服兵役的更卒。秦国漆器的制作,大
体上也采用同样的管理监造制度。①三晋兵器的制造,主要由中央或县的武库
所属作坊制造,由工师、冶尹、左右校等主造,中央一级由相邦、守相、邦
司寇、大攻(工)尹等监造,县一级由令、司寇监造,而直接制造者叫做“冶”。
司寇原是掌管刑法的官,三晋官营手工业常用司寇来监造,说明所属工匠中
必然也和秦一样使用着刑徒。齐国官营手工业同样有三级监造的制度,除直
接生产者外,由“立(莅)事”者监造,工师主造。例如陈纯釜的制造,立
事者陈犹,左关工师■,敦者陈纯。楚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稍有不同,所制
造的铜器一般只刻上“冶师”以及“差(佐)”的姓名,没有直接制造者的
名字。这种三级管理监造制度,后来为秦汉王朝继续采用。汉代铜器和漆器
的制造,也分为“造”、“主”、“省”三级,“省”或称为“监”、“临”、
“监省”、“监作”。
这时的府库,不仅是官府储藏财物的场所,而且有附属的作坊,成为主
管官营手工业的机构。不但国君所属的大府或少府,设有各种作坊制造国君
和宗室所需用的各种器物服饰,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府库也都设有相
关的各种作坊。出土的战国时代铜器和银器,常有“中府”和“少府”的刻
铭。韩国的强弓劲弩就有以“少府”为名的(《战国策。韩策一》)。三晋
的兵器都由武库制造,主要设在各国的国都,韩有武、左、右等库,魏有左、
右、上等库。地方也设有库,有左、右、上、下等名目。这类府库所属作坊,
都有一定数量的职官和工技人员。从赵国兵器铭刻常常署名工师某、冶尹某
“执齐(剂)”看来,主造的工师、冶尹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参与技术设
计。从《礼记。月令篇》所载季春之月和孟冬之月命令工师办理的事看来,
工师还负有审核库藏原料、监督工匠操作、检查产品质量和上报劳动成果的
责任。审核库藏铜、铁、皮革、筋、角、齿(象牙)、羽、箭杆、脂胶、丹、
漆等原料,必须“毋或不良”;监督工匠操作,要做到“百工咸理”,“毋
悖于时“;检查产品质量,必须”案度程“,”必功致为上“。这时官营手
工业作坊的产品,所以都要“物勒工名”,刻上制造者姓名,为的是“以考
其诚“,如果”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①朱德熙、裘锡圭《战国文字研究(六种)》(《考古学报》一九七二年第一期),认为“脰”即“厨”
字,太后脰官即犬后厨官;集脰即集厨,是楚王室厨官名称:“臸”当读“■”,御■是楚王御用的驿传。
①一九七五年内蒙古勿尔图沟以北上塔墓地出土铜戈,铭文作:“十二年上郡守寿造,漆垣工师傘,工更长(张)■。”所谓“工更”的“更”,当即服役的更卒。四十年代传长沙出土漆奁铭文:“廿九年六月己丑,乍告,吏丞向,右工师象,工大人台。”工大人为秦官名,此器当是秦占领长沙后官工的制作。
秦国官营手工业中经常使用刑徒和服兵役的更卒,其他各国的情况也大体相同。例如齐国陶器铭文,陶工在自己籍贯、姓氏之前有称“王卒左■”
或“王卒右■”的,说明这些陶工是以“王卒”的身分参与制陶官营手工业的。
当时各国都有各种重要官营手工业的地点。根据秦国由相邦监造的戈来看,其冶铸地点有雍(今陕西凤翔东)、栎阳(今陕西临潼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等,都是秦国曾经建都的地方。根据秦国上郡守监造的戈来看,其铸地有高奴(今陕西延安东北)和漆垣(或简称漆,今陕西铜川西北)。
从三晋制造铜币的地点和铸造兵器的地点来看,多数制造兵器的地点也制造铜币,是当时冶铸手工业的中心。例如魏国的梁(今河南开封)、宁(今河南获嘉)、共(今河南辉县)、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宅阳(今河南郑州北)等等,赵的邯郸(今河北邯郸)、武平(今河北霸县北)、兹氏(今山西汾阳东南)等,韩的郑(今河南新郑)、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阳人(今河南临汝西北)、彘(今山西霍县)等。
豪民所经营的大手工业
至于这种民营的大手工业,主要是冶铁业和煮盐业。《管子。轻重乙篇》的作者曾说:官营的冶铁手工业如果强迫“徒隶”去做,要“逃亡而不守”,如果征发人民去干,又要“下疾怨上,边竟(境)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因而只有用抽十分之三的税的办法来让“民”去经营。但是这种“民”决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商业者,而是一种豪民。这种情况一直到汉代初期还是如此,所谓“非豪民不能通其利”(《盐铁论。禁耕篇》)。战国时代经营池盐成巨富的猗顿,经营冶铁成巨富的郭纵,其经营的手工业一定有相当的规模,必然都是豪民性质的。赵国人卓氏,“用铁冶富”,在秦破赵以后,被迫流徙到临邓(今四川邛崃)。魏国人孔氏,经营冶铁业,当秦伐魏时,迁到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后来继续经营冶铁业成为巨富(《史记。货殖列传》)。这些人在没有被徙之前,也应该属于豪民性质。
这时豪民所使用的劳动力,“大抵尽收放流人民”(《盐铁论。复古篇》),也还有奴隶性质的“僮”。豪民所开发的矿山和海池,大体上向官府租借而缴纳一定的租金。董仲舒说:卫鞅变法以后,“又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兴循而未改”。所说“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该是由于盐铁业发达,经营盐铁业的豪民缴纳的租金很多。
所说“汉兴循而未改”,是说汉代初年还是沿用这种办法。例如汉文帝把铜铁矿赐给邓通,邓通把它租借给卓王孙,“岁取千匹”作为租金,由卓王孙加以经营,因而卓王孙“货累巨万亿”,而邓通所铸钱也遍布天下(《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临邛县条)。看来战国时代以经营盐铁业成为巨富的豪民,是和卓王孙差不多的。
三商业的发展和富商大贾的出现
春秋战国间,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商
品经济的比重就一天天加大。这是早期封建社会中产生的一种商品经济,在
整个经济当中不起决定的作用。
四方土特产的交流
这时由于人民对山林薮泽的大量开发,四方的土特产已开始大量的交流:
(一)南方的土特产主要为木材、矿产、海产和鸟兽。楚国出产的木材
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等,出产的野兽有犀、兕、麋、鹿(以上出产
在云梦泽,见《墨子。公输篇》,云梦在今洞庭湖以北地区)、象(《战国
策。楚策三》)。还有羽、翮(大鸟羽)、齿(象牙)、革(犀、兕的皮)
等产品(《荀子。王制篇》)。矿产有黄金(《战国策。楚策三》)、铜、
锡等。据说:“荆(楚)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①,已有很多人在那里淘金,
政府已有“采金之禁”,曾处死了很多人(《韩非子。内储说上篇》)。这
时南方出产的铜、锡是很著名的,《考工记》曾说:“吴粤(越)之金、锡”,
李斯《谏逐客书》也提到“江南金、锡”。水产有鱼、鳖、鼋、鼍,出产在
长江汉水中(《墨子。公输篇》)。还有珠、玑等出产(《战国策。楚策三》)。
蜀地出产的矿产,著名的有曾青(碳酸铜)、丹砂(硫化汞)等(《荀子。王
制篇》),即李斯《谏逐客书》所提到的“西蜀丹、青”。这是当时两种最
贵重的矿物质颜料,其中尤以丹砂为贵重。南方的水果以橘、柚最著名。
(二)东方的土特产主要为海产和织物。海产主要为鱼、盐,织物除普
通布帛外,有所谓紫、绤等(《荀子。王制篇》)。紫是一种紫色的丝织品,
绤是一种粗的麻织品。
(三)西方的土特产主要为矿产和鸟兽,有皮革、文族(《荀子。王制篇》)和铁、池盐等。旄是牦牛尾。
(四)北方的土特产主要为家畜和果树。家畜主要为犬、马(《荀子。王
制篇》)、橐驼(《战国策。楚策一》)。果树主要为枣、栗(《战国策。燕
策一》)。
上述战国时代四方土特产的情况,基本上已和汉代差不多。
①战国时代著作的《禹贡》,其中所谈到的各州贡品,实际上也就是战国
时代各个地区的土特产。我们现在分叙于下:(一)兖州有漆、丝、织文(染织品)。
①丽江,顾观光《七国地理考》以为即今云南金沙江。按《山海经。南山经》说:“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丽■之水出焉,而西注流于海。”《山海经。大荒东经》又有招摇山,“融水出焉”。《吕氏春秋。本味篇》“招摇之桂”,高注:“招摇,山名,在桂阳。”由此推断,丽■水当即漓水,招摇山当即阳海山(今广西兴安南海洋山),丽江亦当即漓水。
①《史记。货殖列传》记述汉代各地物产的情况说:“夫山西饶材、竹、穀(木名)、……(山中纻)、旄、
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柟、梓、薤、桂、金、锡、连(铅)、丹砂、犀、瑇瑁、
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毡)、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
大较也。“ .
(二)青州有丝、檿丝(檿是柞树,檿丝即柞蚕丝)、枲(麻皮)、枲(细的麻织品)、盐、各种海产物、松、铅、怪石等。
(三)徐州有……珠(蚌中的珠)、鱼、磬石、桐、染色的羽毛、玄纤缟(黑色细的丝织品)等。
(四)扬州有金三品(金、银、铜)、锡、瑶琨(美玉)、筿■(竹竿)、齿、革、羽毛、草雨衣、织贝(染织品)、橘、柚等。
(五)荆州有金三品、杶、幹(柘幹)、栝、柏、砺砥(磨石)、砮(作箭头用的砮石)、丹(丹砂)、箘、簬(竹名)、楛、菁茅(有毛刺的茅)、玄……(黑色浅赤色丝织品)、玑组(穿珠的丝带)等。
(六)豫州有漆、枲、……、纻(粗麻)、纤纩(细的丝棉)、磬石等。
(七)梁州有璆(美玉)、铁、银、镂(钢铁)、砮、磬、熊、罴、狐狸等。
(八)雍州有球、琳、琅玕等玉石。
《周礼。职方氏》又说:兖州青州“其利蒲、鱼”,扬州“其利金(铜)、锡、竹箭”,荆州“其利丹、锡、齿、革”,豫州“其利林、漆、丝、枲”,雍州“其利玉、石”,幽州“其利鱼、盐”,冀州“其利松、柏”,并州“其利布、帛”。这些记述,和我们前面所叙述的四方土特产的情况,大体上相同。
商业和交通的发展
春秋战国间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的经营者,一般可以取得十分之二的利润。据说“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史记。苏秦列传吃》)。地主、官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商业市场有很多联系;他们剥削所得的多余农副业产品,也需要通过市场换取大量的奢侈品,这时贩卖奢侈品的利润是最多的。大商人吕不韦的父亲就曾说:珠玉买卖的利润,可有百倍之多(《战国策。秦策五》)。同时,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农民除了粮食、布匹、菜蔬以外,农具和若干实用物品都需要向市场购置,农民的“余粟”、“余布”已投入交换的领域,手工业者制造出来的农具、陶器、木器、车辆、皮革器也都投入交换的领域。在这样“以粟易械器”和“以械器易粟”的过程中(见《孟于。滕文公上篇》),商人为了“市贾(价)倍蓰”,也就不顾“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奔走四方了(《墨子。贵义篇》)。
由于各个诸侯国和各个地区间商品交换上的需要,交通工具有了进步。
战国中期的造船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航行于岷江、长江中的肪船(两船相并而组成的大船),能够载运五十人和足够吃三个月的粮食,顺流而下,“一日行三百余里”(《战国策。楚策一》、《史记。张仪列传》)。同时车辆制造技术更有进步,《考工记》的《轮人》已经要求车轮的制造做到“虽有重任,毅不折”。墨翟曾说他制造的车辖,可以“任五十石之重”(《墨子。鲁问篇》)。秦国为了解决从汉中到蜀地交通上的困难,在范雎为秦相期间,已经修筑起架空的栈道,有所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战国策。秦策三》、《史记。蔡泽列传》)。桥梁架设的技术也有进步。公元前二八九年(秦昭王十八年)秦将司马错攻魏的垣、河雍,“决桥取之”(《史记。秦本纪》)。河雍即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在黄河北岸,正与黄河南岸的孟
津相对。当时河雍和孟津间已架设浮桥,这就是历史上黄河的第一座浮桥,当司马错攻取河雍时,是冲决河桥而取得的。这就是后世富平津的河阳桥的起源。公元前二五七年(秦昭王五十年)秦“初作河桥”(《史记。秦本纪》),用来便利河西和河东的交通,这又是后世蒲津桥的起源。春秋晚期秦后子出奔到晋,“享晋侯,造舟于河,十里舍车,自雍及绛。归取酬币,终事八反”
(《左传》昭公元年)。但这不是常设的浮桥。黄河上常设浮桥,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这是商业和交通重大发展的结果。公元前二四○年(赵悼襄王五年)赵国派“庆舍将东阳、河外师守河梁”(《史记。赵世家。正义》:“河梁,桥也”)“这是赵国在黄河中游设置的浮桥,用以便利东阳和河外的交通的。
这时南方水上交通很有发展。在今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的周围,水道
纵横,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岷江、长江、汉水以及湘水、资水、沅水、澧水
的交通,都很通畅。同时,由于邗沟和鸿沟等南北向的运河的开凿,南方和
北方之间的水上交通也大有发展。中原地区的陆路交通,这时也有很大发展,
在魏、赵、齐等国之间有着许多交错的交通大道,当时通称为“午道”①。“午
道“并不是指一条交通大道,而是指许多条交错的交通大道。”午“这个字,
就是一纵一横而交错的意思。
当时韩国有一条南北交通要道叫武遂(在今山西垣曲东南),靠黄河北岸。“遂”当读作“隧”,武遂是穿凿山岭地带而成,用以贯通韩国黄河南北两区,并具有关塞的性质。由此北上可以直达韩的故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南下渡黄河可以直达韩的大县宜阳。
②
从成皋沿黄河到函谷关,有一条交通大道,当时人通称为“成皋之路”
(《战国策。秦策三》),东方各国合纵攻秦常常由此进军。在秦国,从汉
中越过七盘岭进入蜀地,有一条通道叫做石牛道,也叫牛金道。在三晋地区,
通过井陉(今河北井陉西)、轵道(今河南济源西北)、孟门(今河南辉县
西)、天门(今山西晋城南天井关),有许多条通道沟通太行山两侧地区。
在楚国,从南阳盆地东出伏牛山隘口,有一条通向中原的大道,叫做“夏路”
(《战国纵横家书》二十四、《史记。越世家》)。根据鄂君启节铭文,从
伏牛山隘口的方城(今河南叶县西南保安)东南向有一条车道,经过象禾(今
①《战国策。赵策二》载策士所造苏秦游说辞说:“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史记。苏秦列传》同。《赵策二》又载策士所造张仪游说辞说:“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史记。张仪列传》同。《索隐》说:“此午道当在赵之东,齐之西也。午道,地名也。郑玄云:一纵一横为午,谓交道也。”《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以弋射说楚王道:“朝射东莒,夕发浿丘,夜加即墨,顾据午道,则长城之东收,而太山之北举矣。”《索隐》说:“午道当在齐西界,一从一横为午道。”由此可见,午道是魏、赵、齐三国之间交错的交通大道。
②《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四年(公元前三○七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韩世家》
载韩襄王六年(公元前三○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
遂“。韩釐王六年(公元前二九○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楚世家》记楚臣昭雎谓楚怀王曰:”秦
破韩宜阳,而韩犹复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阳,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畏秦。“又云:”然存韩者
楚也。韩已得武遂于秦,以河山为塞,所报德莫如楚厚,臣以为其事王必疾。“秦一再攻取韩的武遂,就
是因为这是韩贯通南北的要道和关塞所在,以此要挟韩屈从。韩襄王十六年孟尝君合纵,齐合韩、魏之师
攻入秦的函谷关,迫使秦以河外及武遂归还韩,又以河外及封陵归还魏,因为武遂和封陵是韩、魏两国防
守的要塞和交通要道。韩釐王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就是被迫将这条二百里的交通要道全部给秦。
河南泌阳北象河关)、畐焚(今河南遂平)、繁阳(今河南新蔡北),到达下蔡(今安徽凤台)和居巢(今安徽寿县东南);水路通过汉水进入长江,东向经过鄂(今湖北武汉东南)、彭■(今湖北湖口东,“■”通“蠡”),到达松阳(今安徽机阳);进入泸江,到达爱陵(今安徽宣城);向南经过湘水西南向,可以到达■阳(今广西全州北);经■水(今耒水)南向,可以到达鄙(今湖南永兴)。
当时无论陆路或水路,运输物资的数量是很大的。鄂君启节铭文说:“屯三舟为一舿(舸),五十舿(舸)。”就是说水上运输,集三舟合为一柯,以“五十舸”即一百五十舟为限。鄂君启节铭文又说:“女(如)马,女(如)
牛,女(如)憊(特),屯十台(以)堂(当)一车;女(如)檎(担)徒,屯二十檎(担)台(以)堂(当)一车;台(以)毁于五十乘之中。“这是规定陆上运输以车五十乘为限。如果用马牛等牲畜来驮载货物,则集十匹以当一车;如果用肩挑者(担徒)来挑担,则集二十担以当一车。所谓”以毁于五十乘之中“,就是说必须把牲畜驮载的和用人肩挑的折算好,从规定的五十乘中扣除。这样在运输的通行证上明文规定陆路以五十辆车为限,水路以一百五十只船为限,说明战国中期以后官僚和商人陆运或水运的物资,数量已经很大了。
垄断市场的大商人的出现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人垄断市场的情况开始出现了。
孟子说:“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阿)市利。”
(《盂子。公孙丑下篇》)就是说:在旷野的集市上,有商人登到横断的高岗上,即所谓“垄断”上,临高望远,左顾右盼,见利就网罗,于是把市利全网罗了。这就是“垄断”一词的来历。这样在集市上进行“垄断”,实际上网罗不到大利的。当时富商大贾网罗大利的主要方法,就是囤积居奇,掌握时机。当时依靠囤积居奇、垄断市场而成为大商人的已经不少,著名的有范蠡、端木赐等人。
范蠡,楚国人,越王勾践的谋臣,帮助越国奋发图强,灭亡吴国,建立霸业。后来离越入齐,又从齐到达当时居于交通中心的商业城市陶邑,从事经商,号称陶朱公。他采用计然的贸易理论,“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史记。越世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孙又继续加以经营,家产富到“巨万”(《史记。货殖列传》)。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弟子,善于辞令,曾游说齐、吴等国,促使吴救鲁伐齐。孔子说他很有经商的本领,“亿(臆)则屡中”(《论语。先进篇》),就是说猜测商情往往猜中。他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与时转货资”,很是发财,“家累千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成为孔门七十子中最富的一个。他“连驷结骑”,带着礼品,聘问各国,“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
当时商人采用这种囤积居奇、掌握时机的经商方法,已较普遍。《战国策。赵策三》载希写对建信君说:“夫良商不与人争买卖之价,而谨司时。
时贱而买,虽贵已贱矣;时贵而卖,虽贱已贵矣。“这样讲究囤积居奇和掌握时机,只有在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同时也必须是富商大贾有大本钱才可能这样做的。因而”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已成为当时
流行的“鄙谚”(《韩非子。五蠹篇》)。
到战国晚期,投机的商人更为活跃,吕不韦就是当时著名的投机大商人。
他原是个“家累千金”的“阳翟(今河南禹县)大贾”,但是他不满足于做商业的投机,要把商业上的投机方法运用到政治上来,认为做珠玉生意盈利有“百倍”,而“立国家之主”可以盈利“无数”(《战国策。秦策五》)。
因而他到赵的国都邯郸经商,结识了作为“质子”留在那里的秦公子异人(即子楚),就认为“奇货可居”(《史记。吕不韦列传》)。后来吕不韦的政治投机居然成功,异人被接回立为太子,接着继承王位,便是秦庄襄王。吕不韦因此出任秦的相国,封为文信侯,并取得了“仲父”尊号,一度掌握着秦的大权。
各种巨富的产生
战国时代的巨富,一种是依靠囤积投机起家的,如前面所举的范蠡、端木赐之类。一种是由经营大手工业起家的,如上一章中所举的猗顿、郭纵之类。这类经营大手工业起家的巨富,同时也还有兼营商业的。《尸子。治天下篇》说:“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犹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说明猗顿不但由于经营河东的池盐而成巨富,而且兼营贩卖珠主的商业,因而有高明的“相玉”技能。《淮南子。汜论篇》也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碧卢是一种美玉的名称。这是说:只有猗顿才能辨别美玉的真伪。这些巨富的财富是能和诸侯国国君的财富相比的。《韩非子》就曾把“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①之富”相提并论(《解老篇》)。到秦始皇时,更有开发丹穴和从事畜牧成巨富的。据说,巴郡有寡妇名叫清的,曾因开发丹穴内的丹砂发大财。
又有乌氏(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名倮的,他买了精美的丝织品献给游牧部族的戎王,戎王偿还了他大量的家畜,因而由畜牧成为巨富。秦国为了奖励起见,曾“令课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曾为寡妇清建筑女怀清台(《史记。货殖列传》)。这时少数巨富的产生,说明当时商业的发展,高利贷的发展,加快了财富的集中,加剧了财富的不平等,促使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①卜祝,有人认为是“木叔”的音转,即指子贡的后裔端木叔。《列子。杨朱篇》载:“卫端木叔,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资,家累万金。”
四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
人口的增加
在春秋中期以前,各国人口是比较稀少的,没有开垦的荒地还是很多,甚至在中原地区宋、郑两国之间还有“隙地”。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人口逐渐增加,荒地陆续开垦,新的邑也就不断增加。到战国时代,许多中原国家人口的密度就有了显著的提高。
据说,齐国的情况是“邻邑相望”(《庄子。胠箧篇》),“鸡鸣狗吠之声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公孙丑上篇》)。魏国的情况是“庐田序舍,曾无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异干三军之众”
(《战国策。魏策三》)。
春秋战国间,各诸侯国为了达到其国力富强的目的,也已注意到人口增加的问题。墨子就曾说:当时王公大人都要求“国家之富”、“刑政之治”
和“人民之众”(《墨子。尚贤上篇》)。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有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战国初期魏惠王也曾忧虑其邻国之民不减少而本国之民不加多(见《孟子。梁惠王上篇》)。当时各诸侯国也曾采取一些新措施,例如魏国在魏文侯时,相国李悝曾开创平籴办法,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魏惠王也曾想方设法控制灾区人口,所谓“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篇》)。当时中原地区七国的总人口大约不过二千万左右。
①
城市人口的增加
春秋时代,都邑的人口是不多的。一般诸侯国的国都周围不过九百丈,卿大夫的都邑只有国都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九分之一大(见《左传》隐公元年)。一般的邑住户不过千室,最少的只有十室,普通的是百室。可是到战国时代情况就不同了。古时,“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现在呢,“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战国策。赵策三》赵奢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墨于。非攻中篇》、《孟子。公孙丑下篇》),已普遍出现。“万家之县”、“万家之邑”也已到处存在。
春秋战国间,晋国知氏迫使魏氏、韩氏共同进围赵的晋阳时,韩康子、魏宣子都被迫送“万家之邑”给知伯;而知过也曾劝知伯和魏、韩相约,在破赵后封其谋臣赵霞、段规以“万家之县”(《战国策。赵策一》、《韩非子。十过篇》)。同时,“万家之都”这个名称,在战国时代也常见了(《战国策。赵策四》虞卿说赵王语、《韩策二》冷向说韩咎语)。从这里,可知战国时代都市的人口确有显著的增加。
城郭的发展
①《续汉书。郡国志一》刘昭注引《帝王世纪》:“然考苏〔秦〕、张〔仪〕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当尚千余万。”这个估计太低。
自从西周初期周公创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开创小城连结大郭的
布局,“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太平御览》卷一九三引《吴越春秋》,
今本失载),这种方式不仅成为此后建设都城的准则,而且成为设置所有城
邑的原则。自从郡县制度推行,所有郡城和县城也都是小城连结大郭的布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上的需要,“城”和“郭”中常设有“市”,
“郭”中的“市”就有一定的规模和设施。例如《战国策》说赵的上党郡有
十七县(《秦策一》),而《史记》又说上党有城市之邑十七(《赵世家》)。
《考工记》说:匠人建筑国都“面朝后市”,所以要规定国都的建筑前面为
朝廷而后面为市,也就是这个缘故。这个“面朝后市”的国都建设的规范,
一直是被后世所遵循的。
春秋战国间,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
市也随着发展起来。这时城市人口的增多,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一方
面是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有些大城市就不止三里,户口也不止万
家。一般说来,当时郡城的规模要比县城大一倍以上,国都的规模又要比郡
城大一倍以上。例如韩的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南),是上党、南阳两郡
间贸易的要道,商业比较繁盛。据说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
(《战国策。东周策》),因而秦国丞相甘茂说:宜阳“名为县,其实郡也”
(《战国策。秦策二》、《史记。甘茂列传》)。
在各国的国都中,以齐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规模为最大,也最繁
华。有人曾这样描写临淄的繁荣情况:临淄城中共有七万户人家,每家有三
男子,就有二十一万男子。居民都很富裕。城市中的娱乐,有吹竿、鼓瑟、
击筑、弹琴等音乐活动,有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踢球)等娱乐活动。
马路上来往车辆很拥挤,常常车轮和车轮相撞;来往的行人也是肩膀碰着肩
膀。人们的衽(衣襟)连起来可以合成帷(围帐),人们的袂(衣袖)举起
来可以合成幕,大家一挥汗就好像下雨一般。人们都“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一》、《史记。苏秦列传》)。这是多么热闹的一个商业
城市呵!临淄城中最热闹的街道叫做庄,是一条直贯外城南北的“六轨之道”。
这条街道附近最热闹的市区叫做岳,在北门以内,是市肆和工商业者聚集之
所。所谓“庄岳之间”,是战国时代齐国人口最密集而最繁华的地方。①……
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也很是热闹。有人这样描写郢
的繁荣情况:来往的车辆是车轮碰车轮,行人是肩碰肩,在市中道路上你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