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孙膑在旁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齐王眼尖,一眼看到,忙问:“军师不发一言,岂救与不救,二策皆非也。”
孙膑笑道:“然也。夫魏国自恃其强,前者伐赵,今者伐韩,其心亦岂须臾忘齐哉!若不救韩,是弃韩以肥魏,故不言救者非也。魏方伐韩,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是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韩享其安,而吾受其危,故言救者亦非也。”
齐王便又问道:“然则何如而可?”
孙膑答道:“为大王计,宜许韩必救,以安其心。韩知有齐救,必悉力以拒魏,魏亦必悉力以攻韩。吾俟魏之弊,徐引乓而往。乃攻弊魏以存危韩,用力少而见功多,岂不胜于前二策耶?”
故意等到别人溺水之后方援手相救,这似乎不合仁义的要求,可是却能得到最大的美名,收到最大的功效。看来孙膑不仅懂得军事,也颇晓外交之道。其实无论军事还是外交,它的本质就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国家仁义。
“善!”齐威王用力鼓起掌来,遂派人告知韩侯,言:“齐救旦暮且至。”
韩昭侯闻信大喜,自以为有了齐国这座大靠山,遂大举反扑,一连五战,战战败于庞涓之手,无奈只得再次遣使求告于齐:“大哥快拉兄弟一把吧,兄弟实在撑不住了,再打下去就真的要亡国啦!”
孙膑笑道:不急不急,韩国且没那么快亡国呢,他不是自称已为世界发达国家吗,现在就是证明自己的好机会。等等,咱们再等等。
于是齐威王又遣一使告知韩侯,又言:“齐救旦暮且至。”
韩侯无奈,只得接着硬撑,等待那个“旦暮”来临。
这一“旦暮”,就“旦暮”了足足了一年之久,直到魏惠王二十七年,齐威王十四年(公元前343年)12月,韩魏都耗的差不多了,齐威王这才“旦暮”完毕,乃复用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孙膑为军师,率军十万,抗魏援韩。
日期:2009-07-09 12:29:54
这一“旦暮”,就“旦暮”了足足了一年之久,直到魏惠王二十七年,齐威王十四年(公元前343年)12月,韩魏都耗的差不多了,齐威王这才“旦暮”完毕,乃复用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孙膑为军师,率军十万,抗魏援韩。
这支军队离开齐国后,还是走之前的老路子,不去韩国,直接向大梁方向扑去!
魏惠王闻信,立即命令庞涓停止进攻,回师与齐军决战。
这一次,魏国并非像上次一样受到各大国的围攻,只有齐一国出师而已,所以魏惠王决定,先放弃韩国这块肥肉,集中兵力跟齐国来场大决战,问天下谁主沉浮,咱们一战定胜负!
庞涓听说了魏惠王的命令,又闻知此次齐军的军师仍是孙膑,不由所有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激动的差点流下泪来。
对于孙膑,庞涓在心中从未认输过,桂陵一战,如果他预先知道对手是孙膑,他绝不会匆忙回师,大意被擒,而为天下所笑!
总之他没有输,他不服气!
这十年来,庞涓日日都在苦练内功,自以为实力大增,再加上这一次他是在完全有准备的情况下回去与孙膑对决,所以他信心满满,决定趁此机会一雪前耻,击败孙膑,将桂陵被擒之辱全数找回来!
十年,为了这一刻庞涓等了整整十年,现在,他与孙膑宿命的对决,终于就要在此一见分晓了!
9.最后的对决
十万魏军气势汹汹的往回赶,欲寻齐军主力决战,然而孙膑却并不想决战,他对田忌道:“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车半至。’吾军远入魏地,宜诈为弱形以诱之。”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车半至。”这句话出自孙膑的先祖孙武所著之《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是说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所以孙膑决定故意示弱,引诱魏军急行来追。
诱敌是个好办法,但怎么诱呢?用啥诱呢?田忌于是问道:“诱之,如何?”
孙膑道:“《孙子兵法》尝言:‘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今日当作十万灶,明后日以渐减去。彼见军灶顿减,必谓吾兵怯战,逃亡过半,将兼程逐利。其气必骄,其力必疲,吾因以计取之。”
这次田忌听懂了,孙膑这招在兵法中就叫做“示形”嘛,所谓料敌在心,察机在目,因形而作,胜于众,善之善者矣!
看来田忌这些年也不是一点儿没进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跟孙悟空混在一起,母猪也未必就不会上树。
于是田忌接受了孙膑的建议,命令齐军主动放弃围攻大梁,先行撤退,准备在运动中觅机消灭敌人。
于是齐军大摇大摆的走了,正如他们大摇大摆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魏惠王最为珍惜的王者尊严。这让魏惠王那本就不纯洁的苍老心灵再一次受到了严重伤害。
——不行!你以为我魏国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么?庞涓,你给寡人继续追,这次务必要全歼齐军主力,让其匹马不还!
日期:2009-07-10 14:51:38
于是齐军大摇大摆的走了,正如他们大摇大摆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魏惠王最为珍惜的王者尊严。这让魏惠王那本就不纯洁的苍老心灵再一次受到了严重伤害。
——不行!你以为我魏国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么?庞涓,你给寡人继续追,这次务必要全歼齐军主力,让其匹马不还!
庞涓和太子申接到命令,于是尾随齐军追去,这次庞涓放小心了,他派出大量斥候,探查有无埋伏,以免再次中了孙膑的伏击。
然而这样一来,魏军的行军速度必然减缓了,太子申很生气,多次跟庞涓吵架,痛责庞涓怯战,故意放齐军逃跑!
太子申为何如此急躁,从《战国策》的记载来看,似乎魏国内部有很多人都不看好他能打赢这一仗,所以他非常急于取胜以证明自己。设身处地想,魏惠王老不死的老死不了,弄得魏小申都变成魏老申了还无法即位,他心里的苦楚,谁又能真正体会?
庞涓真是有苦难言,魏惠王派来的这个太子申压根就不懂打仗嘛,瞎指挥,处处掣肘于我,这仗没法打了!
但是没办法,太子申是国之储君,又是魏军上将军,庞涓必须听他指挥,否则就是违抗军令。
没办法,庞涓只好领军直追,但是他留了个心眼儿,那就是派人去数齐军宿营后留下来的灶坑。这是冷兵器时代判断敌军兵力的最好办法,庞涓身为名将,深悉此道。
结果这一数下来,庞涓不由大喜过望。原来齐军的灶坑每天都在减少,第一天有十万,第二天剩下五万,到得第三天,竟然只剩下三万了。
为什么会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齐军的士卒大量逃散了。
《孙子兵法》有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齐军急行军后撤,所以士卒逃亡过半,这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这有没有可能是孙膑的诱敌之计呢?庞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正在犹豫,太子申急道:“我固知齐军怯也,今其士卒亡者过半矣,我军宜疾追之!”
庞涓迟疑道:“齐人多诈,孙膑尤之,上将军还需小心才是。”
太子申怒道:“齐人今番自来送死,公竟畏之有如妇人,无能至此,岂称天下名将乎?”
庞涓此生最怕人说他无能,一听就受不了,当下也顾不得那么多了,遂引大军日夜兼程,朝鬼门关狂奔而去。
关于孙膑减灶一事,后世很多学者都曾表示过质疑,比如南宋人洪迈就在《容斋随笔》中提出:“(庞涓)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我幼时读到此事,也觉得有些太过神奇,好像有点儿野史演义的味道。但后面书读的多了,这才发现原来类似的计策,在历史中发生过多次,一点儿也不稀奇。
首先是在东汉时期有个名将虞诩,就曾经使用增灶法大破羌兵。类似的还有在解放战争期间,西北人民解放军(彭德怀部)曾在西北战场上成功地使用增灶法,迷惑国民党追军。这两件事儿都属确凿无疑的史料,可见数灶应该是很简单的军事常识,古今都在用,洪迈老先生未免有些太过迂腐了。其实在历史中以“示形”惑敌的例子还真不少,比如西晋时王濬在蜀造船,准备攻打吴国,就有意把造船砍下的碎木片放置在江中,用来威吓吴国。还有一次是唐朝名将李靖要攻打荆州,袭击萧锐,也故意把碎木片投入江中,让萧锐看见,李靖随即率领军队顺流而下,在萧锐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俘虏了他,由此平定了荆州。
日期:2009-07-13 09:38:58
庞涓并不知道,他的老同学孙膑早就在马陵(今山东郯城)为他安排好了后事,就连死亡的时间、地点、方式,都一一帮他选好了。
马陵离孙膑的家乡山东甄城很近,孙膑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这里的地形再熟悉不过。这里虽然丘陵连绵,但并不陡峭险隘,一般人是不会选择这里伏击魏军的,但孙膑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个设伏高手。
孙膑命齐军砍到树木,纵横排放在马陵道里,以阻缓魏军前行。又砍割荆棘,制成蒺藜,摆在马陵道两边,这就好比是护城河。然后把所有战车一字排开在蒺藜后面,这就好比是城墙。再将大盾连起来竖在战车上,这就好比是城头的女墙。大盾之后,立一排持戈矛等长兵器的士卒,这是给马陵道里的魏军串糖葫芦的。长兵之后,再立一排持刀剑等短兵的士卒,他们是帮长兵器士卒捡漏的。在后面的丘陵高低上,则埋伏满了弓弩手和投石机,这些都是远距离杀手,到时候万箭齐发,万石尽滚,包准把十万魏军全给下了饺子!
在加紧修建埋伏工事的同时,孙膑又派出了几百名侦察兵在离马陵伏击圈五里之外撒开来,这些侦察兵有的藏在树上,负责从高处往下看,有的则藏在山下的草丛里,负责从下往山上看,孙膑还给了每支侦查小部队旗鼓,白天有敌情就挥旗,晚上有敌情就敲鼓。所有这些布置,全都记载在《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中。对此,我只能说,名将就是名将,名将不仅能借助地势克敌制胜,还能创造地势化腐朽为神奇,你看,孙膑在马陵巧妙布阵,利用人为工事转生地为死地,这就是一个超级名将的可怕所在。
黄昏时分,孙膑接到侦察兵的情报,说魏军将会在夜色初起之时到达马陵。
孙膑闻报长叹一口气道:“唉,庞兄啊庞兄,汝早不至马陵,晚不至马陵,偏偏要初夜之时至马陵,此乃天意,是天欲汝亡矣!”
说完,孙膑命人将自己推到马陵道中央的一颗大树下,他怔怔的看了那树半晌,然后取出一把小刀,将树皮剥开一大片,然后在上面刻了八个大字: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刻完之后,孙膑苦笑了三声,抬起头,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前尘往事顿时涌上心头……
这时,田忌走了过来,正要询问作战之事,却见孙膑紧闭双眼,口中不住的喃喃念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我兄弟,永不相负!”
“军师,军师!”田忌叫道。
孙膑回过神来,睁开有些湿润了的双眼,笑道:“将军,孙膑决定告辞了,这里一切已安排妥当,将军照办便是。经此一役,齐当可最强于诸侯,雄霸天下,莫敢不服!将军也定然名扬四海了,不过孙膑走前尚有一言,将军切记,那便是——名高妒起,宠极谤生,将军小心。”
田忌大惊:“你我大功既成,大王必将重重封赏,军师怎可遽言离去!再说了,军师难道就不想亲眼看到庞涓老贼在此授首么?”
孙膑笑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何必那么执著?过往的恩恩怨怨,在马陵已将了解,我身无所系,不去何为?”
田忌低头苦思良久,只觉似懂非懂不明所以,抬起头,孙膑的那辆小车已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日期:2009-07-14 10:33:51
庞涓来到马陵道前时,天色已晚,暮色四起,黑魆魆的山林阴风瑟瑟,看起来就像没好事儿的样子。
庞涓赶紧驻马,命令大军原地扎营,太子申闻言立刻跳了起来:谁叫你扎营的,赶紧给我追啊!
庞涓忙解释道:“天色已晚,地势不明,恐有埋伏,不如暂且扎营在此,待得明日斥候探得前路,再追未迟。”
太子申再次跳起:“马陵此地我熟知也,其内道路甚宽,且山岭平易,齐军岂能埋伏?今田忌狼狈逃窜,汝竟不追,如此贻误军机,该当何罪!?”
说罢,太子申竟丢下庞涓,自率本部兵马,追进马陵道中去了。
庞涓大急,储君有险,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赶紧命大军随后保护,就这样,十万魏军一股脑全钻进了黑布隆冬的马陵道里。
然而庞涓一进入马陵道,就觉得不对劲了,只见山道越行越窄,并四处可见横七竖八的断木,士卒们不时被其绊倒,哎哟之声不绝于耳。
庞涓越想越不对劲,赶紧冲到前队,朝太子申喊道:“上将军且慢。”
太子申并没有理他,却看着路旁看着一棵树发呆,庞涓顺眼望去,却见那树被人剥了一片白白的,上面有几个大字,天色太黑看不明晰。
“看看写的什么?”太子申道。
庞涓于是点亮起那致命的火把,凑上前去,太子申在旁念道:“此树下……什么?……死于……庞涓死于……此树下!哎呀我的妈呀!”太子申掉头就跑。
与此同时,无数箭弩巨石从山上飞了下来,一时间,阴风嗖嗖声,箭弩破空声,巨石轰隆声,士卒惨叫声,扑通倒地声,骨骼碎裂声……在黑暗之中响彻不绝,整个马陵道顿时化作修罗地狱,无数生命转瞬间被黑暗吞没,魂飞天外。
庞涓却没有跑,他只是怔怔的看着树上的字,轻轻的笑了。这再熟悉不过的字体,当年他和孙膑同学的时候,曾无数次看过。唯一不同的是,当年那些字是上课时两个调皮小孩互相传的纸条,如今这些字是其中一个小孩给另外一个小孩刻的墓碑。
过去和孙膑在一起求学的那些日子,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庞涓眼前闪过……
山谷中的屠杀仍在继续着,魏军士卒被射杀一轮后,已死伤大半,剩下的幸存者想往谷口跑,谷口已被巨木堵住,想往山上跑,却被路旁尖利无比的蒺藜刺成筛子,战车上的戈矛手们这时如兔子一样跳了起来,用长矛疯狂的刺穿魏兵的躯体,鲜血在黑暗中飘飞,伤兵在烂泥中惨号,终于,齐军的“技击”们打疯了,他们推开战车,如潮水般从山上涌下来,抽出短兵器去砍残余魏军的头,齐国军法规定,每斩获一个敌人的头颅,赏赐金八两。这里有十万魏军,那就是足足八十万金啊,这会儿冲下去砍头,简直比捡钱还快!
庞涓此时已身中多处箭伤,他已无力再战。他气喘吁吁的坐在那棵刻字的树下,苦笑不已。
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又要被魏军俘虏了,我庞涓若是一生两次为孙膑所擒,那不但没脸见人,恐怕连死了都没脸见鬼了。
于是庞涓强撑站起身来,喟然长叹道:“遂成竖子之名!”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唉,我处心积虑机关算计,最终反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声名!
第二种:罢罢罢,我便成就了这小子的声名吧!
两种语境,两种心情,到底是哪种,大家自己去体会。
叹完,庞涓便拔出剑来,在脖子上一抹,鲜血顿时飞溅开来,溅了庞涓满脸满身,庞涓在黑暗中咔咔怪笑着,如鬼哭,如枭啼,响了两声突地又戛然而止,只剩下朗朗回声在山谷间飘飘散散,愈来愈轻,愈来愈远,终至不闻……
日期:2009-07-15 13:04:09
10.尾声
孙庞斗智的故事结束了,最后讲讲几个主人公的结局吧:
田忌:因马陵之战功盖群臣,而深为齐相邹忌所妒,最终被谗逃楚,毕生不得归齐。
孙膑:马陵一战后又见过田忌一面,劝他小心邹忌,但很快又不知所终(有人说他跟田忌去了楚国),只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孙膑兵法》89篇,另附战图四卷,可惜不肖子孙竟让它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失传了(曹操就没见过)。于是从隋唐起学问家们开始质疑孙膑和孙武是否为同一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孙膑兵法》残简440片30篇共一万余字在山东银雀山出土,千年聚讼,终于大白天下。
《孙膑兵法》是一本好书,它不仅讲兵,而且讲道,甚至还包括法家和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特别是其中“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贯穿全书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在当时那个时代非常具有进步性。由此可见孙膑不仅是个优秀的名将、军事理论大师,也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思想家,在这一点上他比庞涓强太多。
庞涓:马陵一战,庞涓自杀,从此被后世看做一个愚蠢自大、短见薄识、绝恩绝义的无耻小人,遗臭万年,为天下所笑。
有意思的是,千年之后,极具娱乐精神的陕西人竟将孙膑庞涓这对生死冤家硬配成搭档,并肩合作为人家看起门来。在画中,孙膑骑鹿携拐杖,庞涓骑马举双刀,真是一对有趣的门神。
太子申:马陵一战,太子申被俘,后不堪其辱,在齐国自杀。魏太子之位遂易手于公子赫。
齐威王:马陵一战,齐军大破魏军十万,杀庞涓,虏太子申,从此军威震天下,代替魏国成为中原霸主。
齐威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36年),齐将田婴使于韩、魏,韩、魏归服于齐。同年,曾经不可一世的魏惠王,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变服折节(去王服自降身份),与韩昭侯一同到东阿去朝齐。
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再次率领韩国及其他小国诸侯,到齐国的徐州(今山东膝县东南)会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而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
其实这也是一个阴谋,魏惠王通过此举将天下对准自己的矛头成功转赠给了齐威王,齐国从此也多事了。
另外,“徐州相王”事件也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王”这个称号再也不值钱了,两代之内,战国七雄就都成了王,就连中山、宋等二流诸侯也不弱人后,先后称了中山王和宋王。战国群雄并起时代的宣告来临。
日期:2009-07-16 11:39:23
魏惠王:马陵一战,魏惠王不止失去了最精锐的十万武卒、最重要的国家接班人太子申、以及最顶尖的名将庞涓。他更失去了人生的斗志与希望。
魏惠王年纪本就不小,再加上丧军之辱,丧子之痛,从此便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吕氏春秋》一书甚至记载,魏惠王在晚年甚至有将王位禅让给国相惠施的想法,也不知是真是假。
与此同时,秦国商鞅变法终于大成,秦国正式完成大国崛起之路。
没有想到,中原一通混战,最后的大赢家竟然是西边儿的“乡巴佬”秦国。齐国辛辛苦苦了半天,却只得其名而让秦坐享其实,白白为别人做了嫁衣。
笑到最后,笑的才最美。
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五月,齐将田婴伐魏东境,围魏平阳(今河南滑县南)。九月,秦卫鞅伐魏西境;十月,赵国伐魏北境。魏军皆败绩,魏大将公子卬亦被秦军所俘。
马陵大战一结束,原霸主魏国马上变成了各大国竞相攻击的目标,可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要谁一旦摔倒,就立刻会被群狼撕成碎片!
魏惠王三十一年,秦魏战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南),魏军再次大败,主将魏错被俘。
魏惠王三十六年,魏惠王决定改元,妄图去除衰气,拯救魏国日暮西山的国运。
魏惠王更元五年(公元前330年),秦将公孙衍大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俘魏将龙贾,歼灭魏将四万五千人,魏国被迫将西河郡全数献给秦国,当年吴起的预言成真了,秦国至此尽占崤函之险,横空出世,东向以临天下。
至此,魏惠王任内,魏国已有六位军事统帅先后被敌国俘虏过了,他们分别是公孙痤、庞涓、太子申、公子卬、魏错、龙贾。丢人哪!
魏惠王更元七年,秦夺得魏蒲阳(今山西隰县),同时魏将上郡全境十五县之地(陕北延安到榆次一带)献给了秦国 。
马陵一战,标志的魏国霸业开始衰弱;西河与上郡广大土地的丢失,标志着魏国霸业的终结。从此以后,魏国一日弱过一日,一年衰过一年,无论怎么折腾,依然头都不回地朝亡国路上一路狂奔,拉都拉不住。
史家评论,魏国的衰落,在于人才的流失和战略的失误,照我看,魏国还有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曾让它无敌于天下的武卒制度。武卒制度有其进步性,但也有很大的缺陷,这我在吴起一章已经讲过了,它太耗国力,难以支持长期战争,荀子在《议兵》一文中就曾称之为“危国之兵”。我前面也讲过它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减少武卒的服役期,但是很显然,魏惠王并没有这么做。
魏惠王更元九年,韩赵联兵围攻魏之襄陵,魏惠王不得已向韩赵求和,是年五月,魏惠王会韩威侯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
可怜魏惠王,原先付出了血的代价率先称王,到最后却不得不四处礼拜尊别人为王,悲哀啊悲哀。
魏惠王更元十二年(公元前323年),楚国为了控制魏国,要废除魏太子而将流亡于楚的魏公子高送回魏国立为太子,命柱国昭阳进攻魏襄陵,占据了八个邑。襄陵这片七十年前被魏文侯强夺去的军事重镇终于重回了楚国的怀抱。
可怜魏惠王,当年多么的不可一世,现在却连自己的内政都要遭人干涉了,悲哀啊悲哀。
同年,秦又伐魏,攻取大城曲沃(当年晋国的“龙兴之地”,位于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可怜的魏国,接连丢人,接连丢地,综合国力持续衰退,天下魏国独霸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接下来的历史,是属于东齐西秦、列国相王、合纵连横的时代。
魏惠王更元十六年(公元前319年),一生跌宕起伏,享受过天子尊荣,也遭遇过丧权辱国的暴躁老人魏惠王魏罃在大梁黯然去世,太子嗣即位(之前的太子赫已被长寿的魏惠王活活熬死),是为魏襄王。
魏罃一共活了八十二岁,在位五十一年,是战国时代最长寿的国君,他这长长一辈子,可以说是亲身承受了魏国由盛转衰、齐秦强邻崛起等诸多不幸,他好苦好挣扎。《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他晚年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有时候,活的太长也不是一件好事儿。
(孙膑庞涓篇完)
日期:2009-07-17 07:36:47
七.大秦的克星——侠将公子信陵君
【档案】
姓名:魏无忌(多好的名字,看起来就像大侠)
称号:战国四公子之首
生卒:大约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43年
性别:男
国籍:魏
家庭出身:魏昭王最小的儿子
学历:接受魏国正统王族教育
著作:《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图十卷。(已失传)
经典战役:秦、魏邯郸之战,五国合纵攻秦河外之战
特技:侦查、攻心、重士、号召
爱好:下棋、喝酒、泡妞
性格: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完美的道德楷模
最好的朋友:没有,因为知交遍天下
最愧疚的人:晋鄙
最心疼最牵挂的人:魏安釐王
座右铭:愿天下俊贤皆为我坐上宾客
经历:魏国公子——魏国上将军——五国合纵长——废黜闲居
结局:酒精中毒而死
历代粉丝:儒家大师荀子、汉高祖刘邦、汉太史公司马迁、唐诗仙李白,元戏曲家汤显祖,几乎一半咏史诗人,几乎大半绿林好汉,几乎所有江湖豪侠
历史评价:信陵君不仅是一介翩翩贵族公子,而且是一个侠客,一位名将,一代兵法家,还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合纵领袖,他是后世无数中国男人的偶像,无数中国女人的梦中情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古人云】
赵孝成王:“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儒家宗师荀子:“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匡正)矣。”
齐大夫国子:“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西汉贾谊:“(信陵君)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太史公:“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东汉杨雄《杨子法言》:“上失其政,奸臣(信陵君)窃国命,何其益乎!”
三国曹植《七启》:“若夫田文无忌之畴,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飞仁扬义,腾跃道艺,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凌轹诸侯,驱驰当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
南北朝大诗人谢灵运:“是以信陵之贤,简在高祖之心。望诸之道,复获隆汉之封。观史叹古,钦兹盛美。”
唐代司马贞《索隐述赞》:“信陵下士,邻国相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颇知朱亥,尽礼侯嬴。遂却晋鄙,终辞赵城。毛薛见重,万古希声。”
李白:“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唐代司空图《偶诗五首》:“一掬信陵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唐代赵蕤《反经》:“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
明代李梦阳《梁园歌》:“梁园昔有信陵君,名与岱华争嵯峨。”
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聪慧则能知人用人,仁厚则待贤,自有一段慕不尽之真意,非勉强矫饰者可比,此贤士所以乐为用也。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
清代文人钱维城:“信陵君发一介之使,而诸侯奔命,莫敢后者,仁义著于人心,而威信足以夺之也。且信陵君岂遂能救民伐暴,效汤、武之所为哉?徒不急于功利,有救灾恤患不忍人之心而已,威震天下,功业无与并。”
清代汤谐《史记半解》;“当时秦患已极,六国中公卿将相,惟信陵真能下士,从谏若流,故独能抑秦。”
西晋左思《魏都赋》:“千乘为之轼庐,诸侯为之止戈。贵非吾尊,重士逾山。搦秦起赵。威振八蕃。则信陵之名若兰芬也。”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之好士也,以存魏也。”
明代卢楠《信陵亭行赠张幕史》:“昔闻贵公子,乃是信陵君。剑气连秋水,英风迈长云。”
明代茅坤《史记钞》:“传中两千五百余字中直称‘公子’一百四十七处,太史公仰慕之意溢于言表,无限唱叹,无限低徊,慕公子之行系乎天下安危,叹公子终被废弃不用。”
日期:2009-07-20 12:51:34
(继上【古人云】)
清代许仙屏《信陵君祠楹联》:“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流风未谢,于今视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清代洪亮吉《历代史案》:“信陵君一身攸关六国之存亡,岂若孟尝、平原、春申诸君,竟以食客人自喜,略无关国是哉。”
吴佩孚:“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
梁启超:“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难,吁,何可及也。论者以厕诸平原、孟尝、春申之列,乌足以知公子。”
陈毅《读史三首》:“醇酒与妇人,公子死游戏。惜无远大图,不能自为计。”
【前言】
本篇要讲述的人物战国公子信陵君,是一位兵形势家。
在东汉班固《汉书 艺文志》中,将天下兵家分为四大类: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
兵权谋家包括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孙武、孙膑、吴起等,这是兵家的主流。
兵阴阳家大多是后人依托神农、黄帝、风后等上古人物编造出来的神怪之语,皆不堪一论。
兵技巧家则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伍子胥(水战法),以及墨子(守城术)、李广(射术)等人,在中国人看来,流于技巧就下下了,这是兵家的末流。
而兵形势家则是仅此于兵权谋家的第二大兵家流派,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战国兵家尉缭、西楚霸王项羽,以及本篇的主人公信陵君。
比起兵权谋家在战争中多用奇兵诡谋破敌,兵形势家则更注重战争的本质。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讲的通俗一点儿就是“打群架”,只不过参加的人比较多而已。
一个人打架靠力气、靠胆气、靠武功,而一群人打架靠的是指挥。
那么指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将士用命,人人效死,个个不惜为主将赴汤蹈火,则虽百万大军,亦可如臂指使。
兵形势家们追求的就是这个。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各大兵形势家所用的方法各不相同。
商鞅白起靠的是重赏重罚,一颗人头一个爵位,当逃兵则全家连坐,秦法如山,秦卒自然人人拼命,“虎狼之师”就是这么炼成的。
项羽靠的则是超凡的武力与勇气。身先士卒,一骑当千,破釜沉舟,勇武如神,楚兵为主帅之气鼓舞,自然个个争先,猛锐不可挡,“西楚雄师”就是这么炼成的。
而信陵君靠的更多的是他自身的人格魅力。
信陵君这个人,正如世人所称道的,他“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是个在道德方面毫无瑕疵的翩翩君子。换句话说,信陵君是当时那个时代的道德偶像。
我们千万不能低估道德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它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德”这个字,所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西方用宗教凝聚人心,而中国通常是用道德来凝聚人心的。
德高天下者,则天下归心也。
谁占领了道德的高地,谁就能在中国呼风唤雨。
战争也一样。
日期:2009-07-21 11:50:16
【正文】
1.贤哉公子信陵君
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主要包括五大要素,第一要素叫做“仁”。
何谓仁?仁者,爱人也。
信陵君不仅爱人,他甚至还爱小动物。
在东汉刘向《列士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信陵君之“仁”的小故事。
话说有一次,信陵君正在跟门客们喝酒,大家高谈阔论,畅饮正酣,忽然有一只小斑鸠飞了进来,钻入其案下,扑腾着翅膀转来转去,打搅了众人的酒兴。
领导受惊,这还得了,于是立刻有人冲了过来,欲驱此不速之客。然而信陵君却用眼神止住那人,走到斑鸠面前,拱手道:“此有何急,来归无忌耶?”
正如毛阿敏阿姨所唱的:“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我亲爱的小斑鸠,你急忙忙来找无忌哥哥有啥事儿吗?
那小鸟可怜巴巴的看着信陵君,叽叽喳喳仍叫个不停,叫声中充满了惊恐。
信陵君当然不懂鸟语,于是他赶紧派人查探,左右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报告说,外面有一只鹯(即“晨风”,鸟名。一类似鹞的猛禽)在天上盘旋,想必就是这斑鸠引来的。
原来如此,信陵君于是保护起那只斑鸠,直待那鹯飞走,这才放走小鸟。
没曾想,那只阴险的凶禽并未飞远,它就躲在附近房子的屋脊上,一见斑鸠飞出,便立刻扑了上去,将可怜的小鸟杀吃了。
信陵君眼见于此,心中负疚,顿时没心情吃饭了,他把筷子一扔,伤心的说道:“鸠避患归无忌.竟为鹯所得。吾负之。为吾捕得此鹯者,无忌无所爱。”
为了给可怜的小斑鸠报仇,信陵君豁出去了,只要能抓住谋杀犯,他啥宝贝都舍得给。
左右一听,忙说:公子您真是仁德啊,我们马上去办。
不久,两百多只鹯就被当做嫌疑犯献于公子阙下。
信陵君皱眉道:“杀鸠者,只一鹯,吾何可累及他禽。”遂按剑于笼,痛数凶犯之罪,厉声道:“谁获罪无忌者耶?”
奇怪了,信陵君听不懂鸟语,鸟却听懂了信陵君的人话,当场竟有一只鹯低下了自己罪恶的头颅,羞愧到不敢仰视。
于是信陵君立刻将凶犯明正典刑了。其余嫌疑犯,则一律释放。
《列士传》最后说道: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从此名声流布.天下归焉。
好一段洒狗血的弱智情节,这显然是后世信陵君的粉丝们瞎编的,不过由此亦可见,信陵君道德口碑极佳,而使众狂热粉丝甚至不惜胡说八道,去神话偶像。
日期:2009-07-22 10:03:47
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之二,义。
何谓义?义者,侠义也。纾人之难,救人之急,扶危济困,锄强扶弱,嫉恶如仇,为天下铲不平,则义布天下也。
义分为两种,一种是私义,讲的通俗一点儿就像刘欢的《好汉歌》里所唱:“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
史书记载,信陵君的嫂子,魏王的小老婆如姬父亲被人所杀,魏王想尽办法欲为爱妾报仇,三年未能如愿。如姬于是找到信陵君向他哭诉。信陵君二话没说,派手下门客斩了那仇人的头,恭恭敬敬的献给如姬,如姬感激涕零,从此生是魏王的人,死是信陵君的鬼。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信陵君在魏国那就是个问题解决中心,谁要有难事儿,别打110,直接找豪侠公子信陵君,保准没错。
义的第二种叫做公义,或者说国家之义,百姓之义,天下之义。
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盟国有难,义不容辞,这才是一个天下大侠的最高境界。
信陵君一生,志在合纵六国,齐心抗秦,这便是顾全了魏国的最大利益。
所以信陵君才能成为战国四大公子之首,显名诸侯,号召天下,从者如云。
中国人道德标准之三,礼。
何谓礼?礼者,温文尔雅,举止合体,为人谦恭,虚心受教,君子风范也。
换句话说,礼就是待人接物的态度,礼就是风度,礼就是气量,礼就是尊重。
中国人非常看重这一点,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永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所以中国人尊师重道,中国人敬老尊贤,中国人把礼看做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但中国人也有个坏脾气,那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当富贵遇到贫贱,中国人就会换了一副嘴脸。高高在上,自矜身份,耻于同市井之徒为伍,这在中国君子看来是很正常的。
君子如果跟贱民混在一起,那君子还是君子吗?孔孟如是说。
就连太史公所称赞的“翩翩俗世佳公子”平原君,同样不能免俗,他就很看不惯信陵君跟市井之徒交朋友。
看来,“好客喜士”与“礼贤下士”是两个不同的境界,高下云泥之别,其他三公子属于前者,信陵君属于后者。
在信陵君眼里,士只有贤愚之分,而无贵贱之分,只要是有能力的人,他就倾心相交,市井之徒又有什么关系!
大梁城里有个老头侯嬴,高寿七十,家贫如洗,是大梁十二城门之一“夷门”的“监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侯嬴他就相当于我们单位或学校传达室里看门的老大爷,是个正宗的下层贱民。
像侯嬴这样又老又穷的市井贱民,战国其他三公子是从来不屑一顾的。
然而大家别忘了一句俗话:“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高人,往往就是隐藏在市井弄巷之中的,侯嬴便是这么一位世外高人。
于是,信陵君决定屈尊去拜访一下这位高人。
日期:2009-07-23 13:52:09
中国人的礼节,初次见面是不能空手的,要送礼,俗称见面礼,所以信陵君便携重礼登门拜访,却不料侯嬴断然拒绝了。
侯嬴道:“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厚意侯嬴心领,您还是请回吧!”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好一个侯嬴!
看来信陵君看低侯嬴了,当时各国权贵都在养士,侯嬴若真是个爱财小人,他老早就依附权贵飞黄腾达了,又何必七十多岁来还当个贫困监者?“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抛头露脸效命王侯的。在这个世界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士大有人在。
信陵君只好泱泱而回,临走前问:先生不收礼,请吃饭总可以吧!
侯嬴把家门一关,在里面叫道:等我有空再说吧,到时通知你!
于是又一天,信陵君在府邸置酒大宴宾客,待客人们坐定后,便带着大批随从,浩浩荡荡一行人,前往夷门迎接侯嬴,并亲自驾车,虚左以待。
中国人坐车是很讲究的,我们知道,战车上“车左”是主将,“车右”是保镖,驾驶员在中间,所以左位是最崇高的位置,留给领导坐的。就算现在换成了小轿车,依然是如此。
一个大国贵公子如此礼遇一个看门老头,如果换做是我,肯定感动到一塌糊涂。
西汉名将韩信曾经说过:“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古代,领导的车是不能随便坐的,那可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更何况领导亲自给你驾车。
然而我们的老侯却一点儿不知道客气,只见他稍微整了整自己的破衣烂衫,然后一屁股坐在车子左边的尊位上,挥手对“司机”道:“小魏,开车吧!”那小样儿摆的,好像他才是公子。不止!好像他是魏王般。还不止!魏王也没他架子大。
“先生坐稳了,驾!”信陵君毫不为意,竟在满街人的目瞪口呆之中,恭恭敬敬的为侯赢当起司机来。
这样的事儿别说放在古代,就算放在今天,恐怕也得跌破全国人的眼睛。
国家总理亲自给传达室老头开车,这不是总理疯了,就是传达室老头疯了。
可是侯老头还嫌自己疯的不够,又对信陵君说:“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多少魏国文武大员和社会名流在信陵君府等着他们回去开席呢,这老侯竟要求车子绕道去看什么朋友,这不是蹬鼻子上脸瞎胡闹嘛!
然而信陵君二话没说,就把车子开进了农贸市场,这一路可都是大梁的市中心,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喜欢八卦的民众,这个老侯嬴,他是生怕自己上不了明日的报纸头条么?
日期:2009-07-24 13:17:07
侯嬴的这个朋友叫做朱亥,主要工作是在农贸市场杀猪卖肉,业余工作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专管世间不平之事。
明白了吧,壮士多为屠狗辈,朱亥其实是个武艺高强的江湖大侠来的,能被眼高于顶的侯嬴所看重的人,岂会是个庸庸之辈。
不一会儿,大侠朱亥的身影出现了,侯嬴于是下车,与朱亥站着说话,这一聊,就没完没了了。
繁华的闹市中,锦衣华服风度翩翩的信陵公子乖乖的手执缰辔待在车上等着侯嬴,就像接领导上班的司机,安静耐心,无怨无悔。
侯嬴:哥们儿,生意怎么样?
朱亥:还成。哇,你带来这么多买肉的!太谢谢你了。
侯嬴:不是,他们来请我吃饭。你有空吗?一块去。
朱亥:当然不去,你知道我脾气的,我生平最讨厌的事儿就是应酬!
………………………………
半个时辰过去了,侯嬴和朱亥还在聊天,而且越聊越起劲,家长里短天南海北的啰嗦个不停,天知道他们哪里来的那么多话说,家庭妇女也没他们这么爱闲扯。
这其实是一场考试,一场特殊的人性考试。侯嬴一生阅人无数,看过太多假仁假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次这个信陵公子,是否也是如此,谁说了都不算,只有通过了自己的重重考验,那才可以过关。
其实我们年轻人交朋友或谈恋爱也可以学学侯老先生,刚开始交往的时候,看到的东西往往是人的表面,而表面中到底有多少真实呢?又有多少虚伪呢?不如像侯嬴那样,先观察对方的为人和言行,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互相之间疏远一点,然后再来决定与他的关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该不该进一步交往,该不该给他推心置腹,该不该给他以身相许。
如果对方过不了关,那就继续疏远下去,反正从疏远变得更疏远这没什么,如果要从亲密突然要变得疏远就麻烦了。
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们的信陵君当然是过关了,侯嬴一边聊天斜眼看去,只见信陵君脸上永远挂着谦和从容的微笑,不见丝毫不耐烦的表情,还不时向两人投来深情无比的眼神,一如热恋中的少女在等待情郎。
公子好修养,旁边的随从们却气坏了:给你三分颜色,你就开染坊,你以为你是谁啊,一个臭看门的而已,竟敢这么对待我们敬爱的信陵公子,我呸!
旁边围观的群众也深有同感:公子亲自为你驾车,这何止祖坟冒青烟,那简直是喷火!领导的时间多宝贵啊,你他妈的老家伙还不识抬举,我呸!
繁华的闹市中,呸呸的吐痰声不绝于耳,看来大家都感冒了。
侯嬴不用猜也知道人们在悄悄的骂自己,但他仍然不以为意,继续与朱亥高谈阔论,从国际金融危机谈到市场猪肉价格暴涨,从巨商吕不韦的风流八卦谈到最近城管殴打记者,聊的那叫一个风生水起热火朝天,他要的就是这么个效果。
骂吧骂吧,骂的越狠越好,我老头子脸皮厚,不怕做小人。
而朱亥对眼前的一切似乎也无动于衷,此人还真是一个奇人,自己的肉铺前围了一堆显贵与闲人,竟能与侯嬴聊这么久而不宠不惊,不乍不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此屠夫,十万个也找不出一个来。
就这样,从下午等到晚上,信陵君早已饿的前胸贴后背了,然其色始终不变。
侯嬴这才貌似想起还有一堆人在等他,于是依依不舍的告辞朱亥,回车上座,一行人急急忙忙往回赶。
还有一屋子的贵宾被晾在公子府中喝西北风呢,他们等待主人回来开饭已经等的花儿都谢了。
——赶快回来吧公子,再不回来菜都凉了,再热就不好吃了。
日期:2009-07-27 11:32:11
公子总算是迎客回来了,已经快饿晕了的人们赶紧起身出迎,想要看看公子如此礼遇的贵客到底是何方神圣。
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
只见公子亲自执辔,亲迎下车的这位所谓贵宾,竟然是一个“鞋也破帽也破身上的袈裟破”的白胡子糟老头,Oh my godness!
大家既吃惊,又想笑,又不敢笑,只好哭笑不得面面相觑。
“诸位久等了,无忌在此告罪。”信陵君拱手道。
“不久,不久,嘿嘿……”大家尴尬的笑着。
信陵君于是引侯嬴高堂上座,命令开席。
侯嬴也不客气,大大咧咧的坐上头等贵宾席,神态倨傲之极。
大家在震惊之余,无不内心感叹:好一个不知廉耻的无礼疯叟!见过不要脸的,还没有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信陵君接着便向客人们一一介绍侯嬴,并一个劲的称赞先生品行高洁,贤能信达,却从不攀附权贵,是个大大的隐士高人,无忌此番能请到先生,可真是蓬荜生辉荣幸之至。
请到一个倨傲无礼的看门老头还荣幸?大家实在无法理解,只好应付的干笑两声,卖公子一个面子便是。
宴席在尴尬莫名的气氛中进行着,酒至半酣,信陵君起身上前,向侯嬴敬酒为寿。
至此,信陵君表现优异,可称完美过关,侯嬴于是卸下自己的面具掏出了自己的真心,向公子告白道:“今日臣难为公子足甚矣!臣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又尊臣于诸客之上,公子过矣!然臣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臣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原来侯嬴此次多番为难,不仅为了考验公子,更为成就公子礼贤下士之名,实可谓用心良苦。
信陵君这才豁然醒悟,叹道:“先生贤哉!”于是二人举酒快饮,尽欢而散。
从此以后,信陵君便奉侯嬴为上客,尊为亲近师友,时常前来问候请教。
不过,侯嬴并没有因此而接受信陵君任何好处,他仍然住在夷门传达室里,每日早开城门夜关城门,淡泊从容,安于贫贱,除了偶尔给公子出出主意,生活并无二致。
所以说侯嬴其实是信陵君的“客”,而不是“食客”,食客住人家的吃人家的给人家跑腿干事,客则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你做你的公子,我做我的监者,即便地位再悬殊,但在精神与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
这才是“客”的真正意义所在,真正的“客”是不会依附权贵的,与人交游,无问高下,管你是市井屠夫,还是贵族公子,在侯嬴面前,都是平等的朋友,没啥特殊区别。
日期:2009-07-28 11:09:52
敞开心扉的侯嬴接着向信陵君引荐了大侠朱亥,他说:“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于臣也,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