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_7 (现代)
  这种奇特的现象,司马迁自己有一个解释。他说:“黄帝以来,即有牒记,因此我看到过很多历史记载。但这些牒记彼此不同,彼此矛盾,我无法把这些矛盾的记录统一起来,只得存而不论了。”
  司马迁是对的,因为错误的记录比空白更可怕。
甲骨
  我们还是来看看世界上其他文明是怎样一个情况。
  经过100 多年的研究,法、英、德国的考古学家已经把埃及年代学问题基本解决。时间一直到公元前三千二百年。
  我们再来看看两河流域古文明。所谓两河,就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古代巴比伦王国就在这里。由于解决了公元前两千多年古巴比伦王国的纪年。粗略的估计,也已经到了公元前三千多年。
  虽然,,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持续到今天。
  然而,它的时间记录,也只到公元前841年。
  七十年代,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
龙山文化出土器物
  胡平生:“当时发掘的时候这个发现这个墓已经早期已经被盗过了,后来又垮塌了,所以里面的东西破坏很严重,经过我们整理发现里面有十几种古籍,其中很多都是很重要的,其中一种就是这个年表。
  这个年表要比司马迁用史记写的这些表要早了六七十年,所以它的价值是很珍贵的,那么这个年表可以说是汲冢竹书出土以后,在这个历史上两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相似的这种关于纪年的这种简牍资料,所以这种资料还相当珍贵。”
  还是回到我们的出发点。在司马迁之后,还有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探讨这个问题呢?
  西汉末年,有个大学者,名叫刘歆。他利用自编的历法和当时能见到的文献,居然推出了一个年表,但是他推出的这个年表,后来的学者们认为问题不少。
  19世纪末,学者们发现了一种刻在龟甲和牛骨头上的奇怪的文字。也就是今天说的甲骨文。
  甲骨文为我们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时期。
王城岗遗址
  要迈过公元前841这道门槛,需要什么条件呢?
  搞夏商周断代工程,我们需要大量真实而可靠的历史资料。
  经过七、八十年,数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最近40多年的工作,从公元前三千年的仰韶晚期、直至商代,西周的考古发现,为古代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佐证。
河南禹县瓦店村发现了夏代初年的王都级遗址
  空气主要的成分是氮和氧。一些宇宙中的高能粒子碰到了空气,产生许多中子。
  碳元素有六个质子。只要是六个质子,都叫碳元素,碳的原子核有六个质子,还有六个中子,这就是一个碳原子核。
  碳的原子核里有六个质子,氮的原子核里有七个质子。它们之间,只差一个质子。现在有一个中子打过来,打在空气中的氮上,打完以后,氮就变成了六个质子,八个中子。在这种情况下呢,这个是碳,那么这个也是碳。这两种碳有什么不一样呢?
出土陶器
  人家这个是六个中子,它这个是八个中子。我们算,加起来一共是14个,所有这个叫碳14.碳14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它非常想变回它原来的样子。
  鲁向阳:“碳14是一种不稳定的核素,它总想回到原来的状态,那么它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衰变,它衰变的速度有多快呢?差不多是5000多年,衰变到原来数目的一半,就像这样,经过一个半衰期,碳14的数目减少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碳14的数目又减少一半,所以通过我们测量还剩下了多少碳14,就可以了解这个生命体的死亡时间,或者说这个墓葬是什么时候埋藏的。”
仲康日食插图
  公元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
  一共有二百多位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进行研究。
  历史、考古、碳14测年,天文学,有如四个互相独立的方程,如果联立起来,能不能得到比较明晰的结果呢?
  史书上记载说“禹都阳城”,那么阳城在哪里呢?
五星聚插图
  安金槐先生:“就是1975年,就在一个当地群众传说的一个地方野地,跟五渡河的一个边上,跟这个颍河相交叉的一个三角地带,一个岗上,当地群众就叫王城岗,结果一钻探,一挖掘,确实找到了一个城,这个时候人们都说是龙山还没有城呢,我就认为这个遗址就是龙山遗址,一找就找到城了,找到这个城,这个就全国轰动了。”
  这里就是王城岗遗址。我们崇敬的大禹,当年很可能曾经在这里走来走去,而且住在这里。
  然而历史和我们开玩笑,上演了一出《双城记》
  在河南禹州瓦店村,也发现了一个夏代初期的遗址,而且也是安金槐先生发现的。
两河航拍图
  安金槐:“这两个遗址目前为啥说有可能是都城遗址呢?因为它这个范围大,东西丰富,并且东西制造精致,不是一般的陶器,像这种陶器,你说是搁着一般人,作为酒器,老百姓家里,都是做个这样的几条腿的,有口有沿这样子来喝酒,恐怕很困难,就是在当时那个社会,物质条件的情况下,不是一般人所有的东西,有可能是奴隶主用的东西,所以我们认为登封王城岗和禹县瓦店这个遗址,你要说也就是现在咱们一般说的就是龙山遗址。”
  我们用碳14测年这把快刀子,得到了夏代初年这两个遗址的年代范围。公元前两千年左右。
  史书上说,夏代仲康王在位的时候,发生过一次日食。
青铜器
  仲康是夏代的第四个王。
  专家们计算出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一共有四次。
  因此这些数据只能作为找到夏代初年的参考。
商城城墙
  文献中说,夏代初年,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聚得非常紧密。
  经过计算,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1953年,很接近公元前2000 年。
  而且五千年间,五大行星靠得这样紧,这样密集的,也只有一次。
偃师商城
  因此说龙山文化晚期大致是夏代的开始,是有相当的道理的。
  这里,一条叫洛河,一条叫伊河。大家都知道“河图洛书”的传说。我们还知道,曹植写过《洛神赋》,就是说他非常想念洛水里的那个缥缈的女神。
  这个地方,我们不妨也称之为“两河流域”吧,有一个小村庄。名字朴实得几乎叫人记不住,叫做二里头。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底下埋藏着一座规模巨大的,夏代最后的都城。
  它的面积比现在的故宫还要大出好几倍来。中部是一个宫殿区。其中的一座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
  宏伟的宫殿,绝非一般的人所居住。器物之精美,绝非一般的人所使用。
  洛水与伊水之间。物美人丰,都足以支持二里头文化的发展。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国的“两河流域”。
  有文献上说夏代有471年。还有的文献上说是431年。中间差了四十年。
  这是怎么回事呢?应该取哪一说呢?
  李学勤:“因为夏朝在这个禹,禹之后是启,启之后是太康,据说太康是一个不好的王,他把国家都失掉了。虽然后来夏朝还有王在继续,可是成了傀儡,成了局部了。真正来控制王朝的是有穷氏,后羿,和后来的寒浞,这两代,大家认为是40年,所以说夏是有王和无王,加起来是471年,如果说他那个加上无王的那个40年,正好是431加上那个,就是471。”
  夏最后是被商取代了,那是一次改朝换代。
  商代的第一个王叫汤,他取代了夏代最后一个王夏桀。
  张永山:“商汤灭夏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机,一个是他把夏人的几个重要的同盟国就是它的下属一些国家,先一个一个先给灭了,然后他又选择了夏桀呢最残暴的时候,在国内统治不稳,然后他就起兵西征。”
  我们得找到商代第一个王城,也就是汤的都城。
  实在令人难以相信,它居然就埋在河南省的第一大城市,省会郑州的下面。
  在地下好深好深的地方,埋着这样巨大的青铜器。不是王者,谁配享用?
  地上挖掘出了宫殿的遗址、还有祭祀的地方,有各种手工作坊等等。面积与郑州可以相比。谁也不否认,这里曾是一个王都级的大城市。
  郑州沿高速公路往西不过80多公里,到偃师市,就又回到了二里头。距二里头几公里,又发现了一个商代最早期的城。叫偃师商城。
  杜金鹏:“这座城呢,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许多特征,甚至有一些流传了几千年的都城的基本制度在偃师商城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了。比方说,有三重城垣。还有呢,像这个宫城的择中而立,也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很突出的一个特征。那么偃师商城也是把宫城安排在城的中轴线上偏南部位,这一点呢也是一个创造性的。”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哪一个更早呢,时间上更接近二里头那个夏都呢?
  很有意思,用碳14测一下,原来这两个城的始建年代基本上差不多。都是夏商分界的界标。经过碳14测年,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始建的年代在公元前1610年到公元前1560年这50年之间。
第五部 时空隧道
4000年前的叙事:远古年轮(中)
 
 
航拍殷墟
  上回我们说过了,到目前发现的,商代最早的都城级的遗址,是河南的郑州商城,还有偃师商城。
  有一个叫盘庚的王,带领着臣民们,把国都迁到了一个叫殷的地方,一直到商代结束,不到三百年,再也没挪动地方。殷在哪里呢?就在现在的河南安阳。
  商代的中兴,就从这里开始。其中最兴盛的时期,就是迁殷以后的第三个王,武丁王在位的时候。
“三焰食日”的拓片
  武丁时期的一片甲骨上,有人看出“三焰食日”这么四个字。
  它是不是在描写日食时出现的围绕太阳的日珥?
  天文学是不是可以利用这次日食的记录来估算武丁的在位时间了?
  李学勤:“我们在工程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检查这些材料,我们不是讲我们要检验嘛,那么古文字学家对这片甲骨进行重新的释读,发现它不是三焰食日,那个三字也不是那个三,这个焰也不是这个焰,而且‘食日’是一天里边一个时段的名称,也不是日食,所以就把这个问题排除掉了。”
  我们再来看看有关月食的记录。
  这是大致在武丁晚期关于月食的五次记录。
甲骨拓片
  古文字学家按着甲骨学的标准排出一个先后次序。
  文献上说,武丁在位59年。
  学者们分辩出,最后两次日食的记录,属于下一个商王。
  妙就妙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只有一、两年的间隔。
  第三次月食是在公元前1192年。
  我们把它作为武丁的最后一年,上推59年,则武丁在位应该是公元前1250—1192年。
  至于商代的晚期,学者们发现了很有趣的规律。
琉璃河界碑
  常玉芝:“周祭是商代后期盛行的一种很有规律的,很严密的祭祀制度,这种制度是由五种祀典组成的,这种祭祀是一个王室接着一个王室进行下去的,这就是周祭。在商后期年代学这个课题当中,有一个专题就是利用周祭来论证,商代后期几个王的在位年数,两个祭祀周期就有相当于两个太阳年的时间,相当于 365天,那么我们利用这个周祭的祭祀周期就可以求王年。”
  你也许会问,对这些甲骨,直接用碳14测年那把“快刀子”,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学者们何尝不想,只是问题复杂。
编钟
  如果用常规方法测年,需要大量的牛骨。而有字甲骨非常珍贵,这事不好办。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北京大学的加速器质谱仪有这个本事,只用一克样品即可。
  郭之虞:“就是国际上先进的水平,因为千分之五可以说是一个坎,千分之五以下相对说来难度要低一些,千分之五以上难度就要高一些,这里头,你必须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了,设备方面,技术方法方面,都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比如说百分之一就相当于80年,千分之五的话就是40年,我们说现在可以测到千分之四到五,就是说我们可以测到误差到30几年,到40年这样的一个范围”
  这是我们第一个精确到年的结果。
  回到的出发点,我们甚至要考察司马迁说的对不对。
周祭
  学者们的严谨近乎残酷。
  通过对它上面文字的考证推算,并联系其他青铜器,证实了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起点,是非常可靠的。
  这些青铜器上的拓片,上面有王年,有月,有日的干支,还有月相。可惜,上面都没有写是到底哪一个王。
  而且,符合这四项条件的,一共只有六十多件。
  学者们通过纹饰、形制等,定出它大致的时代范围,再根据铭文涉及的人和事,排出一个历谱,叫做金文历谱。
  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它来考察周厉王,不过说来话长了。

  西周第一个王是周武王,相传他的儿子周成王小的时候,拿着梧桐的叶子,要封他的小弟弟为侯。
  从历史上看,他的弟弟后来确实被封在一个叫唐的地方,后来改名为晋。这对夏商周断代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李伯谦:“晋国当然是西周时期分封的国家之一了,如果把它的年代搞的比较清楚,那么对于建立西周王朝的这个年代标志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因此晋侯墓地挖掘,对于西周时期年代学的研究,也起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作用,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汉代的史书上说,“唐”就在现在山西的太原。
  而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却说不在太原。
  山西考古所副所长:“70年代末,北京大学考古系邹先生,邹衡先生,当时就提出来一个观点,就是说天马曲村遗址呢从它的考古文化内涵来说在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春秋,这个地方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史书记载也好,基本上当时在他思想里确定,这个地方应该是属于封唐的所在地这个范围之内的。”
  这就是山西南部临汾地区的天马、曲村一带。这里居然发现了八代晋侯和他们夫人的大墓。
善夫山鼎
  考古挖掘刚刚开始,一群强盗就抢先下手了。这些人用的是雷管、炸药,已经不是盗,而是抢了。
  后来,盗墓被当地的公安部门制止。
  然而,极其珍贵的文物,已经烟消云散。
  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老先生遇到了一件蹊跷的事——香港有人告诉他那里正在出售一套被人认为是伪造的编钟。
  马承源:“所以我就马上告诉香港这个古玩店,这14件钟,你不要给别人看, 因为我们已经看了。古玩行有这个规矩,给人看了以后,只有不要了以后,才可以给第二个人看。我跟我的同事们商量一下,这套钟是了不得的东西,我们赶紧要把它寄回来。大概寄了十二、三个箱子,装的大箱,装回来了,装到上海博物馆。打开一看,这确实是非常早。”
  学者们说,这是几十年来西周考古最重大的发现。
周诸王像
  16个编钟,其中一个上面有“王三十三年”这样的字。
  这个王,指的就是当时的周天子。
  据估计,晋侯苏生活在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有哪个王在位年超过三十三年?
  一个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周厉王。
  我们已经知道,厉王被国人赶到山西以后,有十几年的共和时期,一直到他的儿子长大,又当上了王,这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在位超过33年。
师虎簋
  通过碳14测年,最后确定“王三十三年”,只能是厉王三十三年。
  这件青铜器,制作年代在厉王、宣王之间。
  但是如果把这上面的日子倒推四年,和33年晋侯苏钟相合。
  因此,厉王在位37年,没问题。
  可是,为什么有些青铜器又和它对不上了呢?
  朱凤翰:“那么后来我又提出另外一种假设,就是说厉王的37年,他在位37年呢,他后来被国人暴动把他赶走了,赶到山西南部去了,那么他在位的37年,如果和共和元年重合的话,我们做了这么一个试验的话,那么很多青铜器就可以排进去了,这个问题大致可以解决,我找到这个《史记》,现在我们中华书局本的《史记》后边,这个在《史记·周本纪》的《正义》里《鲁连子》一段话,讲到了,就是说共和元年,那年就是厉王跑的那年,这样的,我觉得这么安排并没有违背文献。”
  注意,公元前841年之后,正是共和二年。
  我们已经知道,西周一共12个王,周厉王是倒数第三个王。在他上面,再隔两个王,就是周懿王。
  根据文献的记载,周懿王元年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这本书上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这是什么意思呢?
  学者们认为,这是说,周懿王登基那年,在今天陕西华县或凤翔一带,在清晨天亮以后,天又黑了下来,后来,天第二次亮了。
  这是不是一次在早晨的,发生在当地东边地平线以下的日食呢?
  天下还有这么巧的事。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启动,1997年在中国最北面的漠河,就发生了一次日全食。
  日全食发生了。天空开始黑下来。我们可以想象,再往西的某个地方,如果天刚刚亮,,那里的天空也还要再暗下来。日食结束,那个地方,天一定又开始发亮了。对那个地方来说,这就是“天再旦”。
  天再旦的观测者:“当时整个黑了以后呢,整个什么都看不见了,连周围的楼房,就是相隔没有多远,我们这个大概可能也有个十来米吧,还有我们周围的人,互相之间好像就有点很模糊了,心里面感觉有点挺沉闷那个感觉,有点压抑,突然好像黑了,到了什么一个地方那么一个感觉。那么过了随着这个以后,过了一会儿,渐渐渐渐完了以后,又亮起来,当时在那个前面,隐隐约约还能看到有些星星。”
  刘次沅:“这个图是理论计算得到的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40年,这一段时间里, 在我们中国的范围里发生的天再旦日食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画的黄色的这一部分,就是能够看到某一次日食天再次发生的范围。通过这个图可以看到,在郑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画了三个黑点,这是当时郑可能的区域,那么就只有这一次,899年4月21日这一次,有可能发生在这儿。”
  天文学上得到的结论是公元前899年,金文历谱是不是支持这个结论呢?
  张长寿:“因为师虎簋本身写的是‘唯王元年’,应该把它定为懿王元年。那么按照天文的推算,懿王元年应该是公元前899年,我们根据师虎簋的历日材料和历谱一对照完全符合。不管是月、月相、干支都可以符合。我们可以说师虎簋这件东西就是从铜器上来证明懿王元年确实是公元前899年。”
  然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中之重,莫过于找到商、周之交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武王伐纣的确切时间
  如果找到,夏商周三代的很多问题将顺次迎刃而解。
第五部 时空隧道
4000年前的叙事:远古年轮(下)
 
 
琉璃河遗址
  人人皆知的周武王带领军队,一天之内,就打垮了商纣王的军队。然而历史把武王伐商的年份深深地隐藏起来。
  这一问题如果能得到解决,则下至西周,上至商、夏,很多历史的谜团都能顺次揭开。
  安阳殷墟从考古上分四期,第四期碳14测年,在公元前1080—1040年。武王伐纣的时间,不会早于第四期。
  我们已经说过晋侯苏钟的故事,很明显,武王伐纣的时间不会晚于第一代晋侯。
  现在的问题是,成王还有没有把别的什么人封到什么地方呢?
  就在北京的边上,一个叫琉璃河的地方,有了重大的发现。
  赵福生:“在城里边我们发掘了数万片陶片,商时期的陶片一片也没有,最早都是西周早期的。另外城里边各个遗迹单位,也都是西周早期的。”
成周甲骨刻有"成周"两个字的
  在这片巴掌大的甲骨上,有细如发丝的两个字“成周”。
  “成周”是周成王时建的第二国都。这说明这个遗址的年代不会超过武王伐纣。
  周公和召公辅佐成王,这是大家所熟悉的。
  周公后来被封在鲁,在山东。
  而召公呢,被封到了燕,也就是今天琉璃河这一带了。
  墓里出土的两件青铜器,就记载了成王封召公到这里的情况。碳14测年的结果,这里最早不过公元前1040年—前1006年。
  能不能找到一个地点,横跨西周和西周之前两个时代呢?
  周是商的属国。这是西周的王宫,建在现在陕西西安的沣河边上。周人的祖先,住在更西边,也就是现今的宝鸡一带。
  后来,武王的父亲,周文王,把都城迁到了沣河的西岸来。
青铜器
  文王死后,武王又把都城迁到了沣河的东岸。一西一东,一文一武。
  能不能在这里找到包括武王伐商前后两个时代的地层呢?
  就在1997年,这个地方找到了一个垃圾坑。
  这是周文王住过的地方。
  武王得天下之后,回到了陕西。因此这一带一直有周人往上面倾倒废弃的东西。陶器这东西,也和青铜器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西周建立之前,学术上叫先周。先周和西周的陶器,就有不同。
  这是比武王伐商早一点的地层。先周时期的陶器,就是在这一层发现的。
  考古的人,给这一层编了个号,也就是起了个名儿,叫H18灰坑。
  这是武王得天下后,西周初期的地层。
陶器
  这一层还晚一些,西周前期的。
  这一层是西周中期的。
  这里出土了木炭、碳化了的小米,还有动物的骨头等等。
  对这些地层中的碳14测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我们前面讲到的殷墟、晋侯墓和琉璃河考古的结果,上下一夹,终于得一个精彩的结果:
  武王伐商应该在公元前1020年到公元前1050年这三十年之间!
  武王伐纣的时间,一下子从一百多年,缩小到30年的范围。
地层图
  秦始皇烧书,把有名的《尚书》也烧了。到了西汉,有个老头儿,说他能背诵《尚书》,于是《尚书》才又流传开来。
  有人推倒了孔子家的一面墙,却惊奇地发现,这墙里面居然藏有《尚书》。
  这部《尚书》和当时流行的《尚书》不大一样。其中,有一篇叫做《武成》的文章,人们从来没见过。据说,上面有武王伐纣的很多记录。包括武王伐纣时月、日的干支和月亮的形状
  这本书,收集了一部分遗失的兵家著作。
  一篇叫做《世俘》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可能是《武成》的译本。里头的很多的文字和内容的特点,都和甲骨文相似,和《周书》极为相似,所以《世俘》是非常可信的,那么这样我们认为武成还是比较可信的。《武成》这个里面,最主要的就是有一个当时历法的记载,根据这个历法我们可以推算武王那个时候的历日。
  《武成》和《尚书》中的其他一些文章,前后呼应,构成严密的周代初年的年代系统。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叫“利簋”。
  从文字上看,胜利后,第八天,武王赏给“利”铜料,他就做了这个簋。
武王伐纣之年目录
  上面说打胜仗那天是“甲子”,和史书上的记载是一致的!
  我们来看看,西周一共是12个王。
  最早的王,当然就是开国之王——周武王。
  最后一个王,就是大家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幽王的大夫人有一个儿子,可是幽王想立另一个夫人的儿子将来做王。于是赶走了大夫人。
  大夫人就回娘家诉苦,娘家人一听就火了,立刻起兵,把幽王杀掉了。这么一来,西周也就结束了。
  后来大夫人的儿子做了王,把国都搬到河南(洛阳),这就是有名的“平王东迁”,也就是东周的开始。
  从幽王死,上推到武王伐商,有257年。
《世俘》中关于武王进军过程的时间记录
  幽王死于公元前770年,加上257年,就是说,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27年。
  武王伐纣时的天象,竟然出自一个音乐官员。这个人的名字很怪,叫做伶州鸠。
  根据《周礼》上说,那时军队作战前,士兵的代表要大叫一声,由乐官判断这是哪一级的音,来决定能能不能出征。这说明乐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他有资格接触到国家的战争史资料。
  武王伐纣,从沣水东岸出发,向东行军。
  武王一路上进军顺利,他从出发到决战,也就是一个月左右。这样,就给天文学的计算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
  江晓原:“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推算这样一个时间表。推算这个时间表工作量极其浩大,需要大量的天文学的计算,由大量的计算来完成。”
  我们来看看江晓原先生的推导。
  首先,他放宽寻找范围。从三十年放宽到一百年。然后利用伶洲鸠的记录算出,共有146个符合条件的日期。
利簋:记录了牧野决战的实况
  然后,他利用战争发生在甲子日,再进行筛选,于是,只剩下18个符合条件的日期。
  然后作天象的综合检验,包括伶洲鸠和利簋的记录,把目标缩小到了七个。
  最后,再用那篇失而复得的《武成》历日检验,就只剩下两个目标了
  一个是公元前1080年。
  一个是公元前1044年。
  只有后一个正好落在公元前1020—前1050这三十年之内!遗憾的是,这个解答竟然和我们前面知道的金文历谱,不合拍。
  事情再回到陕西西安,也就是武王的老根据地。这里是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刘次沅把有关武王伐纣的文献反复仔细地琢磨了又琢磨。
  刘次沅:“《国语·周语下》伶洲鸠对周景王说‘昔武王伐纣,武王伐殷,岁在鹑火。’下面呢,他说了日月星辰的位置,说月在天驷,这四颗星呢是天泗,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析木之津呢是这一段,星空中的这一段。这是根据我们的计算就是1046说的结果,就是这一天月亮在天驷,太阳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过两天月亮走过来了,月亮比太阳走得快得多,然后它们在这儿会合,叫做辰在斗柄,看这是南斗,斗柄在这儿,所以说辰在斗柄,就是这个位置。这个星图呢,就是我们这个图的天象。这个星图呢,是武王伐纣那一天子夜的天象。”
  刘次沅仔细研究《武成》,考虑各种月相说与克商年的对应关系。
月相图
  然后,和江晓原先生一样,以《武成》和伶州鸠的话为依据,放宽到100年的范围进行筛选,得到约150组可能的日期。
  再按这次“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于青铜器上月相的研究成果, 进行筛选,得到10组密合的,还有15组粗合的日期。
  最后,再按“岁在鹑火”这一句进行筛选。
  只有一个结果落到公元前 1020 —前1050年之间,这就是: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为什么会有1044和1046这样两种结果呢?
  至少有一点,江、刘两位先生所依据的月相辞的解释不一致。
  刘次沅:“这次呢根据文献方面的考证,根据天文方面的分析,根据青铜器种种方面我们得到了这个月相辞的合理的解释。把这个东西代进《武成》,我们这个数学上常说的,《武成》是一个公式,我把我的已知条件代进去,我把这个代进去我就得到了若干组可能的结果,另外呢我们再把这个岁在鹑火,就是说岁星在鹑火这个星座呢再给它代进去,另外结合各方面史学的线索,如说,我们在考古方面已经限定了武王伐纣的年代,比以前限定的要小得多等等,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个1046年这样一个惟一的结论。”
  这场残酷的战争结束了,第二年,武王也病了,病得不轻。
  那么,武王在位多少年呢?
  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金文历谱的研究,已经把王年从周厉王推到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那里。
伶州鸠描绘的武王伐纣时的天象图
  成王元年是1042年。
  用1046减去1042。也就是说,武王在位四年。
  改朝换代的武王伐商之年一定,于是,很多断代的工作立刻找到了一个非常确定的支点,大有势如破竹,一着定乾坤的气象。
  商代多少年?有不同的说法。
  但它们加上武王伐纣的年份,结果都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这两个商代最早的城市,正好也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始建。
  因此,商代的开始我们大致可取在公元前1600年。
  夏代有471年。
  1600+471=2071。
  这样,我们取公元前2070年为夏代的开始。
  登封王城岗和禹州瓦店遗址始建于2120年—2040年间。
  公元前2070年正好在这个范围之内!
  已经是2000年夏天了,很多人都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结果。
  但是且慢,学者们对一些碳14测年的数据还有疑惑。
  原思训:“最近我们又找到了原来我们曾经做过实验的无字甲骨,这些无字甲骨,在这些无字甲骨上面,发现了这些用粘接剂、加固剂的痕迹,而这些粘接剂、加固剂就有可能渗到骨头里头,那么在处理的过程里头,如果不注意这种情况,或者没有早期先前的信息的话,就有可能引起测年的偏老的问题。”
  断代工程经过大量研究,最终解决了甲骨测年偏老的问题。
  文王和武王两代人可以改换一个朝代,而两百代人却未必能找回那个失落的年表。
第五部 时空隧道
1400年前的雕蚀:客居中国(上)
 
 
虞弘石椁墓歇山顶,三品以上官员方可享用
  1999年7月的一天山西省太原市城郊王郭村村民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墓室。
  1999年7月13日,由山西省考古所、太原市考古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挖掘现场。
虞弘墓石椁门楣石雕
  古墓发掘过程中,接二连三的惊喜让考古队员兴奋不已。
  首先,他们发现那个汉白玉石制屋顶采用了歇山顶的形式。
虞弘墓石椁浮雕,人物胡须与伊朗高原人相似
  太原市考古所所长李非:“歇山顶在一组建筑群里,皇亲贵族、宗教祭祀建筑群里,它是仅次于庑殿顶的一种形式。”
  李非看到这个汉白玉歇山顶,感到非常惊讶。在太原地区,这样的墓葬很少见。墓主人采用歇山顶,说明他的身份一定不寻常。
头戴日月冠的浮雕人物
  考古队员谨慎地铲去汉白玉石料周围的泥土--古墓终于掀开了它的冰山一角:歇山顶下,是一个全部由汉白玉组成的方形石椁。
  石椁出土时椁门已经损毁严重,现在就只剩下门楣了
波斯银币上的人物与虞弘墓浮雕人物非常相似
  而椁门两侧的汉白玉石壁上,两个谁都想不到的浮雕,一下子惊住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些人物形象,绝不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考古挖掘时常见的样子。
  他们高鼻深目,发型奇特。
有翼的马,这种形象多见于中亚粟特或西亚波斯的浮雕
  椁门右侧的浮雕,牵马图。和椁门左侧的浮雕,奉果图。图中的形象也充满了中亚和西亚的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情。
  王郭村的这座墓葬长不足14米,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室的形状为弧边方形--就是整体上是方形,只不过四个角被砌成了弧形--这些是北朝隋唐时期普遍的墓葬形制。
系飘带和头光的鸟,这种形象也多见于中亚粟特或西亚波斯的浮雕
  而石椁的歇山顶目前仅见于隋唐墓葬,因此考古工作者初步确定墓葬的时间在隋唐前后。
  在清理石椁顶部时,有人发现了2枚开元通宝。考古队员兴奋起来--难道是唐墓?
虞弘墓椁座浮雕
  随着清理工作的深入,考古队员在墓室底部的淤泥中,甚至在墓道里,有了更多的发现--然而,却是令人担忧的发现。
  这些器物分布散乱,毫无规律。
虞弘墓石椁侧壁浮雕,请注意马和人物
  考古队员的心沉了下去。各种迹象表明,这座墓显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随后又有人在墓室的淤泥中发现几枚唐代钱币。
历史上虞弘墓多次被盗
  考古队员仔细核对这些铜钱,发现它们居然属于不同的年代。
  既然时代不同,这些铜钱肯定不属于随葬品,墓葬的年代也就不能确定是唐代。
浮雕右侧人物肤色深红,似是热带沙漠地区生活的人群
  7月20日,考古队员终于在墓室底部发现了一块方形墓志盖。墓志却不见踪影。
  张庆捷:“终于发现了就是墓志盖。把墓志盖的浮土去掉,上边有几个字,‘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这样我们就首先就确定了它的年代,肯定这是一座隋墓,它的墓主人是一个姓虞的官员。”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