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棋行天下》

_3 董明珠(现代)
一路上,腿上的伤疼痛难忍,可能是伤到了骨头,我硬忍着,不让汪总他们看出来。脸上的汗一层一层地出,汪总还安慰我说:”天气马上就会转晴的,天气一热,你的心情就会好的。”
谁知,我这路上一忍,更大的麻烦就来了。当天晚上,我的腿肿了起来,而且,头也感到昏昏沉沉的。我的心一沉:我的天呐,要这节骨眼上,可千万别闹出什么毛病出来呀。
办完事一回到南京,我马上去医院检查。医生给我量了体温,低烧。医生说:”撞伤只是诱因,你前一段肯定疲劳过度,搞不好要大病一场,得赶快住院。”
这是4月28日的事,我以为住个把星期就可以出院了,没想到”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一住就近两个月。
在医院里,我一直处于发烧状态。整日躺在病床上,看着外面阴雨霏霏,我的心情特别烦燥,头脑里甚至萌发了回珠海的念头。但转念又一想,如果回去了,不是意味着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吗?
我还是应该坚持,完成今年市场上的任务。
所以,尽管我躺在床上,还是从各种渠道打听安徽、江苏市场上的变化。这一了解,我就在这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在病床上,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儿-----从各处传来的信息都表明,一场空调大战将不可避免。
“欲应天下之务,先审天下之势,”通货膨胀”这东西又一次从教科书上走下来,成为中国人的实际感受,那一年的通胀率为18%,是1988年以来的高峰,甚至有很多人担心会不会发生像1988年那样的挤兑银行和抢购风暴,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也直接影响到了空调的生产和销售。
从以下几个方面,不出这场空调大战的必然性:
从生产厂家这方面来说,那一年,由于空调市场上的形势一片大好,竞争也空前激烈。全国的空调器生产流水线已有150多条,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台以上(后实际生产380万台),加上进口货,将有700万台空调进入1994年度的市场,而市场需求据预测仅200万台左右(后实际销售250万台)。空调厂家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广东、江苏、浙江的生产能力排在前三名。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与青岛琴岛海尔公司中,于1993年秋签订了合资兴建三菱重工海尔(青岛)空调机有限公司的协议。三菱乃日本空调业的霸主,此举表明日本空调制造业已来中国抢滩。日本由于泡沫经济崩溃造成普遍的不景气,日元升值,产业调整,制造业越来越多地转向海外设厂。以前,中国市场所见的外国空调除了进口货就是俗调”水货”的走私产品,”六五”期间,我国进口空调的数量比国产多;”七五”期间,进口数量有所下降;”八五”期间,作为进口配额产品,需进口许可证、关税高达100%的空调,进口量继续受到控制,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比国产空调价格高出80%甚至一倍,对国产空调来说冲击力也就不那么强烈。但合资厂出现后,合资产品肯定会将两间的价格差缩短,众空调厂家都感到了压力。
所以,国内空调厂家无不在利用有限的时间拼命发展,况且从国外引进生产线,有的厂进口的空调器检测实验设备,比国家测试中心还要齐全先进。1989年,有关部门抽查国产空调,合格率仅为54.2%。1993年夏季,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在市内大商场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作比较检测,一些国产名优空调机质量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名牌的水平。格力、科龙(和格力差不多时间改名的顺德产空调)榜上有名。
商家方面的情形也有变化,去年的空调大战,使苏宁那样的专业空调经销商队伍壮大起来。
前面提过,空调与彩电、冰箱不同,它从工厂出来时只是一个半成品,要安装好了以后才可以使用,还要跟踪维护。过去,空调用户主要是社会集团,其自身大多具备安装维护的能力,不存在这方面的困难。如今进入千家万户,情况就不同了。各厂家年产量增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如果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每一个城市设立经销点、组建安装维修队伍,要耗大量的人力财力。专业空调经销商出现之前,空调器基本上是在百货公司、家电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等地方出售,一般市民买了空调,就由商场委托当地的安装工程队上门为顾客安装。但是,随着空调销售量的增加,首先经销品种较多的百货公司就按规定不能经销空调器,空调必须进专卖店,由有专业技术力量的经销商经营。
1994年,在中国各大空调销售热点城市,应运而生的空调经销商迅速崛起。他们一部份原来就是搞批发或零售的商家,销售包括空调在内的商品,当空调销量越来越大后,他们开始自组安装工程队,如苏宁公司、五交化公司空调部等;另一部分是由安装工程队发展起来的,他们先是承接空调器的安装维修业务,有能力之后就拓展销售业务。至于在电器城租一个小小的地方,专做批发,不做安装维修的经销商,则属散兵游勇,多不胜数。
经销商的经营规模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十来二十平方米的铺面,营业面积上千平方米,营业额数以亿计。1994年以前,经销商的毛利一般为15%,卖一台空调的利润有700至1000元。但在大战中,如1993年5月的南京,利润也曾跌到卖一台空调才30元至60元。所以,专业空调经销商从诞生之日,就处于”发展、淘汰、发展”之中,有实力的经销商不断加快连锁店的开设速度,扩充实力范围。
用户方面,当时全国城镇市民人均最低收入约1525元,中低等人家的人均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高收入家庭人均在4500至6200元之间,而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的家庭,便具有买空调的消费能力。
1993年底,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器的数量为2.3台,其中经济发达的深圳普及率为15%,南京、上海、广州为6%至10%,北京、武汉调查及受能源、住房、收入三大条件的制约,尤其南京、上海这样的老城市,电力供应网络的改造旷日费时,夏天使用空调搞不好就超负荷 ,然后跳闸,停电。另外,那时大家的消费观念也不成熟,总要热得受不了才一窝风抢购,空调业实际上成了靠天吃饭。
从市场来说,比如江苏市场,是由江苏本地产品、广东产品、进口产品三分天下。进口空调市场,为日本产品垄断,其型号多达240余种,仅三菱便推出了近40种型号上市。国货为站稳脚跟,誓言血战到底。春兰、华宝均拿出了29种型号。格力除获6项专利、口碑上佳的多规格窗机外,还将去年主打海外市场的分体式壁挂机(包括空调王)拿来应战。纵观经销商推出的国产规格型号,37%是窗式机,48%是分体式,15%为柜式。
分体式在市场上升这么快,当然是市场反映好的原故。由于分体工空调具有窗机不可替代的低噪音、小巧美观等优势,1993年得以占据市场销售总数的9%,供不应求。它迎合了消费者追求高档次和一步到位的心理。而窗机所占市场销售总额的比例,则从1991年度的87%下降到1993年度的83%。经销商相信,售价比窗机贵1至2倍的分体式壁挂机,会是1994年度的销售热点。而且,他们卖分体式,也比卖窗机利润高。
以上种种,都与1993年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不管是厂家或是商家,都感到了市场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
早春,迎着仍然刺骨的寒风,空调厂家、经销商们都已纷纷亮出自己的招牌,为销售旺季的来临布防,临战前的气息叫人喘不过气来,箭拔弩张的气氛持续了好几个月了,时至今日,终于到了要爆发的临界状态。
作为格力驻江苏的业务员,我十分清晰地闻到了这股浓浓的火药味,感到了自己肩头的压力。如今,自己又躺在病床上,我能应付得了即将发生的局面吗?我还能完成今年江苏的任务吗?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一句话,我做好了一切迎接挑战的心里准备。
我之所以有恃无恐,大部分来自对格力产品的信心。
在分体式空调逐渐到市场上得到青睐的时候,格力及时推出了KF-20GW型分体空调王,能效比高达3。3,耗电仅540W,超过进口样机的制冷水平,已属国际领先。这在中国空调史上是首次,被媒体炒得火热,具有不俗的市场号召力,媒体将格力和顺德华宝、科龙、美的(以风扇起家、90年代初涉足空调业)并称为广货四大天王,连带让经销商们另眼相看所有格力分体机。
还有,这两年间,格力已开发出0。75P至5P的高效节能型窗式、分体式、吊顶式、移动式、落地式和立柜式空调数十种。其中窗式空调一举获得6项国家专利,成为国产空调器中获得国家专利项目最多的产品,在首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市场上,一提窗机,人们都会想到格力。
1993年11月,格力总投资3亿元的新厂落成,单班年生产空调能力达100万台,按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规模计,空调厂家年生产能力有数十万台,能够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格力在江苏总代理是五交化,五交化空调部也是我在江苏的第二个上班地点,处于热线联系状态。五交化财力雄厚,组建了强有力的售后服务支援队伍,这方面的问题,几乎没要我操心。我的精力主要放在组织货源、调配品种子,和空调部的人马一道开拓二级经销商(零售)方面,五交化新老板汪总亲自过问开拓零售商渠道之事。
还有,五交化去年经营格力获利不少,信心大增,今年决心还是以做格力(他们做的另一品牌子是日产的夏普,但没能做大)为主。厂家在把产品推向市场之前,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不是做广告,而是与各地经销商见面。每年,各厂家都会针对其他厂的销售策略高速自己的销售政策,以令商家推销自己的品牌比推销别人的品牌更加有利可图。搞零售的二级经销商的店铺中,一般都摆着国内外各种牌子的空调器,不过这只是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实际上他们大多只着重推销一两种品牌。一级经销商更是如此,我们有江苏五交化这么大的客户,应该说有恃无恐了。
可以说,格力总部也料想到了这场大战,也早就作好了打一场肉搏战的准备。
万事俱备,只欠热风。可梅雨季偏偏没完没了,天气就是热不起来。
安徽的客户听到我生病的消息,都非常关心我,跑来看望我,从他们的神情上,我看得出他们很担心。我知道,他们的关心是对我个人的一种爱护,而他们担心的,是怕我离开之后,他们在这个恼人的季节里该怎样把产品卖出去?
到了这时候,我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是贸易往来,我们有一种很深的感情在里面。我心里知道他们需要我。
我的心里暖呼呼的。
转眼间进了5月,天公仍不做美,一直是阴雨绵绵,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
5月下旬,令人担心的第一声消息传来了:以生产冰箱起家的顺德科龙,率先在南京家电商场将其市场口碑不俗的1P分体式空调降价20%,即调低1000元。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担心似乎得到了印证:去年被称为空调业的广告大战年,后来托天之幸价格回升,今年这个鬼天气,看来铁定要成为价格大战年了,而且会搞到割肉让利的程度。
果然,名声显赫的科龙一开先例,其他主要品牌也都稳不住阵脚了,纷纷让价招商,从南往北“削”烟滚滚:同一个品牌子,同一个规格,你卖6000元,我卖5800元;转眼间,那卖6000元的又赶紧换牌“掉价”,挂出5600元的新牌价……拔草带出泥,连进口空调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削价近千元。
细心人若翻看这段时间的报纸广告,不难发现各厂家商家一反往年品牌广告的做法,而是在广告上列出了具体价格,一个个低得让人心跳。
短短的时间内,空调单冷窗机最低掉至千元,分体壁挂单冷落到4000余元。
而空调价钱猛跌却并没有取悦到消费者,他们仍然在观望,一方面是买涨不买落的心理,想等价钱再往下掉,另一方面国人的生活不平还不算高,消费观念也不成熟,对奢侈的空调产品,往往是不到万不得已时决不肯掏腰包,当然也有人看到价钱落得差不多了,买上一台回家,可不久就发现不对劲——
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一户人家,买回一台1。5P的三菱分体式空调,当时商店眼见有人来开市,服务真是到位:**送货上门**安装不算,还给优惠了一副雨棚。谁知没过多久这台三菱就漏气了,用户跑去找店家,大约是因为空调又“火”起来了,店家的态度大不如从前,问:当初安装以后漏气吗?用户想想答道:不漏。店家有理了:那肯定是你们使用不当。用户很生气,一开一关用凭遥控,不碰不撞也不摩擦,哪来的使用不当呢?人家跑去消费者协会,专家前来一鉴定,得出结论:不是产品质量问题,毛病出在安装技术上——只因利润太低,这家商店的安装队人员请的是些外地民工,他们只接受了几天突击培训,略懂些“三脚猫”的技术,把空调往墙上一挂就以为完工大吉。如此安装,空调怎能不出毛病呢?
那段时间,类似的例子真是太多了,不明原因的消费者往往抱怨工厂的产品质量太差,查一下,大多是由于一些商家在空调销售大战中,只重价格竞争而忽略了包括安装在内的售后服务,令厂家蒙受不白之冤(为摆脱这种局面,后来从华宝开始,厂家将安装费打打入成本,出货拨给商家。)不明不时的消费者跑来跑去,吃足了苦头。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当时主战场之一的杭州,某商厦4月底推出94空调大观园,到7月底总销量达6000台,最旺时日销300台,也就是每3分钟卖一台,却没有应了商家老话”只要有生意,不怕没钱赚”,结算时仅仅获微利——这还是靠天热起来后卖未降价空调扳回的本。另一家百货大楼更糟,6月底(也就是没热起来前),批发零售1万多台空调,可结算却是赤字。
天津某大商场4月推出94空调酬宾大展卖,到7月底售出7000多台,天热焉后员工忙得吃饭功夫都没有,结果和杭州那个商厦一样只获得微利,用其经理的话来说,只赚到一碗粥的钱。
1994年4、5月时的南京市场,同样到处是这种低档次竞争,且为全国之最,经上年一役,南京空调市场变得名声大噪,包括东邻日本、对岸美国的几大世界闻名空调厂家也加入了战场,国内云集于此的则有五六十家处认够实力的厂家。其时,南京市场上空调数量、品牌皆为全国第一,由于阴雨连绵该热不热,价格大战杀得刺刀见红,这里空调的零售价比上海、杭州、武汉、安徽等地要平均低5%至15%。
价格战,最终会使厂家、商家、消费者一损俱损。
所以说,一味拼市场份额,低价倾销,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没有意义。这种低档次竞争,只会是伤人伤已。
作为格力驻江苏的业务员,各处传来的降价消息使我承受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从珠海消息又令我心急如焚:公司的过道、车间到处满了空调。许多人都从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出发要求削价,财务部门希望资金回笼,生产部门希望出货,供应部门发悉库存……各地业务员更不用说了,一再发出降价的紧争呼吁。
我躺在病床上,大脑一刻也不能休息,整天用手机跟五交化,跟二级、三级经销商联络。主要卖科龙空调的南京家电公司,也从五交化进了一些格力的货摆商场零售,我一天几个电话过去,问他们销售进展情况,得到的消息是“糟透了”,科龙降了千元,销路仍不见好转。
所以,我在受到经销商关心的同时,也感到一种潜在压力。甚至在夜里12点多钟,有些经销商没有考虑到我病了需要休息,还通过电话向我们提出降价。
这时,我得到从公司反馈过来的情况,全国的空调市场都面临着一个冷夏的问题,所有地区的业务员,包括我们分管销售的老总、供应商,都提出设法把钱归还他们,都希望降价将产品卖掉。业务员也希望尽快把货卖得到回报。公司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仓库、车间都堆满了产品。
这时,来探望我的经销商一开口都是在谈天气,个个悉眉苦脸,反来复去全是:这怎么办啊?货全压哪儿,动不了,我们惨啦。到后来更干脆:你们拿到钱是没风险呀,我们今年完了。
客户天天在耳边抱怨,自己也暗暗着急,一面了解各方动态,一面强自镇定地安慰人家:“不要紧,还没到6月嘛,还有时间。实在不行,我把货拿回去。”
话是虽然这样说,在这个关键时间,作为南京的业务员,我也一样心急如焚,面临着一种两难的选择:是将格力产品低价抛出去,还是坚持到底不降价呢?
除价,似乎顺应潮流,顺应民心,能使经销商、消费者多方面满意,我自己本身也没有责任,但降价一旦带来恶果,只有格力自己承担,顶住降价狂风呢?如果格力在江苏因为没有降价而带来仓库积压、经销商不满等诸多严重后果,我是不是应当承担责任呢?
这时,朱总给我打来了电话,一开口他就问:“大家都提出降价,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一听朱总这样问我,我的心里感到热乎乎的。朱总从千里之外打电话征询我的意见,显然是比较看重我的观点。我想,我的回答一定得慎重。
想到这儿,我对朱总说:“给我三天时间,三天后,我一定给你答复。”
三天,是我给自己留下的充分了解市场的时间。
第二天,好像老天专门与人作对似的,又下起了大雨。我拖着一个生病的身体,忍住伤痛在雨中奔走,尽管我反复提醒自己了解市场的时候要冷静和客观,但一想起连日来的降价大战,格力到处堆积的空调成品,心情就止不住又烦闷又焦急。
一连三天,我跑遍了南京所有的商场,进行调查了解。我想弄清楚的是:商家降价是为了把产品卖出去,但是不是真的能如愿以偿呢?这个时候,科龙再次提出了降价。在南京一家大型家电商场,我看到空调部冷冷清清的。我征询他们的意见,科龙降价以后,在商场里能不能走得动?
他们回答:你不是都瞧见了吗?根本就没有顾客。
其它一些商家的空调产品的命运基本都是如此。
大雨一直在下,我在往返各家商场的途中,烦闷焦急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起来。毫元疑问,不管是商家还是厂家,降价的目的都是为了销售产品,但降价并不是真正帮助产品销售的唯一手段,特别是对于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来说。再说,1994年初空调市场,大部分消费者依然还是集团、单位,而不是一般家庭。即使是较富裕的家庭,很多人也都是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想到买一台空调回来。
通过慎重地调查了解,我把市场上出现的情况,还有个人的一些意见,全部一五一
十地反馈给了朱总:不能降,天气太冷,降多少消费者都不会买!
话一出口,我就有一种做出重大决定后的松驰感,又接着说:“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降价对我有两大好处:一是大家都要求降,将来错了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错;二是我的营销压力减轻了。但您想一想,定能卖掉?据我在南京的了解,科龙降价后货走得并不快。如果科龙降1000元,消费者马上排长龙购买,那我就说格力也该降价。但现在根本就不是降不降价的问题,问题出在天气上,不是产品价格的问题。
与朱总交谈之下,我得知全公司只有我一个人(而且是业务员)坚持不降价。听朱总的语气,我知道他的压力很大。我冲着话筒说:“降价不对,这是头疼医脚。我觉得今年还会热起来,最好是请那些老客户为我们分忧,将产品分流,帮助我们渡过困难时期。
我跟朱总说天气还会热起来,大有跟天公赌一把的味道,但也不是信口开河。当年我进入空这一行,一个方面就是看到地球不再是我们长大那会儿的样子了,臭氧层受到破坏,大环境一年热过一年,摄氏30度以上的温度每持续一天,空调销量就增加一万台。我想中国人对恶劣气候的忍耐力虽因生活指数较低比日本人强,但大方向仍是一样的)。没理由今年一直是凉夏。毕竟,根据往年的经验,南京大热是在7月下旬大暑前后。
在电话里,朱总问我:“堆满的货物怎办呢?”我说:“通过这几年的合作,有些经销商是可以信赖的,有些经销商是不可以信赖的,我们把能信赖的经销商列出来,把我们的货分流到他们那儿去。”
朱江洪总经理同意我的看法。他是一个有魄力的老总,顶住压力拒绝了所有的降价要求,把货分散到了全国。珠海总部忙着开会、发货、运送,只要是老客户,暂时没钱也给货。
后来事实证明,跟天公赌一把我们赌赢了!
6月21日,对我来说,那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从一大早开始,天气突然暴热起来。这种让大多数人诅咒的天气,我却从中领略到了一种姗姗来迟的惊喜。
当炽热的阳光照进病房时,我在医院里再也躺不下去了,懒得跟医生讲道理,直接跑去办了出院手续,奔回格力南京办事处。
骄阳似火,高悬头顶,也许阴雨连绵的天气也使它憋得透不过气来了,此刻习情地展示着它的威力,挥洒着巨大的热情。我从没有感觉到灼人肌肤的6月骄阳,此刻竟是如此得美丽,压在我心头的所有阴云都一扫而净。以往这样的天气,加上太阳一晒,觉得挺难受,而现在倒觉得越晒越舒服。
我轻快地回到南京办事处,赶忙兴奋地蹈朱江洪总经理打电话:“南京天气暴热,想念长江一线很快就会跟着热起来。武汉、重庆得加紧发货。”
朱总说:“跟他们打电话了。武汉那位业务员一听说还要给他们发货,好象听到什么可怕的事,还一叠声说不要,说过道都堆满了。”
“等天气一热,他后悔都来不及了。我倒希望往南京发的货越多越好,了不起卖不完再倒回公司。可您看这天气,武汉、重庆肯定会跟着热起来的。”
尽管那时我还只是格力驻江苏的业务员,武汉、重庆不关我的事。但我觉得自己是企业的一员,凡事应该从大局考虑。
朱江洪总经理是个有远见的人,没理会武汉业务员的拒绝,加紧朝这个“九省通衢”之地发货。果然,三四天后,大火炉武汉、重庆也跟着暴热起来。这一下武汉业务员那个急呀,拼命打电话催着要货。
南京热得最早,而且持续高温。往年大热是7月下旬,这年7月1日最高温度升至38度;4号升至39度……
天气的暴热给我带来的感觉简直是一天一个惊喜。
这个月,最低气温也徘徊在30度左右。夜间,木制桌椅摸上去发热,水泥地一桶水泼下去,一会儿就蒸干了。市民们天一黑就去占领广场,将凉席铺在地上过夜。中华门城堡附近的往户占了地利,白天躲在藏兵洞中,晚上抢占城堡顶层的草坪跑马道。南京市大学多,学生们正逢大考,夜里闷在7人一室的房子里根本没法入睡,只好三三两两各自跑去草坪、楼道中休息,或爬上楼顶纳凉。江苏省教委担心学生中暑出事,发出通知,停止正在进行的大学生期末考试,改在9月初进行,让学生早日放假回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也纷纷修改作息时间,以减轻工作负担。
有关部门还发出通知,要求所有卖防暑降温药品的商店药店,必须24小时全天供货,各大公园亦延时开放到晚上10点。
酷暑天气使经销空调的厂、商均不战而胜。
不到一周,南京95%以上的商店窗机宣告售罄,中低档挂壁式空调也所剩无几,一些小店积压了几年的存货也在几天内被抢购一空。负责安装的工作人员连轴转,天天干到深夜12点多还是忙不过来。
格力方面,经销商们不让我休息,天天给我打电话,催命般要货。每个电话都是问同样的话:“货为什么还没到?”
我老实告诉他们,现在格力正全线调配空调机,武汉吃紧,我让一部分货先发往武汉了,保那边的市场。就有人冲我大叫:“没见过你这么傻的,这节骨眼上谁管谁呀?”
如此一来,我也不解释了,只说:“快啦,快啦,正加紧运!”
1994年,率先降价的厂家吃了大亏。格力卖价高,给经销商8个点的利润,他们也赚了大钱。这次的降价大战给商家和厂家的教训都很多。这次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这么一条原则:就是我们以后在分析市场时,一定要客观,不要带个人的意见或者私心杂念,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私心杂念溶进市场分析里去,个人的主观色彩就会占很大比例,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一年空调业还出现了一件令许多人跌破眼镜的事:进口空调没能在大战中获胜,销量大幅下降,而合资产品又尚未形成气候,唱主角的是国产空调。
资料显示,1981年到1991年,我国累计进口空调器64。9万台,其中除1985年17。23万台、1986年9。66万台外,其他年份均在四五万台左右。而同期走私水货高达210万台,和走私彩电、录像机“并驾齐驱”。90年代初,进口空调、走私空调,差不多抢占了我国沿海大中城市约40%的市场,国人对洋货的迷信、国产货本身的缺陷,让人头痛不已。回首这些,如今的局面可说是扬眉吐气。
究其原因有多重。首先,打着进口原装空调旗号的产品并不都是货真价实,以日本为例,近几年相当多的日本空调厂家都将资本输出,在东南亚国家及其他地区建立合资企业,一些“进口原装空调”实际上是由东南亚国家生产的。由于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因素,使这些挂着日本商标的进口货质量参差不齐,不见得比国产货优质,有的甚至不及。1993年,有关部门抽查16种进口空调,竟有8种制冷量不合格。1992年,某厂花了三万多买了一台日本名牌立柜空调,使用了两个夏季,大修了四次,后来又花了5000多元换“心脏”——压缩机。
至于市场上出现的水货,其质量就更令人担忧了。有些根本就是假冒产品,是国内一些仓促上马、无实力的小厂泡制出来的。由于国产压缩机产量不能满足空调器组装的需求,当时有半数以上要靠进口压缩机来填补。而正常渠道进口压缩机是需要办许可证的,有限制。这些没有许可证的小厂只好到处采购部件,不问来源。可想而知,其质量是多么低劣。
第三,就算是货真价实的进口空调,其售后服务也难以和占了地利的国产空调抗争。这些世界知名厂家在中国的专业维修点少,经常有机器出了故障无处修、部件损坏无处买的事发生。而国产空调安装、调试维修、保养,全方位优质服务,实行三包,与之不可同日而语。
用户花一大笔钱,当然想买省心的空调。从南京市场上的情况来看,三菱、松下、东芝、日立的销量,就敌华宝、格力、科龙,更不能和春兰相提并论。
经过这场“空调大战”的考验,格力以南京为龙头,在江苏市场全面打开,销售额达到了1.6亿,在周边地区也名声鹊起,我们虽然还赶不上春兰,但开始与华形容词并列,勉强可以说三足鼎立。
这时,我的业绩、知名度与日俱增,虽然我还是原来那个董明珠,但却有很多人称我为女强人,从心底来说,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称呼,我觉得这三个字冷冰冰的,没有多少感情色彩。其实,在更多的进修,我更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回首1991年度,我跟“师傅”学艺时两人跑了300万,占当时公司年销售总额的8/1;1992年度,我跑了800万,仍占公司年销售总额的8/1;1993年度格力产量翻两番,销售额达3亿,我做了近5000万,占6/1。在这短短的向年里,我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没有一步是走得浮飘的。
我的业绩与公司的发展是同步的,1994年度,格力销售额达8亿,进入中国首届国产名牌空调综合实力20强,名例中国首届十大国产名牌。
正当我计划如何扩大战果的时候,格力内部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爆发了:一批业务员“集体辞职”,朱江洪要我临危受命回总部负责处于混乱中的经营部。
究其原因,是94年,我们仓库的货一销而空,在这种情况下,是天气、环境造就了一片繁荣,但我们的一些业务员却不考虑这些客观因素,反而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个人的能力,他们个人能够左右企业的发展。他们无限度地膨胀自己,主观以为他们只要到哪个企业去,哪个企业的品牌就一定能够打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公司出走了部分业务员。经营部出现了空前的一片混乱。对于我来说,因为在安徽和江苏两省的销售已打开了局面,得心应手,作为业务员,如果能够继续留在江苏和安徽市场发展,我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但这时企业内部管理已经出现了危机,销售管理混乱,如果从企业长足的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我想:我还是应该走到经营部长这个岗位上。
公司需要我作出更大的付出,更重要的,也是给了我一个新的舞台来表现我的能力,我别无选择,只能通过我的表现和行为来报效格力。
我很感谢朱江洪总经理给了这样一个机会.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