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七论
英莱斯利史蒂文森着 袁荣生 张论蕖生译
人性七论
人性七论
英莱斯利史蒂文森着 袁荣生 张论蕖生译
-- 2
人性七论Ⅰ
序 此书出版以来,不少人认为这是一本颇为有言益的入门读物。 对此我深为感激,因为这正是我写此书之目的。 鉴于这一基本计划取得了成功,我认为再版时没有理由对它加以修改。 因此,主要的七章原文,除作些微的修改和校订外,仍将保持原貌不变。 毫无疑问,几乎每位读者都能为增添第八种理论提出最好的建议。然而我尚未发现有哪种建议可以当之无愧。同时我也不打算删去现有理论中的任何一种。 基于上述理由,此书的基本结构仍将保持不变。如果说此书需要加以扩充的话,那么我可以有更多的理由再增添七种理论,而并非仅仅一种。在开头两章中,我乘这次再版之机会,对一些谬误和不当之处作了修改,尤其是第二章结尾有关科学哲学的论述,我尽量做到不那么肤浅。当然,每种理论都可以增加很多内容,但是一本入门的课本,是难胜此任的。 为了引导读者作进一步探索,我还特意将每章结尾部分的参阅材料加以扩充和更新。我觉得开列书目提要和书目清单,往往使篇幅冗长,不得要领。 因此,我只是对每个领域中我认为是最佳的作品略加提及,并对每种作品所涉及的范围和达到的水平作些介绍。最后一章已经彻底改写。 在原版中,我在结尾时对学院派哲学所承认的某些主要问题作了
-- 3
Ⅱ人性七论
简要介绍(对心理学和社会学只是一带而过)
,这有点背离了本书的应用性和跨学科性这一特点。 由于某种原因——这无疑是因为我的职业所致,我似乎认为读者将会继续更精深地研究哲学。虽然我仍希望其中一些人将会这么去做,但是,我现在认识到,会这样做的人,很可能只是少数。 更多的人可能只希望在不那么抽象的水平上,探求人性的奥秘。 因此在新的结尾一章中,我在更广的范围内对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作了介绍,并对选择哪些读物,提出了我个人的建议。性别上的区分是这些紧迫的问题中的一个。 近几年,女权运动使这一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从本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什么是人?”开始,我就不打算系统地使本书的语言“非性化”。我希望,当我声明我用的阳性词是包括整个人类性别时,读者会相信这一点。 在我看来,我对这一问题应当作出更深刻的反响。 然而,即使我能够这么做,但加入性别之争这场辩论而增加本书篇幅,看来并不适宜。 我所做的就是在新版第10章中指明:性别问题只是在对人性的初步讨论中出现的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而已。莱斯利。 史蒂文森1987年5月于圣安德鲁斯
-- 4
人性七论Ⅲ
初 这是一本入门的书,目的只是对一个光怪陆版离的学术领域,作一次急速的浏览。 假如它能激序发读者作更详尽探讨的兴趣,并且对他开始作这种探讨有所补益,那我也就于愿足矣。 我估计读言者在此之前,对本书所谈的问题并无多少了解。图书管理员会发现很难将本书加以归类。尽管这是由一位哲学家所着,但它对一些从学术上讲并不属于哲学范畴的某些作家和主题,也进行了探讨。同时,虽然本书讨论了某些心理学理论,然而很难将它当作一本心理学的普通入门读物。本书甚至还旁及生物学、社会学、政治、神学等方面的问题,跨越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这些学科之间的通常界限。如果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来说,本书是“跨学科的”。
把它叫作我曾称之为“应用哲学”的扩充练习,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见1970年7月出版的《元哲学》(Metaphilosophy)
,第1章第3节,页258-267)。其含义是,用理性分析法来解剖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我们认为,我们作为个人和社会应当做什么,信仰和意识形态对之有着影响。 纯哲学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但是未作解答;我希望某些读者将会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我要感谢我的同事基思。 沃德(KeithWard)
、鲍勃。 格里夫(BobGrieve)
和罗杰。 斯
-- 5
Ⅳ人性七论
夸尔斯(RogerSquires)
,他们对部分书稿提出了批评及意见,感谢我的父亲帕特里克。 史蒂文林(PatricStevenson)
,他对本书之体例提出了建议,感谢我在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CsityofSt。
Andrews)的学生,他们检验了我的观点和论述,感谢埃纳。 罗伯逊(EnaRobertson)和艾琳。 弗里曼(IreneFreman)
,她们为打印本书进行了有效率的工作,感谢我的爱妻帕特(Pat)为我所做的一切。莱斯利。 史蒂文森1973年10月于圣安德鲁斯
-- 6
目 录
第一部分 导言……1…
1。互不相容的理论32。对理论的批评15
第二部分 七种理论……2…8
3。柏拉图:智者的统治304。基督教:上帝的拯救475。马克思:共产主义革命62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827。萨特:无神论的存在主义1058。斯金纳:行为的条件作用1239。洛伦兹:先天的攻击性142
第三部分 结论……1…58
10。对进一步探讨的一些建议160
-- 7
导第 一 部 分言D D D D D1。互不相容的理论2。对理论的批评
-- 8
1互不相容的理论
。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何在?。我们应该当做什么?。我们可以期望达到什么目标?。……
-- 9
人性七论3
1
互不相容的理论
人是什么?这无疑是至关键的问题之一。 因为许多其他问题都取决于我们对人性的看法。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何在?
我们应当做什么?
我们可以期望达到什么目标?
所有这一切,都从根本上受着我们心目中的人之“真实”或“真正”之本性所影响。这里所用的阳性词“人”
(man,即男人)完全是为了使提问和阐述显得更简洁方便。正如下一段的引语所表明一般,这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做法。 尽管如此,我们之中许多人还会立刻就指出:这里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上的方便;通常假定男人这个概念可以代表整个人种的做法,常使女性特有的某些特征和问题,得不到重视。 本书不打算对女权问题作系统的讨论;它只对有关一般人性的某些互不相容的理论加以介绍。有些读者可能希望继续探讨由性别差异造成的影响,为此,本书在第十章末尾(注5)
,推荐了一些进一步的阅读素材。即使在对人性持最男性角度的看法中,也存在许多不同
-- 10
4人性七论
的意见,本书所能讨论的,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旧约》的《诗篇》第八篇作者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 ……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圣经》认为,人是由超越宇宙的上帝所创造,上帝为我们的生命规定了特定的目的。 马克思(Marx)(在他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Feuerbach)的论文中)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否认上帝的存在,并认为每个个人都是他所生活的人类社会的产物。 萨特(Sartre)在1940年代初期在德军占领下的法国写道:“人必须是自由的”。萨特与马克思都是无神论者。 但他与马克思不同之处(至少在他思想演变的那个时期是如此)在于,他认为我们不是由所处的社会或其他一切决定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来决定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做何种事情。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必然对我们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是上帝创造了我们,那么就是上帝的旨意来规定我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也必须向他寻求帮助。 如果我们是由自己的社会所造就,如果我发现自己的生活不那么令人满意,在社会得到改造之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解决办法。 如果说我们根本上是自由的,并且永远不能逃脱个人选择的必然性,那么唯一现实的态度,就是接受我们的现状,并在作出自己的选择时,对自己的行为,具备充分的认识。对人性的不同信念,通常反映在各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中。 在大多数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中,(这种那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此广泛地主宰着公众的生
-- 11
人性七论5
活,以至对它提出任何疑问,都会给个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在所谓“自由”或“民主”的国家里,我们很容易忘记,就在几个世纪之前,基督教信仰也曾建立了类似的主宰地位:异教徒和不信宗教者受到歧视、迫害或焚烧。 即使现在,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里,还存在一种社会公认的“基督教”
舆论,谁要反对它,就要冒些风险。 譬如在爱尔兰共和国,罗马天主教教义被宪法接受,从而对堕胎、避孕和离婚等社会问题实行限制的政策。 在美国,尽管官方规定政教分离,但仍有一种非正式的基督教精神在影响着政客的言论(如果这并非他们的行动。)
因此,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人民和领导人有一种把他们自己看成处于竞争状态的倾向,这种竞争不仅是敌对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是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每一方都认为对方是以一种虚假而有害的人性论为基础。 本书将对这种危险对抗的双方,提出一些质疑及批评。象萨特(Sartre)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乍看起来不大可能指导社会实践。 然而,现代“自由”的民主制度主张政教分离,并且承认(如在美国独立宣言中)每个人都有自由寻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从哲学的观点看,为这种民主制度辩护的一种方式就是认为不存在人生的客观价值,只存在主观的个人选择。 这种假设看来同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都不相容,但是它在现代西方社会里却有很大影响,比本世纪中叶法国存在主义哲学这一特殊表现要深远得多。 然而应当指出的是,那些认为存在着客观标准的人,如果认为要实行这些标准是错误的,便仍然会支持自由的社会制度。
-- 12
6人性七论
让我们把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作为两个对立的人性论来作更仔细一点的研究吧。 尽管两者在内容上截然不同,但在结构上,却有某些惊人相似之处。 譬如,每种教义的各个部分都互相吻合,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生活方式。 首先,它们各自都对宇宙的性质从整体上提出了见解。 基督教当然忠实地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一位全能全知和完美无缺的“人”
,他创造及控制着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马克思则否认所有这一切,谴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它使人逃避现实的社会问题。 他认为宇宙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包揽一切的,从根本上说它的性质是物质的,一切都受物质的科学规律所支配。作为各自宇宙观的一部分,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性质都有各自的信仰。 对基督教徒来说,历史的含义是同永恒相对而言的。 上帝用历史事件来表明他的旨意,首先是通过耶稣的生与死来表明自己的存在。 而马克思则声称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完全是历史所固有的。 他认为一个经济阶段,必然要向另一个经济阶段发展,因此正如封建主义要让位于资本主义一样,资本主义也要让位给共产主义。 由此可见,两种观点都认为历史在向某一特定方向运动,尽管两者对推动力的性质和方向看法各异。第二,由于对宇宙存在着对立的看法,从而对人的本性也产生不同的观点。 按照基督教教义,人是由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他的命运取决于同上帝的关系。 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接受或拒绝上帝的旨意,因而也将根据他如何运用这种自由而受到判决。 这种判决超越今生今世,因为每
-- 13
人性七论7
个人在我们知道的肉体死亡之后,都还以某种方式存在下去。马克思主义否认有任何死而复苏和任何判决的存在。 它还必然否认对基督教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那种个人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我们的道德观念和态度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决定的。第三,对于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所作的诊断也各不相同。基督教说,世界并不符合上帝的旨意,人和上帝的关系遭受破裂。 人滥用了自己的自由,拒绝了上帝,因而受到邪恶的感染。 马克思则用“异化”概念取代了邪恶这个概念。 异化也表达了一种类似的见解,认为实际人生没有达到一定的理想标准。 但马克思的见解是指从人的自身异化,从人自己的本性异化,因为人具有潜能,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不允许他们得到发展。对一个问题开出的处方,取决于对基本原因的诊断。 因此第四,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对人生的邪恶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解救办法。 基督教徒认为,只有上帝自己的力量才能把我们从罪恶的境地拯救出来。 这种惊人的主张是,通过特定历史人物耶稣的生与死,上帝采取行动拯救世界,恢复了人同上帝业已断裂的关系。每个人都需要接受这种上帝的宽恕,然后才能在基督教教会里开始过一种再生的新生活。 人类社会在个人得到改造之前,是不会真正得到拯救的。 马克思主义法则与此恰恰相反,其信奉者认为,在社会发生根本变革之前,个人的命运是不会发生真正改变的。 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必须由共产主义的取而代之。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个人应当加
-- 14
8人性七论
入革命政党,以帮助缩短新时代诞生时的阵痛。对于人得到彻底再生后的前途,这些对立的处方也提出了多少有些不同的设想。 基督教的设想是,人恢复到上帝为他设计的状态:自由地爱、自由地服从他的上帝。 一旦个人接受上帝的拯救并加入由被拯救出的人组成的团体——教会,他就开始获得新生。 但是这一过程只有在今世之后才能完成,因为不论个人或团体,仍将是有缺陷的,并且受着世上邪恶的感染。 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则是今世的前途,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可以成为他们的真正自我,不再受经济条件的异化,而是自由而积极地相互合作。 这就是历史发展的目标,尽管不应指望在革命之后马上就可实现,这是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诞生之前,需要有一个过渡阶段。这里,我们有两个规模完整的信仰体系。 基督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都声称对整个人生拥有必不可少的真理。 他们对所有人(无论何时何地)的本性都提出了某种观点。 这些世界观不仅要求人们接受,更要求人们按此行动。 如果谁真正地信仰其中一种理论,他就必须承认这种理论对他的生活方式有着影响。作为最后一点比较,请注意每种信仰体系都有一个人的组织来要求信仰者对其表示忠诚,并且对教义和实践都拥有一定的权威。 基督教有教会,而马克思主义则有共产党。 或者更加准确地说,现在有许多基督教教会和许多马克思主义政党,竞相声称信奉各自创始人的真正教义,把各种各样的信仰都称为正统,实行着各种不同的实际政策。 这种宗派的
-- 15
人性七论9
形成,都是这两种信仰的典型现象。许多人已经注意到,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之间这种结构上的相似之处,有些人更认为,后者同前者一样,也是一种宗教。 这里有一点值得上述两大类信徒加以思考,同样也值得其他不受上述约束的人加以思考。 为什么对人的本性和命运所作如此不同的解释,却有着如此相似的结构?也许这些差异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调和,因为有些人就声称自己是基督教马克思主义者。 然而按照对每种信仰的传统解释,它们在有关上帝是否存在和人性方面,存在着非常基本的分歧。但是正如我引用萨特的话时所指出那样,对于人的问题,还有许多其他的观点。 古希腊人的理论,特别是他们的伟大哲学家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理论,至今对我们还产生了影响。 再近一点,达尔文(Darwin)的进化论和弗洛伊德(Freud)
的精神分析理论都永久地改变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现代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对人性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所谓科学的理论。 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包括本书后面将要提到的一些科学家,都乐于对人类状况提出他们自己的诊断和处方,据说这些诊断和处方,都是以他们自己的科技特长为基础的。 在西方传统之外,中国、印度、非洲和伊斯兰世界对人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些至今还很有活力。 特别是,伊斯兰教正在经历着一次复苏,信徒越来越多,中东各国人民拒绝接受西方文化的许多方面。在这些观点中,有些还体现在人类社会和机构以及生活方式之中,就像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那样。 如果是这样,那它们就不单是理论,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必然要经历
-- 16
01人性七论
变化、发展和衰败。 一种有关人性的信仰体系,如果被某些人群信奉并由此产生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这样的信仰体系,通常称为“意识形态”
(ideology)。在这种意义上,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当然是意识形态;而且正如我们所见,甚至连价值—主观主义,也可以成为政治自由主义的基础。因此,一种意识形态就不单是一种理论,而且还是一种以某种方式指明行动方针的人性论。 我在本书要做的,就是对某些规定行动方针并要求人们信仰而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加以研究。 并非所有这些理论都是意识形态,因为不是每种理论都有相应的人群认为它产生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我们选来讨论的这些理论,全都具有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那种共同结构的主要成分:(1)
有关宇宙性质的背景理论;(2)
有关人性的基本理论;(3)对人的问题的诊断;(4)医治这种毛病的处方。只有那些具有所有这些成分的理论,才能为我们寻求人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希望。例如,断言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是一种诊断,尽管只是个简短的诊断,但它并没有说明我们为什么是自私的,也没有为我们如何才能克服自私,提出建议。同样,主张我们应当互爱的这一处方,并没有解释为何我们发现很难做到这一点。 进化论虽然谈了很多人和他在宇宙中的地位,但是它本身并没有提供任何诊断或处方。我将探讨的理论,包括基督教、马克思和萨特的理论。此外,我还加上柏拉图《国家篇》(Republic)的理论(这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着作之一,也是希腊哲学着作中可读性最高的着作之一)
;弗洛伊德的理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本
-- 17
人性七论11
世纪的思想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
;B。F。 斯金纳(Skiner)
的理论(这位美国心理学教授声称已掌握了解决人类行为问题的钥匙)
;和康拉德。 洛伦兹(KonradLorenz)
的理论(奥地利诺贝尔奖得主,他指明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新方向,并且在运用对类人猿和其他动物的类推法以解释人性方面,领导着一个新潮流)。
我不企望对每种见解都追溯许多前提,尽管我将尽量简洁地勾勒出那些必不可少的背景。同样,我也不想对各种流派的基督教、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逐一加以研究。 我只是力求介绍每种理论的主要思想,按照上面概括的四部结构加以解释。 在介绍每一种理论时,我都用一本容易得到的着作,作为自己的基础课本,并注明出处,这样,读者可以查证我的论述,同时还可各自寻找更多的论证。 我将不讨论任何东方的观点,这一点可能会使某些读者失望。 请他们原谅我的无知,同时也是由于时间短促。 但我在后面推荐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读物。然而,在阐述这些基本观点以外,我还想指出这些观点中的一些主要争论。 因此,我对每一种理论都要作一些批评性的讨论,希望这种讨论能激发读者自己作进一步的思考。在某些章节中,批评性的问题放在阐述之后;而在另一些章节中,二者则互相穿插。 在我们开始自己的主要任务之前,让我们再次对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作一初步研究,这样可以让我们知道,在开始批评各种人性论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 18
21人性七论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E本书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对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作更详细的介绍,并提出部分进一步阅读的材料。对于把它们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加以比较,推荐下列材料:罗柏塔。C。 塔克(RobertC。Tucker)
:《卡尔。 马克思的哲学和神话》(PhilosophyandMythinKarlMarx)
,剑桥大学出版社,1961年第1版和1973年第2版,主要读导言部分;阿拉斯代尔。 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e)
;《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MarxismandChristianity)
,企鹅丛书,哈蒙德斯沃思出版社,1971年。作为意识形态的较详细的论述,见约翰。 普拉迈纳茨(JohnPlamenatz)
;《意识形态》(Ideology)
,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71年;纽约普雷格出版公司,1969年。对于犹太人、中国人、印度人和伊斯兰教人性论的介绍,见S。 拉达克里希南(S。Radhakrishnan)和P。T。 拉祖(P。T。Raju)
:《人的概念》(ConceptofMan)
,伦敦乔治。艾伦和昂温出版公司,1966年第2版;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城约翰逊出版公司,1966年。 莱斯利。 史蒂文森(LeslieStevenson)主编的《人性研究》(TheStudyofHumanNature)的第一部分摘录了一些印度和中国经典作家的精辟论述。这本文集将近一半的篇幅涉及本书所讨论的七种理论,埃里希。 弗罗姆(ErichFrom)
主编的《人的本性》(TheNaCtureofMan)一书广泛地介绍了不同文化时期的思想家们的
-- 19
人性七论31
观点。 在汤姆。 坎贝尔(TomCampbel)的《人性社会七论》(SevenTheoriesofHumanSociety)一书可以看到亚里斯多德(Aristotlc)
、霍布斯(Hobes)
、亚当。 斯密(AdamSmith)
、马克思(Marx)
、涂尔干(Durkheim)
、韦伯(Weber)和舒茨(Schutz)的不同的观点。
-- 20
2对理论的批评
。人是否真的自由?。人的一切是否由客观环境所决定?。人死后会否继续存在?。……
-- 21
人性七论51
2
对理论的批评
基督教有关宇宙的基本观点,即上帝存在的观点,自然地碰到许多质疑。 且举其中一例:世间的邪恶和苦难,似乎显示了上帝并不存在。 因为假如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便必定知道邪恶的存在;而假如上帝是万能的,他一定能清除邪恶。所以如果上帝是非常仁慈的,那他为什么不那么做呢?尤其是,为什么上帝不响应信徒的祈祷来解除全世界各种各样的苦难呢?
马克思主义有关宇宙的基本观点,即人类历史不可避免地通过各个经济发展阶段向前进展的观点,同样也值得怀疑。说这种进展不可避免,是否真有道理?是否它就不受那些不能预测的许多非经济因素所制约?特别是,共产主义革命并未在西欧工业国家发生,这是否一个否定马克思理论的直接证据?
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观点,立刻引出了一大堆有关形而上学的问题。人是否真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的一切是否由遗传、培育和环境所决定?人死后会否继续
-- 22
61人性七论
存在?鉴于人的死亡是一种普遍及显而易见的事实,因而能证明人死后还继续生存的所谓证据,既少而又很具争论性。然而,既然我们有明显的观察和感觉、思维和推理、辩论和决定的智力,那么,认为人只是由物质构成的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是否真的正确?
对于解决人的问题之各种处方,也令人产生了一些疑窦。基督徒认为,神是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是上帝同世人亲和的媒介。 这种观点,公然同人的一切理性相对抗。 马克思主义信徒认为,共产主义能解决人类的问题。 这种信仰也把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放到几乎同样重要的地位上。 无论哪种宇宙观,它们认为个人、机构和民族都会出现再生,但其后的历史都未能证实这一点。 因为许多世纪以来,基督教教会的历史和1917年以来俄国的历史都显示,它们同所有其他人类历史一样,是一种善与恶的混合体。 基督教或共产主义的生活实践,都没有消灭混乱、分歧、自私、迫害、暴政、折磨和谋杀。这些对每种意识形态常见的反对意见,到现在已是相当陈旧了。 有趣的是,尽管存在这些异议,但是任何一种信仰都没有消失。 应当承认,在过去几个世纪之中,基督教的影响不断受到侵蚀;同时,在共产党国家中,也许只有小部分人可以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信徒。 然而,这两种理论至今仍然很有活力,因为在铁幕的两边,各有许多基督徒和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它们都没有像巫术和占星术那样在工业国家中消失——当然巫术和占星术尚未从星期日报纸的内版中绝迹!
-- 23
人性七论71
为什么会有大量神智正常的人,继续信仰基督教或马克思主义?第一,这些信徒通常总有某种办法把那些标准的异议解释过去。 基督徒说,上帝并不总是消除邪恶或答复我们的祷告,因为有些在我们看起来是坏的东西,最终可能是最好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者可能会说,革命之所以没有在西方发生,是因为工人被较高的生活水准这种让步“收买”
了,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真正的利益在于推翻资本主义。 围绕着宿命论还是自由意志论,唯物主义还是信奉神灵这等重大的形而上学问题展开的争论,看来可以永远进行下去,而不会将任何一方赶出自己的阵地。 至于对各自处方产生的怀疑,其信徒可以这样回答:人的完全再生仍会出现,基督教或共产主义在历史上之所以发生可怕的事件,是由于人类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之境界。 信徒这样来解释自己信奉的理论在历史上所遇到的困难,指望未来能证明这种理论的正确无误,他们就可以有某种理由,堂而皇之地坚持自己的信仰。 用这样的办法为上帝或党的方式辩护,教会和国家的理论家都已精于此道。第二,信徒可以通过抨击批评者的动机来对批评进行攻势。 基督教徒可以说:那些不断对基督教从学术上提出异议的人,眼睛被邪恶蒙蔽了;由于这些人的妄自尊大和不愿接受上帝的恩赐而使他们看不见光明。 马克思主义者也可以同样说:那些不愿承认马克思对历史和社会的分析是真理的人,是受了自己的“虚伪意识”所欺骗,是受了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思想和态度的欺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自然使受益者不能自觉地承认有关其社会的真理。因此,无论是哪种情况,
-- 24
81人性七论
批评者的动机都可以根据所批评的理论加以分析,因此,信徒会认为这些批评意见,是以假象为基础的,因而可以不予理会。这些只是当一种信仰在学术上遇到困难时,仍能得以坚持的两种主要方法。 如果一种人性论通过这两种手段——(1)不允许有任何可以想象的反对这种理论的证据,(2)用被批评的理论来分析批评者的动机这种方法处理批评意见——得以坚持,那么我认为这种理论被当作了一个“封闭的体系”。
由此看来,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可以看成是封闭的体系——但这不等于说所有基督徒或马克思主义者都是这样来看待自己的信仰。为什么当一种信仰遇到困难时,人们还坚持它?惰性和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两点一定起着某种作用。 如果某人是在某种信仰或生活方式中成长,或是中途皈依并信奉某种信仰或生活方式的,要他放弃自己的过去是需要勇气的。 当某种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产生某一社会团体的生活方式时,要这个团体的成员客观地看待这种信仰,始终是一件困难的事。 社会上既然存在着要求继续承认这种信仰的强大压力,信徒把这种信仰作为一种封闭体系加以坚持,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人们觉得即使自己的信仰受到非议,但总包含着某种重要的见识,某种对基本真理的洞察力。 要他放弃这种信仰,也许就等于要他放弃自己生活的意义、目的和希望。那么,是否有可能像我打算在本书中所做的那样,理性和客观地讨论各种人性论呢?因为当这些理论体现在生活方式中时,对它们的信仰,单用推理方式,似乎是难以解释的。
-- 25
人性七论91
事实上,用上述办法使信仰成为封闭体系,显然可以使之在任何批评面前,都坚不可摧。 最终的办法也许是诉诸信仰或权威,但也还是无法解答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应当信仰这个?”或“我为什么应当接受这种权威?”还没有哪种解答能使那些尚未打算信奉这种信仰的人感到满意。 如果我因此就匆匆得出结论说,面对互不相容的意识形态无法加以客观的讨论,那么本书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然而我认为,这种绝望的观点是为时太早了。因为首先,并不是我要讨论的所有理论都是意识形态。 而假如这种理论不是意识形态,用这种封闭的方式来信奉和维护它们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 但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某种信仰变作意识形态,也许还被一些信徒看作一种封闭的体系,我想我们仍会看到,对那些准备展开理性讨论的人来说,进行理性讨论仍是可能的。 因为我们总可以把某人的言论,同地说这话的动机加以区别。 动机从许多方面说也许是重要的,例如,假使我们想了解讲话者的人格和他所处社会的性质。 但假如我们关心的主要是他言论的真伪,是否有充分理由相信他所说的话,那么这时动机就无关重要了。 讲话者所讲的理由不一定是最好的理由。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我们根据他说话内容的是非曲直来讨论他的说话。这就是为什么封闭体系的第二个特征——用攻击批评者的动机来对待批评的办法——从根本上说是非理性的。 因为假如所讨论的问题是这个理论是否正确,或有否充分理由应当相信这种理论,那么任何对此提出的反对意见,都应根据这些意见本身的是非曲直加以回答,而不管其动机如何。 某
-- 26
02人性七论
人的动机也许是古怪的,或在某一方面是不可取的,但他讲的实际内容却可能是正确而有充分道理的。 即使必须考虑动机,那么按照所讨论的理论来加以分析,其实就是假定了这种理论的正确性,也就是用未经证明的假定来进行辩论。 仅仅重申某种理论的一部分,是不能击败这种理论的反对意见。封闭体系的第一个特征,即对所有反对这种理论的证据加以驳辩,也是有些值得怀疑的。 我们时常感到,这种“驳辩”并不真的那么令人信服,除非某人已经愿意信奉这种理论。(且看基督教徒怎样解答有关邪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如何解释西方没有发生革命的原因。)
我们应当力争看到这种驳辩在什么时候从理性上来说是有道理的,什么时候是没有道理的。 而要这么做,我们首先必须确定已经作了什么样的论述,然后才能讨论同支持或反对这种陈述之证据相关的问题。首先,某一陈述的结果可能是一种价值判断,说明情况应当怎样,而不是陈述事实,说明情况是怎样的。 例如,假定某人说同性恋是非自然的。 实际上,几乎一切已知的人类社会里,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同性恋者。 这一点他可能不赞成。假定他回答说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他所说的不能成立,因为在每一个社会,同性恋只涉及小部分人。 也许持反对意见的人会提出,社会的大多数人除了沉迷于异性恋外还可能沉迷于同性恋(古希腊似乎就是这样)。答复也许是“我仍然认为这是非自然的”。
这种答复显示,说话者根本不是在坚持说明人们实际干了什么,而是对他们应当干什么(或不应当干什么)表示一种看法。 假如我们发现说话者极厌恶任何被称
-- 27
人性七论12
为同性恋的人,那么上述印象就会得到证实。 如果所坚持的确实是“评价性的”
,而不是事实性的,那么实际发生的情况就不能证明所坚持的东西不对,因为说所发生的事不应发生,一点儿都不矛盾。 然而,假如真的要使这种陈述不受证据的影响,那么这种论述就应当被看作一种价值判断,因为它压根儿就没打算说明情况是什么。 假如是这样,那么这种陈述就不可能加以证实,因为实际发生的事,并不一定都是应当发生的事。关于人性的论述,尤其容易发生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实际上,“自然”和“自然的”这两个词就应当作危险信号来看待,它们表明了某种混乱。 假如某人说“人自然是X”
,我们应当马上就问他“你是指所有或多数人实际上是X,还是指我们都应当是X,还是有别的含义?”可能这里指的是“如果人不是X,他们就会遭受Y后果。”这里,我们既有事实性的概括,也有对Y不可取的含蓄的价值判断,因而要求证实前者,说明后者,这是恰当的。 价值判断的客观性是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我在这里不打算过早地下判断:我只想指出,在讨论人性时,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加以澄清。有第二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可以使某一陈述不被反证所驳倒,这就是所陈述的东西是定义问题。 譬如,假如某人说所有人都是动物,那么就不清楚是否有任何可以想像出的证据能驳倒他。 假定进化论并不正确,并发现我们同任何其他物种没有共同的祖先,那么我们是否仍然认为自己是动物呢——尽管只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因为我们也像所有其他动物一样生活、吃东西、繁衍和死亡?假定制造出的机械人能像
-- 28
22人性七论
人一样行走和说话,但是不能像我们这样吃东西和繁衍,显然它们不是动物,但是能把它们看作人吗?看来,任何东西如果不能称为动物,它也就不能称为人。 如果是这样,那么说所有人都是动物并不真正强调有关人的事实,而只揭示了“人”这个词的部分含义。 这从定义上说是正确的,而且也只是在含义上正确。 用哲学家的语言说,这是“分析性的”
(通过分析这些词语的含义,才能证明是正确的)。
如果一种论述分析起来是正确的,那么完全可以说,任何可以想到的证据都无法驳倒它。 当然也不能证明它,因为它没有试图说明世界的状况。“所有人都是动物”
这个例子表明,一项看起来是说明人性事实的陈述,实际上可能只是一种含蓄的定义。 然而,并非所有有关定义的问题都是微不足道的。 假如某个词在语言中已经有了一个标准的含义,这时某人如果赋予它一个不同的含义,那就非常容易使人误解,除非他事先向我们作了明确的说明。有时理论引进了新术语,或在给旧词赋以新义时,就有必要给它们下个定义,并清楚说明这些是定义,而并非对任何事实的看法。定义可以产生不能马上就看得出的后果。例如,如果说所有人都是动物、所有动物都吃东西,这是分析性的,那么说所有人都吃东西也是分析性的。由此可见,分析性的论述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只有当它同“综合性的论述”加以明确区分时才是这样。 综合性的论述是指对事实作出的真正论断。 哲学家之间在这种区分是否像它们乍看起来那样明确的问题上,甚至在究竟有无这种区分的问题上,是有争论的。 然而我认为,在这里,我们用不着深究这一理论
-- 29
人性七论32
难题就可以发现:如果某人坚持说所有人都是X,并且不加调查就轻易否定有些人可能不是X的任何意见,那么我们就必须问他:“人必须是X,是否你关于人的定义这一部分?你是否认为有些人结果并不是X,这一点也是可信的?”只有当他承认这是一个定义问题时,他才可以不作进一步调查来否定证据。因此,价值判断和分析性陈述,不是那种仅通过调查世界的实况,就能加以证实或反驳的论述。 如果一项陈述能够通过这种调查——最终将涉及某人用自己的视、触、听、嗅、味五种官能所观察到的东西——得以证实或否定,那么哲学家就称之为“经验主义的”论述。 使用上述那些问题加以澄清,通常是能够阐明某项陈述是否属于评价性或分析性陈述,而不是经验主义的陈述。 真正困难的是,某项陈述看起来并不属于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我们再来看看基督教关于存在上帝的主张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必然进展的主张。显而易见,这些陈述是试图说明情况是怎样,强调关于宇宙本质的一些根本真理。 其支持者几乎不会承认这些陈述是价值判断,或仅是定义问题。 然而,含糊不清的是,这些论断也是经验主义的。 这是因为,尽管有大量的证据似乎可以用来互相否定,但这些论断的支持者,常不认为这些是反证,反而却会寻找各种办法来对这些证据加以驳辩。 那么,如果某一理论的信徒看来准备对反对这种理论的一切可能的证据加以驳斥的话(需要的话还会补充他所信奉的理论)
,我们就会感到他赢得也太容易了,他以某种方式违反了比赛规则。 如果某种陈述原则上不能通过某种观察加以验证的话,这种陈
-- 30
42人性七论
述怎么能真的对实况加以某种阐述呢?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哲学家对“验证原则”很感兴趣。 这一原则认为:任何一种非分析性的陈述,如果没有通过观察加以验证的,就毫无意义(价值判断之所以被否定,因为它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陈述,而只是感情的体现)。
如果某人接受这一原则,他就会否定任何所谓“形而上学”的论述。 形而上学的论述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既不是分析性的,也不是经验主义的。 上帝存在的问题、历史必然进展的问题、许多其他问题(包括与人性有更直接关系的问题,如灵魂不死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被“逻辑实证论者”
(人们这样称验证原则的支持者)
统统斥之为无稽之谈。然而,许多其他人则认为,这样处理如此重大的问题未免过分草率。本世纪重大哲学辩论之一,就是应否接受这类验证原则。就那场辩论得出的结论而言,人们认为,尽管将分析性或经验主义的论述同既非分析性亦非经验主义的论述加以区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将后者统统斥之为无稽之谈。 它们是十足的大杂烩,其中许多内容需要分别对待。 在探讨有关上帝存在、历史进展、或人的灵魂不死这些论述所涉及的问题时,严格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无疑是一种过分粗疏的方法。 这些主张既不像“时吼时啸迷豝猪”这样的废话,也不像“绿色思想睡的欢”那样的废话,更不像“有的叶子既青葱又无色”那样明显地自相矛盾。 然而,问题仍然是,任何陈述如果既非价值判断也不是分析,同时似乎也不能通过观察加以检验,那么这种论述究竟属于什么种类则仍然是一个深奥的问题。 有什么理由应当接受这些主张——它
-- 31
人性七论52
们怎样才会给我们以知识而并非空洞的推测?
自然哲学家曾试图阐明,是什么显然使科学理论能向我们提供有关世界本质的可靠知识。 当然,科学离不开对观察到的情况加以论述,例如在进行某种试验时就是如此。 但是科学理论还对我们不能观察到的情况也加以论述。 这些情况观察不到,也许是由于它们发生在很远很远的空间,或在遥远的过去,或是由于它们太小,人的任何感觉器官都不能觉察得到。这些论述怎样才能得到理性的认可呢?
也就是说,从哪方面讲它们的境遇要比“形而上学”的陈述好些呢?
具有代表性的原因是,这些论述可以间接地加以检验,(同其他假设一起)
它们产生的后果可以观察到。着名科学哲学家卡尔。 波普尔(KarlPoper)强调的重点是证伪而不是证实,认为科学方法的本质在于:理论就是假设,这些假设不一定都得到证实,但是人们有意识地通过观察和试验对其加以检验。 假如结果证明自己的预测是错误的,就修改或放弃这些假设。 有可能得不到确凿的结论性证伪——正如自波普尔以来的科学哲学家不得不承认的那样——但重要的一点是,观察到的证据能够理性地推翻某一科学理论。 所以当我在本书后面谈到“证伪”时,我考虑的不是结论性证伪,而是一些经验主义的观察。 这些观察,根据现有的认识,能提供否定某种论断的证据。上面提及的例子表明,有关人性的某些具争议的陈述,也许根本就不能当作可以进行科学检验的假设。 即使如此,也不应当轻率地宣布这些论述是错误的,因为人性是一种尚需证实的十分重要的特征,有关它的论述因而还不享有科学地
-- 32
62人性七论
位的任何有利条件——其扞卫者可以用观察到的证据和有关论点,向任何要推翻这些论断的人提出挑战,要他们回答如何才能从理性上推翻这些论断。 可见,也许存在着其他各种理由,认为应当接受这些论断。 但我们最好还是在每种情况下仔细研究这是些什么论断。我想,在接触主要问题之前谈谈一般的方法论问题,到此也就够了。 那么现在让我们开始对各种具体的人性论进行批判性的检验吧。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E我所用的“封闭体系”
概念出自阿瑟。 凯斯特勒(ArthurKoestler)的《机器中的幽灵》(TheGhostOfMachine)一书的第300页,伦敦1970年版。(这本书中有许多关于人性的有趣而深刻的论断,特别是第八章和第九章。)
关于用英语撰写的证实原理以及伦理和神学论述的无意义的经典论述,见A。J。
艾耶尔(Ayer)的《语言、真理和逻辑》(Language,TruthandLogic)一书(纽约1936年初版)。有关证实原理最新的讨论情况见W。P。阿尔斯通(W。P。Alston)的《语言哲学》(PhilosophyofLanguage)一书。理论科学性的证伪标准是卡尔。 波普尔(KarlPoper)
提出来的,见他的《科学发现的逻辑》(TheLogicofScientificDiscovery)
,尤其是第一到第五章(本书后半部分专业性较强)。
(该书1934年初版,现在通用的平装本是伦敦1959年出版的,1968年修订再版。)
最通俗易懂的讨论,见布赖恩。
-- 33
人性七论72
马吉(BryanMage)的《波普尔》(Poper)和A。F。查默斯(Chalmers)的《科学究竟是什么》(WhatIsThisThingCaledScience?)(MiltonKeynes,TheOpenUniversityPres,2ndedn。1982)。
-- 34
七第 二 部 分种理论D3。柏拉图:智者的统治4。基督教:上帝的拯救5。马克思:共产主义革命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7。萨特:无神论的存在主义8。斯金纳:行为的条件作用9。洛伦兹:先天的攻击性
-- 35
F智者的统治THERULEOFTHEWISE
PLATO。 柏拉图
-- 36
03人性七论
3
柏拉图:智者的统治
在研究各种对立的人性论时,让我们首先考虑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的理论,并以此作为宇宙论、人性论、诊断和处方这四重模式的范例。 柏拉图的理论,尽管年代久远,但它对现在仍有影响,因为只要有人认为解决我们问题的良方妙策,就是我们应由那些真正掌握最佳办法的人来统治,那他就是在坚持柏拉图理论的实质。简要介绍一下柏拉图的背景,会有助我们了解他的思想起源。 他出生于希腊的城邦雅典(Athens)。在佩里克利斯(Pericles)
时代,雅典由于贸易发达和政府民主,在一段时期内享有经济繁荣,而且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最后产生了伟大的伦理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但是,柏拉图是在战争期间成长的,这场战争以雅典的失败告终,其后又经历了一个简短的暴政时期。 当民主得以恢复时,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腐蚀青年的罪名被判死刑。 苏格拉底的学说同智者派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智者派声称是在传播辩术或
-- 37
人性七论13
劝术,这是一种在那个雅典民主时期非常有用的技能。 智者派还研究伦理和政治理论,其中常见的一种观点表现为怀疑论,即在不同社会不同习俗的情况下(雅典人通过贸易了解到这一点)
,任何伦理或政治上的规定是否与强制性的清规戒律有所不同?苏格拉底主要关心的,则是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在这方面,他对柏拉图的影响很大。 使柏拉图深受震惊的是,自己的导师因为对传统观点提出所谓颠复性的疑问而被处决。 柏拉图在对当时的政治和哲学感到幻灭之后,转而寻求宇宙真理方面的知识和解决社会弊端的办法。 他得出的结论,在自己所写的许多哲学对话中都通过苏格拉底的嘴讲出来,并在他创立的学园里加以传播。 这个学园实际上就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理所当然,柏拉图对话中最有名的就是《理想国》(ReCpublic)。他在该书中概要提出了人类理想社会的概念,并且对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和艺术在内的许多课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在这里加以考虑的主要就是这篇对话,同时我还运用传统的编号系统(几乎一切版本和译本均采用此法)标明出处。 现在我首先对其主要学说加以阐述,然后再逐一加以批判。
宇宙论E尽管柏拉图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提到了上帝或诸神,但不清楚的是:他对它们的态度有多认真?
是指单数还是复数?
当他的的确确用单数来谈论上帝时,那很清楚,他决不是指
-- 38
23人性七论
基督教的人化的上帝;而且即使这种非人化的上帝概念,在《理想国》的争论中,也不起多大作用。对柏拉图的宇宙观真正重要的,是他的“形(Forms)
论”。这可以归结为以下四方面——逻辑学、形而上学(与最终的真实有关)
、认识论(与可知的有关)和伦理。 那么一个词,如“猫”
,怎么能真正用来指各种不同的事物呢?柏拉图的答案是:与每一个这种一般化的词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形——在此例中即是猫“形”
,这是一种同所有个别的猫都不同的东西(596)。这些具体的动物之所以成为猫,是由于它们同猫“形”有相似之处,或者“具有”猫“形”。这是这一理论的逻辑学方面——即回答一般化词含义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普遍性问题”。
这一理论的形而上学方面是,这些形被认为是比物质的东西更加真实,因为它们不变化,也不腐烂。“形”既不在空间里,也不在时间里,是任何感官都无法感觉得到的(485,507,526-7)。柏拉图的想法是,在由可变和可毁灭的事物组成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不变而永恒的“形”
之世界。正如他将人的处境同手铐脚镣的囚犯面对洞穴内壁所作的有名比较所表明的那样,后者能看到的,只是洞穴中物体的影子,对外界则一无所知,因此我们所能看见和接触到的物体,只同那些最终真实有着非常遥远的关系(515)。
但柏拉图认为,通过教育,人的大脑,有可能获得“形”的知识。 这一理论的认识论方面是:只有这种智力上对“形”
的了解,才能真正算作知识,因为只有充分存在的东西,
-- 39
人性七论33
才能充分被认识。 对非永久性的实物的感知,只是一种信仰或看法,不是知识(476-80)。
对形论这三方面最令人信服的说明,莫过于柏拉图所熟悉的欧几里得几何学。 你瞧它是怎样处理直线、圆和正方形吧。 尽管没有任何实物是完全直的、圆的或正方形的,它们或许总是有不规则的地方,通过逻辑论证,可以绝对肯定地证明有关这些理想的物体——没有粗细的直线、真正的圆等——的定理。 这样,我们就对永恒物体有了确凿的了解,而这些永恒物体与实物之间,并不完全相似。在柏拉图有关人性和社会的理论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形论的道德方面。 譬如“勇敢”和“公正”这类道德词语,柏拉图像对所有一般化词语一样,把许多勇敢的或正义的具体行动;把许多可以说是勇敢或正义的不同个人,与勇敢“形”和公正“形”区别开来。 一般化词语,只是对那些在某一方面能说明相应的行动“形”或人“形”时才是真实的。这有些像几何学的例子一样。没有任何行动或人可以绝对地、完美无缺地说明勇敢或正义这两个词,因为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人在道德上是完美无缺的。 因此,道德的“形”确立了衡量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客观道德标准。“善”
这个词是一个最一般化的道德词语,所以善“形”在所有形中是最突出的,几乎起着上帝一样的作用,是一切真和善的根源(505-9)。
形为我们确立的绝对标准,不仅是为个人的,而且是为整个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它们确立了人类社会的理想形式(472-3)。因此,柏拉图的“形论”
,是他对其时代的学术和道德怀疑论的回答。 这一理论,是对人类智力能获得关于宇宙、人
-- 40
43人性七论
生和社会的真知灼见最具说服力的论述。 因此,它可以看成是最充分地体现了古希腊对才智的信任和苏格拉底派对伦理学的关注。
人性论E柏拉图是“二元”人性论观点的主要来源之一。 根据这种观点,灵魂或心灵是能够脱离肉体而存在的一种非物质实体。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可毁灭的,在人出生前灵魂就已永恒地存在,并且在人死后也将永恒地存在下去。 这些主张在《理想国》中有所论述(608-11)
,但是柏拉图有关这些主张的主要论点,则在他的其他对话,特别是《曼诺篇》(Meno)和《菲多篇》(Phaedo)中加以介绍。 在《理想国》中,灵魂的非物质性和永恒性的主张并不是主要的,然而它同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形世界和可感知世界的观点是天然相符的。 因为他认为,是人的灵魂而不是人的肉体使他获得形的知识,灵魂也是伦理学所关心的问题。《理想国》中主要的论点是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的理论(435-41)。以精神冲突为例,譬如某人口干舌燥,但是现成的水他不喝,因为他知道这水是有毒的。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中一定有某种因素驱使他去喝水,同时还有第二种因素禁止他去喝水。 这第一种称为欲望(desire)或情欲(Apetite)
(指各种肉体的欲望,如饥饿、口渴和性欲)
,而第二种称为理性(Reason)。柏拉图认为,其他种类的精神冲突,如某人对自己感到生气或愤慨,还证明人的心灵中有第三种因素存
-- 41
人性七论53
在。例如他谈到,一个人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要看一堆尸骨,但同时又对自己有这种念头感到恶心。 柏拉图认为,这里同他的欲望相冲突的不是理性,而是第三种因素,他称之为愤慨(indignation)
、生气(anger)或意志(Spirit)。他认为,儿童在显示出理性之前早就表现出了意志。 它有点像突出自己或自私自利,当内心发生冲突时它往往站有理性一边。理性、意志和情欲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由于占主宰地位的因素不同,我们就有了三种不同的人,他们的欲望分别是知识、成功或利益(581)。
至于这三种因素中哪一种应当占主宰地位,柏拉图的观点很明确。 正如人们从他关于“形”只有透过理智才能认识的最终真实这一观点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理性应当控制意志和情欲。但是灵魂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作用可以发挥;人的理想状态应当是他灵魂三部分的和谐与一致,由理性控制一切(41-2)。
柏拉图用希腊语dikaiosune来形容这种理想状态。 这词一般可以译为“公正”
,但英文没有此词的精确译法。 如果是指个人,恐怕“幸福”或甚至“精神健康”可以更好地表达柏拉图用这一概念的含义。 正如柏拉图以前的苏格拉底和他以后的许多希腊哲学家一样,柏拉图强调的重点是理智,是知识。 但同时,这个重点也放在道德上,因为他认为德行问题,亦即如何生活得好的问题,不仅是看法不问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人类知识的问题。 我们应当如何生活这样的真理是存在的;当我们完美、永恒的非物质的形有了知识时,我们就可以凭藉理智认识这种真理。柏拉图人性论的最后一个主要特点是,人类必然是社会
-- 42
63人性七论
性的。 单个人是不能自给自足的,因为他的许多需求是自己不能满足的。 即使就衣、食、住这些物质需求而言,一个人绝对不依靠别人便很难为自己提供所有这一切。 这样的人将会把自己大部分时间花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搏斗上,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来从事像友谊、游戏、艺术和学习这些人类特有的活动。 而且事实证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性和兴趣;不论是农民、手艺人、士兵、管理人等,每人都有自己擅长于完成某项任务的性格、训练和经验。 这样的分工,比起那种不太现实的替代方式,效率不知要高多少倍(369-70)。按照柏拉图的观点——这也是典型的古希腊观点,群居是人的天性,比其他一切都更具有人性。
诊 断E“形”
是柏拉图为人和人类社会构画的理想状况。当他观察现实时,他发现这些现实同这些理想状况相距甚远。 绝大多数人的身上并未体现出灵魂三部分的和谐,亦即柏拉图所说的“公正”。人类社会也未体现出这种和谐与稳定,柏拉图把这二者也称为“公正”。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用了一整章(543-76)
来分析各种不完美的社会和各种不完美的相应的个人。 在斯巴达这样“以荣誉至上为原则”的社会里,成功的都是那些雄心勃勃、竞争性强的英勇之辈;理智在那里得不到重视。 在“实行寡头独裁”的社会里,政权掌握在富人手中,成功的都是那些会赚钱的贪婪之辈。 柏拉图对他们理解的民主有一种很强的偏见,这无疑是受到他所经历的雅
-- 43
人性七论73
典政治的影响。 他认为,让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发言权是荒谬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对于什么才最适合社会这一点,具有同样的认识。 他批评民主社会中典型的个人缺乏纪律,只为眼前享乐而生活。 柏拉图认为,暴政是造成无政府状态和混乱的典型后果,而无政府状态和混乱则是放纵地行使民主权利的结果。 如果一个领导人通过这种放肆的手段攫取绝对权力并加以保持,那么人性中最邪恶的因素就会在由此而产生的极端社会中表现出来。 柏拉图得出的结论是,每一种这样的人和社会都离理想境界更远,从而使痛苦更加深重(576-87)。
柏拉图诊断出人性的缺陷,同他发现的人类社会之缺陷是紧密相连的。 我怀疑,人是否可以认为,是他提出了下列两种简单观点中的一种:责任在于个人;或从根本上在于社会的问题。 他也许会说,这二者是互相依存的。 有缺陷的社会产生了有缺陷的个人,有缺陷的个人构成了有缺陷的社会。人们不可能指望国家有“公正”
,而个人没有,反之亦然。 因为无论哪种情况,公平都是一种同样的东西——自然要素之间的和谐,每种要素都有自己的作用可以发挥(435)。同样,不公正也就是不和谐。 因此问题在于如何建立个人的和谐和国家的和谐。
处 方E“在哲学家成为这个世界的国王之前,在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真正成为哲学家之前,在政权和哲学因此
-- 44
83人性七论
而为同一人掌握之前,国家的纷争,或说人类的纷争,就不会完结。”
(473)这是柏拉图处方的实质,他自己就是这么说的。 他清楚知道,这听来有些荒谬;但如果按照他的形论和人性论,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处方的合理性。 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着有关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真理,如果这种真理可以被那些能够而且愿意学习的人所认识,那么只有具备这种知识的那些人才有足够资格去指导人类社会的治理工作。 哲学家由于懂得“形”
,因而是获得了上述知识的人。 因此,如果由哲学家管理社会,那么人性方面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由完美的人统治的国家才是完美的国家。 完美这个概念,在这里意味着理智、道德和政治三者融为一体。 所以《理想国》既是理想国家的蓝图,又是对那种柏拉图认为可以造就出“完人”的道德和学术知识的本性的分析。为了造就这种完美的人,必须有一个慎密的教育制度(376-412,521-41)。
因此柏拉图是第一个把教育视为建设一个美好社会关键的人。 同他以后的许多人一样,他设想把教育分为各种阶段。 高等阶段只应对那些有资格接受的人开放,这些人是精英,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统治者。 对这些人来说,重点应当放在数学和哲学方面,放在能够使心灵获得形的知识和热爱真理的那些学科方面。 这样教育出来的精英,将把追求哲理视作高于一切,而且会回应责任的感召,把自己的知识用于治理社会。 他们在低级岗位获得经验后,就为行使最高权力作好了准备。 只有这些热爱真理的人,才不会被滥用权力、谋求私利所诱惑,因为他们把正当合理生活带来的幸福,看得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珍贵(521)。
-- 45
人性七论93
那么,社会的其他人——非精英——的情况又怎样呢?
有各种各样的职能需要行使,分工当然是组织这项工作的有效方式。柏拉图对他的理想社会大体作了三大分工(412-27)。
除了哲学家——统治者外,还有一个阶层,通常称为辅助人员,他们行使士兵、警察和文官的职能。 由这些人将统治者的指令付诸实行。 第三个阶层没有专门的名称,但却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劳动者——农民、手艺人、商人等,即所有那些生产物质生活必需品的人。 这三个阶层的分工是严格的;事实上,柏拉图认为,社会的“公正”或幸福,取决于每个人都行使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互相干扰(432-4)。
同柏拉图用类推法紧接着就谈及的个人幸福一样,社会的兴旺取决于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能否和谐地一起工作。 他说,他建立国家的目的,不是要促进其中某一个阶层的幸福,而是要尽可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幸福(420)。他认为,只有维护了这三个阶层之间的分工,国家才能和谐和稳定。 因此应当规劝每一个阶层,他们的任务只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完善自己,并且必须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所允许的那种程度的幸福感到满足(421)。
对柏拉图理论的批判性讨论E《理想国》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着作之一。上面所作的简要介绍,只是对它所包含的博大精深思想作一抽样说明而已,绝不可以此作为替代而不去阅读此书本身。 然而现在我想继续概略地指出柏拉图的理论、诊断和处方的几个主要
-- 46
04人性七论
疑点,以便使读者批判地考虑这些问题。我们毋须对“形论”的许多逻辑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些仍然是专业哲学家进行技术讨论的主题。 但是“形”的道德方面的问题,在这里对于我们的目的却很重要,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有关人应当如何生活这种真理的理论,它对于柏拉图对待人性问题有着根本作用。现在,人们已经用不着说这种假设是一个具争议性的问题。许多人多少年来直到今天都坚持认为,在道德和政治方面,许多问题(如果不是所有问题的话)都没有普遍“正确”的答案。 可以说,社会不同,是非标准也就不同。 换言之,即使在一特定社会里,也不存在一种正确的答案。 因此,假如两个人对道德问题作出了不同的答案,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存在正确和谬误的问题,而只是趣味不同而已,这就如同一人喜欢喝啤酒、而另一人喜欢喝苹果酒一样。 当然,整个价值判断的客观问题在道德哲学中是根本性的,因而也是不断争论的主题。 因此我们应当询问柏拉图是否提供了足够的理由使我们相信,在道德和政治方面是有客观标准的。 由于他对这一结论并没有给予直接的论证,因而这必定是对其理论所提出最根本的疑点之一。即使存在这种客观标准,柏拉图的理论也还需要证明:有某些合理的方法可以弄清这些标准是什么(对哲学家——统治者的教育应当传授这种方法)。
然而,如果受过教育的人真的在道德和政治的根本问题上看法分歧,那又该怎么办?我们很清楚,他们是经常有分歧意见的。 有没有某种合理的方法可以表明哪种看法是正确的?柏拉图几乎没有表明存在着
-- 47
人性七论14
这种解决分歧意见的方法。 当他谈到哲学家最终获得了善“形”
的洞察力时(这种洞察力就像耀眼的阳光那样照亮了他们)
,他自己在某些地方看来几乎已超越了理性的范围(508-9)。然而,如果不同的哲学家声称按照这种洞察力看到的事物不同,那么情况又会怎样?
有没有办法证明谁是谁非?
或者说,只可能存在一种相反观点互相冲突的状态?当某人认为他自己对某一种重要问题获得了最终真理时,他很容易变得不能容忍意见不同的人,甚至觉得他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意见不同的人身上也是有理由的(正如宗教争端的历史所显示的一样)。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能够认识如何统治社会的绝对真理,因而也有理由行使绝对权力。 这一观点同苏格拉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总是了解有多少事物自己还不懂,并且认为他自己之所以只比不动脑筋的人高出一筹,只是因为他了解自己的无知,而他们不了解这一点而已。柏拉图的个人人性论有许多值得怀疑之处。 灵魂是非物质的吗?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吗?从哪种意义上(如果有的活)可以说灵魂分成几部分?把灵魂分为理性、意志和情欲这三部分,是否就足够了呢?我只想对这后一个问题再谈一点看法。 这种三分法在好几种人性论中都流行,也许柏拉图的三分法是第一个接近真理的方法,把人性中某些可能互相冲突的因素区分开来。但是这种方法很不严格,很不彻底,即使我们用现代词汇把这些部分重新称为理智、人格和情欲也是如此。 譬如,感情就可以涉及到所有这三部分。我认为,对柏拉图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有两个主要点是需要批判的。 第一点是他关于完人——哲学家国王——应当
-- 48
24人性七论
拥有绝对权力的这一必要条件。 然而是否真的可以保证教育过程(不管如何精心设计、如何忠实执行)能造就出这种绝对的完人?柏拉图认为,哲学如此热爱真理以至他们绝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力。 这种观点看来是一种天真的乐观。 难道我们不需要建立某种政治制度,来防止可能发生滥用权力的情况吗?既然所有人都在某一方面有缺陷,那么,以可能存在完人这一思想为基础而设计的蓝图,难道不是不现实的吗?
任何一种现实的政治制度都是同现存的人打交道,不是同我们所希望的人打交道的。 柏拉图看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谁有资格行使绝对权力?”
然而我们难道不应提出“我们怎样才能保证谁也不会拥有绝对权力”这样的问题吗?柏拉图轻率地把民主加以否定,显然是他想到了雅典式的民主。 在那种民主制度下,每个公民在重大决定上都有一票。 这无论对于大国还是小国,如果不是办不到的话,也是十分麻烦的。 然而,现代议会民主的基本思想——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政府必须重新选举产生——提供了一种解除统治者的保证机制,这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是完全没有谈到的。 这种民主也许是低效率的,在许多方面是有缺陷的;但是代之以没有解职保证的绝对权力,不是更糟糕吗?
需要批判的第二点是,柏拉图似乎更为关心的是整个国家的和谐与稳定,而不是这个国家人民的幸福。 我们已经在一个地方指出了他的这一意思(420)
;他在第519-520页中说:我们立法的客体不是任何一个特定阶层的福利,而是整个社会的福利。 它用规劝或武力团结全体公民,使他们共同
-- 49
人性七论34
分享每个人奉献给社会的利益;它培养这种态度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自我满足,而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统一整体中的一环。这段说话既可作善意的解释,也可作恶意的解释。 我们通常都赞成“社会精神”
,赞成每个人都对整个社会的幸福贡献点什么,赞成对全体人民实施某些法律(如反对谋杀和盗窃)。但是柏拉图的蓝图所设想的,似乎不止这些,他将三个阶层严格区分,并坚信国家的和谐与稳定,要求每个人都完成分配给自己的职责,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统治者必须统治,哪怕他并不真心想这么做。同样,辅助人员必须辅助,工人必须工作。 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国家“公正”
,它同我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完全不同。 我们指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体人民公平分配等等。 如果某位工人不满足于当一名工人而对政治毫无发言权,那么我想柏拉图恐怕要强迫他呆在自己的岗位上了。而且这样做对统治者和辅助人员也毫无益处,因为他们也不允许有自己的私有财产(416)或家庭生活(457)。看来柏拉图为了建立起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稳定国家,的确打算拒绝接受一些普遍认为对个人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 然而,如果一个稳定的社会不为这个社会里个人的利益服务,那么建立这样的社会又有何意义呢?稳定和效率是宝贵的,但它们并不是社会幸福的唯一标准,甚至连最重要的标准都不是。由此看来,柏拉图的给予明智的精英以无限权力的实际政治纲领应当受到严厉批判。 他在哲学方面的形论也应遭到许多哲学家的反对。 但是他认为人的理性能够通过教育获得
-- 50
44人性七论
知识,认为这种知识不仅对个人的成功而且对社会的明智管理和改革都是有益的。 他的这些总体思想今天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接受。 也许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我们接受的遗产中有多少应当归功于希腊经典思想家在这些和其他方面的贡献。在本章里,我只集中讨论了柏拉图的一篇对话。 读者应当牢记,柏拉图还写了许多其他着作,它们并不都同《理想国》同一腔调,其中有些(许多学者认为)表达了他的导师苏格拉底的不那么形而上学、更加纯伦理性的哲学。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E基础读本:《理想国》(Republic,有许多译本和版本)。
H。D。P。李(H。D。P。Le)的译本已收入企鹅丛书,伦敦,1955年。这个译本根据问题对文章进行了划分,便于阅读。柏拉图的其他对话也收录于同一系列内。 在美国方面,可参看F。M。康福(Cornford)的翻译(附引言及注释)
,牛津大学出版社平装本,纽约,1951年。L。史帝文森(Stevenson)的《人性研究》(TheStudyofHumanNature)中也介绍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有关论点,以及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和卢克莱修(Lucretius)的有关观点。对于柏拉图哲学的一般性介绍,见G。C。 菲尔德(Field)的《柏拉图哲学》(ThePhilosophyofPlato)
,牛津大学出版社,1969年第2版。 本书有详尽参考书目。 更详细的研究可读朱莉娅。 安娜斯(JuliaAnas)的《柏拉图哲学入门》(AnIntroductiontoPlato‘sRepublic)
,牛津大学出
-- 51
人性七论54
版社,1981年。对柏拉图政治纲领的敌对攻击,见R。P。 波普尔(Poper)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OpenSocietyandItsEnemies)
第1卷,伦敦劳特利奇和基根。 保罗(Routledge&KeganPaul)出版社第4次修订版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University)
出版社1966年版。读者读了这本书即可理解我对柏拉图许多批评的依据。
-- 52
G上帝的拯救
GODSHSALVATION
CHRISTIANITY。 基督教
-- 53
人性七论74
4
基督教:上帝的拯救
我在开头的章节里曾指出,基督教包含宇宙论、人性论、诊断和处方;此外我还提到了一些标准的反对意见。当然,基督教教义在其两千年的历史上已发生了变化,有了发展,而当前也许是特别混乱的时期,因为在对于什么是主要教义的问题上存在着广泛的分歧。 就是在三大主要派别之中(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也还存在着更多的支派和分歧。 尽管大家都承认自己是从《新旧约全书》派生出来的,并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从基督教的使徒信条和声明中派生出来,但在从何种意义上讲这些起源是权威可信的这一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 一些派别强调的是《圣经》的经文,另一些派别强调教会机构的传统,还有些派别则强调信徒个人的宗教经历。很明显,把基督教同本书谈到的其他理论一样作为一种“理论”来对待是有些困难的,因为《圣经》不是只由某一位作者写的经文,因而以《圣经》为基础的宗教传统也就五花八门,极其纷繁。 然而它们应当有一些最基本的共同主张。 所
-- 54
84人性七论
以我在本章中将要弄清楚这些主张是什么,并且指出这些主张所面对的一些主要困难
宇宙论E且让我们先看看基督教关于宇宙本质最基本的主张,即上帝存在的主张。 按照这种说法,所存在的究竟是何种上帝呢?
肯定不是那种真的“高高在上”
、存在于某一时空的上帝。当俄国太空人报告他们在太空旅行中并未见到上帝时,这当然不能用作否定基督教的物证。 基督教的上帝肯定不应是宇宙其他物体中的一个:他不占据某一空间,也不持续于某段时间。他也不像某些作家〔如斯宾诺莎(Spinoza)
〕所说那样,同整个宇宙这个万物总和连为一体。 这是泛神论,不是基督教。 传统上,基督教的上帝是超越宇宙而又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的——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讲,他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但他是处于时空万物构成的世界之外的(见《圣经》的《诗篇》(Psalm)
,第90章第2节;《罗马书》(Romans)
,第1章第20节)。
一些当代神学家似乎打算否认这一点,把上帝解释为主宰一切的最高权力,即一切事物的场所,或解释为最终与我们有关的东西。 然而,这种解释似乎又同传统的无神论极为一致!我们甚至还听到有人把自己称作“基督教无神论者”。看来,在努力使基督教适应现代思想时,这些教义实际上是在否定它们力图扞卫的东西。由此看来,上帝超越宇宙而存在这一点对基督教来说是无关重要的。 但是这种主张在哲学方面却存在着实实在在的
-- 55
人性七论94
困难。 人们曾经广泛地认为,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 但是休谟(Hume)和康德(Kant)在18世纪对这些论点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 某些基督徒(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徒)仍在继续声称他们能够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其论点的有效性理所当然地遭到不信教人士的猛烈批驳。 许多基督徒现在同意,仅通过推论是无法证实或否定上帝之存在的,信仰上帝是个信仰问题,而并非论证问题。那么即使如此,人们在信仰上帝时究竟在信仰甚么呢?
当代关于有无意义的和是否可以验证的这场重要辩论,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假如上帝是超越宇宙的,那么他当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采取任何科学方法也无法观察到他。 但他又不是像数学的数字和其他研究对象那样仅是抽象的事物,因为他应当是热爱我们的一个“人”。那么,如果认识论的观察或纯逻辑性的推理都不能证实或否定上帝的存在,信仰上帝的人所主张的又是什么呢?我在第二章里指出,世界上的苦难和邪恶似乎可以证明不存在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仁慈上帝。 而基督徒则不一定将此看作否定他的信仰。 他或许会说,苦难最终可能带来更大的善果;也许会说,人如果真的可以自由地作出自己的道德选择,邪恶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不信宗教的人仍然想弄清,上帝为甚么不能把世界变成,要么苦难是通向善果的唯一途径,要么人可以自由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由此看来,似乎基督教信徒并不认为用世界的实际状况,可以证明他对上帝的信仰是虚假的。基督教有关上帝的教义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上帝创造了世界(见《创世记》(Genesis)
,第1章第1节;
-- 56
05人性七论
《约伯记》(Job)
,第38章第4节)。
(这是以上帝超越宇宙为前提的,因为世界不可能是由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创造出来的)。
但是如果说创造世界是时间上的一件事,那么这种说法就是对这一教义的一种误解。 宇宙论认为宇宙在时间上是没有开始的,现代神学家对这种理论并不一定感到沮丧。 现代人普遍承认,《创世记》中有关上帝造人的故事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神话(象征着深刻的宗教真理)。因此它同进化论并无相悖之处,尽管在这一主题上仍有发生争执(见第9章和第10章)。
任何一位基督徒,如果仍然坚信历史上存在亚当和夏娃的话,那他就是在坚持对《圣经》里的话要完全按字面埋解。 然而问题仍然在于:说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似乎意味着:如果上帝并不存在,世界也就不会存在;从根本上说,世界是以某种方式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的;如果没有上帝的设计,或至少没有他的允许,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就绝不存在。有一种说法一度曾经很普遍,说世界特别是生物世界很像由一位极为聪敏、极具威力的造物主所设计。 但是休谟和康德有力地摧毁了这种“设计论”
;现代生物学也为生物系统能奇妙地适应其环境这一点,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所以神学家现在已经很不情愿地用观察世界现状的办法来验证上帝创造世界的教义。 然而这再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基督教关于创造世界的教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声明?
根据第2章提到的验证原则,如果一项声明既不能通过观察加以验证,又不能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那么这种声明就没有真的意义,它对实际情况提不出任何看法,充其量
-- 57
人性七论15
只是一种诗化了的语言,是态度和感情的一种表达。现在,一些基督徒已满足于表明,当他们说上帝存在时,他们只是想肯定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也许是指仁爱是宇宙之中最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指我们的行为应当表现得好像宇宙是由一位仁爱的上帝统治的。然而一位无神论者也许会采取同样的态度,同时却对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持不同意见。 任何一种能够称得上基督教信仰的,都不应当仅为了表明某种态度,尽管态度和行动都是重要的。另外有一些基督徒则接受对含义加以验证这一原则的挑战,并力图通过下述方法赢得这一挑战:他们认为在人的某些——道德的、宗教的、神话的——经历中,存在着对上帝进行认识论验证的可能性。 然而,如何描述这些经历就必然成为一个很具争议性的问题。 自然,不信宗教的人按照上帝超越宇宙的说法来解释任何一种人的经历都会遇到很大困难。 另一种说法认为,在死后的生命中,我们就能够通过观察之类的办法来验证上帝的存在和性质。 但这只不过是为了解决一个验证问题,而提出了另一个验证问题,因为我们怎样才能验证人在死后还有生命这一件事呢?
了解哲学领域最新着作的神学家将会认为,验证原则本身并不足以作为有无意义的标准。 但是他们仍然必须认真对待哲学上一个更易接受的原则,即任何一项真实的或科学的声明,都应当可以证明是无根据的。 如果上帝存在这一主张无法证明是没有根据的,那么就很难知道它怎么可能会是有关宇宙实际情况的主张。 大多信徒都会同意,他们的信仰不是一种科学的信仰。 许多人倾向于认为,科学和宗教对宇宙
-- 58
25人性七论
的解释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只是从不同方面来描述同一个最终的实在。 但这仍然没有说明,如果宗教声明原则上不能证假,那它们怎么能对实际情况提供任何知识。 这仍然是有关宗教最基本的哲学难题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当代许多有关宗教哲学的讨论,都集中于宗教主张的含义和认识论问题上。 在本书里我们不可能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而必须集中讨论基督教的人性论。
人性论E基督教关于人的教义主要是从人与上帝的关系来看待人。 上帝创造了人,让他在宇宙中占一个特殊的位置。 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使之管理其他所有受造物(《创世记》,第1章第26节)
;人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他具有某种自我意识和能力来自由地爱,而这正是上帝自己的特征。 上帝创造人是为了与自己为友,因此,只有当人热爱并服务于造物主时,他才完成自己生存的目的。然而,尽管人因此而被看作与其他一切造物根本不同的东西,但同时他又总是与它们在一起(如果这不是一种矛盾的话!)。他是“用地上的尘土”造成的(见《创世记》第2章第7节)
,也就是说,是用物质材料造成的。 说基督教教义主张物质躯体和非物质灵魂或心灵之间存在着双重性,这是普遍而经常发生的一种误解。 这种双重性是一种古希腊的观念(我们在关于柏拉图的第3章中已经见到这种主张)
,在《新旧约全书》中是找不到的。 在基督教最初的几个世纪里,基
-- 59
人性七论35
督教神学开始运用希腊哲学思想来系统地阐述自己的主张,非物质灵魂论确实渗入了基督教思想,而且之后就一直有呆着不走的倾向。 基督教当然坚信人死后仍有生命,但如果认为这是在物质的肉体死后非物质的灵魂继续存在的话,那就是异端邪说。《使徒信经》明确声明信仰肉体的复活,这从《圣经》中可以找到证据。 在《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35节中,圣保罗(St。
Paul)说我们的血气身体死了,但灵性的身体却活了。 显然,灵性的身体是指什么还不清楚,但是圣保罗的的确确用了Soma这个希腊词,意思是“身体”。
我认为,相信人死后通过肉体的复活死而复生,这是基督教的又一重要教义。 如果把这一教义仅仅解释为“人生前所作的恶死后仍然存在”
,或把永生的许诺(见《约翰福音》,第4章第14节)仅当作今生今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就等于抽去了这一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本主义者也同基督教信徒一样寻求人的再生,以此摆脱自私和傲慢;但基督教所不同的是,希望人死而复活后,进入永生的境界。 然而,如前所述,基督教的超越宇宙这一重要因素在哲学方面遇到了困难。 如果肉体——假定是某种肉体——能够复活,它们必定要占据某种空间和时间,但这肯定不是指这些肉体在我们所处空间的某一个地方——没有哪位基督徒会指望某位太空人会碰到圣保罗、拿破仑(Napoleon)
,或阿加塔女教士(AunCtieAgatha)复活了的肉体!
因此,看来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这样一种主张,那复活后的肉体所在的空间与我们所在的空间是没有关系的。 时间问题至少也是同样困难的。 也许它不一定是指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会复活。〔尽管当保罗说:“我们
-- 60
45人性七论
……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一眨眼之间,号角最后——响的时候。”
(《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51-52节)但听起来像是这个意思。〕那么是否存在一种与我们毫无时间关系的另一种时间体系呢?或者说,复活后的肉体是否永恒的呢?如是,复活后的生命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就我们所知,生命是一种时间上的过程。)
把善与恶的区别同精神与肉体或心灵与物质的区别混为一谈,这是对基督教关于人性论的又一种误解。 认为所有物质基本上都是恶的观点,即使对早期的基督教思想有过影响,但它不是基督教思想。 圣保罗有关精神与肉体的区别(见《罗马书》,第8章)
,不是指心灵与物质的区别,而是指再生与非再生人之间的区别。我们稍后就要研究“重生”
(regenerCation)这一思想。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自由的概念、仁爱的能力。 这正是上帝自己的形象。 柏拉图(乃至整个古希腊哲学)强调的是理智,是人获得理论和道德真理知识的能力;认为人只有能够获得这样的知识,才能达到人生的真正目的。 基督教则与此不同,它强调的不只是道德和正当的生活,而且还强调这种生活赖以存在的基础——品质和人格。不管理智如何,人人都可达到人生的真正目的——爱上帝并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见《哥林多前书》,第1章第20节)。
“我若……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却没有爱,我就不算什么(见《哥林多前书》,第13章第2节)。”这种爱
-- 61
人性七论55
(希腊语是agape,过去译为“慈善”)与人的任何一种感情不同,从根本上说它本质上是神授的,只有上帝才能给予。
诊 断E既然基督教教义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基督教对人类基本毛病的诊断也就容易多了。 他犯有罪恶,他滥用了上帝赋予的自由意志,他选择了恶而不是善,他因此断绝了同上帝的关系(见《以赛亚书》(Isaiah)
,第59章第2节)。
然而,这种关于人堕落的主张,需要加以解释,以免产生误解。这种堕落并非一种具体的历史事件——《创世记》中关于亚当和夏娃、蛇和苹果的故事是一种神话,而不是历史记载。 它象征着这样一个事实,即所有人都会犯罪,在我们的本性中都有一种致命的缺点。然而这种“原罪”
的主张,并非指我们已完全彻底地堕落了,不会做任何好事。 它是指按照上帝的标准,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
(见《罗马书》,第3章第23节。)从本质上说,罪恶基本上不是指“性”方面的,尽管自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以来基督教思想总是倾向于把罪恶同肉欲联系在一起。“性”
在基督教婚姻中有其正当的地位;罪恶的真正本质主要不是指肉体的,而是指强调人的意志、而罔顾上帝的意志,并因此而同上帝疏远。从某一方面说,人的堕落涉及一切恶的受造物(见《罗马书》,第8章第22节)
;所有事物都在某一方面“亏缺了上帝的荣耀”。
但这并不一定要基督徒要求某种人身的魔鬼来表
-- 62
65人性七论
达这种普遍堕落的主张。相信善与恶具有同样及同等的威力,这完全是异端邪说。 对基督徒来说,上帝是世间一切的造物主,并最终控制着一切。 但这种信仰立刻就遇到了邪恶这个问题,这一点我们已经指出过。
处 方E基督教给人的处方是以上帝为基础的,这与基督教理论和对人的诊断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上帝造人是为了使之同自己为伴,如果人已背离了上帝,断绝了同上帝的关系,那么只有上帝才能宽恕人,并恢复这种关系。 因此,《圣经》的典型思想是“拯救”
,即通过上帝的怜悯、宽恕和爱,方能使人得到重生。《旧约全书》中上帝与他选择的人订立了一种契约[见《出埃及记》(Exodus)
,第19章第5节]。
根据这一契约,上帝把他们从埃及的奴役中拯救出来,并答应他们,如果他们信守上帝的命令,就成为上帝的子民。 当犹太人不服从上帝的法律时,上帝就想到用败于邻国这类历史事件来惩罚其罪恶(这一主题贯串了《旧约全书》里整个历史和预言)。然后又说上帝怜悯宽恕,他洗刷掉人的罪恶,使人从造物者处获得重生(见《以赛亚书》,第43-46章)。
然而只是在《新约全书》中,在耶稣的生平和工作中,我们才看到基督教(而不是犹太教)特有的拯救思想。 中心主张是,上帝只存在于耶稣这个具体的人身上,上帝用自己的生、死和复活,使人恢复了同上帝自己的正确关系。 任何一种信仰,如果不接受这些主张的基本内容,严格说来就不能
-- 63
人性七论75
称之为基督教。 仅说耶稣是位伟人,是位天才,甚至是位空前绝后的最高宗教天才,这是不够的。 基督教的主张传统上反映在这一教义中:耶稣是上帝之子,既是人又是神,永恒的《圣经》成为了血肉俱在的个体(见《约翰福音》,第1章第1-18节)。
早期哲学对这一教义的解释——一种本体两种本质等等——也许并不重要。 但这种化身的基本思想,即上帝只存在于耶稣身上,却是重要的。 而且赎罪的思想也同样重要。 耶稣的生、死、复活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以及基督教教会的不断阐述)是上帝使其造物与自己的关系达致和谐的手段。仅说耶稣的生与死是我们大家的榜样是不足够的。它还表明,耶稣的复活确实发生过(见《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17节)
,不管这同一切已知的自然法则出现多么明显的矛盾(圣灵感召的说法也同样是不可能的,然而也许并不那么重要)。
这些化身和赎罪的主张公然无视人的理性。 这些论点的提出,在基督教内部激起了许多不同意见。 一个具体的人怎会成为超越宇宙的上帝?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即一位上帝身上存在着三个“人”
(圣父、圣子、圣灵)——非但没有解决这些概念问题,反而使之复杂化。 当然,标准的说法是,这些都是神话,而并非矛盾;人的理性不可能理解上帝的无限玄义;我们所信仰的只是上帝自己向我们启示的东西。但这种说法存在的问题是,它只能对那些已经愿意相信的人具有感召力,而不能解答怀疑论者提出的真正概念上的难题。赎罪一说的情况也是如此:少数基督徒会把赎罪解释为《旧约全书》中所说的规劝性牺牲,似乎上帝在宽恕罪恶之前,要
-- 64
85人性七论
求必须流血(任何人的血,即使是无辜者的血)
;但是一位犹太教传教士在公元30年前后被罗马总督庞修斯。 彼拉多(PontiusPilate)
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怎么能把全世界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呢?
基督教的处方尽管有耶稣基督的拯救工作,但仍不十分完备。这种拯救仍有待被每个具体的人所接受。使之生效;仍然有待基督教教会将它传遍整个世界。 每个人必须接受上帝通过基督为他所作的拯救,并且必须成为教会的成员,只有在教会这个团体里,上帝的恩典才能得以赐与。 不同的基督教传统,或强调个人的接受,或强调加入教会,但是它们都一致认为,这两者都必不可少。 因此人和世界的再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发生:“任何人只要相信基督,他就是新造的人(见《哥林多后书》,第5章第17节)。每个人的皈依不一定是某种单一的经历,重生也不是突发的;而必须是一生的过程,有待来世使肉身得以重生而达到完美无缺[见《腓立比书》(Philipians)
,第3章第12节]。
最后一个概念问题(或难以理解的问题)是有关人和上帝在拯救这场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 基督教的根本概念当然是:只有上帝通过耶稣牺牲了自己才能拯救世人。 如果我们被拯救了,我们是被上帝的这种无偿恩典拯救的,而不是被我们自己所作所为拯救的(见《以弗所书》(Ephesians)
,第2章第8节)。
然而同样清楚的是,基督教教义主张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他起先是由于自己的选择才犯罪,当然,他也只有通过自己的选择来接受上帝的拯救,并在自己的一生中拯救自己。《新约全书》充满了忏悔和信仰上帝的规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