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千古名将英雄梦(全景展示中国三千年战争史)

_28 江湖闲乐生 (现代)
  当然反,不反是白痴,你以为我跟淮阴侯那么傻呀!傻傻给你抓,别作梦了!
  公元前197年八月,陈豨自立为代王,联合秋波了很久的韩王信,正式起兵造反。
  韩王信、代王豨,大汉北边最强大的两个军事强人联手,果然非同凡响,不到一月,邯郸以北的所有城池全部沦陷,陈豨的军队甚至渡过黄河攻占了聊城(山东聊城)。
  大半个北中国陷入叛乱,高祖大慌,赶紧御驾亲征,并要求淮阴侯随同前往。
  经过白登之围,高祖深知自己打仗还有进步的空间,所以此次帝国的危机再度爆发,他便想让淮阴侯随同前往,做个参谋帮忙出出意见。
  淮阴侯说自己病了,病的很厉害,实在无法随同出征,请皇帝陛下原谅。
  这些年来,每日下朝,午夜梦回,高祖总会莫名的想起韩信,而感到唏嘘不已。淮阴侯的府邸离皇宫并不远,可以说近在咫尺,但他们君臣的心却已遥若天涯,此生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了。
  但是现在,韩信又称病不听话了,他明显仍恨高祖入骨,难保以后不会学韩王信陈豨等人般来个犯上作乱,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即便没了兵权,仍然不能让高祖放心,因为韩信的军事威望太大,万一自己的子孙没弄好国家,韩信号召民众来个诛“暴汉”,刘氏江山依然危险。
  高祖对韩信的容忍终至极限,因为他的年纪大了,时日无多,必须该为子孙考虑了。
  所以,韩信必须死,至少必须死在高祖的前面。
  但是,杀害功臣的恶名,高祖自己不能背,他可是宽大长者来的,那怎么办?
  这好办,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厉害的女人,高祖的这个女人就是吕后。让老婆吕后来做吧,吕后应该也不想留韩信了,这么大的威胁她怎肯留给儿子?何况吕后与韩信并无恩义,她比自己更好下手。
  至于如何除,这就不是高祖要考虑的问题了,吕后为人刚毅残毒,她有的是办法。
  韩信从前嘲笑项王有“妇人之仁”,却不知妇人也有不仁的,比如吕后。
  于是,高祖在临行之前,特意找到吕后,嘱咐道:“朕甚宠信陈豨,彼竟谋反,侵占赵代,自称为王,殊为可恨!朕欲领兵亲怔,又患韩信废置于此,久怀异志,恐倡兵中起,与陈豨为应,其势可忧。烦妻权国,着意此人,早晚有缓急,当与萧何计谋。朕此去,定斩陈豨之首,以谢心头之恨!”
  吕后笑道:“陛下不必忧虑。韩信当日有兵权,似难制服,今闲居独处,一匹夫耳!何足为患?倘陛下有命,管教片时着韩信就擒,审有反状,杀之亦不难也。陛下又何患焉?”
  高祖这才放下心来,不日领军到达邯郸前线,急召英布彭越等诸侯发兵前来相助。
  英布彭越也都说他们病了,病的很厉害,实在无法出征,结果只派了部下带几千兵来意思意思。
  高祖快气昏了,你也病,他也病,一帮小年轻病个屁呀!老子六十多岁了还要御驾亲征,我容易嘛我!
  不得不承认,高祖也的确是个可怜人,近五十岁起兵反秦,好不容易坐了江山,又天天操心江山不保,六十多岁了还得四处打仗救火,哀哉!
  这一去,高祖就去了半年,半年的功夫,楞是没能把陈豨的人头给带回来,人家毕竟是接受过兵仙指点的,还他妈的真厉害。
日期:2009-05-04 11:14:19
  21.汉中长安千里梦,十年旧事一回头,叹月下策马,君记否
  淮阴侯的确生病了,他称了很多次病,但这一次是真的。
  自公元前200年陈豨张良走后,至陈豨造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96年,整整四年,淮阴侯闲居家中,冷落凄清,门可罗雀。寂寞,这整整四年的寂寞,足以将任何一个坚强的人击倒。
  寂寞真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此外就是时间 寂寞的时间简直能够置我们于死地,足足四年寂寞的时间,淮阴侯即便没死,也被折磨的半死了。
  偏偏就在这个时侯,一个叫栾说(乱说?)的门客得罪了苦闷不已的淮阴侯,淮阴侯大怒,将他监禁起来,还说要杀了他。
  栾说早就不想跟着没前途的淮阴侯混了,又见小命即将不保,心中大恐,便赶紧写了封信给弟弟,要弟弟把这封信上奏给吕后。
  吕后收到信,开心的一跃而起,大叫道:“韩信匹夫必死矣!”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每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都有一群男人,吕后也是女人,所以她想成功也需要男人,这次这个男人,就是曾月下策马追韩信的萧何。
  次日,吕后便将相国萧何召进宫来,屏退左右,说有要事商议。
  一个女人单独会面一个男人,能有什么事儿呢?萧何正在奇怪,吕后已把栾说的信塞在了他的手里。
  萧何一看,大惊失色!
  问题来了,这封信到底有啥惊天大秘密?本作者给大家解释一下吧。
  据栾说信中称,当年陈豨赴任代地之前,曾特意找到韩信,韩信握着他的手,屏退左右随从,与他在后花园中散步,忽然仰天叹息道:“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陈豨道:“唯将军令之。”
  韩信道:“公所守代地,乃天下精兵所聚之处也。陛下平日,虽十分宠信于公,人言公叛,陛下决不信,然到得二次,陛下必疑,若到三次,陛下必怒,而亲往征之。此时关中空虚,吾却为公从中起事,则天下可图也。”
  陈豨道:“谨奉教!”
  栾说还称,韩陈二人之后又说了许多言语,无非大逆不道之语,完了陈豨起身告别,韩信还亲自送出门外,再三叮嘱,方始分手。如今陈豨果然造反,陛下亲征,韩信记得前言,故意称病,不肯相从,却暗遣人前往陈豨处通信,嘱其尽力抵敌,当即从中相助。韩信打发使者去后,便与自己亲信家臣密谋,欲乘夜间,诈作诏书,尽赦许多没官罪徒,给以兵器,亲自带领,袭攻吕后、太子,各事都已布置清楚,专待陈豨回信,便行起事。
  最后,栾说声称他因知得此事,特行谏阻,致触韩信之怒,身被拘囚,故遣弟代为上书。凡此等等,皆其一番忠君报国之心,青天可鉴。还望皇后早作防范,诛除叛逆,以保大汉社稷。
  萧何看完信,良久沉默不语。
日期:2009-05-05 10:00:53
  萧何看完信,良久沉默不语。
  这封信疑点太多了。其一,韩陈二人屏退左右而密语,栾说从何得知?其二,论实力,彭越英布两个诸侯王比陈豨要强的多,韩信若想谋反,也该联结彭英二人才对啊?其三,韩信造反的计划太搞笑了,罪犯皆在官府重押之下,仅凭一封假诏书,如何释放的了他们出来?而且韩信到哪去找那么多兵器给他们?其四,陈豨早在去年八月份就起兵了,陛下也九月份就出征了,韩信怎么会等到今年正月才来造反,这未免也太迟钝了吧!
  要不就是韩信闲居数年而患上了严重的弱智,要不就是栾说在乱说,只有这两种可能。
  吕后知道萧何在想什么,于是道:“韩信之反状虽未明,然韩信陈豨二人一向过从甚密,当此关键之时,相国可能保证韩信就一定没有谋反之心?”
  不能,萧何不能。萧何非常清楚韩信与陈豨之间的关系,陈豨造反,韩信应该不会无动于衷吧!何况韩信自被夺王,多称病不朝,居常鞅鞅,其之怨,有如弃妇,韩信不为雄霸之反,亦可为怨妇之反、弱智之反。这在人性的角度上倒是说的通的。
  吕后又冷笑道:“相国昔日力保韩信为大将,今日难道要力保韩信谋反乎?”
  萧何闻言大惊,他得拜相国,位极人臣,封侯万户,上赐入朝不尊臣礼,高祖对他的恩宠无以复加,岂能因一韩信而遭疑忌。事有轻重,人有亲疏,为了高祖,也为了自己,他只能对不起韩信了。若问罪一个韩信,可使社稷免于危难,并使自己安享富贵,这也是值得的。
  于是萧何道:“陛下尚在邯郸,仓皇不及往反,不如执信于狱,以尺一告陛下,集百官而廷议,而后定罪。”
  吕后道:“韩信反状未明,岂可公议其罪乎?依我之见,不如以计擒而私杀之。”
  萧何道:“戮一大臣而帝不闻,这样不太好吧?”
  吕后笑道:“陛下那里我去说,相国只管依计行事便是。”
  萧何只得下拜领命,心中不由长叹道:“吁乎,韩信实不智矣!他功高至此,就当深自敛抑,归德于上,引咎于己,或可自保。乃计不出此,而据齐请封,行兵楚县,后又称病不朝,日夜怀恨,结怨诸将,跋扈已甚!今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其死不亦宜乎!”
  第二天,从宫中传出了个好消息,说高祖已大破反贼,得陈豨之首,马上就可凯旋回京了。
  群臣闻信大喜,都跑去皇宫道贺,只有淮阴侯因染重病,不能前往,只遣从人携礼拜贺。
  萧何见淮阴侯缺席,便亲至淮阴侯府探望病情。
  自韩信被夺王以来,萧何明显对其疏远了很多,淮阴侯念及萧何身为相国日理万机,没空来看他也属正常,所以也没太在意。而今萧何竟亲来拜访,淮阴侯不由大喜,赶紧强撑病体出门迎接,延入坐谈。
  萧何看着淮阴侯落拓的身影和苍白的脸庞,心中也颇有些不是滋味起来,数年未见,韩信竟看的这么显老了,要知道他也不过才三十出头啊,当年拜将坛上英姿飒飒的无双国士哪里去了?
  看来韩信是真的病了,于是萧何上前握住他的手道:“淮阴侯贵体如何?”
  感受着恩相萧何温暖如昔的大手,淮阴侯顿觉眼眶一热,忙道:“尚好尚好,多谢相国关心。”
  萧何又问:“今上已平反贼,淮阴侯何故不去道贺?”
  淮阴侯苦笑道:“臣病,心有余而力不足矣!”
  萧何道:“公虽疾,何妨勉强入宫道贺?吾与公数年未见,心实思之,正想趁此机会与公痛饮一番,公莫辞。”
  淮阴侯当年得为大将军,实乃萧何所荐,所谓知遇之恩,感铭五内,他的情面不能不卖,而且淮阴侯也很想跟萧何好好叙叙旧,乃欣然应允,两人于是出门,并辔骑行,谈笑风生,那一刻,时光仿佛倒转回了从前,一对良驹,两个知己,夕阳之下,在长安街头飒然远去……
日期:2009-05-06 14:46:39
  22.寡妻稚女俱堪恨,含冤钟室真可哀。笑长乐萧何,公乐乎?
  淮阴侯和萧何一同来到长乐宫时,天色已暗,夜色中的长安美极了,皎洁的月挂在宏伟的宫室上,让淮阴侯不由得想起恩相萧何匹马相追的那个晚上,依稀也是这轮明月。
  淮阴侯笑了,他很久没笑了,这个世上能让他笑的东西已经不多,回忆便是一件。
  时值寒冬正月,天很冷,夜很凉,但淮阴侯尘封的心中竟浅浅浮上一丝温暖,这种久违的感觉,只有多年的老朋友才能给他。
  萧何也笑了,笑的很暧昧,两人相视,各有心思。
  两人于是携手走进大殿,却见大殿空空如也,群臣早已道贺完毕走光了。
  “我们来迟了。”淮阴侯道。
  “不迟,一点儿都不迟。”萧何笑道。
  淮阴侯正要问,两旁突然冲出几十名全副武装的武士,二话不说将他捉住,拖进了旁边长乐钟室之中。朝廷大殿,庙堂重地,非为血溅之处也,杀人要在暗处杀。
  长乐钟室在长安城长乐宫内,因室中悬有一具大钟而得名。钟室壁高六、七米,墙头到屋宇有两米多的空档,这是巨钟的咽喉。当撞钟人出现在墙头,整个长安城都能听见长乐钟的鸣响。
  在这个世界上,黄钟大吕往往出自暗室,每件礼器不是血迹斑斑。
  淮阴侯挣扎着大叫道:“臣得何罪,为何缚臣?”
  长乐钟室内,阴暗,寒冷,吕后的脸更加阴,声音更加冷:“人告公反。”
  淮阴侯死死的盯着萧何,如果眼神也能杀死人的话,萧何已被杀死无数次了。
  萧何将头背过一边,不敢看他。
  十年故交,大恩大仇,同出一人,时也,命也?
  萧何叹道:“足下大功已成,身后必流芳百世,足下无憾,当可死亦!”
  淮阴侯仰面大笑道:“可笑可笑,吾成也相国,败也相国,可笑可笑!罢罢罢,相国既为韩信生平知己,韩信便为知己者死,不亦宜乎?”
  萧何低头道:“吾立谋害公,为德不卒,小人也,身后必有骂名,吾知矣,然吾为江山社稷,吾不悔。”
  “为德不卒,小人也!”这句话多么的熟悉,淮阴侯突然想起了钟离昧,他苦笑,报应,这都是报应!
  看着萧韩二人在那唧唧歪歪个不停,吕后不耐烦了:“公等多言无益,韩信,汝认罪乎?”
  淮阴侯知己必死,便转头对吕后道:“我死则死矣!然吾子尚幼,可否赦之。”,
  吕后阴沉着脸道:“公谋反大罪,当夷三族!”
  所谓夷三族,就是将父、母、妻三家人全部诛九族,当初李斯也是这么被害的。
  吕后可真狠,若是高祖亲自动手,断不会诛杀淮阴侯全家。
  萧何于是赶紧向吕后求情道:“等陛下回朝,再行夷族未迟,且看其垓下苦战之时。”
  吕后只是一个劲的冷笑:“我意已决,相国休要多管闲事,以免惹祸上身!”
  萧何为吕后之威所慑,顿时心胆俱裂,只得伏于阶下,哽咽失声。
  淮阴侯向萧何投去一个鄙夷的眼神,继而大笑道:“哈哈哈哈哈,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的确如此,生死一知己相国萧何,存亡两妇人漂母吕后,若非天命,何可解哉?
  吕后闻言大怒,好你个韩信,临死临死还骂我是“儿女子”(贱妇),是可忍孰不可忍!左右,动手!
  几个武士恶狠狠的扑过来,用手中“金吾”(棍状兵器,为羽林军专用)对着淮阴侯一顿猛砸,淮阴侯闷声倒下,乱棍夹杂着血肉飞舞,淮阴侯伏在地上,一声不吭的默默死去。
  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来来去去无可捉摸的人心,我淮阴侯注定要死在生平知己和一个狠毒的贱妇手中,我还有何言……
  良久,淮阴侯已骨肉成泥,武士这才拔出剑来,将其枭首,刺于戟上,悬街示众而去。
  夜深了,明月垂泪,滴下了漫天星辰,悠悠的钟声响起,回声撞击四壁,震耳欲聋,美哉,渊哉,泱泱乎!
  真是一口好钟,好钟啊好钟,堂之,皇之,掩盖了一切罪恶。
日期:2009-05-07 11:25:28
  23. 当初若听蒯通语,高祖功名未可知。问开国雄主,哭何为?
  公元前196年寒冬正月,大汉开国元勋淮阴侯韩信死于长乐钟室,年仅三十三岁。随后,韩信三族被诛,数千无辜,血染长安,哭号之声,传荡千古,当是时,寒风凛冽,长空飘雪,长安满城人尽嗟叹,无不悲怆,皆言淮阴侯一饭千金,不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汉皇?萧何一言便强入贺,欲谋逆者怎会坦率如斯?是侯不负汉,而汉忍于负侯,侯之死,冤乎哉!
  对于这个说法,吕后不嗤一顾,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已属千古疑案,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他死的却一点儿也不冤,他早该死了,他死了,对天下谁都有好处,若说要负,也是整个天下、整个时代负了韩信,与我无尤。
  不久,高祖从战场上回来了,这一仗打的很辛苦,陈豨果然厉害,高祖倾尽全力,也只将他逼回了代地而已,看来这恐怕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了,高祖决定先回长安再说。
  然而,高祖方至洛阳,吕后就来了,吕后告诉高祖:她把韩信全家都杀了,杀的干净利落。
  高祖听这个消息后,其反应史书记载是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喜的是,吕后终于帮他除一隐忧;怜的是,韩信毕竟是大汉开国元勋,罪不至子孙,吕后诛其全族,未免太毒了。
  其实吕后这点毒算什么,她厉害的还在后面呢,后来高祖去世,吕后便一手遮天,把持朝政,临朝称制十几年。差一点把刘氏江山变成吕氏天下。这就不是本书要讲的内容了,不提。
  至于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高祖不想查,也没有必要查。因为韩信之家人宾客已全部被杀,事情的真相已无从知晓,只有栾说一个孤证而已。
  只要有可能,这就够了。
  吕后又道:此次妾得以从容平定祸乱,萧何栾说居功至伟,当重赏之。
  高祖深以为然。于是加封萧何五千户食邑,并遣一都尉率五百卒,以为相国卫队;并封栾说为慎阳侯,食邑两千户。
  项王的人头值千金加万户,韩信的人头值七千户加五百兵,差不多,差不多!
  封赏完毕,高祖又想到了什么,便再问吕后:“韩信临死,可有何言?”
  吕后道:“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高祖道:“吾知此人,是齐辩士也。原来韩信造反,都是由他教唆,真属可恨。”遂下诏齐国,捕拿蒯通。
日期:2009-05-08 12:30:05
  齐相曹参查知临淄街头那疯士便是故人蒯通,闻诏后便亲往寻访。
  果然,在临淄的闹市上,曹参重遇蒯通,却见故人披发赤足、疯头疯脑,嘴里哼哼唧唧的也不知念着啥东西,一群小儿在他身后起哄。
  曹参下得车来,亲至蒯通面前,拱手下拜道:“先生别来无恙。”
  蒯通并不搭理他,却自顾自的嘀咕道:“这几日将星落在长安,也不知是哪员战将死了,我识也不识?”言毕,便拿手中砖瓦去丢曹参,口中一会儿念诗书百家之语,一会儿大笑不止。
  曹参躲开砖块,冲上前去,一把拽住蒯通衣服,叫道:“先生,你我故帅韩信已在今年正月,于长乐宫被吕后斩讫了!”
  蒯通闻此,大叫一声,昏倒在地。曹参忙令人将他扶起,带回府中,至夜方苏醒过来,垂泪哭之不绝:
  “韩信早不悟耶?韩信早不悟耶……”
  曹参安慰了蒯通一番,道:“今汉帝下诏捕公,我极为难,奈何?”
  蒯通道:“足下不必为难,我去见汉帝便是。”
  曹参顿足道:“不可,不可,公此去必性命不保也!”
  蒯通道:“曹公放心,弟口中舌在,不能死耳。”
  曹参道:“果真如此,公可返齐,为我门下客,我定厚待于公。”
  不日,蒯通被带到,高祖亲自审问。
  “昔日汝曾教淮阴侯反耶?”
  “然。臣固教之。”蒯通大方承认:“无奈竖子不肯用臣之策,故被诛族。若彼能听臣言,陛下安得而杀之乎?”
  高祖大怒,下令左右:“烹之!”
  蒯通大叫冤枉:“嗟呼,冤哉,冤哉!”
  “汝教韩信造反,烹汝有何冤枉?”
  “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高才捷足者先得也。当日臣教韩信之时,臣惟知有韩信,不识陛下,况天下之人,欲为帝王者甚多,不过力量不及,陛下岂能一概烹之?”
  高祖若有所思,又问:“当日汝与韩信之言,究竟为何?”
  蒯通道:“吾相韩信,言其面不过封侯,背则贵不可言。因说之背汉自立,则可三分天下也。”
  高祖又问:“然信有何言?”
  蒯通长叹一声道:“韩信言:‘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见利而忘义乎?’”
  高祖顿时愣住,良久没有说话,眼泪却在眶中打转了。
  ——原来韩信片刻都未曾忘怀我与他的君臣之义,我今竟夷其三族,岂为人类?
  蒯通又叹道:“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淮阴侯之功也。然彼竟不听臣言,心念陛下解衣推食之恩,而引军南下,败项王于垓下,交兵而归楚,劝进于汜水,迎陛下于陈,观此种种,岂有反心?嗟夫,昔日楚汉之命皆悬于彼,彼却毫无反心,今天下已集,且无权无兵,彼竟心生反意,而勾结陈豨,欲谋不轨,韩信真乃一愚人哉!”
  高祖不忍再听,便转过头去,挥手道:“置之!”(放了他吧)
  蒯通于是再拜辞去,走到门口的时候,他隐隐约约听到了高祖低低的啜泣声。
日期:2009-05-11 13:33:55
  24. 大风悲歌思猛士,寂寥魂魄归故乡。念昔日恩义,感伤悲
  淮阴侯犯上谋逆而被族诛一事,并没有让帝国彻底安定下来,反而让诸侯们更加恐惧,他们一个又一个前仆后继的起兵造反了。
  是年(公元前196年)三月,高祖吕后杀梁王彭越,夷其三族,并将其尸体剁成肉酱分赐诸侯。
  七月,淮南王英布反,高祖再次御驾亲征。
  十月,英布兵败被杀。不久,陈豨也在代地兵败被杀。
  次年二月,高祖青梅竹马的好兄弟燕王卢绾勾结匈奴,欲谋不轨,高祖大怒,派樊哙领兵攻燕。卢绾不敌,败逃匈奴。
  诸侯王相继造反,这当然不是件好事情,但若能因此而平灭隐患,去封建而行郡县,却又不失为历史的正轨,这样看,高祖吕后苦心孤诣而铲除异姓诸侯王,还是有其历史进步性的,虽然它上面沾满了血腥与罪恶。
  三月,高祖听闻樊哙也有不轨之举,大怒,便命陈平周勃二人去前线夺兵权而杀樊哙,陈周二人没有听命,只是把樊哙抓了回来。
  四月,高祖来不及处置樊哙,便在长乐宫驾崩了,时年六十三岁。临死之前,高祖与群臣斩白马而盟曰:“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诛之。”
  即便要死了,都死的不放心,这便是一个帝王的悲哀。
  做弱者,多不得好活;做强者,多不得好死。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项王是自刎而死;淮阴侯更惨,三族被夷;高祖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是攻打英布时所受箭伤复发而死。此三人,可怜亦可哀,岂不使英雄泪满襟耶?
  唉,高祖这辈子啊,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斗到最后,虽然搞的自己很孤寒,却总算给子孙留下了一个还算太平的江山,他也死的值了。后人虽批评他“业愈高,德愈薄”,但没办法,这就是一个帝王的必由之路,没有一个开国之主能逃的过。
  在高祖去世前一年的冬天,高祖攻打英布凯旋而归,顺路回了一趟老家沛县。
  十五年前,他在这里起兵,当时他是沛县村官亭长刘季;十五年后,他再一次回到故土,他已是天下至尊大汉皇帝;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恩恩怨怨,一时间全部涌上心头。
  高祖已经很老了,多年的征战为他换来了整个天下,同时也换来了他满头华发与遍体鳞伤,当年在鸿沟,项王给了他一箭,上个月在淮南,英布又给了他一箭,这两次箭伤几乎都要了他的老命。
  但是在他心中还有一个隐秘的伤口无可告人,那就是韩信全家的惨死。
  高祖明白,他虽然在形式上摆脱了韩信,但在内心,他知道他还是欠他的,他可以欺骗全世界,但他骗不了自己,他永远无法忘怀韩信那股满怀怨望的眼神,那是他一生的愧疚,那是他一生无法承受之重。
  想当年,汉王与韩信,解衣推食,拜将陈策,君臣相得,共创大汉,一切是多么的美好。然而现在……
  ——唉,韩信哪韩信,假令汝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公旦、姜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我又何必害汝?
  欢乐的同乡聚会上,高祖却莫名的沉溺在了昔日的过往中,不可自拔。
  人老了总是爱回忆的,当你经常发现过往种种纷至沓来的时候,你就真的老了。
  眼见皇帝似有忧思,沛县的父老便特意召集了120个少年人,为之歌舞助兴。
  高祖酒至半酣,心中感怀,忍不住击筑高歌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20位少年,共舞唱和之。
  高祖悲喜交集,起而共舞,不住的高唱道: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天下虽初定,然北边匈奴仍对大汉虎视眈眈,朕已老,时日无多,而太子幼且文弱,安可再得如韩信辈而守四方乎???
  想至此,高祖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高祖终于体会到了身为一个帝王的孤独与悲凉。
  千年之后,清代有一诗人黄任言此事而诗曰:
  天子依然归故乡,大风歌罢转苍凉。
  当时何不怜功狗,留取韩彭守四方?
  诗人的心永远无法明白政治,由是便可观之也。
日期:2009-05-12 10:45:48
  额外修改篇:中国兵法的祖师爷,晋国两百年霸业的奠基者——被遗忘的春秋名将先轸
  【档案】
  姓名:先轸,因食采于原,又叫原轸
  生卒:大约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27年
  性别:男
  国籍:晋
  学历:接受春秋时正统贵族教育
  座驾:四驱战车
  武器:弓箭
  著作:《孙轸》五篇。图二卷。但已失传。(怀疑为先轸所作,但未有明确史载)
  经典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
  特技:料敌,伪装,伏击,车战无双
  爱好:打仗、研究兵法、吐口水
  性格:热血派,擅谋略不擅谋身,人格洁癖严重
  缺点:不讲卫生,越老越冲动
  最好的兄弟:晋文公重耳
  最讨厌的人:晋惠公夷吾
  座右铭:为晋国的争霸事业奋斗终生
  经历:公子哥儿——流亡者——晋国下军佐——晋国中军将——自动辞职
  结局:非典型性自杀
  历史评价:春秋时代最牛的军事战略家和战术指挥家。(孙武只能算是春秋时代最牛的军事理论家)
  【古人云】
  赵国先祖赵衰:“先轸有谋,臣不若也。”
  西汉刘向《说苑》:“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春秋有其戒,晋先轸是也。”
  魏文帝曹丕《庞德谥文》:“昔先轸丧元,陨身徇节,前代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旧见人议论子产叔向辈之贤,其议论远过先轸舅犯之徒,然事实全不及他。”
  晚明名士钱谦益《汪中丞岁星》:“归元国子生,免胄先轸喜。三败谁能久,一死亦可矣。”
日期:2009-05-12 12:41:19
  【引言】
  小时候我读《东周列国志》,看到宋襄公的故事时,觉得这位哥哥很搞笑。
  怎么说呢?他傻得有点可爱。
  宋国和楚国在泓水打仗,宋军早已在岸边列好阵势,楚军却还在渡河。
  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此时宋军对楚军半渡而击之,楚军必败。
  但是宋襄公偏不,他的理由是:“寡人仁义之师,堂堂之阵,岂有半济而击之理?”
  于是楚军大摇大摆的过了河,但是乱乱哄哄,正在整理队列,部署阵型,此时宋军若趁乱击鼓进攻,仍然有取胜的机会。
  但是宋襄公仍然不干,他的理由是:“寡人仁义无比,堂堂无比,岂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
  然后宋襄公又传下命令:亲爱的士兵们,待会儿开打的时候,对于那些有白头发的老年军人,我们不能俘虏他们;而对于那些已经负伤了的可怜敌兵,我们不能再伤害他们。因为我们是一支仁义的军队,我们是一群仁义的君子。
  结果楚军列好阵势,大举进攻,宋军寡不敌众,遭到惨败,大将公子荡战死,宋襄公本人屁股上也挨了一箭,流血过多,数月后重伤而亡。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很不厚道的嗤笑起来。
  如果这也算仁义的话,那么我只能说,这是蠢猪式的仁义,这是很傻很天真的仁义!
  任何一个当代中国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然而长大后,读的书多了,我这才发现,宋襄公并不是一个蠢猪,相反,他是一个固守春秋战礼的君子,在当时那个时代,宋襄公是得到主流思想肯定的。
  因为在春秋初期,“兵不厌诈”的军事思想并未诞生。那时候的人,讲究“以战为礼”,也就是作战双方“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所以那时候打仗,都是横阵之正面作战,所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不讲奇诡变化,也不知如何去奇诡变化。
  所以,宋襄公的悲剧,是时代的产物;宋襄公的仁义,无可厚非。
  但是,随着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争霸战日渐激烈,这样的思想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了,天下需要一个超凡绝伦的军事天才,来发明新时代的兵法,去第一个吃螃蟹。
  这个人,就是本章的主人公,中国兵法的祖师爷,晋国两百年霸业的奠基者,先轸。
  注意,是先轸,不是写《孙子兵法》的那个孙武。
  正是他,打破了春秋战争的常规,以其超越了整个时代的军事思想,帮助华夏民族击退了南蛮异族的入侵,从而奠定晋国之两百年春秋霸业。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作为春秋时代晋国百年霸业的最大推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让“兵不厌诈”思想在战争中成功运作的军事天才,先轸并没有得到他在历史中应该有的待遇,《史记》中并没有为他单独列传,《左传》中对他的叙述也是寥寥数笔,后世的史家们好像选择对他自动无视了,最后造成的结果是,现在很多人竟然不知道历史上曾有过先轸这个人。
  太不公平了!
  要知道,作为拥有领先整个时代军事思想的超级名将,先轸一生每战必胜,所向无敌,在中国的历史上,先轸是第一个拿战争当一门学问,当一门艺术来研究的人。我们常说的兵家圣祖孙武,其实是在先轸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常说的兵家经典《孙子兵法》,其实也就是在总结先轸的战争艺术,其中很多军事思想,都可以在先轸的几个经典战役中找到影子。
  如果先轸的理论水平高些,也有一本兵书传世,那么兵家圣祖的名号,恐怕就轮不到孙武了。
  然而,如此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奇才,他最终的结局却是那么悲惨壮烈,让人好心痛。
  或许,小生的这只秃笔,能让大家重新认识这位赤胆忠心、才高绝代的远古英雄。
日期:2009-05-13 11:10:44
  1.跟你一起流浪
  先轸的青年时期是怎样的,史书上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应该是晋国公子(诸侯之子称公子)重耳的铁杆死党、亦臣亦友的好兄弟。
  在他们这群好兄弟中,还有赵衰、胥臣、栾枝、郤穀等几个年轻人,清一色都是贵族公子哥儿,他们每日的生活,就是在一起讲文习武,日子过的简单而充实。
  那时候,他们还是热血青年,很单纯、也很快乐,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继承父辈的事业、继承家族的荣耀。
  当时晋国的国君,是公子重耳的父亲晋献公,一个精力旺盛以铁血著称的统治者,他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吞灭了附近一大堆没名气的小国,将今山西省的大部地区尽收于己。在他的手里,晋国日益强大,成为了春秋初期时除楚国之外地盘最大的国家。
  凡是精力旺盛的男人,最热爱的事情除了打仗,恐怕就是繁殖了,晋献公跟一大堆老婆生了一大堆小孩,先轸的老大重耳在里面其实一点儿也不起眼,嫡长子是他哥哥太子申生,最受献公宠爱的是他弟弟奚齐。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本来呢,重耳可以快快乐乐的当一个大国公子,和他的好兄弟们过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可是历史跟他们开了个大玩笑,仿佛是一夜之间,整个世界突然全变了。
  事情是这样的,晋献公雄才大略,偏偏晚节不保,他被年轻貌美的宠妃骊姬所蛊惑,非要让他们最宠爱的小儿子奚齐当继承人,为了消除可能的阻碍,晋献公与骊姬不但逼死了太子申生,还要赶走重耳等一干可能对奚齐造成威胁的其他公子。这就是晋国历史上很有名的“骊姬之乱”。
  父子反目,重耳只能选择逃亡,晋国虽大,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他的家族抛弃了他。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此时此刻,摆在先轸面前的只有三条路:
  1.投靠骊姬,背叛重耳,管他去死。
  2.留在晋国,选择沉默,明哲保身。
  3.追随重耳,跟他一起流浪,或许,他们还有打回来的一天。
  第一条路,先轸无法接受;第二条路,先轸无法承受;他最终选择了第三条路,一条最危险、也最艰辛的路。
  这条路,虽然布满荆棘,却拥有希望。
  只要有希望,他人生的赌局就有可能翻本,而他手中唯一的筹码,就是重耳的公子身份。
  与他同样相信这个筹码的,还有赵衰、胥臣,以及重耳的两个舅舅——狐偃、狐毛。而栾枝与郤穀却留在了晋国,选择沉默,明哲保身。
  毕竟,为了朋友去国舍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执着不悔的奉献精神。
  于是,这群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开始了他们的流浪生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去,就让他们离开了祖国整整十九年之久。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草原、寒酸却势利的中原小国、奢华而糜烂的齐都临淄、甚至与中原诸侯有着敌对身份的楚国郢都,都留下了他们沉重而疲惫的脚步。
  这些年,这些地方,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事儿,他们吃过苦、挨过饿、受过白眼,甚至还曾被人追杀——那些祸乱晋国的奸臣贼子,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的。
  逃亡,无休无止的逃亡,每天这样担惊受怕颠沛流离的生活,普通人都难以承受,何况这群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们。
  但是,先轸并没有放弃,他始终相信,上天不会抛弃他们,越多的苦难,就让他越相信这一点,这个强大的信念,让他越挫越勇,越磨越砺,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战士。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
日期:2009-05-14 10:29:48
  这些年,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和宋襄公一度给过他们回国的希望,但这些希望很快由于各种原因相继破灭,他们只能不停的换地方、碰运气——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复国的愿望吗?
  面对一个又一个挫折,重耳曾经一度想要放弃自己,他先在塞北戎狄之地娶妻生子,后来又被迫流亡到齐都临淄,而在齐国女子的温柔乡中堕落沉沦,彻底放弃了自己的复国理想,他只求安安静静快快乐乐的过完他下半辈子,在声色犬马之中了却残春。
  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先轸那样坚强的灵魂的,在大多数时候,苦难并不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反而会将一个人的雄心壮志消磨殆尽。
  面对重耳的堕落,先轸痛心疾首,这种轻松惬意随波逐流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所追求的是壮志凌云激情燃烧的岁月。
  ——公子啊,晋国的内乱无休无止,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晋国需要你,晋国的百姓需要你,你可是天下都称道的贤公子啊,只有你,才能结束晋国这一塌糊涂的混乱局面。你不能再这样堕落下去了!
  但是重耳并没有听先轸的。
  屈指一算,他们离开晋国已经足足19年了,从前的热血青年们,一个个都垂垂老矣,前路究竟在何方,完全遥不可及。阿轸哪,你不觉的我们的复国大业很可笑么?
  先轸对麻木不仁的重耳简直要绝望了。无奈之下,他决定兵行险招,公子不振作,我们就逼他振作!
  说干就干,于是,先轸联合赵衰狐偃等人,趁着重耳酒醉,竟将他连夜绑架出了临淄,直接押往楚国,继续他们的争求国际援助之路。
  公子是君,先轸是臣,无论关系多铁,先轸似乎也不该做出如此无礼之举。不过在血性弥漫的春秋时代,士大夫们似乎脾气都不太好,管你国君不国君,公子不公子,你做错了事就得挨教训,你要是个昏庸之主我们还不爱搭理你呢,管你去死!
  重耳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心中虽有些恼火,但仍然很感激先轸等人能纠正自己的错误。
  先轸笑了,他果然没有跟错人。
  拥有独立人格,这就是春秋人物的魅力所在,经过两千年专制制度后的我们,应该为他们起立鼓掌!
  晋国的情况的确很糟糕。晋献公一去世,即位的奚齐和他老妈骊姬马上被太子申生的余党所弑杀,接着重耳的胞弟夷吾又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为晋惠公,反过头来尽诛太子申生的余党,并将矛头指向了另外一个对自己权力有威胁的力量,流亡派掌门人重耳。于是,晋惠公一面派人追杀重耳,一面在晋国内部掀起了可怕的政治性冤狱,一批又一批的老臣倒在了暴君的屠刀之下。
  这样过了几年,晋国的国君又换了,晋惠公夷吾病逝,其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这一换不要紧,却惹恼春秋时代另一位著名的辣手人物,西陲雄狮秦国君主秦穆公。
  原来,晋怀公曾入质秦国,为秦穆公之婿,双方可算是“秦晋之好”,然而晋怀公最终却丢下老婆偷偷溜回晋国即位,当起陈世美,背叛老岳父,翻脸不认人了。
  穆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决定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可恶的白眼狼,于是他的目光转到楚国,定格在了正寄楚篱下的晋国老公子重耳身上:
  ——来吧,咱俩一起对付那个白眼狼,寡人会给你你想要的一切。
  重耳等人大喜,赶忙冲到秦国去见穆公,双方一拍即合,立马结成战略同盟。秦穆公还转手将自己心爱的女儿、晋怀公前妻怀嬴嫁给重耳,升级版的“秦晋之好”出炉了。(不过有点囧啊,叔叔和侄子共用一妻)
  晋怀公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他很害怕,害怕的举起屠刀,杀死了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晋国老臣——重耳的外公狐突,并放话给先轸他们说:
  “速速离开重耳,否则尽灭尔等三族!”
  为了保住自己的宝座,他现在什么事儿都做得出来。
  这小子疯了!
日期:2009-05-15 10:25:40
  身在秦国的晋国流浪者们坐不住矣,身在晋国的重耳昔日老哥们儿栾枝与郤穀也坐不住矣,再坐下去就真的要变成死乌龟了。
  那就别再坐下去了!反,反他娘的!打,打回老家去!
  公元前637年春,重耳带着秦国的虎狼之师如期而至,栾枝和郤穀同时开始行动,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晋怀公众叛亲离,只得慌忙出逃,继而在临汾被乱军杀死。
  至此,持续了多年的晋国内乱终于宣告结束,重耳他们回到了阔别19年的故乡,一切是那么的漫长,一切又是这么的突然。
  如今,重耳再不是从前那个可怜的流浪汉了,他是晋国的新任国君晋文公;先轸自然也跟着他鸡犬升天,一跃成为晋国“军委会”的第六号人物,官位叫做“下军佐”。
  解释一下,晋国的军政结构在春秋时代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就是军政一体,即由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六卿组成一个“军委会”,行政军事一把抓。中军将既是行政一把手,也是军队一把手,权位仅次于国君之下。晋文公流亡十九年,跟他的这帮好兄弟们情同手足,自然也将国家大权让给大家(六卿)共享了。再说经过数十年的内乱,晋国的公室损失殆尽,不用异性贵族,晋文公也实在无人可用了。不过令晋文公没有想到的是,数百年后这六大家族不断发展壮大,进而竟由其中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当然,这是后话,且不提,咱们到吴起那一章再讲。
  此时,先轸还只不过是个六把手,一把手“中军将”是学问最好的郤穀,但这个位子很快就将换人来坐,因为在和平年代,一把手当然要选能治国的,然而一旦打起仗来,那可就要看谁更懂军事了。
  这个更懂军事的人,当然就是先轸,舍他其谁。
  先轸流亡在外十九年,游遍了大江南北海滨塞外,看尽了诸侯争霸各国混战,他日日夜夜都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而让晋国取威定霸?从前“以战为礼”的死板观念肯定是行不通的,他需要另辟蹊径,开创一条新路子来。
  他最终找到了这条路,在此之前没有人想过这条路,但现在他不但想到了,而且找到了,所以他将无敌于天下。
  现在,他只缺一个实践的机会,让自己走上成功的巅峰。
  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渴求机会,然而机会这东西,有可能早来,也有可能晚来,甚至有可能不来,但它,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日期:2009-05-15 11:17:37
  2.初试锋芒
  如果天下就这么一直太平下去,那先轸的军事才华恐怕也就要这么一直埋没下去了。不过,天下是不可能太平的,别忘了,这可是春秋乱世。
  之所以称为春秋乱世,是因为总有人捣乱,这些人在那个时代,被称为“蛮夷”。
  奇怪吧,明明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当时的中国人却分成两种,一为“华夏”,一为“蛮夷”,这两个概念比较难解释,如果非要说清楚的话,我们不妨这么理解:“华夏”属于周文化,认同周天子为共主,以“周礼”为正统意识形态;而“蛮夷”则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他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更将“周礼”当成是狗屁。
  而天下最大的“蛮夷”,就是所谓“南蛮”的楚国。
  当时的楚国,幅员辽阔,地广千里,江淮流域的“华夏”,基本上被它灭了个干净,更令“华夏”们难以忍受的是,楚国人竟然自称为王,俨然要与周王室分庭抗礼了。
  这还得了,天下只能由一个王,那就是周天子,你楚国人居然也称王,难道想取周而代之么?
  按道理,这个时候周天子应该站出来,带领“华夏”们共讨“南蛮”,可惜,自从平王东迁洛邑,周天子这个昔日天下的共主,早已失去了过去的号召力,逐渐沦落到了次等诸侯的地步,自保都堪虞,哪里还有能力带领大家去对付日益嚣张的楚国。
  强周不在,中原各国一盘散沙,“华夏”一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春秋乱世,呼唤着真正的霸主驾临天下!!
  当时的国际形势,楚国已经嚣张到了极点,一代枭雄楚成王带着他的无敌楚师,兵锋直指中原,所向之处,“华夏”们溃不成军,一个个只能举手投降,好不容易出了个有骨气的宋襄公,稍一反抗,也被打得哭爹叫娘。到了公元前633年,从南而北,蔡国、陈国、许国、郑国、曹国、鲁国、卫国等“华夏”已全部臣服于楚。楚国的势力范围,从长江流域,一直扩展到了黄河沿岸,只要再搞定最后一块硬骨头宋国(今河南商丘),就可以直接冲到齐晋两大巨头的地盘上捣乱了。
  而当时的齐国,随着一代霸主齐桓公的陨落,已经陷入了比当年晋国还要糟糕的内乱之中,根本无法与强楚抗衡。事实上,楚国之所以变得如此强横,与当年齐桓公养虎遗患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他军事能力的欠缺,一直没有与楚倾力一战的决心,才造成了如今不可收拾的局面。
  楚蛮势力弥漫中原,“华夏”一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春秋乱世,呼唤着真正的霸主驾临天下!!
  这个艰巨的历史重任,最终落在了晋文公与先轸这两个好兄弟的头上。
日期:2009-05-16 20:28:35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郑、许、陈、蔡等“华夏”小弟,围攻宋国,宋国当然抵挡不住,只得向晋国乞援,这是推尊霸主的一种强烈表示。晋文公面临抉择。如果他击败楚国,那么他就能继承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但是他如果畏缩,那么就会助长“南蛮”的气焰,他便得安于第二流国家的地位,甚至有可能在日后遭到强楚的入侵。
  面对历史的选择,先轸果决地站了出来,对晋文公说:“今楚伐宋,生事中原,此天授我以救灾恤患之名也。取威定霸,在此举矣!”
  文公犹豫了,他何尝不想搞个霸主来当当,只是只是晋、宋之间隔着楚国的小弟曹、卫两国,劳师远征,有侧背遇敌的危险;况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无必胜把握,难搞得很哪!
  先轸一笑:“此易也。主公不如兴师以伐曹、卫,楚始得二国,必移兵来救,则宋之围宽矣。”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