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餐桌上的养生

_2 程凯 (现代)
正文 合五脏之性与四时变化(3)
更新时间:2010-3-27 8:41:42 本章字数:876
我将《素问·藏气法时论》又重读了一遍,发现我所悟到的“合五味”的真正含义,其实已经写在了我最初读到的那句话的下面: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TIPS:十二脏腑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好像一国的君主,主宰全身的精神活动;
肺,如同协助君主的宰相,调节全身的气机;
肝,好比统率军队的将军,运筹谋划;
胆,不偏不倚而能决善断,最为“中正”,好似国家的法制机构;
膻中(亦称心包),包蔽在心脏外面犹如贴近君主的近臣、使臣,表达君主喜乐的意志;
脾胃,能受纳运化水谷五味,供养全身,犹如国家的钱库、粮库一般;
大肠,功主传导,使水谷糟粕变化成形而排出,是国家或城市的排污系统;
小肠,受盛化物而有泌别清浊的消化作用,将有益的收纳,将无用的向下传递,是排污系统之前的处理系统;
肾,所藏精气使身强矫健,多智灵巧,主管着经济建设;
三焦,功主通调水道,是国家的水利调度部门;
膀胱,所处位置最低,为全身水液会聚之处,通过气化作用而使小便排出体外,像水库一样可以蓄水、排污、放洪。
正文 五行是核心(1)
更新时间:2010-3-27 8:41:43 本章字数:682
4.五行是核心
五脏是通过什么与五味相对应的呢?
其实,答案已经摆在面前,稍微对中医理论熟悉一些的人就会猜到: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将人体、自然乃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按“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来进行划分和认识。
木曰曲直
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古人以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五脏之中,肝属木。
火曰炎上
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昌茂、繁盛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五脏之中,心属火。
土曰稼穑
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土具有生化万物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土”。五脏之中,脾属土。
金曰从革
从革就是变革的意思,引申为金具有肃杀、清静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金”。五脏之中,肺属金。
水曰润下
水具有滋润、寒冷、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或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五脏之中,肾属水。
五行理论,使相近性味的谷、果、畜、菜聚成一类,形成五种味道的食物,而又适应和滋养着相对应的五脏。按照这种方法,食物的颜色也可以与五脏对应起来。
正文 五行是核心(2)
更新时间:2010-3-27 8:41:44 本章字数:968
明白了“合五味”的养生道理,我在生活中就处处留心,让食物的性味、颜色与五脏相宜起来,起到饮食滋养五脏的养生作用。开始,只是自己感兴趣,慢慢揣摸和学习;慢慢地,身边的朋友们也开始热衷起来。
一天,一个做生意的朋友突然打电话来,神神秘秘地说要找我帮忙,我以为又是看病或是帮忙联系住院之类的事情,却不想是让我陪他去请客吃饭。原来,他当晚要请几个客户吃饭,算公关吧。他既想吃得有特色,让人家印象深刻,又想气氛热烈,于是就想到了我,想让我帮他点一桌健康养生菜,再烘托出一种和谐气氛,使大家的关系变得融洽。
说实话,我还真没有完成过这样的任务,心中不免有些惴惴不安,但朋友力邀,只好硬着头皮去。一桌人来自不同的城市,有南有北,有国外归来者,有沿海居住者,口味实难调配,怪不得朋友要我帮忙。我沉了沉气,慢慢讲了起来:
“中医饮食养生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合五味。简单地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每一餐饭都要有主食、肉类、蔬菜和水果,混合杂食才能使营养摄入均衡,我想这一点今天我们很容易做到。而另一方面比较难一些,也就是要求食物的味道要适宜人体的脏腑。酸、苦、甘、辛、咸为五味,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味入于五脏,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滋养的作用,我们今天就从这五味点起吧……”
我的一席话,引起了与座的兴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边讨论咨询,一边商量菜色,不一会儿一大桌子菜就摆了上来,有酸有甜,有苦有辣,真是五味俱全。而众人中,唯有我没有点菜,只是做了参谋,大家认为不妥,一定让我补上一个。我想了想,点了一个店家特色的时令拌菜,顺口解释道:
“别小看这道菜,价格便宜,做法简单,不同档次的餐馆都有,好像非常普通,其实不然,这里面蕴含了五色入五脏的饮食道理。要知道除了五味入于五脏外,食物的颜色也与五脏相应,青、赤、黄、白、黑对应着木、火、土、金、水,以后如果大家不清楚食物的性味,也可以通过颜色来选择,就像我点的这道菜,五色俱全,可以滋养五脏……”
有人说,养生很难,药膳极贵不说,做起来也很麻烦,无法日常享用。殊不知,掌握了养生的道理,其实不经意间也可以养生保健,不仅在饭馆里点菜时可以留意做到,有心者甚至在家里煮方便面也可以贴近健康。
正文 五行是核心(3)
更新时间:2010-3-27 8:41:45 本章字数:911
不久前到上海出诊,就做了一餐养生方便面。
那是初春的一天傍晚,在门诊工作了一天,又累又饿,正准备和上海的几个同事一起在外面买点吃算了,不想下起雨来。上海的初春本来阴冷,加上小雨绵绵,更增寒气。有同事提议到他们宿舍自己做碗热汤面吧,这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同意。他们多比较年轻,远离家乡到大城市发展、创业,一年中也就有限的时间能和家人团聚,长期在外,在这种天气里一定更加怀念妈妈亲手做的热汤面吧。这个时候,山珍海味也比不了这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让人心里涌起无限的温暖和期待。
走回宿舍还有一段距离,小雨中大家边走边回味着家乡的“面味儿”,河南的念叨着烩面的量大味重,天津的想象着打卤面的精致调料,江浙的舔着嘴唇,仿佛嫩滑的细面已至唇边……问到我,我说:“今天我们吃一碗五色养生面吧!”
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一碗热汤面也能养生?还五色养生面?
其实很简单,汤面里放了这几样东西:木耳、菠菜、西红柿、豌豆、虾皮、竹笋、胡萝卜、山药、香菇,还每人打了一个鸡蛋。
说实话,真是冰箱里有什么就放什么了,不过其中不乏养生的道理。菠菜、豌豆色青,入肝;西红柿、胡萝卜色红,入心;山药、鸡蛋色黄,入脾;虾皮、竹笋色白,入肺;木耳、香菇色黑,入肾。五色俱全,稍加胡椒粉,以辛味发散之性,对抗阴雨带来的寒气。实实在在一碗五色养生面啊!
好吃吗?
找个机会自己试试看,反正我们那天就差把锅一起吃了……
TIPS:五行学说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归于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并由此形成复杂的运动和变化。切不可将五行看做是静态的,而应看做是五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五行不仅是物质和运动,不即不离,亦即亦离,是五种物、五种性、五种能力,故称五德。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正文 五行是核心(4)
更新时间:2010-3-27 8:41:46 本章字数:872
五行的概念,不是表示五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而是代表五种功能属性,“是五种强大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动而不是消极无动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五种状态的抽象,属于抽象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
五行学说是传统医学理论很重要的构成之一,是每一个中医医生、学者甚至医家所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理论之一。因为它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认为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由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产生。中医学的五行不仅仅是指五类事物及其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五类事物内部的阴阳矛盾运动。
5.五味不当,亦可伤人
前一阵,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有一个人特别注重饮食营养,每天都会买回来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蔬菜炒在一起食用,自认为营养丰富,又说这个做法源自中医“合五味”的杂食理论。
中医的“合五味”并不是简单地把五味放在一起杂食,即使是这样,也要五谷、五菜、五果、五畜合而食之,而不是只把多种蔬菜混合食之。再说了,有必要把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蔬菜放在一起食用吗?这在中医里被称作“目食”,也就是这样的食物是给眼睛准备的,而不是为肚子准备。换句话说,就是做样子看的,没什么实际意义。
另外,每一种食物都有其自己的性与味(这部分内容在后面我会详细讲到)。杂食时讲究相宜,食物的性味与五脏要相宜,食物之间也要相互搭配和谐。搭配不当,可能起不到滋养补益脏腑的作用,甚至还有相克相反的有害作用。这与五行生克的规律有关。
不光食物搭配不当有可能引起相克相反的有害作用,某一味的食物摄入过多,同样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也与五行生克的规律有关。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吧。
五行的相生规律
这一规律是指一事物对另外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下图所示。
正文 五行是核心(5)
更新时间:2010-3-27 8:41:48 本章字数:1126
五行的相克规律
这一规律指一事物对另外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乘规律
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包括本身过于强盛而造成对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过,也包括被克制的一行太过虚弱引起的相对过克。例如,正常克制关系里木应克土,而木过强盛,或土过虚弱,形成木过多地克制了土,就称为木乘土。
五行的相侮规律
侮,这里指“反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制它的一行进行反克制。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称为木侮金。
相生和相克,是五行间正常的生克制化关系;而相乘和相侮,是五行正常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那么,五味摄入过多,会伤及哪些脏腑,出现哪些严重问题呢?从一个例子讲起吧。
“盐”可算是生活中最普通、最常用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还记得以前看过好多描述抗战时期的电影,好几部影片中都有雷同的情节:游击队可以靠喝米汤、吃野菜、树皮充饥,几个月吃不到油水也不怕,但是万万不能缺少了盐,没盐吃就会没力气,打不了仗,因此影片里的老乡们都会想尽办法,冒着生命危险把盐或者咸菜给山里的游击队送去……研究证明:每人每天需要6~10克盐才能保持人体心脏的正常活动,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及体内酸碱的平衡。盐所带来的咸味,号称“百味之祖(王)”,它不仅增加了菜肴的滋味,还增进了人的食欲。那么咸味对人体会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呢?
小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吃咸菜。北京有几个酱菜园子卖的酱菜非常好吃,特别是六必居的酱黄瓜、甘罗儿、熟疙瘩。可是吃到的时候却有限,眼睁睁地看着咸鲜的咸菜放在冰箱里,一放就是好久。几次我都不依不饶地耍性子,为什么明明家里有咸菜却不给我吃呢?爷爷奶奶想独吞不成?太小气了吧!
明着吃不行,我偷偷吃总行了吧?
有一天,我跟着爷爷到他的诊室去,送走最后一个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后,爷爷问我:“看到刚才那位老爷爷了吗?”
我点点头,不明白爷爷要说什么。
“再偷吃酱菜,以后你就成那样了哟!”爷爷微笑而又语气严肃地对我说。
“啊?!”我睁大眼睛,不会吧……刚才那位老爷爷,不仅坐轮椅,必须由家人搀扶才能行动,而且面部僵硬,眼睛总是瞪着,手也拐在身体一侧不能活动,那感觉,很是可怕。“我才不要变成那样呢!”
“那以后冰箱里的咸菜还偷吃不偷吃啊?”爷爷笑着问。
正文 五行是核心(6)
更新时间:2010-3-27 8:41:49 本章字数:787
我连忙说:“再也不吃了!!!”
时隔多年,当我向爷爷请教饮食养生的问题时,他总是先把我幼时的“馋嘴”经历讲给我听,而后再告诉我其中的道理。
《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从字面上讲意思很简单:咸的吃多了,血脉就会流行不畅而改变颜色。这里的“泣”字,应为“沍”字,是涩的意思。那为什么血脉会流行不畅呢?[福#哇@小&說下^載]血脉又会变为什么颜色呢?
咸味入肾,过度食咸则伤肾,水邪盛而乘心火,心在体为脉,其华在色,心伤而血脉凝涩而流行不畅,血行缓慢,血液黏稠而致瘀,瘀血色青或黑,改变了正常红润面色。这与高盐饮食和血瘀症密切相关的现代研究竟然完全吻合!
此外,《素问·五脏生成篇》还记载:“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苦味入心,多食苦味则伤心,心火乘肺金,肺在体为皮,其华在毛,肺伤则皮肤枯槁而不滋润,毫毛也会发生脱落。
辛味入肺,多食辛味则伤肺,肺金乘肝木,肝在体为筋,其华在爪,肝伤则筋脉拘急,爪甲枯槁。
酸味入肝,多食酸味则伤肝,肝木乘脾土,脾在体为肉,其华在唇,脾伤则肌肤就会出现坚厚皱缩的变化,嘴唇上的皮肤也会开裂掀起。
甘味入脾,多食甘味则伤脾,脾土乘肾水,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伤则骨节疼痛、头发脱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能治人,也能害人。
食物何尝不是如此。用对了,五味益五脏;用得不对,五味亦可伤及五脏。关键就在一个字上--“合”,也就是相宜。五味与五脏要相宜,五味与四时变化要相宜,五味之间也要相宜,五味在食量上还要相宜。看来“合”字的学问可真不少,掌握好“合五味”的饮食原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正文 清与油(1)
更新时间:2010-3-27 8:41:50 本章字数:805
第二律 宜清淡
清,对应着油;淡,对应着咸和重。过食油腻或口味过咸过重之物,对脾胃都是有伤害的。而相对于清淡饮食来说,要做到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情志“清淡”就更加难了。的确,光有清淡的饮食,没有清淡的心境,又有何用?
1.清与油
从记事起,我就看惯了祖父颏下长长的胡须,那是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不能出诊而蓄须铭志留下的纪念。小学时我还以此须为题写过一篇作文,专门写他坚韧为本的治学行医之道。不知不觉间,这缕长须已由花白变成全白,由浓密变得稀疏,而我也由一个稚嫩的毛头小子,变成了使用中医、传授中医、研究中医的中医人。
然而,似乎有一种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找中医看病,似乎都愿意找年老的大夫。年龄意味着经验嘛,谁让咱们中医是经验医学呢。所以像我这样年轻的中医,往往被人轻视,当然也就练就了一些应对患者这种心理的特殊技巧。
一次应邀到外地讲学,一位在企业里做管理工作的朋友非要把我介绍给他的领导,说请我这位北京来的专家帮这位领导看看病。我说人家没病看什么,而且也不一定想看。但他非要坚持,说这位领导可是实权派,为集团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年疏于调理,加上人到中年,一定多有不适,只是平素工作太忙,加上健康问题不愿示人,也不方便到处咨询就诊。这次是他几经劝说,领导才同意云云……一堆套话下来,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走进宽敞气派的办公室,一眼就看到硕大的老板台上金灿灿的“一帆风顺”和老板台后正起身的明显发福的领导。他满脸堆笑,挪动着将军肚儿迎了上来,随着一句“你好,你好,北京来的中医专家,真是年轻啊……”,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些许失望,随即有距离感的常规寒暄让我觉得这次看病之行已变得有些累赘,但医生的职业特点还是让我飞快地瞄了他一眼,然后脱口而出:“您是不是最近腰椎不太好?或者腰部受过伤?”
正文 清与油(2)
更新时间:2010-3-27 8:41:51 本章字数:828
“神了啊,您怎么知道?还没开始看病啊,也没号脉,您是怎么知道的?”他一脸好奇,口中的“你”也变成了“您”。
“我虽然还没问,但您的耳朵已经告诉我了。在耳朵上的腰椎这个区域有明显的血丝,这是腰部肌肉疼痛、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症的反应。看着您走路的姿态,想必您腰部一定有问题。”
“太准了啊。的确,这一年多来,腰椎间盘的问题弄得我好痛苦啊!”
认可了我的耳穴诊断,自然认可了我的医术。经过简单地问诊,我了解到他不仅有腰部的问题,还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头晕气短,大便不规律还偏稀,血压时高时低,偶尔还有半身发麻的症状。我让他把舌头伸出来,只见舌体明显发胖,舌两边有明显的被牙齿压出来的痕迹,舌苔白厚而粘腻……
“您的问题都是‘痰’惹的祸!”我总结道。
“痰?!我没感冒,不咳嗽,也不咳痰啊!”他满脸疑惑。
“不是因为感冒引起的痰,而是因为您吃得太油腻啦……”看来不是一句两句能解释清楚的,那就让我们慢慢解释吧。
提到痰,大家可能都会像这位领导一样马上联想到咳嗽咳出的痰。其实不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这里的“痰”,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痰饮”中的“痰”。
中医认为“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产物:“痰”得阳气煎熬而成,浓度较大,其质稠粘,形成后,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有人说,这不是在形容咳嗽咳出的痰吗?在传统医学中,痰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的“痰”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如咳嗽咳出的痰液;无形的“痰”是指由痰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看不到实质,所以叫无形的痰。痰作用于人体,可出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胸闷恶心、呕吐甚至意识昏迷等症状。
还记得范进中举的故事吗?
正文 清与油(3)
更新时间:2010-3-27 8:41:52 本章字数:1110
范进得知自己中了举人后,“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而后又“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由此可知,在得到中举的消息以前,范进的神志是清醒的,只因得知喜讯后,欢喜太过,痰涌上来,迷了心窍,他的邻居提出建议:“让他害怕的人来打他一个嘴巴惊吓他一下,把痰吐出来,就清醒了。”而故事的发展也印证了邻居的分析,在被惊吓以后,他就清醒过来了。
大家可能要问了,不是说这位领导为什么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嘛,怎么说起范进中举来了?要想弄明白他为什么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就必须先清楚“痰”的概念。《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是很典型的“痰浊上扰、蒙蔽清阳”症。传统医学认为:“痰”的成因有很多种,外感六淫,七情所伤以及饮食都可以生成痰浊。范进就是被“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的“喜”所伤--过喜伤心,痰形成后,随气升降流行,痰浊上扰,蒙蔽清阳,就会出现范进那样的痰火扰心、心神被蒙而癫狂的病症。
痰的致病有三大特点。第一,它是随气流行的。我们知道,气血在人体各处正常运行才能防卫外邪侵犯人体,并营养周身。如果机体产生了“痰”,那么它随气而行,正可谓机体内外无所不至,痰本身是重浊、粘滞的,势必阻碍经脉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人体就会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的症状。如果“痰”量较少,仅仅在局部凝结,则形成瘰疠(指发生于颈部、下颌部的淋巴结核)、痰核(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等部位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皮下,肿硬如核大)等疾病。
第二,痰是水湿聚集所致,如果凝滞在机体中,还容易阻遏气的出入,由此影响脏腑机能。例如,肺是以清肃为舒适的,如果痰停在肺中,影响肺气出入,则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症状;而胃气是以降为和的,痰停留在胃里,使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第三,痰作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它的形成就代表了水液代谢出现了问题。而形成痰之后,它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反过来影响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如果不加以治疗,任它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会有什么结果:比如会影响肾的功能,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聚于体内,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如果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影响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
正文 清与油(4)
更新时间:2010-3-27 8:41:54 本章字数:924
说到这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章开篇的病例。这位领导为什么会出现那些不适症状呢?
这是因为,在水液代谢中,肺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清代医家唐宗海称肺为“水之上源”,水液要经肺的宣发作用,如喷泉一般将水液均匀灌溉到人体,才能濡养五脏六腑、全身肌肉,润泽皮肤。若肺的功能失常,失去了输布水液的能力,身体就不能得到正常的濡养滋润。
肾阳主水液蒸化,水液由肺输布全身,滋养人体后,又集聚于肾,在肾的作用之下,被泌别成清者和浊者两部分。清者,通过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回到肺,由肺再布散周身,以维持体内的正常水液量;而浊者则被化生成尿液排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水分濡润。脾胃功能失常,津液生化不足,就像水库没有水源,身体自然得不到滋养。所以只有健脾益气,才能化生津液、通达阳气,才能有充足的津液随阳气散布。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看起来肺、肾、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都很密切,但是其中脾的作用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如果脾胃受损,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就必然会形成“痰”。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这是因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滞留;反之,一旦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这位领导当任多年,位高权重,平素应酬颇多,肥甘厚味自不在话下,过多的油脂会损伤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脾脏本身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摄入过多的油腻食物使得脾的运化负担加重,运化水湿功能受损,水湿为患,称“湿困脾土”;再加上脾气虚弱以后,更加不能正常运化新加入的水液,水湿不断地积聚停滞,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称“脾虚生湿”。久而久之,势必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受损,摄入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而是积滞在脾胃中,于是就会食欲不振了。此外,还可见周身困重、乏力、疲倦、头目不清灵、胸闷腹胀、泄泻、水肿等症状,在外可表现为过敏症状,如湿疹等。
正文 清与油(5)
更新时间:2010-3-27 8:41:55 本章字数:868
“痰”与“气”,这些都是中医学上“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但却很有道理。其实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痰”的本质也未尝不可。经过研究发现,痰的产生、致病与人体免疫学、细胞学、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的摄入、异常糖类、糖复合物以及脂代谢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在现代西医学看来,应该属于精神类疾病。实际上,除精神病外,痰浊与身体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中风)、癌症、哮喘等现代疾病都有密切关系。这就不难理解这位领导出现血压时高时低的现象了。
拿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等)来说,脑血管意外属中医学“中风”的范畴。众所周知,肥胖、饮食不节、情志、劳逸失常是中风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的人容易患中风病,这是因为肥胖之人多痰湿,体内痰湿停聚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气行、血行,从而使气血功能失调,经脉不通而导致中风病。饮食过油腻、嗜食肥甘及过量饮酒也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因素。“大餐”吃得多了,油腻、肉类、过量饮酒都可以影响脾胃运化而生痰、生内热。痰阻经络、热甚生风,最容易引起中风。明代张三锡的《医学准绳六要》明确提出:有中风先兆的人,应“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人之物”。
如果仔细观察现在的多发病、常见病,你会发现,“痰犯于头”、“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滞于肝”、“痰遏于肠”、“痰阻胞宫”、“痰阻咽喉”、“痰阻经络”、“痰凝肌膀”、“痰留皮肤”等这些中医病名皆与现代医学中的疾病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原来,过食油腻的危害有这么大!但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必须经常出去应酬,难免多吃油腻,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呢?”他诚心问道。
我叹了一口气,说道:“中医饮食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宜清淡,这里的清对应着油,也就是让我们平素少食油腻。如果你摄入过多,调养之法还有两种,不过补救总比不过预防。”
我告诉他的调养之法一是饮食,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注意养成以下的饮食习惯。
正文 清与油(6)
更新时间:2010-3-27 8:41:56 本章字数:769
喝温水
除了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糕点和油腻食物的摄入外,还要多喝温水,这样可以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对肝脏、脾胃的危害。如果嫌水没有味道,那么喝茶也可以清除胃肠道的油腻,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过如果是刚吃完饭,那么注意一定要1~2小时后再喝,否则只会加重胃部负担。
吃水果
煎炸或甜点在制作过程中都免不了与油腻“亲密接触”,多吃自然容易伤害脾胃。煎炸食物容易引起脾胃热滞,导致便秘或腹胀;而甜点吃得过多也会导致脾虚生湿,造成虚湿积滞,引发腹泻。对于消化功能失常的人来说,水果相当有效。这里首推橙汁和木瓜,因为它们都有去热滞的作用,因此,你不妨多喝几杯橙汁,或吃木瓜,还可以用菊花加点蜜枣泡水喝,即香甜可口,又对肠胃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同喝温水一样,如果刚吃饭,那么也要等1~2小时后再饮用。
食绿色蔬菜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喜欢的饭菜时都吃得很多,或者在长久吃不到“大餐”后猛然“开荤”,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其实正相反,很多膳食纤维都在你的大鱼大肉中流失了。因此要特别注意膳食纤维的补充,要多吃新鲜蔬菜,少吃肉,以补充足够的纤维素。
进食粗粮
油腻吃多了,主食就要以粗粮为主,多喝粥和汤,比如小米粥、面条汤、疙瘩汤等,不妨配点咸菜。这些汤汤水水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让早已“不堪重负”的脾胃得到休息调整。常言道“好吃不过饺子”,推荐食用素馅饺子,小麦粉擀出来的饺子皮含有丰富的纤维质,馅又包含多种蔬菜,再加上使用蒸、煮之类的烹调手法,自然不用担心油脂,一举多得。
另外一个调养的方法就是经络按摩,以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让油腻尽快远离身体!福哇ww w.fva l.c n小说
正文 清与油(7)
更新时间:2010-3-27 8:41:57 本章字数:647
揉中脘
首先找到胸部正中两乳间膻中穴的位置,用力按下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是硬硬的胸骨,继续向下循按,不远处会感觉到胸骨的末端消失,中脘穴就位于这个位置与肚脐中央的中点处,刚好位于人体胃脘部。将掌根置于此,稍用力按下,轻轻揉动5~10分钟,可促进消化,缓解胃胀胃痛症状。
通胃经
屈膝,沿髌骨向下循按,可以清晰地摸到胫骨。距胫骨外侧边缘一中指宽处就是足阳明胃经小腿部的循行线。在这条线上,髌骨与髌骨下方的韧带(髌韧带)外侧凹陷内是犊鼻穴,自犊鼻向下约一掌处(四指并拢为一掌),即为胃的下合穴足三里,再向下一掌为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再向下一掌为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便秘时,按压上巨虚穴多有明显的酸痛或刺痛感。
通胃经,即通畅足阳明胃经小腿部气血,可自犊鼻沿胃经循行线自上而下点按,反复操作10次后换另外一条腿继续治疗。遇明显酸痛或刺痛感处,不管是不是穴位所在,均要停留片刻,改点按为先点后揉,即用力点按10~15秒后,稍放松力量揉1分钟,然后再继续沿经脉向下点按。
通胃经,每日治疗次数没有限制,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均可自助按揉,有助运化,促进吸收,排毒养颜,延年益寿。
点丰隆
取犊鼻至外踝尖的中点,旁开胫骨外侧边缘两中指宽处即是丰隆穴。先用拇指用力点按丰隆约半分钟,使局部出现明显酸胀感,然后稍松力,改点为揉,揉约一分钟,重复点揉8~10次。有空时即可点揉,不拘时间。
正文 淡与咸(1)
更新时间:2010-3-27 8:41:58 本章字数:666
2.淡与咸
根据这位领导的身体情况,我给他开了中药处方,边开边继续讲道:“清淡是中医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清对应着油,那么淡就对应着咸啦。”
饮食清淡,除了少吃油腻以外还应该减少盐分的摄入。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一道菜中可以没有酱油,没有味精,但绝不能没有盐。然而,这些看起来“不咸不淡”的问题,正悄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2007年的一天,我回到父母家中吃晚饭,发觉菜肴的口味更加清淡了:“妈,您和爸爸吃菜的口味什么时候这么淡了?是不是因为我爸得高血压,不让吃盐啦?”
“哪儿啊,呵呵,昨天居委会主任来咱家啦,给发了盐勺,”母亲走进厨房,回来时手里多了一个白色塑料小勺子,“这叫‘控盐勺’,容量刚好是2克盐。用这个来限制用盐量,每天吃盐多少就准确得多了。”
新闻链接
2007年,北京市政府向全市家庭分发了“控盐勺”,其容量刚好是2克盐。经过科学论证后表明,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其中包括通过各种途径(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盐的量。也就是说,每天每个人摄入的食盐量不应该超过3小勺。为什么政府会采取这样的行动呢?因为当时的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每天的食盐摄入量高达13.4克,而农村地区为16.5克,均远远超过了推荐的适宜量。虽然各类报刊杂志对过多摄取盐分所造成的危害予以报道、说明,可多数人却为追求口感而将忠告抛诸脑后,每日仍摄取8克乃至10克以上的盐分,而且炒菜所用的盐量,单靠肉眼确实难以控制。
正文 淡与咸(2)
更新时间:2010-3-27 8:42:00 本章字数:698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高盐分的饮食习惯可谓是罪魁祸首。中医认为咸味入肾脏,能软坚润下。虽然咸味有它的药用,但同时《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味篇》也记载:“血与咸相得则凝。”这恰恰与高盐饮食和血瘀症密切相关的现代研究完全吻合。
大家都知道,盐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它能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压平衡及水盐代谢,可增强体力和食欲,防止痉挛。但摄入盐分过多、吃得过咸,却容易引发高血压,使人缺钙、肥胖。这是因为,盐(NaCl)主要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过量食盐会使钠和氯离子大量增加,过量的钠离子进入体内,首先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同时,由于钠离子与钙离子在人体内互相拮抗,盐的摄入量越多,从尿中排出的钙也就越多,不仅会加重肾脏负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生要求慢性肾炎病人“禁盐”的原因之一),也使得钙的吸收率降低(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根本不必花钱去购买补钙产品,调整一下口味就能轻松补钙)。由于水、钠的滞留,血压便直线上升,长此以往,将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影响水肿的消退。
不单如此,对爱美的女性来说,减肥也许是永远的话题。但当菜肴的味道较咸时,你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吃进更多的米饭,体形也就渐渐发生你所不愿看到的变化了。
另外,淡不仅与咸相对应,还与重相对应,即指饮食中的口味过重。喜酸、喜甜、喜辛辣,这都是口味的偏好,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度偏好,就会导致五味中某一味摄入过多,反而伤及五脏。这个道理在上一章《合五味》中已经做过详细讲解,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正文 低级含义说饮食,高级含义说情志(1)
更新时间:2010-3-27 8:42:01 本章字数:844
3.低级含义说饮食,高级含义说情志
“清淡二字其实有两层含义,简单地说是饮食养生原则。少油少盐,您现在的身体营养过剩,缺少运动,导致痰湿郁积,日久会有血压和心脏的问题,应尽量少在外面应酬,多回家吃饭……”我边开处方边继续说道,他认真地听着并思考着。
“而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情志,中医讲七情致病为内因,情志问题会导致许多疾病。而在情志上,清与淡分别代表着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说白了就是欲望不要太多,不要把挫折看得过重。正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养心为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让他凝神思索起来,想必很有感触吧。
话是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我的祖父程莘农院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
在我幼年的印象里,祖父是一个非常忙碌的人,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每天清晨6点就去诊室给病人看病,待到8点钟别的大夫正式上班的时间,他已经给几拨病人看完病。那时候,他每个上午的门诊量就能达到80多人次。直到我也投身于针灸临床工作后,才深深体会到半天80多人次的门诊量是多么的辛劳,即便对于开药方的大夫,其工作量也是惊人的,更何况是针灸大夫,每天在病床与病床之间的奔波里程可达到几公里!而回到家的祖父也不闲着,会客、带学生、看书、看稿和改稿,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
后来,我从父亲那里才弄明白祖父这样拼命工作的原因。原来,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脾气耿直的祖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拒不承认自己的“滔天罪行”,作为“牛鬼蛇神”被剥夺了看病、教书的权利,到河南南阳等地接受再教育长达6年多。1973年他回到北京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3年。面对这样的境遇,祖父并没有埋怨,也没有要求什么。为了挽回“文化大革命”带来的9年的损失,他蓄须铭志,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把损失的时间全补回来,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6点就开始给病人看病。祖父的这种习惯和性情深深影响了父亲和我,成为了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正文 低级含义说饮食,高级含义说情志(2)
更新时间:2010-3-27 8:42:02 本章字数:1080
祖父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累积的病例单摞起来和他的身高差不多高,治疗中风、半身不遂、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咽炎、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效果尤佳。例如:曾治疗印度一位纳拉雅南女士,该女士患17年三叉神经痛。她自己开设三个医院,拥有不少国际教授,然而用任何西药都不能为其止痛。祖父为其针刺20次即完全痛止。惊于其神技,三年后纳拉雅南女士特邀祖父去印度为其训练了12名针灸医师。巴西大使夫人因患急性坐骨神经痛而不能起床,服任何止痛药仍疼痛不止,遂邀祖父为其治疗。祖父为其针治三次而痛止,下床自如。又治一七八岁小女孩,患时常摇头,并无它症,其母邀医治疗,均无效,而祖父为其连针三次而摇头遂止,并不复发……学校老师、医院同事均惊叹祖父的针灸效果,但祖父却很谦虚,仍然虚心向别人求教。一针一师,一穴一师,一德一师,不断吸取他人长处,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对首诊力求精准,治疗力求准确,在他眼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他不擅长治疗的病种他总是推荐让别的专家治疗。
祖父的病人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到他门诊,门口都挤满了病人。然而他的收费却少得可怜,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作为工程院院士、文化大革命前就晋升正高职称的主任医师,却和普通大夫收一样的挂号费和治疗费。有时候病人远道前来求医,生活困难,他就分文不取,颇有医侠之风、大医之范。
当我考入北京中医学院这所神圣的中医教育殿堂的时候,祖父已被尊称为中医针灸界的学术泰斗。然而他淡泊名利,从不居功自傲,特别告诫我在学校里不要提他的名字,不要提与他的关系。这使我在以高出基础分数线50余分的全校第一高分考上本校研究生时,我的导师耿恩广教授十分惊诧:他与祖父相识多年,竟然不知道我已经在这所大学里学习生活了整整五年!
我能考入导师耿恩广教授的门下,也离不开祖父的谆谆教导。本科的最后一年,我下决心考研究生,当时很自然的一个想法就是报考祖父的研究生,然而他却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学海无涯,医者要博采众家之长。祖父向我推荐了耿恩广教授。耿老师师从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杨甲三教授,在腧穴定位和临床应用方面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另外一个推荐理由,则是因为耿老师人品好,不争名夺利。祖父说了这样一句话:“医者,当以患者为本,不求名利。”这句话,后来我的确从导师耿恩广教授身上深深地体会到。在导师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副患者送的中堂,仔细看来却是两句藏了导师名字的诗:恩泽无回报,广播有爱心。这也许正是老一辈中医人的人生准则吧。
正文 低级含义说饮食,高级含义说情志(3)
更新时间:2010-3-27 8:42:04 本章字数:987
祖父一生清贫,却具有清雅高洁的品行和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在养生中,他强调对内在精神的调养,既要注意意志的锻炼、情绪的稳定,又要心胸开朗、清心寡欲,方能减少和防止情志的刺激,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一代针灸大家,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已近九十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针灸学界中,在各种场合都不遗余力地为中医事业、为针灸事业鼓与呼,为针灸的发展喜与忧。
也许有人会说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是“避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庸庸碌碌,什么都不求,又有什么意思?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可能许多人会说:淡泊表现的只是一种情怀而已。我可以修养身心、不计名利与得失;但是没有名利、没有金钱这类普遍的衡量工具,社会上的其他人又拿什么来评判我生命的意义呢?这样看来,碌碌无为的一生和轰轰烈烈的一生,没有什么不同吧?不如就放低点自我要求,平平淡淡,不争不求地过一辈子算了。
其实,要求人们不追名逐利、不贪享安乐,这仅仅是它表面的含义。“淡泊”,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性和理想,是为实现宏大抱负服务的,并非胸无大志,不思进取。
春秋时的齐国丞相晏婴,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住在一处非常简陋的老宅子里。齐景公过意不去,多次要求晏婴迁入新居,都被他谢绝了。最后,齐景公把晏婴以出使晋国为名调出齐国,而后把晏婴的邻居迁走,扩建了新宅。等晏婴回国后,又漂亮又大气的新居已经落成了。谁料,晏婴在谢过景公后,拆了新居,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住房,让邻居重新搬了回来……
从古至今,“淡泊以明志”的人层出不穷,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他们不计名利得失,心里装着国家和民生,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赢得了后人的歌颂、景仰。
“养心莫善于寡欲”。适当抑制自己的欲望,保持淡泊、知足的心态,才能体会出无尽的人生乐趣,否则一旦“过”了,恐怕就不是“乐趣”了。
清淡二字,不仅仅是指口味上的清淡,思想上的“清淡”更为重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本,浮名、权利、钱财都乃身外之物,过度追求反而影响健康,得不偿失。
正文 七情可致病(1)
更新时间:2010-3-27 8:42:05 本章字数:858
4.七情可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感情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无论喜、怒、哀、乐,抒发感情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如果不能充分疏泄愤怒、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那将对你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甚至会引起疾病。但是,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此时的七情,便成了致病因素。中医讲“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的七情致病,不单取决于情志本身,更取决于人们对感情的态度和使用感情的方式。
《红楼梦》相信大家都读过,即便没读过原著,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也早已深入人心。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有着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不夸张地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都比她而不及。这样一位绝代佳人,最后却因体弱多病败给薛宝钗,含恨魂归离恨天,不少读者为此扼腕,叹其“命薄”。
还记得黛玉罹患的疾病吗?小说中诊病的大夫说“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林黛玉幼时父母双亡,只能住在贾府,寄人篱下。虽然外祖母疼惜她,但贾府之内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复杂环境使她不得一刻安宁。“心高气傲”又不得不面对自己寄人篱下的事实,与宝玉的爱情看似美丽,实则不知能否如愿。随着年龄愈长,她的抑郁也在不断加重,长期处于压抑郁闷的情绪中,导致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中医辨证,其病应该属郁症,当抑郁情绪出现时,受影响最大的当属肝。在中医理论中,肝主要负责藏血和疏泄。藏血是储存身体的养分,疏泄则是指身体的疏通调节(新陈代谢)功能。我们可以把肝理解为一个物流控制中心,负责管理身体各种物质的流通及运输。
有人说大家都看得很清楚,黛玉得的是肺病,和肝又有何干?这里就必须要提到五行生克规律了。
按五行生克乘侮规律,金本来是克木,但肝木抑郁,化生为内火,灼烧于肺金,呈木火刑金、木反克金的状态,所以才会出现咳嗽、咳痰,甚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的肺病症状,即呈反克(相侮)之势,《难经》称为“逆传”表明其病深重。
正文 七情可致病(2)
更新时间:2010-3-27 8:42:06 本章字数:717
七情之中,“怒忧思悲恐惊”六情属恶性刺激,只有“喜”属于良性刺激。它为心志,笑为心声,笑是喜形于外的体现。经常保持喜悦、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故《儒门事亲》说:“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
情绪引发的疾病可急可缓,临床所见因情志剧变而导致心阳暴脱而猝死(西医病名:急性心梗)、肝阳化风而猝中(西医病名:脑淤血、脑血栓、脑梗),以及暴聋、暴盲、发狂等情况,大多与喜、怒、恐、惊等急性情志刺激有关。也有一部分情志刺激是在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引发疾病的,如紧张、焦虑、悲伤等,这类情志刺激伤人精气。《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持续的忧、思、悲情绪,最容易积久而成疾。
一次,在接受北京广播电台《午夜收音机》节目的直播采访时,主持人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情况:“以前我有一个朋友,父亲去世了。她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体质很弱,经常感冒,经常生病,什么原因呢?”
听罢他的描述,我说:“你刚才提到的案例是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医认为人体的情绪与脏腑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刚才你提的这个病例呢,发病的情况是感冒,而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部邪气(我们称之为六淫)在伤人时首先侵袭肺脏,或者换句话说,肺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而中医里面讲的肺,它的情志表现是悲和忧,也就是说如果过多担心或者是忧虑,或者是悲伤就会伤及肺脏。你朋友的父亲去世了,这对她来讲是一种非常大的悲伤,这种过度的悲伤伤及她的肺的卫外功能,使得邪气容易伤及她的身体,因而经常得感冒。”
TIPS:两道养肺润肺的小菜
正文 七情可致病(3)
更新时间:2010-3-27 8:42:07 本章字数:890
百莲酿藕
材料:百合、莲子、橘红、薏苡仁、芡实、瓜片各15克,鲜藕500克,糯米125克,蜜樱桃30克,白糖300克,猪肉油60克。
制法:取鲜藕粗壮部位,削去一头,内外洗净。将淘洗过的糯米,由藕孔装入塞紧,用刀背敲拍孔口,使之封闭不漏。放锅内煮熟后,捞出清水中漂起,然后刮去外面粗皮,切成6毫米厚圆片。莲子去皮,捅去心,同薏苡仁、百合、芡实分别洗净,装入碗中,加清水适量,上笼蒸烂待用。瓜片、橘红切成丁,蜜樱桃对剖。将猪网油取一方块,铺于碗内,先放蜜樱桃,再相继放入瓜片、橘红和薏苡仁、百合、芡实、莲米等原料,然后放藕片,撒入白糖,上笼蒸至极烂,翻于圆盆内,揭去猪网油即成。
功效:清热润肺,安神养心,特别适用于肺虚久咳的人。
用法:佐餐食用。
胡桃银耳炖海参
材料:胡桃肉18克,银耳10克,瘦猪肉、海参各60克。
制法:将胡桃肉用开水泡烫,去内衣;银耳泡开,洗净,摘小朵;瘦猪肉洗净,切丝;海参浸软,洗净,切丝。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1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补肾益精,润肺养胃。适用于肺肾虚弱的中老年人。
用法:随量食用。
前面的例子讲的是“悲、忧伤肺”,而其他的情绪过激一样可以伤及相应的脏腑。
恐则伤肾
肾这个脏腑是和惊恐联系在一起的,记得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村落中一户人家的小孩儿偷偷到神庙里玩耍,拔了几根神像的胡须回来向妈妈炫耀,妈妈就恶狠狠地吓唬孩子:“你这么不听话,冒犯了天神,晚上会有鬼怪来抓你!”小孩子吓坏了,晚上不敢入睡,勉强睡着了,却尿了床,也就是中医里说的遗尿。连续几天,每晚必尿,妈妈就请来了村里的医生,医生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对孩子说:“你别怕,我也去拔根胡须来,不会有事的。”于是,就走到外面猪圈,拔了几根猪鬃回来,又和孩子一起过了一夜。果然整夜什么也没有发生,孩子相信了,不害怕了,遗尿也就自然好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