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廿二史札记

_6 (宋)
  
  王安:是月,安亦病死。
  
  王宗:已而莽孙宗,自画容貌,服天子衣冠,刻三印。其母舅吕宽家徙合浦,宗又私与通书。事发,宗亦自杀。
  
  王光:又其子兄子光,少孤。莽旧尝敬事寡嫂,抚光以立名。莽僭位后,光私嘱执金吾窦况,为之杀人。莽闻之大怒,切责光。光母谓光曰:「汝自视孰与长孙、中孙(即宇、获二人也)。」遂母子俱自杀。
  
  是莽三子一孙一从子皆为莽所杀,其意但贪帝王之尊,并无骨肉之爱也。
  
  
  
  王莽引经义以文其奸
  
  王莽僭窃,动引经义以文其奸。
  
  居摄时,使群臣奏曰:「周成王幼小,不能修文武之烈,周公摄政,则周道成,不摄则恐失坠天命。故君奭篇曰『我嗣子孙,大不克共上下,遏失前人光,在家不知命不易,天应棐谌,乃亡队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悦,周公作君奭以告之。奭,召公名也。尊而呼之,故曰君也。言我恐后嗣子孙大不能恭承天地,绝失先王光大之道,而不知受命之难。天所应辅,唯在有诚,所以毋失其命也。棐,辅也。谌,诚信也。队,坠也。)此言周公服天子衮冕,南面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召公不知其意,故不悦也。书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祭祀用酒)立于阼阶,延登,赞曰(祭祝之辞):「假王莅政,勤和天下。」』此周公摄政,赞者所称也。」
  
  又「康诰篇:『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孟侯者,言为诸侯之长也。封者,卫康叔名。即诸侯之长者,即朕之弟,康叔也。)此周公居摄称王之文也。」(查汉书王莽传,本段乃王莽上奏太后所言。)
  
  平帝疾,莽又作策,请于泰畤(祭祀天地的祭坛),戴璧秉圭,愿以身代.藏策金縢,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尚书:武王病,周公祝于三王,愿以身代,祝文为史官收于金匮。)
  
  又以汉高庙为文祖庙,取虞书受终文祖之意。
  
  此皆援尚书以行事也。
  
  又引「礼记明堂曰:『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扆南面而立。』(诸侯朝见,天子背窗南面而立,以示君位。)此言周公践天子位,朝诸侯,制礼作乐,而天下大服也。」(本段与首段同在「群臣奏曰」,赵翼割裂原文,盖本段引自礼记,首段引自尚书,以类其叙也。)
  
  莽又欲定封建之制,引「礼记王制千七百余国,是以孔子孝经曰:『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于是封爵,高者为侯伯,次为子男。
  
  此引礼记、孝经以文其奸也。
  
  又引「孔子作春秋,至于哀公十四年而一代毕,协之于今,亦哀之十四也。」谓哀帝六年、平帝五年,至莽居摄三年,共年十四。
  
  此引春秋以文其奸也。
  
  其侮圣言以济其私也如此
  
  
  卷四 后汉书
  
  后汉书编次订正
  
  光武纪开首即称「光武」,至即位后称「帝」。
  
  此仿班书高祖纪,初称「高祖」,继称「沛公」,称「汉王」,即位称「帝」之例也。惟光武曾封萧王,此纪乃省却称萧王一节,稍不同耳。
  
  列传例皆称名,独光武兄演,则书其字伯升。
  
  此亦本班书王莽传内,已称伯升故也。
  
  至其编次卷帙,如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外戚等传,既各以类相从矣,其它列传自应以时代之先后分别编次。乃范书又有不拘时代而各就其人之生平以类相从者。
  
  此亦本之史记,如:老子与韩非同传;屈原与贾谊同传;鲁仲连与邹阳同传。但以类相从,不拘时代。
  
  汉书:黄霸为丞相,朱邑为大司农,而皆入循吏传,以其长于治郡也;
  夏侯胜治尚书,京房治易,宜入儒林传,而另为列传,与眭弘等同卷,以其皆精于占验也;
  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或国初人,或中叶末造人,而列为一卷,以其皆利口也。
  
  后汉书亦仿此例。如:
  卓茂本在云台图像内(明帝永平中,追感光武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乃与鲁恭、魏霸、刘宽等同卷,以其皆以治行着也;
  郭汲、杜诗、孔奋、张堪、廉范皆国初人,王堂、苏章皆安帝时人,羊续、贾琮、陆康皆桓灵时人,而同为一卷,亦以其治行卓着也;
  张纯国初人,郑康成汉末人,而亦同卷,以其深于经学也;
  张宗、法雄国初人,度尚、杨璇汉末人,而亦同卷,以其皆为郡守,能讨贼也;
  王充国初人,王符、仲长统汉末人,而亦同卷,以其皆着书,恬于荣利也;
  邓彪、张禹、徐防、胡广等同卷,以其皆和光取容(与世无争,讨好他人以求容身),人品相似也;
  袁安、张辅、韩陵、周荣、郭躬、陈宠等同卷,以其皆明于法律,决狱平允也;
  班超、梁慬同卷,以其立功绝域也;杨终、李法、翟酺、应奉同卷,以其文学也;
  杜根、刘陶、李云同卷,以其皆仗节能直谏也;
  樊宏、樊谦、樊准、阴识、阴兴、阴就同卷,以其皆外戚而有功绩可纪,故不入外戚而仍列一卷也;
  苏竟、杨厚、郎顗、襄楷同卷,以其皆明于天文,能以之规切时政也;
  周燮、黄宪、徐稚、姜肱、申屠蟠同卷,以其皆高士也。
  此编次之用意也。
  
  至崔寔传载其政论一篇,桓谭传载其陈时政一疏,冯衍传载其说廉丹一书、说鲍宣一书,王符传载其潜夫论中五篇,仲长统传载其乐志论及昌言中二篇,张衡传载其客问一篇、上疏陈事一篇、请禁图谶一篇,蔡邕传载其释诲一篇、条陈所宜行者七事。皆以有关于时政也。
  
  至如崔骃传载崔篆慰志赋一篇、骃达旨一篇,班固传载其两都赋、明堂璧雍诗及典引篇,杜笃传载其论都赋,傅毅传载其迪志诗,崔琦传载其外戚箴,赵壹传载其穷鸟赋,刘梁传载其和同论,边让传载其章华赋。皆以其文学优赡,词采壮丽也。
  
  郎顗传载占验七事,郭太传载其遗事九条。此又略仿史记扁鹊等传体。
  
  儒林传:五经各先载班书所记之源流,而后以东汉习经者着为传,尤见各有师法。
  
  卓茂传叙当时与茂俱不仕莽者:孔休、蔡勋、刘宣、龚胜、鲍宣等五人;来历传叙同谏废太子者:祋讽、刘祎、薛皓、闾邱宏、陈光、赵代、施延、朱伥、第五颉、曹成、李尤、张敬、龚调、孔显、徐崇、乐阐、郑安世等十七人,此等既不能各立一传,而其事可传,又不忍没其姓氏,故立一人传,而同事者用类叙法,尽附见于此一人传内,亦见其简而该也。
  
  又有详简得宜而无复出迭见之弊者。
  
  吴汉传叙其破公孙述之功,则述传不复详载。
  
  耿弇传叙其破降张步之功,则步传亦不复详载。
  
  宦者孙程以张防诬构,虞诩上殿力争,事见诩传则程传不复载。
  
  张俭奏劾中常侍,侯览籍没其家,事见览传,则俭传不复载。
  
  俭避难投孔褒,褒弟融藏之,后事泄,褒兄弟争相死,事见融传,则俭传不复载。(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
  
  张让矫杀何进,事见进传,则让传不复载。
  
  刘虞以十万众攻公孙瓒,事见虞传,则瓒传不复载。
  
  袁绍尽诛宦官二千余人,无少长皆死,事见何进传,则绍传不复载。
  
  此更可见其悉心核订,以避繁复也。
  
  又其论和熹后终身称制之非,而后崩后则朝政日乱,以见后之能理国。
  
  论隗嚣谓其晚节失计,不肯臣汉,而能得人死力,则亦必有过人者。
  
  论李通虽为光武佐命,而其初信谶记之言起兵,致其父及家族皆为王莽所诛,亦不可谓智。
  
  此皆立论持平,褒贬允当,足见蔚宗(范晔字蔚宗,赵翼避清圣祖玄晔讳)之有学有识,未可徒以才士目之也。
  
  
  
  后汉书间有疏漏处
  
  建武十六年民变之由
  
  光武本纪:「建武十六年,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击所在,杀害长吏,讨之则解散,去又屯结。青、徐、幽、冀四州尤甚。乃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摘,五人斩一人者,除其罪。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及弃城者,皆不以为罪,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惟蔽匿者罪之。于是更相追捕并解散。」案是时天下初定,民方去乱离而就安平,岂肯又生变乱,此必有激成其祸者。而本纪全不着其根由。但上文有「河南尹张汲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则是时民变,盖因度田起衅也。
  
  案刘隆传:「天下户口,垦田多不以实,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建武十五年,有诏核检,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帝见陈留吏牍,有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怒,不得其故。时明帝年十二,在侧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帝诘吏,吏对果如明帝所言。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守令等十余人皆死。」据此,则十六年之民变,必因十五年之检核户口,田亩不均而起衅也。其解散,亦必非令盗贼自相捕斩遂能净尽,盖因守令皆以检核不实坐死,遣谒者为更正,然后解散耳。而范书略不见起灭之由。
  
  光武崩年
  
  光武纪书帝崩,年六十二。然纪又书帝起兵时年二十八。下有更始元年,破王寻、王邑,持节北渡河,镇慰州郡。二年诛王郎,更始拜帝为萧王。明年六月,始即位改元建武。是帝年已三十一矣。建武凡三十二年,又加以中元二年始崩,则应是六十四岁。本纪所云六十二,殊不符也。(案前汉书汉王四年幸薄姬,生文帝,年八岁,立为代王。十七年,入为帝。则应是二十五岁。而臣瓒注谓文帝二十三即位,在位二十三年,寿四十六。是文帝年岁亦不符。)
  
  安帝无纪
  
  安帝以延光元年三月崩,阎后立北乡侯懿即位,是年十月薨。计北乡侯在帝位,已阅八月,应有本纪,乃范书无之,盖以未逾年未改元故耳。然殇帝在位仅一年,冲帝在位并只半年,皆为立纪,此不应缺也。
  
  未央宫焚后
  
  班书王莽传:「长安士民攻莽,三日死。独未央宫烧,其余仍案堵如故。及赤眉至,遂烧长安宫室至市里。」又外戚传:「莽女为平帝后,帝崩,莽篡位,号后为黄皇室主。及汉兵诛莽,燔烧未央宫,后投火中死。」范书更始传:「王莽败,惟未央宫被焚,其余宫殿一无所毁。更始至,居长乐宫。」董卓传亦言:「赤眉之乱,宫室营守,焚灭无余。惟有高庙及京兆府舍。」是未央宫当莽死时已被焚,赤眉之乱,则长安为墟,并不特未央宫无存而已。乃献帝纪:「董卓劫帝西迁,车驾至长安,幸未央宫。」董卓传亦云:「帝之长安,移于未央宫。寻帝以病愈,大会诸臣于未央宫。」此宫已被焚于王莽之败,何以献帝西迁,又有未央以驻跸耶?案顺帝纪:「永和元年,帝西巡幸未央宫。」想王莽时被焚之后,东汉诸帝又曾修葺也。然范书不经见,而先则被焚,后则驻跸,殊不明析。
  
  唐姬
  
  皇后纪:「董卓弑弘农王,其妃唐姬归乡里。及李傕、郭泛破长安,遣兵钞略关东,掠得姬。傕欲妻之,固不听,而终不自名。贾诩知之,以告献帝。帝乃下诏,迎姬置园中,使侍中持节,拜为弘农王妃。初平元年二月,葬弘农王于故常侍赵忠成圹中。」此文殊不明析。
  
  卓以初平元年正月弑弘农王。二月即迁都长安,而葬弘农王亦以是月。盖将迁时,草草瘗之也。傕泛之乱,则在初平三年,其掠得姬而献帝迎还册拜,自是在长安时事。而叙于葬弘农王之前,已属倒置。
  
  而又曰置园中,所谓园者安在耶?汉时凡诸王葬处,曰「园陵」。其姬妾守园陵者,曰「某园贵人」。(桓帝尊孝崇王夫人曰「孝崇园贵人」。灵帝尊孝仁皇妃曰「慎园贵人」。)今弘农王妃所居之园,即弘农王葬处耶?则是时妃在长安,而葬处在洛阳,时方扰乱,不能送往也,或即宫内之园以居之耶?
  
  吴汉伐公孙述
  
  吴汉传:「汉伐公孙述,去成都二十里阻江北为营,造浮桥,使副将刘尚屯于江南,相去二十里。帝闻之,大怒,诏曰:『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必败矣!』」以其与尚相隔二十里,不及相救援也。
  
  后汉引还广都,留刘向拒述,以状奏上,帝曰:「公还广都,甚合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赴之,适当其危,破述必矣。」案先以相距二十里,谓不足相及;今又云五十里赴救,正可破贼,语似矛盾。盖汉先营江北,尚营江南,恐述断浮桥,则彼此不能相救耳。而传未分别言之。
  
  以字行文
  
  史传叙事皆书名,未有以字行文者。范书惟光武兄演字伯升,凡纪传皆书其字。盖帝之亲兄,舂陵首事,其功最大。且班书王莽传内,已书伯升。故范书仍之也。
  
  乃范式、张劭合传,前半篇叙劭事则称元伯,叙式事则称巨卿,皆其字也,殊非史体。盖本当时人为张、范作合传,蔚宗即钞入史,不复改订耳。
  
  于吉无传
  
  三国魏志有方技传,备载华陀、管辂等,而道士于吉尤有异术。据江表传谓「吉制符水治病,吴人争事之。孙策在城楼会诸将,吉适过,诸将争下楼迎拜。策怒,令收之,诸将咸为之请。策曰:『此子妖妄惑众。昔张津在交州,常着绛帕头,烧香读道书,卒为南夷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遂斩之。」
  
  搜神记谓「策杀吉后,偶出行,为许贡客射伤,归治疮。尝独坐,彷佛见吉在左右,意恶之。后照镜,忽见吉在镜中,因大叫疮裂而死。」是吉乃汉末一技术之士。陈寿吴志不为立传,盖以魏志有方技一门,吴志不立方技,故遗之也。
  
  蔚宗作后汉书,既以华陀入方技矣,于吉在顺帝时,已有琅邪人宫崇者,以吉所得神书上之,则其人与华陀同时,而年寿在陀之前。蔚宗既传陀,何以不传吉耶。
  
  案范书襄楷传:「顺帝时,宫崇上其师于吉所得神书一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宗,胹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其书妖妄不经,乃收藏之。」蔚宗或以于吉名已见于楷传,故不复有传耳。
  
  
  
  汉帝多自作诏
  
  两汉诏命皆由尚书出,故比之于北斗,谓天之喉舌也。
  
  后汉书周荣传「荣子兴有文学,尚书陈忠疏荐兴曰:『尚书出纳帝命,臣等既愚闇,而诸郎多俗吏,每作诏文,转相求请,或以不能而专己自由,则词多鄙固,请以兴为尚书郎。』」
  
  又宦官曹节欲害窦武,拥灵帝上殿,召尚书官属至,胁以白刃,使作诏版。
  
  此可见诏命皆由尚书郎所撰也。
  
  汉诏最可观,至今犹诵述。盖皆简才学士充郎署之选。而如陈忠所云,则亦有拙于为文及辗转倩人者,可知代言之职綦重矣。
  
  然亦有天子自作者。
  
  哀帝策董贤为大司马,有「允执其中」之语。萧咸谓「此乃尧禅舜之文,非三公故事,长老莫不心惧。」此必非代言者所敢作也。
  
  光武诏司徒邓禹曰:「司徒尧也,亡贼桀也,宜以时进讨。」
  
  立阴贵人为后,诏曰:「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
  
  又帝疑侯霸荐士有私,赐书曰:「崇山幽都何可偶,黄钺一下无处所。欲以身试法耶?将杀身成仁耶?」此等文词,亦必非臣下所代作者。
  
  明帝登极诏曰:「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本引公羊传之词)。实赖有德,左右小子。」
  
  章帝诏亦有云:「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
  
  按二帝方在位,而诏云上无天子,人臣代草,敢为此语耶。
  
  不特此也。
  
  明德马皇后答章帝请封外家诏曰:「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欲以身率下,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饬。但笑言太后素好俭,前过濯龙门,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依绿鞴,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又饬章帝曰:「吾素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也。」
  
  此等语,无论非人所能代,且马后并未称制,尚书乃帝之近臣,岂有答帝诏而即令帝之近臣代作者。后本好学能文,此诏亦必自作者也。
  
  
  
  光武信谶书
  
  谶纬起于西汉之末。
  
  张衡着论曰:「汉以来,并无谶书。刘向父子领校秘书,尚无谶录,则知起于哀、平之际也。」(汉书路温舒传「温舒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汉厄三七之期。乃上封事以预戒。」温舒系昭帝时人,则又在哀、平之前。)
  
  案樊英传,有「河洛七纬。」章怀注曰「易纬稽览图、干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篇也;书纬琁机钤、考灵耀、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也;诗纬推度灾、泛历枢,含神雾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征、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耀嘉,斗图征也;孝经纬援神契,钩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包、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干图、汉含孳、佑助期、握诚图、潜潭包,说题辞也。」
  
  此等本属不经,然是时实有征验不爽者。
  
  杨春卿善图谶,临死,戒其子统曰:「吾绨囊中有祖传秘记,为汉家用。」(杨厚传)
  
  哀帝建平中,有方士夏贺良上言赤精子之谶:汉家历运中衰,当再授命,故改号曰「太初元将元年」,称陈圣刘太平皇帝。其后果篡于王莽而光武中兴。(汉书李寻传:成帝时有甘忠可者。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言汉家当再受命,以其术授夏贺良等。刘向奏其妖妄,甘忠可下狱死。贺良等又私相传授。)
  
  又光武微时,与邓晨在宛,有蔡少公者,学谶云:「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耶。」(刘歆以谶文欲应之,故改名秀。)光武戏曰:「安知非仆?」(晨传)
  
  西门君惠曰:「刘氏当复兴,国师姓名是也。」(王莽传)
  
  李通素闻其父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故通与光武深相结。(通传)
  
  其后破王郎,降铜马,群臣方劝进,适有旧同学强华者,自长安奉赤伏符来,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在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以为受命之符,乃即位于鄗南。
  
  是谶记所说,实于光武有征。故光武尤笃信其术,甚至用人行政亦以谶书从事。
  
  方议选大司空,赤伏符有曰:「王梁主卫作元武。」帝以野王县本卫地之所徙。元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官也。王梁本安阳人,名姓地名俱合,遂拜梁为大司空。(梁传)
  
  又以谶文有「孙咸征狄」之语,乃以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景丹传及东观汉记)此据谶书以用人也。
  
  因河图有「赤九会昌」之文,光武于高祖为第九世,故其祀太庙至元帝而止,成、哀、平三帝则祭于长安。(本纪)会议灵台处所,众议不定,光武曰:「吾以谶决之。」此据谶书以立政也。
  
  且廷臣中有信谶者,则登用之。贾逵欲尊左氏传,乃奏曰:「五经皆无证图谶以刘氏为尧后者,惟左氏有明文。」(左传: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范氏其后也。范归晋后,其处者皆为刘氏。)由是左氏传遂得选高才生习。(逵传)
  
  其不信谶者,则贬黜随之。帝以尹敏博学,使校图谶,令蠲去崔发为王莽着录者。敏曰:「谶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恐疑误后生。」帝不听,敏乃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君无口为尹)帝诏敏诘之,对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故学为之耳。」帝深非之。(敏传)
  
  桓谭对帝言:「臣不读谶书。」且极论谶书之非经。帝大怒,以为非圣无法,欲斩之。(谭传)
  
  帝又语郑兴,欲以谶断郊祀,兴曰:「臣不学谶。」帝怒曰:「卿非之耶?」兴诡词对曰:「臣于书有所不学,而无所非也。」兴数言政事,帝以其不善谶,终不任用。(兴传)
  
  是光武之信谶书,几等于圣经贤传,不敢有一字致疑矣。独是王莽、公孙述亦矫用符命。
  
  莽以哀章献金匮图有王寻姓名,故使寻将兵讨昆阳,迄于败灭。
  
  莽又以刘伯升起兵,乃诡说符命,引易曰:「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以为莽者,御名也。升者,伯升也。高陵者,高陵侯翟义也。义先起兵被杀,谓义与伯升伏戎于新皇帝之世,终灭不兴也。
  
  又案金匮,辅臣皆封拜。有王兴者,城门令史。王盛者,卖饼儿。莽案符命,求得此姓名十余人,而二人容貌应卜相,遂登用之,以示神焉。
  
  公孙述亦引谶记,谓「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世而绝,一姓不得再兴也。又引箓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
  
  光武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耶?王莽何足效乎?」则光武亦明知谶书之不足信矣。何以明知之而又深好之,岂以莽、述之谶书多伪,而光武所得者独真耶?
  
  同时有新城蛮贼张满反,祭天地,自云当王,为祭遵所擒,乃叹曰:「谶文误我。」遂斩之。(遵传)
  
  又真定王刘扬造作谶记云:「赤九之后,瘿扬为主。」扬病瘿(颈瘤),欲以惑众,为耿纯所诛。(纯传)
  
  是当时所谓图谶者,自夏贺良等,实有占验外,其余类多穿凿附会,以惑世而长乱。乃人主既信之,而士大夫亦多有留意其术者。
  
  朱浮自言:「臣幸得与讲图谶。」(浮传)
  
  苏竟与刘龚书曰:「孔子秘经,为汉赤制,元包幽室,文隐事明,火德承尧,虽昧必亮。」(竟传)
  
  郑康成戒子亦自言:「睹秘书纬术之奥。」(康成传)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也。范蔚宗曰:「世主以此论学,悲哉!」
  
  
  
  光武多免奴婢
  
  光武时彭宠反,其苍头(人为黔首,奴为苍头)子密杀宠降,光武已封为不义侯矣。其它加恩于奴婢者,更史不胜书。
  
  建武三年,诏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者,论如律。
  
  六年,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
  
  七年,诏吏人遭饥,为青、徐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还者,以卖人法从事。
  
  十一年,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又诏敢熏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炙灼者为民。又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
  
  十二年,诏陇、蜀民被掠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
  
  十三年,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掠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或依托人为下妻欲去者,恣听之,敢有拘留者,以掠人法从事。
  
  十四年,诏益、凉二州,八年以来奴婢自讼在官,一切免为民,卖者无还直。
  
  此皆见于本纪者。
  
  主藉奴婢以供使令,奴婢亦藉主以资生养,固王法所不禁。而光武独为之偏护,岂以当时富家巨室虐使臧获之风过甚,故屡降诏以惩其弊耶?案班书王莽传,谓「贫富不均,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阑,制于臣民专断其命,奸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誖人伦」云云,是莽时奴婢之受害实甚。其后兵乱时,良民又多被掠为奴婢,光武初在民间亲见之,故曲为矜护也。
  
  
  
  东汉功臣多近儒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通大义。及为帝,每朝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故樊准谓「帝虽东征西战,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是帝本好学问,非同汉高之儒冠置溺也。而诸将之应运而兴者,亦皆多近于儒。
  
  如邓禹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早与光武同游学,相亲附。其后佐定天下,有子十三人,使各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为后世法。(禹传)
  
  寇恂性好学。守颍川时,修学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恂传)
  
  冯异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异传)
  
  贾复少好学,习尚书。事舞阴李生,生奇之曰:「贾君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后佐定天下,知帝欲偃武修文,不欲武臣典兵,乃与邓禹去甲兵,敦儒学。帝遂罢左右将军,使以列侯就第。复阖门养威重。(复传)
  
  耿弇父况,以明经为郎,学老子于安邱先生。弇亦少好学,习父业。(弇传)
  
  祭遵少好经书。及为将,取士必用儒术,对酒设乐,常雅歌投壶。(遵传)
  
  李忠少为郎,独以好礼修整称。后为丹阳太守,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忠传)
  
  朱佑初学长安,光武往候之,佑不时见,先升舍,讲毕乃见。后以功臣封鬲侯。帝幸其第,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佑传)
  
  郭凉虽武将,然通经书,多智略。(凉传)
  
  窦融疏言:「臣子年十五,教以经艺,不得观天文谶记。」(融传)
  
  他如王霸、耿纯、刘隆、景丹,皆少时游学长安,见各本传。
  
  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锺,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东汉四亲庙别祭
  
  建武十九年,追尊孝宣帝为中宗,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庙,成帝、哀帝、平帝于长安,其舂陵节侯以下四世祠章陵(即舂陵乡改名章陵)。注引汉官仪曰:「光武虽自高祖而下为第十二帝,而世次则与成帝为兄弟,于哀帝为诸父,于平帝为祖父,皆不可为之后。上数至元帝,始于光武为诸父,故上继元帝,而为九代。以此计之,宣帝实为曾祖,故追尊及祀之。」
  
  案此议发于张纯。纯奏光武曰:「陛下事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元帝以来,宗庙祠高皇帝为受命祖,孝文帝为大宗,孝武帝为世宗。今宜皆如旧制。别立四亲庙,推南顿君以上,尽于舂陵侯(光武之高曾祖父也)。礼,为人后者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今祫禘(合祭亲疏远近之先祖)高庙,昭穆陈序(天子七庙,太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称昭;三、五、七世居右,称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而舂陵侯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昔高皇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孙受祖,不敢私亲,故为立庙,独群臣侍祠。今宜除四亲庙。」诏下公卿议。
  
  大司徒戴涉等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帝、元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其祭上自舂陵,皆群臣奉祠。」帝从之。
  
  是时宗庙未备,故元帝以上祭于洛阳高庙,成帝以下祠于长安高庙,其南顿君以上祭于章陵。
  
  此汉儒泥于大宗不顾私亲之说,而定此制也。究而论之,光武以宗室崛起,中兴受命,少时并未奉诏入为帝嗣,与哀帝之入继成帝不同。则有天下后,但立高祖、太宗、世宗、中宗为不祧之庙,其下即祀舂陵四世为亲庙,自协情理之正。乃必奉西京诸帝为大宗,而辈行又不可为成、哀、平三帝之后,则又舍此三帝而尊宣、元为祖父,终觉窒碍不可通也。(明臣欲世宗舍武宗而继孝宗,即本此制。)
  
  惟祫祭合食,则舂陵四世,序入昭穆,不能不以卑厕尊。然有天下者,本有追王上祀之典,光武御极,自应追尊南顿君而祀舂陵以下以天子之礼,正合于周家上祀祖绀至后稷之义,祖绀等为先公,而居文王、武王之上,亦未尝不以卑临尊也。
  
  
  
  东汉诸帝多不永年
  
  国家当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亦必早且多。独东汉则不然。
  
  光武帝年六十二;明帝年四十八;章帝年三十三;和帝年二十七;殇帝二岁;安帝年三十二;顺帝年三十;冲帝三岁;质帝九岁;桓帝年三十六;灵帝年三十四;皇子辨即位年十七,是年即为董卓所弑;惟献帝禅位后,至魏明帝青龙二年始薨,年五十四。此诸帝之年寿也。
  
  人主既不永年,则继体者必幼主。幼主无子而母后临朝,自必援立孩稚以久其权。
  
  殇帝即位时,生仅百余日;冲帝即位才二岁;质帝即位才八岁;桓帝即位年十五;灵帝即位年十二;弘农王即位年十七;献帝即位才九岁,此诸帝即位之年岁也。
  
  光武帝十子;明帝九子;章帝八子;至和帝则仅二子,长子胜有痼疾,次子即殇帝也;安帝惟一子;顺帝已废而复立;顺帝又仅一子,即冲帝也;质帝、桓帝皆无子;灵帝二子,长辨嗣立,董卓废为弘农王,弑之,次即献帝。此诸帝嗣子之多寡有无也。
  
  盖汉之盛在西京,至元、成之间,气运已渐衰。故成帝无子而哀帝入继;哀帝无子而平帝入继;平帝无子而王莽立孺子婴。班书所谓国统三绝也。光武乃长沙定王发之后,本属旁支,譬如数百年老干之上,特发一枝,虽极畅茂,而生气已薄。迨枝上生枝,则枝益小而力益弱,更易摧折矣。晋南渡后多幼主嗣位(见东晋多幼主条内),宋南渡后亦多外藩入继。皆气运使然,非人力所能为也。
  
  
  
  东汉多母后临朝外藩入继
  
  范书后妃纪序,谓:「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章怀注:「四帝,安、质、桓、灵也。六后,窦、邓、阎、梁、窦、何也。」
  
  窦太后:案章帝时窦后专宠,有梁贵人生和帝,窦后养为己子,而陷贵人以忧死。章帝崩,和帝即位,窦为太后称制。
  
  邓太后:和帝崩,皇后邓氏为太后,立殇帝嗣位。殇帝殂,太后又立安帝,终身称制。
  
  阎太后:安帝崩,皇后阎氏为太后,立北乡侯懿嗣位,身自临朝。未几懿殂。宦官孙程等迎立顺帝,太后乃归政。
  
  梁太后:顺帝崩,皇后梁氏为太后,立冲帝,身自临朝。冲帝殂,太后又立质帝,犹秉朝政。质帝为梁冀所酖,太后又立桓帝,数年归政。
  
  窦太后:桓帝崩,皇后窦氏为太后,立灵帝,仍自临朝。后其父武为宦官所害,太后亦迁于南宫。
  
  何太后:灵帝崩,皇后何氏为太后,立子辨嗣位,身自临朝。寻为董卓废弑。
  
  此六后也。
  
  其外藩入继者
  
  安帝由清河王子入继;
  
  质帝由千乘王子入继;
  
  桓帝由蠡吾侯子入继;
  
  灵帝由解渎亭侯子入继。
  
  此四帝也。
  
  然安帝崩,阎太后立北乡侯懿嗣位,当时称少帝。是四帝之外,尚有一帝,而范书专指安、质、桓、灵四君。盖以北乡侯立未逾年即殂,生前既未改元,殂后又无谥号,故独遗之耳。其实外立者,共五帝
  
  
  
  外藩入继追尊本生
  
  外藩入继大统,始自汉哀帝。
  
  当成帝无子,立弟定陶共王子欣为皇太子,帝以太子既奉大宗,不得复顾私亲,乃立楚王子景为定陶王,奉共王后。帝崩,太子即位,是为哀帝。是时成帝母称太皇太后,成帝赵后称皇太后,而帝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自以定陶为称。
  
  有董宏上书,言「秦庄襄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养以为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师丹等劾奏宏大不道,免为庶人。傅太后大怒。于是追尊定陶共王为共皇,傅太后为共皇太后。
  
  又有段犹等奏:「不宜引定陶藩国之名以冠大号。」于是直称共皇,并徙定陶王景为信都王,不复为定陶王立后,欲以己为定陶王后也。
返回书籍页