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又找来附近两州的代表参加,结果四州的代表决定在第二年九月召集一次十三州的商业会议。
但到头来只到了五州的代表,不过仍有收获,他们已认识到联邦政府的重要性,它决定下一年五
月再开会议,并扩大了会议议题。
这个定于 1787 年5 月25 日召开的会议,就是著名的费城会议,史称制宪会议。
十三、制宪会议和美国宪法(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and the US Constitution)
13
1787 年5 月25 日, 美国的制宪会议正式在费城召开。
制宪会议得以进行,有赖于会议有规则有程序并且守规则守程序;同时,也有赖于主持会议
的主席,是德高望重又谦虚冷静的前大陆军总司令乔治·华盛顿。
即使如此,来自各州的代表们,由于理念与利益不完全相同,仍然爆发了华盛顿所预言的“可
怕的争执”,连他本人也偶尔禁不住用尖刻的语言批评对手。场面十分火爆,眼看就要破裂了。这
时,81 岁的富兰克林出面了,他要求休会三天,“让这一阵的激动过去,大家才能没有意气用事
地、自由地、充分地对这些问题仔细考虑。”同时,他提议请一位牧师祷告“宇宙的创造者,恳求
他主持我们的会议,用他的智慧启迪我们的心灵,把真理和公平的爱好注入我们心中,使我们的
辛苦能得到完全的成功。”
富兰克林的恳切,牧师的祈祷,触动了与会者心灵的深处,滋长了妥协的精神。这三天似乎
上帝之光真的降临了。以至在7 月2 日重开会议时,奇迹发生,会议空气转变,协议的基础,后
来被称为“伟大的折衷”的方案当天就提了出来,在16 日终于以五比四通过了该方案,也就是现
在美国宪法的最初草案。
经过三个月,于九月 17 日,三十九位代表(有13 位代表离会,三位代表拒绝签字)在草案上
签了字。虽然如此,但并非表明大家都满意了;相反,恐怕没有一人认为它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哈密尔顿在签字下注明:“没有一个人的意见比我自己离这个草案更远,但我们是继续在混乱和争
吵中犹豫呢,还是不如在草案上寄托我们善意的期望?”富兰克林则说,这宪法中有几部分是他
不赞成的,但他愿意信托别人的判断。华盛顿则总结说:“很可能我们所提议的不会被接受,也许
还必须经过另一轮可怕的争执。如果为了要讨好人民,我们提供一个自己不赞成的方案,今后我
们又如何能为我们的工作辩护?还是让我们提高我们的标准,使智慧与和平得以实现,至于成功
与否,本是上帝的意志。”
接下来的工作更困难:即,争取有九个以上的州的批准。因为草案规定上院是以州为单位均
等组成。人口少的州很高兴,马上批准,但这只有四州,其余九州则迟迟不予批准。于是,在草
案上签字的代表,抛弃了自己个人见解,努力推动在本州获得批准。
自认离草案理念最远的哈密尔顿,却成为最努力促成批准的人物。他是纽约州的代表,纽约
州议会多数议员反对草案,于是哈密尔顿就发动浩大的宣传,写了很多文章,收入《联邦党人》
书中,成为美国政治的经典。最后,纽约州以相差三票的微弱多数通过。
宾州有一些议员反对草案,拒绝赴议会,使批准的会议开不成。但该地人民在签字代表的解
释下,群起到这些反对的议员家中把他们拖到会场,结果获得通过。
弗州议会辩论最激烈,因为著名群众领袖和雄辩家亨利领导着反对派,而主张批准的领袖居
然是拒绝在草案上签字的郎道尔夫。他放弃了私见,竭力游说,结果以89 比79 批准。郎道尔夫
后来成为第一任联邦检查官。
终于,美国的宪法确立了,它保障了美国两百多年的长治久安。它的制宪过程显示了政治过
14
程中折衷和妥协的重要性,也彰显了美国开国先贤们的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开阔的政治胸怀,从而
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十四、法国革命背景(Background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前面我们曾经谈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特别是卢梭的思想鼓动,另外,加上英国宪政制
度以及美国革命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法国社会十八世纪末叶的社会状况,使法兰西逐步酝
酿出了一种革命的气氛。
1774 年,在法国社会不满情绪日益增长的氛围下,路易十六登基。一方面,长期的战争与政
府开支的奢侈使国家财政日益窘迫;另一方面,受到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影响的老百姓则日
益感到封建等级制度是对自己人格的污辱,而农民由于遭遇到极其沉重的不公平的负担,更是怨
声载道。国王虽然高度专制,却完全没有政治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下层人民为贫穷所困,皇室与
贵族则荒淫无度,国家行将破产而贵族与教士仍不愿放弃特权。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国王提议召
开已经多年未开的国会。于是,国会,即等级会议于1789 年5 月召开。
在国会上,主要由中产阶级与平民组成的第三等级反对当时法国的等级制,要求建立一个以
财产为基础的代议制。这就导致7 月7 日成立立宪议会,该议会一诞生就与国王和贵族对抗。在
革命氛围的激荡下,1789 年7 月14 日,愤怒的巴黎市民起义,他们一举攻占了象征法国专制的
巴士底狱,从而使法国革命开始转向更为激进的阶段。
在国民会议上,大多数主张先要有一个指导立法的原则,再制定新宪法。这一指导原则就是
名垂青史的人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在 1789 年8 月26 日诞生的人权宣言,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历史意义。它包含了法国革命的基
本原则。它作为政治革命的总体方案,大部分基于英美的先例;而涉及主权在民以及人民在立法
与法律面前的平等,则大多出自卢梭的思想。法国人在英美保障基本人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
求不分出身,人人都有平等的参政议政任官的权利。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而“平等”则是
当时的核心诉求。
在人权宣言基础上,1791 年法国颁布了新宪法。该宪法使国王路易十六在立法方面丧失了提
案权,而他的否决权只限于稽延性的用途。虽然国王在任命大臣和军队将领以及外交决策方面仍
然有权。另外,地方政府也实行选举,选出的议会和官吏不再对国王而是对选民负责。立法机构
是一院制,议员用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任期两年。法国没有采用英国的内阁制,国王的大臣不
能由议员中挑选。新宪法采严格的分权制,规定,不管国王召集与否,国会均要开会,并且国王
并无解散议会之权。因而,法国国王的权力就被大大地削弱了。
国王与国会,二者权力的一消一涨,孕育着更为激烈的政治风暴,产生了举世震撼的历史后
果。
15
十五、革命法兰西的激进化及其对欧战争(Radicaliz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France
and Its War to Europe)
由于欧洲其他君主国家集合起来反对法国革命,加上国王路易 16 于1791 年6 月20 到25 日
企图逃跑被败露,因此,革命阵营中的温和派如吉伦特派希望与国王和自由派贵族合作建立英国
式君主立宪的设想完全破灭。1792 年,由于革命面临着武装入侵的威胁,因此法国向奥地利和普
鲁士宣战,并很快扩展为与欧洲多数国家的战争,早期战争的失利,导致更为惊慌和极端的措施,
于是在1792 年8 月10 日图拉里风暴中,废黜并处死国王,屠杀政治嫌疑犯。革命遂走向极端化。
激进比赛的结果,导致吉伦特派以及丹东等人被更激进的雅各宾派所取代。在对欧洲的战争
期间,法国国内的个人自由受到很大的打击,宪政的基本原则受到破坏,实际上是宪政的倒退,
在英国的《人身保护法》里确立的“不经法定手续不能逮捕或处死任何人”的原则受到践踏,出
现了某种“多数人的恐怖”,即暴民政治。大群市民抓住并处决在警察押解下的犯人,后来又把屠
杀扩大到监狱,约有一千多人丧生,其中多数是一般盗贼、妓女和游民,有1/4 是牧师、贵族和
政治犯。1793 年,设立“公共安全委员会”,从而雅各宾派的紧急内阁获得了采取恐怖行动的权
力,但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它有权对大臣与将领直接颁发指令,有权罢免全国的官吏,
用中央提名的官吏代替选举的官吏,取消地方自主权,有权派遣委员分赴各地,执行独裁的权力。
在这种高度集权和对民众全面动员的情势下,法国当局集中力量进行战争,不仅赶走了入侵
者,还发动了反攻。比利时和其他一些领土被并入法国,后来法国势力扩张到了荷兰、瑞士和意
大利。在此过程中,法兰西将领拿破仑的天才脱颖而出,他在意大利获胜后远征马耳他与埃及,
把革命制度带到了他的枪炮所及的地方。只有对大不列颠群岛的攻击没有获得成功。
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胜利而引发了对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恐怖统治的反感,于是继
很多领袖之后,他自己也被推上了断头台。1794 年虽然恢复了资产阶级政府,但法国的民主已经
大大削弱了。1795 年,中央政府方面的民主被取消。虽然人权宣言仍然保留,但成人的选举权却
受到压制,居住权与纳税成为选举权的条件。国会此时已分为两院,上院由用间接选举产生的250
名40 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公民组成,有稽延法律的制定之权;下院则有500 人,有创制法律之权。
但这些都不能防止政府的腐败和遍及全国的政治冷感与厌恶。很多人开始希望结束革命的实验,
再建秩序和安定,哪怕是恢复部分的专制。这种社会心理导致法国在1797—1799 年放弃了民主,
而逐步接受一个执政拿破仑的独裁乃至恢复帝制。不过,即使如此,法国革命的基本成果仍然得
以保持了下来。
法国革命是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竭力提倡平等,维护人的尊严,不管其出身与信
仰,这对全世界都有巨大的鼓舞。但是其激进化的“多数人强迫你‘自由’”的逻辑又开启了革命
压制人权的暴民政治的先河。这两方面都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后期法
16
国用武力推行启蒙理念,从而导致了世界性民族主义的高涨。下一讲我们将继续讨论拿破仑时代
欧洲政治发展的复杂局势。
十六、拿破仑时代(Napoleon Era)
法国革命后期用武力向各国推行启蒙理念,既推广了以拿破仑法典为表征的共和制度,同时,
由于欧洲各国反弹,又导致了世界性民族主义的高涨。于是,在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政治发展呈
现出复杂的局面。
作为法国革命的继承者和背叛者,拿破仑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著名德国音乐家贝多
芬曾经作交响曲献给他,后来听说他当皇帝后,又愤怒地涂掉他的名字。这一历史掌故就典型地
反映了拿破仑充当的上述双重角色。
拿破仑是在 1799 年夺得法国政权的,当时仅有31 岁。他的成功基于两个因素,一是在进攻
北意大利和埃及时他获得的辉煌战功;二是法国人在经历了革命后期的混乱、失望和政治冷感后,
渴望一种有秩序的安定的生活。于是他们接受了拿破仑在1799 年到1804 年的第一执政地位,并
被动地默认了拿破仑在1804 到1814 年作为法国皇帝的专制统治。
拿破仑具有无可置疑的政治天才与军事天才。在他统治的最初几年中,采取了各种措施,实
现了法国人民拥有一个健全政府的要求,并为法国的很多制度打下了基础。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1800 年的行政法令整顿了在革命中划分的郡区,削减了地方选举的
各级议会的权力并派郡守去各地实施中央集权统治。
在政府与教会的关系上,1801 年的《教务专约》解决了革命时期政权与教会之间的争执,它
允许国家掌管教会的世俗权利,而把教皇限制在宗教事务的范围之内。它让“上帝的归上帝,凯
撒的归凯撒”,真正实现了政教分离。
在教育方面,1801 年的教育法令建立了设有奖学金的国立学校,它的目标在于培养文职官员
与军官。
最重要的则是在法律体系方面,拿破仑 1804 年颁布了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
确立了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确立了在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而过去的旧贵族只要承认新政权,
一律受到立法保护。
通过上述措施,拿破仑巩固了法国革命的各项具体成果,这些成果甚至在他倒台之后也延续
了下去。虽然,拿破仑在取得这些成就时削弱了法国人的个人自由,并以行政效率取而代之。在
这方面,议会的职能被削减到最低,行政代替了政治。法国成为一个农民和地主的国家,并拥有
一套庞大而臃肿的官僚机器。不过,它毕竟使社会的才干之士有用武之地了。
拿破仑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外战争。从1803 年起,拿破仑就连年征战。由于他的罕见的军
事才能,法国军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他采用分割敌军,并以优势兵力围敌的战略,
17
1805、1806 和1807 年,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在耶拿,在弗里斯兰分别击败了奥地利、普鲁士
和俄国联军,成为欧洲霸主,这是煊赫一时的拿破仑时代的顶点。
十七、拿破仑的失败及其遗产 (Napoleon’s Failure and Its Heritage)
拿破仑在顶峰之后继续取得了一些军事进展。1808 年他闪电进攻西班牙,赶英军下海,1809
年再胜奥地利。在这些军事胜利的背景下,他扩张法国领土,并把瑞士置于法国“保护”之下。
他通过一系列合纵连横的外交运作,使西班牙、意大利东北部、那不勒斯和威斯特伐利亚都成为
波拿巴家族成员统治下的附属王国:从奥地利和普鲁士夺来的波兰土地被拿破仑取名为“华沙大
公国”。只有领土缩水了的奥地利和普鲁士和靠着与俄国结盟,保持了脆弱的独立。
拿破仑用战争输出法国的制度,推行《拿破仑法典》,在欧洲落后地区强行实施社会革命,同
时也大量搜刮当时他势力所及的地区的资源以供法国之用。从而建立了一个以财富与功绩为标准,
而不以祖传权利和特权为依归的新的社会形态。
他的这一改革,由于是诉诸世俗的要求,而并非诉诸基督教,所以不仅在欧洲的广大地区留
下了痕迹,甚至也影响到了十九世纪后期的埃及和奥斯曼帝国的改革模式,连南美洲和亚洲的日
本也以《拿破仑法典》作为法律改革的样本。
拿破仑军事成就的转折点是他于 1812 年入侵疆域广大而多雪寒冷的俄国,托尔斯泰的名著
《战争与和平》就是以它为背景。这一军事远征的失利导致奥地利、普鲁士与俄国三国的君主结
成联盟去抗拒他。而这一联盟获得英国的巨大财政支持。
英国与法国的敌对主要由于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在地缘政治上和商业上,英国的国家利益
不允许法国控制英吉利海峡沿岸,而法国政府的利益驱使它在商业上排斥英国贸易,因此拿破仑
利用他在欧洲的大帝国体系抵制英国货。英国海军不断在地中海与波罗的海破坏拿破仑的大陆体
系。然而,如果没有奥、普、俄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支援,英国不可能战胜拿破仑。因此,当时
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格局:全球政治与工业最进步的国家英国与一些落后、反动的国家结盟,去抗
击另一个正在政治与工业迅速兴起的国家法国。由此,我们看到,国家利益常常比意识形态更为
强有力。这一现象,后来在历史上反复呈现。
1814 年,俄、普、英三国军队侵入法国,拿破仑战败并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 年,他逃了
出来并奇迹般地受到法国人的沿途欢迎,于是重新统治了法国一百天,号称“百日政变”。但是,
最后在著名的滑铁卢战役中被英国将领威灵顿打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幽禁,于1821 年在该岛去
世。
法国革命是世界性变革的伟大催化剂。它的影响所到之处,给所在地人民带来了“自由、平
等、博爱”的理想,带来了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十九世纪欧洲历史的
核心内容,也是二十世纪全球的主导观念。拿破仑用枪炮推行上述理念、制度和法国国家利益,
18
使其在空间上大大扩展了。但是,由于他采取的民族侵略与压迫政策,同时也激起了欧洲的民族
主义反弹。这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简单地说: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是法国
革命与拿破仑的两大主要遗产。
十八、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复辟(Congress of Vienna and Restoration of the Old Order in
Europe)
拿破仑于 1815 年被打败后,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欧洲进入以保守为基本特征的复辟时期。反
法国的同盟国家在1815 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Congress of Vienna),该会由以保守著称的奥地利
首相梅特涅主导,它使欧洲复辟后的政治秩序制式化了和稳定化了, 史称维也纳体系。
但维也纳会议也有一项正面成果,就是导致了 30 年的世界和平。1815—1848 年间欧洲在维
也纳体系下的和平,是在势力均衡原则的支配下,由维也纳会议与会各国对各自利益的讨价还价
折中妥协而奠定的。其中,梅特涅的政治才干、各国对法国再起的警惕、加上民心思定等其它因
素的配合起了重要作用。
譬如,在维也纳会议中,列强在领土分配方面出现了意见分歧,当时俄国欲得到整个波兰,普
鲁士欲兼并全部萨克逊,但是此举会大大提高俄国和普鲁士的势力,违背维纳会议势力均衡的原
则,所以奥地利和英国坚决反对俄、普的计划。梅特涅为了维护奥地利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以及维
护欧洲列强利益的「互动关系」,基于「私利」和「共利」,提出「会议制度」。会议运作的模
式是列强以和平的方法,本着合作磋商,互谅互让的精神,达成共识,以会谈代替战争,解决彼
此的纷争。最后,双方做出让步,俄国得到波兰部分领土,普鲁士亦得到五分之二的萨克逊,以
和平的方法,解决了维也纳会议中最爆炸性的问题。
梅特涅亦提出列强组成「国际政府」,并以「干预权利」镇压各地有关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
革命运动,强力维持社会的稳定。如在1820 年,双西西里王国和萨丁尼亚—皮得蒙王国发生革命,
国际政府授权奥地利派兵打击当地的革命运动,助其恢复了原来君主的绝对统治。
此外,各国内部的因素亦有助欧洲于1815—1848 年间维持和平的局面。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
各国人民经历了长期担惊受怕、流离失所的日子,均渴望和平、安定和秩序,厌战的情绪高涨。
而且,经过战火的洗礼,欧洲各国灾情严重,即使英国亦不能幸免。故此,列强于战乱后忙于国
内政治、经济、社会各项的重建工作,由于事务繁多,使列强无暇向外扩张,有助欧洲各国保持
和平。
在这段时间内,由于英国的制度性影响,各国对代议制日益感到兴趣,认为它是一种安全的
制度,既可以基本满足民众的要求,又可以避免革命。当然,这里的代议制在政治参与的程度上
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权是很不相同的。
在当时,凡是采用代议制的国家几乎都采用两院制,即都设上院与下院。因为上层人士对于
19
单一的由民众选出的一院制的人民会议不敢放心,怕他们易冲动,从而作出草率的决定。因此设
立上院,由具有一定身分的、有资历、经验和特殊才能的人构成,形成对下院的一种牵制和平衡
力量。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欧洲的某种保守与贵族的倾向。
但即使如此,当时的欧洲各国也无法完全抹杀掉法国革命的成就。拿破仑用枪炮推行自由平
等理念虽然失败,但其遗产并未完全消亡。实际上,在其后欧洲各国制定的宪法中,也不得不引
进一定限度的民主宪政原则。
十九、英国宪政在十九世纪的进化(Constitutional Progress In the 19th Century’s
Britain)
由于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英国在十九世纪实行了相当广泛的渐进宪政改革。
英国的工业革命,导致城乡分化,城市人口集中,企业制度兴起,对法国战争欠下的国债加
重了大众的负担,城市生活造成的联合机会促使了民众权利意识的高涨。为调整与抑制社会的愤
懑,上层认识到政治革新的必要。于是,在广大民众尚未达到忍耐的极限,还没有大声疾呼参政
权利之前,政府已经允诺并开始扩大选举权范围。
1832 年,英国大革新法案虽扩大了政治代表的基础,但仍不能称为完整的民主宪政制。各州
郡中的出租土地者及不动产的所有者,都有选举权,但工人阶级却不得参政。当时英国人口约两
千五百万,但有选举权者不到百万。不过,国会作为国家的代表机构这一原则,连国王与贵族都
是承认的,已经获得普遍认同。
1835 年至1838 年的宪章运动(Chartist Movement)是由于民众对1832 年的温和的大革新法案
以及1835 年的救贫法不满意而兴起的。实际上,早在1816 年,就有人提出每年选举下议院议员
一次,并给所有纳税人以选举权。这两项要求在1838 年的宪章上有名的六条中都体现出来了。他
们并且呼吁重新调整选区,使国会具有代表全民的性质;议员要发给薪水,使更多无产阶级能够
进入下院。这次运动的基本目标是使国会受到选民的控制,这一目标是大体达到了的。
另外一项重要的发展是有关选举的比例代表制的出现。如何扩大国会的民意基础,照顾到广
大地区人民的意愿,同时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哈尔(Hare)提出了比例代表制,以改进代议制,消
除其中不合理之处。所谓比例代表制,就是按各地区人口的多少来分配国会议员的名额。譬如,
如果某地区有5 万人,可以推选出一名国会议员;则在具有10 万选民的地区,就可以有两个议员
的名额,依此类推。象美国各州的联邦众议员名额就是按各州人口多少按比例分配的。自由
主义思想家密尔(即穆勒,Mill)认为比例代表制可以使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士获选为国会议员。
这一系列发展和社会运动受到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家影响,最重要的是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家边
沁(Bentham)以及后来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的影响。功利主义的主要口号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
幸福。这一派别宣布民主为唯一合理的政体,在当时相当激进。因为要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
福,必须大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因而逻辑地就要求废除由君主和贵族控制的上院,并承认由普
20
选产生的下院为最高权力机构,不仅在立法上是最高的,而且要控制行政。
密尔,大家都知道是两本经典著作《论自由》和《论代议制政府》的作者,他虽然大体上赞
成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主张,不过却认为如果把它作为政府行政的方法,可能产生重
大流弊。边沁主张对于国会下院执行大多数人意旨的权力不加限制,密尔认为这就可能干预个人
的权利范围,变成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时期的暴民政治。密尔坚决主张,立法机构最能增进公共福
利的办法是尽量少干涉个人自由。他认为,多数统治,也许比任何其他政治制度更为公正,但不
一定能产生最好的行政结果。
边沁的功利主义开了左翼自由主义(即工党思想)的先河,甚至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了政
治气氛。密尔的主张总的来说较为平衡,较能经受历史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与美国的宪政原则与实践对欧洲大陆思想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
1835 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通过实地考察写了一本《美国的民主》,对于以抽象理念煽动感情
的政治宣传方式表示反感,他对美国政治的客观冷静的比较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我们在下
一次就考察一下美国的民主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的特征。
二十、多党制在美国(Multi—Partism In America)
现在,人们日益清楚了,民主宪政具有一种竞争式的政治形态,这就是政党政治形态,也称
多党制。
但是为什么只有通过政党政治才能达到民主?为什么会有政党?政党是干什么用的?要回答
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考察美国的政党政治。因为美国由于没有欧洲国家那样沉重的历史包袱,因
此它的宪政民主之路比欧洲国家较为顺利和典型。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美国的宪法并没有写入政党一词,那么政党是否合法呢?
政党当然是合法的。因为宪法里规定了人民有结社和言论自由。因此,人民就可以用这一自
由来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和利益并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产生了政党。这里“结社”当然包
含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政党只是其中之一,政党不过是政治见解和利益大体相同或相近的社
团组织而已。(1998 年,有北京的官员居然对申请组党的中国人说:“虽然宪法规定有结社自由,
但是不准组织政党。”这不仅公然违宪,而且闹了一个天大的国际笑话。)
但是,民主国家的政党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大家知道,民主政治要以民众的意见为准,但是,大家意见纷纭,各不相同,如何知道民众
意见呢?于是政治首先就要做“搜集整理民意”的工作。然而众人意见不一,七嘴八舌,如何收
集呢?实际上都是要有人先写好一个草案,供大家批评,修改,形成比较系统的意见,其实这就
是政党首先要做的事。一个政党就是一批政治见解大体一致的人的组合。由于大众的利益不同观
点不同,就组成了各种各样的政党。在选举时,每个政党的党纲都想尽量反映多数人的意见,去
21
同别的政党争取选民的支持。选民当然是投票给与自己意见最一致,最能代表自己利益的党。得
选票多的政党就获得授权去执政,推行得到多数拥护的政纲。因此,第一,政党就是整理并靠拢
民意并设法争取执政以贯彻民意的组织。
第二,政党还是推举人才的组织。因为有了纲领还需要能干的人去执行,否则纲领等于空话。
虽然民主社会在理论上人人都可做官,但僧多粥少,没有那么多官位。如果每个人都出来竞选,
全国必定乱成一锅粥。于是,就自然形成各个不同政见的人群组合。每一个群体中人们的政见和
利益大体相同或相近。于是,每个群体推出少数人代表该群体,这就是他们的候选人。这个政见
和利益大体相同或相近的群体,就是政党。各个政党为了自己的候选人当选,就必然把党内最优
秀的人推出来去同别的党的人选竞争。竞争的结果,能干的人就冒出来了。
可见,民主宪政国家的政党的出现与选举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无非是整理民意和推举人才
的政治组织,以便通过选举而使“主权在民”的原则落实。由于宪法规定了结社言论自由,而又
要实践民主的原则,政党,于是就由于法律准许和民主政治需要而自然而然产生了。反之,如果
没有竞争性的政党政治,民主宪政就就无法运转。
因此,政党政治是民主宪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十一、十九世纪的西方政党政治(Western Multi—Partism In 19th Century)
欧洲的宪政发展虽然曲折复杂,不像美国那样典型单纯,但是只要是宪政民主,其政党政治
仍然有一些基本功能和特征是一致的。这些特征构成了宪政民主的基本要素。很容易发现,它的
特点与我们中国人所见到的所理解的政党很不同。
第一点不同是,宪政民主国家一定有多个政党竞争,而不是一党垄断权力。原因很简单,宪
法规定有结社自由。既然你可以组党,何以我就不能?大家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同时,社会上
确实存在不同利益和不同观点的人群。而一党垄断,没有竞争,则必然造成绝对权力。众所周知,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只有多党的竞争,才能相互制约监督,防止滥用权力。因此,多党制是
有无民主的最重要的鉴别标准之一。
人们可能问,既然大家都可以组党,为什么近代史上宪政民主国家内并没有千千万万个政党,
而仅有几个,甚至经常是两个主要政党在竞争呢?譬如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就是一例。确实,
人人都可以组党,但是小党在选举中根本没有可能胜利,因此,选举竞争的逻辑就使得各种党派
为胜算而合并力量,以赢得选举。组合的结果,最后逐渐造成两个党势均力敌的局面。有些人误
以为所谓“两党制”是宪法规定只许有两个党竞争政权,这是大错特错。宪法上甚至连“政党”
这个词都没有。它是由于结社选举的政治逻辑自然形成的。
第二点是,后来二十世纪兴起的另类“政党”,已经完全脱离了上述政党的基本特征。譬如在
当代中国,一说到入“党”,人们就想到自己的出身成分、介绍人、填入党申请书、内查外调、入
22
党宣誓忠于党的领袖和意识形态、发党证、交党费、过党的组织生活等等复杂手续。在美国,
这一切都不需要。当代中国的这些特点实际上是控制严密的共产党以及法西斯党的特征。在美国,
只是在大选前选民去注册时要填写党派归属(或独立人士)。那时你愿意注册为什么党,你就算是
该党党员了。如你填共和党,表明你有资格参加共和党推举候选人大会而已,没有别的特权和义
务。甚至你最后真正投票时,你也可以不投共和党候选人的票,而投民主党。秘密投票,谁也管
不着你。只有这样,才可以对政客有力量约束,使他们不敢得罪普通选民。
另外,很重要的是,美国的政党并没有一套严格的意识形态去约束党员,也没有严密的纪律
去管理党员。而共产党与法西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及其严酷的纪律是众所周知的。也就是说,
民主宪政国家的政党不是限制人民政治思想和政治行动的组织。虽然,各党之间的政治倾向有些
差异,如大体而言,共和党倾向于小政府,少缴税,为企业家创造更好的竞争条件;民主党则较
为重视社会福利,希望通过税收减少贫富间的差距等等,但大体上,每次选举,双方都会向中间
立场靠拢,以便赢得更多选票。
总的来说,宪政民主国家的政党不是一个享有特权的人的政治组合。它们与后来兴起的那种
高度纪律的、强化意识形态的、夺权后垄断政权的、入党做官发财的特权阶级政党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是民主政党与列宁主义革命党之间的基本区别。
宪政演化的历史表明,所有宪政民主国家的政党,特别是美国政党,在十九世纪就已基本上
具备了民主政党的特征,这一特征,成为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十二、十九世纪法国民主道路的曲折历程(Ups and Downs: 19th Century's French Road
to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我们在前两讲谈到了十九世纪英国的渐进民主宪政改革和美国的政党政治,今天我们讨论法
国宪政民主的进展。
法国拿破仑一世失败后,欧洲有一段复辟和倒退的时期,宪政民主事业陷入低潮。例如,在
西班牙、那不勒斯、波兰等地,建立民主宪政的运动都受到了压制和打击。不过,这一段回潮的
时间并没有持续得太久,原因是,1830 年发生了革命,它阻止了复辟倒退。法国波滂王朝国王查
理士十世企图推翻法国国会制度,但没有成功。革命击破了君权神授的理论,波滂王朝自己反而
被推翻了。继位的新奥尔良王朝的君主答应尊重民意并承诺与国会合作。这一发展导致了连锁反
应:比利时起而反抗荷兰的统治,并且在独立后制定了一部自由的宪法。希腊也变成了一个君主
立宪的国家,而在瑞士,则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另外,意大利、德意志以及波兰也先后传来
了日益响亮的民主诉求和激烈的民主运动,欧洲各国的任何统治者都无法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
1848 年,欧洲发生了争取民主的更大规模的起义和混乱,威胁到了维也纳会议后各保守的君
主制国家确立的世界秩序。但是,在有些国家,这一威胁由于统治者的明智而化解了。
23
譬如有几个君主立宪的国家,由于逐步实行了民主宪政而成功地避免了革命,其中包括英国、
荷兰及比利时。
唯一的例外是法国,它的新奥尔良王朝本来实行的也是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却被一场激进的
革命所颠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该政权没有能够获得中产阶级的积极支持,二是法国的选举
权限制太严,引起了普遍不满。虽然当时的法国国王菲力普路易(Louis Philippe)声称主张和平,
但他厉行寡头政治。而在当时,法国民众憧憬的是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主张的政治平等和耀眼的
外交成就。对这两点,新奥尔良王朝并无意愿也无能力提供给他们。
由于上述原因,法国的二月革命所遇到的抵抗很小,而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很快就答应给民众
以普选权。不过,新成立的立宪会议排斥了革命运动中激进的一翼── 以勃朗路易(Louis Blanc)
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 参与政府,于是在巴黎爆发了巷战。这次事件使法国的资产阶级认为要
建立秩序与安全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于是立宪会议修改宪法,实行总统制,把大权赋予了
总统,由成年男性推选,任期四年,很大程度上不受立法机关约束。这一规定为法国的第二帝国
开辟了道路。当时法国的民意被引导到认为稳定压倒一切的倾向,于是他们把眼光投向了曾给法
国带来自豪感的拿破仑家族。在这一普遍的社会心理支配下,年轻的雄心勃勃的路易拿破仑三世
以压倒性的选票当选为总统。1851 年12 月宪法修改,国会下院仍由成年选举,但上院则由总统
指定以牵制下院。而立法权的准则则交给国务会议负责,原为四年的总统任期改为十年,拿破仑
第三显然成了操纵宪法的人。因而,在第二年即1852 年他把法国再度改制为帝国就毫不奇怪了。
法国人的“拿破仑情结”使得法国的民主宪政又推迟了三十年!
二十三、日尔曼民族十九世纪的政治发展(19th Century’s Germ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在十九世纪日尔曼民族中,中产阶级成为自由主义的主要载体。他们痛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
(Metternnich)的专制制度,甚至支持革命要求。梅特涅在1815 年建立的日尔曼联邦,实际上是他用
于抑制民族团结与宪政要求的手段。只有在普鲁士,民众中支持专制的人数较多,因为普鲁士政
府实行一种很精明的政策,把强有力的行政控制与有价值的行政改革联系了起来。1848 年巴黎的
革命爆发后,日尔曼南部各邦马上扩大了他们的国会制度,并且要求选出一个日尔曼的国会,从
而实现德国的统一。
在这种情势下,1848 年5 月18 日在法兰克福召开了一个普选产生的日尔曼国民会议,并制
定了一部比较周密的自由宪法。宪法规定一个世袭的皇帝与责任内阁共同负责行政,立法权则交
给两院制的国会,下院议员由成年选民选出,上院议员部分选举产生,部分是世袭的。但是日尔
曼原有的当权的贵族并不愿放弃特权而实行议会制的宪政原则,因此,专制的统治仍然在维也纳
与柏林维持,宪法条款被停止实行。1849年,德国皇冠被建议戴在普鲁士弗雷德里希威廉四
世皇帝头上,但他竟然拒绝了这顶桂冠,即表示不承认法兰克福国民会议。于是,各原来的日尔曼邦
24
国又重新活跃起来,企图阻止日尔曼民族统一的实现。
1862年,被普鲁士王威廉一世召唤到权力宝座上的俾斯麦,成为王国第一任首相。他用铁
血手段实现了有利于普鲁士的德国统一,史称”铁血宰相”。1866年战胜奥地利后,他以北德
意志联邦――集中了莱因河北岸所有的城邦国家――代替了日耳曼联邦。1870年德国对法国
的胜利,造成了一个政治上的突飞猛进;南方各城邦国家向北德意志联邦靠拢以图创建德意志帝
国。帝国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城堡的水晶走廊里宣告诞生;威廉一世成了德国皇帝,
俾斯麦被任命为首相。1871年5月的法兰克福条约,承认了阿尔萨斯一洛林让给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推行一种和平与联盟的政策以孤立法国。他的精明的外交谋略,使他成
为国际政治的仲裁人。尽管获得如此巨大的内政外交成就,但到1890年,俾斯麦就被试图独
断专行的威廉二世解除了的职务。
在内政上,德国仍实施压制性政策,但受到了普遍抵制。同时,在巴伐利亚(Bavaria)与普鲁
士王国,日尔曼国会的宪法仍然保留了下来。在匈牙利二月革命后,奥匈帝国已受到很大打击,
民主宪政的思想和力量毕竟在欧洲弥漫开来了。
日尔曼民族的基本问题是,倡导自由思想的毕竟只是少数知识分子,因此在19 世纪较少有发
展出基于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的愿望。立法机构的成立是出于国王的许可。国会是比较软弱和缺
乏效率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咨询、批评,不能过问军事与外交,而且当时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