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哲学丛书:人性七论

_2 莱斯利·史蒂文森(英)
  -- 65
  人性七论95
  《使徒行传》(Acts)
  ,第3章第19节],充满了上帝通过圣灵重生的神力,使之成为可能的那种生活的规劝[见《加拉太书》(Galatians)
  ,第5章第16节]。因此,一个坚持一切都是由于上帝,一个坚持规劝拯救要靠人的反应,这二者之间假如不是矛盾的,也是一种紧张的关系。圣奥古斯丁(St。
  AuCgustine)强调前者,而贝拉基(Pelagius)则强调后者。 在这一争论中,意志的自由问题成了基督教神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部问题。 尽管贝拉基被谴责为异端,虽然人的自由意志之主张很难同上帝拥有完全主权的主张相调和,但它仍然是基督教信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许多善于思考的基督徒会承认,在基督教基本教义中,确实存在着上述的概念问题。 但他们会强调,基督教不仅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尽管它可能被称之为意识形态,但它不是像马克思主义一样的政治意识形态。 他们是实践的基督徒,尽管基督教存在难题,但他们接受这一基本理论。这是因为,他们在教会的生活和祈祷中发现,在内心或”精神“
  生活中,有某种程度的增益,这在别处是无法发现的。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不可能对基督教作出完整的估价。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E基础读本:《圣经》(TheBible,有许多版本和译本)。我引用的版本是基督教的标准版本。 一本像皮克(Peake)的《圣经集注》(ComentaryontheBible)那样的评注本有助于解决许多疑难问题。《牛津最新圣经与圣经外传注释:标准
  -- 66
  06人性七论
  修订本》(TheNewOxfordAnotatedBiblewiththeApocCrypha:RevisedStandardVersion)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一本世界范围的《圣经研究》刊物由H。G。 梅(May)和B。M。 梅茨格(Metzger)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1974年。约翰。 希克(JohnHick)
  的《上帝的存在》(TheExistenceofGod)
  汇集了经典作家,赞成和反对上帝存在的均有,以及现代作家对可证实问题的争论。约翰。 希克的《宗教哲学》(PhilosophyofReligion)是一本入门书,它集中论述了犹太基督教的上帝概念,全面评述了当代对这一概念在哲学上的讨论。L。科拉科夫斯基(L。Kolakowski)在《宗教》(Religion)一书中,对理智和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巧妙的研究。关于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见莱因霍尔德。 尼布尔(ReinholdNiebuhr)1939年发表的着名讲演及汇编而成的《人的本性和命运》(TheNatureandDestinyofMan)
  ,纽约,1964年;E。L。 马斯卡尔(E。L。Mascal)
  《人性的重要性》(TheImportanceofBeingHuman)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8年,这本书清楚地介绍了一种新托马斯主义(neo-Thomist)的观点,J。麦夸里(J。
  Macquarie)的《寻找人性》(InSearchofHumanity)
  ,纽约,1983年。 该书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 67
  I共产主义革命
  COMMUNISTREVOLUTION
  MARX。 马克思
  -- 68
  26人性七论
  5
  马克思:共产主义革命
  我在开首章节里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时,就已经概要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主要思想及对这些思想的一些陈腐的反对意见。 在本章里,我想略进一层,介绍一下马克思的生平和工作,然后对他的历史论、人性论、诊断和处方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我不打算对其后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流派加以解释或讨论,而只想集中讨论一下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Engels)
  合写了一些着作,但恩格斯的贡献无疑是较小的。)
  生平和工作E卡尔。 马克思(KarlMarx)于1818年出生在德国莱茵省(Rhineland)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后来信仰基督教。 他是作为一名新教徒长大成人的,但很快就放弃了宗教。 他很早就表现出学术上的能力,并于1836年开始在柏林大学法学系
  -- 69
  人性七论36
  读书。当时黑格尔(Hegel)
  哲学在德国学术界占主导地位。很快马克思就埋头攻读和研究黑格尔的思想,以至放弃学习法律,专心攻读哲学。 黑格尔着作的主导思想是历史发展的思想。 他认为,每种文化或每个民族的每个历史阶段,作为承先启后的一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这种发展是按照根本上思想的或精神的规律进行的。 每种文化或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人格,其发展也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解释。 黑格尔甚至把这种人格化推而广之,将它应用于整个世界。 他把整个现实同他所说的”绝对“
  、世界本体或上帝(这是泛神论的概念,而不是基督教上帝的概念)
  联系起来,并把整个人类历史解释为这种”绝对精神“之渐进的自我认识过程。”自我认识“
  因而被看作推动一切历史前进的根本的精神进步。 它是一个战胜黑格尔所说的”异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知觉的人(主体)面临着某些他以外或与之不相容的事物(客体)。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这种区分,在世界的精神自我认识过程中又以某种方式合为一体。黑格尔的追随者在如何把他的思想应用于政治问题上分裂为两大阵营。 黑格尔学派的”右派“认为,历史发展的过程自动导致尽可能好的结果。 因此他们认为当时的普鲁士国家是过往历史发展的理想顶峰。他们因此持保守的政治观点,喜欢强调黑格尔思想的宗教成分。”左派“或”青年“黑格尔派认为,理想尚未实现,当时的民族国家根本不是理想国家,人的责任是帮助改变旧秩序、促进下阶段人类历史的发展。因此他们持激进的政治观点,喜欢把上帝与人归为一体,因而采取了一种从根本上说是无神论的观点。 在这方面,最重要
  -- 70
  46人性七论
  的思想家之一是费尔巴哈(Feuerbach)。
  他于1841年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EsenceofChristianity)
  一书。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把一切事物都颠倒了,实际情况不是上帝在历史上逐步认识了自己,而是人提出了宗教思想,以此作为当今世界一种苍白的反映,这才是唯一的现实。 人之所以需要相信幻想,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感到不满或”被异化“。因此,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种”神秘哲学“
  ,是我们内心感情的表现,而不是宇宙的真理。宗教就是异化的表现。人只有认识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真正人生命运,才能从异化中解脱出来。 因此,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这就是马克思形成自己思想那个年代的学术气氛。 他在读了费尔巴哈的着作后,就打破了对黑格尔着作的迷恋。 但是他继承了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在黑格尔的着作中,有关人性和社会的真理被隐藏在一种颠倒了的形式里。 正如我们所知,历史发展和异化的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于1842-43年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同时成为一家激进的政治经济刊物《莱茵报》(RheinischeZeitung)的编辑。这份刊物不久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因此马克思于1843年迁居巴黎。 在其后的两年里,马克思在那里受到他一生中其他重要的学术影响,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他博览群书,其中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AdamSmith)和法国社会主义者圣西门(Saint-Simon)
  的着作。他还见到了蒲鲁东(Proudhon)
  、巴枯宁(Bakunin)和恩格斯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家。(这是他同恩格斯终身友谊和合作的开始。)
  1845
  -- 71
  人性七论56
  年他被驱逐出巴黎,来到布鲁塞尔。在巴黎和布鲁塞尔的那些岁月里,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所谓”历史唯物论“。马克思按照费尔巴哈所建议的那样,把黑格尔的观点颠倒过来后,发现历史变革的动力,本质上不是精神的,而是物质的。一切历史的关键不在人的思想中,当然更不在任何一种民族的或宇宙的人格,而是在人类生活的经济条件中。 异化既不是形而上学的,也不是宗教的,而是真正社会和经济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是工人以外、与工人分离的东西;工人不是为自己工作,而是为别人——为把产品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资本工作。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所写的《经济哲学手稿》(EconomicandPhilosophicalManuscripts)中,可以发现对异化的这一分析。 但这一手稿的英文版,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普遍问世。 历史唯物观还可以在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其他着作中找到,如1845年的《神圣家族》(TheHolyFamily)
  、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TheGermanIdeology)
  (与恩格斯合着)
  和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ThePovertyofPhilosophy)。
  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参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组织工作,这项任务占据了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 这是因为他认识到,他工作的主要目的”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正如他在1845年所发表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ThesesonFeuerbach)中所说的那样]。他确信历史正向革命的方向发展,通过革命,资本主义将让位予共产主义,因此他努力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他认为在即将发生的斗争中胜利将属于工人阶级。 他受命就国际共产主义
  -- 72
  66人性七论
  运动的宗旨写了一份最后正式声明后,就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着名的《共产党宣言》(ManifestooftheComunistParty)
  ,并于1848年年初发表。 当年稍后的时间里(尽管很难说这是《宣言》发表的结果!)
  ,欧洲好几个主要国家发生了流产革命。 这些革命失败后,马克思被驱逐出比利时、法国和德国。因此他于1849年流亡到伦敦,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在伦敦,马克思过着贫困的生活,靠偶尔给报纸写稿和恩格斯的馈赠勉强糊口。 他开始每天到大英博物馆进行研究工作,并继续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工作。 在1857-58年期间,他又写了一系列的手稿,名为《大纲》(Grundrise)
  ,这些手稿勾划了他整个历史和社会理论的蓝图。 但是直到1973年,全部手稿的英文版才问世。1859年,他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CritiqueofPoliticalEconomy)
  ,1867年发表了他最重要的着作《资本论》(DasKapital)第一卷。 这后两本着作包含了极详细的经济和社会史,反映了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辛劳的成果。 尽管这些着作中黑格尔的异化等哲学思想的痕迹较少,但马克思仍力图运用他的历史唯物论的解释,来证明资本主义垮台的必然性。从《共产党宣言》起,正是他那些后期着作才最为有名,并构成了许多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在这些着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要受到德国的哲学、法国的社会主义和英国的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它们构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历史、经济和政治理论。 这就是恩格斯后来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他们已经发现了研究历史的
  -- 73
  人性七论76
  正确科学方法,因而也就发现了他们那个时代和将来社会发展的真理。 然而,最近发表的他的早期着作,特别是1844年的《巴黎手稿》(ParisManuscripts)
  ,向我们显示马克思的思想有许多是起源于黑格尔哲学,表明他早期思想具有更多的哲学性质。 因此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的思想是否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早期曾被称之为人本主义、甚至存在主义的思想,让位予后来更为严谨的”科学社会主义“。
  我认为以下的说法是公平的:一致的看法是这两个阶段之间有着连续性;在他的晚期着作中异化的主题虽然不明显,但仍然存在着;1857-58年所写的《大纲》(Grundrises)内容似乎可以证实这一点。 因此,我对马克思的讨论将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即他的思想是有连续性的。 我在后面提到的参阅页数,是以鹈鹕出版社出版的《卡尔。 马克思:社会学和科学哲学选集》(KarlMarx:SelectedWritingsinSociologyandSocialPhilosophy)为准。 这本书恐怕在众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中是最有用的一种,它把他们早期和晚期的着作,全都收集了。
  宇宙论E现在让我们着手对马克思的主要理论作一批判性的分析。 他毫无疑问是一位无神论者,但这并非其独特之处。 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与众不同之处,是他对历史的解释。 他声称已经发现了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并期望有朝一日会有一种单一的科学,它既包括人文科学又包括自然科学
  -- 74
  86人性七论
  (页85)。因此他认为,历史的变化有其普遍规律,认识了这些规律,就能预测未来历史的大体进程(如同天文学预测日食、月食一样)。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马克思把自己的方法同物理学家的方法作了对比,说”这一着作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运动的经济规律“
  ;他还谈到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法则”具有铁一般的必然性,向着必然的结果发展“。
  他同意黑格尔的观点,认为每种文化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历史真正的普遍规律可能是那些有关发展过程的规律。 根据这些规律,一个阶段导致下一个阶段。 他粗略地把历史分为亚细亚、远古、封建和”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阶段;并认为一旦条件成熟,每一阶段必然要让位于下一个阶段(页68)。
  同样不可避免地,资本主义也将让位予共产主义(页150-151)。
  然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历史规律这一概念提出疑问。历史当然是一门认识论的学科,因为它的主张能够而且必须经受实际发生的情况之检验。 但这并不是说,它具有一种科学的其他主要特点,即它力图形成规律,将没有限制的普遍性广义化。 毕竟,历史是研究在一个特定星球上的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 题材是广泛的,但它们又是特定的某一系列事件;我们知道在宇宙的其他地方,没有发生类似的一系列事件,因此人类历史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就特定的某一系列事件而言,甚至像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显而易见的简单事件,所涉及的不同科学规律的数目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有重力和力学规律、有风压规律、树枝的弹性规律、树木腐朽的规律等。既然连苹果落地都不是受单一规律的支配,
  -- 75
  人性七论96
  那么要就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提出一个总的规律更是多么不可思议。如果认为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事先确定了的,那么历史研究的一个主要职能便变成了进行大量的预言,这种主张本身至少也是值得怀疑的。 诚然,某些长期的大规模的趋势也许是可以发现的,譬如自中世纪以来人口的增长。 但是趋势并不是规律;它不是必然要继续下去,也许会因条件变化而变化。(显然,人口不可能无止境地增长,其增长也许会因核战或大饥荒,而突然向相反方向发展。)
  马克思历史观的另一主要特点是他的所谓历史唯物观。这种理论认为,这种假定的历史规律的本质是经济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的社会、政治和精神过程的总特征“
  (页67,参见页70、90、1-112等)。经济结构被认为是决定社会其他一切的真正基础。 现在无可否认的是,经济因素极之重要,任何对历史或社会科学的认真研究都不能忽视这项因素。 现在我们这么轻易地就承认这一点,这有马克思的一份功劳。 但他自己还坚持一个更可疑的论断,即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其”上层建筑“
  (superstructures)。
  这一论断很难加以解释,因为不知道这种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界线在哪里。 马克思谈到了”生产的物质力量“(页67)
  ,这可能包括土地和矿产资源、工具和机器,此外也许还有人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他还谈到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关系“
  ,这可能是指工作的组织方法(如分工和权力等级)
  ;但在描述这种组织时,肯定要运用财产和金钱这些概念,而这些似乎又是马克思希望归入上层建筑的那种法律概念。 如果
  -- 76
  07人性七论
  基础只包括生产的物质力量,那么马克思又在坚持一种更为不可置信的”技术决定论“
  (technologicaldeterminism)
  ;但如果它还包括生产关系,那么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不清。马克思从自己的一般历史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前途得出了一个十分具体的预言。 他满怀信心地期望: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将变得愈来愈不稳定;随着无产阶级的日益贫困和人数增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将会加剧,直至工人在社会大革命中夺取政权,开创一个新的共产主义历史阶段(页79-80、147-152、194、207及236-238)。现在一个巨大而简单的事实是,这一切并没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美——中发生。 相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却变得更加稳定,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比起马克思时期,已有了巨大改善,阶级区分不是强化了,而是模糊了。(譬如大量的”白领“工人——办公室工作人员、公务员、教师等,他们既非产业劳动者,也不是产业拥有者。)
  而那些已经发生共产主义革命的国家,当时都只有很少或根本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如1917年的俄国、1945年的南斯拉夫、1949年的中国。 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否定。 如果认为无产阶级已被高薪让步”收买“了,这是完全不能自圆其说的,因为马克思曾预言过他们的命运将会恶化。 认为殖民地构成了工业化国家的对立面无产阶级,这一说法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有些国家,如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从未有过殖民地,而且即使在殖民地国家,情况也有了改善,不管
  -- 77
  人性七论17
  这种改善多么微小。 在这些反证面前要忠实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使这种理论成为一种盲目的信仰,成为一种封闭的体系,而不是如他所说的一种科学的理论。
  人性论E也许除了他年轻时攻读黑格尔哲学以外,马克思对于”纯“
  哲学或学院派哲学是不感兴趣的。同改造世界这一根本任务相比,他会把这种哲学作为仅是一种推测而加以否定(页82)。所以当他被称为唯物主义者时,这是指他的历史唯物论,而不是指一种有关心灵与身体关系的理论。 当然,他会把人死后仍有生命这种信仰,作为一种宗教幻想而加以否定,强调人的一切(包括他的意识)是由他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页69、85)。
  这完全可以是一种”副现象论“
  (epipheCnom-enalist)
  观点——即意识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但完全为物质事件所决定——而并非一种严格的唯物主义观点,即意识本身也是物质的。他对形而上学决定论问题的观点,也是有些模棱两可的。当然,从他的历史通过经济阶段必然进步的理论,和他认为一切变革都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主张来看,他的观点从总体上看有些像决定论的观点。 然而正如基督教内部奥古斯丁——贝拉基(Augustinian-Pelagian)
  之争一样,马克思的观点中似乎也有一种不可缩小的自由意志的成分。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呼吁读者与听众认清历史发展的方向,并依此行动起来——帮助实现共产主义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内部
  -- 78
  27人性七论
  也发生过争执,其中一派强调必须等到适当的历史发展阶段,才能期望革命发生,另一派强调必须采取行动促使革命发生。然而他们之间最终也许并没有矛盾,因为马克思会说,尽管革命迟早总会发生,但个人和团体仍然可能充当历史的助产士,帮助革命发生,减轻分娩的阵痛。 在这里,进一步探讨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也许会被指责为无用的推测。马克思的关于人的观点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他认为人类基本上是社会性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83页)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生物事实如人要吃饭外,马克思会说根本不存在单个人的人性这个东西——对某一社会或某一时期的人来说是正确的东西(甚至是普遍正确的东西)
  ,对另一地域或另一时代的人来说则不一定正确。一个人所做的一切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社会活动,都是以同他有一定关系的其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甚至连我们吃饭、睡觉、交配、大小便的方式也是从社会学到的。 这一点对于每一生产活动来说尤其正确,因为我们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活动,它要求我们以这种那种方式进行合作(页77)。
  这并非说社会是一个影响个人的抽象实体,而是说他所生活的那种社会决定他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在一个社会里看起来是属于本能的东西——例如妇女的某种作用,在另一个社会则可能完全不同。 马克思的一个典型格言说:”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恰恰相反,是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页67)用现代的话说,我们可以将这一要点概括为:社会学不可简化为心理学,也就是说,人的一切不能根据有关他的事实加以解释,还必须考虑他所生活的社会
  -- 79
  人性七论37
  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 这种方法论观点是马克思的独特贡献之一,也是被最广泛地接受的观点之一。仅仅因为这一点,他必须被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不管人们是否同意马克思对经济学和政治学所得出的具体结论,但是这种方法当然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马克思看来确实打算对人性至少作出一种普遍的概括。 这就是:人是一种活跃的、有生产力的生物,他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页69)。
  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工作是自然的。这里无疑存在一种经验主义的真理,但马克思也从中得出一种价值判断,这就是,对人适宜的那种生活是从事生产活动的生活。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在他把异化诊断为人在产业工作中无法彻底发挥自己的才能时(页17)
  、在他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里每个人都能自由地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才能(页253)
  ——所开的处方中,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 毫无疑问,正是由于这一点(也是他早期着作中最明显的一点)
  ,马克思才被称为人本主义者。
  诊 断E马克思(Marx)关于人和社会弊病的理论,涉及他的异化概念。正如我们所见,异化这个概念是从黑格尔(Hegel)
  和费尔巴哈(Feuerbach)那里沿袭下来的。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总结了资本主义的弊病;这个概念既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某些特征的描述,也包含了认为这些特征是根本错误的这一价
  -- 80
  47人性七论
  值判断。但异化概念的问题是,这个概念是如此含糊不清,以致我们很难弄清马克思是在谴责哪种资本主义特征。 从逻辑上看,异化是指一种关系,即它是从谁或什么事物异化。 人绝不可能像某人能杀死却没有杀死任何东西那样异化。 马克思说,异化是从人自身和从自然异化(页17)。但这并不能帮我们多少忙,因为人是怎样从自身异化的这一点并不清楚,而且自然这个概念在这里隐约有着黑格尔关于主体和想象的外界客体之分的影子。 对马克思来说,自然意味着人创造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他是在说:人已经不是他们本来应当是的那种人,因为他们已经从自己创造的客体和社会关系中异化出来了。 从他这种有点故弄玄虚的用语得出的一般看法是,资本主义社会在某些方面同基本人性已经不相一致。但究竟在哪些方面不一致,仍然有待观察。有时候,马克思似乎把异化主要归咎于私有财产,因为他说,消除了私有财产也就消除了异化(页250)。但是他在别的地方又说,”尽管私有财产看起来是异化劳动的基础和根源,但刚相反,它是后者的结果“
  (页176)。他说劳动的异化存在于这样的事实中:工作不是工人本性的一部分,他在工作中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他感到痛苦和精疲力竭。 他的工作是作为一种满足其他需要而强加于他的,工作时他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他人。 甚至他生产出来的东西也是同他相离异的,因为它们为其他人所占有(页17-178)。有时,马克思似乎把异化归罪于货币的建立,认为这一交换手段使社会关系具有普遍的商业特征(页179-181)。在其他地方他又说,分工使人的工作变为反对自己的外来力量,阻止他自由
  -- 81
  人性七论57
  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马克思使人难以置信地声称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点是可能的;页110-11)。
  在另一段引言中,马克思把社会弊病的基础和对这些弊病的一般解释归咎于国家本身的原则(页223)。
  那么马克思究竟诊断出什么是异化的基本原因呢?也许人们很难相信有谁会真的提倡废除货币(回到以物易物的体系?)
  、消灭一切专业分工、或把所有财产收归国有(甚至连牙刷、衬衫、书籍等也包括在内?)。产业的私有制——生产和交换手段——通常被当作资本主义的特征。 而《共产党宣言》这个纲领的要点就是把土地、工厂、交通运输和银行实行国有化。 但是一点也不清楚的是,这种体制上的变革能否医治如马克思(在我前一段中谈到的早期着作中)用心理学语言描绘的劳动异化。而且,如果国家是社会弊病的基础,国有化增加了国家的权力,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看来我们似乎应当这样理解马克思的话,至少是他早期所讲的话,即异化的发生是由于缺少一种”团体“
  (Comunity)
  ,这样人民看不到他们的劳动是为自己所在的团体作出贡献,因为国家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团体(页226)。
  根据这样一种论断所开的处方就不会是实行国有化,而是下放权力,形成真正的团体或”公社“
  (comunes)
  (在这些公社里,废除货币、专业化和私有财产也许开始看起来更现实一些)。
  如果说这一点是具争议性的,那么马克思无疑还有一种更一般化的诊断,也许能得到普遍赞同。 这就是,把任何人仅作为达到某一经济目的的手段来看待,始终是错误的。 这
  -- 82
  67人性七论
  只是19世纪初在无节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事。 那时候,儿童在肮脏的条件下长时间工作,生活苦不堪言,小小年纪就夭折。 产业是为人而产生的,人不是为产业而生存的。 这里所讲的”人“
  ,是指所有的人。 当然,在如何才能将这种十分一般化的价值判断付诸实施的问题上,是更难取得一致意见的。
  处 方E”如果说人是由环境塑造的,那么这些环境必须是从人的角度塑造的“
  (页249)。
  如果说异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造成的一种社会问题,那么解决办法应当是废除那种制度,并以一个更好的制度取而代之。 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认为无论怎样,这是必定要出现的,因为资本主义由于其内部矛盾将会分崩离析,共产主义革命将迎来新秩序。 在这种秩序中,异化将会消失,人会按照自己的本性获得再生。 正如基督教认为已经为我们制订了拯救的办法,马克思也认为在历史的运动中,正在产生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办法。然而马克思认为,只有经济制度的彻底革命才能做到这一点。 不应当只实现诸如提高工资、缩短工作时间等有限的改革,因为这些不会改变基本制度的邪恶性质,而只会使人的注意力偏离真正的使命,即推翻这一基本制度。 因此这就是共产党的纲领与大多数工会和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之间的根本区别。 这种”政治无用“论是由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的前提派生出来的,因为如果所有法律和政治体制都真的是由经
  -- 83
  人性七论77
  济制度这个基础决定的,那么它们就不可能用来改变这种经济制度。 然而,这种论点正好同马克思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相反。 法律和其他体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开始是19世纪制订的《工厂法》(FactoryActs)
  ,限制了对工人的超额剥削:接着实行了国民保险、失业补助、国民健康服务,工会在增加实际工资、缩短工作时间方面也不断取得进展。事实上,《共产党宣言》(ComunistManifesto)
  建议的许多具体措施在所谓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得到实施——累进所得税、国家下放了许多经济控制权、将几种大产业包括运输业收归国有、所有儿童在公立学校享受免费教育。 马克思在19世纪所了解之无限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处都已不复存在,这一切都是通过逐步的改革得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一劳永逸的革命做到的。 这并不是说现存制度是完美无缺的,根本不是。 这只是想表明,马克思拒绝任何逐步改革的主张是根本上错误的:回忆一下真正的革命所包含的苦难和暴力就可以证实这一点。同基督教一样,马克思也设想人可以得到彻底重生,但他认为在现今这个世俗世界里就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共产主义能够”解答历史之迷“
  (页250)
  ,因为废除私有财产应当能够确保异化的消失和一个真正无阶级社会的诞生。 在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切的问题上,马克思的观点非常含混,但是他认为存在着一个过渡性的中间阶段,而要实现这一过渡需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页261)。
  然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国家将逐步消亡,真正的自由王国将会开始。其后,人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页260)
  ,指导方针才能是:”按
  -- 84
  87人性七论
  能尽力,按需分配“
  (页263)。
  这种乌托邦式的设想,有些当然必须看成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马克思并没有提供充分理由使我们相信:共产主义社会将会是真正无阶级的;正如俄国革命以来的历史所表明那样,那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人不会形成一个有许多机会可以滥用职权的新统治阶级。 同时也没有理由指望任何一套经济变革可以永远消除所有的利害冲突。 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里,国家不仅没有消亡,相反却变得更强大(也许是现代工业和技术的性质本身使这种情况无可避免)。
  然而对于马克思设想中的其他因素,我们只能赞同。 将社会权力下放使人们在团体里为公益进行合作的主张、应用科学技术为全体人民生产足够产品的主张、缩短工作时间使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来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用于自由发展个人潜能的主张、使社会与自然达到平衡的主张——所有这些理想几乎每个人都会赞同,尽管它们是否能够和谐共存还不清楚。毫无疑问,正是由于马克思对未来提供了这种充满希望的设想,这种设想才能仍然赢得和保持那么多人对它的忠诚。 这是因为,在现存的共产国家里,除了生活上明显的缺陷外,它们的许多人民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着忠实的信仰。 而且尽管改革措施已改变了资本主义的面目,西方许多人仍认为需要进一步改造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并指望从马克思那里寻求实行这种变革的鼓舞力量。同基督教一样,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它的许多理论论断的争论性,并没有使它自行死亡。 它包含着一
  -- 85
  人性七论97
  种拯救社会的良言,对任何一种现存社会提出了批评。然而,马克思对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强调,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阻碍人类进步的障碍之一,而且也只是障碍之一。 我们还必须从别处,譬如弗洛伊德(Freud)
  ,去更深入地了解人的本性和所面临的问题。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E基础读本:《卡尔。 马克思:社会学和社会哲学选编》(KariMarx:SelectedWritingsinSociologyandSocialPhiClosophy)
  ,T。B。博托莫尔(T。B。Botomore)译,T。B。博托莫尔和M。鲁布尔(M。Rubel)编,伦敦,1963年;纽约,1964年。 这也许是马克思各个时期着作最好的选本,书的末尾还附有马克思主要着作的书目。对马克思着作的探索可继续阅读鹈鹕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马克思文库,其中包括《大纲》(Grundrise)的第一个完整的译本。 戴维。 麦克莱伦(DavidMclelan)的《卡尔。 马克思的思想》(TheThoughtofKarlMarx)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最着名的批判性研究是卡尔。 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OpenSocietyandItsEnemies)的第二卷。 读者可以看到我的许多论点出自该书。一本最值得一读的马克思传记是由艾赛亚。 柏林(IsaCiahBerlin)
  先生撰写的《卡尔。 马克思:生平及其环境》(Karl
  -- 86
  08人性七论
  Marx:HisLifeandEnvironment)
  ,牛津大学出版社,1963年,1978年。 本书着重记述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书后附有详细的书目。对马克思的人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可读J。
  普拉迈纳茨的《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KarlMarx’sTheoryofMan)
  ,牛津大学出版社,1975年。 对马克思和当前马克思主义各种流派的全面批判的入门书,读L。科拉科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潮》(MainCurentsofMarxism)
  ,牛津大学出版社,1975年,3卷本。 根据当代分析哲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辩护的着作,可读G。A。科恩(G。A。Cohen)的《卡尔。 马克思的历史观:一个辩护》(KarlMarx‘sTheoryofHistory:ADefence)
  ,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年。
  -- 87
  J精神分析学
  PSYCHOANALYSIS
  FREUD。 弗洛伊德
  -- 88
  28人性七论
  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我想考虑的下一个人性论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因为,说他在本世纪使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彻底变革,已经是很平常的事(而且现在仍然如此)。因此,任何一种对人性的充分讨论,都不能不研究他的思想。 但要想在一章的篇幅里做到这一点,哪怕我们只是集中研究一下弗洛伊德本人而不去理会自他以后在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许多事态发展,也是一项特别困难的事。这是因为弗洛伊德花了近50年的时间来发展和修正自己的理论,写出了如此大量的材料,以致非专门人员根本无法指望把它们读全。 我在这里只是想简要地介绍他的生平和工作(因为这将表明其工作的一些复杂性和丰富性)
  ,然后对他的理论、诊断和处方的一些最根本之处加以概括,最后提出一些必然会提出的主要批判性的问题。
  生平和工作E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于1856年生于
  -- 89
  人性七论38
  摩拉维亚(Moravia)
  ,1860年举家迁往维也纳,并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年。 即使在学生时代,他就对整个人生产生了兴趣。 当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念医科时,并没有立刻集中精力攻读医学。相反,他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并且在德国伟大科学家布吕克(BruKcke)
  的实验室花了6年时间进行生理学研究。182年他订了婚,需要一个有较可靠收入的职业,这样他迫不得已开始在维也纳总医院当医生。 他186年结婚,并建立了自己的”神经病“私人诊所。 他一直维持着这个诊所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弗洛伊德自那时起的工作生涯,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他作出了重大的发现,并发展了这种人们称之为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185-86年,他到巴黎向法国神经病学家夏尔科(Charcot)学习时,激发了对心理学问题的兴趣。 当时夏尔科正在用催眠术治疗歇斯底里症(hysteria,或译作癔病)。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病人身上发现了类似的症状,他试验用电疗法和催眠术进行治疗,但二者的效果皆未能令人满意,因而他开始试用另一种方法。 他的朋友、维也纳的一位高级医生布洛伊尔(Breuer)
  曾经用过此法。他的方法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的:歇斯底里症是由病人已经忘记的某种强烈感情经历造成的,治疗方法就是引发出病人对这一经历的回忆,使相应的感情得以发泄。 这种主张认为,人可能受自己并未意识到的某种思想、记忆或感情的折磨,如果用某种方式使他们意识到这种思想、记忆或感情,就可以治好他们的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就是以这种主张为基础发展形成的。 接着,他又引进了抵抗、压抑和移
  -- 90
  48人性七论
  情的概念,关于这一点我们很快就要谈及。1895年,他与布洛伊尔发表了《癔病研究》(StudiesonHysteria)
  ,但很快他就同朋友分道扬镳,继续进行自己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他在为这一时期对他产生影响的另一位朋友弗理斯(Flies)
  撰写了《论科学心理学》(ProjectforaScien-tificPsychology)
  ,这一手稿直到1950年才得以发表。在这篇手稿中,他企图把正在形成的心理学理论与大脑牛理学的物质基础联系起来,然而,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成功。 他在从事医学之前就研究过大脑生理学。 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他从事了一项分析自己思想的艰巨任务,并得出了婴儿的性行为和释梦的概念。 这两种概念对于成熟的精神分析理论,都是极为重要的。弗洛伊德工作的第二阶段出现了详述这种成熟理论的重大着作。 这一阶段可以方便地确定为从1900年出版的《释梦》(TheInterpretationDreams)开始,他自己认为《释梦》一书是他最好的一部着作。 其后,他于1901年发表了《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ThePsychopathologyofEveryCdayLife)
  ,他在书中分析了日常错误的无意识根源。1905年他又发表了《性学三论》(ThreEsaysontheTheoryofSexCuality)。
  这三部着作不只是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病理情况,而且应用于整个正常的精神生活。 这时精神分析学说开始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和传播,弗洛伊德于1909年应邀前往美国讲学,这些讲稿构成了他第一部系统解释性的着作《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五篇讲演稿》(FiveLecturesonPsycho-Analysis)。
  1913-1914年,他又发表了《图腾与禁忌》(Totem
  -- 91
  人性七论58
  andTabo)
  ,将他的理论应用于分析人类学的材料。1915-1917年,他在维也纳大学发表了《精神分析引论》(IntroducCtoryLecturesonPsycho-Analysis)
  ,详细阐述了到那时为止所形成的整个理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他逝世,构成了他工作的第三阶段。 其间,弗洛伊德的工作包括进一步发展和修改他的理论,以及他试图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社会问题而作范围广泛的推理。 在这一阶段,他愈来愈遭受癌症的折磨,最终死于该病。1920年他发表了《超越快乐原则》(BeyondthePleasurePrinciple)。在这书中,他第一次引进了死本能的概念,这种本能与他很早以前就提出的性欲或生存本能毫无关系。 其后的另一项发展是,他在1923年发表的《自我与本我》(TheEgoandtheId)
  中,将心灵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Id,又译伊底)
  、自我(ego)和超我(supergo)。弗洛伊德晚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撰写社会学方面的着作。1927年他发表了《一个幻觉的未来》(TheFutureofanIlu-sion)
  ,这是一部关于宗教的着作。 正如书名所表明那样,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虚伪的信仰,因此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它的起源。1930年发表的《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andItsDicontents)
  ,讨论的是文明社会的要求与每个人固有本能之间的冲突。1939年发表的《摩西与一神教》(MosesandMonotheism)
  ,是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讨论犹太人的历史。 1938年希特勒(Hitler)入侵奥地利,然而弗洛伊德被允许移居伦敦。 在那里,他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撰写了一部简单阐述自己最新理论的着作——《精神分析大纲》(AnOutlineofPsycho-
  -- 92
  68人性七论
  Analysis)。
  介绍弗洛伊德的思想,最好莫如他自己于1909年所着的《五篇演讲稿》(FiveLectures)
  了。因此我在下面所谈的内容,请参阅鹈鹕出版社出版的《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两篇简短介绍》(TwoshortAcountsofPsycho-Analysis)
  ,该书包含了这些演讲稿。此外还有他于1926年所着的另一篇阐述性着作《非专业精神分析的问题》(TheQuestionofLayAnalysis)。在这篇作品中,弗洛伊德探讨了非医生是否应获准开业从事精神分析,并按照他刚提出的三部分结构,解释了他的基本理论。
  宇宙论E弗洛伊德思想独特之处不在这一标题之下,而在他的人性论。 然而我们应当注意他的背景假设,以及它们与已讨论过的其他理论背景假设有何区别。 弗洛伊德开始的职业是一名生理学家,他自称一生都是一名科学家,并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现象,包括人性的现象(页10)。他没有提出任何神学方面的假设(实际上他是一位笃实的无神论者)
  ,也没有像柏拉图那样提出有关”形“的任何形而上学的假设,或像马克思那样提出历史运动的假设。 他所提出的假设(无疑是由于他在十九世纪受到的科学训练和他在布吕克生理学实验室的研究)
  仅是,所有现象都是由物理和化学规律决定的,
  -- 93
  人性七论78
  即使人本身也是自然演变的产物,最终受同样法则的控制。
  人性论E我将分四点来概括弗洛伊德的基本概念。 第一点是在精神领域里严格应用决定论的原则——即每一事件都有充分的前因。 弗洛伊德认为,原来认为对于理解一个人并不重要的事情,如说话走嘴、行动有误和做梦,都是由人大脑中的潜在原因决定的。 因此它们也许是非常重要的,以一种伪装的形式揭示了本来无人知晓的东西(页56、60、65-66)。一个人所做的和所说的,没有一样是真正偶然和意外的。 每件事原则上都可以追溯到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原因。 这看来也许意味着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因为即使我们认为自己是在完全自由地甚至强制地进行选择时,弗洛伊德也会说是有一些控制不了的原因在决定我们的选择。 在这一方面,他同马克思有着有趣的相似之处。 两人都说,我们的意识根本不是完全”自由的“和”理性的“
  ,事实上是由我们并不了解的原因决定的。 但不同的是,马克思说这些原因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的和经济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它们是个人的和精神的。由第一点产生的第二个要点是关于无意识(uncon-scious)
  精神状态的假设。但我们应当正确地理解无意识这个概念。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实体,例如对特定经历或特定事实的记忆,我们并非(很幸运!)一直意识到这些记忆,但是一旦必要时就能回忆起来。 弗洛伊德把这些称为”前意识“
  (preconcious)
  (即能变成意识的东西)
  ,而用”无意识“
  -- 94
  88人性七论
  一词来描述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 这种主张认为,人的大脑功能不只是认识意识的东西或能够变成意识的东西,而且包括人一点也不认识的那些东西(页107、43、47)。用一种大家熟悉而又有用的比喻,大脑就像一座冰山,水面上能见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但隐藏在水下的庞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 因为无意识在本质上是有能动(dynamic)作用的,也就是说,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譬如,无意识的欲望能使某人对他人,甚至对他自己作出自己也无法合理解释的事情来。弗洛伊德在强调无意识精神实体的存在时,是否在坚持心灵和肉体的二元论,或是心理状态和自然状态的二元论呢?
  我认为这是对他的误解。 许多哲学家现在都一致认为,在谈到正常的意识(conscious)心理状态(如思想、希望、感情)时,我们并不因此就是在坚持形而上学的二元论。 这种心理状态的最终性质是我们每天都要谈到的哲学问题。 因此没有理由假设这种状态与无意识心理状态有何分别。 弗洛伊德自己接受过生理学训练,他肯定会拒绝任何二元论的说法。他早期曾经试图为他(1895年《论科学心理学》中)提出的心理学理论寻找生理学根据。 但是他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不是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页103)。因而他心甘情愿地把这些问题留待将来神经生理学的发展去解决。 他毫不怀疑,假设的所有精神实体都有某种生理学基础,尽管这种基础尚未被人们认识。 所以他的人性论并非像柏拉图那样的二元人性论。然而,20世纪20年代在弗洛伊德的晚期论文中引进的
  -- 95
  人性七论98
  人体大脑结构分为三部分的理论,同柏拉图有着有趣的相似之处。 这三部分的区分,同他至那时止所用的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区分不一样。 他现在是把人的心灵或人格由部划分为三大结构系统:本我(伊底)
  ,它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自我,是指人以外的真实世界,在本我和真实世界之间起媒介作用(页104-105)
  ;超我,是自我的一个特殊部分,它包括良心、儿童时期学到的社会准则(页137)。
  超我同本我也有联系,因为它能像一位严格的父亲那样用道德准则来要求自我;而自我则需要调解本我、超我和外部现实互相冲突的要求。 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尽管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而本我中的一切,永远是无意识的(页108)。因此,本我与柏拉图的情欲或欲望成分密切相应。 但是自我和超我如何与柏拉图的理性和精神相应的,这一点还不那么清楚。 在认识现实这一功能方面,自我似乎同理性是一脉相承的。 但对柏拉图来说,理性还有一种道德功能,而弗洛伊德则把这一功能归纳到超我的范围。但在柏拉图描绘的自我厌恶这种情况下,精神因素似乎是在起着道德主义的作用。弗洛伊德人性论的第三个主要特点,是他关于本能或驱动力的理论,或说关于这两者的几种理论,因为这是其学说中变化最多的部分。 本能是精神机制中的驱动力,我们大脑中的一切”能量“全都来自这些本能(页110)。
  (弗洛伊德是完全按字面意思来使用这种机械或电学语言的,这无疑是受他的科学训练和1895年的《论科学心理学》(Project)一书的影响。)
  尽管他认为,人能够将这些数目不确定的本能加以
  -- 96
  09人性七论
  分类;但他还认为,所有这些本能或许都是从少数几种基本本能派生出来的,这些基本本能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互相结合或取代。 现在他肯定,其中一种基本本能,实际上是性欲(页69)。
  但如认为弗洛伊德把人类所有行为都归结为性冲动的话,那是对他的一种粗俗的误解。 真实情况是,与过去公认的相比,他大大地扩阔了性欲在人类生活中的范围(页70)。他声称,性本能从儿童出生起就已存在(页71、121)
  ,并强调性能量或”里比多“
  (libido)在成年人生活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页118)。但弗洛伊德始终认为,至少还存在着一种或一组其他基本本能。 在他的早期着作中,他谈到了自我保护的本能,例如饥饿,并认为这类本能与性本能大不相同,后者的一种独特的、放肆的表现,就是性虐待狂(sadism)。但在1920年以后的晚期着作中,他改变了分类方法,把性本能和自我保护本能统统归入一种基本的”生“本能(Eros)
  ,把性虐待狂、侵犯、自我毁灭等,归入一种基本的”死“本能(Thanatos)。
  第四个主要特点是弗洛伊德的发展或历史人性论。 这完全不是那种认为经历和遗传性决定个人人格的明显陈腔滥调。 弗洛伊德是从布吕尔的发现出发得出这一主张的。 布吕尔发现,特定的”创伤性“
  (traumatic)经历尽管显然已被忘却,但它可能继续对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页39)。
  这种成熟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从这一发现归纳产生的,它强调婴儿和幼儿的经历,对成年人的性格有着极重要的影响(页70、15)。它认为,自出生至5岁左右,是形成个人人格基础的时期。 所以只有在认识了一个人幼年时期心理方
  -- 97
  人性七论19
  面的重要事实后,我们才能充分认识这个人。弗洛伊德还对每个儿童成长的各个发展阶段,提出了详细理论(页73、121)。这些具体理论当然可以同总的发展方向相区别,而通过观察可以较容易加以检验。 它们是具体有关性欲发展的;弗洛伊德把性欲的概念扩大到包括从身体的各个部位获得的任何一种快感。 他指出,婴儿首先是从嘴获得这种快感的(口腔期)
  ,然后就从消化系统的另一端获得快乐(肛门期)。接着,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就对男性生殖器官发生兴趣(阴茎期)。据说男孩对母亲感到有性欲,而担心生殖器被父亲阉割[即”恋母情意结“
  (Oedipuscom-plex)
  ,页125]。然后,对母亲的欲望和对父亲的敌意,通常会受到抑制。 弗洛伊德假设,小女孩也在同一阶段产生”阴茎羡慕感“
  (penisenvy)
  ;但他很少如此彻底地探讨过女性性欲问题。从5岁至青春期(潜伏阶段)
  ,性欲就较不明显。 在成年人阶段开始之际,性欲又回到它完全的”生殖器“发展阶段。
  诊 断E与柏拉图一样,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的幸福或精神健康,取决于心灵各部分的和谐关系,取决于人和他必须生活的真实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自我必须同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相调和,发现和选择机会来满足本我本能上的需求,而又不会超越超我规定的标准(页11、137)。如果世界并不适合,没有提供任何这种机会,那么当然会产生痛苦。 然而即使环境是较为有利,但心灵各部分之间如果存在着内部冲突,那
  -- 98
  29人性七论
  么,心理纷乱仍会发生。 基本本能由于外部障碍或内部心理不平衡而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神经病症(页80)。
  有一种特定的心理不适在引起神经病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抑制(repres-sion)。
  如果出现了一种极端心理冲突的情况,即当一个人经历了一种本能的冲动。 而这种冲动又与他认为必须遵守的标准不相调和时,他很可能将这种冲动置于意识之外(页48-49)
  ,逃避这种冲动,假装这种冲动并不存在(页113)。因此,这种抑制就是所谓的”防卫机制“
  (defencemechanisms)之一,人试图通过这种机制来避免内心世界的冲突。 但仰制基本上是一种逃避、一种假装、一种摆脱现实的做法(页80)
  ,因此必然会失败。 这是因为,抑制了的东西并不真的消失,而是继续存在于大脑的无意识部位。 被抑制了的东西仍然保留了自己所有的本能能量,并以一种伪装了的替代物——神经病症状——送入意识,施加影响(页52、14)。因此,此人会发现,自己也承认行为的不合理性,但又感到不得不继续如此而不知何故。 这是因为,他把某种东西从意识中抑制下去,也就是放弃了对它的有效控制;他既不能除去它所引起的症状,又不能自觉自愿地消除这种抑制,使之回到意识中来。正如我们从弗洛伊德对人的发展观念可以预料的那样,他认为这种起决定作用的抑制,发生在幼年时期(页115)。
  同时正如我们从他对性欲的强调可以预料的那样,他认为这些抑制行为也基本上发生在性方面(页71)。
  因此,儿童成功地度过性欲发展的各个正常阶段,对于成人未来的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 但这种过程并不总是顺利进行的。 这一过程的
  -- 99
  人性七论39
  任何障碍将来都会使人容易感染神经病症(页75、12)
  ;各种形式的性反常行为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根源。 一种典型的神经病症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倒退“
  (regresion)
  (页75)
  、即回返到获得儿童所特有的满足阶段之一。 他甚至把成人的某些性格类型划分为”口腔型“和”肛门型“
  ,用以说明这些特征类型是从儿童时期的哪个阶段形成的。弗洛伊德的神经病症理论则要详细得多,在这里我们无法深入加以探讨。 然而,我们已经注意到,他能把引起这些疾病的部分原因,归结于外部世界,因此我们应当对他所诊断的社会方面,作点进一步的讨论。 这是因为,一个人感到他必须遵守的标准,常常是心理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弗洛伊德看来)
  这些标准是人的社会环境的一种产物——这种环境主要是他的父母,但同时也包括对成长中儿童产生过影响和权威的任何人。 这些标准的灌输,构成了教育的本质,使儿童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员,因为文明要求对本能进行一定的控制,对本能的满足作出某种牺牲(页81)。
  以便有可能在文化上取得成就(页86)。然而,所灌输的这些标准,对于个人幸福来说,并不一定是”最好“
  、最合理或最有利的。当然,父母与父母之差别很大,顺应不良的父母容易养育出顺应不良的孩子。 但是弗洛伊德准备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尽管在他早期的着作中,已明显地开始出现这种思想,但最明显的还是在他晚期的着作《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andItsDiscontents)
  中]:社会与人之间的整个关系已经失去均衡,我们整个文明生活肯定已经是患有神经病症的(页19)。即使早在他1909年的《五篇讲演稿》(FiveLectures)
  -- 100
  49人性七论
  中,他就已经强调,我们的文明标准使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因此我们不应拒绝对自己本能的冲动作出一定程度的满足(页86-87)。
  所以那些后来的弗洛伊德学派的人,把主要问题诊断为存在于社会中而不是个人,这是因为弗洛伊德自己的着作为他们提供了基础。
  处 方E照例,处方产生于诊断之后。 弗洛伊德之目的在于恢复心灵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关系,恢复人和所处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后一点很可能也包括社会改革计划,但弗洛伊德从未详细谈论过这些计划;他每天的实践就是用精神分析治疗神经病患者。”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一词,至少既指弗洛伊德的治疗方法,也指这种治疗赖以为基础的那些理论。 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就是这种疗法。这种方法是从布吕尔最初的发现逐步发展起来的。 布吕尔发现,如果鼓励某个特定的歇斯底里症患者说出曾经充满他脑海的那些怪念头,这会对他有所帮助;而如果能够诱导他记住那些最初造成其疾病的”创伤性“经历,便可能真的治愈他的疾病(页33-39)。
  弗洛伊德开始运用这种”谈话疗法“
  (talkingcure)
  ;他假设那些致病的记忆即使一般未能意识到,但肯定始终存在于人的大脑的某一处,因此他要自己的患者自由地谈、大吵大闹地谈,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谈话解释他们所谈内容背后隐藏的无意识力量(页58-59)。
  他鼓励他们想起什么就说什么,不管所说的东西是多么荒谬
  -- 101
  人性七论59
  〔”自由联想“
  (freasociation)法〕。但他时常发现,这种联想流会枯竭,患者会说他再也不知道更多的东西了,甚至反对进一步询问。 当这种”抵抗“发生时,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迹象,表明病人已经真的接近于对所抑制的情结作出正确的解释了。 他认为,患者大脑的无意识部分会以某种方式认识到这一点,并力图阻止这种痛苦的真理进入意识部分(页48)。然而,只有当被抑制的物质被带回意识部分时,患者才能治愈,他的自我在抑制过程中所失去对本我的控制力才会恢复(页66、15)。
  然而,要取得这种满意的结果,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每遇一个疗程。 分析人员必须尽量对患者的情况作出正确的解释,并在患者能够接受的时间内,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向他们解释(页134)。患者的梦会为解释提供十分有用的素材,因为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个梦”表现出的“内容始终是被抑制的愿望的一种乔装打扮的满足,这些愿望才是梦的真正或”潜在的“内容(页60-64)。
  错误行动也可加以解释,以揭示发生这些错误行动的无意识原因(页65)。
  正如人们从我们所概括的理论中可以预料的那样,这些解释经常涉及一个人的性生活、童年时代的经历、婴儿时期的性欲、以及他同父母的关系。 很清楚,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病人与分析人员建立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 但弗洛伊德发现:他与病人之间发生的,远远不止这种关系;事实上,其病人对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感情,这种感情几乎可以称为堕入情网。 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移情“
  (transference)。这是基于以下的假设:感情以某种方式,从曾经存在过这种感情
  -- 102
  69人性七论
  的真实情况或从病人的无意识幻想,移向了分析人员(页82-83、139-141)。如何处理好这种移情,对于分析的成功极为重要,因为移情本身就可以加以分析,并追溯到患者无意识的根源(页141-142)。
  精神分析疗法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自我认识。 神经病患者凭自己新的自我认识做些什么,完全在于他自己,各种各样的结果都是可能的。 他也许会以对本能的理性、自觉的控制取代那种对本能不健康的抑制(压制而不是抑制)
  ;他也许会将本能转移到可以接受的渠道(升华,sublimation)
  ;他也许决定这些本能最后应当加以满足(页185-186)。
  但决不可能产生普通人往往担心的那种结果——原始本能一旦释放,就会完全占统治地位。 这是因为将原始意识引入意识之后,其力量便会被减弱(页84-85)。
  弗洛伊德一生都用在治疗神经病患者方面,但他从不认为精神分析疗法可以解决所有人类问题。 当他冒险力图解决文明和社会问题时,很现实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而不去提供任何万应灵药。 然而他确实认为,精神分析不仅可以治疗神经病患者,还有着广泛得多的应用范围(页168)。
  他说,”我们的文明给我们施加了几乎难以忍受的压力,因而需要有一种矫正药。“
  他还推测说,精神分析也许可以帮助配制这种矫正药(页169-170)。在《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andItsDiscontents)一书的末尾,他谨慎地建议在文化与个人之间进行一种类推法,这样文化也可能是”患有神经
  -- 103
  人性七论79
  病的“。但他认识到这种类推法的危险性,拒绝”在同胞面前充当预言家“。
  批判性讨论E精神分析在学术领域的地位仍然是一个具争议性的问题。 精神分析学家在继续实践各种各样的弗洛伊德和后弗洛伊德主张。 但许多从事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和一些临床精神病医生,指责精神分析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疗法,认为它不像一种受人尊敬的科学疗法,倒更像是一种巫术。一些批评家则集中攻击由各流派的精神分析学家强加的迷信崇拜式之正统观念,攻击每个希望成为精神分析学家的人都必须经受的”灌输“
  (indoctrination)过程(即分析自己)。他们因此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说成一种准宗教信仰的理论和实践。当然,这种理论也有办法来对这些批评家的动机,作毁谤性的分析(因为对精神分析理论的真理性提出的任何怀疑,都可说成是批评家对这种理论所产生的讨厌影响所作的无意识抵制)。因此,正如许多人所说,假如这种理论也有内在办法能把似乎要否定它的任何证据驳回,那么根据第2章所下的定义,这种理论的确就是一种封闭的体系。 而且,由于要成为精神分析学会的成员,就必须相信这种理论,因此这种理论也许甚至还可以说成是那些社会团体的意识形态。然而,在下结论前,我们应当更仔细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分清两个独立的问题:弗洛伊德理论的真理性和以此理论为基础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在这些理论的
  -- 104
  89人性七论
  地位问题上,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们能否被证明是无根据的。这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弗洛伊德声称他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而且我们已经把验证作为理论是否具有科学地位的必要条件(见第2章)。但是就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些中心命题来说,它们究竟能否被证明是没有根据这一点还不清楚。 我们在概括这一理论时分成了4大部分,让我们用这些部分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由精神决定论的基本原理产生了一些具体命题,如认为所有的梦都是伪装了的愿望满足。 那么这一点能否得到验证?根据做梦人随意确认的愿望作出解释,而这种解释还可以被人接受,那当然好。但假如无法寻到这样的解释,那又该怎么办呢?一位忠实的弗洛伊德学派的人仍会坚持这样的说法:存在着一种其伪装尚未被人识破的愿望。 但如果这样的话,就无法证明梦不是伪装的愿望满足,从而应当撤回要求真正得到验证这一命题。最后只会留下这么一种处方:我们应当寻找一种通过梦而得到满足的愿望。 只有当我们有独立的证据表明这种愿望的存在,并且能对其伪装作出正确的解释时,这一命题才能得到验证。其次,让我们考虑一下无意识心理状态这个假设,尤其是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的结构。 弗洛伊德当然不会指望这些实体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 我们已经看到,他认为这些实体是由什么构成的问题,在心理学上是个无关重要的问题(页103)。这是因为,他自己当时已放弃了为这种心理因素在大脑中寻找生理基础的希望。 神经生理学也许有一天发展到我们可以辨别大脑中的这三个物质系统,它们分别起着弗洛伊德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规定的作用,这一点在逻辑
  -- 105
  人性七论99
  上说,仍然是可能的。 但是迄今为止,尚无迹象表明这种可能性可以实现。 同时,我们还必须问问自己,有关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设,是否对人的行为提供了任何真正的解释。 如果仅由于这些状态无法观察就不予以考虑,那么未免是一种过于轻率的行动,因为科学理论常假定一些人的任何感官,不能直接觉察到的实体,例如原子、电子、磁场和电波。 然而在这些情况下,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对应规则“
  (coresponCdencerules)
  ,将无法观察的实体同可以观察的现象联系起来。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罗盘指针看得见的摆动,推断出磁场的存在与否。 弗洛伊德的许多实体所遇到的问题是,它们没有这种明确的规则可循。 集邮或许可以说成是无意识的”肛门滞留“
  的症状,但是有谁能够表明某人不存在这种无意识特性呢?
  弗洛伊德有关本能的理论,也许正如他在这个主题上的摇摆态度所表明的那样,是其学说中最难验证的部分。 人们可以把不是从个人经历中学到的任何形式之行为说成是本能的行为(尽管也许常常很难证明这种行为不是学来的)。
  但是,认为本能行为是由某种本能所致,这丝毫也没有说明什么问题,因为除了相应的非学习行为外,有什么证据能表明某种本能的存在呢?如果认为只存在一些基本本能,那么人们怎样决定哪些本能是基本的呢?它们是怎样区分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这些一点也不清楚。 譬如说,有什么人的行为的证据可以决定,是弗洛伊德的主要本能理论正确,还是阿德勒Adlerian所坚信自己的基本本能理论正确呢?还是荣格(Jung)的本能需要上帝的理论正确呢?
  这再次说明,无法观
  -- 106
  01人性七论
  察的假定,如不能通过观察加以检验,就是无用的假定。个性的发展观点和婴儿性欲发展阶段论,是较容易通过观察加以检验的。 在这一领域,弗洛伊德的一些主张显然能够得到验证,其他一些主张则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还有一些则很难加以检验[见下面推荐的克兰(Kline)的着作]。弗洛伊德称之为口腔和肛门特性的存在(existence)已经为下述发现所证实:某些特性(如吝啬、整洁和固执——肛门特性)确实有些相互联系。 然而,认为这些类型的特性是由某些种类的婴儿养育程序造成的这种理论,则还没有被现有的研究所证实。 但由于要搞清幼儿经历与成人性格之间必要的相互关系有着实际的困难,因而这一理论还没有被驳倒。 至于弗洛伊德性心理理论的一些其他部分,如要加以检验,还有概念上的困难。 例如,人们怎样才能检验婴儿是从吮吸中得到性快感?某些研究表明,哺乳期吮吸机会较少的婴儿容易更多地吮吸自己的拇指。 但这难道真的可用来证明吮吸的性特性吗?
  对一些例子作这样较简略的一些关键性理论论断的科学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怀疑。 有些论断看来是可以证明有根据的;而在那些可以检验的论断中,只有少数是有明显证据可以证实的。 检验问题受到各种复杂的实际和概念方面困难所限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曾经指出,精神分析学说主要还不是一套需要加以验证的论断,而是一种认识人的方式,一种理解其行动、错误、戏谑和梦之含义的方式。 可以这样说,由于人与物理和化学研究对象截然不同,人们就不应谴责精
  -- 107
  人性七论101
  神分析学家未能像公认的自然科学那样达到科学地位所需要的标准。也许对梦作精神分析的讨论,倒更像进行文学批评。例如,在对一首朦胧诗加以解释时,有理由(但不是结论性的理由)
  允许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可以被看成我们根据诸如爱、恨、害怕、焦虑、敌对等日常概念来相互认识的普通方式的延伸。 可以认为,一位有经验的精神分析学家,不管他信仰何种理论观点,是那种对人的动机产生的根源有深刻了解的人,是有能力解释这些动机在特定情况下如何发展的各种复杂性的人。理性与起因之间的鲜明区别,科学解释(根据起因)和人类行动的解释(根据理性,即信仰和欲望,它们使人的所作所为合于情理)之间的鲜明区别,为这种精神分析的观点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 有人曾经指出,弗洛伊德误解了他自己理论的性质,以至他把这些理论看作对人类行动的起因提出了新的科学发现。然而,这种二分法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这些人认为,某人意识的信仰和欲望完全能成为他行动的起因,因此无意识的信仰和欲望也完全会起这种起因作用。 这里,在科学调查和解释的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应用于解释人类信仰和行动的问题上,还有着许多深奥的哲学问题;但在这里我们是无法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的(请参阅第10章的注释和)。
  L M L N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怀疑自然地扩展到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治疗方法上。但是当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地加以应用时,我们应当对其有效性作出某种评估。 原则上也就是对这种理论的进一步检验,因为如果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应当期
  -- 108
  201人性七论
  望这种治疗也是有效的。 但是这问题也并不简单。 首先,一种正确的理论可能错误地应用于实践;其次,在什么才算是”治愈“
  了神经病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疑问。约有三分二的病人在完成精神分析疗法后得以痊愈。这看起来也许是有利的,但这当然还必须与类似病情的”对照组“加以比较。 这些对照组或是接受了其他心理学方法的治疗,或根本没有接受过治疗。 这类小组的治愈率据说也是三分之二左右,所以根本无法证明治疗的成效是多少。因此,对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 他的天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无论一个人的思想有多大影响,我们都绝不能不对他的言论进行批判性的评价。 弗洛伊德谈了许多如此重要的问题,对它们加以消化和检验还需要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花费许多年的时间。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E基本文章:詹姆斯。 斯特雷奇(JamesStrachey)编译的《精神分析的两个简要说明》(TwoShortAcountsofPsycho-Analysis)
  ,伦敦,1962年。 这本书在美国买不到,但是第一篇简要说明《精神分析五篇讲演》(FiveLecturesonPsycho-Analyses)
  的主要部分已辑入再版的约翰。 里克曼《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着作普通选本》一书(AGeneralSelectionfromtheWorksofSigmundFreud)。
  第二篇简要说明《非专业精神分析的问题》(TheQuestionofLay-Analysis)
  已辑入L。史蒂文森主编的《人性研究》(TheStudyofHumanNature)
  一
  -- 109
  人性七论301
  书。研究弗洛伊德的原着,还可以读他1915-1917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IntroductoryLecturesonPsycho-Analysis)
  ,和鹈鹕出版社出版的弗洛伊德文库的其他各卷。对弗洛伊德成就的一般评价,可读B。A。法雷尔(B。A。Farel)的《精神分析的地位》(standingofPsycho-Analysis)
  ,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 关于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经验测验的情况,读保罗。 克兰(PaulKline)的《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事实与幻想》(FactandFantasyinFreudianTheCory)
  ,伦敦,1981年第2版。传记见欧内斯特。 琼斯(ErnestJones)着名的《弗洛伊德的生平和着作》(LifeandWorkofSigmundFreud)
  ,还可以读L。特里林(L。Triling)和S。马库斯(S。Marcus)缩编的一卷本《弗洛伊德的生平和着作》(LifeandWorkofSigCmundFreud)
  ,伦敦,1964年;纽约,1961年。 还可读F。J。
  萨洛韦(F。J。
  Suloway)最近出版的《弗洛伊德,精神生物学家》(Freud,BiologistoftheMind)
  ,纽约,1979年;伦敦,1980年。对精神分析最新发展的介绍,见J。
  A。C。布朗(J。
  A。C。Brown)
  的《弗洛伊德和后弗洛伊德学派》(FreudandPost-Freudians)
  ,伦敦和纽约,1964年。对哲学问题的最新讨论,见R。 沃尔海姆(R。Wolheim)和J。
  霍普金斯(J。
  Hopkins)主编的《弗洛伊德哲学论文集》(PhilosophicalEsaysonFreud)
  ,牛津大学出版社,纽约,1982年。
  -- 110
  O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ATHEISTICEXISTENTIALISM
  SARTRE。 萨特
  -- 111
  人性七论501
  7
  萨特: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从弗洛伊德转向萨特(Sartre)
  ,我们也就是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维也纳走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巴黎,从心理学医学走向用富于想像的文学和学术性阐述表达的哲学。 然而,它们都共同关心人的个体问题,特别是意识的本质问题。我们将会发现,萨特也有一种四重性的人性论,但是我们首先应当从存在主义这一整体来研究他。许多作家、哲学家和神学家都被称为”存在主义者“。至于说有无共同的核心可以发现,看来存在主义主要关心的有三个问题。 第一是有关个体存在的理论,而不是有关他的一般理论。 这些理论据说没有考虑有关每一个体最重要的东西——他的独特性。 第二是关于人生的意义或目的,而不是有关宇宙的科学真理或形而上学真理。 因此内在的、主观的经历通常被认为比”客观“真理更为重要。 第三是认为个人自由是最重要和最独特的人性。 因此,存在主义者相信每个人有为自己选择态度、目的、价值和生活方式的能力。 他们所
  -- 112
  601人性七论
  关心的不只是坚持这是一条真理,而且要劝说所有人都按照这条真理行事。 因为在他们看来,唯一”可靠的“和真实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为自己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 因此,这三个关心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基本主题的几方面。存在主义的这种共同核心,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找到。它当然表现在对具体人物和情况具体细节的描绘之中,就像在剧本和小说中一样。 然而,只有当一个人进行了某种努力、试图对人的状况作出一般性论述时(哪怕这种论述否认其他一般性论述的可能性或重要件!)
  ,他才能算作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 存在主义哲学家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但最根本的区别是在宗教和无神论之间。 一般认为,丹麦基督教思想家克尔凯郭尔(Kierkegard,1813-185)是第一位现代存在主义者。 同马克思一样,他反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但其反对的方式却大不相同。 他拒绝抽象的理论体系,认为它像一座实际上无人居住的大厦,从而坚信个体和其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他把生活方式分为三大类——美学的、伦理学的和宗教的,要求每个人从中选择。 但是他也认为,宗教的生活方式(更具体地说,基督教的生活方式)是最崇高的,尽管只有当人”自由地投入上帝的怀抱“时,才能达到这一标准。十九世纪,存在主义的另一位重要创始人德国作家尼采(NiCetzsche,184-190)
  ,是一位咄咄逼人的无神论者。他认为,自从”上帝死亡“后(即宗教的幻想已被识破)
  ,我们必将重新考虑生命的整个基础,只按照人的标准来寻找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在这方面,他与之前的同胞费尔巴哈有许多共同点。我在介绍马克思时,曾简略地提到了他的人本主义无神论。尼
  -- 113
  人性七论701
  采更为独特之处,是强调我们改变自己价值基础的自由,提出未来”超人“
  (Super-man)的设想。 这种”超人“将拒绝我们目前以宗教为基础之逆来顺受的价值,而代之以人的”权力意志“为基础的更实际的价值。在二十世纪,存在主义者还包括基督徒和无神论者。 在神学领域里,包括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以及在哲学领域,存在主义曾经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存在主义哲学运动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和法国,而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则小得多。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但是还可以追溯到讲德语的哲学家胡塞尔(Huserl,1859-1938)的”现象学“
  (phenomeno-logy)。
  这种有点晦涩的哲学方法,试图寻找一种确定无疑的出发点。 其途径是就现象的表相来描述现象,而不对现象的真相作任何假设。 因此,它为哲学提供了一种主观的、类似心理学的方法,从而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 我们发现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关心的就是这种意识。在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是海德格尔(HeidegCger,生于189年)
  ,他的主要着作是1927年出版的庞大而晦涩的《存在与时间》(BeingandTime)。然而,他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人类生存,以及通过正视人在世界上的真实地位、特别是人要死亡的必然性来寻求”真实“生活的可能性。但是我不打算在这里来讨论整个存在主义;上述简单背景的介绍,是为了讨论法国最着名的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在其光辉的教育生涯中,他尤其吸收了欧洲伟大哲学家的思想,特别是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 萨特自己的哲学风格的许多晦涩
  -- 114
  801人性七论
  之处,可以追溯到这三位重要的德国抽象派作家的影响。 从他早期着作——1938年的小说《恶心》(Nausea)
  和关于心理学问题的哲学着作:1936年的《想象力》(Imagination)
  、1939年的《情绪理论大纲》(SketchforaTheoryoftheEmo-tions)和1940年的《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ThePsychologyoftheImagination)。他的主要着作是着名的《存在与虚无》(BeingandNothingnes)
  ,该书于1943年首次出版,详细论述了他的人的存在哲学。他1945年在巴黎发表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Exis-tentialismandHumanism)演讲中,对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作了更简短、更明确的介绍。 但不幸的是,他在这部着作中的论述是通俗而肤浅的,因而不能以此作为他对自己思想的论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与了反对纳粹占领的法国抵抗运动,从其着作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当时的气氛。例如,说所有法国人面临的选择是合作、抵抗,还是无声无息地自我保护,这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具体实例,说明存在主义者认为,什么是个人选择的永恒需要。这种主题还体现在萨特的三部曲小说《自由之路》(RoadtoFredom)
  和一些戏剧着作中。萨特在其晚期着作中,修改了他早期着作中的个人主义的存在主义,而含有某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逃避的哲学“
  ,但需要存在主义对其加以充实。 这种观点的改变,体现在他1960年所着的《辩证理性批判》(CritiqueofDialec-ticalReason)
  (第一卷)
  中。但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这部着作;我将只考虑《存在与虚无》中阐述的存在主义哲学。 我所注的参阅页码是根据黑兹尔。 巴恩斯(HazelBarnes)
  的英译本。
  -- 115
  人性七论901
  宇宙论E萨特对于”存在“讲了一些极其晦涩的话。 但是为方便介绍起见,他最重要的形而上学论断就是否认上帝的存在。他声称,存在上帝观念是自相矛盾的(页615)
  ;但他没有就这一问题发表进一步的论点。 他似乎主要关心的是考虑不存在上帝这一点,对我们生存的意义产生的后果。同尼采一样,他认为不存在上帝这一点对我们大家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无神论者不仅在形而上学这一点上与基督徒持不同意见,他还必须在人的存在这一点上,持有根本不同的观点。 如果上帝并不存在,那么一切都是允许的[正如陀思妥也夫斯基(DosCtoyevsky)
  所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