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千古名将英雄梦(全景展示中国三千年战争史)

_41 江湖闲乐生 (现代)
  有一次,淮南王与谋臣伍被商议谋反之事,刘安问:“山东即有兵,汉必使大将军将而制山东,公以为大将军何如人也?”
  伍被没有直接回答刘安,而是提了他两个好朋友对卫青的看法。
  第一个人叫黄义,曾随卫青出征匈奴,据黄义的观察,大将军此人,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且骑上下山若飞,材干绝人也。
  第二个人叫曹梁,曹梁是淮南国的“驻京办事处主任”(谒者),刚好任满从长安回来。他对卫青的看法是: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行军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渡河,乃渡。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
  看来卫青与李广一样,也是爱兵如子的。当然后世也很少提及此事。
  如果说黄义还是卫青的部下,说话未免主观。那曹梁身为淮南王属下,他的看法应该是很客观很中正的,所以伍被最后的观点是:大将军青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
  刘安听完伍被的话,默然良久。他开始犹豫了,卫青这个人太厉害了,寡人仓促造反,会不会是在找死呢?
  后来,淮南王的庶孙刘建因遭到淮南王太子刘迁的迫害,便派人告发了爷爷的谋反意图。刘安被逼到绝路,终于决定提前起兵造反,遂私铸皇帝御玺,及三公九卿大小官员之印信,又准备使人诈称得罪,往投大将军卫青处,乘间行刺。只要卫青一死,刘安造反便信心满满,他得意洋洋的对手下说:“卫青一去,汉廷大臣中,惟汲黯好直谏,尚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丞相公孙弘等,随势逢迎,寡人若起事,如发蒙振落耳,毫不足畏!”
  然而这一仗并没有打起来,刘安甚至连暗杀卫青的刺客都还来不及派出,就被武帝先下手为强给逮了,一番审讯,前后竟牵连了数万人出来,这里面有亲王有高官有列侯还有豪强,真是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网,没有爆炸真是万幸。武帝闻信龙颜大怒,将这些人统统被以谋反大罪判处死刑。整个帝国,一片腥风血雨。
  真的死了很多人。刘彻并非杀人狂,但真要杀起人来,他绝不手软。
  不过刘彻不是杀完人就算了,他开始反思,为什么叔叔刘安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谋反呢?
  刘彻反思后的结论是:因为帝国还没有法定的皇位继承人,这才使刘安之徒有了铤而走险的念头。
  于是,汉元狩元年四月二十一日,汉武帝立皇子刘据为太子。刘据当时只有七岁,与刘彻当太子时的年纪差不多。
  一个太子,一个皇后,一个公主,一个大将军长平侯,一个骠骑将军冠军侯,再加上卫青三个小孩儿,卫家是三面皇亲一门五侯,真个势倾朝右,烜赫绝伦。从三代到西汉,前后两千年,中国从来没有一个外戚家族获得过如此巨大的权势与尊宠。卫大妈泉下有知,必当慨叹,自己鬼使神差般的一次私通,竟然无意间创造了历史。
  国内事方毕,国外事风云又起。是年五月三十日,匈奴左贤王部万人入上谷,杀数百人。
  左贤王是伊稚斜留在漠南东线的一颗诱饵,目的是疲敝汉军,并争取时间让匈奴其余各部休养生息积累力量,最后在适当的时机给予疲敝的汉军致命一击。
  赵信告诉伊稚斜,这就是几百年前汉人孙膑发明的下驷对上驷之计。
  然而,汉武帝偏偏不上当。在刘彻看来,左贤王虽实力强大仅次于单于,但僻居东北,祸害有限,乃癣疥之疾,非腹心之患也。换句话说,刘彻压根就看不上这个诱饵。他心中真正有战略价值有大用处的,是沟通汉朝与西域的河西走廊,这才是一块大肥肉啊。
日期:2010-04-26 10:33:39
  所谓河西,就是今天甘肃省武威、酒泉、张掖等地区,因处黄河河套以西,地长且狭,故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紧邻汉之陇西、北地二郡,其西南侧是风光秀美的天然牧场祁连山脉,再过去河湟河谷就通到青藏高原了,当时那里生活着古西羌人,既蛮荒又落后,汉武帝对其暂时不感兴趣。其东北侧则是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再过去就是古称流沙地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了,那里气候恶劣荒无人烟,武帝也不敢兴趣,只有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居延泽(今甘肃省额济纳旗东)水草丰美,且独与漠北交界,嵌入匈奴腹地,军事地位极其重要,武帝很想将其拿下。除祁连牧场与居延泽外,武帝还感兴趣的就是河西走廊西北出口的敦煌了,只要一过此地玉门关,就是他梦中的西域。
  以上是攻占河西地的积极进取因素,另外它还有消极防守因素:因为河西地形高于陇西,而陇西地形又高于关中,一旦游牧民族由此走廊涌进,透入关陇,则长安西北永无宁岁。
  在汉代以前,河西地区生活着强大的月氏人,其鼎盛时有控弦之士十几万,匈奴等族都要送质子于月氏以示顺服。汉初的时候,匈奴后来居上,大败月氏,月氏王的头骨也成了匈奴单于的酒杯,月氏人无奈展开了悲壮的迁徙,远遁到中亚古国大夏,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境内,击败当地的希腊后裔,建立起强大的农耕帝国(也就是后来的贵霜帝国)。而匈奴占领河西后,便将河西的今甘肃酒泉地区封给浑邪王、今武威地区封给休屠王统治。这两个部落以及其他河西小部落本归匈奴右贤王管辖,但自从右贤王被卫青打残远遁后,整个河西草原就变成了群龙无首之混乱状态。所以,武帝正好趁此单于北迁首尾难顾之良机彻底剪除匈奴右臂,切断其与西域及西羌各部之联系,并为最终的漠北大决战扫清后路。
  你远遁以东线出兵诱我,我就将计就计反迅速吃掉你西线诱饵,让你彻底孤悬漠北!刘彻之战略全局观,就是时时处处高出伊稚斜一头,真没办法。
  当然,河西匈奴各部之所以没有随单于部远迁漠北,或许不是伊稚斜的战略失误,而是浑邪休屠等王舍不得肥美家园的心思在作怪。只可惜他们夹在汉匈之间的关键位置,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要么投降,要么就毁灭,自己选吧!
  这一次河西大战,武帝决定派新秀霍去病出马。这么多年过去,卫青也算是个老将了,他智勇有余,但锐气不足。此战的目的是在伊稚斜还来不及做战略部署之前抢占河西地,打的就是一个快字,还是霍去病合适。
  另外还有一点,卫青跟匈奴人打了十几年仗,他们对卫青的战法太熟悉了。刘彻的行事风格是,战略要有延续性,人才梯队建设也要有长期规划。武帝用人,从来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你匈奴防着李广,我就出牌卫青,你防着卫青,我就出牌霍去病。你永远摸不准我的牌,你就永远也赢不了我。
  这样一来,卫青的传奇就暂时要告一个段落了,接下来是霍去病大展身手的舞台。伊稚斜将要后悔他不该给卫青以小小的挫折,因为这让他迎来一个更加可怕的对手,或者说是克星。当这个克星横空出世,匈奴民族的荣光,便一去不复返了。
日期:2010-04-27 09:27:27
  16.朝驱速濮阵,夜薄休屠营,踏破匈奴五王国,胡尘千里惊。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被提拔为骠骑将军,率一万骑兵,从陇西郡出塞,兵发河西。踏上光荣之旅。
  霍去病只有一万骑,而匈奴河西各部总计有十余万军,但他无所畏惧。
  除了最大的两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外,河西走廊上还散居了好些匈奴小王,说句群龙无首或许不准确,因为伊稚斜在北迁之前将儿子派到这里督抚匈奴诸种落,但说句一盘散沙却毫不过分,因为他们缺少统一的指挥号令,通常都是各自为战,这就给了霍去病极好的各个击破的机会。
  霍去病大军从陇西郡出发后,马不停蹄,一路飞兵,越乌戾山(今甘肃靖远县东南端之屈吴山),渡黄河,伐速濮部(匈奴名族,常与单于婚姻),涉狐奴水(今甘肃武威市石羊河),六日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国,有如摧枯拉朽般将河西诸小王纷纷击溃。这些部落本是匈奴的“外围组织”和“胁从分子”,所以霍去病在穿插分割并包围这些部落后,很轻易的就迫降了他们,并承诺归顺后绝不抢掠他们的财产与子民。这样一则是为了减轻负担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轻装上阵以便高速推进,让其他顽抗的匈奴正规军始终无法做出有组织有计划的反击。二则就是为了孤立“钦差大臣”伊稚斜之子。
  看来,霍去病不仅是个军事天才,而且颇有政治头脑。他为了分化瓦解匈奴河西各部,竟宁愿放弃军功的重要凭证俘虏数,这可真不像一个二十岁的小将所为。另外我猜,在出征之前,霍去病一定有找过曾出使西域的张骞,向他详细询问了河西的地形、风土,以及部族等情况,所以他才能有的放矢,如此迅捷取得胜利。
  结果一转眼,伊稚斜的儿子变成了光杆司令,他一看大事不好,赶紧拔腿就溜,还好他跑得快,就差那么一丁点儿,霍去病的骑兵就俘虏了他,真可惜。
  接着,霍去病继续纵横河西,往北再回头向南,纵横上千里,在焉支山(今甘肃张掖市山丹县大黄山)南北杀了一整个来回,追的浑邪休屠二王到处跑,终于在皋兰山(今甘肃临夏县东南)这个地方,匈奴人无处可逃了,因为再向东南跑就是黄河,河那边就是汉朝陇西郡地界,事到如今,他们已再无退路,除了仓促反击绝地求生,他们别无选择。
  霍去病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他已经厌倦了撵兔子。所谓深入敌境,利于速战,他现在迫切需要一场短兵相接,给负隅顽抗的匈奴人以最沉重的打击!
  霍去病对这场鏖战信心满满,他有骑兵万人,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及其死党折兰王、卢侯王等残部则有一万三千余人。对于经常打恶仗的汉军剽姚营来说,这是个非常满意的数字。
  而汉军将士们也非常兴奋,这一路来,匈奴人都是不战即溃,只知道逃跑,捕斩首虏数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真太没劲太令人失望了。如今大战终于降临,那高耸入云闪着金光的皋兰山,正是他们改变命运飞向光明的踏脚石啊,弟兄们,杀,杀敌立功搏功名的时候到了!
  一日激战过后,四野宁静,残阳映照在皋兰山下,遍地都是匈奴人的尸体。
  霍去病将滴血的长剑收入鞘中,仰天长啸。他,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匈奴各部一万三千军,损兵超过七成,折兰王被杀,卢侯王被斩,浑邪王之子及其相国、都尉,全体被擒;另外还有堆积如山的甲仗辎重,甚至休屠部的圣物“祭天金人”都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只有浑邪王休屠王两个老大率残部溃散无踪。
  顺便提一下,有些古籍(《史记三家注》、《汉武故事》、《通典》、《陔馀丛考》等)说这些祭天金人正是从中亚经西域传来之佛像,也就是说早在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之前,甘肃一带已有匈奴部落开始信奉佛教了。
  汉军这边,不但杀光了匈奴军的全部精锐,斩首八千九百六十级,并擒获了大量俘虏与辎重,而且兵力损失基本可忽略不计(锐悍者诛,全甲获丑)。如此神奇战绩,只有卫青河南大捷的零兵损可与之媲美。
日期:2010-04-28 12:19:27
  17.暮天沙漠漠,空碛马萧萧。平生爱功业,不觉从军劳
  长安城未央宫内,汉武帝捧着霍去病的捷报,与卫青弹冠相庆把酒高歌,兴奋之余随即下诏,益封霍去病二千户。(《汉书》为二千二百户)
  至此,河西战役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最后的胜利还未到来,因为河西走廊还在匈奴人的手中,其各部之精锐虽然被歼,但残部加起来仍有近十万之众。所以汉武帝的满意也只是暂时的,河西走廊,他志在必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酝酿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于是,在经过短暂的休整后,是年夏,霍去病复与合骑侯公孙敖将数万骑兵出北地郡,兵分两路,袭取河西。同时,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也率一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往击匈奴左贤王部。
  关于李广张骞这一路军,我们在前一章已经详细讲过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迷惑伊稚斜,分散他对于汉军真正目标河西走廊的注意力,当然,他们这一仗打的非常惨烈,惨烈到分去了霍去病在河西的不少风采。但这并不妨碍霍去病的盖世奇功,他这次在河西打出了汉军空前绝后之战绩,这个战绩让他不仅超越了卫青,而且也超越了赵武灵王、李牧、秦始皇、蒙恬等一干前辈,一战成为强汉夜空中最璀璨的一颗将星,其光华之夺目,傲视千古。
  此时,浑邪休屠及各部落小王正在祁连山北麓一带聚集兵马,休整士卒。经过前番惨败,他们吸取了经验教训,决定聚兵一处统一号令,同时将焉支山以南的牧民畜产全部撤走,坚壁清野,如临大敌。
  安排完毕,休屠王与浑邪王就紧紧的盯着焉支山,再也不肯移开眼睛了。
  河西是个狭长的走廊型地形,一边是瀚海流沙,一边是青藏高原,其地理环境之恶劣,连匈奴人都不敢去,何况是汉人,所以霍去病不来则已,来则必经焉支山,等着吧,等他来吧,来了就痛快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如今匈奴河西各部聚兵十万于祁连山下,人多势众,难道还真怕了霍去病不成?
  两位王爷失算了,霍去病何等人物,他岂能按你们的牌理出牌?你们以为他不敢去的地方,他就偏偏要去逛一遭,怎么样!
  没错,大胆包天的霍大少,已经有了个胆大包天的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骠骑营与公孙敖部两路并进,像当年卫青收复河套那样,来个大迂回,从北地郡出发,往西北走,渡过黄河,翻过贺兰山,涉过钧耆水(即今山丹河下游),再穿越腾格里沙漠,直达居延泽,在那里两军会师,然后突地九十度大转弯,沿弱水(今内蒙古黑河,又称额济纳河,发源于祁连山,西北向流入居延泽)急转直下,绕到匈奴人的大后方——祁连山西南麓的小月氏部落(指大月氏西迁时因羸弱未远去而降服于匈奴的一小部族),然后再九十度大转弯,从西北往东南攻,在休屠浑邪王主力的背后狠狠捅一刀子,捅死算数。
日期:2010-04-28 12:27:20
  简单来讲,就是往西北走、再西南走、再东南走,整个儿一两百七十度大旋转,绕了一马蹄型的大圈儿。这在军事上称为迂回,也就是避开敌之整个防御体系,创造更广阔的战略空间,向敌之翼侧或后方实施远距离机动作战。绕到侧翼为一般迂回,绕到后方称大迂回。大迂回是战略打击的最高境界,非卫霍此等级别之绝世名将,不能为也。
  当然霍去病的这次大迂回,却不似卫青的那次大迂回。卫青那次不过千里,且是沿着黄河在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上绕,一路好走的很。可汉军这次却要远离国境数千里,穿越地狱般的荒野无人区,其行军之艰苦可想而知。他们首先要征服的,是分别号称中国第三、第四大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二者面积总和达九万余平方公里,是一片的广袤无垠,简直令人绝望;而且这两个还是流动沙漠,由于沙层干燥松软,沙丘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移动,其地形变幻莫测,非常容易迷路。不仅如此,它们还是中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当碰上风沙四起,日月无光,再坚强的战士都不免胆寒。
  这真是一次考验人类体力与意志的绝地远征。又时值盛夏,烈日高悬,烤焦了天地万物,一眼望去,整个世界一片荒芜,只有无穷无尽的沙山绵延到天边,蜿蜒有如龙脊,高高低低、起起落落……
  除了壮丽如海的的连绵沙丘,沙漠中还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景色,那就是偶尔出现的胡杨林。它们生千年而不枯,枯千年而不倒,倒千年而不朽,傲立绝域,挺拔不屈,誓用三千年的信念坚守生命,这是怎样的一种阳刚与坚毅,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与坚忍。
  初次看到此等景色,霍去病难忍心中感动,泪水差点盈眶,忽然之间,他发现自己对于前方,更加坚定执着。
  不灭匈奴,绝不回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再恶劣的地形气候,再危险的孤胆之旅,也不能让他和他的将士们为之却步!
  这就是所有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民族的兴亡在战斗着的汉家热血男儿的心声,他们就像这沙漠中的胡杨树一般,以自己的青春阳刚之躯,默然对抗风沙的打磨和高寒的凄冷,捍卫百姓生命的家园,并一步步走向坚强,一步步走向传奇。
  好男儿,不需要风花雪月;大丈夫,不流连烟火红尘。他们只求生命的怒放与辉煌,哪怕只有一瞬,英魂也将不朽。
日期:2010-04-29 10:42:42
  17. 控弦尽用归义兵,冠军不败非天幸,云平尤望祁连雪,拔剑已断匈奴臂
  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跋涉,霍去病数万汉军终于走出大沙漠,临近居延海。当肥美的水草地与芦苇荡扑面而来,所有汉军将士全都沸腾了,他们欢呼着冲向湖水,发出孩子般快活的笑声。
  谁能想到,在这飞鸟难至,人烟断绝的黄沙包围中,竟然有如此美妙的一片绿洲。
  汉军开心的在湖边饮马,不少人甚者脱去铠甲,纵身跳入碧蓝碧蓝的湖水之中,欢快的嬉起水来。
  霍去病也一时陶醉了,但见湖滨密生芦苇,草坪如毯,四下芦花飞舞,宛若柳絮。马牛驼群,随处可遇。湖中清波荡漾,鱼翔浅底。又见鹅翔天际,鸭浮绿波,碧水青天,树木葱笼,白鹭群飞,马嘶雁鸣,缀似芦草风声,真不知天上人间。
  居延海,今又称天鹅湖,美名如此,其间美景,可以想见。
  霍去病忍不住脱下鞋袜,用脚轻抚水面。感受着水的湿润,十几天的长途跋涉,十几天的艰辛疲劳,在此刻全都消失殆尽。捧起一汪湖水,竟是无比的甘甜可口,夕阳照射在湖面,反射出一道道的光晕,有点不真实。霍去病从来没有像此刻一般,感到战争离他如此遥远。
  居延海水量充足,水草丰美,又是河西通往漠北的交通要道与最捷径,如果我军能在此处筑塞屯田,必可成为远击漠北单于庭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霍去病想。
  此后十九年,即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命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筑城镇守,堵住了这个河西与漠北间的最大缺口,并在此处农垦屯兵,开发出一片肥沃无比的广袤良田。根据史料记载,居延地区军民统一,大事耕种,其生产的粮食除了能满足当地的需求外,一部分还运往中原,贴补内地的粮食供应。因而还获得了“汉代大粮仓”的美誉。汉代以后,中土王朝没能再长期控制此处,于是这里先后成为突厥、西夏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后来蒙古的土尔扈特部落也从这儿繁衍发展而来。
  扯远了,且说霍去病在居延海休整三日,搜集粮草,正准备沿弱水南下,却发现公孙敖部队迟迟没有前来会师。
  公孙敖迷路了,腾格里的流沙太可怕,他转了好几圈都找不到路,最后竟又退回了北地郡。霍去病左等右等不见人来,于是过期不候,率部独自南下,再来了一次孤军深入。
  为什么赵食其、李广、公孙敖等人老是迷路,而卫霍怎么就每次都不会迷路呢?
  这实在是个很难解释的问题。
  对此,太史公的说法是:“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
  太史公认为霍去病拥有特权,每次挑选的兵马都是汉军中最精锐的,而且常有“天幸”保佑,所以才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建立奇功。
  把一个人、一支军队或一个国家的成功完全归结为运气,显然,太史公在这里失去了一个史学家应有的冷静与客观。
  在我看来,运气只是成功的充要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一次你可以说是侥幸,两次你可以说是天幸,那么三番四次五六七八趟咋样都迷不了路,还极其准确的掌握了敌踪,且不被敌人发现,次次都打敌人个措手不及,这你再用运气来解释就太牵强了。我想,卫霍用兵一定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方法,或许是战前的分析,或许是细致的侦查,或许是敏锐的直觉,或许是高明的经验,或许是以上兼而有之。不管怎么说,卫霍他们一定已经完全掌握了匈奴的游牧、迁徙习惯,这绝对不是运气,而是能力。
  把强者的能力酸溜溜的解释为运气使然,这完全是弱者的思维方式,实在不可取。历史是一种明澈的客观,所有主观偏狭的史家心理,在这里纤毫毕现。
日期:2010-04-30 12:32:11
  数日后,霍去病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迂回,神迹般的出现在了敦煌以西祁连山以南的小月氏部落。
  小月氏人大惊失色,这里是河西走廊的大后方,前面都是匈奴人挡着。这里怎么会出现汉军,这里怎么可能出现汉军?
  霍去病不解释,他对他们只有一句话,投降。投降从宽,抗拒从严。尔等从犯不是首恶,只要归顺大汉,本将绝不难为你们。
  识时务者为俊杰,大汉天威远震,小月氏人哪敢螳臂当车,于是,自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下二千五百人向霍去病投降,并愿意作为向导,带领汉军攻打祁连山张掖一带之浑邪休屠王主力。
  霍去病适时采取的政治攻势,再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能服而舍之,知功成则止。”这就是汉武帝对霍去病此役的评价。
  出小月氏部落后,汉军就来到了今甘肃酒泉一带,据野史传说记载,当时霍去病为了犒劳辛苦的将士,将汉武帝赏赐他的宫廷美酒全部倒入汉营旁的山泉中,整个山谷顿时酒香弥漫,全体将士纷纷畅饮掺酒的泉水,欢声雷动。“酒泉”地名的来历,正是源出于此。
  这个充满了浪漫色彩的传说,让霍去病的形象更添几分潇洒清逸,读之令人如饮醇酒,心醉神迷。
  将军与士卒,要共苦,更要同甘。
  稍事休整,汉军继续踏上正途,他们剑指东南,直奔祁连山。
  时值盛夏,祁连山下开满了金色的哈日嘎纳花,整个草原一片金黄。数万汉军,就在这片金色的花海中纵马飞驰,闻风中幽香,看牧草翻滚,一路高歌猛进,豪情满云天。
  正因为这漫山开遍的金黄色野花,藏族史诗《格萨尔》称这片土地为“黄金莲花草原”。蒙古人则称之为“夏日塔拉”,也就是“黄金牧场”的意思。清人梁份所著的地理名著《秦边纪略》中也说:“其草之茂为塞外绝无,内地仅有。”这里,简直就是牧民的乐土,牛羊的天堂。
  霍去病和他的将士们为这片美景所深深沉醉了,但他们对此不敢有丝毫的流连,因为前方,就是他们即将浴血厮杀的战场,祁连山。
  虽然是盛夏,但祁连山峰依旧千里冰封,银装素裹,那山上皑皑的积雪,明净如妆,悠远清澈,白的不留一丝遗憾,叫人心驰神往。
  在古匈奴语中,呼天为祁连,谓其高耸,故祁连山又称天山,正是它山峰上终年的积雪,渗土成泉,流淌成河,滋养了这片肥美的草原,让匈奴人得以繁衍生息,但霍去病一来,这一切就要改变了。
  与此同时,浑邪王与休屠王正率众在祁连山东北麓山脉的山脚下,纵马巡营,激励士气。
  辽阔的原野上,牧歌与水草一起欢唱,轻柔、温暖得令人心疼。一眼望去,天似穹庐笼罩四野,流云飘逸轻盈舞蹈,美的叫人白日做梦。匈奴人正自陶醉,忽然一股杀气从后方直涌而来。
  霍去病来了,战神来了。
  浑邪王、休屠王吓得魂飞魄散,慌忙掉头组织军队应战,可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数万汉军已如铁流般倾泻下来弥散开去,将一个又一个广袤而肥美的牧场淹没。
  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而失败则偏爱没有准备的头脑。汉军一攻来,近十万措手不及的匈奴军,转眼就被打了个没头没脑,各部乃纷纷败逃,如鸟兽散。
  这本来就是个临时拼凑的松散联盟,一旦不利自然土崩瓦解。
  匈奴各部虽被击散,但宜将剩用追穷寇,霍去病乃果断下令:
  鹰击司马赵破奴,率军从左路追击匈奴速濮王,稽且王二部。
  校尉高不识,率军从右路追击匈奴呼于耆王部。
  霍去病自己则亲率主力,从中路追击浑邪休屠等部匈奴主力。
  赵破奴出生太原,是个匈奴化的汉人,此人骁勇善战,是霍去病手下第一大将,他得令后立即出动,如飞鹰般锁定目标,一个俯冲双爪齐出。速濮王倒下了,头滚在一边,血流满地,速濮部尽没。稽且王吓得屁滚尿丢下大军狼狈逃窜,赵破奴再一个飞扑,将他和他的王母、王子、右千骑将一干首领共四十一人全部擒获。
  此役,赵破奴的前锋部队捕虏1400人,中军部队捕虏3330人,总计4730人,功勋卓著,后被武帝封为从骠侯。意谓从骠骑将军有功,因以为号。
首页 上一页 共41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