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战国史-先秦别史资料

_15 杨宽(现代)
为主,也有“兼用鬼器、人器”的;第二等墓确是只有“明器”而无“祭器”。
《荀子。礼论篇》说:“故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就是说明器徒
具形式而不能实用。这时地主广泛使用木俑和陶明器陪葬,就是适应了丧礼
推广的需要。
战国时代的秦墓还发掘不多,只在陕西宝鸡和西安发掘到一些小型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第二等墓。这类墓葬的特点是用实用陶器陪葬,不用仿铜陶礼器。看来秦国和东方各国不同,没有像东方各国那样广泛地推行维护统治的札乐制度。荀况就曾指出:秦人“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文者”,这是由于秦人“慢于礼义故也”(《荀子。性恶篇》)。
由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越是高级的统治者,越是重视礼乐制度,讲究礼乐器的制作、陈设和应用。近年来发掘的战国墓中,要算一九七八年发现的湖北随县擂鼓墩的曾侯乙墓,规模最大而陪葬的礼乐器最多,超出当时其他第一等的九鼎墓。曾侯乙是公元前四四三年或稍后去世的曾国国君。
曾侯乙墓的椁室,分北、东、中、西四室。共出青铜礼乐器及其他器二
百五十多件,绝大部分出于中室。其中升鼎九件和簋八件,分类陈设,很是
整齐,用来显示统治者的身分①。青铜礼器还有镬鼎二件、盖鼎九件以及■、
敦、壶、缶、盥缶、尊、豆、鬲、甗、盘、匜、勺、匕等等。与大量礼器相
配的,还有大量编钟、编磬等乐器。编钟多到六十四件,计有钮钟十九件,
甬钟四十五件,另有楚王赠送的镈一件。编钟分三层挂在钟架上,钮钟挂在
上层,分成三组;甬钟挂在中下层,分成三组和二组。都是按钟的大小次序
排列的。钟上有关于乐律的长篇铭文,述及曾和楚、周、齐、晋等国律名和
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编磬共三十二件(多数损坏),分两层挂于磐架,每
层分为二组。乐器还有鼓四件、瑟十二件、琴二件、笙二件、排萧二件、横
吹竹笛二件。这时由于各国之间音乐的交流,由于民间音乐的进步,音乐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统治者就利用这个发展来扩展配合行“礼”用的“乐”,
扩大了乐器的数量和品种。
这墓还出有大量青铜兵器,如戈、矛、戟、殳、箭、弓、盾、甲之类,多到四千五百多件。绝大部分出于北室。这又说明当时由于集权的君主政权的形成,兵权的集中,统治者用作丧礼仪仗的兵器也大为扩展,用来显示其威势了。北室和东室还出有车马器一千多件。北室更出有竹简二百四十多枚,
①《礼记。祭统》:“三牲之俎,八簋之实。”郑注:“天子之祭八簋。”
记载丧礼所用车马兵甲。其中讲到赠车的,除所属大臣以外,还有不少封君,如逾(鲁)■(阳)君、■(阳)城君、坪(平)夜(舆)君、■(养)君、
■君等等,其中多数是楚的封君。讲到赠马者也还有宋司城(官名)和宋客等等。这又说明当时一国国君的丧礼,不但本国大臣要赠车马,别国的封君大臣也要用车马来赙赠,以便扩大丧礼的场面,从而抬高国君的地位和威望。
①沿用谥法的礼制
西周中期以来君主死后,都按礼由臣下依据生平行事善恶,定其谥号,用以劝善戒恶②。《逸周书。谥法篇》所谓“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战国沿这个礼制,多数国家君王所用谥法有两字或一字的,亦有两字或省称一字的。惟独齐国所有君王都只用一字为谥,如齐威王名因齐,取义于因袭齐国;齐宣王名辟强,“强”当读作“疆”,取义于开辟疆土;齐湣王名地,“湣”一作“闵”,“地”《世本》作“遂”,古同音通用。齐襄王名法章。
所有史书和诸子,记载先后四王的事迹都很分明,该是齐国使用谥法的礼制,规定只用一字为谥。近人有主张齐亦用两字为谥,并将齐威王、宣王、湣王三王混称为齐威宣王和齐湣宣王两王,并据以更改《六国年表》的,是毫无根据,不符合历史事实的①。
①参看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和裘锡圭《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一九七九年第七期。
②近人有主张西周、春秋君主用生号,到战国君主才用谥法的。此说不确。童书业对此已加驳正,曾列举西周、春秋以来君主名号都符合其平生行事和德行来证明。见其所著《春秋左传研究》附录《周代谥法》。
①《史记。田世家》称齐威王名因齐,威王子宣王名辟强,宣王子湣王名地。陈侯因■敦的因■即威王,“■”、“齐”古音同通用。《世本》说:“宣王名辟疆,威王之子也”(《苏秦列传。索隐》引),“强”、“疆”同音通用。《世本》又说:湣王名遂(《田世家。索隐》引),“地”、“遂”古音同通用。《史记。战国策》和先秦诸子,记载三王事迹都很分明。《吕氏春秋。知士篇》记静(靖)郭君善待剂貌辨,数年后,“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因宣王不善待而回薛,剂貌辨为此请宣王善待而把静郭君接回。《齐策二》第五章所记相同。《韩非子。内储说上篇》记宣王用三百人吹竽,南郭处士滥竽充数,“宣王死,湣王立”,湣王要一一听之,处士因而逃走。孟子曾见齐宣王,书中十二次提到宣王,无一处称威宣王或湣宣王的。《韩非子》书中,一次谈到威王,七次谈到宣王,又七次谈到湣王,无一处称威宣王或湣宣王的。《赵策二》第二章记苏子说:“夫齐威、宣,世之贤主也,……将武而兵强。”有人据此以为齐有威宣王,其实这是指威王和宣王两人正当齐兵强之时。苏子接着又说:“宣王用之,后富韩威魏以南代楚(”富“
当读作“偪”),西攻秦,秦为困于殽塞之上。“这是说宣王的用兵,”南伐楚,西攻秦“正是宣王末年和湣王初年的事,苏子叙述也很分明。
第七章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
一战国初期各国的疆域和少数部族的分布
春秋战国间,晋、齐、楚、越四大国对峙,形成“四分天下”的局面(《墨子。非攻中篇》、《非攻下篇》、《节葬下篇》)。公元前四五三年晋国的赵氏联合韩、魏灭掉知氏,三分其地,魏、赵、韩三家便逐渐形成为独立国家。晋“独有绛、曲沃”(《史记。晋世家》),沦为三晋的附庸。这时大国有楚、越、赵、齐、秦、燕、魏、韩八国,小国有宋、鲁、郑、卫、莒、邹、杞、蔡、郯、任、滕、薛、费、曾等国。周王国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成为小国。所谓戎翟,有伊洛阴戎、代戎、河宗氏、休溷诸貉、肃慎、东胡、匈奴、楼烦、林胡、夜郎、且兰、滇、昆明、瓯越、闽越、南越、淮夷等部族和蜀、巴、中山、义渠、大荔、绵诸、豲等国。
各大国的疆域
各大国的疆域,以楚为最大,越次之,赵、齐、秦、燕、魏又次之,韩最小。
(一)楚国其疆域从今四川省东端起,有今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的东北部、江西省的北部、安徽省的北部、陕西省的东南角、河南省的南边、江苏省的淮北中部。全境北和秦接界,北面和韩、郑、宋等国接界,东和越接界,西和巴接界,南和百越接界。国都是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
(二)越国其疆域约自今山东省的琅邪台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苏省苏北的运河以东地区和全部苏南地区、安徽省的皖南地区、江西省东境的一部分,并兼有今浙江省的北半部。北境和齐、鲁及泗水上的各小国交错接界,西和楚接界,东边靠海,南和百越接界。在越王勾践灭吴后,国都曾迁琅邪(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玡台),到公元前三七八年(越王臀三十三年)迁回吴(今江苏苏州)。
(三)赵国其疆域自今陕西省的东北部,过黄河有今山西省的中部,更伸向东北部、东南部,兼有今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全境东北和东胡、燕接界,东和中山、齐接界,南和卫、魏、韩交锗接界,北和林胡、楼烦接界,西和魏、韩交错接界。其国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元前四二四年赵献子即位时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到公元前三八六年赵敬侯迁都到了邯郸(今河北邯郸)。
(四)齐国其疆域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的东南部。全境东边靠海,南和越、莒、杞、鲁等国接界,北和燕接境,西和赵、卫交界。
国都在临淄(今山东淄博西临淄北)。
(五)秦国其疆域自今甘肃省的东南部,沿渭河两岸而有今陕西省的腹部,有一部分土地能直接达到黄河沿岸。有一小部分土地并从今陕西省的东南部伸入今河南省的灵宝。全境东和魏、韩及大荔之戎交界,南和楚、蜀交界,西和豲、绵诸、乌氏等戎国交界,北和义渠、朐衍等戎国交界。国都原在雍(今陕西凤翔东),秦灵公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公元前三八三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到公元前三五○年卫鞅第二次变法时,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毛王沟到柏家咀一带)。
(六)燕国其疆域有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并兼有今山西省的东北角。全境东北和东胡接界,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
国都是蓟(今北京西南)。燕昭王开始设下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南),今燕下都遗址还保存。
(七)魏国其疆域在今陕西省境内,沿黄河仅有今韩城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左右地。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通连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更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冠县地。领土较为分散,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以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为交通孔道。四周和秦、赵、韩、郑、齐、卫接界。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到战国初期,攻取得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后,在公元前三六一年(魏惠王九年),便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①……
(八)韩国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的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交界,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交界。国都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相传韩武子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到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见《吕氏春秋。任数篇》高诱注)。公元前三七五年韩哀侯灭掉郑国,也就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
各小国的疆域
各小国的疆域,以宋、鲁为最大,郑、卫次之,莒、邹、周又次之,杞、
蔡、郯等国,都不过占今一县地。(一)宋国有今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
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部分地。国都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在战国
初期宋昭公、宋悼公时可能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①。(二)鲁国有今山东
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阜)。(三)郑国有今河南省中心部分,
①魏惠王迁都大梁,《史记。魏世家》和《商君列传》认为事在魏惠王三十一年,是因秦、赵、齐交侵和卫鞅大破魏将公子印之故。但《魏世家。集解》和《孟子正义》引《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水经。渠水注》、《汉书。高帝纪》注、《路史。国名记》又引作梁惠王六年)霍学淇《介庵经说》卷九、《竹书纪年义证》卷三六和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都以《竹书纪年》之说为是,《战国策。楚策一》载:“江乙恶昭奚恤,谓楚王曰:邯郸之难,楚进兵大梁,拔矣。昭奚恤取魏之宝器,以臣居魏知之。”可知魏惠王十六年魏围邯郸而楚出乒救赵时,魏已徒都大梁,因而大梁成为楚的主要进攻目标。《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安邑,降之。”秦孝公十年即魏惠王十八年,如果这时安邑是魏都,不可能一围即降,同时魏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国都而攻占赵国的国都,并继续和齐在襄陵作战,魏惠王二十九年马陵之役,据《史记。孙子列传》,齐将田忌最初要“直走大梁”,正因为这时大梁已是魏都。
①宋国在宋昭公、宋悼公时可能迁都到彭城,主要证据有二:一、《史记。韩世家》载:“文侯二年,……
伐宋,到彭城,执宋君。“韩文侯二年当公元前三八五年,这时宋君在彭城,所以韩军”到彭城,执宋君“。
据《史记。六国年表》,韩文侯二年当宋休公十一年,而《宋世家》未见有宋休公被俘事,宋休公在位二十三年去世。但是宋休公以前的宋悼公,《史记》说在位八年去世,而《宋世家。索隐》说“按《纪年》为十八年”。如果宋悼公在位年数应依《竹书纪年》作十八年,那末被韩文侯捉去的宋君就是宋悼公。宋悼公在位首尾有十九年,他在韩文侯二年被韩捉去杀死,因而他的谥法为“悼”。宋休公即位时因悼公被韩捉去杀死,没有逾年改元,就把宋悼公十九年改为元年,于是记载上宋悼公只十八年了。二、公元前三九○年齐曾攻取魏的襄陵(《史记。魏世家》、《六国年表》)。此后齐、魏两国一再在襄陵交战。襄陵在今河南睢县,正当商丘西。公元前三六五年魏伐宋取得仪台,仪台又在今商丘东南。如果这时宋都还在今商丘,将处于魏的三面包围之中。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对此有考证。
国都在郑。(四)卫国有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的一部分地,国都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五)莒国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县间地,国都在莒(今山东莒县)。(六)邹国有今山东省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间地,国都在邹(今山东邹县南)。(七)周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偃师、巩、汝阳等县间地,过黄河有今温县的小部分地。国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八)妃国约有今山东省安邱东北地。(九)蔡国约有今安徽省寿县北部地。(十)郯国约有今山东省郯城西南地。(十一)
任国约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十二)滕国约有今山东省滕县西南地。(十三)薛国约有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地。(十四)费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②。
(十五)倪国,“倪”一作“郳”,邹别封之国,在今山东省滕县东,一说在山东省枣庄西北。(十六)曾国,战国初期,建都于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并占有今湖北省随县到安陆一带。这个曾国当是西周末年和申一起招来犬戎攻灭西周的姒姓缯国,原在今河南方城一带,春秋时称为缯关,因受楚的逼迫而逐步南迁的。①(十七)缯国,“缯”一作“■”,在今山东省苍山西北,也是姒姓。公元前五六七年为莒所灭,后来又复国,到公元前四○五年又为越所灭。这一缯国当是姒姓曾国东迁的一支②。
当时有所谓“泗上十二诸侯”(见《田世家》及《韩诗外传》卷十第六
章等),指泗水两侧地区存在着十二个小国。《史记。秦本纪》于孝公元年,
论及当时形势,讲到“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策
一》第十八章张仪游说楚王,谓楚王“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
有已“。《史记。张仪列传》同。《索隐》谓”十二诸侯,宋、鲁、邾、莒
之比也“。胡三省《通鉴注》说:”宋、鲁、邹、滕、薛、郳等国,国于其
间,齐威王所谓泗上十二诸侯。“所谓泗上十二诸侯,当指宋、卫、鲁、邹、
滕、薛、郳、莒、费、郯、任、邳等十二国③。
②《孟子。万章下篇》有费惠公,当是季孙氏后裔依封邑费而独立成小国。《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弋射者说:“驺(即邹)、费、郯、邳者罗鹫也”,《吕氏春秋。慎势篇》说:“以滕、费则劳,以邹、鲁则逸”,可知费国至战国后期尚存。
①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城关西北五里擂鼓墩发现战国初期曾国君主曾侯乙大墓,出土文物七千件之多。出土有“楚王熊章镈”,铭文作:“佳(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亨。”北宋时安陆曾出土两件铭文相同的钟。楚惠王于公元前四三三年制作曾侯乙宗庙用的札器,送到西阳祭奠。西阳当即曾的国都所在。从随县近郊发现曾侯大墓和宋代安陆曾出土“楚王熊章钟”来看,这时曾国领地除潢河流域的西阳以外,还占有涢水流域的随县和安陆。这个曾国,当即西周末年追随申国和犬戎一起灭亡西周的姒姓缯国。原在今河南方城一带(春秋时称为缯关),后来逐步南迁,当出于楚的逼迫控制。近年在河南新野、湖北随县均川、京山苏家垅等地出土有春秋前中期的曾国铜器。详见杨宽、钱林书《曾国之谜试探》,《复旦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近年湖北出土的曾子斿鼎铭文(上海博物馆藏,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四四六和四四七页著录),称“惠于刺(烈)曲”,即《世本》所说:“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通志。氏族略》卷三所引),“曲烈”当为“烈曲”之误,据此可知这个曾国确是姒姓。
②《春秋》和《左传》都说鲁襄公六年(公元前五六七年)“莒人灭■”。■后来又复国而为越所灭。《战国策。魏策四》载有人谓魏王:“缯恃齐以悍越,齐和子乱而越人亡缯。”所谓“齐和子乱”,当指公元前四○五年田悼子死后,田和子初立,和氏发生内乱,这年田布杀公孙孙,公孙会(即田会)据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三晋发大军来救,田布大败。缯原恃齐以抗越,此时越乘齐内乱而攻灭缯。
③程恩泽《国策地名考》据《吕氏春秋。慎势篇》所说“以滕费则劳,以邹鲁则逸”,《楚世家》顷襄王
少数部族的分布
当时少数部族,主要分布在中原七大强国的周围地区,也有少数杂居在七大强国之间的。
介于韩、魏之间,伊水、洛水流域有阴戎。古人谓水南为阴,谓山北亦为阴,多支戎族居于黄河之南,秦岭山脉之北,因而被称为阴戎,或称伊洛阴戎。所谓“阴戎”并非同一种族,来源比较复杂。春秋早期已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后来秦、晋两国又从西北陆浑迁来了陆浑之戎。公元前五二五年晋攻灭陆浑,其首领奔楚,部分民众奔周,整个部族就服属于晋,即所谓九州之戎。同时这一带还有不服属于晋的戎族存在。

在秦国西北,分布在今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有大荔(在今陕西大荔东南)、绵诸(在今甘肃天水东)、月氏(在今甘肃祁连山以西、敦煌以东地区)、乌孙(在今甘肃敦煌一带)、豲(在今甘肃陇西东南)、胸衍(在今宁夏盐池一带)、乌氏(在今甘肃平凉西北)、析支(一作赐支,在今青海贵南西北沿黄河一带)及义渠等。其中以义渠比较强大,据有今陕西省北部、甘肃省北部和宁夏等地。义渠逐渐改变了游牧的生产方式,逐步定居下来,筑有几十个城邑。秦惠王曾一次攻取义渠二十五个城。还有羌族,散布于今甘肃省西南、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
在秦国西南,分布在今四川省的,有蜀、巴、苴(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广元南,宝轮院附近)、丹犁、筰都(在今四川汉源一带)、邛都(在今四川西昌一带)、徙(在今四川天全一带)、冉……(在今四川茂汶一带)、僰等。其中蜀最大,有今四川省西部长江上游以北地区,并兼有今陕西省西南一部分地;巴次之,有今四川省东部地区。蜀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发达的农业。国君杜宇时相国开明开凿玉垒山,分引岷江的水流入沱江。到公元前三六○年,蜀又请瑕阳人从氓山开导青衣水。战国中期迁都于成都,成为“戎狄之长”。巴族原为习惯于使用船只在水上射猎的部族,由于受蜀的影响,也从事农业生产。战国时建都于巴(今重庆嘉陵江北岸)。它与楚接壤,已有高度文化,能铸造精美青铜器,铸有虎文、手文、花蒂文等纹饰。有用独木舟作为棺的埋葬风俗。筰都分布于四川省大渡河和雅砻江流域,以善于制作“筰”(竹索桥或藤索桥)著称,战国时这个地区叫做“篇笮之川”(《吕氏春秋。恃君览》)。焚人分布在今四川南部、云南北部,也是个较大的部族。
十八年有以戈射进言,讲到“邹、费、郯、邳者罗鹫也”,《孟子》书有邹穆公和费惠公,又有任、滕诸国皆在泗上。这是正确的。《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讲到魏惠王“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卫鞅因此为秦游说魏惠王,劝惠王自称为王,认为“今大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所鞭策使也不足以王天下”。“陈蔡”二字当有误,当魏惠王时,陈蔡二国早已为楚所灭,而且陈蔡离泗水太远,不得与泗上十二诸侯并论。泗上十二诸侯当指宋、卫、鲁、邹(邾)、倪、滕、薛、费、任、莒、郯、邳等十二小国。
①《后汉书。西羌传》说:“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汧、陇。”顾颉刚《史林杂识》“秦与西戎条”,以为“陆浑既灭,即无阴戎”,因此认为《后汉书》作者“大有杜撰故实之嫌”。
此说不确。
分布在今贵州省和云南省的,有夜郎、且兰、滇、靡莫、巂、昆明等。
夜郎分布于今贵州省西部和北部,且兰分布于今贵阳一带。滇分布于今云南省晋宁东滇池周围地区,靡莫在今云南省的东北部,巂在今云南省西部云尤一带,昆明在今云南省西部和北部。其中夜郎和滇比较大。
在燕、赵以北地区,有肃慎、东胡、匈奴、林胡、楼烦、代戎、襜褴、……貉等族,其中肃慎、东胡、匈奴三族较大。肃慎在今长白山以北,直到黑龙江流域。匈奴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南到阴山一带,北到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根据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桃红巴拉战国时代匈奴墓出土物来看,当时匈奴人使用蝴蝶展翼式青铜短剑、铜鹤嘴斧、小铜锤、兽头形饰牌、弧形交错纹环状带扣、铜环饰等器物,显示出草原游牧部族的艺术风格。同时出土的铜斧、铜刀、铜镞和砺石等,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有相似之处;在铁器、铜器上还发现有残存丝织品。这少量铁器和丝织品,当是从中原交换来的。这说明当时匈奴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联系。①东胡即鲜卑族的前身,主要分布于今辽河上游一直到辽宁省朝阳、锦西、旅大一带。从辽宁省朝阳十二台营子和锦西乌金塘出土东胡遗物来看,和匈奴有类似之处,但有其自己的特点,如使用双侧曲刃青铜短剑、多钮铜镜、双虺结形饰牌等。林胡主要分布在陕西东北部和内蒙古地区。楼烦有两支:一支与赵国相邻,在今山西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另一支与燕国相接,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
这些部族,善于骑射,经常侵袭中原地区。代戎在今河北蔚县东北。
在楚、越以南,有许多越族,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的有瓯越(在今浙江温州一带)、闽越(在今浙江南部到福建福州一带)、南越(也称扬越,分布于今广东、广西及江西南部、湖南南端地区)。至少从春秋后期起,越族已开始和华夏族融合,南越和中原的关系已很密切。他们既保存有本族文化的特点,铜兵器和斧、钺之类都有自己的特色,人首柱形器的人首黥面贯耳,是一种奴隶形象;同时又大量吸收了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先进因素,铜鼎和铜乐器的形制花纹基本上和中原相同,有的还具有长江以南楚文化的特色。广东始兴白石坪出土的战国铁斧和铁口锄,造型及其大小和中原同时期的铁器几乎完全一样,说明这时已从中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少数部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国家,只有中山,在今河北省西部高邑、宁
晋、元氏、赵县、石家庄、灵寿、平山、行唐、曲阳、唐县、定县一带。春
秋时称为鲜虞,原为白狄族。战国初年魏文侯攻取中山,但由于中山和魏国
之间,隔着赵国,中山不久就摆脱魏的控制而复国。在楚国地区内,也还保
留不少少数部族,在今湖北省东北部山区有所谓“九夷”,即李斯《谏逐客
书》所说“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的“九夷”;在今泗水淮水和长
江之间也还有“九夷”,即苏代与燕昭王书中所说的“九夷方七百里”(《史
记。苏秦列传》,“九夷”原误作“北夷”,从王念孙《读书杂志》改正)。
这个“九夷”,就是淮夷,直到秦完成统一后,才和华夏族融合。

在赵国西北,林胡所居的榆中以北,黄河以西,有貉族的河宗氏和休溷
诸貉。《史记。赵世家》所记神话,讲到赵襄子得到霍太山天使藏在竹节中
的“朱书”,预言赵的后世将有“伉王”(即指赵武灵王),“奄有河宗,
①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一九七六年第一期。
①《后汉书。东夷列传》说:“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
至于休溷诸貉“。河宗就是《穆天子传》所说的河宗氏,是沿黄河上游”游居“的部族,休溷诸貉当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攻略胡地所到的九原云中。休溷诸貉就是九原云中所居的貉族。”休“与”九“,”溷“与”云“,古音相通,九原和云中该即从原地名休和溷转变而来。
二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
晋国六卿的兼并和“三家分晋”
公元前四九七年,赵简子因为向赵午索取“卫贡五百家”没有到手,杀
了赵午,引起中行氏和范氏的联合进攻,赵简子一度从国都绛(今山西翼城
东南)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知氏和韩氏、魏氏又因挟嫌争权,
起来讨伐范氏、中行氏,迫使范氏、中行氏出奔朝歌(今河南淇县)。赵简
子遂回绛复位,并率晋军围攻朝歌。公元前四九三年,齐国运粟支援范氏,
由郑国派兵护送,在铁(今河南濮阳西北)这个地方和赵氏进行决战。结果
赵简子大获全胜,得到“齐粟千车”。次年,范氏、中行氏被迫逃奔邯郸,
接着又逃到鲜虞(即中山),最后逃到了齐国。于是范氏、中行氏灭亡。公
元前四五八年,知氏、赵氏、韩氏、魏氏尽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
其后知氏的知伯瑶专断晋国国政,强行索取韩氏和魏氏的万家之县各一。公元前四五五年知伯又向赵氏索取土地,遭到拒绝,便率同韩、魏举兵攻赵,围困赵襄子(赵简子子)于晋阳。赵氏坚守一年多,知氏引晋水从东北灌入城中,造成极大灾难。后来,韩、魏怕赵亡后祸及自身,反过来和赵氏联合,一举灭掉知氏,并三分其地。这是公元前四五三年的事。①知伯瑶原是晋六卿中最强大的,由于过于强横而失败了。从此“三家分晋”的局面形成,晋君“反朝韩、赵、魏之君”(《史记。晋世家》),成为三国的附庸。
对戎狄部族的攻灭兼并
战国初期各大国在卿大夫相互兼并的同时,还进行对戎狄部族和小国的攻灭和兼并。
赵简子原来和代王联姻而和好,把大女儿(即赵襄子之姊)嫁给代王作
夫人。公元前四七六年赵简子刚去世,赵襄子就登夏屋山,请代王来同饮酒,
灌醉代王而加以杀害,接着就发兵攻灭代国,代戎从此被灭亡。
秦国在公元前四六一年进攻大荔,把它的王城(今陕西大荔东南)攻取了《(史记。秦本纪》)。原来大荔是西戎中比较强大的一支。《后汉书。西羌传》说:“是时大荔、义渠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所谓王城,就是大荔王的都城。秦所攻取的还包括王城周围所有大荔的土地,大荔就向北撤退了。

知伯瑶在公元前四五八年计谋攻灭仇由(一作“厹繇”)。仇由原是个
山中之国(今山西盂县以北的山中),没有大路可通,不便行军,知伯铸造
一只大钟作为礼物,载在大车上送去,仇由之君开劈道路迎接,因而仇由被
①《韩非子。十过篇》、《赵策一》、《淮南子。人间训》等,都说当时赵的谋臣张孟谈从围城中潜出,以“唇亡齿寒”进说韩、魏之君,因而韩,魏协同赵氏反击知氏。《墨子。非攻中篇》则说韩魏亦相从而谋,感到唇亡则齿寒,因而反击。
①《后汉书。西羌传》谓“周贞王八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不确。《六国年表》载秦孝公二十四年“大荔围合阳”,可知秦孝公末年大荔尚存,且有武力反攻。秦灭大荔当在此后。
知伯所攻灭。②次年知伯就伐中山,取穷鱼之丘(《水经。巨马水注》引《纪年》)。
赵襄子在攻灭知氏后,也曾攻中山,攻取左人和中人(今河北唐县以西和西南,见《国语。晋语九》、《吕氏春秋。慎大篇》)。
《后汉书。西羌传》载:“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汧、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后汉书。四夷传》所载战国时事,有《史记》所不见的,大抵依据《竹书纪年》等新史料来补充。这条记载也是这样。《古本竹书纪年》载“晋出公十九年(公元前四五六年)晋韩龙取卢氏城”(《水经。洛水注》所引),就是韩魏共并伊洛阴戎的事。卢氏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水上游,多崇山峻岭,是阴戎所在的一个地方,卢氏当是阴戎中一支的名称。后来卢氏城(今河南卢氏)就为韩国所有,发展成一个商业城市,铸有“卢氏”布币。
原来住在伊水、洛水流域的陆浑之戎,被晋灭亡后,成为服属于晋的九州之戎,也还保持原来戎的部落组织,而具有武力,没有华化。大概在战国初年,被韩魏兼并而改变成为编户之民,解除武力,从此就不见有九州之戎了。
对小国的攻灭兼并
在晋、秦两国攻灭兼并戎狄部族的同时,楚越等国正在攻灭兼并附近小国。
楚国在公元前四四七年灭亡了蔡国,后二年楚向东北开拓土地,灭了杞国,并且向东侵占广地到泗上(《史记。楚世家》),这是楚和越争夺东方的土地。《墨子。鲁问篇》讲到“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由于公输般为楚制作“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楚人因此亟败越人”。就该在这个时期。《墨子。公输篇》讲:公输般为楚造云梯,将用以攻宋,墨子因此从鲁出发,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都郢,对公输般劝阻,也该在这个时期。
越国在公元前四一四年灭亡了滕国(《史记。越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次年又灭亡了郯国(《水经。沂水注》引《竹书纪年》)。缯国原来依靠齐来抵抗越的。公元前四○五年齐内乱,越就乘机攻灭缯。
韩正谋兼并郑国。公元前四二三年韩伐郑,杀死郑幽公。公元前四○八年韩攻取郑的雍丘(今河南杞县),次年郑打败韩兵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
齐国不断地侵略鲁、卫两国地,公元前四一二年攻取了鲁国的莒和安阳(今山东阳谷东北)①,从此安阳成为齐的重要商业城市。后四年又攻取了鲁国的郕(今山东泗水西北),次年又攻取了卫国的贯丘(《史记。田世家》)。
魏攻取秦河西地和灭中山
②黄式三《周季编略》推定仇由之灭在周贞定王十一年,此说可取。按地理形势,知伯攻灭仇由,当在知伯伐中山之前。
①《六国年表》载齐宣公四十四年伐鲁莒及安阳,《田世家》作“伐鲁葛及安陵”。当以《六国年表》为是。
魏国自从魏文侯进行了改革,国势就强盛起来。从公元前四一三年起,
不断向秦进攻。这年魏军大败秦军,一直打到郑(今陕西华县)。次年,魏
又派太子击包围秦的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并占有其地。到公元前四○
九年,魏将吴起经过两年时间陆续攻取了秦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
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大荔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城,
并一直攻到了秦的郑(《水经。河水注》),从此秦的河西地区全部为魏占
有。秦于是退守洛水(在今陕西北部),沿洛水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
(今陕西蒲城东南)加以防守。从此魏在河西设郡,以吴起为郡守。秦这样
失守河西大块土地,固然由于魏将吴起是杰出的军事家,但是,主要还是因
为秦的经济和政治的落后。秦孝公元年,为了奋发图强,下令征求改革的人
才,曾讲到:“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可知当时韩、赵曾助魏一起攻秦。韩将……羌在叙
述自己功绩的《……羌钟铭文》中,也说:“率征秦迮齐。”所谓“征秦”,
当即指参与魏攻取秦河西这个战役。
魏文侯接着就发动对中山的大规模进攻。魏和中山间,中隔赵地。魏先向赵借道(见《韩非子。说林上篇》和《赵策一》),派乐羊为“将”负责进攻,又命令太子击为“守”,负责后方的防守,更命令吴起从河西率师会合进攻。①经过首尾三年的战斗,终于攻灭了中山。因为魏和中山有间隔,魏文侯把太子击封于中山,并派李克为相①,又把乐羊封于中山的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
吴起能在河西、中山连战得胜,不仅由于“善用兵”,更由于“廉平,
尽能得士心“。吴起常与士兵”同衣食“,”分劳苦“,因而深得士兵爱戴,
能在战斗中出生入死。攻中山时,士兵有患痈疽的,吴起亲自跪下而吮其脓,
士兵的母亲闻而哭泣,说往年吴起吮其父的创伤,不旋踵就战死了(《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篇》、《史记。吴起列传》)。
三晋伐齐和列为诸侯
这时三晋都很强盛,逐步在中原发展它们的势力,扩充地盘。魏文侯把
韩、赵看得如同兄弟,因而得到韩、赵的尊重,成为三晋的盟主和最高统帅。
据说韩、赵曾相与为难,都曾向魏借兵,魏文侯都加以拒绝,说韩、赵都是
兄弟,韩、赵之君因而到魏朝见(《韩非子。说林下篇》、《魏策一》。《资
治通鉴》就在记载这一掌故之后,作结论说:“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
能与之争。“
公元前四○五年田悼子去世,发生内乱,田布杀了公孙孙,公孙会(即田会)就在廪丘(今山东鄄城东北)反叛,投靠赵国。田布率兵包围廪丘,
①《韩非子。说林上篇》和《魏策一》都有“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的掌故。《魏世家》和《赵世家》都有魏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的记载。《六国年表》作“击宋中山”,“宋”乃“守”之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和《说苑。复恩篇》都有“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的掌故。
①《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篇》记翟黄曰:“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韩非子。难二篇》又记“李克治中山,苦陉令上计而入多”。《魏世家》载翟璜谓李克曰:“中山已拔,无以守之,臣进先生。”
于是三晋联合出兵救解。魏将翟角、赵将孔青②、韩将……羌就与齐军展开大会战,三晋以分散而灵活机动的步兵,包围袭击了排列成密集车阵的齐军,使得齐军损失惨重,“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把尸体堆成二个高丘)”(《吕氏春秋。不广篇》)。谋士宁越向孔青建议:不如“归尸以内攻之”,认为如果“与之尸而弗取”,将使民众“怨上”,使得“上无以使下”,这就是“内攻之”。因此齐就无法继续抵抗。三晋联军乘胜长驱追击,围攻齐西边的关塞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并由此攻入齐长城。
就是《……羌钟铭文》所说:“入长城,先会于平阴。”也就是《淮南子。人间篇》所说:“三国伐齐,围平阴。”(今本“阴”误作“陆”,古“阴”
字作“险”,形近而误)。当时魏文侯所以命令三晋联军长驱直入,围攻平阴而攻入齐长城,目的不在兼并土地,要使得齐国执政者屈服,迫使齐君一同去朝见周威烈王,使周天子命三晋为诸侯。当三晋围平阴时,齐大臣田括子看到了这点,指出三晋“逾邻国(指宋、卫二国)而围平阴(今本误作”平陆“),利不足贪也,然则求名于我,请以齐侯往”(《淮南子。人间篇》),于是齐康公就陪同三晋君主一起去朝见周王,要求周王肯定三晋伐齐入长城的功绩,要求周王命三晋为诸侯。这时齐康公实际上已成为俘虏,听命于魏文侯行事,周威烈王也只能从命了。因此魏国史官记此事是:“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当作翟角)伐齐入长城”(《水经。汶水注》引《纪年》)。
韩将……羌记此事是:“赏于韩宗,令(命)于晋公,邵(昭)于天子。”(……
羌钟铭文)《吕氏春秋。下贤篇》因此说:魏文侯“东胜齐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因此,周威烈王就于次年(公元前四○三年),“命韩、赵、魏为诸侯”。《史记。周本纪》和《六国年表》都作“九鼎震,命韩、赵、魏为诸侯”。所谓“九鼎”原是代表周天子的权力的,这样迫使命令卿大夫升为诸侯,按照礼制来说,确是震动天子权力的大事。

楚、三晋和秦图谋向中原开拓
三晋列为诸侯以后,就图谋向中原地区开拓。当时楚已北上夺到不少郑国土地,楚军的前锋已经到达大梁西南的榆关一带,因而引发三晋和楚的冲突。公元前四○○年三晋联军南下伐楚,攻到桑丘而回(《六国年表》,《楚世家》作“乘丘”),这又是魏文侯所主持。《吕氏春秋。下贤篇》以魏文侯“南胜荆于连隄”和“东胜齐于长城”相提并论,连隄即指方城而言,桑丘当在方城附近。公元前三九九年楚把榆关归还郑(《六国年表》),当是在三晋的压力下归还的,因为榆关原是郑地,是沟通南北的重要关塞,成为三晋和楚的争夺目标。公元前三九一年三晋又大败楚于大梁、榆关(《史记。楚世家》)。从此大梁便为魏所有,但榆关仍在楚的手中,直到公元前三七五年才为魏攻取。这时魏已进一步取得襄陵(今河南唯县)等邑。当时齐也图
②魏将,《水经。瓠子水注》引《纪年》作翟角,《水经。汶水》引《纪年》误作翟员。赵将,《吕氏春秋。不广篇》作孔青,《水经。瓠水注》引《纪年》作“孔屑”。
①苏时学《爻山笔话》认为《淮南子。人间篇》所述“三国代齐”的事,与《纪年》、《吕氏春秋》相合,是正确的。他说:“据《淮南》所言,正虏齐侯之事实也。《注》言三国为韩、魏、赵,则与《纪年》同。
其言求名于我,亦与未为侯时合,盖三家所以命为诸侯,以胜齐之功也,即此书(指《吕氏春秋》)所谓赏以上闻也。“
谋在中原开拓,公元前三九○年齐伐取魏的襄陵(《史记。魏世家》、《六国年表》)。
这时秦已控制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并于公元前三九○年在函谷关东北的陕(今河南三门峡西)设县(《史记。六国年表》),加强防卫。
后来陕一度被魏所占有①。从此赵、魏、秦、楚四国之间就长时期展开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战争。
田氏列为诸侯
这时齐国的田氏早已取得政权,在公元前三八七年田和曾和魏武侯在浊
泽(今河南白沙水库东)相会,由魏武侯派使者请求周天子和诸侯承认田和
为侯。次年田和也就列为诸侯了(《史记。田世家》)
赵、楚和魏、卫的大战
赵国自从赵烈侯进行了改革,到赵敬侯时,开始强大起来,迁都到邯郸。
尽管赵敬侯“好纵欲”,“制刑杀戮如此其无度”,但是由于“明于所以任
臣“,”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韩非子。说疑篇》)。以前,
在三晋屡次联合对楚作战中,韩、魏两国曾取得郑、宋两国的不少土地;赵
国由于地势的关系,没有得到什么。公元前三八三年,赵国便大举攻卫了。
赵围攻卫的都城濮阳,采用了“蚁傅”(如同蚂蚁爬登城墙而围攻)的战术,
并且在濮阳北面建筑刚平城(今河南清丰西南),作为进攻基地。卫在危急
中向魏求救,魏武侯为此亲率大军前往救解,大败赵师于兔台。次年卫得魏
的帮助攻取刚平,攻破了赵中牟(今河南鹤壁西)的外郭。第三年楚出兵救
赵伐魏,楚的先锋深入魏地,越过黄河,与魏战于州(今河南温县东北)西,
随后楚的大军攻出梁门(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屯于林中(梁门之北),切
断了魏河内地区和河东国都安邑之间的联系,造成魏国破碎而危急的局势。
赵凭藉楚如此锐利的攻势,进攻魏的河北地区,火攻棘蒲(今河北魏县南),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