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

_2 上恒法师(现代)
  六、结 论
  本文在第一部分,就阿赖耶识出现的渊源作了考察。在此部分,笔者摒弃了“探源”的研究方式,因为笔者考察探讨阿赖耶识思想源头的著作,发现他们主要以《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中有用到《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内容。追本溯源,得出大乘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是由《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赖耶识思想发展而来。但笔者通过仔细研读《摄论》和《成唯识论》,认为它们的真正意思是说在《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存在着阿赖耶识思想,决没有说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是由此发展而来。《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引用《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阿赖耶识思想的目的,是为了让声闻人信受阿赖耶识的存在。如在他们自己经典中就有阿赖耶识思想,为什么不承认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呢?本文就采用了这种说法。认为《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确实存在着阿赖耶识的思想,但“阿赖耶识”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大乘经典中。“阿赖耶识”这一概念既出现在大乘经典中,其所内涵的思想就决不是由《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存在的阿赖耶识思想“发展”而来,因为大小乘经典皆为佛说。大小乘经论中的阿赖耶识思想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可看作是佛法真理以不同的形式展现。
  在考察阿赖耶识出现后,本文就唯识学上对阿赖耶识存在作论证的三部论典中,论证赖耶存在的部分一一作了解释,说明了他们各自具备的特点。首先是《瑜伽师地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此论由于是唯识学成立初期的作品,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还是首次,所以论证还不怎么完备。其次是《摄大乘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此论是唯识学在组织时期内成熟的作品,对阿赖耶识的论证显然已经成熟很多。到了《成唯识论》,它是唯识学完成时期的作品。此论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就其论述之范围而言,已论据十足,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皆是空前的。
  在对赖耶存在进行论证的这三部论中,一部比一部圆满,这是为什么呢?本文通过比较《瑜伽师地论》和《摄论》论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比较《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论证的同异。在比较中发现,《摄大乘论》是在继承和发扬《瑜伽师地论》的基础上完备的,而《成唯识论》五教十理的论证,更是集前二部论之大成,才使论证赖耶存在达到更为圆满的地步。所以说,唯识学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是逐步完善的。
  在第一节“阿赖耶识思想的出现”,我们说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思想出现于大乘经典中,决不是由《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赖耶识思想发展而来;就三部论对阿赖耶识存在进行论证的比较中,此论证是后后继承前前,是逐步发展完善的,这中间是否存在着矛盾?
  这是没有矛盾的,因为二者是不同层面的两个问题。就阿赖耶识这种思想来说,它是佛陀证悟的真理,真理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直接地说出、有间接地说出、有简单地说、有详细地说,但是决不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是属于哲学建构的问题,哲学建构是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所以唯识学者要完整明白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并为人们所接受,就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真理的显示只有表达的不同,但依此真理建立一种思想体系,并要使这种思想体系完备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几代人的总结方能形成。
  三部论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虽然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它们都说明了阿赖耶识是佛所说、是存在的。出现在大乘经典中的阿赖耶识既然是佛所说,必须存在,这其中当然也捍卫了大乘经典是佛所说。
  本文在论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时,《瑜伽师地论》中“八相论证”论述尤其详细,这是笔者认真研读原典和古人的注疏,同时阅读现代人著作基础上作出的阐释。因为据笔者手中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现代人著作中对此八相的解释极其简单,有的甚至不明了。《摄大乘论》部分,笔者也花费了大量精力,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论主本意。虽然只是释论,但研究佛学者都知道,对于佛教论典,不仅仅对语言文字疏通,更重要的是对其思想的把握。在此部分可以说,比较忠实地表达了论典的原意。至于《成唯识论》,笔者认为对此部分的论述还非常幼稚和薄弱。这是因为《成唯识论》博大精深,一时很难体会其中深义,特别是十理论证赖耶部分掺杂许多声闻乘的异执,又增加了弄清文意的难度。所以对于《成唯识论》的论证,笔者只是作了大致的介绍。如此这般,唯恐错会古人之意,贻笑于大方之家。
  〔1〕这种“探源”式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印顺导师为代表,他认为大乘空有二宗的思想都可追溯到《阿含经》,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其《性空学探源》和《唯识学探源》两本专著中。
  〔2〕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妙云集》中编,正闻出版社,1970年版。
  〔3〕演培法师:《唯识思想演变史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陶静〔4〕演培法师:《唯识思想演变史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225页。
  〔5〕演培法师:《唯识思想演变史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225页。
  〔6〕水野弘元《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选集二》,《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23),法鼓文化2000年版。
  〔7〕昭慧法师:《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法界出版社2001年版。
  〔8〕赵国森:《佛家经论导读丛书——解深密经》,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
  〔9〕《杂阿含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第424页,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
  〔10〕无著菩萨造:《显扬圣教论》,《大正藏》第31册,第480页下。
  〔11〕《成唯识论》,《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上。
  〔12〕《杂阿含经》卷一二,第259页。
  〔13〕《长阿含经》卷下之《大缘方便经》,《大正藏》第1册,第61页中。
  〔14〕演培法师著:《唯识思想演变史略》,张漫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214页。
  〔15〕《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九,《大正藏》第29册,第156页下。
  〔16〕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妙云集》中编,第52页。
  〔17〕《大毗婆沙论》卷十一,《大正藏》第27册,第55页上。
  〔18〕《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19〕《成唯识论演秘》卷三,《大正藏》第43册,第878页下。
  〔20〕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386页上。
  〔21〕《成唯识论枢要》,《大正藏》第43册,第635页中。
  〔22〕《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大正藏》第43册,第354页上。
  〔23〕《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24〕印顺:《唯识学探源》,《妙云集》中编,第123页。
  〔25〕世亲菩萨造:《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327页上。
  〔26〕无性菩萨造:《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386页上。
  〔27〕《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28〕《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大正藏》第43册,第229页下。
  〔29〕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30〕印顺:《华雨集》之五,《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2002年印行,第125-126页。
  〔31〕吕贗:《吕澄佛学论文选集》卷四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有讲到这个问题,齐鲁出版社1991年版,第2191页。
  〔32〕《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中。
  〔33〕《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中。
  〔34〕《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中。
  〔35〕《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卷16册,第692页中。
  〔36〕《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37〕《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38〕《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39〕《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40〕《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41〕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之《说四阿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01页。
  〔42〕陈琼璀:《杂阿含与唯识学》佛教法相学会与志莲净苑合办,罗时宪教授往生十周年纪念佛学讲座。
  〔43〕印顺编:《杂阿含经论会编》序文中,正闻出版社1983年版。
  〔44〕《唯识方隅》的序文中,《罗时宪全集》卷十,佛教志莲图书馆、罗时宪弘法基金有限公司1998年版。
  〔45〕《增一阿含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第372页,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
  〔46〕徐绍强:《唯识思想及其发展》,《中国佛教学术论典》(30),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印行,第43页。
  〔47〕《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第16册,第697页。
  〔48〕王恩洋:《摄大乘论疏》,第27页,福建莆田广化寺印。
  〔49〕惠沼:《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大正藏》第43册,第666页上。
  〔50〕《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上。
  〔51〕《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上。
  〔52〕《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
  〔53〕《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中。
  〔54〕《瑜伽伦记》卷十三,《大正藏》第42册,第594页。
  〔55〕《瑜伽伦记》卷十三,《大正藏》第42册,第594页上。
  〔56〕《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大正藏》第43册,第171页上。
  〔57〕《成唯识论》卷五,《大正藏》第31册,第26页中。
  〔58〕结城令闻著,如碧译:《印度唯识思想的开展》,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189页。
  〔59〕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第1692页。
  〔60〕《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中。
  〔61〕《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大正藏》第43册,第171页中。
  〔62〕《瑜伽伦记》卷十三,《大正藏》第42册,第594页中。
  〔63〕结城令闻著,如碧译:《印度唯识思想的开展》,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189页。
  〔64〕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上海出版印刷公司1989年版,第1693页。
  〔65〕结城令闻著,如碧译:《印度唯识思想的开展》,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190页。
  〔66〕《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大正藏》第43册,第171页中。
  〔67〕《瑜伽伦记》卷十三,《大正藏》第42册,第596页中。
  〔68〕《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中。
  〔69〕《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70〕《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大正藏》第43册,第171页下。
  〔71〕结城令闻著,如碧译:《印度唯识思想的开展》,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第189-191页。
  〔72〕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第1693页。
  〔7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第1694页。
  〔74〕《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75〕《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76〕《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77〕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第1695页。
  〔78〕《瑜伽伦记》卷十三,《大正藏》第42册,第596页上。
  〔79〕《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大正藏》第43册,第172页下。
  〔80〕《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见《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上。
  〔81〕《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见《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中。
  〔82〕《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见《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83〕《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大正藏》第43册,第376页中。
  〔84〕印顺:《摄大乘论讲记》,佛教院校教材,厦门大学印刷厂1998年印行,第10页。
  〔85〕欧阳竟无:《瑜伽师地论叙》卷下《十支第四》,金陵刻经处1917年版,第3页。
  〔86〕《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中。
  〔87〕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24页上。
  〔88〕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83页上。
  〔89〕《罗时宪全集》第六、卷二,第494页
  〔90〕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4页。
  〔91〕王恩洋:《摄大乘论疏》,第13页。
  〔92〕《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中。
  〔93〕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24页中。
  〔94〕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24页中。
  〔95〕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83页上。
  〔96〕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36页。
  〔97〕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83页中。
  〔98〕《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下。
  〔99〕《俱舍论》卷四,《大正藏》第29册,第21页下。
  〔100〕《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101〕《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102〕《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103〕《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中。
  〔104〕《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中。
  〔105〕《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下。
  〔106〕《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下。
  〔107〕《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下。
  〔108〕《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下。
  〔109〕《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5页下-136页上。
  〔110〕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332页上。
  〔111〕《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2〕《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3〕《杂阿含》288经,《大正藏》第2册,第81页上。
  〔114〕《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5〕《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6〕王恩洋:《摄大乘论疏》,第58页。
  〔117〕《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8〕《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19〕《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20〕《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上。
  〔121〕《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中
  〔122〕王恩洋:《摄大乘论疏》,第62页。
  〔123〕《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中。
  〔124〕《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下。
  〔125〕《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下。
  〔126〕《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7页上。
  〔127〕《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2页下。
  〔128〕《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129〕王少湖:《摄论大意》,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6),第110页。
  〔130〕《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中国佛教经典定期精选白话版,第106页。
  〔131〕《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上。
  〔132〕《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中。
  〔133〕《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中。
  〔134〕《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下。
  〔135〕《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136〕《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下。
  〔137〕《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下。
  〔138〕《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5页上。
  〔139〕《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5页中。
  〔140〕《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5页中。
  〔141〕《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上。
  〔142〕《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上。
  〔143〕《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中。
  〔144〕《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中。
  〔145〕《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中。
  〔146〕《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下。
  〔147〕《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下。
  〔148〕《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6页下。
  〔149〕《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上。
  〔150〕《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上。
  〔151〕《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中。
  〔152〕《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中。
  〔153〕《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下。
  〔154〕《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7页下。
  〔155〕《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8页下。
  〔156〕《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8页下。
  〔157〕《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6页中。
  〔158〕《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下。
  〔159〕《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上。
  〔160〕《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上。
  〔161〕《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4页中。
  〔162〕《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大正藏》第43册,第634页下。
  〔163〕《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164〕演培法师著,释宽严记:《成唯识论讲记》上册,福建莆田广化寺印,第514页。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