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5本:CCTV探索发现系列之-世纪战争

_3 CCTV10(现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20万劳工中国劳工远渡重洋来到欧洲前线,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故事却被遗忘和埋没。
  早在正式宣战前,先后有14万年龄在20到35岁主要是农民和城市失业者的中国男性与英法政府签署了5年劳工合同,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同属协约国的俄国在华北地区也招募了约9万劳工。
  1917年8月中国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宣战后,这些华工被大批送往前线,从事修筑战壕等工作,部分华工还直接参加了战斗。
  1918年11月,协约国胜利消息传到中国,蔡元培曾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振臂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北洋政府还在紫禁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来庆祝战争胜利。
  中国劳工为中国争得了战胜国地位。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令中国人愤怒的是,中国劳工的牺牲和战胜国的地位,并没有使中国在巴黎和会中获得应得的尊重和权力。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等七项条件,后来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和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乘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1月28日,年轻的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问题代表中国发言。
中国劳工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中国的这些原本很合理的要求却被拒绝了。
  《凡尔赛和约》里有三条是关于中国的。意思是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转归日本所有。至于二十一条,巴黎和会借口不在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而置之不理。面对这种情况,当时的北洋政府却准备妥协。
  5月3日,国内报纸报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全国人民无比愤慨,5月4日,北京学生到天安门广场集合后游行示威,他们手持写有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条幅,高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这场爱国运动迅速漫卷全国。
  五四运动的爆发迫使北京政府不得不转变态度。
  6月27日清晨,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
  1919年6月28日,以陆征祥为首,包括代表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的中国代表团,没有出席和会,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并通电各参战国家,说明拒绝签约的理由。
  7月2日,陆征祥又致电北京政府:“巴黎和约既未签字,中国德国的战争状态按照国际法可认为继续存在。拟请迅咨国会,建议宣告中德战争状态告终,愈速愈好。”9月15日,中国宣布对德战争状态终止。
  从1918年一战结束到1920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们一直忙着确立战后的世界新秩序。
  这是为了他们庆祝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在纽约、巴黎等地举行的胜利游行。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保证欧洲不再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这时一直在苏俄境内进行的一场战争也走到了终点。
在法国的中国劳工墓
  这一场战争从1918年十月革命爆发,俄国刚刚脱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开始。
  战争的一方是保卫革命果实的苏俄红军,另一方则是逃亡在外的原临时政府控制白军和他们背后的协约国部队。最初,协约国向俄国派出了一支小分队,希望能说服俄国继续对德作战。但是希望破灭了,当俄国全面退出一战,西线的协约国军队出于对共产主义继续蔓延的恐惧,转而积极支持白军。急于扩张其势力范围的日本也开始支持白军。不过,他们主要是向白军提供作战参谋和战争物资。
  1919年春天,三支白军队伍开始向位于俄国西部的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也就是红军的腹地挺进会合。
  一支队伍从西伯利亚向西。
  一支队伍从乌克兰向北,还有一支队伍从俄国西部边界向目的地挺进。
  在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是连接莫斯科和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为了争取对这条铁路的控制权,铁路沿线一直战事不断。
  虽然白军有协约国的支持,但白军指挥官大都无能之辈,而且互相之间缺乏协调。士兵也军纪涣散,难以依靠。
  然而红军的指挥官是里奥.托洛茨基,他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托洛茨基手下的布琼尼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浓密的大胡子是他的典型特征。他原本是沙皇军队里的一名骑兵,现在已经成长为红军骑兵第一军团的司令,这支队伍在他的指挥下非常有战斗力。
  红军应对了白军一次次的进攻,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双方在俄罗斯大地上来回厮杀。
  这是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首府符拉迪高加索的一座纪念碑,人们用它来纪念第一次卫国战争期间,为了保卫这座城市,与白军作战牺牲的数百名中国籍的红军战士。
顾维钧
  到了20年代初,白军被彻底击败了。协约国军队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结果,同时他们在国内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最终他们放弃了对白军的支持启程回国。
  从1914年卷入一战到1920年内战结束,俄国人民备受战争之苦。连续的战争整个扰乱了国内的工业和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灾荒和疾病蔓延。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为此丧生。
  年轻的苏维埃政府面临艰巨的任务:重建家园。
  为了恢复被连续不断的战争拖得陷于崩溃边缘国家经济,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他的新经济政策持。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制,并且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中小企业。
  尽管这些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它明显对恢复经济起到了巨大作用。
  1924年,列宁离开人世。此前,苏联已经正式成立,它的经济复苏仍在进行中。
  20世纪20年代,和俄国一样,参与了一战的其他国家也在进行战后重建。
  从经济的角度看,美国无疑是一战中的赢家。她向英法等国家大量贷款,而且战后她也不需要大规模改造战争工业,因为战争工业从未真正大兴过,这也在经济上减少了美国的麻烦。然而,1917-1918年美国参战的经历只是让他们更加坚信他们传统的观点:欧洲是个充满麻烦的是非之地。因此,最早提出建立国联想法的威尔逊总统,顺理成章地在1920年11月的总统大选中败下阵来。美国又重新开始实施孤立主义。
  20年代是美国的一个繁荣的时代,当时的口号就是“迅速致富”。
  20年代也是爵士乐的年代。
五四运动
  20年代也是颁布禁酒令的年代,出售任何含有酒精的饮料都是不合法的。
  但是,这也导致黑帮大肆从事非法售酒的行当。
  像画面上的这位阿尔.卡邦这样的人建立了无数个黑暗帝国。
  直到1933年,当美国在一次宣布出售含酒精饮料合法时,黑帮才得到了控制。此时,爵士乐的狂热也早就结束了。
  1929年10月,华尔街金融市场崩溃,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泡沫终于破灭了。
  一夜之间,无数人变得身无分文,还有很多人失业。经济大萧条深深地刺痛了这个国家的每一根神经。
  直到1932年11月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后,他的新政才再次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他下定决心要让人们重返工作岗位。
  罗斯福组建了国内重建部,它的任务之一就是转移失业工人。在军队的帮助下,失业工人被送到了美国的偏远地区。在那里,他们被安排在大规模公共建设项目中工作。希特勒以后所采取的重建德国经济的方式与这种政策惊人的相似。
  不久,美国经济有所复苏。
  而英国和法国就没有这样幸运。他们向和平的过渡之路并不平坦。
  法国最主要的工业区,东北地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法国的人口也损失惨重,英国也是一样。更糟糕的是,英法两国因为战争而国库亏空。现在美国成了他们的债权国。
  大量的复员士兵更增加了国民经济从战时向和平时期转型的困难。
  随着兵工厂的停业,涌现出大量的失业人员;同时,随着订单减少,工人工资降低,罢工大规模爆发。
  英国国内,经济状况不见起色。1929年华尔街危机加剧了局势的恶化,它导致上百万人失业。国防开支日益被削减,甚至减到了不能再减的地步。到1930年,支付给军人的工资减少了十分之一。
  法国的经济从未从一战中真正恢复过。法国还经历了一系列左右翼政府的更迭。国内动荡不安。 无论政府如何交替,有一点是确定的,法国再也无法承受一场像1914-1918年的一战这样的战争了。
  当英国和法国试图从战争的破坏中走出来时,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经历了更加困难的时期,而一种将影响全世界的黑暗势力正在悄悄兴起。
 
 第十二集 大独裁者
  一战刚刚结束,在战败国德国,极左派和极右派之间冲突不断,双方都雇用了从一战战场归来的士兵作为准军事部队。
  1918年11月,在战争的废墟上,在美国总统威尔逊坚决主张废除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大压力之下,德国建立了由社会民主党执政的魏玛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规模不大的陆军与极右翼政党的军队一起,把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试图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努力,绞杀在血泊之中。
  1919年,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了一部宪法,这就是“魏玛宪法”。
  然而,在《凡尔赛和约》强权条款的遏制下,德国局势却在进一步恶化。
  1920年3月,德国的一位军方高级将领及其党羽试图颠覆共和国政府。政府被迫从魏玛逃到了德累斯顿。
  另一方面,巴黎和会以后,德国战争赔偿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又在1921年作出新决定,要求德国在30年内赔偿战胜国330亿美元巨款。同一年,德国交付了首次赔款之后,便向协约国提出延期支付下一年赔款的请求。
  由于52%的德国赔款将支付给法国,因此法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法国的高层政要和工业金融寡头,一向不满足《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一直蓄意寻找机会与德国发生冲突,企图占领德国最重要的鲁尔工业区。
  1923年1月11日,法国以德国故意不履行煤炭供应义务为借口,与比利时共同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地区。
德国士兵向希特勒宣誓效忠
  本来,《凡尔赛和约》已经给德国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致使马克极度贬值,到1920年8月份,德国货币由原来7000马克兑换一美元上涨到了100万马克兑换一美元,法比两国占领鲁尔区,更使德国经济雪上加霜。
  在英国和美国的默许与支持下,德国对于鲁尔问题采取了消极抵抗政策。声明:停止继续向法、比两国赔款以及提供矿石原料。
  然而,德国也很快意识到,对战胜国的任何反抗都会导致国内经济的全面崩溃,因此被迫重新开始了赔款。
  实际上,对于鲁尔区的占领,法国和比利时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实际利益;另一方面迫于强大的国际压力,它们最终从那里撤军。
  透过鲁尔事件,德国极左翼和极右翼都感到了政府的软弱无能,因此暴动不断。
  巴伐利亚地区的冲突尤其严重,内战也促使右翼组织迅速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道夫·希特勒开始了他的政治冒险生涯。
  这里是奥地利和德国边境的小镇布劳瑙。
  1889年,希特勒就出生在这个小镇。
  少年时期的希特勒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一度流浪在维也纳街头。
  这是他年轻时的水彩画作品。
华尔街股市暴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是德国巴伐利亚后备步兵第十六团的一名下士;1919年他在慕尼黑参加了成立不久、成员还不到100人的德国工人党。
  希特勒在“德国工人党”前面加上了“国家社会主义”的字眼,变成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人们也许会误认为希特勒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事实上,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口号,不过是希特勒争取底层民众、骗取工人选票、最终夺取政权的一种手段。
  凭借富有煽动性的演讲和强硬的政治手腕,希特勒很快就成为了纳粹党领袖。对于《凡尔赛和约》的抨击,又为他赢得了众多支持,甚至还获得了曾经任德军参谋长的鲁登道夫的赏识。
  希特勒认为武装夺取政权、重新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1923年11月8日,他和鲁登道夫共同策划了一场政变。
  这就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啤酒馆政变”。
  希特勒和鲁登道夫本来希望通过政变,夺取魏玛政权,撕毁《凡尔赛和约》。
  然而,事与愿违,政变失败了,他们被送上了审判台。
  虽然这仅仅是历时数天的一次短命政变,却是希特勒日后登上政治舞台的预演。
  政变失败后,鲁登道夫被指控犯有叛国罪,希特勒则被判处五年监禁,关押在慕尼黑城外的兰斯堡要塞。
纳粹王牌飞行员司令戈林
  由于政府高层中纳粹同情者的斡旋,以及鲁登道夫一战英雄的特殊身份,最后他被无罪释放;希特勒的刑期也被从五年减到了九个月。正是利用狱中的这段时间,希特勒口述了他的政治宣言《我的奋斗》。
  但是,希特勒出狱后,一度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演讲。
  国际局势似乎也有利于德国。
  1924年五月,美国预算局局长道威斯提出了战后德国赔偿的修订计划。
  道威斯计划不赞同外国贷款2亿美元给德国偿付债务,只是要求德国尽自己的能力支付条约规定的赔款。
  法国和英国也表示支持道威斯计划。
  在这项修订计划的纵容下,德国经济开始复苏,国际地位也稳步上升。
  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了国际联盟。不久,又成为国际联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
  这一年,禁止希特勒在公众场合演讲的限制也被解除。希特勒决定放弃武装暴乱夺取政权的策略,通过议会斗争,达到自己的政治意图:使纳粹党成为 执政党,进而统治德国。
  不过,这条道路并不像希特勒想像的那样平坦——1928年5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只赢得81万张选票,在国会中也仅仅占了12个席位,是位居第九的最小党。
  然而,一年之后爆发的美国华尔街股市大崩溃,给希特勒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转机。
希特勒发表演讲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股价暴跌,随之企业相继倒闭,银行破产。
  脆弱的德国经济遭受的打击更为惨重。
  在整个经济危机期间,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百分之四十点六,农业生产下降了百分之三十。
  到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时,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全国6600万人口中,几乎有一半挣扎在饥饿和贫困线上。
  然而,德国人的苦难却变成了希特勒实现野心的筹码。
  他把这一切转化为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
  从1930年到1933年,他离至高无上的权力宝座越来越近。
  1930年,德国国会大选时,纳粹党和左翼政党所取得的票数都不足以组建新政府,希特勒便利用冲锋队显示纳粹党的实力。
  选举中,充斥着身穿褐色衬衫的冲锋队与左翼政党之间的暴力冲突。
  1932年春天,希特勒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他参加了总统大选,并且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票数。
  这一次,他的对手是已经年迈却受人尊敬的陆军元帅保罗·冯·兴登堡,从1925年以来,他连任了两届总统。
希特勒酝酿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就在这一年的国会大选中,尽管纳粹党没有获得绝对多数的席位,却最终确立了最大党地位。
  事态的发展,出人意料。
  冯·兴登堡认为打破政治僵局的惟一出路就是劝服希特勒出任总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接受了总理职务,但是,内阁成员中,纳粹党仅仅占了两个名额。
  一个月后,国会大厦发生了一场神秘大火,据说纵火犯是一个半疯的荷兰人。希特勒趁机指控左翼政党是大火的幕后策划者,并说服兴登堡对他们进行政治限制。
  但是,即使有总统的命令铺路,纳粹党仍然没有在1933年的大选中获得绝大多数席位。
  不过,希特勒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以国会大火为由逮捕了左翼政党代表。随后,其他政党也被逐一禁止活动。
  1934年8月,冯·兴登堡辞世,这意味着对纳粹党的最后束缚被彻底解除。
  希特勒继任德国总统,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职务于一身,所有人尊称他为“元首”,他宣布自己是“德国人民至高无上的审判者”。至此,希特勒完成了对德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
  希特勒以典型的政客手法提出了纳粹党的25点纲领,这个纲领无所不包,几乎能满足每个人的任何一项要求。
  贯穿希特勒思想的中心就是血与土,换句话说就是狂热的种族主义和领土扩张政策。
希特勒在检阅纳粹空军
  在当时的德国,这不仅吸引了陆军以及工业巨头,即使对生活在战败国阴影笼罩下的普通公民,也有巨大的欺骗性和诱惑力。
  早在1933年2月1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的第三天,他便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另一方面,尽管德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希特勒却准备决心重建德国的武装力量了。
  1933年,德国组建了“国家秘密警察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盖世太保”。到1939年,秘密警察已经发展到3万多名成员,他们渗透并控制着德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德国占领区,拥有大量监狱和集中营。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必须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
  然而,希特勒上台之后,根本无视这个规定,首当其冲的就是大肆扩张军队,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
  其中最显赫的是希特勒建立的三个装甲师。
  并且,为了吸取一战的教训,德国的治军理念也被重新改写:每一名士兵都经过精心挑选,并接受可以承担比自身军衔高两级的士官或者军官的工作训练;所有士兵都必须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
  这确立了军方在国防体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为军队的迅速扩张搭好了平台。
  冲锋队参谋长罗姆认为:他们是纳粹革命的骨干力量,应该以其为基础,组织一支站在国防第一线的军队,并由他亲自领导。
  这与希特勒的想法大相径庭,他认为:冲锋队应该是一支政治力量而不是军事力量。
  希特勒对罗姆这个潜在的政治对手的实际动机开始了怀疑,最终决定血洗冲锋队。
  1934年6月,在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军的协助下,希特勒迅速逮捕并处决了冲锋队的高层领导人。
  他给罗姆所定的罪名是——破坏政党和国防军之间的关系。
  此后,党卫队便成为了负责保卫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的化身,一个将纳粹种族主义转化为行动准则的独立机构。
  这个比冲锋队更加傲慢的杀手精英团体,渗透到德国的党、政、军各个领域,参与国内外的各种血腥镇压活动,成为了纳粹党统治的重要支柱。
  在对外关系上,希特勒也日益加紧了撕毁《凡尔赛和约》的步伐。
  《和约》规定,德国不得拥有空军。
  然而,德国和苏俄1922年签订的《拉巴洛条约》打破了这个规定。
  在此前的魏玛政府统治期间,德国并没有空军。
  但是,从1922年起,战胜国允许德国发展民用飞机,于是,德国组建了汉莎国家航空公司,飞机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更是大力支持成立滑翔俱乐部,德国由此掀起了飞行热。
  滑翔俱乐部有助于渗透发展空军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德国有机会在苏联秘密训练军事飞行员,同时,还可以利用苏联的装备研究军用飞机的设计。
  接下来,希特勒命令秘密筹建了德国纳粹空军,并任命他的忠实追随者赫尔曼·戈林,负责空军事务。
  赫尔曼·戈林,是一战时期的战斗机王牌飞行员,1933年协助希特勒取得政权后,主管盖世太保。1935年任空军总司令。1940年被授予帝国元帅称号,地位仅次于希特勒。
  本来,按照和约规定:德国海军只能保留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希特勒担任了纳粹元首之后,这一状况却发生了变化。
  1935年6月英德签订了海军协议,同意德国把水面舰艇的数量限制在英国皇家海军舰队规模的三分之一内,而潜艇力量则与英国相当。
  由于致力于扩军备战,纳粹德国急需钨、锑等战略物资。而中国华南各省的这些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恰好适应了德国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正面临着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也非常需要从德国进口先进的武器和装备。因此,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纳粹德国与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之间,曾经在军火和战略物资方面交易频繁。
  20世纪30年代中期,希特勒表面上呼吁和平,成功地扰乱了对手的视听,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其采取了绥靖政策,错误地认为纳粹的野心尚在控制之中。
  1933年10月19日,希特勒宣布德国退出国际联盟,这越发标志着:对于希特勒而言,《凡尔赛和约》已经失效了,而国际联盟作为维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已经名存实亡。
  希特勒正为制造一场德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巨大灾难,悄悄地准备着。
 
 第十三集 邪恶的轴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并成为了战胜国。 尽管如此,战争给它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深重的灾难。 法西斯党及其党魁本尼托·墨索里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登上了政治舞台。
  墨索里尼,188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乡村的一个铁匠家庭,1920年流亡瑞士并加入当地社会民主党,因为参加工人运动遭到瑞士政府的驱逐。一战期间,又由于他大肆鼓吹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被社会民主党开除。1914年,他组织了“革命法西斯党”,极力鼓吹战争。五年之后,又将“革命法西斯党”改组为“战斗法西斯党”。
  意大利法西斯党也像德国的纳粹一样,最初由游民和退伍军人组成,是一个人数少、力量小、影响并不大的半军事性恐怖组织。
  为了壮大法西斯势力,墨索里尼几乎不择手段,采取了既讨好贵族、又讨好平民、左右逢源的政策。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墨索里尼的意料。 1919年11月国会大选,法西斯党员竟然没有一个候选人当选为议员。 1920年5月,法西斯党在米兰召开代表大会,决定将暴力手段作为这个党派的行动方针。
  在恐吓以及棍棒的威胁下,不少人屈服了,法西斯党的选票数量也随之大大增加,不仅在米兰占有明显优势,而且在波伦亚、弗利也获得了很大支持。 1919年11月,选举墨索里尼的票数才不过4000张,两年之后,竟骤然增加到了17万8千张。 在国会535个席位中,法西斯党虽然只赢得了35席,但是已经成为了操纵国会、干预国事不可忽视的力量。 不久,法西斯党便发展成为拥有15万党员的右翼政党。
  1921年11月,墨索里尼将“战斗法西斯党”改名为“国家法西斯党”,自任“领袖”。他很快又将全体法西斯党员组成了法西斯战斗队,使其成为纯粹的准军事性组织。 在法西斯党暴力面前,软弱的意大利政府,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1922年,刚组建不久的法克达政府也摇摇欲坠。 接下来,已经武装起来的法西斯党,更加令人恐怖,他们等待着每一个机会,准备夺取国家政权。
  墨索里尼甚至公开表示:“不是罗马把政府拱手让出来,就是我们向罗马进军,把政府夺过来。”
  1922年10月27日,墨索里尼下令向罗马进军,得到了王室支持。两天之后,国王维克多·埃马纽尔派人到米兰邀请墨索里尼立即到罗马出任首相。
  不久,墨索里尼突然发动政变,夺取了国家政权,废除议会制,最终在意大利建立起恐怖主义控制下的专政,他本人则成为了意大利的独裁者。
  墨索里尼梦想着去建立一个新的罗马帝国,因此意大利需要大量的士兵。他号召人们结婚生育,政府用金钱鼓励人们这样做。
  男孩子从童年开始,法西斯就一直向他们灌输着意大利的命运以及战争的美妙。每一个男孩子都必须佩带刺刀,到30年代中期,墨索里尼吹嘘说:意大利已经拥有800万把刺刀。
墨索里尼鼓励意大利国民生育并向孩子灌输法西斯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意大利是战胜国,然而,除占领了意大利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边境的扎拉以外,至于另一座城市阜姆则没有抢夺到手。
  殖民地的划分也与他们的希望相违背。
  正如墨索里尼所说的,意大利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外交却完全失败。
  愤怒之火和不满情绪在军界、法西斯党员和狂热的扩张主义分子中燃烧着、蔓延着。
  更为危险的是,在墨索里尼的煽动下,民族主义分子开始了一系列挑衅行动。
  1919年9月,极端民族主义诗人邓南遮在法西斯党的支持下,决心占领阜姆。
  邓南遮募集了一批战斗队员。
  其中许多是刚刚从监狱里释放出来、愿意效忠死战的囚徒。
  在邓南遮的率领下,他们向阜姆进发,试图在那里建立一个独裁的法西斯政权。
  然而,邓南遮进军阜姆并不顺利,他们占领阜姆15个月后,在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下又被迫撤出。
  无论怎样,墨索里尼上台之后,意大利与一战刚刚结束时相比,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国家了。
  墨索里尼扮演了一个无私领袖的角色,他紧步希特勒后尘,创造就业机会,把湖滩沼泽改良成农场,企图以开展公共设施建设,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个阶段,至少从表面上来说,意大利成立了强有力的政府;南方的黑手党也已经被镇压。
  然而,墨索里尼的目的远远不止这些,他想把意大利变成一个疆域更大的国家,他的注意力首先盯上了非洲东部的阿比西尼亚,也就是今天的埃塞阿比亚。 1935年十月初,意大利军队从非洲最东端的意属索马里,入侵阿比西尼亚。
  墨索里尼把这场战争看作是对国民献身精神的检验,妇女们顺从地卖掉了她们的戒指和其它首饰,用来换取钢铁和炸弹。 尽管意大利军队不熟悉那里的地形,然而装备精良。 那些用弓箭、长矛、老式步枪等落后武器装备起来的阿比西尼亚人,面对的不仅是意大利现代化的炮兵和坦克,更有不断攻击他们的空军,有时甚至还有毒气弹。
  一个和本尼托·墨索里尼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空军飞行员,维多里奥·墨索里尼,在谈到轰炸阿比西尼亚的村庄时说:我从飞机上投下的炸弹爆炸后,就像是一朵朵盛开的死亡玫瑰花,战争是美的,最完美的典型。
  尽管阿比西尼亚人作战勇猛,仍然无法阻止法西斯军队的入侵。
  经过六个月的激烈战斗,阿比西尼亚最终被意大利完全占领,成为了意大利新的殖民地。
  现在墨索里尼又把目光转移到了西班牙。
  1936年2月,西班牙共和党等民主力量组成人民阵线,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建立了共和政府。这引起了长枪党等反动势力的极端仇恨。长枪党,是1933年10月创建的西班牙法西斯政党。
  就在阿比西尼亚被意大利占领两个月之后,在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国纳粹的支持下,长枪党党魁佛朗哥,命令驻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殖民军,发动了反对共和政府的武装叛乱,西班牙内战由此爆发。
  佛朗哥,曾经在1912年参加了西班牙在摩洛哥的殖民战争,1935年出任陆军参谋总长。
  1936年6月,佛朗哥准备将叛军从西属摩洛哥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调运到西班牙大陆去,他向德国和意大利求助。
  于是,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开始插手,帮助佛朗哥完成了这个行动。
  7月份,希特勒派来的容克式运输机在摩洛哥降落了,又很快派遣了5万军队以志愿兵的名义到西班牙协助叛军作战。
  事实上,希特勒把西班牙内战看成了德国新式武器的试验场。 德国正在研制的三型、四型新式坦克以及纳粹空军的最新飞机——尤其是 米109型战斗机和容克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都被投入到了这场战争。
  纳粹精锐部队“秃鹰军团”,为了检验防空炸弹的杀伤力,对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发动了轰炸。共有6千人丧生。这次空袭行动也初步证实了军事学家认为轰炸机将主导未来战争的观点。
  当时在法国巴黎看到这条新闻的画家毕加索,满怀愤怒地创作了一幅作品《格尔尼卡》。
  墨索里尼也急于炫耀意大利的军事实力,树立大国地位,派遣了15万军队,以及700多架飞机,在西班牙战场与德国的纳粹军团一起参战。 与此同时,苏联为了遏制反共产主义势力向西南欧洲的扩张,也派出了志愿者,并提供大量武器与资金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
  西班牙战火呈现四处蔓延之势,英国和法国担心这会演变成为又一场欧洲大战,便与意大利、德国以及葡萄牙达成协议,共同执行不干预西班牙内战的绥靖政策。
纳粹空军秃鹰军团轰炸格尔尼卡
  国际不干涉委员会由此成立,1936年9月初在英国伦敦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虽然表面同意了不干涉政策,暗地里却继续向西班牙派遣部队,输送大量武器。
  因此,苏联警告德国和意大利,在执行不干预协议方面,要与他们一样不受约束。
  在西班牙国内,叛军得到了德国和意大利越来越多的空军支持,他们开辟了两条战线。在北方,叛军攻占了伊伦和圣塞瓦斯蒂安,切断了共和政府北部与法国的联系,同时佛朗哥向北进军,攻打首都马德里。
  西班牙共和主义者紧急构筑防线,保卫首都马德里,阻止了叛军在南部的进攻,控制了国内所有大工业区和政治中心、主要海港以及交通干线。
  工厂、城市和乡村还成立了民兵中队、大队和纵队。在叛乱发生的头几天,便有包括许多妇女在内的30多万人报名,要求参加战斗,每个人能找到什么,就用什么武装起来。像左轮手枪、猎枪、单发步枪、刀叉等,都成了反击叛乱者的武器。人们甚至从地窖里取出祖先曾经使用过、已经生锈的武器,走上战场;没有武器的人则捡起伤员或死者的步枪来参加战斗。
  共和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外援是国际纵队。
  国际纵队由来自中国、美国甚至包括德国在内的54个国家的左翼人士,大约4万5千名志愿者组成,其中包括以海明威为首的许多反法西斯知识分子。
  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海明威创作了著名的《丧钟为谁而鸣》。
  当时的中共中央多次致电声援西班牙共产党,并指示旅德支部负责人谢惟进,率领100多位欧美华人、华侨,组成中国支队,直接在西班牙内战的中线、东线作战,几乎参加了全部重大战役。
  1937年,周恩来等人送给国际纵队里的中国支队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
  在马德里外围的战斗中,国际纵队进行了英勇的战斗,许多人牺牲。
  1936年底,马德里受到了三面进攻,处于被包围的状况。共和主义政府被迫迁到瓦伦西亚。
  此时,德国和意大利正式承认佛朗哥为新的西班牙国家领导人。
  苏联一方面积极支持西班牙左翼政府,同时却对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与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深感不安。苏联寻求西方民主国家来帮助遏制他们,却又不想过度招惹这两个国家。 国际不干涉委员会试图封锁西班牙沿海,意大利和德国海军负责东海岸线,英国与法国封锁南部和北部。
  1937年11月底,佛朗哥的军事力量逐步强大到足以自己实行海上封锁。
  到1938年底,共和主义者已被压缩到两个区域,一个是以巴塞罗那为中心
  的东北端狭小区域,另一个是从马德里往东延伸到海岸线的地方,马德里仍然没有被攻下。
  此时外国分遣队,包括国际纵队,已经按照不干涉委员会制定的一项计划开始陆续从西班牙撤离。
  佛朗哥的军队对马德里合围,即将发动总攻,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承认佛朗哥政府。
  1939年2月,共和主义政府被迫撤退到法国。此时,中国支队的大部分成
  员已经牺牲,随队撤退的谢惟进等人,刚刚进入法国,便被法国政府强行拘禁于比利牛斯山附近的集中营。直到1940年3月,他们才获释回国。
  3月底,经过近三年的战斗,马德里的保卫者弹尽粮绝,最终向佛朗哥投降。
  一个月后,佛朗哥宣布内战结束,出任西班牙国家元首。从此开始了他对西班牙长达36年的独裁统治。
  西班牙内战几乎把整个欧洲都卷进了纷争,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哨战。
  而同时,另一场战争正在远东进行着,在那里,日本军国主义日益加紧对于中国的侵略。
  这样冠冕堂皇的保证,不过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幌子。事实上,日本企图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十九世纪下半叶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渐成为了当时亚洲的第一强国。并由封闭走向扩张,开始对中国发动了有步骤的武装侵略。
  分别于1895年、1905年占领了中国台湾和东北的部分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接连遭受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1923年关东大地震和1927年金融危机的打击,
  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更使本来就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脆弱的日本遭受了致命打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以政变、暗杀等手段,先控制了军部,再以此影响内阁,推动日本当局实施战争政策,企图用发动侵华战争来摆脱经济危机,缓解政治危机。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内阁上台。
  1931年 9月18日晚上,在军部的纵容支持下,日本关东军驻南满铁路守备队,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一段路轨,借此诬蔑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军。
  接下来,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九·一八”事变,导致了日本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 各类产业的恢复和发展,给危机中的日本经济带来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1937年底日本东京举行庆典活动庆祝法西斯三国轴心形成
  1932年初,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继而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6年3月成立的广田弘毅内阁,完全按照军部的意志将扩军备战作为内外政策的核心。广田内阁的成立,标志着军国主义成为了日本政治的绝对主宰。
  1937年7月7日夜,“七七事变”爆发,这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这也意味着,日本军国主义者,已经孤注一掷地将日本变成了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策源地。
  由于缺乏对新式武器和先进技战术的了解,日本选派了大批青年军官向德国学习。
  德国的“虎”式坦克以及装甲兵的新式训练方法,引起了日本军官的浓厚兴趣。
  这是他们利用无线电指挥沙盘上的德式坦克模型,进行模拟训练。
  为了让日本军官熟练掌握“虎”式坦克的驾驶技术,纳粹德国还专门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坦克兵,为他们详细讲解坦克性能并进行实战测验。
  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为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互相靠拢,继续进行着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紧密协作。
 
 第十四集 纳粹的冒险
  早在1933年1月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的时候,国际社会就普遍认为,给予德国的惩罚已经足够了。
  纳粹上台以后,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军备力量都取得了欧洲大陆的领先地位。 希特勒宣称,他将致力于挽回1919年《凡尔赛和约》给德国造成的损失。
  1933年,国际联盟驳回了纳粹德国要求与邻国、特别是法国同样数量军队的提案,希特勒正好以此为借口,退出了国际联盟,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一系列不受约束的军事冒险。
  在希特勒《我的奋斗》第一页就有这样一句话:“日耳曼的奥地利必须回到伟大的日耳曼祖国。”
  奥地利是希特勒出生的地方,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人讲德语,希特勒准备首先把奥地利纳入德国的版图。
  1932年以来,由于受到来自左翼和右翼的威胁,奥地利总理陶尔菲斯解散了议会。1934年初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工人起义,使这个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陶尔菲斯严酷地镇压了起义,这使他更加不受国民的欢迎。于是希特勒想趁机发动政变推翻陶尔菲斯政府。
  然而,虽然奥地利纳粹分子暗杀了陶尔菲斯,他们的政变却失败了,奥地利军队重新控制了秩序。
  另外,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也反对这次政变,他在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的勃伦那山口部署了军队。
  因此,希特勒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奥地利的入侵。
德军入侵莱茵兰
  但是,萨尔州的回归德国让希特勒欣喜异常。
  萨尔地区原来是德国面积最小的州,这个煤矿和钢铁厂众多的地区,随着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生效,被从德国分割出去,置于国际联盟的管辖之下。由于这里地处法国边境,法国早就对其有领土要求。
  1935年1月,萨尔地区举行了未来归属问题的全民公决,结果以90.8%的高票率,决定回归德国。国际联盟支持了这项公民投票。
  投票结果极大地鼓舞了希特勒,他派遣军队进驻萨尔地区。
  接下来,希特勒把目光转向了莱茵兰。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必须尊重莱茵河以东50公里的非军事区莱茵兰,不得向莱茵河左岸派遣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军驻扎在莱茵兰,就是为了保证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不再重新对这里进行武装。
  然而,1930年6月30日,法国把驻扎在莱茵兰的最后一批军队撤出,比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日期提前了5年多。
  法国从莱茵兰的撤军本来已经给德国创造了可乘之机,5年之后另一个机会又不期而至。
  1936年英法忙于解决阿比西尼亚问题,希特勒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在3月7日,命令三营国防军,迅速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
  两个小时后,希特勒在国会宣布:为了维护边界的安全和保障防务的根本权利,德国政府已经从当天起,重新确立了在非军事区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主权!
  莱茵兰得手之后,希特勒曾经私下里说:“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以利用的那一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然而,英国没有行动,法国也只是把一些军队部署到法德边境,然后又撤走了。
  现在希特勒下令在法国边境修建和马其诺防线类似的防御工事。因此西墙防线诞生了。
  希特勒继续实施扩张计划,并且大造舆论。
德军入侵萨尔地区
  1936年正值第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举办,希特勒抓住这次机会,极力赞美国家社会主义优越性,并大肆宣传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种族。
  与此相应,每年九月,他都会在德国南部城市纽伦堡,举行全国纳粹党员大会。上百万人参加游行,展示着纳粹训练的力量。
  1938年,希特勒认为他的军队已经足够强大了,便再一次准备入侵奥地利。
  自从1934年纳粹政变流产之后,由舒施尼格统治着奥地利。像他之前的陶尔菲斯一样,他不想让自己的国家任由希特勒的摆布。
  1938年2月,希特勒威胁舒施尼格必须在一周内,将国家政权移交给奥地利纳粹党。
  在此期间,他又不断给对方施加军事压力。
  尽管如此,舒施尼格还是提出了抗议。
  希特勒转而指控他残害奥地利纳粹分子,双方的紧张局势迅速升级。
  为缓解紧张局势,
  舒施尼格宣布进行公民投票,
  让奥地利人民自己决定是否愿意独立于德国之外。
  然而,由于希特勒害怕这次公决可能不利于德国,在3月12日的公决前夕,他断然命令军队迅速越过了德奥边界,并很快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奥地利人完全惊呆了。
  德军却受到了纳粹支持者的欢迎。
慕尼黑协议签定,绥靖政策达到高峰
  同一天,希特勒宣布成立奥地利德国联盟。
  这样,奥地利被吞并,成为德国的东方省。
  奥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胁下被吞并的,而这个过程又是以所谓和平方式完成的。
  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对此除了故作姿态的虚弱抗议之外,无所作为,他们甚至认为:讲同样语言的两个邻国组成联盟是很自然的事情。
  到1938年4月初,英、法、美竟然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撤回了驻奥地利使馆而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
  希特勒的扩张计划又一次得逞。
  软弱的国际反应鼓励了希特勒的野心,他把扩张的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捷克斯洛伐克。
  事实上,在希特勒入侵奥地利之前,他就曾经表示:再也不能容忍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少数民族进行的所谓“严重迫害”。希特勒诡辩说,捷克斯洛伐克是在一战之后,由战胜国一手制造出来的国家,这块土地应该纳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疆土。它一天尚存,一天就是帝国东部的威胁。
  希特勒清醒地意识到,只要插进捷克斯洛伐克,摧毁它强大的防御体系,便能让德军进攻波兰或者苏联畅通无阻。
  希特勒早已决定拿苏台德地区日耳曼少数民族问题作为突破口。
  在德奥合并的影响下,居住在苏台德地区的350万日耳曼人,也要求作类似的合并,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受残酷压迫的少数民族。
  就在此前的三年里,希特勒秘密地资助苏台德纳粹党——到这个时候,日耳曼少数民族运动已经完全由它控制。
  1938年9月12日,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举行了罢工,并且拒绝交税。与此同时,几乎整个欧洲,到处传言希特勒已经下了最后通牒,要立刻入侵苏台德。因此,法国与英国政府惊惶失措。
  法国总理达拉第紧急致函英国首相张伯伦。提议: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他建议,立即邀请希特勒与他们会晤,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途径。
  当人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时候,英国首相张伯伦终于促成了一个慕尼黑国际会议的召开,这似乎是最后的希望。
纳粹德国越过波兰边境
  张伯伦是1937年5月出任英国首相的。
  同年底,法西斯同盟“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在英国高层,关于如何应对德国的战争威胁上,有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以
  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主张加强战备,联合法、美以及其他中小国家,共同对付法西斯、纳粹的侵略扩张。
  而以张伯伦为首的绥靖派,主张对德国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政策,并且后者还占了明显的上风。
  张伯伦曾经吹嘘,他对欧洲整个局势、甚至对整个世界了如指掌。
  为了推行绥靖政策,他一面在国内打击强硬派,一面以69岁高龄三次长途乘坐飞机,亲自去德国,与希特勒秘密会谈。
  1938年9月29日,在德国的慕尼黑,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四国首脑紧急集中到了一起。
  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外的情况下,四国首脑进行了会谈。
  希特勒按照自己的计划明确表示,关于苏台德领土已经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会谈最后达成共识,与会各国几乎接受了希特勒的全部要求,以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的牺牲为代价回避战争。
  张伯伦最终促成并且带回了《慕尼黑协定》,也就是希特勒要求的、按照民族自决,使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基本原则。
  至此,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慕尼黑协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在1938年10月1日,顺利占领苏台德地区。
  此后,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更多的是一厢情愿。
纳粹德国越过波兰边境
  希特勒一次次的扩张成功,使他更加肆无忌惮,他立即向东,下一个目标便是波兰,那一直是希特勒的眼中钉。
  他要求得到但泽港,也就是今天波兰的格但斯克。
  希特勒对但泽港的无理要求,遭到了波兰人的断然拒绝。另一方面,希特勒也很顾忌在爱德华·斯密格里里兹元帅领导下的庞大波兰军队。
  因此,他没有立即采取入侵波兰的行动。
  他还要等待时机。
  希特勒重新盯上了捷克斯洛伐克,他准备对这个国家实施第二次入侵。
  希特勒后来说过:“对我来讲,从一开始就很清楚,我不能满足于得到苏台德地区。”
  事实上,慕尼黑会议划定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边界,对捷克斯洛伐克来说,是无法维持生存的,而对希特勒而言,也不是最终目的。
  自从苏台德地区脱离以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他少数民族,已经蠢蠢欲动,准备效仿。捷克斯洛伐克面临着民族进一步被分裂的局面,同时,希特勒继续对其进行武力威胁。
  尽管早在193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实行了部分动员,40万后备兵应征入伍,军队进入防御阵地,准备抵抗侵略者的进攻。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希特勒达到他的目的。
  希特勒继续以武力为后盾,策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分裂。捷克斯洛伐克亲纳粹分子,极力反对布拉格政府,拒绝执行布拉格政府发布的任何命令。
  1938年10月6日,斯洛伐克在德国的操纵下宣布“自治”,1939年3月14日,又宣布“独立”,并请求德国给予所谓的保护。
  3月15日德军进驻布拉格,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第二天,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捷克斯洛伐克彻底沦亡。
  对于德国这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国仍然只是稍稍抗议了事。
  战火终于越烧越烈。德国军队的步步进逼,不可遏止的侵略野心,使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正面临着破产的危机。
  但是,英国和法国同时也警告希特勒,他们会支持波兰。
  墨索里尼对他盟友的屡屡得手也感到越来越妒忌,1939年4月,他派军队占领了阿尔巴尼亚。
纳粹德国越过波兰边境
  法西斯和纳粹的一系列扩张行动,终于促使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一项行动,他向德国和意大利寻求保证,希望他们承诺不会再向其他欧洲国家发动进攻。
  然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非常清楚:美国由于受到三十年代中期通过的中立法案的约束,被禁止给冲突中的任何一方提供帮助。
  因此他们对罗斯福的请求不予理睬,进而在1939年5月签订了《钢铁协议》,互相保证战时给予对方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联盟。
  整个1939年夏天,英国和法国都在不遗余力地请求苏联帮助遏制希特勒入侵波兰。
  然而,1939年8月,让整个世界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竟然飞往莫斯科,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基础是把波兰划分为两个国家。
  而分割波兰,将会使苏联在未来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中,拥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缓冲地带。
  这样,希特勒感到苏联的态度已有确定的保证,彻底打消了德国进行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顾虑。
  希特勒决心用武力来解决波兰问题,开始有恃无恐地调动军队了。
  按照1939年夏天制定的一项计划,穿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占领区,希特勒将部队运动到了波兰边境附近。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