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由于这样的力量,发了以后那下面呢,说我们怎么修。发了这个心,我要求无上菩提出,这个心是有了,但是怎么去修,使得我们心里边能够生起这个菩提心来。所以下面说修菩提心方便;(1)七因果教授;(2)自他换教授。这个都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叙说,是从阿底峡尊者所传过来的,我之所以特别说明这两位大师。也就是说,凡事真正要修行,他必须要具足传承,这个传承的话从佛传下来,中间没断过,所谓没有断,并不是说我,这个文字告诉你,不但要理路非常清楚,而且照这个理路修行,有验证丝毫无差,这样的一代一代传下来。所以象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那都是在这个传承当中真正重要的大师,他们证得相当高的成就,那现在这地方就简单的把这两种修法在这里讲一下,那么这个所谓七因果啊!
实际上呢?就是一共有修这个方法,一共有分成七个段落。哪七个段落?七因果教授:1、知母;2、念恩;3、报恩;4、与乐慈;5、拔苦悲;6、增上意乐;7、发菩提心。不过在修这个之前啊,原则上面还需要先有一样事情要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工作,就是说我们先必须要修我们内心当中修舍心。什么叫舍心?比如说现在他这个七因果中“与乐慈,拔苦悲”,哦,就是说有好东西要给人家,他的痛苦要把他拿掉,但是我们常人啊,总有一种个人的情绪,他跟我好,我就给他好东西,他不跟我好我就不愿意给他,所以真正修行,有这种心里面是不行,所以一定要把那个心调平。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说,像种田一样,一定要把那个田啊,先把杂草砖块,毒的东西啊把它拿掉,所以内心上面先要这些东西通通弄干净,我们和它为修舍。所以这个舍是舍什么呢?就是当我心缘到外面的有情。这个是跟我好的,我就跟他好,那是跟贪相应,这个跟我不好,我就跟嗔相应,然后其他的人无所谓好不好,这个就是会引发我们贪、嗔、痴的这个,我们所喜好的这种人,当缘这个境的时候内心当中,喜好讨厌这种心里面要舍掉,把这个心调平了以后呢,再照着这个七因果一步一步修上去,现在照着这个七因果呢简单的说一下。因为我们现在都了解,我们的生命是无限的,所谓无限的话,所以我们常说无始,那这个真正的根本,太长远太长远,这时间是你无法想象的。平常我们总是说,无始生死以来,那个时间就是无限大,既然无限大的生死当中的话,是不是我们生命有无限的次数,每一次都有父母。所以同样的在这个无限的生命当中,有无限的父亲母亲,特别是这个有一个原因,我们没有一个人,所有在座的各位一样,如果真正了解这一点的话,所有的人都曾经做过自己母亲,只是由于现在生死轮回,由于无知并不了解就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以后,而且关于这一点啊,并不是单单了解就够了,真的去修行的时候,并不是说我了解。如果了解来说的话,我早就了解了,但是我修行没有,只要你信得过,或者虽然你信不过,眼前信不过,过了一些时候你找到证据的话,你很快就相信,可是这种不够,那我们现在这个修的话,要透过不断的去思惟,使得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很坚固的一个认知,那么这个有了是第一步,然后其次是念恩,那我们想想看,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我的母亲,我们先不必这样想的啊。那个至少我们了解一个事实。如果自己没有母亲,当然不可能有我们的存在,实际上呢?没有母亲的照顾,我们根本长不大。不要说人,来看看小动物,如果出生来丢在那里,那它非死不可。当然更进一步来说,我们看看特别是这个父母,尢其是母亲对于孩子的那个关顾,那是无微不至,所以通常说起来他可以把样样好东西给自己的儿子,所有的苦把它拿过来。所以啊透过了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长大。那这个观想的方法,也有它一定的次第,先起观想的时候,是个亲近的人身上去观想,然后第二步我们就因为这个是要真正的修的那个心哪,去广缘一切啊,并不是单单观一个。观一个观不起来,没有用,不可能产生我们要的菩提心,说尽管前面已经修了这个舍心了,然后我们正观的时候,也是观我们亲近的人把他看成母亲,然后其次呢?中间所谓亲不亲的人,然后呢就是我们很讨厌的人,也把他这样去看,当这个看完了以后,然后普缘一切有情,所以把他想他的恩。然后下面这个第二步,当这个心生起来坚固了,再下面报恩,当我们了解了所有一切有情,都是我们的母亲,而且跟我们有这么的恩,我们现在唯一,所以不了解的是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生死轮回的真象,转了一世大家不认识了,实际上确是,那么再说呢?
就以世间的眼光来看,如果说这个人有很大的恩,我们忘掉了,我们会呵斥他,说你这个家伙忘恩负义,这个依着世间的标准看,这个忘恩负义是非常糟糕的,何况现在佛法来看,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来说的话,这是非常不应该,特别是佛法当中也告诉我们,我们最应该呵斥的也就是这个忘恩负义,既然我们了解了一切有情是母亲的话,是不是我们应该报答她。所以自然而然我们愿意去报答她,那么这是怎么报答法呢?这个蛮重要的,报答法不是说我们赚了钱,赶快买点好东西给她,不是。并不是世间的这些东西,世间的这些东西,原则上面大家生死轮回,大家都忙这个,他也会,真正重要的当我们了解了佛法以后,世间这种我们以为的苦乐,他这个本来就是什么,本来是个鱼饵,鱼饵实际上我们吞这个东西,是丧掉我们法身慧命,使我们流转生死轮回最糟糕的东西,所以我们真正要给他的是什么,要超出世间的这个,而这个偏偏大家都不知道。今天我知道了,我怎么能不给他,何况是跟我有这么大恩的,所以这个报恩,以什么方式去报非常重要,要不然的话我们会弄错。我自己曾经遇见过,周围曾经遇见过有几个很有趣的同学,他们听见了这个报恩以后,回家去了干什么?觉得要报父母的恩,其实你真正去看看的话,这个情况不一样,所以经论上面说,假定你忙世间的给她的话那等于已经挑了一百二十斤的重担,你再给他加两百四十斤,非把他压垮不可,所以他真正要的东西才是我们应该给她的,而这个他们根本不知道,然后呢,我们去报恩的时候就给她说两点,一个叫与乐慈。
我们真正内心上面要给她,要去发起这样的一个慈,她没有的给他,然后昵进一步来说,她的痛苦要拔除,所以下面的第四第五这个叫慈跟悲,这两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那么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以后呢是不是够了呢。因为世间我们也有这种修法,就是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这种心,声闻二乘很多大声闻都有,乃至于外道都有,是不单单是佛法的,所以他下面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叫增上意乐。什么叫增上意乐呢?就是说这与乐的慈,拔苦的悲这件事情要我亲自去做,所以这个叫增上意乐,透过我亲自帮忙一切众生给他快乐,拿掉他的痛苦,那由于这样的很强盛的心,最后发现,现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成佛,不可能,绝不可能,所以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要求无上菩提,最后这个就是发大菩提心,一共七点,而前面这个呢?是因,是发大菩提心的因,然后呢到了这个增上意乐,必然到这个发菩提心果,因为我们这个方法,这样的七个段落的方法,称它为七因果教授,这是一种发菩提心的方法。
另外一个呢?自他换,修那个自他换的方法,还需要一点基本的条件,说对那个空性,应该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为什么要这样来说呢?说我们谈空性是什么?谈空性就是说我们平常讲每个人,讲我,说人无我,我们总觉得把很多东西看成实质的,天生如此的,说不是,原来这个东西都是没有实在的东西,都是缘起,所以缘起性空,所以我、你、无非是这样。因为当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内涵以后,进一步我们了解,我们所以感得那个痛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也说一种我爱执。原则上面,我是并没有真实的这东西,假我是有的,为什么是假我呢?就是我造了业以后,形成就象这个桌子等等,也是一样,并不是天生来实在的东西,而我们平常不认识它,偏偏对这个东西非常的爱执,非常的执着,痛苦的根本来自这里,因此了解了以后,我们现在换一个方法,不是爱执自己,应该把这种无知而对自己的执着换过来。这个是自他换,所谓自他换这个方法当中,所以对空性应该有一点基本认识的一个原因,
所以下面它有几个偈子,参考的资料上面有一个,另外有一个这个《入行论》上面有一个偈子:“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世间上面所有的快乐都是为了帮助别人,我想这个我们大家都了解,不要说佛法,就象《了凡四训》这种书,他为了帮助别人,做了很多好事,他就得到快乐,反过来损人利己,最后结果反而伤害。所以“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起。”你真为自己的话,对不起,所有的苦。所以《入行论》又云:“此何须繁说,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所以上面这个道理不必多讲,凡夫愚痴的人都忙自己,而能仁就是世尊,世尊是所以成佛,是他懂得了利他,而且真正行利他,这才是我们应该比较应该观察的,因此这个《入行论》上面这个很有意思,《入行论》又云:“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假定说我们不能自己换一换,然后把自己的快乐换给别人,愿意承担别人的痛苦,如果我们不能这样换的话,不但不能成佛,就是算我们轮回在生死当中的话,轮回当中有没有真正的快乐,还是没有快乐,所以这个实质上,当我们真正去观察的话,我们就愿意照这个方法去做,那么另外还有一个呢?这个也是《入行论》上面的,只有一个很有趣的偈,《入行论》云:“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这我们了解,我们信佛,这个佛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说我们信他,单单信了皈依可以,可是我们要真正成佛的话,佛没办法的,佛只有告诉我们方法,你们想办法照着这样的,一步一步去做,从出离心而菩提心,菩提心是不是要救一切众生,使我们能成佛,佛只告诉我方法,告诉我方法,我去实践,还要靠着一切众生,既然我们现在敬信佛告诉我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敬信众生,这是很实在的,这样了解了这个特点的话,那我们就愿意真正照着去改,不过当初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有一点相当困难的,这个困难度而且相当的大,所以《入行论》上面还有一个偈,我平常很欢喜念这个偈。《入行论》云:“困难不应退,”做这个事情很困难的,就不应该因困难而退下来。“皆由修力成,”所有的事情都靠修的力量升起的,下面举一个例子,说“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说有很多事情,先头在你没有接触或者修行之前,听见他的名字就害怕了,可是你一旦习惯了以后,说以后无彼不乐,少了他你还觉得不舒服,比如说我们有很多人,也许你这个朋友,以前你很讨厌他,听见不欢喜他,可是后来你交了朋友,觉得这个非常好啊,再不然我们不要说人吧,比如说我嗜好,假定说你喜欢吃辣椒,一开头的话,你碰见这辣椒辣得要命,你一听见辣椒你就害怕,如果是说,如果你上了瘾以后,没有这个辣椒,你觉得不过瘾,饭也就吃不下。所以这样有很多事情都这样。也就是说,当我们不断患习去修习的话,那情况整个改变过来,因此当我们了解了这个真正对我们利益,真正的这个特征以后的话,它虽然有苦,我们不怕,我们愿意去克服,愿意去做,所以这个是修的方法,一共有两个传承,但现在这两个传承,真正讲起来的话还是要依靠善知识一步一步,我这里只是简单的把这个内涵说一下,那么要修到什么程度呢?
所谓这个菩提心,要到什么样的量呢,这个简单的说明一下,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决对不是说,为利有情愿成佛念一下就算。要修这样的前面,每一样东西到最后就这样,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慈心、悲心,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例子,就象一个母亲,如果她家世非常好,然后生了一个儿子,只有一个独生子,而这个儿子长得这么好,反正样样条件无比好,然后这个孩子又这么乘巧又这么听话,在这种情况之下,当这个儿子有一点点不舒服的时候,这个母亲的整个的心就缘在他身上,那这个我们悲心,慈心要达到这样的量,当你感觉了这样,所以你一心要救他的心,也同样的内心当中起心动念,随时随地都在要救拔一切众生,这个才是真正菩提心的量,那么这个菩提心的量,经论特别广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个是我们刚刚开始修行最起码的,有了这个他自然有推动我们的力量,我们不要千万误会修的很高,听到这个我们就很害怕,哇这么难哪,那好象那了半天下面,当初我看了这个听见了这个心里就有点害怕。所以经论上面都告诉我们,当我们眼前第一步是要了解这个理路,了解了理路以后,然后亲近善知识,然后听闻正确的方法,还要有这样的善友,不断的要在正因上面去努力,只要我们真正去做的话,他一定会到得了的一天。所以它从正面反面,首先我们看看反面,我们有没有退路,正面然后呢,因为没退路,正面才会策励我们一步一步上去,然后,这个就是发菩提心的方便,以及应到达的量,那么然后呢?有了这样的发的这个心以后,这个时候,我们要了解一样东西,这个时候愿心跟行心的差别。当我们内心当中,单单发这个心的话叫愿心,我现在为了要这样,说要救一切众生所以只有成就无上菩提,或者透过自他换也是一样,那么单单这个愿心够不够呢?不够,还要去实践,这个实践要去如法的去做。所以如法去做,原则上面这个时候呢?我们就是说要受菩萨戒,当我了解了这个,然后经过不断的努力思惟,说做这件事情有殊胜的利益,然后我要认真去做的时候,那么受戒,受了戒以后,这个时候叫做行心,那这个行心要行些什么呢?就是我们通常说六度万行。不过它分两部分来说,真正六度主要的还是,虽然布施持戒好象送给别人,还是最主要对自己来说,四摄最主要的是利他来说,所以真正发了这个心以后,应该修行的就是这样的,这个两样东西,这是我们应该正确的了解的,因此平常我们现在有太多,平常说我发了菩提心哪,然后受了菩萨戒了,这个结结缘是件好事情,我们不要随便就说他是不好,但正式的修行刚才这个特点,那么这一部份呢,我想留到下一堂再来讲。
第十二讲 六度与四摄
——“菩提行之实践”(一)
上一讲啊,我们就谈到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以后呢?应该学四摄六度,发了心以后去行,去修,修这个行,就证这个果。第三下面应该修些什么呢?那么实际上应该修的就是六度四摄。这六度呢?(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静虑(禅定);(6)般若;
布施跟布施波罗密多,以及持戒跟持戒波罗密多有差别,布施就是普通的,那怕我们普通的都叫布施,可是六度当中的布施那就不一样,所以叫六波罗密多。那么这个“波罗密多”是梵语,翻成为我们中国话的话,就是“到达彼岸”。我们凡夫在生死轮回的这里,透过了发这样的心,然后呢修这样的行,能够达到超越生死轮回的彼岸,所以我们说度就是渡过这个,还有渡过这个生死的大海,生死的大海是由什么原因呢?比如说由于我们平常的时候,贪悭、破戒、嗔恚这些,所以说针对着这些我们内心的烦恼超越了以后,烦恼既然克服了,自然那个下面的问题解决,那么所以这是六度,这个六度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分开来讲十度,除了前面的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以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是《华严经》上面我们把最后那个般若波罗密多又分开为,“说方便波罗密多”,这第七;然后“愿波罗密多”,愿是我们发愿的愿;然后呢“智波罗密多”这第九;第十是“力波罗密多”。这个对应于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从它修的内涵以及成就的结果来说,而分十地。那通常来说呢,前面这个六样东西,主要的是布施,持戒,忍辱,那这样的集他的福德资粮,然后呢?禅定智慧是集他的智慧资粮。精进是通于一切,然后呢?所以他的前面那个方便,主要的目标还是要证得最究竟彻底的智慧,但是这个也不太一样。那么这个智慧当中呢?又有两种,有一种叫“无分别根本智”,有一种呢就无分别得到了根本智以后的“后得智”。
所以前面这个六度是成就无分别根本智,后面从方便波罗密多开始一直到十地的力波罗密多,那是成就后得,那么除了这样以外呢?如果我们还有一个,所以六度以外,还有一个叫四摄。四摄只是纯粹成就利他,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那么现在呢?这个把它说一下,所以我们呢?一个一个来。先讲布施。那么这一次的时间不多,所以我这个六度当中简单扼要的讲两个,最后这个结论,那这个布施是我们真正行菩萨道的开始,就是我们普通一般,不管是在家出家,随分随力了解,都能够在我们生活当中去用的。那这个布施呢?我们也分几点来说明分。
第一,布施自性;二、生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别;四、结摄。
这个布施的自性,根据《瑜伽师地论》上面这样说这是以菩萨能够不顾自身,平常我们只管自己,现在我们了解这个是一个错误的根本,所以不管自己,而专门帮助别人,而自己通常内心当中,有一种性贪,难舍,悭跟贪是两样哦,贪是外面的东西不断地去求取,悭是里面东西舍不得,所以对自己的一切东西它毫无顾虑,那么这种情况之下跟无贪,贪是恶,无贪是善根,跟这个无贪相应的这种思心所,以及由于这样而策发的身业,语业,平常我们身语啊!由于无始以来的悭贪,所以想尽办法去把外面的执取弄得来,现在呢反过来,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舍给别人,这个就是它布施波罗密的自性,那么到什么情况之下,这个圆满呢?由于我们布施并不是说,由于送了外面的穷人就没有,不是,而是说在我们内心当中啊,有一样最糟糕的,破除我们的悭贪,特别是我们自己有的东西对自己执着的那个心彻底的破除,不但是外面的财物,我们的自己周围的人,亲友,乃至于自身都愿意舍得,不仅仅是如此,而且还要更进一步自己内心当中,自然而然任运的所有的自己的一切东西统统舍给别人,如果内心当中到了这种程度,那就是布施波罗密圆满的时候,当然里边还有其他。当我们一度一度学下去,我们对这个会有完整的基本的认识,那么这个第一点就是布施,波罗密多的自性。
下面呢?我们怎么去策发这样的心,你平常的时候我们只有啊去想办法执取,现在反过来,这个有一个方便善巧,我们深深的从理论从各方面实际上去了解啊,说自己啊,摄持的害处,种种过失,然后呢?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布施,那有多么殊胜的利益,从两个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以后啊。自然而然会策发我们愿意这样去做,现在呢?透过这个佛法的学习以后,我们就想,外面是我们所有的财物,跟我们周围的亲友,乃至于我们里边的身心,这都是无常而且不可常保,所以呀他任运的,不管你怎么做,它是一刹那,始终不停的在向前推演,而且永远在变化,而这个不但是无常,而且是由于杂染所感得的所有的一切,现在我了解了这个特点,把我们无常的所有的一切,杂染所有的一切,如果说继续的摄持,那把以前的烦恼恶业继续增长,增长的结果是伤害我们自己,现在我们了解了把它转过来,把所有的这些东西啊,去帮助别人,因此当我们想到我们能够这样去做的话,以这个无常的杂染的,由于布施能够换得清净的究竟的圆满,这是多么大的殊胜的利益,错的过患,透过这个整个的净除,我们希望的圆满的功德,透过这个可以增长,所以如果我们这样了解的话,好好的去努力思惟观察的话,那自然而然哪,我们就会增长,当然这个修习,也是渐次渐次一步一步的来,那么反过来呢!凡是能够使我们执着的这种,那我们就针对着这个想办法去破除,因此针对着我们的执着的心的破除,针对着这个布施心,好处的思惟观察增长,那慢慢慢慢的这个心就生起来,乃至于到最后,如果我们呢?经过了练习以后呢?任运就能生起来,这样,那么这个原则上面呢?也就是啊,这个是最重要的,那其次呢?那我们想啊,当我们真正在发心受菩萨戒的时候。我愿意效学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要成就无上菩提,要救度一切众生,所以要广行六度,所以那个时候广行六度,说把自己的所有的东西已经舍给别人,已经在佛菩萨前面,立下这个非常的庄严的誓言,在这种情况之二,就是我不管是现在有的,未来的是不是统统给了别人。所以我现在所有东西等于是什么啊!等于是那我已经不是我的了,已经是别人的,所以当我们内心当中不断的这样去想的话,那个自然而然啊,对我们以前的这种执着,这种错误就会免除,这个最主要呢?是理论的认识是比较多容易,认识了以后呢,我们怎么透过了这个思惟修习,使得我们这个习惯改过来,再加上身语的行为,那自然而然啊,慢慢慢慢就能够做得到,那么另外有一类,有一种就是我们前面说这个布施主要的是在内心的圆满,这个是事实,而不在这个东西上面,所以就象我们普通世间常常叫见说,这个好事嘛心好就好了,你何必呢?所以既然是心好就好,布施也是讲,我只要布施心有了嘛,这个东西不要送,所以他积聚了很多东西,说我这个心布施就可以了,那等于是瞎子骗有眼人一样,这种情况不可以,当然这种道理完全策励自己,但是反过来,我如果看见别人是这样的话,我们不要去责备人家,因为的确,当我们了解这个布施是心好,他究竟为什么我们不管他,也就是说前面这些道理,无非是策励我们自己,净化我们自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了解这个,所以这一种是怎么样,透过佛法的认识来策励我们,引发布施的一个方法。
那么现在我们再继续下去,第三点呢?谈谈那个布施有几种差别,有几种不同,那这里边的,我们分三部份来谈它。一个呢就是整个的总说布施,布施应该怎么做,然后呢这个分别来说,是分别来说,下面比如说,在家人出家人,不同的身份应该怎么布施,第三点呢?由于布施本身,比如说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些那么所以分三个层次来说明这一件事情,这个整个的整体的来谈布施,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现在这里是布施波罗密,跟普通的不太一样,所以这个里边啊,有六点最最特别的,也是最最殊胜的,我们应该把握住。第一个呢?我们作任何事情,我们前面谈啊,烦恼生起来所依所缘对吧?现在我们修行整个的转过来,那么请问布施的这个所依的是什么,所以第一个所依的是大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根本,所以这一点是非常殊胜的,那么平常我们布施,我们也无所谓,就是自己的习气,有很多人,人家来了以后很小气,不愿意,有很多人不是的呢,人家来了以后送给他,你问他所以我也不知道,人家来要嘛就给他一点嘛。现在不是,内心当中是由于要祈求无上菩提,而行布施波罗密,这是第一点,这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第二个呢?就是我们对所施的物,因为由于我们发了大菩提心而布施,所以发心的时候已经说我所有一切都送给别人,因此不管你做什么东西,他的心当中以这种心去做的,东西可以很小,可是在他心目当中,是还是始终不离一切的内心,所以平常啊,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佛法当中特别这是,我听见我的老师曾经当年告诉我一句话,狮子的精神,它这个精神是什么精神呢?狮子搏兔,狮子搏虎是一样的,狮子究竟怎么样,我们不去管它,现在我们学佛法的精神就是,做任何事情他的内心都是全力以赴的。因为这是从他内心上来看,所以他施的物,他内心当中永远是一个整体,没有一样东西不送,这是第二点。
然后他布施的目的呢?这是第三个特别的地方,他布施的目的是为了一切有情,现在将来的利益。眼前他穷苦帮忙他,他结这个缘而不仅仅是眼前给了他算了,我还要帮忙他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就是布施的目的,这也不一样,这是第三个。
然后呢?布施的方便善巧,他了解所谓三轮修空,通达这个无我的特征,在初修业的,我们不一定能够真正做到,可是真正理论上面,实际上面虽然没证得,理论上面了解了很清楚,因为了解才发心才受戒,才行那个施,所以这个是第四点,善巧方便殊胜,
第五个呢回向,回向无上大菩提,这一点是第五点,最后一个清净,做这个一件事情,也是说布施波罗密,只要消灭烦恼障,所知障这是第一个六种殊胜,这一个六种殊胜是后面所有的布施,持或,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每一个统统具足。这个也就是说菩萨戒真正不同其他的地方,所以这个称它为总的,这个差别,除这个以外呢?还有这个六度当中,原则上面是互通的,每一度具足其他的六度的内涵在里头,这个也简单的说一下,说布施它本身就是个布施波罗密。然后呢?布施的时候一定是如法布施,法施固然是这样,还有呢?就算是这个财无畏施,他做这种事情内心当中啊,都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他念念要防止声闻独觉,乃至于自利这种作意,这个内心上面防止这种作意,这个是跟戒相应的,所以也真正暗暗着布施的时候具足戒波罗密,第三个呢就说,他所以这样去行为,是由于佛道一切种智,有这样的殊胜的认识,信解,所以他能够啊,内心当中所以胜解,这种深的认可,于是在行布施的时候,能够忍受外面的种种的苦难,即便是人家来打骂,他也不退,所以他布施的时候,一定也具足这个忍辱波罗密的精神,这是第三点。
下面呢?他为了使得他要不断的增长,平常我们的习性啊!它就会把你,慢慢慢慢的这个可性,这个无始以来的习性,不是懈怠就是放逸,所以真正要去做这件事情,他一定策励他自己,所以使得这个力量啊,不断的增长加倍的增长,可是这个精进一度一定在推动着它,那这个精进,并不是说怎么去想,就在你处处行为上面,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也同样的由于这种精进波罗密的策励,所以就具足这一个精进波罗密,或者我们自己去想一想看,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上面有一种内心的意乐,我们现在什么意乐,我也说不上来,无始以来的业习气,我们称这个叫软暧习气,那世俗的事情做的时候,总有推动的力量,那现在佛法也有个推动的力量,这个时候精进是非常重要的,不观察不知道,观察了很清楚明白了解这一点,然后呢再下面的话,说我做这一件事情的时候,专心一致的,所以不杂普通的凡夫的,乃至于小乘的至心去回向求得无上菩提,这个就是跟定相应的定波罗密,还有呢?当我们去布施的时候,了解这个是三轮体空,这个是跟般若相应的,般若波罗密,所以它一个是具足这样六般罗密,是两个六种的殊胜,这个是差别当中总论。
那么其次呢,分别来说,我们同样讲布施,在家人跟出家人不一样,所以经论上面就告诉我们,因为由布施的身,就布施的这个人而不同,就是谈他差别,在家居士以财施为主,那么出家僧众的是法施为主。而这个法施的功德非常的殊胜,不过我们也不必因为哪一个殊胜就找哪一个,只是各人有各人的因缘,所以经论上面说,如果我们能够如法地行法施的话,那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你把四天下的七宝用布施不如依如法的去跟人家说一四句偈,这如法的说不那么容易哦,象我今天这样说一说,也许你们觉得如法,我自己晓得不如法,真正的如法谈何容易,但是我们努力提出升的确这样,前面要有很多在家居士财施等等,都是作这个准备。我们每一位在座的同学也好,各位所有信佛的弟子也好,将来都会走上去,这样,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不过这个里边的特点要说明哦,它真正说这个也就是,让我们出家的弟子们不要为了这样。出家本来,佛出世的时候出家是什么啊,比丘是乞士,向一般普通人去乞食,要吃饱了以后滋身,有了这个身体好修行,修行的时候向佛乞法滋心。使得我们内心净化,然后呢把这个成就再想办法提升帮助别人,所以这个出家人的本质,是在这个上头的。当然如果说你福报很大,你虽然出家人有很多钱财,那我说出家人不要修这个,把钱财放起来,这个根本是个错误,这一点呢,我们要了解,如果说你非理去求钱财布施的话,这个造种种的罪恶乃至于破戒,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它的原因在这个地方,那么是我们要了解的,那这个是第二点,就是它的各别。所以这个各别的所依布施之身而分开来谈。那第三个呢?就是说对于那个布施本身来说布施有财施,那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东西,法施我们是了解的,无畏施是当人家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人家。那这个这里啊!现在就是简单地只讲一下,这个财施。法、无畏也可以根据这个原则来会通它,那么这个财施也分三部份来讲。第一个呢这样说,当我们布施这些东西的时候,应该怎么布施法。另外一种呢能够布施很好,可是我们刚刚初修的,这个初行人哪,对于有很多东西呀心里会舍不得,这样那碰到内心当中舍不得的时候该怎么办?还有第三个,那既然舍不得对我们布施有障碍,那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障碍,我们布施的这个问题,所以这里分三点来说明它,那现在呢,这地方谈第一个,说布施财物,布施财物这一个分四点,这个四点就是所施的田,对象以什么样的心去布施,怎么施法,还有应该施些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是应该舍,什么东西不应该舍,它还是要分得很清楚,这个四点我们一一的说明,那所施的田,这个就不去细说它了,有恩有怨然后呢,这个比如说尊敬的如何,这不去细说它。那我们内心当中应该对于行这个财施,具有什么样的认识,什么样的条件呢?
这个我们首先要内心当中认识,要处处地方作这样的意念,说我是为了圆满我的布施波罗密,我是为了求无上菩提,集聚的方便资粮,这样所以才去行,这是第一个我们必须要的,然后呢,对于因为这样的关系,我们就把我们的东西布施出去,实际上布施出去的时候,心里已经很清楚,我在发愿受菩萨戒的时候东西已经给了别人了,所以这个我只是啊,暂时寄存在我这里,我应该这样去,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东西,没有我的东西,都舍给别人,内心当中应该这样的认识,然后呢?对于来求的人呢?平常我们来求的人会觉得啊,这个家伙真讨厌,把我的东西要走,就是你没有这个心的话,也会觉得打你闲岔,现在不是,他来干什么?成就我无上菩提的资粮,没有这个乞丐,我这个布施怎么布施法,所以曾经说诸佛与众生同能生佛法。对,佛告诉我道理,但是没办法使我成就这个善净业,今天这个乞丐跑得来才能够成就我,所以当那个乞丐来时,内心当中应该有这种认识,这个《大丈夫论》上面就有这段话,所以真正这个大丈夫,都是行菩萨道的菩萨啊。所以当他修习这个布施波罗密,到了某一种程度以后啊,人家看见这个乞丐觉得讨厌,他一看见这个乞丐内心当中,就欢喜的情况啊,
他就举一个比喻说,欢喜得比比丘入三禅还要快乐,所谓这个三禅,究竟怎么样我们不知道,就是据我们理论上的了解,这个所有三界之内最快乐的,再没有比三禅更快乐。一个行菩萨道的人看见那个乞丐有这么欢喜法,因为成就他成佛啊,所以我们应该内心当中,以这样的心去处理这个。反过来说呢?凡是有非理的这种作意,这个非理作意很多,就不细谈,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它断除,这个就是布施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安立。那么下面怎么布施法呢?这布施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有的时候随便来了以后拿一点给他算了,这种不可以。有的时候觉得麻烦,这个家伙过二天才给他,免得他老来讨厌,诸如此类,就是说凡是来了,我们要很快的尽我们所有的拿出来给他,就他所需要的给他,而且亲自给他,而且很欢喜的给他,这个就是我们布施的时候该做的,这个一点我们要注意,在前面假定我们经常思惟,观察这个功德,那临时的时候我们做得到,所以我们前面应该经常思惟观察,使我们内心当中乐意做这件事情,正做的时候,因此照着这个如法去做清净,做完了以后我们不会后悔,还会随喜自己的功德,所以不管从内心,不管我们布施的方法,都应该了解这个特点,所以对布施来乞丐的人,我们也不会说这个家伙是个乞丐,心里面完全不是这样的想法。最下面最后一个呢?那什么东西应该舍,什么东西不要舍,我们前面说不是一开头的时候发心,什么东西都舍给别人吗?对,那为什么这地方又讲不舍呢?这个有非常重要的原则在,这个经论上面都告诉我们的,这个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三点来说明它,
第一个呢,就机缘,时机来说,说我们虽然已经发了心,所有东西都送给别人,心是发了,但是习性还是凡夫的习性,对吧,修习到多少就有多少成就,那么特别是刚开始,真正发菩提心修菩萨因,都是资粮位的行者,资粮位的行者也就是说,跟我们一样是凡夫,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很多事情对我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此经论上面特别的说明,它举一个比喻,就是说你力量很小,叫它担重担,这是个错误。如果说你的心还没有广大之前,先做了难行的事情,使你产生退却,因为这种行为是要遮止的,所以经论上面特别说;“非时俗行,是为魔业”,还不到时机,而就做超过你能力的这种做法,那个是有魔业,当然不让你做也不可以,让你做也要适量的跟你相应的,一方面慢慢的布施,一方面增长的能力,一方面来增长你的忍辱精进,这种力量,都是同时慢慢的具足的,所以我们前面说,任何一度当中,具足其他的六度,怎么去判断,这个就是一个智慧的抉择了,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虽然到后来,譬如我们都有大悲具足的时候,我们就是抉择那个舍,那个经论上面说,当那个舍,舍那个身体的时候,其实像舍一块破布一样,那个才是舍啊,那我们现在把身体宝贝的要命,刺痛一点点就受不了,怎么可以舍舍给别人呢?所以这种情况叫做非时,这我们要了解,然后呢还有一个,我们对今天布施,我们现在有一个目的,目的而去做的,当对着目的我们要分辩清楚,我们现在做这件事,要求无上菩提,而现在假定为了一点小事。那我们要分辩,譬如说有钱那没关系,假定说要舍身体的时候,我这个身体可以保留着求无上菩提,为一点小事不应该舍。这是第二,还有呢?这个求来乞的人,就舍掉东西来说前面是,最后一个呢?来求的人,求的人有各式各样的人,他穷我来给他,可是有很多人不是穷,他来是有坏心眼,比如天魔,或者来求很多东西而去杀人,我晓得了不要舍,这个还是应该分辩得清楚,这个是第一个。有东西能舍,我还要抉择,那现在呢有东西而不能舍,舍不得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内心当中应该了解,就是这个思惟前面说的,悭贪的过患,摄持的过患。然后了解这个以后,尽量地想办法,策励自己行布施,万一经过这样,还做不到怎么办呢?那对人家来要求的人,你就很软言告诉他,啊,我应该这样去做,可是我是刚初修的人,所以我做不到,啊,请你原谅我,将来我会做到的,这样一来的话,就是你的悭贪心没对治是有罪的,可是至少这个外缘,启发你这个外缘,你没把它挡住,这个我们应该了解,将来还有缘碰到这种缘,因为这样的关系,我的内心当中会等到这个事情过去了,会很惭愧努力的去改善它,那么所以第三个最后,这种布施的障碍,我们怎么去解决它?
布施所有的这种障碍,它原则上面是有几个问题呢,那么经论上面分出来有四点,这是我们修习这个布施一度的时候障碍。第一个呢,我们前面没有练习,没有串习,没有习惯。所以因为没有习惯,所以今天碰到这种事情的话,自己内心当中也不好欢喜。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该认真地思惟,这一点对我们很多情况都有是这样。我们平常一般人都是安于自己的习性,所以一定要努力的思惟,这个思惟就牵涉到很广的,譬如精进啊,知道了其他东西啊,那透过这样努力,就想办法突破。假定我们现在不要突破的话,永远没机会而且每况愈下,你想了解了道理都不到,那将来呢?连了解道理的机会都没有,那愈来愈难。第二个呢太穷,人家来要我没东西,那个为什么原因会穷呢?还是因为我以前没布施,想到这地方的话,我会想种种办法。如果我再不努力的试的话,将来虽然了解了道理也想施可是没东西。一个从内心上面,一个从外物上面的,这是我也会想办法克服。
第三个,由于对所要布施的东西,对这个东西很执著,有很多送点钱可以,送点那个可以,可是这个我很欢喜,所以就舍不得,那内心当中就这样想,说实际上这个本身有几种颠倒,对这样东西本身的执著是一个颠倒,那其他的我们先不去管他,当我们如果眼前执着的时候,第一个内心当中是增长什么,贪,然后呢眼前增长贪,将来尢其是我们受了菩萨戒,要舍居然执着,所以将来这个眼前的贪,将来果是什么?苦果,所以当我们了解,这个对眼前也不好,对将来也不好,当然还有其他的我们种种的颠倒见,这里就不细说,就想办法破除,对这个东西的执着,最后一点我们并不了解这个布施波罗密,有非常巨大的,非常了不起的,非常殊胜的大利益在,这个就我们想办法多去听闻思惟学习,如果我们这个四点能够一一解决,那这个障碍自然会除掉,那么前面这些就是对我们布施东西,有的时候东西没有,东西没有那怎么办呢?那时候单单还可以用意乐,从内心上面,这个有两种。有一种呢就是我真的穷的实在一点都没有了,我内心当中还是想,嗯,现在我虽然没有,我怎么也找不到,可是我内心当中一旦一有机会,我想办法要去送,这是我们刚开始,还有一个呢?当我们正式修行,慢慢的次第到高了以后,也许你在修加行,关在山里面,也许你干什么?那时候更高明的去布施。我们去观想,去观想了以后,观想所有最好的好东西,上面供十方佛,下面齐济众生,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意乐施,那是功德更大更大,所以这个我们也应该了解的,这个关于布施差别,那我们现在晓得布施的特征是这样,那么怎么策发我们,然后呢透过这个差别,我们如法去一一布施,最后呢有一个关于布施有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个就是结论来说,当我们受戒的时候,是我们还在资量位,还是个凡夫。通常啊,我们这个要顺便讲一下,不晓得已经讲过没有,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分五个位次,资粮位,加行位,然后呢?见道,修道,无学道。无学道就是没有再什么好学的;这是成了佛,小乘就是罗汉果,那么什么叫资粮位呢?那我们要想真正修行,要积很多资粮,就像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先要很多准备工作,这个资粮叫福德、智慧等等。智慧就是认识,福德就是我们要办那个事情,譬如说我们要到哪里去?然后我们要积很多钱,这个就是福德,资量,怎么去法,比如说到国外去要护照,要到哪里去要飞机等等,认识这个是个智慧,前面我们所有讲的这些东西,一路上面过来,都是集聚那个资粮,那么到什么情况之下,这个资粮位也分下品、中品、上品。
当我们透过了前面所说的,一路上来,如果是二乘,当出离心圆满的时候,二乘出离心圆满的时候,在资粮位,然后呢大乘发菩提心,我们会去透过一个仪仇叫受愿心,我自愿效学十方诸佛菩萨一样的,学这个菩萨,这个叫愿心,那是下品的资粮位,然后有了这样一个愿心,不是马上就受戒,然后要好好地,把要学的戒了解,了解了以后觉得这个东西这么好,内心当中生起很强烈的,决心要去学,然后呢也了解我去做的时候,我能做得到,那个时候才去正受菩萨戒,那正受菩萨戒的时候,叫中品资粮位,这个我们大体上面要了解,所以这种情况之下,还都是凡夫位上面,到了受了这个菩萨戒以外,照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到真正修。禅定智慧的是上品资粮位,了解了这个真实的内涵,那时就是加行,加行是一心一意,然后呢观那个空性,就是般若,这个是加行,加行上四位,等到了正见道的时候,就是进入初地叫见道,见道以后呢?一地一地上去叫修道,所以在现在我们刚刚受完了戒,可是我们是个凡夫,虽然是凡夫,我内心当中有个目标,成佛,为了成佛,所以我要去行这个六度四摄。虽然我是凡夫,可是我的做法要像大地菩萨一样。因为安立这个目标,所以自然而然愿意很认真地,去了解怎么做法呢?
所以才会亲近善知识,去听闻对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怎么做法。前面讲的这个道理以后,然后有了这个去努力去做,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然后呢反过来,找如法地想办法去破除它。如果我们这样努力的话,不断地慢慢慢慢地内心当中,能力、认识、福德、智慧等等都在增长。对这个应该感到庆幸,万一我们做不到的时候,那个时候应该为这件事情而忧虑而惭愧,不是世间这些无谓的事情,这个我们应该了解,如果我们真正能够这样去做的话,现在虽然有点困难,可是将来到后来,愈来愈好,愈来愈好,到后来任运的自然就产生,这样一来,这个菩提资粮很快的就圆满,佛道就不远。我们也看得见世间,各式各样的人习性就是不一样,特别是小孩子,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宿生的习性所使。因此对我们现在修行的人,了解了这一点以后,我们最最重要的眼前,就是想办法去启发,这个是最后关于布施当中特别说明,那么实际上这六度当中。刚才说的六种,六种殊胜就是说我们怎么做呢?这六种殊胜跟每一度具有这个六度的精神。那么下面我想再简单的介绍一下持戒,这个持戒也是分成几个条件,我就不细说了。持戒波罗密:一、戒的自性;第二、趣入修习持戒方便;三、持戒差别;四、修持戒时应如何行;五、结摄;那个戒的自性,也就是说平常我们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所有的身口意业,为自己伤害别人,现在要在这个上面要挡住它。所有关于伤害别人的行为以及它的根本,然后呢从内心当中想办法,去了解这个错误去厌弃它,然后,内心当中对这一件事情能够如法的生起的那个。就是戒的自性。当这个心到最后究竟圆满的时候,这是讲内心来说,这个是戒波罗密,那么关于这一点戒部份就不细说了,现在我们讲的主要的戒,我们在中国流行的有两个大乘的戒本,一个是梵网戒,梵网戒本,一个是瑜珈戒本,《瑜珈师地论》上头的。这个《瑜珈师地论》的戒本,在我们汉地不流行,可是它有一个非常好的好处,是遵照着这个六度四摄的特征。所以行菩萨道的人,很清楚明白的了解这个次第。所以这个太虚大师特别的推崇这本书。宗喀巴大师有个叫《菩提正道菩萨戒论》,我建义诸位将来有机会好好地看一下。
至少我们了解这个是什么样的内容,理论上了解了,将来我们要要的时候对我们有很多方便,即使现在我们也可以慢慢的,就这一方面认识,净除我们的罪障,集聚我们的资粮。下面我们就谈忍辱波罗蜜,这个我们也分五点来说明它,一忍之自性;二趣入修忍之方便;三忍之差别;四修忍时如何行;五结摄。关于第四第五是布施已经讲过了,所以实际上只要把前面三样东西简单说明一下。第一它的自性是什么?就是说平常我们有几种。平常我们说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辱大概很多人都听说过。生忍呢?就是有一些人来害我们,我们要忍得住。然后法忍呢?以种种受苦的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安忍而不为所动,这个无生法忍我们了解,这个真正法的特征,所以实际上面对外面来伤害我们,我们会嗔恨,然后呢?对佛法的特点不但嗔恨,而且自己内心当中,觉得我条件不够,所以就嗔恨。还有内心的怯弱,对于这个无生法的法理呢?我们也不了解,所以内心当中更谈不到这个好乐,这个就是三样东西,它互相危害的,那现在我们就忍辱波罗密是正对治这个几点,所以我们现在透过了修这个忍辱,能够把内心当中,这个三种状态彻底的解除,这个就是忍辱波罗密的自性,也就是说把我们内心当中嗔恨,嗔恚心,以及修行过程当中怯弱心,以及修行佛法,对法义的不了解,以及由于不了解而生不起跟法相应的乐,透过了修这个忍辱波罗密,能够彻底的净除,那就是忍辱波罗密的自性。那么这个到什么情况之下圆满呢?
这个一样的从内心上面来讲,而不是从外面来讲,假定外面来讲,比如说忍辱,因为忍辱以后人家说下一次你就不会遇见什么,不是外面没有人来伤害你了,不是这样,所以经论上面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特别是《入行论》上面讲,“恶有情如空”,这个世界上面坏的人很多象虚空一样,“非能尽降伏”,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好的,坏的,要想完全把他们降服不可能的,那应该怎么办呢!“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主要的摧坏我们自己内心对这个众生的嗔恚之心,当中这心拿掉了,就等于把外面的敌人统统的解决,所以他举了个比喻一样,就像我们现在大地上的,地上面都是沙石,刺这样,那我们希望造了这个皮,把大地包起来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呢?我造个皮把我的脚包起来,脚步包起来了我踩遍大地,就不会有任何影响,那现在修忍辱也是一样,把我们内心当中,关于前面这几天彻底地能够遮止,那下面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这个是忍辱的自性跟圆满相。第二点用什么方式,能够策励我们去修那个忍辱还是一样。当我们了解修忍辱的殊胜利益,以及不修的他非常严重的种种过患,这个我就不细说了,不过我们现在不妨把过患分成两点来看,一点眼前看不见的,另外一种眼前看见的。为什么把眼前看不见的先说?因为这个过患非常大,通常情况之下,我们并不了解。特别是说这个嗔恚,不但是眼前生种种苦恼,内心当中不安,还有将来会堕落,嗔恚还有个最可怕的,会破坏善根,所以经论上引用说《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催坏。”说我一千劫,那个时间非常长,非常长,然后积聚在布施等这那些善根,供养佛菩萨,供养佛菩萨有无量功德,那一切的所有的善根,若要一发脾气都摧坏破掉了,当然这个经论上面有不同的说法,说这个嗔恚的对象是菩萨,你才会这么大的破坏力,普通人不晓得人家是菩萨不是菩萨,他菩萨不会写在面孔上面,我们现在了解太多佛菩萨,都在这个世间,的确我们看不见,所以在这个上面我们要了解,这个非常严重的一个过患。所以对那个所嗔的对象,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然后呢?比如说我发了脾气,他是不是晓得我发没什么关系,只要我内心当中发了脾气了,这个就有这样的力量,所以我特别讲其他的过患就不去细说,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而眼前的这个过患,我们比较清楚,当心里面一发脾气的话,对不起,心这个心里面就砰砰砰砰地跳,第一个是不寂静相,晚上也睡不着,晚上睡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这样,很多事情就来了,所以我们想做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也不必,以经论上面说的很多道理,我们就普通这样,就可发看得见,所以当嗔心很大的时候,所有的眼前的事情,我想这个我们或者是自己,或者我们周围看得见的,家里边发大脾气,什么样的坏事情做得出来,乃至于嗔心很大的时候,会杀人,这是眼前的看得见跟看不见的,两种非常大的过患,所以这个我们应该了解,再说一遍,嗔恚有两种非常可怕的力量。一个由于嗔恚使我们感恶报,感恶果,感恶果只有一世,还有个把我们以前积累的善根整个破坏。我们一定要了解嗔恚最大的过患,其他的不细说。那么再下面呢,我们就谈一谈忍的差别,忍的差别一共有三种: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关于这个我想把最后一讲,这个还有最后一讲,在讲结论的时候把这个讲完,最后把结论再跟大家说一下,所以今天这一次就到这地方为止。
第十三讲 六度与四摄
——“菩提行之实践”(二)
我们上面讲到忍辱波罗密,它前面的忍辱波罗密的自性,以及怎样修的方便讲过。第三呢?忍辱的差别,也就是去修忍辱,所做所忍的对象来看,反正有人来伤害我们,耐他的怨害,还有呢?种种的痛苦,我们也能够忍受得下,就是安受这个苦,末了呢?对法特征的认识,谛察法,像我们看看,这个怎么来思惟观察。其实这三样东西,是互相贪通的贯穿的,不过我们直接以一个特点来说。比如说今天有人来伤害我,从这个忍上面去看,叫做生忍。忍受这个人。说受那痛苦来说是法忍,安受那个法,然后呢从它的更深义来去看,那就是最后的一点谛察法。或者叫无生法忍等等。现在我短短的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有人来伤害我,我们怎么观察,透过了这个观察去忍受他,平常我们常有人伤害骂我,我就骂还,他打我,打还。
所以现在好象西方人有这个特点,这我以前曾经听说过在西方。如果这一个小孩子打你一拳,你至少要还他一拳,再不然多打他两拳,这样下去他不敢打你。这个佛法跟它很不一样,很遗憾佛法最高明的地方,却现在大家既不了解,也没有人真正把这个理论伸展开去。那么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是怎么思惟,怎么观察的。我们首先去想,说这个人来打我,他为什么原因这样,他自己能否做得了主,我们不妨从几个方向去看,说那样如果你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来打我们的人他也做不了主,为什么原因做不了主,他在生烦恼当中。我想如果一个好端端的人,没有什么好的,他跑得来要跟你打,你啊我想不会,也许说你这个人神精病,神精病本身它是一个病态,所以这个神精病者,到医院里去看,医生不会跟他打架,我们既然是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所以他是失常,那么现在是被烦恼所使,因为他既然被烦恼所使,那在这种情况之下,那这种情况自然而然我们就会了解。
更进一步来说,那他是被烦恼所使的,所以我没有理由去嗔这个人,如果我勉强要嗔一个对象的话,应该嗔使这个人来打我的烦恼。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我们常常说,拿那个石头可以丢那个狗,那个狗会追那个石头。若对我们人聪明一点的话,绝对不会去追那个石头,对嘛,我们应该追丢石头那个人才对呀,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对于伤害我们这个人就不会起嗔心,应该忍耐。进一步来说,这个烦恼使这个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嗔那个烦恼,那我们去观察这个烦恼,有两个角度去看。第一个烦恼的本身这样,烦恼的本身,它就是一个恼人相。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火,火就是会烧人的,你不可能叫火不烧人,那这个烦恼本身是恼人相,它本身就是如此。反过来说,如果它不是主动的,是被动的。客观的我们举个例来说,火烧那个虚空,然后呢?这个虚空是站在那个客位,所以我不会去嗔。跟那个虚空两个人打,过不去。所以不管你从那个方向去谈,进一步来说,他为什么无缘无故要来闹我,是因为以前我跟他有业,既然有业的话,那今天还他这也是应该的。所以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如果你真正的能够去思惟观察的话,我们就能够忍住。所以第一个,就能伤害我们的人来说,我不会跟他发脾气。
第二个对这个伤害我们的法来说,我们也能忍得住。最后从那整个的过程来说,当然我不说很深的,既然是业感缘起的话,那个特征是什么?性空。这个空我是比较更深一层的,这里眼前我们诠释到这地方为止。那么它有很多告诉我们,怎么去思惟的方法,再进一步来说我们也了解这个世间本身就是,所以一般来说世间嘛,本身就是苦因非常多,真正的快乐跟乐因非常少。那么特别是对我们修行来说,除了人家的伤害我们来说,还有是因为业所感,还有一些事情呢?不修行不会有这个痛苦,修行才遇得见,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既然我们了解了这个特征,只要你在轮回生死当中永远受苦,请问你必须修行的话,那这个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一个问题,我们不但不看他痛苦的那一面,而且看见他的好处的那一面,所以经论上面特别告诉我们,说这个无苦无出离,是故应安稳。前面我们不是讲出离心的时候,假定说没有痛苦的话,觉得世间蛮快乐,何必要想办法去忙了,这么半天,要跳出乃至于发菩提心呢?所以说如果没有苦,那出离心也没有了,没有出离心也就没有菩提心,因此在经论上面,在很多地方就特别的强调,那个入行论上面就特别说苦有五功德,这个苦有五样功德。
那么这五样的功德呢?简单的说一下,这个哪五样功德呢?苦功德;一、除慢;二、启厌离;除掉我们的骄慢心,苦这个不会骄慢的,自己觉得很痛苦的话,这个骄慢心就拿掉了。然后呢?启发我们的厌离,启发厌离心,苦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痛苦就不会。三、悲悯生死者;由于了解了苦,启发了出离心,然后呢推己及人,策发大慈悲菩提心,所以这有苦第三个。四、羞恶;五、乐善;因为这样的关系,了解了这个特征苦,苦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求乐,乐的原因是什么?所以使得真正的能够对我们做坏事情,会感到惭愧羞耻,能够免除掉。对于我们要修行增长功德,会推动我们努力的走上去,所以这个苦有这样大的功德。因此前面很多就不细说了,我们自然就能够安忍,何况我们无始生死以来,在生命的这样的流转当中,忙了很多很多事情,有没有真正的意义,没有什么多大的价值。现在我们为了修行,要成就无上菩提,解决不但自己,而且一切众生的痛苦。受一点点的小小的痛苦,岂不非常值得呢?所以经论上面特别说,本来这是一个死囚,要送命的死犯,现在给你少少加一点刑罚,你这个死囚通通免掉了,现在免掉的什么死囚,无始生死轮回解脱出来了,去受一点苦,有这么样的大的深远的意义,岂不能够策励我们努力的从这一方面去走吗?
所以当然象忍辱方面,在广论上面,《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它有一层一层非常清楚明白的说明。关于这一方面,我到是建议各位同学好好的在这一方面去看一下,即便我们现在不能一口气对境马上用得上,当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遇见任何境界,对这个道理去一思惟一观照,那你马上那个心情就非常平顺下来,这一次即便没办法帮忙我们,对了这个境马上产生很好的效果,下一次就不一样,经过了几次以后,它会有很大很大的改变,那么关于忍辱那一方面就说到这地方为止。其他的修忍辱的时候,有六种殊胜跟六波罗密相应,乃至于到最后的一个结论,跟前面这个布施一样,六度都是一样。再下面我们谈精进,那个精进是精进波罗密多,那么我这是简单的说一下,那个精进的自性是什么样?是说对我们善所缘,现在精进就是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呢?我们做的是善净的事情,然后呢非常强悍,不怕一切困难的去做,这是精进的特征,有很多人做事情,很认真做坏事情,这不叫精进,所以精进是一个善法,我们所缘的是善法,那所缘的善法对一般人来说,都是蛮辛苦的,不习惯的,而在做这一个善法当中非常勇悍,不怕一切的这种特征,这个是精进的定义,也就是它的自相,上面这些今天就不细说了,不过有两句话特别的说一下。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资粮善中,进第一”。
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要做两件事,净除罪障,积聚资粮,真实说净除罪障,也是一种资粮,这是说好象我现在要想办法去工作赚钱,可是欠了人家债,赚来的还掉了,不能不说我没有赚,所以在我们做这件事情当中,这个资粮善方面,精进是第一重要,六度当中哪一度都需要它。虽然它每一度都涵摄六度的,可是各有各的特点。所以特别的说明,反过来说呢?这个烦恼的根本,烦恼实际上的根本有很多。不精进是烦恼的助长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烦恼独本,所谓懈怠。假定我们懂得精进的话。那个烦恼一定能够解决得掉。否则懂得很多道理,如果不努力的话,一定没有用。所以这个地方策励我们,不是懂得很多,不是能说善道,而是说了解了以后,策励自己努力去对治,这个地方我们称它为精进。那么再下面呢?就是静虑,静虑波罗密多,或者我们叫禅定波罗密多,那么它也只是简单的讲一下它的自性,就是对善所缘,心不散乱,心一境性,对所缘的一点都不流动,贯注在上面,一动都不动,这个是静虑的自性,其他的就不细说,那么最后呢?就是六度当中的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般若密多也就是,我们这个十二讲当中的,所谓空正见,那为什么叫它空正见呢?正见就是正确的对事情的真相的认识。那个时候这种智慧所见到的一切是性空缘起,这个就是诸法的实相,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称做实相。就它见解来说,叫做空正见,那么关于这个,我们也用几点来说明它。
般若波罗密多(慧);一、慧之自性;二、生慧之方便;三、慧之差别;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五、摄义;般若波罗密多这个定义:所观事能拣择法,此是说通达五种明处等慧。对我们所观察的事情,能够善巧的抉择,抉择是非等等,它真正的特征,使我们能够通达真正要观的对象,总结起来通达五种明处,那么五明,内明就是主要的讲佛法,为什么修佛法讲内明呢?这个是向里边看,真正的探索问题的中心,这个解决了,外面的一切都了解。因明、医方明、声明、工巧明。这个五明实际上也可以涵摄现在世间的所有的万事万物,那么这个智慧,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地方,它的自性分为两种。一个呢已经悟入的这个智慧,一个是没有捂入的智慧。没有悟入的是因,然后呢悟入的是果。没有悟入的智慧,就是闻思之慧。在我们因地当中,从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说闻慧思慧,修相应的那就是已经悟入的,前面是资粮加行位上的行者,后面的就是地上菩萨,乃至于佛果。
二、生智慧之方便;1、思惟生慧功德;2、末生之过患;我们正确的了解了这个以后,我们把主要的精神,主力就放在策发自己学智慧去。那么总结起来,有了这个智慧以后,能够断除我们一切的烦恼,这个烦恼在这里,我们分两大类,一个叫做断烦恼障,一个断所知障,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烦恼障呢?因为有了烦恼,有了烦恼以后,使得我们流转生死,障碍我们不能得到涅槃,不能跳出生死轮回,所以这个叫烦恼障,实际上这个烦恼就是障碍,还有一个呢所知障,因为烦恼的关系,所以使得我们对事相,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障碍我们所了解的所知障。因为这个烦恼使得我们流转在生死当中,那么现在透过修学般若波罗密多,使得我们断除这个烦恼障,因此我们能够跳出生死轮回。第二个透过修学般若波罗密多智慧一度,使我们断除所知障。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发了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这个因就是前面一路上来,那么最后使得我们得到了这个智慧以后真正从生死软弱回当中自己能够解决。
然后呢?而且懂得所知障懂得所有的问题,怎么帮助别人。所以发了菩提心以后,前面行的种种方便,然后最后呢?得到最后的结果。这个都是真正的智慧的无上功德,除了这个以外呢?实际上我们细细的来说,这个太多太多,现在只能说总结的把那个大纲说出来。智慧是眼前的,是后来的,所有一切的功德的根本。那么平常我们说六度,六度,它跟六度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平常我们说,“五度如盲,六度如导”,彼此间各有各的功效。如果说前面这个五度没有智慧作引导的话,它像个盲人一样,所以六度是最好的引导者,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是单单六度就好了吗?这个也不行,平常我们说一个比喻。一个人眼睛看不见,一个人是脚不会走动,那两个人合作起来的话,就可以从火宅里跳出来,所以五度跟这个六度,这个前面的五度跟第六般若之间的关系,其次呢?我们谈,比如我们修道的时候,如果细分当然很多道谛。这个道谛细分,我们可以分成它成为说三十七道品。我们所有应该修的,都离不开这个,三十七道品从四念处开始,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四念处。然后呢?所谓四正勤,四无畏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个等等,这个里边除了这个四正勤以外,四正勤纯粹是谈精进,纯粹谈精进以外,其他的三十七道品当中,或者主要的根本都是慧,比如四念处,它主要的都是讲慧,其他的五根,五力等等,那最主要的还是以智慧为根本,比如五根。五力,信,精进,念,定,慧。信是信得过你讲的道理虽然我亲自证得,还没有达到。也就是说我没有亲自证得可是你这个道理对,我信得过你,这个本身是有智慧的。我所信的智慧,由于这样叫做精进。念、定、慧、最后是慧。就是刚开始的叫根,到最后呢?产生了力量叫力。那么七觉,八正,真正中心都在智慧,所以这个智慧本身是有这样的一个特点。那么除了这个以外呢?说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如果说智慧没有的话,那五度都弄不起来,还有呢?平常一般人来说,我们要想修很多,平常好象是违背的,但是有了智慧,不但不相违背,可以互相增长,在这个地方举个例子来说明它。这个例子也就是说,我们修行必须要的,就是说转轮圣王,在转轮圣王的位置上面,他能够积聚很大的资粮,而不受种种的尖欲的染污,靠什么?智慧,也就是说我们修四无量心,所谓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那个慈无量就观察一切的有情,然后呢?当我们观察一切有情的时候,产生很强大的慈悲之心。看见那个有情,都是非常的可喜,如果说我们看见一个亲人很欢喜的话,自己内心当中,哦,这种平常的感情情绪相应,但是这个有了智慧,佛菩萨修的时候,他就不会被这个东西所杂染,反过来悲心所缘的是苦,当我们缘到种种痛苦的时候,哇,这个生起心厌离,乃至于叫我们真正去深入的时候会害怕,但心不为所动,靠什么?智慧,然后修喜无量的时候,因欢喜心会散乱他能够安住,修舍无量,实际上的舍,就是一切都好象不舍,但他却能够在这舍无量当中行种种善法。不管是正面负面哪一面,要想同时双修两种功行因我们看起来都是矛盾的,有了智慧,他可以同时进行,更重要的实际上我们真正要想积聚的资粮要方便,所以福德是一种,然后呢智慧,深见两个同时很平均的互相摄持的增长,这个就是要智慧,这个都是智慧的建立,都是智慧的功德,所以这一点我们了解,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慧的话,那所有这些东西都得不到。五度前面的布施,持戒等等也就不谈。我们了解了这个智慧的功德跟过患以后,会推动我们,很认真的跑去修行。那么现在呢?我们了解它,那个愚痴的因是什么?普通一般人,所以不能得到智慧,我们现在了解了要去学,它的根本的原因,我们一定要把它找到,所以在这里特别的告诉我们,愚痴的因,说这个由于我亲近恶友非善之人,这个恶友不是说跟我们吵架,跟我们打架,然后呢?大家一起去乱来,吃迷幻药,不是,除了这个善知识以外,在这地方都归入这个恶友,这一点在修学修法上面,我们要把这个定义弄得很清楚,还有呢?
这个对外头来说里边呢?懈怠,懒惰,贪睡眠,这是一种状态,还有呢,不欢喜思惟观察,因为智慧本身就是很深细的的抉择事情,思惟观察,要凭藉的那就是很多经论,所以他也不欢喜,也不了解大乘的经论,乃至于很多增上慢,说增上慢的未知谓,以为还不懂,以为自己懂得了,还没得到以为得到了,所以这个是增上慢,还有呢?有几个比较严重的,上品的邪见,错误的邪见,现在那个世间,这一点是非常的普遍,那么再不然呢?反过来内心当中自己,也还是一种慢,叫卑劣慢怯弱啊,这个我不行啦,他不愿意去亲近有智慧的人,这些都是愚痴之因,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反过来应该从亲近,恭敬善知识有智慧的人,然后呢?随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的想办法求多闻,就这样,有这个了解了以后,我们才可以善巧的思惟,把握住了中心,然后再去修行,才能够产生我们所要的,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真正的把握住整个佛法的中心。所以经论上面说,这整个圣道貌岸然的命根,什么?能够抉择是法非法的智慧,而这个真正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因,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因,是能够对经论,这个经论重要,这个经论要很正确的经论,通常说叫无垢经论。对这个经论要勤求多闻,我们为了得到这一个特点,所以必需要亲近善师,亲近善友。
亲近善师我们才能够以我们普通的凡夫认知很少,有限的时间能够得到这个,无垢经论当中最重要的经义。我们因为亲近善友,然后呢?在这种情况之下才能够,经过互相切磋琢磨的思辩它里边的内涵,这两个都是得到智慧无上正因的主要的原因,所以简单的来说道次广论上面特别的告诉我们。得智慧无上之因:1、对无垢经论勤求多闻;2、以种种教理善巧的成立。换句话说这个是闻思,可是想达到这个,必须亲近师友,这一点我们应该了解。为什么在这里特别的强调呢?因为现在很多修行人,不修就不谈,很多修行人说这个是不要的,这是非常可惜。修行而不要正确的认识,那修什么呢?所以这个才是我们平常说的,盲修瞎练,对个人来说。对整个时代来说,说未法,其实这个因都是我们种在我们自己手上。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以后,尽量从根本上面要去下手,所以在这里很强调的。就告诉我们说,我们有几个特点要把握住。第一个呢?亲近善知识,然后呢?要能够好好的持净戒,清净的净戒这个是基础,然后呢?勤求多闻,听闻以后呢?认真的思惟,而这一方面是这样做,一方面呢?至诚恳切的去忏悔,祈求佛菩萨,能够这样去做。把以前自己做错的错误忏悔,现在我们需要努力的积聚的话,那么这样积累下去,种的都是圆满的因,没多久也许我们很快就可以把我们以前欠缺的都能够把它一一的把它补足。那个就是策发我们修智慧的方便。下面简单的说一下慧的差别它有三种:
三、慧之差别:1、通达胜义慧;2、通达世俗慧;3、通达饶益有情慧;所以胜义通常我们另外有一个名字叫真谛。世俗慧叫能够了解俗谛,那真俗的圆融通常在我们汉地,天台有称他为中谛,这个我们就不谈,那么拿这个东西干什么呢?去帮助别人,去饶益一切有情。这个是慧当中的差别,那么现在这个地方,所修的方式还是跟以前一样,最后呢下面有一个结论,这个结论稍微要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真正要成就无上佛果,它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方便为上首的大悲,一个是智慧为上首的空正见。那么这二样东西呀要互相均等互相摄持,这两个互相均等,互相报摄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经论上面说,菩萨如果修行这个要方便摄慧,慧摄方便,如果通达了这个也就走对,不能通达这个就走错。因此里边有一个很有趣的一个故事。前面已经了解了说,五度如果没有般若相摄持的话,这个像盲人一样,我们根本不可能把前面的五度,你可以布施,但是绝对不是布施波罗密,把持戒也不是持戒波罗密,对这个般若的真正的特征,是要用在跟它摄持的时候,如果单单这个那是不行,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所以关于这一点这二者当中,要怎么样的很均匀的摄持,这里就不细说,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这点的话,或者你走上的空是断灭空,根本走错了,最好的即使你对空有一个正确的体验,得到的结果是二走,最后还是后悔。而佛真正出世的根本意趣,是在究竟一佛成,这个前面已经简单的说过,在这里呢再短短的说一下,要想得到这个非常重要的,要得到圆满的资粮。为了要得到圆满的资粮,我们必须要透过前面的闻思修这个次第,如果我们努力的这样去做那么眼前勤求多闻,依法持戒的增上,那将来不大困难,自然的生生增上,就能够使得我们不断的向上,乃至于成就无上菩提,这个呢前面是总结简单说明,从发菩提心一直到六度,这个是所有要想成就佛道的根本。其实我们现在又有密教,密教如果真正的了解,他上面的很多修的方面不谈,可是密教的根本是什么?发菩提心,然后呢积聚这个资粮,显密是二个完全根本一样的,如果这个没有的谈密教,那都是空话,所以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如果说不了解这个佛法的中心,不在菩提心上面下努力,以为今天我学特别是这个密,说即身成佛灌个顶头摸摸,然后就成了佛了,那这是对我们很大的一个误解,在这里顺便一提。那么关于这个六度简单的介绍完了以后呢?下面顺便把那个四摄说一下:
* 四摄:(1)布施;(2)爱语;(3)利行;(4)同事。
这个布施的内涵跟前面布施波罗密大体一样,不过前面的布施波罗密,它重心是为了拿掉自己内心当中的悭贪,而成就一切舍心,这个重点。那现在四摄当中的布施,为摄受菩提眷属,这样,所以先把我的东西人家需要的给他,因为给了他以后摄受了眷属,那我们可以告诉他怎么去修种种的善行,所以布施是令他一方面欢喜,一方面无所缺乏,由此能够修行善法,当他接受了,欢喜了,听着你走了,那个时候就要告诉他修行,因为告诉他修行所以就爱语,这爱语本身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呢讲的话本身语气,然后呢语词,语气柔和。然后呢语言的内涵本身很顺理成章,重要的讲的内容是正法,然后让他了解正确修行的方法。所以布施下面是爱语。爱语以后呢利行,利行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还要如法去修行,因为如法去修行以后,才能够得到真正我们所需要的这个利益,最后一个同事,同事是说当我们谈到修行的时候,我们也要跟他一起去做,一起去做,假定说你告诉他了道理叫他去修,特别是修行哦,修行要克服很多障碍,修行要忍受很多痛苦,修行要启发很多大的精进的力量,等等。所以尽管他听懂了,欢喜了,这个利行以后同事本身很重要,如果说我们真正照着去做,他也会感受晓得它怎么做法,晓得的确有这个好处,他也愿意跟着我们做。要不然的话,我们不做给他看的话,他觉得咦他怎么自己不做呢?所以不但是佛法里面强调这个,而且世间来说,儒家孔老夫子有二句名言,“身教则以,言教则讼。”说你嘴巴上在告诉他这样,这论就是言字旁一个公,大家吵架你跟我讲你自己呢?你只为讲别人,诸如此类,可是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他从,他就跟着你去,所以我们真正要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必须要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那这个里边还有其他的,在这里就不再细讲。那么透过这样慢慢去实践,于是从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先成就自利行。乃至于成就利他行,当最究竟圆满的时候,那所有的问题通通解决,所以在这个地方呢?我简单扼要的把那个道次第的整个的内涵最后讲到这个地方为止,然后呢在这里有几点哪,我们应该稍微注意,这个听起来,这个内函上面,那的确是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要修这么多难行的苦行,平常如果我们以眼前的状态来看,一看这东西,通常会这样感觉到这么难呀?
通常情形碰到这种情况就挡在这里了,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懂得几个基本的原则,其实这几个原则前面都已经讲过了,因为他本身是没有退路的。我们之所以不能上去的原因是怕苦,这个精进一度里边,说得非常清楚,我们精进没讲,现在实际上呢?因为你怕苦不向前,然后无量大苦等在这里。生死转回是不是无量大苦,结果你永远苦。现在你了解了道理,你只要肯去做的话,那虽然会有一点苦,可是渐渐习惯了以后,而且能够得到非常大的利益,再说在六度当中最后一个,结论当中说如果我们眼前不修,那永生都始终停留在这里,佛这个果他不会到那个时候,你睡觉睡到那个时候,自己掉下来,你天亮的时候就成了佛。不会,必须自己去修行。乃至于在自他换当中,特别告诉我们,困难不应退,皆以修力生。我们常常知道了这一点,然后?一步一步的渐渐的努力向上的话,那么自然而然会对这件事情,就有一个解决的时候,那么这一次,所以简单的来说明。因为对目前正是末法的时候,大家对这些事情,都完全不了解,虽然因为这个世间的苦恼,所以常常说这个苦啊,我们要想跳出生死轮回啊,可是讲完了以后,真的要去修行方便,一点都不知道,所以至少经过这样简单的说明以后,我们大概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这也就是说,我这一次所以来讲的,跟大家谈的,最主要的这个原因,把这个原因简单的说一下。第一点呢?我在这里跟大家介绍的也就是说,非常简单,但是比较扼要,因为佛法内涵深广无瑕,绝对不是我们短短的十几个小时能够讲得完的,再说就是有时间,以我自己的条件,我了解的素质也非常有限,绝对不敢在这里各位面前班门弄斧。这是自己以前从小的时候,我印象很深,我十二岁,周岁,中国年龄算十三岁,我就听先父告诉我要学佛要做和尚,所以内心里面一直对它有很深的好感,摸二三十年摸不到路,到最后终于找到了这样一条明确的路以后,所以内心当中非常欢喜。这样一方面呢?对自己的错误也可以说忏罪,一方面也许有很多跟我一样遇见这种困难,我介绍给大众,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呢?
像今天这种情况,世间大家都很忙碌,在这个忙碌的时间当中,那我们又了解佛法以后,的确非要照佛法这样走上去,在这样时间又这么忙,对我们又这么迫切,如果说东碰一点西碰一点,浪费很多时间,这对我们实在是无从谈起,大家做世间的事情,尚且非常讲究效率,那何况我们现在修学佛道,难道佛法没有这样的,有次第的内涵吗?是有,只是我们不知道。基于这个原因,我愿意把我所学过的,特别的讲《道次第》介绍给大众,那么不过这里我要说明一个事实,我尽管介绍给大众的是道次第,可是我介绍给你们这是道次第的纲要,所以只能当常识看,就是说我介绍你们的《菩提道次第论》这本书,这个不能当常识看,所以我们学佛法有二种,有一种叫佛学纲要,然后呢另一种佛学概要,乃至于成佛之道这都是常识,你学了以后,了解佛法有些什么,你要凭这个来修行不可能,可是《菩提道次第论》,不管是广论,略论,乃至于三主要道,如果你得到善知识的指授去学的话,它是个教授,也就是说你凭着这个,你要去修行,他能够给你所要的一步一步增上,乃至于最后究竟成佛,这两个差别很不一样,很不一样,当我们把这些问题一一都解决了以后,到最后得到什么结果呢?那么这个结果就是佛果,最后剩下来的,是把佛果在这里向大家简单说一下,这个佛的果有种种非常殊胜的功德,通常我们就说讲起佛的功德,说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处、四德处,乃至于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无量无边,我们在这地方,随便介绍几样东西。
这地方只介绍两样,十力、四无所畏,它有十种力量,那么哪十种力量是什么呢?(1)是处非处智力,处就是合理,非处就是不合理,那么这个是处非处智力主要的是讲什么呢?就是讲的因跟果,什么的业因感什么的果报,当你造了善业就会得到乐果,如果造的不是善业造的恶业,要想得到这个乐果,这是不可能的这叫非处,所以它是是处非处智力,世尊对这个所有的这个因缘果报的必然关系,能够普遍知道,究竟圆满,丝毫无缺,菩萨等等也知道,可是并不圆满有缺陷,所以第一个是处非处智力。(2)知过去现在末来业报智力,说我们一切众生,在三世轮回当中,过去,现在,未来。什么样的业感得什么样的果,世尊普通彻底知道,这是第二个。(3)知诸禅三味解脱智力,我们现在要想得到解脱,一定要禅定得到三味,那么修三味的时候,他有各式各样的世,出世等等,而世尊对所有的一切禅定,自在无碍。他完全亲自验证过,深、浅、次第等等怎么修法,证得什么样的状态,只有佛对这个能够究竟圆满彻底知道。(4)知诸根胜劣智力,我们众生的根性种种不同,有的人好,有的人不好。然后呢?这样的根性,将来得到的果报是大是小,世尊彻底知道,因为知道这个,所以世尊告诉你,一看你修什么法,你照着去修就成功了。我们平常的人不知道,告诉你这个法修行不成功,因为不了解这个特点。(5)知种种解智力,就是说,胜解欲乐善恶情况;(6)知种种界智力,是种种的种性差别,然后比如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这个是贪心,修不净观,这个嗔心,众生应该修什么?这些世尊彻底究竟圆满。(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佛对不管是有漏、无漏,种种的内涵彻底知道,所以晓得那个人修什么,可以到哪里,是这样,所以有漏道、无漏道,涅槃道等等,这个世尊彻底知道。(8)知天眼无碍智力;这个天眼无碍,就是说生死轮回当中,他未来到哪里去,然后呢,去的时候长得好,长得丑,聪明笨这什么原因,世尊彻底看见,看见未来的。(9)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就是以前的,反过来,反推以前,知一切众生的宿生,一生,两生乃至于无量世以前的种种的宿命,彻底知道。(10)知永断习气智力。通常我们这个罗汉叫漏尽通,习气就是烦恼,由于这个使我们流落生死,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呢?那所有的一切习气,二乘只断烦恼,烦恼的习气没断,唯有佛烦恼的所有习气彻底解决,没有一点点余剩,所以说永远不会再感得生死的轮回,对这个道理能够彻底的了解,这个佛的十力。
那么最后讲的。四无所畏有四个。
(1)一切智无畏;(2)漏尽无畏;(3)障道无所畏;(4)尽苦道无所畏;这个就是佛的四无所畏,这个也简单的说一下。说一切智就是世间智,种种的各式各样的妙智,佛在大众当中说我是一切智人,不管有任何人来提出任何的难问,他自己因为彻底通达,他绝对不怕,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说漏尽智的话,漏就是烦恼,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佛自己说我已经断尽诸诸漏。谈这个问题。第二个说漏尽智的话,漏就是烦恼,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佛自己说我已经断尽诸漏。谈这个问题时也一样,不管人家来提出种种的难问,因为他彻底真正的解决,所以对这个问题他无所畏。第三个呢,障道无所畏,唯有佛能够看见哪一个是障圣道,哪一个是不,有人也提出难问外道等等,佛能够解说通达无碍,内心当中绝对不会有一点持碍,最后一个说,尽苦道无所畏,就是灭尽一切苦的圣道,那么佛,世尊亦复如此,能够彻底的解决,那就是佛真正的功德,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好,那这一次呢到这地方,算究竟圆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