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战国史-先秦别史资料

_16 杨宽(现代)
取得大胜,于是南下攻克了魏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①这时吴起正做楚的
令尹,指挥楚军深入进攻魏的要害之地,穿越黄河,拦腰切断魏河内和河东
联系的,正是吴起。《史记。吴起列传》称:“吴起相楚,南平百越,北并
①梁启超《战国载记》(收入《国史研究六篇》),误以为函谷关即今潼关,并说秦的占有函谷关“宜在
孝公之世“,引贾谊《过秦论》说孝公据崤函之固为证。其实,秦在战国初期早就控制函谷关,否则的话,
奏不可能于公元前三九○年在函谷关东北的陕设县。到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元年)秦又“出兵围陕城”
(《史记。秦本纪》),这时陕又被魏所占有,当已退守函谷关。
①《史记。赵世家》说:敬侯“四年,魏败我兔台。筑刚平以侵卫。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
六年,借兵于楚,代魏,取棘蒲。八年,拔魏黄城“。《六国年表》又说:赵敬侯八年”袭卫不克“。这一次牵连卫、赵、魏、楚四国的战争,《战国策。齐策五》所载苏代说齐闵王,曾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得休传,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遡于魏。
魏王身被甲砥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骛,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藉力于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蒲,堕黄城。“据此,赵攻魏棘蒲、黄城是一时事,《史记。赵世家》分记在赵敬侯六年和八年,恐有误。
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当时陈、蔡早已为楚所灭,所谓”北并陈、蔡“,当指巩固所占陈、蔡旧地而言。所谓”却三晋“,即指这次大战而言。魏卫和赵楚之间这场大战,连续有四年之久,先是赵国受到创伤,后来魏国受到更大的创伤。苏代说齐闵王曾讲到:”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战国策。齐策五》)
楚南收扬越和取得苍梧
这时楚国由于吴起变法,国力渐强,所以能大胜魏国。与此同时,吴起曾“南收扬越”,取得今江西南部和湖南、广西间的苍梧。本书第五章“楚国吴起的变法”一节中已谈到。广西平乐银山岭发现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具体证明了这个历史事实。出土物除实用陶器外,有成套的铜、铁制兵器及生产工具,墓主人当是楚国从事垦耕、防守边塞的武士。这批墓葬和湖南等地早期楚墓有不少相似之处,铜兵器如剑(实茎剑)、矛(扁銎矛)、戈以及铁锄、刮刀等,都具有楚器的特点。只有钺(双肩铲形钺、靴形钺)还保留有扬越的特色。有些铜兵器上还刻有楚国内地的地名,明显是从楚国内地带往岭南的。①这个事实说明苍梧一带自从吴起“南收扬越”以后确实成为楚的领地,中原与岭南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就进一步加强了。
吴起确是个名不虚传的政治家兼军事家,他帮助魏文侯创建了强大的魏
国,接着又帮助楚悼王扩展了楚国的南方领土,可惜时间太短,在楚国进行
的改革成效不大。
韩灭郑和三晋对外兼并
在赵国攻取卫地的同时,韩国正攻取郑、宋两国的土地。公元前三八五
年韩文侯伐郑,攻取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又曾伐宋,一直攻到彭城,
俘虏了宋君。这时郑国由于楚、魏、韩三国的侵占,国土已很狭小。到公元
前三七五年,正当魏国伐楚,交战于榆关的时候,韩国乘机把郑国灭亡了②。
从此韩国的领土就大大扩展,并且迁都到郑。
公元前三七二年,赵国继续向卫进攻,攻取了乡邑七十三个。赵国在中
原地区也有了扩展。后七年,又攻取卫的鄄(今山东鄄城北)。赵国因为夺
取了不少卫国土地,国力进一步强大了。
公元前三七一年,魏国攻取了楚的鲁阳(今河南鲁山),从此魏国在黄
河以南便有了比较广大的土地。
三晋自从经过了政治改革,国力逐渐强大,在战国初期的兼并战争中不
①平乐银山岭战国墓中出土一件铜戈,刻有地名“江”和“鱼”;另有采集的一件铜矛,刻有地名“孱陵”,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二期)。江当即春秋时楚所灭江国所在,在今河南息县西。鱼当即春秋时庸国所属的鱼,亦即汉巴郡鱼复县所在,在今四川奉节东。孱陵当即汉武陵郡孱陵县所在,在今湖北公安西。这些铜兵器都是从楚内地带往岭南的。原发掘报告断定这些墓葬是越族的,实际上该是楚国墓葬。
②《战国策。魏策四》说:“郑恃魏以轻韩,伐榆关而韩氏亡郑。”《韩非子。饰邪篇》也说:“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至于《西周策》说:“郑恃魏而轻韩,魏攻蔡而郑亡。”“蔡”字当为“荆”
字之误。
断地兼并土地。其中以魏国为最强大,在兼并战争中得到的土地也最多。它在西边攻取了秦的河西,在北方取得了中山,在南方又取得了郑、宋、楚三国间的大片土地。
三晋原是长期联合起来向外扩展的,后来它们逐渐强大,各自图谋争夺土地,三晋就分裂了。公元前三七○年魏武侯去世,公仲缓和公子莹争夺君位,赵、韩两国乘机进行干涉。赵国企图杀死公子莹,割取魏地;而韩国企图使“魏分为两”,削弱魏国,终因意见不合,韩国退兵,公子莹才得打败赵国和公仲缓的军队,继立为国君,他就是魏惠王。从此三晋就在中原自图发展了。
秦与周围少数部族的斗争
在今四川西部和陕西西南部的蜀国,战国初期是比较强盛的。公元前四五一年秦派左庶长在南郑(今陕西汉中)筑城,当是为了防蜀。公元前四四一年秦的南郑反叛,该与蜀有关。到公元前三八七年,蜀攻取南郑(《史记。六国年表》);同年秦伐蜀,攻取南郑(《史记。秦本纪》)①。这时蜀北向和秦争夺南郑,又东向和楚争夺土地。公元前三七七年,蜀伐楚,攻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因此修建扞关(今湖北宜昌西)来防御蜀。
公元前四五七年秦厉共公曾率师和绵诸交战;到公元前三九三年,秦又有伐繇诸之举。此后便不见有繇诸的记载,大概它就在这时被秦兼并了。
公元前四四四年,秦曾伐义渠,俘虏了它的王。到公元前四三○年,义
渠就兴师伐秦,深入到渭南(《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作“渭阳”,
《后汉书。西羌传》作渭阴),说明这时义渠很是强大。
中山的复国
中山在公元前四○六年被魏攻灭。由于魏和中山间隔着赵国,魏不能强
有力地控制中山,等到魏和赵、楚等国混战的时候,魏不能越赵而控制中山,
中山就乘机复国了。中山大约在公元前三八○年左右复国①。公元前三七七年
赵伐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次年又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西
南,《史记。赵世家》),这时中山当已复国。战国初年中山建都于顾(今
河北定县),复国后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十多里故城村)。《世本》
说“桓公徙灵寿”(《史记。赵世家。索隐》引),桓公当是中山复国后第
①《史记。六国年表》记秦惠公十三年“蜀取我南郑”,《史记。秦本纪》记此年“伐蜀取南郑”。《史记会注考证》云:“纪表前此书奉城南郑及南郑反矣,则南郑非蜀地。”当是此年蜀攻取南郑,秦又伐蜀攻取南郑。
①《史记。乐毅列传》只说“中山复国”,不言在何时。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一周威烈王十八年下说:“及文侯子武侯之世,《赵世家》书与中山战于房子,是时盖已复国。”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也有相同的看法。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以为《魏世家》、《六国年表》所说魏武侯九年“翟败我于浍”,翟即中山,此即中山复国。此说不确。浍距中山在七百里以外,中山与魏之间隔有赵国,中山不可能越赵而攻至浍。中山复国当在周安玉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公元前三八一至前三七九年),当时齐、魏助卫攻赵,楚救赵伐魏,攻至河内战于州西,赵又攻至魏的河北,于是魏不能越赵而控制中山,中山的白狄贵族得附近狄族助力,从而复国。翟败魏于浍,当是狄族助中山复国的余波。
一个国君。根据近年出土中山铜器的铭文,桓公之后有成公、■、■。中山原为“白狄别种”,但从出土遗迹、遗物来看,到战国时代,它的文化基本上已和中原各国相同,它的文字、器物以及墓葬制度基本和中原文化一致。
但是也还保留有部分民族文化的特点,例如用山字形铜器作礼器,建筑顶部脊瓦也作山形,随葬有便于携带的帐架及帐内用器,多少保留有游牧生活的遗风。

周分裂为西周和东周
韩国企图乘魏国内乱,把“魏分为两”没有成功,接着又和赵国一起乘西周内乱,把周分裂为两小国。周考王把他的弟弟揭分封在河南,即西周桓公,形成一个西周小国。西周桓公去世,其子威公代立。公元前三六七年,西周威公去世,少子公子根和太子公子朝争立,发生内乱,韩赵两国帮助公子根在巩(今河南巩县西南)独立,以“奉王(周显王)”为名,洛阳因此也属于东周②。这样周就分裂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原来周的领土很小,为韩国所包围,这时又分裂为两个小国,力量更弱了。
秦、魏石门之战
秦国在秦献公时开始进行改革,废止了殉葬制度,“初行为市”,“为
户籍相伍“,并推行县制。到秦献公晚年,国力转弱为强。公元前三六六年,
魏在武都(一作武堵,又称武城,在今陕西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接着
秦又打败韩魏联军于洛阴(今陕西大荔东南),秦开始战胜魏于河西一带①。
公元前三六四年秦进而攻入河东,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大败魏军,斩
得首级六万,由于赵出师救魏,秦才退兵。这是秦国第一次大胜利。挂名的
①参考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一九七九年第一期。
②《史记。周本纪》说:“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纣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据《正义》引《述征记》和《括地志》,分封东周惠公的事在周显王二年。据《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八年“与韩分周为两”。赵成侯八年正是周显王二年,可知东周的分裂出来,是由赵和韩两国促成的。《韩非子。内储说下篇》载:“公子朝,周太子也,弟公子根甚有宠于君。君死,遂以东周叛,分为两国。”《韩非子。难三篇》有段话与此略同,只是“公子朝”作“公子宰”。如此说来,东周是出于公子根反叛而独立。《韩非子。说疑篇》又说:由于滑之“为祸难”,“故周威公身杀,国分为二”。《吕氏春秋。先识览》也说:“周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国乃分为二。”可见东周的分裂,又由于内乱。赵韩两国是乘西周的内乱,帮助少子在东部独立,就“分周为两”了。据《韩非子》记载,东周惠公当是西周戚公的少子,和西周惠公是昆仲,《周本纪》把他说成是西周惠公的少子,是错误的。《汉书。古今人表》东周惠公,注“威公子”,是可信的。《周本纪》把东周惠公说成出于分封,不是出于叛立,是掩饰之辞。据《韩非子》,西周惠公名朝或宰,东周惠公名根;据《周本纪》,东周惠公居于巩以奉王,而《周本纪。索隐》引《世本》又说:“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东周惠公名班,居洛阳。”大概东周叛立时在巩,洛阳为周天子所居,因为东周惠王以“奉王”为名,洛阳也就属东周了。苏秦是东周洛阳人,见《史记。苏秦列传》。《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对燕王说:“臣东周之鄙人也。”可知洛阳确属东周。
①《六国年表》载秦献公十九年败韩魏洛阴,《资治通鉴》误作洛阳,胡三省《注》谓即成周之洛阳,大误。当时秦不可能攻到河南洛阳。
天子周显王为此向秦祝贺,秦献公有了“伯”的称号(《史记。周本纪》)。
次年,秦攻魏的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赵又出兵来救(《史记。赵世家》)。
魏依靠赵的救援才挡住秦的攻势。
韩、赵、秦、魏间的战争和魏迁都大梁
公元前三六二年,韩、赵和魏之间,因利害冲突而发生大战。魏相公叔痤曾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北岸,生擒赵将乐祚,取得赵的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就在这年,秦国乘机派庶长国伐魏的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了魏相公叔痤,攻取了庞城(即繁庞,今韩城东南)。这年魏国虽然战胜了韩、赵两国,却给秦打得大败。
魏国国都原在安邑,地处河东,受秦、赵、韩三国包围,只有上党山区有一线地可以和河内交通,如果赵、韩联合攻魏,切断上党的交通线,再加上秦的进攻,形势就岌岌可危。因此,在公元前三六一年魏惠王就迁都大梁了。
魏在迁都大梁前后,曾极力图谋在中原开拓土地。公元前三六二年攻取了赵的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和肥(今肥乡西,《水经。浊漳水注》引《竹书纪年》)。这两地就在赵都邯郸东面,造成对赵的严重威胁。次年魏又送给赵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两邑(《水经。洞涡水注》引《竹书纪年》);同时又取得赵的泫氏(今山西高平,《太平御览》卷一六三和《太平寰宇记》泽州高平县条引《竹书纪年》)。大概也在这个时候,赵把突入魏国境内的旧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送给魏国,而魏把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浮水一带给了赵国。①公元前三五七年韩派使者把突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今河南封丘东)、户牖(今河南兰考北)、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送给魏国,要求交换土地。等到魏以土地与韩交换时,魏又从韩取得了通过太行山的交通要道织道(在今河南济源西北)和郑鹿(即白马口,今河南浚县东南,见《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②。这是在魏的压力下,三晋之间调整交换了土地,使得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成一块,造成十分有利的形势。
魏迁都大粱后的形势
自从魏国迁都到了大梁,战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间拉拢与国的活动空前活跃起来。就在魏迁都大梁这一年,魏惠王曾和韩昭侯在巫沙(今
①《水经。河水注》说:“左会浮水故渎。故渎上承大河于顿丘县而北出,东径繁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亦谓之浮水焉。昔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是渎也。”《水经。渠水注》也说:“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非)直专漳也。”
②《水经。河水注月》引《纪年》云:“梁惠成王十三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
及郑驰地,我取轵道与郑鹿。“”驰地“当从王念孙、王引之读作”弛地“,《尔雅。释诂》云:”弛,易也“。”弛地“即交换土地。郑鹿即白马口,《水经。河水注》论证甚明。黄式三《周季编略》以”驰地“为地名,以”与郑鹿“作”与韩以鹿“,都是误解。《永乐大典》本《水经注》作”驰地“,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等校本改作”驰道“,不确。
河南荥阳北)相会(《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公元前三五八年,赵成侯和魏惠王在葛孽(今河北肥乡西南)相会(《史记。赵世家》);次年,又在鄗(今河北高邑东)相会(《史记。魏世家》)。同年赵成侯到齐,和齐威王相会(《史记。六国年表》)。同年魏国包围韩的宅阳,迫使韩昭侯和魏惠王在巫沙结盟(《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由于魏国对于韩、宋、鲁、卫等国加施压力,到公元前三五六年鲁共侯(或作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韩昭侯都入魏朝见魏惠王(《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同年赵成侯和齐威王、宋桓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北)相会(《史记。赵世家》、《田世家》),又和燕文公在安(或作阿,今河北高阳北)
相会(《史记。赵世家》,《六国年表。集解》引《竹书纪年》作燕成侯)。
公元前三五五年,魏惠王曾入齐和齐威王会见,并曾一同到郊外田猎(《史记。田世家》);同年又和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东)相会(《史记。奏本纪》、《魏世家》)。各大国国君的会见如此频繁,就说明了这时期形势的紧张。大国国君相互会见,目的在于争取与国;大国迫使小国入朝,则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
魏国由于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最早成为强国。公元前三五六年,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秦国也强盛起来。这年正是齐威王元年,齐国也进行政治改革,国势又强大起来。从此中原地区除了中央有强国魏国以外,东西两面又出现了齐、秦两大强国。这时魏、赵、韩、齐、秦等国先后经过社会改革,形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楚国在楚悼王时任用吴起变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大效果,但它原来是个强国。燕国也已在战争中渐露头角,于是七强并立的形势形成了。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所谓“广辟土地,著(籍)
税伪(■)材(财)“(《墨子。公孟篇》),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三武器的进步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战争方式的变化
武器的进步
春秋时代武器都是铜制的,主要的进攻武器有戈、矛、戟、剑、弓矢等。
战国时代青铜兵器有显著进步。矛的锋部越来越结实。戈的刃部成弧线形,
装柄的“内”部有锋刃,绑扎用的“穿”也增多。由矛和戈相结合的乾很流
行,可以兼起刺和钩的作用。箭镞由双翼式变为二棱式。同时由于冶铁技术
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改用铁制。例如楚的“宛钜铁釶(矛),惨
如蜂虿“(《荀子。议兵篇》),宛地向来以产铁著名。秦昭王也说:”吾
闻楚之铁剑利。“(《史记。范雎列传》)韩的兵器如剑、戟之类,出于冥
山、棠溪、墨阳、合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能“陆断马牛,水击鹄
雁,当敌即斩“(《战国策。韩策一》),也该是铁制的。中山的力士,穿
着铁甲,手执铁杖交战,“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吕氏春秋。贵卒
篇》)。刺客常用的武器有“铁椎”(《史记。信陵君列传》)。
这时不但有了锋利的铁兵器,而且创造了远射有力的弩。弩的起源很早,
最初用于狩猎。作战用弩,可能在春秋后期最先出现于楚国。《吴越春秋》
记载陈音对越王勾践说“弩生于弓”,弩是由弓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又说弩
是楚国琴氏所创造,传给楚的三侯,再传到楚灵王(《勾践阴谋外传》)。
弩不可能创造这样早,但是到春秋晚期,南方楚、吴、越等国确实已经使用
了。孙武的《孙子兵法》,谈到当时的兵器,就有“甲胄、矢弩”(《作战
篇》);又讲到:善于指挥作战的,所造成的“势”是“险”的,所发出的
“节”(节奏)是“短”的,“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势篇》),就是
说“险”的“势”好比已经张满的弩那样,“短”的“节”好比正在发射的
弩机那样。
中原地区使用弩作战较迟,春秋战国之际还未见使用,大概到战国初期
才逐渐使用的。到战国中期,弩的使用就很普遍了。孙膑说:“篡卒力士者,
所以绝阵取将也;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孙膑兵法。威王问
篇》)己把“劲弩”看作当时最有力的武器,把“劲弩趋发”看作当时最厉
害的战法。弩有“弩机”装置在木臂的后部,“弩机”周围有“郭”,有“牙”
钩住弓弦,上有“望山”(《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称为“教”,《梦
溪笔谈》称为“望山”)作为瞄准器,下有“悬刀”(《吴越春秋》称为“关”,
《释名》称为“悬刀”,《武备志》称为“拨机”)作为拨机。当发射时,
把悬刀一拨,牙就缩下,牙所钩住的弦就弹出,有力地把矢发射出去。这样,
弩就可以“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使得敌人“不知其所道至”(《孙
膑兵法。势备篇》)。①近年长沙等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弩机,都没有铜郭,
①春秋时代主要的进攻武器除戈、矛、弓矢以外,有戟(《左传》宣公二年、襄公十年和二十二年)、剑(《左传》桓公十年、僖公十年、宣公十四年、襄公二十二年和二十六年、昭公二十二年)等。中原地区到春秋战国间还是如此,例如《墨子。非攻中篇》说:“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墨子。非攻中篇》列举各种武器没有谈及弩,因为它的著作年代在春秋战国间。至于《墨子。备城门》以下讲守城各篇,不但常提到弩,而且有“连弩”,因为它的著作年代已在战国后期。现在出上的弩机,以战国时代的为最早。
看来是依靠手臂力量来张开弓弦的,这是属于“臂张”的一种。根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强弓劲弩”,因为弓弦的拉力很大,就有“超足而发”的,是用脚踏力量来张开发射的,这是属于“蹶张”的一种。这时弩的发射力量大小是以它的弓弦所能拉动的重量来计算的。例如魏的武卒有“十二石之弩”,就是说它的弓弦可以拉动十二石的重量。当时弩机的制作已很讲究精密,因为“弩机差以米则不发”(《吕氏春秋。察微篇》)。韩国有“强弓劲弩”,称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①,“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发,百发不暇止”。据说,“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是可以“一人当百”的(《战国策。韩策一》)。这种用脚踏力量、以机件来发射的弩,当然射得更远而有力了。到战国末年,进一步有“连弩”的发明。《墨子。备高临篇》记载有“连弩之车”(参看本书第十一章第一节)。后来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出巡到琅邪,就曾“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春秋战国间,新发明的武器是很多的。除了弩以外,最著名的进攻工具,
有公输般发明的云梯和钩拒。云梯是攻城的工具,钩拒是舟战的工具。据说
公输般曾“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公输篇》)。公输般
游楚,“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拒之备,退者钩之,进者拒之,量其钩拒之
长而制之为兵“(《墨子。鲁问篇》)。钩拒在敌人舟师后退时可以把它钩
住,在敌人舟师前进时可以把它挡住。
战国时代由于矿业的发展和冶铁术的进步,在攻城的包围战中已开始运用地道战术,在地道战中已开始用冶铁鼓风炉设备作为武器,往往鼓动“炉橐”,把烟压送到敌方所挖的地道里去,以窒息敌人。所以《韩非子》把“堙穴伏橐”②和“强弩趋发”同样作为当时最厉害的作战方式来看待(《八说篇》)。
随着进攻武器的进步,防御装备也相应有了进步。这时皮甲还继续使用。
皮甲是用一排排长方形的皮甲片编缀而成。大体上牢度强的皮料制作的皮甲
片大些、长些,编缀的皮甲片的排数就少些。《考工记》说:“函人为甲,
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
年。“合甲由两层皮革合成,牢度较强,制成的皮甲片大些、长些,因而它
只要“五属”,即五排编缀而成。兕甲的牢度次之,犀甲的牢度又次之。所
以“兕甲六属”,“犀甲七属”。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开始制造
铁胄和铁甲。战国后期纵横家编造的苏秦游说辞中,已谈到“铁幕”(《战
国策。韩策一》、《史记。苏秦列传》),“谓以铁为臂胫之衣”(《史记。索
隐》引刘氏说)。《吕氏春秋。贵卒篇》还说中山的力士“衣铁甲”。近年
燕下都出土了一件战国后期的铁胄,是用八十九片铁甲片编缀而成。顶部用
两片半圆形的铁甲片缀成圆形平顶,周围用圆角长方形的铁甲片从顶向下编
缀,一共七排。铁甲片的编法都是上排压下排,前片压后片。制作已较完善①。
近年在秦始皇陵的东侧出土大批披甲陶俑,身上塑造出的铠甲形象,正是铠
①《荀子。性恶篇》说:“繁弱、巨黍,古之良弓也。”据王念孙《读书杂志》考订,“距来”为“巨黍”
之误。
② “橐”,原误作“櫜”,据《荀子。强国篇》杨注改正。《墨子》有《备穴篇》讲防备敌人挖掘地道攻城;又讲到在地道战中用“橐”把烟压送到敌方地道中去窒息敌人的办法。详见第二章第一节注解。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把“堙穴”解释为“水攻”,“伏橐”解释为“火攻”,是错误的。
①参考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燕下都44 号墓发掘报告》,《考古》一九七五年第四期。
甲的模拟物。这些陶俑所披铠甲共有三种类型,其中一型由披膊和身甲两部分组成,全由甲片联成,甲片较大,四周不设宽的边缘,是当时秦国军队中主要的防护装备。甲片的形制和编缀方法,大体上和燕下都出土的铁胄相同。
纵编时也是自上而下编缀,上排压住下排;横编时自中间向两侧编,前片压住后片。看来这种铠甲在战国后期已经应用②。
各国兵额和参战军队人数的增多
春秋战国间,由于铁兵器的应用,由于弩和其他新武器的发明,由于士
兵的主要成分由贵族及其“私属”和“国人”改变为农民,战争规模和战争
方式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个变化,首先表现在军事上的,是各国兵额的大量增多,交战双方参战军队的人数增多。
春秋初期各大国军队人数是较少的。虽然晋国从一军、二军增加到五军、
六军,但是几次大战如城濮之战还只用七百乘兵力,塞之战还只用八百乘兵
力,每乘以三十人计,也只有二万多人。齐国当齐桓公时,也仅有八百乘兵
力,共三万人(《国语。齐语》)。楚国在鲁庄公二十八年伐郑之役,还只
用六百乘兵力。到春秋后期,由于县制的推行,兵力就突增了。晋国在鲁昭
公时全国有四十九个县,每县有一百乘兵力,共有四千九百乘兵力,鲁昭公
十三年晋治兵于邾南,就有甲车四千乘。每乘以三十人什,四千九百乘就有
近十五万兵员,再加上另外的“徒兵”等,当更不止此数。楚国当楚灵王时,
单是陈、蔡、东西、不羹四个大县,“赋皆千乘”,已有四千乘兵力,再加
上申、息等县和其他地方的军队,兵力当有万乘,兵员有数十万人。所谓“万
乘之国“、”千乘之家“便在这时出现了。到战国时代,各大国的兵额就有
三十万至一百万之多:
(一)秦国有带甲(或作奋击)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秦
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韩策一》、《楚策一》张仪语、《秦策三》范雎
语)。
(二)魏国有带甲三十万或三十六万,防守边疆和辎重部队十万(《战
国策。齐策五》策士所造苏秦语、《魏策一》张仪语、《魏策三》须贾语)。
它最强大的时期,据说有“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奴
隶)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战国策。魏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三)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赵策二》策士所造苏秦语)。
(四)韩国兵卒不过三十万,包括厮徒在内,除了防守边疆关塞的以外,
“见卒不过二十万”(《战国策。韩策一》策士所造张仪语,《韩策一》苏
秦说有“带甲数十万”)。
(五)齐国有带甲数十万(《战国策。齐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六)楚国有带甲(或作持戟)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楚
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楚策一》江乙语、《秦策三》蔡泽语、《史记。楚
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大射者语)。
(七)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战国策。燕策一》
②参考杨泓《中国古代的甲胄》上篇,《考古学报》一九七六年第一期。
策士所造苏秦语)。
春秋战国间,用兵的数量还在十万左右。《孙子兵法》说:“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又说:“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作战篇》)。更说:“凡兴师十万”(《用间篇》)。据说,“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吕氏春秋。用民篇》)。公元前三四一年马陵之战,魏国也不过动用“十万之军”(《战国策。魏策二》)。
《墨子》也说:“君子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非攻下篇》,“君子”下原多“庶人也”三字)。到战国中期以后,参战的军队,数量既多,死伤也多。公元前二九三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二七三年秦白起败魏军于华阳,斩首十五万(《史记。秦本纪》、《魏世家》,《白起列传》作“十三万”)。公元前二六○年长平之战,秦竟俘虏了赵军四十多万,都活埋了。公元前二五一年燕攻赵,起兵多至六十万,“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战国策。燕策三》)。公元前二二五年秦派将军李信带二十万人攻楚,被楚击败;次年改用王翦带六十万人再度攻楚,结果大破楚军。
这时各国军队人数的增多,固然由于人口增加,更主要的是由于各国已普遍实行郡县征兵制度,作战时所有及龄农民都有可能被强迫编入军队,一场大战,双方往往动用几十万人,战争的规模也就达到空前未有的地步。
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
春秋时代贵族都用马车作战,双方往往排列成了整齐的车阵,然后交战。
例如公元前七○七年郑和“王师”、蔡、卫、陈等国交战,郑用左拒(方阵)
来当蔡、卫,用右拒来当陈,用中军排列成“鱼丽之阵”来当“王师”。又如邲之战,楚以右拒追逐晋下军,左拒追逐晋上军。又如公元前五五○年齐庄公伐卫,顺道伐晋,曾把军队编为六个队,有先驱(前锋军)、申驱(次前军)、贰广(庄公的禁卫队)、启(左翼)、胠(右翼)、大殿(后军)
等名目。这种整齐的车阵,一经交战,战败的车阵一乱,就很难整顿队伍、重新排列车阵继续作战,所以胜负很快就决定了。春秋时的大战,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胜负都在一天内就见分晓,鄢陵之战决胜负也只二日。
吴攻入楚国,从柏举一战长驱直入楚都郢,前后也不过十天。可是到战国时代,情况就不同了。战国时代七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战国策。赵策二》赵奢语)。魏惠王“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吕氏春秋。不屈篇》);赵武灵王“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齐相孟尝君联合韩、魏“以二十万之众攻荆(楚),五年乃罢”(《战国策。赵策三》赵奢语),继而又攻秦函谷关,结果是“西困秦三年,民憔悴”(《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语)。长平之
役,“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吕氏春秋。应言篇》)。
战国时代用兵所以会旷日持久,固然由于国广城大,“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和以前城“无过三百丈者”、人“无过三千家者”不同(《战国策。赵策三》赵奢语)。但主要的还是由于战斗部队人数的增多、战争方式和战争规模的巨大变化。这时大规模的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已代替了整
齐车阵的冲击战。

春秋时代,中原的戎翟居于山林,都用步兵;南方的吴越也大多用步兵,
吴王夫差曾以百人为一“彻行”,百彻行为一“方阵”(《国语。吴语》)。
在中原各国中,郑、晋两国首先单独用步兵作战。公元前七一九年宋、卫诸
国联军曾打败郑的徒兵;公元前五七二年晋合诸侯之师伐郑,又打败郑的徒
兵于洧水上;公元前五二二年郑国曾用徒兵进攻莅符之泽的“盗”;公元前
六三二年晋文公曾作三“行”(徒卒)以御翟,公元前五四一年晋和无终及
群翟作战,又“毁车以为行”(以上都见《左传》)。郑、晋两国常和戎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