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奥巴马他将改变美国

_2 刘亚伟(美)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东南欧那些信奉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的新移民也开始向美国迁徙。在1820~1980年间,共有530万意大利人来到美国,其中的三分之一在美国工作几年后又返回意大利,这种短期移民被称为“燕子”。在移民高峰期的1910~1920年期间,共有200万意大利人来到美国。
1880~1924年,200万东欧人进入美国,他们主要是天主教和犹太人,波兰裔人最多,东正教徒较少。犹太人主要是为了逃离当时俄罗斯帝国的大屠杀。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大批黎巴嫩和叙利亚的移民也开始移居美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基督徒,但也有少数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这些移民到美国后,多住在纽约和波士顿。
美国收容了如此众多的移民,倒不是因为它的领导人有多少远见卓识,而主要是因为它本身地大物博,其次它的经济起飞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是从客观来讲,那些千辛万苦来到美国的移民对这个接受他们并让他们去实现自己梦想的国家的确是感激涕零。这种心情被诗人埃玛-拉扎勒斯用刻在自由女神雕像下的诗句完美地表达了出来:送给我
你那些疲乏的和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
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遗弃的可怜的人群
你那无家可归饱经风波的人们
一齐送给我
我站在金门口
高举自由的灯火由于欧洲世界其他各地非黄蜂移民的涌入,美国社会出现巨大反弹,国会议员和行政官员也惊慌失措,而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由于经济不景气而日趋贫困的美国农民更是把移民当成替罪羊,成立了以关闭国门、拒绝移民为主要使命之一的美国大众党(thePopulistParty)。之后,美国国会通过法律限制移民,但对黄蜂的老家英伦三岛和其他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移民却网开一面。这样的移民限制一直持续到1965年约翰逊总统签署新的、取消了以种族和国家做移民额度限制的移民改革法案,美国又一次向世界展开了自己宽阔的臂膀,欢迎疲乏的、贫困的和渴望自由的人来安家落户。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美国“主流”是怎么被“美国梦”溶解的(2)
此后,拉丁美洲和亚洲移民与日俱增。美国与墨西哥有3200公里的陆上疆界,大量的非法移民冒着生命危险偷渡。1900年时,美国共有7600万人口,其中只有50万西班牙裔移民。到20世纪30年代移民的拉丁裔人有25万人,50年代有250万人,70年代有450万人,80年代有730万人,90年代有1000万人。2000年后,每年都净增70万的非法移民,加入到原来的1200万~2000万的非法移民大军中。亨廷顿曾在2004年的一期《外交政策》撰文讨论拉丁裔人的涌入对美国的挑战,“拉丁移民的持续进入把美国分成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墨西哥人和其他的拉丁人不像过去的移民,他们不想被美国的主流文化所同化,而是形成他们自己的政治与语言天地。从洛杉矶到迈阿密,他们拒绝盎格鲁—新教价值,这是美国梦的核心。美国忽视了这一危害的挑战。”
1820年后,美国开始出现中国移民。1849年,加州发现金矿,淘金热需要大量劳工。次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起义,东南沿海陷入战火。金矿的诱惑和战事的动荡使得大批中国农民从中国的沿海省份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挖“金山”。他们刚到,当地的黄蜂们就通过决议,不允许华人接近可以淘金的地方。华人于是开始了艰辛的生存、发展和致富的旅途。他们去打鱼,去摘水果,去种地,有了一点积蓄,就开始开洗衣房和餐馆。更多的没有积蓄也找不到工作的华人后来参加了修路大军,参加修建美国大陆铁路的工程。路修好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也来了。由于华人拒绝加入主流社会,拒绝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拒绝皈依基督教,拒绝遵循黄蜂们的生活方式,西部各州的美国人,特别是工会组织,启动了美国历史上针对黑人之外的种族迫害运动。1882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这一法案一直到1943年美中联合抗击日寇时才由国民政府和美国政府谈判取缔。1965年后,台湾学生开始大规模进入美国大专院校学习。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大陆学生允许留美。
经历过多次移民潮,美国成为世界上民族、种族、文化、语言最多元化的国家。在纽约地铁里,你可以看到从白到黑、从浅到深的各种肤色,可以听到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法语、日语等各种语言,可以看到印度锡克人的缠头布、黑人花样繁琐的小辫,也可以看到犹太人的小圆帽、穆斯林女子的面纱。
2006年10月17日,美国的人口达到了3亿。从种族看,白人有22130万,占73.9%,其中4430万拉美裔,占总人口的14.8%;非洲裔3710万,占12.2%;亚洲裔1310万,占4.4%;倒是印第安人现在只有240万,占0.8%。据预测,到2050年,美国将有人口43800万,其中拉丁裔人口将占30%,而非拉丁裔白人占47%,从此将不再是多数族裔。
从宗教看,2008年2月,《皮尤宗教和公共生活论坛》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自称为基督徒,5%为其他信仰者,16%则无具体宗教信仰。福音派新教教会成员构成了美国宗教传统中的最大群体(占总人口26%),其次为天主教徒(占24%)和传统的新教徒(占18%)。犹太教、摩门教各占2%,佛教徒、穆斯林则各占1%。
从地区上看,南部诸州如佐治亚州、阿拉巴马州、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居住着大量的非裔,与墨西哥接壤的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等则生活着越来越多的墨西哥裔,东南沿海的佛罗里达州生活着众多古巴裔,充满商机的纽约活跃着许多犹太人,加利福尼亚州的湾区简直成了华裔的天下……
移民是发展的负担,还是前进的力量?1998年,总统克林顿在波特兰州立大学的开学典礼演讲中说:“美国从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中汲取力量与精神……他们证明是最不停息、最冒险、最具创新精神、最勤劳的人。”
问题是:是什么吸引人们不远万里,抛弃原乡,来到这块土地上?
一般的回答是——美国梦。1931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在《美利坚合众国史诗》写道:这是一方梦土,在这里,每个人的生命变得更完善、更富裕、更丰盈,每个人依其能力和成就收获机会,我们中的太多人对欧洲上流社会感到日益厌倦和怀疑,这却是一个上流社会难以言传的梦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和高薪的梦,还是一个社会秩序的梦,每个男人或女人,不管出生、地位贫贱或高贵,都能依其内在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美国梦,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任何公民或居民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工作,凭着个人奋斗就能过上好生活。机会均等应该是美国梦的灵魂。相比欧洲、印度、中国、非洲等古老社会,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的社会没有世袭、等级制度,任何人凭着勤劳、勇敢和智慧就可能成为地主、企业家、从政人士或是其他职业者。
美国的人口主流逐渐被肢解的原因其实颇具讽刺性。黄蜂们推崇美国梦,奋不顾身地到世界各地去宣扬和推广美国生活方式,并告诉人们,太阳底下最好的国度就是美国。他们不能在他们所到之处成功地推行和实现美国生活方式,倒是那些受到他们感染的人不远万里来到了美国。这些非黄蜂们在美国的创业和他们创业的成功其实最终会颠覆美国社会过往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美国“主流”是怎么被“美国梦”溶解的(3)
1963年,美国著名黑人民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站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林肯纪念堂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他说:现在正是时候,是从黑暗与荒凉的种族主义幽谷中崛起进到充满阳光的种族平等的大道上的时候。现在正是时候,是向所有上帝的儿女打开机会大门的时候。现在正是时候,是将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迁到弟兄和睦相处的磐石上的时候。45年后的2007年的11月7日,奥巴马在一篇演讲中说:美国是我们梦想的总和。是什么使我们团结在一起?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一个家庭?是我们代表彼此的梦想,是我们重申基本信念——我是我兄弟的守护者,我是我姐妹的守护者——通过我们的政治、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应该再一次努力。我们应该重申美国梦。从瞧不起奥巴马的拜登和要割掉奥巴马的“核桃”的杰克逊说起2008年8月23日,奥巴马竞选班子宣布来自特拉华的联邦参议员约瑟夫-拜登为副总统候选人。消息刚一传出(虽然是凌晨),麦凯恩竞选班子的发言人就发表声明,选一个认为奥巴马并没做好出任总统准备的参议员做他的竞选伙伴,可见这一选择的不合时宜。
其实,拜登在跟奥巴马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不仅说过奥巴马没有做好进入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的准备,他还多多少少表达了主流候选人对非主流候选人的蔑视和小瞧。那是在2007年1月,拜登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说我们破天荒有了第一个主流非裔美国人参加总统竞选。他能说会道,聪明能干,不仅人干干净净,长得也帅。我是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故事。”虽然拜登不是黄蜂(他是天主教徒),但是他对从政的非裔美国人的看法可能与美国主流精英群体雷同:这是一群极为愤怒、极善蛊惑、极端萎缩的人,他们打种族牌,利用奴隶制和非裔美国人过去所受的苦难动员选民,羞辱白人。他只是感觉奥巴马有些与众不同,或许可以突破之前套住这群黑人的政治和社会枷锁,在竞选方面有所突破。
事后,拜登专门给奥巴马打电话道歉,并反复解释,他不是瞧不起奥巴马,而是在赞扬他,只是他有点笨拙,应该说奥巴马人很“精神”(fresh),而不是人“干干净净”(clean)。除了给奥巴马打电话,拜登还给美国黑人政界的两位领军人物杰西-杰克逊(JessieJackson)和阿尔-沙普敦(AlSharpton)打电话,说自己不该对奥巴马出言不善。当然,这些本来是奥巴马黑人哥们的政要对奥巴马也不是十分热心。沙普敦曾表示过奥巴马“不够黑”的看法,意思是奥巴马不能全心全意代表黑人的利益,他是被“漂白”和“拉下水”的黑人领袖。
另一位黑人大佬杰克逊对奥巴马的看法就更成问题了。2008年7月17日,这位曾角逐过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黑人领袖到美国保守主义电视台福克斯接受采访。在采访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跟参加采访的一位人士交谈,说,“奥巴马对[我们]黑人讲话总是趾高气扬。”他接着用手作出阉割的姿势,并说,“我恨不得割了他的核桃(Nuts)。”
杰克逊没有料到的是,此时采访的麦克风已经打开,他自以为别人不会知道的谩骂马上被声频和视频传遍了美国的各个角落。事后,杰克逊三番五次道歉,说他是言不由衷,一点没有刺伤和污蔑奥巴马的意思。奥巴马如同接受拜登的道歉一样也接受了杰克逊的道歉。
2007年7月,还没有任何人可以断定奥巴马是否能够获得民主党提名。一年之后,奥巴马已是民主党的世纪总统候选人。拜登一定为奥巴马的为人、作派和突破所折服,并笃信奥巴马可以当选第44届总统,否则他不会同意出任奥巴马的竞选伙伴。至于杰克逊,他是否会在今后的大选中全力以赴支持奥巴马还不可知。但是,无论杰克逊是全心全意还是三心二意,他都是奥巴马令人不可思议的崛起过程中的一块敲门砖。
换句话说,无论奥巴马的个人魅力有多大,演说水平有多高,募捐能力有多强,竞选技巧有多高,没有像拜登(1988年曾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竞选)和杰克逊这样的人在他之前以身试“法”,奥巴马就不可能从春田市伊利诺依州的老议会大厦走到科罗拉多丹佛市的百事可乐中心正式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从2007年2月宣布竞选到2008年8月接受提名,18个月,奥巴马走过一条崎岖的路。我们可以说,他从深渊之底走到了冲击主峰的最后一个营地。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前人留下的足迹。
奥巴马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取美国最具诱惑力的政治果实的。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杰克逊1988年的选举突破(1)
20世纪90年代,一位学者曾经根据自己的调查写过一篇少数族群参政的文章。他写到,根据统计,每一次美国的大选周期,美籍华人平均捐赠6分钱,日本人6毛钱,犹太人6块钱。三个族群的对比反映出犹太人参政的积极。从人数来讲,美国大约有700万犹太人,占人口总数的25%,但是他们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对选举的左右却是任何一个少数民族族群不可望其项背的。这主要是因为很多犹太人在美国的金融界、新闻界和娱乐界身居要位,可以呼风唤雨。换句话说,得罪了犹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得罪了媒体,得罪了捐款人。
2006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出版了《巴勒斯坦:要和平不要种族隔离》,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政策与前南非政府的种族隔离相提并论,引发犹太人团体的剧烈反弹。卡特不得不用很多时间和精力解释他对以色列政府的看法。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曾经成立一个巨大的包括布热津斯基在内的外交顾问团。媒体后来报道这位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颇有反犹倾向,奥巴马立即表态,说他与布氏关系很淡,仅仅吃过一次早餐而已。奥巴马所以要拉大他与布氏的距离无非是要证明他一点没有得罪犹太人的意思。
卡特和奥巴马的遭遇并不是美国政治中的孤立现象。1984年1月,杰西-杰克逊在与《华盛顿邮报》的黑人记者米尔顿-科勒曼谈话时,骂犹太人是“hymie”,纽约是“hymietown”(hymie是英语中用来侮辱犹太人的词,纽约有较多富裕的犹太人)。杰克逊原以为凭着他与科勒曼都是黑人,科勒曼会对他骂人的粗话保密。没料到,几个星期后,另一位记者从科勒曼处得到爆料,在《华盛顿邮报》上公开了杰克逊对犹太人的诋毁。犹太人一片哗然。
杰克逊先是拼命否认,后来又说这是犹太人为反对他参选设下的圈套。美国伊斯兰黑人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家运动”领袖路易斯-法拉罕更是唯恐天下不乱,当着杰克逊的面在广播中公开恐吓科勒曼:“如果你想伤害这位大哥(杰克逊),他将会是受到你伤害的最后一个人。”
最后,杰克逊不得不亲自灭火。在2月下旬,他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曼彻斯特犹太教堂与全美犹太人领袖见面。杰克逊公开承认这一情绪性话语有错,但是,杰克逊坚决反对谴责法拉罕,这给犹太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引起了杰克逊与犹太人之间持久的分裂。
1984年,正是美国的大选年,这一年,杰克逊第一次参选民主党内总统提名的竞选。
杰西-杰克逊1941年出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市。1965年,杰克逊参加了马丁-路德-金组织的从赛尔玛到蒙哥马利的大游行。自此以后,他成了金的得力助手,投身于建立“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在芝加哥的支部。1966年,金让他负责“面包篮行动”芝加哥分部的工作。这是一个维护黑人劳工权益的组织。在杰克逊卓越的领导下,“面包篮行动”抵制了不少歧视黑人劳工的白人企业。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被人刺杀时,杰克逊就在他的身边。
1984年,杰克逊参选民主党总统提名。许多政治顾问和学者都认为杰克逊获胜的机会极小,不过是初选的一个陪衬品。出人意料的是,杰克逊在5个州的预选和基层党团会议选举中获胜,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哥伦比亚地区、南卡罗来纳州、弗吉尼亚州和密西西比州。他在预选中共得到3282431票,占选票总数的21%,但却只得到466名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2%。在民主党参加提名竞选的候选人中杰克逊排在第三位,落后于参议员加里-哈特和前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
民主党1982年已经开始使用所谓的“超级代表”机制。“超级代表”主要是在国会、州和地方政府出任高官的民主党人、党团活动积极分子和已经退休的前民主党大佬。由于“超级代表”的大力支持,蒙代尔战胜对手哈特,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事后,杰克逊抱怨说,民主党的竞选规则对他不公平。蒙代尔与国会女众议员费拉罗搭档参加大选,结果败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纳德-里根手下,折翼而归。
在竞选过程中,所有的民主党对手都对杰克逊小心翼翼,不敢得罪,唯恐在大选中失去黑人选民。媒体对杰克逊青眼有加,极少审查他的言论。虽然杰克逊是民权组织“彩虹联盟”(一个为弱势群体争取医疗保险、教育和经济安全问题的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虽然他自己也认识到,黑人争取权利的努力应该从原先的街头抗争转向拉取选票,他的口无遮拦和不忘阶级苦、血泪仇的竞选方式使他更像一个革命者,而不是一个建设者。正如一位关注那次选举的政治评论员所说,“杰克逊没有明确的计划,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杰克逊仍然只是以黑人习惯的方式鼓舞黑人明确自我价值,不知道如何吸引白人选民,随心所欲说出的话却往往引起白人的恐惧。蒙代尔考虑搭档人选时,也陷入两难,既怕与他搭档丢失了白人的选票,又怕得罪他丢失黑人的支持。共和党人却幸灾乐祸,希望杰克逊可以把南方白人、白人蓝领和犹太人统统推向里根。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杰克逊1988年的选举突破(2)
在这场竞选中,一个令人奇怪又不得不深思的现象是:黑人选民大多支持杰克逊,而多数黑人政治家如亚特兰大市长安德鲁-杨、洛杉矶市长汤姆-布拉德利和哈莱姆(美国纽约市黑人居住区)众议员查尔斯-让格尔、弗吉尼亚州副州长道格拉斯-威尔德却刻意拉开了与杰克逊的距离。黑人领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从情感和立场上反对杰克逊,而是因为他们从集体的利益讲,他们担心杰克逊的“揭竿而起”会扰乱民主党的整个选局,从个人利益讲,他们也害怕杰克逊会让他们在自己的竞选中丢失白人选票。1985年,威尔德竞选弗吉尼亚副州长时,他甚至拒绝杰克逊来为自己助选,后来他赢得了44%的白人选票,如愿以偿。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权运动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不知不觉间,新一代黑人民选官员与老一代民权运动者之间已经开始了一场不动声色的权力争夺战。新一代的民选官员竭力洗刷自己与“愤怒”的黑人的联系,表现出“去种族化”的特点。汤姆-布拉德利原本是洛杉矶的警察官,他塑造的形象不是“黑人英雄”,而是“法律与秩序”的维护者。马萨诸塞州的黑人联邦参议员爱德华-布鲁克甚至以共和党人尼克松的支持者身份参选。当年民权运动的领袖大多是黑人牧师,他们通过街头抗议努力揭露白人的罪恶和唤醒白人的耻辱感的斗争方式无疑已经“落伍”了。
在他们眼中,杰克逊的参选更像是第一代民权运动领袖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想要重振60年代的辉煌岁月。他们担心杰克逊的言论会使他们失去白人中产阶级的信任,影响微妙的种族关系平衡。不过,在为赢得白人支持的同时,他们受到杰克逊支持者的责问,受到黑人选民的压力。当杰克逊在他们控制的地盘上失利之后,杰克逊的支持者会指责他们是投降派,是叛徒。在198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当亚特兰大市长安德鲁-杨站起来发言支持蒙代尔时,一些愤怒的黑人代表开始大声喝倒彩。
1984年5月7日,《时代周刊》刊登长文《光荣与歧视》,文中说,“不管是人格还是性格,杰克逊都不是第一位黑人总统的绝佳人选。”
1988年,杰克逊卷土重来,第二次参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竞选。杰克逊的主要对手是马萨诸塞州长迈克尔-杜卡基斯。杜氏是希腊裔移民,信奉东正教,当年民主党“毋庸置疑”的总统候选人。田纳西州参议员阿尔伯特-戈尔也参加了预选,不过,其时的戈尔,声望还远远比不上杜卡基斯和杰克逊。
在这次预选中,杰克逊在11个州胜出,其中7个州是个人投票预选(阿拉巴马州、哥伦比亚特区、佐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波多黎各和弗吉尼亚州),另外4个州是基层党团选举(特拉华州,密执安州,南卡罗来纳州和佛蒙特州)。除了佛蒙特州和密执安州,其他多数是黑人选民众多的南方州。
当杰克逊在密执安州基层党团选举中获得55%的选票时,杰克逊所拥有的代表人数在民主党诸候选人中领先,人们一度以为他可能成功获得提名。不过,接下来,他就在科罗拉多州小败于杜拉基斯。
威斯康星州一役令杰克逊一败涂地。在1988年初,克莱斯勒宣布年底要关闭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汽车制造厂。两星期后,杰克逊领导工人在该汽车厂举行了抗议集会,反对“经济暴力”。美国汽车联合工会在当地的72个分会宣布支持杰克逊。当时的民调显示,威斯康星州看来已是杰克逊的囊中之物。然而,不到两星期后的预选结果完全出乎意料。杜卡基斯得票47%,杰克逊28%,戈尔17%。选前民调显示,三分之一的白人选民将会支持杰克逊,事实上,他只得到四分之一的白人选票。民调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选前民调失误现象在1982年被学者和媒体称为“布拉德利效应”。所谓“布拉德利效应”是指在一个有白人与非白人候选人的竞选中,民调与实际选举结果之间总会出现偏差,抽样失误的原因不在于统计科学失误,而在于白人选民在接受民调时总是有所顾虑,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怕被人贴上“种族歧视”的标签。1982年,长期担任洛杉矶市长的黑人汤姆-布拉德利参选加利福尼亚州长,他的对手是白人。选前几天的民调都显示布拉德利会获得胜利。选后第一天的《旧金山纪事报》的通栏标题就是《布拉德利如愿获胜》。然而,选举结果出来,布拉德利以微弱劣势败于共和党的白人对手。类似的现象还发生于1983年哈罗德-华盛顿竞选芝加哥市长及1989年大卫-丁金斯竞选纽约市长之时。杰克逊在威斯康星预选中挫败是“布拉德利效应”影响最明显的一次。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杰克逊1988年的选举突破(3)
鉴于1984年的失败,杰克逊在1988年全面调整了自己的竞选策略。他更加关注南部诸州的农民和白人蓝领。同时,他也努力拉近与黑人民选官员的距离。美国联邦众议院的“黑人议会党团”的23人中有18人可能支持他。尽管多数黑人市长仍旧不表态,个别如芝加哥市长哈罗德-华盛顿已经开始表明对他的支持。但是,这些重大的调整仍然不足以使杰克逊赢得足够的选票获得本党提名。造成杰克逊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同父异母兄弟诺亚-罗宾逊的犯罪。罗宾逊被人戏称为“杰克逊选举中的比利-卡特”(比利是前总统杰米-卡特的弟弟,为啤酒商做广告,参加娱乐节目,还为利比亚政府做掮客,收了人家22万美元,后遭参议院调查,谓“比利门”事件。“比利”遂成为政治人物不争气的兄弟的代名词)。
1988年4月29日的《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杰克逊是历史上一座坚固的丰碑》,把1988年称为“杰克逊年”。“不论他是否能当选总统,不论他是否能提名为副总统,不论他是否赢得更多州的初选,世人将会记得1988年是杰克逊年——在这一年里,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黑人为了入主白宫而努力,并得到了选民的慎重考虑。”
当年的民主党全党大会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召开,杰克逊发言,题为《共同的基础与共同的感觉》。许多人听后心潮澎湃,后悔选举中没有把杰克逊太当回事。在演讲中,杰克逊说:不论是白色、黑色或棕色的皮肤,饥饿的婴儿瘪塌的肚皮颜色都一样。称之为痛苦,称之为创伤,称之为折磨。大多数穷人并未靠福利度日。
而我们的孩子们,美国的年青一代,现在你们把头抬起来。我们能赢得胜利。我们决不能让你们被毒品、暴力、过早怀孕、轻生、犬儒主义、悲观绝望所毁掉。我们能赢。
我生在贫民窟,但贫民窟生活并不是我的命运,贫民窟生活也不是你的命运,你能够成功。抬起头来挺起胸,你能够成功。有时天会变黑,但黎明总会到来。你不要屈服。痛苦培育个性。个性培育信念。最后信念将不会消失。
你不该屈服。你或许可能,或许不能达到目标,但是你该明白你完全胜任,你该坚持到底。我们决不屈服。美国将越变越好。始终抱着希望,始终抱着希望,始终抱着希望吧。明晚以后,始终满怀希望吧。最后,杜卡基斯成为民主党总统提名人,与共和党的候选人老布什一起进入大选。在民主党内预选中,杜卡斯基得票9898750(42.47%),杰克逊得票6788991(2913%)。杜卡斯基强调移民背景,吸引了罗马天主教和犹太人的支持,票源中410万来自天主教,120万来自犹太教,2万来自黑人,350万来自白人基督徒。
杰克逊的两次败选向美国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是否准备好迎接一位黑人总统?答案是否定的。在杰克逊所得的近680万张预选选票中,有三分之二来自黑人,92%的黑人选民把杰克逊视为不二选择。即使1988年的杰克逊比1984年吸引了更多的白人选民,但在竞选的转折点——威斯康星州预选——他只得到四分之一白人的支持。
杰克逊的败选向他自己和美国政治提出的问题是:当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行为从20世纪60年代激烈的街头抗争逐渐转为70年代和平的政治参与,一个激进的民权运动领袖如何实现向一个平常政客的转变?一个魅力型领袖如何赋予自己合法性?由于他的肤色,任何对他的行政能力、选举能力提出质疑的人都容易被粘上“种族主义”的标签。但是,隐藏的问题是:对华盛顿政治的疏离、对竞选活动的生疏,像杰克逊这样的黑人候选人是否能够承担起总统的重任?此外,在一个白人为人口主流的社会中,黑人候选人的“可选性”如何?杰克逊之后的黑人候选人可以实现突破,将那把悬于黑人候选人头上的利刃抛向历史的垃圾堆吗?
奥巴马就是这样一位候选人。
2007年3月,杰克逊宣布支持奥巴马,“这是新一代黑人政治家。”他的儿子联邦众议员小杰克逊也公开表明支持奥巴马。奥巴马在马丁-路德-金和杰克逊为种族平等浴血奋斗的年代长大。他7岁的时候,金不幸被射杀。不过,奥巴马起初并不特别崇尚金,而更喜欢马尔科姆-艾克斯。奥巴马大学毕业后,并不满足在华尔街的高薪和商场的驰骋。他豪情万丈地给民权组织写信,希望能够得到指点并找到奉献的机会。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回应。他在黑人社区的工作竟然来自一个白人律师。
奥巴马在芝加哥的历练使他意识到,为了争取白人选票,他们必须采取相对温和的种族立场,走融合而不是分裂之路。奥巴马从来不打“种族牌”,或者说,奥巴马更会打种族牌。他说:我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它植根于我对上帝和美国人民的信仰。我相信如果大家一起努力,我们能够去除我们久已存在的种族伤痛的一部分,并且如果我们想继续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完美的联邦,除了团结起来我们别无选择。然而,杰克逊和曾经参加总统竞选的纽约街头黑人政治家沙普敦却讽刺奥巴马,说他“不应该表现得像个白人。”换言之,奥巴马“不够黑”,不能全心全意地为黑人服务。杰克逊和奥巴马之间出现的政治词汇和技巧的鸿沟正是两代黑人政治家的不同,也是为什么杰克逊两选两败而奥巴马却一鸣惊人的原因。奥巴马的胜利是建立在杰克逊多次失败的基础上的。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杰克逊1988年的选举突破(4)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奥巴马的胜利感到欣慰。2008年1月26日,奥巴马在南卡罗来纳州预选中获胜后,前总统克林顿在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讲中却酸溜溜地讽刺道:“杰西-杰克逊在1984年和1988年都在南卡罗来纳州获胜。杰克逊在这里表现不错,奥巴马也在这里表现不错。”言下之意,奥巴马能在南卡罗来纳州取胜,不过是因为南卡罗来纳州黑人选民多了一些而已。在他演讲时,一个黑人妇女生气地对他嚷,“你正在做的好事情!小心你说的话!”约翰-克里也批评克林顿“作为一个前总统并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8年前,即2000年,正是克林顿总统授予杰克逊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得到的最高奖章。
杰西-杰克逊并不是第一位向白宫发起进攻的黑人。1972年1月25日,毕业于纽约州布鲁克林大学的黑人女联邦众议院议员雪莉-齐泽姆曾经参选民主党总统提名,后败于乔治-麦戈文。她才是第一位向白宫进攻的黑人。
1968年雪莉作为纽约州第12区代表参选众议院议员并当选,成为美国国会第一位非洲裔女议员。她宣誓就职时说:“我清楚地知道,现在我是站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1969~1983年间,雪莉连续七次连选连任国会议员。
1972年1月25日,雪莉宣布自己竞选民主党总统提名,从而成为首位参加总统竞选的非洲裔女性。在竞选过程中,她并没有赢得任何一个州的预选。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她获得151个代表并做了发言。她呼吁为妇女、穷人、年轻人、少数民族、同性恋的权益而努力。
经常有人问雪莉,种族与性别是不是她遇到的主要障碍?2005年雪莉去世后,《纽约时报》发布的讣告中披露,1982年12月,在她离开华盛顿前往马萨诸塞州蒙特-圣约克学院教书前不久,她告诉美联社记者:作为第一个当选为国会议员的黑人妇女,我成了众人瞩目的对象。国会中另外有9个黑人,还有10个女人。我是第一个同时克服这两大歧视的人。我遇到的歧视中,作为一名女子远远比作为一名黑人更糟糕。
当我竞选国会议员时,当我竞选总统时,我遇到更多的歧视源于我是一名女性而不是源于我是黑人。男人终究是男人。在1972年的雪莉,1984、1988年的杰克逊之后,2004年,又一位黑人阿尔-夏普顿参选。
以少数族裔身份参选总统的还有第一位竞选副总统的波兰裔马斯基,1988年第一位出马角逐总统的希腊裔杜卡基斯,2008年第一位竞选民主党总统提名的拉丁裔理查森,他们无不如昙花一现,匆匆退场。连当年雄辩滔滔、声望如日中天的纽约州长马里奥-科莫也因为自己是意大利裔而决定不参加选举。
克服种族的障碍,争取主流选民的支持,用对美国梦的追求制造消灭偏见和歧视的武器,进军并进驻白宫,这已经不仅仅是黑人的梦想,也是拉丁裔、波兰裔、希腊裔、意大利裔,甚至华裔、日裔等所有少数族裔的共同梦想,更是美国妇女的梦想。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88年之后,结结实实地在横亘于她们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上捅了1800万个窟窿。
罗姆尼是条英雄好汉,但他的宗教把他变成了政治侏儒2008年参选总统的罗姆尼怎么看都像个“准总统”。
名校背景:常青藤学校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哈佛大学的法学博士。
家庭幸福:年轻时与妻子相爱,结婚38年,育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毕业于哈佛大学,一个毕业于医科大学,五子婚姻美满,第三代又有五个孙女,十个孙子。
出身名门:罗姆尼的父亲乔治是成功商人,20世纪60年代曾经连任密执安三任州长,后出任尼克松政府的住房与城市发展部部长,1968年参选总统,母亲1970年曾经参选密执安州联邦参议员,主打议题是堕胎权,后败选。
罗姆尼本人身价不菲:任贝恩资本投资公司总裁,据称个人资产约为2.5亿美元。
相貌堂堂:2002年,他曾经入选过美国《人物》杂志评选出的“全球50位最英俊的人”。
不过,罗姆尼步入白宫有个致命障碍——他缺少作为黄蜂的一个标准,他不是新教徒,而是被很多基督徒称为邪教的摩门教徒。
摩门教全称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ChurchofJesusChristofLatterDaySaints),属于基督教的分支,摩门教信徒分布于全世界171个国家,人数为1300万,目前在美国的摩门教徒约有600多万。摩门教徒中也有不少著名的政治人物,如民主党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内华达州的哈利-雷德,共和党尤他州参议员奥林-哈奇,哈奇在2000年也曾参选总统。
摩门教创始于1830年,据说创始人约瑟夫-史密斯在纽约州北部找到了刻在金页上的经书——《摩门经》,经书中说密苏里州杰克森郡曾是伊甸园的所在地,耶稣基督复活后将会回归到杰克森郡,并在该地建立他的天国。摩门教徒反对热饮,既不喝咖啡、茶,也禁用酒精饮料、烟草。摩门教非常注重传教和慈善事业,教义规定教徒要将收入的10%捐献给教会。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杰克逊1988年的选举突破(5)
摩门教徒自认为是基督徒,但是相信《圣经》有许多错误,而《摩门经》是对《圣经》的补充。然而,基督徒大都认为《摩门经》非常“可笑”,摩门教是个“异端”。一个多世纪前,摩门教曾经提倡“一夫多妻制”。摩门教创始人约瑟夫-史密斯就有49个妻子,第二任领袖杨百翰更是有57或58个妻子。1844年,约瑟夫-史密斯带领追随者离开纽约在美国中西部流浪时在伊利诺依被当地政府逮捕,后在监狱被一些暴徒杀害。史密斯死后,杨伯翰成为摩门教新的领袖,他以摩西带领部下出埃及的精神,离开美国中西部,向西迁徙,辗转到当时还是墨西哥领土的尤他盐湖城畔,并在这里繁衍生息,盐湖城逐渐成为摩门教的大本营。
1878年,摩门教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雷诺兹诉美国案”(ReynoldsvsUS)。犹太州摩门教徒雷诺兹因有两个妻子而被地方法院判处重婚罪,处以两年监禁和500美元罚款。在上诉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过程中,律师辩护雷诺兹是摩门教的教徒,摩门教义即有一夫多妻制,因此要求推翻有罪判决。1879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维持了原判,原因在于:宪法修正案第一条的确限制国会规定或禁止某种宗教信仰,但是,可以限制源于宗教动机的行为。摩门教徒可以自由地信仰上帝是一夫多妻的,但一旦他们要将这一信仰落实为行动,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格禁止。因为基于美国的社会价值取向,一夫一妻制才是美国合法的婚姻制度,政府有维护正常婚姻制度的权力。换言之,信仰与行为是两码事。你如果像一个穷汉那样天天遐想:等我有钱了,我要娶一百个妻子。这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只要你在行为上越过法律半步,政府就可以干预。
摩门教徒日益认识到一夫多妻制无法被美国社会所容许。1890年,摩门教开始禁止一夫多妻制。如有教徒违反这一规定,就会被逐出教会。多数摩门教徒逐渐放弃了这一习俗。摩门教徒重视家庭与传统价值,并使尤他州成为离婚率最低的州。然而,任何时候、任何一起一夫多妻的诉讼,都会使人们联想起摩门教的历史。南方的浸信会教徒甚至称尤他州为“撒旦的据点”。
1837年,即在摩门教创立7年后,罗姆尼的祖先就加入了该教。罗姆尼1947年出生于密执安州,罗姆尼的父亲在密执安州曾三度出任州长。
罗姆尼的过人之处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商界奇才、奥运英雄、政界明星。
罗姆尼年轻时进入贝恩商业咨询公司。1984年,他负责创办贝恩资本投资公司。目前,贝恩资本旗下已经拥有数十家公司。凭借出色的财政管理能力,罗姆尼成为身价超过2.5亿美元的商人。一些观察家认为,早在90年代,罗姆尼就不再关注挣钱的多少,转而关心政治声望的积聚。他筹集了3700万美元的选举经费,多数来自于工商界,而且每笔捐助都达到个人捐款的最高限——2300美元。
1999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因为贿赂丑闻及债务危机被迫辞职,冬奥会预计亏损3.79亿美元,盐湖城冬季奥运会面临停办的风险。罗姆尼此时临危受命,担任组委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他通过提拔贤才、提高透明度等方式,在2002年不仅成功地举办了冬季奥运会,还奇迹般地盈利5000万美元。他不仅自己向冬季奥运会组委会捐款100万美元,而且把3年的薪水共275万美元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
2002年11月,共和党人罗姆尼以55%比45%的得票优势当选为马萨诸塞州州长。在参加竞选时,罗姆尼就被告知一旦当选他将面临州政府5亿到15亿的财政赤字。罗姆尼出任州长后发现仅2003年马州财政就有6.5亿的亏空。2003年,罗姆尼使马萨诸塞州收支平衡。2004年,马萨诸塞州创造了7亿美元盈余。这些成就,罗姆尼并不是通过增税或贷款而是通过减少政府固定开支和行政改革实现的。因此,许多人都夸奖罗姆尼善于用管理公司的方式来经营政府。
2007年2月13日,罗姆尼宣布参选共和党2008年总统候选人提名。2008年预选全面展开之后,罗姆尼出师不利,在衣阿华败给迈克-赫卡比,在新罕布什尔州输给约翰-麦凯恩。之后,罗姆尼在密执安州获胜,共和党的预选一时呈“三足鼎立”之势。在密执安获胜后,罗姆尼说,这是“乐观主义战胜了华盛顿式的悲观主义”。后来,罗姆尼又赢得了内华达州、缅因州共和党的基层党团选举。
在2月5日“超级星期二”后,由于选举战绩平平和募捐款额枯竭,罗姆尼于2月7日宣布退出选举。罗姆尼说,如果他继续和麦凯恩竞争,那就会推迟共和党发起全国竞选活动的时间,可能导致在民主党预选中有希望胜出的克林顿或奥巴马在大选中获胜。罗姆尼说,这两位民主党人已经明确表示,他们想让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因此,他不能允许他的竞选活动帮助那些向恐怖主义缴械投降的人。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杰克逊1988年的选举突破(6)
罗姆尼为什么会败选?一个举足轻重的话题是保守派怀疑他的诚信和正直。在出任马州州长期间,罗姆尼支持堕胎法,支持枪支控制,支持同性婚姻。为了竞选总统,吸引共和党的基本选民,他不得不打造一个保守派形象,一再强调与众人拥有共同的保守派价值观。为了迎合基督教选民,他甚至说基督将会返回圣城耶路撒冷重新统治世界,这与摩门教义背道而驰。许多人斥责他长袖善舞,左右逢迎。有人说,投资公司的总裁需要投机钻营,而总统却需要执着的热情。
更为麻烦的是他的摩门教信仰。许多基督徒对他的另一个隐秘身份感兴趣:他已经担任了12年波士顿地区的摩门教的高层领袖。2007年7月,《新闻周刊》的一份调查表明,27%的选民不愿意选摩门教总统。皮尤民调中心2007年9月6日公布的《2008年选举中的宗教》显示,不管是民主党、共和党还是独立选民,至少有25%的美国人不愿意选举摩门教徒当总统。YouTube抓拍到的镜头显示,在竞选活动中,有人甚至拒绝与罗姆尼握手。
美国可以说是发达国家中宗教气氛最浓厚的国家。全国有30万个以上的基督教教堂、犹太教会堂、清真寺以及其他一些宗教活动场所。1996年,全国舆论研究中心(NationalOpinionResearchCenter)一项调查显示,有30%的美国人赞同“《圣经》是上帝的箴言,必须逐字逐句地去理解”的观点;另有50%的人认为“《圣经》是上帝的授意,不必字斟句酌地对待”;只有17%的人从较世俗的角度解释《圣经》,即“一部由人撰写而成,记载寓言、传说、历史及道德箴言的古代著作”。基督教(更正教)信徒占到51%,有25%是天主教信徒。同时,绝大多数(69%)的美国人同意,美国总统本人必须有强烈的宗教信仰。
美国从建国之初就确定了政教分离的原则,而美国宪法第六条第三款也规定,“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和各州所有行政和司法官员,应宣誓或作代誓宣言拥护本宪法;但决不得以宗教信仰作为担任合众国属下任何官职或公职的必要资格。”这一条规定使公职人员可以免于“宗教测验”。另外,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也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早在立宪之初,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与第四任总统麦迪逊就提出了“宗教”与“世俗”之间应有分离之墙。但是,同样是从美国建立以来,美国人民信奉和实践的一个潜规则就是总统必须崇拜和敬畏上帝,必须以极度的准则约束自己并指导政策执行和法律的制定。不以基督教规定的教义信仰上帝的人不能也不配出任总统。
为了逾越这一障碍,罗姆尼付出许多努力。2007年12月6日,罗姆尼在得克萨斯州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了演讲——《美国的信仰》。他说,“我不根据我的信仰来界定我的候选人资格。一个人不应该因为他的信仰而当选,也不应该因为他的信仰而被否决。”“如果我有幸当选为总统,我将不会为一种信仰、一个组织、一个事业和一种利益服务。总统应该只能为美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奉献。”
罗姆尼还承诺,如果明年当选,他不会把自己教会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
许多美国人把这一演讲与肯尼迪1960年竞选总统时的休斯敦演讲相提并论。罗姆尼作出的承诺其实与1960年9月肯尼迪的承诺相同。然而,他面临的社会已经与1960年不同。一位政论家说:“1960年的问题是宗教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的问题。现在的根本问题是我们的信仰如何影响判断?我们的传统如何影响本能?——我们有权力要求追问角逐总统职位的人。”
作为摩门教徒,2008年的总统候选人罗姆尼需要回答的问题远远超过“政教分离”。有人分析,罗姆尼至少要就摩门教神学、一夫多妻、种族歧视、教规、教会机密、让其他教徒变节等问题进行说明,解开公众的疑惑。摩门教在1978年前禁止黑人加入,罗姆尼参选马萨诸塞州长时就被人讽刺为是“白人男孩俱乐部”的一员;摩门教神职人员全部由男性担任,妇女是“二等公民”,众人质疑教会的性别歧视。摩门教徒劝说其他教徒如犹太教、基督教浸信会教徒改变信仰,因为他们的教义才是“真理”。摩门教的经费、管理不对外公开。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摩门教被视为“异教”。而摩门教的教会结构如同天主教,完全是极权式的,等级森严,要求所有的教徒对教会的领袖,也叫先知,保持绝对的忠诚。如同美国选民起初对像阿尔-史密斯和约翰-肯尼迪那样的总统候选人不放心一样,选民对罗姆尼的宗教信仰同样疑心重重。
与1960年相比,2008年的美国宗教宽容度已经有所提高。目前,美国国会议员中已经有两位佛教徒和一位穆斯林。不过,天主教毕竟与摩门教不同,天主教、东正教与基督教毕竟同出一源,摩门教徒虽然自认为是基督教一派,但基督教徒却不承认。肯尼迪参选时美国的天主教徒已有4200万之众,今日美国摩门教徒只占总人口的2%。
罗姆尼的参选显示了美国社会变革的深入,而他的败选又说明了这些变革并不足以颠覆美国政界许许多多的潜规则和美国选民许许多多的偏见。按理说,像罗姆尼这样的英雄好汉(商场的天才,政界的精英,一流的教育,俊美的容貌,公民社会的领袖)获得提名是正常的,被其他候选人击败才是不可理喻的。然而,在共和党的预选中,他不仅不能打败一个到了古稀年龄的老参议员,甚至不能与一个业余牧师、体重曾经超过300磅的极端保守的南方小州的州长抗衡。
罗姆尼体体面面地离开了共和党的角逐,并表示会为共和党的候选人在大选中两肋插刀,不遗余力,但是我们无法知道罗姆尼自己是如何解释他并不体面的失败:是该怪罪他自己在社会政策(枪支管理和堕胎规定)上的左右摇摆,还是因为他的宗教不合时宜?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我的忠诚不属于梵蒂冈(1)
“我的忠诚不属于梵蒂冈,而属于美国宪法和人民”
与罗姆尼相比,1960年当选的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在竞选中也碰到过相似的困境。他们成败不同的结果在于罗姆尼是摩门教徒,肯尼迪是天主教徒,罗姆尼不能打消选民对摩门教的偏见,而肯尼迪则平息了宗教争议,美国的天主教徒势力很大,美国的摩门教徒势力微薄。于是,罗姆尼最终退出了预选,肯尼迪最终进入了白宫。
在参选总统前,当时已经是马州联邦参议员的肯尼迪就对自己的宗教问题有所顾虑,但他的父亲鼓励他说:这个国家并不是新教的自留地。外面有全新的一代人,到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家庭的子女,而那些人会为他们当中的一个在竞选总统而深感骄傲。那种骄傲感将是你的力量所在。肯尼迪的宗教信仰问题在民主党预选中就显示出来。当时,全美还只有16个州举行预选,西弗吉尼亚是其中之一。民主党的五个候选人分别是明尼苏达州的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得克萨斯州参议员林登-约翰逊、马萨诸塞参议员约翰-肯尼迪、伊利诺依州的阿德莱-史蒂文森和密苏里州参议员斯图尔特-塞明顿,不过,约翰逊、史蒂文森和塞明顿都很快退出竞选,只有肯尼迪与汉弗莱进入了最后的预选冲刺。
在5月10日的西弗吉尼州预选进行前,肯尼迪发现自己与汉弗莱的选民支持率已经由1959年12月的70%∶30%拉近到60%∶40%。他的竞选顾问分析,支持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天主教宗教信仰,大量的福音派基督徒对他的宗教信仰感到怀疑。
肯尼迪在查尔斯顿的一个邮局发表了一个演说。他说:我是个天主教徒,但是,我生下来就是个天主教徒这个事实,是不是意味着我就不能成为美国的总统?我可以在国会任职,我的哥哥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可是我们不可以成为总统吗?
当我加入美国海军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天主教徒?
当我哥哥钻进美国轰炸机去执行他的最后一次任务之前,没有人问过他是天主教徒还是新教徒。尽管天主教徒只占西弗吉尼亚州选民总数的4%,肯尼迪大获全胜。由此,肯尼迪通往民主党总统提名之路变得十分畅通。
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之后,当时的民调显示尼克松与肯尼迪的支持率为50%∶44%。在公众的印象中,尼克松经历过四次全国性选举,从众议员到参议员,并两次出任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副总统,经验丰富,而肯尼迪给人的印象则是一个年轻、富有的天主教徒。他虽然是联邦参议员,但是从来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在国防和军事方面完全没有任何经验。
1960年9月7日,150名著名的新教牧师成立了“全国争取宗教自由公民大会”,在开了一天秘密会议后,他们在《纽约时报》的头版发布声明说,罗马天主教具有教会与教皇国的双重身份,因此,如果美国出现一个天主教徒总统,就会导致对美国政教分离原则的侵犯,可能会出现对非天主教徒的压迫。天主教徒总统会不顾多数新教徒的反对提供联邦资金给天主教学校。天主教徒总统也无法参与诸如为非天主教徒举行的国葬等宗教仪式。也就是说,在美国新教各支派的领袖看来,肯尼迪甚至没有出任总统的资格。一位新教领导人甚至提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一样,都是“体制的俘虏”。
问题的核心集中到作为天主教徒的肯尼迪是否可以坚持美国传统的“政教分离”原则。在美国的中西部如俄亥俄州、内布拉斯州、堪萨斯州、衣阿华州、伊利诺依州、印第安纳州和得克萨斯州等乡村地带,人们把宗教看成是比维护和平和发展经济还要重要的问题。据大选前的估计,如果不妥善处理好宗教问题,肯尼迪至少会失去150万张选票。
于是,肯尼迪非常勉强地接受了该协会的邀请,于1960年9月12日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莱斯饭店与“大休斯敦牧师协会”座谈讨论宗教问题。尼克松则断然拒绝了这一邀请。
演讲在莱斯饭店的舞厅举行,同时通过电视向得克萨斯全州播放,会场除了浸信会的牧师外,还挤满了全国性报刊的权威评论家,共有300多人。肯尼迪发表了一次极为生动、极具震撼力的演说。当时一家报纸的社论说,“这次演说是肯尼迪竞选中最好的一次,甚至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演说之一”。这个演说最终成功地平息了1960年大选对总统候选人的宗教信仰的争议。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我的忠诚不属于梵蒂冈(2)
肯尼迪在这次演讲中成功地向选民阐明了这样一个信息,请你们不要在乎我信仰什么宗教,尽管宗教信仰对我个人来说十分重要,而在乎我信仰一个什么样的美国。肯尼迪说:我信奉的是一个政教绝对分离的美国——在这里,没有哪一个天主教红衣主教会命令总统(假如他是一个天主教徒的话)怎样行事,也没有哪一个新教牧师会命令他的教区居民去投谁的票……在这里,宗教自由具有如此的不可分割性,以致反对一个教会的行为就被看成反对所有教会的行为。演讲一开始,肯尼迪循循善诱地对听众说,他有必要谈谈宗教问题,但是他也不忘婉转地提醒他们,在1960年的大选中,还有比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更为重要的问题——“战争、饥饿、愚昧和绝望是不存在宗教界限的。”肯尼迪开宗明义,不仅把宗教和政治剥离开来,也提出宗教信仰与美国在全球范围面临的挑战不可同日而语。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天主教徒,也指出美国还从来没有过信奉天主教的总统,但是,美国“不把天主教、新教或犹太教作为国教”,“政教要绝对分离”,并劝告选民选举总统是政治事务,不要受宗教因素的影响,希望在美国“新教的牧师不会告诉他教区的居民去投谁的票”。肯尼迪在演讲中一再宣称,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各教派之间的平等,不能相互排挤、攻击、仇视,“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教会享受平等相处”,“任何人都有同样的权利根据自己的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一个教会……如果今天我成为宗教信仰的牺牲品,明天就会轮到你们”。
针对总统的宗教信仰问题,他说,“一个总统的宗教观是他自己的私人事情,他不能把自己的宗教观强加于国家,国家也不能把宗教信仰作为选择总统的一个先决条件。”他还用宪法第一修正案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美国1791年12月15日批准的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肯尼迪引经据典,通过列举先辈为美国的独立和自由而斗争的英勇事迹,进一步说明美国历史是各宗教和平共处、共同为美国梦而奋斗的历史,“没人知道他们是不是天主教徒,因为那里没有宗教裁判。”“我完全反对国家被任何宗教集团所利用,不管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强迫、禁止或检查其他宗教的自由礼拜,反对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国家迫害任何宗教信徒。我希望你们和我满怀同样的热情谴责那些禁止新教总统的国家,谴责那些禁止天主教总统的国家。”“我不是天主教的总统候选人,我是民主党的候选人,只是恰好还是个天主教徒。在公共事务上我不是代表我的教派——教派也不代表我。”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他“就会辞去总统一职”,并“希望任何一个有良心的公仆也会这么做”。“我无意指责自己在天主教徒或新教徒面前为我的观点辩解,也无意为了赢得这次总统大选而否认我的观点或背叛我的教会。”
“如果这次大选的基础是让4000万美国人从他们受浸礼那天起就失去当总统的机会的话,那么,在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看来,在历史上看来,在我们美国人民看来,真正的输家将是整个美国。”选民最担心的是天主教总统会利用行政权干预宗教事务,而肯尼迪的演说却成功地说服美国部分选民他会在“教会与国家”之间,在“个人信仰与总统职责”之间竖起一道“隔离之墙”。这也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和第四任总统麦迪逊坚持的理想与原则。
大选的结果是:肯尼迪获得309张选举人团票,尼克松获得219张选举人团票,80%的天主教徒支持肯尼迪,46%的新教徒投票支持肯尼迪。从选举人团票来看,肯尼迪似乎遥遥领先,但是他和尼克松在选民选票上的差距只有11万多张,胜出不足1%(肯尼迪的得票为34221344张,尼克松的为34106671张),真真切切是一场“险胜”!可见人们对天主教徒入主白宫的恐惧。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和南方生产小麦、玉米的诸多农业州,多数没有支持肯尼迪。尼克松的助手试图劝说尼克松要求重新计票,但是尼克松认为自己还年轻,来日方长,打消了挑战肯尼迪获胜的念头。
肯尼迪是美国第一个当选总统的天主教徒,但不是第一个参选的天主教徒。1928年,四次连任纽约州长的天主教徒阿尔-史密斯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参加当年的选举。面对基督徒对天主教的怀疑,史密斯在《大西洋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宗教观点,用神父的讲道和教皇的圣谕为自己辩护。但是,史密斯最终败于共和党候选人赫伯特-胡佛。2000年大选中戈尔的搭档——利伯曼是正统犹太教信徒,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竞选总统的正统犹太教徒,也是首批在国会对克林顿的莱温斯基丑闻提出斥责的议员。2000年戈尔竞选总统时,天主教徒的身份已经不再构成障碍。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我的忠诚不属于梵蒂冈(3)
不过,迄今为止的43任总统可以“新教男性”一言以括之,肯尼迪是唯一的例外。在一个有法可依的国家,即使例外也能化险为夷,打消选民的疑虑,限制总统权力的膨胀,诚如肯尼迪在演讲中所说:当任何人走上国会山,宣誓就职总统,他在宣誓支持政教分离时,当他发誓时,他把一只手放在圣经上,向上帝举起另一只手,如果他违背誓言,他不仅是触犯宪法,国会可以、也应该弹劾他,他也背叛了上帝。在玻璃天花板上捅了1800万个窟窿的女人
2008年大选,美国一些网站看准商机,大肆推销各种竞选商品。有几种商品看起来惹恼了不少女性:一个网站出售各种短袖T恤、长袖T恤、书包、水杯、抱枕、甚至小狗的外套,每一种商品上都印着LOGO——“Brosbeforehoes”(兄弟先于女人,Bro指兄弟,hoes一般指妓女),“兄弟”两字旁边是奥巴马的头像,“女人”旁边是希拉里的头像。另一个网站出售一种胡桃夹——“希拉里胡桃夹”,把希拉里的人像做成一个胡桃夹,借以讽刺希拉里虽为女性,却缺乏传统女性之温柔。衣阿华州的预选结束后,一个说唱团来为奥巴马助兴,唱的歌为“99个问题”,唱这个歌不要紧,要紧的是歌词,“我有99个问题,泼妇却一个也没有。”后来,在一次辩论中,奥巴马打趣说,他认为希拉里“足够可爱。”
有些人预测,21世纪是“她世纪”。在过去的半世纪里,40多个国家至少有过一位女总统或首相,她们包括英国首相撒切尔、德国总理默克尔、智利总统巴莱切特、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拉脱维亚总统弗赖贝加、芬兰总统哈洛宁、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等。
从立国到现在,美国的总统却还是“男性白人”的天下。只有“总统先生”,没有“总统女士”。如果说,奥巴马的参选试图打破种族藩篱,希拉里则称自己是在打破美国社会中“最高、最坚硬的玻璃天花板”。“玻璃天花板”是美国社会中对政坛或职场存在的对女性晋升的无形限制的特殊称呼。
迄今为止,美国已有9名女性参加总统竞选,其中有几位是在美国妇女获得投票权之前就“以身试法”,寻求突破的机会。1872年,多利亚-伍德哈尔作为“平等权利党”候选人参选。1884年和1888年,贝尔瓦-安-洛克伍德作为“平等权利党”候选人参选。她是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一名女性律师。由于“平等权利党”只是美国不起眼的小党,这两次参选不如说只是象征意义上的抗议,没有引起任何波澜。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九修正案,美国妇女经过近60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投票权。
1964年,缅因州共和党人玛格丽特-蔡斯-史密斯竞选总统提名,她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得到27张选票后退出竞选。1972年,民主党人雪莉-齐泽姆参选,她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获得了150多张选票,但民主党最终提名乔治-麦戈文为总统竞选候选人。齐泽姆是首名非洲裔女众议员,也是首名参选总统的非洲裔女性。1972年,夏威夷州联邦众议员、民主党人帕齐-明特参选,名落孙山。1988年,科罗拉多州民主党众议员帕特-施罗德参选,也没有获得民主党提名。2000年,共和党人、美国共和党1996年总统候选人鲍勃-多尔的夫人伊丽莎白-多尔参选,但因为经费不足,在预选中退出,共和党最终提名乔治-W布什。2004年,来自伊利诺依州的民主党人卡罗尔-莫斯利-布劳恩宣布参加总统候选人提名竞选。布劳恩是美国历史上首名非洲裔女性参议员。当年,来自马萨诸塞的参议员约翰-克里获得民主党提名。
其实,最接近美国行政权力巅峰的女性是联邦众议员杰罗丁-费拉罗,她在1984年的总统选举中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蒙代尔的副总统候选人。他们在大选中败给寻求连任的里根。1984~2008年,美国妇女又等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才出现另一位有实力打拼进入白宫的女性——希拉里-克林顿。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我的忠诚不属于梵蒂冈(4)
虽然希拉里是美国历史上第九位参选总统的女性,是在“打破玻璃天花板”的路上走得最远的女性,但是她在2008年的这个“壮举”在本年度选举中出现的无数个“第一”中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奥巴马是第一位可能成为一个主要政党的总统候选人的黑人,理查森是第一位有机会获得一个政党总统提名的拉丁人,罗姆尼是第一位可能成为总统候选人的摩门教“高层领袖”,而麦凯恩如果当选,他会是美国历史上当选时年龄最大的总统。但是,除了奥巴马和麦凯恩,其他在这次选举中可以创造历史的候选人都早早退出了竞选,而希拉里却一直到6月7日才恋恋不舍地退出选举,直到8月26日才表示全心全意地支持奥巴马。
美国的女性占总人口的51%。盖洛普民调有一个追踪调查,“你是否愿意支持一位合格的女性担任总统?”显示公众对女总统的支持率的变化:1937年,“愿意支持”的人不到三分之一;1955年,支持的人占52%;1967年,占57%;1975年占73%;1987年占82%;1999年占91%。不过,更深入地问下去,“美国准备好接受一位女总统了吗?”,只有63%的人回答“是的”。
美国的黑人占总人口的12.8%。同期民调显示,72%的白人和61%的黑人认为,他们“已经准备好接受一位黑人总统”。难怪雪莉-齐泽姆会说,当她竞选总统时,性别歧视远比种族歧视更为糟糕。
性别歧视不仅仅是美国的男性多有大男子主义,美国的女性有时也有自愧弗如的感觉,可能还有一些受到歧视不多的年轻女性对女性能否当选总统并不十分在意。从总体而言,希拉里比奥巴马获得较多女性选民的支持,52%的女性选民支持希拉里,45%的支持奥巴马。老年女性与年轻女性对女性候选人的态度判然有别。年长的、支持女权主义的女选民通常支持希拉里,在65岁以上的女性选民中,希拉里与奥巴马的得票率分别为61%和34%。年轻的女性则不然,她们为奥巴马的变革与勇气所吸引。在30岁以下的女性选民中,希拉里与奥巴马的支持率分别为56%与43%,一名支持希拉里的84岁老妇说:“她们(年轻女性)就是不太明白,选出的男人总是对女性指手画脚,耀武扬威。”
不同阶层的女性对希拉里态度也不同。工薪阶层的女性认为希拉里可以捍卫她们的经济利益。自由主义的、中上阶层的职业女性却对希拉里不以为然。一些强硬的女权主义者不能原谅她在“拉链门”之后不与克林顿一刀两断,指责她不是为了恪守婚姻义务,而是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与前途。娜拉-艾芙伦(一位小说家、编剧、记者、导演,其有名的作品包括:《当哈利遇见了莎莉》、《西雅图不眠夜》)自称是一个“希拉里抵制者”,认为希拉里太工于心计,“为了取胜可以不择手段”。
相当多的女性只是因为性别因素就不投票支持女性候选人。有民调专家指出,“在判断一名女性候选人是否适合当总统或参议员时,女性比男性更为苛刻。”因为,“人们愿意挑选出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的人。他们可以信任他安坐在椭圆形办公室为他们作出价值判断。”一位共和党高级顾问说,“妇女仇恨女性候选人,这是一个老秘密了。”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有12个男人,你可以建立自己的足球队。如果你有12个女人,你就会陷入暴乱。”
2008年1月15日,《纽约时报》的编辑苏珊-莫里斯主编的一本题为《希拉里三十看》(ThirtyWaysofLookingatHillary)的书出版。这本书由30位知名女作家或从个人角度,或从政治角度来介绍与评论希拉里。
莱昂-薛瑞福女士说,“意外、运气、从不同角度看对男人或好或坏的口味”使希拉里“可能成为第一个女总统”。她认为,希拉里的经历是“反女权主义的,第一夫人依赖于先生的燕尾效应”,如果希拉里当选,“她只会是个名义上的总统,克林顿会在幕后操纵”。小说家凯特-罗菲认为希拉里“正力图展示她的强硬”,她认为“这一切努力都显得十分尴尬,令人不舒服”。她提醒其他的女性,如果努力混淆不同角色、故意表现出男性的强硬,通常会让人感觉非常虚伪。与此相反的是,苏珊娜-摩尔却希望希拉里拥有一个武装部队总司令所必须拥有的“特定知觉”。
为什么同为女性,她们却会用这么苛刻的眼光来看待希拉里?简-克莱默经过深思熟虑,进行了自我反省,“我一直带着挑剔的眼光审视希拉里,但我却从来没有这样挑剔过男性。当我看到男性来竞选总统时,我问我自己,是否他们的政治观点就是我的,或者与我的观点相似,可以吸引我。我对于奥巴马参加选举的兴趣主要是:你能不能做这样的工作呢?你足够勇敢担任这一重任吗?你有没有愿景呢?你能解燃眉之急吗?我对希拉里参加选举的问题却是:你为什么想要这个工作呢?这个工作会使你成为什么样的女人?”
在这本书的出版介绍中,苏珊-莫里斯写道,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家像希拉里那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女性之中。“她可能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她已经成为许多女性希望和恐惧矛盾相交织的载体。一些人认为希拉里是一个改变了名字和发型来配合丈夫的职业生涯的人;在另一些人眼里,她是一个勤奋的理想主义者,在制度内以其出色的政治头脑有效地工作。有的人看到一个政客,有些人看到一个娴熟的政治家;其中一个人从希拉里身上看到一个长期忍辱负重和受苦受难的妻子,而另外一个人却认为她是一个有尊严的第一夫人。她是被她丈夫担任总统时的丑闻所连累,还是经历过他的失误积累了经验和权威?她是满载而归还是两手空空?她是冷静的还是好斗的?她是过于激进还是过于温和?希拉里将不断更新人们对她的假设。”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我的忠诚不属于梵蒂冈(5)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这30个女作家很少有人关心希拉里作为参议员的投票记录,也很少有人关心她的选举表现,更少有人关心她的社会保险和入境管制的政策,却对她的其他方面如婚姻、发式、饮食、着装、声音和笑声感兴趣,甚至,她们内部也发生了争议。希拉里自己曾经说过,“这是一种罗沙哈测验。”(罗沙哈测验叫人解释墨水点绘的图形以判断其性格)每个女人都想从希拉里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与恐惧。
一些人认为,相比男人,女性的性格存在缺陷。“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反对者说,女性候选人总是面对双重标准,既要温柔,又要强硬,男性就无需面对这种测试。这也是许多职业女性在工作场所面临的同样问题。一方面,人们希望女性温柔,就像有人用“希拉里胡桃夹”讽刺希拉里太过强硬;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女性坚强,有进取精神。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76年面对众人说,“今夜我站在你们面前,穿着我红色的纱衫。我长相柔和,我卷发柔软——这是西方世界的铁娘子。是的,我是一个铁娘子。毕竟,手段强硬并不是什么坏事。”
一些人质疑女性的掌权能力。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核武器库。美国的总统兼任美国军队总司令。因此,总统最好是一个战略家,即使不是,也最好是一个具有“西部牛仔”精神的男人,英勇、好斗,而不是一个羸弱、多疑、瞻前顾后的女性。即使有一些女性能取得今日的成功,他们也认为这是沾了有钱有势的丈夫的光,如希拉里和伊丽莎白-多尔。
一些人指出,政党不给予资金、组织支持是女性候选人无法当选的主要原因之一。说到底,决定一个人当选或不当选,或者有没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和党或民主党的大佬。
1999年,伊丽莎白-多尔竞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失利就是因为她不能得到“组织”的全力支持。伊丽莎白-多尔是前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鲍勃-多尔的夫人。1973~1979年,伊丽莎白-多尔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成员。她曾经两度出任内阁部长,1983~1987年任里根政府运输部长。1989~1991年任美国布什政府劳工部长。1991~1999年,担任美国红十字会会长。1999年,伊丽莎白-多尔宣布参选共和党总统提名,希望在2000年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一争高低。她的丈夫鲍勃-多尔1996年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败给克林顿。多尔积极支持夫人竞选,如2008年的克林顿先生一样,戏称自己将成为美国第一位“第一丈夫”。最初,许多人都认为她会成为乔治-W布什的强劲对手。
不过,预选还没开始,共和党另两位候选人田纳西联邦参议员拉马-亚历山大和老布什的副总统丹-奎尔就因缺乏选举经费退出了选举。不久,多尔也宣布退出竞选。她对媒体说退选的主要原因是她无法筹集到竞选活动所必需的资金。她说:事实上,这是一种两难悖论。没有钱就不能为竞选总部和关键州的分部招兵买马,没有钱就无法与选民沟通,没有钱就无法旅行,旅行的人数也会受到限制。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竞选活动也一天一天削弱。无论走到哪里,您会发现自己回答的问题不仅涉及校园枪支管理,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还会涉及银行储蓄和电台电视的广告。当年共和党最有竞争力的两位参选者是得克萨斯州州长小布什和著名杂志发行人斯蒂夫-福布斯。布什在1999年已经筹款5600万,而福布斯是亿万富翁,拿自己的钱就可以在全国组织竞选。伊丽莎白-多尔在1999年只筹集到470万美元,根本无法支付巨额的人力和电视广告的费用。
听说多尔夫人退选,与她不是一个党派的杰拉丁-费拉罗评论说,“她退出选举,令我无比失望”,“我真希望看到她参加预选。她将会在党内发出一些不同声音。”她的竞选资金委员会主席邦妮-亨特说,“是时机而不是性别歧视阻碍了多尔在竞选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捐助和支持。”
一些人认为媒体对于女性候选人的态度影响了她们筹集经费。媒体更多地关心她们的“头发、裙子的长度和她们的丈夫”,而不关心她们的政策计划。有人讽刺说:一个女人参选,媒体只关注她的容貌;两个女人参选,媒体就像看猫狗打架;只有当三个女人参选时,媒体才会最终从性别转移到政策。白宫项目——《谁在发言:星期天早晨的新闻访谈节目分析》发现,从2000年1月到2001年6月,受邀出席星期天早晨的访谈节目的男性嘉宾是女性嘉宾的9倍,“9-11”事件发生后的七个星期内,这一比例更是激增为13倍——尽管参议院三个与恐怖主义相关的主要分支委员会的领袖都是女性。翻阅一下1999年的《纽约时报》,选前的各种报道中,留给多尔的版面少之又少。候选人的“出镜率”低,选民就会觉得他们的计划含糊不清。试问,谁又愿意给一个面目模糊的候选人捐款呢?
对于媒体的选择性报道,纽约的“妇女媒体中心”主任卡罗尔-詹金斯说,在主流媒体高层职位中,女性只占3%,因此有关希拉里的大部分政治评论都是从男性的角度作出的。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我的忠诚不属于梵蒂冈(6)
不过,也有人指出,不是性别而是策略阻碍希拉里走得更远。民主党预选的两大热门人选,奥巴马有种族问题,希拉里有性别问题。在赖特事件之后,奥巴马就自己的种族问题,面对全国,作了一次全面、透彻的演讲,可是希拉里一直没有针对性别问题作出任何说明。一些人说,当希拉里完全不顾及他人的建议,完全不顾及民调而说出自己的心声的时候,往往是她最打动人心的时候。媒体和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希拉里在新罕布什尔州预选中打翻身仗主要凭借“眼泪”,而她能流眼泪恰恰是因为当时她的高参马克-佩恩被迫离开了。不再被包装,不再被程序化,不再试图掩饰自己女性的温柔,不再装出男子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才使希拉里绝处逢生。
5月20日的《纽约时报》中的一个整版都是一个女性团体支持希拉里的广告。希拉里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时,提到了“兄弟先于女人”的T恤,提到了一个男人在竞选活动中向她大喊“回家熨衣服”,提到了“希拉里胡桃夹”,“这是对千百万女性的深深侮辱。”法国的社会党领袖罗雅尔在竞选总统时也有类似遭遇,对手阵营有人叫嚷她应该回去照顾她的四个孩子,而不是跑来参选共和国的总统。
5月20日,希拉里的铁杆支持者、前国会女议员杰罗丁-费拉罗在接受福克斯采访时说,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所有这一切汇总到一起就是性别歧视。她还斥责“奥巴马是一个十足的性别歧视者”。虽然费拉罗抱怨希拉里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但媒体和奥巴马的支持者却又指责她讲话有种族歧视色彩。2008年3月12日,费拉罗在接受加利福尼亚的《微风日报》采访时表示:“如果奥巴马是个白人,他的竞选维持不到今天;如果奥巴马是个(任何肤色)女人,他也不可能走到今天。”当记者问奥巴马对费拉罗的这番话有什么评论时,奥巴马表示:“我认为她的话是荒谬的,也是错误的。”他还说,如果有人说希拉里仅仅因为自己是女人才走到今天这一步,她也会恼怒。不过,费拉罗坚持表示:她的话“不是种族歧视的言论,而是事实”。尽管拒绝道歉,费拉罗还是辞去希拉里竞选财务委员会“纽约领导委员会名誉主席”的职务。费拉罗的言论的潜台词是她认为奥巴马的胜利不过是白人怜悯的结果。美国白人背负着历史的枷锁,对黑人有沉重的负疚感,投票支持奥巴马可以被解读成一种赎罪和冲刷负罪感的行为。
虽然希拉里从启动竞选就有势不可挡的气概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非她莫属的架势,她的组织工作并不周密,她的竞选班子十分松散,她的竞选策略一错再错,她在衣阿华和其他几个州的失败又使得那些捐款资助她的人开始观望和游移,她的钱袋子变得空空如也,以至于她不得不把自己的私房钱借给竞选班子使用。
6月3日,奥巴马在预选中获得的代表数超过2118人,稳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而希拉里虽然得到全美1800万忠诚支持者的支持,最终以200多名代表之差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无缘。
6月7日,希拉里在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举行集会,正式承认落败。在半小时的演说中,现场不断响起欢呼与掌声。希拉里对奥巴马在民主党总统预选中最终获胜表示祝贺。她称赞奥巴马是一个具有“力量和决心,风度和胆识”的人,而且像她一样,在经历过“美国梦”后向历史挑战。“今天,我终止我的竞选活动。我恭贺他赢得胜利,也恭贺他进行了一场非凡的竞选。我全心支持他,并要求各位像对我一样尽心勤奋地为奥巴马效力。”“现在,我们继续奋斗达到目标的途径就是,竭尽所能,把我们的精力、热情与力量用来帮助奥巴马当选下一任美国总统。”
希拉里将自己定位为粉碎性别障碍“玻璃天花板”的历史人物,也鼓励年轻女性应该延续问鼎白宫的努力。她说:“如果我们能把50位女性送上太空,我们终究能将一位女性送进白宫。对那些因我功亏一篑而感到失望的人,尤其是为竞选运动投入许多心血的年轻人,我为自己未能达到目标感到心碎。”“虽然我们这次未能粉碎这个最高和最坚硬的‘玻璃天花板’,但因为你们的努力,这个限制有了一千八百万个窟窿。”
希拉里的功亏一篑引发了无数感叹和解读。《纽约时报》专门开辟《她为什么会输?》的专栏,邀请了12位重要人物评述希拉里的成败得失。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布什政府一直向别国兜售‘民主’,其实值得考虑的是我国境内的现实:51%的女性人口由国会中16%的议席来代表。”这不是“性别问题”,而是民主出了问题。不用说“总统女士”迟迟难产,整个美国女性参政的比例就比较低。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我的忠诚不属于梵蒂冈(7)
在2007年,女议员占全体下院议员的比例在全球的平均水平是17.0%。而瑞典为47.0%,芬兰41.5%,荷兰39.3%,丹麦38.0%,西班牙36.6%,比利时35.3%,奥地利32.8%,德国31.6%。美国参议院自1789成立迄今,已经选出1897位参议员,其中只有35位是女性,占历史上参议员总人数的1.85%。1931年美国选出第一位女参议员,目前共有16位女性参议员,占参议员总人数的16%。第110届国会中,众议院437位议员中83.7%是男性,只有74个女性众议员,占众议员的16.3%。全球179个国家中美国排在第68位,与斯洛伐克差不多,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中国、阿富汗、伊拉克都排在美国之前。
21世纪中,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红粉内阁”。德国内阁中女性为6名;西班牙17名内阁成员中,有9人是女性;法国15名内阁成员中,有7名是女性;挪威政府19个内阁部长中,有10名是女性。自1789年迄今,美国总共才出现29位女性阁员,而且大多是由近几任总统任命的。自1789年迄今,共有30位女性州长。目前有8位女性州长在任,占目前总州长人数之16%。100个美国最大城市的市长中只有14位是女性。
历史上有过女王的国家,实行议会内阁制的国家似乎更容易接受女性参政。看一下女性参政比例高的国家,多半是欧洲大陆法系国家。这些国家一般采取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system)。每个选区可以产生数名议员代表,议席按各政党的得票比例分配。比例代表制选党不选人,如果一个政党在某个选区获得数个议席,该政党就可以提名一些女性党员。英美法系国家通常实行单一选区制。美国现行的联邦和州议员选举就实行单一选区制,即每个选区有一个议员名额,竞选中获简单多数票的候选人当选。单一席位选区制意味着,在一个选区只能有一个政党获胜。美国的总统选举采取选举人团制度,各州选举人票的归属也采取“赢者通吃”的方法分配。在这样的选举制度下,女性比较难出头。
希拉里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得益于民主党的预选采取“比例代表制”的方式分配选票,而不是共和党的“赢者通吃”的方式。不过,2008年这场史无前例的漫长、惨烈的预选几乎使民主党走向分裂。相比之下,“赢者通吃”的选举方式带来的效率与简便显而易见。在整个预选过程中,民主党内部要求改革预选制度的呼声此起彼伏。此后的民主党是否还会维持这种预选方式也值得怀疑。
民主与效率,一向是两难选择。
经过劳师动众、旷日持久的17个月的预选,希拉里的参选引起了一个问题:美国是否准备接受一位女总统?有人说,这个问题提得不对,问题应该是男人是否准备好了让女人来当总统?希拉里落败于奥巴马则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前第一夫人,一个是籍籍无名的黑人穷小子,谁当总统更能代表“美国梦”?
无论希拉里的失败多么令人痛心,不管她的挫折是由她自己性格的孤傲还是旁人错误的建议所造成,她的竞选都给美国的232年历史、美国的政治发展史和民主演变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晚上的演讲中说,“希拉里在玻璃天花板上捅了1800万个窟窿,因此我们的女儿们和儿子们可以做更大的梦,瞄准更高的目标。”
希拉里自己在次日晚上的主题发言中讲到1848年一群美国妇女在纽约州的斯纳卡瀑布城聚会,开始了争夺选举权的长征,还讲到88年前,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第十九条修正案,允许妇女投票。她最后说,“我母亲出生时妇女还不能投票。在这次选举中,我的女儿能投票选她母亲做总统。这就是美国的故事,美国的故事就是美国的女人和男人不惧艰难勇往直前的故事。”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我的忠诚不属于梵蒂冈(8)
奥巴马在“合众为一”的国家踩着前人的肩膀摘取胜利的果实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最初的意义是合十三州为一,232年之后,“合众为一”应该说有了全新的含义。
何谓“众”?多元的肤色、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族裔、多元的宗教、多元的思想……
何谓“一”?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熔炉”?还是一个你归你、我归我的“三明治”?
2004年,新保守主义学者亨廷顿在其出版的著作《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WhoAreWe?TheChallengesToAmericasNationalIdentity)一书中,把美国的国家认同内涵分为两大类:一是文化(culture),其主要要素包括有新教价值观及道义、工作伦理、英语和源于英国的法治和有限政府的传统;二是信条(creed),其要素是自由、平等、个人主义、代议制政府和私有财产等。这里所谓的“文化”具有民族主义的内涵,而“信条”则属于意识形态。由于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美国人没有一种共同的历史感,他们的祖先来自世界各地,是被一种共同的命运和共同追求《独立宣言》和(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所宣布的价值观维系在一起的。”亨廷顿在书中反复强调单纯的意识形态不足以维持一个国家的生存。他强调美国必须维持盎格鲁-新教文化的核心地位,移民也要昄依这一文化。
亨廷顿的著作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美国梦的实现是否必然伴随着与原乡血缘、文化、传统脐带的断裂?任何一个边缘、弱势群体,是否必须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融入主流价值,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任何一个边缘、弱势群体要经过多少的挣扎与努力,才能实现美国梦的巅峰——总统梦?
第二章 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我的忠诚不属于梵蒂冈(9)
许多人对此论断提出批评。艾伦-沃尔夫认为亨廷顿的著作“令人想起美国早期的某些历史阶段,当时由于恐惧多元化,文人们推断,美国如果找不到化解多种文化鼎立局面的途径,前途将一片渺茫。”美国本来就是一个来自五洲四海的移民造就的国家。这个国家的魅力与前途就在于融合形形色色的文化传统,使移民成为公民,使公民实现梦想,使众合为一。或许历史上曾经有过迂回曲折的暗流,但是如果没有融合、宽容,美国就没有将来与希望。
乔-拜登曾经是民主党总统提名候选人之一,现在成了奥巴马的竞选伙伴。在2008年的竞选中,拜登曾经反复说奥巴马还没有做好出任总统的准备,并说奥巴马是历史上美国黑人当中唯一的主流候选人,聪明能干,干净利索,能言善辩。他后来为自己的出言不慎向奥巴马道歉。
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第三天晚上,拜登接受了党代表让他做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然后发表演讲。他这样描述奥巴马:我看到他怎么感动人们,如何激励人民。我以为,他把美国人最为古老的信念刻在了心间:我们不会对任何不可接受的现状逆来顺受。我们有改变它的能力。这就是奥巴马,他会带着这个信念掌管国家。他会改变这个国家。拜登对奥巴马的看法前后可谓有天壤之别,他能否当选美国第44届总统还要看有多少美国人会转变自己对总统、对候选人、对这个国家的潜力和未来的看法。
奥巴马能走到这一步,不仅因为他的天分,他的口才,他的出色的竞选班子,他的出生背景的迥异和成长过程的不同,还因为在他的脚下是一条前人走过的路(这些前辈包括华盛顿、杰佛逊、林肯、马丁-路德-金、布克-华盛顿、杜波伊斯、马尔科姆-艾克斯、肯尼迪兄弟、约翰逊、比尔-克林顿),更因为他是站在许多前人的肩头才终于够到了胜利的果实(这些前人包括雪莉-齐泽姆、阿尔-史密斯、杰西-杰克逊、米特-罗姆尼、杰拉丁-费拉罗和希拉里-克林顿)。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