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战,戎翟居山地,不便车战,因而不得不改用步兵制胜。这时由于各国普
遍采用郡县征兵制,广泛征发农民参加军队;同时由于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
弯的使用,使得战斗方式不能不作相应的改变。自从铁兵器发明和应用以后,
杀伤力大大增加了,特别是弩的发明,箭能更有力地远射,“射六百步之外”,
使得密集的整齐的车阵无法抵御,遭受惨重的损失。例如公元前四○五年,
三晋联合伐齐,廪丘一役,就“得车二千,得尸三万”,这样就迫使战争方
式不得不放弃传统的车战,改变为步兵的野战。以前车战时,一部分奴隶和
平民是被征发来跟从贵族兵车服役或徒步作战的。到这时候,各国军队的主
要成分是“徒步匹夫”的农民,农民向来没有御车作战的习惯和专门训练,
其改用步兵作战,也是必然的趋势。
至于骑兵的应用,也在春秋战国之间,最初还是和兵车混合编制的。例
如知伯要围攻赵,赵襄子曾派延陵生带了兵车和骑兵先到晋阳(《韩非子。十
过篇》),部署防务①。后来骑兵发展成为单独的部队,主要是为了配合步兵
作战,作为奇袭冲锋之用,所以战国时代各国兵额,“带甲”都有几十万至
百万,骑仅五六千匹至万匹。公元前三○五年赵攻中山,右左中三军由赵武
灵王亲自统率,另由“牛翦将车骑,赵希将胡、代、赵”(《史记。赵世家》),
“车骑”还只是五军之一。赵武灵王的“变服骑射”,是由于胡用骑兵,利
用骑战,其势不得不用骑兵为主力。
军事家孙膑曾经指出:“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
三曰追散乱击;四曰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
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整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
不意;九曰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
战利也。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
故名离合之兵也。“(《通典》卷一四九)孙膑所说骑战的十利,充分说明
了骑兵奇袭冲锋的作用。既可以乘虚直入,乘胜追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又可以包抄后路,破坏后方。
①《战国策。赵策三》载赵奢对田单说:“今干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战国时代的战争,从各次战役看来,的确不外乎野战和包围战。
①古时作战,载人和运输都用车。马驾车,不单骑。到春秋末年才有骑马的风气。《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刘炫、王应麟等都认为“此骑马之渐”。刘炫说见《左传正义》所引,王应麟说见其所著《困学纪闻》《吕氏春秋。无义篇》说:“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战国策。齐策一》载孙子对田忌说:“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可知战国初期骑兵还是和兵车混合编制的。
总的战争方式的变化
总的说来,春秋时代,战争是由数量较少的军队来进行的,军事行动的范围比较狭小,战争的胜利主要靠车阵的会战来取得,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决定胜负了。到战国时代,由于生产的比较发展,由于集权的君主政权的建立,由于武器的进步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军队人数大增了,军事行动的范围比较扩大了,战争方式由车阵作战改变为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了,战争也比较带有持久的、长期的性质了。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交战国的经济、政治、人口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而且也决定于一国的民气了。同时进攻方式也比较带有运动性了。例如魏考选武卒,“日中而趋百里”也是考选的条件之一。据说楚国的军队“轻利僄遫(速),卒如飘风”(《荀子。议兵篇》),齐的军队“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战国策。齐策一》)。
这时进攻手段的运动性已成为胜利的必要条件,“后之发,先之至”已成为“用兵之要术”(《荀子。议兵篇》临武君语),所谓“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吕氏春秋。论威篇》)。迂回的运动的战略也已开始应用,例如长平之战,“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万五千骑绝赵壁间”
(《史记。白起列传》),因而战争就比较错综复杂,战争的指挥已成为一种技艺,兵法要比以前讲究了。春秋以前的军队,都由国君和卿大夫亲自鸣鼓指挥,到春秋战国之际就产生了专门指挥军队的将帅和军事家。
四战争中防御手段的进步
关塞亭障的防守
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频繁、战争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战略的开始运用,各国不得不防备敌人的突然进攻,因此防御手段也跟着进步。
在车阵作战时期,交战双方往往避开运动困难的地形。愈是平原地区,
愈是好的会战场所。战争往往发生于两国“封疆”间的平原地区,直到不能
作战的时候才守险要之地。例如公元前五五五年晋伐齐,齐人拒之于平阴,
夙沙卫曾说:“不能战,莫如守险。”(《左传》襄公十八年)春秋时各国
边界上虽已建立关、塞,但平时往往不驻兵防守,必待有战事才防守(顾栋
高《春秋大事表》卷九《春秋列国不守关塞论》)。到战国时代,由于武器
的进步,农民成为军队的主要成分,战争改用步骑兵为主力,经常采用野战
和包围战的方式,险要之地往往成为防御战和争夺战的中心地点。例如齐、
魏间最大的战役马陵之战,是在“道狭而旁多阻险”的地区进行的,结果魏
军中伏大败(《史记。孙子列传》)。秦、赵间几次大战也都在有山险的上
党地区进行,公元前二七○年的阏与之役,秦、赵两军“道远险狭,譬之犹
两鼠斗于穴中“,结果赵将赵奢居高临下,大破秦军(《史记。赵奢列传》)。
正因为险要的地形在作战中大可利用,当时各国都在边境和交通要道上利用
山水之险建设关塞。
楚国在春秋时,北边已设有冥厄、大隧、直辕三塞(都在今河南阳南),
东边设有昭关(今安徽含山东北);到战国时,更在西边设有扞关(今湖北
宜昌西),东北设有符离塞(今安徽宿县东北),南方设有无假关(今湖南
长沙西北),西南边境设有厉门塞(今广西平乐西南)①,还在郢都以南靠近
长江设有木关(鄂君启节的舟节铭文)。赵国为了防御游牧部族,在东北设
有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以南)、句注塞(今山西代县西)和鸿上塞(今河
北唐县西北倒马关),在西北设有高阙塞(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
和挺关(今陕西榆林西北),在太行山的交通孔道还设有井陉塞(今河北井
陉西娘子关一带)。燕国在北方设有令疵塞(今河北迁安西)和居庸塞(今
河北昌平西北居庸关)。秦国在秦献公时,东边有郑所塞(今陕西华县以东),
北边有焉氏塞(今宁夏固原东南);后来随着占有土地的扩大,在东边设有
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还利用原来已有的淆塞(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在东南设有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函谷关和武关是秦国防御东方六国进
攻的重要关塞。东方六国合纵攻秦,首先进攻的目标就是函谷关。沿黄河西
岸有临晋关(今陕西大荔),在函谷关以西还设有湖关(今河南灵宝西)。
《吕氏春秋。有始览》列举当时天下的“九塞”是:大汾(属魏)、冥厄、
荆阮、方城(以上三塞属楚)、淆(属秦)、井陉、句注(以上二塞属赵)、
令疵、句庸(以上二塞属燕)。汉代桑弘羊曾列举战国时代七国的关塞,总
结说:“关梁者,邦国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宝也。”(《盐铁论。险固篇》)
①《史记。甘茂列传》说楚国“南塞厉门而郡江东”,《战国策。楚策一》误作“南察濑胡而野江东”。
《史记正义》引刘伯庄说:“厉门,度岭南之要路。”按《水经。漓水注》:“漓水之上有关。”“漓”、“厉”声近,厉门当即漓水之关,在今广西平乐西南。
战国时代各国重要关塞,都驻有军队防守,设有官吏掌管。关门的开闭
有一定的时间,行人的进出要经过检查,需要通行证件,运载货物经过还要
征税。这时各国政府从关塞上征收的税,已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例如信陵
君建议魏王“存韩安魏”,主张从韩的上党到魏的安城中间共、宁地区,设
关“出入赋之”,“其赋足以富国”(《史记。魏世家》)。当时过关的通
行证件是符或节,《周礼。地官。掌节》说:“门关用符节。”鄂君启节铭
文说:“女(如)载马牛台(以)出内(入)关,则政(征)于大度(府),
母(毋)政(征)于关“。鄂君启节是封君运载货物过关的免税通行证件,
规定如果运载马牛过关,必须向楚王的大府纳税,不必向关塞纳税。一般商
人运载货物过关,则必须向关塞纳税。当时各国边境的关塞是驻有重兵防守
的。例如秦公子连(即秦献公)原来流亡在魏,当他趁秦国内乱回国夺取君
位时,先想从郑所塞进入,被守塞吏拒绝;再从焉氏塞进入,被守塞的庶长
菌改迎入。当时边境的关塞不但驻有重兵防守,还要检查来往的行人。如果
没有通行证件是不准过关的。又如孟尝君从秦国出逃,夜半过函谷关,为了
蒙混过关,“更封传,变名姓”;因为“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食客中
“有能为鸡鸣而鸡尽鸣”的,于是孟尝君才得“发传出”
(《史记。孟尝君列传》)。当时关吏还有检查行人所带财货的制度。
例如秦昭王罢免魏冉的相职,“使归陶,因使县官(指国家)给车牛以徙,
千乘有余。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于王室“
(《史记。范睢列传》)。又如公孙龙“乘白马,无符传,欲出关,关吏不听”(《太平御览》卷六四六引桓谭《新论》)。
战国时代,不仅平时有兵驻守关塞,而且已设亭、障守望。亭是边疆土
台(四方土堆)上的建筑,是瞭望台性质的,为国防上最前线的守望处所。
障是规模较大的城堡,有尉驻守①。同时边境上已有报警的烽燧设备①。
各国内地长城的建筑
春秋战国间,由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建筑堤防
①《战国策。韩策一》策士所造张仪的话说:“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除守徼亭、障、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魏策一》又说:“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可知战国时代各国边境已有亭、障等设备。《韩非子。内储说上篇》载:吴起为魏西河守,“秦有小亭临境”,“不去则甚害田音”,这就是秦边境上的亭。贸谊《新书。退让篇》说“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这种亭已和秦、汉时代边境上的亭性质相同。战国末年著作的《墨子。备城门篇》说城上设亭来防守,每个亭设有一个尉。《史记。白起列传》载:秦昭王四十七年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可知战国时代的鄣也己没有尉防①战国时各国边境已普遍设有烽燧等报答设备,例如《史记。信陵君列传》说:“北境传举燧,言赵寇至。”
《李牧列传》称李牧“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秦新郪虎符铭文说:“燔鐆事,虽毋会符,行■(也)。”战国末年著作的《墨子。号令篇》说:“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人。”《墨子。杂守篇》说:“亭一鼓,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烽火以(已)
举,辄五鼓传,又以火属之,言寇所从来多少。……望见寇,举一烽;入境,举二烽;射妻(要),举三烽,一蓝(鼓);郭会,举四烽,二蓝(鼓);城会,举五烽,五蓝(鼓);夜以火如此数。“从这里,可知当时用烽火报警,已有各种不同的记号。烽是用滑车悬挂在木杆上的,可以”引而上下之“。火就是苣火,也就是火炬,用火光来传达警报,一般是在夜间使用的。
的技术,各大河流都陆续建筑了大规模的堤防。当时在进行兼并战争中,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运动性,很需要建筑大规模的防御工程,就利用建筑堤防的技术,把边境上原有的大河堤防加以扩建,把原来的水利工程改造成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公元前四六一年秦国曾“■河旁”(《史记。秦本纪》),公元前四一七年秦又“城堑河濑”(《史记。六国年表》),不断地在黄河旁建筑防御工事,目的在于防止魏的进攻。到公元前四○八年,秦的河西已完全失守,退守到洛水,也就“■洛”(《史记。秦本纪》)了。
这些■、城堑都是由河的堤防扩建而成的。比较大规模的,比较长的,也就称为长城了。中原各国在内地建筑长城的情况大体如下:
(一)楚方城楚的长城叫方城,东半部早在春秋时代就已有了。东半部
从鲁关(今河南鲁山西南鲁阳关)起,向东经犨县(今鲁山东南),到达■
水,折向东南,到达沘阳(今河南泌阳),形成矩形。这是利用山脉高地连
结■水和沘水的堤防筑成,所以方城也称连堤。《吕氏春秋》曾说:魏文侯
“南胜楚于连堤,东胜齐于长城”(《下贤篇》)。到战国时代楚顷襄王时,
又扩建西半部,从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今河南来川南),南向到达穰
县(今河南邓县),“累石为固”,又形成另一个矩形。方城大概就是由于
它筑成矩形而得名。
①
(二)齐长城齐国也较早修建了它的长城。公元前四○四年,三晋曾伐
齐入长城(《水经。坟水注》引《竹书纪年》、……氏编钟铭文)。到公元前
三六八年,赵又侵齐到长城(《史记。赵世家》)。齐的长城也是利用原有
的堤防连结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到公元前三五○年,齐又曾“筑防以为长
城“(《史记。苏秦列传。正义》引《竹书纪年》)。由于齐的长城是由堤
防接连扩建而成的,所以也称为“长城钜防”(《战国策。秦策一》策士所
造张仪语、《燕策一》苏代语、《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大射者语)。
齐长城也是陆续修筑成的。大概西部先筑成。齐长城西端起于防门,防门早
在春秋时已扩建为防御工程。公元前五五五年晋联合中原各国伐齐,齐在平
阴(今山东平阴东北)集结兵力进行抵御,“堑防门(平阴古城南三里)而
守之广里(平阴古城西北)“(《左传》襄公十八年)。防门原为堤防之门,
“堑防门”就是扩建堤防为防御工程。战国初期三晋多次攻入齐长城,说明
齐长城的西部在战国初期已建成,到公元前三五○年“筑防以为长城”,是
进一步扩展长城。齐长城从防门起,东向经五道岭,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
经历泰沂山区,一直到小朱山入海。
①
①《左传》僖公四年载屈完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以往有的注释家因为汉水是水名,认为方城是山名。但《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伯州犁说:“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左传》昭公十三年载叔向说:“有楚国者,其弃疾乎?君陈、蔡,城外属焉。”杜注:“城,方城也。”可知方城该是长城,不是山名,否则不能把县说在方城外,更不能把方城简称为城。《水经。……水注》引盛弘之说:“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水,达沘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又说:“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而南。”《史记。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说:“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敌华夏,号为方城。”据此,西半部是楚顷襄王时所筑。盛弘之所说东半部,当春秋时代已有。方城的东西两半部以鲁关为中心。鲁关以东该是春秋时所造,鲁关以西该是楚顷襄王时所造。
①《后汉书。郡国志》济北国下云:“卢有平阴城,……有长城至东海。”《水经。汶水注》说:“〔泰〕
(三)魏长城魏长城是利用洛水(北洛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所谓“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史记。秦本纪》)。《盐铁论。险固篇》也说:“魏滨洛筑长城。”南端起于郑(今陕西华县),越渭水和洛水,经历今大荔、澄城、洛川等具,沿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
②
(四)魏中原长城《后汉书。郡国志》河南郡下说:“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史记。苏秦列传。集解》和《索隐》引徐广说同。这条长城从黄河边的卷(今河南原阳西)开始,东向到阳武(今原阳东南),折往西南行,到达密(今河南密县东北)。③这是公元前三五八年魏国所筑。《水经。济水注》说:“案《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公元前三五八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亥谷以南,郑(按即韩国)所筑矣,《竹书纪年》云是梁惠成王十五年筑也。”这是说这条长城的亥谷以南一段为韩所补筑。《淮南子。说林篇》说:“秦通崤塞而魏筑城也。”高注:“魏徙都大梁,闻秦通治崤关,知欲来东兼之,故筑城设守备也。”魏国防备秦国越过崤关东来兼并的“城”,就是这条在大梁以西的长城。
(五)中山长城公元前三六九年所筑(《史记。赵世家》)。
(六)赵的南长城公元前三三三年所筑(《史记。赵世家》),是由漳水、滏水(今滏阳河)的堤防接连扩建而成的①,即赵武灵王所谓“我先王因世之变,……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九年)。
从当时战争形势来推断,大体上这条长城从今河北武安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今肥乡南。
(七)燕的南长城是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当时即以“易水长城”
连称(《战国策。燕策一》策士所造张仪语)。根据《水经。易水注》和《滱水注》,结合现存遗迹和地方志所记载的遗迹,这条长城从长城门(今河北易县西南)起,穿过北易水,沿着南易水东向,经过汾门(今徐水西北),再沿着南易水和滱水(今大清河)而走向东南的。
②
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史记。楚世家。正义》引《太山郡记》说:”大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太山千余里至琅邪台入海。“又引《齐记》说:”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又引《括地志》说:”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太山北岗上,经济州、淄州,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邪台入海。“齐长城的西端起于平阴古城南三里的防门。《水经。济水注》引京相璠说:”平阴城东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张维华《齐长城考》(《禹贡》半月刊第七卷第一、二、三合期),根据地方志所载遗迹,推定齐长城从防门(今平阴东北)起,入今长清西南境,东向经五道岭,入长清东南境,东北行入泰安,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即大横岭)东行,经历城南界,沿章丘、莱芜两县交界,经博山东南行,入朐临、沂水两县交界曲折东行,越穆陵关,经安邱西南界之太平山,入日照北境,经诸城南境,到胶南小朱山入海。
②《史记。魏世家。正义》以为魏“塞固阳”的固阳,就是汉的固阳县,在今河套外乌拉特的东北。但这时魏国的领土远不能到达这里,不足信。
③《水经。阴沟水注》说:“右渎东南经阳武城北,东南绝长城;经安亭北,又东北会左渎,左渎又东绝长城。”《水经。渠水注》又说:圃田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
①《史记。赵世家》肃侯十七年“筑长城”,《正义》说:“刘伯庄云:盖从云中以北至代。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又疑此长城在潭水之北,赵南界。”这时所筑长城,自当以“赵南界”之说为是。潭水乃漳水之误。
②《水经。易水注》说:“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经
边地长城的建筑
到战国后半期,赵、燕、秦三国受到东胡、匈奴、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的侵扰。这种游牧部族的侵扰对于边境人民和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害的。而这些游牧部族精于骑射,战争的运动性较大,因而赵、燕、秦三国又运用在内地筑长城的经验,在北境建筑长城:
(一)赵的北长城建筑于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所谓“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史记。匈奴列传》)。根据留存的遗迹来看,赵北长城大体上有前后两条:前条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带建筑;后条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向东,经包头北,沿乌拉山向东,沿大青山,经呼和浩特北、卓资和集宁南,一直到今河北张北以南。
①
(二)燕的北长城建筑于燕将秦开破东胡后。这条长城在现存长城的二百公里以北,在今内蒙古赤峰以北还保存有遗址。根据实地调查,赤峰红山北方沿西路戛河北岸有燕长城遗址向东延伸着,遗存的显著部分经过老爷庙、八家子、撒水波等村,全长约三十多里。长城壁有的地方用土建筑,有的地方用石块建筑,现存二三米至四五米高不等。它跨山越谷,远望过去,气势很雄伟。在这段长城上接连筑有三个小城堡,当即所谓障。西端可以和今赤峰东北卓苏河南的土城、小城堡相接连。在长城遗址内外的山上分布有不少小城堡遗址。在这些城堡里出土有重线山形纹半圆形瓦当、“明刀”钱、“一刀”圆钱、铜镞、云纹瓦当、绳纹瓦、绳纹陶片等。由这些出土物看来,可知这段长城确是燕长城的遗址。
②
(三)秦长城建筑于秦昭王灭义渠后,是沿陇西郡、北地郡的北边建筑的(《史记。匈奴列传》)。西端起于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水北上,东行到今渭源北,又西北到古狄道(今甘肃临桃),又北到今皋兰,沿黄河,经今兰州东北行,折而进入今宁夏。现在渭源北十里的北山上,临洮窑店驿的长城坡,皋兰小西湖的黄河沿岸,兰州的城墙北部,都保存有秦长城的遗址。
①
渐离城南,……易才又东经武阳城南。“这是北易水。《水经注》又说:”易水又东流,屈经长城西,又东流南经武隧县南、新城县北。……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易水东分为梁门陂,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这是南易水。《水经。滱水注》又说:”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由此可知,燕南长城从长城门(即关门城)穿过北易水,沿着南易水东向,经过汾门再向东,再沿南易水和滱水(今大清河)而走向东南。这一带的地方志记录有这条长城的遗迹,有些遗迹至今辽保存。今徐水县解村瀑河上游东岸,南起石尤山,北至黄山,沿河岸有上城约长十公里,就是这圣长城一部分的遗迹,见《考古》一九六五年第一期《河北徐水解村发现古遗址和古城垣》。
①张维华《赵长城考》(《禹贡》半月刊第七卷第八、九合期)引当时绥远通志馆的《绥远通志》(稿本)
说:“最近《采访录》载:包头县境年有古长城,东自什拉淖起,沿大青山及乌喇山之麓西行,至西山嘴子而止,长凡二百六十余里,为土石所筑,高二三尺以至六尺不等,或断或续,尚多存在,而以什拉淖至城塔汗之一段为较完整云。”
②这段长城遗址是一九四二年发现的。见佟柱臣《赤峰附近新发见之汉前土城址与古长城》,沈阳博物馆专刊《历史与考古》第一号,一九四六年十月出版。
①见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甘肃秦长城遗迹》和《文物》一九六四年第六期《临洮秦长城、敦煌
后来秦始皇统一全中国后,令蒙恬征发人民所筑的伟大工程——长城,便是以赵、燕、秦三国原有的长城为基础的。
秦、汉时代的武装编制、战争规模和战争方式是沿袭战国时代的,秦、汉时代的国防建设也是沿袭战国时代的规模,而统一后建设得更完整了。
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简记》。
五兵法的讲求和军事学的发展
兵法的讲求
春秋时代贵族已有讲兵法的书,叫做《军志》,提出了一些简要的作战原则。例如说:“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就是说,先发制人可以起“夺人之心”的作用;如果敌人先发,就得等待敌军疲惫之后再反攻。《军志》反映了贵族的思想观点,例如说:“有德不可敌”,“允当则归”(无求过分),“知难而退”(《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战国间,由于兼并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改变,产生了专门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许多军事家总结了战争的经验,并从事于军事理论的研究,著成论兵法的书,这在文化上也是一种重要的贡献。春秋晚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长期以来作为古代军事名著,在军事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到战国时代,兵法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齐孙子》(孙膑兵法)、《公孙鞅》(卫鞅兵法)、《吴起》(吴起兵法)、《庞暖》)庞暖兵法)、《儿良》(倪良兵法)、《魏公子》(信陵君集宾客所著的兵法)等(以上见《汉书。艺文志》)。又有《司马穰苴兵法》,也是战国时代所编著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法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其中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占大多数,由此可知,军事学是战国时代最发展的学问之一。
《汉书。艺文志》把军事学著作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权谋家“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着重讲求战略战术的运用,兼采其他各派的长处。这是兵家学派中最主要的一派,《艺文志》著录有十三家(汉代有两家),以《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为主要代表。兵形势家讲求军事行动的运动性和灵活性,所谓“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分离)、合(汇合)、背(后退)、乡(向前),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其实这是当时军事家普遍重视的作战原则。《孙子兵法。军争篇》讲的就是这种道理。《荀子。议兵篇》载临武君论兵法,也有这样的见解,认为“用兵之要术”,在于“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时之变,后之发,先之至”:“善用兵者,感忽(变化倏忽无常)悠暗(行动神秘莫测),莫知其所从出”。《艺文志》著录兵形势家有十一家(汉代有三家),现存的只有《尉缭子》。从《尉缭子》一书内容来看,兵形势家虽也讲求战略战术,而重点在于确立必胜的形势。兵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即五行相胜)、假鬼神而为助”,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艺文志》著录兵阴阳家十六家,有多种是假托黄帝君臣的作品。兵技巧家讲求武艺的训练和体育的锻炼,参见本书第十二章第四节。
孙武的军事理论
孙武,春秋末年人,齐国田氏的后裔,来到吴国后,帮助吴国改革图强,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当时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子列传》)。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近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中,还发现了《吴问篇》等佚文。
孙武总结了春秋末年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创立了适应时代需要的军事理论。主要有下列五点:
(一)把“令民与上同意”的“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孙武提出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有所谓“五事”和“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计篇》)。
他把“道”作为“五事”的首位,把“主孰有道”
作为“七计”的首位,就是把“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
按照孙武的解释,“道”是“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上的意愿一致,能够为君上出生入死。实质上孙武的所谓“道”,就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政治原则。这样把“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政治是关系到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到了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平时严明的管理和训练、战时正确的指挥和赏罚等问题,认为所有这些也都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二)把“知彼知己”(《谋攻篇》)看作正确指导战争的先决条件。
孙武认为关系到战争胜败的因素,随时随地客观地存在于战争双方。战争指导者要充分了解彼己双方的情况,正确判断敌情,作好充分的应敌准备,找出双方的行动规律,从而确定自己的作战方案,以战胜敌人。《孙子兵法》中所阐述的一系列作战原则,都是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思想为基础的。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科学的真理。
(三)在作战指导上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就是要依靠主观努力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武提出:“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这就是说,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投其所好引诱敌人,敌人就会受骗上当。用小利去调动敌人,用重兵来掩击敌人。他又主张:“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计篇》就是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打而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而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而装作要向近处,等等。总之是通过“示形”即以假象诱骗和调动敌人,使敌人发生错觉而陷于被动地位;同时自己就能利用有利态势,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四)在作战指导上还主张“我专而敌分”(《虚实篇》),就是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的敌人。孙武认为必须明察敌情而不让敌人了解我的真情,即所谓“形人而我无形”,使得敌人不知道“吾所与战之地”,处处防守,兵力分散。我就可以集中兵力,做到“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我“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虚实篇》)。这个“我专而敌分”的原则,是有重要价值的。
(五)在作战指导上更主张“因敌而制胜”(《虚实篇》),就是依据敌情变化而采取灵活战法以争取胜利。孙武认为作战中正兵和奇兵必须互相配合,“以正合,以奇胜”(《势篇》),通常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
但是这种奇正的变化是不可穷尽的。对待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对策,遇到不同的地形要采取不同的作战措施,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不同要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敌情发生变化要随时作出相应的机断处置。他把作战方式因敌情而变化,比作水流因地形而变化,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
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所谓”神“,是指智谋特别高超。
孙武关于“奇正之变”和“因敌而制胜”的论述,反映了他的讲求灵活机动的作战指导思想,这在两千多年以前也是难能可贵的。
战国时代的军事家,经常运用《孙子兵法》的理论来指挥作战。例如孙
膑在马陵之战中提出他的作战方案时,所引用的兵法,就是依据《孙子兵法》
的①。孙武的军事理论,为历来军事家所推重。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糟粕和
消极的成分。例如公然提出愚兵政策,把“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作
为“将军之事”(《九地篇》);又如笼统地主张“归师勿遏(拦阻),围
师必阙(“阙”通“缺”,留缺口),穷寇勿迫(追逼)“(《军争篇》),
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孙武军事思想中的时代的局限性。
孙膑的军事理论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孙武的后裔,曾与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后
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将他骗到魏国,借故处以膑
刑(去膝盖骨),并加以软禁。孙膑后来在齐国使臣帮助下秘密回到齐国,
由于齐将田忌的推荐,被齐威王任为军师。他协助田忌打过几次胜仗,其中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最为著名。著有《孙膑兵法》八十九篇,久已失传,近
年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孙腹兵法》竹简,共三十篇,一万一千多字,
有残缺。
《孙膑兵法》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有下列五点:
(一)发展了孙武所说的“道”,把“道”看作战争的客观规律。孙膑认为懂得“道”,就是认识有关战争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包括天道、地理、民心、敌情和战阵等等(《八阵篇》),从中找出客观规律,从而预见战争的胜负。所以说:“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陈忌问垒篇》)。他还认为取胜有五个条件,“知道”是其中的主要条件。他说:“恒胜有五:得主专制(将帅有指挥全权),胜;知道,胜;得众(得到群众拥护),胜;左右和(将帅同心协力),胜;量敌计险(正确判断敌情、估量地形险易),胜。”(《篡卒篇》)
(二)发展了孙武“我专而敌分”的理论,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
的战法。孙膑主张激励士气,团结士众,采用种种方法使敌人骄傲、疲劳、
迷惑、力量分散,然后“我并卒而击之”,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
人(《威王问篇》)。他认为兵多、国富、武器精良不一定能够取胜,“以
决胜败安危者,道也“。就是说,决定胜败安危的关键在于掌握战争的客观
规律。因为掌握了战争规律,就“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分散而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