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诗意的精神——黑格尔哲学概略

_2 黑格尔(现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黑格尔不仅注意到哲学史上各种哲学所串成的统一链条,而且还注意到链条中每个环节对其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在这一点上,也是前无古人的。黑格尔特别强调指出哲学是它所代表的时代在思想中的表现,它总是特定时代和特定民族的产物。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是它那个时代的哲学,它只能满足那适合于它的时代的要求和兴趣,并且受它的时代的局限性的限制。所以,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既不会出现柏拉图学派,也不会出现亚里士多德学派;既不会出现斯多阿主义者,也不会出现伊壁鸠鲁主义者,充其量只会出现他们的后裔。要复兴这些体系,或重建这些主义,无异于要一个成年人重新变成小孩。因此,对任何一种哲学学说,都要历史地具体地评价,决不能用我们现时代的思想方式去改铸古代哲学家。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黑格尔自己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本人不仅常常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剪裁历史上的哲学,以便适合自己思辨地构造体系的需要,而且还狂妄地声称他本人的哲学体现了绝对精神最高最完善的精华,因而是绝对真理的体现。可以说,绝对精神从古希腊出发,步履蹒跚,跨越东西半球,穿过2500多年的时间,最终在他的哲学中完成了崇高使命。绝对真理实现了,哲学的历史使命终结了。黑格尔颇为自负,洋洋得意,用胜利者的口吻说,你们看,绝对精神劳动得多么懒散,多么迟缓啊,要这么长时间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万幸的是,绝对精神历经这一长长的漫游,终将所有有关绝对真理的信息传递给我们,并明白地显示出自己崇高的本性。黑格尔借席勒诗句这样诵唱。
  伟大的造物主感到孤独无友是它的缺陷,
  于是它就创造出众多的精神,
  作为它的圣洁性的圣洁表现。
  那最高的本质是无双无对的,
  从整个精神世界的杯中,
  涌现出它本性的无限。
  3.从崇高到可笑
  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1812年,当黑格尔在寂静的纽伦堡做他的中学校长,专心致志撰写《逻辑学》,并忙于出版该书事宜时,闻名近代的拿破仑战争的战火正在欧洲东部熊熊燃烧。拿破仑打着他的旗帜,从法国、德国、波兰和意大利征集了一支空前未有的60万大军。6月24日,法国人越过了俄罗斯的边界,俄国人退却了,维特布斯克和斯摩棱斯克相继沦陷。在莫斯科前沿展开了血战。官方消息报导着法国人的胜利,说是俄方日内即将投降。拿破仑朝着莫斯科挺进,眼看就要赢得这场战争。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欧洲列强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早已求和了,而俄国人却还在继续战斗。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法国军队遭到了惨败,被迫退却了,接踵而来的是一场灾难:军队土崩瓦解,拿破仑丢弃了残部,逃回巴黎招募新兵。当他离开被击溃的队伍时,说了这样一句名言:“从崇高到可笑仅有一步之遥”。
  这句名言现在用在哲学教授黑格尔身上也十分贴切。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所作的历史性漫游是艰辛的。精神为获得真理所进行的冒险是令人敬畏的。黑格尔本人在这次历史性的漫游中也的确发现了许多珍宝,采集到许多思想精华。今天,在黑格尔的遗著中,关于哲学史的演讲依然是能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力作。人们承认,黑格尔分析哲学史的原则是辩证法(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的宏伟范例。人们借助他的演讲录,可以很好地理解他的辩证法。意识的发展作为主客体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在《精神现象学》里是以一般的形式思辨地加以申述的,而在这里却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思维从抽象到具体的运动、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之间的相互联系,在《逻辑学》中是作为一个思辨结构显示出来的,而在这里却尽可能地从哲学史上得到证实,从而成为历史逻辑学。至于黑格尔关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一时代的哲学都是植根于火热的现实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背景沃土里的理论花朵等等思想、观点,则早已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优秀成果,走进了人类精神深处,融入了人类文化血液。有关哲学史方面的著作成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极致和方法的精华,它为黑格尔树立起一座永不腐朽的精神丰碑,崇高、庄严、巍峨,令后人心驰神往。
  然而,黑格尔毕竟没有把这份光荣珍惜始终。哲人的自傲和庸人的自负使黑格尔最终背叛了自己所提倡的辩证法精神。他主张真理是一个不尽的过程,真理永远在路途中,追求中,但却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真理的完成,绝对精神的完全实现,狂妄地宣称,在他手中,永远结束了哲学的发展。这样,黑格尔最终牺牲了他一生所衷爱的历史主义原则和发展原则。他主张每一种哲学都代表了它那个时代的精神,后人决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剪裁先前的哲学。但是,他本人又常常违背历史事实,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地剪裁哲学史,甚至不惜曲解哲学史上的哲学学说,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中,降为自己体系的一个个环节。在这种意义上,这位辩证法大师,竟然变成了一位“拙劣”的“裁缝”,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讽刺的那样:
  生活和宇宙实在太破碎,
  你一定要与德国的教授见一见;
  想必他不会置之不理,任它破碎:
  他会构思体系,定下标题……
  穿上睡衣,戴上睡帽,
  把全宇宙的窟窿补缀。
  “从崇高到可笑仅有一步之遥。”黑格尔的教训再一次证实了这个道理。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做真理的发现者,不要做真理的占有者。任何一个想在理论上有所作为的人,决不能固步自封,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营造的巢穴中。应当走向生活,走向实际,在流转的大千世界中发展真理。
  思亘古不移又倏忽闪现,
  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八、壮丽日出的序幕
  看吧!将要抬你出去的人的脚,已经站在了门口。
  ——保罗
  1.最后的日子
  现在,哲学家已到了自己事业辉煌的顶点,他大有一种独步德国哲学界的大师感觉。他创办杂志,写作论文,组织学派,教导学生,以胜利者的姿态不断扩大着自己的战果,巩固着自己的疆界,好斗成了这位大师最为引人注目的性格特点。
  先是因自然哲学问题,与亚历山大?冯?洪堡发生了冲突。洪堡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漫游海外多年,见多识广,深谙自然科学。他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科学资料,在柏林作了几次受人欢迎的讲座。洪堡讨厌思辨哲学,尤其反感德国唯心主义那种好为人师的态度。他不指名道姓地批评了黑格尔,责怪黑格尔哲学将自然界贬低为消极因素,认为黑格尔哲学是一种既无学识又无经验的形而上学。这些演讲使黑格尔非常恼火。他通过别人告诉洪堡,要洪堡打开天窗说亮话。实际上是向洪堡下了战书。洪堡倒不想把事情搞得满城风雨。他灵机一动,送了一份没有奚落黑格尔内容的讲义给黑格尔看。结果,哲学家的怒火得以平息。
  接下来又同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发生争执,问题起因于施莱格尔对哲学本身所发表的言论。施莱格尔援用苏格拉底的见解,试图把“嘲讽”作为哲学的中心概念。这样一来,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便丧失了它积极的、通俗易懂的内容。黑格尔对此极为不满。他认为施莱格尔只会对哲学评头论足,却说不出个哲学上的所以然来。于是两人之间的争论就开始了。当时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描写这两人的唇枪舌剑:
  快来呀,德国人,快打起铺盖卷儿,
  从塞尔赶到普雷盖儿!
  来瞧施莱格尔撕打黑格尔!
  来瞧黑格尔撕打施莱格尔
  事实上,施莱格尔的“嘲讽”也的确不同于苏格拉底的“嘲讽”。前者是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后者的嘲讽却是积极的、寻求真理的。对于这种差别,精明的黑格尔当然洞若观火。
  此一波未平彼一波又起。黑格尔又因一个书评惹了麻烦。被批评者是约翰·格奥尔格·哈曼。他的女儿读了黑格尔的书评之后,怒气冲冲地给哲学家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您对我父亲吹毛求疵,夸大他的缺点,歪曲他的崇高形象,使他在大庭广众之中出乖露丑——看到这个情况我真有说不出的惊愕和痛苦。您简直像个居心叵测的强盗,冷不防闯进我青春梦想的天堂,存心想毁坏它。尽管你只能得逞于一时,而我却痛苦万分。我恨不得像父亲一样,变得能说会道,痛斥这种暴行,以解我心头之恨。”
  尽管笔墨官司不断,麻烦事常伴生活左右,但黑格尔的人生之路已变成了一条通天坦途。1829年,黑格尔出任柏林大学校长,同时出任政府在大学里的全权代表。1831年,黑格尔荣获国家奖——三级红鹰勋章,以表彰他对国家做出的贡献(自黑格尔任校长以来,柏林大学没有发生过一宗反政府的案件)。
  在世俗荣誉不断增长、好运迭来的情况下,黑格尔迎来了自己的60大寿。为庆祝黑格尔60大寿,学生们定制了一种纪念章。纪念章的正面铸有哲学家的侧面像,背面则是一幅象征画:画的正中是守护神,右边是一个女性,手执体现宗教信仰的十字架;左边是一个埋头读书的老学究,他头顶上还有一只象征智慧的猫头鹰。据解释,信仰与智慧的结合便是这幅画的真谛。这枚纪念章充分体现了当时功成名就的黑格尔的心态。
  纪念章在黑格尔的朋友中间深受欢迎,只有歌德对此表示不满。他写信给策尔特说:“我简直说不出黑格尔纪念章的背面是如何使我反感。谁知道它是个什么玩艺!我作为一个人,一个诗人,是懂得尊重十字架,歌颂十字架的。这一点有我的诗句为证。但是,一个哲学家带着他的学生,在本质与非本质之有理与无理这些问题上,拐弯抹角地走了一段迂路,终于把他们引到了这样一个枯燥无味的图案上。我是颇不以为然的。”
  黑格尔61岁诞辰远不如60岁寿辰过得风光,原因是1831年夏季,柏林流行霍乱,黑格尔带着全家从城里迁往克洛伊茨贝格。他们避而不去柏林,寿辰只有在城外过。前来道贺的友人寥寥无几(好多人被霍乱吓坏了,都远远地离开了首都)。寿辰贺喜也不尽遂人意。贺喜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坐下喝上一杯香摈,骤然一场暴风雨袭来,人们只好抱头四散。这可不是个吉兆。
  1831年11月13日,黑格尔的大限之日到了。早晨,起床后的黑格尔感到不舒服,胃痛,呕吐。应邀共进午餐的客人们只得回家。请来的医生没有诊断出有什么危险。
  夜里,黑格尔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看样子他十分难受。第二天早晨他想起床,家人便把他扶到隔壁起居室。黑格尔实在太虚弱了,还没有走到沙发跟前,就几乎瘫倒了。家人只好再将他扶上床。
  上午,黑格尔相对安静下来。医生给他作了治疗。
  下午3点左右,黑格尔急促气喘了一阵之后,就安详地入睡了。这时,脸庞左半拉已经冰凉,两手也变得又青又冷。家人在他床前跪了下来,知道他已奄奄一息。5点15分,黑格尔与世长辞。
  黑格尔的葬礼于11月16日举行。这位深得人们爱戴的哲学家死后仍然受到隆重的礼遇。柏林大学的马尔克内校长致了悼词。年轻的大学生们列队把遗体护送到墓地。黑格尔的坟墓位于现代柏林的市中心,那里还安息着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费希特。
  2.身后的思想足迹
  黑格尔所建立的内容丰富的庞大思想体系,在哲学史上形成了影响重大的哲学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不仅包括对黑格尔著作的研究,而且包括以后由各种社会思潮结合而成的多种多样的黑格尔主义。在这场运动中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就是黑格尔学派的形成、发展和瓦解。
  早在黑格尔在耶拿大学任职期间,就开始有了第一批黑格尔哲学的热情崇拜者和鼓吹者。但当时黑格尔在哲学界的影响并不大,他的追随者也就很快各奔东西。直到黑格尔去柏林担任教授多年之后,才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哲学威望,终于在统一的思想基础上重新团结了一批忠实的学生。1826年,黑格尔亲自领导创立了“科学评论学会”,并且在次年1月创办了学会刊物《科学评论年鉴》。学会的成立和《年鉴》的出版,是黑格尔学派建立的重要标志。黑格尔学派创立后,得到了普鲁士教育大臣的支持,再加上学派积极吸收各界人士参加活动,利用刊物对反对派进行笔伐,使黑格尔学派很快成为一股在政治、学术领域有广泛影响的力量。
  在黑格尔逝世后的最初几年中,黑格尔学派大体上还保持着学术上的一致,黑格尔哲学甚至继续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具体的社会学科如法律、历史、文学等都有影响,在整个德国思想界一度占据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但是,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黑格尔哲学的“这一全线胜利仅仅是一种内部斗争的序幕罢了”,“到30年代末,他的学派内部分裂愈来愈明显了”。
  黑格尔学派分裂的种子在黑格尔逝世后就已埋下。当时担任黑格尔全集编辑工作的佛施特尔曾这样说:黑格尔死后留下的哲学王国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死后留下的帝国状况相仿,没有一个继承者能登上皇位,只好由各地的总督把各个行省拿来彼此划分。
  黑格尔学派内部意见分歧公开化是在1835年。这年,施特劳斯出版《耶稣传》一书,引起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争论的结果是使黑格尔学派内部形成不同阵营。1837年,施特劳斯在《黑格尔学派在基督教方面的各种派别》一文中,仿效法国议会议员在议会厅中按政治信念的不同而分座在左右两边的做法,第一次把黑格尔学派内部的争论各方大体分为左派、中派和右派。后来有人把左派称作青年黑格尔派,右派称作老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右派(代表人物为兴里克斯、格布勒)极力维护把“宗教和哲学的同一”作为黑格尔体系核心的正统观点。他们要求维护现状,反对改革,在政治上是保守的。黑格尔左派(代表人物为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则强调辩证法是运动的原则,要求用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去创造新世界。他们对维护现状的基督教进行批判,在政治上要求实现自由和民主。
  黑格尔学派分为左派和右派,开始了黑格尔学派的瓦解历程,而黑格尔左派内部在理论上的分歧和政治上的分化,则最终埋葬了黑格尔学派。
  青年黑格尔派内部分歧同样起因于黑格尔哲学内在的深刻矛盾。这些思想家除了在黑格尔主义旗帜下就宗教问题同右派进行斗争等方面有共同的立场外,在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方面从未一致过。这种深刻的内部分歧必然导致青年黑格尔派迅速走向崩溃。
  首先是在哲学理论方面,费尔巴哈异峰突起,打出了反叛的大旗。他对黑格尔哲学所作的当时最系统的批判分析,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许多左派黑格尔分子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审查了自己对待黑格尔主义的态度。《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作者施蒂纳,从主观唯心主义立场既同费尔巴哈展开论战,又对黑格尔进行批评。他在理论上的混乱观点和在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立场表明黑格尔左派运动到他那里已走进了死胡同。
  其次是在政治批判方面,卢格——这个不可忽视的左翼黑格尔派重要人物——成了旗手。他使青年黑格尔派运动有了鲜明的政治性质。作为政治上的激进的自由主义者,卢格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普鲁士国家。1838年1月1日,卢格和埃希特迈尔合作出版了《哈雷年鉴》,开始刊登一些政治文章。1841年这个刊物被查封。卢格立即又创办了《德意志年鉴》,在前言中他公开号召黑格尔主义者参加政治斗争,在反对神学和哲学方面的奴役以后,还要反对政治奴役。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受到了来自统治者的巨大压力。1843年,这份刊物被迫停刊。同卢格一度合作的马克思在《菜茵报》被查封后,完全脱离了黑格尔左派运动。到1844年以后,施特劳斯、鲍威尔兄弟和卢格都转向了保守。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各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黑格尔左派运动至此宣告结束,黑格尔学派也就完全解体了。
  黑格尔学派解体后,从黑格尔哲学的思辨体系中拯救出辩证法合理内核,并由此创立起科学的哲学世界观的,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继黑格尔哲学之后,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壮丽辉煌的日出。相对于崭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哲学世界观,黑格尔主义本身却在以后十几年时间里不再为人们所注意。
  然而,这却不意味着黑格尔哲学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20世纪初,黑格尔哲学又渐渐重新受到广泛重视。今天,黑格尔研究已成为国际现象,许多当代哲学流派都同黑格尔哲学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这些派别各自从黑格尔哲学中引出不同结论,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不同态度。黑格尔哲学仍在继续产生着影响,人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理解黑格尔,就难以理解黑格尔之后的历次重要的哲学运动。
  3.看!那喷薄而出的太阳
  我们已经谈到,黑格尔学派解体所带来的最积极的后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这是人类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一次辉煌日出。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渊源关系已为世人所熟知,人们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看作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来源之一。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人是如何从黑格尔的信徒转变为独立的科学哲学世界观的发现者的呢?他们又是如何拨开黑格尔哲学的重重迷障,捧出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的呢?这就是一个专门化的哲学史问题了。让我们简单地勾勒一下这段光辉的历史行程。
  马克思踏入哲学大门时,是位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他在柏林大学读书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组织的“博士俱乐部”的活动,并通过与这群年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大学教师、作家和大学生们的接融,开始接近他早先讨厌的黑格尔哲学,终于发现了它的思想闪光之处。
  发现了最崇高的智慧,领会它深邃的奥秘,
  我就像神那样了不起,像神那样披上晦暗的外衣,
  我长久地在探索着,漂游在汹涌的思想海洋里,
  在那儿我找到了表达的语言,就紧抓到底。
  转向黑格尔,对马克思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他在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说:“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时机,它好像是表示过去一段时期结束的界标,但同时又明确指出生活的新方向。”的确,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哲学,使他站在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高峰,从辩证思维的海洋中吸取智慧,从而为自己的思想发展找到了一把钥匙。
  当然,马克思从来不是一个纯正的青年黑格尔派。从他加入“博士俱乐部”活动之初,就与青年黑格尔派存在分歧。在政治上,马克思是革命民主主义者,而青年黑格尔派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自由派;在哲学上,青年黑格尔派中许多人,从黑格尔退回到费希特,而马克思则更为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分歧,开始还是处于萌芽状态,随着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而不断扩大、深化,终于导致了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原本计划在大学任教,后因大学中保守势力占上风,思想自由被抹杀而放弃了这个打算,转向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斗争。这样,马克思冲出了“博士俱乐部”狭小的圈子,结束了带有浪漫气息的咖啡店的争论,迈出了学院生活的大门。
  《莱茵报》期间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参与,通过对出版自由和对政治、法律、国家等问题的讨论,使马克思的世界观逐渐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为共产主义者。这最终导致了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并进展到从思想上彻底清算黑格尔及黑格尔学派思辨的神秘哲学影响阶段。
  像马克思一样,恩格斯也经历了一个由青年黑格尔派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恩格斯早年曾参加青年德意志运动(“青年德意志”是19世纪30年代产生于德国的一个文学团体,受海涅等人的影响,追求民主主义政治思想,捍卫信仰和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后脱离这个以文学为主要特征的小资产阶级运动,投身到以哲学为主要特征的青年黑格尔运动,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为维护黑格尔的辩证法,反击谢林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蔑视,恩格斯像一个斗士,满怀激情,拔剑出鞘,毅然同俨然是哲学界庞然大物的谢林进行决斗。恩格斯同谢林的斗争,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推崇。但是同马克思一样,他也和青年黑格尔派存在分歧。恩格斯重视政治实践。随着斗争的发展,他勇猛地抨击普鲁士的封建专制。而青年黑格尔派越来越脱离当时反对普鲁士制度的政治斗争,沉湎于夸夸其谈的所谓纯批判之中。这样,恩格斯同青年黑格尔派的分歧加深了。
  1842年,恩格斯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他开始关心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并通过自己亲自接触到的真正大工业无产阶级,亲眼看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后果。通过调查社会状况,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恩格斯开始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站到了科学哲学世界观的大门口。
  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开始清算自己思想中的唯心主义残余。1844年,两位历史巨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开始了长达40年的共同战斗历程。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对黑格尔哲学和黑格尔学派的批判,奠定新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于是,他们合作完成了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理论上宣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和黑格尔学派的死刑,并系统制定出新的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原理,从而向世人宣告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步形成。
  纵览《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二书,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清算黑格尔哲学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揭穿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结构的秘密。马克思、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儿子生出母亲、精神产生自然、结果产生起源的唯心主义哲学。这种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之一在于,把世界头足倒置了,将本来处于第二性、从属地位的思想、观念、概念变成了第一性、居主导地位的东西。例如,“果实”这一概念,本来是人从现实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可是,在唯心主义者看来,“果实”这一概念存在于人之外,是苹果、梨、草莓、扁桃的本质,而苹果、梨、草莓、扁桃是“果实”这个概念的存在形式。这种用一般概念去构造个别事物的做法大错而特错。所以,唯心主义哲学是一种神秘的、虚幻的、醉醺醺的哲学。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也同时肯定了黑格尔在辩证法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被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被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所击败的17世纪的思辨唯心主义,在德国哲学、尤其是在19世纪德国思辨哲学中,有过胜利的和富有内容的复活。这次复活的最大成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是第一次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哲学家。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是倒立着的,与其哲学精神不相适宜的,因而极易走向它的反面。所以,必须拯救辩证法,将在黑格尔哲学中倒置的辩证法再倒过来,以发现其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制定了新科学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原则。根据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结构秘密的揭露,马克思、恩格斯着手创立一种新型的唯物主义哲学,这种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哲学原则,指出,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而,客观世界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的真正第一性的东西。同样,这种哲学原则也必须被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在这个领域也要强调物质资料生产的决定作用,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首先肯定“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的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将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了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重新厘定了哲学的功能与任务,指出哲学最迫切的任务是变天上的批判为尘世的批判,变宗教和哲学的批判为法和政治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已清楚地意识到哲学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哲学家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从而将革命性和科学性两大特征统一在一种新的哲学形态中。
  “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黑格尔哲学中有价值的遗产就这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了一起。马克思、恩格斯了解透彻了黑格尔哲学,以历史巨人的步伐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而作为它的背景的哲学则在它那灿烂光芒下变得黯然失色了。
  然而,马克思主义者决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发育成长的纪念册中,将永远铭记着黑格尔这位不朽的伟大哲人。
  让我们最后唱一支歌安慰这位哲人的亡灵吧:
  他们回去了,他们同时带回,
  一切至美,一切崇高伟大,
  一切生命的音响,一切色彩,只把没有灵魂的言语留下;他们获取了,摆脱了时间的潮流,在品都斯山顶上面飘荡;要在诗歌中永垂不朽,必须在人世间灭亡。
  ——席勒
结语
  有一位古代哲人曾这样说:在诗歌中只有激情和技巧,而在哲学中却有诗意和智慧。我们对伟大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一生精神活动的巡视,目的就是要证明:真正的思想家应当是诗人哲学家,真正的诗人也应当是哲学家诗人。
  人们常说,哲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在于寻求者执着不渝、上下求索的个性魅力,在于著述者睿智妙语、勾魂摄魄的风格魅力。那么,用美的文学语言掩盖思想的贫乏,用千人一面的牧师般面孔布道一种毫无个性的哲学,就不能算是真正哲学的品格。一个哲学家只要用心地去体验人生、历史、世界,只要用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方式将自己智慧的结晶悉心陈列出来,即使他的语言晦涩难懂,即使他的著作深奥艰深,也会由于它本身闪现着哲学家个性的独特光华,记录着哲学家用心用血吟成的人生智慧的篇章,而打破了僵硬,终止了呆板,成为流动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牵动历史,走向未来,像风,像雨,更像诗,供千万代人吟诵。“入妙文章本平谈,等闲言语变瑰奇。”
  以这个标准观之,黑格尔哲学就如诗如画,富于个性色彩,具备独特魅力。它符合时代精神,它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它化作有生命的东西,潜入到人类通向智慧王国的滚滚洪流中,放射着诗的光辉。“黑格尔扬起风帆,周游世界,勇敢地进入了思想的北极。”他拉开沉重的哲学帷慢,敢于窥视美杜莎而不惮于化作岩石。他永远是一个有诗人般浪漫气质的英雄式哲学家。
  “丹青难写是精神。”在即将合上这本小册子时,我们最大的心愿是,但愿我们的记述能为读者朋友了解黑格尔其人其生其学说提供足够的帮助;但愿我们的记述能恰切地表达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精神。
  ??
  
  ??
  
  ??
  
  ??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