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战国史-先秦别史资料

_20 杨宽(现代)
从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出发,经武关,到商於之地反击进攻的楚军。西路
由甘茂统率②,从南郑(今陕西汉中)出发,向东进攻楚的汉水流域,配合魏
章一起攻取楚的汉中③。中路是主要的,首先由魏章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丹水
以北地区)大败楚军①,斩首八万,俘虏楚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多
人(即《楚策一》所说“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接着魏章由此向西进
攻,与西路向东进攻的甘茂所部会合,攻取了楚汉中六百里地,设置汉中郡。
东路樗里疾曾帮助魏章打败楚将屈丐,因而封为严君;又帮助韩反攻楚景翠
所部得胜,接着就向东进发,帮助魏打败齐军于濮水一带,齐将声子(一作
赘子)战死,齐将匡章败走②。樗里疾所统率的这支秦军穿越韩、魏二国,一
直攻到魏的东北边。楚怀王因汉中失守而大怒,再发大军袭秦,一度深入到
蓝田,结果又大败。韩魏因此又袭楚,攻到了邓(今湖北襄樊),迫使楚退
兵。魏章还曾会合韩军攻楚,取得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①。
公元前三一一年秦进一步攻取了楚的召陵(今河南漯河东北,《秦本
纪》)。秦将樗里疾大败齐师于濮上之后,继续助魏攻卫,包围了卫的蒲,
没有攻克而秦惠王去世。
这是秦相张仪推行连横策略的重大成功,秦从此取得汉中,使关中和巴、
蜀连成一块,排除了楚对秦本土的威胁;从此秦又伸展到中原,占有函谷关
和武关以东重要据点,既便于防守,又便于进取中原,因而强盛起来。
秦武王为窥周室而攻取宜阳
公元前三一○年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驱逐张仪和魏章,张仪不久
就死于魏。次年武王以甘茂、樗里疾为左右丞相。这年十一月武王命甘茂等
人修订田律(见四川青川出土木牍)。公元前三○八年武王欲“车通三川,
②《史记。甘茂列传》称甘茂“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悦)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③《战国策。韩策二》载:楚围雍氏,韩向秦求救,秦发使公孙昧入韩,回答韩相公仲朋,转述秦王之言曰:“请道于蓝田、南郑以入攻楚,出兵三川以待公”(《韩世家》误把此事记在韩襄王十二年)。据此可见当时秦分三路出兵来应战和反击。
①《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二记:“齐、宋代魏,楚回(围)翁(雍)氏,秦败屈匄”,又说: “煮枣将渝”
(《田世家》“渝”作“拔”)。可知秦败楚屈丐时,煮枣与雍氏之围尚未解除。
②《秦本纪》说:“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到满。”“韩”当作“魏”,“满”当作“濮”,形近而讹。
《齐策六》记濮上之事,盼子谓齐王曰:“不如易余粮于宋,宋王必说,梁氏不敢过宋代齐。”《六国年表》云:“虏声子于濮,”《齐策六》作“赘子死”。“声”“赘形近,不知孰是。
①《水经。汝水注》引《纪年》“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今本纪年》系于周显王二十二年,不足信。魏章在秦武王即位初,与张仪同时被逐走。马非百《秦集史》以为此事在胜楚丹阳之后,此说可取。
窥周室“,命甘茂和庶长向寿伐取韩的宜阳(今河南宜阳西)②。甘茂感到宜阳是大具难以攻下,到时亲韩的樗里疾、公孙郝向武王必有所非议,武王因此和甘茂在息壤结盟,表示坚决支持到底。甘茂攻宜阳五月未攻下,死伤众多,樗里疾、公孙郝果然出来反对,幸而有息壤的盟约,武王增兵进攻(《秦策二》、《甘茂列传》),甘茂当众宣誓”以宜阳之郭为墓“,并以私金益公赏,终于攻克,斩首六万。这是公元前三○七年的事。秦在取得宜阳后,立即北渡黄河,占领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而筑城防守,用以控制武遂贯通韩南北的要道。次年秦把武遂归还韩,以此作为要挟韩屈服顺从的手段。
秦武王取得宜阳后就计谋进窥周室,首先是要据有代表天子权力的九
鼎。武王原是大力士,《秦本纪》称“武王有力,好戏”,“戏”是指角力,
就是摔交①。他把当时著名的大力士如任鄙、乌获、孟说都请来做官。他在攻
取得宜阳之后,就使樗里疾率车百乘进入东周,他自己就在三○七年八月前
往洛阳和孟说比武举鼎,举起“龙文赤鼎”,两目出血,绝膑而死②,孟说因
此犯灭族之罪。武王这样亲自到洛阳来举起周鼎,用意是明显的,就是要“窥
周室“、”挟天子以今天下“。
楚怀王灭越
公元前三一二年正当秦、韩、魏与楚齐对峙、楚调发大军包围秦兵于曲
沃和商於的时候,越王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
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支援
魏国。这样运送大批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到魏都大梁,必须从长江经邗沟,
再经淮水和鸿沟,可知当时越的国力仍能控制邗沟和淮水的航行。这时越王
原要伐齐,经齐王使人游说越王,越不攻齐而攻楚,被楚打败(《越世家》
误以为楚威王时事)。因此楚图谋灭亡越国,消除后顾之忧,并扩展领土到
江东一带。公元前三○七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
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图谋攻灭越国。楚国曾派大臣昭滑到越
国去活动了五年,到公元前三○六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
把越国灭亡了,把江东建设为郡。

②《秦本纪》谓此年“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封”当为“寿”之形讹。《韩策一》、《甘茂列传》记向寿守宜阳将以伐韩,苏代谓向寿曰:“禽困覆车,公破韩,辱公仲”,“今公取宜阳以为功”,足以作证。《秦策三》称“甘茂攻宜阳,右将有尉有建议”,“有尉”亦“向寿”的形讹。
①《国语。晋语九》记赵简子的戎右少室周要和大力士牛谈“戏”,韦注:“戏,角力也”。
②《秦本纪》载武王四年“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甘茂列传》载“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
《赵世家》载“秦武王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帝王世纪》谓“秦王于洛阳举周鼎”(《孟子。告子下篇》正义所引)。又说“两目出血,绝膑而死”。《通鉴》胡注:“盖举鼎者,举九鼎也。”
③楚的灭越,据《史记。越世家》说,是在楚威王时。但是《越世家》载齐国使者劝越王“释齐而伐楚”,是楚怀王十六、七年间事。可证楚的灭越必在楚怀王十七年后。今本《楚世家》楚怀王二十年下载昭雎对楚怀王说:“王虽东取地于越,不足以刷耻,……韩已得武遂于秦,以河山为塞,……樗里子必言秦,复与楚之侵地矣。”苏辙《古史。楚世家》系这事在楚怀王二十二年,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四记在二十三年,这里既说“韩已得武遂于秦”,当以二十二年为是。从此可知楚的灭越,必在楚怀王二十三年或稍前。《战国策。楚策一》载范环对楚王说: “巨王尝用召(昭)滑于越,而纳句章,〔唐〕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察濑胡而野江东,计王功之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史记。甘茂列传》所载略同,
三孟尝君合纵齐、韩、魏而胜楚攻秦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攻取中山及胡地
齐国靖郭君和孟尝君的专权
齐威王晚年,相国邹忌和将军田忌发生矛盾,田忌一度被迫出走到楚国。
齐的贵族田婴接替邹忌当上相国,采用欺骗手段把“终岁之计”(即上计)
的大权夺到自己手中,营私舞弊,“乱乃始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篇》,《战国策。齐策一》略同)。田婴不仅“私家富累万金”,还取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作为封地,公元前三二二年又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引《竹书纪年》),并在那里筑城,号为靖郭君或薛公。田婴是齐威王和齐宣王初年的相国。公元前三一六年公孙衍约结田婴,召田婴的儿子田文为魏相,自己为韩相,合纵抗秦,结果失败。等到齐宣王改用储子为相,不重用田婴,田婴就回到了薛。
大约在公元前三一○年以前①,田婴的儿子田文承袭了薛的封地,号称孟尝君或薛公,而且又当上相国。到公元前三○一年齐湣王即位后,田文专权,弄得“闻齐之有田文,不闻有其王”(《史记。范雎列传》)。田文不但“封万户于薛”,在薛邑征收万户的租税,还大放高利贷,一次可以得到利息钱十万以上。更收养食客三千人,“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其中包括能够学鸡叫和装扮狗来偷窃的,所谓“鸡鸣狗盗”之徒。还“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史记。孟尝君列传》)。他“上则得专主,下则得专国”,弄得“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荀子。强国篇》)。
到公元前二九四年发生了贵族田甲用暴力“劫王”的事件,即所谓“田甲劫王”。田文因此被迫出奔到薛①,旋即到魏,在魏昭王那里担任相国②。田文
惟作“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楚策一》的“楚南察濑胡而野江东”,当是“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之误)。而《韩非子。内储说下篇》又作“前者王使邵(昭)滑之越,五年而能亡越,所以然者,越乱而楚治也”。据《史记。甘茂列传》,范环对楚怀王说这话是在甘茂由秦出奔齐前,即在楚怀王二十三年。这又可证楚的灭越,必在楚怀王二十三年或稍前。黄以周《儆季杂著。史说》有《史越世家补并辨》一文,对此事有所考证。详见拙作《关于越国灭亡年代的再商讨》,《江汉论坛》一九九一年第五期。
①《史记。魏世家》载魏哀王(即魏襄王)九年:“魏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犀首、薛公。楚相昭鱼谓苏代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索隐》说:”薛公,田文也。“魏襄王九年,即公元前三一○年,这时田文已称薛公,必已代立于薛。当公元前三一七年田文一度为魏相,尚无薛公之称。薛公原为田婴所称,田文继称薛公自当在继立之后,不可能父子两人同时并称薛公。
①《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人或毁孟尝君于齐湣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湣王,湣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到宫门,以明孟尝君,湣王乃惊而纵迹验问,孟尝君果无反谋,乃复召孟尝君,孟尝君因谢病归老于薛,湣王许之。“
这段话是替孟尝君辩护的。《史记。六国年表》记载这年“田甲劫王,相薛文(即薛公田文)走”。后来范雎也说:“诸侯见齐之罢弊,君臣之不和也,兴兵而代齐,大破之。士辱兵顿,皆咎其王曰:”谁为此计者乎?‘王曰:“立子(即田文)为之,大臣作乱,文子出走。’”(《史记。范雎列传》)。
②《史记。孟尝君列传》说:“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
此说有误。《战国策。秦策三》记薛公为魏谓魏冉曰:“文闻秦王欲以吕礼受齐以济天下,君必轻矣。……
君不如劝秦王令敝邑卒攻齐之事,齐破,文请以所得封君。“这时孟尝君已当魏相,”敝邑“即指魏国,
在魏国还是掌握着大权。荀况曾把齐的盂尝君和赵的奉阳君都列为“篡臣”,认为这种“篡臣”是“朋党比周,以环(通”营“,惑乱)主图私为务”的,因此“用篡臣者危”(《荀子。臣道篇》)。
孟尝君不仅是个封君,掌权的齐的相国,而且是个烜赫一时、声势浩大的纵横家。当他在继立为薛公前,就曾与公孙衍合作,出任魏相而参与合纵抗秦,不久就失败了。当他继立为薛公后,成为专权的齐的相国,就有以齐为主、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攻秦的计划。《楚世家》载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三○六年)“齐湣王(当作齐宣王)欲为纵长”,怕楚和秦联合,曾遣使送给楚王一封信,劝楚王和齐合力组织六国合纵伐秦,必能破秦,楚可取得武关、蜀、汉之地,于是楚“竟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①。齐宣王这个欲为“纵长”的计划当是孟尝君所主持。《吕氏春秋。不侵篇》和《战国策。齐策四》记载:“孟尝君为从(纵)”,使公孙弘入秦观察秦昭王。公孙弘就是当时参与合纵攻楚和攻秦的魏将公孙喜的兄长(见《韩非子。说林下篇》),该即帮助孟尝君奔走组织合纵的得力助手。孟尝君凭藉其齐相的权势,连续主持齐、魏、韩合纵攻楚和攻秦二个战役,都得到了胜利。在当时齐、秦两大强国东西对峙的形势下,孟尝君以齐相组织韩、魏“合纵”而战胜楚、秦,和张仪以秦相组织“连横”而战胜楚、齐,性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秦经过张仪的连横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土地,齐没有经过孟尝君的合纵而得到土地,只是为韩、魏得到了土地和收回了一些失地。秦在“连横”而发动的战争中损失不大,而齐在“合纵”而发动的连年战争中消耗实力很多。
齐、魏、韩胜楚的垂沙之役
公元前三○六年楚王因齐王来信要求合力组织合纵攻秦,楚就和齐相合。次年奏昭王新立,因为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人,秦昭王和楚怀王联姻,秦就来楚“迎妇”(即昭王后)。由于宣太后的掌权,经楚怀王的推荐,由宣太后外族的向寿为秦相(《史记。甘茂列传》)。公元前三○四年楚王和秦王在黄棘(今河南南阳南)相会结盟,秦又给楚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
次年,秦攻取魏的蒲阪(今山西永济西)、晋阳和封陵(永济西南),这三地都是秦、魏间黄河上重要的渡口。同时秦又攻取韩的武遂,这又是韩贯通南北的通道所在。在这样严峻形势逼迫下,韩、魏只有投靠齐国才有生路,孟尝君的合纵计划就实现了。这年齐、韩、魏三国就因为“楚负其纵亲而合于秦”,联合出兵伐楚,楚因而使太子横入质于秦而请救,秦因而派客卿通率兵来救,三国因而退兵。公元前三○二年入质于秦的楚太子横,因在私斗中杀死了一个秦大夫逃回楚国,因而秦楚关系又变化。这年魏韩二国又投靠秦国,魏襄王和韩太子婴朝见秦昭王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黄河西岸)的应亭,秦把临晋关对岸的蒲阪关归还给魏。
公元前三○一年孟尝君再度发动三国合纵攻楚,怕秦又来救楚,听从策士的计谋,发重使到楚,预约楚王说:齐、韩、魏三国将出兵,如果楚能会合共攻秦,蓝田也不难得,何况楚失地的收复,楚王极赞成。于是三国合力
据此,孟尝君为魏相应在吕礼为齐相之前,亦当在公元前二九四年。
①《楚世家》这段记载在怀王十八年到二十四年间,其中谈到秦复归韩武遂,时当怀王二十三年。吕祖谦《大事记》列此于二十三年,该是可信的。
攻楚,楚向秦告急,秦不敢出兵(《战国策。秦策四》)。这年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带了三国联军进攻楚的方城。两军夹沘水列阵,相持六个月之久。三国联军因为不知道沘水深浅,不敢渡河。后来向樵夫打听到“荆人所盛守,尽其浅者也;所简守,皆其深者也”,匡章派精兵在夜间从楚人盛守处渡河发动进攻(《吕氏春秋。处方篇》),结果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①,杀死楚国将领唐蔑(或作唐昧),宛、叶以北的土地也为韩、魏两国所取得(《吕氏春秋。处方篇》、《荀子。议兵篇》、《史记。秦本纪》、《战国策。西周策》)。同年秦使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秦本纪》),攻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秦简《编年记》)。秦又攻取韩的穰(今河南邓县,《韩世家》、《六国年表》)。次年秦又伐楚,斩首三万,攻取新城(一作襄城),杀楚将景缺。这时楚受到齐、秦两面进攻,再加上庄骄率众起事,一度攻到楚都郢,楚就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楚因此向齐求和,送太子横入质于齐。秦为了争取齐国,也使径阳君入质于齐。
楚怀王被秦拘留
公元前二九九年正当楚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秦昭王约楚怀王到武关相会结盟,说要“力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赵策一》)。昭雎和屈原都以为“秦虎狼之国不可信”(《楚世家》、《屈原列传》),怀王听从幼子子兰的话前去,入武关就被扣留。秦要怀王“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怀王大怒不听,就被扣留,要挟割以巫、黔中郡。楚大臣因此相与计谋,要另立新君以绝秦之要挟,又怕太子横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因而想拥立怀王的庶子在国者,昭雎以为背王命而立庶子不适宜,因而诈言怀王已死而讣告于齐,召太子横回楚。当时苏秦正在齐国,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换取楚的“东国”,孟尝君认为不可,如果楚另立新王,就抱空质而行不义。苏秦认为可以对新王说:给我东国,我就杀太子,不然就将与三国共同拥立他,这样必定可得东国(《齐策三》)。当太子横向齐湣王告辞而归时,齐王要太子献东地五百里而归,太子请问其傅慎子后,就答应献地而归。太子横回楚即位为王,就是楚顷襄工。当齐遣使来索取东地时,楚王朝见群臣,要大臣献计,上柱国子良主张守信献地,然后发兵攻取;昭常主张不给与,发兵加
①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本与齐从亲,由于楚怀王与秦昭王结盟,怀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三○三年)“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于秦,三国共伐楚”,这是三国伐楚的开始。两年以后,“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田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六国年表》都说这年齐、韩、魏和秦共攻楚,杀死楚将唐蔑。但是《吕氏春秋。处方篇》说:“齐令章子将而与韩、魏攻荆,……果杀唐蔑。”《战国策。秦策四》说:“三国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胜有功。”《秦策三》说:“谓魏冉曰:楚破,秦不能(续上页注)与齐县衡矣。秦三世积节于韩、魏,而齐之德新加焉。……韩、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足以伤秦,不必待齐。”
都足以证明秦国未参加这一役。《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八年“使将军芈戎攻楚,取新市。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取唐昧”。这里虽然把“取唐昧”之役误后二年,又把秦攻楚和齐、魏、韩攻楚误合为一年事,但仍以“取唐昧”之役为齐、魏、韩三国共攻楚方城的结果。这一役的战场,《史记。秦本纪》说在方城,《战国策。赵策四》说在陉山,《吕氏春秋。处方篇》说在沘水旁,《荀子。议兵篇》说在垂沙,《战国策。楚策四》又误作“长沙”。楚的方城原在沘水旁,垂沙该是沘水旁的地名,陉山也在其旁,所指仍为一地。
以防守;景鲤主张求救于秦。慎子主张三人所献之计都采用,先派子良去献地,接着派昭常为大司马而往守东地,再派景鲤入秦求救。等到齐大兴兵进攻楚东地,秦已发出救兵,因而齐退兵(《楚策三》)。
孟尝君入秦为相
自从孟尝君主持齐、韩、魏三国合纵大胜楚军之后,一时声势显赫。公
元前三○○年孟尝君就曾来到魏国,和魏襄王会于釜丘。《水经。济水注》
引《纪年》云:“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这个薛侯就是孟尝
君,孟尝君的封邑在薛,因而称薛公,亦称薛侯。战国时代封君的称号,“君”、
“公”、“侯”是可以互用的,如楚的鲁阳文君亦称鲁阳公(《墨子。耕柱
篇》),范雎封于应,号应侯,亦称应君(《范雎列传》)。这年孟尝君不
但会见了魏襄王,而且“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
尝君“(《孟尝君列传》)。次年泾阳君复归秦,秦昭王于是召孟尝君入秦
为相,无非因为孟尝君是当时声望最高的纵横家,想使用他为秦计谋的。
这时,赵武灵王正谋灭中山和攻略胡地,并且把王位传给王子何,即是
赵惠文王。同时宋王偃也把王位传给太子,国力已比较强盛。赵国因为秦、
齐两大国联合不利于己,促使秦国免除孟尝君的相位,由赵国派遣楼缓入秦
为相,派遣仇郝(“郝”一作“赫”)入宋为相①,于是秦、赵、宋三国和齐、
韩、魏三国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集团。《孟尝君列传》记有人进说昭王:“薛
文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因而昭王于次年就
免薛文的相职。《秦本纪》称:“薛文以金受免,楼缓为丞相。”金受即金
投,便是赵国大臣中亲秦而反齐的,为了赵的“结秦连宋之交”而入秦进说
秦王,使楼缓代替孟尝君为秦相的。
当时秦昭王把孟尝君拘留起来要杀害他,他依靠食客中的鸡鸣狗盗之徒,逃出函谷关而回到齐国的。孟尝君想要昭王宠姬求情放走,宠姬要他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可是此裘早已献给昭王,门客中有善于装扮成狗而夜间偷盗的,从秦宫的库藏中把此裘偷来,送给宠妾。孟尝君由于昭王宠姬的说情而放走,就伪造化名的通行证,以便蒙混过关,夜半过函谷关,关法鸡鸣出客,门客中有能为鸡鸣而使鸡尽鸣的,才得逃出函谷关(《孟尝君列传》)。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面同匈奴相邻,西北又同林胡和楼烦接壤。这
些都是游牧部族,他们经常以骑兵侵扰赵国,破坏赵国边地的农业生产和人
民生活。为加强边防,公元前三○七年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
命令军队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戴着插有貂尾或鸟羽
的武冠,穿皮靴,藉以发展骑兵,训练在马上射箭的作战技术。虽然这场改
①《史记。秦本纪》说:“薛文(即田文)以金受免,楼缓为丞相。”《战国策。赵策四》载:赵主父“结
秦连宋之交,令仇赫相宋,楼缓相秦“。可知孟尝君的免秦相,楼缓的相秦,出于赵的”结秦连宋之交“。
《东周策》载:周最对金投说,“公负全秦与强齐战”,或为周最谓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而
又知赵之难予齐人战,恐齐、韩之合,必先合于秦。秦、齐合则公之国虚矣。“可知金投是赵国大臣中亲
秦的,反对秦齐相合的,《史记。秦本纪》的金受当即金投。
革侧重于军事方面,实际上就是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时肥义等大臣是改革的支持者,贵族公子成、赵文、赵燕等人是反对者。公子成认为不该“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赵文认为“衣服有常,礼之制也”;赵造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俗而动”。赵武灵王驳斥了这些谬论,说:“理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战国策。赵策二》)后来赵在攻取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之后,把它改为“骑邑”,用来训练骑兵,牛赞又出来反对,声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赵武灵王当即加以驳斥,指出“古今异利,远近异用”,“今重甲修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战国策。赵策二》)。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是逐步推广的,先是以身作则,推广于家族中和朝廷
上,再推广到官府中和军队中。赵武灵王严厉驳斥了贵族中原有守旧的思想,
从而提倡革新进取的政策。胡服是胡人便于骑射的服装,推行胡服是为了学
习胡人骑射的战斗技术,从而增强赵国的兵力。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是
亲自带头集中精力来进行的,是有计划而亲自逐步贯彻的。他不但攻取中山
和攻略胡地,藉此扩大领土,而且使这些游牧部族服从;并且收编了林胡和
楼烦的骑兵,藉以增强兵力,使赵国从此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之一。
赵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
公元前三○七年赵攻中山到房子(今河北高邑西),次年攻中山到宁葭
(河北石家庄西北),西略胡地到榆中,“林胡王献马”,由代相赵固“主
胡,致其兵“。榆中在秦上郡之北,北河以南,今陕西榆林以北地区,原为
林胡游牧地区,因有广大的榆柳之林而得名,林胡这个部族就因游居在榆中
而得名。“林胡王献马”,就是表示从此归属于赵国。“代相赵固主胡”,
就是从此由赵固兼管这个林胡部族,“致其兵”就是收编林胡的军队。公元
前三○五年赵大举攻中山,由武灵王亲率右、左、中三军,并由牛翦率车骑,
赵希统率林胡和代的军队,会合于曲阳(今河北曲阳西北),向北攻到恒山
的华阳,向南攻到石邑、封龙(今石家庄西南)、鄗(今高邑东)等地。次
年攻取了榆中以北黄河上游河宗氏和休溷诸貉之地,设置了九原郡和云中
郡。“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命将军、大夫、适(嫡)
子、戍吏皆貉服“(《水经。河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七年,《今本竹
书纪年》“戍”改作“代”,“貉”改作“貂”)。因为这一带居住民是貉
族,因而穿貉服。貉服和胡服大概是大同小异的。公元前三○三年又攻中山,
攘地北至燕,西至云中、九原。公元前二九七年赵武灵王巡行新得之地,“出
代,西遇楼烦工于西河而致其兵“,就是收编了楼烦的军队。次年中山灭亡,
迁其君于虏施(今陕西榆林南)①。赵武灵王不但推行了胡服骑射,攻取得大
①《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而《秦本纪》说:秦昭王八年“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秦昭王八年是公元前二九九年,赵惠王三年是公元前二九六年。《秦本纪》所记的是赵攻破中山的一年,而《赵世家》记的是赵灭亡中山的一年。《史记。六国年表》谓赵惠文王四年“与齐燕共灭中山”,又推后一年。按《战国策。赵策四》说:“三国攻秦,赵攻中山,五年以擅呼沲。”
三国攻秦在公元前二九八年到前二九六年。《赵策一》又说:“楚人久伐而中山亡。”楚人久伐当指齐魏韩攻杀楚将唐昧之役,事在公元前三○一年。《齐策五》说:“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齐燕战当指权之战,事在公元前二九六年。《赵策二》说:“以赵二十刀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吕氏春秋。先识览》
片胡地和中山土地,而且收编了林胡和楼烦的军队,因而军事力量大为加强。
宋灭滕、伐薛和取淮北
宋是当时小国中比较大的,也是比较坚强的。宋王偃是宋的亡国之君,被称为宋康王,有种种昏庸暴虐的传说,但是当时万章对孟子曾讲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孟子。滕文公下篇》),看来宋王偃也曾和魏、赵等国国君那样有所改革而图谋富强的。他曾说:“寡人所说(悦)者勇有力也,不说(悦)为仁义者。”(《吕氏春秋。顺说篇》、《淮南子。道应篇》)看来他的主张与赵武灵王差不多。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攻略中山和胡地,曾把王位传给少子。宋王偃也曾把王位传给太子,宋原是上下团结而防守坚固的。当时赵相李兑曾说:“宋置太子为王,下亲其上而守坚。”
(《赵策四》李兑谓齐王)后来因为内部发生矛盾,太子出走,国家才不稳定。宋王偃曾经灭滕、伐薛而攻取楚的淮北地(《战国策。宋策》、《新序。杂事四》)。宋灭滕大体上和赵灭中山同时①。宋攻取楚淮北地,当在齐、魏、韩三国联合攻楚之时。
秦、赵、宋和齐、韩、魏对峙局势
在当时齐、秦两强东西对峙的战斗形势下,韩、魏两国地处中原,介于两强之间,成为两强必须争取联合的对象,因而经常随着合纵、连横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其联合关系,韩魏不是“连横”于秦,就得“合纵”于齐。地处南方的楚国,常常在连横或合纵的战争中,首先受到攻击而遭受重大损失。
地处北方的赵国,也常常遭受齐秦两方面的进攻,受到很大损失。当赵武灵王在位的初期就是这样。公元前三二五年齐战胜赵于平邑,赵将韩举被俘。
公元前三一七年赵因参与五国合纵攻秦,被秦打败,斩首八万,同时齐又打败赵军于观泽。次年秦攻取赵的西部、中阳。公元前三一三年秦又攻取赵的蔺,虏赵将赵庄。这也是一场大战,赵的士兵被斩杀很多。所谓“赵庄之战”,就是苏代所谓三晋之民被杀最多的五大战役之一。因此当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而攻取中山的时候,就决定改变外交方针,采用“结秦连宋之交”的策略。当孟尝君入秦以后,就派大臣金投入秦请秦昭王免除孟尝君的相职,而代以楼缓,同时使仇赫入宋为相。楼缓原是赵武灵王的重臣,曾赞助推行胡服而略取中山的措施,主张赵联合秦、楚的。当时宋国为了对抗齐的兼并,正很需要秦、赵两大国的帮助。秦国为了打败齐、韩、魏三国的合纵进攻,也正需要赵、宋两国在东方对齐的牵制,因而秦、赵、宋和齐、韩、魏对峙的局势就形成了。这是公元前二九八年的事①。当时有人对周最说:“仇赫之
说:“夫五割而与赵,……未有益也。”高注:“中山五割与赵,赵卒亡之。”说明赵灭中山,历时五年,从公元前三○一年到前二九六年。
①《赵策四》载五国代秦无功,苏代谓齐王曰:“天下事秦,秦按为义,存亡继绝,固危扶弱,定无罪之君,必起中山与滕焉。秦起中山与滕,而赵宋同命,何暇言阴?”“滕”原误作“胜”,今从金正炜改正。
金氏云:“中山灭于赵,滕灭于宋,秦复起二国,故曰赵宋同命。”此说甚是。
①《赵策四》载:“魏攻楚于陉山,禽唐明,楚王惧,令昭应奉太子以委和于薛公。主父欲败之,乃结秦连宋之交,令仇赫相宋,楼缓相秦。”唐明即唐昧,“明”“昧”是一声之转。此以楼缓相秦在楚将唐昧
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败三国“(三国指齐、韩、魏,《东周策》),就是对这样的对峙局势而言。
当时赵的朝廷大臣中,本来有两种不同的外交路线,“富丁欲以赵合齐、魏,楼缓欲以赵合秦、楚”。富丁主张赵和齐、韩、魏三国一起攻秦,使得齐秦两国都因此疲敝,这样可使赵为天下重国。武灵王对此反对,认为这将使赵和齐、秦都疲弱(《赵策三》),结果采用了楼缓的主张,使楼缓入秦为相,直到公元前二九五年赵感到联合秦国对赵不利,再派仇赫到秦,请昭王免除楼缓相职,改以魏冉为秦相。赵武灵王这时采取联秦抗齐的策略,目的在于防止齐、秦联合而对赵不利,这样可以维持齐、秦对峙战斗的局势,使齐、秦两国都疲于战斗,无力干预赵攻灭中山的事,赵可以乘此时机灭亡中山和攻略胡地,进一步推行胡服骑射,收编胡的军队,从而扩展军事力量。
齐、韩、魏攻入秦函谷关
孟尝君回到齐国重新为相,就发动齐、韩、魏合纵攻秦。公元前二九八年,齐、韩、魏三国便大规模地进攻秦国,一直攻到了函谷关。这时赵、宋和秦联合,目的在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以便找寻机会兼并小国土地,因而没有对秦国作实际的援助。齐、韩、魏三国进攻秦国,前后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函谷关,驻屯大军,加以封锁①,后终于攻入了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秦国归还了前所攻取的魏的河外、封陵以及前所攻取韩的河外、武遂(河外指封陵和武遂二地周围沿黄河一带),三国兵才退去。
这个战役和上次齐、韩、魏合纵攻楚一样,由齐将匡章为统帅②,这是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第一次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重要侵地的胜利。
接着,齐又与燕大战,取得大胜,覆灭了燕的三军十万之众,擒获了燕的二将(《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语)③。
被擒之后,不确。楼缓相秦当从《秦本纪》在昭王十年。
①《田世家》、《韩世家》都说三国攻秦“至函谷而军焉”。“军”即为驻屯大军。《东周策》记“三国隘秦”,有人谓相国曰:“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隘”谓阻隔关塞,当即指此事。《周本纪》误记于周赧王五十八年下,并误作“三晋距秦”。
②《赵策四》载:“三国攻秦,赵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呼沲。齐人戎郭,宋突谓仇郝曰,‘不如尽归中山之新地,中山案此言于齐曰:四国将假道于卫,以遏章子之路,齐闻此必效鼓。’”所谓“齐人戎郭”,即指军屯于函谷关而言。宋突此时向宋相仇赫献策,为中山谋求解脱困境,请宋尽归所得中山的新地,由中山言于齐,由四国(即赵、秦、宋及中山)假道于卫,以包抄匡章进军函谷关的后路,可知这一战役仍由匡章为统帅。章子即匡章。
③《战国策。齐策二》载:“权之难,齐燕战。”《齐策五》又载:“昔者齐燕战于桓之曲,燕不胜,十万之众尽。”都该指此时事。《燕策一》载苏代说:齐王“南攻楚五年”,“西困秦三年”,“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可知此事在西困秦之后,灭宋之前。《齐策五》又称“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可知此与燕赵灭中山同时。《战国策。齐策六》说:齐湣王时,“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战国策。赵策二》记苏子谓秦王曰:“宣王(当作湣王)用之,后逼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而齐为虚戾。……今富非有齐威宣之余也,精兵非有富韩劲魏之军也,而将非有田单、司马之虑也。”据此司马穰苴当为齐湣王的名将,而《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把他说成是齐景公时名将,因“燕侵河上、齐师败绩”,“将兵捍燕晋之师”,收复了所失故地。但是这事不见《左传》记载。苏辙《古史。孙武吴起列传》认为《史记》之说不可信,司马
这时孟尝君联合韩魏两国,连年不断地向楚国和秦国进攻,目的在于迫使强国屈服,不干涉它的对外兼并,以便攻取宋国以及淮北的土地。苏秦曾说:“薛公相齐也,伐楚九岁(当作五岁),攻秦三年,欲以残宋,取淮北。”
(《战国纵横家书》八)但是,结果没有成功。
穰苴当是齐湣王时的大将,在对燕的战争中取得大胜。
四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和苏秦为燕间谍而计谋破齐
秦国穰侯的擅权
公元前三○七年秦武王因举鼎折断胫骨而死,因为他没有儿子,诸弟就争夺君位。朝廷大臣和惠文后(即惠王后)、武王后等拥立公子壮即位,称为“季君”;而芈八子(楚国贵族出身,后称宣太后)和她的异父长弟魏冉(后封穰侯)则拥立被赵燕两国护送回来的公子稷(秦武王异母弟、芈八子子)登位,即秦昭王。这场争夺君位的内乱,持续有三年之久。由于魏冉拥有兵权,被他把所谓“季君之乱”镇压下去,杀死了公子壮、惠文后和昭王的诸异母兄弟以及一些大臣,并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终于把秦昭王拥立起来,所谓“唯魏冉力能立昭王”①。魏冉就以将军名义卫戍国都咸阳。此后魏冉五次出任相国,宣太后和他两人操纵大权,曾积极推行封君制,不但魏冉封于穰(今河南邓县),称为穰侯;昭王的同母弟公子市先封为泾阳君(泾阳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后又改封于宛(今河南南阳);公子悝先封高陵君(高陵在今陕西高陵),后又改封于邓(今河南郾城东南);宣太后的同父弟芈戎先封华阳君(华阳在今陕西华阴华山之南)。后改封为新城君(新城在今河南密县东南)。穰、宛和邓原来属韩,公元前三○一年和前二九一年为秦所攻取;新城原来属楚,公元前三○○年为秦所攻取。这些都是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因而这四个封君搜刮到财富很多,出现了“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的局面(《史记。穰侯列传》)。魏冉在公元前二八一年又取得当时最富庶的城市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作为封地。等到秦昭王免除他的相位,命令他出关回到陶邑时,有“辎车千乘有余”(《史记。穰侯列传》),关吏检查他的车辆,“宝器珍怪,多于王室”(《史记。范雎列传》)。
赵武灵王之死和李兑专权
公元前二九九年赵武灵王为了专心致志于军事,把王位传给十岁左右的少子王子何,即赵惠文王,由肥义为相国辅政。自称主父。后三年,赵武灵王把东安阳(今河北阳原东南)封给长子公子章,称为代安阳君,派田不礼为相。公子章不服其弟为王,于公元前二九五年趁主父、惠文王出游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的机会,发动叛乱,杀害肥义。这时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来,“起四邑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史记。赵世家》)。于是公子成为相,封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封号奉阳君。公子
①《史记。穰侯列传》说:“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索隐》说:“季君即公子壮,僭立而号曰季君。”《史记。秦本纪》载:昭王二年“庶长壮与大臣、诸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史记。六国年表》秦昭王二年:“季君(今本误作”桑君“)为乱,诛。”这些都该是根据《秦记》的。《秦记》是站在得胜者宣太后和魏冉的立场写的。《古本竹书纪年》说:“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史记。穰侯列传。索隐》引)。从杀死惠文后和大臣以及赶走武王后来着,实际上是宣太后和魏冉用武力来夺取君位。
章失败时,逃进了主父所住的沙丘宫,公子成和李兑就派兵包围沙丘宫,直到公子章身死,还围住主父不放,围了一百多天,主父活活饿死。当时惠文王年少,公子成和李兑专权,后来李兑为相,长期专断国政。
齐、秦联合而各自略地
就在赵武灵王被围困饿死的当年,秦国免除赵武灵王所信任的楼缓的相位,改用魏冉为相。公元前二九四年,齐国也跟着改变策略,采取祝弗的计谋,驱逐亲魏大臣周最,改任秦的五大夫吕札为相①。这时孟尝君也因“田甲劫王”事件而出走到魏,不久就做了魏昭王的相。齐、秦怀着各自的目的,相互联合起来。秦国为的是便于攻略韩、魏的土地,齐国为的是便于灭亡宋国。
秦将白起大败韩、魏于伊阙
公元前二九四年秦分兵两路攻韩,向寿攻取了武始,白起进攻新城(今
河南伊川西南)。白起,眉(今陕西眉县东)人,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新
城是韩新筑的城(《吕氏春秋。开春篇》),用以防守和保卫韩的重要关塞
伊阙(今洛阳东南龙门)的,新城具有伊阙的附属城堡的性质,所以秦简《编
年记》称昭王“十三年攻伊阙”。次年向寿奉命进攻伊阙,魏派大将公孙喜
统率大军并会合东周军一起帮助韩防守伊阙。公孙喜是八年前统率魏军与齐
将匡章大破楚军的名将,当时有犀武(一作师武)的称号②。秦相魏冉因此推
举左更白起代替向寿统率大军进攻。当时韩、魏联军在数量上较秦军多一倍
以上,临阵时韩魏两军都不愿作先锋,相互推让观望,秦军出其不意,集中
精锐兵力击破魏的主力,擒杀了魏将公孙喜。“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
逐北“,斩首二十四万,连拔五城,白起于是升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
东至乾河“一带地方(《秦本纪》、《韩世家》、《魏世家》、《白起列传》、
《穰侯列传》,苏辙《古史。白起传》所引《战国策》所载武安君与应侯对
答)。韩、魏二国因此大为削弱。后来秦相范雎曾与白起谈论,讲到白起所
指挥的许多战役中,以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最为主要,白起曾精辟地分析了
这次大战的得胜原因①。
秦取得韩、魏大块土地
秦在伊阙大败韩、魏之后,乘胜继续攻取韩、魏城邑。这时白起已因功
①《史记。秦本纪》说:秦昭王十三年“五大夫礼出亡奔魏”。《穰侯列传》说:“魏冉相秦,欲诛吕礼,礼出奔齐。”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秦五大夫吕礼并非出奔到齐国,是由于齐国要和秦结交而起用吕礼为相国的。《战国策。东周策》载:“谓齐王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又载:“谓薛公曰:周最于齐王也而逐之,听祝弗,相吕礼者,欲取秦。秦、齐合,弗与礼重矣。”可为证明。
②《魏策一》“秦败东周与魏于伊阙,杀犀武”,《西周策》“犀武败于伊阙”,“秦败魏将犀武军于伊阙”。《周本纪》作师武。犀武当为公孙喜的称号,如同公孙衍号犀首。
①《秦本纪》、《穰侯列传》、《韩世家》都说:“虏公孙喜。”而《魏策一》又说“杀犀武”。《韩非子。说林下篇》说:“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周南之战即伊阙之战,公孙喜当是被杀死。
升为大良造。公元前二九二年白起攻魏取垣(今山西垣曲东南),后来又归还(《秦本纪》),同年又攻魏(今山西芮城北),拔之(秦简《编年记》、《白起列传》)。次年左更司马错攻取魏的轵(今河南济源东南)和邓(今河南孟县西,《秦本纪》),同年秦又攻取韩的宛(《韩世家》)。公元前二九○年秦攻取魏的垣、蒲阪(今山西永济西)、皮氏(今山西河津)②。同年秦魏冉为将攻魏,迫使魏献河东四百里地。司马错攻魏的河雍(今河南孟县西),冲决河雍和孟津的黄河浮桥,攻克河雍,连续攻克河内大小六十一个城邑。同年韩进献从武遂到平阳这条通道两旁的二百里地。
秦、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国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