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长寿的老中医们曾经跟我说过,告诉我一个调节情志养生的秘诀叫“勤动脑体不动心”。《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会老化。因为脑袋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这些东西,因为它是用的范畴,所以你不用它,它就会坏。所以四肢要经常的用。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因此要勤动脑体不动心。
我们去看一看,凡是长寿的,真正活到90几岁甚至100岁的老人,思维都非常清楚。他天天都在读书、看报,而且经常出去活动。因为人老腿先老,四肢如果不运用的话,时间长了,四肢就开始衰退了。我发现有很多老年痴呆的病人,你问问他,他肯定觉得退休以后,这会儿可享福了,一天傻吃闷睡,他的脑子越不用,他的记忆力就越差。所以我认为脑和体这两部分,一定要用,但是心不能动。
刚才我讲了,正常人的情志和五脏之间是休戚相关的,而且情志上长期异常,会对五脏造成一种病态。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我们勤动脑体不动心,怎么做到恬淡虚无呢?这不是说我们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正确地去对待人生。有很多很有钱的人找我看病,他说怎么才能长寿?可能越有钱越怕死。我给他讲了,我说人的一生,用老百姓有一句话叫“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生下来的?是哭着,攥着拳头生下来的。很多女同志都生过孩子,这个孩子要是不哭,活不了,护士得打哭。如果生下来就撒着手,这个孩子肯定不活,都是攥着拳头哭着下来的。我们到八宝山看一看,走的老人都是笑着撒手走的。因为人只要一死,气一散,所有的皱纹全展开了,所以走的时候,是笑着,撒着手走了,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从攥着拳头到撒手的一生,生下来的时候是自己哭,大家笑,走的时候是自己笑,大家哭。就是这么一生。
那么在这一生中,你攥着拳头干吗?这就决定了你这一生就得干活,所以人的一生,第一不要怕累,第二也不要怕苦,既然是哭着、攥着拳头生下来的,就是预示着苦和累,你生下来就是这种状态。既然人的一生里面,充满着苦和累,那么你得到的东西是什么?那些大款来看病,我问他们你得到的东西是什么?你的功名利禄是什么?实际上功名利禄就是你手上的油泥,你干活手上不就会有油泥吗?你所有的努力,表现在你的手上,体现出来的手上的油泥。要是你天天洗,它也会天天来。我们去给李嘉诚看病,他说我那么多钱,从来就不去算,他能散,他说散就是给他自己洗油泥呢。如果你的油泥厚到你快攥不住的时候,你恐怕离八宝山就很近了,道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跟很多这样的人谈完以后,他说那我怎么办?我说你挣了钱干吗呢?是为大家服务的,有很多挣了钱的人,他自觉去做慈善事业。什么叫慈善事业?就是让老百姓帮你洗一些手上的油泥,洗一些油泥,你可能攥起来更痛快。这种襟怀和心态对于搞企业的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有了这么一种心态,你就不会特别伤心,得了不要特别高兴,失去也不要那么难受,这种心态在养生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养生的智慧》第二部分 第三章 勤动脑体不动心——调情志(3)
大家都知道“舍得”“舍得”,“得失”“得失”,舍了才会得,舍跟丢不一样。丢是不情愿的,舍是情愿的。在中国的文化中,舍的后面跟着的就是得。你只有舍掉了,你的得跟着就来了。得到的时候,得的后面就是失,所以得的时候你别太过高兴,因为得的后面可能就是失,得到的同时跟着的就是失。所以如果你在你自己的一生中,对待你的财富,对待你的事业,能够正确地把得失和舍得这两个关系摆好的话,你的心里就会非常平稳。
我跟北大孩子们讲课的时候,我说我如果送你长寿的对联的话,上联叫舍得,下联叫得失,中间叫自在。其实就是当你对待社会的这些东西的时候,如果你没有一个正确认识,常常你的心就乱了。今天股票涨了,明天股票跌了。你要是没有这个平常平静的心态的话,你就别去炒股票,你炒股票了,不是自个儿跟自个儿折腾嘛,功没成气断了,钱没挣成,你命先没了,这是划不来的。
“尽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问题尽量全面,处理问题尽量果断。做完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你这件事,吃饭也想着它,睡觉也想着它,觉得舍不了,放不下的时候,这时候其实你就已经动心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注意,要做到什么呢?勤动脑体不动心。
春天不要老想着收成,秋天赶紧收获
我见了很多长寿的老人,比如说很多将军,都已经100岁了,他最大的养生秘诀是什么?是放得下。就是他不为世事所累,这种心态,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很多年轻人跟我说,很难做到不动心。他们告诉我:“你想我天天都在工作,我一天不想事,能行嘛!”我就跟他们说,老子有一句话,叫做“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做事,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无为是什么?实际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无妄为则无不为”。
如果大家读过老子《道德经》的话,他的这部经书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的规律,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什么?这个道就是事物的规律。那么具体到每一个人,比如说我当医生,我要把握的是当医生看病的规律;你是经商的,你得掌握你商业的规律;你是教师,你要掌握教师的规律。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其实你就是得道之人,就是你把握了你要做这件事情的规律。
但我们不能仅仅只把握这个规律,我们既要把握了规律,又能够把握你现在做的这件事情是在规律的哪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就是春天这个点的话,那你就别想着马上收成,因为它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夏天;如果现在这个点就是秋天这个点的话,你要赶快收获,要不然还得等一年,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是非得从春天一下子就蹦到秋天去,那叫看似有为实无为,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所以我们讲无为则无不为,实际上就是无妄为则无不为。如果你把握你所做这件事物的规律,你又能把握你这个事物规律的点,看似无为实有为。看来你没做事,其实你的事正是按照这个规律来做的。
你已经付出了你百分之百的努力,那么你晚上躺到床上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想呢?我敢与天地日月同辉,你这么一种心态,你很快就能平静下来,然后就睡着了。人说心安理得其实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如果你的欲望总是高于你能力的时候,你的心就没法平静下来。用什么呢?用老子说的无为则无不为的思想去对待人生,用什么精神去对待钱财呢?用舍得得失的精神去对待钱财,我想你恐怕心里的麻烦事就少多了。
我见了很多长寿的老人,比如说很多将军,都已经100岁了,你问问他,他最大的养生秘诀是什么?是放得下。就是他不为世事所累,这种心态,我觉得作为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苦难,他之所以能够长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能够放得下、看得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一条。
青春期和更年期的情志调养
很多男同志说女同志有更年期,其实不对,男同志和女同志都有更年期,但是他们两个更年期时间不一样,女同志从45岁到55岁,她以49岁为主轴;男同志是以56岁为主轴,就是从50岁到60岁,这个阶段是男同志的更年期,会出现很多情志上的变化,所以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更年期的抑郁症。
人的一生里面有两次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就是青春期,一个就是更年期。
我们知道女孩子14、15岁,男孩子15、16岁的时候,随着气血的越来越旺盛,这时候全身的脏腑要进行一次重新的组合,这个组合是为了适应他青壮年的状态。这时候由于他气血越来越旺盛,常常就会出现很多情志上的疾病,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青春期的抑郁症,17到19岁的时候,不管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经常睡不着觉,心烦易怒,这样的症状女孩子相对而言要比男孩子多一点,有的父母没有办法甚至要送精神病医院,但这时候千万不要把这样的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因为他的气血越来越旺盛,在重新组合的时候,他的情志得不到一种控制,这时候需要调整,而不是治疗。如果这时候你把他当成精神病去治的话,会把好人治坏,一个一个都治成横路敬二了(横路敬二是日本电影《追捕》里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原本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但是被人陷害,服用了一种麻醉药品,变成了精神病,这个人物形象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刻划地入木三分,演员把一个目光呆滞,精神失常的病人演到了极致),那就是人废了。这时候通过很好地调整他的状态,化痰了,清热了,凉血了,因为他的血越来越旺盛了,里面的火太旺了,那么你就可以用养血、平肝、清热、化痰,用中医这种方法,帮他度过了这个青春期,就好了。
很多男同志说女同志有更年期,其实不对,男同志和女同志都有更年期,但是他们两个更年期时间不一样,女同志从45岁到55岁,她以49岁为主轴;男同志是以56岁为主轴,就是从50岁到60岁,这个阶段是男同志的更年期。更年期是什么?女同志随着经血越来越弱,全身也要进行一次重新的组合,这个组合的过程,就是会出现很多情志上的变化,不止生理上会出现变化,所以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更年期的抑郁症。
《养生的智慧》第二部分 第三章 勤动脑体不动心——调情志(4)
男同志也是这样,有的女同志跟我说,我们老头原来脾气特好,怎么最近见什么就发脾气,要不说我们这老头特开朗,怎么现在就越来越郁闷了。这都是由于他身体的变化影响到他的情志了。那么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加以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些问题不加注意的话,那你这个问题就麻烦了。
我跟很多西医朋友谈过,他们也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治疗更年期症状,没有什么好办法,睡不着吃镇静药、安眠药,这种安眠药不行,就换那种安眠药,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思路。所以我觉得在调情志的问题上,大家知道情志和身体是直接相关的,当你情志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你需要很好的调养身体。当你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情志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由于情志所造成的疾病,除去药物治疗以外,攻心为上,心病还得心来医。你把你的情志调整过来了,那么你这种疾病,治愈的几率就高了。单纯依靠药物,开始是有作用,但是你吃完药以后,好两天,你明儿又郁闷起来了,你一会儿跟儿媳妇生气,一会儿又跟老伴儿生气,过两天,你又来了。情志是需要自我加以调整的,如果你把自己的情志调到一种最佳的状态,你常常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了。
35到42岁的女性尤其重要注意情志问题
女同志从35岁到42岁这段,在单位是工作的顶梁柱,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这么一种外在的环境,不允许她像年轻的时候那么随心所欲了,她想脾气也发不出去,于是长期形成了一种淤滞的状态。
什么年龄段的人出现的疾病最多呢?我们发现从35岁到42岁这段,女同志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就是这一系列跟肝经直接相关的脏器都容易出现问题。
为什么在35到42岁这段特别容易出现呢?因为女同志是以7为数的,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女同志每7年转一圈。她28岁以前都在往上走,28岁以前她的气血越来越旺盛,过了35岁,再美的女同志,皱纹出来了。为什么?阳明脉衰了,脾胃脉弱了。
女同志从35岁到42岁这段,在单位是工作的顶梁柱,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这么一种外在的环境,不允许她像年轻的时候那么随心所欲了,年轻的时候,她愿意发脾气就发脾气,她能够宣泄。到了这个时候,她的整个生活就像陀螺似的,她不能逮谁跟谁发脾气。回家上面有老,下边有小,她想脾气也发不出去,于是长期形成了一种淤滞的状态,而这种长期淤滞的状态,造成女同志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就是肝经所通过这些部位出现疾病,所以这种情况就使我们看到了情志和人的身体之间,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总之你要把这个情绪发泄出去,发泄出去以后,这样的疾病发病就少了。
人首先要相信自己,别尽信医生。病重了,不行了,需要医生帮你调整。在一般的情况下,自我精神的调养,是至关重要的。你记住,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每个人都有的,你不要说我什么情绪都没有,不可能。但是一定要记住,为什么叫调情志?一定不让它过度,只要不过度,你就不会五内俱焚了。
养生求医,有问有答
问:樊教授,您讲了七情了,再给我们讲讲六欲好吗?
樊正伦:欲其实就是我们的欲望,孔子说过,“饮食男女者,人之大欲也”。欲就是欲望的含义。情是内在的表现,欲就是人本能的欲望。在这个欲望中呢,最主要的欲望是饮食和男女。就是说我们和饮食文化和性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我觉得最根本的道理是要有度,因为情志呢,常常是欲望在人身上的一种反映,你的欲望达不到的时候,你就会生气,它们之间是有相关性的,但又不完全一样。欲望中带有很多行为上的东西,但是情志上呢,它不仅仅是个行为上的东西,它是个心理上的东西。
问:咱们都知道心静如水,或者心境平和是人生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做起来的时候,对于我们普通人有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樊正伦:孔子讲了,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什么?就是到50岁,你就应该把握住你人生的规律了。你把握了这个人生的规律,我刚才其实讲得很清楚,你把握了这个规律,你心里就会心安理得。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我相信慢慢地就能做到,这是一个修养的过程。
《养生的智慧》第二部分 第四章 是药三分毒——慎医药(1)
养生不是滥吃药
现在很多人越来越过分地依赖医生和药物,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有的患者到我这儿说每天都特别不想吃饭,我问他那你一天都吃什么呀?我听到的就是他早上吃什么药,中午吃什么药,晚上吃什么药,他能讲出一大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胃里面这么多药都进去了,你那饭还想吃吗?
过去中国人的生活比较差,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都不去找医生,一得病,小病就扛着,大病就等着,实在不行了,再找大夫。现在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富强,大家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所以大家对健康问题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重视了,这是不是一件好事呢?我说它既是一件好事,也不是一件好事。
中医有种说法,叫“有病不治为中工。”医生的水平有高有低,10个病人治好8、9个是上工,治好5、6个是中工,治好2、3个是下工,如果有病不治,好的几率占一半,就相当于中工的水平。这是告诫患者有病了不要乱投医。
现在很多人越来越过分地依赖医生和药物,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有的患者到我这儿说每天都特别不想吃饭,我问他那你一天都吃什么呀?我听到的就是他早上吃什么药,中午吃什么药,晚上吃什么药,他能讲出一大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胃里面这么多药都进去了,你那饭还想吃吗?老百姓说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可不是吃药长大的。五谷杂粮是养人的,没有说谁生下不吃东西,就吃药,只吃营养素就能长大的,这样是不行的。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只要一感冒,一发烧,到医院肯定就给打点滴,好象不打点滴,这个病就好不了。我们要知道,是药就有三分毒,药是不能乱吃的,医也是不能乱投的。
药物的滥用是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养生障碍。我把它叫做“养生障碍”,不只是中药,还有西药。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药物的资源,也影响了我们的寿命。在养生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懂得慎医药的问题,就是谨慎地对待医生和药物。
“医”“药”背后的千年哑谜
为什么叫做药?中国的文化中,这个“药”和钥匙的“钥”同音同源,我们用药的目的是什么?是把门打开,门开好了,你让它好好地养生去,别拿钥匙瞎捅它,捅来捅去,会把好门捅坏的。
我们首先了解下中国文化中的医生到底是个什么含义,医生为什么叫医?为什么不叫“二”?不叫“三”?医生的“医”在中国古代它是一个什么字呢?它是在一个方框里面有一支箭,右边是一只手,底下是一个酒,这就是繁体字的医生的医,就是说人拿着盾牌挡着这个箭,有了盾以后,用酒去加以治疗,这就是中国医生的医的本源。中国的文字有同音同源一说,就是两个字,如果它的音相同的话,它们可以找到同一个根源上。那么医生的医,中国人把它叫做医生,不叫做别的生呢,我想它有两个含义:第一含义,医生的第一个含义,医者,依靠也,它和依靠的“依”同音同源,当你得了病,你自己已经没有办法了,只得去依靠医生。
咱们古代的病字是一个什么字?就是咱们现在是个病字旁“疒”,一点一横一撇,在古代这个两点其实是一个床,这边一点一横原来是个人,中间三点,就是人出了汗躺在床上,这就是疾病的病最早含义。就是说一个人得了病了,自己已经没法维持了,就要找一个靠背,那么医生的第一个含义就应该是患者的靠背。所以医生的责任,首先不要想像经商那样去发财,第一应该想到的,就是病人不行了,你是他的靠背,你是他的依靠。
中医治病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治到“一”的这种状态。这个“一”是什么?我们中国文化中没有零,中国文化中最早是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太极,把这个太极拉长了就是“一”,“一”在中国的含义里面,是阴和阳的有机结合,就是阴和阳完全平衡的时候,就叫做一,所以老子说“道生一”。那么“一”的状态,在中医学上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当你人体的阴阳处在完全平衡状态的时候,就是“一”的状态。处在“一”的状态时是没有疾病能够发生的。中医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在治病的过程中,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治成“一”的状态,而不是治到“二”的状态,二的状态,就是阴是阴,阳是阳的状态,那叫“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治到最后人死了,就叫“二”了,就不是阴阳和谐的状态了。以上两点就是中国医生中“医”的含义。
我们再来看一下“药”意义,为什么叫做药?中国的文化中,这个“药”和钥匙的“钥”同音同源,钥匙是干吗的?当然是开锁的。你身体的这个门打不开了,这时候,就要找大夫配把钥匙,这就是药的作用。相反,如果这个门好好的,你天天拿钥匙瞎捅它,好门也会捅坏的,所以钥匙是不能乱用的。
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把医和药的意义弄明白了,人们按照这个原则来养生治病了,那么,这个人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的状态了。我们用药的目的是什么?是把门打开,门开好了,你让它好好地养生去,别拿钥匙瞎捅它,捅来捅去,会把好门捅坏的。这是医药的真正含义,正因为是这样,我们就要谨慎地来对待医药了。
中药用在不需要的人的身上就是毒
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相对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中药同样有副作用,你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这些反倒使你的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
那么,我们怎么谨慎地对待医和药呢?我们有句话,叫做是药三分毒。这个毒有两种含义,西医讲这个药有毒性,那个药有毒性,是从分析的角度讲,吃了这个药以后,它对哪些脏腑,哪些组织会造成损害。西药的作用很明显,它的化学成分告诉你就是什么,都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它药物的成分很明确,下面的副作用也很明确,说明书中告诉你非常清楚。如果要想使用西药,一定要严格地在西医大夫的指导下去使用。
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我们中医在临床上使用的所有药物,都具有很强的偏性。
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相对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
中药同样有副作用,你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这些反倒使你的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所以,中医无论采取泻法还是补法,都应该弄明白中医在怎么治病,如果一味地跟着西医的思维走,中药在你手中就是毒药。比如说,人参好不好?好!但是看给谁用。人参之所以叫药,不叫食,就是因为它的药是偏性的,总的来讲,人参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肯定就流鼻血,你说它是药,还是毒?用在需要人的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人的身上就是毒。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慎重。
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
木头可以长蘑菇,但是不是所有的木头全长蘑菇呢?木头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它才能长出一个蘑菇来。如果这个环境不变,你摘掉这个蘑菇,这个蘑菇肯定还会再长出来,你如果把一个长了蘑菇的木头放到伊拉克的沙漠里,你看它还长吗?它肯定长了也会缩回去。
《养生的智慧》第二部分 第四章 是药三分毒——慎医药(2)
前面我们提到过,人类不可能在一个纯之又纯的环境里生活。大自然不论什么细菌病毒还是人和动物,都给予生命的权利,给我们人类生命的同时,也给细菌病毒同样生命的权利,那么你这儿既然有了细菌和病毒,为什么不得病?中医很好解释,“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当你处于非常平和的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你状态很好的时候,你是可以和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平共处的,这是中医的基本思想。如果这个细菌、病毒一点作用都没有的话,就用不着人来消灭,大自然就把它消灭了,它可以生存在大自然的生物链中,它一定有它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观念。
药高一尺毒高一丈
我们一得病发烧了,咳嗽了,就要到医院去。你到医院里,我们现在医院做的什么检查呢?它的一切检查都要紧紧地围绕着这个致病因子是什么?找到致病因子并杀死它,病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就是我们现代医学里的思维,这种思维对不对呢?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因为这件坏事是他做的,你把他处理了,这事件就平息下来了。但是从根本上讲,它的弱点是什么?这个致病因子,它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界存在,是因为它有在自然界存在的理由。你想要杀死它,它就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大自然没有让它死。于是它就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它就要产生变异,它变异的速度可能远远比人类研制药物的速度要快得多。
所以有的时候我常说,在外国人没有进来之前,活在中国的细菌病毒比外国的过得轻松,因为没有人要杀死它们,它们也不会着急着变异。
干燥的木头即使有蘑菇菌种也不会长出来
说到底,中医和西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那么中医到底是怎么看病呢?中医为什么能治病?严格地说,中医没在那儿治病,中医治的是人。佛家有句话叫“因缘相合则为果”。因,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后面是结果。那么致病的因子是因,得病就是果,中间就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缘”。西医治病是从因入手,要杀死这种细菌病毒也好,杀死这个癌细胞也好,他都是从因入手的;那么中医治病从哪儿入手的?从“缘”入手,从条件入手。认为只要把这个条件切断了,这个因是不会变成果的,中医治病的基本理念是这么个理念。
在治病的过程中,我们中医从来没想过杀死谁。我们的祖先在不知道细菌病毒之前,是怎么保健养生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考虑的问题。中医真正治疗的不是病,是人。中医治病的时候,用一些草根、树皮煮到一起干吗呢?它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因为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大自然赋予了人生命,赋予了自然界一切金、石、草、木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性能。中医在治病的过程中,用的这些草根、树皮,用的这些金、石、草、木,用这些东西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被打破的这种内环境,使得你的内环境被调整过来以后,这个致病因子在你这儿找不到它发展的条件了,它很自然的就从1000个退到100个,100个退到10个,于是,你们俩又开始重新和平共处了。这就是中医对疾病理念的认识,也是中医在治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有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北欧人,她34岁,去找我看病,是因为右侧长了一个卵巢囊肿,德国医生给她检查,说这个卵巢囊肿没有办法,只能摘掉了。因此她来问我中医有没有办法?我跟她讲,我说既然它能长出来,从中医的理念上看,它就能够消下去。她说这不可能,人家西医都说了,只能摘,不能消。我说那你自己解决吧,于是她就到德国做了手术,把右侧的卵巢摘掉了。但三个月以后,她又找我来了,她说樊大夫不行啊,我左边又长出来了。我这回不敢摘了,我刚34岁,还没有孩子呢。她说能不能吃点中药。我给她吃了三个多月的中药,她又去西医检查。回来以后告诉我,说中医太神妙了,西医说这边卵巢囊肿没有了,她说中医既没动刀子,也没动剪子,怎么就把这个囊肿给消下去了?就这件事,我给她讲了一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木头是可以种蘑菇的,只要它是木头。如果是钢铁的话,它只能生锈。木头可以长蘑菇,但是不是所有的木头全长蘑菇呢?木头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它才能长出一个蘑菇来。人体的某个地方长了一个东西,就像木头上长了蘑菇,怎么办?只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摘掉蘑菇。它长出来,你把它摘了,这种摘掉蘑菇的办法是不是办法呢?确实是办法,但是我认为它不是根本的办法,因为它既然是木头,在一个环境下,它就会长蘑菇,如果这个环境不变,你摘掉这个蘑菇,这个蘑菇肯定还会再长出来,只有木头不再是木头的时候,蘑菇就没有了。另外还有一种办法,我给你吃了三个月的中药,实际上起到什么作用?我没有去摘这个蘑菇,我改变了你这个蘑菇能够生长的环境,你如果把一个长了蘑菇的木头放到伊拉克的沙漠里,你看它还长吗?它肯定长了也会缩回去。我给你吃三个月的中药,我没有用手术的办法,用中药的药性,改变了你的内环境,依然是用药性的偏性纠正了人体的偏性,把你能够长蘑菇的环境调整过来了,那个蘑菇不就不长了,长了也会消去的。
当中医遇到希特勒
很多人说中医科学,但我要说的是中医怎么科学呢?中医里面有很多药物,在实验室里都不能够杀死病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藿香正气,大家知道,夏天拉肚子吃点藿香正气,藿香正气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内里有寒和湿的时候,这时候你体内是寒湿的状态,中医的藿香正气里面都是散寒祛湿的药物,但它在实验室里,藿香正气水煮完了以后,把那个大肠杆菌放进去,它一个都杀不死,反而它是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但是人喝到肚子里,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本来藿香正气的药物就不是杀死大肠杆菌的,它是调整你体内状态的。所以西医很多人说,因为它不能杀死病菌,所以就是不科学的。
其实科学不仅仅是一个杀死谁的问题,病治好了,把你的状态调整好了,你已经从腹泻的状态变成正常状态了,你说谁科学?谁不科学?我看两个都很科学。你可以用抗生素,我可以用藿香正气,道理是一样的,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从中医文化理论的角度讲,中医更强调了以和为贵,因为西医老想杀死谁,那谁不想死,大自然不让它死,它就千方百计地变异,你今天用了,明天就没有用了。现在西方医学已经看到这个问题了,所以西方医学已经非常慎重地使用抗生素了。中医遇见这个问题怎么办?它不管你变成了萨达姆,还是变成了希特勒了,只要有这个环境存在,它就能发展,中医把这个环境撤掉了,在你这儿就找不到发展的条件了。
正因为我们祖先从来讲以和为贵,没想杀死谁,所以我们两千年前用的中药到今天依然有效。我想如果大家理解了这个理念,就能够理解中医那些用草根树皮做成的中药为什么能够解决疾病。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他们俩的根本理念是不一样的。中医更侧重的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得被破坏的平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况,从而使得疾病不能在你这儿找到它发展的余地,这就是中医的基本含义。
20岁以下、50岁以上,用药更需当心
在临床上,我也看到过一个孩子,就是因为打了两支链霉素,耳朵就聋了。这个代价太大了。所以在20岁以前,这个时候就一定要谨慎地使用西药。因为西药的副作用是需要你自身的能力将其调整过来。我们小时候没看见那么多白血病患者,但现在十六七岁的小孩患上白血病的屡见不鲜,再查一下这些孩子往往都有小时候滥用抗生素的历史。
《养生的智慧》第二部分 第四章 是药三分毒——慎医药(3)
20岁以下的小孩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于西药一定要慎重。西药的药效很显著,但它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人在20岁以下的时候,身体没有长成,这时候你大量地使用了抗生素,作用是起了,但我们身体付出的代价却很大。比如很多抗生素对肝肾所造成的损伤写得很清楚。在临床上,我也看到过一个孩子,就是因为打了两支链霉素,耳朵就聋了。你说谁负责?没人负责,这个代价太大了。所以在20岁以前,由于自身的气血还没有长成,自身的排毒能力还不完善,这个时候就一定要谨慎地使用西药。因为西药的副作用是需要你自身的能力将其调整过来。我们小时候没看见那么多白血病患者,但现在十六七岁的小孩患上白血病的屡见不鲜,再查一下这些孩子往往都有小时候滥用抗生素的历史。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西医还没那么普及。我们得了病怎么办?家里老头老太太告诉你不是吃点小儿至宝丸就是吃点小儿七珍丹,我们不就这么长大的吗?我们现在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只要一感冒,一发烧到医院肯定打点滴,要知道,把这些药物打进去以后对这孩子的机体的损伤是潜在的。到了他青春发育期的时候,由于他的先天机体在他的成长过程里面受到了损害,到了这个时候他会表现出来,这时候就没有人再替你负责任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在西药的使用上,年轻人和小孩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我看到的太多了。现代独子家庭越来越多,一般家里就一个宝贝,四个人祖孙三代就天天对着他,我们医院里面是,只要有小孩来看病的时候,来一个小孩,起码后面跟着四个,三代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而且常常用上药烧就退,过两天肯定又起来,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他体内的状态。这个状态没解决,尽管把这个致病因子暂时控制了,但这个状态仍然存在,过两天这个致病因子仍然会发展起来。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还是恢复到我们传统中,我们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医里有很多好的儿科药,相比较之下,比西药要安全得多。
小孩得病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吃出来的,一个是着凉了,所以中医讲养生的时候,讲到要儿童养生,有一句话是“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也就是说我们的小孩,饿着点不怕,小孩怕撑,因为他的脾胃功能很弱。那么怎么办?我觉得如果他有点轻微的感冒,你用点小儿至宝丸;如果有点积食,大便特别干,大便特别臭,就用点王氏保赤丸,把它里面泄一泄,里面的热散了,小孩就会平稳。太娇惯的小孩是长不大的。咱们过去把那个小孩名字都是什么“狗儿”的,“猫儿”的,就是希望这些小孩能够非常顺利地成长。
对于50岁的老年人,用西药也要慎重地考虑。为什么?因为他的解毒能力随着机体脏腑功能的减弱而减弱了,排毒能力在降低。西药进入身体以后,药物的毒是需要身体排出和代谢的。如果这个毒排不出去,存积在体内,那就会摁下葫芦起来瓢。它引发的那些潜在疾病在老人的身上反应得就更突出了。所以儿童和老年人这样两个年龄段的人,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慎重地使用西药。
更年期在调不在治
如果你脚崴了,如果你扶着墙慢慢走,一个月后就能自己走,如果我用车推着你,一个月以后你可能就不会走了。我们有很多更年期的同志,血压不稳定,血压高了,到西医那儿去检查,说这不行,这儿血压高了,就得吃降压药。一旦吃上降压药就要终身服药。
除了以上两类人慎重使用西药外,更年期阶段的同志更应该慎重使用医药。女同志在更年期的时候,她的脏腑要进行一次重新的组合。在这个组合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指标的改变。表现在临床上,西医可能发现血压高了,或者是血脂出现变化了。
其实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更年期的阶段,人体本身就是在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如果这时候,不去考虑她整体的情况,而是更多地考虑这儿多了,那儿少了,单纯地看指标变化,用药不当,就会把假病治成真病。比如我们有很多更年期的同志,血压不稳定,血压高了,到西医那儿去检查,说这不行,这儿血压高了,就得吃降压药。一旦吃上降压药就要终身服药。就像你脚崴了,如果你扶着墙慢慢走,一个月后就能自己走,如果我用车推着你,一个月以后你可能就不会走了。
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你要用调整的办法,把她的气血调整过来了,过了这个阶段,她就会稳定下来。人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如果这个时候你就开始把她当成病,开始给她用降压药,那就等于你给了她一个轮椅,拿轮椅推着她,用药物来控制她的血管。控制她的血管的结果是什么?要知道,我们的血管是有一定的弹性的,但这个弹性是有一个度的。本来你的血管就在正常的老化中,如果你不断地用这些扩张血管的药来控制血压的话,控制一段,这个药就不行了,你就得换一种药。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一定要特别注意,用中医的话讲,在这个阶段中,重在调,而不在治。重在调养你的状态,而不在治疗你的疾病,因为疾病只是一种现象。它是由于你的状态不好了,所以才出现了这个疾病。
你的胃不是塞保健品的锅炉
过去困难时期,家家都要有些粮食,现在没人存粮食了,但药柜里什么都有:维生素、鱼油、降压药等一大把。很多正常人早上一把药,中午一把药、晚上一把药,然后跟我说胃不舒服。我就告诉他说你这是胃,可不是锅炉。
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大家开始注意健康了。近年来的保健品是越卖越火,中国人又多,也好骗。现在的保健品都是打一枪换一地方,今天出一保健品,炒得火热,过三天没影儿了,这种现象太多太多了。真正治病的药,它的面就很窄,生产保健品呢,只要把它推出去,中国老百姓一人一块钱就是13亿,所以他打一枪换一地方就够了。
现在有人看似保健养生意识增强了,只要人家能说出名子来的保健品,有钱就买。过去困难时期,家家都要有些粮食,现在没人存粮食了,但药柜里什么都有:维生素、鱼油、降压药等一大把。很多正常人早上一把药,中午一把药、晚上一把药,然后跟我说胃不舒服。我就告诉他说你这是胃,可不是锅炉。
我们有很多保健品,是在一些中药里面放点儿西药,甚至为了利润再放点儿激素,让你吃完感觉特舒服,结果久而久之,你就留下了病。所以,我们面对保健品一定要慎之又慎。很多保健品在宣传中说,这个可以大补元气,那个可以大补元气,我告诉大家不要相信这些话。按照中医学的理论,元气是不能补的,如果元气能补的话,那秦始皇、汉武帝就不用死了。元气就是你生命之气,人的元气是爸爸妈妈给你的先天之气,中医上的元气叫做原始之气,是伴随着爸爸妈妈给你的生命而来的。《黄帝内经》讲“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所受于天”,这个“天”是谁?就是生你、养你的爸爸和妈妈,“与谷气并而充之者”就是讲如果不用后天的食物来补养的话,就只能维持你七天的生命,元气耗尽的时候,就是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所以中医学中讲,就是“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说你受于“天”。当你生下来以后,这个气既有爸爸妈妈的先天之气,就是我们说的元气,同时你还有后天的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通过这些来维持你整个生命过程。在这个生命过程中,元气从你生下来开始,一直到你离开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被消耗的过程,可以说,元气维持了你的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
《养生的智慧》第二部分 第四章 是药三分毒——慎医药(4)
关小元气的阀门,善待身体
元气就像我们用的煤气罐,如果你爸爸妈妈给你很好很圆满的一罐,你24小时一直把火门大大地开着,你的寿命也不会长。如果爸爸妈妈只给了你半罐,你老把那个火门开得小小的,老让它小不溜儿地使用,你的寿命就长。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元气与寿命呢?元气它就像一个定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我们天天用的煤气罐,爸爸妈妈给你生命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身体都非常好,母壮则子肥,你的元气就会像新装的煤气罐一样,非常充盈;如果爸爸妈妈身体不好,给你的元气不足,就像只给了你半罐煤气一样。这个半罐和一罐,它和寿命是什么关系?我们讲节饮食也好,顺四时也好,调情志也好,慎医药也好,干嘛呢?元气消耗,就像前面的火门,当你在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受到疾病干扰的时候,你的火门就被开大了。火门被开大以后,你的元气的消耗就多了,元气消耗得越多,你的寿命就越短,它们就这么一个变动的关系。
如果你爸爸妈妈给你很好很圆满的一罐,你24小时一直把火门大大地开着,你的寿命也不会长。如果爸爸妈妈只给了你半罐,你老把那个火门开得小小的,老让它小不溜儿地使用,你的寿命就长,这就是元气与寿命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在人的生命中,关键是自己,只有你自己节约地使用你爸爸妈妈给你的生命之气,才能保证长寿。
那医生的责任是什么呢?医生就是当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当你处在一种疾病状态的时候,在你的元气过度消耗的时候,把你元气的消耗限制在最小的程度。这就是大夫,所以老百姓说,医生治病救不了命,你元气耗尽的时候,就是拿人参堆着你,你也活不了,所以我希望大家对医药不可过度地迷信。
当你不舒服的时候,可以找医生去调整,但是如果你把医药都看成神仙的话,你就忘掉了自我。我们现在很多人,因为生活好了,手中的钱多了,所以见了什么保健品都吃。只要听说哪个大夫好,就趋之若鹜。我觉得这种趋势是应该注意的,我们自己应该更注意自己的养生,随时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不能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这样说不是让你完全不要指标,不完全靠指标活着,是因为指标常常表现的是在你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状态中的一种反应。其实人的这种状态是随时随刻都在变动着。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过分地依赖医药,今天听这个中医大夫告诉你吃这个药,明天那个西医大夫告诉你吃那个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瓦太多了,就把房子给压垮了。本来你这个房子漏了,是想加点瓦,结果你瓦太多了,把房子压垮了,那就划不来了。
养生求医,有问有答
问:西药过期的不能吃,我请问一下,中药过期的能吃不能吃?
樊正伦:西药因为它是化学药物或者生物药物,它有很具体的保质期。严格地讲,中药的饮片和我们常用的中药,只要它不长虫,不霉烂,你就可以用。而且有很多中药,必须放的时间长了才有用,你比如说陈皮,那个橘子皮,不是那个新鲜橘子皮拿来就能当中药,为什么叫陈皮呢?得放久了,才能够用,它越陈,越好。但是你一不能让它长霉,二不能长虫。长霉了药会降低药效,另外一个不要长虫,长虫了,倒不影响什么药效,就是那个药的质量就差了。我觉得除去这两个因素,从中医的理论上看,只要它不霉烂不长虫,你就可以留着。
问:现在有人说要我们尽量一年检查一次身体,并且都是西医的检查方法,如果要去检查看中医的话,有哪些检查方法?
樊正伦:西医进入中国以后,更侧重的是你每一年做一次全面的检查,我认为,这个检查尤其对中老年来,还是必要的。中医全面的身体检查,一般来讲是比较少的,你说找一个好的中医给你号号脉,说我现在的状态怎么样?他也可以号出来。因为事情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西医检查的时候,比如你看我们有很多心脏不好的病人,他开始就感觉心慌难受,到西医那儿检查,人家西医说没事,你回家吧,注意点休息,也没有什么治疗,因为西医是什么情况?它不给你带什么帽子,说治疗不了。过了一段,心脏出问题了。这个时候戴上帽子了,再治起来就困难了。中医往往防患于未然,当你有了感觉的时候,中药适当地调整,就可以阻断你从量变向质变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中医说上工治未病,不要把那个病已经做成了,你再去找他。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及时地找中医调整调整,我觉得这是养生中必不可少的。
问:我们在熬中药的时候,一旦要是熬到没水了,是不是就成毒药了?
樊正伦:对,糊的药是不能吃的。中药采用的是煎服法,煎服法有很多特点。你比如说滋补的药,补肾的药,常常就要煎的时间长一些。有一些感冒的药,治疗风寒风热的药,因为药本身的气和味,你不能久煎,你煎的时间长了,它就没效了。另外希望大家煮药以前先泡上半个小时,你别来了就上锅,很多药煮完了以后,好多药物里面还是生的,咱们说的里面的心还是硬的,那些药物就起不了作用。所以煎药在中医里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是拿武火煮开,文火慢炖,这样让它有一个充分的融合的过程。如果煮糊的药最好就别吃了。另外煮药的时候,别以为拿什么锅都行,最好不要用铁锅,还是用咱们的砂锅,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
《养生的智慧》第二部分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中医调理法则(1)
找对根源,高血压的治疗更有效
中医不把高血压做为一个病症来治疗,认为它是一种现象,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的,可能是肝阳上亢,也可能是痰淤互结,找对了根源,治疗就顺水推舟了。
严格地讲,血压高在中医中是一种现象。你觉得头晕了,甚至有的人头不晕,去量血压,西医就会告诉你这是血压高了。
西医把血压高分成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所谓原发性就是没有其他疾病,就是血压高了;继发性的高血压就是你由于别的病,比如肾病或者其他的疾病造成血压升高。
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为什么会产生高血压呢?西医现在的结论是:原因尚未查明。原发性高血压说有可能是遗传因素,有可能是个体因素。西医认为就现在的手段还不能查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高血压这一事实,他们认为高血压会造成人体心、肾脏功能的损伤,所以就对症治疗,采取扩张血管的方法来降低血压,减少心、肺、肾脏的负担。这就是西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它的作用很单一,因为血压高了就使你的血管的压力大了,用扩张血管的方法,只要吃进药去血管一扩张,压力就减小了,血压就降下来了,你就觉得舒服了。正是因为治病针对的单一性,决定了西药治疗高血压方面的效率是很高的,很多降压药吃进去就管用。
中医怎么看待呢?中医对高血压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医学里没有高血压这个名字,高血压在中医中可以被归纳在这么几个方面:肝阳上亢,就是临床表现头晕目眩;痰淤互结,头晕脑胀,四肢发麻,脾胃虚弱。这些都可以出现我们所说的高血压的症状。那么中医在治疗高血压上首先看什么呢?临床表现出的头晕、心慌、手麻,甚至抽搐的这些症状,中医就会分析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是肝阳上亢的话,就得用育阴潜阳的办法,就是让你的阴阳平衡起来,让往上走的阳气能够降下来,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如果是脾胃虚弱,这时候肝阳上亢是一种现象,而脾胃虚弱是主要矛盾的时候,就要用益气健脾的办法。如果你吃得特别多,血脂特别稠,低压特别高,属于痰淤互结的话,中医就得用化痰祛淤的办法。
也就是说,在西医中同样被诊断为高血压的,在中医这儿就要因人施治了。中医会根据人不同的发病、不同的状态,把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起来,加以调整。如果是肝阳上亢造成的高血压,吃了些育阴潜阳的药就能下来,有人说中医降压慢,但实际上吃了药就能降下来,一点也不比西药慢。如果是由于痰淤互结造成的,就说明你血管里的血已经变得粘稠了,变成了黄河或者淮河的水,不加大血管的压力是过不去的,这时候只有让黄河的水变成清水,血压才能够恢复,血管的弹性才能够进入正常状态。要知道,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清水变成黄河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这个治理的过程也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一般中医对于急性的或者是症状型的高血压,用育阴潜阳的办法很快就能降下来,但是对于那种低压很高,伸开舌头是紫色的,舌系带就像那蚯蚓似的那种痰淤互结型的高血压,就得假以时日了。欲速则不达,冰箱里面冻瓷实了,你敢拿开水烫吗?一烫的话里面冻的肉肯定都完了,所以只有让它慢慢地缓下来。
血压高在中医看只是一种现象,我见过一个大出血的病人,血压始终是一百多,低压就一百多,而且怎么也不行,用降压药也降不下来。由于她大出血以后,脾胃弱了,血管里没血了,心脏的功能也弱了,你想心脏功能弱,血管里没血了,又要维持生命,血管就得加大压力。这时候用点补血药,血一上去血压就下来了。恐怕这个问题就不是单纯用降压药的问题。
因为中医是治本的,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中医的治疗绝对不仅仅只针对高血压,而是针对你的全身状态去的,把全身和脏腑的状态调整好了,血压就会正常了。
老年人就该养肾精,活血通络,预防骨骼退化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在50多岁以后就开始坚持服中药调养,不要等事已成再去做,在用中药补骨生髓的同时,要注意多喝点骨头汤,以髓补髓,另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坚果,像核桃仁、花生仁、腰果,这些果子都是果实,是植物为了延续它的后代,把所有精华都集中到那儿了,有很强的补肾作用。我么看那核桃仁长得像脑髓一样,中医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盈了,骨髓、脑子就得到补充了。
《养生的智慧》第二部分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中医调理法则(2)
西医最大的特点就是哪儿坏了修哪儿,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开车出了事故,事故就像病一样,那西医怎么办?西医就像汽车机械师,只要出了事故,他得把发动机、油门、刹车都进行检查,如果检查完说哪坏了,轮子的问题就要把轮子换了,发动机有毛病就把发动机换了,刹车不行了就得换刹车。而中医呢,中医就像交通警察,首先是在路上争取把事故减少到最少,没有最好。如果出了事故,首先要看看今天天气阴不阴,地上滑不滑,司机喝没喝酒,它们两个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老年人骨关节退化是常见病,也是很多人在过了中年以后一定要注意的一种疾病。为什么会出现呢?中医认为,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其中肾是非常重要的脏器,肾是干吗的?是藏精的,它的生成最晚,在中医理论中“肾主骨生髓”,是主骨骼的,肾精可以生化成骨髓,而骨髓是濡养我们骨骼重要的物质基础,这是中医的理论。
儿童为什么容易得软骨病?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肾气不足,肾气不充盈。一般来讲,人的肾气到十四五岁以后才会逐渐充盈起来,肾气不充盈的时候,骨头中的骨髓就相对的弱,骨质得不到濡养。老年人过了五六十岁,他的肾气也弱了,肾精不足了,骨头里的骨髓又进入了一种空虚的状态,骨髓空虚了,周围的骨质就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就疏松了。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在50多岁以后就开始坚持服中药调养,不要等事已成再去做,在用中药补骨生髓的同时,要注意多喝点骨头汤,把骨头打碎了,熬点骨头汤,以髓补髓,这是中医的理论。另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坚果,像核桃仁、花生仁、腰果,这些果子都是果实,是植物为了延续它的后代,把所有精华都集中到那儿了,有很强的补肾作用。我么看那核桃仁长得像脑髓一样,中医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盈了,骨髓、脑子就得到补充了。
老人和小孩在某些地方是很相似的,小孩的脑子没长成,老人的脑子退化了,所以说“老小孩”。这是由于他的肾气所造成的。从中医的角度看,就要用补肾益精的根本办法,除此之外,还要用活血通络的办法。因为老人一方面是肾精弱了,骨质改变了,由于骨质变了就不愿意走了,但越不愿意走,血脉就不通利。如果将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情况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外我建议50岁以上的同志,最好的锻炼是每天走路。不要十天不动,一天跑到健身房去折腾。汗血是同源的,你十天不动,一天去那儿弄得大汗淋漓,好像是锻炼了,其实那叫折腾。“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汗出的太多的时候,血就要受伤了。所以老同志最好是每天坚持走路,走到什么时候呢?走到身上微微有汗,气血开始运动起来就行了,这时内在的废弃物就已经排出了,这就达到目的了,不要大汗淋漓。
如果大家从50岁开始,注意调养肾气,注意疏通气血,多吃点儿骨髓类或坚果类的食物,我想等你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肯定还能健步如飞。
中医调节肺、脾、肾来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并不是很多食物都不能吃,饮食常常反应了身体的需要,但饮食要注意适量,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分三个阶段,通过分别调节肺、脾、肾来治疗,也有机会治愈。
现在有很多糖尿病人,大家对糖尿病可能最关注的就是能不能吃或者吃什么东西的问题。糖尿病患者不能吃五谷,这是西方医学的一个观点,他们认为淀粉类食物吃进去以后就能在身体内转化成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观点特别盛行,现在,西方医学也在开始调整了,他们也发现不吃五谷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我觉得在中医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饮食不能首先看指标,而首先要看感觉。我做了40多年的中医,发现我们祖先在饮食上没有那么多禁忌。但有的患者跟我说过,说自己不愿意看中医,因为一看中医,开的药苦不说,也同时告诉我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好像我就没有什么可吃的了。其实中医并没有这位患者说得如此严重,中医说当你有高烧、高热、感染性疾病等外感病的时候,需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一些,对于其他病症来说,尤其是慢性病是没有什么特殊禁忌的。
中医认为,对于成人来说,如果特别想吃某种东西的话,那就证明了你身体需要这种东西。这就是我们凭感觉活着的最好理解,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孕妇吃酸的是因为肝血不足。所以,口味的改变就反映着你身体的需要,所以我认为,我们特别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吃。
《养生的智慧》第二部分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中医调理法则(3)
想吃就可以吃,中医没有这么多饮食禁忌,但还是有一点要多加注意,就是要浅尝辄止。本来你想吃某种东西,吃了就满足了自己身体的需要,但吃太多,吃过了,超出了身体需要的范围,它就要伤害你了。
所以我告诉读者朋友们,不要把糖尿病看得那么可怕。糖尿病在中医上属于消渴病的范畴,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用了胰岛素以后可以把血糖降下来,但是不敢保证你的并发症一定不会发生。中医的消渴症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三种,上消的时候,是糖尿病初期的时候,主治在肺;中期是中消,主治在脾;在下消的时候主治在肾。通过中药的调养及合理膳食,我认为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临床上也确实有通过中药治疗后各项指标都很正常,现在都可以吃月饼,什么事情都没有,但这也因不同人的体质不同而不同。
总的来说,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的治疗,总的原则是初期治肺、中期治脾、晚期治肾,经过合理的调节和合理的膳食,问题会解决的。
保证孩子健康,父母的两件必做之事
小孩子的病既难治又好治,难治的是他自己表达不清楚,好治的是因为小孩没有那么多喜、怒、忧、思、悲、恐、惊,没有那么多思虑,所以他的病主要有两类:一个是吃出来的,一个是着凉了。小孩子脾胃很弱,家长不明白的话,就常常给他摄入过量的食物和营养,在体内形成一种湿热的局面,形成积滞。
儿童特别是10岁以前的小孩子处在一种稚阴稚阳的状态,就是他们的阴气和阳气都没有成熟,阴阳都很弱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里面常常处在一种“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状态。什么叫做“阳常有余”?就是他生长发育特别快,给进的食物营养太多,但脾胃太弱,运化不了;“阴常不足”就是儿童生长很快,但补充的物质营养不足。这两种都是不平衡的状态,使得儿童一旦生病,最容易化热生风。有小孩的父母都知道,小孩子一发烧就到39℃,紧接着就会抽风。为什么?除去外因外,最主要的就是他自身的状态是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
我发现,小孩子的病既难治又好治,难治的是他自己表达不清楚,好治的是因为小孩没有那么多喜、怒、忧、思、悲、恐、惊,没有那么多思虑,所以他的病主要有两类:一个是吃出来的,一个是着凉了。小孩子脾胃很弱,家长不明白的话,就常常给他摄入过量的食物和营养,在体内形成一种湿热的局面,形成积滞。就像我们的杯子,如果里面是冷水,它对外面就不敏感,但里面要是盛满了热水,对外面就敏感了。再打个比方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金子好,但看给谁用,他花不出去,都在里面存着,能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看发烧的小孩子,他们的舌苔都是黄腻的,大便都很干燥,俗话说“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邪”,他的肠胃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切忌不要毫无节制地给予食物。
孩子的健康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要对孩子健康的直接责任人,如果是小男孩儿,那妈妈的责任就重,因为小男孩儿本身就是阳刚之气,妈妈带出来的男孩子,阳刚中带三分阴柔之气,他就不惹事打架了;如果是小女孩,爸爸的责任就重,因为爸爸带出的小女孩儿阴柔中带有三分阳刚之气。要想保证孩子的身体,作为父母在孩子10岁以前,两件事儿是必须要做的:第一,每天晚上的天气预报一定要看,明天是什么样的气候,该给他穿什么样的衣服;其次,孩子大便完了,一定要观察一下。大便反映了孩子的饮食状态,如果大便特别干燥,味道特别大,就说明体内有积食了,给他吃点像王氏保赤丸这类的泻药,现在的孩子不是没东西吃,而是吃得太饱了,用一点泻药让他疏通了,体内的积热就没有了,就不容易外感了,现在的孩子出现胃痛,大部分不是虚寒,是湿热。应该把体内的湿热打一打,胃疼就好了。现在的孩子比我们这一代好到不知什么程度,所以大部分不是补的问题,而是要以泻为主。
三七是预防和治疗“三高”的妙药
现在很多中老年人饱受“三高”症的困扰,即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甚至已经侵蚀到了年轻人的健康。对于这些病症,我给读者们建议可以吃一点云南的三七粉。因为在所有的活血药中,只有三七粉是活血而不破气。
现在很多中老年人饱受“三高”症的困扰,即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甚至已经侵蚀到了年轻人的健康。对于这些病症,我给读者们建议可以吃一点云南的三七粉。因为在所有的活血药中,只有三七粉是活血而不破气。
三七和人参是同一科属的,一个长在东北,一个长在西南。贫瘠的土地是不长人参的。东北是木气和水气很重的地方,肥厚湿润的土地其性属阴,长出来的人参是三枝五杈,它那个枝叶全是三和五为数,三、五是奇数,是阳数,所以它是一个从阴引阳的药物,主要作用就是把精化成气,所以如果精不化气的时候,用点人参,马上气就出来了,但是如果肾精已经很亏了,你再吃点人参,本拔则木摇,会适得其反。
《周易》里说西南是土气很重的地方,也是肥沃的土地,三七长在西南,也是三枝五杈。它外面的颜色是青的,里面的颜色是黄的。青可入肝,肝是藏血之脏;黄可入脾胃,可以益气统血,所以很多人把三七当止血药用,甚至很多药典上说三七只能吃3克,多了就不行了,因为它能止血,吃多了血就不流了。
我曾经亲身去云南做过考察,云南当地的老农告诉我,过去发配到云南的罪犯,进狱之前都要被打杀威棒,要是不买通人,这个过程是非常受罪的过程。要是买通了狱卒,他就会给犯人一大碗药,在打杀威棒之前给他喝了,这药里面的成分主要是三七。喝了三七药打完了以后是什么结果呢?棒疮两天迅速消散,被打出的淤血都能被散掉。
但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服用三七粉一定要坚持。化冻也要九九八十一天,不要说今天我吃了两次怎么还不下来。我自己也是每天早上服用5克、晚上服用5克,像冲茶似的,冲了就喝下去了。
《养生的智慧》第二部分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中医调理法则(4)
养生求医,有问有答
问:体检查出来心肌缺血,请问有何影响?如何防治?
樊正伦:心肌缺血从中医学的角度讲,中医认为一般是指心脏的波动率差,中医不讲心肌缺血,而是心气虚、心血虚都可能造成心肌缺血。中医一般认为心是阳中之阳,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我个人看应该用益气活血的办法。像益气的药物黄芪、党参,活血的药物像丹参、三七,通过中医的治疗我觉得他的病会好。
问:每天早晨起床感觉口苦,经常口里生疮,体型偏瘦,经常熬夜,面色有点黄,如何调理?吃点什么中成药好?
樊正伦:就他所说的情况我们可以这么分析,第一面色是萎黄,而且较消瘦,萎黄说明脾胃有问题,脾胃有点弱,四肢消瘦,消化能力弱。脾胃弱为什么口苦、出现溃疡呢?脾胃的作用是生清与降浊,就是你吃进去的东西有用的化成气血,没用的排出体外。如果脾胃功能弱,吃进的东西不能完全化成气血也不能排出体外会形成湿热内聚环境。而这种湿热的环境,要有出路,口腔溃疡就是它的出路。所以口腔溃疡会经常反复发作,出现溃疡以后湿热找到出路,过几天就好。因为脾胃比较弱,过几天湿热又在里面停滞下来,会出现周期性发作。遇到这种情况,中医认为一方面益气健脾,一方面辛开苦降,用黄连这类药物去热去湿,用干姜这样的药物提升阳气。我可以开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子供读者参考,就是20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开的甘草泻心汤,一共八味药“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丹参、大枣、石膏、生地”吃了就好了。你好了以后,一个月吃一次,连着吃三个月就不发作了。
问:吃中药需要配合时辰,比如补心的药早上九点多钟吃,收效也蛮不错的,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医生不强调这点了呢?
樊正伦:你说的时辰问题跟中医学的子午流注有很大的关系,人和自然界是整体,一天里人的五脏六腑在不同的时段,各个脏器的状态是不同的,有的是旺盛状态,有的是抑制状态。过去有很多老中医,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过研究。现在中医丢掉的东西太多了,比如研究自然界气候的五运六气,研究气血运行规律的子午流注,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将其作为糟粕丢掉了,因为按照现在的仪器测不出来这个时间旺盛、那个时间不旺盛。测不出这种状态,看不见的就认为不存在,认为这就是糟粕的范畴,其实我觉得这些问题正是中医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如果医生给您开出这样的处方,而且您在临床中确实有效,我觉得就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做下去。
问:经常感觉到嗓子眼发辣,好像有一点周期性的感觉,这时什么原因呢?用什么方法可以医治呢?
樊正伦:从西医讲这是慢性咽炎,一般中医讲发辣的感觉,是由于阴阳不平衡造成里面有虚火。中医把火分为两类,一类是虚火、一类是实火。如果这种状况经常出现,而且不剧烈,这是虚火,中医认为不是清热解毒,而是引火归原的办法,通常用补肾的办法反而就不辣了。
问:刚刚您讲到了小麦和水稻的性质是不同的,那如果南方人到北方来生活,是不是也不应该老吃大米?另外现在北方人在北京,南北物资交流特别多,南方的水果也很多,是不是吃南方水果、蔬菜对北方人来说也是不太适应?
樊正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橘生江南则为橘,橘生江北则为枳。所以你看北方人比较魁梧,南方人总吃稻米身材不及北方人魁梧,南方人总是煲汤,广东这个地方只有生发,没有收藏。比如四川人总是吃麻辣,辣有散的作用,北方人如果伏天可以吃苦瓜炒辣椒,但如果秋天吃嘴上会裂纹,因为枯燥伤阴。我个人不主张吃太多反季节的东西,不同的环境要入乡随俗,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尤其是岁数大的人。岁数小问题不大,女28岁、男32岁之前自我调节能力很强,过了四十来岁,无论到南方还是北方,最好还是不要把习惯改变得太厉害,否则自己调整不过来,就要得病了。
问:现在青壮年一般都是最忙碌的,那么这部分人群如何给自己一个健康的保障呢?
樊正伦:我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饮食问题,情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医讲寒暑伤形,苦乐伤神,就是说情绪上的变化常常伤的是神。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即使定期检查也没有用。因为他们的生活热起来就像在蒸笼里,冷起来像在冰凌里,生活太不规律了,不规律的生活和不平稳的情志,是造成他们出现疾病的重要原因。你看很多诗人,音乐家,长寿的很少,就是因为他们进入角色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跟着角色走,不能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状态,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注意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多注意一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问:肚子不好怎么办?
樊正伦:肚子不好是一种现象,中医称之为“证”。中医和西医不一样,你如果拉肚子西医检查你是哪种肠炎,中医角度就从两方面考虑,我觉得应该从肝脾两脏考虑,肝主疏泄,如果有时候拉稀、有时候便秘,可能是这方面有问题。如果肝火旺,有实热,用龙胆泻肝比较好,以清热为主,如果除热还有湿的话,恐怕就不止是清热,而且要利湿,这个我建议请比较好的中医大夫看看,看是虚火还是实火,分清楚,如果是实火就泻火,虚火就不可以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