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世田纪熊田纪伦沈龙朱马永暐沈虎雏张之佩沈朝慧刘焕章莫自来
二十四世沈帆沈红刘兰莫长华
二十世之前,我遵照刘新华的成果;二十一世起,我采用沈从文自己的表述。之后,这在当下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信息了。
而今天,在凤凰老家,真正沈家的人已经没有了。应该还有姓沈的,但沈龙朱说:“我们都不熟了。根本就没有联系,因为他这个家里头是从贵州的铜仁搬来的。”
我问:“你知道有家谱么?”
沈龙朱说:“应该有,我没有看到过,他们那儿有。从铜仁过了省界到了凤凰的西南角一个寨子里头,那个家安在那儿,后来其中有一部分人到凤凰这儿来,才形成凤凰的沈家。所以那个寨子里还有姓沈的,也远了。我们去过,看过,但是人都不认识。”
沈龙朱知道有人在专门研究沈家的家族史。他了解到:通过研究,沈家这个系统是怎么来的。他说:“按道理父亲这一辈应该算大字辈,但是真正到他们安排名字的时候是岳,山岳的岳,父亲原来是沈岳焕,大伯是沈岳麓,妹妹是沈岳萌,叔叔沈荃是后来改的,原来也是沈岳什么。”
我问:“你们这一辈应该是什么辈呢?”
沈龙朱说:“在老家的话,我们应该是朝字辈,朝阳的朝……”
“你们的妹妹沈朝慧就是按这个叫的?”
“朝慧是爸爸给起的嘛,按朝字辈,我是朝智,智慧的智,跟龙结合在一起;弟弟是朝猛,猛虎。不过,有过这个想法,没有叫出去。”
2、“凤鸣岐山”或者“岐山回凤凰”都昭示着吉祥
刘新华没有告诉我们大字辈以后是朝字辈。是不是沈从文自己知道?从沈从文的祖父到沈从文的儿子,应该是“宏”“宗”“大”“朝”四辈。但更古老的历史,在刘新华的研究成果里。刘新华根据贵州铜仁沈氏家谱,告诉世界:湘西沈家是生活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的、伟大的政治家周文王的后裔。有明确记载的,起于宋朝。从浙江,到福建,到贵州,再到湘西,历千年变迁,出现了一代文豪沈从文。
表一沈氏到湘西前的流变简表
姓名 生活朝代 官职 主要生活区域
一世祖 沈彪 宋朝 侍郎 宋末由浙入闽,隐居清流丰山
二世 沈永钦 县尹 迁连城
五世 沈吉辅 避仇不仕
六世 沈德璋 江西吉安府知府
七世 沈彦和 尤溪县知县
九世 沈思远 明朝 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知县,后授铜仁经厅 沈家始到贵州
十六世 沈从先 清朝
十九世 沈岐山 清朝 沈家始居湘西,在镇筸南门坨
在《沈从文全集?附卷》第一页,把沈从文的曾祖写成“沈歧山”。并说这位祖先因贫困于一八五〇年从贵州铜仁迁到湘西凤凰黄罗寨中寨村。
沈从文的曾祖父是“岐山”还是“歧山”?我们先把这两个字辨析一下。
“凤鸣岐山”是个著名典故,说的是周文王在岐山的时候,有凤凰就在附近的山上栖息。人们说这是因为周文王有德,故有凤来仪。“凤鸣岐山”本质上歌颂的是美德。现在这个山,就叫凤凰山,山所在的镇叫凤鸣镇,在今天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因此,人们取名字,一般都叫“岐山”,而不是“歧途”的“歧”。因为“歧”字,最常见的意思是:岔道,偏离正道的小路。《列子》中有“大道以多歧亡羊”,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无为在歧路”,李白《行路难》中有“多歧路”,徐霞客《游黄山记》中有“路旁一歧东上”,其中的“歧”都是“岔道”的意思。以后引申为“不相同,不一致”的观点。
第一部分 第二辑 亲戚说情(3)
我大学时的一位老师叫“高凤岐”,就取的是“凤鸣岐山”之美好的意思。而人们一般都给他写成“高凤歧”,搞得他哭笑不得。
沈岐山,据说延续着周文王的血脉,并怀着对周文王的仰慕,将一个美好的愿望带到了湘西。原来是凤凰在岐山预示了吉祥,现在一个叫岐山的人来到了一个叫凤凰的地方,这吉祥是一样的。正是这个沈岐山,开启了沈家在湘西文武双全纵横华夏的历史。
3、三位曾祖母之谜?真正的曾祖母,给了沈家苗族身份
沈岐山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沈宏富,一个叫沈宏芳。沈从文是他们兄弟俩共同的孙子!沈从文在《从文自传》有一段话:
咸同之季,中国近代史极可注意之一页,曾左胡彭所领带的湘军部队中,筸军有个相当的位置。统率筸军转战各处的是一群青年将校,最著名的为田兴恕。当时同伴数人,年在二十以内,同时得到满清提督衔的仿佛有四位,其中有一沈洪富,便是我的祖父。这青年军官二十二岁左右时,便曾作过一度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又作过贵州总督,到后因创伤回到家中,终于便在家中死掉了。这青年军官死去时,所留下的一分光荣与一分产业,使他后嗣在本地方占了一个优越的地位。
这说的是沈龙朱的曾祖父沈宏富。但沈从文把这个名字写成沈洪富。沈龙朱的曾祖父做过云南昭通镇守使、贵州总督。这在凤凰小城,应该是大官了。所以,沈家祖上显赫过,这是沈从文引以为自豪的。
湘西汉族人很多,沈从文在很多年里就是以汉族人自居的。但是沈从文在晚年选择了苗族。这有什么根据呢?
原来,沈从文有一个苗族奶奶。他身上苗族的血统由此而来。沈从文在谈到自己的血统时说:
有苗族,也有土家族。为什么呢?我的祖父没有儿子。我的祖母呢,照习惯给叔祖父——叫沈洪芳——讨了一个苗女人。生了两个儿子,大的有点儿神经病,就留到乡下了,老二就是我的父亲。真正的祖母,按当时习惯同苗人结婚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后来就远嫁出去了。
按习惯,我四岁就回到乡下去了,看到竹楼,有一个坟说是我祖母的坟。后来我的母亲,亲自告诉我:这个是空的,假的,那个真正祖母已经远远嫁走了,省得麻烦。按习惯,本地人看不起苗人。当地人骂人,骂得最厉害就说:你是个苗杂种。但我没办法,我要接受啊!
(祖母)姓刘。姓刘也是假的,因为苗人不会姓刘的。这个我原来都不知道,后来我母亲临死以前把这些都告诉我们了,让我们后来好知道。
(见《沈从文晚年口述》121—123页,王亚蓉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沈龙朱说:“我曾祖父娶一个苗族媳妇来,实际上就是要生个孩子。生完孩子,就把人家发配了,改嫁了。但还立个坟,算是孩子母亲在这儿。其实,人并没有死,是把人家卖出去了。利用苗族女子生了孩子,传宗接代。这样才有了我的祖父。可是现在回过头还要利用老祖母的身份,你看这个真是……”
虽然刘新华并不认可这个说法。但他的研究中,沈从文的叔祖父沈宏芳有两房太太,一位姓刘,不是苗族,一位姓张,是苗族。我结合两厢说法,编成下图:
图二沈从文上两代与沈从文身世关系图
沈从文爷爷沈宏富周氏沈宏芳刘氏张氏?苗
沈从文父辈沈宗嗣(继)黄素英沈宗梁沈宗颐沈宗基沈宗泽沈宗嗣(出)
沈从文
沈龙朱
苗族祖母的姓氏,沈从文记述是“刘”,假的。而刘新华的考证是:沈宏芳第一任妻子姓刘,非苗族。第二任妻子姓张,苗族。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是沈从文的叔祖父沈宏芳和苗女张氏所生的第二个孩子,过继给了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
第一部分 第二辑 亲戚说情(4)
张罗并完成这所有过继手续的,是沈从文名义上的祖母、沈宏富的太太周氏。周氏在沈家有较高的地位。她在沈从文出生四个月后离开人世,时间是一九〇三年三四月间。沈从文回忆说:
祖母死时我刚活到这世界上四个月。那时我头上已经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关于祖母的死,我仿佛还依稀记得我被谁抱着在一个白色人堆里转动,随后还被搁到一个桌子上去。我家中自从祖母死后十余年内不曾死去一人,若不是我在两岁以后做梦,这点影子便应当是那时唯一的记忆。
沈龙朱说:我们本来是汉族,但是,当弟弟沈虎雏的女儿沈红要考大学了,有人建议,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优惠。于是,沈红需要一个少数民族的身份。沈红要是苗族,那她父亲沈虎雏就要是苗族,沈虎雏要是苗族,他的父亲沈从文就该是苗族。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沈从文做了苗族。因为他在苗族地区居住了三代以上,可以自己选择民族身份。
沈龙朱现在填苗族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下一代,他自嘲是“投机取巧了”。沈从文当苗族是因为孙女沈红才当了苗族。一开始,沈龙朱一家还没改,他说:“等到女儿沈帆要上中学,转学,家里人商量,咱们也改吧。女儿一改,我也跟着改了。这完全是中国特色。”
不过,沈从文晚年做了苗族,对沈红考学没有带来任何帮助。
沈龙朱说:“我们重新把自己定为苗族,也是对我们这位苗族曾祖母的一个最好的纪念。这位老祖母一直都无人知道她流落到哪里去了……”
苗族是比较纯的。苗族是蚩尤的后裔,汉族是黄帝的后裔。蚩尤被黄帝打败了,跑到西南角住下来。沈龙朱还跟苗族干部吴瑞芝学过几句苗语。吴瑞芝是沈龙朱童年时代在云南时期就结识的凤凰苗族老乡,沈龙朱说:“吴叔叔还是游泳高手!”后来,吴瑞芝担任过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司长。
继承了苗族身份的沈从文的孙女沈红,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她做社会调查和扶贫工作,把目光集中在云贵边境最偏僻的苗族地区,数度深入一线考察,她的事迹上了《中国青年报》。沈龙朱从执著的侄女口中得知,苗族传统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湘西这边的苗族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文字。而贵州那边的苗族有文字,是教会里的洋教士用拼音发明的苗文,然后传授下来的。
沈从文血脉的一支从苗族来,传承了沈从文生命的沈红又把这点温爱带回到苗族中去。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回归?
4、骁勇的爷爷谋杀袁世凯没有成功
沈龙朱知道有刘新华这样的一个研究在,但是他自己并未很认真地关注过。沈龙朱没有能够从父亲嘴里了解到多少爷爷奶奶的事。他说:“爷爷奶奶的事,父亲讲得很少。”
那么沈龙朱的爷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这样说:
就由于存在本地军人口中那一分光荣,引起了后人对军人家世的骄傲,我的父亲生下地时,祖母所期望的事,是家中再来一个将军。家中所期望的并不曾失望,自体魄与气度两方面说来,我爸爸生来就不缺少一个将军的风仪。硕大,结实,豪放,爽直,一个将军所必需的种种本色,爸爸无不兼备,爸爸十岁左右时,家中就为他请了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
……庚子联军入京的第三年。当庚子年大沽失守,镇守大沽的罗提督自尽殉职时,我的爸爸便正在那里作他身边一员裨将。那次战争据说毁去了我家中产业的一大半。由于爸爸的爱好,家中一些较值钱的宝货常放在他身边,这一来便完全失掉了。战事既已不可收拾,北京失陷后,爸爸回到了家乡。
第一部分 第二辑 亲戚说情(5)
沈从文的父亲、沈龙朱的爷爷沈宗嗣,秉承了前辈的风范。回到家乡后,并不曾游离于大社会之外,而是积极推进了当地的光复:一九一一年呼应了武昌起义,由此,他成了当地的要人。
沈龙朱虽然没有亲自从父亲嘴里获得很多爷爷的故事,但是通过阅读,他知道了爷爷的那一份荣光。爷爷沈宗嗣参与了辛亥革命,并在革命中发挥了作用。但在不久之后举行的省议会代表选举中落败,郁闷之至。为了争一口气离开老家北上京城。在后来他儿子沈从文住过的前门外酉西会馆,组建了铁血团,密谋刺杀袁世凯。
哪知风声走漏,同志被处决。而沈宗嗣因为在剧院里看戏,躲过一劫。他匆忙逃往东北,隐姓埋名,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处隐藏起来。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爷爷沈宗嗣刺杀袁世凯的具体原因,沈龙朱不能知道。但这在沈家家族史上,也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毕竟,一个湘西军人,要与一个国家的最高要员对抗,并冒了生命的危险。他是希求国家多一点民主吗?还是仅仅为了逞一时之能?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逞一时之能有何必要?
沈宗嗣能算是上个世纪初最早觉醒了的民主斗士吗?沈宗嗣的决绝和骁勇,转化成了儿子沈从文一生的忍耐,不做无益的事,不屈服于权力一样!
沈龙朱的奶奶黄素英是土家族人。沈龙朱说:“土家族,以前并不认为是一个专门的民族。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它是汉族在那儿土生土长了,并不构成单纯的一个民族。而且土家族混杂很厉害。沈家血脉里,土家族的成分确实不多,我的祖母黄素英,实际上就是黄永玉家的人。所以我们这才和黄家有了亲戚关系。”
被沈龙朱叫做“表哥”的著名画家黄永玉在怀念沈从文的文章中说:
从文表叔家的祖上当过大官。我们祖上没当过官,最高的学位只是个编县志的“拔贡”。
说的是为沈家挑媳妇,亲戚朋友家未出嫁的女儿穿红着绿,花枝招展来沈家作客。老人家却挑了着白夏布衫的黄家女儿。说是读书人家的女儿持重,“穷”得爽朗。
这女儿褐色皮肤,小小的个子,声音清脆,修长的眉毛下一对有神的大眼睛。她是我祖父的妹妹,我的姑婆,从文表叔的妈妈。
沈从文的外公叫黄河清。在尚武的湘西凤凰,是读书人出身。他的重孙子是黄永玉,他的外孙子是沈从文。这便是沈龙朱叫黄永玉“表哥”的来历。
图三沈从文母亲一系的亲戚关系表
黄河清
黄镜铭?黄巨川黄素英沈宗嗣
黄玉书杨光蕙黄毓熙黄毓贵沈从文张兆和
黄永玉张梅溪黄永厚黄永光黄永前沈龙朱马永暐沈虎雏张之佩
黄黑蛮黄黑妮沈帆沈红
黄河清是土家族,这样,在沈从文血统中,有一半土家族,有四分之一的苗族。在沈龙朱的身上,有四分之一的土家族血统,八分之一的苗族血统。沈从文说到自己至少是八个舅舅。但是我没有看到确切的资料。也不知道上文说的黄村生,到底是哪个舅舅的孩子。
沈龙朱的爷爷沈宗嗣在沈从文到北京之后的一九三〇年去世。奶奶黄素英在沈龙朱出生前九个月去世。这样,沈龙朱没有机会与祖父祖母接触。关于爷爷奶奶的所有故事,都只是故事。
5、或热心文化或置身行伍:文伯伯和武叔叔
沈龙朱与爸爸的几个兄弟妹妹都有过接触。他的大伯伯叫沈云麓,他是见过的。但是他记忆不深刻。倒是黄永玉记得比较清楚,说沈云麓“样子长得古怪,脾气也古怪得出奇”。黄永玉在《这些忧郁的碎屑》中描写他称为“大满”的沈云麓:
第一部分 第二辑 亲戚说情(6)
我懂事以来一直到他七十九岁逝世,他那副形象在我的印象中,从来都是一致的。他既没有小过,也没有老过。
他是个大近视。戴的眼镜像哪儿捡来的两个玻璃瓶底装上的,既厚实,又满是圈圈。眼睛本身也有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淌眼泪。老得用一条常备的手巾不时地取下眼镜来拭擦。鼻子是个问题的重灾区,永远不通,明显地发出响声,让旁边的人为他着急。于是又是取出手巾,又是放回口袋,那样来回不停地忙。……但是口袋里的那条手巾,谁也分不清它到底是什么颜色。
他个子单细,却是灵活之极。他长成一种相书以外的相貌。胡适先生可以说有点像他,高脑门,直鼻梁,长人中,往下挂的下嘴唇,加上厚实的下巴……但没有他充分、夸张。对于他,胡适先生只是具体而微弱。他更全面,简直长得痛快淋漓……
他虽然眼睛看不清楚,步履倒是特别来得快。上身前倾,匆匆忙忙。不少街上的闲人为他让路,因为他脾气不好。
……
他从来不惹人,县里却不能没有他。
他穷得可以,但按年按月订了几份报纸——《大公报》老《申报》《新民报》《华商报》……人围在一堆谈论时事,他总是偷偷蹲在一边不搭腔,若是有人谈错什么题目,只见他猛然站起来“哼!”的一下走了。这就是说,过时的材料把他得罪了。
就是这样的一位大伯伯,让沈龙朱永远充满了无限的温暖和敬意。在《沈从文全集》所收的书信中,沈云麓保存下来了沈从文最早的书信。这位沈从文的长兄,曾经在一九一九年,千里寻父到东北。因为那时候他的父亲因刺杀袁世凯败露而销声匿迹。沈云麓沿路给人家画像获取基本的生活保障,最终在热河的赤峰找到了父亲。
今天,在交通已经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从距离凤凰最近的吉首坐火车到承德,需要在石家庄转车。全程两千零四十六公里。当年在交通不发达而战乱频仍的年代从湘西凤凰跑到承德去,是一个多么艰难的事情。但是,沈云麓做到了,而且完成了任务,把流离多年的父亲找回了家。
当二弟沈从文走向北京文坛、三弟沈荃参军打仗,这个大哥就在家中侍奉母亲。后来,抗战爆发后,大批北平文化名流向后方转移,经二弟沈从文介绍,沈云麓家“芸庐”便成了中转站。他的乡下人的热情,保护和帮助了一大批文化大家和文艺青年。其中包括闻一多、刘开渠、庞薰粟、林风眠等等。
沈龙朱说:“西南联大南迁的过程中,还经过我们老家湘西沅陵。当时我们老家是在凤凰,我的伯父,不知道怎么凑钱在沅陵盖了一处房子。大伯父的名字,父亲有时候写成山麓的‘麓’,有时候写成数字‘六’,湖南话‘六’、‘麓’发音相同。大伯父在沅陵的小楼房是两层楼,叫做‘芸庐’。‘芸庐’接待过很多人。抗战开始后,我父亲从武汉到长沙,长沙到武汉,又从武汉回到长沙,然后到沅陵。在这过程中,接待了梁思成夫妇等大批徒步去云南的人。浙江杭州美专的刘海粟,也被‘芸庐’接待过。那时,很多人往云南去,往重庆去,从这条线走的话,都要经过沅陵。”
沈云麓在湘西乡下为从敌占区向大西南转移的文化人士提供的帮助,从小处说,是帮助弟弟的朋友;从大处说,是支持全民抗战事业。“寻父侍母”是尽孝道,“搭救英才”是凭忠义。大伯伯在沈龙朱眼里是“忠孝”两全的长辈,虽然没有在一起生活的经验,但是沈龙朱永远铭记着……
沈龙朱的大姑妈叫沈岳鑫,嫁给了田真逸。黄永玉说:“大孃嫁给姓田的既读书又在外做事的好人家。”田家究竟怎样个好法呢?
第一部分 第二辑 亲戚说情(7)
在湘西,最著名的家族先是“老三家”,后是“新三家”。如前面已经说过的,沈从文自己的文字讲:“咸同之季,中国近代史极可注意之一页,曾左胡彭所领带的湘军部队中,筸军有个相当的位置。统率筸军转战各处的是一群青年将校,最著名的为田兴恕。”
这就是田家的代表性人物了!后来人们把田兴恕、熊希龄、沈从文并列,称为“凤凰三杰”。田兴恕在大清朝的时候做过钦差大臣,熊希龄做过中华民国的总理。沈从文没有什么像样的职务,晚年享受过很短时间的“副部级”待遇,没有实权。沈从文年轻的时候初到北平,那时,他的大舅、黄永玉的爷爷在给熊希龄做秘书,都没有能够保证乡下来的亲戚有口饭吃。
表二湘西大家族简况表
代表性人物职务或简要介绍 备注
老三家 田家
沈家
熊家 田兴恕:满清钦差大臣
沈宏富:云南昭通镇守使、贵州总督
熊希龄:中华民国总理
在剿灭太平军中发迹。沈从文家与其他两家有姻亲关系。
新三家 张学济
陈渠珍
贺龙 湘西靖国联军二军军长,湘西军民两政会议处处长
“湘西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后起,依靠老三家发迹。沈从文曾经是他们部队中的一员。
沈家不仅和熊家攀了亲,而且沈从文的大姐嫁给了田家公子。这样“老三家”是姻亲关系。那么,田家与沈家的姻亲是怎样的呢?
表三凤凰田家与沈家的关系表
田兴恕
田应熊田应全田应诏
田真逸
姓名 生活时期 所任职务 与沈家关系
第一代 田兴恕 清朝 钦差大臣、贵州提督 沈宗嗣的战友
第二代 田应诏 民国 湘西镇守使、国民党中将
第三代 田真逸 沈从文的大姐夫,沈龙朱的大姑父
第四代 田纪熊
田纪伦 新中国 沈龙朱的表哥
贵为田家之后的沈从文的大姐夫田真逸在北京读了大学,和沈从文大姐在北京定居。这是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沈从文二十岁刚出头,来到了北平。凌宇在《沈从文传》中这样描写道:
田真逸看到沈从文天真浪漫、独闯北京读书寻理想的神气不禁苦笑:“你有什么理想?读什么书?北京城里有多少大学生毕业后无事可做、不知为何生存。大小书呆子不是读死书就是读书死,还不趁早回乡下寻出路才是你的正道。”沈从文默然了。片刻思考后,他斩钉截铁地向姐夫诉说了自己这许多年来随军辗转在湘水边看到的一切,他不想让自己的生命像浑浑噩噩的云影任凭风吹得东游西荡,不想将自己的梦想像小鱼小虾般被人世醉生梦死的糜烂状态吞噬殆尽。
他希望在北京,在新文化的重镇里,找到未来的理想之路、社会人生明确而肯定的答案。田真逸听着听着,脸上露出了赞赏的微笑,他诚恳地嘱咐道:“好,好,你这个古怪的乡下人真有胆量!就凭你这点胆量,就有资格来北京住下,学习经历。可你一定要记得,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丢了!”不久,姐姐和姐夫回湘西了,留下第一次见面的这番嘱咐,还有仅有的两条棉被。
因为凌宇是认真采访过沈从文的,这段文字的叙述是可靠的。后来在田真逸、沈岳鑫的儿子田纪伦《我眼中的舅父》一文中,引用了沈从文给大姐沈岳鑫的一段话:
初次出门时那天对我的鼓励,以及初到北京来时,住在你家中,身发高烧的情形。你对我的友爱和对家中人的关心,我想起时,就对工作有了力量和信心,即在万分困难里,并不灰心丧气!你对我的帮助,将成为我对人对事热忱的取法。
离开家时姐姐的叮嘱,在北京相遇后姐姐的关怀,沈从文在这样短小的文字中,都表达清楚了。田纪伦大学毕业后到长春在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一九八九年还在《汽车工厂设计》杂志上发表《工业设施的色彩设计》专业论文。沈龙朱不仅见过大姑妈大姑父,而且和表兄田纪熊、田纪伦保持着来往。大表哥田纪熊在上海交大读轮机系,毕业后在大连海运学院教书至今。
第一部分 第二辑 亲戚说情(8)
沈龙朱的三叔沈岳荃,也叫沈荃,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湖南同学到广东考进黄埔军官学校四期步科。他的同学中有林彪。当沈龙朱随父母住在云南昆明的时候,这位三叔在嘉善打日本人的时候受了伤,便回湖南养伤。养伤期间,到云南和沈从文一家见面。就这回,沈龙朱第一次见这位叔叔。后来叔叔经过昆明去印度受训,沈龙朱也见过。
离职后的国民党少将沈荃于一九四九年在凤凰陈渠珍手下响应程潜起义向解放军投诚。后来却被杀了。关于他的文章有李辉的《破碎的将军梦》张森奉的《错杀沈荃》。在黄永玉的文字中,关于沈龙朱的叔叔,也有精彩的描写。
沈荃被杀害后,他的女儿沈朝慧长期住在沈从文家中。沈从文为了这个侄女能够在北京自己身边由自己照顾,写信给当时权重一时的江青。后来,沈朝慧嫁给了雕塑家刘焕章。黄永玉说到刘焕章:“我跟他是亲戚。”就是这样来的转折亲。
沈龙朱说:
沈荃的女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赶出北京,她就到长春表哥家。大姑妈当时在那儿,朝慧妹妹就躲那儿去了,后来回到北京,嫁给了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刘焕章。
刘焕章是很勤奋的人。他塑过沈从文像,但是我觉得不太像。后来他做别的东西做得比较多,自己创作的东西比较多,不停地干活,很能干的一个人。他岁数比较大,比妹妹大得多。不追求出名,也不吭声,愿意自己做,就使劲做,到现在还在做,八十多了,早晚还敲啊,劲头挺足。你想,他天天跟石头、木头打交道。
刘焕章当年就是自己蹬个三轮,什么地方有大树根,他就骑上三轮把大树根扛回家去,家里没处搁,就搁在胡同里,门口。到他门口,一看,六七个大树墩。他也做过根雕的东西。
在凤凰沈从文墓园,那块著名的标志性石头,就出自这位刘焕章之手,成为今天凤凰的一道风景。
沈从文最小的妹妹沈岳萌,是看着沈龙朱长大的。因为家庭特殊原因,沈龙朱的这个姑妈很早就跟着沈从文一家生活了。沈龙朱回忆说:“姑妈跟我父亲出来,父亲本想让她上学,她却没有坚持下去,只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做了点事。抗战开始后,姑妈跟我们一起从北京到昆明,在昆明也没有正经做事,就有点神经障碍。同乡把她送回老家去,她嫁给沅陵的一个农民。三年大饥饿时期,姑妈去世了,后来姑父也不在了。现在他们的孩子跟我们有联系,盖房子困难,我们尽可能支持一点。”
图四沈龙朱上一辈的沈家亲人关系图
祖父沈宗嗣祖母黄素英
大沈大田大沈大李父沈沈母张叔沈婶罗九沈小莫
姑岳姑真伯云伯淑岳从兆岳姑岳姑?
妈鑫父逸父麓母珍亲焕文亲和父荃母兰妈萌父
田田沈马沈张沈刘莫
纪纪龙永虎之朝焕自
熊伦朱暐雏佩慧璋来
在乡下特立独行周济天下而无儿无女的大哥,功绩赫赫却被杀的弟弟,患难与共回到乡间饿死的妹妹。黄永玉说自己的表叔沈从文“捏着三个烧红的故事,哼也不哼一声”。
二〇一一年夏天,沈龙朱和弟弟沈虎雏回了一趟凤凰,目的是改造大伯父的坟墓。他说:
伯父伯母没有孩子,上次送我母亲骨灰回凤凰的时候,我们专门去看了一下伯父伯母的坟墓,在一片草丛中,从山坡底下看去,确实是荒芜了。老家一位唐友权师傅,是给我父亲墓地刻过碑的。他感念大伯父的好,跑到北京来找我侄女沈红。沈红给他看我们去伯父墓地拍的照片。唐师傅说:“我给你们修。”他提出来由他自己出钱修我伯父的坟墓。我们说,那不行。
第一部分 第二辑 亲戚说情(9)
结果唐师傅还真干了,而且刻碑文要我们提意见。我就想办法征求大家意见,包括问湖南伯母的名字究竟叫什么。过去我们就叫大伯妈,具体名字,我都不知道。后来查了存档的老户口本,查了老的东西,弄清楚了,就准备了碑文。
我请过去县旅游局局长田世烈的孩子田斌,帮我打听刻碑的费用要多少钱。我们至少应该给人家这个费用,因为这是人家的劳动嘛。结果打听不出来,唐师傅很机警。但在我们总不能让人家来负担这笔费用。
从这一点看来,沈家虽然在凤凰没有后人了,但是沈家为凤凰创造的荣光与无形文化遗产,凤凰人记得沈家每一个人的好处。
6、拜黄永玉为师学艺备考美院?可能得罪了表哥黄永玉
沈龙朱对表哥黄永玉十分景仰,他说:“黄永玉使用文字的能力,确实非同一般。他写了很多东西,现在还在写。他小时候经历非常丰富,所以自传没完没了。况且,他记忆力超群。流浪,一个人闯天下,学木匠,学木刻,从徒工位置上终于闯荡出来个自己的天下,他不仅有两下子,而且读的东西也多。”
沈龙朱有幸做了黄永玉的学生。他说:“五十年代初,黄永玉从香港回到北京,进中央美术学院当教授。黄永玉在帅园府的家窗户一开,就能看到美院操场。我家也住在附近,我自己喜欢美术,一九五三年考大学前,就到黄永玉家,跟他学习画石膏像,是临时抱佛脚的性质。高中毕业参加美术学院考试,还真考上了。但组织上信任我,希望我学军工。我就放弃了上美术学院,学了理工。”
转学理工的沈龙朱,至今保持着对于画画的兴趣。这有黄永玉的功劳。因为基础薄弱,沈龙朱画得不多,但是热衷摄影,尤其是花卉摄影,这多少与学美术有些关联。
现在,黄永玉的画在市场上价钱很高,只要涉“黄”都值钱。沈龙朱说:“那价钱有点吓人,我们就尽量别去折腾这事。”
沈家没有黄永玉的画。沈龙朱说:“我们都没有,而且不会主动去要。人家愿意画,给一个留作纪念,毕竟交往这么多年,互相之间亲情在,还是值得的。但专门问他要一个东西来,就没有必要。我唯一的就是在女儿沈帆小时候,黄永玉给孩子画的个速写。我手上唯一的黄永玉的作品就这一件。”
“不过,”沈龙朱说,“我也得罪过黄永玉。”
原来,黄永玉把张兆和在《从文家书》里的后记,刻成碑,搁在墓地最显耀的地方。张兆和去看了以后,不高兴。沈龙朱说:“母亲又没法接触他,怎么说他好?后来我有一次到他那万荷堂去,我就说,妈妈觉得你搁的地方有点不合适,我们给你挪挪,挪个地方怎么样?他说:没关系,你们挪吧。”
实际上,黄永玉是确实喜欢张兆和的那段文字。他在一九九八年接受我采访时说:“表婶张兆和在《从文家书?后记》里写的话,没有人能写出比这更好的文字与意思了。我把它打成碑放在表叔的墓地,以期引发更多的人来理解他们那一代人,理解我们还不理解的沈从文。”
但是,黄永玉的做法,与张兆和一向的不张扬相违背。当年我见到沈红的时候,沈红就流露出奶奶对把自己文字放在沈从文墓地的无奈。
我问沈龙朱:“那黄永玉同意之后,你们挪没挪?”
沈龙朱说:“挪了,我们跟县政府商量以后,挪到偏一点的地方去了。因为妈妈自己不愿意,那我还得说呀。”
我问:“你专门找黄永玉去说这事的吗?”
沈龙朱说:“不是专门说这事的,顺便说的。我可能是送花,跟着单位的车,临走了,他送我到大门口,我就跟他说了这些话。他说没问题,我们就跟县里说,县里就给挪了。不知道他后来去没去,要去了一看,真挪了,他没准就会不高兴。”
第一部分 第二辑 亲戚说情(10)
虽有这个小插曲,但是沈龙朱对黄永玉的景仰没有变。在这本书写作过程中,沈龙朱兴致高时,画了几张插图。我觉得很好,赞赏他。沈龙朱半开玩笑半得意地说:“你不知道,我是黄永玉的学生嘛!”
7、父系是“湘军”中坚,母系是“淮军”领袖
采访沈龙朱,我惊讶地发现:沈龙朱父系中的代表性人物是湘军中的中坚力量,而他母系亲人中的代表性人物则在淮军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这两个家族如同两个军系一样,发迹于绞杀太平军的那场举国大战中。
沈龙朱曾和我说:“我应该见过外公。因为我一九三六年去苏州,他还没去世。但我没有记忆。我跟外公在一起还有照片,所以外公我是见过的。”
沈龙朱的外公,即张兆和的父亲叫张吉友,原名张武龄,自用名张冀牅。张兆和的父亲张吉友和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一样,都有过继的经历。张兆和的爷爷张华奎无子嗣,就过继了堂弟儿子张武龄的第四个儿子,这就是张兆和的父亲张吉友。
但是,这个家族中最著名的是张兆和的曾祖父张树声。他是淮军领袖,担任过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影响力仅次于李鸿章。
张家是从江西吉安迁居合肥。在《江西吉安衙背张氏族谱》,我发现七十五世张汝杰生三子,分别是张树声、张树远、张树光。但可能与合肥张家无关。但是江西张家族谱很庞大,或许再耐心些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在现有资料中,我整理出张兆和太祖以来的传承世系:
图五沈龙朱母系传承关系图
张荫谷
张树声张树珊张树槐张树棠张树屏张树型张树玉张树琼张树培
张华奎(张云瑞)张华轸(张云林)识修张华年张伯纪(张云官)
张吉友(原名张武龄,自用名张冀牖,入嗣)??张吉友(出嗣)张禹龄
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张中和
沈龙朱
张树声兄弟九人,张吉友的生父张伯纪是张树声五弟的孩子。张吉友的亲弟弟张禹龄,后来定居北京。张兆和生下沈龙朱兄弟,而沈从文南下以后,母子三人就住在张禹龄家。张禹龄所生的孩子张中和,沈龙朱也叫舅舅,后来成就了沈龙朱的婚姻。
张吉友从合肥先迁到上海,再定居苏州。创办学校,提倡新式教育,在近现代苏州影响力巨大。尤其是他哺育的十个子女中的四个女儿,个个嫁了名家。成为现代中国可以与“宋氏三姐妹”比肩的“合肥四姐妹”。如果说“宋氏三姐妹”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话,“张家四姐妹”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上的影响力,完全可以与前者匹敌。
8、外公的文化情怀与外婆的奢华嫁妆
“家里有万顷良田,每年有十万担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父亲可能是因为很早就离开了老家接受了新思想,他完全冲出了旧式家庭的藩篱,一心钻进了书堆里。这个家庭带给他的最大便利和优越条件是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书。”
这是沈龙朱的二姨妈张允和在《亲爱的父亲》中的文字。合肥的家业很大,但是沈龙朱的外公张吉友把钱拿来,在苏州办了乐益女中。
我二〇〇六年到苏州拜访了依旧居住在乐益女中旧地上的沈龙朱的五舅张寰和。老人告诉我:“我们小时候家里挺大的。每个孩子还都有一个奶妈、一个保姆。奶妈走了以后就是保姆照顾。不吃奶的就叫‘干干’。我的干干很可怜,我一岁多她就死了。后来就大姐的‘干干’和大哥的‘干干’都照顾过我。”
第一部分 第二辑 亲戚说情(11)
为了乐益女子中学,外公张吉友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财产。苏州学者余心正说:“他独立办学,没有丝毫奴颜媚骨。不接受当局拨款,不要教会一分资助。每年有十分之一的免费生,招贫寒子女入学,把乐益办成新式中华女校,容纳各种先进思想。尊重教师的人品学识,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保持教育的先进性、纯洁性、大众性。”
外公家底殷实,但是他却“不做官、不纳妾、不打麻将,不沾烟酒”。“对子女教育耐心平等,讲明只留知识,不传家产。”(余心正:《启蒙教育家张冀牖》,见《浪花集》)
沈龙朱的外公在合肥时,娶了扬州盐商家的女儿陆英为妻子,那时候张吉友才十七岁。据说扬州陆英家陪来的嫁妆放满了一条街,把合肥张家府邸的几进院落的家具,都换成了紫檀的。陆英为张吉友生了十四个孩子,活下来九个。她在生第十四个孩子的时候,去世了。她临终前把所有带孩子的保姆都叫到身边,每人给了两百块大洋,愿她们把孩子们拉扯到十八岁。做完这事,陆英就去世了。果然,这些保姆,每人带一个孩子,真把孩子们带到了十八岁。沈龙朱从母亲、姨妈和舅舅们回忆保姆的文章中了解到了外公外婆的早年故事。
沈龙朱的亲生外婆去世时仅三十六岁。后来张吉友办学娶了学校的女教师韦均一。沈龙朱说:“妈妈的亲妈妈,因为去世早,我没有见到。母亲的继母,在苏州我们都见过。她是乐益中学的教员,也当过校长。”这个外婆和外公又生了一个孩子,这就是沈龙朱最小的舅舅张宁和。她们姐弟名字的寓意是,所有男孩子都有宝盖头,要支撑家业;女孩子都有两条腿,意思是要走出去嫁人。而沈龙朱的二姨妈张允和在回忆时深情地说道:
父亲对我们四个女孩子尤其钟爱,他为我们起的名字不沾俗艳的花草气: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后来有人在文章中说,张家女孩子的名字都带两条腿,暗寓长大以后都要离开家。我想,父亲从小给了我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个性、爱好的机会,让我们受到了尽可能好的、全面的教育,一定是希望我们不同于那个时代一般的被禁锢在家里的女子,希望我们能迈开健康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
图六沈龙朱外公和两任妻子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