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1.“还有一个人,病得要死,他的亲戚们都来看望,问他:‘你还认识我吗?’‘你认得出我吗?’只要他的声音还没入
了他的心智,他的心智还没入了呼吸,他的呼吸还没入了热力,热力还没入了最高的神界,他就认得出。
2.然后,当他的声音入了他的心智,他的心智入了呼吸,他的呼吸入了热力,热力入了最高的神界,他就认不出来
了。
3.那精华中的精华,宇宙万物以它为灵魂。它就是真,就是自我,就是你,希维塔开度。”
“您能再详细指教吗?”
“行啊,孩子。”他说。
第十六章
1.“还有一个人,叫人抓了起来,并说‘他是小偷!他偷了东西!把斧子烧红了伺候!’如果是他干的,他就使自己
失去了真实。如果他想以一派胡言遮盖自己的恶行,他就会被烧红的斧子烧焦。他就要死。
3. 但如果不是他干的,他的话就是真实的。他说真话,以真理为衣衫,即便手拿烧红的斧子也不会烧伤。人家见了
就会放他自由。
4. 这里所说的这个人不会被烧伤,(因为他是真的),所以整个世界都以真理为灵魂。它就是真,就是自我,就是
你,希维塔开度。”
他就明白了,真的明白了。
第七篇
第一章
1. 唵!“尊者啊,教导我!”拿拉达(Nārada)一见撒那库马拉(Sanatkumāra)就如是说。
他于是回答他:“请把你平生所学对我说出来,我会告诉你更多。”
2. 他就说:“尊者,我通晓梨俱韦达、夜柔韦达、萨满韦达,还有阿塔尔瓦韦达,还有传奇和故事(itihāsa-
purāna),还有韦达的韦达(语法之学)、安魂术(Propitiation of the Manes)、数学、占卜术(daiva)、纪
年学、逻辑学、政治学、神学(deva-vidyā)、梵学(brahma-vidyā)、鬼学(bhūta-vidyā)、权谋术(ksatra-
vidyā)、星象学(naksatra-vidyā)、迷魂术(the Science of Snake-charming)及美术(sarpa-deva-jana-
vidyā)。我平生所学大抵如此。
3. 尊者啊,我是这样一个人,他通晓经书(mantra-vid)却不懂自我(ātman)。我从先生这样的人那里听得,知道
自我的人就超绝了愁苦,而我却还是一个愁苦者,尊者。你能使象我这样一个人也到达那没有愁苦的彼岸吗?”
他回答说:“说实话,你所学到的,不过是名(nāman)。”
4. 是的,梨俱韦达、夜柔韦达、萨满韦达、阿塔尔瓦韦达、传奇故事、语法之学、安魂术、数学、占卜术、纪年
学、逻辑学、政治学、神学、梵学、鬼学、权谋术、星象学、迷魂术及美术都是名,且仅仅是名。要尊重名。
5. 将名尊为梵的人,名有多少,他的自由就有多少。将名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名更多的东西吗?”
“当然有事物不仅是名。”
“还望先生赐教。”
第二章
1.“话语(vāc)就比名大。是话语才使梨俱韦达、夜柔韦达、萨满韦达、阿塔尔瓦韦达、传奇故事、语法之学、安魂
术、数学、占卜术、纪年学、逻辑学、政治学、神学、梵学、鬼学、权谋术、星象学、迷魂术、美术,以及天与地、
风与空、水与热、神与人、兽与鸟、草与木、畜与虫、蝇与蚁、对与错、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等为人所知。要
是没有话语,人们就不知对错、真伪、善恶、美丑。是话语是它们为人所知。要尊崇话语。
2.将话语尊为梵的人,话语有多大,他的自由就有多大。将话语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话语更大的吗?”
“当然有事物比话语更大。”
“还望先生赐教。”
第三章
1.“心智(manas)就比话语大。正如手握两颗橡子,或者可乐莓,抑或两粒骰子,心智将话语和名都握住。当人通过
心智而想‘我想学诵习经书’,他就会去读书;‘我想做圣课(karma)’他就去做了;‘我想要子孙牛羊,’他就会想这
些事情。是的,自我即是心智;世界即是心智;梵即是心智。
2.将心智尊为梵的人,心智有多大,他的自由就有多大。将心智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心智更大的吗?”
“当然有事物比心智更大。”
“还望先生赐教。”
第四章
1.“意念(samkalpa)就比心智大。人有意念就会有心智,就会说出话语,就会以名字道出来。经(mantra)在名中,
业(karma)在经中。”
2.是的,上述的一切都以意念为结合点,意念是他们的灵魂,它们全都建造在意念上。天与地都是借着意念造的,
风与空是借着意念造的,水与热也是接着意念造的。既有了它们,雨水也就形成了;水既形成,粮食也就形成了。粮
食既成,众生灵(prāna)就形成了。生灵既成,经典就形成了。经典既成,圣课也就做成了。圣课既成,世界就造成
了。世界既成,一切也就形成了。这就是意念。要尊崇意念。
3. 尊崇意念为梵的人,必将拥有意念世界;他自己在忍耐,世界就是忍耐的世界;他稳固,世界就稳固;他不移,
世界也必不移。意念有多大,他的自由就有多大。将意念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意念更大的吗?”
“当然有事物比意念更大。”
“还望先生赐教。”
第五章
1.“思想(citta)就比意念大。是的,思想的人就有意念,然后就有心智,然后他就说话,就说出名。经在名中,也
在经中。
2.是的,上述的一切都以思想为结合点,思想是它们的灵魂,它们全都建立于思想之上。因此,谁若是学识渊博但
没有思想,人们就会说他‘一无所是,一窍不通!’反之,谁知识不多但富有思想,人们也渴望聆听他的见解。是的,
思想是结合点,思想是灵魂,思想是这一切的支柱。要尊崇思想。
3.崇思想为梵的人,将拥有思想的世界;他自己在忍耐,世界就是忍耐的世界;他稳固,世界就稳固;他不移,世
界也必不移。思想有多大,他的自由就有多大。将思想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思想更大的吗?”
“当然有事物比思想更大。”
“还望先生赐教。”
第六章
1.“禅思(dhyāna)就比思想大。大地若在禅思,空气似在禅思,天若在禅思,水若在禅思,山若在禅思,众神若在
禅思。无论谁,都将在此间成为伟大,如同对禅思的一种酬劳。今天,小人们还在争吵不休,搬弄是非,造谣生事,
而君子们却如对禅思的一种酬劳。
2.尊崇禅思为梵的人,禅思有多大,他的自由就有多大。将禅思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禅思更大的吗?”
“当然有事物比禅思更大。”
“还望先生赐教。”
第七章
1.“见解(vijshāna)就比禅思大。借着见解,人能理解梨俱韦达、夜柔韦达、萨满韦达、阿塔尔瓦韦达、传奇故事、
语法之学、安魂术、数学、占卜术、纪年学、逻辑学、政治学、神学、梵学、鬼学、权谋术、星象学、迷魂术、美术,
并天与地、风与空、水与热、神与人、兽与鸟、草与木、畜与虫、蝇与蚁、对与错、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食与
饮、此生与来生,所有这些,都是靠见解来把握的。要尊崇见解。
2.尊崇见解为梵的人,将拥有见解与知识的世界。见解有多大,他的自由就有多大。将见解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见解更大的吗?”
“当然有事物比见解更大。”
“还望先生赐教。”
第八章
1.“力量(bala)就比见解大。一个有力量者就能使一百个有见解者发抖。人变得强壮也就蒸蒸日上。升着升着就变
成侍从了。侍从久了,就便成学生了。学生当久了,耳濡目染,就有思想了,然后就有了构想,就有行动,继而就成
了有见解的人。大地要借力而立,空气也以力,天以力,山以力,神人共以力,鸟兽皆以力,草木皆以力,兽虫皆以
力,蝇蚁也以力。整个世界都以力而立。要敬畏力量。
2.尊崇力量为梵的人,力量有多大,他的自由就有多大。将力量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力量更大的吗?”
“当然有事物比力量更大。”
“还望先生赐教。”
第九章
1.“粮食(bala)就比力量大。人要是十天不吃,他即便活着也眼衰耳聋,不能思考,不能构想,不能行动,不能理
解。一旦开始进食,他就能看见,听见,思考,构想,行动,然后就有了见解。要敬畏粮食。
2.尊崇力量为梵的人,力量有多大,他的自由就有多大。将力量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力量更大的吗?”
“当然有事物比力量更大。”
“还望先生赐教。”
第十章
1.“水(āpas)就比粮食大。要是没有好雨滋润,众生就因愁着‘粮食不够’而生病。如果有好雨,一切生命就欢欣,
心想‘这下粮食丰足了’。是水坚实了大地、空气、天空、神与人、鸟兽、草木、畜虫、蝇蚁。它们都因水而巩固。要
敬畏水。
2.尊崇水为梵的人,总是如愿以偿(āpnoti)。水有多大,他的自由就有多大。将水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水更大的吗?”
“当然有事物比水更大。”
“还望先生赐教。”
第十一章
1. “热(tejas)就比水大。是它抓住了风,加热了以太(ākāsha)。人们就说:‘热死了!简直跟火炉一样!肯定要
下雨了!’热确实率先表明了征兆,送来了雨水。于是,天边闪电狂舞,雷声滚滚。人们于是说:‘打闪了!打雷了!
雨要来了!’是它首先展示了征兆,并送来了雨水。要敬畏热。
2. 尊崇热为梵的人,闪亮着,也在脱离了黑暗的光明世界中熠熠发光。热有多大,他的自由就有多大。将热尊为梵
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热更大的吗?”
“当然有比热更大的。”
“还望先生赐教。”
第十二章
1. “空间(ākāsha)就比热大。空中有日月、闪电、群星和天火。人们对空大喊,或听,或答。人在空中取乐,在空
中烦恼;人在空里出生,又降生于空无之上。要敬畏空间。
2. 尊崇空间为梵的人,必得宽广、闪烁、无垠、无边的世界。将空间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空间更大的吗?”
“当然还有比空间更大的。”
“还望先生赐教。”
第十三章
1.“记忆(smara)就比空间大。这样,要是许多没有记忆的人召聚在一起,他们相互间也听不懂,也不思考,也不理
解。而一旦他们有记忆,就能听懂,能思考,能理解。借着记忆,父母能认出孩子;借着记忆,能认得他的牛羊。要
敬畏记忆。
2.尊崇记忆为梵的人,记忆有多大,他的自由也有多大。将记忆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记忆更大的吗?”
“当然还有比记忆更大的。”
“请先生不吝赐教。”
第十四章
1.“希望(āshā)就比记忆大。一旦被希望点燃,记忆就学习经典;被希望点燃,人就会作圣课,盼望子孙和牛羊、
此生和来世。要敬畏希望。
2.尊崇希望为梵的人,借着希望,他的盼望日渐长大,他的心愿从不落空。希望有多大,他的自由也有多大。将希
望尊为梵的人就是这样。”
“先生,还有比希望更大的吗?”
“当然还有比希望更大的。”
“请先生不吝赐教。”
第十五章
1.“生命(prāna)就比希望大。正如轮辐系于轴毂,一切生命的气息都栖于生命。生命于生息同行。生息给予生命,
将生命给予众生灵。父亲乃是生息,母亲也是生息,兄弟姐妹皆是生息;恩师(ācārya)也是生息,布拉曼也是生息。
2.如果有人对人说话粗暴,比如对父母、兄弟姐妹、师长或布拉曼说粗话,别人就会说:‘真可耻!你这弑父者!你
这杀母贼!你这杀兄弟者!你这杀姐妹者!你这杀师者!你这杀布拉曼者!’
3. 而一旦生命离开了他们,别人就可以用一根拨火棍去翻弄他们,并将他们烧成灰烬,也不会有人说:‘你这弑父
者!你这杀母贼!你这杀兄弟者!你这杀姐妹者!你这杀师者!你这杀布拉曼者!’
4. 是的,因为生息就是全部。明白这个道理,思想它,理解它的人,必有杰出的口才。即便人家说“你口才真好”
时,也可以直说“我的口才是很好”,而不应加以否认。
第十六章
但是,那谈吐高尚且满有真理的人从来都谈吐高尚。
“那么先生,我也要谈吐高尚,满有真理。”
“但一个人必须要渴望了解真理。”
“先生,我渴望了解真理。”
第十七章
“是的,人若是知道真理,就会说出真理;不知道真理,就说不出真理。只有知道的人才能说出真理。但人必须
渴望去了解如何知道(vijshāna)”
“先生,我很想了解如何知道。”
第十八章
“是的,他思,然后他知道;无思则不知道。只有思后才知道。但人必须渴望了解思(mati)。”
“先生,我很想了解思。”
第十九章
“是的,人有信念就会思想;无信则不思。只有信的人才思,但人必须渴望了解信(shraddhā)。”
“先生,我很想了解信。”
第二十章
“是的,人成长了就会有信念;没有长大则没有信。只有不断长大(nih + √sthā)才有信。但人必须渴望了解成
长(nih-sthā)。”
“先生,我很想了解成长。”
第二十一章
“是的,人活跃才能成长;不活跃则不成长。只有借着活动才能成长。但人必须先渴望了解活动(krti)。”
“先生,我很想了解活动。”
第二十二章
“是的,人若喜乐就会活跃;不喜乐则不活跃。只有喜乐才能活跃。但人必须先渴望了解喜乐(sukha)。”
“先生,我很想了解喜乐。”
第二十三章
“是的,充实就是喜乐;不充实则不喜乐。只有充实才是喜乐。但人必须首先了解充实(bhūman)。”
“先生,我很想了解充实。”
第二十四章
“当人不视杂物,不听杂音,不想杂念时,就充实了。而一旦看杂物就无聊。充实就是不朽;无聊就是必朽。”
“充实建于何者之上?”
“要建就建于它自己的伟大之上,是的,除非与伟大根本无关。
这世上,人们称牛马、大象、黄金、奴仆、女人、田地、居所为‘大’。我不会这么说;我不会这么说,”他说:
“因为它们全都建立于其他事物之上。”
第二十五章
1. 是的,那充实既在下又在上;在东也在西;在南也在北。是的,它就是世界。
下面是关于小我(Ego, ahamkārā-desha,亦通译为“自我”,此处为与宇宙灵魂,生命本源之按笪摇报man区
分,译为小我)的教训:
是的,我既在下,亦在上。我在东也在西;在南也在北。是的,我,就是整个世界。
2. 接下来是关于自我(soul, ātmā-desha,灵魂)的教训:
自我(ātman)既在下,亦在上。自我在东也在西;在南也在北。是的,自我就是整个世界。
是的,明白此理者,思想此理者,理解此理者,以灵魂为喜乐者,灵魂中满有喜乐者,与灵魂有交合之礼者,与
灵魂有婚媾之乐者,是自律的(autonomous, sva-rāj);他在世间有无限的自由。而不明此理者则是他律的(he-
teronomous, anya-rājan);他们是行将灭亡的;他们在所有世界都没有自由。
第二十六章
1. 是的,明白此理者,思想此理者,理解此理者,从自我中就升起生命、希望、记忆、空间、热力、水、显与隐、
粮食、力量、见解、冥思、思想、意念、心智、话语、名、经学、业。是的,整个世界,无不出于自我。
2. 关于这一点,有诗为证:
洞见一切的先知看不见死亡,
看不见病痛与悲伤。
他只看得见‘一切’,
并将‘一切’完整地拿到手中。
那自我是一,是三,是五,是七,也是九;
它也被称是十一,
是一百一十一,
也是两万。
纯粹的滋养(āhāra-shuddhi)中有一种纯粹的本质(sattva-shuddhi)。传统(smrti)在纯粹本质中获得了坚
实的支持。在学习传统时要解开千千心结。这个擦净了心中尘土地人,万福的萨那库麻拉(Sanatkumāra)向他展示
了黑暗的对岸。人们叫他思堪达(Skanda)。是的,他叫思堪达。
第八篇
第一章
1. 唵!师尊说道:“看啦!这就是梵天之城,是一间居所,一朵小小莲花。在它以内有方寸空间,其中的奥妙当去
搜寻;那确是人人应当盼望了解的。”
2. 如果学生们对他说:“这梵天之城里的居所,这小小莲花及其花心的方寸之间,竟有什么奥妙,好让我们盼望搜
寻并理解的呢?”
3. 他当回答:“是的,这个世界(ayam ākāsha)之所及,就是心的空间所能触及。在它以内藏有天与地、火与风、
日与月、闪电与群星、人所拥有的与不曾拥有的。是的,一切就在其中。”
4. 如果他们再问:“如果说这梵天之城中真的藏有一切,一切的存在与愿望,那么,当岁月将它夺走,当它枯灭,
那里还有何物能够存留?”
5. 他应当回答说:“人会老去,而它不老;人可能被杀,而它却不会被杀。那才是梵天之城。其中有众多愿望。那
就是自我,它已根除了邪恶,它不老、不死、无忧、不饥、不渴,它的愿望是真,它的意念是真。”
因为,正如这地上,人们尊行王命,他们所渴望的一切,不管是一片王土还是一分田地,就是他们耐以活命的:
6. 当这地上,在因做工而拥有的世界(karma-jita loka)灭亡之后,还有一个因德行而拥有的世界(punya-jita
loka)也一样灭亡。
那些还未能找到自我和真望(real desires, satya kāma)之间后去了的人们,对于他们,所有世界都没有自
由。而对那些已经找到自我和真望的人们,所有世界都是自由的。
第二章
1. 如果他向往先父的世界,只要籍着意念(samkalpa),先父就会出现。天因拥有先人的世界而喜乐。
2. 如果他向往先母的世界,只要藉着意念,先母就会出现。天因拥有先母的世界而喜乐。
3. 如果他向往兄弟的世界,只要藉着意念,兄弟就会出现。天因拥有兄弟的世界而喜乐。
4. 如果他向往姐妹的世界,只要藉着意念,姐妹就会出现。天因拥有姐妹的世界而喜乐。
5. 如果他向往朋友的世界,只要藉着意念,朋友就会出现。天因拥有朋友的世界而喜乐。
6. 如果他向往熏香与花环的世界,只要藉着意念,熏香与花环就会出现。天因拥有熏香与花环的世界而喜乐。
7. 如果他向往食物与饮品的世界,只要藉着意念,食物与饮品就会出现。天因拥有食物与饮品的世界而喜乐。
8. 如果他向往歌唱与音乐的世界,只要藉着意念,歌唱与音乐就会出现。天因拥有歌唱与音乐的世界而喜乐。
9. 如果他向往女色的世界,只要藉着意念,女色就会出现。天因拥有女色的世界而喜乐。
10. 随便他向往什么,渴望什么,只要藉着意念就能出现。他将因此而喜乐。
第三章
1. 这些同样是被虚假掩盖起来的真望。尽管他们是真的,却有一个假的外衣。因为现实确实是这样:人有朋友去世
了,他就再也看不见他了。
2. 但那些朋友中还活着的人,和那些已死的人,以及一切人所向往但无法获得的事物,都能在自我那里找到。因为
那里确有他的真望,尽管包裹着虚假的外衣。
所以,就像不知藏宝地点的人可能一遍遍从宝窟上面走过却浑然不觉一样,人们一天天从梵天之境(brahma-lokā)经
过,却寻不见它,因为它们被虚假的事物引入歧路。
3. 是的,这自我(灵魂)就在心中。词源学(nirukta)上的解释是这样的:它在心里(hrdy ayam),所以它就是
心(hrdayam)。是的,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每天都进入天国(svarga loka)。
4. 现在,那从躯体飘出且上升的安详者达到了那至上的光,并以他的本体显现――他就是自我”他(师尊)说:“他不
死、无畏。那就是梵。”是的,梵的名字就是真(satyam)。
5. 是的,这是它的三个音节:sat-ti-yam。这里,sat (存在)是不死的;ti是将要消失的;而yam则使人可以将
二者一同把握。因为借着它,人将二者一起抓住(√yam),所以才有这个yam。是的,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每一天都进
入天国。
第四章
1. 自我也是将不同的世界分开的桥。在那桥上,穿不过白昼、黑夜、岁月、死亡、悲伤、幸福、作恶。
2. 所有的邪恶都将回来,因为梵天之国容不得邪恶。因此,一穿过那桥,如果他是盲人,就能看见了;如果他正生
病,病就好了。因此,一穿过那桥,黑夜夜如同白昼,因为梵天之国有长明的灯。
3. 但是,只有那些做梵学生的寒窗苦读而熟读经书(brahmacarya)的人,是的,只有他们才拥有梵天之国。在所
有世界里,它们都无限自由。
第五章
1. 人们所说的献祭(yajsha)其实就是去做梵学生苦读经书,因为只有借着梵学生的苦读,那个知道梵的真理者
(ya jshatr)才能找到那梵天之国。而人们所称的祭品(ista)就是梵学生的苦读生涯,因为只有在苦读中求索过
(istvā),才能找到自我。
2. 而人们所说的“拖延了的献祭”(sattrāyana)也就是梵学生的苦读生涯,因为只有梵学生的苦读,才能发现真
(sat)的保护(trāna)。而人们所说的“沉默的苦行”(mauna)其实也是梵学生的苦读生涯,因为只有在梵学生的苦读
中求索之时,他才真的在思考(manute)。
3. 人们所说的“不断的斋戒”(an-āshakāyana)也就是梵学生的苦读生活,因为人通过梵学生的苦读而寻找到的自
我是不灭的(na nashyati)。而人们所说的“入林隐修”(aranyāyana)也就是梵学生的苦读生活。是的,在距此世
的第三层天界中有两个海,分别就叫作阿拉(Ara)和尼雅(Nya)。还有一座湖泊名叫爱兰马迪亚(Airammadīya),就
是供应爽快和欣喜的意思。那里,有多汁的无花果树,有梵天的根据地阿帕拉执达(Aparājitā,金汤之城),有主
(prabhu)的金殿。
4. 但只有在梵学生的苦读中找到了阿拉海和尼雅海的人才拥有梵的国度。在所有的世界里他们都享有无限的自由。
第六章
1. 正如心的几个通道是由最精华的部分组成,分别呈红棕色、白色、蓝色、黄色和红色。因此有道是:是啊!那太
阳是棕红色,是白色,是蓝色,是黄色,是红色。
2. 正如一条通衢连接两个村镇,太阳的光线也射向两个世界,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它们自遥远的太阳延伸而来,
辗转到这些通道里。它们从这通道里延伸而去,辗转到那太阳之中。
3. 当人熟睡之际,沉着、平静,并不知道有梦。然后,他就辗转进入了这些通道,没有邪恶能碰到他,因为那时他
已进入大光之中(tejas)。
4. 当他重又醒来,坐在他身边的人问:“你认识我吗?”“你认识我吗?”只要他还没有灵魂出窍,就认得出他们。
5. 但是,一旦他的灵魂离开躯体,他就与太阳的光线一同上升。心里想着唵,他就飘上天了。只要一有人指引他的
灵魂,他就立即到达太阳。那就是灵界之门,知道者的入口,不知道者却步之处。
6. 关于这一点有诗为证:
心有一百零一个通道,
其中一条通向头顶。
再向上,就到达不死之地,
而其他的则通向四面八方。
第七章
1.“那全然无恶、不老、不死、无忧、不饥、不渴的自我,它的愿望是真,他的意念亦是真。当要寻找它,当要理解
它。找到并理解了自我的人就拥有了所有世界”普罗扎帕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