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了三次方程解,并从而发现了将方程降低“一次”的方法,这样,他就
从生疏的三次方程进入了熟悉的二次方程。这一非常巧妙的方法开辟了解
四次、五次和更高次方程的道路。
例如,卡尔达诺用这种方法解出了他的原型方程
x
3+6x=20。按照
卡尔达诺的方法,他首先求出系数三分之一的三次方,即
x (
1 ×6) 3 =8;
3
然后,他求出常数项一半(即
20的一半)的平方,得
100,再加上
8,其
和为
108,求出这个数的平方根。他再用这个平方根加上和减去常数项的
一半,得到10+108和-10+108,他最后的解是这两个数立方根的差:
x=3 10 108 -3-10 +108
当然,我们可以简单地用
m=6和
n=20代入有关代数式,就得到
2 3 n m+ =108 因而
4 27
x = 3 10 + 108 -3 -10 +108
显然,这是一个“根式解”。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正如卡尔达诺所正确指
出的那样,这一貌似复杂的方程式实际上只不过是数字“2”的伪装而已,
用计算器不难验证这一点。人们已经看出,x=2确是
x
3+6x=20的解。
有关解方程的其他问题
我们注意到,在知道了三次方程的一种解法后,就可以据此去发现一
些其他类型的解法。例如,因为
x=2是上述方程的解,而且,我们知道
x?2是
x
3+6x
?20的一个因式,经过长除后,就可以得到另一个二次方
的因式。因而,x
3+6x
?20=(x-2)(x
2+2x+10)。这样,解原三次方程
的问题就变成了解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
x—2=0和
x
2+2x+10=0
这样简单的问题。(因为此二次方程无实数解,所以,原三次方程只有一
个实数解
x=2。)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大衍术》接下来的两章似乎是多余的。卡尔达
诺第十二章的标题是“论三次方等于一次方加常数”(即
x
3=mx+n),
第十三章的标题是“论三次方加常数等于一次方”(即
x
3+n=mx)。今
天,我们认为,这两种形式的三次方程完全可以包括在上述方程式中,因
为我们可以使
m和
n为负数。但是,16世纪的数学家却要求方程的所有系
数都必须是正数。换句话说,他们认为,x
3+6x=20与
x
3+20=6x不仅形
式不同,而且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方程。由于卡尔达诺是以三维立方
体的概念来看待三次方程的,所以,在他看来,立方体的边长为负数是没
有意义的,因而,他们对负数项持否定态度就不足为怪了。当然,避免采
用负数项就会使方程的种类增多,按照我们今天的看法,不必要地拉长了
《大衍术》的篇幅。
这样,卡尔达诺能够解三种形式的缺项三次方程中的任何一种。但是,
对于ax
3+bx
2+cx+d=0这种一般形式的三次方程又当如何呢?卡尔达诺
的伟大发现在于,通过适当的置换,可以将这一方程转换为相关的缺项三
次方程,当然,必须要符合他的公式。在讨论三次方程的这一“缺项”过
程之前,我们不妨浏览一下一种更熟悉的解题方法——即应用于解二次方
程的方法:
我们首先设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ax2+bx+c=0这里
a≠0
为了使之缺项——即消去一次项,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变量
y,用
x=y
2ba
来替换,就得到
x
ay -b
)2 +by
b)+c=0
(
2a
( -
2a
并由此得出
a(y2 -ba
y+
4ba22 )+by-b2a2
+c=0或
ay2 -by+b2
+by-b2+c=0
42
然后,消去b(a) y项,就得(a) 到缺项二次方程
2222 2
ay2 =b -b -c=2b -b -4ac =
b -4ac
2a4a 4a 4a 4a 4a
因此
y2 =b24
-
a42ac
y=
± b22
a
-4ac
最后
b ±
b2 -4ac b -b ±
b2 -4ac
x=y-=-=
2a2a2a 2a
这样就再现了解二次方程公式。
这个例子说明,多项式的降次方法是非常有用的。了解了这种方法以
后,我们再回到卡尔达诺解一般三次方程的问题上来。在这里,关键的替
换量是x=y-b ,由此得出
3a
ay -b
)3 +by -b
)2 +-b)+d=
( (c(y 0
3a 3a3a
展开后,成为
23 23
(ay3 -by2 +
3ba
y-
27ba 2 ) +(by2 -23ba
y+
9ba 2 )
cb
+ (cy -) + d =0
3
对这一堆字母,我们需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a) 消去
y
2项。这样,新的三
次方程(正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就没有了二次项。如果我们用
a去除
各项,就得到
y
3+py=q这种形式的方程。我们可以用卡尔达诺的公式
求出的值,因而,也就不难确定x=yb 的值了。
y
3a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过程,我们来看三次方程
2x3-30x
2+162x-350=0
代入 x=y-b =y-(-30
)=y+,得
5
3a 6
2(y+5)
3-30(y+5)
2+162(y+5)-350=0
整理后,成为
2y3+12y-40=0或简化为
y
3+6y=20
显然,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解过的缺项三次方程,因而我们知道
y=2。所以,
x=y+5=7,并可以此验证原方程。
但是,《大衍术》在论证解一般三次方程问题时,却远非我们这样简
洁。由于卡尔达诺要求所有系数都只能是正数,他就必须跨越一连串艰难
的障碍,诸如,“三次方加二次方加一次方等于常数”、“三次方等于二
次方加一次方加常数”、“三次方加常数等于二次方加一次方”,等等。
终于,他在解出缺项三次方程后,又用了
13章的篇幅才完成了这一论证,
从而解决了解三次方程的问题。
但果真解决了吗?虽然卡尔达诺的公式似乎是一个惊人的成就,但它
却带来了一个重大的谜。例如,我们来看缺项三次方程
x
3-15x=4。
用
m=-15和
n=4代入上述公式,我们就得到
x=3 2+
-121-3-2 +
-121
如果说
16世纪的数学家对负数持怀疑态度,则负数的平方根显然就是
绝对荒谬的,当然可以将其作为不可解的三次方程而予以排除。然而,对
于上述三次方程来说,却可以很容易验证出它有三个不同的和完美的实数
解:x=4和x=
-2 ±
3。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卡尔达诺产生了这种情况
——所谓“三次方的不可约情形”呢?他也曾对我们今天称之为“虚数”
或“复数”的情况进行过几次不太认真的研究,但最终还是全部放弃,因
为它们“既捉摸不透,又没有用处”。
大约又经过了一代人的时间,拉斐罗·邦贝利(约
1526-1573年)出
现了,他在
1572年的论文《代数》中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他将虚数看作是
运载数学家从实数三次方程到达其实数解的必要工具;也就是说,我们从
熟悉的实数领域出发并最终回到实数,但中途却不得不进入一个我们所不
熟悉的虚数世界以完成我们的旅程。对于当时的数学家来说,这似乎是不
可思议的。
现在,我们来简要讨论一下邦贝利的论述。我们暂且忽略对
-1的
任何潜在的偏见,求出+
2
-1的三次方,得到
(2+
-1)3=8+12
-1-6-
1
=2+11 -1=2+
-121
但是,如果(2+
-1) 3 =2+
-121,我们当然就可以说
3
2 +
-121=2+
-1
同样,我们还可以看到同样,我们还可以看到-2 +
-121=-2+
-1。那么,我们再来
看三次方程x3 -15x=4,邦贝利求出其解
x=32 +
-121 -3 -2 +
-121
=(2+
-1)-(-2+
-1)=4
答案正确!
大家公认,邦贝利方法所提出的问题远远超出了他所解的问题。例如,
怎样才能预先知道+
2
-1就是2+
-121的立方根呢?直到18世纪中叶
,莱昂哈尔德·欧拉才找到了一个发现复数根的可靠方法。此外,究竟什
么是虚数,虚数的性质是否与实数相同呢?
诚然,复数的重要性直到
200多年以后的欧拉、高斯和柯西时代才充
分地显现出来,我们将在第十章的后记中详细介绍这个问题。尽管如此,
邦贝利承认了复数在代数中的作用,应当得到赞誉,他因此成为
16世纪最
后一位伟大的意大利代数学家。
这里应强调一点。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虚数不是作为解二次方程
工具,而是作为解三次方程的工具进入数学王国的。当然,在
-121作
为x2+121=0(这一方程显然没有实数解)的解时,数学家可以轻易地
将其排除。但是,在解上述三次方程时,对于
-121在导出x=4时所起
的关键作用,就不能如此漠然置之了。因此,是三次方程,而不是二次方
程,给了复数以原动力和它们今天无可争辩的合法地位。
我们还应对《大衍术》作最后一点评论。在其第三十九章中,卡尔达
诺用文字说明了解四次方程的方法:
“还有另外一个法则,并且,比前一个法则更为壮观。这就是卢多维
科·费拉里提出的法则,他应我的要求,将其发现交给了我。根据费拉里
法则,我们可以求出所有四次方程的解。”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其中两个关键性的步骤很值得一提:
1.设一般四次方程
ax4+bx
3+cx
2+dx+e=0,代入
x=y4ba,
使之缺项,并用去除方程各项,就得到一个的缺项四次方程:
ay
y4+my
2+ny=p
2.通过巧妙地引入辅助变量,就可以用相关的三次方程替代原四次方
程,然后,可以用上述方法解出这个三次方程。在这里,费拉里再次采用
了经验的做法,即用降幂的方法解出一定次数的方程。
那些有能力阅读这一定理及《大衍术》中所有其他发现的读者,掩卷
之后势必感慨万端。解方程的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卢卡·帕西奥利当
初认为代数不能解三次方程(更不要说四次方程了)的观点已被彻底粉碎。
无怪乎卡尔达诺在《大衍术》结尾时热烈而动情地写道:“用五年时间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