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战国史-先秦别史资料

_22 杨宽(现代)
策三》第四章)。紧接着,秦就派白起第二次围攻大梁,就是当时苏厉对西周君所说,白起在攻赵取得蔺、离石、祁之后,“出塞(■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西周策》第六章,《周本纪》周赧王三十四年)。由于赵、燕再次出兵救魏,秦兵被围困于林中(即林或林乡),迫使秦和燕赵讲和,就是苏代对燕昭王所说:“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燕策二》)因为当时燕将乐毅已破齐,正在攻取齐的胶东,赵正在攻取齐的济西。《史记。秦本纪》和《白起列传》都没有述及这次围攻大梁,因为《史记》依据的是《秦记》,《秦记》讳言失败。
这时赵一面攻取齐的济西,一面与秦对抗。公元前二八三年赵将廉颇攻取齐的阳晋(今山东郓城西,《赵世家》和《六国年表》误作“昔阳”,昔阳在今河北晋县西北,非齐地)。公元前二八○年赵将赵奢攻取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同年秦将白起攻取赵的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和光狼(今山西高平西)二城,斩首三万。
公元前二八一年楚顷襄王召见弋射者,弋射者以射雁作比喻,分析当时
国际形势,以为除了楚以外,秦、魏、燕、赵是鶀雁。即大雁;齐、鲁、韩、
卫为青首,即中雁;邹、费、郯、邳是罗……,即小雁。因为五国合纵破齐后,
齐的国力衰落,而燕、赵正强盛。魏虽已失去河东,但在合纵破齐之后,取
得大块宋地,设有大宋、方与两郡,因而也还是大国。弋射者主张楚与燕、
赵合纵,先攻取魏、齐二国之地,然后合纵攻秦,才能收复失地。认为“秦
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击韩、
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奋翼鼓……,方三千里,则秦未可得独
招而夜射也“(《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可知当时秦已成为”东面而立“、
形势便利的最强国家。
自从乐毅破齐之后,秦成为形势便利的最强国家,但是它要一举灭亡魏国,也还不容易。公元前二六三年朱已对魏王讲到:“从林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而国(指国都)续以围,又长驱梁北……”(《战国纵横家书》十六、《魏策三》、《魏世家》)。这是说:从公元前二三八年秦初次围攻大梁以来,二十年中,七次围攻大梁,五次攻入了魏王游乐的梁囿,继而兵临城下,把国都包围,并且又长驱进攻大粱以北地区,破坏的灾祸极其严重,结果都没有把大梁攻破,因而没有能够灭亡魏国。因为当时魏还是个大国,还有坚持抵抗和防守的力量,同时因为魏地处中原,魏的存亡关系到赵、燕等国的存亡,是非救不可的。当秦第二次围攻大梁时,由“善用兵”著称的白起为将,苏厉对西周君说:“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则周危。”(《西周策》)结果却是“兵困于林中”,被赵燕前来救魏之兵所围困。
燕攻破东胡和开拓辽东
大约在燕昭王时,燕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①。他熟悉东胡内部情况,回国后就找寻机会“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因此向东北一直扩展到了辽东,并建筑长城防御东胡的骚扰,还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史记。匈奴列传》)。
①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四说:“秦开不知当燕何君之世,然秦武阳乃开之孙,计其年,或在昭王时。”
齐将田单复国
燕将乐毅攻下齐七十多城,只有即墨和莒两个城市,由于齐将坚守,未
能攻下。田单出身于国君疏远的宗族,原为临淄的市掾。燕军破齐后,他东
走到安平(今山东临淄东北)。燕军攻破安平,他的宗族依靠特制的铁笼来
防御,得以安全退保即墨。即墨大夫战死,田单被推为将军。公元前二七九
年燕昭王去世,子惠王即位。燕惠王猜忌乐毅,改用骑劫为统帅,乐毅逃往
赵国。骑劫改变乐毅的作战方针,对齐的降兵滥施劓刑,还挖掘城外的坟墓,
焚烧尸体,激起齐国人民的强烈反抗。田单为了迷惑燕军,使老弱妇女登城
守望,又派人把黄金千镒送给燕将,燕军因此麻痹大意。接着田单用一千多
头牛,披上画有五彩龙文的缯衣,角上缚着兵刃,尾上束着灌有油脂的芦苇,
并且把城墙凿了几十个洞,在夜间点燃牛尾上的芦苇,使火牛狂奔到燕军中
去,有壮士五千人随同火牛向前冲击。田单这样用“火牛阵”发起突然袭击,
结果大败燕军,杀死骑劫。燕军混乱溃退,田单率军乘胜反击,陆续收复丧
失的七十余城。田单因此封为安平君(《史记。田单列传》)。齐国虽然收
复了失地,但从此国力大损,再也不是秦国的敌手了。
秦对巴蜀的经营和对西南的开发
秦取得巴蜀以后,积极加以经营。公元前三一○年张仪和张若设计在成都筑城,筑有大城和少城,少城连接在大城的西边。少城内设有官舍,并设有盐铁市官及长丞。全城里闾和市肆的布局同秦都咸阳规模一样。此外,张若还曾在郫(今四川郫县)和临邛(今四川邛崃)筑城(《华阳国志。蜀志》)。
自从废除蜀侯而设立蜀郡之后,秦对西南的经营有进一步的发展。到李冰做蜀郡守时,就曾建设都江堰(在今四川灌县西北泯江中游)水利灌溉工程;还曾凿开溷崖(在今四川夹江境),疏通沫水(今大渡河);又曾疏通文井江(今四川崇庆西河)、绵水(今绵远河)等;更在广都(在今四川双流东南籍田镇一带)开始开凿井盐(《华阳国志。蜀志》)。
这时秦正谋进一步开拓西南地区。公元前二八五年蜀郡守张若攻取笮及其江南(今金沙江以南地区)地(《华阳国志。蜀志》)。公元前二八○年秦派司马错率十万之众,装大船一万艘,载米六百斛,从巴的涪水,攻取楚的商於之地,建立黔中郡①,并迫使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给秦。
这时楚正和秦争夺西南地区,在公元前二七九年前,楚曾攻取旧巴国的枳(今重庆涪陵东)②。
秦将白起攻取楚都郢和攻破楚国
①《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而《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周赧王七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舫船万艘,米六百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又说:“涪水本与楚商於之地接,秦将司马错由之,取楚商於地为黔中郡。”按周赧王七年是秦武王三年,当从《秦本纪》为是。
②《战国策。燕策二》载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所谓楚的“国亡”,当指楚失去都城郢而言,可知在公元前二七九年前,楚曾攻取枳地。
楚国到楚怀王时,政治腐败,内部矛盾也很尖锐,担任左徒的屈原曾经想制定法令,实行改革,主张按贤能选拔官吏,按法令办理政治,而不能实现,他联齐抗秦的策略也没有成功,而受到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等人的诽谤和排挤,结果被楚怀王流放。到顷襄王时,又再度被放逐。到楚怀王后期爆发了庄0为首的大起事,把楚国统治地区分割成几块,这就是荀况所说的:“庄0起,楚分而为三四。”(《荀子。议兵篇》)因此,楚国的力量就越来越衰弱了。
公元前二八○年左右有人献书秦王,建议改变攻取大梁之计,因为秦攻
大梁,东方各国必合纵来救,而且“山东尚强”,不如南下攻楚,“其兵弱,
天下不能救,地可广大“,秦因而制定攻取楚都鄢郢的计划(《魏策四》)。
鄢(今湖北宜城东南)原为楚的别都,
就在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以北约二百里,鄢、郢之间有蓝田(今
湖北钟祥西北)。这一带当时统称为鄢郢,为楚的政治中心。公元前二七九
年秦昭王为了攻楚,约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相会修好。这年秦
派白起攻楚,首先进攻鄢城,楚以主力军坚守,白起采用引水灌城的进攻方
法,在鄢西北筑堨,作长渠,引水灌入城中,从城西灌到城东,楚军民死的
有数十万人,因而攻克鄢(《水经。沔水注》)①。鄢故城遗址即楚皇城,白
起引水灌鄢的长渠仍保存,东墙南端有宽六十米的大缺口,相传就是白起引
水灌鄢的出水口。城墙四角都有高层建筑用以隙望防守,东城墙内一次曾出
土铜镞几百枚(参看拙作《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编第八章《楚之别
都鄢》)。白起经此大胜,接连攻克鄢、郢、邓(今湖北襄樊)、蓝田等五
城,继而分兵三路,向西攻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烧了楚先王的陵墓,
还烧了祭祀的宗庙;向南攻到了洞庭、五渚、江南(《韩非子。初见秦篇》、
《秦策一》);向东攻到了竟陵(今湖北潜江东北),再向东北一百多里攻
到了安陵(今湖北云梦,秦简《编年记》),更向东一百多里攻到了西陵(今
湖北新洲西)②。白起率秦兵数万,在两年内,攻克了楚都郢周围几百里宽阔
的富庶地区。白起分析了所以能够如此得胜的原因,是因为楚“百姓心离,
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
莫有斗志“(今本《战国策》末章,采自苏辙《古史》)。《楚世家》所谓
①《水经。沔水注》说:“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里许,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元和郡具志》卷二三宜城县条说:“故宜城,在县南九里,本楚鄢县,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引蛮水灌鄢城,拔之,遂取鄢。”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五引曾巩说:“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间,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可知长谷水即蛮水,亦称鄢水。《读史方舆纪要》也说:“长渠在宜城县西四十里,亦曰罗川,又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蛮水也。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鄢入秦,而起所为渠不废,今长渠是也。”
②《通鉴》胡三省《注》以为西陵即《水经。江水注》所说夷陵县的西陵峡,并非汉江夏郡的西陵县。程恩泽《国策地名考》从其说,其实非是。《秦策四》第九章载: “(楚)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或”犹“又”也(《经传释词》),可知西陵与夷陵非一地。《水经。江水注》以白起伐取的西陵即西陵县故城,甚是。秦简《编年记》载昭王廿九年攻安陆,西陵又在安陆以东一百多里。
“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许多楚的城邑都是没有抵抗而丢失的。秦以斩首为功,每次大胜都有斩首多少万的记录,可是这两年白起攻楚的战争中,攻占了许多重要城邑,除了鄢城淹死数十万军民以外,未见有斩首的记录。
秦因此建立了南郡。白起因此大功被封为武安君。楚因此迁都到了陈(今河南淮阳),从此楚削弱了。
楚将庄0入滇称王
公元前二八○年到前二七八年间楚曾一度收复黔中郡,到公元前二七七年秦蜀郡守张若又“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从此秦设黔中郡(《水经。沅水注》)。楚收复黔中郡的将军当是庄0①。庄0原是“为盗”者,当是领导军队叛变而引发人民起事者,后来成为“善用兵”的楚国名将②。
公元前二七九年左右,楚顷襄王派庄0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后汉
书。西南夷传》作“庄豪”),经过沅水,攻克且兰,征服夜郎,一直攻到
滇池。到公元前二七七年,秦又派蜀郡守张若再度攻取了楚的黔中郡、巫郡。
次年,楚国曾调东部的兵收复了黔中郡的十五邑,重新建立为郡,抵抗秦国。
庄0因为断绝了归路,也就“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号为庄
王①。王都在今云南晋宁,直到秦汉时代,这个地区已成为统一国家的一部分,
①《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即秦昭王三十年。《素本纪》载:秦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三十年“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到三十年间(公元前二八○年至前二七七年),楚必定曾收复黔中郡。这次收复黔中郡的当是庄0。以前秦不断派司马错攻楚,此后便不闻有司马错将兵出战事,可能就在楚军反攻中被楚打得大败。《楚世家》又载:楚顷襄王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这里所说的江旁十五邑,是指巴东一带临江地区。
②楚国有“为盗”的庄0,起事于楚怀王时。前人有认为当时有两庄0的,见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也有认为是一人的,见《荀子。议兵篇》杨倞《注》、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三四和《人表考》卷八。如果是同一个人,当是庄0在投降楚王,而成为将军的。最早提到两个庄0的,是《荀子。议兵篇》。《议兵篇》把“楚之庄0”和“齐之田单”、“秦之卫鞅”看作同样是“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同样是“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之兵”的指挥者。说明庄0和田单等人一样是统率“招延募选”军队的将军。《议兵篇》下文又讲到楚国对外战败,“兵殆千垂沙,唐蔑死,庄0起,楚分而为三四”; “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也”。这个是用武装起事的庄0。
①《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0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0者,故楚庄王苗裔也。
0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汉书。西南夷传》略同。庄0为将军不应在楚威王时。《史记》把这事列在楚威王时,只是因为楚威王时楚的声威盛些。庄0不一定是楚庄王的后裔,《索隐》说他是楚庄王弟,更不可信。《后汉书。西南夷传》说:”初,顷襄王时,逅将庄豪(即庄0)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这里把时间定在楚顷襄王时是正确的。《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载:”周之季世,楚威王遣将军庄0,泝沅江,自且兰,以伐夜郎,植牂牁,系船于是。且兰既克,夜郎又降,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反,遂留王滇池。
0,楚庄王之苗裔也。“按”楚威王“,《汉书。地理志》颜注、《史记正义》、《艺文类聚》卷七一、《北堂书钞》卷一三八、《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和七七一都引作”楚顷襄王“,顾观光《校勘记》说:”必《华阳国志》古本如此,后人依《史》《汉》改耳。“又”遂留王滇池。
0,楚庄王之苗裔也“,《北堂书钞》卷一三六,《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叶梦得《玉润杂书》、《蜀中广记》卷六九都引作”遂留王之,号为庄王“。
而庄0后裔还保留有“滇王”封号。
楚将庄0率兵入滇,“以其众王滇”,加强了云南少数族和中原华夏族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滇池地区出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主要分布在西到今安宁、东北到今曲靖、东到今澄江、南到今元江的狭长地区。青铜器有铜鼓、铜芦笙、铜枕、铜伞盖、铜扣饰以及雕铸有人物和动物形象的铜贮贝器等。
从这些铜器来看,当时滇王所属领地还处于奴隶制阶段②。这些铜器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但是其中武器如铜戈、铜矛、铜斧等,和中原地区的武器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尤其是生活用具如铜尊等,几乎和中原的完全相同①,说明当时滇和中原在经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
秦灭亡义渠
秦昭王初年,义渠王曾到秦国来朝见。公元前二七二年(周赧王四十二年)秦“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后汉书。西羌传》)。秦灭亡义渠,是煞费经营的。范雎来到秦国后,等了一年多,才见到秦昭王。秦昭王接见范雎时,一开口就说:“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会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战国策。秦策三》)说明当时秦为了灭亡义渠,曾紧张很长一段时间。可惜事实经过已不清楚了②。
可知“楚庄王苗商”之说,是由他“号为庄王”而误传的。秦自从攻取巴蜀以后,多次要楚割让黔中,长江上游已成为秦的势力范围,因此《史记》说“庄0将兵循江上”,是不可能的。庄0入滇的路线,以《华阳国志》和《后汉书》所说较为合理。
②近年从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等地发掘许多战国、西汉时期古墓,出土大量文物。从出土贮贝器上所雕图像以及其他文物,可以证明西汉中期以前滇池地区还处于奴隶制阶段。参看林声《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图像所反映的西汉滇池地区的奴隶社会》,《文物》一九七五年第二期。
①参看张增祺《从出土文物看战国到西汉时期云南和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文物》一九七八年第十期。
②《后汉书。西羌传》称:“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赧王四十三年,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义渠与匈奴》条说:“《本纪》言昭王二十年王之上郡北河,此义渠灭始置地也。以前例后,则列传言杀义渠王甘泉宫,遂伐残义渠,应在二十年以前,则赧王四十二年,为衍四字,正昭王之五年,而义渠灭也。”这个说法不可信。秦自惠王后陆续攻取义渠的土地,惠王时已攻取义渠二十五城,这二十五城应包括西河和上郡的部分土地。义渠灭亡前,秦可能占有上郡北河地。从秦昭王对范雎所说“今义渠之事已”的话来看,义渠灭亡于周赧王四十二年,那是不错的。
六秦、赵间剧战,楚灭鲁和秦灭西周以及魏攻取陶、卫
秦破赵、魏的华阳之役
秦国自从攻破了楚国,取得了楚都郢,又谋攻破魏国了。公元前二七六
年,秦将白起伐取魏两城。次年秦相魏冉亲率大军围攻魏都大梁,韩派暴鸢
来救,被秦击败,斩首四万,暴鸢退走启封(一作开封,今河南开封西南),
秦追击启封(秦简《编年记》),魏献温(今河南温县西南)求和。公元前
三七四年秦将胡阳(一作“伤”)攻取了魏的卷(今河南原阳西)、蔡(今
河南上蔡西南)、中阳(今河南郑州东)、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等地。
这些地方都在韩、魏两国的边界附近,该是韩已被迫与秦连横,秦是越过韩
向魏攻取的。次年魏投入赵的怀抱,赵、魏联合进攻韩的华阳(或称华、华
下,今河南新郑北),亲秦的韩相公仲朋遣使向秦相魏冉告急求救,魏冉亲
率大将白起和胡阳前来救解,大败魏赵联军,斩首十三万,打得魏将芒卯(一
作孟卯)逃脱,并追击沉杀赵将贾偃所部二万人于黄河中。秦军于是乘胜攻
入北宅(即宅阳,今河南郑州北),进围大梁。魏大夫须贾游说魏冉,声称
魏征发全国兵丁守卫大梁,楚、赵救兵将来,劝说魏冉解围退兵。同时魏遣
段干崇请求割他讲和,终于割南阳予秦,秦因而在公元前二七二年把所占韩、
魏的南阳和楚的宛,合建为南阳郡(《秦本纪》)。
赵破秦的阏与之役
这时除了秦国以外,比较强大的国家是赵国。继承赵武灵王的赵惠文王
是个有为的国君,曾任用乐毅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对外
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史记。赵
奢列传》)。这时赵国国富兵强,不断攻取齐魏两国土地。公元前二八三年,
廉颇攻取齐的阳晋(今山东郓城),公元前二八○年赵奢攻取齐的麦丘(今
山东商河西北),公元前二七六年廉颇攻取魏的幾(今河北大名东南),次
年又攻取魏的防陵、安阳(两地都在河南安阳西南)。公元前二七四年燕周
攻取齐的昌城(今山东淄博东南)和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次年又取东
胡欧代地(《赵世家》),“欧代”即是“瓯脱”,是东胡、匈奴的方言,
指荒芜的弃地①。公元前二七一年蔺相如伐齐到平邑(今河北南乐县东北)。
当时就有人说赵国“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战国策。赵策三》),因而秦在进行兼并战争中,唯一的大敌就是赵国了。公元前二六九年,因为赵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秦国派了中更胡阳(一作胡易,或作胡伤)越过韩的上党,向赵的险要地区阔与(今山西和顺)进攻①,赵奢认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派了赵奢前往救援,赵奢在离邯郸三十里处驻屯了二十八天,一再增筑营垒,造成赵军不敢去阏与应战的假象。当秦派间谍来侦探时,款待而使回报假象,于是乘秦军不备,
①《史记。匈奴列传》谓东胡“与匈奴间有弃地,莫(漠)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
①《史记。秦本纪》把这个战役记载在秦昭王三十八年即公元前二六九年,云梦出土秦简《编年记》同;而《赵世家》、《六国年表》的记载都在上年。可知这个战役开始于公元前二七○年,而结束于次年。
出其不意,以两天一夜的时间,急行军赶到距阏与五十里的前线,命善射者集阵以待。接着采取军士许历的献计,立即用一万人占据了北山,居高临下,大破来争山头的秦军。赵奢就因这一大功封为马服君,许历是个受“耐刑”
(即剃去鬓须者)而从军者②,也因此升为国尉(《赵奢列传》)。
在阏与之役后,秦曾进攻幾,廉颇救幾,又大败秦军(《战国策。赵策三》)。这是秦国在兼并战争中从来没有遭遇到的惨败,锋芒就大为挫折。
范雎相秦及其“远交近攻”和“攻人”的战略
秦的稷侯魏冉在取得陶邑作为封邑后,就谋进一步扩大其封地。公元前
二七○年,他听从客卿灶(一作造)的建议,攻取了齐的刚(今山东宁阳东
北)、寿(今山东东平西南),“以广其陶邑”。其目的,就是客卿灶所说
的:“攻齐之事成,陶为万乘,长小国,率以朝,天下必听,五伯之事也。”
(《战国纵横家书》十九,《战国策。秦策三》“天下”作“天子”)。
范雎①,字叔,魏国人,初为魏大夫须贾的家臣,曾随须贾出使齐国,因
触怒须贾和魏相魏齐,被魏齐令舍人打断肋骨,丢置厕中,后装死得脱,匿
于郑安平家中,化名张禄,经郑安平向秦使王稽的推荐,载雎入秦,进函谷
关,路经湖关(今河南灵宝西),遇见魏冉巡视,匿居车中得以蒙混过去。
到咸阳后,虽经王稽向昭王推荐,等待一年多,才得召见。范雎主张论功行
赏,因能授官,并严厉抨击魏冉越过韩、魏攻齐取刚、寿的行径,提出了“远
交近攻“策略,因而被任为客卿,谋划兵事。接着他又进说昭王加强王权,
认为太后、穰侯、华阳君“三贵”操纵大权,秦王仅“处三分之一”地位,
“将恐后世有国者非王之子孙”,主张收回“三贵”所分去的权势(《秦策
三》第十一章)。公元前二六六年昭王就改用范雎为相,削去“三贵”的权
势②。次年宣太后去世,范雎被逐走到封邑穰。公元前二六二年华阳君被逐走
到华阳,未到而死去(《秦本纪》,误作“华阳君悝出之国”,当从《集解》
“一云华阳”为是)。后来魏冉死而葬于陶③。
②《史记。索隐》云:“王粲诗云: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是言赵奢用其计,遂破秦军也。江遂曰:汉令称完而不髡曰耐,是完士未免从军也。”“完而不髡”是指仅剃去鬓须,不剃其发者。“完”指不加肉刑髡剃而罚劳役者。
①范雎的“雎”,《史记》和《战国策》的有些版本作“雎”。钱大听《武梁祠堂画像跋尾》、梁玉绳《人表考》等,都认为作“雎”为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有评论虞庆和范且言论一节,虞庆即虞卿,范且即范雎。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有范且和须贾的故事,范且亦即范雎。从“雎”或作“且”看来,自当以作“雎”为是,作“雎”是错误的。《史记。魏世家》载“魏人有唐雎者”,《索隐》“按雎字,音七余反。”《战国策。魏策四》和《楚策三》都作唐且,也可以作为例证。
②《秦策三》第十章与《史记。范雎列传》所载“废太后、逐四贵”的事,出于策士的夸大增饰,未可全信。吕祖谦、吴师道都以为当从《皇极经世》所说“罢穰侯相国及宣太后权”为是。《秦策三》第十一章有相类似的记载,以宣太后、穰侯、华阳为“三贵”,而不及高陵、泾阳二君。《幸本纪》载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薨,九月穰侯出之陶”,秦用颛顼历,十月为岁首,是宣太后死于这年的年初,穰侯就封到陶己在岁末。《魏策三》朱己谓魏王:“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可知高陵、泾阳二君只取消封国,未被逐走。李斯《谏逐客书》也说:“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③《水经。济水注》说:济水“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南”,“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世谓之安平陵,墓
公元前二六八年秦昭王听从客卿范雎计谋,派五大夫馆伐魏取怀(今河南武涉西南,秦简《编年记》、《史记。范雎列传》)。赵、齐、楚三国因此合纵出兵,赵将赵奢、齐将鲍佞(“佞”一作“接”)“临怀而不救,秦人去而不从”(《赵策二》第二章)。秦因而暂停对魏的进攻。后二年秦再攻取魏的邢丘(今河南温具东),迫使魏服从于秦,即《秦策三》所说:“邢丘拔而魏请附。”范雎为秦相后,制定了伐取韩上党的战略。公元前二六五年秦伐取韩的少曲和高平,少曲因在少水(即沁水)的弯曲处而得名,在今河南济源东南,高平在少曲的西南,在今河南孟县西,两地正当太行山脉的西南,是韩上党郡到达韩都新郑的通道所在。范雎所制定的伐韩战略,就是要“北断太行之道”,腰断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从而夺取韩的上党郡。
次年秦又派白起攻取韩的陉城(当在太行陉的旁边),斩首五万“(《秦本纪》、《白起列传》)。当白起围攻陉城时,范雎向秦昭王提出了”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战略方针,指责过去魏冉”十攻魏而不得伤“,是因为只攻地而不攻人,使得魏还能保持战斗的力量。他主张今后攻韩,必须”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从而削弱韩相张平所有的力量,使张平被逐走而由不如张平的人继任,这样再与谈判,就可多得。①……
范雎向秦昭王提出的兼并策略,其要点首先是“远交而近攻”,因为这样才能巩固所攻取的土地,所谓“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从而他建议先取韩,认为韩与秦地形交错,是秦的“心腹之患”。其次是“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因为这样才能在攻取土地的同时歼灭敌国的兵力。《孙子兵法。谋攻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武着重讲求战略战术的运用和争取胜利,因而以“伐谋”为上策,“伐兵”和“攻城”是次要的。但是这时秦要灭亡别国而完成统一,“攻地”和“攻人”
确是上策。自从乐毅破齐之后,秦成为最强之国,秦昭王和秦相魏冉就制定攻灭魏国的策略,夺去了不少魏的土地,多次用力围攻魏都大梁,结果没有成功,因为魏有坚守的兵力,前来救援的赵、燕等国兵力也强。范雎从“十攻魏而不得伤”的经验中,进一步提出了“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新战略,要攻城而兼攻人,这是十分重要的。
秦攻取韩上党和破赵于长平
秦相范雎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发兵袭击太行山脉的通道,切断韩上党郡和韩本土的联系,要从此攻取韩的上党。公元前二六五年开始大举攻韩,先攻取了少曲和高平,次年派白起攻取了隆城等九城(《秦本纪》)。
“陉”原是指连山中断之处,陉城就是太行陉旁边的城邑,这是太行山脉通道的关口①,第三年白起又攻取了太行山东南的南阳,第四年白起又攻取了野
南崩碑尚存“。
①《秦策三》载范雎谓秦昭王:“王攻韩围陉,以张仪为言。张仪之力多,且削(一作割)地而以自赎于王;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则王之所求于韩者,言可得也。”钟凤年以为“张仪”乃“张平”之误,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父平相韩桓惠王。此说可信。
①《白起列传》称此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范雎列传》作“秦攻韩汾、陉,拔之”。
《韩世家》作“秦拔我陉,城汾旁”。《正义》因此谓陉故城在曲沃县西北汾水之旁。此说不确。《索隐》云:“陉音刑”。《秦策三》第十五章称:“秦尝攻韩围邢,困上党,上党之民皆返为赵”。“邢”即“陉”
王(今河南沁阳),于是韩上党郡和韩本土隔绝了。这时秦相范雎一面发重兵进攻太行陉一带,一面又发兵临荣阳,威胁着韩的本土,因此韩使亲秦的阳成君入谢,请献上党之地以和。由于韩的上党郡守靳■要抵抗,韩桓惠王改派冯亭去接替,冯亭到任后也不愿降秦,于是派使者到赵,请献韩上党郡十七县给赵。
当冯亭使者把韩上党郡献给赵国时,赵孝成王曾征求大臣意见,平阳君赵豹认为这将嫁祸于赵,而且秦用牛耕田,并以“水漕通粮”支援前线作战,并以田地奖赏军功,再加“令严政行”,因而不可能战胜。这个意见很正确,但不为赵王所接受。赵王听信平原君赵胜的主张,发兵去取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白起列传》、《汉书。冯奉世传》)。这时赵奢己死,蔺相如有病,赵王使廉颇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冯亭也留守长平。秦派左庶长工,龁(“龁”一作“齮”)进攻长平,开始了战国时代从来未有的大战。
这是公元前二六二年的事。
公元前二六○年四月秦将王龁攻赵长平,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秦攻取赵二障四尉,七月赵将廉颇筑垒壁而守,“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长平在今高平西北二十多里,当时秦赵两强,双方集合近百万大军,在沿着长平城左右五十多里的山地建筑垒壁,东西对峙着。《水经。沁水注》引《上党记》说:“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又说:“城之左右沿山亘隔,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犹存焉。”这是两强倾其全力的大决战。
由于廉颇筑垒固守,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三年,不分胜负。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的反间计,听信了赵奢儿子赵括的夸夸其谈,起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秦在反间计成功后,就“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尉裨将”,主持这场大决战。公元前二六○年七月,赵括一到前线,就大举出兵进攻秦军。白起采用了迂回的运动的战略,先在正面诈败后退,另外布置了两支奇兵,以便乘机袭赵军后路。赵军一直攻到了秦军的壁垒下,不能攻入,而秦的一支奇兵二万五千人已经断绝了赵军后路,另一支奇兵五千骑兵又切断赵的壁垒,把赵军切成两段。赵军战斗不利,筑壁垒坚守以待后援。秦昭王听到消息,亲自赶到河内,赐民爵一级,把十五岁以上的壮丁悉数征发到长平,用来堵截赵的援兵和接济的粮食,并且绝断赵的粮道。到九月间,赵军被困了四十六天,饥饿乏食,分为四队轮番向秦反攻,仍不能突出重围。最后赵括亲自带兵搏战,被秦军射死。于是赵军大败,全军四十多万人全都被俘。
白起仅仅释放二百四十个年幼战俘,竟把四十多万人
全部活埋了(《史记。白起列传》)。在这一战役中,赵兵前后死亡了四十五万人,秦军也死者过半。《吕氏春秋。应言篇》说:“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原缺一字)。”
这场大决战,最后是在长平以东丹水流域的山地中进行的。《水经。沁水注》引《上党记》说:“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又说:“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嵬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
秦赵对峙于长平三年之久,使秦赵两国都发生经济上的危机。“赵无以
的通假。据此可知白起所攻的陉城必为太行陉所在,不在汾旁。《韩世家》所谓“城汾旁”,当为另一事。
秦于上年攻少曲和高平,于下年攻南阳,都是为了攻取上党,不可能于儿年攻至汾旁。
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齐、燕虽有救赵的计划,没有实现(《齐策二》)。
同时秦也“国虚民饥”。秦昭王在动员白起再次伐赵攻邯郸时,曾说:“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本《战国策》末章),当是指白起在长平决战时,曾派人请秦昭王增加军粮,就是邹阳《狱中上书》说:“卫先生为秦画(划)长平之事,太白蚀昂,而(秦)昭王疑之。”这是说卫先生为白起计划攻克长平从而灭赵,进见昭王请益军粮,结果被范雎害死,“精诚感天,故太白蚀昂”(《史记。集解》引苏林说、《索隐》引服虔说)。据古天文学家推算,当时确有“太白蚀昂”的天文现象(〔日本〕齐藤国治、小泽贤二《中国古代天文记录检证》八○、八一页)。原来秦以“水漕通粮”,军粮充足,但经三年相持,“国虚民饥”,白起遣卫先生请益军粮,被害死,白起也被指责“不量百姓之力”。
秦和赵相持于长平很久,秦为了防止魏参与合纵攻秦,允许把韩的垣雍(今河南原阳西)割给魏。垣雍一作衡雍,是韩魏交界的交通要道所在,又是水上交通要道所在,南有荣泽,如果决荣泽而水灌大梁,魏就要灭亡,当时朱己游说魏王已指出这点。后来秦始皇攻灭魏国就是用这个办法。当时魏的平都君就已看到这点,因而对魏王说:“秦赵久相持于长平而无决,天下合于秦则无赵,合于赵则无秦,秦恐王之变也,故以垣雍饵王也。秦战胜赵,王敢责垣雍之割乎?”(《魏策四》)可知长平决战关系到秦赵两强的兴亡,这将决定今后由谁来完成统一的大决战。等到秦战胜于长平,秦就迫使韩献垣雍于秦,秦就可以进一步用此来控制和要挟魏了。
秦进围赵都邯郸和魏、楚合纵救解的成功
秦大胜赵于长平之后,公元前二五九年的年初十月迫使韩献垣雍,以便控制魏国,同时分兵两路继续攻赵,司马梗北上平定太原郡,并全部占有韩上党郡,王龁先攻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继而东进,攻取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准备进围赵都邯郸,一举把赵灭亡。这时有人为赵进说秦相范雎,认为赵亡,白起将因功而为三公,势将驾临范雎之上,不如让赵割地求和。范雎因此言于秦王:“秦兵劳,请许韩、赵割地以和,且休士卒。”这时赵孝成王正入朝于秦,请割地求和,结果由赵臣赵郝讲定割六城以和,正月就退兵。白起因此对范雎有意见。赵工回国,大臣虞卿坚决反对割地,先后与赵郝、楼缓辩论,认为秦兵“倦而归”,不必再送地,不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因此这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
当时赵国人民在长平惨败和被杀降之后,正发奋图强,“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位相哀,戮力同优,耕田疾作,以生其财”。同时“主折节(君主放下架子)以下其臣,臣推体(官员推心置腹)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今本《战国策》未章所载白起语),使得赵对秦抗战的力量大为加强。公元前二五八年正月王陵战斗失利,损失五校,秦昭王使白起代王陵,白起以为“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称病未能行。秦工使范雎往见白起劝说,白起仍称病,于是增发军队,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很多而不能攻下。秦王再请白起,白起仍不肯行。范雎于是起用知交郑安平为将军,成为进攻邯郸的主帅。
到公元前二五七年,邯郸被围已三年,平原君计谋合纵攻秦以救赵,车
门下食客二十人前往楚国,请楚王合纵,毛遂自荐同往,从日出说到日中,说得楚王歃血结盟、出兵救赵。但是,楚不与赵接界,中隔魏国,楚兵来救必待魏的参与,原来魏已被秦所控制,而且曾与齐一起乘机攻取赵地,“齐取淄鼠,魏取伊是”(《齐策三》第十二章)。平原君夫人是魏信陵君的姊姊,曾多次写信请魏王和信陵君发兵来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兵十万往救,因怕秦移兵还击,留于汤阴(今河南汤阴)不敢前进。信陵君采用门客侯赢的计谋,请求魏王宠妃如姬偷得发兵虎符,带着大力士朱亥用铁椎击杀晋鄙于邺(今河北磁县南),选得精兵八万进兵邯郸。同时楚春申君也已派将军景阳率大军前来会合,一起北上救解邯郸之围。秦兵作战失利,秦王勉强白起,白起仍称病重,秦王罢免了白起官爵。接着白起又被逐出咸阳,到西门外十里的杜邮,赐剑使自杀。
这时秦以汾城(即临汾,今山西侯马西北)为支援大军进攻邯郸的基地,
当时汾城是河东郡的郡治所在。秦相范雎既任知交郑安平为将军,与王龁同
攻邯郸,又任知交王稽为河东郡守而坐镇汾城,曾增发军队驻防汾城,支持
前线作战,以便取得攻克邯郸而灭亡赵国的大功。等到魏楚联军北上救解邯
郸之围,围攻邯郸的秦军在赵军和魏楚联军的内外夹击下大败,郑安平在被
围中率二万人降赵,赵封为武阳君①。王龁所部秦军也在夹击中溃退,其中一
部分随从秦将张唐攻取魏的宁新中(今河南安阳),防止魏军包抄后路,大
部分“还奔汾军”,即回师到汾城与驻屯汾城的后备军会合,以抵御乘胜追
击的魏楚联军。魏楚联军乘胜追击到河东,继续在河东得胜。《秦本纪》载:
“(王)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攻晋军,斩首六千。晋
楚流死河二万人(“死”下疑脱“我”字,“河”疑“汾”之误),攻汾城。“
可知王龁败退后,就“还奔汾军”,曾反攻魏军取得“斩首六千”的战果,
但是魏楚联军还是得胜,取得“流死二万人”的战果,并“攻汾城”。《范
雎列传》称:“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秦策三》又称河东
郡军吏“告王稽、杜挚以反”,当是王稽在汾城失败后,也曾像郑安平那样
有投降的活动。魏这时攻到汾城得胜,收复了一些河东地方,因而《吕氏春
秋。有度篇》说魏安厘王“取地河东”。公元前二五六年韩也参与合纵攻秦,
韩、魏、楚联军攻到新中(即宁新中,或单称宁),迫使秦退兵。当时范雎
封为应侯,应(今河南宝丰南,当汝水之南)原是秦夺来的韩邑,这时被韩
夺回了(《秦策三》“应侯失韩之汝南”)。
郑安平是范雎所保任的,按照秦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
之。“因此郑安平降赵,范雎罪当收三族,范雎曾为之”请罪“。两年后,
原先把范雎推荐给秦昭王、后被范雎引用为河东守的王稽,又因“与诸侯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