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赵因为推行胡服骑射和攻取中山和胡地,收编林胡、楼烦的军队,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一时形成秦、齐、赵三强鼎立的形势。在秦国大规模进攻之下,韩、魏两国失去了大块土地,非常狼狈。公元前二八八年左右,魏昭王通过赵国奉阳君李兑的关系,入赵朝见赵惠文王,把葛孽(在今河北肥乡西南)、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作为“养邑”;又把河阳(即河雍,在今河南孟县西)、姑密(当在河阳附近)两地献给了奉阳君,作为奉阳君儿子的封地③。于是魏国投入赵的怀抱,赵国则想联合魏国一起攻宋。河阳是黄河中游主要渡口,设有浮桥,这是中原地区交通的枢纽所在,上年为秦一度攻取,不便坚守而归还魏国,这时魏献给赵奉阳君,秦当然是不能罢休的。
正当这时,宋国发生了内乱,宋太子失败出走,宋王偃重又恢复了王位。
“而善太子者皆有死心”(《战国策。赵策四》),内部很不稳定。宋国的
定陶是当时中原最繁荣的都市,素来为各大国所垂涎。这时齐湣王想灭宋,
赵的奉阳君李兑和秦的穰侯魏冉又都想夺取定陶作为自己的封地。就在魏昭
王入朝赵国的那一年,争夺宋国的战争便开始了,赵国派了董叔联合魏军攻
宋。秦国却乘隙而入,攻取了赵的梗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史记。赵世家》)。
这时赵国内部分为两派,将军韩徐为和魏国相国孟尝君合谋进攻齐国,
反对齐国攻灭宋国;相国奉阳君李兑则和齐国相勾结,希望通过齐国取得宋
的陶邑作为自己的封地。
苏秦为燕间谍而破齐的计策
燕国原是七国中最弱的一个。公元前三一五年燕王哙传位给相国子之,引发内乱,被齐宣王乘机攻破,几乎亡国。燕昭王即位,二十年来经过改革,
②《秦本纪》载此年“秦以垣为蒲阪、皮氏”,《索隐》云:“为当为易”,不确。当作“秦攻垣及蒲阪、皮氏”。秦简《编年记》此年“攻垣、枳”,《白起列传》云:“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
③《战国纵横家书》八载:“谓齐王曰:薛公……以齐封奉阳君,使梁韩皆效地,欲以取勺(赵),勺(赵)
是(氏)不得。身率梁王与成阳君,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而勺(赵)氏不得。“《战国策。魏策三》
载:“叶(奉)阳君约魏,魏王将封其子,谓魏王曰:王尝身济漳,朝邯郸,抱葛孽、阴成以为赵养邑,
而赵无为王有也。王能又封其子河阳、姑密乎?臣为王不取也。“《赵策四》载:”谓齐王曰:臣为足下
谓魏王曰:……王之事赵也何得矣?且王尝济于漳,而身朝于邯郸,抱阴成,负葛孽,以为赵蔽,而赵无
为王行也。今又以河阳、姑密封其子,……“《史记。赵世家》谓赵惠文王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
河阳于魏“,当即指魏王以河阳、姑密封奉阳君之子。
发奋图强,国力有所增强,力图报齐之仇。公元前二九四年左右,在当时齐、赵、秦三国鼎立,竭力争夺宋国土地的形势下,苏秦向燕昭王献策,企图借助秦、赵两强之力攻破齐国,由他作为燕昭王的特使派到齐国,以助齐攻宋为名,做间谍工作从而达到破齐的目的。
当时兵家是讲究使用间谍取胜的,《孙子兵法》就有《用间篇》,据说
间谍有五种,其中“死间”一种最为重要。所谓“死间”,是指派往外国做
间谍,说诳欺骗,取得信任,出任要职,实施阴谋诡计,使得这个国家失败
灭亡。这种间谍若被发觉,立刻就会被捕处死,因而有“死间”之称。这种
间谍必须非常效忠于主使的君上,按既定的计谋策略行事,有出生入死的决
心,才能成其大功。他们以为伊尹和大公望是“死间”的榜样,商汤灭夏和
周武王克商,就是由于伊尹和太公望做“死间”成功。《孙子兵法。用间篇》
的结论是:“昔殷之兴也,伊挚(即伊尹)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即太公
望)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苏秦是东周洛阳乘轩里人,是个用功学习的纵横家,读书很多,很重视
兵家学说。早年最先游说秦昭王,建议“废文任武”,用武力兼并天下,讲
的是兵家用“义兵”统一天下的理论(《战国策。秦策一》,误作“秦惠王”),
未被采用。后来苏秦发愤读书“得《太公阴符之谋》”,“简练以为揣摩”,
一年后自以为“此真可说当世之君矣”。《太公阴符之谋》一作《周书阴符》
(《苏秦列传》),当即《汉书。艺文志》道家所载的《太公》一书(参看
本书第七章第五节的“六韬伐灭敌国的谋略”)。今本《六韬》当即《太公》
一书的选本,是讲太公进献阴谋奇计从而伐灭殷商取得天下的。
苏秦为燕间谍而实施的破齐计谋,主要是因顺齐湣王要灭亡宋国使齐进一步强大扩张的欲望,由燕助齐攻宋,使得齐的国力疲弱,同时离间齐赵关系,加深齐赵之间的矛盾,以便借助秦、赵之力合纵攻破齐国。《战国策。燕策二》指出:“齐兴兵伐宋,三覆宋,宋遂举,燕王闻之,绝交于齐,率天下之兵以伐齐,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成其名。故曰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这就是《六韬》所载太公主张对敌国先加“文伐”而采取“因顺”的谋略,“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六韬。三疑篇》)。在当时秦、齐、赵三强鼎立斗争的形势下,燕之所以能够合纵破齐,确是和苏秦鼓励支持齐王攻宋,使齐国力疲弱,并使齐赵之间矛盾加深有关,因而银雀山出土《孙子兵法》竹简,在“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下,加上“燕之兴也,苏秦在齐”。当是战国末年兵家所增补的。
燕昭王和苏秦定策攻破齐国
苏秦在和燕昭王一起定策的时候①,竭力保证自己要做到“孝如曾参”,
①《战国纵横家书》五、《燕策一》第五章和第十四章,都是记燕昭王和苏秦定策的谈话,只是《燕策一》第五章误以为在苏秦说齐归燕十城之后。《燕策一》第十四章又误作苏代。其实《燕策》所说燕文公卒、易王立时,齐宣王因丧而攻取燕十城之事,不足信。齐宣王不与燕易王同时,据《战国纵横家书》,这时苏秦参与齐、燕的政治活动,苏代未见参与。《战国纵横家书》五比较简略,《燕策一》第五章和第十四章所记定策的谈话较详,正可以补足《战国纵横家书》的不足,我们可以据此看到燕昭王和苏秦定策的目的。
“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其中“信如尾生”是最重要的。尾生为爱情守信而死的故事,战国时代流传很广。据说尾生和情妇相约幽会于水浅的桥下,情妇尚未来到,忽然大水冲来,守信不去,以致抱着桥脚的柱子而被淹死(详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四一《尾生故事》)。苏秦所以要在昭王前保证自己“信如尾生”,因为自己将做“死间”的工作,必须保证自己按密约行事,守信到死,后来苏秦确实做到了这点,当燕将乐毅破齐之时,他就被齐湣王“车裂”而死,所以邹阳《狱中上书》就说:“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司马迁说:“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苏秦列传》太史公曰)
苏秦在定策时说:“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疲)于楚,则齐军
可败而河间可取。“(《燕策一》第十四章)又说:”信如尾生,期而不来,
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燕策
一》第五章)可知苏秦和燕昭王所定的策略,是要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
楚“,然后让燕和秦、赵等国联合扬威于齐而取得大功。苏秦自齐献书给燕
昭王说:“臣之计曰:齐必为燕大患。臣循用于齐,大者可以使齐毋谋燕,
次可以恶齐、赵之交,以便王之大事,是王之所与臣期也。“(《战国纵横
家书》四)
“期”就是约定,“王之大事”就是攻破齐国,可知燕昭王和苏秦约定
的策略,就是要攻破齐国。“恶齐、赵之交”就是拉拢赵国和燕一起攻齐的
手段。苏秦自称不做“自复”之臣,要为“进取”之臣,就是说要为燕进取。
就这样,燕昭王决定派苏秦出使齐国,并派兵两万帮助齐国一起攻宋了。
燕助齐第一次攻宋
燕昭王在公元前二九五年派苏秦入齐,请齐王不攻燕而攻宋,认为宋是
中原膏腴之地,“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燕策二》)。这
时齐湣王为了扩张领土,拉拢秦国,使用秦昭王的好友韩■为相①。韩量一作
韩珉(《韩策三》)、韩聂(《田世家》),是韩人而主张秦齐联合的。燕
昭王因此派苏秦出使齐国,与韩■联络,从而助齐攻宋,为了付托苏秦重任,
封苏秦为武安君,并给以相国名义②,以抬高苏秦作为使者的地位。苏秦出使
前,一面派人向齐王请示,说苏秦推崇齐王贤于齐桓公,而自比于管仲,希
望能以接待诸侯之礼迎接,将率车一百五十乘前来,否则只能如上次来见一
样只有五十乘(《战国纵横家书》九)。一面又先与韩■面谈,韩■担心“伤
齐者必赵“,苏秦对答道:”请劫之“,并且说:”子以齐大重秦(苏秦),
秦将以燕事齐,齐、燕为一,韩、梁必从,赵悍则伐之。愿则(即)挚(质)
而攻宋。“就是说燕送质子到齐作保证,将派兵一起攻宋。韩■对此很赞同。
苏秦这样主张“劫赵”、“伐赵”,目的就在“恶齐、赵之交”。于是苏秦
①《战国纵横家书》十三韩■献书齐王,希望齐王召回他,并与秦联合。第十二章苏秦自赵献书齐王,说:“寡人有反(返)■之虑,必先与君谋之。”《战国策。燕策二》第二章奉阳君告朱欢与赵足曰:“必不反韩珉,今召之矣。”可知韩■在五国合纵伐秦后出任齐相,在此以前已曾一度为齐相,使秦与齐联合。
《战国纵横家书》八所述,当为韩■初次任齐相时事。
②《战国纵横家书》四苏秦称燕王使得他有“卿”和“封”,列于有“卿”和“封”的使者,可知苏秦出使时已有“卿”和“封”。
就率车一百五十乘入齐,齐就以接待诸侯之礼迎接他,由韩■迎接于高闾(临淄的城门),并替他驾车而进入(《战国纵横家书》八)。燕昭王封苏秦为武安君,后来赵、齐都封苏秦为武安君。“武安”是封号,并无封邑,是说将以武力安定天下。后来秦将白起、赵将李牧,都曾有这个封号。因为苏秦当时宣扬用“义兵”平定天下的主张,最初苏秦以此游说秦昭王未见采用,这时苏秦又以此进说齐湣王攻灭宋国而被采用了。苏秦这样以隆重铺张场面出使齐国,无非为了争取齐王的重视和信任。齐王确是十分信任,当两万燕军自带粮食进入齐国准备随同一起伐宋的时候,“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地以行其兵”(《燕策二》)。
但是燕将张■率燕军进入齐国以后,还是和齐有矛盾,张■因此被齐王
杀死了(《战国纵横家书》四,《吕氏春秋。行论篇》“张■”作“张魁”)。
燕昭王为此感到屈辱,经臣下劝说后,还是派苏秦出使到齐请罪了结。
齐国这次攻宋,引起赵国大臣两种不同的对策,赵将韩徐为和魏相孟尝君一起邀约燕昭王共同攻齐;而赵将李兑却主张和齐联合,要接受齐给他的封邑,还揭露了韩徐为等相约共谋攻齐的活动,归罪于燕。齐王曾派公玉丹到赵,要以攻宋取得的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作为李兑封邑,燕昭王因此派苏秦入齐,使齐、赵交恶而不给李兑封邑(《战国纵横家书》四)。在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下,齐就听从苏秦的建议,暂时停止了攻宋的行动,把攻宋的齐将蜀子(即触子)招回①。
后来苏秦由燕入赵,进行外交活动,就有人检举苏秦有一系列破坏齐、
赵两国关系的行为,因而赵相李兑和赵将韩徐为都对他怨恨,一度曾把苏秦
监禁起来,经燕昭王遣使入赵促使释放的。
秦、齐并称西帝、东帝
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的形势下,秦相魏冉图谋采用和齐连横的策略,联合五国一举攻灭赵国。因为当时各国都已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尊贵,魏冉就采用秦齐并称为“帝”而连横的策略。“帝”原是上帝的称号,这时从上帝神话演变而成的黄帝传说已很流行,齐威王制作的陈侯因■(齐)敦,铭文称“高祖黄帝”,已把黄帝作为陈氏远祖,“帝”在古史传说中已成为德行比“王”高一级的称号,因而魏冉用“帝”来作为秦、齐两强君主连横结盟的最高称号。秦昭王对此早有准备,公元前二九○年昭王就曾到宜阳,这年韩的成阳君和东周君来朝,当即在宜阳,此时宜阳早已建有朝见的行宫。公元前二八八年十月秦昭王就在宜阳自立为“西帝”,就是《吕氏春秋。应言篇》所说“秦王立帝宜阳”①,同时派魏冉前往齐国,向齐湣王致送“东帝”的称号,并且邀约五国订立了共同伐赵的盟约②。
①《燕策二》载有人告奉阳君说:“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令齐王召蜀子使不代宋者苏子也。”蜀子即触子,后来五国合纵攻齐,触子在济上应战而败走。《齐策六》误作“向子”。
①《吕氏春秋。应言篇》载:“秦王立帝宜阳,令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进言乃辍行。马非百《秦集史》与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都读“秦王立帝”为句,“宜阳令许绾诞魏王”为句,不确。若许绾为秦的宜阳令,不可能“诞魏王”。
②《韩非子。内储说下篇》云:“穰侯相秦而齐强,穰侯欲立秦为帝而齐不听,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不能成也。”《齐策四》记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
这时秦昭王在宜阳自立为“西帝”,当有称帝即位的隆重仪式,因而要魏、韩等国君主前往朝见。魏昭王因见楚怀王入秦而不能回来的先例,不敢入朝。秦国这时拉拢齐国并称为帝,是连横的策略,主要目的在于邀约五国结盟而共同伐灭赵国而三分赵地。五国曾为此订立盟约,“著之盘盂”,约定了共同出兵伐赵的日期。因为这时赵正是东方各国合纵的盟主,魏相薛公(即孟尝君)就曾“身率梁王与成阳君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战国纵横家书》八)。所谓“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当是赵相李兑会同魏相田文率领魏昭王、韩成阳君在邯郸朝见赵惠文王,并献河阳、姑密作为李兑之子的封邑。这是秦、赵两强在连横合纵的形势下,相互急烈斗争的关键时刻,齐正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当秦相魏冉来到齐国致送“东帝”称号和约定联合伐赵之后,苏秦从燕到齐,见齐湣王于章华宫南门,齐王征求他的意见,他认为这样“两帝立,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齐取消帝号可以使得“天下爱齐而憎秦”,因而主张取消帝号,“倍(背)约摈秦”,“以其间举宋”(《齐策四》、《田世家》)。这个建议很得齐王的赞许,于是就邀约赵王和齐王在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会见,约定“攻秦去帝”,并由苏秦参与其事(《战国纵横家书》四)。这是赵国存亡的紧急时刻,苏秦这样联合齐、赵二强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因此苏秦一时声势显赫,赵和齐先后都封苏秦为武安君,任以为相。
《苏秦列传》称苏秦约六国合纵,并相六国,出于后世策士的夸张,但是当五国合纵攻秦时,同时兼有齐、赵、燕三国之相,并同封为武安君,当是事实。
苏秦这样推翻秦齐连横而攻灭赵国的计划,发动齐、赵联合五国而合纵攻秦,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挽救赵国,还是为了将来实现燕联合秦、赵攻破齐国的“大事”。因为在这样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的形势下,必须要造成秦、赵两强合纵攻齐的局势,才有可能把齐攻破。如果出现秦齐两强连横攻赵的局势,一旦赵被攻灭,齐的国力将更强大,必然造成对燕十分不利的结果。
公元前二八八年十二月齐宣布废除帝号,次年五国军队就开始会合而前进攻秦了。燕又派出两万军队自带粮食到齐国,准备随同齐军一起攻秦了。
苏秦就从燕到魏,再到赵,督促快速进军。据苏秦向齐王所作报告,韩、魏之军已会合,因下雨未能快速前进,赵奉阳君已应允将全部征发上党壮丁出发攻秦。但是奉阳君在怀疑齐、楚两君将要相会是为了向秦讲和。当时齐的主要目的,是要乘这个合纵攻秦的时机攻灭宋国。同时赵、魏也想争夺宋地,三国之间为此很有矛盾。因此苏秦向齐王建议,必须安抚赵相奉阳君和魏相孟尝君,把宋的陶许给奉阳君作封邑,把宋的平陵许给孟尝君作为封邑(《战国纵横家书》十二、十四)。由于魏的阻挠,五国联军停留在成皋、荥阳(今河南荥阳西北和东北)。
当齐第二次攻宋,请魏“闭关于宋”,魏不许。魏一再向宋进攻,与齐争夺宋地,因此苏秦谓齐王:“王又欲得兵以攻平陵(宋邑),是害攻秦也。
天下之兵皆去秦而与齐争宋地,此其为祸不难矣。“同时魏相孟尝君和赵将韩徐为主谋合纵攻齐的消息传到齐国,齐王就决定干八月退兵。秦在五国合
纵进攻的形势下,也宣布废除帝号,与五国讲和,把前所夺得的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南)、高平(今济源西南向城)归还给魏,把堊分、先俞归还给赵(《赵世家》,《赵策一》作“三公、什清”,《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一作“王公、符逾”)。就在这年赵将赵梁攻齐(《赵世家》),这是当年五国合纵攻秦结束后,赵对齐的初次进攻,成为此后五国合纵攻齐的先声。
五齐灭宋、燕破齐和秦破楚及楚将庄0…… 入滇
齐灭宋和秦取安邑
这时合纵、连横的形势很是复杂,不少大国的大臣和纵横家参与合纵、
连横的活动。魏相孟尝君和赵将韩徐为是主张合纵攻齐的,赵相奉阳君是主
张合纵攻秦的,秦大臣吕礼和曾为齐相的韩珉(一作“韩聂”,《战国纵横
家书》作“韩量”)都是主张齐、秦联合的,做过魏相和齐相的周最又是主
张魏、齐联合而反对齐、秦联合的。齐湣王忽而与赵联合发动合纵攻秦,忽
而与秦联合攻赵,目的都是企图防止秦、赵等国对他扩张领土进行干涉,造
成攻灭宋国的有利形势,以达到其取得陶邑等大商业城市的目的。当五国合
纵攻秦结束时,主张秦、齐联合的秦昭王好友韩■献书给齐湣王,希望秦、
齐再联合,重召他为相国,“且复故事”,允许齐攻取宋而尽有宋地,进而
攻破三晋和楚,这样“齐、秦虽立百帝,天下孰能禁之”(《战国纵横家书》
十二)。公元前二八七、二八六年间齐王重新起用韩量为相,主持攻灭宋国
的事,于是秦、齐两国又联合。原来秦是不许齐伐宋的,这时“齐令宋郭之
秦,请合而以代宋,秦王许之“(《魏策二》)。秦王允许齐伐宋是有交换
条件的,就是要齐允许秦攻取魏的旧都安邑。就是苏代所说:“秦欲攻安邑,
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燕策二》)
当公元前二八七年五国攻秦结束后,秦就分兵两路攻魏,一路攻魏旧都
安邑(秦简《编年记》),一路攻魏河内,拔取新垣、曲阳(今河南济源西,
《魏世家》、《六国年表》)。次年秦派司马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
出其人,募徒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秦本纪》)。秦如此攻魏,都是
在齐的许可下进行的。
这时秦虽已允许齐代宋,作为齐允许秦攻取安邑的交换条件,但是当齐
相韩珉(即韩■)主持攻宋的时候,秦昭王还是不满,认为韩珉是他的好友,
不该攻他所爱的宋。苏秦为了支持齐的攻宋,为齐进说秦王,说魏因此“割
安邑“给秦,”此韩珉所以祷于秦也“,齐灭宋必将西面事秦,于是秦王同
意了。(《韩策三》,《田世家》同,惟“韩珉”作“韩聂”)①。这时魏怕
齐、秦联合而夹攻魏,想要和秦讲和,苏秦因而入魏要魏王不讲和。魏发现
齐已许允秦取得安邑,一度把苏秦拘留,由苏厉劝说魏王才得释放(《魏策
一》)。
齐曾多次向来发动进攻,这次终于把宋攻灭了②。就是《燕策二》所说“三
①《战国策。韩策三。韩人攻宋》章,说“韩人攻宋,秦王大怒……苏秦为韩说秦王”。此事又见《田世家》,“韩人”作“韩聂”,“苏秦为韩说秦王”的“韩”作“齐”,当以《田世家》为是。“韩聂”当即“韩珉”,《韩策三》又有《韩珉相齐》章。
②《史记。宋世家》说:“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这是不可信的。灭宋之役,除燕曾助战外,魏、楚都不曾参加,也没有三分宋地的事。《荀子。议兵篇》说:“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可知魏夺得宋地是在齐灭宋后,约当五国合纵攻齐的时候。《汉书。地理志》说:宋“为齐、楚、魏所灭,参(三)分其地:魏得梁(指睢阳)、陈留,齐得济阴、东平,楚得其沛。”也不正确。东平原非宋地。今本《汉书。地理志》夹杂有后人校勘之语说:“东平、须昌、寿良皆在济东,属鲁,非宋地也。当考。”陈留一带早在战国初期就为魏所占有。魏得睢阳,楚得沛,当在合
覆宋,宋遂举“,是经过三番四复的进攻,才攻下的。宋王偃因此逃到了魏国,死于温(《魏世家》、《秦本纪》)。这时宋之所以会被灭亡,主要由于宋王偃暴虐,”所杀戮者众矣“(《吕氏春秋。淫辞篇》),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因争夺权利而分崩离析,不仅曾经继任为王的太子出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而且由于相国唐鞅争权,发生了驱逐载子的事件,即荀况所说:”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荀子。解蔽篇》),接着唐鞅又被宋君杀死。
秦、赵主谋合纵五国伐齐
当苏秦合纵五国攻秦的时候,赵将韩徐为和魏相盂尝君已经发起合纵攻齐,并曾邀约燕昭王一起攻齐。燕昭王也曾和群臣谋划,准备等待齐攻宋而打得疲弱时,进而攻齐。齐湣王就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决定暂时停止攻宋的。赵是首先带头开始攻齐的行动的。公元前二八七年赵梁率赵军攻齐,次年赵将韩徐为就亲率赵军攻齐(《史记。赵世家》)。自从齐国攻灭了宋国,兼有宋以前所得的楚淮北地,一时声势很盛,直接威胁到三晋,特别是齐、赵之间矛盾十分尖锐,并且使秦也感到有很大压力,有碍于秦在中原的扩展,因此发起合纵伐齐,惩罚齐“破宋”的罪行。就在公元前二八六年秦取得魏安邑之后,秦宣布要带头发动合纵攻齐了。苏代曾讲到:秦“已得安邑一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秦昭王宣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燕策二》,《苏秦列传》大体相同)。这时在秦国专权的相国魏冉正谋扩大自己的封地,谋求取得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陶邑为封地,而魏相孟尝君也就“轻忘其薛,不顾先君之丘墓”(《战国策。东周策》),进说魏冉:“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齐破,文请以所得封君。”
(《战国策。秦策三》)同时赵的亲秦大臣金投也奔走秦、赵之间,主张合秦、赵两国伐齐,周最曾对金投说:“公负全秦与强齐战。”(《战国策。东周策》)结果秦国便以盟主的地位来主谋合纵伐齐了。
公元前二八五年,秦昭王和楚顷襄王在宛相会,又和赵惠文王在中阳(今山西中阳)相会。就在这年,秦国为了“先出声于天下”,派了蒙骜带了秦兵,越过韩、魏,开始向齐河东进攻,攻取了九个城。次年秦昭王和魏昭王在宜阳相会,又和韩厘王在新城相会;同年燕国由于赵国的拉拢,燕昭王也入赵会见赵惠文王。过去由于燕投靠齐国,“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地行其兵”,后来燕昭王“信田伐与参去疾之言”,就“与赵谋齐”(《战国策。燕策二》,《战国纵横家书》四略同),这时燕就进一步和秦赵联盟而合纵攻齐了。
这时秦主谋发动合纵伐齐,以瓜分齐地为饵,并推举赵主其事,由赵拉拢燕合作,结成秦、赵、燕三国联盟,并由秦送质子到赵、燕两国作担保①。
秦鉴于过去和齐连横约攻赵不能成功的教训,推定乐毅为赵、燕两国的“共
纵攻齐的时候。
①《战国纵横家书》二十记有人说燕王,主张使辩士游说秦王,请秦王入质子于燕赵,立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从而合纵代齐。《燕策一》、《苏秦列传》作为苏代之说。并立三帝之议未成事实,但伐齐以秦、赵、燕三国为主,并由秦入质子于燕赵,当为事实。
相“,并为五国联军的统帅,同时秦又派御史起贾驻在魏国主持监督五国合纵的事,更派将军蒙骜统率秦军越过韩魏先进攻齐的河东,既作为进攻的先声,还可以起控制三晋进兵的作用。
乐毅原为攻克中山的魏将乐羊的后裔,入赵曾为赵武灵王的大臣,当齐
宣王破燕时,武灵王曾听从乐毅的计谋,以赵合楚魏而伐齐存燕(《赵策三》)。
因此赵派乐池护送燕公子职由韩入燕,立以为王,即燕昭王。乐毅在赵内乱
中武灵王饿死之后,经魏来到燕,得到燕昭王的重用。乐毅因此有因缘在这
时被推为赵、燕的“共相”和五国联军的统帅。当时有人对起贾说:“燕赵
共相,二国为一。“(《战国纵横家书》十七)”燕赵共相“即指乐毅。乐
毅以“燕赵共相”而为五国联军的统帅,秦、赵两强是主力,但是乐毅能直
接指挥的是赵燕之师。因此乐毅先以赵相的职司,会集五国联军,从赵的东
南边出击,先攻取齐的灵丘(今山东高唐南),再在秦军大力配合下大破齐
军于济西,从而一举击破齐的主力;然后再以燕相的职司,独率燕军,乘胜
向东追击,乘虚而长驱直入,得以攻克齐都临淄。
当秦将蒙骜大举进攻齐河东的时候,五国合纵攻齐的形势已成定局,将
要攻破齐而瓜分。齐国君臣感到危急,主持齐外交的苏秦有责任设法消解,
于是上书赵王,指出秦欲“亡韩、吞两周”,因而“以齐饵天下”;恐怕事
情不成,因而“出兵割革(勒)赵、魏”;等到韩失去三川,魏失去晋国(指
河东河内),将“祸及于赵”,并且谈到过去秦连横伐赵,已约定三分赵地,
因为齐出兵禁秦,使秦“废帝请服”,因此赵齐“宜正为上交”,不该抵罪
取伐(《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一、《赵策一》)。尽管这封信讲得很有情理,
却不能起什么作用,因为秦、赵、燕三国联盟已经定局,秦的大军已越过韩
魏在进攻齐国了,乐毅也已统率赵、燕联军兼为五国联军统帅发动进攻了。
乐毅为赵、燕“共相”而破齐
公元前二八五年秦为了“先出声于天下”,派蒙骜伐齐的河东,连拔九城,改为秦的九县(《田世家》、《秦本纪》“蒙骜”误作“蒙武”)。同年赵“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赵世家》)①。当时乐毅为赵、燕“共相”,他在这年以赵相职司,会合五国联军,从赵的东南边出击齐的济西地区,首先攻取灵丘作为进攻的据点①。次年秦派“尉(当
①这次合纵伐齐,《史记。秦本纪》、《赵世家》、《魏世家》说是秦、韩、赵、魏、燕五国,《燕世家》、《田世家》、《楚世家》说是包括楚国在内共六国,而《乐毅列传》又说是赵、楚、韩、魏、燕五国伐齐而没有提到秦国。《资治通鉴》和《大事记》都根据《秦本纪》定为秦、三晋和燕五国,梁玉绳《史记志疑》卷四则定为六国。当以《秦本纪》五国之说为是。《荀子。王制篇》说“闵王毁于五国”,杨注:“乐毅以燕、赵、楚、魏、秦攻齐。”《吕氏春秋。权勋篇》说“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高注:“五国谓燕、秦、韩、魏、赵也。”当时楚未参加合纵攻齐,反而派淖齿将兵救齐,故淖齿得为齐相,但其目的在于瓜分齐国,收复淮北地。
①乐毅《报燕惠王书》称乐毅谓燕昭王:若欲攻齐,必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图之,齐可大破也。”昭王因而使乐毅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史记。乐毅列传》因而谓昭王“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代齐之利,……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这样的叙述,好像合纵伐齐全由乐毅一人计谋和出使所组合,这与当时合纵形势的形成不合。《赵世家》载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
是国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秦本纪》)。这时齐征发全国的主力军,派触子为将,应战于济上,齐王急欲触子出战得胜,遣人前去说:”不战,必划若类,掘若垄“(如果不能出战,就要歼灭你的宗族,掘掉你祖宗坟墓),触子感到难办,等到临阵交战,就鸣金退却,五国联军乘机追击,取得大胜,”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吕氏春秋。权勋篇》),乐毅因此得以大破齐军①。接着达子统率残余的军队,退守秦周(在齐都临淄西门雍门以西地方),企图保守临淄。达子要求多发赏金以鼓励士气,而齐王不肯给,结果又大败,达子战死,乐毅因而能以燕相职司,独率燕军乘胜长驱直入,攻入齐都临淄。据说”燕人逐北入国(指国都临淄),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吕氏春秋。权勋篇》,高注:”美唐,金藏所在“)。齐湣王和太后因而出奔到莒(今山东莒县)。后来楚使者在齐襄王面前讲到:”昔燕攻齐,遵雒路,渡济桥,焚雍门,击齐左而虚其右,王■绝颈而死于杜山,公孙差格死于龙门,饮马于淄渑,定获乎琅邪。王与太后奔于莒,逃于城阳之山。“(《说苑。奉使篇》)。所谓”遵雒路“是说绕道而行②,燕师没有直接南下进攻齐与燕接界的河北地区(即北地)徐州(即平舒,今河北大城)一带,而是经历赵东边南下,绕道和秦、赵等国联军会合,进攻齐和赵接界的济西地区的灵丘。所谓”渡济桥“,是说在五国联军大破齐军主力于济西后,燕师乘胜渡济上浮桥东进,向临淄进攻。所谓”焚雍门“,是说燕军在临淄雍门以西的秦国得胜,焚雍门而攻入临淄,即所谓”饮马于淄、渑“。所谓”定获乎琅邪“,是说燕师乘胜沿齐长城向东攻至琅邪(今山东琅邪台北),从而巩固其胜利果实。
乐毅兼为赵燕“共相”,他的破齐,主要经历了济西和秦周大小二个战役。先以赵相职司统率赵、秦、燕等五国联军在济西大破齐将触子所率主力;继而又以燕相职司独率燕师乘胜向东追击,在秦周战胜齐将达子退守之军。
《吕氏春秋》作者曾亲见其事,因而评论齐滑王骄横昏庸时,说:“此济上之所以败,齐国以虚也”(虚“通”墟“,谓破灭,《行论篇》),又说:”齐悉起而距军于济上,未有益也“(《先识篇》);更说:”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贵直篇》)①。这就是《燕策二》第十一章所说:燕王”率天下之兵以伐齐,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大战一“
即是济西大战,“小战再”即是秦周之战。
合纵攻齐的结果,正如当年有人对秦驻在魏国监督合纵攻齐行动的御史起贾所说:“以燕王之贤,伐齐足以刷先王之耻”,“燕赵共相,二国为一,兵全以临齐。则秦不能与燕、赵争”(《战国纵横家书》十七)。结果成大功的是燕赵共相乐毅。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运到燕国,燕昭王亲到济上劳军行赏,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川东),号为昌国君。从此乐毅留在齐地五年,先后攻下齐七十多城(《乐毅列传》)。
丘“,是正确的。
①《齐策六》说:“燕举兵,使昌国君将而击之,齐使向子将而应之,齐军破,向子以舆一乘亡。”“向子”当为“蜀子”之误。《燕策二》谓“今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蜀子即触子。
② “雒”通“络”,《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络犹绕也。”
①乐毅《报燕惠王书》谓“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以为乐毅破齐全由燕师连续作战,先攻取河北,再大胜于济上,并不可信,当出于后世策士为夸大乐毅功绩而伪托的。
苏秦因反间而车裂于市
当乐毅统率燕军开始破齐的时候,苏秦就被齐王判以反间之罪而车裂于
市②。《荀子。臣道篇》说:“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当从杨倞《注》
“或作张禄”),可谓态臣也“,”用态臣者亡“。《吕氏春秋。知度篇》
说:“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说苑。尊贤篇》也说:“宋
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所谓”亡“是指乐毅破齐而
言。《淮南子。说林篇》说:“苏秦以百诞成一诚。”“一诚”是指苏秦为
燕计谋破齐的专心忠诚:“百诞”是指苏秦入齐骗取信任而阴谋破齐。苏秦
为燕昭王出使到齐,为燕助齐灭宋,出任齐相,主持合纵摈秦,离间齐、赵
之交,都是挟燕以自重的①。他随时将重要的外交活动情况汇报燕昭王,并暗
中送间谍情报给燕昭王。《战国纵横家书》中所有苏秦献给燕王的书信,就
具有这种性质②。齐湣王果然在苏秦主持下得到燕的帮助而攻灭了宋国,却招
徕了燕和秦、赵结盟合纵攻破齐国的后果,因而苏秦以“反间”罪被车裂而
死。
秦、魏分取宋地和楚收回淮北
当乐毅独率燕师攻破齐国的时候,秦、魏正分别攻取齐刚取得的宋地。
秦攻取了最富庶的陶邑及其周围地区,这是秦相魏冉久已想要取得的,后来就成为他的封邑。魏由于地理形势的方便,乘齐新得宋地而未能巩固占有的时机,攻取得了大片宋地,就是《荀子。议兵篇》所说:“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魏所夺得的宋地,面积很大,从此设置了大宋、方与两个郡。大宋郡以宋的旧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为中心,方与郡以方与(今山东鱼台东南)为中心③。因此魏在中原的领土大为扩大,国力从而增强。
乐毅破齐后,齐湣王一度出奔到卫,经邹、鲁等小国而回到莒(今山东莒县)。莒在齐长城以南,原为齐五都之一,未被攻占,可以在此重建齐的政权。当时楚未参与合纵攻齐,派淖齿(“淖”一作“卓”,是“昭”的通假)率军万人前来帮助,因而被齐湣王任为齐相。但是楚的主要目的在于收
②《楚策一》所载张仪游说辞:“苏奏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此中“乃佯有罪出走入齐”,当为“乃为燕出使入齐”之误。《史记。苏秦列传》太史公曰:“苏奉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
①《燕策二》载赵奉阳君指责齐王说:“齐使公玉丹命说(李兑)曰:必不反韩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苏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为上交。”可知这时齐王既召回韩珉,又封苏秦并命为相国。
②据《战国纵横家书》六,可知当齐王依靠燕的支持和苏秦计谋攻灭宋国时,燕王正与群臣计谋乘机攻齐很急,齐王听到消息,就决定从宋退兵。齐王把这一决定告知在魏的苏秦和盂尝君,孟尝君又转告苏秦,苏秦就密报燕昭王,“愿王阴知之而毋有告”,怕因此伤害燕和他个人,并说“臣将疾之齐观之而以报”,“足下虽怒于齐,清养之以使事。不然,臣之苦齐王也,不乐生矣”。很明显,这具有间谍的情报性质。
③《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以弋射说楚王曰:“外举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大宋、方与二郡举矣。”
可知魏在定陶以东设有大宋、方与二郡。《汉书。地理志》称“宋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魏得梁(指睢阳)、陈留”。此说不确。魏得宋地在合纵破齐之后,陈留早为魏有,魏所得为大宋、方与二郡之地。
回过去被来所取的淮北地,同时控制齐的政权,因而淖齿和齐湣王发生矛盾,齐湣王被淖齿杀死于莒的东庙。不久淖齿为齐王孙贾所杀,拥立湣王子法章为王,即齐襄王。
秦两次围攻魏都大梁
公元前二八三年,正当乐毅破齐之后,原来秦、齐、赵三强鼎立斗争的形势改变,秦就肆无忌惮,调发大军围攻魏都大梁,想要攻破大梁,一举灭亡魏国,使秦国领土大为扩展,越过中原连结新得宋邑定陶一带,横断山东各国“纵亲之腰”,于是这年有“攻林”之战(秦简《编年记》);或者称为“林乡军”(《战国纵横家书》十六)、“林军”(《魏策三》第八章、《魏世家》安厘王十一年)。
当时中原地区称“林”的有南北两地,都因有森林而得名。“攻林”之战所攻的是北林,在今河南中牟东北,正当大梁的西北,此地既有森林,又有便于战马饮水的河流,是适宜用作驻屯大军、进攻大梁的基地的。这年秦军出函谷关,经历了周、韩的地方,越过中原的魏长城,先攻占魏长城东北边的安城(今河南原阳西南),接着就向东南攻取大梁西北的北林,作为围攻大梁的基地。当时中原各国都城的布局,都是西面宫城连结东面的大郭,韩都新郑的宫城在大郭的西北,魏都大梁的布局也是这样,因此魏王经常游乐的梁囿,就建设在宫城的西北,就是大梁西北城门高门之外,成为秦军围攻大梁必经之地。梁囿是建筑得很讲究的,其中有文台、垂都等游乐的建筑,种有树木花卉,养有麋鹿。当秦军攻入时,文台被隳毁,垂都被焚烧,林木被斫伐,麋鹿被杀尽,说明秦军围攻大梁,一路上破坏是极其严重的。当时秦军声势浩大,所有魏长城旁边的城邑都已被秦攻占,向东一路攻到了卫的边界和定陶附近(《魏策三》)八、《魏世家》安厘王十一年),目的在于攻灭魏国。
魏国在秦这样围攻的形势下,魏相孟尝君认为只“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于是他先去见赵王求救,赵王说不能,孟尝君说:“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于是赵王许诺,起兵十万来救。当孟尝君去见燕王求救时,秦军己攻取梁囿,“魏王出国门(指高门)而望见军”,“台(指文台)已燔,游(指梁囿)已夺”,形势很急危。燕王说:“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孟尝君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将出现四国攻燕的局势,于是燕起兵八万来救(《魏策三》八)。当时韩在秦的压力下已经屈服,已和秦连横,随从秦一起围攻魏,魏正依靠赵燕的合纵而救解,有人游说韩的山阳君,转而与魏、赵、燕三国合纵攻秦,没有成功(《赵策一》第六章)。
秦怕东方各国合纵攻秦,当赵、燕联合救魏时,就解围而退兵了,但是秦还是坚持攻灭魏国的策略,为了避免楚参与合纵,曾许允楚攻取韩的南阳,就是苏代对燕昭王所说:“秦已得曲阳(原误作”宜阳“)、少曲至蔺、石(即离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燕策二》)秦为了防止赵救魏,曾用武力迫使赵和秦讲和。公元前二八二年秦将白起攻取赵的兹氏(今山西汾阳南,秦简《编年记》)和祁(今山西祁县,《西周策》),即《秦本纪》所说“拔赵二城”。次年白起又攻取赵的蔺(今山西离石西)和离石(今离石),迫使“赵以公子郚为质于秦”而讲和(《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