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河北北部,曾经有一个并不强大的诸侯国赵国,它的北面就是游牧民族经常出入的地区,赵国不得不经常和马上的民族交战,但是这里的地形比较崎岖,战车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强健的马匹和威武的骑士让笨重和典雅的车战相形见绌。
公元前307年,饱受游牧民族侵袭之苦的赵武灵王开始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他动员赵国的贵族和士兵脱掉长袍,走下战车,穿上长裤,脚登皮靴,骑上战马,组建了中国最早的骑兵部队。
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诸侯王促使了中国古代骑兵的诞生,到西汉时期,战车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灵巧的骑兵成为战场上的英雄。曾经在远古战场上出尽风头的戈、矛、戟等兵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更加适合骑兵和步兵作战的刀、枪等短兵器成为了军队的常备武器。
残酷的战争催生了兵器技术的发展。在虢国国君的墓葬中,就放着一堆车马器,就在这个车马器堆上,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件珍贵文物……
中国古代兵器(下集)
虢国墓出土的铜芯铁剑(此图片来源于千龙网)
在虢国国君的墓葬中,一个惊人的发现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科技对人类的意义,在虢国一号墓椁室的东南角,放着一堆车马器,就在这堆车马器上,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件珍贵文物。
虢国墓地考古队的队长姜涛回忆说,当时最初露出来的时候是那个玉柄,再往下清理,开始看到了一些锈的痕迹,这把剑本身外面有一个制作非常精制的牛皮鞘,软鞘在那边插着的,那个牛皮鞘上面的针脚都看得非常清楚。
这柄玉茎铜芯铁剑,剑柄用玉做成,下葬时剑身用丝织品包裹,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显然,这把剑是墓主人的心爱之物。它说明当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出精美兵器的特殊工艺,出土时的剑身通体严重锈蚀,中部因受压而断裂,但看起来并不起眼。经过测试,证明这把剑是铁制的,这一结果令人吃惊。
在今天的中国,舞剑已经成为强身健体的方法,剑在他们的手中只是道具,丝毫没有杀气,而在远古时期,剑身上却经常沾满敌人的血迹,剑是一种有效的近身搏斗兵器,而天下利剑,多出于吴越。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诸侯国中,涌现出了干将、莫邪等铸剑巨匠,这一时期的剑还是青铜铸造的。
青铜剑
出土于湖北的越王勾践剑,2000多年的时光竟然没有让它断裂或者锈蚀,刃口仍旧保持着刚刚铸造时的锋利,更让人惊叹的是剑身遍布黑色的菱形暗纹,直到今天,人们都还无法确定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做到的,至今发现的吴王剑和越王剑在10余柄以上,铸造都很精良,反映了当时南方吴越两个诸侯国的青铜铸造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千百年来,关于剑的传奇一直在中国人中间流传。孤独的剑客、不可琢磨的剑术,在作家的笔下已经成为中国功夫最具传奇色彩的象征。
和剑客相比,中国传统刀客的形象潇洒不足但沉稳矫健。
也许这跟刀本身的特性有关,商代的铜刀长度很短,但是短刀重量较沉,灵活性反而比不上短剑,没有受到人们的青睐。800多年后的西汉,短刀第二次出现了,钢铁为刀提供了更为坚韧的骨骼,有种长达 1米的环首刀具备了凌厉的杀气。
又经过几百年的改造,环首刀不见了,在战争中取而代之的是令人恐惧的横刀,刀的品种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在战场上占尽了风光。
汉代 刀
从汉朝以后,一直到清朝,刀都是士兵必备的格斗兵器。
无论是刀还是剑,虽然早在远古时代就被发明,但青铜刀剑都比较脆弱,刀剑真正的黄金岁月是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战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高度。
曾经无比辉煌的青铜器逐步走向末路。
如果说秦汉之初的军队中还有少数青铜兵器在继续使用的话,那么,到了汉武帝时代已成了钢戟铁矛的天下。
西汉早年的闽越王城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铁制器物,这里出土的铁矛头以82厘米的长度成为中国之冠,重达15公斤的铁犁铧也是当时中国之最。而铁兵器更是具有相当的韧性,估计是铸造成型之后又经过热处理和反复的锻打。
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600多件铁器。
通过现代科学方法检验,这些铁器的铸造水平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工匠们用原始的冶炼捶打方法,不仅打造出工艺水平极高的铸铁件,而且千锤百炼出了令人惊叹的“百炼钢”,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钢制品。
科技的发展再次引起兵器制造的巨大进步,冷兵器从青铜到钢铁的彻底变革,是在汉代完成的,从此,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第一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仅以牺牲100多人的代价,打败了拥有数十万士兵的伊拉克,依靠远程兵器进行空中打击是美军制胜的关键。从最原始的弓箭发展到现代枪炮,甚至导弹和火箭,远射兵器的发展始终处在各个时代兵器技术改良的尖端。
在弓上加装一个有青铜机栝的木臂,就成了弩。
弩机
这一改进使得弩的优越性大大超过了弓。出弦的箭劲道加大,射程更远,装上箭之后可以从容瞄准,待机发射,不受张弓时间的限制。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人还发明了一种连发弩,可以集中发射。
在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就有弩兵的形象,还有弩的遗迹。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到了汉代,弩兵已经作为一种兵种,在军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兵种叫“材官蹶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近代馆主任黄亦兵介绍说,“蹶张”是一种弩的名字,这个弩有那种臂张弩,用手臂就可以把弩的弓弦拉开的,还有力量更大的弩,需要用脚来蹬这个弦,这个蹶就是踩和踏的意思,这个弩就叫蹶张弩,在步兵部队里面,有专门用这种蹶张弩的特种兵,就叫“材官蹶张”。
远射兵器发挥的作用不仅是野战,更重要的作用是在攻城上。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威力巨大的绞车弩和床子弩,虽然没有留下实物,但专家根据史书记载复原了当年的床子弩,安放了三把大弓的床子弩,张弩时用粗壮的绳索把弩弦扣连在绞车上,士兵们摇转绞车,张开弩弦,安好巨箭,放射时,要由士兵用大锤猛击扳机,把箭射向远方,这种床子弩的箭还叫“踏橛箭”,这个名字的来由是因为它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攻城战使用了大量特殊的装备,有保护士兵的防护车,有登墙用的云梯,还有防止敌人进入城门的布满尖刀的战车,而在所有攻城武器中,最常用的是一种巨大的机械装置叫抛石机。
抛石机
抛石机的雏形在春秋末期的越国就已经出现,相传当时就使用了可以把12斤的石头,抛掷到200步远的攻城器。北宋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宋、辽、西夏相互对峙,战争频繁,当时各个政权的军队都普遍使用抛石机。
抛石机是当时最重型的远射兵器。
无论怎样改进,抛石机抛出的也还只是石头,杀伤的威力是有限的。在人类历史上,所有只利用了物理学原理的兵器都被叫做冷兵器,而身处在冷兵器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杀人的兵器究竟还能到达怎样可怕的程度。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炼丹家成了人类最早的化学家。
他们发现,把硝石、硫磺和木炭等物品混合在一起,能产生巨大的爆炸性能,这就是最原始的火药。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最迟在公元808年以前,就发明了火药。
火药发明后,大约在10世纪时的北宋初年,便被兵器工匠们用在远射兵器的设计上,投入到战争中了。
人类从此进入到热兵器和冷兵器混用的时代,战争的场面更加宏大。
抛石机是怎样变成炮的呢?火药发明后,工匠们制造出了一种外表涂有沥青和黄蜡的可爆炸的圆石球,石球落入敌方阵地,发出轰然巨响,火光腾空,并喷发出一股呛人的烟雾,炮弹也可以是蒺藜火球,它利用爆炸的强大推力,把球内的铁蒺藜撒放开来,杀伤力更大。
弓箭也变了,这样的弓箭因为有了火药的成分,而被叫做火箭,火箭还分成很多不同的种类,这种火箭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一窝蜂”。黄亦兵介绍说,“一窝蜂”是一种齐射火箭,在一个箭筒里面有32支火箭,药捻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燃了以后,32支火箭一下子全都能够发射出去。
明代火箭
今天的火箭射程一般都能达到几百公里,但它的原理却和古代的火箭基本相同。明代发明的火箭有很多种,有些设计十分精巧。有种火箭叫“火龙出水”,专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极火箭。黄亦兵介绍说,它是一个二级火箭,就是在这个龙的前部和后部各有两个火药桶,另外在龙的腹内也有两只火箭,这两只火箭也有火药桶相连,先点燃这个龙身上的四只火药桶,龙在水面上飞行,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火药桶的火药快燃烧完的以后,自动点燃了龙腹的两只火箭,然后这两只火箭再继续向前飞行,这就是最早的二级火箭,现在的二级火箭的原理和这个也一样的。
虽然火箭的威力有限而且用这种武器很难瞄准,但是对于远距离地破坏建筑物却十分有效。在明代的军队里,即便是下级军官,也可以使用这些武器,可见它的广泛使用程度。
在目前已知纪年最早的元代火铳上刻有铸造的年代:元至顺三年,也就是公元1332年,这个火铳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重6.94公斤,1935年在北京市房山云居寺被发现。
元代火铳
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火铳,铳口外张,形似酒盏,所以也叫盏口铳或盏口炮。
根据史书记载,在南宋后期,火药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工匠们也掌握了铜铁管的铸造技术,因此出现了改写人类兵器史的新式兵器——火铳,火铳是今天通行的枪和炮的共同鼻祖。
后来,火铳经过演进,身形巨大的就成了炮,而小巧便利的就是枪。
公元1335年,起义刚3年的朱元璋得到了几十支火龙枪,据说试枪时,“势若飞龙,洞穿层革”,威力很大,朱元璋十分高兴,觉得如果装备了这样的火器,“取天下如反掌”,于是下令日后如果成功,就封这些炮为大将军。
从此,火炮就有了正式的封号。明王朝建立后,中央专门设立了神机营,把各种兵器统称为神器,封各种火炮为将军,每年春秋,还派遣官员祭祀。
当火药兵器在中国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时候,西方还不知道关于火药的知识。
公元13世纪到14世纪,欧洲人在和阿拉伯人的战争中,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兵器。从此,欧洲人开始对火药兵器进行大规模的研制,渐渐地,发明火药的中国人在火器制造方面落后了。
到明代,一些欧洲的火器传入中国,和中国本土的兵器一比较,马上显示出了优越性。
15到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制造出了一种新的火药兵器,中国人把这种兵器叫“佛郎机”。传说在明朝年间,福建有个海防官员在检查来往的船只时,发现葡萄牙人的船上有很先进的火器,于是他就鼓动那艘船上的中国海员,下船帮助制造这种火器。
中国的兵器工匠们立即仿制佛郎机。明代的史书中详细记载了这批佛郎机的情况,它们全部用黄铜铸成,每件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可分别装填火药,轮流发射。其实,明代的中国人也已经制造出了自己的火炮,这种炮还有一个挺文雅的别号“竹节炮”,这个炮身是直形的,为了抗弹压在炮身上面有铁箍,这种铁箍就像竹子的节一样,明朝火炮的俗称就叫“竹节炮”。
当佛郎机这种火炮在明万历后期由荷兰传入中国时,中国人发现它比自己的竹节炮要优越许多,于是开始大量仿制。但是,当时的人们还是给它取了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名字,叫“红夷”大炮。
公元1626年,明朝著名将领袁崇焕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后金的进攻,大量使用红夷炮。在宁远城的守卫战中,明军击退了后金的多次进攻,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就是在这次战斗被红夷炮击中,不久死去的。后来,清代继续使用明代的红夷炮,改称“红衣炮”。
西方火炮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明清火炮技术的发展。
一尊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的清代的威远将军炮,是一种大口径短管炮。它是康熙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690年制造的,重300公斤,长690毫米,口径212毫米,用木质炮车承载,发射的是爆炸弹。炮身上铭刻着满汉两种文字,记录了监造火炮的官员名字和工匠名字。
威远将军炮的炮膛明显分为前膛和药室两部分,使用时先将火药装进药室,然后将炮弹放进前膛,弹外用火药填实,隔一层湿土,最后用腊封炮口。发射时,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的引信,再点燃火门上的引信。
这门火炮在康熙皇帝平定中国西北地区噶尔丹叛乱时,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青铜炮质地坚韧不易爆裂,而且青铜的熔点低,比较容易铸造,明初就已经出现了直膛铜炮,但是造价比较高昂,所以今天留下的明代火炮大部分都是铁炮。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由于国库充实,铸造的重炮中绝大多数就是青铜炮了。这些炮种类繁多,根据史书记载,有好几十种,皇帝也经常赐给炮一些将军的封号,比如制胜将军炮、威远将军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神威将军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神功将军炮等,每年秋天,朝廷还派大臣到卢沟桥祭祀。
但是,到清代晚期,由于没有工业文明的坚实基础,中国火器的制造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天朝大国一次次地惨败在西方人的坚船利炮之下。
1894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封疆大吏创建了湖北枪炮厂,这是中国现代兵器工业的开端。
中国古代兵器的时代终结了。
古代兵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充满了血腥的金属兵器大部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是,当我们再次看到一件件来自历史深处的古兵器时,金戈铁马的时代仿佛又回到我们的眼前。
中国古代兵器(附篇)
本篇资料来源于CCTV《百家讲坛》,可能是2002年2月份的。视频链接可能已经失效。
主讲人简介
杨泓:男,满族, 1935年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物》月刊编委会委员。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大学毕业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汉唐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中国古代兵器考古。
主要学术专著:《中国古兵器论丛》《美术考古半世纪》《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
内容简介
当我们远离古战场刀光剑影、血火交并的嘶杀呐喊,尘封几千年的斧钺勾叉、刀枪剑戟把我们的思绪拉回了久违了的战火弥漫的岁月。古代兵器见证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我们这里讲的中国古代兵器是指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从史前时期一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这个历史阶段里边,中国古代国家军队使用的各种兵器和总的装备情况。
一般来讲,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也就是说,在火药发明以前,军队里使用的兵器我们称它为冷兵器。火药发明以后,火药开始使用于战争以后,就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就是火器。这时候是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中国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史前时期,从考古学来讲叫石器时代,我们称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
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到了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的军队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在北宋的《武经总要》里边讲了三种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火药法。当时用火药做成了用抛石机发射的炮弹,当然抛石机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现可能在东周晚期。
南宋时候出现了竹筒火器,陈规的《守城录》里面讲到,开始用竹筒,里边放上火药能够往外喷火,或者能烧伤敌人。还有就是把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以喷火,当时也叫火枪。就是说开始出现管形的火器,这是出现最早的火器。
火药传到西方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和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它有一个极大的发展。所以当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商船到了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枪炮过来,明军才看到自己的落后,所以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就开始引进了西方的枪炮的制作技术。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练新兵,袁世凯练新兵等等,开始引进新的西方的枪械以后,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就结束了。
全 文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下中国古代兵器的情况,我们这里讲的中国古代兵器就是指的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从史前时期一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这样一个长的历史阶段里边,中国的国家的军队,使用的各种兵器和装备的总的情况。
一般来讲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来说呢,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也就是说,在火药发明以前,这个阶段军队里使用的兵器呢我们就一般称它为冷兵器,对着火器来讲的,火药发明以后,火药开始使用于战争以后,就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就是火器。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时期,就是古代兵器里边,就出现了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期。那么在中国古代,这个分界线,这个分水岭在什么时期呢?就是在北宋时期,那么在火器发明以前,中国古代呢,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就是史前时期,那个时期呢,从考古学来讲,就叫石器时代,因为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用石头做的,所以我们就称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
那么接着开始发现了青铜的冶铸,就是人们懂得冶炼金属了,这个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那么这个时代,在历史上也有人称做是青铜时代,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的兵器称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以后出现了进一步对金属的认识,就开始了懂得金属的冶炼,冶铁和炼钢,这个时候军队使用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钢铁时期的兵器,就是铁器时代的兵器。
那么在冷兵器阶段,基本上就这三个阶段,可以说分成这么三个阶段。如果说过去的,按照社会发展史来说,也就是说石器时代的兵器,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的时候,那个时候战争也可以说是种原始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原来是作为生产工具用的,那么到了氏族之间发生激烈的矛盾,需要武力来解决的时候,这些有锋刃的生产工具就被用来杀人,这个时候开始就出现了兵器的萌芽。那么最早的,在狩猎工具里边,人们发现最早的一个最古老的狩猎工具就是弓箭。那么在中国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现在发现的弓箭,可能出现最早的时期,就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现在屏幕上放出来了一个石头的箭头,就是在箭上边绑上一个箭头,这个古代就叫镞,就是金字边一个民族的族字,叫镞,这个是在山西的峙峪发现的,它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大概最迟也是距现在两万五千年以前生产的这样一个狩猎工具。但是,发现了箭镞还不能够说明这些箭镞真正能用来杀人,那么在考古学上,我们发现的真正就是说古代的用石头做的箭镞,或者用骨头磨的箭镞真正用来伤人的材料,已经是更晚一些时候的材料。那就是说在江苏一个遗址里边,新石器时代的大墩子遗址里边,发现了一个墓葬,里边有一个死者,就是发现了人骨了,被一枚骨头做的箭头射中了,到他死那个箭头还插在腿骨,说明这个人,看来这个人很可能就是中箭不久就死了,这一个材料说明在当时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弓箭确实用来伤人的,也就是说它真正从生产的狩猎的工具转化成兵器了。
我们知道在石器时代,有一个工具,就是当时生产工具里边特别常见的,就是石斧,在有些石器时代遗址的墓葬里,比如说大汶口,男人的墓里边就放石斧,女人的墓里边就有其他,比如骨针,纺轮这些,这样的社会分工。所以在当时,男人的生产工具,这个石斧是最重要的,而这个呢,也就是最早变成在格斗中出现的兵器,就是斧。石斧的样子,因为它是适于生产的,它的刃部比较厚,但是作为伤人就比较不太适应了,于是把石斧就做了很多的加工,把刃磨得很薄,而且选择特别坚硬的石料,而且呢把刃磨得很宽,有时候把两边的刃尖就翘起来,这样呢就是后来说的钺,斧钺,钺就是斧子的刃开始开阔了。
那么我们看这个就是当时已经用玉做的一个钺,这个时候两边的刃呢,已经翘起来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呢是在良渚文化里边发现的一个玉钺,在这个钺上边上角有一个神人的像,可以看到,是一个带着冠的神人,底下骑一个兽,那个兽的两个大眼睛,有人认为它就是个老虎,那么在它的下角还有个神鸟的像,这样的玉钺,就是当时出现在身份很高的人墓葬里边的,那么就说明它既是当时已经形成的专门的兵器,也是身份的象征。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战争出现。那么兵器才正式地脱离开原始状态,也就进入了它的发展期,也就是从材质来讲,这个时候青铜已经开始出现了。那么当时社会上最高的生产工艺,当时就是青铜冶炼。所以呢,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就把当时社会生产最尖端的这些工艺用来制作兵器,在青铜时代,我从中国历史上,就是夏商周这个时期吧,国君最主要的两件事情,在《左传》里面记录的,总结得很简练的几句话,就是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祭祀和作战,戎作战。
现在我展示出来的就是一个在二里头发现的铜戈,在中国青铜时代,军队装备的最标准的兵器,就是和现在的制式兵器步枪和自动步枪的一样的兵器就是戈,当时是每一个战士都要装备的,由于这个兵器呢是最普通的军队里必备的兵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目前我们文字里边凡是和战争有关的字都缺不了“戈”字,那么戈呢它是一个使用起来呢,是勾杀的。就是说,它垂直地装上把,它的整个形状就跟现在的镰刀有点像,因为这种兵器它的特点是勾杀,所以这个兵器形状的改进,就是从夏到商,一直到周,这么漫长的青铜时代,这个兵器就不断地改进,但是恰恰就这种兵器就是中国古代的典型的兵器,而且一直延续到整个青铜时代。
那么在商代军队主要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当时的兵器从它的设计和制造都是为适应车战需要的,那么当时战车上的方式它就是中间一个人是御车的,专门为驾车,右边这个人,也叫“车右”是拿长把的兵器准备和对方的车做交手仗,左边这个战士也叫“车左”,他主要是拿弓箭的,负责射箭的。当时作战的时候,如果远了是射箭,远射用弓箭来射对方,当两个车到一块儿的时候,它不能头对头,头对头两边马搅在一块儿,车仰马翻,谁也打不着谁。所以这两个车对面驶来的时候,一定要用你的车的右边去找对方车的右边,因为两个拿长兵器的人都站在右边,叫车右,就是说你错车毂的时候,就是你拿你的右边错它的右边,然后俩人拿长把兵器的人就来一下,这叫一个回合,呼一下,谁也没有打着谁呼就开了,跑走了。而且战争跟礼节有关系,你看到对方国君了,要从车上跳下来,要把头盔摘掉,免胄,把头盔摘掉。然后再戴上帽子跳上车跟他打,在邲之战里边,晋人到楚人那儿去挑战,挑战完了之后,他驾车回去了,回去人家追,他射箭的车左,射的就只剩一只箭了,一看人家还在追,怎么办呢?看见前边跑来一个麋鹿,一箭射在麋鹿的龟上,就是背上了,然后回过车去,车右下了车,拿着这个麋鹿过去献给对方的主将,说是现在打仗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礼,那么把这个送给你,可以给你的手下去吃,对方的主将一看,说,哈,他“其左善射”,他左边这个善射,把他们的人射死好多,其右有辞,他这个车右会说话,好,你走吧。他回车走了,把他放走了。这是打仗。
所以和当时的社会制度,当时的战争方式,当时的礼制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时的这些兵器都是和这个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像戈这样的兵器,虽然它不合理,但是始终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想看中国古代的兵器,它和中国古代的文化、战争各方面,都联系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一个兵器的问题。
防护的装具呢,就是甲胄,当时虽然青铜兵器都是青铜生产的,但是这个时期的甲胄主要是皮的,所以我们考古发掘出来的铜甲,铜的甲也有些材料,主要就是皮的,特别是在南方的楚墓里,大量出的最好的皮甲就是在曾侯乙墓里出的,那么皮甲呢,当时呢就是说,是采用“合甲”的方式,就是把皮子做成片,然后几片皮子合在一起,比较牢靠,然后穿起来,这样的甲呢,青铜的兵器是完全可以阻挡住的。那么还有大的盾牌,当时的盾牌呢,是木头的,有的外面蒙上皮,上面有铜的饰件,主要的部位有铜的饰件可以挡住。此外,还装备有一些小的刀,那就是最后实在是车仰马翻以后,两个人抱在一块儿,才能使用的卫体的兵器吧。基本上是这样一种状况。
那么到了西周时候,就出现了这种整铸的戟。它是把一个矛头和一个戈用把给它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从战国以后,一直到秦到汉初的戟,是这个样子的。那么这种兵器出现以后,因为它具有戈和矛两种兵器的用处,所以逐渐地它就在军队的装备里边,基本上取代了戈和矛,就变成了战国时期军队里边,每个军人都要装备的制式兵器,就是戟。所以大家看古代的史书里边,这时候,有时候称士兵就叫“执戢”。从东周时期,另外一种兵器就开始出现了,那就是剑。当然剑最早出现的形态比较短,在商代晚期一直到西周的时候,发现的还都是青铜的,比较短的剑。现在放的剑是一个早期的短剑形态,是在三门峡的虢国墓里,西周墓里出的,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东西,是一把铁剑,剑的茎,就是剑的把是铜的,把外边还裹上了玉。最早出现在兵器上的铁刃,是利用天然的陨铁,就是从天上掉下的陨铁,把这个陨铁做成兵器的刃,在商代已经有了,那么真正是人工冶炼的钢铁做成兵器,现在我们放的这一件可能是一个最早的例子,这是西周时候的。
那么下边我们就看一下剑,最早的宝剑是吴越时期,有关铸剑的这些传说,比如干将、莫邪。在吴越地区它是水网地区,战车是不好走的,那么笨重的战车在南方是没法作战的,而且吴和越的军队主要是步兵,那么步兵格斗就要靠剑,所以铸最精良的剑当时是在吴越地区,这是跟当时的军队有关系的。吴王夫差到北方来争霸的时候,他的军队是五个方阵都是步兵,所以这种情况和北方中原地区车战还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剑这种兵器,在南方它就发展比较快,那么以后,从春秋一直到战国时期,也在北方就逐渐传开了,而且特别是当战国晚期,步兵和骑兵的野战出现之后,就是车战逐渐衰落的时候,剑在北方,也就是整个军队的装备里面越来越重要了,变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兵器了。这是一个发掘出来的越王墓里的剑,那么大家可以看到那个剑刃的两个弧曲度是很漂亮的。这个更是一把名剑。就是越王勾践的剑,因为越王勾践的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勾践自己做的剑,上面有六个鸟篆的铭文,铭文中的“鸠浅”就是“句践”,就是越王勾践自做用剑。越王勾践的主要的对头就是吴王夫差了,这是吴王夫差做的一个矛,同样制作得很漂亮,上面也有暗纹,同时也有吴王作的铭文。所以这对兵器正好是,一方面是王做的兵器,另外呢,也正和很多历史故事,可以结合在一起,是我们从考古发现非常名贵的两件兵器,那么当时的主要远射的兵器,就是弓箭。我们现在看到是一张弓的样子。那么弓呢?最早我们说的,像石器时代的弓都是单体弓,拿一个木材或者竹材给它弯起来,加上弦就是弓了,那么到了这个时期中国弓的特点第一是复合弓,第二,它是有弓弣的,设在弓体的中间,整个弓的形状是两度弧曲的,西方的弓是没有弓弣,没有中间这个弓弣。中国的弓,当你不使用的时候把弓弦放开,弓就翻过来了,就翻成一个圆圈形,西方的弓不是这样的。这就是当时使用的箭,箭头呢安着铜镞,下边是箭杆,后边有羽毛,后来就把这两翼式的箭镞变成了三棱的箭镞了,那射的劲就更强了。那么青铜器兵器的使用,一直到后来,到了秦代我们从秦俑坑里发现了兵器,还主要是青铜,那么这个是在秦俑坑里发现的一个铍,看着样子像是短剑,实际上它安上长把以后,就是长刃的一个矛,叫铍,就是金字边一个“皮”,这个从战国到汉代,到西汉时期最常使用的一个阔刃的矛。那么战车的使用,秦俑坑里可以看到,一号坑里主要还是以战车为主的编队。这个铜车的车箱的前边呢,搁着有弩,有一个弩,还有箭囊,还有盾牌,这就是当时的战车的一个比较形象的材料。那么说到弩呢,由弓发展的一种远射兵器,大量使用强弩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有人认为战车的衰落跟弩的使用有关系的,因为弓是靠人的臂力张开的,所以它有一定强度。所以射程它就靠人的臂力射出来的,就是不能射得过远。弩呢就不是了,弩是把弓张在木头做的弩臂上,可以延时发射,就是你把箭放好了,瞄准好了,等到敌人出现了才扣扳机。弓就不成,因为人拉开了弓等着,没那个劲,无论如何他也坚持不了的。所以弩的使用常常改变战争的面貌,虽然就是简单地把它安了弓臂,木头的弩臂,可以改变战争面貌,所以大家知道的故事就是庞涓和孙膑斗智,最后庞涓死追,追到了马陵道,孙膑当时已经准备好了埋伏,就是靠弩,他是把弩兵埋伏好了,都张好弩等着,等到庞涓到那儿,一看,树上有字点着火看看吧,孙膑告诉部队,你们一看见火光就射弩,所以他一点火,马上万弩齐发,一下子就把他,整个给全军覆没,所以弩在战国晚期大量装备军队以后,使战场的面目就改观了。
那么现在我基本上介绍了青铜时代兵器和战争,也就是配合着车战来使用的各种兵器,兵器基本上成了钢铁冶炼。刚才已经讲到了,在西周时候已经出现了人工冶炼的钢铁,但是大量使用钢铁的兵器,比较多的使用,用在兵器上,就是到了战国晚期,那么一直从战国晚期到了汉代,到了秦到了汉,一直到东汉时期,那么钢铁的兵器才取代了青铜兵器,作为中国古代兵器的主要的材质。当时军队主要装备是戟,就是铁戟。但是戟这种兵器,在钢铁兵器里边,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就基本上不见了,就消失了,就被淘汰了。为什么?就因为这种兵器它的横支也主要是勾的和戳的,但是钢铁的铠甲越来越制作得好、精良,就需要穿透这个铠甲,就需要一种力量,那么这样的戟就不太好使了。同时呢,到了南北朝时候,不但人穿铠甲,马也穿铠甲,是重装骑兵,所以戟对付重装骑兵就不太好使。而且锻造起来困难,还得做出一个旁支来,最后呢就都改成了长的马槊,就是丈八长矛,马矛了,长刃的马矛,这样穿透力强,所以逐渐地戟就消失了。所以到了南北朝以后,军队里边就不见戟,看不到。所以古代的兵器常常是随着时代,随着材质的变化不断地消失,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把在火器出现以前,中国古代军队里边使用的冷兵器做了一个比较概要的介绍。
那么到了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那么大家都知道,中国是火药的故乡,所以,在中国的军队里边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那么在北宋的《武经总要》里边讲了三种配方,就是蒺藜火球,霹雳火球,还有就是火炮火药法,主要就是当时用火药做成了砲弹当时用抛石机发射,当然抛石机最早的使用,就是砲的出现可能在东周晚期就开始了。大家知道,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就使用霹雳砲,霹雳砲就是这种砲,这种砲是用大的石头弹,用杠杆作用把它扔出去,这边呢有一个皮兜,把石弹放上去,然后几十个人合力把它拉起来,靠杠杆作用把它摔出去,石弹就一个抛物线的形状就打到敌人那边去了,主要用做攻城,或者是守城时打击集合起来的对方的军队,因为这个砲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打抛物线的,所以像陈规的《守城录》他讲,可以采取隐蔽射击,就是守城的不一定把砲放在城墙上,可以放在城墙里边,在城墙上面站一个人观察,然后呢,看到敌人在哪边,然后通知这个砲,它就可以隔着城墙打出去,因为打的抛物线,打到敌人。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中国象棋里边的炮还是这种打法,它一定要隔一个子打一个,就是反映这个砲的样子。而宋代的象棋上图形,砲就是一个抛石机,这个咱们已经发现了。那么最早的火药兵器就是靠这玩艺儿,这种抛石机把火药弹扔出去。
那么大概到了南宋的时候,开始出现了竹筒火器,陈规的《守城录》里面讲到,开始用竹筒,里边放上火药能够往外喷火,或者能烧伤敌人。开始出现了这种火枪。还有就是把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以喷火,当时也叫火枪。就是说开始出现管形的火器,这是出现最早的火器。那么后来呢,据记载呢,已经出现了用巨竹做的这种火筒,然后放进火药,可以出大声,然后就把里边装的东西给射出去,但是到现在我们也没发现这种火器。因为考古发现发现不了,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最早的射击火器是什么样子的。那么真正地用金属做的管状的射击火器,就是枪炮的前身,是到了元代才出现的,这个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一个元代至顺三年的一个火铳,火铳就是中国最早的金属管形的射击火器,金属的管形射击火器,那么它的后边呢,是有一个可以安把的銎,安着一个木把的,前边呢有一个药室,上面一个洞可以放药捻,从口先把火药塞进去,塞到药室里边,然后装上药捻,然后前边放上石头等等这些东西,点了捻就可以把它射出来了,这是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就叫火铳。特别到了元末明初,在明代的军队里边,朱元璋军队里头在大量生产使用。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这种青铜火铳,很多都是洪武年间的铭文,所以那个时候这种火药兵器,在明代的军队里边已经是普遍装备的一种兵器,所以在朱元璋统一全国,这样的战争里边,火铳也起了很大作用,当时在世界上这是最先进的。口大的、大口径的火铳就是后来的炮的前身。这个小口径的呢,那就是后来枪的前身。这是最原始的枪和炮。
但是这些火药兵器和火器的使用呢,还取代不了冷兵器,所以一直到明清,军队主要的兵器还是刀、矛,比如戚继光的《练兵实纪》里边讲,主要还是这些东西,腰刀、长矛这些东西,附以火器。
火药传到西方以后,由于和社会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和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它有一个极大的发展。所以当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商船到了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枪炮过来,明军才看到自己的落后,所以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那么就开始引进了西方的枪炮的制作技术。那么当时明和清兵的作战里边,在东北作战里边,就开始使用“红夷炮”,当时红夷炮还起了很大作用。后来清兵吴三桂开进山海关,清兵进关之后取得了明朝的红夷炮以后,装备军队,但是呢,因为当时汉人说少数民族是“夷”,所以清人看到这个炮名他不太满意,这个“红夷”不好,“夷”就是骂他自己了,所以就改叫“红衣炮”,就是红衣服的“衣”。而且这个炮,因为这种炮在战争里边起了很大作用,就封它为“大将军”。所以“红衣大将军炮”,就是这种炮。所以在清初的时候,火器营装备已经很好了。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来了,那么我们中国的军队还装备的是红衣大炮,那和当时英法军队装备的这些新式的枪炮就完全没法抵抗了,武器的装备完全落后于人家,战争的胜负当然就很明显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古代兵器历史发展进程就结束了。那么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练新兵,袁世凯练新兵等等,开始引进新的西方的枪械以后,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就结束了。那么我基本上,简单地就把中国古代的兵器介绍了,就是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么最后它的结束就在清朝末年。那么我们的中国军队改变了之后,那么这些古代的、使用过的兵器,就随着它历史发展的不同,就不断地被新的品种取代,到最后就完满地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那么随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后来呢,当时军队的装备的那些古代兵器呢,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了。所以到了现在,很多人只是从电影戏剧里边,对古代兵器有了一些认识。实际上这种被遗忘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兵器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被淘汰,不断地更新,所以旧东西自然就被人遗忘了,那么我的讲演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玉器
北京最大的古董市场是潘家园,在这个市场里,一楼最好的门面大多都经营着玉器。这里买卖红火,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到这里来淘宝,在他们看来,这些漂亮的玉器是奇货可居的宝物,而在考古学家的眼里,这些东西却是文明发展史的见证。
上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附近的兴隆洼发掘出了一个8000年前的文化聚落,被称为“华夏第一文化聚落”,和这个古老部落同时浮现出来的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玉器,这些玉器以配饰为主,可以看出当时的玉器加工已经初具形态。
考古证明,在接下来的3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玉器发展非常缓慢。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副秘书长古方介绍说,到了距今5500年的时候,玉器的发展似乎突然爆发了,人们发现,在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中间有山东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竟然都在普遍地使用玉。
红山文化出土了100多件玉器,包括工具、礼仪、饰物、动物和人物等五大类,红山玉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神似,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把动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古朴苍劲,极具神韵。
红山玉猪龙
最具代表性、最珍贵的就是一个勾形的玉龙,它用整块墨绿色的软玉雕成,长26厘米,身体蜷曲呈“C”字形,全身上下光素无纹,通体磨光,看上去如蟒似蛇、生气凛然,这种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的特点,符合早期龙的形象。
但是细看它的头部,却令人不解:玉龙鼻子扁平,嘴巴前伸,眼睛上翘,却很像野猪的头。
在另一个墓葬里,还出现了一种叫玉猪龙的玉器,它的身体也呈环形,有宽厚的双耳和肥硕的躯体,但头部也有猪首的特点,有的玉猪龙还有露在嘴外的獠牙。
为什么在龙的形象里会出现猪首的特点?它就是传说中的龙吗?远古时期,野猪已经被驯化成家畜,古人除了把猪作为食物外,还把它当作“水畜”,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作为祭品,当这些信仰观念反映到玉器造型中,就出现了猪龙合一的形象。
经证实,C形玉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的形象,它也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1986年5月30日下午,浙江余杭,考古专家在一个叫反山的古墓进行挖掘,在墓坑的东北角,发现了一些白色的小颗粒,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立刻意识到,这是距今非常遥远的年代留下的信息。
然而天气并没有体会到考古人员的激动心情,接踵而至的暴雨打断了挖掘工作,雨一下就是2天。第三天的下午,雨过天晴,发掘队的全体人员就聚集在墓坑的边上,突然,在坑下作业的人员大喊了一声,原来,在挖掘出的泥土中,露出了一个带有温润光泽的绿色器物的一角。
从泥土中清理出的这个器物,是一件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很快辨认出,这是在史籍中有过记载的良渚文化的玉琮。
良渚玉琮
以往的遗存中虽然也有玉琮出土,但像这么大、这么精美的玉琮却从没有见过,现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在这个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有60多个种类,其中的玉镯、玉璜、玉串、带钩等很显然是作为饰物,佩戴在人的身体和衣服上的;而一些形制较大的玉冠形器、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等,应该是在举行仪仗时使用的。
让人不解的是,这些玉器从头到脚围绕着墓主人,摆放十分讲究,似乎在表达着某种信仰和理念,那么它们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在良渚玉器中,玉琮是最典型的代表。玉琮几乎都是内圆外方的柱形体,琮体分若干节,上大下小,以四角为中心雕刻的兽面像,立体感强烈。
专家们对玉琮的功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认为是女阴的象征,或是男阳和女阴的组合,体现了古人的生殖崇拜;也有人认为是良渚人的图腾崇拜;更多的专家则认为它是原始先民对宇宙的认识和崇拜。
在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一直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即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从保留下来的中国古代祭坛中,我们可以看到,祭天的天坛是圆形,祭地的地坛是方形。
玉琮的圆,应该也是象征天,方则象征地,内圆外方上大下小,正好是天与地的几何图形标志,象征着天地的贯穿,而玉琮上雕刻的神兽,便是沟通天地的使者,看起来玉琮是良渚人祭祀天地的宗教法器。
穿越5000多年的时光隧道,远古的年代的图景似乎清晰可见。每当有重要仪式时,人们就围坐在篝火旁,全身佩戴玉饰的巫师在篝火旁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显贵们手持玉器仪仗在一旁跪拜,场面庄严而神圣。他们通过这样的仪式和这些玉器与神灵沟通,祈求上天和太阳的庇佑。
我国有几个产玉区,分别是新疆的和田、辽宁的岫岩、河南的独山、陕西的蓝田。其中,品种最多、质量最好、产量最大的玉石就是新疆的和田玉。古方副秘书告诉我们,实际上在距今4000年到4500年左右,中国的玉料实际上处于一种枯竭状态,要是没有和田玉的话,中国的玉料就枯竭了。
和田玉石
和田玉来自昆仑山。
它产生于5亿年前的寒武纪,在距今4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昆仑山隆起,因地球岩石演变形成的软玉矿带被抬升到海拔4000米以上,随着岁月沧桑,风化剥蚀,一些玉石崩落山涧,随着河流来到了和田,长年被水冲刷,磨掉了原有的瑕疵,留下来的精华便是最好的玉。
“冰清玉洁”的和田软玉由此成为玉石中最美丽、最珍贵的品。
中国王朝始建于夏,商代是奴隶社会最兴盛的时期,史书记载,在商代最繁盛的武丁时期,郡王武丁曾经和一个叫鬼方的民族进行了长达3年的战争,但他们究竟是为何而战,一直是一个谜团。
1976年,河南安阳发掘出了武丁妻子妇好的墓葬,古墓一出土,立刻轰动了中外,因为这是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过的商代王室墓,学术价值非常高。墓室里的陪葬品异常丰富,人们甚至要用箩筐来搬运,其中的玉器更是让考古学家眼前一亮。
安阳出土了755件玉器,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墓葬出土的玉器,从数量上能超过妇好墓。
这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好的商代玉器,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让考古学家感到异常兴奋的是,玉器里第一次发现了来自新疆的和田玉,千里之外的和田玉是怎么来到中原的呢?专家立刻想到了那场战争的对手鬼方。
1956年冬天,在黄河下游的三门峡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神秘的古代墓葬群。
在墓葬群中最大的一座墓葬里,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的栖身之所摆满了随葬品,有大型礼乐器,各种兵器和车马杂器。
显然,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
木棺连同墓主人的骨骼已经全部腐朽,只留下了灰末,这使得灰末上面几十件零乱的玉器更加引人注目。这些密密麻麻的玉器混杂在一起,早已辨别不出当时的形状。
复原后的玉器让人感到眩目:一组七璜联珠组玉佩,由374件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连缀而成,这不是普通的装饰品,而是一种特殊身份的标志与象征,是儒家思想中君子的化身。
大约2000年前的西周是中国古代用玉制度初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并最早赋予玉以道德内涵,玉的光润温暖常被用来形容君子的温良品德。贵族都要佩戴玉饰,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道德,玉器的使用也逐渐有了等级区别。
东周以后,诸侯争雄,战争频繁,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但是分裂的政治格局并没有阻碍玉文化的发展,相反却促进了多种艺术风格的融合,在这一时期,玉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从三门峡出土的这串联组玉佩来看,不论是玉饰的数量还是雕刻的精美程度都非常罕见,这应该是一位诸侯的墓地。在其它出土文物的铭文上,人们多次发现一个“虢”字。考古学家证实,这个墓葬的主人正是西周初年虢国的国君虢季。除了组佩上的玉饰之外,考古人员发现,还有一些形制特别的玉片覆盖着墓主人的面部,这些玉片的用途是什么呢?一开始,连经验丰富的文物修复专家都感到困惑。
经过艰难的比对和复原,人们终于看到了这件玉器的原样,它们被雕琢成眉毛、眼睛、耳朵、面颊、下颚、胡须、头发等形状,组成了一个“缀面玉罩”,罩在墓主人的脸上。
与其他装饰性的玉器相比,这个“缀面玉罩”明显有着特别的意义,实际上,这正是中国古代丧葬用玉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河北省保定满城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有一座形似靠椅的小山丘,名叫陵山。1968年,就是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穴。
刘胜,是西汉第四个皇帝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一位显赫的诸侯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卢兆荫介绍说,棺椁是放在一个棺床上,棺床是汉白玉的,棺床上面放着棺椁,但是经过了2000多年,棺椁完全已经塌陷,上面留有很厚的漆皮以及木头腐朽的痕迹。
人们细心地拨开腐烂的堆积物,希望能找到墓主人的遗骸。
但是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宝物:一套保存完好的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
古代中国人相信,冰凉润泽的玉石能防止尸体腐烂,于是,常把玉塞进或盖在死者的身上,到汉代更发展到用玉片做成玉衣,装殓死者。但玉衣并不是谁在死后都可以穿的,在汉代只有皇帝和显要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玉衣,并且规定,皇帝的玉衣用金缕穿连,叫金缕玉衣;诸侯王、贵人、公主用银缕,再次一等的贵族用铜缕。
陵山墓葬中出现的这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堪称国宝。考古人员测算了一下,刘胜的玉衣用了2498片岫玉,约1100克金丝。而制作玉衣的过程非常复杂,据推算,制作这样一件玉衣,要花费一个玉工10余年的工夫,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全部财产。
汉代的葬玉之风达到顶峰,其琢玉之精美,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中国人的用玉习俗相比,世界上还有两个地方也善于琢治玉器,这就是中美洲的玛雅人和新西兰的毛利人,在玛雅墓葬中同样发现了头、耳、胸、腕、踝等处的玉饰,特别是玛雅人用于覆盖死者头部的玉质面具和口中的含玉,这一点与中国人的葬玉习俗极为接近。
但这些玉器无论从造型、纹饰上,还是在延续时间和使用数量上,都远远逊于中国的古代玉器。
隋唐以后,玉器的礼制功能消失,代之以鲜明的装饰性和欣赏性,它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统治阶级,而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玉器的题材出现了大量的人物、花鸟以及飞天等宗教内容,并且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生活用品。
兽首玛瑙杯,唐代玉制品中的绝美之作,玉匠充分利用玉材的俏色,将玛瑙的各种颜色和纹理巧妙布局,造就了这个充满异域风格的艺术珍品,这种兽首造型在中国古玉中极其罕见,是唐代中西方文明交流融会的产物。
宋代厚古之风盛行,达官显贵争相收藏古玉,因而玉器的发展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分支,这就是仿古玉。除了在材料和造型风格上仿制之外,仿制古玉的沁色是最为关键的技术。
沁色是指玉器埋入土中,经过一定的年代,受土壤和其他物质的作用而产生的颜色上的变化。
根据史料记载,宋代的古董商们已经会用一些植物的燃料来染色制造伪浸,而且陆续发明出很多的技法,这些手段五花八门,秘而不宣,甚至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经历数千年的积淀后,中国玉文化终于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
这时候玉器皿大量出现,题材广泛,精品荟萃。明清时期,制玉业成为上流社会需求巨大的产业,大批的能工巧匠把中国玉器推向创新性和完美性的鼎盛时期。
扬州,自古就是中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这里曾经遍布制玉的民间作坊,有数不清的场肆和店铺专门买卖玉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和田玉,扬州工”代表着中国玉器的最高水准。
清代玉雕
山子,是清朝乾隆年间扬州玉工开创的玉雕品种,它将自然界的山水、人物、亭阁浓缩在玉石上,运用浮雕、圆雕、透雕、镂空等各种技法,表现远近、高低、上下不同层次的景物,实际上是运用立体和透视的艺术效果将中国画的意境表现出来。
山子雕是治玉技艺的最高水平,没有世代传承的经验和特殊工具,琢治巨型玉雕是根本不可能的,当时,只有扬州玉工能琢治山子雕。
回溯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玉已经深深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当中,大到祭祀天地鬼神,是镇国安邦的礼器,小到作为个人品性的象征,或为定情信物,或为传家之宝。
如今,玉已为寻常百姓所拥有了,玉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已将其有过的政治、宗教色彩淡化了,但玉所包含的思想,所包含的道德等方面的特定意义依旧潜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人们崇玉、爱玉、赏玉,认为玉能镇惊、压邪、治病、强身,玉主吉祥,会使人逢凶化吉,辟邪免灾,这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玉不变的情结。
玉文化吸收积蓄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特有的思想和文化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体现。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中国玉器也以其浓厚的传统韵味,独树一帜,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中国古代竹枒角雕刻
古人认为象能活60岁,这在当时超过了人类的寿命,是长寿的象征,而大象粗硕的象牙似锋利的长矛,又体现着勇猛,因此,人们将象牙雕琢成奢侈的饰品和高级的日用品,或将它作为珍贵的礼物敬献给国王。
象牙雕笔筒、象牙球
大象与上古时代的先民关系非常密切,原始大黄河流域的莽莽大森林曾经是象群的出没之地。
在中华文明的另一支源头长江流域上的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一枚象牙刻品,在上面,4000年前的线条断断续续,描画的是双鸟朝阳,4个同心圆加上一圈火焰,这分明是一轮散发着光晕、燃烧的热太阳。两只鸟的勾形的喙是写实的,但羽翼遮天蔽日,中国吉祥的神鸟、传说中的凤凰与此一脉相承。刻画虽不是流转自如,但构图匀称,甚至跳跃着轻松的笔意,整体像一只展开的蝶翼。
太阳与鸟象征着光明、吉祥,这在后来的中国文化中一再沿袭了这样的想象。虽然象牙刻品只是简略的刻画,但它出现在蛮荒时代,仍然留给了人们难以言说的惊艳之感。
在中国四川省成都西部的金沙村,考古学者发现了埋藏在建筑工地底下的数量惊人的古代象牙,这些象牙摆放整齐,有的还被锯成节,显然,这些象牙是等待加工的原料和半成品。
考古学者认为,这些象牙的埋藏年代应该是在中国的商代,它们至少在泥土中沉睡了3000年。我们似乎看到了商的奴隶们大肆捕杀丛林巨兽,而贵族们则奢侈地享用象牙制品的一幕幕场景……
天然象牙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被视为“白色的金子”,其细腻和韧度可以表现难度系数极高的工艺。由于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将象牙列入禁售项目,使象牙材料严重短缺,象牙雕刻品也一度在欧美艺术品市场上销声匿迹。中国作为《濒临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成员国,也于1990年停止了进口象牙,但是,象牙雕刻在中国作为一门古老的雕刻工艺,为世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历史。
明朝曾是牙雕工艺的繁荣时期,这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
牙雕出现在文人的书斋中,大都是些人物的小型雕像。文人骚客们似乎很有兴致设计甚至创作这些作品,清雅的抑或风流的性情无不丰富了牙雕的种类,表现出文人士大夫阶层流行的趣味和眼光。自然,书房里少不了侍女红袖添香,来一扫读书的寂寞,小像人物都被雕成了知书识礼的温雅模样。
时至清代,龙座易主,马背上的民族另有所好,象牙雕刻的手法起了变化,江南、广东、北京及宫廷造办处各不相同,各有派别,各有中心。
康熙年,海禁解除,广州成为贸易窗口,大量进口象牙和西洋工艺品,为出口定做东方玩意儿也多起来。精工细作,质白光鲜亮丽,是明显的广派特征。象牙含蓄的淡黄莹润不复,牙料不仅要漂,白得耀眼,还要镶嵌宝石或描红着绿。在精镂细刻更是下足了功夫:薄似篾片、细若竹丝的编织象牙席、象牙丝编织纨扇,以及镂空雕象牙花篮、象牙灯笼、象牙香囊等,清朝宫廷里对新奇富丽的趣味造就了牙雕工艺的一代兴盛。
清代宫廷牙雕也可称为“造办处牙雕”。根据清代牙雕工艺的发展,可以将清代宫廷牙雕分为几个时期:顺、康、雍、乾四朝为前期;嘉庆、道光时期为中期;咸丰以后为后期。在前期,承袭明代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乾隆皇帝专喜工巧,为取悦其本人的特点和嗜好,各种雕刻工艺这时达到厂很高的艺术成就,使很多艺术品既具有富丽华贵的气派。
宫廷生活也常常成为赞美的题材。著名宫廷画家陈枚的“百美图’一时成为宫闱美谈,还有什么比用象牙更适合表现这些高贵的美人呢?依照“百美图”, 多名牙雕高手费时100多天,制作出了一本册页式的牙雕,按月份分成12页供翻阅鉴赏,有春荡秋千、夏采荷、秋赏月、冬咏诗,里面屋帷、庭院、池边、宫中美景一并再现。
清代晚期宫中的牙角雕刻品,多为同治、光绪年间为慈禧太后庆寿而由广东官员进献的贡品,这些作品结构复杂,图案非常繁缛,综合了镂雕、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技法,穷极工巧,雄伟壮观。
犀牛角杯
犀牛角是十分稀有而珍贵的宝物,也是世界性的禁绝商品,传世文物无一不是价值连城。据甲骨文中记载,在三、四千年的殷商时代,殷王一次就捕获犀牛71头,可见当时在中国,犀牛的分布十分广泛,而今天我们只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犀牛,因为犀牛在我国早已绝迹。
犀牛角是致命的诱惑。犀牛成为东西方文明都竞相追逐的巨兽,成为猎枪下的荣耀和掌中案头的骄傲。
时至今日,35种犀牛种类只幸存了5种,但似乎越是如此,人类越是迷恋它的珍贵,犀角雕工越是精妙超然。艺术家得到了赞美,但这些艺术品也似乎发出了对人类欲望的唏嘘声。
在中国汉代,犀牛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当时的人们发现它有解毒和辟邪的功能,这说明犀角当时有两个主要用途,一是用药,二是雕刻成器物。
也许是因为犀角的相对易于腐朽,现存的犀角艺术品都为传世品,我们至今还无缘见到明代以前的犀角制品。
明清时期所需的犀角,多从东南亚地区进入中国,为犀角雕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雕刻名家的出现,又推动了犀角艺术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上层社会追求享乐的风气日盛,使用犀角制品成为一种时尚,其作品也日渐增多。艺术风格逐渐向细腻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刀工快力,布局繁缛,犀角仙人乘槎杯便是其中杰出的作品,今天价值已为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