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不生病的生活方式

洪昭光(现代)
过度在意健康反而导致不健康
"好好吃早餐"也许会增加身体负担
十二分饱不如八分饱
不要过分敌视盐 (一)
不要过分敌视盐 (二)
 水喝得越多越好吗?
  "水毒"引起的疾病
饮水有方
对待食物当然也应有好恶
人与酒的缘分:是否适宜饮酒
补品的效果
桑拿浴对血压和心脏没有好处?
"心脏病患者忌运动"需要重新审视
"水"会加重血栓症和哮喘的发作吗?
γ
 胆固醇是好还是坏?
寻找糖尿病的真凶 (一)
寻找糖尿病的真凶 (二)
肝病患者能吃高蛋白质食品吗?
"生活习惯病大国"
适合喝牛奶与不适合喝牛奶的人
预防血栓的药物百服宁
中药新解
  看到我提倡的口号:"请依靠本能生存吧!"恐怕读者们会产生不少的疑惑。那么,就让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理由吧。首先,我们以野生动物的世界为例,在野生动物的世界中,既没有医生也没有医院,但是对野生动物来说,几乎没有"疾病"这种东西。
  我们在原始森林探险的时候,从没见过因脑中风而半身不遂的狸猫,也没见过因心肌梗塞而倒地的狐狸或黄鼠狼。它们都很健康。即使偶尔生病了,或者受伤了,野生动物们可以根据本能的需要,"不进食(绝食)"或"放出热量(发热)"来进行自我治疗。
  实际上,绝食和发热是自我提高免疫能力的最佳方法。野生动物的本能告诉它们这一点,因此在生病或者受伤的时候,它们都不会进食,而是安静地休养。
  与野生动物的健康生活相对比,人类饲养的宠物又如何呢?事实上,宠物已经渐渐"传染"上人类的很多疾病。家养小狗患上糖尿病或者乳腺癌,小猫患上胰脏癌或者骨质疏松症等都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野生动物与家养宠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由于食物不足而经常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后者则饮食无忧,定时开饭,从而导致运动不足。从这一点来看,宠物的生活状态基本上和人类相同。
  人类在生病或者受伤的时候,身体也会发热,而且食欲不振。请读者朋友回想一下自己感冒的时候,是不是都会伴有发烧的症状,而且根本不想吃东西。这说明身体正在自己提高免疫力,和感冒进行斗争。这是记录在我们遗传因子中的本能,命令身体这样做的。
  因此,使用解热剂强行退烧,强迫病人补充有营养的食物,实际上都是违反人类本能的行为。就这样,人类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违反本能的治疗方法。
  西洋医学以及营养学,提出很多看似科学的观点,例如"为了预防血栓,每人每日饮水必须在两升以上","为了防止高血压、脑中风、心脏病,必须控制盐的摄入量","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每日必须喝牛奶"……这些观点忽视了个人的好恶(本能),都是一刀切的片面"健康法"。
  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违反自己的本能,实施西洋医学、营养学倡导的"健康法"。也许您的朋友中就有本不想多喝水或牛奶却拼命喝的人,也有担心盐的危害,终日忍受食物淡而无味的人。可是,不管他们如何努力,却依然无法让疾病远离自己。反之,如同前面我所讲过的,现在以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生活习惯病为首的难病、怪病却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简直堪称日新月异。
  "我想要健康!我想要健康!"越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距离健康的目标就越来越远。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问题就出在无视人类本能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方法上。人类在出生之时,就具备了治疗疾病和伤痛、保持健康的本能。只有遵从自己的本能,才是最有效的保健方法。
  对于人类而言,最大的本能莫过于食欲,因此,让我们首先从饮食问题着手研究健康问题。
  西洋医学、营养学非常重视早餐的作用,他们认为"早餐是人们一天活动的能量之源,因此必须吃早餐","不吃早餐对健康非常有害"等。
  古时候,人们随着日落而就寝,在经过10小时左右的睡眠后,随着日出而起床,在早餐前会做一些工作,然后吃的早餐才是有意义的早餐,才是必要的早餐。但是,再来看看我们现代人,特别是上班族或自己做生意的老板们,由于应酬的需要,晚上九十点钟还在大吃大喝的人大有人在。而且,他们一般深夜才就寝,经过短短五六个小时的睡眠,睡眼惺忪地起床后,就得立刻出发去上班。在这样的早晨,负责消化、吸收的肠胃还没有醒来,有的人肠胃里甚至还残留有昨夜的食物。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不饿还非要强迫吃早餐的话,对健康来说恐怕是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强迫吃早餐,我们的本能就会发出报警的信号,很多上班族在早晨上班途中突然闹肚子,就是身体给我们的警报。
  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病,如高脂血症、高血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高盐分血症(高血压)、高体重(肥胖)等,全都与"高"有关,就是古语所说的"过食病"。
  得了"过食病"的人,身体就会表现出"早上开始不想吃东西"的本能征象。但如果勉强吃早饭,就会加重病情。
  英语中把早饭叫作breakfast。这是把"fast(断食)break(停止)的进食行为"。头一天晚餐后,特别是在睡眠中,不吃什么东西,就是进行断食(fast)。进行过几天或一周的"水断食"或"果汁断食"的人都知道:在断食过程中,眼屎、脏痰、口臭、浓尿、脏舌苔、发疹、黑便等的排出增加,表现出旺盛的排泄现象,这些现象让经历断食的人感到吃惊。
  人类的生理活动中,遵循"吸收妨碍排泄"这一原则。反过来也一样:"不吸收(吃饭),就促进排泄"。眼屎、鼻腔分泌物、粪便、尿、汗、出疹等的排泄物中,除了大便以外,全部都是通过身体的开口部分排出来的血液中的污物。这就意味着:通过这样旺盛的排泄,使血液得到清洁,促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断食使血液变清洁,是预防、治疗疾病非常有效的手段。其实,即使我们没有正规的断食,我们每个人每天也都有小规模的断食。前一天晚饭后到第二天早晨不吃饭的这段时间就相当于断食。
  一般真正断食后,第一天仅吃些浓汤或大酱汤、干梅子、大萝卜末(即将大萝卜加工成粉末的形状--译者注);第二天吃粥或在第一天的饮食中加入汤豆腐做成的食物,然后再慢慢向普通饮食过渡(这叫补食)。
  断食后,如果突然进食普通食物,可能会引起剧烈的腹泻、呕吐和腹痛。这是由于对休息了2~3天甚至一周的胃肠来说,普通食物对胃肠的刺激太大,负担太重了。同样,我们每天的早餐,相当于断食后第一天的饮食,最好吃非常清淡少量的食物。早晨不想吃东西的时候,就没必要吃。即使想吃东西,对有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超重或肥胖的"过食症"的人来说,也没必要吃。
  在人类60兆个细胞中,96%的细胞仅靠糖分作为能源存活。因此,想吃早饭的人最好是补充糖分。如果吃了使胃肠负担(真正的消化活动)加重的食物(进餐量很大)。排泄就会马上停止,停止难得的"早晨血液净化作用"。因此,这个时候的正确做法是补给与睡眠和起床之间断食状态相近的、对胃肠不造成负担的糖分(以及水分和维生素)。
  如果是这样,应考虑,早晨饮用加入黑砂糖及蜂蜜的红茶。这样可以保持大小便及排气的顺畅,维持代谢废物的排泄,保持血液的净化作用。同时,保持体内60兆个细胞对活动能量的吸收并促进觉醒。
  过了40岁,有人会感觉身体这儿或那儿不舒服。这些人最好每天能饮用两根胡萝卜与1个苹果榨成的胡萝卜苹果汁。
  前些天,当我为一个社长集会做保健讲座的时候,介绍了包括"省去早餐健康法"在内的保健法则。62岁的A先生非常支持我的观点,他还讲述了他自己的经验:"工作日,我几乎每天都有宴会。回家时一般都是第二天凌晨了。睡了五六个小时后,7点起床。早上根本没有食欲,总是在早上饮一杯咖啡或放了干梅子的绿茶,然后再去上班。
  一般上午没有什么会议或任务。到了中午就会觉得很饿,一般就在公司餐厅吃日式套餐或面条。下午,做完工作或接待完来客后,5点开始,几乎每天都到附近的健身房做体重训练或游泳。然后,洗桑拿浴,觉得很爽。做完这些以后再与该见的人聚会、吃饭……我每天这样生活,保持了现在这样身高172厘米,体重70千克的肌肉健壮的身体。大家都很羡慕。
  但是,从60岁本命年开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的妻子是个营养师,她常常提醒我:不好好吃早饭,有损健康。因此每天都在妻子的强烈鼓动下吃早饭。在没有食欲的情况下,用果酱、黄油涂抹的烤面包、牛奶、沙拉勉强塞满了一肚子。
  上班后,上午很困、没精神,开会时打瞌睡,中午也没食欲,午饭吃得也不觉得香。同时,身体也没精神,也不想去健身房了。结果,3个月中体重增加了4千克,达到了74千克。
  正好赶上公司的健康体检,以前从未被指出异常的我,这次血压竟达到了150/95mmHg(正常值:140/90mmHg以下)、血甘油三酯值为252mg/dl(正常值:50-149mg/dl),尿酸值为7.9mg/dl(正常值:3.0-7.5mg/dl),血糖值为122mg/dl(正常值50-110mg/dl)。这表明:表示生活习惯病的数值都升高了。
  由于不想吃早餐而勉强吃,才造成了症状的进一步恶化。停止吃早餐之后,无精打采的状况就消失了,上班也不觉得困倦了。此外,我每天还到健身房锻炼。两个月后,体重又复原了(70千克),所有血液检查值也都恢复正常了。
  这位社长的故事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必须吃早餐"这一营养学最普遍的观点不一定正确。
  人类300万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饥饿的历史。冰河期,由于洪水、山火、地震、日照等的剧烈变化,人类常常遭遇到食粮不足的问题。因此,人在空腹时,能应对任何情况而保持健康。相反,现代人常常会:"因为是早晨","到中午了","吃晚饭的时候到了",就习惯成自然地、自动地用食物装满肠胃,使我们处于"饱食"的状态下,却很难应对某些意外的变化。由于现代的"饱食"状态对人类来说是刚刚开始的体验,人体还不能适应处理过多的糖、脂肪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就造成了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体重等营养过剩性疾病、生活习惯病。
  我们举下列的例子说明人体对"空腹"的耐受性和对"饱食"的不耐受性。当人体空腹时,会造成血糖水平下降。这时就会出现大约十多种能使血糖上升的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的松(17-羟-11-脱氢皮质酮)、高血糖素、甲状腺素等。相反,当吃得太多,血糖上升时,仅有一种激素--胰岛素存在。
  有古语这样说:"吃八分饱不生病,吃十二分饱医生不够用"。现代人由于通常是处于"腹十二分饱",所以才出现医生增加,每年医疗费花费32兆日元也不见疾病和患者减少的矛盾现象。
  从十二分减少四分就是八分。就是说,现代人的餐次,如果是十二分的话,由此减少四分,也就是三餐中省去一餐也就成了"八分饱"。那样的话,各种疾病不就没了吗?
  但是,考虑到身体的生理规律,省掉处于身体代谢物排泄时间的早餐,对健康促进应该是最有用的。因此最好不要被"省去早餐没力气"等世俗的观念束缚。日本最需要力气的职业人士要算是从事相扑运动的大力士们了。但他们一口早餐都不吃,可以进行4~5个小时剧烈的打斗训练。如果想到这些,"不吃早餐没力气"的理论就不能成立了。
  "盐分是高血压、脑中风的元凶","心脏病人应该控制盐分的摄入","糖尿病人应该减盐",等等。这些"恶盐警告"的提倡已经由来已久。
  20世纪50年代,来到日本的美国人达尔博士在鹿儿岛和青森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显示:鹿儿岛的居民平均每天摄取14克食盐,高血压发病率约为20%。随着地理位置向北移动和食盐摄取量的增加,高血压也逐渐增多。青森人的每日食盐摄取量约为28克/日,高血压的发病率达到了40%。由此得出:"盐分=高血压的元凶"的结论。
  接受了这样的调查结果,从1960年开始,以日本东北地区为中心开始了减盐运动,之后又扩展到日本全国。由于进行了这些运动,我们大家才得以有幸吃到减盐酱油、减盐味精和减盐干梅子等食品。
  那么,高血压减少了吗?没有!非但没减,反而有增加的倾向。就像前面提到的,现在高血压患者已经达到了5000万人。
  生命的祖先在30亿年前的海中诞生,并长期在海里生存,3亿年前,一部分的生物到陆地上生活。在那以前是在海水中栖息,从海水中吸收全部的营养,到陆地上以后,身体的水分就变少了。为了防止变干,来到大陆的生物要用海水维护身体,这就是血液。血液也称为血潮,舔一舔,味道是咸的。不单是血液,泪、鼻涕等全部的体液都是咸的。也就是说我们身上的60兆个细胞,即使是现在也像浮在海水中一样。
  由于呕吐、腹泻、异常出汗、水分摄取不足等原因,陷入脱水状态时,喝普通的水,并不能被胃肠充分吸收。当然,60兆个细胞也不能充分吸收水分。由于脱水,与血液及体内的水分一起丢失的还有盐分,如:钠、钾、氯、镁等,其中以氯化钠(Nacl)为主。饮水时,由于增加了水分,体内盐分的浓度就变得更稀了。这时,身体会自发地反抗这种变稀的过程。这种反抗也称为"自发脱水"。因此,尽管是在脱水状态下,如果饮水,也会再次引起呕吐、腹泻等排水反应。
  进行海水浴时,身体变得苗条、变得清爽,感到说不出的心情舒畅。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在海水中,即使受伤,也不易化脓。在欧洲,有用海水或泥沙放在身体上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即塔拉索疗法,"塔拉索"在希腊语中是"海"的意思。
  在海里出生,又经历几十亿年大海的养育,现在,人体血液的渗透压(盐分等成分的平衡)与海水极其相似。要说盐分对身体没好处,这种说法应该是不成立的。
  当然,盐分不足会危及生命。过去,在闷热的天气,矿井里的矿工干力气活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了盐分而引起痉挛,造成死亡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沉痛的教训,使得我们现在在干力气活时知道注意补充盐分。
  美国的泰勒医学博士做了有关无盐食物的人体试验。实验第三四天时引起了食欲不振,第五六天时感觉全身倦怠,第七八天时引起全身痉挛,并停止了实验。
  如此看来,与过多摄取盐分相比,盐分摄取不足一直是威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
  日本东北地区的人们,以前有大量摄入盐分的习惯。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想引起脑中风,而是出于防寒的必要。这是因为盐分有温暖身体的作用。
  像现在这样的寒冷冬季,在暖气非常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很好地过冬,当然有必要多摄取盐分,温暖身体。如果当时控制了盐分,那么人体远在高血压、脑中风发病之前,就会由于受寒而引起的肺炎、结核、类风湿、抑郁症等疾病丢了性命。另外,东北地区的人们患高血压的原因可能也包括:冬天不能在室外进行运动,新鲜蔬菜摄取不足,以及由于严寒引起的血管收缩,使血压上升等种种原因。可见,只把食盐作为高血压的元凶是不对的。
  如果把脖子勒上,用不了三分钟,呼吸就会停止,人就会死去。如此重要的空气(氧气),如果达到过度吸入而不能呼出(过量呼吸综合症)的状态,也会引起痉挛,使人窒息而死。"呼吸(呼气与吸气)、出入口、出纳账、惦念关心别人……"这样的词语全部是"给出"为先。宇宙的原则是"出为优先"。由于优先了释放过程,才能保持健康。
  因此,不是盐分对身体不好,最重要的是要排出。充分摄取盐分,在体内利用,再通过汗液或尿液排出体外。只有这样,盐分才能发挥其适当的生理功能。
  盐分(含有约100种矿物元素的自然盐,而不是化学合成的食盐)有下列的作用:
  ①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体温。
  ②保持体液恒定的渗透压,维持水分的代谢和体液的PH值(酸碱度)。
  ③与神经兴奋的传导有关。
  ④主导肌肉的收缩。
  ⑤是胃液、肠液胆汁等消化液的原料。
  ⑥使体内的有毒物质解毒。
  1998年,世界权威的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某刊登载了有关"盐分性善说"的调查结果。
  在美国进行的由227729人(25岁~75岁)参加的美国全国营养调查中,以盐分摄取量一项为例,证明了这个情况。把参加者按食盐的日平均摄取量由少到多分成四个组,并对各组相应的疾病的死亡率做了比较。其结果是:与目前的常识正相反:食盐摄取量最多的一组死亡率最低。死亡率随食盐摄取量的减少而逐渐升高。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塞等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率随食盐摄入量的减少而升高。这篇文章的作者M.H.阿尔达曼博士说:"请想一想吧,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中,食盐摄入量最多的日本人有着世界最长的平均寿命"。
  综合考虑:可以得出下列的结论:进行运动、参加劳动或洗澡、洗桑拿浴、充分发汗或吃胡萝卜+苹果汁,或饮生姜红茶(热红茶中,加入适量生姜末,再加上黑砂糖或蜂蜜等甜味料)等,在促进排汗利尿作用的条件下,适当摄取盐分,不但无任何害处,还可以促进健康。为何盐分通常与水一起起作用?那是因为盐分是与汗、尿等水分一起向体外转移、排泄的物质。
  成为日本人死亡原因第二位的心肌梗塞与第三位的脑梗塞都是血栓症。因此,西洋医学指导大家:"预防血液变稠,每天要多饮水"。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经常能看到拿着饮料瓶走路的人。
  但是,对身体的重要性仅次于空气的水,如果摄入过多而又不能很好地排出,对健康将非常有害。这也被中医称为"水毒"状态。请看石原先生的"冷"、"水"、"痛"的三角关系图(见22页)。
  被雨(水)淋湿后,身体就变凉(水→冷)。有的人一开空调,就会引起头痛或腰痛(冷→痛)。下雨(水)时,神经痛或风湿病的疼痛会加重(水→痛)。即"冷"、"水"、"痛"有相互关联的现象。"水太多了",就会招致"冷"或"痛"。这就是所谓的"水毒"。
  众所周知:人类由于有一定的体温,体内才能进行所有的代谢活动,生命之灯才得以燃烧。因此体温下降(受寒),对生命与健康是个非常大的伤害。以后我们将会谈到,低体温是现代人的典型特征。
  由于山里的气温太低,即使没有受伤,人也有可能会被冻死在冬日的深山里。如此看来,如果体温太低,人就会死亡。另外,一天中,凌晨3点至5点是体温和气温最低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死亡往往最容易发生。这是由于,人体的冷热和死亡之间本来就存在密切关系!
  人体如果变凉,就会产生自救机制。这种机制,通过把变凉原因之一的过多水分排出体外,而使体温升高。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睡觉着凉时就会拉肚子"、"着凉感冒后,就会流鼻涕,流眼泪"、"有偏头痛的人通过呕吐(把胃液中的水分排出)使体温升高,避免疼痛"。"生病后,多睡觉、出汗,排出水分、升高体温,与疾病作斗争"。"本来体温就很低的老人,为了避免夜间死亡或病情恶化,常出现夜间尿频,排出多余水分,升高体温的现象"。这些全部都是排出多余水分、增加身体御寒能力的行为。对生命来说,水分是仅次于空气的重要物质,如果水分太多的话,就可能引起"变寒"或"疼痛"等种种伤害,进而引发这些"水的排泄现象"。对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水毒"状态,中医在2000年以前就发出了重要的警告。虽然其中不乏重复之处,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医有关"水毒"的论述。
  1.各种疼痛
  神经痛、偏头痛、风湿痛、腰痛等疼痛,多多少少都与"水"和"寒凉"等原因有关。因此,泡热水澡、洗桑拿浴、温暖身体或发汗时,就能减轻疼痛。
  2.过敏
  西洋医学中,从过敏的原因:如螨、灰尘、牛奶、鱼肉、花粉等过敏原(过敏的原因)中寻找发病的根源。可是在吸入或食入这些过敏原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并未引起过敏。这是由于过敏原不是产生过敏的真正原因,而只不过是过敏的诱因而已。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
  过敏性结膜炎--流眼泪过敏性鼻炎--流鼻涕、打喷嚏
  哮喘--排出水样(清白)痰阿托匹性皮炎--出湿疹
  可以发现:这些全是向体外排出水分的疾病。
  可见,过敏症状可以说就是"水毒"的一种。
  3.疱疹
  西洋医学把口唇处出现的单纯疱疹(口炎)、沿着肋间神经或面部神经分布而发生的带状疱疹等病症的原因归咎于带状疱疹病毒。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体内排出多余水分的现象。因此,中医也认为它是"水毒"症的一种。西医认为:疱疹是由于消耗性疾病(如癌症)或身心疲劳导致免疫力低下时才发生的病症。而自然医学认为:这样的状态是身体要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升高体温,提高免疫力的状态。
  4.美尼尔综合症
  具有剧烈的头晕、耳鸣,当这两种症状加重后还会引起呕吐的疾病被称为"美尼尔综合症"。这是由于耳的最深处控制平衡感的内耳中的淋巴液(水分)太多,扰乱了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所致的状态。西医认为,疲劳和睡眠不足是引发美尼尔综合症的原因。如果长期处于疲劳和睡眠不足的状态,人的排泄能力就会下降,特别是排尿状况变坏。由此引起体内多余水分的蓄积,产生水毒状态。由此可见,内耳引起的"水毒"就是美尼尔综合症。
  当然,因为是水毒,美尼尔综合症多见于大量饮茶和水等清凉饮料的人。
  5.青光眼
  如果清洗眼中透镜(水晶体)的眼睛房水太多,就会引起青光眼。这种疾病常发生在那些白天大量饮水、又不能充分发汗和排尿的排泄状态差的人。青光眼严重时,就会发生呕吐、眼深处疼痛甚至头痛。这也可以从"冷"、"水"、"痛"的三角关系中得到解释。
  6.霉菌感染(手或脚气)
  西医认为它是由称作白癣菌的霉菌引起的。霉菌只在湿气(水)重的地方产生。产生手脚癣的人一般是肆意摄取水分、爱出汗,手脚出汗(水)多的人。也就是说,出大汗(多汗症)也是"水毒"的一个症状。
  7.房颤和心律不齐
  心动过速与心律不齐时,在西医中常用心电图、便携式心电图、心动超声等仪器对心脏进行彻底的检查。但多数情况下找不到原因。
  身体变凉或水毒存在时,通过呕吐、腹泻、流鼻涕、打喷嚏、发汗等方式,能排泄水分的人,会很快好转。但不能排泄者,体温就会上升,以处理多余的水分。
  科学证明:感冒引起的发烧,体温每升高1℃,脉搏数就增加10次,代谢也更加旺盛。身体内有"寒"与"水毒"时,身体自身就会升高体温,以使不良状况得到改善。因此脉搏就会加快,这是心动过速的表现。这种脉象与正常稍有偏差时,就会产生心律不齐。
  如果心脏不好,在走路、进行运动或干活时,心脏负担增加,就会引起心动过速及心律不齐。可是,心动过速与心律不齐常常发生在心脏负担不存在的安静状态下。只看这点,可知心脏本身可能没什么毛病。其实,在运动和劳动时,由于体温上升,肌肉代谢消耗了水分,因而避免了心动过速。
  同样,美尼尔综合症也是,在步行、运动或劳动时不会发生,但常发生在睡觉或安静时。从这些现象,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水毒"这件事了。  
  如前面所述,中医和自然医学认为:"水分"太多是有害的。因此,请大家注意,西医极力推荐的"由于血液变粘稠了,尽可能多喝水,保持血液稀释的状态。"这样的指导是带有"问号"的。
  当然,如果感觉喉咙发干、口渴,想喝水时可以喝。但如果违反本能(虽然不想喝)而勉强摄入水分,这恐怕是有害的。
  有位高明的国会议员,来到我开的疗养所做健康检查。他曾坚持了几年每天饮用6升水,最后却发生了脑出血。
  请大家想想:当大气中的水分(湿气)多的时候,身体的"不适指数"就会上升,人们会感觉不舒服。这仅仅是体外水分增加时的情况。而体内水分增多时,当然就会有"不快=疾病"的情况发生了!
  如果患有心功能不全,首先表现的是下半身水肿;胃肠、肝脏水肿,功能的下降;还可能发生肝脏充血、肺水肿等症状。如果置之不理,就有生命危险。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实际上就是利尿药,即帮助排出体内水分的药。因此,过量饮水,就会使心脏等脏器的负担增加。最近发现,"水毒"不只是中医的概念,西医中也有"水中毒(waterintoxication)"的病名。
  据《南山堂医学大辞典》(第十八版)的解释:"水中毒"是指体内的水分与其他的溶质,特别是钠相比显著增加的状态。……这其实就是低钠血症,并伴有皮肤湿润、血压上升、脉搏紧张的状态。神经肌肉出现异常,产生肌肉痉挛和收缩、出现困倦或昏睡,甚至出现全身痉挛等症状。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降压药)的发展仅仅有50年左右的历史,在二三十年前才开始被经常使用。最近,专家对它们的效能又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它们是降压利尿剂,即排出水分,降低血压的药。这表明高血压也是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血液中的水分增加,心脏就必须使劲输送那些增多的血液,因而导致周围血管的压力增加。
  同时,中医把"癫痫"称做"水癫痫"或冠以"水"来称呼。这是由于"水分过剩=水毒"是"癫痫"产生的原因。因为水会使身体变凉,当水分太多时,脑血管就会变凉、收缩,导致脑的血流不畅,从而不能发挥脑的正常功能,最终引起痉挛。西医的"水中毒"症状中,也出现了"全身痉挛"这一表现,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关于水的摄取,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是在洗澡、洗桑拿浴、运动、劳动等充分发汗,利尿之后,适当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运动量不大或不怎么运动时要补充水分,最好能饮用有温暖身体和利尿作用的红茶、生姜红茶、生姜汤、草药茶、玉米茶等饮品。而绿茶、咖啡、麦茶、清凉饮料等,会使身体变凉,降低营养成分从肠道吸收入血的作用、降低肾脏的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功能,因此,最好不要饮用。
  如果是为了防止血栓形成而饮水,最好饮用生姜汤或生姜红茶。生姜中的姜油酮、生姜素、姜油醇、姜油等辣味成分,有溶解血栓的作用。在医用一百几十种中药方剂中,差不多80%都包含了这种生姜。因此有这样的赞誉:"没有生姜,就没有中医。"
  生姜汤的做法:
  (1)生姜(不是鲜姜,干姜最好)。10克(拇指大小),磨碎,加入红茶粉。
  (2)浇上热水,冲成满满一汤碗(约200毫升)。
  (3)饮用生姜汤(或生姜红茶)时,胃里有烧灼感。也有人觉得刺激太强烈了,可以加上黑砂糖、蜂蜜等食物提味,也可以缓和刺激感。  
  有人"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也有人"特别喜欢吃蔬菜和水果,而不喜欢吃肉或蛋"。
  一般来说,人们受营养学提倡的"摄取平衡营养"观点的影响,往往认为"不挑食、偏食,什么都吃对健康有好处"。
  但是,食物的喜欢与不喜欢,是进食人的体质为预防疾病、维持健康而发出的本能的反应。因此可以说,不管喜欢与不喜欢,什么都吃,这是违反本能的行为。现在寒性体质的人喜欢吃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食物,而体质热的人,则喜欢吃凉性的食物。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容易生病。由于不正确的进食习惯造成疾病的例子屡见不鲜。
  实际上,中医把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分为"阳"和"阴"。"阳"指的是"热、干、明、收缩"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阴"是指"冷、湿、暗、扩张"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对宇宙的现象来说:太阳、夏天、白天是"阳";月亮、冬天、黑夜是"阴"。
  对人的体质来说,体热增高、血色好、红光满面、毛发细薄、肌肉饱满、(收缩活动)良好、总是开朗、乐观、积极地生活的人是"阳"性体质。相反,凉症的原因造成的面色恍白惨淡、毛发多、易生白发消瘦或肥胖(扩张),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人则属"阴"性体质。
  下表(见29页)的1~19个项目中,在与自己相一致的地方画圈。对各个项目,每个阳性项目为(+1)分,即正1分;而阴性项目为(-1),即负1分;中性(0)点,不加不减。如此计算,判断自己的体质。
  根据得出的总分,就能够知道自己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11)分以下……强阴性(-10)~(-6)分……阴性
  (-5)~(+5)分……中性(+6)~(+10)分……阳性
  (+11)~……强阳性
  你属于哪种类型?
  有的人性格上属"阳"性,而体质上属"阴"性;也有的人性格上属"阴"性而体格上属"阳"性。总的来说,应该是男性多表现为"阳"性,而几乎所有女性都属"阴"性。
  如果"阳"性过盛,就容易患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欧美型肿瘤等营养过剩、热量过剩的疾病。另外,如果"阴"性过剩,就容易患低血压、贫血、胃肠疾病(胃炎、溃疡……)、过敏、类风湿等疼痛性疾病、胶原病、抑郁症等具有"阴"性特征的疾病。
  不过,现代人,由于饮食生活的变化及运动不足,受空调冷气等人工环境的影响,有寒性体质(阴性的)的人更多一些。因此,多数人受"阴"性疾病的烦扰。
  在吃的东西中,有具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阳"性食品与使身体变凉的"阴"性食品及不属于它们中任何一种的中性食品。北方产的食物大多具有温暖身体作用(阳性食品),而南方产的食品大多具有凉体作用。
  粗米、玉米、薯类、黄豆、小米、稗子等成为人类主食的食物,属不能温暖身体也不能凉体的中性食品。
  阳性食品,常呈红、黑、橙-黄色:
  根菜类:胡萝卜、牛蒡、生姜、莲藕。
  动物性食品:红肉、蛋、奶酪、鱼贝类。
  北方产:荞麦、盐。
  深色的食物:红酒、红茶、黑砂糖、黑豆、日本点心(粘糕类)。
  阴性食品,常呈青白或绿色:
  水分多的食物(水分多的东西):水、醋、牛奶、啤酒、威士忌、可乐、果汁、绿茶。
  白色的:白砂糖、化学调料(味精),化学药品。
  南方产:香蕉、菠萝、橘子、柠檬、甜瓜、西红柿、黄瓜、西瓜、咖喱、咖啡、绿茶。
  软的:馒头、黄油、沙拉酱。
  叶菜:生菜、豆芽。
  中性食品,呈黄色~浅棕色:
  成为人类主食的有:粗米、大麦、薯类、玉米、豆类等。
  有的人体热盛,总觉得身体发火,如果这些现象发展到极至,就可能引起脑中风或心肌梗塞。有这样"阳"性体质的人一般喜欢吃蔬菜、水果、醋、牛奶、啤酒、咖喱、咖啡、冰淇淋等能使身体变凉的阴性食品。
  吃西瓜、黄瓜这样的阴性食品时,要加上盐等"阳"性食品。在西红柿汁中加入盐,也是基于平衡其阴性作用的考虑。相反,有寒症的"阴"性体质的人,喜欢吃盐气重的咸菜、瘦肉、蛋、奶酪、鱼贝类等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阳性食品"。
  其实"偏食"本身,是身体要保持中性体质的最好状态、维持健康的本能反应。因此,即使有挑食偏食的习惯,也很正常(不管是否偏食,健康就行)。
  毋庸置疑,野生动物全都偏食。像长颈鹿、河马、牛、马等大型哺乳动物只吃草;而狮子、老虎等动物只吃肉。
  食物与体质的关系:
  与人类基因有98%同源性的大猩猩,身高170厘米,体重200千克,但仅仅吃些竹根、薯类和水果。
  偏食的野生动物倘能在既没有医生也没有医院的地方保持健康,而在吃平衡食品的饱食的人类世界中却有疾病蔓延,这个事实,真是太滑稽了。  
  常听到糖尿病人和痛风患者叹息说:"日本酒对糖尿病和痛风没好处,想喝酒的话,尽量选择威士忌和啤酒饮用。其实我本来喜欢喝日本酒的,也不得不戒了……"
  但是,根据中医的阴阳理论,阴性体质的人,如果能喝一点儿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阳性酒,而阳性体质的人如果能饮用些有凉体作用的阴性酒,对健康是有好处的。这也是本能的好恶征象的表示。
  啤酒威士忌黑啤酒烧灼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白兰地日本酒绍兴酒
  (烧灼:日本一种酒的名称,制酒原料分别是米、麦和山芋,统称烧灼。--译者注)
  中医把麦类食物归在凉性食物一类。即有凉体、去火的性质。因此,由麦类制成的啤酒,威士忌应该有凉体的作用。葡萄属于中性食物,因此由它制成的葡萄酒白兰地是中性酒,颜色较深的红葡萄酒有温暖身体作用。
  绿茶由于在南方生长,有凉体、去火作用。然而,经过加热,使之发酵,颜色由绿色变成棕色(红或黑),就变成了红茶,却呈现出阳性食品的形象。
  由于日本酒由米制成,因此有温暖身体的作用。而且,烧酒和温热的威士忌、温热的日本酒或绍兴酒,由于温度增高,因而温暖身体的作用增强。
  下面把各种文献中关于酒的保健功效整理如下:
  ①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
  1996年,爱媛大学的奥田拓教授报告:日本酒的酒粕成份能增强NK细胞(攻击癌细胞的细胞)的活性,提高免疫力。
  ②抑癌效果
  可以推测,由于酒精具有消除紧张和疲劳、上升体温的作用,因此可以发挥其抗癌效果。秋田大学医学部的潼泽行雄名誉教授曾经发表了题为"日本酒含有的低分子量成分有抑制肿瘤形成作用"的文章,科学地证明了这一作用。
  ③预防动脉硬化
  酒可以增加对动脉硬化有预防作用的HDL-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称"好"胆固醇)的水平,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中有溶解血栓作用的尿激酶,因而能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冠脉狭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
  ④预防脑中风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爱卢肯特副教授发表的研究结果(1998年)认为:无论哪种酒,只要保证每天1~2杯的适宜摄入量(适当的酒量),与非饮酒者相比,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将会降低49%。
  ⑤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食欲
  ⑥适当饮酒,有镇静、促进睡眠的作用
  酒可以抑制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消除紧张,加深睡眠,对消除疲劳有好处。
  ⑦适当饮酒,能活化脑功能,预防认知障碍和脑老化(阿尔茨海默氏病)
  法国的波尔多大学的奥国高左博士等人,在1997年发表的报告中称:每天饮红酒3~4杯的人,与非饮酒者相比,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发病率降低了1/4(即25%)。
  ⑧适宜的酒量,对控制糖尿病有好处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对糖尿病人,由于饮酒会造成热能的过多摄入,最好能控制。
  关于这一点,2002年1月,日本临床内科医学学会组织了1249名会员医师,对12821名糖尿病患者的酒精摄取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表示血糖控制良好状况指标的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表示2~3个月的血糖的平均状况,正常值为3.5%~5.8%)值与饮酒量(换算成日本酒)的关系是:如果饮3盒以下(每盒约为1两--译者注),与非饮酒者相比,血糖控制效果明显"。
  饮酒量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具体表示如下:
  ①非饮酒者:7.12%
  ②饮1盒以下的人:6.93%
  ③饮1~3盒的人:7.03%
  ④饮三盒以上的人:7.31%
  另外,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神经障碍(手脚麻木,知觉低下,阳痿)与酒精摄取量的关系也呈现相同的结论。即,饮酒不到两盒的人与非饮酒者相比,发病率降低了。
  此外,美国哈佛大学的塔纳瑟斯克博士等也发表报告证明:适量饮酒,能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心肌梗塞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导致80%糖尿病患者死亡。
  如此看来,适量饮酒,对糖尿病患者也有一定益处。酒精为"百药之长","Wineisoldman'smilk"(红葡萄酒是老人的牛奶,即最好的饮品)似乎是成立的。
  古语说"喝第一杯酒,是人喝酒;喝第二杯酒是酒喝酒;喝第三杯时,就是酒吃人了。"这句话就是提醒饮酒者注意饮酒要适量。因此,重要的是时刻牢记在心"无论何时,饮酒要适量"。
  适量饮酒指一天中的饮酒量应当是:日本酒两盒(2两),威士忌(加1倍水)3杯,啤酒两瓶,红葡萄酒2~3玻璃杯,兑水的烧酌3~4杯。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标准量。但是要注意,这段话并非指把这些酒加在一起,它的意思是:换算成一种酒的量。具体讲就是:如果喝日本酒,不超过两盒;若饮威士忌,则不超过3杯。如果每天喝日本酒(经过换算)3盒以上,并且持续饮用的话,五年后就会变成脂肪肝,再五年后就会发生酒精性肝炎,再之后,可能转变为肝硬化。因此要特别注意。
  前面①~⑧,我们提到的有关酒的各种"药效",在不同的酒类,其药效也略有不同。在下面表示的各种酒中,依种类不同,有其各自特有的保健效果。作为参考,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①烧酌:有使尿激酶产生的最高效力,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心肌梗塞、脑梗塞)的形成。
  ②白葡萄酒:能够杀死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等病原菌)。
  ③红葡萄酒:含有丰富的白藜芦醇(多酚类),能预防心肌梗塞。
  ④苹果酒: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钾,能降低血压。
  ⑤生啤酒:含有大量矿物元素硅,能强化骨骼。
  ⑥黑啤酒:含有大麦来源的水溶性食物纤维,有良好的调理胃肠的作用。
  ⑦威士忌:从贮存威士忌的酒桶木材中溶出的香气成分,可以消除由于紧张造成的脑的兴奋状态,使人镇静;促进神经递质成分GABA的功能,放松心情。另外,柠檬威士忌(兑水的威士忌中榨点柠檬汁)还是治疗感冒的良药。
  ⑧日本酒:有预防肿瘤的作用。  
  患者经常把自己喜爱的营养品和医疗保健器具拿给我看,并常常直截了当地问我:"医生,这种营养品(或保健器具)有效吗?"这个时候,我常常这样回答:"请您自己试着用上一周或一个月,同时注意下面的几种表现,您就知道了。看看:①大便如何?②小便顺畅吗?③身体觉得发暖吗?④心情好不好?
  如果本能地感觉有好的征象,就继续使用,是吧!"
  我自己,由于遵循了自己的保健方法,因此非常健康。这30年中,化学药品一回也没服用过,也没有用过任何营养保健品和保健器具。所以,关于那些东西,我并不了解。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