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战国史-先秦别史资料

_19 杨宽(现代)
但是庞涓为什么在桂陵之战被擒,到马陵之战又被杀呢?可能他被擒之后曾被放回魏国,再度为将,如同春秋时秦将孟明视为晋军所俘,旋被释放,仍为秦将一样。
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下篇》)。”大败“是指桂陵之战,”将复之“是指马陵之战,所谓”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就是指使用太子申为上将军,因为”恐不能胜“,使用太子申作为十万大军的统帅,结果正如宾客谓公子理之傅所说:”太子年少不习于兵,田朌宿将也,而孙子善用兵,战必不胜,不胜必禽(擒)。“(《战国策。魏策二》)魏自从马陵之战惨败之后就一蹶不振了。在这次战争中,齐由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擒杀了魏太子申和庞涓,《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证实了这点。田朌是齐在前线指挥作战的主将,因此魏国史官所记的《竹书纪年》上所记战于马陵的齐将是田朌,田肦不仅战于马陵,到公元前三四一年五月田朌还在进攻魏的东鄙,围攻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
公元前三四一年,魏国受到齐、秦、赵三国三面的进攻,魏国曾出师向秦反攻,又失败了。次年,魏国派公子印和秦卫鞅交战,公子印又受了卫鞅的欺骗,被俘虏了去,这是魏的又一次失败。公元前三三八年,秦又进攻魏的岸门(今山西河津南),俘虏了魏将魏错。
齐、魏“会徐州相王”
魏国在秦、齐等国的夹击中,不断地遭到惨败,因而到公元前三三六年,
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战国策。魏策一》)
的建议。惠施还认为,若要报复齐国,“不如变服折节而朝齐”,这样“楚
王必怒“,”楚必伐齐“,得到魏王同意,于是就通过齐相田婴的关系,带
同韩国国君和其他小国国君朝见齐威王。公元前三三六年魏韩二君会见齐威
王于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①南,次年又会见于甄(今山东郸城北),魏韩
二君都戴着布冠,变服折节朝见齐威王。①到公元前三三四年魏惠王就率领韩
昭侯等,到齐的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并且尊齐威王为王,
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即所谓“会徐州相王”②。
齐、魏两大国在“徐州相王”,这是楚、赵等国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
公元前三三三年赵肃侯派兵围攻魏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并在漳水滏水
之间筑了长城,防止齐、魏两国的进攻:同时楚威王为了表示对“徐州相王”
的愤怒,亲率大军进围徐州,打败了齐将申缚的军队。
秦取得魏的河西
①《孟尝君列传》作东阿,《田世家》、《六国年表》误作平阿,平阿在今安徽怀远西南,并非齐邑。
①《齐策一》载齐破魏马陵之后,“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魏策二》亦谓马陵之战以后,魏惠王队惠施变服折节而朝齐之谋,愿巨畜而朝,田婴许诺,“遂内魏王与之并朝齐侯再三”。
《吕氏春秋。不屈篇》云:“故惠王布冠而拘于鄄,齐威王几弗受。”黄式三《同季编略》据此谓会甄、会徐州、会东阿,皆用朝礼。这是正确的。
②战国时代七国中,除了楚早已称王以外,魏国是最早称王的,齐的称王即由于这次的“会徐州相王”。
《史记。田世家》说:齐威王“二十六年……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今天下”。这话是不可信的。在桂陵之战后,魏国曾调动韩国军队战败齐军于襄陵,齐曾请楚将景舍出来向魏求和,“最强于诸侯”的还不是齐而是魏,所以不入魏有逢泽之会,自称为王。
魏国在这时投入齐的怀抱,使齐停止了进攻,但秦国以魏为“腹心疾”
(《史记。商君列传》),还是不断攻魏。公元前三三三年秦惠王起用魏阴
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公孙衍为大良造,次年魏献阴晋给秦,和秦修好,秦
把它改名为宁秦。这样就便于秦国向东开拓领土了。公元前三三二年秦遣公
孙衍大举攻魏,首尾经历两年,攻取魏上郡雕阴(今陕西甘泉南),俘魏将
龙贾,斩首八万(《秦本纪》,《魏世家》作“四万五千”)。龙贾是魏防
守西边、抵抗秦兵的主将,魏的中原长城即为龙贾率师所建③。这是三晋抗秦
战斗中首次大失败。《战国策。燕策二》载苏代说:“龙贾之战、岸门之战、
封陵之战(“陵”原误作“陆”)、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
民数百万,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这一役使得魏防守上郡、河西郡的主力,
被秦一举歼灭,因而次年魏即以河西郡与秦。同时秦又派梧里疾为主将,从
函谷关沿黄河南岸向东出击,先后攻取曲沃和焦(都在今河南三门峡以西),
并在曲沃“尽出其人”,作为秦进攻中原的据点。公元前三二九年秦又从河
西渡过黄河,攻取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和皮氏(今山西河津东)。
张仪为秦相而连横
张仪一作张义(见十三年相邦义戈、王四年相邦张义戈、《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二等),原是魏公族庶支出身,曾游说楚王没有得志,路经东周而入秦,曾得东周昭文君的礼遇和资助。公元前三二九年来到秦国,正好楚威王攻魏,张仪游说秦惠王出兵帮助魏国,于是以新得皮氏的“卒万人、车百乘”支持魏作战,因而魏楚大战,魏打败楚于陉山,秦因而得以顺利地接收河西地区(《韩策二》公孙昧谓公仲谈及此事,《韩世家》襄王十二年有相同记载)。公元前三二八年秦使公子华(一作公子桑)与张仪围攻魏的蒲阳(今山西隰县),攻取了,却请秦王归还给魏,又请秦王使公子爵作为“质子”送到魏国,这是张仪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张仪前往魏国劝说魏惠王“不可以无礼”,魏因而把上郡十五县连同少梁在内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因以张仪为“相邦”,把少梁改称为夏阳(《史记。张仪列传》)。就在这年秦打败赵将赵疵,取得蔺(今山西离石西)和离石(今山西离石)。次年秦又把焦、曲沃及皮氏归还魏国①,这是张仪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并准备下年秦惠文君称王。
秦惠文君称王
公元前三二六年秦“初腊,会龙门”(《六国年表》,《秦本纪》只作“初腊”)。腊祭是冬季酬谢有关收获的鬼神的祭祀,具有庆祝丰收、慰劳劳动人民的意义,这是个群众展开娱乐活动的节日,男女齐集,全国人民热烈参与的。这年秦开始举行腊祭,并在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集会。龙门是黄河上游的神圣之地,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传说为夏禹治水时所开
③《苏奉列传》称秦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秦本纪》作“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史记会注考证》以为公子卬“当公孙衍之讹”,甚是。
①《秦本纪》和《六国年表》只记这年秦归魏焦、曲沃,梁玉绢《史记志疑》谓《六国年表》、《魏世家》、《樗里子甘茂传》并言昭王初年秦攻皮氏未拔,疑秦归焦、曲沃时,并皮氏亦归之。
凿。黄河上游原是河宗氏等部族“游居”之地(见《穆天子传》),从这年起,举行腊祭而在龙门集会,有其特殊意义。因为秦新得河西郡和上郡,这一带原是游牧于黄河上游的戎狄部族的“游居”之地,秦要和这些戎狄部族友好相处,借此可以联欢。此后六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王北游戎地至河上”(《六国年表》、《秦本纪》作“王游至北河”,《正义》:“王游观北河,至灵夏州之黄河也”)。这就是秦和河上戎族相处友好的结果。后来秦昭王二十年又到上郡、北河(《秦本纪》)。秦这个“初腊,会龙门”
的设施,主要目的就在于巩固新得河西郡和上郡的统治,加强与周围游牧的戎狄的联系。
公元前三二五年四月戊午(初四)秦惠文君举行称“王”的仪式,按照齐、魏“会徐州相王”的先例,邀请魏、韩之君入秦朝见,推尊秦君为王,同时秦王也承认魏、韩二君的王号,而且魏韩二君还当场为秦王驾御作为称王标识的坐车,如同魏惠王在逢泽之会称王那样的“乘夏车,称夏王”①,以前逢泽之会有泗上十二诸侯参加朝见;齐魏会徐州相王,除了魏、韩之君参加外,也还有许多小国参加朝见。估计这次秦君称王的仪式上,也还有许多戎狄之君来朝。《后汉书。西羌传》说:“秦孝公立,威服戎羌,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秦孝公时既然有太子驷率许多戎狄之君朝见天子,这时太子驷(即秦惠文君)自己称王,当然必须有许多戎狄之君来朝。
上年的“会龙门”,必然曾招徕许多戎狄之君参加,为此次称王仪式作好准备。张仪这样推尊秦惠文君为王,同时又承认魏、韩两君的王号,具有巩固秦与魏、韩连横作用。
公孙衍合纵和五国相王
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犀首)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
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就在公元前三
二五年,“犀首、田朌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就是公孙衍拉拢齐国名将
田朌一起伐赵。公孙衍说:“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朌认为
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恐有后咎”,公孙衍认为说得难了,二国之君就不愿
出兵,待出兵之后二国之君见有危险,必然增兵。后来果然如此,因而大败
赵兵(《魏策二》)。田朌俘虏了赵将韩举,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乐西北)
和新城(《水经。河水注》引《纪年》),公孙衍也打败了赵将赵护,《六
国年表》载“赵武灵王元年魏败我赵护”。这是公孙衍当魏将初次得胜。
当时秦惠文王采用传统的逾年改元的礼制,在公元前三二四年改元,称
为更元元年。这年张仪又亲自率兵出函谷关,再度攻取魏的陕,“出其人与
魏“(《秦本纪》),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张仪列传》),
巩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张仪又和齐、楚大臣在齧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
目的在于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当时魏相惠施主张“以魏合
①《六国年表》载秦惠文王十三年“四月戊午君为王”。《秦本纪》作“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有错误。《周本纪。正义》引《秦本纪》作“与韩、魏、赵并称王”,“赵”字当为衍文。据此《秦本纪》原来当作“秦君为王,魏韩亦为王”。《张仪列传》云:“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吕氏春秋。报更篇》云:“张仪所德于天下者,无若昭文君,……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逢泽之会”当为“立惠王为王”之误。“名号”当指“秦王”的称号。
齐楚以按兵“,在引导魏君多次朝见齐君并推尊齐君为王以后,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魏策二》,”太子嗣“误作”太子鸣“),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公孙衍为魏将之后又和齐将田朌联合战胜了赵。因此秦相张仪要拉拢齐、楚,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公元前三二三年发起“五国相王”
(《战国策。中山策》)。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这来和秦国对抗的①,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齐国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它有称王资格,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也没有成功。就在这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战国策。韩策二》),派柱国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史记。楚世家》)。
合纵、连横活动的产生
在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开展激烈的斗争中,外交和军事上就产生了合纵、连横的活动。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这时各大国之间,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主张。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韩非子。五蠢篇》)还宣传:“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韩非子。忠孝篇》)
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
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是获得成功的,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够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语)。这是因为他用“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的策略,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
①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四定五国相王在周显王四十六年,是正确的。《史记。燕世家》说:燕易王十年“燕君为王”,《六国年表》同。《六国年表》又载韩宣惠王十年“君为王”。《战国策。中山策》说:“中山与燕、赵为王。”又说:“犀首(即公孙衍)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高注:”持中山小,故后立之“)。……
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史记。楚世家》又说这年”燕、韩君初称王“。足见”五国相王“参加的是赵、魏、韩、燕、中山五国。《鲁世家》说:”景公卒,子叔立(“叔”
当作“旅”),是为平公。是时六国皆称王。“《鲁世家》谓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可知鲁平公元年当为周显王四十七年,即位在四十六年,是五国相王之年。
二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和秦灭巴蜀、取汉中以及楚灭越
张仪兼为秦、魏之相
公元前三二二年秦攻取魏的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这时魏惠王由于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策略失败,不得不采用秦相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起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把惠施逐走。《吕氏春秋。不屈篇》说:“惠施易衣变冠,乘舆而走,几不出乎魏境。”高注:“言几不免难境内也。”可知惠施是乔装改扮而逃脱,很狼狈。惠施逃到楚国,楚王不敢久留,听得宋君很看重惠施,又把他送到了宋国(《战国策。楚策三》)。这时秦对外宣布免除张仪的相位,然后张仪为魏相(《六国年表》、《张仪列传》),实际上“张仪欲并相秦、魏”(《魏策一》),从而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张仪列传》),因而张仪既入魏为相,又兼领秦相①。
张仪兼为秦、魏之相后,确实开始“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行动。
公元前三二○年秦假道韩、魏向齐进攻,齐威王使匡章为将应战。匡章的母
亲得罪了父亲,父亲把母亲杀死,埋葬在马栈之下。当威王任命匡章为将,
曾说得胜回来,“必更葬将军之母”,匡章说他“不敢”,“不敢欺死父”。
当匡章率军到前线时,为了打败秦军,曾变换一些齐兵的徽章混进到秦军中。
候者(侦察兵)多次回来报告,说匡章以齐兵降秦,威王不信,结果齐兵大
胜,秦军大败。事后威王说:“夫人子而不敢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战国策。齐策一》)①。匡章是齐的大将,从齐威王未年开始,直到齐湣
王时,曾参与齐历次对外的重大战役,屡建战功。这是匡章初次为将而大胜
秦军,使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的行动受到挫折,使公孙衍合纵的策
略得以开展,魏惠王得以重新采用公孙衍合纵的策略,把张仪赶回秦国,让
公孙衍为魏相,并让惠施回到魏国。
公孙衍为魏相和五国伐秦
公元前三一九年由于齐、楚两国要驱逐魏相张仪,加上魏国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争取合纵,于是张仪回秦,公孙衍由魏将而升任相国②。这
①一九八三年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王四年相邦张义、庶长□操造戟”。“王四年”即指秦惠文王,称王改元四年,近年出土的“王五年”、“王六年”、“王七年”的上郡守疾戈都指惠文王称王改元之年。
“王四年”即公元前三二一年,张仪正为魏相,同时兼领秦相。
①焦循《孟子正义》以为此事“恐误编于威王策中,即不然,亦是威王未年事”。钱穆《匡章考》以为确是威王未年事,威王卒于秦惠文王改元五年,匡章信用于齐自此役始。(《先秦诸子系年》二八二页)。
这是正确的。这年张仪兼为秦魏之相,秦才能借道韩魏攻齐。
②《战国策。魏策三》载魏太子对楼■说:“以张子之强,有秦、韩之重,齐王恶之,而魏王不敢据也。”
《魏策一》又载:“犀首……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而以事因犀首。……犀首遂主天下事,复相魏。”
又载:“魏王相张仪,犀首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公叔以为信,因而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
《楚策三》又说:“楚王逐张仪于魏。”从这里可知魏惠王免除张仪的相职和起用公孙衍为相,是出于齐、
年魏惠王去世,举行葬礼时,遇到大雨雪,群臣要求太子延期举行,太子不听,因而报告公孙衍,公孙衍转告惠施,由惠施劝说太子同意(《吕氏春秋。开春篇》、《魏策二》),可知当时公孙衍已成魏国朝廷首脑,惠施也已回国,重新成为魏的大臣。
自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而做魏相,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因而在公元前三一八年便有“五国伐秦”之举。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当时曾推楚怀王为纵长。①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攻到函谷关,秦出兵反击,魏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讲和(《战国策。楚策三》),五国于是纷纷退兵。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一直进攻到韩邑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俘虏韩将
■、申差,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当时秦军已深入到韩、魏的交界,结果韩惨败。同时义渠曾乘机起兵袭秦,大败秦军于李帛之下。
这一役“五国伐秦”虽然失败了,但是声势是曾烜赫一时的。公孙衍和张仪同时,一纵一横,其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所以当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篇》)
秦灭巴蜀
自从公孙衍的合纵失败以后,秦、齐两大国又开始各谋兼并土地。秦国自从秦惠王即位以后,进一步图谋对外扩展,建立“王业”。在如何建成“王业”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同意见:张仪主张进攻韩国的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索图籍,挟天予以今天下”;而司马错反对“攻韩劫天子”的方案,认为徒然得到“恶名”而得不到实利,主张首先攻灭西南“戎狄之长”的蜀国,认为“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可以“利尽西海”(《战国策。秦策一》)。而且巴蜀可以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这时恰巧蜀国和苴国、巴国间有战争。原来巴与蜀长期为仇,因为苴侯和巴王友好,于是蜀王就伐苴,苴侯出奔到巴国,向秦求救。公元前三一六年,秦惠王派了司马错、都尉墨等人从汉中经石牛道伐蜀,蜀王亲自
楚、燕、赵、韩五国的主张。《史记。张仪列传》说张仪离魏系在魏哀王(襄王)参加五国伐秦之役失败以后,《魏世家》也说在魏哀王立后,都是不可信的。据《吕氏春秋。开春论》和《战国策。魏策一》,当魏惠王去世时,犀首已在魏国用事,而惠施也已回魏。公孙衍、惠施都是张仪的政敌,在惠王去世前已当权,张仪必已先去魏回秦。
①《史记。犀首列传》说:“张仪已卒之后,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吕氏春秋。开春篇》高诱注也说:“犀首,魏人公孙衍也,佩五国相印,能合纵连横。”这里说公孙衍曾继张仪为秦相,固然不足信,说公孙衍曾“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也是夸大之词。但是公孙衍曾约五国合纵伐秦,当是事实。《史记。楚世家》说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这又误把这年合纵的事归之于苏秦了。即司马迁所谓“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史记。苏秦列传》太史公语)。《秦本纪》说这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匈奴”当为“义渠”之误。义渠的袭秦,据说也是出于公孙衍的预先发动(《战国策。秦策二》、《史记。犀首列传》)。
率兵到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秦军,①失败逃走到武阳(今四川彭山),被秦军杀死,蜀国就灭亡了。接着司马错等人又攻灭了苴国和巴国,把巴王捉了回去。

秦对巴蜀的羁縻政策
秦兼并巴、蜀之后,因为少数族的统治者在当地还有一定的号召力,采
用了羁縻政策。秦虽然在进攻中杀了蜀王,俘虏了巴王,也还改封蜀王子弟为“侯”,改封巴的原来统治者为“君长”。在设置巴郡的同时,仍然保留“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后汉书。巴郡南蛮传》)。也还继续保留蜀为属国,“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史记。张仪列传》);同时“以张若为蜀国守”,“移秦民万家实之”,因为“戎伯尚强”(《华阳国志。蜀志》)。公元前三一四年秦惠王封公子通为蜀侯(《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记在次年,作公子繇通;《华阳国志》作公子通国),公子通当即蜀王之子而非秦王子弟。③尽管秦派遣蜀相和蜀国守,蜀还是不断发生内乱。公元前三一一年“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史记。秦本纪》)
①。丹、犁是蜀西南的部族,这时臣服于蜀侯,说明蜀侯还在扩大其势力。蜀相陈壮把蜀侯杀死,该是与蜀侯发生冲突的结果。次年秦武王为了安定蜀地,又派甘茂等人伐蜀,杀死陈壮,又讨伐丹、犁。公元前三○八年秦武王又封子煇为蜀侯,子煇也该是原来蜀侯的子弟。公元前三○一年秦昭王又派司马错入蜀,迫使蜀侯煇自杀,并杀其臣郎中令婴等二十七人。②次年秦昭王又封
①苴与巴同为蜀附近小国。苴侯居于葭萌,在今四川剑阁东北。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以为苴即褒,在今陕西汉中西北,不确。直当即■,春秋早期已存在,传世有铜器,现藏上海博物馆,详见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六○三至六○五页。“■”即《说文》“耡”,《说文》云:“蜀地也。”《集韵》谓“■,乡名,在临邛”。临邛今四川邛崃。“苴”、“■”原为一声之转。
②《史记。秦本纪》、《张仪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一》皆谓司马错代灭蜀,扬雄《蜀王本纪》称张仪代灭蜀,《华阳国志》称张仪、司马错代灭蜀,当以《秦本纪》等所记为是。
③《史记。张仪列传》说:“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战国策。秦策一》有大体相同的记载,也说:“蜀主更号为侯。”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根据《秦策一》和《张仪列传》,推断秦所封蜀侯是原来蜀王子弟而非秦王子弟,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五九年第五期),也有同样见解,并进一步作了分析,认为从《史记。秦本纪》看来,秦所封蜀侯好像是秦王之子,但是秦武王无子,秦武王所封蜀侯煇不可能是武王之子。秦昭王年十九而立,昭王四年出生长子(即后来秦孝文王),其次子最早生于昭王五年或六年,因此秦昭王在七年所封的蜀侯绾也不可能是昭王之子。秦昭王的同母弟也只封到“君”(如高陵君、泾阳君),如果绾是秦王子弟也不可能封“侯”。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①《华阳国志》说:“陈壮反,杀蜀侯通国。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代蜀,诛陈壮。”这时陈壮因和蜀侯发生冲突,把蜀侯杀死,实际上并不是反叛秦国,只是没有秦王的命令而擅自杀死蜀侯,则有叛王之罪。
②《华阳国志》说:“赧王十四年蜀侯煇祭山川,献馈于秦孝文王(当作秦昭王)。煇后母害其宠,加毒以进王。王将尝之,后母曰:”馈从二千里来,当试之。,工与近臣,近臣即毙。文正大怒,遣司马错赐剑,使自裁。“《史记。秦本纪》说:秦昭王六年”蜀侯■反,司马错定蜀。“秦昭王六年正当周赧王十四年。《华阳国志》所记有些不近情理。既然■的后母在■进献给秦王的祭品中加毒,当秦王将尝时,煇的后母又怎么可能当面向秦王作出”当试“的建议呢?
煇的儿子绾为蜀侯。公元前二八五年秦怀疑蜀侯绾反叛,把他杀死,从此只派张若为蜀守,设置蜀郡(《华阳国志。蜀志》)。秦先后杀死了三个蜀侯,才巩固了对蜀的统治。
秦灭巴蜀后,在巴蜀进行改革,实行优待征收赋税制度,规定巴族人民相当于不更的爵位,用土产的布和鸡羽纳赋。
秦兼并义渠土地
秦在西南攻灭巴蜀的同时,又积极向西北兼并义渠的土地。义渠是当时
西戎中比较强大的一支。公元前三三五年,义渠打败秦师于洛水流域(《后
汉书。西羌传》)。公(续上页注元前三三一年义渠发生内乱,秦派庶长操
带兵前往平定(《史记。六国年表》)。后四年,义渠王就向秦屈服称臣(《史
记。秦本纪》)。公元前三二○年秦伐义渠,攻取郁郅(今甘肃庆阳东,《后
汉书。西羌传》)。当时义渠虽然已筑有城邑,但还以畜牧为主要生产事业。
当时秦国对付义渠的策略,就是公孙衍对义渠君所说的:“中国无事于秦,
则秦且烧焫获君之国;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也。“
(《战国策。秦策二》)就是说,秦没有外来威胁时,就对义渠采取烧荒和
掠夺财物的办法①;秦有外来威胁时,就送重礼给义渠君加以拉拢。公元前三
一八年东方五国合纵攻秦,秦为了拉拢义渠,送给义渠君“文绣千匹,好女
百人“。义渠君想到公孙衍对他讲的话,就乘机袭秦,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
(《战国策。秦策二》)。后四年,秦就大举向义渠进攻,取得了徒泾(在
河西郡)等二十五个城(《史记。秦本纪》、《后汉书。西羌传》)。从此
秦在西北地区的势力有了很大扩展。
齐宣王破燕和中山攻取燕地
这时恰巧燕国有内乱,燕国的贵族正在反对由燕王哙禅让给与君位的子之。在公元前三一四年,齐宣王命令匡章带了“五都之兵”,会同征发来的“北地之众”,向燕进攻。最初燕国人民因为痛恨本国的统治者,对于进攻的齐军表示欢迎,齐军仅仅五十天就攻下了燕国国都,燕王哙身死,子之被擒后处醢刑而死。后来由于齐军过于残暴,结果“燕人畔”(《孟子。公孙丑下篇》),迫使齐军不得不撤退。
这时中山曾战胜燕赵两国,向南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打败赵军,向北在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打败燕军,杀死了燕的大将。①据新出土的中山王■铸造铁足大鼎铭文,这时中山相邦司马朋曾乘燕内乱,率军攻燕,“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这是中山取得的一次胜利(所谓“方数百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九《烧荒》条:“守边将士每至秋月草枯,出塞纵火,谓之烧荒。《唐书》:契丹每入寇幽蓟,刘仁恭岁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马多死,契丹乃乞盟,是也。其法自七国时已有之。《战国策》:公孙衍谓义渠君曰:”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焫获君之国。‘“
①《战国策。齐策五》记苏秦说齐闵王曰:“日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当是”中人“之误),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干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急也。”可知中山在被赵灭亡、中山君出奔齐之前,曾先后战胜燕、赵两国,对燕曾取得重大胜利。
里,列城数十“,是夸大的说法)。
公孙衍为韩相和田文为魏相而合纵失败
当时各大国由于合纵连横形势的变化,常常更换相国。公元前三一八年
秦为了争取赵的合作,一度以赵武灵王的大臣乐池为相。次年秦由于反击五
国联军大胜,再度重用张仪为相。公元前三一六年,魏襄王为了争取齐国支
持,使用田需掌握着大权,与公孙衍发生矛盾,公孙衍因此向魏王建议:“婴
子(即靖郭君田婴)言行于齐王,王欲得齐,则胡不召文子(即孟尝君田文)
而相之?“经魏王同意,”于是东见田婴与之约结,召文子而相之魏,身相
于韩(见《魏策二》第二章和第八章)。由于公孙衍为韩相和田文为魏相,
在齐相田婴的支持下,合纵的形势又好转了。②公孙衍可说是合纵的首创者,
田文是公孙衍的合作者和继任者,就是从这次参与合纵开始的。因为齐是东
方的强国,是三晋合纵必须争取支持的。可是这次合纵的行动,未见有什么
成就。
公元前三一五年秦向韩的中原地区进攻,战于浊泽(一作浊潢,今河南
长葛西北),主张和秦连横的韩国大臣公仲朋,认为“与国不可恃”,不如
通过张仪讲和,给与秦一个都邑,与秦一起伐楚,“此一易二之计”。韩王
赞成这个建议,将使公仲朋入秦。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大为恐慌,招陈轸
来商量,陈轸认为要避免秦韩联合伐楚,要假装出兵救韩模样,“令战车满
夏路(从楚方城通向中原的大道)“,派信臣进见韩王,报告来救大军己出
发,使韩绝和于秦。楚王就这样做了。当楚的信臣来到时,韩王大悦,就命
公仲朋取消入秦求和之计。公仲朋认为不可,这一定是陈轸的诡计。韩王不
听公仲朋的话,就绝和于秦。秦因此大怒,派樗里疾统率大军进攻,相战到
下一年,楚的救兵不到,秦大败韩军于岸门(今河南许昌西北,正当浊泽西
南,见《战国纵横家书》二十四、《韩策一》和《韩世家》)。《秦本纪》
载:“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魏世家》亦载:“走犀首岸门。”
这是公孙衍合纵的又一次大败,打得他临阵逃脱了。同时,樗里疾还再度攻
取了魏的焦和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迫使韩不得不向秦屈服,把太子
仓入质于秦。这是公元前三一四年的事。次年魏襄王就入秦和秦惠文王在临
晋相会,魏王按照秦王的意见,立了亲秦的公子政为太子(《史记。秦本纪》、
《魏世家》)。同时秦又攻取了赵的蔺(今山西离石西),取得大胜,俘虏
了赵将赵庄(《史记。秦本纪》、《赵世家》)。于是张仪所主持的秦和韩、
魏连横的形势再度出现,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策略就再度
推行。
秦、韩、魏和楚、齐对峙局势
公元前三一三年,秦在中原地区已占有二个重要的进攻基地,一个是函
②吴师道《补注》:“田文为魏相,盖犀首约结于婴,召其子而相之也,下章与此同。事宜在襄王时,非文奔魏相昭王事也。”这一论断正确。《魏世家》载襄王九年魏相田需死,昭鱼恐张仪、薛公(即田文)、犀首有一人相魏,张仪、犀首都曾在田需为魏相之前当过相国,可知田文也必曾为魏相,因而昭鱼把三人相提并论。田文这次相魏的时间很短,来见有什么成就。
谷关东北的曲沃,另一个是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商原称商密,即春秋时代楚的商县,在今河南浙川西南,於又称於中,在今河南西峡东,两地相邻,合称为“商於之地”。商於本为楚地,这时早已为秦所占有。这两个地方,当时已成秦伸向中原进攻的两个矛头,张仪要推展“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策略,首当其冲的是楚。楚因此派柱国景翠统率大军驻屯于鲁、齐边境和魏、韩的南边,又派三大夫统率九军向北围攻曲沃和於中。当时越欲伐齐,齐王使人游说越王,劝越王不攻齐而攻楚,曾说:“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以至无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军北聚鲁、齐、南阳,分有大此者乎?”(《史记。越世家》,原误作楚威王时)。由此可见,当时秦、韩、魏三国和齐、楚二国对峙的形势很是紧张。楚是调发大量主力军队来应付这个对峙局势的。
这时楚派三大夫统率九军包围曲沃和於中两地,就在这年楚已经在齐的帮助下攻取了曲沃,接着就要进攻商於之地。而秦惠王不但想要战胜楚军于商於之地,还想要乘胜夺取楚的汉中地区,因此必须设法瓦解齐楚的联盟,还要作好反击楚军于商放和乘胜夺取汉中的军事上的准备。秦相张仪于是南去游说楚王,声称秦王最推崇楚王,而最恨齐王,他自己也是这样,现在秦王要讨伐齐王,只因楚、齐交好,秦王不便尊重楚王,如若楚与齐绝交,他就能请秦王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听了很高兴接受,不听陈轸的劝阻,坚决与齐绝交。所谓“商於之地六百里”,本是夸大的话,等到楚与齐真正绝交,楚派将军前往接受献地,张仪回答说只有六里,于是楚怀王大怒,就要大举发兵进攻商於之地了(据《秦策二》所载)。

张仪如此欺骗楚王,既使楚齐绝交,又是缓兵之计,使秦作好全面反击
歼灭楚军的准备。秦惠文王是很迷信鬼神的,因此在大战爆发前,使宗祝邵
鼛在旧都雍祭祀巫咸、诅咒楚王而祈求“克剂楚师”;同时又到朝那湫(今
甘肃平凉西北),祭祀大沈厥湫(朝那湫的水神)、诅咒楚王而祈克胜利。
《秦诅楚文》就是当时在神前诅咒楚王、祈求胜利的文告,其中讲到楚王“求
取吾边城新■及■、长、■,吾不敢曰可,今又悉兴其众,张矜■怒,饬甲
底(砥)兵,以逼(逼)吾边竞(境)“。”新■及■“就是指”商於之地“,
“■”即是“於”,新■当是秦取得商以后新改的地名。秦惠文王常以新得
之地改名,如得魏阴晋改名“宁秦”,得魏少梁改名“夏阳”,因为晋、梁
都是国名。得商而改名新■,因为秦原有地名商(即商君封邑)。所谓“今
又悉兴其众“,就是指楚王大怒,将要大举进攻商於之地了①。这是秦楚两国
首次调动大军,进行激烈的大战,关系到此后秦、楚两国的兴衰,秦是倾其
全力以赴的,由秦相张仪主其事,军事上则由张仪的得力助手魏章统筹指挥。
秦、韩、魏大胜楚、齐和秦取汉中
公元前三一二年的年初,楚大举发兵进攻秦、韩,派将军屈丐(“丐”
一作“匄”)进攻商於之地,又使上柱国景翠(“翠”一作“痤”)围攻韩
①此事《秦策二》、《楚世家》、《张仪列传》有相同记载,其中不免有些传说故事性质,出于后世策士的增饰。如说楚王使勇士往骂齐王,如同儿戏。《楚世家》、《张仪列传》说楚王因此授张仪相印,不见于《秦策二》,显然出于后人的增饰。《张仪列传》增饰较多。
①参见拙作《秦诅楚文所表的诅的巫术》,《文学遗产》一九九五年第五期。
的雍氏(今河南禹县东北)。当时楚怀王虽然听信张仪欺骗而与齐绝交,但是在秦、韩、魏和楚齐陈兵对峙而一触即发的形势下,齐并没有因此退却,齐依然联合宋一起围攻着魏的煮枣(今山东东明东)。
秦这时分三路出兵加以反击,东路由名将樗里疾统率,从函谷关进入韩
的三川地区,帮助韩对围攻雍氏的景翠进行反包围;中路由庶长魏章统率,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